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式滤料上流过滤水处理工艺调试与运行研究

浮式滤料上流过滤水处理工艺调试与运行研究

一、漂浮滤料上向流过滤水处理工艺调试运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翟杨[1](2021)在《水库水错流超滤对生物预处理的强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北方水厂条件所限,生物法一直未能得到推广应用,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负荷低、温度低,启动难。本课题研究考虑到超滤膜错流过滤过程,回流水中含有无法通过超滤膜的微生物、有机物,将其回流至生物膜预氧化池,快速启动生物反应池,来解决微生物负荷低难以采用生物处理的难题。试验原水先进入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行充分生物降解,出水进入超滤进水桶,由离心泵将水压入错流超滤膜组件进行错流过滤,错流超滤出水进入净水桶用以反冲洗,错流超滤膜组件的浓缩液及反洗废液回流至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行循环处理。该工艺主要针对传统净水工艺对小分子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差的问题,增加生物接触氧化进行预处理,利用生物膜中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同时采用错流超滤膜工艺,保障了生物接触氧化池出水的生物安全性,错流超滤浓水回流至生物氧化池,无废水排放,且将超滤膜截留的微生物回流至生物接触氧化池,保证生物接触氧化池有充足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同时错流超滤膜采用滤时曝气形成气液两相流,回流水中带着较高的溶解氧回流至生物氧化池,为微生物提供了有氧环境,有效降低了能耗。将生物接触氧化与错流超滤处理工艺进行结合,优化了常规生物氧化法给水处理负荷低和常规死端超滤出水量低、能耗高的问题,同时处理工艺提高了对小分子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保证了出水的生物安全性、节约了占地面积,降低了制水能耗。在过滤时增加曝气,形成气液两相流对于错流过滤过程有着明显的强化作用。曝气量为120 L/h时,中空纤维膜稳定膜通量最大,与曝气量为0 L/h时的单相流错流过滤相比,稳定膜通量增加了65%。进一步增大曝气量,膜通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降低的现象,曝气量为150 L/h与180 L/h分别衰减了5.88%和11.76%。错流超滤对于细菌的去除率为100%,回流率基本稳定在80%左右。这说明错流过滤系统对细菌的截留、回流作用非常明显,可以将水中游离的大部分细菌、微生物等通过浓缩液回流的方式,重新回到生物接触氧化系统中,同时还可以将利用水力冲击等因素造成的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内生物膜上脱落、分离的微生物进行去除,保证出水生物稳定性。组合填料,软性纤维填料,弹性立体填料与流化床填料四种不同的填料,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组合填料和软性纤维填料系统对CODMn的最终去除效果相差不大,对于CODMn的最终去除效果在50%左右。组合填料与软性纤维填料所培养的生物膜系统,挂膜速度快,对于CODMn的去除效果以及氨氮的去除效果均好于另外两种填料。优于弹性立体填料和流化床填料的去除效果。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组合填料和软性纤维填料系统分别在第10天和14天实现了对于CODMn的稳定去除。生物接触氧化组合错流超滤系统对于CODMn的去除率为75%~80%,出水CODMn的浓度在1 mg/L以下;氨氮去除率在96%左右,出水氨氮浓度在0.5 mg/L以下;浊度的去除率在95%左右,出水浊度在0.1 NTU以下。在对CODMn的去除过程中,生物接触氧化部分去除率为45%~50%,贡献占比为60%;错流超滤系统去除率为30%~35%,贡献占比为40%。生物接触氧化组合错流过滤中试系统在应对季节温度变化时,仍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冬季水温较低时(14℃),对于氨氮的去除率保证在90%以上,对于CODMn的去除率也有68.1%,出水水质仍然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张林涛[2](2020)在《大型连续砂滤器的研究与改进》文中认为连续砂滤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方面的设备,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砂滤器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阐述了连续式砂滤器的结构、原理、类型和优点等,针对目前大庆油田514污水处理站使用的大型连续砂滤器在处理采出水的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进设计了三相洗砂器、布水器和提砂装置,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对大型连续砂滤器的罐体、顶盖等零部件进行了改进,同时对滤料类型、滤料直径和滤层厚度进行了论证,最终选择了粒径为0.6~1.2mm的石英砂滤料,滤层厚度为3.2m。通过Creo三维软件对设计和改进的零部件进行建模,利用软件的装配功能组建了一套完整的大型连续砂滤器。利用CFD软件对布水器进行数值分析,以流速的标准差作为评价布水均匀程度的依据。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布水孔数量nk为21时,在任意平面内速度的方差最小,布水最为均匀;布水孔直径Dk最佳范围为:10dl,max≤Dk≤dj/3,其中dl,max为滤料的最大粒径,dj为布水器支管内径;增大布水器支管轴线与水平面夹角θ,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布水均匀程度;支管轴线与水平面的最佳夹角θ为:θ=θmax-(3°~5°),其中θmax为支管不与罐体发生干涉时的最大夹角。通过搭建小型试验装置进行正交试验,优选出了最佳运行参数:当滤料粒径为0.6~1.2mm、滤速为4m/h、滤层厚度为1.8m、循环速率为1~2mm/min时,含油去除效果最高;当滤料粒径范围为0.6~1.2mm、滤速为4m/h、滤层厚度为1.0m、循环速率为2~4mm/min时,悬浮物去除效果最好。提砂装置性能试验表明,当进气量为1.8~4L/min时,提砂管内流体形态为鼓泡型;当进气量为5~12L/min时,提砂管内流体形态为节涌型;当进气量为15~22L/min时,提砂管内流体形态为湍动型;当进气量大于25L/min时,提砂管内流体形态为快速型;湍动流型时,滤料在提砂管内进行的的第一次清洗效果好。对不同压力下的进气量与砂循环速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绘制出相应的曲线图。通过观察发现了试验中原气盒结构存在缺点,对其进行了结构改进,增加筛管、进气口方向改为切向进气,气盒结构改进后有效地避免了滤料倒流进入气管内,且气盒内的气流稳定顺畅,没有出现滤料固定堆积现象,能够保证提砂管长期稳定运行,延长大型连续砂滤器的使用寿命。

左峰[3](2020)在《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对水污染治理重视程度的日益增涨,国家环保局及地方环保部门先后出台了各大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新政策。2012年辽宁省政府从各个方面开展辽水三大水域浑河、太子河和大辽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并且在2012年3月26日开始下发文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浑河太子河大辽河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2)9号)。在文件中提出,进一步削减污水处理厂尾水受纳水体的水污染负荷,要求各现状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沈阳XNH污水处理厂原设计出水水质为二级排放标准,按照相关条文一定要提升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本篇论文所研究的目的意义就是对沈阳XNH污水处理厂的提升升级改造工艺进行研究,为该厂的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以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进水水质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当下存在的处理工艺,对本次设计的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升级改造工艺来对比分析研究。