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紫外线辐射后麦田小气候特征研究(二)

增加紫外线辐射后麦田小气候特征研究(二)

一、紫外辐射增加后麦田的小气候特征研究(Ⅱ)(论文文献综述)

杜建斌[1](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白雨尘[2](2020)在《风景区酒店外环境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旅游过程中大众对酒店的住宿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功能追求,更注重的是精神的体验。然而近年来随着风景区酒店犹如雨后春笋般涌入旅游市场,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的设计千篇一律,互相抄袭,毫无新意,更是失去了地域性特征。在当今旅游新背景下,如何就风景区酒店外环境去做地域性设计,将是本文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本文以风景区酒店外环境为研究对象,以现今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的设计危机为背景,利用案例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纵横对比法等研究方式,重点对比研究了东南亚、海南、四川等地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的建设理论与发展模式,界定了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对风景区酒店外环境设计的要素、特征、场所精神、批判地域主义等知识点进行了充分阐述和分析,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对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的影响因素,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的地域特征表现方法等,同时还对塔玛琳酒店、希尔顿酒店、喜来登酒店进行了调研分析和横向对比,利用实例来充分进行验证,并总结了风景区酒店外环境地域性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最后结合前期理论,笔者分析了自身绘制的花筑山居酒店外环境设计项目,从而进一步对理论内容进行最终总结,形成独特的设计理论,希望为日后的风景区酒店外环境设计提供一些思路,能够做出更好的展现地域性特色的作品。

蒋静慧[3](2020)在《广东云浮市新兴县茎络模式农业景观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耕地减少、土地利用破碎化等问题也日益加剧。如何在保障农业生产活力的前提下,提高农业景观的生态性、安全性、可持续性,是业界需要研究的课题。农业作为中国广大乡村的基础产业,其观光农业、乡村文旅等新规划实践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打造一村一景,突出县域景观风貌特色,避免规划雷同化与均质化,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归纳比较、软件应用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理论与案例的剖析,探索构建农业景观茎络模式的规划方法,进一步归纳提炼新兴县农业景观特征与要素,并在县域与村域两个空间层级景观规划加以实地规划论证。论文首先对中国农业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乡村建设的需求进行了讨论,对农业景观的规划理念与方法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梳理了相关农业景观的概念,明确了研究内容与方法。其次,探讨中国农业景观现状特点,以景观形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人居环境等理论作为茎络规划方法的理论基础,借鉴了国内外的农业景观规划案例的经验,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传统文化理念、古代农业灌溉系统三个方面研究茎络理论的生成背景。重点分析新兴县农业景观格局中的茎络形态特征,从农业景观茎络模式的构成内容、等级层次、服务功能以及生态循环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新兴县农业景观茎络模式的规划理念与方法。结合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11个自然村的实地调研,运用茎络模式的规划理念与方法,从县域和村域节点尺度对新兴县的农业景观要素进行了归类分析,总结出新兴县的农业相关景观特征。最后,以新兴县三叉坑地区作为实证对象,探讨村域尺度的茎络模式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对三叉坑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了较为整体的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为新兴县其它村域的农业景观茎络模式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

张震[4](2020)在《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估算》文中研究指明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气候变暖对稻麦生产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气候变暖具有昼夜增温不对称性,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水稻节水灌溉和小麦适时晚播是稻麦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农田管理措施。夜间增温下水稻节水灌溉和小麦适时晚播对稻麦生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稻麦抽穗期和开花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期,也是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重要时期。因而,实时、准确、快速监测稻麦抽穗、开花进程及估算土壤CH4、N2O排放,是稻麦生产和农田减排的重要前提。地面高光谱遥感具有高分辨率、实时、快速、无损等优点,已广泛用于作物长势监测。但是,基于地面高光谱遥感量化监测稻麦抽穗期、开花期及估算农田CH4、N2O排放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在田间条件下开展了夜间增温下水稻节水灌溉及冬小麦适时晚播试验,研究了夜间增温下水稻节水灌溉/冬小麦适时晚播对稻麦生长、农田CH4和N2O排放及冠层光谱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并基于冠层光谱构建了监测稻麦抽穗、开花进程和估算农田CH4、N2O排放的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夜间增温降低了两种灌溉方式下水稻分蘖数、净光合速率、分蘖期后的地上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夜间增温对水稻株高的影响与灌溉方式及生长阶段有关。夜间增温对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因播期不同存在差异;与正常播种相比,适时晚播显着降低了两种温度(夜间增温和不增温)条件下冬小麦冬前分蘖数、株高、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分蘖-拔节期的净光合速率。(2)夜间增温对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因灌溉方式不同存在差异。在传统灌溉条件下,夜间增温降低了水稻土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但提高了晒田后N2O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在节水灌溉条件下,夜间增温提高了水稻土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但降低了水稻土N2O排放通量与累积排放量。两种温度条件下,节水灌溉处理的水稻土壤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均低于传统灌溉。夜间增温提高了两种播期下冬小麦土壤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但对冬小麦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播期而异。夜间增温显着增加了正常播种下小麦田GWP和GHGI,但未显着影响适时晚播下小麦田GWP和GHGI。(3)两种灌溉方式下,夜间增温均提高了水稻拔节期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但降低了随后采样期的水稻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两种播期条件下,夜间增温均提高了冬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但降低了冬小麦抽穗期和开花期的近红外平台反射率、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4)夜间增温使水稻抽穗进程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较不增温提前;节水灌溉使水稻抽穗进程在两种温度条件下均较传统灌溉提前。新构建的光谱指数(R734-R838)/(R734+R838-2R812)为监测水稻抽穗率效果最好的光谱指数。夜间增温使冬小麦开花进程在两种播期条件下均较不增温提前;适时晚播使冬小麦开花进程在两种温度条件下均较正常播种推迟。新构建的光谱指数(R446-R472)/(R446+R472)为监测冬小麦开花率效果最好的光谱指数。(5)综合比较所有两波段光谱指数(归一化光谱指数、差值光谱指数、比值光谱指数)、三波段光谱指数(4/)(5)+6))、(4)-5))/(4)+6))、(4)-6))/(5)-6))和(4)-5))/(4)+5)-26)))和已有光谱指数在估算稻麦土壤CH4和N2O排放的模型精度,结果表明:(R1139-R960)/(R1139+R960-2R944)和(R656-R686)/(R656+R686)分别为估算水稻和小麦土壤CH4排放通量的最佳光谱指数。(R956-R456)/(R955-R456)和(R849-R850)/(R849+R1300)分别为估算水稻和小麦土壤N2O排放通量的最佳光谱指数。

