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运动心理学研究

当代运动心理学研究

一、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宝林[1](2021)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体育锻炼是身体活动的一个子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群体性、文化性、教育性等。尽管学术界曾广泛探讨了青少年身体活动相关问题,但采用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探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交互影响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锻炼心理学为视角,探究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构建影响机制模型,对于改善青少年体育锻炼状况、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方法:本文综合运用了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首先,在理论与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变量,包括:个体因素的锻炼认同、内部动机、锻炼承诺、主观锻炼体验;家庭因素的父母自主支持、父母锻炼习惯;学校因素的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学校人际环境支持等。其次,通过对4632名青少年的横断面调查,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特征(群体差异)和内在关联,然后,通过对1091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2周、两阶段的纵向调查,开展交叉滞后分析,利用极大似然法探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构建影响机制模型,最后,利用Bootstrap法考察性别和学段在影响机制模型中的调节效应。结果:1.青少年的个体因素与其体育锻炼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和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存在学段差异。2.学校因素的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正向影响显着,并且,体育锻炼行为能够中介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对学校人际环境的影响,该中介效应量为7.7%;家庭因素的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正向影响显着,并且,父母锻炼习惯能够中介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该中介效应量为6.1%;个体因素的锻炼认同、内部动机、锻炼承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正向影响显着,内部动机、锻炼承诺能够中介锻炼认同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该链式中介效应量为24.1%,并且,内部动机、锻炼承诺、体育锻炼行为能够中介锻炼认同对青少年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该链式中介效应量为46.7%;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交互影响效应中,父母自主支持、锻炼认同、内部动机、锻炼承诺能够中介学校自然环境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时,该链式中介效应量为36.8%。此外,性别调节了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对锻炼承诺、父母自主支持对锻炼认同的影响,学段调节了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对锻炼认同的影响。结论:1.男性青少年的个体因素及其体育锻炼行为上皆优于女性青少年。初中生的个体、家庭、学校因素及其体育锻炼行为皆优于高中生。2.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具有复杂的交互影响。具体而言,学校自然环境支持能在提升父母自主支持水平的基础上,激发青少年锻炼认同、内部动机、锻炼承诺,进而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改善学校人际环境支持。在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中,相较而言,学校自然环境支持更易激发女性青少年的锻炼承诺,父母自主支持更易提升女性青少年的锻炼认同水平,并且,学校自然环境支持更易提升初中生的锻炼认同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讲,影响机制模型的构建揭示了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在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定位及交互作用。

