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八达岭林场的实践研究

建设数字八达岭林场的实践研究

一、建立数字八达岭林场的实用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倩倩[1](2021)在《洪江区国有林场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与经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洪江区国有林场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与城区相连,林地资源分布于沅江两岸,主要管辖范围包含于嵩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本文通过对洪江区国有林场189个风景林小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了风景林质量等级;然后,运用空间视域分析技术进行视觉敏感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林分质量以及林业专题图叠加组织了经营类型;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法,构建竹林生态阈值估测模型,探讨竹林适宜保有量,在明确经营类型和竹林经营尺度的前提下,设计了风景林经营技术措施,为科学编制洪江区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提供依据,也为因地制宜健康经营森林、提高林分综合效益提供技术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风景林林分结构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其中竹林扩张问题最突出。(2)根据风景林质量综合指数,将风景林等距划分为3个质量等级,其中,质量等级为“差”的风景林占比6.82%,为“一般”的风景林占比51.91%,为“优良”的风景林占比41.26%。(3)研究区按视觉敏感度分为视觉高敏感区、视觉一般敏感区和视觉低敏感区,通过叠加分析,共组织了 9种经营类型。(4)从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格局两方面进行生态阈值估测,得出研究区竹林适宜保有量为(64.53,68.57)&(81.47,86.89)公顷,现阶段竹林经营应以管控为主,维持现有规模为宜。(5)基于经营类型,共设计了管护、保育、抚育、提质改造4种经营措施类型,包括管护、限伐、竹林管控、抚育、改造、采伐、补植、混交林营造、病虫害防治等9种主要的经营技术措施。除必要的管护措施外,通过其他技术措施的调整组合,对不同质量的风景林按视觉敏感度采取不同程度的经营措施,在视觉敏感度高的风景林区营造特效核心景观,在视觉敏感度一般的风景林区营造增效景观过渡带,在视觉敏感度低的风景林区营造补效景观背景,以达到保质、提质、改质的风景林经营目的。

税嘉陵[2](2019)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明长城是中华民族发展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科学信息,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边塞风情和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但在晋北明长城沿线,人类历史上大兴土木、肆意破坏森林资源及现代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行为,使该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晋北明长城体系及周边遗产资源的保护,对生态环境平衡也有巨大威胁,曾经长城所带来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风景林的营建是改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森林群落能够为长城沿线独立的遗产资源形成连续的保护屏障,有效减缓当地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现象,并能传承区域植被景观特色,美化景观环境,协调当地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晋北明长城沿线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平衡发展。但传统的风景林建设理论与营造模式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或生态敏感度某一单方面的因素,忽略了其在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及经济振兴等方面的多重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系统数据平台,以生态规划、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林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针对晋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特殊性,探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的策略与方法。本研究合理统筹生态性、文化性、景观性及经济性四大目标,探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与界定的方法及风景林规划设计的细节;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林地适宜性分析、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等,并进行加权叠加,以实现研究区风景林营造范围的选择及一般区域与重点景区的划分;结合传统造林与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空间规划与植物造景方面的方法,从晋北地区的林木生长立地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从植被景观风貌划定、树种选择、群落构建及基于立地类型的细班规划四方面实现创造符合生态规律与景观美学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最后以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为例验证该策略与方法的可实施性,探索出一套多元平衡的近自然地域性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

郑晓敏[3](2019)在《油松人工用材林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木材消耗量急速上涨,而我国的木材资源极为匮乏,以致出现我国木材需求量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加速用材林的培育势在必行。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用材林经营全过程在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尚缺少系统的考虑和研究,难以做到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因此,如何做到用材林可持续性经营,建立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是首要的保证。