杨文柱[5](2019)在《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吸收与农田氮平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短缺和氮肥施用的农田生态系统氮(N)素利用和氮素盈余的环境影响问题已受到全球范围普遍关注。当前,喷滴灌施肥灌溉生产提高产量优势研究成果较多,然而,针对喷滴灌施肥灌溉与传统沟灌比较,氮素利用、氮素盈余、氮循环和氮平衡问题系统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本研究以内蒙古阴山南麓马铃薯(Favorite)田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三年野外原位观测试验,应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喷灌施肥灌溉处理、滴灌施肥灌溉处理、以传统沟灌处理为参照,每种灌溉生产方式设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共6个处理。利用通气法、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和数值模拟法,定量化确定喷滴灌施肥灌溉与传统沟灌比较的马铃薯田土壤水氮时空变化、马铃薯氮素利用、土壤NH3、N2O排放过程、特征、强度及驱动机制的影响规律,揭示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氮平衡机制,建立氮素管理指标体系,为客观评判喷滴灌施肥灌溉生产方式氮素管理水平和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探寻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效益和和环境效应双赢的生产体系原理构建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马铃薯田野外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和传统沟灌比较,喷滴灌施肥灌溉条件利用马铃薯生长。喷滴灌施肥灌溉和传统沟灌施用等量氮肥273.0 kg N·ha-1,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产量最高,在45.23-48.08 t·ha-1之间;喷灌施肥灌溉马铃薯产量次之,为39.59-42.39 t·ha-1;传统沟灌产量最低,为29.84-35.36 t·ha-1。滴灌处理分别比喷灌和沟灌处理产量增加13.4%-17.6%和36.0%-51.6%;喷灌处理比传统沟灌生产方式增加19.9%-32.7%。(2)阐明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喷滴灌施肥灌溉生产方式不会发生深层水分渗漏。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水分剖面垂直分布为0-30cm水分活跃层,水分分布均匀,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9.7%、18.9%。喷灌30-40cm土体和滴灌20-30 cm水分骤变层,喷灌40-60 cm土体和滴灌30-40 cm水分缓慢降低,喷灌60-120 cm土体,滴灌40-120 cm土体水分相对稳定层。沟灌方式0-80 cm土体水分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湿润层达80 cm,平均含水量23.7%。土壤水分水平方向呈现规律:滴灌在离滴头水平方向0-10 cm水分含量高,喷灌在喷头正下方10-20 cm土体水分含量最高,沟灌方式距垄中心40 cm水分含量最高。(3)揭示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土壤N时空变化特征,确定了不同灌溉生产方式土体NO3--N截留量。不同灌溉生产方式不同土层NO3--N浓度存在显着差异(p<0.01)。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O3--N含量在马铃薯根区10-30 cm土体出现累积,最高值出现在水平离滴头10 cm、深度10-20 cm土体,平均为27.58 mg·kg-1;喷灌施肥灌溉生产方式NO3--N浓度在马铃薯根区附近20-40 cm土体出现累积,最大值出现在水平距喷头20 cm、深度20-30 cm土体,平均为34.52 mg·kg-1;传统沟灌方式土壤0-30 cm土体NO3--N含量较低,马铃薯根区以外,30-80 cm土体却有较明显增加,最大值出现在40-80 cm土体,平均为73.66 mg·kg-1。0-120cm滴灌土壤氮截留量平均为54.6 kg·ha-1,喷灌土壤氮截留量平均为72.27 kg·ha-1,传统沟灌是滴灌施肥灌溉土壤的4.72倍,是喷灌的3.57倍。传统沟灌生产0-120cm土体氮截留逐年增加,而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氮截留量逐渐降低。(4)揭示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各器官氮积累和氮素分配规律,分析了马铃薯对氮需求关键时期。三种不同灌溉生产方式马铃薯根、茎、叶N素累积量从出苗后逐渐增加,块茎膨大期最大,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叶氮素累积量最高,平均为881.6 mg·株-1,传统沟灌马铃薯叶的氮素累积量最低,平均为504.3 mg·株-1,成熟期降低。薯块N素累积量从苗期到成熟期呈升高趋势。三种灌溉方式中,氮素分配比例在苗期和块茎形成期,叶的氮素分配比例最高;和传统沟灌比较,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叶的氮素分配比例最高,平均达42.6%,传统沟灌马铃薯叶N素分配比例最低,平均达29.9%;块茎膨大期与成熟期,薯块氮素分配比例最高。块茎形成期至块茎膨大期属于马铃薯N供给重要时期。(5)明确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土壤N2O排放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与土壤N2O排放呈显着正相关。与传统沟灌比较,喷滴灌施肥灌溉生产方式能显着降低N2O排放,具有明显减排效果。不同灌溉生产方式马铃薯田土壤N2O排放通量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均在7、8月份出现排放高峰。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2O平均累积排放量为137.29 mg m-2,喷灌土壤为164.63 mg m-2,沟灌土壤为323.72 mg m-2。与传统沟灌比较,滴灌施肥灌溉增温潜势降低50.0%-65.5%;喷灌施肥灌溉降低40.7%-59.7%。(6)确定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土壤NH3排放过程和强度的驱动机制。与传统沟灌处理比较,滴喷灌施肥灌溉生产方式能显着降低NH3排放。NH3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r=0.81,p<0.01,n=36)、土壤水分含量(r=0.80,p<0.01,n=36)、NH4+-N(r=0.76,p<0.01,n=36)和NO3-N含量(r=0.74,p<0.01,n=36)均呈极显着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NH3排放通量可由土壤NH4+-N和土壤NO3--N确定的逐步回归方程决定(r2=0.85,n=36,p=0.001)。不同灌溉生产方式马铃薯田土壤NH3排放追肥期显着高于基肥期,峰值出现在追肥后2-7天,7、8月NH3排放量最高。传统沟灌生产方式NH3累积排放量最高,平均为118.68 kg·ha-1;喷灌施肥灌溉累积排放量最低,平均为69.58 kg·ha-1;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3累积排放量比传统沟灌NH3排放平均减少33.03%;喷灌施肥灌溉土壤NH3累积排放量与传统沟灌相比平均减少39.83%。(7)阐明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N肥利用特征,明确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具有高效氮素管理水平。喷滴灌施肥灌溉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进入环境的损失。喷滴灌施肥灌溉可显着增加N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N肥利用率最高,为68.13%-83.84%;喷灌施肥灌溉次之,为65.20%-76.22%;滴灌施肥灌溉氮肥利用率是传统沟灌2.50-2.62倍,喷灌是传统沟灌的2.30-2.50倍。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平均吸氮量417.63 kg·ha-1,喷灌马铃薯359.70 kg·ha-1,传统沟灌162.00 kg·ha-1。(8)揭示了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氮输入、输出、盈余及平衡规律。喷滴灌施肥灌溉生产方式显着降低马铃薯田氮素盈余量,与传统沟灌相比,降低45.6%-61.8%。喷滴灌施肥灌溉明显减少N素淋失、NH3排放、N2O排放损失,减轻环境代价。针对传统沟灌,施氮量是马铃薯田氮素主要输入项,马铃薯收获N和土壤N截留是主要输出项。针对喷滴灌施肥灌溉,施N量和土壤矿化N是主要输入项,马铃薯N吸收是主要输出项。氮素气体损失主要途径是NH3排放损失。