其主要内容有现在存在的污水处理厂的现有问题分析,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数据的分析,根据国内外方案及选择方案的对比对工艺方案选择与分析,设计参数优化及工艺设计,还有运行效果分析等。根据沈阳XNH污水处理厂2017.01-2017.12的实测资料,确定该厂设计规模为40万m3/d。根据沈阳XNH污水处理厂2017.01-2017.12的实测资料,按保证率95%确定该厂的设计进水水质为CODcr=400mg/L,BOD5=175mg/L,SS=235mg/L,NH3-N=36mg/L,TN=45mg/L,TP=4.5mg/L。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具体为CODcr≤50mg/L,BOD5≤10mg/L,SS≤10mg/L,NH3-N≤5mg/L,TN≤15mg/L,TP≤0.5mg/L.沈阳XNH污水处理厂进水的BOD5/COD=0.44,可以看出污水的可生化性还是比较好的,属于易生物降解污水。根据进水水质特点,结合原有处理工艺,确定本次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二级处理工艺采用“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后置反硝化生物滤池”工艺,深度处理工艺采用“加砂沉淀池”工艺,除磷工艺采用“生物除磷+化学除磷”工艺消毒工艺采用“紫外线消毒”工艺。运行结果表明,沈阳XNH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后,不但提高了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能力,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得到了提升,出水的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了设计出水要求。沈阳XNH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的排放标准,将缓解和消除污水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李强[4](2019)在《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方案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改善我国的水环境质量,更好的保护水资源,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颁布实施,对污水处理中各项水质指标尤其是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提出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要求。但由于我国部分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的时间较早,出水达不到国家标准一级A的排放标准,因此很多城镇污水处理厂需要进行提标改造。城南污水处理厂原设计出水水质为一级B排放标准,已不能满足一级A的排放标准。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城南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艺进行研究,为该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以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进水水质的调查与分析,结合污水处理厂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对该厂的提标改造工艺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前污水处理工艺处理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污水处理厂进水量及水质分析与确定,提标改造工艺流程方案选择与分析,工艺设计研究,提标改造后工艺处理效果分析等。根据城南污水处理厂2014年1月至12月实测数据,确定该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量规模为3万m3/d。按照保证率85%确定该厂设计进水水质为CODcr=350mg/L,BOD5=150mg/L,SS=180mg/L,NH3-N=35mg/L,TN=50mg/L,TP=4mg/L。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具体为CODCr≤50mg/L,BOD5≤10mg/L,SS≤10mg/L,NH3-N≤5mg/L,TN≤15mg/L,TP≤0.5mg/L。城南污水处理厂进水BOD5/CODCr=0.43,可生化性较好,属于易生物降解污水。根据进水水质特点,结合污水处理厂原有污水处理工艺,确定本次提标改造工程二级处理工艺采用改良氧化沟工艺,深度处理工艺采用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除磷工艺采用“生物除磷+化学除磷”工艺,辅助碳源选用乙酸钠,消毒工艺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工艺。城南污水处理厂经过提标改造后,经过对污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行分析能够表明,提标改造后的处理工艺提高了脱氮除磷的能力,对其它污染物的去除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出水的各项水质指标均稳定达到了设计出水水质要求。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后,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缓解了庞河、南湖等附近河流湖泊的受污染程度,减轻了地下水源和市政水源的压力,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镇生活环境、城区商业投资开发环境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朱玉芳[5](2018)在《多级接触氧化工艺除碳脱氮机制及其在涂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涂装废水已成为工业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涂装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具有排放量变化大、有机污染物浓度高、组成成分复杂、可生化性低等特点。为了满足越来严格的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需要对汽车涂装废水处理工艺进行重点研究和优化,最大限度地进行节能减排,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汽车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水环境保护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提出采用多级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对模拟的工业废水进行小试试验,考察了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在启动和运行过程中除碳脱氮的规律并对其进行了机制分析。然后采用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对实际的汽车涂装废水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小试试验,在多级接触氧化反应器负荷启动运行过程中,考察并分析了生化系统对COD、TN和NH4+-N的去除效果,并对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在处理涂装废水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抗冲击特性和除碳脱氮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进水流量从80 L/d逐步增加到240 L/d过程中,生化池内每段生化槽之间已形成非常明显的有机物浓度差,随着废水的流动方向,有机物浓度在生化池内逐级降低,进水COD的平均值为1214mg/L,经过生化处理后的最终出水有机物浓度可始终稳定地达到内部控制排放标准,即COD<500mg/L。