穿越网络七彩雪世界

穿越网络七彩雪世界

一、纵横网络缤纷雪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刘淑花[1](2021)在《砂拉越中华文化传承与多元文化融合之探讨 ——以古晋亚答街的“古晋文化缤纷庆中秋庆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刘畅[2](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廖伟倩[3](2021)在《像素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景德镇市人民广场改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人基本物质条件和生活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对生活品位的追求、形式美的追求以及物质空间文化塑造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像素艺术,是一个有独特韵味的艺术形式,且种类繁多,有着很大的创作空间,其创作思想及空间构成逻辑有利于城市景观设计在艺术形式上持续地创新,以及在文化塑造方面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视觉效果。基于当前背景,本文以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为研究内容,依据像素艺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及设计手法,从平面形式构成和空间单元两个方面探讨了像素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原则、运用方法及艺术特色,并以景德镇市人民广场改造为例做了实践研究。首先,本文从像素艺术的起源、概念、特征以及设计手法等相关理论基础入手,探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艺术形式新的可能性。分析像素艺术在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总结像素艺术的设计手法和规律,确定论文论述的突破点与创新点。其次,从城市景观的概念及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论述,就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随后,分析像素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给本文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案例。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这些设计项目引发的启示,验证了论题的可行性。探索像素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原则与方法,从而得到像素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突破点。最后,通过对景德镇市当地人文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分析,将像素艺术的平面形式构成和空间单元组合两种维度应用于景德镇市人民广场改造设计实践中,设计出一套符合景德镇市历史文化特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兼顾形式美、功能美和地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景观设计方案。

尤达[4](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徐艳艳[5](2021)在《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一方面,补充对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选文的研究;另一方面,指出新诗意象教学应该从意象群层面出发,并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意义、教学角度和教学策略。绪论部分首先指明研究缘起,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并且,对统编本新诗选文、新诗意象群和新诗意象群教学进行文献研究并做出综述,把握研究现状。正文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对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进行界定,探究意象群与意象、意境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将新诗意象群与古典诗歌意象群进行比较,深入认识其特点。之后,把握新诗意象群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在整体上对课内现代新诗意象群进行观照,探究诗歌意象群艺术,寻找意象教学的角度。包括考察意象群对诗歌内容主题的建构,典型诗人的个性化意象群选择与呈现,哲理诗的意象群特点,以及意象群的组合方式与效果。从多个角度对诗歌意象群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群艺术技巧与思想情感。接着,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课堂教学过程为线索,交织教学思想、方法、内容和教学材料,确定四个大策略,即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读写结合,意象群创造性想象;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最后,以九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进行意象群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群角度解读诗歌、理解诗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在研究的最后,指明不足与可以进一步探究之处。

