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告别诗探王长龄的心态看

从告别诗探王长龄的心态看

一、从送别诗探王昌龄迁谪心态(论文文献综述)

王娟[1](2019)在《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及其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黔中道乃唐玄宗开元年间所置,域内山高谷深、道路迤逦、民风剽悍,时人谓之“蛮夷之地”、“瘴疠之乡”。是时有大量的流贬与宦游文人客居于此,他们猝然及此“边恶之州”、“化外之邦”,心中的委屈、愤懑、哀怨和失意亟待宣泄,诉诸笔端,便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涉“黔”诗歌。他们的到来,为黔中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黔中文化的内涵。本文首先对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的数量做考定,分析其客居原因,了解其最后去向;其次探讨客居文人的涉“黔”诗作;最后探讨客居文人在当地的活动对黔中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这三方面的研究,本文力图对黔中道在唐代的历史地位、文人客居黔中的情感心态以及客居文人对黔中文化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黔中道行政区划的设置;其次对本文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最后通过对本文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的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分四章对正文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考定黔中道各州客居文人数量;分析客居原因及地域分布情况;了解最后去向及作品存世情况等。第二章主要从题材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对在黔文士涉“黔”诗作进行鉴析,进而探讨荒远地域文化影响下客居文人的情感心态。第三章主要对客居文士与黔外文士涉黔诗内容进行比较,从而探讨涉黔诗作者的情感异同。第四章主要探讨客居文人通过移风易尚、推广汉语、开设学校、着书立说等方式对黔中文化产生的影响。

梅燕妮[2](2017)在《盛唐祖饯活动与别情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祖饯活动源自先秦时期的送人远行的祭祀仪式,也被称为“祖道”。别情诗是作于祖饯场合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本论文立足于盛唐时期的祖饯活动与别情诗,从官方与私人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并力图寻找盛唐祖饯活动对别情诗创作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四章展开论述。每一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即绪论,对已有的盛唐祖饯活动与别情诗研究做了回顾。梳理了学者对别情诗写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与祖饯活动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做了明确,确定了研究方法,为下文展开论述作准备。第二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从官方与私人两个角度,对史书文献中已有的关于祖饯活动的记载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明确了每一次祖饯活动中有无赋诗,从整体上对盛唐的祖饯活动与赋诗情况做深入的了解。第三部分,即第二、三章,同样是从官方与私人的角度,对祖饯活动与别情诗对前代的继承与新变展开探索,从诗歌主题到诗歌内容、写作特色,特别是感情表达的变化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具体诗人诗歌丰富论点,以得出结论,因此本章也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即第四章,主要探讨祖饯活动对别情诗的影响,从祖饯活动本身入手,就其对别情诗写作诗艺的强调,诗情的丰富方面做探讨,以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邓碧群[3](2017)在《王昌龄交往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昌龄诗歌中涉及与他人交往或带有交往目的的诗歌有114首,占其传世181首诗歌的62%,超过边塞诗、闺怨诗等任何一种题材诗歌的数量。研究王昌龄的交往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诗人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生活,也可以窥探诗人的情感思想脉络。本文以王昌龄的交往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王昌龄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探索其一生的交游轨迹和交往情况,探究其交往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王昌龄的交往情况复杂,交往人数众多,交往对象身份多样,几乎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王昌龄与人交往最看重心意真诚和品质高洁,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文人交往比较频繁密切。王昌龄的交往诗按题材内容可分干谒、离别、赠答、宴游等四大类。其中干谒诗主要出现在官场交游场合中,反映了王昌龄对建立一番功名事业的渴望和积极入世的心态,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反映了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而离别、赠答、宴游等亲友交往诗则细致地记录了王昌龄与亲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或离情伤感,或殷殷思念,或体贴劝慰,或叮嘱鼓励,或深切祝福等等不一而足。仕途不顺,屡遭迁谪的人生经历给王昌龄的交往诗定下了伤感的基本格调,因而其诗中常有表达自己身遭苦难、渴望自由之情,抒发了羁旅之愁和盼望早日归家之意,以及屈志难申的愤懑之感。受到当时社会儒释道三教并行风气的影响,加上自身经历感受,在王昌龄的交往诗歌中反映出诗人既有儒家心怀天下的兼济之心,常常透露着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对盛世和明主充满信心;也有道家求仙问道,超脱尘世的归隐之意,时有对心为形役,俗物扰人的牢骚感慨;还有部分诗歌流露出诗人对佛家的虔诚和向往情感,诗作中常显现出诗人极具慧根的佛禅感悟。王昌龄的交往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流丽清畅、含蓄婉转、深厚幽远的特点。

