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化征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止痛化征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一、止痛化症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1](2021)在《中成药治疗痛经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及目的和意义痛经为伴随月经的疼痛,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疼痛、坠胀,其他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等不适,是女性常见症状之一。根据有无器质性原因,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病因不明,多发生于月经初潮的几年内,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即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有明确病因,因盆

何晓霞[2](2020)在《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拟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患者血清CA125,前列腺素PGF2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鄞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妇科门诊,被确诊为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20例,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内异方组40例予以导师叶利群老师自拟经验方内异方中药汤剂治疗,每日1剂,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连服21天;优思明组40例给予优思明治疗,月经第3天开始每天1片,一个月经周期服用21天;内异方+优思明组40例在内异方的基础上加用优思明。三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CA125,前列腺素PGF2a测定,对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并观察三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CA125,前列腺素PGF2a的影响。结果1.临床入组120例患者,脱落7例,完成试验者113例。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病程、疼痛程度、VA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CA125水平、PGF2a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内异方组中37例患者,痊愈4例,有效7例,显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19%;优思明组中39例患者,痊愈3例,有效8例,显效1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4.10%;内异方+优思明组37例患者,痊愈5例,有效4例,显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59%。内异方组总有效率(89.19%)优于优思明组(6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总有效率(94.59%)优于内异方组(8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内异方组,治疗前6.59±1.11,治疗后为2.59±1.44;优思明组,治疗前6.21±1.44,治疗后为3.82±1.64;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6.57±1.09,治疗后为1.78±1.23,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方组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VAS评分优于内异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候疗效:内异方组,治疗前10.70±2.17,治疗后为3.57±1.51;优思明组,治疗前10.31±1.98,治疗后为6.36±1.58;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10.49±2.33,治疗后为3.03±1.21,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方组和内异方+优思明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显着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组中医症候疗效和内异方+优思明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CA125(U/ml):内异方组,治疗前57.93±12.49,治疗后为36.36±10.09;优思明组,治疗前56.87±11.99,治疗后为47.47±8.58;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56.16±12.54,治疗后为33.45±6.23,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且内异方组和内异方+优思明组CA125下降水平明显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CA125下降水平优于内异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前列腺素PGF2a(pg/ml):内异方组,治疗前327.43±71.49,治疗后为202.56±66.42;优思明组,治疗前332.70±66.76,治疗后为247.97±52.16;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332.80±65.76,治疗后为166.85±58.03,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方组PGF2a下降水平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PGF2a下降水平优于内异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异方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值、CA125水平、前列腺素PGF2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优思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累积分值和CA125下降水平与内异方+优思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说明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王洁楠[3](2020)在《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系统评价与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基于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对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循证依据。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活血化瘀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探讨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思路及用药规律。2观察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1系统评价(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建库-2019年10月1日):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和THE COCHRANE LIBRARY,将获取的相关文献导入NoteExpress软件,依照拟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纳入的合格文献。(2)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绘制图形。(3)提取各项研究中有效数据,导入RevMan5.3软件统计分析。首先,判断数据选用何种统计量合并,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表示,连续变量则选择加权均数差(MD),两种资料均取95%置信区间(CI),本研究中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属于二分类变量;月经改善情况(PBAC评分)、痛经VAS评分、血清CA125均属于连续性变量。其次,对纳入的多项研究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Q检验和I2检验:若P>0.10,I2=0%,表明纳入的研究同质性良好,则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若P>0.10且0%<I2<50%,表明纳入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先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后改为随机效应模型,检验其结果的稳定性;若P≤0.10或I2≥50%,表明纳入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的来源。若同组文献较多(≥10篇),采用漏斗图评估meta分析结果是否具有发表偏倚。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为a=0.05。