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作用生产过磷酸钙的新技术与理论研究(上)

微波作用生产过磷酸钙的新技术与理论研究(上)

一、微波作用生产过磷酸钙的新工艺和理论研究(上)(论文文献综述)

夏威夷[1](2018)在《新型羟基磷灰石基固化剂修复铅锌镉复合污染土的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水泥基材料固化稳定化技术存在酸碱度高、环境不友好、不适用于高浓度重金属污染及长期稳定性差等诸多弊端。研发环境友好型新型固化稳定化药剂并深入开展其处理高浓度重金属复合污染土的固化稳定效果、机理及工程应用相关研究,对实现工业污染场地的高效修复和再开发利用,推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No.2013AA06A2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413306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472258)、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No.2016031)为课题依托,以高浓度Pb、Zn和Cd复合污染场地土为修复对象,以新型固化稳定化药剂研发、技术工艺及其工程应用为研究目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应用和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了本文研发的新型羟基磷灰石基固化剂SPC修复污染土的物理化学特性、强度特性、浸出毒性、重金属固定机理和微观特性,建立了系统的重金属污染场地SPC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和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工艺,获取了关键环节参数,通过工程验证并分析了SPC的实际应用效果,测试了SPC固化污染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对修复后场地固化土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规律进行了预测。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考察了SPC固化土物理化学特性、浸出毒性、强度等性能,并明确SPC掺量和养护龄期对上述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SPC固化土具有酸碱度接近中性,且含盐量较低的优点;SPC能够显着改善污染土力学特性,无侧限抗压强度最高可达439 kPa;经SPC处理后污染土重金属浸出毒性显着降低,且能够满足相关限值要求;提高污染土耐酸侵蚀能力,与土中Pb、Zn和Cd反应生成低溶解度重金属羟基磷灰石盐及重金属磷酸盐类沉淀,进而将土中重金属弱酸提取态转化为残渣态是SPC固定土中重金属的主要机理,而生成的磷酸钙盐和石膏对土颗粒的胶结及对骨架孔隙的填充作用是改善污染土强度的主要机制。(2)现场工程研究表明SPC原位和异位固化稳定化能有效降低污染土含水率和EC值;SPC原位和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后,污染土硫酸硝酸法和纯水法重金属浸出毒性均显着降低,且满足相关限值要求;SPC原位和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能够显着提高污染土贯入阻力值,明显改善各污染土层力学性能和均匀程度;SPC掺量越高,养护龄期越长,对污染土物理化学和强度特性的改善作用越显着;此外明确了SPC修复不会导致浸出总磷浓度出现超标而引起周围水体环境富营养化的问题;污染土重金属浸出毒性的降低来源于酸缓冲能力、重金属形态分布和低溶解度重金属磷酸盐矿物生成的共同作用。(3)提出了高浓度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SPC原位固化稳定化的技术工艺,其关键工艺流程包括:修复参数确定→场地平整→测量放样→施工机械就位对中→四搅两喷工艺→覆盖养护→修复效果检验;提出了关键环节技术参数,包括固化剂掺量、桩位布设方式、搅拌速度、喷粉压力等。(4)结合现场应用形成了系统的SPC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工艺,并获得了关键环节技术参数。形成了的技术工艺以Allu搅拌筛分斗和挖掘机作为搅拌挖掘设备,以轮式装载机振动压路机作为回填碾压设备,包括以下流程:污染土开挖堆置→污染土破碎筛分→击实试验确定最优含水率→污染土翻匀晾晒→回填坑平整→SPC称量摊铺→异位混合药剂并搅拌→碾压小试试验确定最佳碾压次数→分层回填碾压→覆盖土工膜养护→修复效果检测;同时结合现场条件取得了重要环节涉及关键参数如搅拌方式、土含水率、碾压参数等。(5)建立了固化稳定化污染土中重金属污染物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的测试技术,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获取了8%SPC固化土中Pb、Zn和Cd的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6.7×10-13、5.0×10-13和7.8×10-12 m2/s,分配系数分别为10400、5200、1100 mL/g;固化土渗透系数为6.43×10-9 m/s。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地表水流速对固化土向地表水中的重金属释放水平有显着影响,而对固化土向地下水中的重金属释放水平无影响;固化土中重金属向周围水体中的释放能力在5 d龄期最高,随着龄期发展而稳步降低。地表水流速为0.05和1.46 m/s时,SPC固化土上层地表水和下层砂岩中地下水均能满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Ⅱ类水质要求。

王琼,王闻,亓伟,余强,谭雪松,庄新姝,袁振宏,王忠铭[2](2017)在《木质纤维素酸催化制备糠醛的工艺及机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糠醛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国内外学者针对生物质产糠醛展开诸多研究,尤其是酸催化水解领域。该文综述了糠醛制备工艺在不同时期的情况,阐述并评价了目前新颖的同步产糠醛与纤维素基化学品工艺。对酸(稀布朗斯特酸和路易斯金属盐)催化木糖和半纤维素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系统归纳,并阐述了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现在研究热点——酸/有机溶剂作用体系中有机溶剂的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并对计算化学在其中的最新研究情况进行总结。该文旨在为学者开展生物质产糠醛的研究提供信息,有利于学者进行选择性研究。

禹鹤[3](2016)在《高镁磷尾矿制备复混肥料技术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磷矿资源的不断贫化,为了满足湿法磷酸生产对磷矿石质量的要求,需对磷矿进行浮选。我国每年通过磷矿浮选产生大量磷尾矿,磷尾矿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还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尾矿中的磷、镁、钙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有效利用这些元素,将尾矿制备成复混肥料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课题以高镁磷尾矿为研究对象,先对其工艺特性进行分析,之后分别采用浓硫酸、废磷酸对磷尾矿进行分解,探究酸解磷尾矿的最优工艺条件。设计不同原料配比,采用MathCAD软件计算复混肥料配方,分别采用浓硫酸、废磷酸以及硫酸、废磷酸分步分解磷尾矿制备高、中、低浓度复混肥料。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实验采用的磷尾矿主要物相为CaMg(CO3)2,MgO含量为18.65%,CaO含量为32.30%,P2O5含量为4.09%。其反应活性为99.94%,反应活性较高,较易发生酸解反应;抗阻缓系数为4.30,抗阻缓性较强,在硫、磷混酸中的分解能力较强。其发泡性及泡沫稳定性较强,泡沫稳定指数较高,为2505.8 mL·min,属于严重发泡的低品位磷矿。(2)采用浓硫酸分解磷尾矿,考察硫酸质量分数、硫酸用量、反应时间和尾矿粒度等4个因素对镁转化率、磷转化率、游离酸含量的影响,并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镁转化率、磷转化率的影响趋势大体相同,尾矿粒度对镁转化率、磷转化率的影响最为显着。结合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结果,得到硫酸分解磷尾矿工艺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尾矿粒度0.13 mm,硫酸质量分数98%,硫酸用量105%,反应时间20 min。此条件下镁转化率为93.88%,磷转化率为87.19%,游离酸含量为5.89%,水分含量为9.60%。(3)采用废磷酸分解磷尾矿,考察废磷酸用量、反应时间和尾矿粒度等3个因素对镁转化率、磷转化率、游离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镁、磷转化率的影响趋势不相同,其中尾矿粒度对镁转化率的影响最为显着,反应时间对磷转化率影响最为显着。废磷酸分解磷尾矿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尾矿粒度0.13 mm,废磷酸用量105%,反应时间90 min,此时镁转化率为74.58%,有效磷含量为18.96%,有效磷转化率为-1.98%,游离酸含量为4.32%,水分含量为34.75%。(4)设计配方,制备了不同类型的三元复混肥料。结果表明:采用浓硫酸分解磷尾矿制备复混肥料时,物料粘结成块,各养分分布不均,且后续烘干、粉碎等工序难以进行;采用废磷酸分解磷尾矿制备复混肥料具有工艺简单、条件温和、经济性好等优点,样品符合国家标准,但镁转化率偏低、废磷酸中有效磷退化(退化率为1.98%)、反应时间长;采用硫酸、磷酸分步分解磷尾矿制备复混肥料镁转化率在一些配方中得以保障,但是无法遏制废磷酸中有效磷的退化,致使产品中的有效磷与预设值有约1%的绝对误差。

