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5例的护理

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5例的护理

一、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护理5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宇[1](2021)在《单中心弹簧圈封堵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治疗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行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AF)弹簧圈栓塞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相关检查指标及症状的改变,同时对比分析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之间复查的结果,评估使用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从2013年3月至2020年11月共54例于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疾病。其中23例患者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采用弹簧圈栓塞瘘管并手术成功,所有确诊患者术后进行随访复查,观察检查指标和症状变化。结果:总共有54例CPAF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所有患者造影前都已完善心电图、胸部CT、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冠脉造影提示所有54例患者中单一血管起源患者有36例(66.67%),两支血管起源的患者有14例(25.93%),三支血管起源的患者有4例(9.26%)。右冠状动脉起源的患者有25例(46.30%),左前降支起源的患者有33例(61.11%),左回旋支起源的患者有3例(5.56%),左冠脉主干起源的患者有5例(9.26%)。25例患者经与患者本人及家属商议后选择行弹簧圈栓塞封堵瘘管,其中有2例患者因导丝未能到达瘘管而手术封堵失败,其余23例患者手术成功,平均植入弹簧圈(4.43土3.06)枚。所有手术患者在术后及复查时均无明显相关手术并发症或死亡的出现。全部54例CPAF患者6-12月后于门诊复查,未行弹簧圈封堵瘘管或手术失败的31例CPAF患者中有19人复查时仍有相关不适症状。行弹簧圈封堵术封堵的23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自述症状较前有明显改善或消失,3例患者术后心超或冠脉造影术复查有少量残余瘘,总体术后患者心功能有一定的改善,弹簧圈栓塞术前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56.09土8.97),术后左室射血分数(60.13土7.41),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5)。结论:行弹簧圈封堵术的CPAF患者相比术前在症状、心功能及EF值上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这在与非手术组的CPAF患者之间对比也有一定的优势,所有弹簧圈封堵的患者术后无相关手术并发症或死亡。弹簧圈封堵冠状动脉瘘-肺动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出现。