油松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林树种,本研究基于我国油松用材林经营与发展现状,采用灰色统计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数学方法,对油松人工用材林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完成了各指标层、各个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最终构建了一套包含环境、经济、社会和经营4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河北平泉黄土梁子林场的油松人工用材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可持续性经营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林业资源可持续经营理论的文献和资料,以全面、科学、连贯及可行性为指导原则,充分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完成了涵盖环境、经济、社会和经营4个方面,共87个指标组成的油松人工用材林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集的建立。(2)通过对相关领域专家群体发放问卷调查,根据专家反馈的决策信息,利用灰色统计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筛选出28项评价指标。该评价指标体系自上而下分为目标层、约束层、一级指标层和指标层四个层次。利用1~9标度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其中社会指标权重为0.351165,经济指标权重为0.295084,经营指标权重为0.188957,环境指标权重为0.164793,至此,构建起油松人工用材林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体系。(3)以河北省平泉黄土梁子林场为研究案例,用已建立起来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油松用材林进行可持续经营评价,评价最终得分为79.68分,属于中上等水平,并且大部分指标的得分值较高,这表明现阶段油松用材林生长状况、经营模式、可持续性良好。(4)对河北平泉黄土梁子林场油松人工用材林可持续经营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结合当地林场实际情况,从可持续经营角度出发为其今后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建议:第一,加强科学抚育经营管理,降低林木分化程度;第二,提高造林管护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第三,发展林下种植业,提倡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第四,长期建立观测、评价体制,科学经营。

马菁,张学俭[4](2018)在《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了提高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应用遥感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实时动态变化监测。以北京八达岭林场为例,阐述了遥感技术原理及森林资源遥感监测具体方法和步骤,探讨了当今遥感技术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对遥感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森林资源监测和林业经营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杨会娟[5](2017)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林视觉资源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在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受到重视、森林旅游需求逐年旺盛的背景下,人工林由单一木材生产为主逐渐转向木材生产、生态保护、观光游憩等多种功能并重,并由被动的多种功能利用向主动的多功能经营转变。视觉资源作为森林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之一,森林视觉景观评价与管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论文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例,借鉴国内外研究实践,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游览特征、动机以及对森林景观偏好的影响,为不同尺度的人工林视觉资源评价和管理提供依据;景观尺度上使用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从观景者的关注程度、景观吸引力、视觉条件3个方面,选取居住区、景点、道路、植被一致性或色彩多样性、地形多样性、景观边界、位置显着度、远近程度、可视性9个基于地图的指标,对人工林视觉景观敏感度进行定量、精确、可视的评价;林分尺度上,以塞罕坝4种主要林分类型落叶松纯林、白桦落叶松混交林、樟子松纯林、白桦天然次生林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43块固定样地调查林分因子,采用美景度评价(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法获取4种人工林林分的美景度,并应用数量化理论I建立林分美景度现状快速评价模型;利用景观、林分评价结果,以七星湖为例,基于视域法确定多功能经营区域的边界、分区,提出不同分区的森林经营策略;利用Photoshop软件,对中背景可视区域进行景观恢复模拟;以提高森林观赏游憩功能为目的,提出前景区域林分改造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游客游览特征、动机对森林视觉景观的偏好影响研究游客对草甸、林海、湿地、湖泊等自然景观的偏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游客对自然景观的偏好依次是草地(4.33,为评价均值,下同)、林海(4.19)、湿地(4.17)、湖泊(4.11);人文景观中,对风车景观的评价值较高(4.20),对塞罕小镇的评价值最低(3.54)。,游客对秋季混交林林外景观的评价值为4.72,夏季为4.05,存在显着差异(p<0.05);游客对混交林夏季林外景观的评价均值为4.05,纯林为4.23,存在显着差异(p<0.05)。游客对4种林分的林内景观的偏好存在显着差异(p<0.05),游客的偏好依次是落叶松林(4.31)、有道路的天然次生林(4.23)、白桦林(4.14)、樟子松林(4.09)。根据动机将游客分为5类,5类游客对林海景观、草甸景观、小城镇景观、沟谷夏景、落叶松林林内景观、樟子松林内景观、天然次生林林内景观、白桦次生林内景观、混交林林外夏景和风车景观的偏好有显着性差异(p<0.05)。(2)人工林视觉景观敏感度评价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林场经营单位的人工林视觉敏感度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靠程度较高。景观吸引力的权重值最高(0.51),观景者的关注度和使用量(0.25)与视觉条件(0.24)的权重值几乎相等;二级指标中植被权重值最高(0.23),最低的是居住区,只有0.04。使用面积(Area,AREA)、分形维数(Fractal Dimemsion Index,FRAC)、相似度(Proximity,PROX)基于斑块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植被一致性和色彩多样性指标反映了夏秋植被特征。阈值在μ+2σ时的高敏感度区域主要集中在景点和道路两侧,与游客的空间分布一致。夏季视觉敏感度均值为33.5,标准差为9.6,秋季均值为55.2,标准差为7.5;夏秋季节的视觉敏感度有显着差异(p<0.01)。(3)人工林林分美景度评价研究落叶松纯林、白桦落叶松混交林、樟子松纯林和白桦次生林的SBE均值依次是6.9、5.9、-8.0、-31.3,白桦次生林与落叶松纯林、白桦落叶松混交林差异显着。在0.05的显着水平上,美景度值与样地的平均胸径、密度、林分透视距离、林分垂直结构、灌层高度和盖度显着相关,与灌层的生物多样性无显着相关关系。0.05的显着水平上,平均胸径在15cm以下的林分美景度,与平均胸径在15~20cm,20cm以上差异显着,SBE均值最低(-33.1)。密度在1250株/ha以上的林分美景度与其它2种密度的林分(<750株/ha,750~1250株/ha)差异显着,SBE均值最低(-25.8)。透视距离在1倍树高的林分美景度与其它2种透视距离(2倍树高、数倍树高)均有显着性差异,SBE均值最低(-18.7)。乔灌草结构与乔草结构的美景度差异显着,SBE均值较低。灌层盖度≥90%的林分美景度与为0和<30%的林分美景度有显着性差异,SBE均值最低(-40.7)。灌层高度为0.5~1.5m与高度为0的林分美景度具有显着性差异,SBE均值最低(-24.8)。密度、林分结构(乔灌草结构)、灌层盖度(≥90%)3个指标进入美景度与林分指标的回归模型,且均与美景度为负相关关系。(4)多功能经营区域视觉景观管理将七星湖区域分为生态保护区域、视觉管理区域和森林采伐区域3种功能区。其中将视觉管理(可视)区域进一步划分为直接前景可视、前景可视、中景可视、背景可视4个区域。直接前景可视区域和前景可视区域面积较小,尽管仅占17.0%,但是,直接前景区域可视面积占直接前景区域总面积的96%,前景区域中可视区域占前景区域总面积的41%;中景可视区域和背景可视区域面积占可视总面积比例较高,为83.0%,但较为分散。将前景区域划分为森林野餐休息区、儿童森林游乐和室外森林展览区、森林生态体验区和风景林观赏区。