李玉瑛[6](2021)在《地域文化视野下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提升改造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众多的文化古城,在历经了上千年的文化洗礼后,给地域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这些古城中可以窥得一二,呈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景观作为一种古城文化的载体,可以起到展现、宣扬地域文化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在古城旅游区景观的改造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受到了冲击,古城旅游区景观的发展逐渐趋同化。我国古城旅游区普遍存在刻意模仿、按部就班等问题,导致这些旅游区景观的功能仅仅浮于表面,与社会的发展、居民的实际需求无法同步,古城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也逐步丧失。本文主要以笔者实际接触到的案例“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提升改造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书籍等资料的搜索,分析解释了地域文化和古城旅游区的相关理论,同时通过调研、对同类型具有参考性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在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提升改造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改造策略及经验,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并提供指导实践的作用。其次笔者通过多次对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进行实地的调研,了解体验潼关古城当地的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潼关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其自古以来吸收了大量的豫陕晋边缘文化,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由此提取潼关当地的典型文化特色资源作为本文设计实践的灵感来源。随后针对其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提升改造策略的研究,结合国内类似古城旅游区景观的改造经验,提出现代化背景下古城旅游区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原则与策略。将古城抽象的地域文化转化为具体的形式,应用到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去,能够使游人直接感知,最后完成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提升改造的具体实践,对理论进行验证。希望能够为古城景观的提升以及古城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思路,以创新理念为指导提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使古城重获“新”生。

侯鹏飞[7](2020)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包头北方影视城核心区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伴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影视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影视城的建设同样如火如荼。然而,伴随着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突飞猛进,影视基地的拍摄需求却大大降低。新建的影视城往往缺乏地域性差异,主题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于是,影视城纷纷由单一的影视拍摄模式转向融合影视拍摄和文化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这就不可避免要求新建影视城必须要树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本底。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较新的建筑类型,影视城规划设计相关研究还相对不足,急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本文结合本学科相关理论和文化学、传播学、影视学科等相关理论,以包头北方影视城核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础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影视城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案例解析,总结出一般影视城选址、定位、功能构成与空间布局、外部空间、建筑设计等方面普遍使用的策略与手法。然后在包头地域文化资源解析的基础上,运用地域文化叙事结合城市意象理论,展开北方影视城核心区的总体布局和设计的研究工作。首先,提出了地域文化视角下北方影视城核心区的总体设计策略;其次,在策略指导下着力就其主题定位、功能构成、空间布局、文化叙事、建筑设计、外部空间与景观设计等层面展开系统化研究。最后,通过对个案设计研究的进一步提炼,尝试提出一般影视城规划设计策略与建议,希望能为其他同类影视城的规划设计提供有用的参考。

许艳茹[8](2020)在《基于消费体验的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体验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让消费者对于商业空间的体验性需求更甚,这迫切需求商业综合体在空间组织和环境营造等方面做出创新,多营造休闲体验空间或过程,促发社会交往活动。街区式商业综合体的廊空间可以通过化解传统集中综合体巨型体量、扩展商业界面、实现与环境的融合共生,是创造新空间体验的关键元素。然而,现有的适应集中式商业综合体的廊空间面临着对新的空间组织模式尤其是应对消费者新体验需求的适应性改变等问题。新建的很多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还未能充分考虑新消费体验下的消费者行为心理的改变,廊空间的大量外露对原有的空间模式和体验活动都产生了新的挑战。廊空间的设计如何回应新的空间体验需求成为街区式商业综合体设计面临的重要问题。论文以基于消费体验的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中廊空间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和实例两方面对廊空间进行了研究。在理论方面,概述消费体验、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等论文设计的概念;归纳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中廊空间的类型及其特点;探究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在城市、建筑、环境与人四个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分析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体验空间与人的行为心理等方面的互动,从不同的消费体验趋向中发现体验行为对空间的要求,研究消费体验对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的设计需求。