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前段对COD的平均去除率约占55%,贡献力最大,且前段对COD去除率受进水流量变化影响波动最大,后段波动最小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在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24h、16h、12h、8h的条件下,生化系统对COD总去除率的平均值分别为81%、86%、84%和83%;TN去除率的平均值分别是77%、76%、76%和65%;NH4+-N去除率的平均值分别是97%、96%、94%和 86%。进入多级接触氧化系统的涂装废水可生化性较低,其B/C仅约为0.15,较难被生物降解。经过生化系统处理后,废水的BOD以及B/C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多级接触氧化工艺在改善废水可生化性的同时又可实现稳定高效的有机物去除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多级接触氧化工艺可以有效地降低剩余污泥产量,平均污泥产率约为0.03 gTSS/gCOD去除,仅是传统活性污泥法的1/10左右,是传统生物膜法的1/5左右。生化系统对废水中的悬浮固体可实现较高的去除率,当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时,生化系统对SS的平均去除率为82.8%。根据污泥减量化的原理,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于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可实现污泥减量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处理实际的汽车涂装废水小试试验中,探究了三个重要的工艺运行参数(溶解氧浓度、温度、有机负荷)对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运行条件。当水力停留时间为8h,水温为25~30℃,pH为6.5~7.5,生化系统前段DO浓度保持在0.5~1 mg/L,中段和后段DO浓度保持在2~3 mg/L,进水有机物浓度COD保持在5000 mg/L以下时,生化系统对COD的总去除率可保持在90%左右,NH4+-N总去除率可保持在86.4%~92.5%之间,TN的总去除率可保持70.1%~85.6%。建立了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对有机物降解的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描述了出水有机物浓度和进水流量、进水有机物浓度、填料体积、填料比表面积以及动力学参数等之间的关系,可应用于多级接触氧化系统的设计和计算,为多级接触氧化工艺的工程推广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在小试规模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放大到工程应用研究上,通过工程实例进一步研究本工艺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并对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在实现工程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工艺流程、设备安装、工艺调试、工艺运行效果、改进措施、项目效益及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和分析,为本工艺技术进行工程示范以及相应的升级改造研发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分析种群丰度及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差异性及相似性、群落结构多样性组成等,揭示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在不同运行阶段和其不同位置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和动态演替规律。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生化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可生化性改善、污泥减量化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机制。

时玉龙[6](2017)在《多相流泵溶气气浮组合工艺除污染效能及强化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有机物与胶体颗粒物的有效去除是当今饮用水处理领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气浮工艺(DAF)在去除有机物与胶体颗粒物形成的小尺寸轻质絮体方面具有优势。气浮工艺在国外饮用水领域发展速度很快,相比之下其在国内的研究与应用相对滞后,并且已有研究更多的关注气浮除浊效能,而气浮去除天然有机物(NOM)和有机微污染物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在微气泡去除有机物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围绕多相流泵溶气气浮技术,分别对气浮与沉淀、外压式超滤膜和膜生物反应器联用工艺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效能与机理进行研究;考察了微气泡表面改性技术去除水中有机物的可行性,研究壳聚糖分别用作助凝剂与微气泡改性剂时,对气浮工艺去除有机污染物的促进作用,并利用有机物组分筛分、三维荧光光谱(E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多种手段对不同有机物组分与微气泡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原水水质条件下沉淀-气浮串联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对EDUR多相流泵气浮工艺的微气泡浓度进行了测定,利用气浮混合区粘附效率模型与分离区夹气絮体上浮速率模型分析了絮体颗粒的理论分离效率,考察了沉后水二次投加混凝剂对后续气浮工艺除污染效能的影响,对嗅味物质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区微气泡平均直径20.1μm,分离区气泡床厚度59±8 cm;沉淀-气浮工艺可以有效地削减水中固体颗粒物浓度,浮后水浊度接近1.7 NTU,对2200μm颗粒物的去除率维持在85%左右;EEM结果表明沉淀-气浮工艺可以较好地去除水中大分子腐殖酸类NOM,而对小分子NOM组分效果有限;沉淀、气浮出水浊度与其总铝含量线性相关,沉淀-气浮工艺可以有效去除混凝段外加铝盐;在沉后水中二次投加混凝剂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尺寸颗粒物(23μm)的气浮分离效率,但是对NOM的去除无明显提升;混合区粘附效率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工况参数变化对颗粒物气浮分离效率的影响,模型分析与实测数据均证实絮体颗粒尺寸在≤100200μm范围内,较利于其上浮分离;此外,包括沉淀-气浮在内的示范工程工艺体系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以及吡啶、吡嗪、硫醚、醛酮等嗅味物质。为解决沉淀-气浮工艺对NH4+-N及小分子NOM去除效果有限以及浮后水中仍有大量小尺寸颗粒物残留的问题,本文将DAF分别与外压式超滤膜组件(UFM)、上向流复合滤料膜生物反应器(MBF)组合,研究了DAF-UFM、DAF-MBF组合工艺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分析了DAF作为前处理工艺时对超滤膜组件膜污染发展速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DAF-MBF工艺对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DAF与超滤膜在不同尺寸絮体颗粒物的去除上具有很好的互补性,DAF对微米级颗粒物的有效去除,降低了膜组件的固体颗粒物负荷,UFM与MBF则将可截留颗粒物尺寸扩展到纳米级,两种组合工艺膜后水浊度均保持在0.1 NTU左右,2200μm颗粒数浓度均<200个/m L,同时膜后水中病原微生物均基本无检出。在DAF-MBF工艺中,MBF通过下部沸石层对NH4+-N的化学吸附与上部活性炭层的生物氮循环作用使出水NH4+-N浓度降至0.1 mg/L。浮后水中丰富的溶解氧含量有力地保障了MBF内生物膜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与降解。EEM显示浮后水经过MBF处理后小分子富里酸及蛋白质类物质的含量明显降低。此外,DAF-MBF工艺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嗅味物质。