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线束相关问题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线束相关问题分析

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直线型布束相关问题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毛远远[1](2021)在《张吉怀铁路古阳河特大桥施工BIM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是在铁路桥梁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桥梁结构形式,依托BIM技术,带来基建行业的第二次信息化产业革命浪潮,使用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在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提供基于BIM技术的大数据支撑,为桥梁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各相关单位协同工作的平台,要求必须有高精度的三维信息化模型,而当前国内在桥梁精细三维信息模型建立及深化应用方面仍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极大影响了BIM技术在铁路桥梁施工领域进一步扩展其发展空间并实现其应用价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古阳河特大桥为研究对象,对其施工BIM技术应用进行了研究,摒弃传统手工直接建模或建立同类结构参数化模型在后期更改参数的方式,根据连续刚构桥主体结构及钢筋、钢束等的模型信息直接编制桥梁各组成部分三维信息模型构建插件,采用可视化用户界面与二维图纸数据交互,实现从平面数据到三维信息模型的快速高效转换,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区间在5-10倍左右,精度较传统参数化或手动建模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进行各部分三维信息模型的深化应用并研究了高效进行BIM-FEM格式转换的插件。为BIM信息模型的深层次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信息模型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古阳河特大桥混凝土结构物特征将桥梁整体进行结构划分,通过Autodesk公司提供的Revit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结合C#编制三维信息模型快速构建插件软件;进行桥梁BIM模型在项目前期策划、进度计划、工程量统计、工程出图及轻量化方面的应用。(2)分析古阳河特大桥主梁钢筋的三维模型信息;通过Revit二次开发技术构建基于钢筋参数化造型和梁体约束的自动化钢筋布置插件,实现主梁钢筋的快速布置;通过PythonOCC技术研究钢筋信息模型建立的底层逻辑,编写钢筋信息模型生成类的函数库;结合布置的钢筋三维信息模型进行钢筋工程可视化交底、工程量统计、碰撞检测、进度计划管理、钢筋智能加工等BIM技术应用。(3)分析古阳河特大桥全桥钢束的空间构造特性及其三维模型信息;利用Revit二次开发技术,研发逻辑处理模块,实现关于钢束三维信息模型的自动定位生成;利用PythonOCC封装创建钢束模型的方法模块,以快速建立钢束三维信息化模型;进行钢束三维可视化交底、钢束工程量统计、钢束三维碰撞检测、钢束施工进度控制、预应力钢束智能张拉等BIM技术应用。(4)从BIM三维信息模型中提取古阳河特大桥有限元计算所需数据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开发技术,实现BIM-FEM之间数据的转换,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用于应力控制、变形控制和桥梁监测平台。

阎武通[2](2021)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弯剪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拼装桥梁是桥梁工业化建设中一种代表性的桥梁结构形式。节段间接缝的不连续性和体外预应力束的滑移及二阶效应导致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的力学性能相较整体现浇桥梁变得更为复杂,二者之间受力行为表现出显着差异。论文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在弯、剪受力状态下的承载机理、数值模型和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抗弯性能分析问题,构建了考虑箱梁剪力滞效应、体外束滑移和二阶效应以及接缝不连续行为三个力学特性的纤维梁-滑移索单元体系分析模型。在传统纤维梁单元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箱梁上下翼缘板翘曲变形自由度,推导建立了考虑剪力滞效应的箱梁结构纤维梁单元模型;根据体外预应力束的整体协调变形机制,推导建立了适用于任意布束形式的体外预应力束滑移索单元模型;针对接缝的不连续力学行为,提出了基于修正混凝土本构模型的接缝单元模拟方法。基于所建立的单元理论模型在Open Sees平台进行了集成开发,形成了用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性能分析的体系模型。通过与缩尺试验梁及实桥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分析模型的有效性。(2)利用所建立的分析模型对节段梁结构抗弯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参数分析,总结了接缝、体内外配束比例及体外束布束形式等关键因素对抗弯承载力、体外束应力增量和结构变形模式的影响规律。根据极限状态下节段梁结构的变形模式,推导了体外束应力增量与结构变形之间的关系方程,结合失效截面的平衡方程,建立了体外束极限应力增量和有效高度变化的计算方法,进而提出了体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3)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抗剪承载机理研究方面,开展了6片试验梁的弯剪加载试验,得到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在弯剪复合作用下的典型失效模式、变形曲线、承载能力和不同加载阶段下各抗剪分量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剪跨比、接缝和体内外配束比对结构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初步分析了体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在弯剪作用下的承载机理。(4)建立了基于软化膜-体外滑移索单元的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抗剪承载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依托ABAQUS软件开发了适用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弯剪性能分析的精细模型:考虑轴-剪复合作用的钢筋混凝土软化膜单元本构—转角软化桁架模型(RASTM-UMAT);考虑体外预应力束滑移和几何非线性效应的多节点滑移索单元模型(UEL);以及基于“粘结-库伦摩擦本构”的节段间接缝“等效平缝”模拟方法。利用建立的精细模型对试验梁的力学行为进行了预测对比,分析了各试验梁的失效模式及主应力分布规律。基于“桁架-拱”理论进一步揭示了节段梁结构的弯剪承载机理,进而提出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剪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5)在弯剪承载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铁木辛克梁理论在已建立的抗弯性能分析模型中引入剪切变形,推导了考虑弯剪复合作用的混凝土节段梁柔度法纤维梁单元列式,并提出了基于改进积分点截面的柔度法单元接缝模拟方法。基于推导的单元列式进行了单元开发,与已建立的体外束滑移索单元构成分析体系模型,用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弯剪性能分析。利用试验梁对分析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考虑弯剪复合作用的分析模型拓展了抗弯性能分析模型的适用范围,对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抗弯及抗剪性能均能较好地预测分析。