邢经伟[6](2019)在《深埋秸秆量和滴灌量对温室秋茬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秸秆深埋技术不仅缓解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室内中CO2浓度和地温等。目前,关于秸秆深埋技术和滴灌技术在节能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的综合效应和管理制度还存在问题。本研究通过温室小区试验监测,基于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TOPSIS综合评价等方法,探究了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对番茄生长、生理特性、品质、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获得适宜番茄生长的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的管理模式,为温室果蔬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2016年和2017年,深埋秸秆条件下,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出现在S1(1.5×104kg·hm-2)水平;不同的滴灌灌水下限范围控制的不同的滴灌量时,深埋秸秆第一年W3(70%θf~75%θf)水平的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有最大值,深埋秸秆第二年W2(60%θf~65%θf)水平的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有最大值。深埋秸秆第一年,深埋秸秆量S1(1.5×104kg·hm-2)水平下显着提高了番茄株高的生长,同时在灌水量W3(70%θf~75%θf)时番茄株高有最大值为172.7 mm;深埋秸秆第二年,深埋秸秆量S3(4.5×104kg·hm-2)、滴灌灌水量为W3(70%θf~75%θf)时番茄株高有最大值为175.8 mm。可见,在番茄的全生育期内,无论是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的各个水平,深埋秸秆第一年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在番茄的各个生育期内都要高于深埋秸秆第二年。而两年中的茎粗并没有表现出显着的差别。(2)根据连续两年试验结果,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对番茄各生育时期的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达显着水平,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番茄开花坐果期、结果期和采收期的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达显着水平。整体上,深埋秸秆的第二年番茄各生育时期的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高于深埋秸秆的第一年。深埋秸秆第一年的S1W3(深埋秸秆量1.5×104kg·hm-2、滴灌灌水量的控水下限范围为70%θf~75%θf)和深埋秸秆第二年的S1W2(深埋秸秆量1.5×104kg·hm-2、滴灌灌水量的控水下限范围为60%θf~65%θf)处理可提高番茄叶片的光合作用。(3)深埋秸秆第二年(即2017年)的番茄的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的含量均比深埋秸秆第一年(即2016年)的含量要高一些,两年中,番茄的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的含量最高为36.27 mg·kg-1、61.66%(2016年)和39.68 mg·kg-1、68.51%(2017年)。2017年的番茄的横径变异系数小于2016年,说明2017年番茄的果型比较好。而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在两年中并没有太大的差异。(4)深埋秸秆第一年,深埋秸秆处理的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均高于无深埋秸秆的处理,S1W3和S1W4两个处理的产量和IWUE有最大值,分别为1.164×105kg·hm-2、1.111×105kg·hm-2和57.64 kg·m-3、57.73 kg·m-3。深埋秸秆的第二年,番茄的总产量和IWUE比深埋秸秆的第一年的总产量和IWUE分别提高了4%、14.4%。综合分析后,本研究推荐:深埋玉米秸秆量为1.5×104kg·hm-2,在深埋秸秆第一年以滴灌灌水下限范围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灌水量为224.75 mm)、在深埋秸秆第二年以滴灌灌水下限范围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灌水量为183.54 mm),作为温室番茄生产过程中稳产、节水、优质的较优处理。