在案例方面,通过调研和搜集国内优秀的街区综合体项目。对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成都远洋太古里、西安曲江创意谷项目进行深入了解。通过获取基础建筑资料;观察廊空间的使用状况,记录消费者在廊空间中的行为状态,了解他们的消费体验感受和实际需求,体验不同形态廊空间的商业氛围;测绘采集廊空间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具有积极体验效应的廊空间设计的共性,总结其优缺点;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对廊空间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通过对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中廊空间的调研分析和研究,总结归纳适应新消费体验的廊空间设计要点,包括廊空间在比例尺度设计、形态设计、细节表达、场所营造、廊空间与节点空间的关联设计与城市环境的一体化设计等内容。最后从因地制宜选型、个性化形态组合、结合动线设计尺度、加强节点体验设计、注重细节建构等方面对廊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提出改善建议,希望以此为新消费模式下商业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让消费者有更好的购物体验,为城市生活创造更舒适的生存环境。

李鹏[9](2020)在《乔治·利盖蒂中期管弦乐作品的音色-织体结构研究》文中认为乔治·山多尔·利盖蒂(Gy?rgy Sándor Ligeti,1923—2006)作为“新音色音乐”流派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20世纪匈牙利继巴托克之后又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由他创造并实践的“微复调”创作技法,成为其整个中期创作风格的重要基础,在50年代后的多元化风格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音乐创作观念由传统的旋律、和声及节奏等构成元素转向“音色—音响”这一元素。本文主要从“音色—织体”角度对其“中期”创作的管弦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考察其织体的形态及音色处理手法、音色的基本构成以及横向控制逻辑等。本论文共由四部分组成。绪论对利盖蒂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所简要概述。第一章主要研究织体的构成并分为两节,第一节研究织体的外部形态及相关音色元素,并就不同形态织体的建构与音色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第二节则从音色—音响的角度研究织体的具体写法及其相应地音色处理手法,如音色、力度、音区、奏法等方面。第二章主要研究音色的构成,第一节为乐队编制与相关音色—音响参数,主要论述乐队编制作为基本的“调色板”这一基本原则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音色—音响”参数对具体“色调”的影响;第二节研究音色横向变化,主要论述不同类型音色横向变化成为音乐横向动力发展的基本控制逻辑;第三节则从宏观角度研究音色—织体在整体结构布局中的作用。结论则对论文进行概括性总结并提出作者的观点。

刘秀珍[10](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二、纵横网络缤纷雪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横网络缤纷雪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2)《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第一节 画舫录记
        一、李斗生平
        二、行旅历程
        三、文心会友
    第二节 历史背景
        一、城池水系
        二、盐商富庶
        三、文化繁荣
        四、天子南巡
        五、社会风尚
        六、方志编修
    第三节 文献述考
        一、版本辑要
        二、版本考订
        三、辑录实例
        四、佐证考辩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第一节 “舫”的解字
        一、“水”与“舟”的哲学
        二、“方”“舟”解字
        三、“舫”的象形会意
    第二节 “舫”的由变
        一、从“并木”到“并舟”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三、“舫”的内涵转变
    第三节 画舫遗存
        一、实物遗存
        二、图像遗存
    第四节 外籍载录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二、中外游船比较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第一节 扬州“舫”源
        一、驳船改造
        二、当地制造
        三、域外引进
    第二节 名号牌匾
        一、画舫雅称
        二、画舫舫扁
    第三节 功能种类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九、龙船与龙船市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十一、书画船
    第四节 画舫形制
        一、画舫之“形”
        二、画舫之“饰”
        三、画舫之“具”
    第五节 画舫游路
        一、城门水关
        二、画舫码头
        三、景点聚集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第一节 李斗游记
        一、江园七夕夜游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第二节 游事雅趣
        一、画舫礼仪
        二、画舫娱乐
        三、游事服务
    第三节 画舫交游
        一、诗会雅集
        二、湖上交游
        三、湖上叫化
    第四节 画舫泛游
        一、西湖舟游
        二、秦淮画舫
        三、苏州画舫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第一节 画舫“市”
        一、“市”“会”习俗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三、百业竞驰