与UFM相比,MBF反应器中帘式超滤膜的膜污染发展速率明显减慢。为了强化多相流泵溶气气浮工艺对有机物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本研究采用阳离子聚合物对微气泡进行表面改性,验证了微气泡改性技术去除水中有机物的可行性。依托常规混凝-气浮工艺,其中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PACl),考察了壳聚糖分别用作助凝剂与微气泡改性剂时对不同NOM组分及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和卤乙酸生成势(HAAFP)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在气浮泵溶气系统回流水中投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与壳聚糖可以对微气泡进行表面改性,浮后水zeta电位及收集浮渣FTIR分析均证实大部分壳聚糖分子粘附在微气泡表面,并进入到上层浮渣层中。在PACl单混凝剂与壳聚糖双混凝剂气浮体系中,大分子疏水性NOM在疏水性结合的作用下会优先粘附到微气泡表面,从而获得较高的气浮分离效率,而小分子亲水性NOM的去除率较低。在壳聚糖改性气浮体系中,当回流水p H值减小到低于壳聚糖分子等电点时(如p H5.5和p H4.0),改性微气泡表面壳聚糖分子正电荷密度的升高会促进其对带负电性小分子亲水性NOM的去除,这一过程中静电引力及氢键结合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THMFP与HAAFP的去除率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覃娟[7](2016)在《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石化企业是用水大户,为解决企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和降低外排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在企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循环冷却水排污水的处理回用已成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节约用水的一个重要措施。而选择合适的污水预处理和处理工艺,是保证出水达标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循环冷却水的工艺设计,简述了循环冷却水排污水的来源与特征,根据国内外污水脱盐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某石化项目的循环冷却水排污水的水质情况,依据设计公司引进的专利技术特点,设计出了一套高效、处理效果稳定、有利于设备长期运行的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系统,并将系统投入了实际运行。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两个月,出水达标并成功地用作循环冷却水。预处理单元包括高效沉淀池和BS?单元。高效沉淀池由混凝、絮凝和沉淀澄清三个功能单元组成,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胶体、悬浮颗粒、硬度、碱度、总磷、重金属。BS?单元主要由布水池、BS?处理单元和产水池组成,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有机物和细菌。BS?技术能有效地将生物营养物质截留在过滤器内,使微生物在过滤器内附着增殖,并能够抑制微生物在反渗透膜表面繁殖,从而有效防止反渗透膜表面产生生物污堵。处理单元包括反渗透单元。反渗透单元主要由保安过滤器、高压泵和反渗透膜系统组成。保安过滤器用于去除较大颗粒杂质以保护膜元件,反渗透膜系统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无机盐、胶体和有机物。系统已经成功运行了两个月。运行结果表明,处理系统对COD、BOD、SS、硬度、碱度、总磷的去除效果良好。高效沉淀池出水浊度小于1.0NTU;COD平均去除率为28.8%;TP平均去除率为97.3%。BS?单元出水浊度小于0.2NTU;COD平均去除率为20%;SDI能维持在3左右。反渗透单元出水水质符合再生水用作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的水质指标要求。

王琳,谭凤训,邵建棚,武道吉,孙培师,李淑杰,朱大伟[8](2016)在《聚苯乙烯滤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滤池中滤料的选择是水处理过滤工艺的研究重点。与目前在水处理中应用广泛的无机下沉式滤料相比,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轻质悬浮滤料具有独特的应用特点。该文综述了目前水处理工艺中对一种轻质悬浮滤料——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的应用,并分析了国内外一些相关的试验研究,阐述了聚苯乙烯滤料在水处理工艺中应用的优势与缺点。指出了未来对聚苯乙烯滤料的研究方向,展望了聚苯乙烯滤料在水处理领域的发展前景。

毕芳[9](2012)在《涡凹气浮—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含油废水的工程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含油废水是一种量大面广的工业废水,它来自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和油的转运等。目前常规的炼油厂含油废水的处理工艺是“隔油-气浮-生化”的“老三套”处理工艺。该工艺技术成熟、稳定可靠,但在实际工程中仍存在占地面积大、投资高,药剂费偏高等问题。因此,针对含油废水的特点,开展工程研究,以降低废水处理运行费用,加快处理速度,缩小占地面积,提高处理效果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石油工业炼油厂含油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对工艺比选,设计参数、运行参数的分析论证,确定采用涡凹气浮(CAF)-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通过工程实践和研究,得到以下结果与结论:(1)CAF对石油类和悬浮物去除效果显着,去除率可达到90%,但CAF对炼油厂含油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甚微,有机物的去除还得依赖后续的生化处理系统。(2)在进水COD浓度较高(1000mg/L左右),有机负荷与COD去除率呈正相关,且COD去除率能维持在较高的去除水平(约90%);当COD浓度较低时(66?160mg/L),BAF有机负荷降低到0.2kgC〇D/(3md)以下,有机负荷与COD去除率之间无明显的线性关系,COD去除率维持在50%左右。(3)当进水石油类浓度为0?10mg/L时,BAF出水效果最好,BAF对油的去除率在90%以上;当进水石油类超过30mg/L时,BAF处理效率显着下降。(4)对本项目炼油厂含油废水,COD:P达到200左右,对COD的去除率可达到最佳的效果,COD去除率可达90%。工程实践表明,炼油厂含油废水经涡凹气浮-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出水各项水质指标均稳定达到了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以处理规模为6003m/d的某炼油厂含油废水为例,其单位投资成本为8000-9000元/332m,单位运行成本为2.18元/m,建构筑物占地面积550m,单位用地面积为0.922m/3m。该组合工艺在炼油厂含油废水处理工程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磊,王习冶,杨梓[10](2010)在《浅谈给水处理中的优化方法及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给水处理的基本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为出发点,分别阐述了这四项工艺中尚未被广泛应用的较新的技术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展望了我国未来的给水处理形势。

二、漂浮滤料上向流过滤水处理工艺调试运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漂浮滤料上向流过滤水处理工艺调试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库水错流超滤对生物预处理的强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与水环境污染现状