孙庆林[6](2017)在《基于GF-2的八达岭林场主要森林类型分类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北京市八达岭国有林场为实验区,以GF-2卫星影像为数据源,使用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以及基于区域的多尺度分割方式,并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开展基于GF-2卫星影像的主要森林类型分类方法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主要森林类型分类过程中分别选取不同的尺度做分割实验,并针对不同的提取对象选取合适的分割与合并阈值。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方式选择40作为分割与合并阈值,基于区域的多尺度分割选择50作为分割与合并的阈值效果较好。2、主要森林类型分类实验中运用了面向对象的森林类型分类方法,对比分析了同一分类算法不同分割方式的精度。在相同样本情况下,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法分类总体精度为62.43%,KAPPA系数为51.99%,基于区域多尺度分割法的分类总体精度为为71.68%,KAPPA系数为64.54%。3、对比分析了相同样本情况下,相同分割方式,不同分类方法的分类精度。随机森林法的总体精度为75.43%,KAPPA系数为68.63%,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的总体精度为71.68%,KAPPA系数为64.54%。4、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林、阔叶林有比较多的混淆现象;油松林和阴影中的阔叶林也有较多混淆现象。

邓乃平[7](2016)在《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生态体系 在2016年全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同志们:在全市上下"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开局起步的关键时刻,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及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二五"首都园

廖祥龙[8](2016)在《八达岭地区主要林分类型的可持续经营状况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生态危机日益突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探讨森林可持续经营,共同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的指导下,以八达岭地区五种主要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结合主要林分类型标准地调查资料和林分经营状况,建立了该地区主要林分类型的可持续经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了评价,其研究结论如下:(1)综合运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相关理论和技术,结合专家咨询法和目标法,确定准则层和项目层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标权重,建立了一套八达岭地区林分水平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景观型水源涵养林实现可持续经营为目标,包括森林生产力、森林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森林抵抗力、社会经济效益5个准则层指标,21个项目指标。并对典型区域11块标准地进行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的调查、量化和测定,计算出每个类型林分水平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综合指数来评价八达岭地区五种主要林分类型的可持续经营状况。(2)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人工针叶林中,油松中龄林、油松近熟林、油松成熟林均处于中等偏弱可持续经营状态,侧柏林处于弱可持续经营状态;在油松混交林中,油松-栎类混交林、油松-元宝枫混交林和油松-落叶松混交林处于中等偏强的可持续经营状态,油松-山杏混交林和油松-侧柏混交林处于中等偏弱的可持续经营状态;在阔叶林中,元宝枫林和刺槐林均处于中等偏弱可持续经营状态。(3)通过各评价指标分析表明,制约八达岭地区上述五种主要林分类型可持续经营的主要因素包括病虫害,森林火灾,林分结构不合理,林分景观单一,凋落物层厚度薄,林下更新状况较差,抗干扰能力较差,森林管理粗放等。五种林分类型可持续经营状况仍不够理想,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林分质量。为此根据前期评价结果,结合林分实际状况,分别提出了针对不同林分类型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措施,这为八达岭地区主要林分类型的科学经营和科学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波云[9](2014)在《基于WebGIS的将乐林场森林多功能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多功能评价是森林多功能经营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国内外森林多功能经营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森林多功能评价的指导下进行森林多功能经营可满足社会对森林功能的多样性需求,进而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GIS技术近年来在森林经营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森林多功能评价研究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如何将GIS技术与森林多功能评价相结合已成为森林多功能经营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将乐林场森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社会需求和森林资源特点。首先,确定研究区森林多功能主要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木材生产。其次,构建基于GIS的将乐林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小班为单位,分别对三项主要功能进行评价。再次,绘制森林功能区分布图,并提出改善研究区森林多功能经营的建议。