刘煜伦[2](2020)在《气排球与广场舞锻炼对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比较》文中认为在运动和锻炼心理学领域中,对运动和锻炼行为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备受研究者们的重视。主观幸福感是体现锻炼心理效应的重要指标,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锻炼而言。在体育锻炼行为效益方面,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体育锻炼身心效益的重要指标,近十多年来国内外体育和锻炼心理学工作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强身健体,促进健康和丰富生活的身体活动,它所能给锻炼者带来的身心愉悦,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构成内容。体育锻炼对锻炼者所产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体育锻炼的许多变量对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对于中老年体育锻炼者而言,锻炼项目类型、锻炼年限、以及锻炼的运动量等都是干预性锻炼方案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变量对于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会产生什么影响,还需要进一步作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纽芬兰主观幸福度量表(MUNSH)、《主观锻炼体验量表》(SEES)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对600名中老年气排球、广场舞锻炼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中老年锻炼者的锻炼后主观锻炼体验和总的幸福度的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受教育程度、月经济收入、锻炼年限是影响锻炼者锻炼后主观体验和主观幸福度的重要因素。2、不同项目的中老年锻炼者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的积极幸福感维度、心理烦恼维度以及MUNSH量表的幸福度的得分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气排球锻炼者的积极幸福感得分非常显着地高于广场舞锻炼者。在心理烦恼维度上,气排球与广场舞锻炼者的心理烦恼之间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中老年气排球与广场舞锻炼者的总幸福度之间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不同锻炼运动量对于中老年锻炼者的积极幸福感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心理烦恼维度,不同锻炼运动量对中老年锻炼者的影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疲劳维度上,不同锻炼运动量对中老年锻炼者的影响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锻炼运动量对中老年锻炼者的幸福度的影响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大运动量组、中等运动量组的幸福度显着高于波动量组(p<0.01)。4、在积极幸福感维度上,锻炼年限因素(p<0.05),表明锻炼年限因素差异显着;锻炼运动量因素(p?0.05),表明锻炼运动量因素差异不显着。锻炼年限因素显着,而锻炼运动量因素不显着,这表明锻炼年限因素为主要因素。结论如下:1.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中老年人群的主观锻炼体验和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不同性别的中老年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性别差异;年龄对中老年锻炼者的心理烦恼和总幸福度有不同影响,老年组锻炼者的心理烦恼高于中年组锻炼者,中年锻炼者比老年锻炼者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受教育程度对中老年锻炼者的主观锻炼体验和幸福度的影响有显着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烦恼程度越低,幸福度越高;经济收入越高,主观锻炼体验的积极幸福感越高,心理烦恼越来越低,幸福度越来越高,但超过月收入超过12000元后,锻炼者的心理烦恼有升高,积极幸福感有降低的趋势。2.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锻炼者的主观锻炼体验和总幸福度有着不同的影响。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受到了锻炼项目的影响,气排球项目比广场舞项目更能提高中老年锻炼者的积极幸福感,明显地降低心理烦恼,提高幸福度。3.体育锻炼运动量对中老年锻炼者主观幸福感有不同影响。运动量越大,心理烦恼越来越低,积极幸福感和总幸福度越高。中等以上运动量更有利于产生正性情绪。4.锻炼运动量因素与锻炼年限因素相比,锻炼年限因素是主要因素,对老年人的主观锻炼体验的积极幸福感以及对总的幸福度的影响作用更大。长期有规律地坚持参与锻炼能够提升锻炼后的积极情绪体验,提升生活总的幸福度。

周浩[3](2020)在《球场观众自律研究 ——以CBA太原赛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律和他律是规制个体行为的两种主要方式,从文明进程角度看,他律总是朝着自律的方向发展,自律和他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个体行为控制在“不逾矩”的范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快速发展,职业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球场观众不文明行为却一直是赛场上的不和谐因素。培育文明观众,建设文明看台文化,是CBA联赛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立足于球场观众不文明行为,探讨球场观众自律问题,认为自律能够提高球场观众的文明程度。采用质性和量化方法对球场观众自律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提出了球场观众自律概念,并通过质性研究法对其进行解构,构建了球场观众自律的概念模型;其次,以质性研究结果为基础编制了球场观众自律量表,并分析了球场观众自律的群体差异;再次,构建了球场观众自律的网络模型,从网络视角探讨了球场观众自律的内部机制问题,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建立了球场观众自律的前因-后效模型;最后,构建了球场观众自律“引导-自觉型”培育模式。研究结果如下:(1)球场观众自律是观众在内化社会规范和球场规范为自己认同的基础上,在球场中面对道德情境时,主动抑制负面行为以符合规范要求的一种能力。球场观众自律结构包括规范内容认知、规范价值判断、身份责任认同、球场观众环境责任认同、球场秩序责任认同、自我行为监督、自我行为调控、情绪抑制和行为抑制9个范畴。球场观众自律的概念模型包括规范认知、责任认同、自我调节和冲动抑制4个维度。规范认知是球场观众自律的基础和依据,责任认同是观众将外部规范内化的过程,是对规范认知的深化,是观众对自身责任的一种高度接受并赋予主体意义的状态,自我调节和冲动抑制是球场观众自律两种相对具象的表征,突出了自律的理性特征。(2)球场观众自律量表由规范认知、自我调节、责任认同和冲动抑制4个测量维度构成,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评价球场观众自律能力的测量工具。(3)球场观众自律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女性观众的自律能力要高于男性,贝叶斯统计显示,数据可为这种差异性提供极强的证据;球场观众自律在年龄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球场观众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均显示出年龄越大得分越高的趋势。贝叶斯统计显示,除责任认同维度上的年龄差异获得弱证据支持外,其它维度和量表总分的年龄差异均获得了极强证据支持;球场观众自律在职业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总量表和各维度得分上,学生群体的得分居高,并与其它职业群体产生了显着差异。性别、年龄和职业能够解释球场观众自律16.3%的变异,三个变量对球场观众自律的解释力大小分别是:年龄>性别>职业。(4)球场观众自律GLASSO网络模型与潜变量一阶四因子模型较为吻合,4个维度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关系,相反,某一维度的测量题项与其他维度的测量题项联系更加密切。此外,4个维度在球场观众自律GLASSO网络模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在球场观众自律结构中,责任认同是球场观众自律的核心维度,在球场观众自律表征过程中,责任认同和规范认知发挥着重要的“启动”作用,自我调节则更多地充当了“中介变量”,冲动抑制处于从属状态。男性和女性的自律网络模型存在着很大差异,男性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较女性而言更加复杂,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更为明显。(5)探讨了球场观众自律的前因和后效机制,构建了球场观众自律的前因-后效模型,人格(尽责性和宜人性)和道德认同是球场观众自律的前因变量,道德认同在人格(尽责性和宜人性)影响球场观众自律时具备调节效应,自我效能感和文明行为是球场观众自律的后效变量,自我效能感在球场观众自律促进文明行为产生过程中具备中介效应。(6)在球场观众自律弹簧模型指导下,建议球场观众自律培育采用“引导-自觉型”模式,遵循引导性、长期性和互动性原则,以道德认同和群体规范为主要动力,注重球场观众自律培育过程中的他律保障。实践中,可围绕5个方面开展球场观众自律培育工作:提高球场观众自律意识、完善球场观众文明行为的规范制度、建立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的基础管理、充分利用球迷协会的引导作用、建立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的监督机制。球场观众自律培育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需要各方协调发力,推动球场观众自律培育工作常态化。