        1.1.2 水库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1.1.3 给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1.2 错流过滤工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2.1 错流过滤技术的应用现状
        1.2.2 错流过滤技术的研究进展
        1.2.3 错流过滤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1.3 生物预处理工艺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给水生物预处理工艺的应用现状
        1.3.2 给水生物预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
        1.3.3 给水生物预处理工艺的优势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用水水质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材料
        2.2.4 试验检测指标及方法
        2.2.5 实验装置
第3章 错流过滤系统的优化试验
    3.1 曝气量对错流过滤过程的影响
    3.2 跨膜压差对错流过滤过程的影响
    3.3 进水流量对错流过滤过程的影响
    3.4 错流超滤对细菌的截留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接触氧化的快速启动试验
    4.1 填料类型对生物膜快速启动的影响
    4.2 挂膜方式对生物膜快速启动的影响
    4.3 污染负荷对生物膜快速启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接触氧化组合错流超滤工艺中试研究
    5.1 生物接触氧化中试试验
    5.2 生物接触氧化组合错流过滤中试试验
    5.3 生物接触氧化组合错流过滤中试系统应对不同温度去除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2)大型连续砂滤器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连续砂滤技术基本原理和优点
        1.2.2 连续砂滤技术在国外的研究
        1.2.3 连续砂滤技术在国内的研究
        1.2.4 几种常见砂滤器的结构形式
        1.2.5 连续砂滤技术发展趋势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过滤技术的理论研究
    2.1 过滤理论研究的历史
    2.2 过滤机理
        2.2.1 杂质的迁移
        2.2.2 杂质的附着
        2.2.3 杂质的脱落
    2.3 过滤理论数学模型
        2.3.1 过滤方程
        2.3.2 过滤效率理论
    2.4 过滤的水头损失
        2.4.1 干净滤层的水头损失
        2.4.2 截污滤层的水头损失
    2.5 过滤的反冲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心部件的改进设计与整体模拟装配
    3.1 三相洗砂器的改进设计
    3.2 布水器的设计
    3.3 提砂装置的设计
    3.4 罐体的改进设计
    3.5 滤料的选择
        3.5.1 滤料类型
        3.5.2 滤料粒径
        3.5.3 滤层厚度
    3.6 其他部件的设计
    3.7 三维建模及模拟装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布水器CFD数值模拟
    4.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4.2 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学模型
        4.2.1 控制方程
        4.2.2 湍流模型
        4.2.3 多相流模型
        4.2.4 多孔介质
    4.3 布水孔数量nk对布水均匀性影响的模拟分析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网格的划分
        4.3.3 边界条件设置
        4.3.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夹角θ对布水均匀性影响的模拟分析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网格的划分
        4.4.3 边界条件设置
        4.4.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交试验和提砂装置的结构改进
    5.1 小型试验装置的搭建
    5.2 试验装置材料
        5.2.1 试验装置主体材料
        5.2.2 相关管道
        5.2.3 流量计
        5.2.4 空气压缩机
        5.2.5 滤料
        5.2.6 试验原水
    5.3 测量项目与测量方法
        5.3.1 进出水流量的测定
        5.3.2 压缩空气量的测定
        5.3.3 砂循环速率的测定
        5.3.4 提砂量的测定
        5.3.5 油含量的测定
        5.3.6 悬浮物SS的测定
    5.4 正交试验
        5.4.1 正交试验方案
        5.4.2 正交试验结果
        5.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5 提砂装置性能实验
        5.5.1 进气量与流体类型的关系研究
        5.5.2 进气量与提砂量的关系研究
        5.5.3 提砂器性能实验与结构改进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传统活性污泥法
        1.2.2 生物脱氮技术
        1.2.3 同步脱氮除磷技术
        1.2.4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1.3 我国污水厂升级改造工艺及技术
        1.3.1 原生物处理工艺改造成A~2/O工艺并增加深度处理工艺
        1.3.2 在原有工艺基础上增加深度处理工艺
    1.4 国外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实例
        1.4.1 美国芝加哥西南污水处理厂
        1.4.2 美国华盛顿BluePlains污水处理厂
        1.4.3 佛罗里达州orange郡东部污水处理厂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概况
    2.2 原设计规模和设计进出水水质
    2.3 原污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及参数
        2.3.1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现状及参数
        2.3.2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现状及参数
        2.3.3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曝气生物滤池设计水温及污染物负荷
    2.4 原工艺去除效果
    2.5 原工艺存在问题分析
        2.5.1 污水厂出水水质无法达到一级A标准
        2.5.2 构筑物及设备存在问题
    2.6 小结
3 进出水水质确定及提标改造工艺方案研究
    3.1 设计规模的确定
    3.2 设计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3.2.1 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3.2.2 设计出水水质的确定
        3.2.3 污水处理程度分析
        3.2.4 污水厂原出水水质达标分析
    3.3 污水提标升级改造处理工艺方案的选择
        3.3.1 污水处理水质对工艺方案的要求
        3.3.2 生物处理工艺选择
        3.3.3 生物处理工艺的确定
        3.3.4 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
        3.3.5 化学除磷工艺的确定
        3.3.6 消毒处理工艺的选择与分析
        3.3.7 污泥处理工艺的选择与分析
    3.4 总体工艺流程
4 提标升级改造工艺设计
    4.1 新建污水、污泥处理构筑物