最后,以本文所构建的将乐林场森林多功能评价体系为基础,采用Goodatabase空间数据库模型,结合空间数据引擎ArcSDE技术,建立森林多功能经营空间数据库;并采用B/S架构模式,利用C#4.0和ArcGIS10.0中的ArcGIS Server组件库构建基于WebGIS的将乐林场森林多功能评价系统。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区面积为3594.6hm2,占林场经营面积的50.78%;水土保持功能区面积为1424.5hm2,占林场经营面积的20.13%;木材生产功能区现面积为1617.4hm2,占林场经营面积的22.85%。评价结果符合林场森林经营目标,也符合水源涵养功能区、木材生产功能区空间呈面状,水土保持功能区空间呈点状分布的特点。所构建的系统实现了森林多功能评价、专题图生成、森林资源信息查询、地图操作、统计报表以及数据管理功能。与传统方法相比,利用GIS技术和WebGIS技术进行森林多功能评价研究。一方面,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数据处理功能,可为森林功能评价研究增添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评价更加快速和准确。另一方面,利用WebGIS技术构建森林多功能评价系统,可实现对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动态管理,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管理工具,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持。

闫飞[10](2014)在《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为了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经过五十余年的努力,构建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体系,并以5年为一个调查周期最终汇总形成面向全国的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报告。其关键技术是精确测定同一固定样地的初查和复查数据,并利用所取得的成对值进行直接分析比较,以得到森林资源现状及其消长变化。本文围绕“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这一重要的林业科学技术问题展开了较为创新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森林资源调查中包含的各种误差及其相互关系,为了尽可能消除这些误差,研发高精度的森林调查仪器并验证其在固定样地调查中的使用效果和精度,研究利用多边形法进行森林蓄积量估测。首先,将森林资源调查中产生的误差分为抽样误差和观测误差。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精度是以抽样误差的大小来表示,不包括观测误差,因此可能会出现抽样精度很高,但实际精度较低的情况。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样地抽样设计不当,导致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产生误差,而根据误差产生的不同环节,我们将观测误差分为样地面积误差、样地量测误差和样地模型误差,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和数理统计方法,结合若干实际算例介绍了每种误差和总误差的计算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系统改进设想。其次,为了尽可能的消除误差提高调查精度,对森林资源调查的关键技术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以自主研发的FTS-2型测树全站仪为森林资源调查装备,以30块大型乔木固定样地,约24500棵样木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高精度FTS-2型测树全站仪进行森林固定样地调查,可以得到固定样地中每棵树木的三维坐标,其中坐标测量中误差<±4mmm,高程中误差<±7mm;每木树高值测量精度约为97%,平均用时<5秒;每木胸径值测量相对误差仅为2%,平均用时约为3秒;每木冠幅测量值相对误差<10%,并实现树冠体积量测和三维表达;立木材积测量值精度可达95%。同时实现样木分布成图、样地样木精准复位与样地数字化三维建模;此外,以全站仪每木三维坐标为离散点信息,利用Voronoi多边形算法实现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信息化提取和分析,最后介绍了其他先进设备--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电子测树枪在样地调查中的应用,旨在为我国森林资源调查关键技术与方法提供先进精准的仪器装备和调查手段。最后,以FTS-2型测树全站仪为调查仪器,以多边形法为森林蓄积量调查方法,在北京市区及周边区县实验林场中随机抽取共计70个角规抽样点进行调查。通过与传统角规蓄积量调查方法比较得出多边形样地形状为六边形即样地边界木选择6棵时,林分蓄积量估测精度较高。同传统角规样地调查相比,利用多边形样地进森林蓄积量、林分密度、每公顷断面积、林分平均高等林分因子的调查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精度均可达90%左右,该方法为我国森林蓄积量估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二、建立数字八达岭林场的实用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数字八达岭林场的实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洪江区国有林场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与经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风景林的定义
        1.2.2 风景林研究进展
        1.2.3 风景林经营管理研究进展
        1.2.4 风景林评价研究进展
        1.2.5 竹林扩张研究进展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2 因子分析法
        2.2.3 综合指数法
        2.2.4 空间视域分析技术
        2.2.5 回归分析法
        2.2.6 叠加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水文条件
        3.1.5 土壤条件
        3.1.6 植被类型
    3.2 风景林现状分析
        3.2.1 林分结构分析
        3.2.2 主要经营问题分析
4 风景林质量综合评价
    4.1 选取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4.2 评价指标筛选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质量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4.5 风景林质量等级划分
5 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
    5.1 经营类型组织原则与划分依据
        5.1.1 经营类型组织原则
        5.1.2 经营类型划分依据
    5.2 经营目标
    5.3 经营区划
    5.4 立地条件
    5.5 管理类型
    5.6 视觉敏感度
        5.6.1 观测点选择
        5.6.2 空间视域分析结果
        5.6.3 视觉敏感度按小班统计
    5.7 风景林经营类型
6 风景林经营技术研究
    6.1 经营理念
    6.2 经营措施设计
    6.3 竹林适宜保有量研究
        6.3.1 生态阈值确定的基本思路
        6.3.2 生态阈值估测
        6.3.3 竹林适宜保有量
    6.4 风景林经营
        6.4.1 质量优良的风景林经营
