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血管内皮瘤1例

良性血管内皮瘤1例

一、良性血管内皮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杜一帆,吕小辉,张璇,王金锦,孙梅,何珊,王宁利,马建民[1](2021)在《眼部血管内皮瘤的诊断和治疗》文中认为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全身软组织、肝、肺、骨等部位罕见的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一般呈浸润性生长,偶尔也会出现转移。眼部血管内皮瘤为一种更为罕见的血管瘤类型,目前尚缺乏针对其良恶性的定位及统一的诊疗指南。眼部血管内皮瘤多原发于眼眶,也可原发于眼睑及泪器。临床表现为眼睑肿胀、眼球突出,影像学检查常显示肿瘤局部浸润生长伴眶骨壁破坏,全身转移较为罕见。病理改变多为血管源性内皮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显示内皮细胞因子CD31、CD34阳性。治疗方式以局部完整切除肿瘤为主,但术中应注意该肿瘤的出血倾向。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依然是原发于眼眶血管内皮瘤较为稳妥的治疗方案。(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57-363)

刘力源[2](2021)在《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病例分析及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文献复习》文中提出背景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是一种极其少见的脉管肿瘤,儿童与成年人均可发病,以儿童群体较为常见。本病亦称鞋钉样血管内皮瘤(hobnail haemangioendothelioma)、Dabska瘤(Dabska tumour),其在《骨与软组织肿瘤WHO分类》(第5版)中被归类为中间性偶有转移型脉管肿瘤(ICD-O编码:9135/1;ICD11编码:XH4SY7)[1][1]。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极为罕见,与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相关的病例报道数量较少,与其有关的研究资料及诊断经验亟需进一步积累,而根据现有病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临床病理特征将对该疾病的诊疗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目的对一例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进行病例分析,并对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进行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等进行研究探讨。方法本文报道了一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右侧大腿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病例,并对国内外与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相关病例报告进行文献复习,结合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患者的临床病史、检验报告、影像资料、病理诊断,对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性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促进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病理诊断、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工作的发展。结果检索国内外与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有关的全部文献,总共查找到97例(包括本例在内)。现总结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主要特征:(1)发病年龄:患者年龄跨度大,出生2天~83岁均可见,患者平均年龄为28岁,中位数年龄22岁;(2)群体分布: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在儿童及成年人中均可见,相对于青壮年、中年及老年群体,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在儿童群体中更为常见;(3)性别差异:至今共发现女性患者53例,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略为多见;(4)发病部位: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既可发生于四肢、躯干、头颈部,也可见于乳腺、脾脏、小肠、睾丸、骨骼等全身其他各部位;(5)临床特点:常为发生于皮肤或皮下无痛性肿物或包块,呈缓慢性生长,被覆紫色皮肤者可出现变色;(6)肉眼观察:肿瘤最大直径范围为0.7cm~50cm,肿物最大直径平均值为6.7cm,中位数为4.1cm;多位于皮下及真皮层,切面多为粉红、淡黄或浅蓝色,周界不清,部分可有囊性变或表面溃疡;(7)病理诊断:光镜下可见真皮内血管增生,管腔内可见乳头状突起,衬覆增大的立方形或柱状的内皮细胞,呈火柴头样或鞋钉样凸向管腔,乳头状结构中央为玻璃样轴心,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肿瘤内皮细胞可表达CD31、CD34、VEGFR-3及FⅧ;电镜下可见Weibel-Palade小体;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同时需与网状血管内皮瘤、鞋钉样血管瘤、复合性血管内皮瘤等进行相关鉴别;(8)目前主要推荐的治疗措施为局部广泛切除术,怀疑淋巴结转移者可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必要时予以放疗、化疗或热疗等其他治疗;(9)随访时间:15天~17年不等,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结论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十分罕见,属于中间性偶有转移型肿瘤,可依据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结果及电镜超微结构进行诊断,目前首选局部广泛切除手术治疗,怀疑淋巴结转移者可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必要时予以放疗、化疗或热疗等其他治疗,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并长期随访。

