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的护理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的护理

一、1例小儿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崇禾萌[1](2021)在《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基因与表型特点及与iPPSD对应关系》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5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020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就诊的5例假性甲状腺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并进一步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共13人行医学外显子基因检测,以进一步遗传学确诊,并结合文献探讨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结果:本研究根据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确诊5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其中2例为同母异父姐妹,5名研究对象分别以皮肤结节、双手搐搦、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身材矮小及间断抽搐为首发表现,查体发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AHO表型,伴血TSH和/或PTH水平升高,行基因检测发现病例1~4均携带GNAS基因突变,可确诊为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病例5拒绝行基因检测。根据最新提出的“PTH/PTHr P信号通路失活障碍(i PPSD)”这一新的命名,这5名研究对象可诊断为i PPSD2:PHPIa/PHPIc型。本研究包含3种分别位于GNAS基因第1、6、12号外显子的基因突变,突变形式分别是终止突变、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其中错义突变c.1027C>G(P.R343G)是目前没有报道过的新突变。结论:本研究2名研究对象为同母异父姐妹,类似家系报道罕见,且本研究中GNAS基因c.1027C>G(P.R343G)的错义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起病较早,临床表现异质性大,部分因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可被延误,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不利影响。对存在内分泌激素抵抗伴AHO表型者,需警惕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者,必要时可行GNAS基因检测以进一步确诊,并对指导再生育至关重要。

谢侑玲[2](2020)在《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组方规律及核心药物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甲状腺癌术后医案分析及组方规律研究目的:通过对甲状腺癌术后门诊病历进行挖掘分析,总结患者临床特征以及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辨证用药经验。方法:按照纳排标准收集2013-2019年经魏子孝教授诊治的甲状腺癌术后完整病例,共纳入84例共163诊次,收集并整理一般信息、病史、症状、舌脉、证型、治法、方药等临床资料,并构建Excel电子数据库,使用SPSS 26.0及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分布情况、病因病机以及魏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辨证用药经验。结果:一般资料统计显示纳入的84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6.64,平均年龄45.05岁,中年组>青年组>老年组,甲状腺癌术后病程<1年的人群最多,>5年的最少,94.05%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中有98.73%口服优甲乐治疗,平均剂量107.32 μ g/d,72.15%的患者在3个月内检测过TSH水平,其中有29.11%的患者TSH<0.1mU/L;症状、舌脉、证候类型及治法治则的挖掘结果反映出甲状腺癌术后整体病机为虚实夹杂、邪盛正虚,实邪涉及气滞、痰凝、血瘀、火热,正虚涉及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阴血虚及气虚多见;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的挖掘结果显示甲状腺癌术后用药以寒性及温性为主,苦味占比最大,主要归肝经、脾经,以清热解毒散结、疏肝理气养血为核心;关联规则显示核心药物组合为柴胡-郁金-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莪术-白花蛇舌草、白芍-郁金、柴胡-郁金、远志-石菖蒲为常用药对;药物聚类得到7个新方;药-证关系分析得到肝气郁结证、瘀热伤阴证、气阴两虚证、脾肾两虚证及痰瘀互结证五个主要证候类型的核心药物。结论:数据挖掘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且在药物性味、用药模式组合等方面对主观经验进行了细化和精炼,对于数据挖掘得到的一些潜在用药规律,还需经过临床检验,明确其是否具有价值。第二部分:核心药物组合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使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结合公开数据库,探索核心药物组合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药物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根据UniProt蛋白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注释;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甲状腺癌相关基因;R语言脚本筛选药物、疾病的共同基因即潜在靶点;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图,寻找关键基因;R语言脚本对靶点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DAVID Bioinformatics Resources 6.8进行基因通路分析。