        6.4.2 质量一般的风景林经营
        6.4.3 质量差的风景林经营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晋北明长城体系及其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与现状情况
        1.1.2. 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对长城现状改善的意义
        1.1.3.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植树造林等领域的广泛利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释义及理论实践研究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晋北明长城—研究范围
        2.1.2. 遗产廊道
        2.1.3. 风景林
        2.1.4. 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2.2. 风景林营建理论
    2.3. 国内外实践研究
        2.3.1. 遗产廊道研究概况
        2.3.2. 风景林研究概况
        2.3.3. 总结
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探讨
    3.1. 影响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的基本要素
        3.1.1. 自然地理要素
        3.1.2. 人工环境要素
        3.1.3. 社会环境要素
    3.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原则
        3.2.1. 系统优化原则
        3.2.2. 植物造景原则
        3.2.3. 凸显地域特色原则
        3.2.4. 生态位原则
    3.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
        3.3.1. 风貌保护策略
        3.3.2. 生态修护策略
        3.3.3. 景观营造策略
        3.3.4. 经济振兴策略
4.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
    4.1.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目标
        4.1.1. 保证长城及沿线遗产资源保护的原真性、完整性及高效性
        4.1.2. 维护长城沿线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4.1.3. 确保文化遗产与风景林的景观视觉质量
        4.1.4. 保障长城沿线城镇经济效益的提升
    4.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意义
    4.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方法
        4.3.1. 遗产保护角度-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
        4.3.2. 生态修复角度-林地适宜性评价
        4.3.3. 景观视觉角度-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与可视域分析方法
        4.3.4. 经济发展角度-经济林范围选择
    4.4.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流程
        4.4.1. 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思路
        4.4.2. 控制风景林营造范围
        4.4.3. 界定风景林重点景区位置及范围
5.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规划设计研究
    5.1.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风貌控制
        5.1.1. 整体风貌控制
        5.1.2. 分区风貌控制
    5.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树种选择
        5.2.1. 树种选择的原则
        5.2.2. 树种选择的步骤
    5.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植物群落构建
        5.3.1. 植物群落设计的原则
        5.3.2. 植物群落营造模式选择
        5.3.3. 植物群落种植密度设计
        5.3.4. 植物群落种植点配置
        5.3.5. 植物群落营造模式表达方法
    5.4. 基于立地类型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细班规划
        5.4.1. 一般区域风景林细班规划
        5.4.2. 重点景区细班规划
        5.4.3. 公路绿廊细班规划
6. 实例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为例
    6.1. 研究区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区域位置
    6.2.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与界定
        6.2.1.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
        6.2.2.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景区界定
    6.3.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规划设计
        6.3.1. 风景林风貌控制
        6.3.2. 风景林树种选择
        6.3.3. 一般区域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6.3.4. 重点景区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6.3.5. 公路绿廊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油松人工用材林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相关概念
        1.3.1.1 可持续发展
        1.3.1.2 森林可持续经营
        1.3.1.3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和经营模式
        1.3.2 国内外森林经营可持续评价研究进展
        1.3.2.1 国外研究进展
        1.3.2.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方法研究
        1.3.4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趋势
    1.4 油松人工林研究现状
    1.5 用材林评价研究进展
        1.5.1 用材林的概念
        1.5.2 我国用材林可持续经营评价研究现状
    1.6 相关理论及概念
        1.6.1 评价指标体系
        1.6.2 灰色统计法
        1.6.3 层次分析法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林场产业发展概况
    2.4 调查地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研究方法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收集