孟玉伟[3](2020)在《拼装式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制悬臂拼装技术是一种绿色的桥梁施工技术,且短线法预制工艺设计较为新型的桥梁节段预制工艺。近些年,在国内的很多部分拼装式连续梁桥或者连续刚构桥都在主张使用短线法进行预制,但与此同时,不得不要应对的,是短线法预制工艺比传统的长线法具有更高的技术以及精度方面的要求。主要研究内容有:(1)总结分析了短线预制悬臂拼装施工技术及施工控制相关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施工控制的内容及方法、施工过程的模拟分析方法、短线法预制悬臂拼装桥梁的线型计算方法、整体坐标与局部坐标之间的转换计算方法等。(2)结合郑州市四环线项目某桥梁工程实例,介绍了节段梁预制及拼装具体施工工艺,并进行了预制及拼装过程线形的计算。分析了节段预制误差控制以及拼装过程中产生线形偏差时不同调整方案的作用机理。(3)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 2019对郑州市某拼装式连续梁桥进行建模,并对整个预制节段拼装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总结得出拼装式连续梁桥在不同施工工况下拼装线形变化以及主梁不同截面相应位置的应力变化规律。在郑州市该桥实际建设工程中进行实践,对节段箱梁拼装过程中的重要施工阶段进行线形及应力的实时监测,并将相关数据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后续变化趋势。将实测线形及应力数据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误差始终保持在规范容许范围内,证明该节段梁架设施工过程是安全合理的。

张双洋[4](2020)在《大跨度高速铁路钢筋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收缩徐变及温度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以其较好的经济性和较大的刚度在铁路沿线的占比越来越大,对于跨越深切峡谷地带的铁路,大跨度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结构以其优越的整体受力性能,在大跨度桥梁结构选型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然而由混凝土材料收缩徐变引起的桥梁结构长期变形行为,已成为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重点研究课题,目前有关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试验研究主要是在恒温﹑恒湿等标准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得到的预测模型对于标准条件下的混凝土收缩徐变可能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但是对于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收缩徐变预测则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有必要开展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收缩徐变预测模型研究,为工程实际提供理论基础。对于自然环境中的混凝土桥梁结构,太阳照射作用将引起混凝土箱形截面上的非均匀温度分布,对于普通直线型混凝土箱形结构,横截面倾角沿轴向为定值,采用二维温度场分析可基本满足要求,而对于大跨度的箱形拱结构,横截面沿拱轴线方向是不断变化的,箱形截面顶板沿拱轴方向所受到的太阳辐射作用存在一定差别,采用二维温度场分析已无法满足要求,有必要开展箱形拱结构三维温度梯度分布规律的研究,为同类桥梁结构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结合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1)结合工程实际,对大跨度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主拱圈结构的外包C60混凝土和管内C80高强混凝土开展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研究,充分了解混凝土收缩徐变的长期变形行为。(2)对已有混凝土收缩模型进行总结,分析影响混凝土长期收缩行为的主要因素,以标准条件下的收缩模型为基础,探究自然环境条件下温湿度变化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规律,通过引入环境温度修正系数和考虑风速影响的混凝土湿度修正系数,建立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收缩模型,并将试验结果与所建理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以此验证模型的准确性。(3)结合已有的国内外主流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总结了影响混凝土长期徐变行为的主要因素,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探明自然环境条件下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分布规律;基于叠加原理,通过引入混凝土湿度影响系数和环境温度影响系数对模型进行修正,同时考虑环境升温对混凝土徐变产生的瞬时加速来描述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长期徐变行为,并将试验结果同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所建模型的预测精度。(4)通过对普通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钢管混凝土预测模型的研究,获取影响钢管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考虑膨胀剂含量﹑含钢率﹑再生骨料替换率和环境温度等影响因素的钢管混凝土徐变模型预测方法,为后期钢管混凝土徐变量化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5)基于已有混凝土温度场基本理论,给出了日照作用下混凝土箱形拱结构表面综合大气温度的计算方法,并对长波辐射换热系数的取值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考虑环境温度和箱形拱结构温度的不同组合工况,给出了长波辐射换热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提高了计算精度。(6)开展劲性骨架主拱圈结构温度场试验研究,针对沿拱轴不同截面的温度场试验结果,探明横截面倾角沿拱轴变化的无翼缘板箱形拱结构的三维温度场分布规律。(7)总结国内外相关规范中的混凝土箱形结构二维温度场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模型,获取沿轴向不同节段的温度梯度特征值,建立了无翼缘板箱形拱结构的三维温度梯度模型。(8)以445m主拱圈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基于本文研究成果,开展大跨度高速铁路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收缩徐变及温度效应研究,并将理论计算结果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主拱圈结构在混凝土收缩徐变及温度影响下的变形及应力分布规律。

李捷[5](2018)在《高强钢丝—碳纤维复合体外预应力索加固连续梁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桥梁建设速度已放缓,而旧有桥梁灾害频出,其承载力不足、疲劳损坏问题已逐渐暴露出来,我国桥梁建设基调已由建设转变为维护,在此背景下,旧桥加固问题已经是我国桥梁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内外基于旧桥的维修加固案例颇多,关于加固后的承载力理论计算也较为完善。体外预应力加固体系以其主动加固、传力途径明确、可替换性方面的优势成为桥梁加固的主要方式。传统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索主要使用高强度钢绞线或CFRP筋,但实际使用中这两种材料各自存在不足之处。在此情形下,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复合高强度弹簧钢丝与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新型索体,其兼具钢丝的延性、侧向抗剪切和CFRP材料的耐腐蚀性优势。基于复合材料协同变形原理,预测了复合杆受拉过程的受力模型。完成了高强钢丝-碳纤维复合杆张拉试验,通过对比试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复合杆的应力应变关系在纤维断裂前的弹性阶段与预期一致,但当应变发展到碳纤维的极限应变后,延性阶段并没有预期的明显,杆内钢丝相继断裂使得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剥离式下降,表明钢丝的掺入使得复合拉杆具有一定的延性。