徐唯[4](2020)在《特质正念: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正念是现代心理学中一个新的构念,近年来,正念已成为众多应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基于此背景,本文介绍了正念的研究概况;分析了锻炼心理学中特质正念研究的价值和依据;构建了锻炼心理学中特质正念研究内容的理论框架。综合分析说明:特质正念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特质正念研究是锻炼心理学发展的内在需要;体育锻炼心理结构与正念心理结构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为锻炼心理学中特质正念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特质正念研究内容丰富,为解决锻炼心理学中多方面问题提出了新的切入点。因此,特质正念为锻炼心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李玉磊[5](2019)在《锻炼心理学中生态学模型有效应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概述了生态学模型,然后介绍了生态学模型和锻炼行为,最后分析了我国生态学模型的应用前景,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李冰[6](2019)在《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动机、锻炼依恋与锻炼坚持性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日益增长,“运动+营养”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近五年内我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以超8%的速度上涨,快速增长的锻炼人群给健身俱乐部行业带来了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调查西安市健身房行业的过程中,会员们在进入健身俱乐部之前的锻炼动机往往不能支撑其坚持锻炼,以锻炼依恋为媒介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与收入的健身俱乐部会员进行调查,更深入的了解会员的心理情况,以便于健身房行业有针对性的进一步调整。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调查问卷法以及数据分析法,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为调查问卷法和数据分析法,对西安市健身俱乐部230名会员发放了问卷,有12份问卷无法使用,男性有126位,女性有96位,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分析等,对锻炼动机、锻炼依恋与锻炼坚持性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以26-35岁之间会员为主流,其次是15-25岁的会员,36-45岁和46-55岁,排在最后的为55岁以上的会员,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男性会员多于女性,在人口统计学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分层和性别差异现象;(2)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呈正相关;(3)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依恋与锻炼坚持性呈正相关;(4)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动机、锻炼依恋和坚持性之间的相关性较高;(5)锻炼依恋在会员体育锻炼动机与坚持性之间起着中介作用;除了经过信任度和亲近程度与坚持性的中介效应不强,其余各维度之间相互影响。结论:健身俱乐部会员的锻炼动机以及锻炼依恋与其坚持性有显着现骨干性,且体育依恋在此过程中起一定中介效应。建议:为了能使西安市健身俱乐部健康持续的开展,可通过营造良好的健身俱乐部环境去带动、激励和教育参与群体,进而提髙健身俱乐部会员的锻炼坚持性。