        4.1.2 指标筛选
        4.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1.3.1 确定层次结构
        4.1.3.2 设计调查问卷
        4.1.3.3 指标权重的计算
    4.2 各评价指标现状值数据获取方法
        4.2.1 通过咨询林场工作人员获取数据
        4.2.2 通过外业调查获取数据
        4.2.3 通过发放问卷获取数据
    4.3 各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4.3.1 国际标准
        4.3.2 国内标准
        4.3.3 自身标准
        4.3.4 相关专家研究成果
    4.4 指标得分计算公式
5 案例分析
    5.1 指标收集结果
    5.2 评价指标筛选结果
    5.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5.4 黄土梁子林场油松人工用材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5.5 建议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致谢

(4)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遥感技术概述
2 森林资源遥感监测
3 遥感技术应用实例———以北京八达岭林场为例
    3.1 遥感信息源选择及其他辅助数据准备
    3.2 数字图像处理
    3.3 数据调查
    3.4 图面整饰及各类土地面积计算
    3.5 林相图及调查资料建库
    3.6 个别地物实地调查
4 结论与展望

(5)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林视觉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2.1 概念
        1.2.2 视觉景观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2.3 视觉敏感度及季节影响研究
        1.2.4 视觉景观管理研究
        1.2.5 森林多功能经营研究
    1.3 我国森林视觉资源评价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文化概况
    2.4 森林资源现状
    2.5 主要景观类型
    2.6 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3 游客对森林视觉景观的偏好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问卷设计
        3.1.2 样本量以及抽样方法
        3.1.3 问卷调查实施
        3.1.4 废卷和缺失值处理
        3.1.5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信度分析
        3.2.2 游客对森林景观的偏好
        3.2.3 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森林景观偏好
        3.2.4 游客游览特征与森林景观偏好
        3.2.5 游客动机与森林景观偏好
        3.2.6 对森林活动项目的偏好
    3.3 讨论和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人工林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视觉敏感度评估步骤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3 确定权重值
        4.1.4 二级指标计算及制图
        4.1.5 综合评价与模型验证
    4.2 结果
        4.2.1 可靠性
        4.2.2 指标权重值
        4.2.3 植被一致性和色彩多样性
        4.2.4 一级指标评价结果
        4.2.5 综合评价结果
    4.3 讨论和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人工林林分美景度评价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5.1.2 样地拍摄
        5.1.3 美景度值的获取
        5.1.4 调查指标体系构建
        5.1.5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林分美景度
        5.2.2 林分因子对林分美景度的影响
        5.2.3 灌层群落多样性与林分美景度
        5.2.4 评价模型及主要因子分析
    5.3 讨论和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6 多功能经营区域视觉景观管理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视域法
        6.2.1 基本思想
        6.2.2 具体方法
    6.3 多功能经营区域总体分区
        6.3.1 资源现状分析
        6.3.2 分区与森林视觉景观管理
    6.4 中背景可视域采伐迹地恢复分析
        6.4.1 分析方法
        6.4.2 七星湖采伐迹地恢复分析
    6.5 前景区域功能分区及森林经营
        6.5.1 研究目标
        6.5.2 现状调查
        6.5.3 功能分区与森林经营
    6.6 讨论和小结
        6.6.1 讨论
        6.6.2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主要创新点
        7.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6)基于GF-2的八达岭林场主要森林类型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类体系
        2.2.2 GS融合算法
        2.2.3 影像分割算法
        2.2.4 影像分类
        2.2.5 精度评价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气候
    3.3 地质地貌与土壤
    3.4 植被
4 GF-2数据特征分析及预处理方法
    4.1 GF-2数据特征分析
    4.2 GF-2遥感影像统计特征分析
    4.3 GF-2遥感影像数据获取
    4.4 GF-2数据预处理
        4.4.1. 研究区DEM的提取与分析
        4.4.2 快速大气校正
        4.4.3 正射校正
        4.4.4 影像融合
5 结果与分析
    5.1 影像分割方法
        5.1.1 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
        5.1.2 基于区域的多尺度分割
        5.1.2.1 植被指数
        5.1.2.2 尺度选择
    5.2 影像分类方法
        5.2.1 分类对象特征的分析
        5.2.2 分类样本的选择
        5.2.2.2 分类样本检验
        5.2.2.3 分类样本属性选择
    5.3 树种分类结果
        5.3.1 支持向量机法
        5.3.2 随机森林法
        5.3.3 分类精度评价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生态体系 在2016年全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服务首都战略定位,“十二五”时期首都园林绿化实现重大突破
    (一)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圆满完成,全市生态空间布局不断完善。
    (二)城乡绿色空间大幅拓展,宜居生态环境全面提升。