张瑜[3](2020)在《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除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等常见良恶性占位外,其它一些发病率较低的肝脏恶性肿瘤也屡见报道。临床医生对于这些少见肝脏非癌恶性肿瘤认识程度、关注程度不够。肝脏非癌恶性肿瘤病理组织类型复杂,临床症状不典型,实验室缺乏特异性指标,即便在影像诊断技术显着进步的今天,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依然困难,在明确诊断后如何制定治疗方案,也需要认真思考和全面考虑。【目的】本文通过分析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探讨其临床特征,从而提高该类疾病的认识,为临床制定合理诊疗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及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方式、预后等,并应用万方医学网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综合分析和总结肝脏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结果】1、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肝脏非癌恶性肿瘤患者18例。其中包括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7例,肝脏原发性肉瘤5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肝脏原发性间质瘤1例,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1例,肝脏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1例。2、检索万方医学网及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期发表的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相关文献,最终检索文献共174篇,剔除重复及因数据不足够充分而导致无法区分的文献82篇,最终纳入92篇文献,共260例患者。其中不同疾病的例数分别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70例(29篇文献),肝脏原发性肉瘤47例(7篇文献),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20例(38篇文献),肝脏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17例(14篇文献),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2例(2篇文献),肝脏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3篇文献)。3、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5例(占71.4%),女性2例(占28.6%),男女比例5:2,平均年龄56.3岁,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占57.1%。肝功能异常占71.4%,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低回声占66.7%。腹部CT肝内低密度灶占100%,增强无强化占66.7%。腹部MRI表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及混杂信号占100%。病理学CD34、CD31有重要意义。治疗有肝切除、TACE、化疗、靶向治疗等,2例化疗患者随访超过4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23例(占32.9%),女性47例(占67.1%),男女比例1:2,平均年龄46.6岁。首发症状、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与临床病例组大致相似。治疗上肝切除占72.7%、放疗和化疗占15.2%、TACE占3.0%,分别随访2年、1年、4年,生存14例(占58.3%)、4例(占80.0%)和3例(占100%)。4、肝脏原发性肉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1例(占20.0%),女性4例(占80.0%),男女比例1:4,平均年龄49.6岁,首发症状腹部不适占60.0%。肝功能异常占100%,?-GT、ALP升高为主,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混合性回声占100%。腹部CT高密度或不均匀密度占75.0%,不规则强化占50.0%,无强化占50.0%。病理检查Vimentin、Ki-67有重要价值。治疗方式有肝切除、TACE、对症治疗,2例确诊1-3个月即死亡。(2)文献报道组:男性30例(占63.8%),女性17例(占36.2%),男女比例约为2:1,平均年龄50.7岁。肝酶学升高占4.3%。首发症状、影像学、病理学与临床病例组大致相似。24例行肝切除,平均随访52.7个月,生存10例(占41.7%)。5、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1例(占33.3%),女性2例(占66.7%),平均年龄41.3岁,均以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肝功能异常占66.7%,NSE升高占33.3%,AFP、CEA、CA125、CA19-9均正常。腹部CT肝内低密度病灶占100%,均不规则强化。1例腹部MRI见T2等信号,均匀强化。病理学Syn、Cg A、CD56有重要意义。中药抗肿瘤治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TACE各1例,最长随访4.5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50例(占41.7%),女性70例(占58.3%),男女比例为5:7,平均年龄52.1岁。临床特征、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检查与临床病例组相似。治疗上肝切除占73.1%、放疗和化疗占4.3%、TACE占10.8%、靶向治疗1.9%、对症治疗占2.2%,分别随访6-29个月、12-27个月、1-36个月、6个月、7-27个月,生存12例(占17.7%)、2例(占50.0%)、7例(占70.0%)、1例(占100%)。6、肝脏原发性间质瘤(1)临床病例组:1例51岁女性患者,腹痛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仅?-GT升高。腹部彩超示肝内低回声包块,腹部CT见肝内混杂密度团块。腹部MRI见T1混杂信号,T2高信号。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阳性。多次行TACE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已随诊5年。(2)文献报道组:男性8例(占47.1%),女性9例(占52.9%),男女比例8:9,平均年龄51.5岁,首发症状腹痛、腹胀占47.1%,无症状占35.3%。常规实验室指标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不均匀回声占83.3%。腹部CT肝内低密度灶占53.9%,增强后病灶均不均匀强化。腹部MRI均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不均匀强化占75.0%。组织病理学CD117、CD34、DOG-1有重要意义。治疗方式包括肝切除(占82.4%)、中药抗肿瘤治疗(占5.9%),分别随访3-12个月、2年,生存2例(占14.3%)和1例(占100%)。7、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1)临床病例组:45岁男性患者1例,乏力、腹痛、发热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中WBC、?