戴圣婷[7](2017)在《基于知识图谱的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全民健身在中国已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试图采用不同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探究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二者间的关系,但是采用知识图谱方法对锻炼心理学进行的研究却屈指可数。本文通过科学知识图谱这一新的动态可视化研究方法,借助CiteSpaceⅢ软件系统,以中国体育类16大核心期刊、心理学类六大核心期刊、体育类及心理学类会议、国际25本体育类核心期刊中的锻炼心理学文献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资料法、引文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分析中外锻炼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现状,探讨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以使锻炼心理学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更好地指导人们参与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从整体上呈现出发文量逐渐递增的特征,国内锻炼心理学研究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发文量呈现的增长态势更为明显。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一直领先于国内。国际上对锻炼心理研究较多的学者有Kerry S.Courneya、RyanE.Rhodes、CatherineM.Sabiston等。国内对锻炼心理学研究较多的学者有季浏、毛志雄、颜军、杨剑等。(2)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是对锻炼心理学研究较多的三个国家,由于语言的限制和缺乏研究体系,中国在国际核心期刊的文献呈现较少。锻炼心理学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高校,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三所高校。国内锻炼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体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扬州大学三所高校。(3)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女性研究方面,研究方法多采用干预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疾病、肥胖、动机、久坐行为、体能、健康促进、自我效能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方面。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和老年人的研究方面,研究内容集中在心理健康、锻炼动机、运动处方、抑郁方面等。(4)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前沿主要表现在久坐行为、时间、加速度计、不活动、心理健康五个方面。国内锻炼心理学研究前沿主要表现在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精神卫生、自我决定理论、干预性研究、执行功能和认知功能、中介作用和中介效应研究方面。

郎珀[8](2017)在《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多年来,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涌现了较多的科研成果,由于其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学科发展中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借助先进的现代化分析软件,从宏观的角度对我国锻炼心理学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究分析,有助于展现学科全貌,促进我国锻炼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及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摘录的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中有关于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文献(1984-2016年)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锻炼心理学的知识图谱,对我国该领域的发文量、科研力量、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发文量总体呈现曲折中增长的趋势,具体分为学科萌芽阶段、缓慢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我国锻炼心理学领域科研贡献集中在少数知名学者当中,这些学者大部分分布在武汉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4所院校,并创建了锻炼心理学领域科研团队。整体而言,学者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提高。(3)我国锻炼心理学领域主要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锻炼行为理论的应用与评价、量表模型的构建、身体锻炼与心理效应关系的实证研究、锻炼心理学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综述性研究。(4)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是完善锻炼心理学学科理论体系,梳理与运动心理学的关系与异同,对于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检验和改进。(5)我国锻炼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会在研究方法上进行较多的探索,更加注重提升非实验法的信效度检验,在锻炼心理学理论上,尝试构建更多的理论和模型。

刘洋,漆昌柱[9](2016)在《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域,对身体锻炼与积极情绪、幸福感、乐商、积极心理品质以及成功老龄化等积极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进行综述分析,提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及锻炼心理学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锻炼心理学在身体锻炼与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身体锻炼与乐商、社会幸福感、积极心理品质等方面研究相对不足;研究对象过于集中,抽样科学性不高,研究范式缺乏严格的实验设计,研究结果普适性不高,因果关系结论匮乏。未来锻炼心理学应重视身体锻炼的积极心理效益、积极心理品质的运动处方以及身体锻炼积极心理功效的神经机制和心理机制等问题,并在研究中注重概念和测量工具的本土化以及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融合。

杨剑,季浏,陈福亮[10](2016)在《锻炼心理学的历史演进轨迹》文中指出史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锻炼心理学是一门将锻炼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历经50多年的发展历程,锻炼心理学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体育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论文分别从三个发展阶段对国内外锻炼心理学的发展轨迹作了回顾,从中可以窥见我国锻炼心理学从无到有直至与国际接轨的历程,以便学界及时掌握国内外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动向。通过追寻发展轨迹,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锻炼心理学的科学发展,以期推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开拓。