刘力达[2](2020)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940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随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搜集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应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儿童P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寻找常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而儿童PDA的介入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199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940例PDA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临床和随访复查资料,通过电话了解并发症转归情况。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PDA患儿共940例,其中934例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9.4%。940例患儿中,女性620例,男性314例,年龄2.5月~17.5岁,平均3.56±3.16岁,体重4.4~73kg,平均15.85±9.78kg。术前超声心动图测得PDA最窄处直径1.0~12.5mm,平均3.36士 1.60mm;术中造影测得PDA最窄处直径0.4~12mm,平均2.81±1.58mm;根据造影结果对PDA分类,漏斗型267例(267/934,28.62%),窗型 20 例(20/934,2.13%),管型 640 例(643/934,68.40%),复杂型1 例(1/940,0.1]%),细长型 PDA6 例(6/934,0.74%)。共使用第一代 PDA 封堵器 777枚(777/934,83.19%),直径4~24mm,平均为6.92±2.48mm;第二代PDA封堵器77枚(77/934,8.25%),直径3~6mm,平均为3.90±0.60mm;弹簧圈62枚(62/934,6.64%),直径 5~6mm,平均为 5.10±0.30mm;其他封堵器 19 枚(19/934,2.02%)。PDA类型、直径和患儿年龄、体重对手术成功率均无影响(P均>0.05)。2.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PDA最窄处直径的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值和术中造影测量值线性正相关,超声测量值略大于造影测量值,得到的回归方程为:造影测量值(mm)=0.78×超声测量值+0.20(r=0.787 P=0.000)。3.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封堵器直径与PDA最窄处直径的相关性,对第一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40 X 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68(r=0.828 P=0.000),除PDA最窄处直径外,封堵器直径与患儿年龄具有相关性,低龄患儿封堵器选择时可适当偏大;对第二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03×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56(r=0.680 P=0.000)。4.封堵成功的934例患儿中,术后一周内发生近期并发症共137例,发生率为14.67%,无一例患者死亡。其中,严重并发症5例(5/934,0.54%),主要并发症26例(26/934,2.78%),轻微并发症106例(109/934,11.35%)。严重并发症中,2例为封堵器脱落,均由心外科手术取出;1例为封堵器移位导致主动脉狭窄,超声测封堵器两侧压差30mmHg,保守治疗;2例为三尖瓣腱索断裂导致三尖瓣中重度反流,患儿分别于术后4个月、5个月由心外科行三尖瓣成形术修复。主要并发症中,血小板减少症15例(15/934,1.61%),血管并发症8例(8/934,0.86%),交界性心律2例(2/934,0.21%),继发溶血的残余分流1例(1/934,0.11%),穿刺部位血肿1例;除1例假性动脉瘤和1例髂外动静脉瘘经外科手术修复,1例残余分流再次行介入封堵闭合外,其余均保守治疗后痊愈。轻微并发症中,穿刺部位血肿1例;残余分流105例,其中微小残余分流67例,分流束宽<1mm,细小残余分流38例,分流束宽1~2.1mm,残余分流均在术后6个月内自然消失。不同年龄、体重的患儿间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P均<0.05),6月以下、6月~1岁、1~3岁和3~6岁患儿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7.41%、4.76%、2.21%,6岁以上患儿无主要并发症发生;4~8kg、8~15kg患儿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58%、4.20%,15kg以上患儿仅出现1例主要并发症。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为体重低、肺动脉高压及PDA直径大(P均<0.05)。相较超过≥15kg患儿的患儿,4~8kg、8~15kg的患儿发生残余分流的OR值分别为5.27、2.39;肺动脉高压、PDA直径大的OR值分别为1.61、1.36。6.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后发热、残余分流及封堵器直径大(P均<0.05),其OR值分别为13.37、12.71、2.04。7.940例患儿中311例完成随访,总随访例率为33.09%。随访时间为1个月~18年,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根据手术时间,在1998~2015、2015~2017、2017~2018,201 8~2019,2019~2020年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患儿,随访率分别为13.71%,41.46%,38.16%,83.164%,82.76%。随访至术后1周后未再出现新发并发症。8.患儿术前左心房、左心室均明显扩张,各年龄组间对比,1岁以下组患儿术前左心房、左心室扩张程度更明显,12岁以上组患儿术前左心室扩张程度更明显(P均<0.05)。术后24小时患儿左心房、左心室均较封堵前大幅缩小。术后1个月时,各年龄组患儿左心房内径平均值略高于正常范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值可达到正常范围。术后1年时,45%的患儿左心房大小可恢复正常,85%以上的患儿左心室大小可恢复正常,各年龄组患儿左心房、左心室的相对大小没有统计学差异,存在左心房、左心室扩张的患儿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1.本中心940例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成功率99.4%,不同年龄或体重的患儿手术成功率没有明显差异;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54%,无一例患儿死亡。这表明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治疗方案。2.超声心动图测量值与PDA直径线性正相关,测量结果通常略大,造影测量值(mm)=0.78X超声测量值+0.20,适用于PDA的术前评估。3.封堵器直径与PDA直径线性正相关,对第一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40 X 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68;对第二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03 X 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56。4.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67%,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32%,随访至术后1周后未再出现新发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封堵器脱落或移位、三尖瓣腱索断裂、血小板减少症、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交界性心律、溶血、残余分流和穿刺部位血肿。发生封堵器脱落的患儿,应立即经介入或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发生三尖瓣腱索断裂的患儿,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三尖瓣反流,应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发生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为体重低、肺动脉高压及PDA直径大。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后发热、残余分流及封堵器直径大。5.小于1岁患儿的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6岁患儿的3.3倍,4~8kg患儿的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8~15kg患儿的2.8倍。若情况允许,年龄1岁以下、体重8kg以下的患儿应在定期复查的前提下,尽量于年龄超过1岁、体重不低于8kg后接受介入封堵治疗。6.患儿术前左心房、左心室均明显扩张。术后24小时左心房、左心室均较封堵前明显缩小。术后1个月时,各年龄组患儿左心房内径平均值略高于正常范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值可达到正常范围。术后1年时,近半数患儿左心房大小可恢复正常,大多数的患儿左心室大小可恢复正常,各年龄组患儿恢复情况没有显着差异。