-GT、ALP、CA125升高,血红蛋白(Hemoglobin,Hb)82g/L,AFP、CEA正常。腹部CT示肝内占位。中药抗肿瘤治疗2个月死亡。(2)文献报道组:71岁男性1例,46岁女性1例,1例肝功能Child分级A-B,另1例正常,AFP、CEA、CA19-9、CA125正常。影像学诊断均为肝占位待查,均行肝切除。1例随访超过10个月无瘤存活。8、肝内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1)临床病例组:67岁女性患者1例,无症状。实验室指标仅肝功能异常。腹部CT、MRI示肝内囊性改变。肝切除术后随访4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1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1:3,平均年龄59.5岁。首发症状均为上腹不适。肝功能异常占75.0%,CEA、CA19-9升高分别占50.0%。腹部彩超肝占位伴胆管扩张占75.0%。腹部CT肝内见囊实性和/或结节样低密度影占75.0%。1例腹部MRI检查表现肝内外胆管及胆总管明显扩张。组织病理学Muc有重要意义。治疗肝切除为主(占100%),1例随诊4个月存活。【结论】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数缺少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早期诊断困难,需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并与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临床医生应根据肝脏肿瘤病理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向娟[4](2018)在《基于WHO2015版肺肿瘤分类的中国大陆广州某医院就医的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研究目的肺癌呈现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高的特点。2015年3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正式出版了第 4 版《WHO肺、胸膜、胸腺和心脏肿瘤分类》。按照这一新版分类,我国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构成年龄与性别分布有何特点?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的发表的有关肺肿瘤的论文尚不能回答。为此,本文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分析2007-2017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均经手术切除(肺小细胞癌除外)的2865例肺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性别、年龄段的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基于2015版肺肿瘤分类标准,客观认识2007-2017年我国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供了基本数据。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2017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均经手术切除(肺小细胞癌除外)的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865例。严格按照2015版WHO肺肿瘤分类的诊断标准对2865例病理切片重新诊断分类,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肺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类:腺癌、鳞癌患者的地区分布、起始症状、病理分类、吸烟情况和临床分期。计数资料的描述用率或构成比,组间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肺肿瘤的年龄、性别特点:男性是肺肿瘤的高发人群,占69.7%(1996/2865),男性平均年龄58.99岁,女性平均年龄55.48岁,男性平均年龄高于女性约3.5岁。2.在肺肿瘤中,肺恶性肿瘤所占比例最大约90.8%,其次是肺原位癌约5.1%,肺良性肿瘤约4.0%。肺恶性中以肺癌所占的比例最大,约99.8%。3.肺肿瘤的不同病理类型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腺癌,其次是鳞状细胞癌;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错构瘤。肺主要类型肿瘤中,50~70岁为肺肿瘤的高发年龄段;除了硬化性肺细胞瘤、错构瘤外,在各类型肿瘤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4.肺小细胞癌患者平均年龄(60.30岁)比非小细胞肺癌(58.21岁)高2岁,两者中,男性所占比例均比女性高,分别为男性占91.1%和66.8%。5.中国大陆七大地理区域的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最常见。腺癌的起始症状多无意间或体检发现;鳞癌则以咳嗽咳痰为最常见的起始症状。6.肺腺癌的年龄、性别特点:浸润性腺癌的平均年龄(58.59岁)比原位腺癌的平均年龄(53.59岁),微小浸润性腺癌的平均年龄(58.10岁)大;微小浸润性腺癌及浸润性腺癌多见于男性,分别占51.0%,57.8%。浸润性腺癌各亚型中,以腺泡型最多见,占36.2%,其次是贴壁型,实体型腺癌,分别占31.9%,15.2%。浸润性腺癌主要亚型中,贴壁型腺癌多见女性(52.4%);实体型腺癌多见于吸烟患者(59.2%)。7.肺鳞癌各亚型发病年龄均在50~70岁之间;角化型、非角化型以及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的发病年龄依次降低,分别为61.33岁,59.03岁,54.89岁:但在性别、吸烟情况、遗传史、临床分期四个方面中均无统计学差异。8.肺转移性肿瘤中结直肠腺癌占所有转移性肿瘤的1/3以上,其次是肝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三者在整个转移性肿瘤占60.0%(39/65)。结论1.50~70岁为肺肿瘤的高发年龄段;男性平均年龄高于女性(约3岁)。2.在肺肿瘤中,肺恶性肿瘤所占比例最大约90.8%,其次是肺原位癌约5.1%,肺良性肿瘤约4.0%。肺恶性中以肺癌所占的比例最大,约99.8%。3.肺肿瘤的不同病理类型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腺癌,占46.1%;其次是鳞状细胞癌,占20.7%;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错构瘤,占2.4%。4.男性是肺肿瘤的高发人群,除了硬化性肺泡细胞瘤、错构瘤外,在各类型肿瘤中男性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5.肺小细胞癌平均年龄(60.30岁)比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年龄(58.21岁)高约2岁,不论小细胞癌还是非小细胞肺癌,男性的发病率均比女性高。6.中国大陆七大地理区域的非小细胞肺癌中,肺腺癌最常见。7.肺腺癌的起始症状多无意间或体检发现;肺鳞癌则以咳嗽咳痰为最常见的起始症状。8.浸润性肺腺癌的平均年龄(58.59岁)比原位腺癌(53.59岁),微小浸润性腺癌的平均年龄(58.10岁)均高;微小浸润性腺癌及浸润性腺癌多见于男性。9.浸润性肺腺癌各亚型中,以腺泡型最多见,其次是贴壁型,实体型腺癌。10.浸润性腺癌主要亚型中,贴壁型腺癌多见于女性:实体型腺癌多见于吸烟患者。11.肺转移性肿瘤中结直肠腺癌最常见,其次是肝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