    第二节 陆上画舫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二、从舫居到舫屋
        三、别致陆地游
    第三节 奢靡之游
        一、清扬之“奢”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三、游宴奢靡
    第四节 画舫禁游
    第五节 画舫游衰
结语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像素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景德镇市人民广场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2.3 研究的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像素艺术的理论基础
    2.1 像素艺术的起源
    2.2 像素艺术的概念与特征
        2.2.1 像素艺术的概念
        2.2.2 像素艺术的特征
    2.3 像素艺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
        2.3.1 像素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应用
        2.3.2 像素艺术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
        2.3.3 像素艺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
    2.4 像素艺术的设计手法规律总结
3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概述
    3.1 城市景观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3.1.1 城市景观的概念限定
        3.1.2 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3.2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3.2.2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4 案例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像素艺术
    4.1 像素艺术在四川绵阳像素乐园的应用
    4.2 像素艺术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奎尔公园的应用
    4.3 像素艺术在香港屯门河畔公园像素之墙的应用
    4.4 相关案例可借鉴之处
5 像素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原则与方法
    5.1 像素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人性化原则
        5.1.3 生态性原则
        5.1.4 审美性原则
    5.2 像素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5.2.1 像素艺术的平面形式构成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5.2.2 像素艺术的空间基本单元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5.3 像素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氛围营造方式
        5.3.1 色彩
        5.3.2 光与影
    5.4 像素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艺术特色
        5.4.1 远景与近景的不同视觉效果
        5.4.2 简与繁的统一
        5.4.3 朦胧美的视觉效果
6 像素艺术在景德镇市人民广场改造设计的应用
    6.1 项目背景概况
        6.1.1 项目背景及基地概况
        6.1.2 项目现状及存在问题
    6.2 景德镇市人民广场改造设计方案
        6.2.1 总体布局设计
        6.2.2 景观节点分析
        6.2.3 功能分析
        6.2.4 道路分析
        6.2.5 植物配置设计
        6.2.6 广场整体鸟瞰图
    6.3 广场重要景点景观设计
    6.4 像素艺术应用于景德镇市人民广场改造设计的意义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创新之处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四)主要理论基础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特点与教学价值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
    (二)现代新诗意象群的特点
    (三)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价值
二、教材中的新诗意象群特点与教学角度探究
    (一)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中的意象群特点
    (二)个性化意象群:艾青的“土地”意象群
    (三)哲理诗的意象群:审美意象与哲学思辨的融合
    (四)意象群结构技巧:意象组合
    (五)意象群个案分析: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
三、新诗意象群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
    (二)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
    (三)创作新诗,意象群创造性想象
    (四)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
四、意象群教学设计——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群教学为例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文本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课时
    (九)教学方法:朗读法、文本细读、比较阅读、读写结合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地域文化视野下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提升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古城旅游发展的需求