(4)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活血化瘀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采用EXCEL表进行统计。2临床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赵瑞华教授门诊的患者。入组的患者均服用芪丹饮。以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治疗3个月为时间观测点,观测月经PBAC评分、月经色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治疗前、治疗3个月为时间观测点,观测月经经期、血红蛋白含量、子宫体积、血清CA125。评价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评价依据检索策略,获得1045篇可能符合标准的文献,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8篇系统评价的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39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药组共计700例,西药组共计693例,其中最小样本量为59例,最大样本量为147例。(1)总有效率纳入16项研究中有关总有效率均为可提取的有效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12.58,df=15(P=0.63),I2=0%,提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OR=3.84,95%CI(2.81,5.23),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在总有效率方面较西药好。漏斗图显示:大部分散点较为集中,但左右并不完全对称,结果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2)痛经VAS评分3项研究中有关痛经VAS评分均为可提取的有效数据,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3.64,df=2(P=0.16),I2=45%,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MD=-1.70,95%CI(-2.01,-1.40),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中药在缓解子宫腺肌病痛经方面效果较西药明显。(3)月经改善情况(PBAC评分)1项研究提供了关于月经量情况(PBAC评分)的有效数据,仅作描述性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组改善月经量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39.45,95%CI(31.51,47.39)。(4)血清 CA12510项研究提供了关于血清CA125的有效数据,因初次分析异质性较大(Chi2=71.07,df=9(P<0.00001),I2=87%)。根据西医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其中1项研究未描述具体措施,故纳入9项研究,共分为五个亚组:①“中药VS曼月乐”组:包含2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0.46,df=1(P=0.50),I2=0%,提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MD=-30.42,95%CI(-40.66,-20.17),P<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相比较曼月乐降调血清CA125的效果更为明显;②“中药VS孕三烯酮”组:包含4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2.28,df=3(P=0.52),I2=0%,提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MD=3.67,95%CI(2.29,5.05),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相较于孕三烯酮降调血清CA125的效果更为明显;③“中药VS米非司酮”组:仅含1项研究,MD=-2.26,95%CI(-14.10,-9.58),P=0.71;④“中药VS布洛芬”组:仅含1项研究,MD=-14.59,95%CI(-23.04,-6.14),P=0.0007;⑤“中药 VS 妈富隆”组:仅含 1 项研究,MD=-15.20,95%CI(-27.05,-3.35),P=0.01。漏斗图显示:大部分散点较为集中,但左右并不完全对称,结果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5)不良反应5项研究中有关不良反应均为可提取的有效数据,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1.32,df=3(P=0.72),I2=0%,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OR=0.16,95%CI(0.06,0.41),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在不良反应方面低于西药。(6)证型与药物分析所涉及证型分别为气滞血瘀证(27.99%)、痰瘀互结证(17.73%)、血瘀证(13.21%)、肾虚血瘀证(12.92%)、瘀热互结证(12.35%)、寒凝血瘀证(10.77%)、气虚血瘀证(5.03%),频率最高为气滞血瘀证。而当归(61.11%)、赤芍(50.00%)、川芎(44.44%)、三棱(38.89%)为常用药,其中当归最为常用。2临床研究(1)月经情况①月经过多疗效评定情况:痊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例数为37例,总有效率88.10%。②月经PBAC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节点的变化,月经PBAC评分逐渐降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1个月、治疗前与2个月、治疗前与3个月相比,月经PBAC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月经经期:随着治疗时间节点的变化,治疗前与3个月相比,月经经期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月经色质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节点的变化,月经色质评分逐渐降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2个月、治疗前与3个月、1个月与2个月、1个月与3个月、2个月与3个月相比,月经色质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中医证候情况①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情况: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例数为36例,总有效率85.71%。②中医证候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节点,中医证候评分逐渐降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1个月、治疗前与2个月、治疗前与3个月、1个月与2个月、1个月与3个月、2个月与3个月相比,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血红蛋白含量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5)。(4)子宫体积治疗3个月后,子宫体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CA125水平治疗3个月后,血清CA12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本次临床研究期间,42例临床观察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心、肝、肾功能(心电图、ALT、AST、Cr、BUN)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研究结论1系统评价在总有效率、痛经VAS评分、月经改善情况(PBAC评分)、降调血清CA125等方面,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中药治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较西药少,比较安全。本研究初步证实了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良好,确有证据支持。希望以后有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提供更为严谨的证据。2临床研究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显着控制子宫腺肌病引起的月经过多,临床有效率达88.10%;缩短子宫腺肌病月经经期延长,改善月经经色、经质;显着改善患者气虚血瘀证候,临床有效率达85.71%;纠正贫血状况。但在缩小子宫体积与降调血清CA125方面疗效不明显。