刘鹏[4](2014)在《紫外催化氧化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化学镀废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表面处理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基础行业,而化学镀是表面处理的一个基础工艺,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机械、纺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周期性报废的化学镀槽液通常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以及处理难度大等特点,排放到环境中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危害极大,所以它的无害化处理一直是环保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紫外光具有应用过程清洁绿色、不会引入二次污染、不影响水质等特点。本文将高强短波紫外引入催化氧化工艺中,以清洁的H2O2为氧化剂,并利用废液自身含有的重金属作为催化剂来氧化废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或者对于有回收价值的污染物实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论文深入研究了各实验条件对催化氧化效果的影响,并对紫外催化氧化工艺氧化降解高浓度污染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比较低压、中压、高压以及高强短波紫外光源的光电特性的基础上,对不同紫外光源参与的紫外催化氧化工艺处理苯酚模拟废液的降解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紫外灯应用于高浓度废液处理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新开发的含185nm真空波段的球形高强紫外灯为适合应用于紫外催化氧化工艺的紫外光源。从利用废水自身所含重金属离子作为催化剂来氧化有机污染物的角度考虑,在高强短波紫外参与下,得出了六种常见重金属催化性能由强到弱的顺序为Fe2+> Cu2+> Ni2+> Mn2+> Co2+> Pb2+,其中,认为Fe2+,Cu2+,Ni2+,Mn2+四种过渡金属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的可能性最大。化学镀镍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化学镀工艺,其废液中不仅含有高浓度镍离子和有机污染物,而且含有高浓度的次磷酸盐和亚磷酸盐。首先研究了高强短波紫外与H2O2联合工艺氧化次磷酸盐和亚磷酸盐的效能。结果显示,单独紫外光或H2O2即使处理90min,对次磷酸根和亚磷酸根的氧化效果也很微小,而UV/H2O2工艺可以在30min内将其完全氧化,分析主要反应机理是紫外光解H2O2产生强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对次磷酸根和亚磷酸根的氧化。在研究处理模拟配水的基础上,考察了UV/H2O2工艺对含有2.50mmol/L次磷、6.23mmol/L亚磷以及580mg/L COD的实际化学镀镍清洗废水的处理效能,在实验参数为H2O2投加量为总磷摩尔浓度的7倍,并采用连续投加方式,pH值采用原始值5.5的条件下,处理20min和60min分别实现了次磷酸根和亚磷酸根的完全氧化,总共经过90min的处理,废水中90%的COD也可被氧化去除。化学镀镍废槽液比清洗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要高出几十倍,UV/H2O2对其的处理效果已经很有限。为了在处理污染物的同时实现其中磷资源的回收,本文采用紫外芬顿法处理化学镀镍废液,结果显示,其不仅对化学镀镍废液表现出很好的处理效果,而且处理过程中回收了金属镍和高纯度的纳米级磷酸铁。后续开展的中试实验结果表明,不仅中试装置运行非常稳定,而且折减去运行成本后,处理每吨废液产生的利润将近1000元,可取得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利用化学镀铜废液中含有的铜离子作为催化剂,在只加入H2O2的情况下,通过高强短波紫外来催化氧化其中的有机污染物。首先用EDTA配水模拟化学镀铜废液中的典型有机污染物,研究紫外促进铜催化氧化高浓度EDTA的特性,对照实验中发现,Cu2+/H2O2、UV/H2O2以及UV/Cu2+/H2O2三种工艺经过180min的处理,对COD的去除效率分别为10%、44.6%和76.5%,UV/Cu2+/H2O2工艺对EDTA具有最好的氧化效果。然后利用化学镀铜废液自身含有的高浓度铜作为催化剂,采用紫外催化氧化工艺处理实际的化学镀铜废液,结果显示,无需再额外加入铜催化剂,处理180min COD去除率可达到82.4%,验证了预想的自催化氧化方案的可行性。本文以化学镀镍废液和化学镀铜废液为例,研究了高强短波紫外参与的紫外催化氧化工艺对化学镀废液的处理效果和作用机理。化学镀镍废液处理过程中,以次磷酸盐和亚磷酸盐催化氧化反应为核心阐明了聚合沉淀机制,实现了高浓度磷的资源化利用。化学镀铜废液处理过程中,提出了以自身所含重金属铜为催化剂进行自催化反应实现废液无害化的新工艺。最后在总结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紫外光在紫外催化氧化体系中与有机物、催化剂、氧化剂之间的作用,提出了紫外催化氧化过程中的自由基链式反应机制。这些基础研究将为实际化学镀废液的处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毛燎原[5](2013)在《玉米芯“一步法”制取糠醛清洁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6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糠醛生产和出口国。然而,高污染、高能耗、低产率等问题长期制约着糠醛产业的健康发展。长期生产实践表明,在我国,每生产一吨糠醛排放COD>18000mg/L的废水约20吨、消耗洁净蒸汽超过20吨,同时糠醛渣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硫,而实际糠醛产率仅为理论值的30-50%。