二、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1 学术意义
        1.3.2 应用价值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锻炼心理学
        2.1.2 社会认知理论
        2.1.3 社会生态学理论
        2.1.4 社会支持理论
        2.1.5 社会认同理论
        2.1.6 动机理论
    2.2 操作性概念界定
        2.2.1 身体活动、体育活动、体育健身与体育锻炼行为
        2.2.2 习惯与体育锻炼习惯
        2.2.3 自然环境支持与人际环境支持
        2.2.4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个体因素界定
        2.2.5 准实验设计与交叉滞后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假设
        2.3.1 个体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2.3.2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2.3.3 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2.3.4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的内在因果关系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横断面研究调查对象
        3.1.2 纵向研究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群体差异与相关性
        4.1.1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群体差异
        4.1.2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
    4.2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
        4.2.1 个体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2.2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2.3 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2.4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
5 研究讨论
    5.1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群体差异讨论
        5.1.1 性别差异讨论
        5.1.2 学段差异讨论
    5.2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讨论
        5.2.1 个体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讨论
        5.2.2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讨论
        5.2.3 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讨论
        5.2.4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可能的创新点
8 研究局限与展望
    8.1 核心变量选择的局限性
    8.2 研究时空构思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12 -18 周岁被试知情同意书
    体育锻炼及其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2)气排球与广场舞锻炼对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体育锻炼与体育锻炼行为方式
        2.1.2 关于中老年年龄阶段的划分
        2.1.3 主观幸福感及其测量
    2.2 身体锻炼及其心理效应
    2.3 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4 锻炼项目与主观幸福感
    2.5 锻炼的时长、频次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6 体育锻炼强度与主观幸福感
    2.7 气排球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2.8 广场舞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总结
3.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研究假设与研究步骤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假设
        3.2.3 研究步骤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调查法
        3.3.3 数理统计法
        3.3.4 逻辑分析法
4.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性别中老年锻炼者的主观锻炼体验和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
    4.2 年龄与中老年锻炼者的主观锻炼体验和主观幸福感
    4.3 受教育程度与中老年锻炼者的主观锻炼体验和幸福感
    4.4 不同经济收入的锻炼者的主观锻炼体验和幸福度
    4.5 不同锻炼年限对中老年锻炼者主观锻炼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6 锻炼项目对中老年锻炼者主观锻炼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7 锻炼运动量对中老年主观锻炼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8 锻炼年限、锻炼运动量与中老年主观锻炼体验和主观幸福感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球场观众自律研究 ——以CBA太原赛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球场观众自律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球场观众自律研究的社会背景
        1.1.3 球场观众自律研究的学术背景
    1.2 球场观众自律研究概述
        1.2.1 球场观众自律的概念性定义
        1.2.2 球场观众自律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
        1.2.3 球场观众自律的相关理论
        1.2.4 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相关研究
        1.2.5 球场观众自律的研究展望
    1.3 球场观众自律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方面的考量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方法
        2.2.2 资料分析方法
3 球场观众自律的质性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资料收集方法
        3.2.2 资料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语义层面球场观众自律的特点