然后,本文针对国内某一出现承载力不足、多处裂缝灾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使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模分析旧桥承载力,运算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运营监测灾害分析结果一致:主梁中跨跨中底部、中墩支点顶部出现主拉应力超限,墩支点、中跨跨中截面抗弯承载力不足。在此情形下,使用直线型布置方案加固该桥,在墩支点上部、中跨底部分别布置8束15-φ15.24的高强钢丝-CFRP复合体外预应力索,经过计算分析,加固后该桥承载力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承载力及应力要求,并且实现了对中跨跨中的挠度控制。最后,通过数值计算,对比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体外预应力索体:钢绞线与CFRP体外预应力索,发现在相同的预应力张拉控制系数0.7的条件下,钢绞线、CFRP索、高强钢丝-CFRP复合索三种材料加固旧桥后在预应力损失、挠度控制、抗弯承载力提升、应力控制上各有不同的效果。结果表明,挠度控制、抗弯刚度控制方面CFRP拉索性能最优,但在截面的应力控制上复合索与钢绞线更优。当预应力松弛导致预应力损失发生后,CFRP和复合索均呈现挠度变化幅度递增的趋势,而钢绞线增幅不变。

白雪[6](2018)在《基于BIM的多跨PC连续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路网交通量的剧增,许多已建成桥梁不堪重负出现各种病害,如主梁过度下挠、梁体出现裂缝、桥墩下沉等,大量桥梁面临着加固处理。本文以宁夏平罗黄河大桥为依托工程,对多跨PC连续梁桥的加固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多跨PC连续梁桥的主要病害进行了调查、梳理,并对其病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针对大跨径桥梁跨中下挠过大问题,从设计、施工角度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其次,针对平罗黄河大桥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病害,分析了病害原因,并结合荷载试验评定结果提出适用于平罗黄河大桥的加固方案;通过对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案中的主要控制参数预应力钢筋面积和线形的分析比选,对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能力,研究了加固工程施工工艺的模拟方法,建立平罗黄河大桥BIM模型,对主要施工工艺仿真模拟。再次,研究了旧桥加固计算中模型的损伤模拟方法,通过对材料强度、主梁刚度等因素的综合比较,认为预应力损失是影响依托桥梁下挠的主要因素。结合桥梁病害情况,考虑结构运营多年导致的结构损伤,根据桥梁线形实际下挠值、裂缝分布情况等资料,通过预应力折减的方式对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修正,使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结构现状的实际受力状态。通过对拟采用的加固方案进行计算表明,主桥可恢复原设计荷载等级,够改善主梁应力状态,提高抗弯和抗剪承载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桥梁结构的线形,满足加固预期目标。本文提出的多跨PC连续梁桥加固思路及方法在平罗黄河大桥的加固过程中得到了运用,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为进一步完善多跨连续梁桥的加固理论提供了实践参考。

张一帆[7](2017)在《体外预应力加固连续刚构桥布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去三十年,我国交通运输业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得到蓬勃发展,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以其跨越能力强、适应变形能力强、结构刚度好、整体稳定性及行车舒适等优点得到普遍应用。但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材质退化和车辆荷载轴重的不断增加以及结构设计不够细致等问题,导致连续刚构桥出现了跨中不断下挠、箱梁腹板、底板裂缝发展等病害,使得桥梁的刚度、承载能力降低,动力性能不良,从而缩短了桥梁的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性。体外预应力加固是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主要提升承载力的加固方法之一,是一种主动的加固方法,可有效地提高主梁抗弯承载能力、增加主梁压应力储备及改善跨中下挠继续发展。虽然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较成熟,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解决预应力钢束优化布置问题,以寻求合理的预应力钢束布置使重心线与这条压力线重合的吻合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总结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指出了由于次内力的存在,从而导致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预应力钢束总效应折减较大。往往导致结构不合理,因此,应利用吻合索概念进行配束优化设计。(2)对次内力、吻合索、线性变换、等效荷载等作用原理进行探讨。利用力法,分别推导了等截面、变截面梁在不同预应力钢束形式下的次弯矩求解公式及方法,并比较了折线、抛物线形预应力钢束几何参数的调整对次弯矩的影响。以及利用利用力法,分别推导了等截面、变截面梁在不同预应力钢束形式下的次弯矩求解公式及方法,并比较了折线、抛物线形预应力钢束几何参数的调整对次弯矩的影响。以及利用弯矩图、力法和叠加法获得吻合索的三种方法。同时对直线型、折线形、抛物线形、变截面的等效荷载进行了推导。(3)以三跨等截面连续梁及变截面连续梁为例,由吻合索概念出发,分别推导边跨跨中破坏、中跨跨中破坏、支座处破坏、边跨及中跨跨中同时破坏时合理的体外预应力钢束的布置方式。研究了次内力的存在对极限状态的影响规律。(4)以红岭高架桥为依托背景工程,根据主要病害利用体外预应力技术提升结构承载力。结合次内力性质,吻合索的概念对其进行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和钢束优化布置。利用结构分析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对加固方案进行了模拟,通过对比加固前后桥梁的主要指标对实际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价。结论为利用所提出的方案产生的次内力较小,更加经济、合理,从而验证了本文的理论正确性和实际工程价值,其研究成果可供同类桥梁加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赵永生,钮鹏,金春福,薛坤鹏[8](2016)在《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局部体外预应力加固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在充分分析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病害特点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仅在连续梁跨中进行直线型体外预应力束加固方案。采用加固前后荷载试验评定方法,对其加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采用直线型体外预应力束加固是合理可行的,亦可能达到加固提载的目的。