近年来对于糠醛废水的治理虽已取得较大进展,闭循环式的废水蒸发回用工艺在绝大多数糠醛厂被普遍采用,然而由于制约废水处理效率的污垢问题长期无法解决,从而使得废水实际处理率远远低于设计水平。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及各类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糠醛生产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本文首先对植物纤维水解方面的研究及糠醛生产现状、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然后结合当前生产实践对糠醛生产的整体物流与能流进行了分析与讨论,重点讨论了糠醛产率、醛汽中糠醛含量(或糠醛生成速率)、锅炉热效率以及蒸发器热效率对当前糠醛生产体系物质与能量平衡的影响,从而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路线。由于含乙酸的废水回用生产是当前糠醛生产中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前提,因而乙酸“酸汽”的使用贯穿全文。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废水中乙酸的来源及产量,对乙酸“酸汽”催化玉米芯水解制取糠醛的可行性进行了另析,重点研究了糠醛在含乙酸蒸汽中自身降解损失动力学,为全文研究中催化剂乙酸“(?)气”的合理使用奠定基础。然后运用动力学方程计算出生产中糠醛在气相中降解损失率(?)占实际生产中糠醛理论产率的4.5%,约占糠醛总损失的10%。进一步表明糠醛生产(?)的主要损失发生在液相反应体系,因此加快糠醛从液相中的分离是提升糠醛产率的关(?)针对单一乙酸酸汽催化玉米芯水解制取糠醛时所需温度较高、反应速率较低、能耗大、废水产量高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了路易斯酸催化剂FeCl3、AICl3在糠醛(?)取中的应用。首先从纯戊糖催化脱水动力学以及糠醛在路易斯酸催化条件下降解的动力学研究出发,并对戊糖脱水生成糠醛最高产率进行了模型化分析,通过比较确立了获(?)糠醛最高产率的三因素参数模型,进一步明确了戊糖脱水制取糠醛反应体系中的反应(?)程。通过与H2SO4(?)(?)较两种不同路易斯酸FeCl3、AICl3的催化选择性及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后者能使戊糖脱水速率常数增大10倍以上,同时糠醛产率也达到70%以上(Al(?)3催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采用FeCl3和“酸汽”协同催化玉米芯水解制取糠(?)的催化效果。通过对水解残渣微观结构的观察,发现采用FeCl3催化玉米芯水解时,(?)料颗粒的破碎、微观纤维结构的破坏明显加剧,这将有效增大物料内部及物料之间的(?)道,从而致使体系内传质、扩散效率的提升。基于此,进一步的与研究表明,由于原料被破碎后导致的颗粒物料孔隙率降低、压降增大而促使床层扰动而获得了传质的强化和表面更新速度的加快。此外,通过对AICl3对催化戊糖及玉米芯的单因素影响试验结果的考察,发现AlCl3在催化戊糖及玉米芯制取糠醛方面具有比FeCl3更高的选择性,更有利于提升糠醛产率,这为制取糠醛选择催化剂方面提供了新的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糠醛实际产率,从强化蒸馏分离与强化蒸汽气提两个反面进行了糠醛分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价态阳离子对糠醛-水二元体系组分分离的作用效果与离子强度正相关,离子强度越高,“盐析”效果越显着,反之越低;一价阳离子对糠醛-水二元体系组分相对挥发度的作用效果可由Furter方程拟合,二价及三价阳离子对糠醛-水二元体系组分相对挥发度的作用效果较复杂,可由修正型Furter方程拟合。采用浓缩海水获得了与模拟海水极为接近的汽提效果,海水作为盐析剂时与纯NaCl(等浓度)作为盐析剂时获得了相似的盐析速率和糠醛回收率。但由于海盐(或模拟海水)中存在Ca2+及Mg2+,因此总体盐析效果高于等量纯NaCl。为了解决制约废水处理效率的蒸发器结垢问题,首先通过对取自糠醛厂的蒸发器污垢样品的特性及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根据检测和分析结果对其形成机理做出了推断。进一步的模拟结垢试验表明,采用碱中和可消除糠醛废水蒸发过程换热管的结垢,但由于碱中和需碱量极大,这对于糠醛生产企业而言无法承受。进而本研究提出了采用絮凝法去除溶解木质素、悬浮碎屑以及部分单糖的废水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可绝大程度上抑制污垢的生成,该方法成本低,且不影响废水中的乙酸。从长远角度来看,采用絮凝剂除去溶解木质素及悬浮碎屑一方面保持了废水中乙酸,另一方面成本较低,具有长远的推广价值。最后是前文所有研究的应用、优化与总结,并且提出了糠醛清洁生产的最优工艺。首先进行了以戊糖为原料、以NaCl作为盐析剂、以FeCl3为催化剂制取糠醛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盐析剂的存在能大幅提升糠醛产率;然后进行了采用氯盐为盐析剂、以FeCl3作为催化剂、以玉米芯为原料由一步法反应制取糠醛的研究,并获得了各因素对糠醛产率的影响范围。为了进一步获得糠醛生产最佳工艺参数,以富含氯盐的浓缩后海水作为盐析剂,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立了海水浓缩倍数、FeCl3浓度、反应温度、乙酸浓度的最优化组合,对玉米芯一步法水解制取糠醛的整体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影响糠醛产率的最佳组合条件,并获得了最高产率的模型;验证试验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试验误差较小,模型成立,可以用此模型对浓缩海水盐析-FeCl3-乙酸催化玉米芯生产糠醛的最佳工艺进行分析,同时也表明该模型能够代替真实试验的结果进行表征。最后,提出了糠醛清洁生产最佳工艺,采用该工艺可实现糠醛生产过程污染物近零排放,同时降低原料生产成本约38%,使糠醛产率提高至80%以上。