结果:柴胡-郁金-白花蛇舌草组合的有效成分包括2-甲氧基-3-甲基-9,10-蒽醌、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3,3’’,4’’,5,5’’,6,7-六甲氧基黄酮、阿卡匹林、矮牵牛素、柚皮素,其中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与靶点关联密切;潜在的作用靶点为包括雌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内的23个基因,其中MYC原癌基因、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2可能是较为关键的基因;基因功能分析显示靶点基因在受体活性及转录因子活性上特异性富集,在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及受体配体活性上高比例富集;未找到靶点基因富集的通路。结论:柴胡-郁金-白花蛇舌草组合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发挥抗甲状腺癌的作用,主要的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筛选关键基因及分析基因功能,初步探索了核心药物组合的作用机制,其结果为具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高恒元[3](2019)在《外科手术治疗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SPTX)、甲状旁腺全切术(TPTX)及甲状旁腺全切术加自体移植术(TPTX+AT)三种手术方式治疗慢性肾衰竭引起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以及各自的优缺点,研究目前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最优手术方案。方法1.分别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行SPTX 72例及行TPTX3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中、术后1天、1周和6个月检测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血钙、血磷水平,比较手术前后瘙痒、骨痛等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肾性高血压等方面变化情况,揭示两种手术方式各自的优缺点。2.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手术方式各自的优缺点,设计前瞻性对照研究,分析我院2015年6月到2016年12月110例继发性甲旁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1天、1周、6个月、1年所检测患者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血钙、血磷水平,对比行TPTX(54例)和SPTX(56例)两种手术方式疗效及复发情况。3.分析我院2016年0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9例继发性甲旁亢进行甲状旁腺全切除术+前臂皮下两点自体移植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1天、1周、6个月、12-24个月所检测患者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血钙、血磷水平,观察该术式手术疗效、复发情况及复发时处理对策。结果1.72例行SPTX组患者手术成功70例,成功率为97.2%,大部分患者可以改善皮肤黏膜瘙痒,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术后随访6个月1例患者复发,6-12月1例复发,12-24个月3例复发,24个月后1例复发,总复发率为8.3%,其中5例复发患者已行手术治疗。35例行TPTX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皮肤黏膜瘙痒、关节疼痛、乏力等临床症状得到很好地改善,肾性高血压改善。术后随访至少6-24个月无1例复发。2.110例患者手术成功98例,切除不足12例。其中102例关节疼痛患者术后关节疼痛均都减轻,皮肤瘙痒情况减退60例,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皮肤黏膜瘙痒、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TPTX手术组术后第一、七天及半年的血钙浓度较SPTX手术组低(P<0.05),术后半年的i PTH程度明显低于SPTX手术组(P<0.05);随访618个月两组的复发率,TPTX组3.92%,SPTX组为10.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9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行甲状旁腺全切除术+前臂皮下两点自体移植术的患者均手术成功,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皮肤黏膜瘙痒、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随访12-24个月4例复发,复发率为13.7%,1例经历简单的再次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1、TPTX、SPTX这两种方法外科手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均能获得较好效果,术后能有效地够缓解绝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SPTX手术方式具有微小创伤,手术时间短,且术后较少低钙血症,但术后复发率稍高,若术后复发,需再次行手术治疗时,再次手术的难度非常大。TPTX手术方式因存在手术时间短,创伤很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等优势,但理论上存在会导致长期的低钙血症及难治性骨软化病的风险,并且也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改进的TPTX+AT虽术后复发率较高,但该方式可避免颈部的再次手术,同时考虑到复发时简单易行地进行再次手术的可能性,避免了长期低钙血症及难治性骨软化病的风险,并且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目前可能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最佳手术方式。