吴福林[4](2020)在《止痛化症胶囊抗血瘀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止痛化症胶囊(简称“ZTHZC”)是由党参等19味中药经过炮制而成。临床上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不良反应少,疗效显着。目前,该药物药效成分不清楚,作用机理不明确,因此,进行深入开展其二次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从二方面进行,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止痛化症胶囊的抗血瘀的药效物质基础,一方面研究止痛化症胶囊抗血瘀及治疗相关妇科疾病的作用机制。为止痛化症胶囊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也为止痛化症胶囊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1)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解析平台对止痛化症胶囊进行全成分分析。首次利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对止痛化症胶囊的80%甲醇提取物进行全成分分析,共鉴定了70种化合物,包括有机酸、黄酮、生物碱等成分。(2)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析止痛化症胶囊的血清移行成分。首次利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止痛化症胶囊的血清移行成分进行研究,鉴定了15个血清移行成分,均为原型成分,包括有机酸、黄酮、三萜皂苷,生物碱等物质。分别为刺芒柄花苷、丹参素、芒柄花黄素、丹酚酸A、B、C、D、木犀草素、棕榈油酸乙酯、亚油酸、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甲素、9,12-二羟基-15-十九碳酸、黄芪甲苷及黄芪皂苷Ⅱ,这些成分可能与止痛化症胶囊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密切相关。(3)通过谱-效关系法对止痛化症胶囊抗血瘀活性进行评价,筛选其抗血瘀活性成分。本研究构建了止痛化症胶囊不同溶剂比例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32个色谱峰被确定为共有峰,对其相似度进行评估,相似度均大于0.90,通过灰色关联分析(GRA)评估谱-效应关系。筛选出抗血瘀活性成分8种,贡献率均大于0.80,在抗血瘀中具有明显贡献。(4)基于代谢组学方法探讨止痛化症胶囊抗血瘀的相关内源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利用UPLC-Q/TOF-MS技术与多变量统计分析相结合探讨止痛化症胶囊抗血瘀活性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从血浆、尿液及粪便中鉴别出25种差异代谢物可能与BSS模型密切相关。差异代谢物参与花生四烯酸,α-亚麻酸,视黄醇,甘油磷脂,类固醇激素合成,鞘脂及亚油酸7条代谢通路途径。上述结果有助于了解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发现临床诊断的目标,阐明ZTHZC的作用机制,并为使用ZTHZC作为抗血瘀药提供进一步的证据。(5)将符合类药五原则的全成分加上入血成分及谱-效关系筛选的化学成分作为基础,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止痛化症胶囊治疗妇科相关疾病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首次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索止痛化症胶囊治疗痛经、月经不调和盆腔炎等妇科疾病的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39个活性成分共涉及179个靶标,预测出木犀草素,汉黄芩素,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甲素,山奈酚,亚油酸及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7个关键活性成分及PTGS2,PPARG,MMP9,CASP3,TNF,RELA,JUN,AR等8个关键性蛋白。止痛化症胶囊可能通过调控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等多条通路来治疗痛经、月经不调及盆腔炎等疾病,改善患者病情。综上所述,本论文深入研究了止痛化症胶囊全成分组成,填补了止痛化症胶囊的入血成分的研究空白,首次利用谱-效关系筛选出了抗血瘀活性成分;首次利用UPLC-Q/TOF-MS技术与多变量统计分析相结合探讨止痛化症胶囊抗血瘀活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索止痛化症胶囊治疗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炎等妇科疾病的的分子作用机制和主要活性成分。论文中较为系统的对止痛化症胶囊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闫倩倩[5](2020)在《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A125等指标变化,探讨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90例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桂枝茯苓丸组、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3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A125及总体疗效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评价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纳入合格受试者共90例,过程中脱落5例,最终完成85例。其中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29例,隔药灸组28例,桂枝茯苓丸组28例。三组病例基线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1)临床疗效: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总有效率86.21%,隔药灸组总有效率75.00%,桂枝茯苓丸组总有效率71.43%,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隔药灸组、桂枝茯苓丸组。(2)痛经症状评分:经治疗,三组痛经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降低痛经症状评分疗效优于隔药灸组、桂枝茯苓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痛经症状量表:经治疗,三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COX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隔药灸组在降低COX痛经症状评分方面疗效均优于桂枝茯苓丸组(P<0.05),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组、隔药灸组在降低COX痛经症状评分方面疗效相等(P>0.05)。(4)血清CA125:经治疗,三组治疗后血清CA125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血清CA125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在降低血清CA125方面疗效相同。(5)安全性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隔药灸药物过敏,余患者均未发现过敏、烫伤或其他不良反应,余安全性观察指标均未见异常,安全性较好。结论: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症状,缩短痛经发作持续时间,改善痛经严重程度,降低血清CA125水平,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疗效优于单一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周雪[6](2020)在《刁军成教授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论文依据导师刁军成教授以妇人多肝郁气滞的理论指导临床,探讨从气滞血瘀论治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经验总结,为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拓展新思路,新用方。方法:查阅所有文献中关于痛经的章节,并对历代医家论述有关子宫腺肌病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选择门诊跟师时获取的典型病例进行记载、分析、判断疗效,整理刁军成教授有关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学术思想及其对此病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导师刁军成教授对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治疗思路依据、组方用药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患者素性抑郁或内伤情志、或宫腔操作、或房劳多产等均可导致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发生。现代医家大多数认为本病主要的病理基础为“瘀血留滞”,导师学验俱丰,治学严谨,根据临证总结,认为临床上以气滞血瘀最为多见,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多与肝有关,肝在瘀血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治瘀当从肝入手,提出肝郁为本病的致病之本,气滞血瘀为致病之标。治疗上以“疏肝理气、祛瘀止痛”为治则,标本兼顾,以自拟“化症止痛方”为基本方加减运用,在症缓时用一些调理本质的中药,并配合中成药治疗,对于病程较久及症状较重的患者,采用内外合治的诊疗方式,临床疗效确切。结论: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而丰富中医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经验。