王章露,刘代俊,伍洋,杨军[6](2013)在《磷矿粉酸解特性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w(P2O5)=40%的湿法磷酸、w(HNO3)=40%的硝酸和w(HCl)=20%的盐酸对粒度为100μm左右的某高钙镁质磷矿粉进行浸取试验,采用不同液固比或酸过量系数、酸浸时间等条件研究了磷矿粉酸解特性。得到3种酸的磷矿粉酸解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采用硝酸的酸解率最高。因此可针对当地的资源情况采用不同的无机酸来处理磷矿石,以获得较优的结果。

武志杰,石元亮,李东坡,张丽莉[7](2012)在《新型高效肥料研究展望》文中提出肥料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投入最大的一类生产资料。肥料概念的形成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利用新方法、新工艺生产的的高效、缓释控释、长效和环境友好的肥料称为新型肥料。概要回顾了我国"十一五"时期新型肥料研发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了未来肥料发展的主要问题和趋势,提出复合高效是未来肥料发展的总趋势,缓释、控释和环境友好是重点,开发生物肥料是重要任务;介绍了"物理肥料"的种类和作用,指出要加强中量、微量及其有益元素的营养机理,养分资源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植物营养与肥料的应用基础研究等。参46。

吴勇[8](2011)在《脲硫酸复肥工艺优化及工业化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洁型脲硫酸复肥生产工艺能够直接利用中低品位的磷矿生产NPK复合肥,因其生产工艺简单、产品性能优良且在生产过程中无“三废”排放,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针对清洁型脲硫酸复肥生产工艺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对脲硫酸溶液的物性数据如密度、粘度进行了测定与关联,对脲硫酸溶液分解磷矿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制备了脲硫酸复肥并对其氮素缓释性能进行了研究。1脲硫酸溶液密度、粘度的测定与关联。采用比重瓶法测定了组成为(尿素:硫酸:水(摩尔比)=X:1:Y;X=0.5、1、1.5、2、2.5、3、3.5,Y=1、2)的脲硫酸溶液在283.15K-363.15K范围内的密度;采用旋转粘度计测定了组成为(尿素:硫酸:水=X:1:Y;X=1、1.5、2、2.5、3、3.5,Y=1、2)的脲硫酸溶液在288.15K-363.15K范围内的粘度。实验结果表明:脲硫酸溶液组成一定时,溶液的密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温度一定时,脲硫酸溶液的密度随尿素的摩尔分率的增加而减小,随水的摩尔分率增加而减小。脲硫酸溶液的密度(p/g·cm3)与溶液中尿素摩尔分率m和溶液体系的温度(T/K)之间的关系满足如下方程:脲硫酸溶液组成一定时,溶液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液粘度减小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粘度急剧减小阶段、粘度缓慢减小阶段、粘度基本不变阶段。温度一定时,溶液的粘度随尿素的摩尔分率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水的摩尔分率的增加而减小。脲硫酸溶液的粘度(η/mPa·s)与温度(T/K)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如下方程拟合:2脲硫酸溶液分解磷矿工艺条件的优化。考察了脲硫酸溶液分解中、低品位的磷矿过程中: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搅拌速度、矿粉粒度、酸解剂用量、酸解剂配比、活化剂的使用等对磷矿转化率的影响,获得了脲硫酸溶液分解磷矿较优的工艺条件。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脲硫酸溶液分解磷矿的转化率能够达到94%左右,工艺条件的优化为脲硫酸复合肥的工业化实施提供了依据。3脲硫酸复肥的制备及氮素缓释性能的研究。采用圆盘造粒法制备了两种养分规格的脲硫酸复肥,以考察脲硫酸复肥的缓释性能。本文采用水溶出率法对普通复合肥料和脲硫酸复肥的养分释放特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的复合肥料相比脲硫酸复肥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脲硫酸复肥中的氮素有两种形态即:络合态和非络合态,其中络合态氮是以络合物CaSO4·XCO(NH2)2的形式存在,脲硫酸复肥中有缓释性的就是这部分络合态的氮。

杨坤彬[9](2010)在《物理活化法制备椰壳基活性炭及其孔结构演变》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是资源、能源危机的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是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些都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活性炭的制备研究中主要以生物质资源和煤等为原料制备活性炭。而生物质资源具有成本低、可再生的特点,通过炭化和活化制备出具有发达孔隙结构的活性炭产品,提高其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椰壳为原料进行活性炭的制备研究,考察了两种加热方式以及不同活化剂在两种工艺路线下制备椰壳基活性炭,分析了加热方式和活化剂种类对活性炭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实现对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其符合节能、环保、高效的社会要求。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椰壳的炭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对物料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解特性和动力学分析,探讨了热解机制,得到了热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热解特性和得率均有影响:通过采用分布活化能模型,椰壳的活化能呈“N”形变化,反映了椰壳在热解过程中不同阶段反应性能的变化规律。系统考察了炭化温度对椰壳炭化料得率及其性质的影响,分析了炭化料孔结构、微晶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揭示了物料的炭化过程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炭化料的得率不断降低,而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容增加,平均孔径减小,微孔孔径分布向较小孔径方向移动。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炭化料中石墨微晶数增加,微晶中石墨烯片层堆积厚度Lc、微晶直径La、石墨片层数增加,石墨微晶平均层间距d002减小,使其微晶中层与层之间的排列更趋于规整、有序。含氧官能团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采用不同加热方式和活化剂,考察了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得率及其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活性炭产品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探讨了在不同加热方式及活化剂下活性炭孔结构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水蒸气或C02进行活化,微波加热均可缩短约50%的活化时间和降低100~150℃的活化温度。微波加热所制备的活性炭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和微孔容积;在相似得率下,微波加热制备的活性炭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在相似比表面积下,微波加热制备的活性炭有更高的得率。以水蒸气为活化气体时,无论是常规加热还是微波加热,其活化过程均为一个开孔和扩孔同时发生的过程;以CO2为活化剂时,在常规加热条件下,其活化过程为先开孔后扩孔的过程;在微波加热条件下时,其活化过程与常规加热不同,则为一个开孔和扩孔同时发生的过程。微波加热所制备活性炭的含氧官能团减少。采用一步法制备活性炭研究,分析了加热方式及活化剂对活性炭产品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比常规加热的高,CO2活化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比水蒸气的高。一步活化法具有所需活化时间较短,活化温度较低,得率较高的优点。通过系统研究不同炭化温度的炭化料对活性炭孔结构的影响,采用高温炭化和微波加热活化工艺,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降低了活化时间,提高了活性炭的得率,并分析了样品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结果表明,炭化温度对活性炭的孔结构及其得率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不同炭化温度的炭化料所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和微孔容积均增加,且得率不断降低。高炭化温度的炭化料所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和微孔容积比低炭化温度的高,且得率也较低炭化温度的高。在微波加热条件下,使用水蒸气、CO2及其它们的混合气体为活化剂,能够制备出具有比表面积大于2000m2/g的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活化时间大大缩短,且得率较高。CO2活化能够制备出具有最大比表面积的活性炭,且有更为一致的孔径分布。所制备的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与活化剂种类无关,而与炭化料的性质有关。总之,本论文考察了加热方式以及活化剂种类在两种工艺路线(两步法和一步法)下制备椰壳基活性炭,分析了不同加热方式和活化剂种类对活性炭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通过对炭化温度对炭化料和活性炭影响的系统研究,采用微波加热,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产品,极大的缩短了活化时间,提高了产品的得率,实现了节能降耗,为物理法在短时间内制备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提供了一条新的工艺路线。

赵丽娜[10](2008)在《蔗渣澄清剂无硫澄清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传统亚硫酸法制得白砂糖含硫量高,质量不够理想,而且随着新的白砂糖国家标准的出台,其弊端显得更加突出。为了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行列,应谋求改进亚硫酸法工艺,生产出高质量的白砂糖,提高现有糖厂产品的产值,增加收益。根据我国国情,可以尝试一些过渡的新型澄清工艺,设备和方法来改善当前现状。本课题探索研究了一项制糖澄清过程的新型无硫澄清工艺,该工艺采用传统石灰法和新型阳离子蔗渣澄清剂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蔗混合汁进行两步澄清应用研究。除此之外,还就该蔗渣澄清剂的吸附动力学、再生及澄清后糖汁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由于此工艺不添加SO2,成品糖中无残硫,并且成本较低,这将在糖液脱色和提纯方面取得全新突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依据单因素试验,设计了包括阳离子蔗渣澄清剂加入量、反应温度、接触时间和pH值四个重要因素以确定它们对澄清作用的影响情况。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该论文又设计了正交试验并进行了结果分析。最优澄清条件如下:阳离子蔗渣澄清剂加入量0.4g/100mL清汁、反应温度80℃、接触时间40min及pH8。2.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得出:表明脱色反应是以液膜扩散为主控步骤,即交换速率大小控制了在固-液界面上交换质的滞留时间,交换反应速率常数k=5.57×10-3S-1,并且该阳离子蔗渣澄清剂的脱色过程遵循Freundish等温式。通过动态吸附试验,得出:随着待脱色清汁样品流速的增大,脱色率降低;增加离子交换柱高径比,可提高脱色效果。3.最佳再生条件的研究:质量分数1%HCl+质量分数10%NaCl的组合再生剂,再生后澄清剂的交换容量损失少;在80℃时再生效果较好,解吸为吸热过程,提高温度利于解吸,但是温度太高时,可能由于澄清剂纤维在高温下发生化学降解和结构变化,导致脱色效果下降。4.清汁热稳定性研究及色素废水的处理:未经蔗渣澄清剂脱色处理的清汁热稳定性差,随温度升高色值上升很快。而脱色后的清汁在高温下较稳定,说明阳离子蔗渣澄清剂对色素的清除彻底,高温条件下不再产生新的色素物质。解吸出来的色素废水中不含蔗糖成分。因此色素废水可以用来冲锅炉煤灰,没有废液排出,符合环保要求。