    (三)应急保障能力显着提高,资源保护管理有力加强。
    (四)林业多种功能充分释放,兴绿富民迈出新的步伐。
    (五)重大活动促进绿色增长,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六)园林绿化改革扎实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七)京津冀协同发展良好开局,生态建设实现率先突破。
    (八)基础工作全面加强,行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科学把握当前形势,充分认识首都园林绿化肩负的重大使命
三、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全面提升“十三五”时期首都园林绿化发展水平
    (一)大力推进生态系统建设。
    (二)大力推进绿色惠民系统建设。
    (三)大力推进资源保护系统建设。
    (四)大力推进创新系统建设。
四、转变发展方式,全力开创首都园林绿化“十三五”起步之年的新局面
    (一)持续扩展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
    (二)携手打造京津冀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三)全面提升资源安全保障水平。
    (四)加快推动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五)全面落实重点改革任务。
    (六)着力夯实基础管理工作。
    (七)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执行能力。

(8)八达岭地区主要林分类型的可持续经营状况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概述
        1.2.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1.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和经营模式
    1.3 国内外森林资源可持续评价研究进展
        1.3.1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3.2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1.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2.1.1.2 地形地势及土壤类型
        2.1.1.3 植被状况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1.3 森林资源条件
        2.1.4 目前八达岭地区森林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3.1 标准地分布
        2.3.2 标准地调查方法
        2.3.2.1 乔木
        2.3.2.2 林下植被
        2.3.2.3 土壤
    2.4 技术路线
3 林分水平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
        3.1.1 理论依据
        3.1.2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2.1 指导思想
        3.1.2.2 基本原则
    3.2 评价指标选取
        3.2.1 森林生产力
        3.2.2 森林生态功能
        3.2.3 森林生物多样性
        3.2.4 森林抵抗力
        3.2.5 社会经济效益
    3.3 指标的基准值处理与分级标准
        3.3.1 定性指标的评价方法
        3.3.2 定量指标的评价方法
        3.3.3 指标基准值的确定方法和选取
    3.4 各层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4.1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3.4.1.1 构造判断矩阵
        3.4.1.2 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3.4.1.3 进行一致性检验
        3.4.2 各项评价指标的复合权重
    3.5 小结
4 八达岭地区主要林分类型可持续经营状况评价
    4.1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状况评价指标调查
    4.2 评价结果
        4.2.1 林分水平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评价方法
        4.2.2 八达岭地区主要林分类型可持续经营状况评价结果
5 八达岭地区主要林分类型现状分析与可持续经营对策
    5.1 油松林现状分析与可持续经营对策
        5.1.1 油松林现状分析
        5.1.1.1 油松中龄林
        5.1.1.2 油松近熟林
        5.1.1.3 油松成熟林
        5.1.2 油松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5.2 油松混交林现状分析与可持续经营对策
        5.2.1 油松混交林现状分析
        5.2.1.1 油松-栎类混交林
        5.2.1.2 油松-元宝枫混交林
        5.2.1.3 油松-落叶松混交林
        5.2.1.4 油松-山杏混交林
        5.2.1.5 油松-侧柏混交林
        5.2.2 油松混交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5.3 侧柏林现状分析与可持续经营对策
        5.3.1 侧柏林现状分析
        5.3.2 侧柏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5.4 刺槐林现状分析与可持续经营对策
        5.4.1 刺槐林现状分析
        5.4.2 刺槐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5.5 元宝枫林现状分析与可持续经营对策
        5.5.1 元宝枫林现状分析
        5.5.2 元宝枫可持续经营对策
    5.6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基于WebGIS的将乐林场森林多功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森林功能评价的研究
        2.1.1. 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研究
        2.1.2.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研究
        2.1.3. 木材生产功能评价研究
    2.2. Web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2.2.1. WebGIS概述
        2.2.2. WebGIS在国外林业中的应用
        2.2.3. WebGIS在国内林业中的应用
    2.3. 小结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形地貌
    3.3. 气候水文
    3.4. 植被状况
    3.5. 森林资源状况
    3.6. 社会经济概况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线
    4.3. 研究方法
    4.4. 评价指标层次构建方法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1. 数据收集
    5.2. 数据的处理
        5.2.1. 山脊线提取
        5.2.2. 河流网提取
        5.2.3. 道路网提取
        5.2.4. 建立森林多功能评价空间数据库