        4.1.1 曝气生物滤池
        4.1.2 后置反硝化生物滤池
        4.1.3 加砂沉淀池
        4.1.4 紫外线消毒渠
        4.1.5 巴氏计量槽及回用水泵池
        4.1.6 加药间
        4.1.7 污泥脱水间
    4.2 改建污水、污泥处理构筑物
        4.2.1 已建一期细格栅间(2座,更换设备)
        4.2.2 已建一期高密度沉淀池(2座,更换设备)
        4.2.3 已建一期生物滤池(2座,更换设备)
        4.2.4 已建一期污泥缓冲池(增加设备)
        4.2.5 已建污泥脱水间(更换设备)
        4.2.6 已建二期细格栅间(更换设备)
        4.2.7 已建二期高密度沉淀池(更换设备)
        4.2.8 已建二期生物滤池(更换设备)
5 工程运行效果分析
    5.1 有机物去除效果分析
    5.2 BOD去除效果分析
    5.3 SS去除效果分析
    5.4 TN去除效果分析
    5.5 NH_3-N去除效果分析
    5.6 TP去除效果分析
    5.7 小结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调试运行期间进出水指标数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方案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的发展
        1.2.1 传统活性污泥法
        1.2.2 生物脱氮
        1.2.3 生物脱氮除磷
    1.3 国内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常用工艺分析
        1.3.1 我国污水厂提标改造前常用工艺
        1.3.2 我国污水厂升级改造常用工艺分析
    1.4 国外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实例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污水处理厂原有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2.1 自然情况
    2.2 原设计规模和设计进出水水质
    2.3 污水处理厂原有污水处理工艺
    2.4 主要构筑物及性能参数
    2.5 原有污水处理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2.6 原有污水处理工艺存在问题分析
        2.6.1 存在问题分析
        2.6.2 升级改造内容
    2.7 本章小结
3 进出水水质确定及提标改造工艺方案研究
    3.1 污水处理规模的确定
    3.2 设计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3.2.1 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3.2.2 设计出水水质的确定
    3.3 污水处理程度分析
    3.4 污水处理厂原出水水质及提标改造工艺选择的分析
        3.4.1 原出水水质
        3.4.2 提标改造工艺选择的分析
    3.5 水质特性分析及一级处理选择
        3.5.1 水质特性分析
        3.5.2 一级处理工艺分析
    3.6 二级处理工艺的比选
        3.6.1 氧化沟工艺
        3.6.2 A~2/O工艺
        3.6.3 SBR工艺系列
        3.6.4 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
        3.6.5 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
        3.6.6 二级处理工艺的选择
        3.6.7 氧化沟改造方案
    3.7 深度处理工艺的比选
        3.7.1 增强反硝化工艺的选择
        3.7.2 混合工艺的选择
        3.7.3 外加碳源方案的选择
        3.7.4 化学除磷
        3.7.5 混凝剂的选择
        3.7.6 消毒工艺方案的比选
        3.7.7 污泥处理工艺方案的确定
    3.8 提标改造总体工艺方案
    3.9 本章小结
4 提标改造工艺设计
    4.1 设计参数
    4.2 工艺设计
        4.2.1 预处理构筑物
        4.2.2 改良型氧化沟(调整工况)
        4.2.3 污泥泵站(改造)
        4.2.4 鼓风机房(改造)
        4.2.5 污泥浓缩脱水机房(改造)
        4.2.6 机械混合池(新建)
        4.2.7 反硝化深床滤池(新建)
        4.2.8 紫外线消毒渠(重建)
        4.2.9 污水外排泵站(新建)
        4.2.10 巴氏计量槽(新建)
        4.2.11 加药间(新建)
    4.3 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工艺设备清单
    4.4 本章小结
5 工艺运行效果分析
    5.1 COD去除效果分析
    5.2 BOD去除效果分析
    5.3 SS去除效果分析
    5.4 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5.5 TN去除效果分析
    5.6 TP去除效果分析
    5.7 经济效益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多级接触氧化工艺除碳脱氮机制及其在涂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检索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涂装废水的来源及特征
        1.2.1 涂装废水来源
        1.2.2 涂装废水特征
    1.3 汽车涂装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
        1.3.1 汽车涂装废水物化法处理
        1.3.2 汽车涂装废水物化-生化法处理
    1.4 生物接触氧化法现状及进展
        1.4.1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发展
        1.4.2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工作原理
        1.4.3 生物接触氧化法特点
        1.4.4 生物接触氧化法发展方向
    1.5 多级接触氧化法研究现状及进展
        1.5.1 多级接触氧化法工作原理及特点
        1.5.2 多级接触氧化法的应用
    1.6 高通量技术应用情况
    1.7 课题的提出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系统
    2.2 实验材料
        2.2.1 接种污泥
        2.2.2 实验用水
    2.3 分析项目及方法
        2.3.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及方法
        2.3.2 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
第3章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除碳脱氮机制及实验研究
    3.1 模拟工业废水处理过程除碳脱氮机制研究
        3.1.1 实验启动及驯化过程
        3.1.2 启动过程生化系统除碳脱氮规律分析
        3.1.3 运行过程生化系统除碳脱氮规律分析
    3.2 汽车涂装废水处理实验分析及机制研究
        3.2.1 实验启动及驯化过程
        3.2.2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的除碳脱氮效果及稳定性分析
        3.2.3 可生化性改善分析及机制研究
        3.2.4 污泥减量化分析及机制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工艺优化及动力学模型
    4.1 溶解氧浓度对多级接触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
        4.1.1 有机物去除效能
        4.1.2 生物脱氮效能
        4.1.3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溶解氧浓度
    4.2 温度对多级接触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