        1.1.2 古城旅游区景观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
        1.1.3 现代城市建设与古城旅游区保护间的矛盾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的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及案例分析
    2.1 地域文化
        2.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2.1.2 地域文化的范畴
    2.2 古城旅游区
        2.2.1 古城的基本概念
        2.2.2 旅游区概念
        2.2.3 古城旅游区景观的构成要素
    2.3 地域文化与古城旅游区景观的关系
        2.3.1 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基础
        2.3.2 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的表达途径
    2.4 古城地域文化景观相关理论分析
        2.4.1 文化景观理论
        2.4.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3 环境行为学理论
        2.4.4 历史文化开发与保护理论
    2.5 地域文化视野下古城旅游区景观改造案例分析
        2.5.1 台儿庄古城旅游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2.5.2 平遥古城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环境概述
    3.1 潼关地区自然条件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势条件
        3.1.3 气候条件
        3.1.4 民居特色
    3.2 潼关古城的历史变迁
        3.2.1 潼关古城历史沿革
        3.2.2 潼关城池的建制变迁
    3.3 潼关地域文化景观元素分析
        3.3.1 历史文化
        3.3.2 地理文化
        3.3.3 民俗文化
        3.3.4 潼关的独特优势
    3.4 潼关古城旅游区现状分析
        3.4.1 潼关古城旅游区风貌现状
        3.4.2 潼关古城旅游区道路现状
        3.4.3 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节点现状
    3.5 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5.1 规划不完善
        3.5.2 道路系统陈旧老化
        3.5.3 景观础设施滞后
        3.5.4 意象缺失,形态节点风貌破损
        3.5.5 缺乏文化内涵
        3.5.6 缺乏创新
        3.5.7 景观绿化规划无序
        3.5.8 生态压力剧增
    3.6 本章小节
4 地域文化视野下古城旅游区景观设计策略
    4.1 地域文化的提取设计方法
        4.1.1 物质文化元素的提炼
        4.1.2 非物质文化元素的提炼
        4.1.3 地域文化符号化应用
        4.1.4 地域文化抽象化表现
    4.2 古城旅游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原则
        4.2.1 以人为本原则
        4.2.2 资源最小干预原则
        4.2.3 文化延续原则
        4.2.4 生态性原则
        4.2.5 易理解原则
        4.2.6 分清主次原则
        4.2.7 艺术性原则
        4.2.8 参与性原则
        4.2.9 系统性原则
    4.3 地域文化视野下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的提升改造策略
        4.3.1 凸显文化内涵
        4.3.2 营造情感氛围
        4.3.3 延续空间脉络
        4.3.4 生活方式情景再现
        4.3.5 新旧元素结合
        4.3.6 地域色彩与乡土材料延续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提升改造设计实践
    5.1 潼关古城旅游区地域文化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5.1.1 潼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5.1.2 功能结构分区
        5.1.3 道路系统规划
    5.2 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分区规划设计
        5.2.1 潼关古城旅游区入口区
        5.2.2 黄河文化区
        5.2.3 关隘文化区
        5.2.4 女娲文化区
        5.2.5 市井风貌区
        5.2.6 温泉养生度假区
        5.2.7 历史风貌区
    5.3 专项设计
        5.3.1 植物空间设计
        5.3.2 建筑文化景观设计
        5.3.3 景观小品设计
        5.3.4 景观设施设计
        5.3.5 照明设计
        5.3.6 铺装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表格索引
附录-Ⅲ 图片索引

(7)地域文化视角下包头北方影视城核心区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概念界定、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1.3.1 主要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影视城规划相关研究
        1.4.2 国内影视城规划相关研究
        1.4.3 现状研究小结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2 影视城相关理论研究
    2.1 影视城相关概念及类型
        2.1.1 影视城相关概念
        2.1.2 影视城主要类型
    2.2 国内外影视城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2.2.1 国内外影视城发展历程
        2.2.2 国内影视城开发模式
        2.2.3 国内影视城基本特征
    2.3 地域文化叙事与城市意象理论在影视城规划设计中的结合
        2.3.1 地域文化叙事与城市意象理论概述
        2.3.2 影视作品中的城市意象与地域文化叙事