        3.3.2 扎根理论要素分析结果
    3.4 讨论
        3.4.1 规范认知
        3.4.2 责任认同
        3.4.3 自我调节
        3.4.4 冲动抑制
    3.5 小结
4 球场观众自律量表的编制与施测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量表编制计划
        4.2.2 题项编制
        4.2.3 量表施测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球场观众自律量表的预测结果
        4.3.2 球场观众自律量表正式施测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球场观众自律的群体差异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心理测量法
        5.2.2 数理统计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球场观众自律整体水平分析
        5.3.2 球场观众自律的性别差异分析
        5.3.3 球场观众自律的年龄差异分析
        5.3.4 球场观众自律的学历差异分析
        5.3.5 球场观众自律的职业差异
        5.3.6 球场观众自律的观赛次数差异
        5.3.7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球场观众自律的多元回归分析
    5.4 讨论
        5.4.1 球场观众自律的整体水平
        5.4.2 球场观众自律的性别差异
        5.4.3 球场观众自律的年龄差异
        5.4.4 球场观众自律的学历差异
        5.4.5 球场观众自律的职业差异
        5.4.6 球场观众自律的观赛次数差异
        5.4.7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球场观众自律的影响
    5.5 小结
6 球场观众自律的网络模型构建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
        6.2.2 测量工具
        6.2.3 网络模型构建及稳定性检验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球场观众自律量表各题项描述性统计结果
        6.3.2 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的整体结构分析
        6.3.3 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的中心性和聚类分析
        6.3.4 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6.3.5 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的性别差异比较
    6.4 讨论
        6.4.1 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分析
        6.4.2 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的性别差异分析
    6.5 小结
7 球场观众自律前因-后效模型构建
    7.1 引言
    7.2 研究假设
        7.2.1 球场观众自律的前因
        7.2.2 球场观众自律的后效
    7.3 方法
        7.3.1 被试
        7.3.2 测量工具
        7.3.3 数据处理
    7.4 结果与分析
        7.4.1 共同方差偏差检验
        7.4.2 共线性问题检定
        7.4.3 球场观众自律前因机制分析
        7.4.4 球场观众自律的后效机制分析
        7.4.5 球场观众自律前因-后效模型构建
    7.5 讨论
        7.5.1 球场观众自律的前因机制
        7.5.2 球场观众自律的后效机制
        7.5.3 球场观众自律前因-后效机制模型分析
        7.5.4 研究展望及实践意义
    7.6 小结
8 球场观众自律的培育模式研究
    8.1 引言
    8.2 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的现实依据
        8.2.1 公民道德建设的大背景
        8.2.2 治理现代化理念提供的方向指导
        8.2.3 CBA快速改革提供契机
    8.3 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的必要性
        8.3.1 CBA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
        8.3.2 建设文明看台文化的必然需要
        8.3.3 培养青少年文明观赛的必然需要
    8.4 理论基础:球场观众自律弹簧模型的构建
        8.4.1 胡克定律在球场观众自律问题上的适用性
        8.4.2 球场观众自律弹簧模型中三种关系类型
        8.4.3 球场观众自律弹簧模型的假设
    8.5 球场观众自律“引导-自觉型”培育模式构建
        8.5.1 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的实然模式:“放任自发型”
        8.5.2 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的应然模式:“引导-自觉型”
        8.5.3 球场观众自律“引导-自觉型”培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8.6 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特质正念: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正念概述
    1.1 正念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2 正念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
        1.2.1 正念训练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
        1.2.2 特质正念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
2 锻炼心理学中特质正念研究的必要性
    2.1 为锻炼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进一步挖掘体育锻炼的内在价值
    2.2 扩大积极心理因素的研究范围,平衡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3 为加强正念本土化研究进一步提供依据
    2.4 探寻大众接受的提升特质正念水平方法
3 锻炼心理学中特质正念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体育锻炼注意方式与正念注意方式的比较
        3.1.1 体育锻炼注意的时间指向性与正念注意的时间指向性比较
        3.1.2 体育锻炼注意对象与正念注意对象比较
    3.2 体育锻炼态度与正念态度的比较分析
4 锻炼心理学中特质正念研究内容框架的理论构思
    4.1 体育锻炼特质正念效应研究的依据分析
        4.1.1 长期体育锻炼特质正念效应的显着性研究
        4.1.2 特质正念的运动处方效应研究
    4.2 特质正念中介作用研究的依据分析
    4.3 特质正念对锻炼动机影响研究的依据分析
5 结束语