胡锦昇[7](2019)在《黄土塬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原旱作塬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3,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产粮区,也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降雨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施肥偏多但利用率低,提高水分养分利用效率是保证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本文选取旱作农田冬小麦和春玉米连作体系为研究对象,在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设置的不同管理措施定位试验基础上进行田间观测试验,首先于2016-2017生长季研究了小麦地7个和玉米地6个处理收获期剖面硝态氮分布、生长季内土壤剖面水分运移状况及其对产量影响;并于2017-2018生长季分析玉米地6种处理不同时期土壤温度、水分、硝态氮淋溶累积变化和作物生长状况。研究不同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产的影响,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小硝态氮残留和增加作物产量为目标,为选取适宜于该区可持续生产的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1.小麦地2016-2017生长季,传统翻耕配施钾肥(NPK)和添加生物炭(NPB)较传统翻耕(NP)对土壤水分补给与消耗无明显影响。NPK土壤剖面硝态氮存在累积峰,但峰值只有NP的20.2%,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100 cm土层;而NPB剖面无硝态氮累积,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两个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0-300 cm层较NP显着减少了66.0%和73.2%。覆膜处理较NP显着影响土壤水分补给与消耗,传统翻耕配合生育期地膜全覆盖(NPFGT)、休闲期地膜全覆盖(NPFFT)和全年地膜全覆盖(NPFWT)在0-300 cm层水分补给量较NP显着增加32.7%、43.1%和43.5%,而NPFFT水分消耗量较NP显着提高2.0倍。NPFFT和NPFWT土壤剖面硝态氮存在累积峰,但峰值只有NP的77.1%和37.8%,而NPFGT剖面无硝态氮累积。三个处理硝态氮分别主要分布在0-200、0-100和0-2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较NP显着减少了 19.2%、59.7%和78.7%。此外,NPFGT和NPFWT较NP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着增加56.4%和66.3%、20.0%和18.9%及24.3%和15.2%,而NPFFT水分利用效率显着减少22.7%。NPFGT和NPFWT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产效果显着,其中NPFGT减少硝态氮淋溶累积效果最佳;NPB和NPK虽不能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但均可增加产量、有效减少硝态氮淋溶累积;而NPFFT不仅减产和显着降低水分利用效率,且未能缓解硝态氮氮淋溶累积。2.玉米地2016-2017和2017-2018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化均经过补给、消耗和再补给的过程。第一次水分补给时期(休闲-抽雄期),水分主要在100 cm以下的深层补给,其中免耕配合地膜覆盖(NF)、秸秆覆盖(NS)和秸秆地膜二元覆盖(NSF)水分补给量较免耕(NT)平均显着增加17.1、25.3和31.6 mm。水分消耗时期(抽雄-灌浆期),水分主要在0-200 cm消耗,其中NS、NF、免耕添加生物炭(NB)和NSF水分消耗量较NT平均显着增加19.7、26.4、27.6和41.7 mm。第二次水分补给时期(灌浆-收获期),水分主要在0-100 cm层补给,其中2017-2018生长季NF和NB水分补给量较NT显着提高2.7和6.4倍,NS显着降低75.0%。NS和NB不同时期硝态氮变化主要集中在0-100和200-300 cm,两个生长季收获期硝态氮累积量较NT显着降低26.5%和45.2%,且NS均存在明显的累积峰;NSF和NF硝态氮只在0-40 cm层有明显变化,两个生长季收获期硝态氮累积量较NT显着降低62.5%和70.5%,且均无累积峰。此外,NB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NT两年平均显着增加18.4%和15.6%;NF和NSF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NT平均显着增加43.4%和49.2%、43.4%和50.5%及37.2%和44.2%,且氮素吸收、LAI和降雨利用效率均较NT显着提高1.7倍。再者,2017-2018生长季NS较NT生育前期(0-85天)0-80 cm层土壤温度显着降低1.3-2.1 ℃;而NF较NT显着增加0.6-1.5℃。休闲期,NSF、NS、NF蒸散量较NT显着减少12.0、19.3和32.5 mm;而生育期,NB蒸散量较NT显着减少28.4 mm。结合两年玉米地试验,NS虽能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但降低土壤温度,产量无明显提高,且未能有效缓解硝态氮淋溶累积。NB、NF和NSF可提高氮素利用,但NB不能有效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产不显着;NF和NSF改善土壤温度、水分和作物生长条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产显着。其中NSF最优,是改善旱塬玉米地水肥热状况,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张文慧[8](2019)在《遮荫和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小粒咖啡种植区季节性干旱频发、水热矛盾突出、水肥光管理粗放,其生产主要受干旱、营养不足和光照胁迫多重制约。本文为探明小粒咖啡最佳遮荫和滴灌施肥模式,以不遮荫(NS:自然光照)为对照,研究遮荫(S:60%自然光照)条件下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土壤微环境、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3个灌水水平:高水(WH:1.2Ep)、中水(WM:1.0Ep)和低水(WL:0.8Ep);3个施肥水平:高肥(FH:37.1g·棵-1)、中肥(FM:21.2g·棵-1)和低肥(FL:5.3g·棵-1)。取得了以下重要结论:(1)与FL处理相比,FM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FL处理,而FH处理增加不明显。与NS处理相比,S处理下的含水率明显提高。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粒咖啡土壤养分(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逐渐升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土壤养分的含量均降低。与NS相比,S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降低。(2)随灌水量的增加小粒咖啡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18.44%97.17%、9.91%41.75%和9.14%25.48%。随施肥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别增加21.78%90.57%、10.70%40.31%和8.81%26.63%。与NS处理相比,S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别增加16.22%43.17%、9.99%18.28%和7.75%12.79%。与NSFLWL相比,SFMWH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显着提高。(3)随灌水量的增加土壤酶活性(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分别增加8.13%18.50%、1.50%4.08%和5.50%11.33%。随施肥量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分别增加26.21%52.23%、20.51%48.36%和5.13%16.55%。与NS处理相比,S处理土壤酶活性分别增加67.57%75.47%、0.91%1.11%和14.64%22.08%。与NSFLWL相比,SFMWH处理土壤酶活性显着提高。根据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得SFMWH评价指数最高,处理效果最佳。(4)增加灌水分别提高小粒咖啡日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6.00%13.91%、1.52%7.16%和5.63%39.82%。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日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先增后减,其中FM处理分别增加了8.38%、3.97%和16.83%。与NS处理相比,S处理的日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14%、8.70%和40.85%。SFMWL的日均Pn、Tr、Ci和LRUE均达最大。(5)遮荫和滴灌施肥均对小粒咖啡叶面积指数影响显着。随灌水量的增加,小粒咖啡叶面积指数增加7.26%15.24%。随施肥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加14.51%20.17%。与NS处理相比,S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增加35.56%。与NSFLWL相比,其余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增加9.59%87.75%。(6)随灌水量的增加小粒咖啡总干物质增加5.87%11.09%。与FL处理相比,FM处理的总干物质增加18.83%,FH处理增加不明显。与NS处理相比,S处理的总干物质增加6.60%。SFMWL的水分利用效率较大,比NSFLWL提高69.28%。基于TOPSIS法对小粒咖啡生产高效综合评价得SFMWL处理的综合效益最佳。分析水肥光对小粒咖啡的土壤微生物环境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综合影响,得到小粒咖啡最优遮荫和滴灌施肥模式为遮荫条件下高水和中肥组合(SFMWH)。