二、微波作用生产过磷酸钙的新工艺和理论研究(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作用生产过磷酸钙的新工艺和理论研究(上)(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羟基磷灰石基固化剂修复铅锌镉复合污染土的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固化稳定化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固化稳定化技术及其优势
        1.2.2 固化稳定化技术施工工艺
        1.2.3 我国固化稳定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羟基磷灰石处理重金属污染领域研究现状
        1.3.1 羟基磷灰石的重金属吸附性能及其机理
        1.3.2 羟基磷灰石修复重金属污染土的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1 常规水泥固化剂的缺点
        1.4.2 羟基磷灰石修复污染土的优势及不足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SPC固化铅锌镉污染土的效果及其微观机理
    2.1 概述
    2.2 新型羟基磷灰石基固化剂SPC
    2.3 试验材料及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案设计
        2.3.3 试样制备
        2.3.4 试验方法及步骤
    2.4 SPC固化污染土物理化学特性
        2.4.1 固化土pH值
        2.4.2 固化土电导率EC值
    2.5 SPC固化污染土强度特性
        2.5.1 固化污染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2.5.2 固化土强度预测方法
        2.5.3 强度与土pH值/EC值关系
    2.6 SPC固化污染土环境安全性
        2.6.1 固化土TCLP浸出毒性
        2.6.2 固化土SPLP浸出毒性
        2.6.3 固化土浸出液pH值和EC值
        2.6.4 浸出毒性与浸出液pH值/EC值关系
    2.7 SPC固化污染土的微观机理
        2.7.1 固化土ANC测试
        2.7.2 改进BCR四步浸提法分析
        2.7.3 弱酸提取态和浸出液浓度关系
        2.7.4 MIP孔隙分布测试
        2.7.5 X射线衍射分析
        2.7.6 SEM结合EDS-Mapping形貌分析
        2.7.7 固化稳定化机理的进一步讨论
    2.8 SPC与传统固化剂的对比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C原位固化稳定化铅锌镉污染土现场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污染场地概况
        3.2.1 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概况
        3.2.2 气象水文及工程地质概况
        3.2.3 原位拟修复污染场地概况
    3.3 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方案
        3.3.1 固化剂材料
        3.3.2 主要施工设备
        3.3.3 粉喷搅拌桩桩位布置
        3.3.4 修复目标
    3.4 SPC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工艺
    3.5 修复效果检测方法
        3.5.1 测试点位布置
        3.5.2 测试内容和方法
    3.6 SPC原位固化稳定化现场试验结果及讨论
        3.6.1 场地气温及湿度
        3.6.2 固化土物理化学特征
        3.6.3 固化土环境安全性
        3.6.4 固化土强度特性
        3.6.5 固化土的水体富营养化影响
    3.7 SPC原位固化稳定化机理分析
        3.7.1 ANC测试结果
        3.7.2 重金属形态分布
        3.7.3 XRD测试结果
        3.7.4 讨论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PC异位固化稳定化铅锌镉污染土现场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异位拟修复污染场地概述
    4.3 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方案
    4.4 SPC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工艺
    4.5 修复效果检测方法
    4.6 SPC异位固化稳定化现场试验结果及讨论
        4.6.1 场地气温及湿度
        4.6.2 固化土物理化学特征
        4.6.3 固化土环境安全性
        4.6.4 固化土强度特性
        4.6.5 固化土水体富营养化影响
        4.6.6 场地修复后的生态恢复情况
    4.7 SPC异位固化稳定化机理分析
        4.7.1 ANC测试结果
        4.7.2 重金属形态分布
        4.7.3 XRD测试结果
        4.7.4 讨论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PC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测试及水体环境影响分析
    5.1 概述
    5.2 模型试验方案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样制备
        5.2.3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扩散试验前后土样三相指标
        5.3.2 扩散试验前后土孔隙液重金属浓度
        5.3.3 扩散模型上层溶液重金属浓度
        5.3.4 SPC固化土渗透系数
    5.4 Pollute软件计算运移参数
        5.4.1 基本假设及模型建立
        5.4.2 数值拟合结果分析
        5.4.3 有效扩散系数的讨论
    5.5 SPC修复污染土的长期水体环境影响预测
        5.5.1 场地工况分析
        5.5.2 数值模拟过程
    5.6 长期水体环境影响的模拟预测结果及讨论
        5.6.1 长期水体环境影响模拟预测结果
        5.6.2 预测结果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流程图
    附录2 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流程图
    附录3 预测和经验公式总结
    附录4 SPC原位和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主要参数
    附录5 SPC原位和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效果对比
    附录6 SPC与传统固化剂的对比分析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2)木质纤维素酸催化制备糠醛的工艺及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木质纤维素制糠醛工艺
    1.1 一步法
    1.2 两步法
    1.3 同步产糠醛和其他平台化合物
2 稀布朗斯特酸催化产糠醛动力学
    2.1 稀B酸中木糖产糠醛动力学
    2.2 稀B酸中木质纤维素产糠醛的动力学
3 稀B酸催化木糖水解产糠醛的机理
    3.1 木糖脱水制备糠醛的机理
    3.2 糠醛制备过程的副反应
4 稀路易斯酸 (Lewis acid, L酸) 类金属盐催化产糠醛的机理
5 有机溶剂在糠醛制备中的作用机制
6 展望