谢宝珍[7](2020)在《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传承研究方法,阐述导师刘雁峰教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的病机认识及立论依据,总结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方思路、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2通过临床研究,围绕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卵巢异位囊肿的大小、女性激素水平以及CA-125水平这5个主要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调取2010年01月至2019年09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共480例患者,1172诊次。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筛选出104例患者,共207诊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软件进行中药物频数及药物组合频数统计、中药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复杂网络分析,挖掘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用药、药物组合及药物属性,并将挖掘结果整理成文稿形式交由导师审阅。结合半结构化专家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邀请导师围绕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立法依据、组方思路、用药配伍及加减规律进行探讨。根据访谈的内容,补充完善挖掘的结果。2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共42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筛选,共纳入24例。给予温肾暖肝散结方中药口服治疗12周,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片姜黄等。采用自身对照的观察方法,以0、4、8、12周为观察时间点,动态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痛经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症状量表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在治疗前后检测卵泡期女性激素6项、CA-125及月经干净后3-5天测量并计算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共6个项目。从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缩小病灶、调节激素水平以及降低CA-125共5个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于“人机结合”方法的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1)数据挖掘本研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207张处方进行药物统计,共得162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3394次。通过中药频数统计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药物包括:乌药、肉桂、葫芦巴、小茴香、红藤、元胡、没药、姜黄、郁金、丹参、巴戟天、忍冬藤、吴茱萸等。通过药物组合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包括:“乌药-吴茱萸”、“小茴香-肉桂”、“元胡-郁金”、“没药-姜黄”、“丹参-鳖甲”、“红藤-忍冬藤”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温补肾阳、暖肝行气及活血散结三个治疗方向的药物类群。其中,温补肾阳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葫芦巴、元胡、肉桂、小茴香、乌药、没药、姜黄等;暖肝行气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巴戟天、郁金、吴茱萸等;活血散结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丹参、鳖甲、茯苓。通过药物属性分析得出导师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味多辛、甘,主入肾、肝、脾经;药物功效以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及温通经脉为主。(2)专家采访通过半结构化的专家访谈,刘雁峰教授阐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为“肾阳虚损,寒滞肝脉,瘀结成症”,该病的关键病位在肾、肝。基于对病机的认识,导师提出温肾暖肝散结法作为内异症的治疗法则,以温肾暖肝为主,兼以活血散结,强调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导师的组方思路亦以该法为指导,方从法出,自拟“温肾暖肝散结方”,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姜黄、红藤、忍冬藤等。导师用药平和,一药多用,注重药物间同类相须、异类相使及相反相成的配伍特点。2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1)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VAS疗效判定,治疗12周后,治愈4人,显效6人,有效5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为62.50%,治愈率为16.67%。VAS评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01)。(2)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的CMSS总体评分、症状发生频率及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根据该量表的结构条目,将该量表分为消化道症状、情绪症状、躯体症状及头面部症状进行分析。①消化道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消化道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及治疗12周的消化道相关症状的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消化道相关症状的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消化道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P<0.001)。②情绪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情绪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04);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3,P<0.001)。③躯体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躯体相关症状总体评分、频率评分及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头面部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7,P=0.004);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17);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5,P=0.001)。(3)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2周后,显效3人,显效率为12.50%,有效12人,有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62.50%。中医证候积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患者的阳虚寒凝血瘀型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4)卵巢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治疗前后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0.180,P=0.859)。(5)女性激素6项治疗前后E2、P、PRL、FSH、LH及T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CA-125治疗前后血清CA-12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0.052,P=0.959)。结论1刘雁峰教授对内异症的病机、病位有独到的认识,运用温阳散寒法以治病之本,活血消症法以治病之标。导师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制方严谨,方证相应,随证加减。临证时,导师讲究用药平和,顾护阴血,并注重一药多用,配伍巧妙。2“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法在总结导师学术经验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定性的专家访谈方法能较好地补充并完善定量的挖掘的数据资料,使研究结果更全面、确切地反映导师的学术观点。3温肾暖肝散结方能有效缓解内异症相关性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改善阳虚寒凝血瘀证候,疗效持久且稳定。另外,温肾暖肝散结方在控制病灶大小的同时,并未抑制患者的卵巢内分泌功能。