全婷婷[4](2018)在《第一部分:基因多态性与成年起病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关联研究 第二部分: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与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骨微结构的评估与比较》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non-surgicalhypoparathtroidism,Ns-HypoPT)是由除手术以外的其他病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引起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合成、分泌或作用障碍,引起机体钙磷代谢紊乱的疾病。目前成年起病Ns-HypoPT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发生及临床表型的关联研究较多,但仅有两个研究分别分析了PTH、R基因个别SNPs与Ns-HypoPT发病及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探讨目前已知的与甲旁减发病相关的基因,其基因多态性与成年起病Ns-HypoPT发生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PubMed数据库查找目前发现与Ns-HypoPT发病及临床表型相关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包括 CASR、GNA11、PTH、TBX1、AIRE、GATA3、GCM2、TBCE、FAM111A、SOX3、VDR、CLDN16 和 TRPM6。用 NCBI、1000 Genomes 和 Hapmap 数据库筛选候选基因位于功能区域(3’UTR、5’UTR、启动子区及外显子区)的SNPs,且在中国汉族人群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5%,并通过 SNP Function Prediction、miRDB、microRNA.org、TargetScan 7.0 和 PolymiRTS Database 软件预测 3’UTR 区 SNPs 与 miRNA 的结合性,使用SNP Function Prediction、PROMO、TFBind 软件预测 5’UTR 或启动子区的 SNPs 是否为转录因子结合序列。选取至少2个软件预测结果一致的位点。因GNA11基因功能区域SNPs在病例-对照组间存在分布差异,故同时纳入GNA11基因的10个TagSNPs,一同设计成芯片,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法(MassARRAY)对纳入的203例成年起病Ns-HypoPT和209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基因分型,Sanger测序验证分型结果的准确性,利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SNPs与成年起病Ns-HypoPT发病及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1、从上述13个候选基因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SNPs,并选择基因分型成功率在95%,在对照组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Sanger测序验证准确性达100%,最终共有37个位点进入统计学分析;2、只有GNA11基因SNPs在病例-对照组间的分布有显着差异,其中rs11084997位点C等位基因降低Ns-HypoPT发病风险[OR=0.382(加性模型)、0.647(显性模型),P<0.05),rs308060位点T等位基因增加Ns-HypoPT发病风险[OR=3.269(加性模型)、2.864(显性模型)、2.727(隐性模型),P<0.05)]。3、在病例-对照组间比较GNA11基因13个位点组成的单体型分布频率,由rs11084997及rs4806907少见等位基因组成的CC单体型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rs308060位点少见等位基因T及其他位点组成的单体型TTCGCC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更高(P<0.05)。4、GNA11基因SNPs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1)携带rs308049位点少见等位基因T(TT+TC)的患者血钙水平低于CC基因型者(P<0.05),由其组成的单体型CCGGCT与PTH水平有关,携带1条以上此单体型的患者 PTH 更低(P<0.05);2)携带rs7803011位点G等位基因的患者(GG+GA)颅内钙化发生率较不携带者(AA)低,校正年龄、性别、血钙、血磷后,仍是颅内钙化的保护因素(OR=0.349,P<0.05)。3)在女性患者中,rs385443、rs3746069、rs308033、rs308039位点不同基因型的骨密度及其Z值存在差异(P<0.05)。携带rs17828831位点少见等位基因A的男性患者股骨颈、全髋及腰椎骨密度高于其他基因型患者(P<0.05)。4)携带rs4806907位点C等位基因、rs385443位点G等位基因的患者出现高钙尿症的风险显着升高(OR=4.192,P<0.001;OR=2.677,P=0.011)。由 rs4806907 位点 C 等位基因组成的单体型CC、CG亦与高钙尿症发生有关(P<0.05)。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VDR基因rs739837的基因型分布与血钙水平相关(r=0.186,P=0.026),血钙水平随着少见等位基因T的个数增加而升高。此等位基因与rs2228570位点的G等位基因增加治疗后高钙尿症的发生风险(P=0.042;P=0.024)。结论1、本研究发现GNA11基因的rs110844997、rs308060位点可能与成年起病Ns-HypoPT发病相关,前者的少见等位基因可能是Ns-HypoPT的保护因素,而后者少见等位基因可能是Ns-HypoPT的危险因素。2、rs308049、rs7803011、rs385443、rs3746069、rs308033、rs308039、rs4806907 可能与Ns-HypoPT部分临床表型有关。3、VDR基因的rs739837、rs2228570位点可能与患者对维生素D制剂的治疗反应有关。背景及目的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Ns-HypoPT)DXA检测的面积骨密度(arealbone mineral density,aBMD)往往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而不同分型的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suedohypoparathyroidism,PHP)患者骨代谢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有关其骨量及骨骼微结构的研究很少,且仅有的研究并未分别评估不同分型PHP患者的骨代谢特点,结果具有较大的异质性。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High resolution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T,HRpQCT)是一种新型、无创的评价桡骨和胫骨远端体积骨密度、骨几何学结构、骨微结构的技术,可分别测定皮质骨和松质骨的相关参数。目前国内外只有两项应用HRpQCT评估Ns-HypoPT、PHP患者骨骼受累的研究,其中未分别观察PHP1A、1B患者。