马晶晶,吕爱莉[3](2019)在《经桡动脉使用可机械解脱弹簧圈治疗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护理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使用可机械解脱弹簧圈治疗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护理特点。方法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安康市中心医院住院的经桡动脉途径使用可机械解脱弹簧圈治疗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包括病情观察、并发症护理及用药护理等。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介入封堵术成功,l例患者介入手术失败转外科手术,介入手术成功率为93.8%;术后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可能为肺栓塞,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使用可机械解脱弹簧圈治疗成年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安全、有效、方便,患者容易接受,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严密观察和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范小珍,杜娜,陈伟丹[4](2018)在《先天性双侧冠状动脉-右心房瘘合并多发体肺动脉侧支患儿的护理1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1例先天性双侧冠状动脉-右心房瘘合并多发体肺动脉侧支患儿的护理。方法持续病情监测;做好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健康教育、术后伤口和肢体的护理;做好体外循环术后的护理,包括加强呼吸道的护理、维持心功能的稳定;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患儿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结论对患儿做好细致、个性化的护理,重点加强呼吸道的护理,维持心功能的稳定,尽早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是患儿病情恢复的关键。

李永妹,严秋萍,孙凌,席世兵[5](2017)在《儿童冠状动脉瘘经皮导管介入治疗的护理》文中认为目的通过41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患者回顾分析,总结该类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为85.3%(35/41),术后并发症包括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并发症发生率1.25%。结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经导管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相对其他类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及术后需充分评估病情,做好准备工作,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及时作相应处理。

张涵[6](2017)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分析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冠状动脉瘘且行封堵治疗患者共105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40例。采用经皮介入使用封堵器或弹簧圈治疗,即刻行冠脉造影检查封堵效果及术后1月、3月、6月、12月随访(临床症状、冠脉造影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对所得数据行客观统计的分析评估。结果:冠脉造影发现:105例患者中共有先天性冠状动脉瘘150支,105例患者中患有单发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最多见有63例(占60.00%),两支冠状动脉瘘40例(占38.10%),三支冠状动脉瘘2例(占1. 90%)。按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分流口的不同进行分类:右冠状动脉-肺动脉63支(42.00%);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70支(46.67%);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房瘘10支(6.67%);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肺动脉瘘5支(3.33%);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左房瘘1支(0.67%);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支(0.67%)。根据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直径大小分类,其中2例为巨大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1例使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DA封堵器)、1例使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封堵器)封堵成功,剩余103例患者均使用弹簧圈封堵成功,未见封堵器或弹簧圈脱落情况。术后15分钟冠脉造影可见75例患者封堵未见残余分流(占71. 43%),30例存在残余分流(占28. 57%),其中50例术后6月复查冠脉造影可见4例存在残余分流,4例存在残余分流患者中2例至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2例定期随访。22例(包含2例存在残余分流患者)术后12月行冠脉造影未见明显分流。2例患者出现溶血,经药物积极治疗后好转。2例出现穿刺处动静脉瘘,治疗后好转,未见其余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夹层、封堵器的脱落、异位栓塞形成、心脏瓣膜的损坏、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非常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1.9天,平均费用3.458万元。术中所用弹簧圈者103例(占98.10%),封堵器者2例(占1.90%),术中造影冠状动脉瘘直径(8. 59±5.18)mm与术前冠脉CT测量直径(6.78±1.2) mm相比,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75例患者对比手术前、术后1月、3月、6月的超声心动图心脏各个腔室大小,左房术前(32.78±5.08) mm,术后 6 月缩小至(31.61±4.09) m(P<0.05);左室术前(49.14±5. 05)mm,术后6月缩小至(44. 79±5. 28)mm;右室术前(19. 78±3.55) mm,术后6月缩小至(18. 27±2. 26) mm,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介入使用弹簧圈或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安全的的微创手术方法。该方法耗时少、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有相对创新性。

刘云黎[7](2016)在《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患儿的护理方法,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12例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患儿,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术后严密监护心电图、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和预防术后并发症。结果:12例患儿成功封堵,成功率为100%。3例患儿试封堵时出现心电图ST段改变。术后即时造影,3例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提示三尖瓣中度反流。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创伤小、安全、有效,精湛的手术与精心细致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胡亚琴,毛燕君,袁亿里,马玉刚,刘静,奚娟[8](2011)在《应用封堵器治疗左冠-右室瘘1例介入护理配合》文中研究说明冠状动脉瘘(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为冠状动脉与心腔、冠状静脉窦或其分支、上腔静脉、肺动脉、肺静脉之间的非毛细血管床性的异常交通[1-2]。根据瘘管发生的动脉和分流入的心腔分为左,右冠状动脉瘘,右冠状动脉瘘比左冠状动脉瘘多,前者

