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河道整治工程航道水深检测方法探讨

山区河道整治工程航道水深检测方法探讨

一、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工程 航道水深检测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秦杰,吴腾[1](2021)在《基于梯级开发的贺江下游航道尺度提升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贺江下游河道已兴建多座水利枢纽,各枢纽均建有通航设施,但通航等级较低,制约了航运效益的发挥。文章建立一维数学模型,研究了贺江下游的最低水位、水深条件和通航宽度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贺江下游航道沿程最低水位受梯级枢纽的运用影响明显,在目前运用模式下和最低水位条件下,贺江下游六级航道能全线通航。贺江白垢至江口河段通航尺度条件最好,可达四级航道通航标准,其余河段通航条件较差,只能满足六级航道标准。贺江下游按照五级航道标准统计,碍航浅滩长度为2.5 km,按照四级航道标准,碍航浅滩长度为9.0 km,按照三级航道标准,碍航浅滩长度为20.6 km。贺江下游航道可通过航道疏浚和梯级枢纽联合调度的方法提升航道尺度等级。

李文杰,王皓,龙浩,杨胜发,肖毅,杨威[2](2021)在《长江叙渝段航道最大开发尺度研究》文中指出长江上游叙渝段航道尺度不足问题日益凸显,评估该段航道最大开发尺度对其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叙渝段实测水文地形数据,对稳定航深法中的河相关系参数和水深修正系数进行改进:基于2 230 m3/s、12 100 m3/s和20 291 m3/s三级特征流量下的实测水位,获得了河相关系参数随流量的变化关系,朱沱站实测数据验证表明枯水期较可靠;引入断面形状系数,建立了水深修正系数随设计航道宽度的变化关系。基于改进后的稳定航深法计算叙渝段航道最大开发尺度,结果表明叙渝段通过航道整治能达到Ⅱ级航道3.5 m×100 m及Ⅰ级航道4.5 m×150 m的设计标准,向家坝下泄流量相对设计流量增加400 m3/s可提升航道水深0.39 m左右。所提的改进稳定航深法简化了航道最大开发尺度的计算过程,可为叙渝段后续的航道建设规划提供支撑。

邓明月[3](2020)在《长江上游三眼灶潜碛汊流浅滩整治研究》文中提出三眼灶滩段位于长江宜宾至重庆段的白沙水道,为潜碛分汊浅滩。滩段江心有一暗碛将河道分为左、右两槽,右槽内虽有码头,但航槽弯曲,除上行客轮外,枯水期不通航。左槽较顺直,为枯水主航道,但枯水水深时常不满足航深而出浅碍航。三眼灶为一典型的潜碛汊流浅滩,研究其水流特性、碍航成因和河床演变及其整治方法,对于提高滩段航道等级、发展长江航运及研究类似滩险的整治方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资料分析,采用二维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研究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滩险成因和机理、碍航特性和整治措施。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长江上游三眼灶滩段河床演变规律分析:全面收集历年地形地质、水文泥沙资料,综合分析来水来沙、地形地质边界条件以及滩段水深等水流条件,总结河床演变规律及泥沙冲淤变化特性。三眼灶滩段岸线固定,洲滩、深槽与深弘纵、横位置稳定,断面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整体冲淤变化较小,三眼灶滩段年内呈现微弱的洪淤枯冲特点。(2)三眼灶潜碛汊流浅滩水流特性及滩险成因分析:运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研究河段进行多级流量的计算,详细分析了滩段的水流条件,滩险特性。指出三眼灶滩段出浅碍航的主因是受下游东海沱狭窄段和母猪碛江心洲的阻水作用,使得滩段水面平缓,输沙能力相对较弱,泥沙于河心落淤成为潜碛;加之主航槽位于主输沙带的弯道凸岸,弯道环流不利于凸岸的泥沙输移;同时洪水流速分布均匀,难以集中水流冲刷航槽。该滩属于潜碛汊流浅滩,也具有峡口浅滩的特性。(3)三眼灶滩整治措施方案优化研究:在三眼灶滩段河床演变分析和工程前水流特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束水冲沙、塞支强干和开辟新槽3种整治思路,并基于每种思路优化出相对较优的方案。(1)通过束水冲沙的整治思路,于潜碛修筑梳齿坝,缩窄主航道断面,增大流速,提高水流挟沙能力,减少航槽回淤,保持航槽水深稳定,并优化出基于束水冲沙思路的较优方案。(2)通过塞支强干的整治思路,于弯槽(右槽)修筑潜坝以增加直槽(左槽)的分流比,继而加大直槽流速,增强输沙能力,以达到稳定主航槽航深的整治要求。应用数学模型对多种组合的坝体参数进行了优化运算,确定了合理可行的潜坝高程与长度。结果表明于弯槽修建潜坝对直槽水流特性无明显改变,整治效果较差。(3)通过调整航槽的整治思路,选用右侧弯槽为主航槽,疏浚挖槽上、下深槽之间的浅区,避开左槽航深不稳定、富裕水深不足的缺点,充分利用航深较富足的右槽。结果表明,新槽浅区流速相对于上游水深富裕地区较大,航槽内泥沙淤积程度较上游有所减小,同时新航槽的河床冲刷率较原设计航槽较大,泥沙淤积程度较浅,同时新航槽横流较弱,水面较平缓,可作为比选方案。