郭培武[9](2019)在《测墒补灌下水肥一体化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20162018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兖州市史王村进行大田试验,供试品种为济麦22。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每公顷施纯氮0(N0)、150(N1)、180(N2)、210(N3)和240 kg(N4)共5个施氮量处理,每个施氮量处理下,均设置不灌水和撒施追氮(W0)、畦灌和撒施追氮(W1)和利用微喷带灌溉实行追氮水肥一体化(W2)3个灌溉施肥方式处理。研究测墒补灌下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两年度同一施氮量下,小麦生育期开花期补灌量和总补灌量为W2显着低于W1;小麦生育期总耗水量表现为W1、W2>W0;W2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着低于W1处理;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6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开花至成熟期土壤贮水消耗量均为W0>W2>W1;两生长季拔节期和灌浆期7日平均棵间蒸发量均为W2<W1<W0。2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两年度同一施氮量下,W2开花后1428 d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相对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均最高,W1次之,W0最低;W2开花后1030 d冠层叶面积指数和光合有效截获率均最高,W1次之,W0最低;W2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均最高,W1次之,W0最低。3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两年度同一施氮量下,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为W2>W1>W0;成熟期植株氮素在籽粒、叶片和茎秆+叶鞘中的积累量、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为W2>W1>W0;拔节期灌水后6 d和8 d,W2植株氮素含量和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显着高于W1处理。W2成熟期601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低于W1处理。4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两年度同一施氮量下,开花后1428 d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W2>W1>W0;开花后1428 d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W2>W1>W0;开花后1428 d旗叶丙二醛含量均为W0>W1>W2;5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两年度同一施氮量下,小麦籽粒产量和氮肥生产效率均为W2>W1>W0;N0、N1、N2和N3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为W2>W1>W0;N3和N4条件下W1和W2的氮肥农学效率显着高于W0处理。表明,利用微喷带灌溉实行追氮水肥一体化是有利于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的灌溉施肥方式。6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两生长季水肥一体化条件下,N3和N4处理生育期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N3和N4之间无显着差异。N3和N4处理拔节期和灌浆期7日平均棵间蒸发量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N3和N4之间无显着差异。N3处理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均最高。7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两生长季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为N3、N4>N2>N1>N0;成熟期植株氮素在籽粒、茎秆+叶鞘的分配量均为N3、N4>N2>N1>N0;N3和N4处理开花后营养器官向籽粒氮素转运量及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N3和N4之间无显着差异。8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两生长季水肥一体化条件下,N3和N4处理籽粒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N3和N4之间无显着差异;施氮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无显着差异;氮肥农学效率为N3>N4>N2>N1。表明N3处理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210 kg·hm-2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基于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生产上推荐使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方式和210 kg·hm-2的施氮量。

韩志慧[10](2018)在《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幼树生长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文中指出小粒咖啡是云南省特色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9%以上,但经常受到季节性干旱和土壤水分亏缺的影响。同时小粒咖啡具有喜荫蔽的生长习性,适度的荫蔽栽培可为小粒咖啡提供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为探明小粒咖啡适宜的水分与荫蔽栽培模式,本研究以小粒咖啡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灌水水平:充分灌水(I0,1.2Ep)、高水(I1,1.0Ep)、中水(I2,0.8Ep)和低水(I3,0.6Ep);3个荫蔽栽培模式:无荫蔽栽培(S0:单作咖啡,对照)、轻度荫蔽栽培(S1:一行咖啡间作一行蓖麻)和重度荫蔽栽培(S2:一行咖啡间作两行蓖麻)。主要研究了不同灌水和荫蔽栽培模式对小粒咖啡生长、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土壤含水量、温度、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通过2年的小区试验取得了以下重要结论:(1)增加灌水量使小粒咖啡的株高、茎粗、冠幅、叶片数和干物质量显着增加;轻度荫蔽栽培模式促进小粒咖啡的生长及干物质的累积,重度荫蔽栽培模式抑制小粒咖啡生长。高水和轻度荫蔽栽培模式耦合促进小粒咖啡的生长,提高干物质的累积。(2)增加灌水量使小粒咖啡叶面积指数增加16.62%27.70%,林隙分数、开度、总定点因子和冠下总辐射分别减小8.53%14.85%、8.86%16.10%、13.85%25.16%和17.44%25.53%。叶面积指数随着荫蔽程度的增加先增后减,S1处理提高10.17%,S2处理降低5.00%。(3)在相同荫蔽栽培模式下,增加灌水量分别提高小粒咖啡叶片日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i)、水分利用效率(LWUE)及光能利用效率(LLUE)7.62%17.39%、4.19%15.04%、17.89%48.49%、0.42%5.20%和10.57%15.06%。在相同灌水水平下,轻度荫蔽栽培模式的小粒咖啡叶片日均Pn、Tr、Ci和LWUE分别提高11.34%、8.01%、11.99%和2.17%,重度荫蔽分别降低10.21%、6.13%、6.37%和4.49%。增加荫蔽程度,叶片光能利用效率提高60.44%和89.43%。考虑灌水与荫蔽栽培的交互作用,I1S1处理的日均Pn、Tr、Ci和LWUE均达到最大,与I3S0处理相比,I1S1处理提高日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6.07%。(4)相同荫蔽栽培模式下,增加灌水量使小粒咖啡春夏秋季根区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26.84%76.03%、23.37%50.60%、6.74%21.56%和65.28%75.98%、43.83%79.19%、20.72%36.15%和107.79%195.40%、13.08%38.31%、24.23%40.93%。与S0相比,S1处理春夏秋季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7.24%23.19%、13.40%30.77%、4.68%15.12%,S2处理细菌和放线菌分别减少3.09%20.17%和10.55%16.60%,真菌增加26.66%63.99%。与I3S0相比,I1S1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显着提高。通过试验,分析不同灌水和荫蔽栽培模式对小粒咖啡的生长、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出小粒咖啡幼树最优的灌水和荫蔽栽培模式为高水轻度荫蔽栽培组合(I1S1)。

二、紫外辐射增加后麦田的小气候特征研究(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外辐射增加后麦田的小气候特征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1)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风景区酒店外环境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基础
        1.2.1 国外风景区酒店外环境设计研究状况
        1.2.2 国内风景区酒店外环境设计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相关理论及概念
    2.1 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风景区酒店的概念和类型
        2.1.2 地域性设计的概念
    2.2 地域性设计的特征
        2.2.1 文化特征
        2.2.2 场所特征
        2.2.3 技术特征
    2.3 理论基础
        2.3.1 场所精神理论
        2.3.2 批判性地域主义
3 风景区酒店外环境设计的要素构成与影响因素
    3.1 风景区酒店外环境要素构成
        3.1.1 自然构成要素
        3.1.2 人文构成要素
    3.2 风景区酒店外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
        3.2.1 国际化因素的影响
        3.2.2 地域主义因素的影响
        3.2.3 文化消费的影响
        3.2.4 生态发展的影响
        3.2.5 人性需求的影响
4 风景区酒店外环境实例调研
    4.1 泰国塔玛琳乡村酒店调研
        4.1.1 地域背景介绍
        4.1.2 酒店外环境解析
        4.1.3 塔玛琳乡村酒店评价
    4.2 九寨沟希尔顿酒店调研
        4.2.1 地域背景介绍
        4.2.2 酒店外环境解析
        4.2.3 九寨沟希尔顿酒店评价
    4.3 三亚喜来登酒店调研
        4.3.1 地域背景介绍
        4.3.2 三亚喜来登酒店解析
        4.3.3 三亚喜来登酒店评价
    4.4 调研酒店对比
5 基于地域性的风景区酒店外环境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5.1 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的设计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因地制宜原则
        5.1.3 地域和时代结合原则
        5.1.4 心理和物质空间结合原则
    5.2 结合地域特征的风景区酒店外环境设计方法
        5.2.1 加强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空间整体性
        5.2.2 打造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的文化特征
        5.2.3 打造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的场所特征
        5.2.4 打造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的技术特征
        5.2.5 风景区酒店外环境三维创新设计
6 风景区酒店外环境地域性设计手法应用——以花筑山居酒店为例
    6.1 花筑山居酒店设计思路
    6.2 花筑山居酒店项目概况及背景
        6.2.1 花筑山居酒店概况
        6.2.2 花筑山居酒店外环境设计背景
    6.3 花筑山居酒店外环境地域性设计
        6.3.1 设计总体构思
        6.3.2 适应地形的整体布局
        6.3.3 平面布局与地域环境相结合
        6.3.4 依附地形的空间组织关系
        6.3.5 花筑山居酒店外环境地域性设计的表达
        6.3.6 地域植被的应用
        6.3.7 花筑山居酒店外环境设计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性成果
附录
致谢