王青[9](2011)在《冠状动脉瘘导管封堵术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瘘封堵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6例冠状动脉瘘封堵治疗患者的护理过程及特点。结果 6例患者中1例患者由于冠状动脉迂曲、无法建立轨道而放弃封堵;5例患者封堵成功,封堵后无左向右分流情况,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冠状动脉瘘封堵治疗疗效可靠,根据其临床特点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的严密观察和护理,能减少并发症,顺利配合封堵治疗的完成。

许芬娟[10](2009)在《冠状动脉瘘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文中提出总结9例冠状动脉瘘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经验。对冠状动脉瘘患者术前进行正确、系统的评估;术中进行血压、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一过性低血压,熟悉术中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当导管到达冠状动脉口时,密切注意动脉压力曲线的改变,一旦压力下降及时报告手术者;术后加强留置动脉鞘管的护理和病情观察,持续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的变化;术后观察并记录血管穿刺局部有无出血、肿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指导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加强封堵器脱落、异位栓塞、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本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00%。

二、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护理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护理5例(论文提纲范文)

(1)单中心弹簧圈封堵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治疗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英语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2 学术成果
    附录3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940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经桡动脉使用可机械解脱弹簧圈治疗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护理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材料。
        1.2.2 介入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经桡动脉使用可机械解脱弹簧圈治疗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效果
    3.2 护理

(4)先天性双侧冠状动脉-右心房瘘合并多发体肺动脉侧支患儿的护理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护理
    2.1持续病情监测
    2.2介入治疗的护理
        2.2.1术前准备
        2.2.2术前健康教育
        2.2.3穿刺口的观察及患肢的护理
    2.3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2.3.1加强气道护理
        2.3.2加强胸部物理治疗
        2.3.3维持心功能稳定
    2.4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4.1出血
        2.4.2乳糜胸
3 小结

(6)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分析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介入治疗方法
2 结果
3 护理
    3. 1 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3.1.2术前评估
        3.1.3术前准备
    3. 2 术中护理
    3. 3 术后护理
        3.3.1卧位及制动
        3.3.2生命体征的监测
        3.3.3病情观察
        3.3.4饮食
        3.3.5术后活动
        3.3.6术后检查
    3. 4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4.1穿刺部位血肿
        3.4.2溶血
        3.4.3心律失常
        3.4.4急性心肌梗死
        3.4.5栓塞
        3.4.6堵闭器脱落
4 小结

(9)冠状动脉瘘导管封堵术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结果
4 护理
    4.1 术前护理
    4.2 术中的护理
        4.2.1 术中严密观察心电图并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临床表现
        4.2.2 术中观察有创动脉压力的变化
        4.2.3 保证肝素的合理应用
        4.2.4 时间长的护理
    4.3 术后护理

(10)冠状动脉瘘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2.1.2 术前评估
        2.1.3 常规术前准备
    2.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4.1 心律失常
        2.4.2 急性心肌梗死
        2.4.3 残余分流与机械性溶血
        2.4.5 外周血管并发症
    2.5 出院指导

四、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护理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单中心弹簧圈封堵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治疗评价[D]. 黄宇.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940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随访[D]. 刘力达. 山东大学, 2020(10)
  • [3]经桡动脉使用可机械解脱弹簧圈治疗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护理特点[J]. 马晶晶,吕爱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29)
  • [4]先天性双侧冠状动脉-右心房瘘合并多发体肺动脉侧支患儿的护理1例[J]. 范小珍,杜娜,陈伟丹.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8(05)
  • [5]儿童冠状动脉瘘经皮导管介入治疗的护理[J]. 李永妹,严秋萍,孙凌,席世兵.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7(06)
  • [6]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分析评估[D]. 张涵.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7]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护理[J]. 刘云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03)
  • [8]应用封堵器治疗左冠-右室瘘1例介入护理配合[J]. 胡亚琴,毛燕君,袁亿里,马玉刚,刘静,奚娟. 上海护理, 2011(05)
  • [9]冠状动脉瘘导管封堵术的护理[J]. 王青. 海南医学, 2011(03)
  • [10]冠状动脉瘘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J]. 许芬娟. 护理学报, 2009(16)

标签:;  ;  ;  ;  ;  

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5例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