本研究旨在采用HRpQCT技术评估中国大陆人群Ns-HypoPT、PHP1A和PHP1B患者骨骼微结构特征,并比较三类疾病DXA及HRpQCT所测各项参数的异同。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Ns-HypoPT患者40例,PHP1A患者11例,PHP1B患者3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DXA检测结果,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其进行HRpQCT检测及数据分析。结果1、Ns-HypoPT患者的β-CTX中位数为0.24ng/ml,位于正常偏低水平。与之相比,PHP1B患者的β-CTX、ALP水平较高(P=0.020;P<0.001),且在成人患者中发现以上两个指标与 PTH 呈正相关(r=0.720,P=0.008;r=0.718,P=0.001)。2、Ns-HypoPT、PHP1B患者间aBMD的比较:本研究仅有3例PHP1A患者完成DXA检测,因此主要比较了 Ns-HypoPT、PHP1B患者股骨颈、全髋与L2-L4的aBMD及其Z值结果。其中Ns-HypoPT患者各部位aBMD相应的Z值较高,均值在1.3~2.5,部分患者甚至达5.0以上。在校正年龄、性别及BMI后,PHP1B组患者各部位aBMD及其对应Z值均低于 Ns-HypoPT 患者(P<0.05)。3、三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HRpQCT各项参数的比较:1)Ns-HypoPT与正常对照:患者胫骨松质骨体积骨密度(Tb.vBMD)及小梁骨数量(Tb.N)较正常对照升高(P<0.05),小梁骨分离度(Tb.Sp)、小梁骨不均一性(Tb.1/N.SD)降低(P<0.001)。2)Ns-HypoPT与PHP1A:除PHP1A患者的胫骨小梁骨不均一性(Tb.1/N.SD)高于Ns-HypoPT患者(P=0.027)外,两组患者桡骨及胫骨的其他参数未见显着差异(P>0.05)。3)Ns-HypoPT与PHP1B:PHP1B患者桡骨小梁骨体积骨密度(Tb.vBMD)、小梁骨体积分数(Tb.BV/TV)、小梁骨厚度(Tb.Th)均显着低于Ns-HypoPT患者(P<0.05),皮质骨孔隙度(Ct.Po)则显着高于Ns-HypoPT患者(P=0.030);胫骨的小梁骨分离度(Tb.Sp)、小梁骨不均一性(Tb.1/N.SD)显着高于Ns-HypoPT患者(P<0.05)。4)PHP1A、PHP1B与正常对照:PHP1A及1B患者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参数均未见显着差异。而两种分型的PHP患者相比可见,PHP1B患者桡骨的Tb.vBMD、Tb.BV/TV、Tb.Th显着低于PHP1A患者(P<0.05),但其他参数及胫骨的各项参数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4、Ns-HypoPT、PHP1B患者aBMD、HRpQCT各项参数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1)Ns-HypoPT:Ns-HypoPT患者的病程与腰椎(L2-L4)aBMD及其相应Z值,桡骨Ct.vBMD、Tb.vBMD、Tb.BV/TV、Tb.N、Tb.1/N.SD 呈正相关(β=0.002、0.017、0.161、0.175、0.240、0.100、0.002,P<0.05),与桡骨 Tb.Sp、胫骨 Ct.Po 呈负相关(β=-0.001、-0.400,P<0.05)。2)PHP1B:PHP1B 患者的病程与桡骨 Tb.BV/TV、Tb.N、Tb.Th 呈负相关(β=-0.231、-0.001、-0.171,P<0.05),与桡骨 Tb.Sp、Tb.1/N.SD 呈正相关(β=0.001,P<0.05)。PTH与PHP1B患者桡骨与胫骨的Tb.N呈负相关(β=-0.182、-0.206,P<0.05),与胫骨Tb.Sp 呈正相关(β=0.313,P<0.05)。结论1、Ns-HypoPT患者骨转换指标位于正常偏低水平;PHP1B患者的骨转换指标较其升高,且在成人患者中与PTH水平呈正相关。2、Ns-HypoPT患者各部位aBMD的Z值明显升高,而PHP1B患者各部位aBMD及其Z值明显低于Ns-HypoPT。3、Ns-HypoPT患者胫骨松质骨体积骨密度及小梁骨数量较正常对照升高,小梁骨的松化程度降低。4、PHP1B患者桡骨、胫骨的松质骨结构参数(Tb.vBMD、Tb.BV/TV、Tb.Th)低于Ns-HypoPT、PHP1A患者,但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5、Ns-HypoPT患者病程与其股骨颈及腰椎的aBMD,桡骨的Ct.vBMD、Tb.vBMD,部分骨微结构参数如Tb.BV/TV、Tb.N呈正相关,与桡骨Tb.Sp、胫骨Ct.Po呈负相关。6、PHP1B患者PTH与股骨颈aBMD的Z值,桡骨皮质骨vBMD,胫、桡骨Tb.N呈负相关,与胫骨Tb.Sp呈正相关;而病程与桡骨总vBMD、Tb.BV/TV、Tb.N、Tb.Th呈负相关,与Tb.Sp、Tb.1/N.SD呈正相关。

吴云芳[5](2018)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病因导致的甲旁减患者的临床资料,揭示不同类型甲旁减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甲旁减患者发生颅内钙化、低钙性肌病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7年8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49例初治的甲旁减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病因分为三组:特发性甲旁减(idiopathic hypoparathyoidism,IHP)26例,术后获得性甲旁减(postoperative hypoparathyroidism,POHP)13例,假性甲旁减(pesudohypoparathyroidism,PHP)10例,比较三组不同类型甲旁减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分析甲旁减患者发生颅内钙化、低钙性肌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PHP组患者中位发病年龄[7.5(3.5,26.2)岁]明显小于IHP组[31.5(22.0,42.5)岁]和POHP组[46.0(40.5,54.5)岁](P均<0.01);IHP组小于POHP组(P=0.002)。POHP组患者的中位确诊时间[1.0(0.0,24.0)月]显着短于IHP组[24.0(1.0,96.0)月]和PHP组[13.5(1.0,150)月](P=0.004和P=0.028)。三组患者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91.8%(45/49)的甲旁减患者以手足搐搦为首发症状。与POHP组患者比较,癫痫样发作更易在PHP(50.0%)组和IHP组(26.9%)患者中出现(P=0.008和P=0.002)。回归分析显示颅内钙化是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95%CI 2.7242.4,P=0.001)。3.