陈金鑫[4](2020)在《基于流固耦合的丁坝水毁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丁坝是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工程措施中最常见的水工建筑物。丁坝修建后,束窄河槽,横向导流导沙,局部形成环流,冲槽淤滩、改善河床形态,保护河岸及堤防,维持航槽水深,使航道达到通航标准要求。但丁坝所处自然环境恶劣,受到水流作用及河床形态的影响复杂,造成丁坝水毁频频出现。为了能有效地预防或减少丁坝水毁灾害的发生,需要应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技术。本文基于流固耦合理论,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结合2018年嘉陵江川境段金溪库区4#号丁坝“7.11洪水”水毁调查资料,对丁坝水毁过程中的水流结构和失稳破坏机制进行研究,获得了以下初步成果:(1)结合4#丁坝和嘉陵江“7.11洪水”,根据不同流速和不同水深情况,采用航道整治规范及其他常用方法,对丁坝的冲刷深度、块体稳定重量、抗滑稳定性等进行了系列计算校核分析,得到流速过大、水深较深、坝体块体重量不足、坝基易冲是造成丁坝水毁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流速达3m/s、水位较高(高过坝顶2m水位)时,丁坝即开始出现水毁;流速越大、水深越大,水毁越严重。(2)利用ANSYS的CAE仿真平台Workbench建立了水—丁坝的耦合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了丁坝坝头处、坝身段在水毁过程中的水流结构分布规律。在坝头处,由于流速较小,坝头水流结构存在绕流趋势,翻坝水流呈轻微下潜趋势;在坝身段由于丁坝的阻水作用,在迎水坡形成上升水流,坝顶流速增大,且坝后的水流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底流和面流,底流流速较大,面流流速较小,对背水坡坡脚处河床形成冲刷。随着流速的增大,水位上升,坝头绕流趋势减弱;坝身段坝顶流速和越坝后下潜水流流速越来越大,对背水坡坡脚以及坡顶冲刷作用增大。坝体结构破坏后,在原有丁坝位置处水流结构又恢复相对稳定,但在产生移位的块石处,仍呈现出相似的水流结构,直到坝后距离较远处,水流结构才保持相对稳定。(3)通过在2m/s、4m/s的流速下丁坝水毁的数值模拟对比计算,可知丁坝的水毁失稳破坏为塑性破坏;在2m/s流速下,坝体基本保持稳定;在4m/s的流速下,坝头部分坝体全部损毁,大部分填筑石料被洪水带走,坝身段坝体全部损毁,少部分坝体块石残留在坝体处,坝根段块石在水流作用下也产生了移位,坝体原有形状部分损毁。模拟结果与现场调查情况基本吻合。(4)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山区河流航道整治丁坝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显乐[5](2020)在《三峡库尾王家滩河段航道要素预报与数字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长江上游航道条件不断改善,货运量递增,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相较于长江航道数字化与智能化起步晚,信息服务能力弱的现状,矛盾凸显。本文基于osg Earth、OSG、Sketch Up等软件平台,利用Matlab、Python等编程语言搭建了三维数字航道平台,构建了重庆至涪陵段航道要素数学模型,通过网络手段得到了影响数学模型因子的关键参数,实现了航道要素预报。分析了影响通航的水文条件及相关规范,利用Python编程实现了航道要素的可视化及不同等级船舶的适航区判别。通过粒子测速技术结合修正后的兹万科夫公式,运用编程手段实现典型船舶航行阻力的可视化。以上功能的集合对整合航道信息、提高航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理论及工作可归纳如下:研究了基于osgEarth搭建数字平台的方法,分析了地形地貌精细化还原方法,对港口、桥梁等典型建筑物的建模做了详细描述,重点解决了地图、高程等大量数据的存储、渲染等重要难点。建立了重庆至涪陵段数字平台基础,为接下来的功能设定打下基础。分析了重庆至涪陵段因存在控制河段、变动回水等自然条件导致的航道条件复杂性,以数学模型重建了重庆至涪陵段的航道要素,并对其进行实地验证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分析了航道要素大数据的主要影响因子,详细介绍了利用网络手段实时获取关键因子的方法,实现了对航道要素的预报,利用编程语言对航道要素进行离散质子化,将质点所携带的信息绘制成平台可读的shp文件,将航道要素进行可视化。