殷彩苗[8](2020)在《健脾疏肝清湿化瘀法调控T细胞亚群Th1/Th2相关因子防治EMT术后复发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大鼠模型及术后复发状态模型,采用健脾疏肝清湿化瘀综合方案(中药灌胃+内异康复栓直肠导入)对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进行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异位囊肿形成及大小情况、盆腔粘连程度及子宫残端水肿情况,对模型大鼠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病灶外观及其病理切片的观察分析,以及检测Th1/Th2相关因子IFN-γ、IL-4在治疗后的表达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探究健脾疏肝清湿化瘀综合方案治疗EMT术后复发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T大鼠模型。1月后再次行手术切除部分异位病灶,建立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再将造模成功的EMT术后复发模型状态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醋酸亮丙瑞林组(Gn组),中药中剂量及高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6只大鼠。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及直肠导入,其余各组予不同药物以同样方式干预4周。末次给药后,处死各组大鼠,开腹取健侧子宫及异位病灶。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组织形态,应用Elisa法检测大鼠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标中IFN-γ、IL-4的表达情况。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在行第2次和第3次手术(建立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和处死大鼠取标本)时注意观察及记录大鼠的异位囊肿形成及大小情况、盆腔粘连程度及子宫残端水肿情况。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1)体重: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全部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用药治疗后的各组大鼠体重均有升高(P<0.05)。(2)行为、状态表现:经过2个月观察和记录,全部大鼠精神状态、反应情况无异常,只于行EMT模型与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造模术后2~3日内精神不振,活动减少,反应迟钝。中药中、高剂量组于灌胃、灌肠期间粪便常呈稀糊状;Gn组皮毛较稀疏杂乱,活动减少。(2)异位囊肿形成情况:(1)EMT模型大鼠:肉眼观察可见大小不一的异位血管、结节或囊泡等异位病灶的形成。(2)治疗前: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各组大鼠左、右侧异位囊肿大小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均P>0.05)。(3)治疗后:左侧异位囊肿: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异位囊肿显着缩小(P<0.05),Gn组、中药中剂量组有缩小趋势(P>0.05)。右侧异位囊肿: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Gn组与中药高剂量组异位囊肿显着缩小(P<0.01与P<0.05);中药中剂量组异位囊肿有缩小趋势(P>0.05)。(4)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后比较:左、右侧异位囊肿:复发状态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治疗前后异位囊肿有缩小趋势(P>0.05);高剂量组、Gn组治疗后异位囊肿大小显着缩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右侧Gn组P<0.01,余均P<0.05)。(3)盆腔粘连及子宫残端水肿情况:(1)盆腔粘连情况:治疗前: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各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各组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盆腔粘连程度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组治疗组大鼠盆腔粘连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后比较:各组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与假手术组治疗前后盆腔粘连无显着性差异(P>0.05)。(2)残端水肿情况:治疗前:建立EMT术后复发状态大鼠模型时记录示子宫残端水肿达21只,子宫残端水肿率为70%(21/30);假手术组6只均无子宫残端水肿。治疗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子宫残端水肿16只,子宫残端水肿率达53.3%(16/30);假手术6只均无子宫残端水肿。治疗前后相比:除假手术组、西药组残端水肿情况不变以外,中药中剂量组从治疗前出现残端水肿6只(20.0%)下降到3只(10.0%)、高剂量组从治疗前5只(17.0%)下降到1只(3.3%),水肿较治疗前减轻。模型组从原来4只(13.3%)上升到6只(20%)。(4)EMT术后状态模型大鼠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病理学表现:(1)在位内膜:呈正常子宫形态。(2)异位病灶: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见囊肿样结构,其内层被覆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排列规则,部分可见核下空泡,与在位子宫内膜形态结构相似,间质内可见血管扩张,新生血管形成并增生明显。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Gn组、中药高剂量组的新生毛细血管增生情况均有减轻;中药中剂量组子宫内膜样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较明显,Gn组次之,中药高剂量组相对最轻。(5)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INF-γ表达情况:(1)在位内膜: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FN-γ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Gn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FN-γ浓度显着升高(P<0.05),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FN-γ浓度有升高趋势(P>0.05)。(2)异位病灶: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P<0.05)、Gn组(P<0.01)大鼠异位内膜病灶中IFN-γ浓度显着升高;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异位内膜病灶中IFN-γ浓度有升高趋势(P>0.05)。(6)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IL-4表达情况:(1)在位内膜: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L-4浓度显着升高(P<0.01)。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Gn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L-4浓度极显着降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L-4浓度有下降趋势下降(P>0.05)。(2)异位病灶: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Gn组大鼠异位病灶中IL-4浓度显着降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异位病灶中IL-4浓度有降低趋势(P>0.05)。结论1.本实验研究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T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表现与在位子宫内膜相似,间质内较多新生血管形成,间质细胞大量增生,提示本次造模成功。2.本研究结果表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在复发状态模型组与各治疗组之间存在表达差异,提示内异症术后复发可能与Th1/Th2免疫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IFN-γ表达下降、IL-4表达升高,经药物治疗后主要表现为IFN-γ表达升高、IL-4表达下降。3.研究结果表明健脾疏肝清湿化瘀综合方案通过调节IFN-γ、IL-4表达,调控Th1/Th2免疫平衡可能是防治EMT术后复发的机制之一。

张露[9](2020)在《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根据研究结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所有病例均选自于2018年03月至2019年09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妇科门诊(花园山和凤凰门诊)就诊的病人,根据纳入标准,临床共收集61例患者,分别为针药组31例和中药组30例。中药组予以膈下逐瘀汤加减口服,针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程度、中医证候、局部体征、子宫体积、血清CA125值及安全性指标,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采用统计学分析,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子宫体积积分、血清CA125值等资料,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疗效: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6.77%,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0%,经秩和检验,Z=-2.030,P=0.