经调整了T3、T4及TSH的影响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PHP组PTH水平(380.74±364.46 pg/mL)显着高于IHP组[(7.34±5.77 pg/mL),P<0.05]和POHP组[(12.96±6.32 pg/mL),P<0.05],IHP组和POHP组间PT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血钙、磷水平、24h尿钙磷水平均无显着差异(P均>0.05)。4.36/49(73.5%)例患者存在肌酶水平升高,其中以LDH、CK水平升高最明显。PHP组ALP、LDH、CK及CK-MB水平均显着高于POHP组(P均<0.05),IHP组LDH、CK及CK-MB显着高于POHP组(P均<0.05),但PHP与IHP组比较,仅ALP显着高于IHP组(P<0.01)。偏相关性分析显示甲旁减患者血清肌酶水平与血钙、发病年龄均呈负相关,与手足抽搐、癫痫发作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5.PHP组颅内钙化率(70.0%)高于POHP组(23.1%,P=0.018),PHP组与IHP组、IHP与POH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是发生颅内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3,95%CI 1.0011.026,P<0.05)。结论1.三种不同类型的甲旁减患者,以假性甲旁减患者发病年龄最小,癫痫发作多见,误诊率高。颅内钙化是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有颅内钙化患者较无颅内钙化患者出现癫痫发作的风险高10倍。2.甲旁减患者可伴有肌酶的异常,以LDH和CK水平升高为主。肌酶水平升高以假性甲旁减患者最为明显,发病年龄、低血钙、手足抽搐和癫痫发作均可能是导致肌酶异常的危险因素。3.颅内钙化是甲旁减患者异位钙化的常见表现,假性甲旁减患者发生比例明显高于继发性和特发性甲旁减患者,病程是颅内钙化的危险因素。

李悦芃[6](2017)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儿童/青少年起病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和致病基因筛查[背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甲旁减)是一种罕见疾病,是由于甲状旁腺素不足而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性疾病。临床表现异质性强,加之该病相对罕见、临床医师认识有限,极易造成漏诊、误诊。长期甲旁减可能出现颅内钙化、低钙性白内障或肾脏钙质沉着、肾结石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儿童/青少年起病患者,遗传缺陷是其主要致病原因之一。目前已明确10余种致病基因与之相关。但采用传统Sanger测序法对儿童/青少年起病甲旁减患者进行基因诊断耗时费力。[目的]1、通过收集我院儿童/青少年起病的甲旁减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并发症情况和治疗反应等。2、对从中筛选出的可疑的遗传性甲旁减患者,采用目的基因捕获联合二代测序技术进行相关致病基因筛查,明确病因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连续收集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儿童/青少年起病的非手术后甲旁减患者。纳入标准为:1)起病年龄≤18岁;2)血钙降低、血磷正常或升高,PTH正常或降低;3)随访规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为:1、颈部手术及放疗史;2、合并慢性肝肾疾病、其他代谢性骨病等。(2)从上述儿童/青少年起病的非手术后甲旁减患者中,对符合以下一项条件者进行甲旁减相关致病基因筛查:1)有甲旁减家族史;2)合并其他器官系统受累(心脏、肾脏、听力、外表发育);3)治疗过程中出现高钙尿症、肾钙质沉着或肾结石。2、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分析:收集并分析于我科门诊就诊儿童/青少年起病甲旁减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并发症情况、治疗反应等。(2)致病基因筛查:采用包含11种甲旁减相关致病基因(AIRE、AP2S1、CaSR、CLDN16、FAM111A、GATA3、GCMB、PTH、TBCE、TBX1、TRPM6)在内的目的基因捕获联合二代测序平台,对其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通过Sanger测序或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并对新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功能预测分析。[结果]1、儿童/青少年起病甲旁减患者临床特点:共纳入128例儿童/青少年起病的甲旁减患者(男/女:70/58),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0(5-13)岁,病程中位数为6.0(2.3-14.4)年。(1)临床表现:包括手足搐搦(108/121例,89.3%)和癫痫样发作(84/127例,66.1%);10例患者存在外表发育异常或其他系统受累,2例患者有手足搐搦家族史。(2)生化指标:初诊时血钙水平为(1.68±0.32)mmol/1,血磷为(2.41±0.62)mmol/l,PTH 中位数为3.0(3.0-4.2)pg/ml,24h尿钙中位数为 1.50(0.81-2.84)mmol/d。(3)并发症:89.4%(101/113例)的患者存在颅内钙化,行眼科检查的56例患者中有31例存在白内障(55.4%),病程分别是颅内钙化和白内障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83,P=0.011和OR=1.115,P=0.005)。(4)治疗:使用钙剂联合维生素D制剂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44例曾使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中39例可停用抗癫痫药物(88.6%)。治疗过程中25例(20.2%)患者曾出现24h尿钙升高,其发生与同步血钙水平相关(P=0.016)。2、致病基因筛查:纳入的49例可疑为遗传性甲旁减患者中,12例患者(24.5%)存在相关基因突变。其中5例患者存在TBX1-COMT基因大片段缺失;5例患者存在CaSR基因突变,包括2个未经文献报道的新突变[c.649G>T(p.D217Y)和c.349A>G(p.Q117R)];1 例患者为新发现的GATA3 基因突变[c.286delT(p.W96Gfs*99)];上述新发现的突变位点经功能软件预测和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分析提示很可能为致病性突变;1例患者为FAM111A基因突变[c.1706G>A(p.R569H)],为该基因的热点突变。[结论]1、儿童/青少年起病的甲旁减主要表现为手足搐搦和癫痫样发作,颅内钙化发生率高,治疗过程中易出现高钙尿症。2、对于起病年龄早,合并其他系统受累,治疗过程中易出现高钙尿症或有甲旁减家族史的儿童/青少年起病的甲旁减患者,遗传缺陷是主要致病原因之一。