(3)高镁磷尾矿制备复混肥料技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世界磷矿资源概况
    1.2 我国磷矿资源特点
    1.3 磷尾矿的产生
    1.4 磷尾矿的危害
    1.5 磷尾矿研究现状
        1.5.1 基础物性研究
        1.5.2 酸解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1.5.3 综合利用研究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磷尾矿工艺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化学组成
    2.4 物相组成
    2.5 粒度分析
    2.6 反应活性与抗阻缓性测定
        2.6.1 测定原理
        2.6.2 测定方法与结果
    2.7 发泡性能测定
    2.8 小结
3 磷尾矿酸解工艺条件研究
    3.1 引言
    3.2 原料与仪器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步骤
    3.4 工艺流程图
    3.5 产品分析
        3.5.1 磷转化率测定
        3.5.2 镁转化率测定
        3.5.3 游离酸含量测定
    3.6 浓硫酸分解高镁磷尾矿工艺条件研究
        3.6.1 硫酸分解磷尾矿原理
        3.6.2 影响硫酸分解磷尾矿的因素
        3.6.3 浓硫酸分解磷尾矿单因素实验设计
        3.6.4 浓硫酸分解磷尾矿正交试验设计
        3.6.5 浓硫酸分解磷尾矿单因素实验结果
        3.6.6 浓硫酸分解磷尾矿正交试验结果
        3.6.7 浓硫酸分解磷尾矿工艺研究小结
    3.7 废磷酸分解磷尾矿工艺条件研究及可行性探讨
        3.7.1 废磷酸分解磷尾矿原理及理论酸用量计算
        3.7.2 废磷酸分解磷尾矿单因素实验设计
        3.7.3 废磷酸分解磷尾矿正交试验设计
        3.7.4 废磷酸分解磷尾矿单因素实验结果
        3.7.5 废磷酸分解磷尾矿正交试验结果
        3.7.6 废磷酸分解磷尾矿工艺研究小结
    3.8 磷尾矿酸解产物物相分析
    3.9 小结
4 综合利用磷尾矿、废磷酸制备复混肥料
    4.1 引言
    4.2 原料与仪器
        4.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设计
        4.3.1 酸解工艺设计
        4.3.2 复混肥料配制计算
        4.3.3 复混肥料配制步骤
        4.3.4 产品烘干温度的选择
        4.3.5 工艺流程图
    4.4 表征分析方法
    4.5 浓硫酸分解磷尾矿制复混肥料
    4.6 废磷酸分解磷尾矿制复混肥料
    4.7 硫酸、废磷酸分步分解磷尾矿制复混肥料
        4.7.1 硫酸、废磷酸分步分解磷尾矿制低浓度复混肥料
        4.7.2 硫酸、废磷酸分步分解磷尾矿制中浓度复混肥料
        4.7.3 硫酸、废磷酸分步分解磷尾矿制高浓度复混肥料
    4.8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紫外催化氧化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化学镀废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化学镀工艺简介
        1.1.2 化学镀废液的产生及特点
        1.1.3 化学镀废液的危害
    1.2 化学镀废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1 萃取法
        1.2.2 吸附法
        1.2.3 电渗析法
        1.2.4 间隔取液法
        1.2.5 电解法
        1.2.6 化学沉淀法
        1.2.7 离子交换法
        1.2.8 蒸发法
        1.2.9 焚烧法
    1.3 高级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1.3.1 常见的几种高级氧化技术
        1.3.2 催化剂在高级氧化技术中的应用
        1.3.3 紫外光在高级氧化技术中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催化剂选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
        2.2.1 小试装置
        2.2.2 中试装置
        2.2.3 离子交换树脂镍回收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试剂的配制
        2.3.2 不同紫外光源比选实验
        2.3.3 不同催化剂体系氧化苯酚实验
        2.3.4 UV/H_2O_2氧化次磷酸钠和亚磷酸钠实验
        2.3.5 UV/H_2O_2处理化学镀镍清洗废水实验
        2.3.6 UV-Fenton法处理化学镀镍废槽液实验
        2.3.7 化学镀镍废槽液处理中试
        2.3.8 UV/Cu(II)/H_2O_2氧化EDTA实验
        2.3.9 铜自催化氧化处理化学镀铜废槽液实验
        2.3.10 易降解有机物促进EDTA紫外催化氧化实验
    2.4 检测分析方法
        2.4.1 常规项目检测方法
        2.4.2 紫外光谱及光强测定
        2.4.3 次磷酸钠浓度测定
        2.4.4 亚磷酸钠浓度测定
        2.4.5 H_2O_2浓度测定
        2.4.6 磷酸铁电镜测试
        2.4.7 磷酸铁XRD测试
第3章 不同紫外光源和催化剂效能比较
    3.1 引言
    3.2 紫外光源的比较及优化选择
        3.2.1 低压紫外灯
        3.2.2 中压紫外灯
        3.2.3 高压紫外灯
        3.2.4 球形高强短波紫外灯
        3.2.5 不同紫外光源催化氧化苯酚效能比较
    3.3 多种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效能及影响因素比较
        3.3.1 紫外催化六种过渡金属离子氧化苯酚效能对比
        3.3.2 氧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3.3.3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3.3.4 初始pH值的影响
        3.3.5 苯酚初始浓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化学镀镍废液处理及回收磷酸铁研究
    4.1 引言
    4.2 UV/H_2O_2工艺对次磷酸根和亚磷酸根的氧化效能
        4.2.1 不同工艺对次磷酸根和亚磷酸根的氧化效果对比
        4.2.2 影响因素对次磷酸根和亚磷酸根氧化效果的影响
        4.2.3 对化学镀镍清洗废水处理效能的研究
        4.2.4 次磷酸根和亚磷酸根氧化过程及机理分析
    4.3 紫外芬顿工艺处理化学镀镍废液
        4.3.1 有无紫外参与处理效果对照
        4.3.2 H_2O_2投加量的影响
        4.3.3 催化剂投加方式的影响
    4.4 回收磷酸铁性能表征
        4.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形貌及粒径
        4.4.2 X射线衍射仪分析结构和纯度
    4.5 化学镀镍废液处理中试
        4.5.1 中试试验运行