张雅杰[9](2015)在《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横向体外预应力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具有性能高强,结构轻巧等优点,在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无预应力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一方面,大宽度导致其应力和挠度增大;另一方面,在施加混凝土湿重阶段,钢梁累计了大量多余初应力,导致使用阶段钢梁应力水平较高。在钢梁上施加横向体外预应力,可以改善钢梁的应力水平,减小组合桥面板的挠度,且施工方便,对以后该类型桥梁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类型进行了分类,详细说明了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结构构造以及其优势特点;叙述了对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施加横向体外预应力钢束的原因,给出了横向体外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公式。最后,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并采用单一变量法对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主要分析内容包括: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中,不同线形的横向体外预应力钢束对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挠度和应力的影响;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中,不同数量的横向体外预应力钢束对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挠度和应力的影响;使用阶段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中,横向体外预应力的布置形式、数量和间距,并给出了参考值;探讨了预应力应力增量问题和组合单梁的极限抗弯承载力,提出将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中的数根钢梁按刚度和惯性矩等效为单根钢梁,将钢格-混凝土形式转化成钢-混单梁形式进行计算。

许威[10](2013)在《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加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因其诸多优点,近些年来得以广泛修建。但是国内外建成的连续刚构桥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箱梁开裂和中跨下挠现象。梁体开裂与下挠又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到桥梁的使用性能。体外预应力加固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主动加固方法,能提高结构承载能力、改善中跨下挠状态和增大主梁压应力储备,是连续刚构桥加固的首选方法之一。体外预应力加固法虽然已有不少应用,但仍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优化布置、加固计算分析方法以及体外束与原桥协同工作等关键技术,并结合研究依托工程—阿墨江大桥加固需要,对桥梁病害及成因分析、加固方案与结构计算以及加固监测等开展了系统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①体外预应力束的布置原则、主要布置形状以及大跨径箱梁桥体外预应力束布置方法,提出一种结合中跨底板处置的体外束综合布置方法。②病害桥梁承载能力和应力验算方法、加固后桥梁整体有限元计算方法以及转向块、锚固区和肋板等局部构造应力分析方法。③体外预应力与原结构协同工作分析,包括体外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的制定、体外预应力损失估算方法、体外束应力增量问题、体外束二次效应以及体外预应力结构振动等。④结合阿墨江大桥加固工程实际,分析桥梁下挠、箱梁裂缝和跨中底板混凝土崩裂等病害成因,对原桥箱梁主要控制截面承载能力及应力进行验算。提出增设体外预应力、箱梁粘贴钢板和跨中增设横肋的加固方案。根据加固前后结构整体计算,对两种体外束布置方案进行比选;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体外预应力转向块、锚固构造以及新增的跨中横肋进行了局部应力分析。⑤阿墨江大桥体外预应力张拉施工中的箱梁应力和变形(挠度)监测方法。研究成果在依托工程上得到应用,效果良好。

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直线型布束相关问题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直线型布束相关问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张吉怀铁路古阳河特大桥施工BIM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BIM概念、特点、平台分析
        1.2.1 BIM概念
        1.2.2 BIM特点
        1.2.3 BIM平台
    1.3 桥梁BIM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古阳河特大桥BIM模型构建与应用
    2.1 GIS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的分析与构建
    2.2 古阳河特大桥各构件模型信息分析
        2.2.1 梁体模型信息分析
        2.2.2 齿块模型信息分析
        2.2.3 桥墩模型信息分析
        2.2.4 基础模型信息分析
    2.3 古阳河特大桥各构件三维信息模型创建
        2.3.1 Revit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2.3.2 主梁信息模型创建
        2.3.3 齿块信息模型创建
        2.3.4 桥墩信息模型创建
        2.3.5 基础信息模型构建
        2.3.6 古阳河特大桥建模成果
    2.4 古阳河特大桥三维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
        2.4.1 前期策划和初步设计
        2.4.2 进度计划管理与优化
        2.4.3 工程量统计
        2.4.4 工程出图
        2.4.5 BIM轻量化
第三章 桥梁钢筋BIM模型构建与应用
    3.1 桥梁钢筋BIM运用
    3.2 桥梁钢筋模型信息分析
    3.3 桥梁钢筋三维信息模型构建
        3.3.1 利用Revit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
        3.3.2 利用PythonOCC开发实现
    3.4 桥梁钢筋三维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
        3.4.1 可视化交底与质量控制
        3.4.2 工程量统计分析、成本管控及虚拟物料仓库的建立
        3.4.3 三维碰撞检测
        3.4.4 进度计划施工管理
        3.4.5 基于BIM的钢筋智能应用
第四章 桥梁钢束BIM模型构建与应用
    4.1 桥梁钢束BIM运用
    4.2 桥梁钢束模型信息分析
    4.3 桥梁钢束三维信息模型构建
        4.3.1 利用Revit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
        4.3.2 利用PythonOCC开发实现
    4.4 桥梁钢束三维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
        4.4.1 可视化交底与质量控制
        4.4.2 工程量统计分析、成本管控及虚拟物料仓库的建立
        4.4.3 钢束三维碰撞检测
        4.4.4 进度计划施工管理
        4.4.5 基于BIM的预应力钢束智能张拉
第五章 基于桥梁BIM模型的悬臂施工计算与应用
    5.1 基于BIM模型的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创建
        5.1.1 BIM模型结合悬臂施工助手、PSC助手的创建方法
        5.1.2 BIM模型导出MCT命令流的创建方法
    5.2 基于BIM模型的钢束有限元模型建立
    5.3 有限元计算相关参数
    5.4 施工阶段划分
    5.5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5.1 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5.5.2 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5.6 有限元计算结果应用
        5.6.1 应力控制
        5.6.2 变形控制
        5.6.3 桥梁监测平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弯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发展及应用现状
        1.2.1 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发展历程
        1.2.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国内应用现状
    1.3 研究现状
        1.3.1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性能研究现状