3、目的基因捕获联合二代测序技术可用于儿童/青少年起病甲旁减患者病因诊断。第二部分 成人起病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发病机制探讨[背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甲旁减)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甲状旁腺素不足而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性疾病。关于成人起病甲旁减发病机制的研究相对有限,致病基因突变和自身免疫因素可能均在其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目的]1、应用目的基因捕获联合二代测序技术,初步探索单基因突变在成人起病甲旁减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钙敏感受体抗体检测,探索自身免疫因素在成人起病甲旁减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收集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规律随诊的成人起病的非手术后孤立性甲旁减患者。纳入标准为:1)起病年龄>18岁;2)血钙降低、血磷正常或升高,PTH正常或降低;3)随访规律、资料完整,同时有全血标本及血清标本。排除标准为:1、颈部手术及放疗史;2、有甲旁减家族史;3、合并心脏、肾脏畸形、听力异常或外表发育异常;4、合并慢性肝肾疾病、其他代谢性骨病等。从中筛选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高钙尿症、肾钙质沉着或肾结石的患者,行甲旁减相关致病基因筛查。(2)符合前述入组标准,且致病基因检测阴性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钙敏感受体抗体检测。2、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分析:收集并分析成人起病甲旁减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并发症情况和治疗反应等。(2)致病基因筛查:采用包含11种甲旁减相关致病基因(AIRE、AP2S1、CaSR、CLDN16、FAM111A、GATA3、GCMB、PTH、TBCE、TBX1、TRPM6)在内的目的基因捕获联合二代测序平台,对其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通过Sanger测序法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并对新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功能预测分析。(3)采用人抗钙敏感受体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钙敏感受体抗体浓度,通过ROC曲线分析判定两组抗体阳性率,并探索抗体浓度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临床特征:共纳入78例成人起病的甲旁减患者(男性26例,女性52例),发病年龄平均为(34.4±11.8)岁,病程中位数为4.5(1.0-13.0)年,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2(1.0-4.8)年。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手足搐搦65/78例(83.3%)、四肢麻木55/73例(75.3%)和癫痫样发作19/77例(24.7%)。初诊时血钙和血磷水平分别为(1.62±0.28)mmol/1 和(1.94±0.40)mmol/l,PTH 中位数为 3.0(1.0-19.4)pg/ml;24h 尿钙中位数为1.26(0.37-2.85)mmol/d。并发症方面,54例患者进行了头颅CT筛查,其中34例患者存在颅内钙化(63.0%);22例患者进行了眼科晶状体检查,17例(77.3%)存在白内障。2、致病基因筛查:在17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成人起病甲旁减患者中,检出1例患者存在一种未报道的GCMB基因纯合突变[c.130G>A(p.G44S)],突变率为5.9%,Polyphen2软件预测该突变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损害预测值为0.999。3、钙敏感受体抗体检测:共纳入77例病例组和75名对照组。对其钙敏感受体抗体浓度进行ROC曲线分析,挑选最佳切点为7.64U/L,此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2%和93.3%。分别以对照组抗体水平均值+2SD、均值+3SD和ROC曲线最佳切点为钙敏感受体抗体阳性判断阈值,则成人起病甲旁减患者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3%、14.1%和66.2%。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提示抗体浓度与病程长短相关(r=0.417,P=0.001)。[结论]对于成人起病的非手术后孤立性甲旁减患者:1、基因突变检出率较低,提示单基因突变并非其主要致病原因。2、自身免疫因素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全婷婷,李悦芃,王鸥,姜艳,夏维波,李梅,程歆琦,孟迅吾,邢小平[7](2017)在《成年起病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20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成年起病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甲旁减)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12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成年起病的200例原发性甲旁减患者临床特点,在规律随诊的128例患者中分析泌尿系统并发症比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初诊时以手足搐搦(81.5%,163/200)、手足麻木(62.0%,124/200)症状多见,62例(32.0%)有癫痫发作史。颅内钙化及白内障发生比例分别为60.9%(98/161)和74.4%(96/129)。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长于1年者占77.5%(155/200)。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治疗,部分低镁血症患者同时给予补镁治疗。随诊期间67.2%(86/128)患者出现高钙尿症,除尿钙外,其初诊及随诊时的临床特点、生化检查与正常尿钙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5/77)发生肾脏钙化/泌尿系统结石,6.6%(6/91)发生肾功能下降,回归分析提示肾功能下降与年龄、病程相关。结论成年起病的原发性甲旁减以手足麻木、手足搐搦及癫痫发作多见,易被漏诊或误诊,钙剂和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但需密切监测血钙、尿钙、泌尿系B超,警惕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