对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重点从航道水深、航道宽度、航道曲率半径、跨江桥梁高度、流场分布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内河船舶通航的影响因素与计算方法,判断了不同等级船舶在不同的航道要素下的适航区域并将其可视化。开发了实时水深、流速等航道要素查询模块。将控制河段王家滩的大尺度航道要素作为航道平台数据的补充,针对传统图像粒子测速系统视频采集设备设置流程复杂特点,采用新型无人机采集图像视频,对于测量精度低、示踪粒子成本高等问题,通过现场测量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应用了多粒子测速技术,用数学方法将图像坐标转换为世界坐标,并将其提取的航道要素数据应用于三维数字平台,提升了局部航道要素的精度,并将其与兹万科夫公式结合,实现了船舶航行阻力可视化,保证了平台的实用性。搭建了航道要素数据库,并在平台与数据库之间引入接口,实现数据的调用。

龙浩[6](2020)在《长江上游航道尺度提升潜力模拟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江上游航道作为长江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划其航道尺度问题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焦点和难点。上游航道在自然禀赋条件下的可提升潜力、航道通过能力和航道尺度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等问题是航道规划决策的基础性难题,也是评估航道的输运载体功能是否得以发挥的重要路径。系统的研究这些内容对上游航道等级的选取、通过能力的确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长江上游航道在自然禀赋条件的可提升潜力、航道通过能力和航道尺度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等问题尚无系统完整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依据长江上游三峡大坝至宜宾河段相关航运基础资料和腹地社会经济资料,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长江上游航道核查资料,选取上游优良河段的937个断面,采用“稳定航深估算方法”对涪陵至宜宾河段航道尺度潜力进行了估算,初步推算重庆至宜宾段能达到Ⅱ级航道单船双线标准;涪陵至重庆段能达到Ⅰ级航道单船双线和单船+船队双线标准。从稳定航深估算方法原理出发,对计算方法中河相关系系数和水深修正系数的计算过程进行了简化改进,提出多级流量下的稳定航深估算方法,通过验证得到计算结论的一致性,可初步用于指导航道尺度潜力的相关计算。(2)基于船舶交通流的内河航道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计算得到长江上游各航段双向航道理论年通过能力和设计年通过能力。通过解析长江上游典型断面船舶交通流和控制河段船舶排队通过时间分布规律,结合控制段船舶调度规则,建立了拥有一个优先级的M/M/1排队服务模型,定量估算出各控制河段排队损耗时间情况,进而计算得到各单线控制河段航道通过能力。(3)将航道的货物输运过程概化为经济驱动货物需求产生、货物运输模式选择以及航道承载货物流通过程,以供需平衡为原则建立航道的航运需求承载力指标(WCI),用以评价航道尺度承载航运需求水平。依据投入产出理论对长江上游各航段航运需求进行了预测,结合航道的通过能力,得到WCI。结果表明:自2020到2040年,大坝至涪陵段整体处于盈余状态,航段内丰都至涪陵段承载水平较低,WCI由1.82降至1.36;涪陵至重庆段内部分单线控制段在2030年后处于赤字状态,WCI低于平衡临界值1,应考虑提升航段内碍航河段通过能力;重庆至宜宾段整体承载力水平不高,平均WCI由1.71降低至1.26,考虑到船舶大型化趋势,建议通过工程手段改善区域航道条件,以满足船舶大型化的发展需求。