        1.3.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剪性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总体思路
第2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性能分析模型
    2.1 概述
    2.2 考虑剪力滞效应的纤维梁单元模型研究
        2.2.1 剪力滞效应
        2.2.2 理论模型建立
        2.2.3 单元二次开发
        2.2.4 模型验证
    2.3 体外束滑移索单元模型研究
        2.3.1 理论模型
        2.3.2 单元开发
        2.3.3 模型验证
    2.4 接缝力学模型
    2.5 体系模型应用
        2.5.1 缩尺模型试验分析
        2.5.2 实桥试验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
    3.1 概述
    3.2 各因素对抗弯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
    3.3 既有计算公式及其适用性分析
    3.4 抗弯承载力建议计算方法
        3.4.1 建议计算方法
        3.4.2 方法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方案
        4.2.1 试件设计
        4.2.2 试件制备
        4.2.3 材性测试
        4.2.4 试验加载方案
        4.2.5 试验量测方案
    4.3 试验结果
        4.3.1 主要试验结果
        4.3.2 试件破坏现象
        4.3.3 结构承载力及变形特征
        4.3.4 混凝土应变
        4.3.5 普通钢筋应变
        4.3.6 预应力束应力变化
    4.4 试验分析
        4.4.1 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4.2 各组份抗剪贡献分析
        4.4.3 规范中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适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弯剪复合作用下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承载机理分析
    5.1 概述
    5.2 弯剪复合作用下精细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
        5.2.1 分析模型框架
        5.2.2 钢筋混凝土结构轴-剪复合作用下的本构模型
        5.2.3 考虑滑移效应的预应力束单元开发
        5.2.4 键齿接缝简化模拟方法
        5.2.5 加载控制方法
    5.3 试验梁失效分析
    5.4 基于桁架-拱理论的节段梁结构承载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弯剪复合作用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分析模型
    6.1 概述
    6.2 考虑弯剪相互作用的节段梁单元模型
        6.2.1 单元力学特性需求分析
        6.2.2 单元理论模型
        6.2.3 节段间接缝的等效模拟方法
        6.2.4 单元状态的迭代计算
        6.2.5 纤维的材料本构模型
        6.2.6 纤维截面剪应变不均匀分布的计算方法
    6.3 计算程序的设计及开发
    6.4 模型验证与应用
        6.4.1 混合配束节段梁弯剪性能分析
        6.4.2 全体外配束节段梁弯剪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拼装式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悬臂拼装施工工艺的特点
    1.3 悬臂拼装施工工艺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拼装式梁桥国内外应用现状
        1.3.2 预制拼装施工控制研究现状
    1.4 基于短线法预制的悬臂拼装技术的施工控制难题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程概况与线形控制方法及思路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简介
        2.1.2 设计要点
        2.1.2.1 设计依据
        2.1.2.2 本工程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2.1.2.3 工程主要使用建筑材料
        2.1.3 结构设计参数
    2.2 施工控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2.2.1 施工控制的主要内容
        2.2.2 施工控制的方法
        2.2.3 施工过程的模拟分析方法
    2.3 结构线形的确定及控制思路
        2.3.1 制作预拱度和制造线形的确定
        2.3.2 施工预拱度和安装线形的确定
        2.3.3 线形控制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段梁预制及拼装施工线形控制研究
    3.1 节段梁预制阶段施工线形控制研究
        3.1.1 预制节段梁概述
        3.1.2 预制施工的总体施工工序
        3.1.3 短线法预制线形控制的原理
        3.1.3.1 理论预制线形的计算方法
        3.1.3.2 整体与局部坐标转换公式推导
        3.1.4 短线法预制阶段线形控制
        3.1.4.1 不同理论预制线形的实现方法
        3.1.4.2 匹配梁段定位控制
        3.1.4.3 模板系统精度控制
        3.1.4.4 梁体节段预制过程误差控制
    3.2 节段箱梁拼装阶段线形控制研究
        3.2.1 悬臂拼装施工机械
        3.2.2 节段箱梁拼装施工
        3.2.2.1 总体施工工艺及流程
        3.2.2.2 一号节段拼装精调
        3.2.2.3 非一号节段预制节段箱梁拼装工艺
        3.2.3 拼装阶段线形控制
        3.2.3.1 拼装阶段线形控制点布置
        3.2.3.2 拼装线形调整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5+66+45)m拼装式连续梁桥线形及应力控制研究与实践
    4.1 (45+66+45)m拼装式连续梁桥有限元分析计算
        4.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2 有限元计算结果
    4.2 (45+66+45)m连续梁桥拼装过程线形监控研究与实践
        4.2.1 各部分结构验收标准
        4.2.2 理论安装坐标的转换
        4.2.3 节段梁拼装偏差实测偏差分析及纠正
    4.3 (45+66+45)m连续梁桥拼装过程应力监控研究与实践
        4.3.1 应力监控仪器说明
        4.3.2 各施工阶段不同工况下应力计算与实测值
        4.3.2.1 应变传感器的预埋
        4.3.2.2 应力理论计算与实测值
        4.3.3 不同施工阶段应力变化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4)大跨度高速铁路钢筋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收缩徐变及温度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1.1.2 国内外高速铁路桥梁发展概况
        1.1.3 高速铁路桥梁设计标准
        1.1.4 高速铁路桥梁收缩徐变及温度场研究意义
    1.2 工程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混凝土收缩徐变研究现状
        1.3.3 钢管混凝土结构收缩徐变研究现状
        1.3.4 混凝土箱形结构温度场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自然环境条件下高强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研究
    2.1 试验概况
        2.1.1 C60外包混凝土
        2.1.2 C80管内混凝土
        2.1.3 试验加载与测试
        2.1.4 混凝土材料试验
        2.1.5 加载配重块设计