刘秋华,黄勤,黄新,张鉴文,黄进能,胡栓贵,朱寿鸿,李亚平,洪翰明,黄珩纱[8](2007)在《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13例误诊及文献复习》文中提出

姜艳,孟迅吾,邢小平,夏维波,胡莹莹[9](2004)在《小儿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61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小儿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 1973~2 0 0 2年收治的 6 1例小儿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病例 (发病年龄≤ 14岁 ,男 4 1例 ,女 2 0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 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抽搐和癫发作 ,出现癫者为 39例 (6 3 9% ) ,颅内钙化者 5 1例(79 6 % )。颅内钙化是癫发生的预测因子 (OR =3 6 0 4 ,P =0 0 0 6 ) ,而病程长短影响颅内钙化的发生 (OR =2 982 ,P =0 0 11)。治疗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或其衍生物。结论 小儿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以癫和颅内钙化多见 ,维生素D制剂及其衍生物和钙剂治疗效果好。对小儿手足抽搐、癫发作应检查血钙磷水平 ,以免漏诊。

曲玲,张婷婷,母义明[10](2012)在《15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0年1月2011年7月入院的15例PHP患者(男/女∶9/6)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诊时病程长短不一(3 d21年),均有手足抽搐、乏力等症状,并多有癫痫发作病史。实验室检查常提示低血钙、高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升高等。9例头颅CT提示多发颅内钙化灶,4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本病需终生补充钙及维生素D制剂以防止急性发作和病情进展。结论 PHP为罕见遗传病,首诊误诊率高,对反复手足抽搐,药物控制不良的癫痈样发作及儿童先天性发育缺陷的患者应尽早行血钙、血磷、血甲状旁腺激素及头颅CT等检查。长期治疗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或其衍生物,患者若同时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或性腺功能减退,应予以相应治疗。

二、1例小儿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小儿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基因与表型特点及与iPPSD对应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TH/PTHrP信号通路失活障碍—关于“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一类疾病的新命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组方规律及核心药物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甲状腺癌术后西医治疗现状
        1 甲状腺癌术后治疗手段
        2 手术及术后治疗存在的问题
        3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甲状腺癌术后中医药研究概况及进展
        1 甲状腺癌术后的中医病名
        2 甲状腺癌术后的病因病机、病位及体质
        3 甲状腺癌术后的辨证分型
        4 甲状腺癌术后的中医治疗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研究一 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医案分析及组方规律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经验总结
        6 小结
        7 不足之处
    研究二 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核心药物组合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外科手术治疗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及甲状旁腺全切术的回顾性疗效分析
    2.1 72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2.2 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35例
3 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与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前瞻性对比研究
    3.1 背景及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4 甲状旁腺全切除术+前臂皮下两点自体移植术29例分析
    4.1 背景及目的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第一部分:基因多态性与成年起病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关联研究 第二部分: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与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骨微结构的评估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基因多态性与成年起病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关联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及实验材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与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骨微结构的评估与比较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性别