吕银玲[4](2017)在《论杜甫诗中的士不遇主题》文中研究表明杜甫的士不遇主题诗歌历来受到重视,其中的叹老嗟卑、忠君忧国等内容也得到充分挖掘,但尚不能展现其完整面貌。文章关注杜甫不遇诗中对自我的认识和表现,认为杜甫对"士不遇"主题诗歌的"自炫""自疏"传统均有继承和突破,并拓展了不遇诗自我审视的视角。全文分三章讨论了杜甫不遇诗中的三种自我认识及表现情况。第一章考察杜甫的"高自称许"之作,认为杜甫在证明自己的入仕能力和德行方面充分继承了不遇诗的"自炫"传统,同时又发展了自己的特点。具体来说,在陈述性自炫中,多选择"历叙浮沉"的表达方式,而少用屈骚体的"贤愚对照"方式,以此走出单一化、情绪化、主观化的自炫模式,个人叙事体现了更强的自我关注意识,以更丰富、真切的方式表现自我肯定。借助咏物显耀自身时,则一面在形式上实现"物我分疏",从而远离传统的"自炫"格调;一面以意象选择、形象描写、主旨立意的大气慷慨,表现"大材"的自我认识和"大道"的信念,显露出更深沉的自负气概。第二章讨论杜甫的"自求疏远"之作,认为杜甫在出世选择中表达了对朝廷的怨怼、疏离情绪和对隐居生活中个人价值的肯定。首先,杜甫继承了初盛唐以"出走宣言"摆脱功名追求挫败感的流行写法,并在弃官后以更为丰富的宣告方式表达对个人隐居生活的肯定、满足和深层的愤懑之感;此外,杜甫通过有选择地使用典故,反复辨析其归隐性质,有意将其同高蹈的隐士区分开,表达对当权者的怨怼之情、避祸心理及终身不仕的决心,暗示怀才不遇的一面;最后,杜甫以语意的冲突调和心底深层对"君臣遇合"的渴望和"自求疏远"这一无奈选择之间的矛盾,既保持不遇士人的自尊自重,又表达对自己坎坷经历的伤怀之情。第三章讨论杜甫对不遇诗自我审视视角的拓展。除了高自称许和自求疏远,杜甫还立足现实人生的苦难之中,以超出个人利害得失的视角审视自我。首先,他嘲笑自己的懒拙性格,将自我肯定以贬词形式表达,带有更深刻的讽世意味,同时呈现不急于自我辩白的从容态度,体现理性的自我认识和对命运的担当;此外,他戏谑自己的无奈处境,通过袒露窘状和苦中作乐,勾勒出窘迫的自我形象,表现了对悲苦境遇的藐视和达观态度;最后,他描绘苦难中孤微渺小的自我形象,又以广阔的背景、美的意象、执着的心意力量,形成豪壮洒脱的风格,艺术性地表现对个人有限性与命运压迫性之间关系的认知,在阻滞中迸发自由的生命力量,实现了对失败结局的超越。

吕媛[5](2016)在《唐代赴岭南送别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唐代赴岭南送别诗这样一个特殊的研究视角,将唐代广阔背景下为赴岭南之人而作的送别诗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唐代赴岭南送别诗,是唐人奔赴岭南时主客双方围绕送别所作的诗歌。这个命题把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联系起来,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研究诗歌的时间、空间、类型分布规律,使我们对唐代赴岭南送别诗的整体概貌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地认识。以此为基础,文章对唐代赴岭南送别诗中诗歌创作诸方面的艺术特色进一步展开论述,从诗歌情感表达方式、景物描写以及诗题创作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求在开阔的视野中全方位的展现唐代赴岭南送别诗的诗歌创作。

谷维佳,舒红霞[6](2014)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诗人心态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诗人心态研究成果丰硕,有从历史宏观角度研究唐代诗人心态对唐诗的影响,也有从贬谪、科举、隐逸、宗教等层面,探讨政治文化因素对唐代诗人心态的影响,还有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创作心态进行深入剖析的个案研究。