朱芮娴[7](2020)在《湘江琵琶洲回头弯险滩整治研究》文中认为湘江为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的一部分,属长江水系高等级航道布局方案的“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中的一线。随着湘江流域大宗散货水路运输需要的日益增长,提升湘江航道等级,建设湘江永州至衡阳三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琵琶洲弯险滩地处浯溪枢纽库区,水深较大但河道弯曲半径小且呈特殊的回头弯形式,又位于库区这类特殊环境。因此,对这种特殊的扫弯险滩进行研究并对相关工程给出参考意见十分有必要。本文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湘江琵琶洲回头弯险滩的碍航特性及其整治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船舶操纵数学模型对整治效果进一步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析和总结了琵琶洲滩水文特性及河床演变规律:通过收集和分析琵琶洲滩段所处的流域资料,发现研究河段除人为因素外,河势基本稳定。但2013~2017年间,该滩段冲淤变化仍较为明显,总体上表现为冲刷,这除了河道自然演变外,人为因素有较大影响。(2)建立了适用于湘江琵琶洲滩段的平面二维水流和船舶操纵数学模型:,建立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以MMG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利用湘江Ⅲ级航道通航标准的设计代表船资料验证了代表船舶推进性能及操舵回转性能,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3)根据滩段水面和流场分析了滩险特性、成因及碍航程度:预设不同转弯半径的航槽,通过水面比降、航槽流速、航槽横流、流场形态以及代表船型上、下行参数等分析,获知滩险类型以及碍航程度并确定通航情况较好的航槽。(4)根据滩险类型,确定整治思路,提出4类整治方案:(1)弯段凹岸筑丁坝,调整弯道水流流向,减弱横流;(2)扩挖滩段,加大弯曲半径,使扫弯水相应减缓,增大通航水域面积,满足航槽布置;(3)裁弯分流,选择合适的位置开辟分流水渠,通过减缓弯道水流来减弱扫弯水;(4)裁弯取直,开辟满足Ⅲ级航道的新河道,对于原河道仍可保留使用。(5)通过对不同类型方案的计算及优化,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工程整治方案:先通过计算判断筑坝封弯方案不可行;再进行了扩挖滩段方案计算得出整治效果相对较好的方案五,再在方案五基础上进行优化方案的研究,确定了整治效果最好的方案七;通过对裁弯分流四个方案的计算比较,方案C-2整治效果最好;对裁弯取直方案计算分析发现原航槽水流条件得到较明显改善,新航槽通航条件较差,仅能满足船舶下行需要。

黄纲[8](2019)在《长江上游叙泸段非恒定流10m浮标船锚石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叙泸段航道上起宜宾合江门,下至泸州纳溪,全长约为91km,位于长江干线高等级航道的最上游,属于典型的山区河流航道。由于水位相较于天然情况变化快、幅度大,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整浮标船和锚石之间的最佳布置方式而造成浮标船走失,无疑对航运安全带来新的安全问题。本文采用理论计算和原型试验作为研究手段,针对叙泸河段非恒定流浮标船和锚石之间进行优化布置展开研究,分析不同截面尺寸大小锚石在水中极限拉力、不同流速对应锚绳长度等关系,然后进行研究讨论,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1)针对锚石布置的最佳结构尺寸,考虑到锚石自身重量增加不宜过大的原则,本文提出了多种尺寸大小结构,在保证其它因素一定的情况下(水深、绳长等等),于叙泸段江面上展开现场试验,根据试验结构来看,锚石布置的最佳结构尺寸为1.3×0.93×0.3以及1.3×0.7×0.4两块锚石,两者所能承受的极限拉力值相差不大,且第二种为目前在用结构尺寸,两者的重心很低,最大面积接触河底,增加摩擦力(抓力),轻易不被拉动,另外锚石自身放置河中,其自身是不会进行自我调整,只有当流速过大时,锚石自我会发生运动,找到最佳的方式接触河底,当锚石处在一个倾斜的角度上,这个时候拉动它的力明显就会比正常拉动值小得多。(2)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分析,理论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相差很大,主要集中在风荷载、波浪力等其它力对标志船的影响没有详细考虑。我们将实际测量值绘图分析,发现曲线存在明显的突变点,流速处于2.5前后变化趋势不同,因此根据曲线的变化,提出了长江上游叙泸段船型浮标的受力经验公式。(3)对于不同水流条件下锚石受力对比试验,我们采取了 6m和8m两种不同水深试验方案,流速控制为两个区间,分别是1到2m/s和2到3m/s,根据实测数据来看,缆绳越长即与锚石夹角越小,锚石所能承受的极限拉力值就越大,相对来说就越稳定。由计算可得,当缆绳在锚石处与水平方向夹角在10°到45°之间发生变化时,标志船所需的设标缆绳长度为1.3到5.4倍水深范围。当河段内的风以及浪作用相对较小时,可以适当缩短缆绳长度,如果遇到水位上涨、流速变大情况,可以适当考虑增加缆绳长度。(4)综合来看,关于浮标船锚石结构优化实验还需进一步细致研究,锚石的材料可以考虑预制钢筋混凝土材质,其上装有锚孔,便于拆卸,同时减少绳索的消耗和不必要的人工时间浪费。