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痛经疗效: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有效率为96.77%,中药组有效率为93.33%,经秩和检验,Z=-2.277,P=0.023,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有效率为90.32%,中药组有效率为76.67%,经秩和检验,Z=-2.19,P=0.029,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主要症状疗效:组内比较,针药组在经行腹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颜色、血块、腰骶酸痛、乳房胀痛、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带下量多等症状方面,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在经行腹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颜色、血块、胸胁胀满等症状方面,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项症状积分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在治疗经行腹痛、经期延长、腰骶酸痛、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白带量多等症状方面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积分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6.局部体征疗效: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子宫体积疗效:组内比较,针药组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变化不明显,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清CA125疗效:组内比较,针药组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后血清CA125值变化不明显,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其中针药组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取针后出现少量出血,干棉签按压后出血消失,可继续接受治疗,中药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分析,P=0.125(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疗效确切,能够控制痛经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特别是在改善经行腹痛、经期延长、腰骶酸痛、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白带量多症状方面显着优于膈下逐瘀汤,并在缩小子宫体积、缓解子宫压痛、降低血清CA125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本试验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尚认为其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刘子康[10](2020)在《温阳活血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温阳活血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阳性药物GnRH-a对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符合子宫腺肌病西医诊断标准、中医寒凝血瘀证辨证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予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西药组予GnRH-a类药物治疗。再根据治疗疗程的不同分为中药组a、中药组b,西药组a、西药组b。中药组a、西药组a疗程3个月,中药组b、西药组b疗程6个月。停药后均随访6个月经周期。对纳入病例的一般情况资料、痛经、中医证候、子宫体积、血清CA125、E2、FSH、LH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收集108例患者,最终共纳入89例,其中中药组a25例,中药组b26例,西药组a24例,西药组b14例。对纳入病例进行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各组年龄、体重指数(BMI)、初潮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子宫腺肌病病程、痛经病程、既往宫腔操作史及合并疾病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痛经程度均以重度为主。2.总有效率:中药组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总有效率与西药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疗程总有效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停药后痛经复发情况:中药组痛经复发率显着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疗程痛经复发率差异不大(P>0.05)。中药组痛经复发时间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西药组疗程6个月较疗程3个月复发时间更晚(p<0.05)。4.痛经VAS评分:中、西药组治疗前、后痛经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中药组趋势平稳且均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随访第1~4个月经周期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自随访第5个月经周期开始,西药组痛经VAS评分显着高于中药组(p<0.05)。不同疗程降低痛经VAS评分疗效相当(P>0.05)。5.痛经持续时间:中、西药组治疗前、后痛经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中药组至随访第4个月经周期回复至治疗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自第2个月经周期回复至治疗前水平(P>0.05)。不同疗程降低痛经持续时间疗效相当(P>0.05)。6.痛经COX评分:中、西药组治疗前、后痛经COX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中药组趋势平稳且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随访第1~4个月经周期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自随访第5个月经周期开始,西药组痛经COX评分显着高于中药组(P<0.05)。不同疗程降低痛经COX评分疗效相当(P>0.05)。7.合并应用止痛药情况:治疗前总共17例患者应用止痛药,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中、西药组及不同疗程组间应用止痛药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应用的止痛药种类均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8.中医证候评分:(1)中药组改善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中、西药组治疗后经行腹痛、非经期腹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但中、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西药组治疗后月经量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西药组显着低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经色紫黯或有血块、形寒肢冷、大便溏泄方面,西药组改善不明显(P>0.05),中药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且低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西药组治疗后性欲下降评分较治疗前显着升高,且显着高于中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西药组在带下量多色白、小便清长方面,虽较治疗前均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疗程方面,不同疗程总有效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疗程6个月较疗程3个月能更有效地缓解形寒肢冷、大便溏泄症状(P<0.05),而西药疗程3个月和疗程6个月差异不显着(P>0.05)。9.停经及月经复潮情况:西药组平均在注射第1~2针时开始停经。西药组疗程6个月较疗程3个月月经复潮更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均未出现停经情况。10.血清CA125水平:中、西药组血清CA125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西药组疗程6个月降低血清CA125疗效较中药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中药组随访第3个月经周期仍显着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至随访第6个月经周期仍低于治疗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随访第3个月经周期血清CA125略低于治疗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远高于中药组(P<0.05),至随访第6个月经周期,显着高于治疗前水平及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疗程间降低血清CA125疗效相当(P>0.05)。11.子宫体积:中药组子宫体积较治疗前略有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子宫体积明显小于中药组(P<0.05),且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随访期间,中药组子宫体积变化不明显(P>0.05),西药组至随访第6个月经周期,显着高于中药组及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疗程间缩小子宫体积疗效相当(P>0.05)。