李欣[7](2014)在《王昌龄近体诗句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分析王昌龄近体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诗歌类型、句式特点、诗学功能、用词等,以此来展现王昌龄近体诗诗句的特色。第一章,概述诗人王昌龄的生平籍贯及学界对其诗歌内容、诗歌艺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叙述了学界对近体诗句法研究的概况,并对句法结构相关问题作了说明。第二章,分析了五言诗句的句式特点。五绝共15首,诗歌句式主要有二三式、三二句式、一四句式三种,其中二三句式诗句数量最多。五律诗歌共88首,在王昌龄诗歌中数量最多,句式种类最丰富。其主要句式有二三句式、三二句式、一四句式与四一句式。第三章,分析了王诗的七言诗。七绝共有78首,句式共六种,即四三句式、二五句式、一六句式、六一句式、二二三句式、四三句式。王昌龄七律诗共6首,是诗集中数量最少的一类。其主要句式有四三式、二五式、二二三式与一六式四种,诗句数量最多的句式为二五式。第四章,分析了王诗中的疑问句式,王诗疑问句共计68句,主要包括反问句与设问句两种。其中设问句还分为有问有答,问而不答两种。诗句中的疑问词有“何、岂、谁、孰、胡、安”等。第五章,分析了王诗句法的诗学功能。在诗歌的句法变异和句式变异方面,主要有宾语异置、主谓倒置、状语异置、定语异置与其他语法成分异置等,其中数量最多的异置句为宾语异置、状语异置。诗句出现句法变异,主要是因为诗句的平仄格律或突出强调某部分内容等。第六章,分析了王诗中的颜色词,主要有白、青、丹、金等颜色。还分析了王诗中重言词与联绵词,并进一步分析它们的作用。另外,王诗诗句上下句的关系主要有假设、因果、申说、顺承、目的、转折等。第七章,对王诗的句式、句法结构与意象、句法变异与异置及用词方面分别作了概括总结。

刘文娟[8](2012)在《岑参送别诗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作为人类一种永恒的情感,一直以来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关注,为此他们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名篇。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我们的先辈们就已经在诉说着这种内心的情感体验。后经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代,送别诗的创作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得到了发展,然而却一直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或者说气候。直至唐代,送别诗才在中国的诗坛上大放异彩。这时候的送别诗不仅数量众多、水平高超,而且涌现出了很多的送别诗创作大家,诸如:王勃、王维、李白、杜甫、岑参、李商隐等等。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岑参的边塞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边塞诗在诗人流传至今的四百零一首诗歌中,仅有七十几首,占其诗歌数量的六分之一左右。固然这些带有异域色彩和边塞风情的边塞诗为唐代诗歌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也是岑参诗歌中最具特色的作品,可是笔者认为,对于一个诗人我们需要了解他的多方面创作,而不应该因为其某一方面的成就忽视了诗人其它题材、内容的诗歌创作,因为这样对诗人的定位就难免会有以偏概全之嫌。因此对于岑参我们有必要对占据了其诗歌三分之一还要多的送别诗进行研究。岑参的送别诗创作从其早年隐居嵩阳开始,到中途两度出塞、晚年出守虢州和最后官罢嘉州可以说贯穿了他的一生,所以,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各个时期的思想心态,以及诗人各个时期的诗歌风格。此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诗人的地位及其送别诗创作的意义。本文对岑参送别诗的探究主要分为三章来论述:第一章主要从盛唐社会的大时代原因和岑参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及独特的个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岑参送别诗大量出现的原因。在这当中主要论述了唐代科举取士、漫游之风以及边塞战争对送别诗创作的促进和影响。岑参个人方面主要论述了岑参一生的丰富经历,包括隐居嵩阳、漫游河朔、两度出塞、以及后来三度为郎、出守虢州、官罢嘉州等,这些经历为岑参创作大量送别诗提供了契机。此外,还谈到了岑参祖辈的重大遭逢对岑参性格及其创作送别诗的影响。第二章主要对岑参的送别诗进行了分类,根据其送别诗的内容和主题将岑参的送别诗分为了五大类:第一类是以反映边塞风光和边战场面为主的边塞送别诗,第二类是以音乐、胜迹来表现送别的送别诗;第三类是慰友落第、贬谪之作;第四类是送友归山隐居之作;第五类是送友及第、赴任之作。这五类送别诗各有其特色,前两类送别诗岑参将送别融入边塞风光、边战场面、胡地音乐和历史胜迹中,从而消解了传统送别诗中浓厚的凄伤、悲苦,为送别诗注入了新的情感内涵和审美特色。后三类送别诗主要创作于早期和晚期,反映了诗人早年和晚年的诗歌艺术追求和创作心态,这一类诗歌的艺术价值总体上不如前两类送别诗,但其中也有不少写得语言清新、质朴和感情真挚的诗篇,反映了岑参除了边塞诗歌雄伟瑰丽之外的另外一种诗歌风格。第三章从总体上论述岑参送别诗的艺术之美,岑参的五类送别诗虽然在题材、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它们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通性,主要有三点:一是语言之美,二是画面之美;三是情感之美。这当中分别论述了其送别诗语言的奇异,色彩词的应用,及岑参送别诗中所反映的悲剧崇高美以及所包含的昂扬、乐观的时代精神等。