6. 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 研究区森林功能需求分析
        6.2.1. 水源涵养功能需求分析
        6.2.2. 水土保持功能需求分析
        6.2.3. 木材生产功能需求分析
    6.3. 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6.3.1. 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选取
        6.3.2.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指标选取
        6.3.3. 木材生产功能评价指标选取
        6.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5. 评价指标分级
    6.4. 评价指标的分析
        6.4.1. 坡度、坡向分析
        6.4.2. 道路、河流、山脊线指标因子分析
    6.5.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因子权重
    6.6. 评价指标分级阈值确定
    6.7. 计算小班功能得分及得分标准化
    6.8. 评价结果
7. 基于WebGIS的将乐林场森林多功能评价系统的设计实现
    7.1. 系统需求分析
    7.2. 系统架构设计
        7.2.1. 开发架构的确定
        7.2.2. 软硬件开发环境
    7.3. 系统功能设计
        7.3.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7.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7.4. 系统数据库设计实现
    7.5. 系统功能实现
        7.5.1. 地图操作模块
        7.5.2. 信息查询模块
        7.5.3. 统计报表模块
        7.5.4. 森林多功能评价模块
        7.5.5. 专题图生成模块
        7.5.6. 数据管理模块
        7.5.7. 系统管理模块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背景
        1.2.1. 世界森林资源清查发展历史及现状
        1.2.2. 中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发展历史及现状
        1.2.3. 中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关键技术及其精度标准
        1.2.4. 森林调查误差分析、仪器研究及样地调查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森林资源调查误差系统分析
    2.1. 森林资源调查误差分类及相关概念
    2.2. 森林调查抽样误差
    2.3. 森林调查观测误差
        2.3.1 样地面积误差
        2.3.2 样地量测误差
        2.3.4 样地模型误差
    2.4. 固定样地一次观测总误差
    2.5. 固定样地动态监测误差
    2.6. 系统设计与调查方法改进设想
        2.6.1 分层成团布设样地
        2.6.2 部分重复联合估计
    2.7. 小结
3. 森林固定样地调查信息化方法研究
    3.1 研究区及仪器介绍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仪器简介
    3.2 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
        3.2.1 样地控制网建立
        3.2.2 样木三维坐标测量
        3.2.3 样木复位
        3.2.4 样木树高测量
        3.2.5 样木胸径测量
        3.2.6 样木树冠冠幅及体积测量
        3.2.7 样木材积测量
        3.2.8 样木测量程序实现
        3.2.9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提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坐标测量精度分析及应用
        3.3.2 树高测量精度分析
        3.3.3 胸径测量精度分析
        3.3.4 冠幅测量精度分析
        3.3.5 树冠体积计算及三维建模
        3.3.6 立木材积精度分析
        3.3.7 固定样地连续清查结果汇总
        3.3.8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3.4 其他先进设备在固定样地调查中的应用
        3.4.1 三维激光扫描仪树冠因子提取技术
        3.4.2 测树枪固定样地调查技术
    3.5 小结
4. 森林蓄积量调查方法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区及仪器介绍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仪器介绍
    4.3 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
        4.3.1 多边形样地调查方法
        4.3.2 研究路线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多边形样地最佳形状确定
        4.4.2 多边形样地法与角规法调查精度对比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介绍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建立数字八达岭林场的实用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洪江区国有林场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与经营技术研究[D]. 曾倩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D]. 税嘉陵.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油松人工用材林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案例分析[D]. 郑晓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4]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J]. 马菁,张学俭. 宁夏农林科技, 2018(08)
  • [5]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林视觉资源评价[D]. 杨会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17
  • [6]基于GF-2的八达岭林场主要森林类型分类方法研究[D]. 孙庆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生态体系 在2016年全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邓乃平. 绿化与生活, 2016(09)
  • [8]八达岭地区主要林分类型的可持续经营状况评价研究[D]. 廖祥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9]基于WebGIS的将乐林场森林多功能评价研究[D]. 刘波云.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10]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研究[D]. 闫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建设数字八达岭林场的实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