(3)广东云浮市新兴县茎络模式农业景观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时代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农业
        1.3.2 农业景观
    1.4 研究现状与动态
        1.4.1 国外农业景观研究现状
        1.4.2 国内农业景观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景观茎络理论及相关案例概述
    2.1 农业景观研究概述
        2.1.1 农业的发展
        2.1.2 农业景观的内涵
        2.1.3 农业景观的现状
    2.2 相关农业景观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景观形态学
        2.2.2 景观生态学
        2.2.3 人居环境理论
        2.2.4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3 农业景观规划相关案例
        2.3.1 台湾省云林县
        2.3.2 日本水上町
        2.3.3 江西省婺源篁岭
        2.3.4 台湾省宜兰县
        2.3.5 四个案例的启示
    2.4 农业景观茎络理论生成背景
        2.4.1 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2.4.2 传统文化中的理念
        2.4.3 古代农业灌溉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景观茎络模式规划方法
    3.1 农业景观“茎·络”模式的景观等级层次
        3.1.1 茎络模式的县域尺度
        3.1.2 茎络模式的村域尺度
        3.1.3 茎络模式的节点尺度
    3.2 新兴县农业景观格局
        3.2.1 新兴县区位概况
        3.2.2 新兴县农业资源现状分析
        3.2.3 新兴县农业景观茎络特征
    3.3 农业景观的茎络模式的内容
        3.3.1 茎络模式的构成
        3.3.2 茎络模式的应用
        3.3.3 茎络模式多阶段规划
    3.4 农业景观的服务功能
        3.4.1 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
        3.4.2 农业景观的生态功能
        3.4.3 农业景观的美学功能
        3.4.4 农业景观的经济功能
        3.4.5 农业景观的社会功能
    3.5 农业景观生态循环
        3.5.1 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3.5.2 再生和非再生循环原理
        3.5.3 再生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景观构成要素
    4.1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历史要素
        4.1.1 新兴县农业环境的形成
        4.1.2 新兴县多元地域文化的融合
    4.2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景观地理要素
        4.2.1 地貌形态
        4.2.2 水系水文
        4.2.3 土壤类型
        4.2.4 气候特点
        4.2.5 物候特征
    4.3 云浮新兴县农业景观人文要素
        4.3.1 人文风景
        4.3.2 饮食文化
        4.3.3 农俗活动
    4.4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景观农田类型
        4.4.0 农田
        4.4.1 鱼塘
        4.4.2 菜地
    4.5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景观耕作制度
        4.5.1 轮作制度
        4.5.2 间作制度
    4.6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景观聚落空间
        4.6.1 聚落中的农业生产空间
        4.6.2 民居中的农业活动空间
        4.6.3 农俗仪式空间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浮市新兴县三叉坑农业景观规划
    5.1 三叉坑农业景观茎络结构
        5.1.0 三叉坑区位概况
        5.1.1 三叉坑农业景观“茎”要素
        5.1.2 三叉坑农业景观“络”要素
    5.2 云浮新兴县三叉坑农业景观规划原则
        5.2.1 系统性原则
        5.2.2 生态性原则
        5.2.3 人本性原则
        5.2.4 经济性原则
    5.3 云浮新兴县三叉坑农业景观规划策略
        5.3.1 三叉坑农业景观发展目标
        5.3.2 三叉坑农业景观格局规划
        5.3.3 三叉坑农业景观布局构思
    5.4 云浮新兴县三叉坑农业景观专项设计
        5.4.1 耕地保护与提升
        5.4.2 林地的保护
        5.4.3 缓冲带景观设计
        5.4.4 道路景观设计
        5.4.5 溪塘生态工程设计
        5.4.6 聚落农业景观空间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野外增温模拟研究方法
        1.2.2 夜间增温、水分管理及晚播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
        1.2.3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1.2.4 监测作物生育期及农田温室气体的传统方法
        1.2.5 遥感估算作物生育期、温室气体排放
    1.3 问题提出
    1.4 本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水稻试验
        2.2.2 小麦试验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1 温度及生长参数
        2.3.2 生理参数
        2.3.3 产量
        2.3.4 气体采集与分析
        2.3.5 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
        2.3.6 光谱数据测定
    2.4 数据分析
        2.4.1 一阶微分光谱
        2.4.2 红边参数
        2.4.3 光谱指数提取
        2.4.4 回归分析与模型评价
第三章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及生理影响
    3.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夜间冠层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3.1.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夜间冠层温度的影响
        3.1.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夜间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
    3.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3.3.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分蘖数的影响
        3.3.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株高的影响
        3.3.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4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光合生理的影响
        3.4.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
        3.4.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3.5 讨论
        3.5.1 田间被动式增温方式及增温效应
        3.5.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育期的影响
        3.5.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的影响
        3.5.4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理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N_2O排放影响
    4.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
        4.1.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
        4.1.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累积排放的影响
    4.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2.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4.2.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N_2O累积排放的影响
    4.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GWP的影响
    4.4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产量和GHGI的影响
        4.4.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4.4.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GHGI影响
    4.5 讨论
        4.5.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
        4.5.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5.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GWP和 GHGI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冠层高光谱特征影响
    5.1 稻麦冠层原始光谱曲线特征
    5.2 稻麦冠层一阶导数光谱特征
    5.3 稻麦冠层光谱红边特征
    5.4 讨论
        5.4.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5.4.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冠层光谱红边参数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冠层光谱的水稻抽穗期及小麦开花期量化监测
    6.1 基于冠层光谱的水稻抽穗期监测
        6.1.1 夜间增温下节水灌溉的水稻抽穗率动态变化
        6.1.2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水稻抽穗率估算
        6.1.3 基于三波段光谱指数的水稻抽穗率估算
        6.1.4 基于已有光谱指数的水稻抽穗率估算
    6.2 基于冠层光谱的冬小麦开花期监测
        6.2.1 夜间增温下适时晚播的冬小麦开花率动态变化
        6.2.2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开花率估算
        6.2.3 基于三波段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开花率估算
        6.2.4 基于已有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开花率估算
    6.3 讨论
        6.3.1 夜间增温下节水灌溉的水稻抽穗期监测
        6.3.2 夜间增温下适时晚播的冬小麦开花期监测
    6.4 结论
第七章 基于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和N_2O排放估算
    7.1 CH_4和N_2O排放与植株特性的相关性
    7.2 基于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排放估算
        7.2.1 稻麦土壤CH_4排放通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2.2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排放估算
        7.2.3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排放估算
        7.2.4 基于已有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排放估算
    7.3 基于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N_2O排放估算
        7.3.1 稻麦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N_2O排放估算
        7.3.3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N_2O排放估算
        7.3.4 基于已有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N_2O排放估算
    7.4 讨论
        7.4.1 植株与气体排放的关系
        7.4.2 光谱指数对气体排放通量的估算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吸收与农田氮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水资源短缺问题
        1.1.2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和发展
        1.1.3 氮素利用和氮素平衡问题
        1.1.4 本文研究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_2O排放研究进展
        1.2.2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_3排放研究进展
        1.2.3 喷滴灌施肥灌溉农田土壤氮淋失研究进展
        1.2.4 喷滴灌施肥灌溉氮肥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2.5 喷滴灌施肥灌溉农田氮素平衡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标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水文
        2.1.5 农业
    2.2 试验设计
        2.2.1 滴灌施肥灌溉田间设计
        2.2.2 喷灌施肥灌溉田间设计
        2.2.3 传统沟灌田间设计
    2.3 采样方案和测定分析方法
        2.3.1 马铃薯植株采集和测试
        2.3.2 土壤NH_3采集和测定
        2.3.3 土壤N_2O采集和测定
        2.3.4 土壤采集和测定
        2.3.5 马铃薯田氮素平衡分析
    2.4 气象观测
    2.5 数据处理统计分析
第三章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水氮时空分布变化规律
    3.1 引言
    3.2 结果
        3.2.1 大气温度和降水变化
        3.2.2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3.2.3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剖面NO_3~--N分布特征
        3.2.4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体剖面NH_4~+-N分布特征
        3.2.5 马铃薯生育期前后土壤氮素变化规律
        3.2.6 马铃薯收获后土壤氮素累积截留量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植株氮吸收、累积、分配规律
    4.1 引言
    4.2 结果
        4.2.1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植株生物量特征
        4.2.2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植株氮素含量变化
        4.2.3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植株氮素累积和分配
        4.2.4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植株氮素分配
        4.2.5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产量
    4.3 讨论
        4.3.1 喷滴灌施肥灌溉对马铃薯产量影响
        4.3.2 喷滴灌施肥灌溉对马铃薯氮素分配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驱动因子
    5.1 引言
    5.2 结果
        5.2.1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_2O排放变化规律
        5.2.2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
        5.2.3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_2O排放系数
        5.2.4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_2O排放强度
        5.2.5 喷滴灌施肥灌溉N_2O排放增温潜势
    5.3 讨论
        5.3.1 喷滴灌施肥灌溉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5.3.2 喷滴灌施肥灌溉N_2O排放系数
    5.4 结论
第六章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_3排放及影响因素
    6.1 引言
    6.2 结果
        6.2.1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_3排放变化特征
        6.2.2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_3累积排放
        6.2.3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_3排放系数及排放强度
        6.2.4 喷滴灌施肥灌溉土壤NH_3排放驱动因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利用和农田氮平衡特征
    7.1 引言
    7.2 结果
        7.2.1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利用效率
        7.2.2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田氮素平衡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参与课题和论文发表情况