        3.1.2 发病年龄
        3.1.3 病程
        3.1.4 确诊时间
    3.2 临床表现
        3.2.1 症状
        3.2.2 体征
    3.3 辅助检查
        3.3.1 钙磷代谢及相关指标
        3.3.2 血清肌酶水平
        3.3.3 甲状腺激素水平
        3.3.4 影像学检查
        3.3.5 心电图检查
        3.3.6 晶状体检查
第四章 讨论
    4.1 流行病学
    4.2 临床表现
        4.2.1 神经肌肉症状
        4.2.2 精神神经症状
        4.2.3 外胚层营养变性
        4.2.4 异位钙化
        4.2.5 低钙性肌病
        4.2.6 多内分泌系统异常
        4.2.7 诊断与治疗
    4.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病例报道
    1 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 GNAS 基因突变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
致谢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6)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青少年起病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和致病基因筛查
    实验材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成人起病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发病机制探讨
    实验材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发病机制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13例误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2临床表现
    1.3误诊情况
    1.4治疗与预后
2文献资料
    2.1病例数与误诊率
    2.2误诊疾病
    2.3误诊原因
3讨论
    3.1误诊与危害
    3.2误诊原因
        3.2.1 IHP少见:
        3.2.2诊断思路狭隘:
        3.2.3不善于吸取经验与教训:
        3.2.4 IHP表现复杂:
    3.3减少误诊的措施
        3.3.1重视高危人群:
        3.3.2重视临床特点:
        3.3.3重视医技检查:

(9)小儿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6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血钙、磷及尿钙检查
        1.2.2 PTH检测
        1.2.3 游离钙检测
        1.2.4 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1.2.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1 主要症状
        2.1.2 体征
        2.1.3 其他表现
    2.2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2.2.1 血钙
        2.2.2 血磷
        2.2.3 血游离钙
        2.2.4 血PTH
        2.2.5 24h尿钙/体重
        2.2.6 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检查
    2.3 回归分析
    2.4 治疗方案及疗效
3 讨论

(10)15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实验室检查
    2.3 影像学检查
    2.4 误诊情况
3 治疗
4 讨论

四、1例小儿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基因与表型特点及与iPPSD对应关系[D]. 崇禾萌.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组方规律及核心药物网络药理学研究[D]. 谢侑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外科手术治疗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D]. 高恒元. 暨南大学, 2019(01)
  • [4]第一部分:基因多态性与成年起病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关联研究 第二部分: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与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骨微结构的评估与比较[D]. 全婷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5]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临床特点分析[D]. 吴云芳. 兰州大学, 2018(10)
  • [6]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D]. 李悦芃.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2)
  • [7]成年起病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200例临床分析[J]. 全婷婷,李悦芃,王鸥,姜艳,夏维波,李梅,程歆琦,孟迅吾,邢小平. 中华内科杂志, 2017(01)
  • [8]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13例误诊及文献复习[J]. 刘秋华,黄勤,黄新,张鉴文,黄进能,胡栓贵,朱寿鸿,李亚平,洪翰明,黄珩纱. 临床误诊误治, 2007(04)
  • [9]小儿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61例分析[J]. 姜艳,孟迅吾,邢小平,夏维波,胡莹莹.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4(12)
  • [10]15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分析[J]. 曲玲,张婷婷,母义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2(05)

标签:;  ;  ;  ;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