12.卵巢功能E2、FSH、LH:西药组E2、FSH、LH激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且低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E2激素水平较治疗前亦显着降低(P<0.05),血清FSH、LH较治疗前虽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疗程6个月降低FSH、LH激素水平程度高于疗程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安全性评价:各组在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出现异常。中药组a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经间期出血,中药组b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胃部烧灼感,调整组方后症状消失;西药组38例均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潮热汗出发生频率最高,情绪异常、关节痛和失眠次之。研究结论:温阳活血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中医症状,降低痛经复发率,控制子宫体积,降调CA125表达,降低E2、FSH、LH表达,并且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二、止痛化症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止痛化症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痛经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文献的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临床问题1
        3.1.1 推荐意见1
        3.1.2 推荐意见2
        3.1.3 推荐意见3
        3.1.4 推荐意见4
        3.1.5 推荐意见5
        3.1.6 推荐意见6
        3.1.7 推荐意见7
    3.2 临床问题2
        3.2.1 推荐意见1
        3.2.2 推荐意见2
        3.2.3 推荐意见3
        3.2.4 推荐意见4
        3.2.5 推荐意见5
        3.2.6 推荐意见6

(2)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 病例的选择和分组
        2. 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西医诊断标准
        3. 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医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剔除和脱落标准
        7. 伦理审查
    (二) 评分标准
        1. 痛经程度评分标准
        2. 中医症状评分
    (三) 实验方案
        1. 内异方组
        2. 优思明组
        3. 内异方+优思明组
    (四) 观察指标
    (五) 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六) 相关信息的统计整理
二、结果
    (一) 病例入选情况
    (二) 治疗前基本资料
        1. 年龄(岁)
        2. 病程(年)
        3. 痛经持续时间(天)
    (三)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四) VAS评分的比较分析
    (五) 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六) CA125比较分析
    (七) 前列腺素PGF2a比较分析
    (八) 不良反应观察
三、讨论
    (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中医学认识
        1. 病因病机
        2. 中医的治疗方法
    (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西医学认识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及病理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痛经的机制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现代医学治疗
    (三) 立题依据
        1. 肾虚血瘀型EMs痛经病机依据
        2. 补肾活血化瘀止痛论治本病的依据
    (四) 导师自拟内异方的组方意义、诸药物的中医论述及现代药理研究
        1. 导师自拟内异方中主要药物的中医论述
        2. 诸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五) CA125、PGF2a与EMs痛经的相关性
    (六) 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EMs痛经的疗效及机制探讨
        1. 临床疗效
        2. VAS评分
        3. 中医证候积分
        4. CA125(U/ml)
        5. 前列腺素PGF2α
    (七) 安全性评价
    (八)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九)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系统评价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相关认识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3 生活调摄
        4 结语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相关认识
        1 发病机理
        2 与月经过多相关的发病机理
        3 临床表现与诊断
        4 西医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2 文献的筛选与纳入
        3 文献的质量学评价
        4 资料的提取与收集
        5 数据分析与综合
        6 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结果
        1 文献检索
        2 文献特征
        3 质量评价
        4 数据提取与统计学分析
        5 证型及中药规律分析
    讨论
        1 疗效探讨
        2 证型及中药分析
        3 局限性
        4 研究启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药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疗效观察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观察结果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组方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4 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可能高危因素
        5 不足与启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4)止痛化症胶囊抗血瘀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药复方的研究进展
    1.2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理论
    1.3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1.4 妇科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1.5 止痛化症胶囊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止痛化症胶囊的全成分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止痛化症胶囊入血成分的鉴定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止痛化症胶囊HPLC指纹图谱与抗血瘀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探讨止痛化症胶囊抗血瘀的相关内源性物质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止痛化症胶囊治疗常见妇科疾病的分子作用机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3 结论
第七章 总结
    7.1 止痛化症胶囊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5)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历选择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
        2.2 治疗前后对比分析
        2.3 痛经疗效对比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 痰瘀互结是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主要病机
    2 痰瘀互结是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反复发作的病理机制
    3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中医治疗优势
    4 治疗及方药分析
        4.1 桂枝茯苓丸
        4.2 隔药灸
    5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5.1 改善痛经的疗效分析