        2.3.3 地域文化叙事与城市意象理论相结合研究影视城规划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典型影视城案例解析
    3.1 案例选取的原则
    3.2 影视城案例简析
        3.2.1 镇北堡西部影城
        3.2.2 横店影视城
        3.2.3 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
        3.2.4 白鹿原影视城
        3.2.5 好莱坞环球影城
        3.2.6 案例简析小结
    3.3 案例影视城规划设计手法解析
        3.3.1 选址与定位分析
        3.3.2 功能构成、空间布局分析
        3.3.3 地域文化叙事分析
        3.3.4 建筑设计分析
        3.3.5 外部空间景观设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包头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4.1 包头地域文化元素分析
        4.1.1 自然地理环境
        4.1.2 人文历史资源
        4.1.3 城市建筑风貌
        4.1.4 影视文化与文学资源
    4.2 包头石拐区旅游资源分析
        4.2.1 包头周边影视拍摄外景地资源分析
        4.2.2 包头石拐区旅游资源分析
    4.3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叙事线索分析
        4.3.1 叙事素材分析
        4.3.2 叙事线索组织
    4.4 本章小结
5 地域文化视角下北方影视城核心区规划设计研究
    5.1 北方影视城核心区项目背景
        5.1.1 概述
        5.1.2 策划背景
        5.1.3 区位分析
        5.1.4 用地现状分析
    5.2 地域文化视角下北方影视城核心区规划设计策略
        5.2.1 规划设计理念
        5.2.2 规划设计定位
        5.2.3 规划设计策略
    5.3 规划布局研究
        5.3.1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5.3.2 交通规划与流线组织
        5.3.3 “边界”、“节点”与“标志”景观规划
    5.4 地域文化叙事研究
        5.4.1 区域层面的主题文化编排
        5.4.2 流线组织层面的影视文化叙事
        5.4.3 “边界”、“节点”层面的文化意象叙事
    5.5 建筑设计研究
        5.5.1 游客接待区
        5.5.2 影视接待区
        5.5.3 秦晋风情城
        5.5.4 民国街
        5.5.5 文化创意区
        5.5.6 缤纷游乐场
        5.5.7 西北民居博览园
    5.6 外部空间与景观设计研究
        5.6.1 游客中心广场
        5.6.2 影视接待广场
        5.6.3 中心文化广场
        5.6.4 西北民居博览园前导空间
        5.6.5 秦晋风情城主要街巷空间界面
        5.6.6 民国街主要街巷空间界面
        5.6.7 地景艺术与标志标识设计
    5.7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影视城规划设计策略与建议
        5.7.1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影视城规划设计策略及手法探讨
        5.7.2 对新建影视城规划设计的若干建议
    5.8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Ⅰ 全国主要影视城统计表
附录 Ⅱ 镇北堡西部影城总平面图
附录 Ⅲ 好莱坞环球影城总平面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消费体验的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密度城市环境下传统商业综合体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1.1.2 消费体验理念下消费者的行为心理对商业空间提出新的要求
        1.1.3 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作为新的商业建筑型式面临的挑战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2.消费体验与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概述
    2.1 消费体验
        2.1.1 从传统消费到体验式消费
        2.1.2 从商品消费到空间体验消费
        2.1.3 体验消费的模式特征
    2.2 街区式商业综合体概述
        2.2.1 街区式商业的背景概述
        2.2.2 街区式商业的特点简析
        2.2.3 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对廊空间的需求概述
        2.2.4 街区式与集中式综合体中廊空间的差异
    2.3 廊空间概述
        2.3.1 廊的概念
        2.3.2 廊空间简述
        2.3.3 廊的空间特性
    2.4 街区综合体中的廊空间概述
        2.4.1 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中廊空间的类型特征
        2.4.2 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中廊空间的功能特性
        2.4.3 街区式商业综合体中廊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2.5 廊空间与消费体验的关系
        2.5.1 消费体验行为的类别
        2.5.2 消费体验行为的特征
        2.5.3 消费体验行为的空间需求
        2.5.4 消费体验对商业中廊空间设计的启示
    2.6 小结
3.相关案例的调研与解析
    3.1 案例分析说明
    3.2 案例一:成都远洋太古里
        3.2.1 建筑概况
        3.2.2 建筑设计亮点
        3.2.3 廊空间研究分析
    3.3 案例二:北京三里屯太古里
        3.3.1 建筑概况
        3.3.2 建筑设计亮点
        3.3.3 廊空间研究分析
    3.4 案例三:西安曲江创意谷
        3.4.1 建筑概况
        3.4.2 建筑设计亮点
        3.4.3 廊空间研究分析
    3.5 小结
4.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的设计研究