(5)锻炼心理学中生态学模型有效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生态学模型
二、生态学模型和锻炼行为
三、我国生态学模型的应用前景
四、结语

(6)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动机、锻炼依恋与锻炼坚持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概念的界定
        1.3.1.1 锻炼动机
        1.3.1.2 锻炼依恋
        1.3.1.3 锻炼坚持性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调查问卷法
        2.2.5 数据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会员年龄、性别的调查结果分析
    3.2 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动机的调查结果分析
    3.3 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依恋的调查结果分析
    3.4 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坚持性的调查结果分析
    3.5 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动机、锻炼依恋与锻炼坚持性的调查结果分析
    3.6 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动机、锻炼依恋、锻炼坚持性的结构模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基于知识图谱的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锻炼心理学发展研究
    2.3 知识图谱发展研究
    2.4 知识图谱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思路
    3.4 研究创新点
4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
    4.1 数据来源
    4.2 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现状分析
        4.2.1 文献信息量统计分析
        4.2.2 核心作者分布
        4.2.3 期刊分布
        4.2.4 国家(地区)和机构分布
    4.3 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4.3.1 1985-1989年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4.3.2 1990-1994年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4.3.3 1995-1999年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4.3.4 2000-2004年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4.3.5 2005-2009年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4.3.6 2010-2016年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4.3.7 1985-2016年国际锻炼心理学总体研究热点分析
    4.4 国际锻炼心理学研究前沿分析
        4.4.1 前沿聚类分析
        4.4.2 前沿术语分析
    4.5 小结
5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锻炼心理学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国内锻炼心理学研究现状分析
        5.2.1 文献信息量统计分析
        5.2.2 核心作者分布
        5.2.3 期刊分布
        5.2.4 研究机构分布
    5.3 国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5.3.1 1995-1999年国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5.3.2 2000-2004年国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5.3.3 2005-2009年国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5.3.4 2010-2016年国内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5.3.5 1995-2016年国内锻炼心理学总体研究热点分析
    5.4 国内锻炼心理学研究前沿分析
    5.5 小结
6 国内外锻炼心理学研究对比分析
    6.1 国内外锻炼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6.1.1 国内外文献信息对比分析
        6.1.2 国内外研究作者对比分析
        6.1.3 国内外期刊对比分析
        6.1.4 国内外研究机构对比分析
    6.2 国内外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6.3 国内外锻炼心理学研究前沿对比分析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8)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念界定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锻炼心理学行为动机研究
        1.2.2 锻炼心理学心理效益研究
        1.2.3 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的相关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思路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可视化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概况
        3.1.1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时间分布
        3.1.2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作者及作者合作分布
        3.1.3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机构分布
    3.2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3.2.1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内容分析
        3.2.2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3.3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前沿分析
    3.4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4 讨论
    4.1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概况的讨论
        4.1.1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年发文量
        4.1.2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科研力量
    4.2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的讨论
        4.2.1 我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2.2 我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热点
    4.3 我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前沿
    4.4 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检索法
2 身体锻炼的积极心理效益研究进展
    2.1 身体锻炼与积极情绪
    2.2 身体锻炼与幸福感
    2.3 身体锻炼与乐商
    2.4 身体锻炼与积极心理品质
    2.5 身体锻炼与成功老龄化
3 身体锻炼的积极心理效益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基本概念界定含糊不统一,测评工具不完善
        3.1.2 研究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3.1.3 研究对象集中,缺乏普适性
        3.1.4 研究范式陈旧,缺乏因果关系研究设计
    3.2 未来发展趋势
        3.2.1 积极心理效益研究———未来锻炼心理学研究新趋势
        3.2.2 理论机制研究———未来锻炼心理学研究新方向
        3.2.3 运动处方研究———未来锻炼心理学研究新领域
        3.2.4 方法创新与融合———未来锻炼心理学研究新范式
        3.2.5 本土化研究———未来锻炼心理学研究新视角
4 结语

(10)锻炼心理学的历史演进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锻炼心理学发展
    1.1 萌芽中的锻炼心理学
    1.2 锻炼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1.3 高速发展中的锻炼心理学
2 中国锻炼心理学的发展
    2.1 萌芽时期(1950年-1990年)
    2.2 缓慢发展时期(1990年-1999年)
    2.3 繁荣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3 锻炼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3.1 注重跨人群的锻炼心理效益研究
    3.2 重视锻炼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3.3 研究内容更加广泛
    3.4 测量工具趋向本土化
    3.5 学科队伍力争专业化

四、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研究[D]. 董宝林.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气排球与广场舞锻炼对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比较[D]. 刘煜伦.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3]球场观众自律研究 ——以CBA太原赛区为例[D]. 周浩. 山西大学, 2020
  • [4]特质正念: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J]. 徐唯.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01)
  • [5]锻炼心理学中生态学模型有效应用探讨[J]. 李玉磊. 休闲, 2019(09)
  • [6]西安市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动机、锻炼依恋与锻炼坚持性关系的研究[D]. 李冰. 西安体育学院, 2019(02)
  • [7]基于知识图谱的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D]. 戴圣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8]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D]. 郎珀. 山西大学, 2017(03)
  • [9]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J]. 刘洋,漆昌柱.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09)
  • [10]锻炼心理学的历史演进轨迹[J]. 杨剑,季浏,陈福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04)

标签:;  ;  ;  ;  ;  

当代运动心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