赵莉[9](2010)在《送别诗的交际功能及其模式化创作 ——以初盛唐为中心》文中提出送别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歌题材之一,它不同于其它诗歌之处,在于它有独特的交际功能。因此,本文选取送别诗为研究对象,从送别诗的创作场合切入,探讨其应酬交往功能及其对送别诗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将送别诗产生的场合及其功能与送别诗创作联系分析,我们会看到,与个人送别诗相比,集体场合、宴饮饯别,即时创作的送别诗,有鲜明的应酬性。而这种创作的及时性、应酬性,使送别诗表现出鲜明的模式化特点。本文即以此视角切入点,来探讨了送别诗的交际功能及其模式化的形成。文中选取初盛唐时期为考察对象,并以岑参送别诗为个案,通过对他不同类型送别诗的研究,对模式化构成作了细致深入地分析。本文根据送别诗创作的场合,分为集体送别诗与个人送别诗。集体送别诗是君臣或同僚之间在“宴集饯别”的特定场合下相互唱和的送别诗。个人送别诗指友人之间单独送别情景下的创作。集体送别诗的创作,本文选取初盛唐时期中宗、玄宗朝的几次规模较大的集体送别为典型个案进行分析。中宗朝主要以景龙年间修文馆学士朝臣之间的集体送别诗为个案分析。玄宗朝主要以玄宗送将帅出征巡边、地方大臣赴任、外国使节归国以及着名道士还山为主要研究对象。集体送别诗表现出的是温柔敦厚、庄重严肃的“政治感情”,作为交往应酬的产物,发挥了合群团结、协和关系的作用。个人送别诗,或送人赴边、赴任,或慰勉友人落第、贬谪;或送友人归隐。送人赴边、赴任之作,多表达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慰友落第、贬谪之作,多表现对友人的同情与安慰;送人归山隐居之作则表现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的向往。与集体场合为应酬而作的送别诗相比,个人送别诗送别场合显得随意,情感抒发真切,总是真率地表达“个人感情”,内容和形式均表现得丰富多样。送别诗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创作的,有即时传播的特点。如果在君臣之间,则会发挥和谐君臣关系的作用;同僚之间,则起到了沟通感情的作用;朋友之间,有增进友谊的作用;与外国使节间,则起到了加强对外交流的作用。送别诗的交际功能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其创作的模式化倾向初露端倪。不同诗人在同一交际应酬场合的创作有同一模式,而同一诗人在不同场合的创作则行成了不同的模式。岑参就是典型个案。岑参的送别诗在集体宴会场合的探题分韵所赋之作,呈现出应酬的模式化倾向;与集体场合的送别诗相比,他在私人送别场合则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固有模式。用歌行体写送别诗,不仅在内容上完全出新,在形式上也大有改观,并做了大胆的尝试,在表现手法上有了质的变化。

毕士奎[10](2008)在《近三十年王昌龄诗歌研究综述(1977-2007)》文中研究说明近三十年(1977-2007),学界对王昌龄诗歌的研究,可谓成绩斐然。不仅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繁富,而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了明显的深进和拓展。就其诗歌的体裁而言,研究者视点主要集中在七言绝句和五言古诗上;就其内容而言,则多着力于边塞诗、送别诗、宫怨诗等三大题材上。梳理近三十年王昌龄诗歌的研究概况,不仅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诗作提供借鉴,而且可为今后更深入研究诗人及其诗论打下坚实基础。

二、从送别诗探王昌龄迁谪心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送别诗探王昌龄迁谪心态(论文提纲范文)