        4.5.2 经济效益核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化学镀铜废液铜自催化氧化研究
    5.1 引言
    5.2 UV/Cu(II)/H_2O_2处理模拟EDTA废液研究
        5.2.1 不同工艺对EDTA的降解效果对比
        5.2.2 氧化剂用量的影响
        5.2.3 铜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5.2.4 初始pH的影响
        5.2.5 EDTA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5.2.6 UV/Cu(II)/H_2O_2降解有机物机理及路径
    5.3 紫外促进化学镀铜废液铜自催化氧化效能研究
        5.3.1 不同工艺效能对比实验
        5.3.2 氧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5.3.3 初始pH值的影响
        5.3.4 沉淀法回收铜
        5.3.5 出水可生化性研究
    5.4 紫外催化氧化高浓度污染物机理初探
        5.4.1 湿式氧化的自由基链式反应
        5.4.2 紫外光在催化氧化体系中的作用
        5.4.3 易降解有机物对难降解有机物氧化分解的促进作用
        5.4.4 紫外催化氧化反应中的自由基链式反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玉米芯“一步法”制取糠醛清洁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糠醛生产现状概述:产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
    1.2 糠醛生产相关研究进展
        1.2.1 木质纤维素结构性质
        1.2.2 半纤维素的分离及水解
        1.2.3 半纤维素水解制取糠醛
        1.2.4 糠醛生产工艺发展
        1.2.5 制取糠醛催化剂的开发
        1.2.6 糠醛生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1.2.7 糠醛废水处理工艺的发展
    1.3 本课题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
        1.3.1 当前糠醛生产流程
        1.3.2 物质及能量平衡
        1.3.3 工艺参数对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
        1.3.4 小结
    1.4 本文研究目标及路线
        1.4.1 降低能耗,消除废水及烟气污染
        1.4.2 提升糠醛产率
2 基于废水回用的乙酸“酸汽”催化玉米芯水解制取糠醛的研究
    2.1 引言
        2.1.1 糠醛废水中乙酸的来源及产量
        2.1.2 糠醛废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
        2.1.3 研究思路
    2.2 试验方法
        2.2.1 主要试剂、设备及仪器
        2.2.2 反应残渣(糠醛渣)处理
        2.2.3 测试方法
        2.2.4 计算方法
    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2.3.1 “酸汽”中乙酸浓度的测定
        2.3.2 “一步法”生产糠醛液固比的确定
        2.3.3 糠醛在气相乙酸中降解动力学研究
        2.3.4 乙酸“酸汽”催化玉米芯水解制取糠醛试验研究
        2.3.5 糠醛废水“酸汽”催化玉米芯水解制取糠醛试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路易斯酸(FeCl_3/AlCl_3)催化戊糖快速脱水制取糠醛试验研究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本研究思路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糠醛在FeCl_3或AlCl_3溶液中降解速率常数测定
        3.3.2 戊糖降解反应产物种类
        3.3.3 戊糖转化糠醛产率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
        3.3.4 FeCl_3/AlCl_3催化戊糖脱水制取糠醛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废水回用的FeCl_3/AlCl_3-乙酸催化玉米芯快速水解生产糠醛试验研究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思路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纯乙酸/FeCl_3/AlCl_3催化玉米芯水解制取糠醛
        4.3.2 FeCl_3-乙酸协同催化玉米芯水解制取糠醛
        4.3.3 玉米水解过程纤维素以及木质素降解考察
        4.3.4 乙酸-FeCl_3协同催化促进玉米芯制取糠醛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盐析作用提升糠醛分离效率的试验研究
    5.1 引言
        5.1.1 液相反应体系内糠醛-水的分离过程及机理辨析
        5.1.2 糠醛分离研究综述
        5.1.3 本研究方案的提出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盐效应对糠醛分离效率的影响试验研究
        5.3.2 氯盐对糠醛汽提分离效果的影响
        5.3.3 海水中糠醛汽提分离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糠醛废水回用直接蒸发过程污垢消除试验研究
    6.1 引言
        6.1.1 污垢问题现状
        6.1.2 研究思路
    6.2 糠醛废水蒸发过程污垢分析及形成机理
        6.2.1 污垢元素分析
        6.2.2 污垢特性分析
        6.2.3 废水蒸发过程污垢形成机理预测
    6.3 废水蒸发过程污垢形成试验模拟
        6.3.1 引言
        6.3.2 试验方法
        6.3.3 结果与讨论
    6.4 废水蒸发污垢抑制试验研究
        6.4.1 试验方法
        6.4.2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海水盐析-FeCl_3催化-废水回用”玉米芯一步法生产糠醛工艺优化
    7.1 引言
    7.2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NaCl-FeCl_3催化戊糖脱水速率常数的测定
        7.3.2 NaCl浓度对FeCl_3-乙酸催化玉米芯生产糠醛的影响
        7.3.3 海水对乙酸“酸汽”水解玉米芯制取糠醛的影响
        7.3.4 浓缩海水-FeCl_3-乙酸协同催化水解玉米芯水解制取糠醛的考察
        7.3.5 响应面法确定乙酸-FeCl_3催化浓缩海水盐析分离糠醛的最佳工艺
    7.4 优化工艺条件下系统运行物质与能量平衡计算
    7.5 水解残渣综合利用探讨
    7.6 糠醛清洁生产工艺的提出及其经济性评价
        7.6.1 糠醛生产新工艺主要特点
        7.6.2 新工艺经济性评价
        7.6.3 与其他传统工艺的对比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创新点
    8.2 创新点摘要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致谢
作者简介