赵志舟[9](2019)在《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上游分汊河段的航道整治参数研究》文中认为长江上游卵石分汊河段众多,不同汊道的河势特征与碍航特点各异,部分汊道河段曾进行过多次整治,整治难度较大。近年来长江上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来流非恒定性及来沙量的显着减小;加之目前航道有升级的要求,原水沙条件下Ⅲ级航道的整治参数的确定方法的适用性及改进方法有待研究。山区河流的整治参数研究多集中在整治水位与整治线宽度两个参数上,而对整治线线型的研究极少;此外,基建疏浚也是长江上游航道整治的重要措施。因此,本文采取原型资料分析、概化水槽试验、模型试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水沙条件下分汊河段的整治水位与整治线宽度、基建性挖槽的横断面尺度、整治线线型等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从河道与碍航特征的角度,将复式河弯过渡段汊道分为凹岸型、凸岸一级分汊型、凸岸二级分汊型三类;单式河湾汊道分为弯顶放宽段心滩型或暗碛型分汊等类型;同时建立了不同亚类的河相关系。通过概化模型试验,模拟了过渡段汊道的形成演变过程,试验表明洲滩相对尺度、水沙条件是形成不同汊道亚类的主要影响因素。(2)新水沙条件下,上游建库后枯期流量有所增加、汛期流量则稍有减小,但涨退水持续时间相当。来流非恒定性可由非恒定流引起的床面剪力增量与恒定流床面剪力的比值β反映,朱沱站中枯水期β最大值为0.5%。采用非恒定流影响下的水流功率与出现频率的乘积,可反映新来流条件下的造床作用大小。新水沙条件下来沙量显着减小,导致坝下长河段年内冲淤幅度减小;分汊河道总体稳定,但需注意采砂对汊道河势演变的不利影响。(3)长江上游分汊河段的主要碍航问题为浅、弯曲半径不足、斜流流态等,部分汊道还存在急的碍航问题。在分析不同汊道河型亚类的碍航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针对航道升级的实际需求,提出了通航整治汊道的选择方法;若弯曲分汊的航道弯曲半径难以满足要求时,应考虑开辟直槽通航。针对不同亚类汊道的通航汊道,提出了枯水整治为主、稳定或调整分汊格局、“疏浚为主、筑坝为辅”的整治思路。(4)整治参数的计算需考虑床面粗化及非恒定流的影响;本文提出了整治流量输沙能力相同法、退水过程输沙能力平衡修正法、优良河段汊道洲滩河相关系法等整治断面参数的确定方法。整治流量时整治前、后输沙能力相同法采用爱因斯坦推移质输沙率修正公式,提出输沙能力相同即要求水流强度相同;采用含隐蔽系数的水流强度函数,适用于新水沙条件下床面组成变化的情况。退水过程输沙能力平衡修正法采用的原理不变,一是对计算的起止水位进行了修正,直槽处于第一造床流量下的水流动力轴线所在位置,计算起始水位宜取多年平均流量对应水位,而弯曲汊道可取低值;二是采取的输沙率公式反映了非恒定流的影响。(5)通过不同挖槽型式的三维水流特性水槽试验,揭示了挖槽近底流速、相对脉动流速的分布规律,基于大量起动概率的临界水流条件,获得挖槽最佳水力断面的宽深比为17.8。(6)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揭示了凸岸型分汊在弯道出口浅区处的近底水流强度随相对弯曲半径R/B2的变化规律,当R/B2≈2.5时浅区流速出现极大值,该结论同相对弯曲半径与浅区水深的河相关系、典型滩段的模型试验结论相吻合;为该类型的浅滩的整治线参数的选取提供了依据。(7)针对不同汊道河型,总结归纳了整治线与控制工程的一般布置方法。凸岸一级型分汊的进口弯浅、斜流强而碍航;通过在凹岸与洲头长丁顺坝的整治线布置方式,可束窄和归顺水流,增强输沙强度。凸岸二级型分汊河段枯水心滩的存在对航道条件有利时,可在低矮的心滩上筑顺坝及齿坝固定加高心滩,调整河势由枯水位下“隐形”分汊向心滩出露的“显型”分汊方向转化;若枯水两槽的通航条件均难以满足通航尺度的要求时,可采取“强化一级分汊、弱化二级分汊”的整治线布置方式。

张家毅[10](2019)在《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需求与配置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江航道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季节性,其航道养护具有点多线长、工作量大、全天候、标准高、维护工况多样化、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同时,有些航段存在航道船舶适应性不强、配置不足、闲置过剩、利用率低等船舶配置不当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江航道的维护质量和沿江流域航运经济效益。