(1)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及其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黔中道的设置及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及其涉“黔”诗作考述
    第一节 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考定与分析
    第二节 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涉“黔”诗作数量统计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涉“黔”诗歌内容及艺术分析
    第一节 相逢成别与后会难期——离别诗
    第二节 赋诗寄赠以述怀——赠答诗
    第三节 抚事叹息与感物伤怀——抒怀诗
    第四节 咏史言志与借古讽今——咏史怀古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客居文士涉“黔”诗与黔外文士涉“黔”诗之比较
    第一节 黔外文士涉“黔”诗概况
    第二节 客居文士与黔外文士的涉“黔”诗内容之比较
    第三节 王昌龄、李白的涉“黔”诗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居文士对黔中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黔中文化概述
    第二节 客居文士对黔中文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盛唐祖饯活动与别情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祖饯活动及别情诗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盛唐别情诗思想内容研究
        二、盛唐别情诗的艺术特色研究
        三、别情诗与祖饯活动关系研究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盛唐祖饯活动及别情诗考
    第一节 盛唐之前祖饯活动与别情诗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軷祭与饮饯
        二、祖饯诗与别情诗
        三、祖饯环节的几个相关问题
    第二节 盛唐官方祖饯活动与赋诗情况考
        一、有赋诗记载的祖饯活动
        二、无赋诗记载的祖饯活动
    第三节 盛唐私人祖饯活动与赋诗情况考
        一、有赋诗记载的祖饯活动
        二、有赋诗存世而祖饯活动失载
第二章 盛唐官方祖饯活动与别情诗的承变
    第一节 官方祖饯活动与别情诗之“承”
        一、对传统祖饯主题的继承
        二、对传统别情诗内容及模式的继承
    第二节 官方祖饯活动与别情诗之“变”
        一、祖饯主题的新变
        二、诗人主体的凸显
第三章 盛唐私人祖饯活动与别情诗的承变
    第一节 私人祖饯活动与别情诗之“承”
        一、对传统祖饯主题的继承
        二、对传统祖饯悲情的继承
    第二节 私人祖饯活动与别情诗之“变”
        一、对归隐主题的大量表现
        二、对别情内容的丰富与发展
        三、对别情之基调的新变
第四章 盛唐祖饯活动对别情诗的影响
    第一节 盛唐祖饯活动对别情诗交际功能的影响
        一、宣扬王政,团结君臣
        二、表达别情,传递祝福
        三、兼作干谒,抒怀明志
    第二节 盛唐祖饯活动的竞技性对别情诗的影响
        一、对别情诗写作范围的限制
        二、对别情诗创作艺术的提高
    第三节 盛唐祖饯活动对别情诗情感基调的影响
        一、官方祖饯场合对悲情的限制
        二、祖饯心态对悲情的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王昌龄交往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昌龄交往诗概述
    第一节 王昌龄交往诗创作背景
        一、所处时代背景与社会氛围
        二、诗人生平际遇与交游轨迹
    第二节 王昌龄交往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王昌龄交往诗基本情况
        一、规模数量
        二、题材形式
第二章 王昌龄交往诗的内容思想
    第一节 王昌龄交往诗内容
        一、干谒
        二、离别
        三、赠答
        四、宴游
    第二节 王昌龄交往诗思想
        一、积极入世为根本
        二、尚道学以求宽慰
        三、借佛禅以求超脱
第三章 王昌龄交往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清丽流畅
        一、精工雕琢
        二、明丽晓畅
    第二节 含蓄婉转
        一、巧妙抒情
        二、化用典故
    第三节 深厚幽远
        一、慎取意象
        二、营造情境
        三、生成意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王昌龄交往诗编年表
附录2 王昌龄交往诗总表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论杜甫诗中的士不遇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高自称许
    第一节 贤愚对照与历叙浮沉
    第二节 托物自喻与物我分疏
    第三节 本不炫俗而英采自露
第二章 自求疏远
    第一节 价值转变的宣告
    第二节 隐居性质的辨析
    第三节 多重诗意的融合
第三章 自我审视
    第一节 懒拙的我
    第二节 窘迫的我
    第三节 孤微渺小的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唐代赴岭南送别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送别诗正义及唐代赴岭南送别诗兴起的原因
    第一节 送别诗正义
    第二节 唐代赴岭南送别诗兴起的原因
第二章 唐代赴岭南送别诗概貌
    第一节 唐代赴岭南送别诗时间分布
    第二节 唐代赴岭南送别诗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唐代赴岭南送别诗的类型分布
第三章 唐代赴岭南送别诗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唐代赴岭南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节 唐代赴岭南送别诗中的景物描写
    第三节 唐代赴岭南送别诗的制题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诗人心态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重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或断代论析唐代诗人的心态及其对唐诗的影响
二、贬谪、科举、隐逸、宗教等重要的政治文化因素对唐代诗人心态的影响
三、对唐代杰出诗人的独特创作心态进行研究