        5.2 对血清CA125降低情况疗效分析
        5.3 安全性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刁军成教授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古代医家对子宫腺肌病的病机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病机认识
        2.1 激素因素
        2.2 免疫因素
        2.3 子宫基底内膜内陷因素
        2.4 血管生成因素
        2.5 神经生长因子因素
    3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方法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治疗特点
    3.3 基本治法:疏肝理气,祛瘀止痛
    3.4 临床辨证
    3.5 导师治疗本病的经验
4 临床医案举例
5 总结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诊断
        3 临床病理分型
        4 临床分期
        5 治疗策略与方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概况
        3 小结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基于“人机结合”的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资料
        3.1 数据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数据清洗与筛选
        4.2 数据导入与核对
        4.3 中药处方数据规范化处理
        4.4 数据挖掘与分析
        4.5 专家访谈
        4.6 研究流程图
    5 研究结果
        5.1 数据录入情况
        5.2 药物频次分析
        5.3 药物组合频次分析
        5.4 药物四气统计
        5.5 药物五味统计
        5.6 药物归经统计
        5.7 药物功效统计
        5.8 关联规则分析
        5.9 聚类分析
        5.10 复杂网络分析
        5.11 专家访谈
    6 讨论
        6.1 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立论依据
        6.2 温肾暖肝散结方的组方思路及配伍规律
        6.3 用药特点
        6.4 “人机结合”在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7 小结
第三部分 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资料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例处理
        3.7 中止试验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药物
        4.2 疗程及观察时间
        4.3 合并用药记录
        4.4 观察指标
        4.5 疗效判定与评价标准
        4.6 统计分析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纳入病例情况
        5.2 一般情况
        5.3 治疗结果
        5.4 不良反应记录情况
    6 讨论
        6.1 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6.2 疗效分析
    7 小结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8)健脾疏肝清湿化瘀法调控T细胞亚群Th1/Th2相关因子防治EMT术后复发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实验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一)Th1/Th2 免疫调控失衡与妇科疾病
        参考文献
    (二)中医药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及促孕机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和科研成果
附录三:在校期间参加的培训及学术会议
附录四:在读期间参加的培训及学术会议

(9)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内容
        2.4 观察指标评分标准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数据处理
        2.7 技术路线
    3 一般资料
        3.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3.2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痛经情况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情况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局部体征积分情况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积分情况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A125 情况比较
    4 临床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分析
        4.2 两组患者痛经疗效分析
        4.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4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疗效分析
        4.5 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疗效分析
        4.6 两组患者子宫体积疗效分析
        4.7 两组患者血清CA125 疗效分析
        4.8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立题依据
    2.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3.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4.本研究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5.探析膈下逐瘀汤加减
    6.温针灸取穴依据
    7.综合机理探讨
    8.研究结果分析
    9.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临床研究观察表
致谢

(10)温阳活血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子宫腺肌病痛经发生机制
        2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西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现代临床研究
        3 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机制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使用药物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结果
    4 讨论
        4.1 温阳活血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
        4.2 温阳活血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4.3 GnRH-a与子宫腺肌病
        4.4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四、止痛化症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痛经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2)
  • [2]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D]. 何晓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系统评价与疗效观察[D]. 王洁楠.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止痛化症胶囊抗血瘀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吴福林. 吉林大学, 2020(08)
  • [5]隔药灸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的临床研究[D]. 闫倩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刁军成教授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经验总结[D]. 周雪.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D]. 谢宝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健脾疏肝清湿化瘀法调控T细胞亚群Th1/Th2相关因子防治EMT术后复发的机制研究[D]. 殷彩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D]. 张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10]温阳活血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研究[D]. 刘子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止痛化征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