(6)深埋秸秆量和滴灌量对温室秋茬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深埋秸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1.2.2 灌水量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水分
        2.3.2 生长指标
        2.3.3 生理指标
        2.3.4 果实直径
        2.3.5 产量
        2.3.6 品质测定
        2.3.7 灌溉水利用效率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对温室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
        3.1.1 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对温室番茄茎粗的影响
        3.1.2 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对温室番茄株高的影响
        3.1.3 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对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 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对温室番茄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对温室番茄蒸腾速率的影响
        3.2.2 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对温室番茄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 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3.3.1 不同的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3.3.2 番茄品质的综合评价
    3.4 深埋秸秆量和滴灌灌水量对番茄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3.5 基于熵权TOPSIS对番茄品质、产量、IWUE的综合评价
        3.5.1 指标权重的计算
        3.5.2 构建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3.5.3 番茄品质、产量和IWUE的综合评价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7)黄土塬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肥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2.2 免耕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2.3 生物炭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2.4 秸秆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2.5 地膜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数据计算方法
    2.4 试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 试验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管理措施对黄土塬区冬小麦土壤水分和硝态氮淋溶累积的影响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处理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4 土壤水分最大补给深度和消耗深度确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剖面水分补给与消耗深度
        3.2.2 土壤剖面水分补给量和消耗量
        3.2.3 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
        3.2.4 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
        3.2.5 作物农艺性状
    3.3 讨论
        3.3.1 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影响
        3.3.2 土壤水分运动与硝态氮累积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塬区春玉米土壤水分和硝态氮淋溶累积的影响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处理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土壤水分最大补给深度和消耗深度确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剖面水分补给和消耗深度
        4.2.2 土壤剖面水分补给量和消耗量
        4.2.3 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
        4.2.4 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
        4.2.5 作物农艺性状
    4.3 讨论
        4.3.1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影响
        4.3.2 土壤水分运动与硝态氮累积关系
    4.4 结论
第五章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塬区土壤温度、水分、硝态氮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试验处理
        5.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2 结果分析
        5.2.1 气候条件
        5.2.2 土壤温度
        5.2.3 土壤水分
        5.2.4 土壤硝态氮
        5.2.5 玉米生物量、氮素吸收与LA
        5.2.6 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降雨利用效率
    5.3 讨论
        5.3.1 土壤温度
        5.3.2 土壤水分
        5.3.3 土壤硝态氮
        5.3.4 玉米生长与产量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不同管理措施对黄土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和硝态氮淋溶累积影响
        6.1.2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塬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温度、水分、硝态氮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