Giyab,黄光武,李杰恩,李佳荃,韦敏怡[5](2004)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头颈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 (MVD)与头颈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 ,检测 32例头颈恶性肿瘤 (头颈恶性肿瘤组 )、2 0例头颈良性肿瘤及新生物 (头颈良性肿瘤组 )、1 6例头颈部无瘤组织 (头颈无瘤组织组 )石蜡标本组织中的 VEGF表达和 MVD计数。结果 :头颈恶性肿瘤组 VEGF的表达及 MVD计数明显高于头颈良性肿瘤组及头颈无瘤组织组 (P均 <0 .0 1 )。有淋巴结转移者的 VEGF表达和 MVD计数亦比无淋巴结转移者高(P<0 .0 5 )。VEGF表达与 MVD呈正相关 (r=0 .392 ,P<0 .0 1 )。结论 :VEGF与头颈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参与头颈恶性肿瘤的发展及转移的过程 ,而且起重要作用。 VEGF及 MVD有可能成为判断头颈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

二、良性血管内皮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良性血管内皮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2)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病例分析及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简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病例报道
    2.1 临床病史
    2.2 肉眼观察
    2.3 病理检查
    2.4 病理诊断
    2.5 治疗及随访情况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文献检索
    3.2 病例资料收集与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特征
    4.2 巨检特征
    4.3 病理特征
        4.3.1 光镜特征
        4.3.2 电镜特征
        4.3.3 免疫组织化学
第5章 讨论
    5.1 流行病学
    5.2 临床特征
    5.3 病理特征
    5.4 鉴别诊断
    5.5 治疗
    5.6 预后
        5.6.1 肿瘤大小
        5.6.2 年龄
        5.6.3 性别
    5.7 随访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简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及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WHO2015版肺肿瘤分类的中国大陆广州某医院就医的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纳入标准
    (三) 肺肿瘤的诊断标准
    (四) 中国大陆各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方法
    (五) 统计学分析方法
二、结果
    (一) 肺肿瘤的性别和年龄特点
    (二) 小细胞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年龄、性别及区域分布和临床症状特点
    (三) 肺腺癌分类的临床病理特点
    (四) 肺鳞状细胞癌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
    (五) 转移性肿瘤
三、讨论
    (一) 肺肿瘤的纳入标准和诊断标准
    (二) 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三) 肺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四)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五) 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六) 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七) 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四、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头颈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
    1.3 试剂:
    1.4 切片:
    1.5 染色:
    1.6 结果判断
        1.6.1 VEGF阳性标准及阳性分级:
        1.6.2 微血管判断标准及计数方法: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VEGF的表达:
    2.2 MVD计数:
    2.3 VEGF表达和MVD在头颈恶性肿瘤组的临床各期分布:
    2.4 VEGF与MVD的相关性:
3 讨 论

四、良性血管内皮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眼部血管内皮瘤的诊断和治疗[J]. 杜一帆,吕小辉,张璇,王金锦,孙梅,何珊,王宁利,马建民. 国际眼科纵览, 2021(04)
  • [2]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病例分析及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文献复习[D]. 刘力源. 南昌大学, 2021(01)
  • [3]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张瑜.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基于WHO2015版肺肿瘤分类的中国大陆广州某医院就医的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D]. 向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5)
  • [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头颈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J]. Giyab,黄光武,李杰恩,李佳荃,韦敏怡.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03)

标签:;  ;  ;  ;  ;  

良性血管内皮瘤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