    4.1 廊空间的比例与尺度设计
        4.1.1 宽度
        4.1.2 长度
        4.1.3 高度
        4.1.4 比例
    4.2 廊空间的形态设计
        4.2.1 廊空间的界面设计
        4.2.2 廊空间的二维平面设计
        4.2.3 廊空间的三维空间组织
        4.2.4 廊空间的组合形态设计
    4.3 廊空间的细节表达
        4.3.1 材料
        4.3.2 光影
        4.3.3 色彩
        4.3.4 广告
        4.3.5 装饰
        4.3.6 导向标识
    4.4 廊空间的消费体验场所设计
        4.4.1 步行空间的开放体验设计
        4.4.2 逗留空间的关怀体验设计
        4.4.3 观演空间的共享体验设计
        4.4.4 交往空间的互动体验设计
    4.5 廊空间与节点体验空间的关联设计
        4.5.1 廊空间与入口空间
        4.5.2 廊空间与垂直交通空间
        4.5.3 廊空间与街道空间
        4.5.4 廊空间与广场空间
        4.5.5 廊空间与庭院空间
    4.6 廊空间与城市环境的一体化设计
        4.6.1 适应气候条件
        4.6.2 结合自然景观
        4.6.3 融入城市环境
    4.7 小结
5.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设计策略初探
    5.1 因地制宜选型
    5.2 个性化形态组合
    5.3 结合动线设计尺度
    5.4 加强节点体验设计
    5.5 注重细节建构
    5.6 小结
6.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乔治·利盖蒂中期管弦乐作品的音色-织体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利盖蒂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二、创作风格的演变
    三、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选题
第一章 织体的构成
    第一节 织体的外部形态
        一、点状织体
        (一)音高呈“无”规律变化
        (二)类似于线条音型化手法
        (三)以节奏音型化手法为主
        二、面状织体
        (一)由长音式线条纵合而成的静态织体
        (二)由摇荡式和声音型化手法形成的微动态织体
        三、块状织体
        (一)同音列“追逐式”模仿手法
        (二)微复调技法构成
        (三)综合性手法构成
        四、网状织体
        (一)类似于线条音型化手法
        (二)“开放式”和声音型化手法
        五、复合形态
        小结
    第二节 不同类型织体写法及音色处理
        一、同质性结构织体及其音色处理
        (一)“齐奏型”织体
        (二)“音束型”织体
        二、异质性结构织体及其音色处理
        (一)不同因素的同质性结构织体纵向叠合
        (二)对比复调原则及其“变异”
        (三)模仿复调原则及其“变异”
        (四)微复调织体及其他类型复调织体
        (五)“旋律与伴奏型”织体
        (六)点描型织体
        本节小结
第二章 音色的构成
    第一节 乐队编制及其它“音色—音响”元素
        一、乐队编制
        二、其它“音色—音响”元素
        (一)传统乐器音响之“新”貌
        (二)“新”音源的运用
        本节小结
    第二节 “音色—音响”的横向变化
        一、“音色—音响”的对置
        (一)由单一乐器组音色构成
        (二)由不同的同组(或族)乐器音色构成
        (三)由某一乐器组(或族)音色与不同组(或族)乐器音色结构构成
        (四)由不同的不同组(或族)音色结合构成
        二、音色的逐层叠加与削减
        (一)单一音色—音响体内的音色渐变
        (二)毗邻音色—音响体之间的音色“交织”
        (三)多个音色—音响体之间的“游离”变化
        三、统一基调与局部染色
        (一)“染色”元素为其它类乐器族音色的点状切换
        (二)染色元素为其它类乐器族音色的逐步聚合
        (三)“染色”元素为更为复杂的变化过程
        四、其它“音色—音响”变化手法
        本节小结
    第三节 音色—织体在整体结构中的布局
        一、“并列—对比”结构
        (一)渐进发展原则下的“并列”结构
        (二)对置、对比原则下的“对比”结构
        二、“回旋”结构
        (一)“主导”性音响体在横向布局中的结构功能
        (二)“主导”音响体在不同段落中的音色处理
        (三)不同“插部”之间的音色处理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纵横网络缤纷雪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砂拉越中华文化传承与多元文化融合之探讨 ——以古晋亚答街的“古晋文化缤纷庆中秋庆典”为例[D]. 刘淑花. 西北大学, 2021
  • [2]《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3]像素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景德镇市人民广场改造为例[D]. 廖伟倩.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4]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D]. 徐艳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6]地域文化视野下潼关古城旅游区景观提升改造研究[D]. 李玉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地域文化视角下包头北方影视城核心区规划设计研究[D]. 侯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消费体验的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廊空间设计研究[D]. 许艳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乔治·利盖蒂中期管弦乐作品的音色-织体结构研究[D]. 李鹏. 上海音乐学院, 2020(12)
  • [10]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穿越网络七彩雪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