    2.2 材料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2.2.1 C60外包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
        2.2.2 C80管内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
        2.2.3 环境温湿度变化情况
    2.3 C60外包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收缩试验结果及模型对比分析
        2.3.2 收缩试验回归分析
        2.3.3 徐变试验结果及模型对比分析
        2.3.4 徐变试验加载龄期影响分析
        2.3.5 徐变试验回归分析
    2.4 C80管内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收缩试验结果及模型对比分析
        2.4.2 收缩试验回归分析
        2.4.3 徐变试验结果及模型对比分析
        2.4.4 变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对比分析
        2.4.5 徐变试验回归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然环境下混凝土收缩徐变预测模型
    3.1 自然环境下混凝土收缩徐变发展规律及标准模型
        3.1.1 试验结果与预测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1.2 混凝土收缩模型
        3.1.3 混凝土徐变模型
    3.2 自然环境下混凝土温湿度耦合收缩徐变预测模型
        3.2.1 混凝土收缩影响分析
        3.2.2 混凝土徐变影响分析
        3.2.3 本文混凝土温湿度耦合收缩模型
        3.2.4 收缩模型验证
        3.2.5 本文混凝土温湿度耦合徐变模型
        3.2.6 徐变模型验证
    3.3 劲性骨架钢管混凝土收缩徐变
        3.3.1 钢管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
        3.3.2 钢管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收缩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3.3 钢管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徐变试验结果分析
        3.3.4 钢管混凝土徐变影响因素分析
        3.3.5 钢管混凝土徐变模型
        3.3.6 本文钢管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
    3.4 混凝土徐变计算理论
        3.4.1 混凝土徐变影响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3.4.2 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凝土箱形拱结构温度场基本理论
    4.1 混凝土箱形拱结构热力学基本理论及定解条件
        4.1.1 导热基本定律
        4.1.2 导热微分方程
        4.1.3 定解条件
    4.2 混凝土箱形拱结构表面传热的相关参数
        4.2.1 天文参数
        4.2.2 太阳辐射
        4.2.3 对流换热
        4.2.4 长波辐射
        4.2.5 环境温度
        4.2.6 混凝土箱形拱结构换热统一化模型
    4.3 混凝土箱形拱结构温度场边界条件
        4.3.1 温度场边界太阳总辐射
        4.3.2 综合大气温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劲性骨架混凝土箱形拱结构温度场试验及有限元模拟
    5.1 概述
    5.2 主拱圈箱形拱结构温度场试验
        5.2.1 测试截面
        5.2.2 测点布置
        5.2.3 温度场测试仪器
        5.2.4 试验过程
    5.3 拱脚截面温度场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外界环境温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5.3.2 顶板横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5.3.3 顶板板厚方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5.3.4 腹板竖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5.3.5 腹板板厚方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5.3.6 底板横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5.3.7 底板板厚方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四分之一截面温度场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外界环境温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5.4.2 顶板横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5.4.3 顶板板厚方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5.4.4 腹板竖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5.4.5 腹板板厚方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5.4.6 底板横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5.4.7 底板板厚方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混凝土箱形拱结构温度场有限元模拟参数的确定
        5.5.1 材料参数
        5.5.2 环境参数
        5.5.3 截面参数
        5.5.4 箱形拱结构内外表面传热边界条件
        5.5.5 初始条件
    5.6 混凝土箱形拱结构温度场有限元模拟
        5.6.1 建立有限元模型
        5.6.2 顶板温度
        5.6.3 腹板温度
        5.6.4 底板温度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无翼缘板箱形拱结构温度梯度研究
    6.1 国外规范关于混凝土箱形结构温度梯度的规定
        6.1.1 英国BS-5400标准
        6.1.2 新西兰设计规范
        6.1.3 日本桥梁规范
        6.1.4 美国AASHTO桥梁规范
        6.1.5 澳大利亚桥梁规范
    6.2 国内桥梁规范关于混凝土梁温度梯度模型的相关规定
        6.2.1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6.2.2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6.2.3 《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6.3 无翼缘板混凝土箱形拱结构温度梯度模型研究
        6.3.1 拱脚截面横向温度梯度
        6.3.2 拱脚截面竖向温度梯度
        6.3.3 四分之一截面横向温度梯度
        6.3.4 四分之一截面竖向温度梯度
        6.3.5 混凝土箱形拱结构温度梯度模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跨度高速铁路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收缩徐变及温度效应研究
    7.1 建立劲性骨架主拱圈有限元模型
        7.1.1 有限元模型
        7.1.2 施工阶段划分
        7.1.3 主拱圈箱形结构环境温度变化情况
        7.1.4 主拱圈箱形结构环境湿度变化情况
    7.2 主拱圈箱形结构收缩徐变
        7.2.1 收缩应变
        7.2.2 徐变系数
        7.2.3 控制截面及测点布置
        7.2.4 外包混凝土应变结果
        7.2.5 劲性骨架钢管应力结果
        7.2.6 主拱圈箱形拱结构变形结果
    7.3 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温度效应分析
        7.3.1 有限元模型