(6)磷矿粉酸解特性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备及试剂
    1.3 试验基本原理和流程
        1.3.1 试验基本原理
        1.3.2 试验基本流程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磷酸酸解试验
        2.1.1 磷酸酸解过程工艺条件的选择
        2.1.2 酸浸料浆液固比对磷矿粉酸解率的影响
        2.1.3 磷酸酸浸时间对磷矿粉酸解率的影响
    2.2 硝酸酸解试验
        2.2.1 硝酸过量系数对酸解率的影响
        2.2.2 硝酸酸浸时间对磷矿粉酸解率的影响
    2.3 盐酸酸解试验
        2.3.1 盐酸过量系数对酸解率的影响
        2.3.2 盐酸酸浸时间对磷矿粉酸解率的影响
3 结论

(7)新型高效肥料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一五”时期我国新型高效肥料取得的主要进展
2 未来肥料发展的问题与主要趋势
    2.1 复合(复混)高效是满足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基础,是未来肥料发展的总趋势
    2.2 缓释、控释和环境友好是未来肥料科学研究的重点
    2.3 开发生物肥料、保护生态与环境,是今后肥料科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2.4“物理肥料”也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2.4.1 光肥。
        2.4.2 磁肥。
        2.4.3 电肥。
        2.4.4 声肥。
        2.4.5 气肥。
    2.5 加强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及有益元素的营养机理和肥效研究,已提到议事日程
3 我国未来肥料科学的主要任务和应重视的问题
    3.1 养分资源宏观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3.2 单质肥料二次加工-农化服务体系研究
    3.3 近代植物营养与肥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8)脲硫酸复肥工艺优化及工业化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肥料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复合肥料
    1.3 脲硫酸复肥研究进展
        1.3.1 脲硫酸的研究进展
        1.3.2 酸解磷矿反应速率的研究进展
        1.3.3 脲硫酸复肥工艺研究进展
    1.4 酸解磷矿动力学
    1.5 脲硫酸分解磷矿动力学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6.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2 脲硫酸复肥工艺理论及基础数据的测定
    2.1 脲硫酸的性质
    2.2 脲硫酸溶液基础物性的测定
        2.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2.2.2 脲硫酸溶液密度的测定与关联
        2.2.3 脲硫酸溶液粘度的测定与关联
    2.3 本章小结
3 脲硫酸溶液分解磷矿工艺条件的优化
    3.1 脲硫酸复肥的工艺路线
    3.2 酸解磷矿的反应机理
        3.2.1 硫酸分解磷矿
        3.2.2 脲硫酸溶液分解磷矿
    3.3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脲硫酸溶液的配制
        3.4.2 脲硫酸溶液分解磷矿
        3.4.3 分析方法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酸解剂用量的影响
        3.5.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5.3 反应时间的影响
        3.5.4 脲硫酸溶液的配比的影响
        3.5.5 搅拌强度的影响
        3.5.6 矿粉粒度的影响
        3.5.7 活化剂使用及用量对磷矿转化率的影响
    3.6 脲硫酸溶液的组成对反应后料浆粘度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脲硫酸复肥的制备与性能测定
    4.1 原料、仪器与设备
    4.2 脲硫酸复肥的制备及养分含量的测定
        4.2.1 脲硫酸复肥的工业化生产流程简介
        4.2.2 脲硫酸复肥的实验室制备
    4.3 肥料中养分含量的测定
        4.3.1 氮的测定
        4.3.2 钾的测定
    4.4 脲硫酸复肥中氮素缓释性能的测定
        4.4.1 实验方法
        4.4.2 结果与讨论
    4.5 脲硫酸复肥的缓释机理
    4.6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物理活化法制备椰壳基活性炭及其孔结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椰壳的综合利用现状
    1.2 活性炭制备研究现状
        1.2.1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1.2.2 活性炭孔结构控制
        1.2.2.1 物理两步活化法
        1.2.2.2 物理一步活化法
        1.2.3 微波加热在活性炭制备中的应用
    1.3 本论文提出的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 活性炭的制备工艺
        2.2.1 两步物理活化法制备工艺
        2.2.2 一步物理活化法制备工艺
    2.3 炭材料表征分析
        2.3.1 热重分析
        2.3.2 孔结构分析
        2.3.3 FTIR分析
        2.3.4 XRD分析
        2.3.5 SEM分析
        2.3.6 得率计算
第三章 椰壳炭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研究
    3.1 前言
    3.2 椰壳热解特性分析
        3.2.1 椰壳的失重曲线
        3.2.2 升温速率的影响
    3.3 热解动力学分析
        3.3.1 热解动力学模型
        3.3.2 热解动力学
    3.4 炭化温度对炭化料得率及其性能的影响
        3.4.1 炭化温度对炭化料得率的影响
        3.4.2 炭化温度对炭化料孔结构的影响
        3.4.3 炭化温度对炭化料微晶结构的影响
        3.4.4 炭化温度对炭化料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3.4.5 炭化温度对炭化料表面形貌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热方式以及活化剂对两步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
    4.3 水蒸气活化制备活性炭的影响
        4.3.1 活化温度的影响
        4.3.2 活化时间的影响
    4.4 二氧化碳活化制备活性炭的影响
        4.4.1 活化温度的影响
        4.4.2 活化时间的影响
    4.5 加热方式对活性炭孔结构形成的影响
    4.6 加热方式对活性炭孔结构的影响
    4.7 FTIR分析
    4.8 SEM分析
    4.9 小结
第五章 一步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
    5.3 常规加热CO_2一步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5.3.1 活化温度的影响
        5.3.2 CO_2流量的影响
        5.3.3 升温速率的影响
        5.3.4 活化时间的影响
    5.4 常规加热水蒸气活化一步法制备活性炭
        5.4.1 对得率的影响
        5.4.2 吸附等温线分析
        5.4.3 孔结构分析
        5.4.4 孔径分布分析
    5.5 微波加热CO_2一步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5.5.1 对得率的影响
        5.5.2 吸附等温线分析
        5.5.3 孔结构分析
        5.5.4 孔径分布分析
    5.6 不同加热方式对活性炭影响
    5.7 FTIR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物理活化法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3 不同炭化温度对所制备活性炭的影响
        6.3.1 对得率的影响
        6.3.2 吸附等温线分析
        6.3.3 孔结构分析
        6.3.4 孔径分布分析
    6.4 微波加热物理法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
        6.4.1 对得率的影响
        6.4.2 吸附等温线分析
        6.4.3 孔结构分析
        6.4.4 孔径分布分析
        6.4.5 不同活化剂对活性炭的影响
    6.5 FTIR分析
    6.6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蔗渣澄清剂无硫澄清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澄清理论基础
        1.1.1 澄清基本原理
        1.1.2 澄清方法
        1.1.3 澄清助剂及其特性
        1.1.4 澄清工艺及设备
        1.1.5 阳离子蔗渣澄清剂的研制方法
    1.2 蔗汁的成分研究
        1.2.1 蔗汁中的天然色素物质分析
        1.2.2 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色素物质
    1.3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
        1.3.1 立题背景
        1.3.2 研究现状和意义
        1.3.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主要试验仪器
    2.2 主要试剂及药品
    2.3 实验流程
    2.4 实验测定方法
        2.4.1 色值的测定方法
        2.4.2 简纯度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 石灰法初步澄清混合汁的工艺研究
    3.1 石灰法三种分类方法的工艺流程及理论分析
        3.1.1 三种分类方法的工艺流程
        3.1.2 三种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3.2 最佳初步澄清方法的确定
        3.2.1 加灰过程中pH的确定
        3.2.2 最佳初步澄清方法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蔗渣澄清剂的最佳澄清工艺参数研究
    4.1 阳离子蔗渣澄清剂的制备
        4.1.1 天然蔗渣预处理
        4.1.2 阳离子蔗渣澄清剂的精制
    4.2 实验流程图
    4.3 单因素试验
        4.3.1 阳离子蔗渣澄清剂加入量对纯度、色值的影响
        4.3.2 接触时间对纯度、色值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对纯度、色值的影响
        4.3.4 pH值对纯度、色值的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5 正交试验
        4.5.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4.5.2 试验因素的选择和各因素水平的确定
        4.5.3 正交表格的选择及结果分析方法
        4.5.4 正交试验设计及分析
    4.6 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蔗渣澄清剂的动力学研究
    5.1 固液吸附澄清原理概述
        5.1.1 固液界面吸附的特点
        5.1.2 表观吸附量
        5.1.3 吸附剂的用量和吸附能力
        5.1.4 温度对吸附杂质的影响
        5.1.5 pH值对吸附剂吸附作用的影响
    5.2 有机阳离子型澄清剂的澄清原理
    5.3 吸附动力学试验
        5.3.1 静态吸附试验方法
        5.3.2 静态吸附性能试验
        5.3.2.1 吸附速率的测定
        5.3.3 动态吸附试验方法
        5.3.4 动态吸附试验
    5.4 阳离子蔗渣澄清剂吸附机理初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蔗渣澄清剂的再生及清汁热稳定性研究
    6.1 不同再生剂的再生效果比较
    6.2 温度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6.3 清汁热稳定性研究
    6.4 色素废水的处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微波作用生产过磷酸钙的新工艺和理论研究(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羟基磷灰石基固化剂修复铅锌镉复合污染土的机理与应用研究[D]. 夏威夷. 东南大学, 2018(05)
  • [2]木质纤维素酸催化制备糠醛的工艺及机理研究进展[J]. 王琼,王闻,亓伟,余强,谭雪松,庄新姝,袁振宏,王忠铭.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5)
  • [3]高镁磷尾矿制备复混肥料技术开发[D]. 禹鹤. 郑州大学, 2016(05)
  • [4]紫外催化氧化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化学镀废液研究[D]. 刘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12)
  • [5]玉米芯“一步法”制取糠醛清洁生产工艺研究[D]. 毛燎原.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 [6]磷矿粉酸解特性探索[J]. 王章露,刘代俊,伍洋,杨军.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13(04)
  • [7]新型高效肥料研究展望[J]. 武志杰,石元亮,李东坡,张丽莉. 土壤与作物, 2012(01)
  • [8]脲硫酸复肥工艺优化及工业化的基础研究[D]. 吴勇. 郑州大学, 2011(04)
  • [9]物理活化法制备椰壳基活性炭及其孔结构演变[D]. 杨坤彬.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7)
  • [10]蔗渣澄清剂无硫澄清工艺研究[D]. 赵丽娜. 广西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微波作用生产过磷酸钙的新技术与理论研究(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