为适应长江干线航道发展的迫切需要,优化航道维护船舶配置结构和提升航道维护船舶供给保障能力,就有必要探索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配置方法,从而为长江航道科学合理地配置航道维护船舶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本文对长江航道概况、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配置现状进行了深入总结,结合相关专业文献进行了资料与数据分析,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得出了适应性较好的评价结果。结合相关行业需求与发展规划,分析了各项公共服务职能对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需求。最后,结合航道维护船舶的分类分级,提出了船舶配置方案的含义,对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配置方案进行了研究,通过科学配置航道维护船舶,提升航道船舶的管理效率和能力。本文从两个方面对船舶配置方案进行了研究:一是参照《海区航标船舶配置标准及管理使用办法(试行)》中航标船基本数量中的计算公式,结合长江各区域航道特点推导出适用于长江航道航标船配置数量的相关公式,对维护船舶单船作业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得到了各船型的配置方案;二是研究了基于修正系数的船舶配置方案,构建了船舶配置模型,并以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验证了配置方案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可为长江航道科学合理地优化船舶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为长江航道优化船舶配置结构、提升维护船舶管理效率、提高船舶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工程 航道水深检测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工程 航道水深检测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梯级开发的贺江下游航道尺度提升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基本方程[13]
    1.2 模型的验证
2 贺江下游航道参数
    2.1 最低通航水位
    2.2 贺江航道标准及航道尺度
3 枢纽运用时坝下水位分析
4 贺江下游航道尺度提升潜力研究
    4.1 平均水深变化趋势
    4.2 不同等级航道水深对应的河宽变化
    4.3 梯级航道相对宽度与相对水深关系
    4.4 贺江下游航道尺度提升措施
5 结论

(3)长江上游三眼灶潜碛汊流浅滩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浅滩的类型
        1.2.2 汊流浅滩的定义
        1.2.3 汊流浅滩的基本成因
        1.2.4 汊流浅滩的水沙运动特性
        1.2.5 汊流浅滩的演变规律
        1.2.6 汊流浅滩的整治措施
        1.2.7 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床演变分析
    2.1 滩险概况
    2.2 历年航道整治情况
    2.3 水文泥沙特性
    2.4 河床卵石覆盖层
    2.5 河床演变分析
        2.5.1 深泓线变化
        2.5.2 洲滩、深槽演变
        2.5.3 断面地形变化
    2.6 滩段水深线变化分析
        2.6.1 滩段3.5m水深线多年变化
        2.6.2 滩段3.5m水深线年内变化
    2.7 年内冲淤变化
    2.8 河床演变分析小结
第三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1 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 控制方程
        3.1.2 边界条件
        3.1.3 基本方程数值离散和求解
        3.1.4 总体有限元方程的求解
    3.2 水流数学模型的验证
        3.2.1 验证所采用的资料
        3.2.2 河段网格生成及糙率的率定
        3.2.3 水位验证
        3.2.4 流速验证
        3.2.5 浮标流向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滩险水流特性以及滩险成因分析
    4.1 研究基础流量
    4.2 上滩综合条件分析
        4.2.1 航道尺度
        4.2.2 代表船舶基本参数
        4.2.3 通航水力指标(消滩指标)
    4.3 二维水流数值模拟
    4.4 水流特性分析