    4.3 进水有机负荷对多级接触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
    4.4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有机物降解的动力学模型
        4.4.1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2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及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工程应用研究
    5.1 工程背景
        5.1.1 企业概况
        5.1.2 企业涂装废水特征
        5.1.3 涂装废水处理的物化工艺
        5.1.4 工艺处理存在的问题
    5.2 涂装废水处理工艺的工程改造
        5.2.1 工艺流程的确定
        5.2.2 工艺设备的安装
        5.2.3 工艺流程处理单元
        5.2.4 主要辅助设备及仪表
        5.2.5 电控系统
    5.3 工艺调试过程研究
        5.3.1 接种挂膜
        5.3.2 负荷启动
        5.3.3 运行效果分析
        5.3.4 改进措施分析
    5.4 项目效益及评价
        5.4.1 日运行成本
        5.4.2 工程效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处理涂装废水的微生物特性研究
    6.1 高通量测序分析
    6.2 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6.2.1 不同时期和不同位置的物种丰富度比较分析
        6.2.2 不同时期和不同位置的的物种多样性比较分析
        6.2.3 不同时期和不同位置的微生物测序结果评价
    6.3 微生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6.3.1 Venn图分析
        6.3.2 PCA分析
        6.3.3 Heatmap图分析
    6.4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分析
        6.4.1 调试阶段与对照组的比较分析
        6.4.2 稳定运行阶段与对照组的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历

(6)多相流泵溶气气浮组合工艺除污染效能及强化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中的天然有机物与颗粒物
        1.1.1 天然有机物及危害
        1.1.2 颗粒物及危害
    1.2 沉淀与气浮技术
        1.2.1 沉淀技术
        1.2.2 气浮技术
        1.2.3 气浮技术在水中有机物与颗粒物去除方面的优势
        1.2.4 气浮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气浮与其他技术的组合工艺
        1.3.1 沉淀与气浮联用
        1.3.2 气浮与生物过滤联用
        1.3.3 气浮与超滤联用
    1.4 混凝预处理优化与微气泡改性强化气浮除污染效能
        1.4.1 NOM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
        1.4.2 微气泡表面改性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5.1 课题的现实来源
        1.5.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多相流泵溶气气浮工艺实验系统
        2.1.1 沉淀-EDUR气浮泵气浮串联工艺
        2.1.2 EDUR气浮泵气浮与超滤组合工艺
        2.1.3 Nikuni气浮泵气浮实验系统
    2.2 淮河原水中典型的有机微污染物
        2.2.1 淮河原水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2.2.2 淮河原水中的嗅味物质
    2.3 主要试剂、分析仪器及检测方法
        2.3.1 主要试剂与分析仪器
        2.3.2 检测方法
    2.4 气浮混合区与分离区数学模型
        2.4.1 混合区粘附效率模型
        2.4.2 分离区夹气絮体上浮速率模型
第3章 沉淀-气浮串联工艺除污染效能研究
    3.1 引言
    3.2 淮河原水季节性、阶段性污染特征
    3.3 EDUR气浮泵气浮工艺微气泡浓度与气泡床厚度
        3.3.1 EDUR气浮泵气浮工艺混合区微气泡浓度
        3.3.2 EDUR气浮泵气浮工艺分离区气泡床厚度
    3.4 污染期沉淀-气浮串联工艺除污染特性
        3.4.1 对常规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能
        3.4.2 各工艺段进出水三维荧光分析
        3.4.3 各工艺段进出水总铝含量变化情况
    3.5 微污染期沉淀-气浮串联工艺除污染特性
        3.5.1 对常规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能
        3.5.2 各工艺段进出水三维荧光分析
        3.5.3 对固体颗粒物的去除效能
        3.5.4 各工艺段进出水中总固体、CODMn类型与含量变化情况
    3.6 沉后水二次加药混凝对后续气浮工艺除污染效能的影响
    3.7 气浮工艺混合区与分离区数学模型分析
        3.7.1 混合区微气泡与絮体颗粒的粘附效率模型分析
        3.7.2 分离区夹气絮体上浮速率模型分析
    3.8 示范工程工艺体系对嗅味物质的去除效能
        3.8.1 淮河原水中嗅味物质的定性分析
        3.8.2 示范工程对嗅味物质的去除效能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浮-超滤组合工艺除污染效能研究
    4.1 引言
    4.2 DAF-UFM工艺除污染特性
        4.2.1 DAF-UFM工艺除污染效能
        4.2.2 UFM运行参数变化情况
    4.3 DAF-MBF工艺除污染特性
        4.3.1 对有机物与氨氮的去除效能
        4.3.2 溶解氧变化情况
        4.3.3 对浊度与颗粒物的去除效能
        4.3.4 对生物安全性的保障作用
        4.3.5 MBF帘式超滤膜运行参数变化情况
    4.4 DAF-MBF工艺对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4.4.1 DAF-MBF工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4.4.2 DAF-MBF工艺对嗅味物质的去除效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相流泵溶气气浮工艺强化除污染措施研究
    5.1 引言
    5.2 微气泡改性技术去除水中NOM的可行性研究
        5.2.1 微气泡表面改性剂的筛选
        5.2.2 壳聚糖改性微气泡除污染特性
        5.2.3 壳聚糖在微气泡表面的粘附特性
        5.2.4 壳聚糖改性微气泡对不同NOM组分的去除效能
        5.2.5 壳聚糖改性微气泡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能
    5.3 壳聚糖对气浮泵气浮工艺除污染效能的强化作用
        5.3.1 壳聚糖用作助凝剂时对气浮除污染效能的强化作用
        5.3.2 壳聚糖用作微气泡改性剂时对气浮除污染效能的强化作用
        5.3.3 壳聚糖促进气浮工艺对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
    5.4 壳聚糖强化气浮泵气浮工艺处理低温低浊原水
        5.4.1 淮河原水中NOM组分的季节性变化
        5.4.2 不同药剂投加方案下低温低浊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情况
        5.4.3 浮后水中余铝含量变化情况
        5.4.4 壳聚糖在水处理工艺中的迁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循环冷却水
        1.1.1 循环冷却水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1.2 循环冷却水系统
    1.2 循环冷却水排污水的来源与特征
        1.2.1 排污水来源
        1.2.2 排污水特征