(8)遮荫和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遮荫和灌溉施肥对作物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1.2.2 遮荫和灌溉施肥对作物生理生态的影响
        1.2.3 遮荫和灌溉施肥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地点
    2.2 试验设计方案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2.4.2 生理指标
        2.4.3 生长指标
        2.4.4 土壤微生态环境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遮荫和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3.1 遮荫和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2 遮荫和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土壤温度的影响
        3.2.1 土壤温度日变化
        3.2.2 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温度变化
    3.3 遮荫和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土壤养分的影响
        3.3.1 土壤硝态氮含量
        3.3.2 土壤速效磷含量
        3.3.3 土壤速效钾含量
    3.4 遮荫和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4.1 细菌数量
        3.4.2 真菌数量
        3.4.3 放线菌数量
    3.5 遮荫和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1 脲酶活性
        3.5.2 过氧化氢酶活性
        3.5.3 磷酸酶活性
    3.6 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养分之间的相关性
    3.7 遮荫和滴灌施肥下土壤综合质量评价
    3.8 讨论
    3.9 小结
第四章 遮荫和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生长特性的影响
    4.1 生长增量
    4.2 新枝长度
    4.3 冠层结构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遮荫和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5.1 净光合速率
    5.2 蒸腾速率
    5.3 气孔导度
    5.4 光能利用效率
    5.5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5.6 日均光合特性
    5.7 讨论
    5.8 小结
第六章 遮荫和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1 干物质累积
    6.2 水分利用效率
    6.3 基于TOPSIS法的小粒咖啡高效生产综合评价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附录B 试验附图

(9)测墒补灌下水肥一体化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3.1.1 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水量
        3.1.2 麦田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
        3.1.3 全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
        3.1.4 不同生育阶段土壤贮水消耗量
        3.1.5 阶段耗水量、日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
        3.1.6 棵间蒸发量
    3.2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
        3.2.1 旗叶光合特性
        3.2.1.1 旗叶净光合速率(Pn)
        3.2.1.2 旗叶蒸腾速率(Tr)
        3.2.1.3 旗叶气孔导度(Gs)
        3.2.2 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
        3.2.3 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
        3.2.3.1 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3.2.3.2 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
        3.2.3.3 旗叶光化学猝灭系数(q_p)
        3.2.4 群体冠层特性
        3.2.4.1 冠层叶面积指数(LAI)
        3.2.4.2 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透射率和反射率
        3.2.5 开花后旗叶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3.2.5.1 旗叶蔗糖含量
        3.2.5.2 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3.2.6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2.6.1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
        3.2.6.2 成熟期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3.2.6.3 开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再分配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3.3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
        3.3.1 氮素积累与转运
        3.3.1.1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
        3.3.1.2 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的分配
        3.3.1.3 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
        3.3.2 拔节期灌水后植株氮素和土壤硝态氮含量
        3.3.2.1 拔节期灌水后植株氮素含量
        3.3.2.2 拔节期灌水后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
        3.3.3 成熟期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
    3.4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
        3.4.1 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3.4.2 旗叶丙二醛(MDA)含量
        3.4.3 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3.5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3.6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
        3.6.1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3.6.1.1 麦田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
        3.6.1.2 不同生育阶段土壤贮水消耗量
        3.6.1.3 棵间蒸发量
        3.6.2 旗叶光合特性
        3.6.2.1 旗叶净光合速率(Pn)
        3.6.2.2 旗叶蒸腾速率(Tr)
        3.6.2.3 旗叶气孔导度(Gs)
        3.6.2.4 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
        3.6.2.5 开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再分配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3.6.3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6.3.1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
        3.6.3.2 成熟期氮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3.6.3.3 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
        3.6.4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7 施氮量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耗水、光合、氮素利用及衰老特性,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幼树生长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小粒咖啡是我国热带地区的特色优势农产品
        1.1.2 土壤干旱和强光照限制小粒咖啡幼树的生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水分对咖啡生长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1.2.2 荫蔽栽培对咖啡生长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1.2.3 水分和荫蔽栽培耦合对咖啡生长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2.2 试验设计方案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生理指标的测定
        2.4.2 生长指标的测定
        2.4.3 土壤微生态环境测定
    2.5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生长特性的影响
    3.1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生长的影响
    3.2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3.3 小粒咖啡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3.4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冠层指标的影响
    3.5 小粒咖啡冠层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3.6 分析与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光合特性的影响
    4.1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2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4.3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4.4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叶片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4.6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叶片日均光合特性的影响
    4.7 小粒咖啡叶片日均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分析
    4.8 分析与讨论
    4.9 小结
第五章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5.1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5.2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土壤温度的影响
        5.2.1 土壤温度日变化
        5.2.2 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温度变化
    5.3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根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5.3.1 土壤硝态氮含量
        5.3.2 土壤速效磷含量
        5.3.3 土壤速效钾含量
    5.4 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4.1 细菌数量
        5.4.2 真菌数量
        5.4.3 放线菌数量
    5.5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的关系
    5.6 分析与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本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附录B 试验附图

四、紫外辐射增加后麦田的小气候特征研究(Ⅱ)(论文参考文献)

  • [1]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风景区酒店外环境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 白雨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广东云浮市新兴县茎络模式农业景观规划方法研究[D]. 蒋静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估算[D]. 张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5]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吸收与农田氮平衡研究[D]. 杨文柱. 内蒙古大学, 2019
  • [6]深埋秸秆量和滴灌量对温室秋茬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邢经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7]黄土塬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 胡锦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9(09)
  • [8]遮荫和滴灌施肥对小粒咖啡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D]. 张文慧.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测墒补灌下水肥一体化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D]. 郭培武.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蓖麻遮荫下灌水量对小粒咖啡幼树生长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D]. 韩志慧.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增加紫外线辐射后麦田小气候特征研究(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