        7.3.2 主拱圈箱形截面温度应力结果
        7.3.3 主拱圈温度效应位移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5)高强钢丝—碳纤维复合体外预应力索加固连续梁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体外预应力加固的发展与试验研究
        1.2.2 体外预应力索的计算理论研究
        1.2.3 CFRP拉索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强钢丝-CFRP体外预应力索力学性能试验
    2.1 引言
    2.2 理论分析
    2.3 复合杆材性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复合杆试件信息
        2.3.3 锚固方式影响
        2.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强钢丝-CFRP复合索加固旧桥受力分析
    3.1 引言
    3.2 体外预应力加固体系
    3.3 加固连续梁桥信息
        3.3.1 Midas-Civil建模流程
        3.3.2 Midas-Civil建模信息
        3.3.3 计算荷载
    3.4 加固前承载力验算
        3.4.1 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正截面抗弯验算
        3.4.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析
    3.5 加固方案设计
    3.6 加固后承载力计算
        3.6.1 承载力极限状态分析下正截面抗弯验算
        3.6.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析
        3.6.3 复合索体外预应力加固效果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拉索加固连续梁桥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体外加固索体材料信息
    4.3 预应力损失比较
    4.4 挠度控制比较
    4.5 正截面抗弯对比
        4.5.1 CFRP拉索加固抗弯计算
        4.5.2 钢绞线体外索加固抗弯计算
        4.5.3 钢绞线体外索加固抗弯计算
        4.5.4 不同索体抗弯效果比较
    4.6 正截面抗裂比较
    4.7 斜截面抗裂比较
    4.8 预应力损失后的加固效果比较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BIM的多跨PC连续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梁加固研究现状
        1.2.2 桥梁加固方案优选研究现状
    1.3 桥梁加固的意义和必要性
    1.4 问题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跨PC混凝土连续梁桥主要病害及成因分析
    2.1 裂缝与挠度概述
        2.1.1 裂缝的定义
        2.1.2 箱梁裂缝类型
        2.1.3 下挠
    2.2 箱梁裂缝成因综合分析及改进措施
        2.2.1 箱梁裂缝成因综合分析
        2.2.2 预防及改进措施
    2.3 长期挠度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3.1 长期挠度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2.3.2 防治措施
    2.4 多跨连续梁桥的加固方法
        2.4.1 加固方法选用原则
        2.4.2 常见加固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跨连续梁桥检测评估及损伤模型研究
    3.1 工程背景
    3.2 结构检测与病害分析
        3.2.1 主要病害检测
        3.2.2 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3.3 静载试验及承载能力评定
        3.3.1 结构内力分析及测试断面选择
        3.3.2 测点布置
        3.3.3 试验荷载及加载位置
        3.3.4 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动载试验及分析
        3.4.1 结构自振特性测试
        3.4.2 结构冲击系数测试
        3.4.3 动载测试结果分析
    3.5 损伤模型的研究
        3.5.1 加固基本模型的建立
        3.5.2 损伤因素的考虑
        3.5.3 预应力损失对挠度及应力的影响分析
        3.5.4 现状考虑的其它影响因素
        3.5.5 模拟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罗黄河大桥加固设计与计算分析
    4.1 维修加固的目标及思路
        4.1.1 维修加固目标
        4.1.2 维修加固原则
    4.2 加固设计方案概要
    4.3 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案的确定
        4.3.1 体外束面积的确定
        4.3.2 体外束线性的优化
        4.3.3 体外束加固效果比较
    4.4 加固方案计算分析
        4.4.1 加固方案计算条件
        4.4.2 主桥加固计算结果
        4.4.3 加固效果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IM技术在桥梁加固施工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5.1 BIM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5.2 BIM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5.3 基于BIM技术的桥梁施工工艺仿真模拟
        5.3.1 施工工艺模拟的技术流程
        5.3.2 施工工艺模拟软件介绍及方法
        5.3.3 桥梁加固施工工艺模拟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体外预应力加固连续刚构桥布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吻合索计算理论
    2.1 次内力的计算与分析
        2.1.1 预应力次内力的产生
        2.1.2 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次内力的影响
        2.1.3 等截面预应力连续梁次内力公式推导与分析
        2.1.4 变截面预应力连续梁由于预加力引起次内力的计算
    2.2 线性变换与吻合索
        2.2.1 线性变换的概念
        2.2.2 吻合索的定义及获得方法
    2.3 等效荷载法
        2.3.1 直线束的等效荷载
        2.3.2 折线束的等效荷载
        2.3.3 曲线束的等效荷载
        2.3.4 变截面的等效荷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外预应力钢束布置优化
    3.1 三跨等截面连续梁体外配束
        3.1.1 基于中跨跨中截面的配束
        3.1.2 基于边跨跨中截面的配束
        3.1.3 基于边跨、中跨跨中截面的配束
        3.1.4 基于支座处截面的配束
        3.1.5 吻合索的调整
    3.2 三跨变截面连续梁体外配束
        3.2.1 工程背景介绍与模型建立
        3.2.2 基于中跨跨中截面的配束
        3.2.3 基于边跨跨中截面的配束
        3.2.4 基于边跨、中跨跨中截面的配束
        3.2.5 基于支座处截面的配束
        3.2.6 吻合索的调整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实例分析
    4.1 论文依托工程及分析模型介绍
        4.1.1 红岭高架桥工程概况
        4.1.2 有限元分析模型介绍
    4.2 桥梁病害现状及分析
        4.2.1 动静载试验情况
        4.2.2 裂缝情况
        4.2.3 纵向预应力对主拉应力的影响
        4.2.4 极限承载能力验算
    4.3 次内力对极限状态的影响
        4.3.1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计算
        4.3.2 五跨连续梁的破坏模式