(7)王昌龄近体诗句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王昌龄诗歌研究概况
        1.2.1 生平籍贯考证
        1.2.2 诗歌内容研究
        1.2.3 诗歌艺术研究
    1.3 近体诗句法研究现状
    1.4 诗歌句法结构相关问题
2 王昌龄诗歌五言句法
    2.1 五绝句法
        2.1.1 二三句式
        2.1.2 三二句式
        2.1.3 一四句式
    2.2 五律句法
        2.2.1 二三句式
        2.2.2 三二句式
        2.2.3 一四句式
        2.2.4 四一句式
3 王昌龄诗歌七言句法
    3.1 七绝句法
        3.1.1 四三句式
        3.1.2 二五句式
        3.1.3 二二三句式
        3.1.4 一六句式
        3.1.5 六一句式
    3.2 七律句法
        3.2.1 四三句式
        3.2.2 二五句式
        3.2.3 二二三句式
        3.2.4 一六句式
4 王昌龄诗歌中的句式分析
    4.1 有疑而问
        4.1.1 有问有答
        4.1.2 问而不答
    4.2 无疑而问
5 王昌龄诗歌用词与上下句意义关系
    5.1 诗歌中的用词
        5.1.1 颜色词的运用
        5.1.2 重言词与联绵词
    5.2 上下句的意义关系
        5.2.1 概述
        5.2.2 意义关系
6 王昌龄诗歌句法的诗学功能
    6.1 王昌龄诗歌句法与意象分析
        6.1.1 句法结构与意象生成
        6.1.2 句法结构与意象组合
    6.2 王昌龄诗歌句法变异的功能
        6.2.1 句式异常
        6.2.2 成分异置
7 结语
    7.1 句式方面
    7.2 句法结构与意象
    7.3 句法变异与异置现象
    7.4 用词及上下句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8)岑参送别诗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送别诗溯源
    (二)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岑参送别诗数量众多的原因
    (一) 盛唐社会大时代原因
    (二) 岑参的丰富经历和独特个性
第二章 岑参送别诗分类
    (一) 以反映边塞风光、边战场面为主的边塞送别诗
        1. 以描写边塞异域风光为主的送别诗
        2. 以反映边地战争场面为主的送别诗
    (二) 以音乐、胜迹等来表现送别的送别诗
        1. 以音乐反映送别
        2. 以胜迹反映送别
    (三) 送友落第、贬谪之作
        1. 送友落第
        2. 送友贬谪
    (四) 送友归山、隐居之作
    (五) 送友及第、赴任之作
        1. 送友及第
        2. 送友赴任
第三章 岑参送别诗的总体艺术之美
    (一) 语言之美
        1. 语言奇异
        2. 语言的口语化、民歌化
    (二) 画面之美
    (三) 情感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送别诗的交际功能及其模式化创作 ——以初盛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集体送别诗
    第一节 中宗朝的集体送别诗
    第二节 玄宗朝的集体送别诗
第二章 个人送别诗
    第一节 送人赴边、赴任之作
    第二节 慰友落第、贬谪之作
    第三节 送友归山、隐居之作
第三章 送别诗的模式化
    第一节 探题分韵模式
    第二节 歌行体之新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近三十年王昌龄诗歌研究综述(1977-2007)(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大体裁研究
    (一) 七言绝句
    (二) 五言古诗
    (三) 王昌龄获当世诗名之诗体
二、三大题材研究
    (一) 边塞诗
    (二) 送别诗
    (三) 宫怨诗
三、诗集整理研究

四、从送别诗探王昌龄迁谪心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及其文学创作研究[D]. 王娟. 厦门大学, 2019(08)
  • [2]盛唐祖饯活动与别情诗研究[D]. 梅燕妮. 青岛大学, 2017(01)
  • [3]王昌龄交往诗研究[D]. 邓碧群. 湖南大学, 2017(07)
  • [4]论杜甫诗中的士不遇主题[D]. 吕银玲.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8)
  • [5]唐代赴岭南送别诗研究[D]. 吕媛.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6]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诗人心态研究综述[J]. 谷维佳,舒红霞.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04)
  • [7]王昌龄近体诗句法研究[D]. 李欣. 重庆师范大学, 2014(12)
  • [8]岑参送别诗初探[D]. 刘文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2)
  • [9]送别诗的交际功能及其模式化创作 ——以初盛唐为中心[D]. 赵莉.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5)
  • [10]近三十年王昌龄诗歌研究综述(1977-2007)[J]. 毕士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标签:;  ;  ;  ;  ;  

从告别诗探王长龄的心态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