    1.3 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系统的研究进展
        1.3.1 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3.2 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工作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方案论证
    2.1 设计规模及水质
        2.1.1 设计规模
        2.1.2 设计进出水水质
    2.2 设计依据、原则及标准规范
        2.2.1 设计依据
        2.2.2 设计原则
        2.2.3 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规范
    2.3 处理方案的选择
        2.3.1 处理工艺阐述
        2.3.2 处理工艺的确定
    2.4 预处理方案的选择
        2.4.1 预处理工艺系统阐述
        2.4.2 预处理方案的确定
    2.5 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方案的确定
第三章 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3.1 工艺控制
        3.1.1 高效沉淀池(LHPS)
        3.1.2 BS~?单元
        3.1.3 反渗透单元
    3.2 主要单元构筑物及设备
        3.2.1 反洗废水池
        3.2.2 高效沉淀池
        3.2.3 BS~?单元
        3.2.4 反渗透单元
        3.2.5 主要构筑物一览表及设备、材料表
第四章 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分析
    4.1 实际进水水质
    4.2 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工艺调试
        4.2.1 高效沉淀池运行调试
        4.2.2 BS~?单元运行调试
        4.2.3 RO系统运行调试
    4.3 调试问题及解决措施
        4.3.1 高效沉淀池调试问题及解决措施
        4.3.2 BS~?单元调试问题及解决措施
        4.3.3 RO系统调试问题及解决措施
    4.4 运行效果
        4.4.1 实际出水水质
        4.4.2 运行效果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涡凹气浮—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含油废水的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含油废水处理研究与应用进展
        1.2.1 含油废水的特性分析
        1.2.2 含油废水的一般处理技术
    1.3 含油废水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涡凹气浮-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方案
    2.1 涡凹气浮工艺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2.1.1 气浮工艺简介
        2.1.2 涡凹气浮工作原理
        2.1.3 涡凹气浮的应用研究
    2.2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原理、主要形式以及研究与应用进展
        2.2.1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原理
        2.2.2 曝气生物滤池的主要形式
        2.2.3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进展
    2.3 涡凹气浮-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方案
第三章 CAF-BAF组合工艺工程设计与施工
    3.1 CAF-BAF组合工艺设计要点
        3.1.1 CAF工艺的设计要点
        3.1.2 BAF工艺的设计要点
    3.2 CAF-BAF组合工艺设计的关键环节
        3.2.1 pH值的控制
        3.2.2 石油类浓度的控制
        3.2.3 SS浓度的控制
    3.3 中海油湛江炼油厂处理工程设计
        3.3.1 项胃概况
        3.3.2 各单元处理效果分析
        3.3.3 主要建、构筑物
        3.3.4 主要设备及设计计算
        3.3.5 平面布置
    3.6 中海油湛江炼油厂处理工程施工
        3.6.1 中海油湛江炼油厂处理工程施工方案
        3.6.2 中海油湛江炼油厂处理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
第四章 CAF-BAF组合工艺的启动与运行
    4.1 CAF-BAF组合工艺的调试与启动
        4.1.1 CAF-BAF组合工艺的调试方案
        4.1.2 CAF-BAF组合工艺的调试过程
    4.2 CAF-BAF组合工艺的运行规律
        4.2.1 CAF的运行规律
        4.2.2 BAF的运行规律
    4.3 CAF-BAF组合工艺的操作与控制
    4.4 CAF-BAF组合工艺运行数据
        4.4.1 CAF-BAF组合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
        4.4.2 CAF-BAF组合工艺对石油类的去除效果
        4.4.3 CAF-BAF组合工艺对NH3-N的去除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AF-BAF滤池组合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5.1 CAF-BAF组合工艺的技术特点
    5.2 CAF-BAF组合工艺的投资概算及运行成本分析
        5.2.1 工程投资
        5.2.2 运行费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漂浮滤料上向流过滤水处理工艺调试运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库水错流超滤对生物预处理的强化机制研究[D]. 翟杨.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大型连续砂滤器的研究与改进[D]. 张林涛.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D]. 左峰.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方案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D]. 李强.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7)
  • [5]多级接触氧化工艺除碳脱氮机制及其在涂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朱玉芳. 东北大学, 2018
  • [6]多相流泵溶气气浮组合工艺除污染效能及强化措施研究[D]. 时玉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7]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应用[D]. 覃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6(11)
  • [8]聚苯乙烯滤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J]. 王琳,谭凤训,邵建棚,武道吉,孙培师,李淑杰,朱大伟. 净水技术, 2016(03)
  • [9]涡凹气浮—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含油废水的工程实践[D]. 毕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10]浅谈给水处理中的优化方法及应用前景[A]. 陈磊,王习冶,杨梓. 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 2010

标签:;  ;  ;  ;  ;  

浮式滤料上流过滤水处理工艺调试与运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