    4.4 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案设计及优化
        4.4.1 利用吻合索进行加固方案设计
        4.4.2 加固方案优化
    4.5 加固方案对比与效果评价
        4.5.1 加固前后体外束次预矩比较与分析
        4.5.2 加固前后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比较
        4.5.3 加固前后斜截面抗裂性计算结果比较
        4.5.4 加固前后正截面抗裂性计算结果比较
        4.5.5 加固前后主梁挠度计算结果比较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局部体外预应力加固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及加固要点
    1.1 桥梁病害特点及成因分析
    1.2 加固方案选择
2 体外预应力加固施工
    2.1 锚固系统设计与施工
    2.2 体外预应力施工
3 加固后效果分析
    3.1 加固前后荷载试验
    3.2 结果对比分析
4 结语

(9)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横向体外预应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体外预应力钢-混组合结构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2 横向体外预应力钢格-砼组合桥面板的构造及特点
    2.1 钢-混组合桥面板的类型
    2.2 横向体外预应力钢格-砼组合桥面板的构造
    2.3 横向体外预应力钢格-砼组合桥面板的特点
    2.4 预应力损失
    2.5 体外预应力钢混组合结构的工作机理分析[6,7,25]
    2.6 本章小结
3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3.1 基本假定
    3.2 有限元模拟
    3.3 本章小结
4 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体外预应力效应研究
    4.1 组合结构挠度与应力分析
    4.2 体外预应力钢束的应力增量问题
    4.3 极限抗弯承载力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加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连续刚构桥概述
        1.1.1 连续刚构桥特点
        1.1.2 连续刚构桥发展情况
        1.1.3 连续刚构桥主要病害问题
        1.1.4 国内外部分连续刚构桥病害及加固处置实例
    1.2 连续刚构桥加固技术概述
        1.2.1 桥梁主要加固方法
        1.2.2 桥梁体外预应力技术发展情况
        1.2.3 体外预应力在桥梁加固中的应用
        1.2.4 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特点
        1.2.5 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适用性
        1.2.6 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体外预应力加固体系与设计分析方法
    2.1 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体系
        2.1.1 体外束及其防腐保护系统
        2.1.2 体外束转向构造及转向器
        2.1.3 体外束锚固系统
        2.1.4 体外束减振装置以及索力测量装置
    2.2 体外预应力束布置
        2.2.1 体外预应力束布置的原则
        2.2.2 体外预应力束的偏心距
        2.2.3 体外预应力束束形布置
        2.2.4 大跨径箱梁桥体外预应力布束方法
        2.2.5 结合跨中底板病害处置的体外束布置方法
    2.3 体外预应力加固计算内容
    2.4 体外预应力加固整体设计计算方法
    2.5 体外预应力加固局部构造有限元分析处理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外预应力与原结构协同工作研究
    3.1 体外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及预应力损失
        3.1.1 体外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
        3.1.2 体外预应力损失
    3.2 体外预应力张拉时梁体裂缝闭合引起的体外束伸长量
    3.3 体外预应力二次效应及应力增量问题
        3.3.1 体外预应力二次效应
        3.3.2 体外预应力应力增量问题
    3.4 体外预应力结构与体外束振动
        3.4.1 体外预应力梁的振动
        3.4.2 体外预应力筋的振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墨江大桥体外预应力加固分析
    4.1 原桥设计概况
    4.2 桥梁主要病害情况
        4.2.1 箱梁开裂病害
        4.2.2 桥梁下挠问题
    4.3 桥梁主要病害成因分析
        4.3.1 主跨跨中下挠
        4.3.2 主桥箱梁合龙段底板混凝土崩裂、分层
        4.3.3 主桥箱梁裂缝
    4.4 旧桥验算结果
    4.5 加固设计思路及目标
    4.6 主桥加固内容及要点
        4.6.1 增设体外预应力
        4.6.2 中跨跨中增设横肋
        4.6.3 主桥箱梁粘贴钢板
    4.7 加固整体计算分析及体外束布置方案比选
    4.8 加固后局部应力分析
        4.8.1 新增转向块及锚固齿板应力分析
        4.8.2 跨中增设横肋局部应力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阿墨江大桥体外预应力张拉监测及结果分析
    5.1 张拉施工方案
    5.2 现场观测内容及方法
    5.3 现场观测结果
    5.4 体外预应力张拉监测结论
    5.5 体外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直线型布束相关问题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吉怀铁路古阳河特大桥施工BIM技术研究与应用[D]. 毛远远.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1)
  • [2]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弯剪性能研究[D]. 阎武通.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3]拼装式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研究与实践[D]. 孟玉伟.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4]大跨度高速铁路钢筋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收缩徐变及温度场研究[D]. 张双洋.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5]高强钢丝—碳纤维复合体外预应力索加固连续梁桥研究[D]. 李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6]基于BIM的多跨PC连续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应用研究[D]. 白雪.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7]体外预应力加固连续刚构桥布束方法研究[D]. 张一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8]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局部体外预应力加固及效果分析[J]. 赵永生,钮鹏,金春福,薛坤鹏. 福建建材, 2016(11)
  • [9]钢格—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横向体外预应力效应研究[D]. 张雅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
  • [10]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加固关键技术研究[D]. 许威.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线束相关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