        4.4.1 三眼灶滩段水深线
        4.4.2 航槽平均流速
        4.4.3 航槽比降
        4.4.4 断面系数
        4.4.5 泥沙起动流速
        4.4.6 消滩指标
        4.4.7 河床冲刷率
    4.5 三眼灶滩段碍航特点及滩险成因分析
        4.5.1 主要碍航特点
        4.5.2 滩险成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束水冲沙方案整治研究
    5.1 整治思路
    5.2 整体方案一(纯疏浚方案)
        5.2.1 工况布置
        5.2.2 整治效果分析
    5.3 长顺坝S1 的优化
        5.3.1 工况布置
        5.3.2 整治效果分析
    5.4 整体方案二
        5.4.1 工况布置
        5.4.2 整治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塞支强干方案整治研究
    6.1 整治思路
    6.2 潜坝优化试验
        6.2.1 潜坝高程的影响
        6.2.2 潜坝长度的影响
    6.3 整体方案三
        6.3.1 工况布置
        6.3.2 整治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调整航槽方案整治研究
    7.1 整治思路
    7.2 整体方案四
    7.3 整治效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4)基于流固耦合的丁坝水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丁坝水毁机理研究现状
        1.2.2 丁坝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流固耦合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ANSYS流固耦合分析
        2.2.1 单向流固耦合分析
        2.2.2 双向流固耦合分析
    2.3 控制方程
        2.3.1 流体控制方程
        2.3.2 固体控制方程
        2.3.3 有限元离散方程
        2.3.4 流固耦合方程
    2.4 边界条件
    2.5 耦合面的数据传递
    2.6 Workbench模拟一般过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丁坝流固耦合数值模型
    3.1 工程概况
    3.2 流场分析设置
        3.2.1 流场初始边界条件
        3.2.2 压力速度耦合
        3.2.3 湍流模型
        3.2.4 动网格区域的创建
    3.3 结构场分析设置
        3.3.1 坝体材料参数
        3.3.2 瞬态动力学设置
    3.4 系统耦合器分析设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坝水毁计算分析
    4.1 引言
    4.2 丁坝坝头局部冲刷计算
        4.2.1 计算公式
        4.2.2 计算结果分析
    4.3 泥沙起动流速计算
        4.3.1 计算公式
        4.3.2 起动流速计算分析
        4.3.3 不同床质粒径计算分析
    4.4 丁坝整体稳定性计算
        4.4.1 计算公式
        4.4.2 稳定性计算分析
    4.5 护面块体稳定重量计算
        4.5.1 计算公式
        4.5.2 块石稳定重量计算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丁坝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2m/s流速下耦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2.1 坝体水毁特性
        5.2.2 坝体整体结构失稳破坏过程
        5.2.3 丁坝附近的水流结构
    5.3 4m/s流速下耦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坝体水毁特性
        5.3.2 坝体整体结构失稳破坏过程
        5.3.3 丁坝附近的水流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参与项目

(5)三峡库尾王家滩河段航道要素预报与数字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1.2.2 数字航道研究现状
        1.2.3 智能航道研究现状
        1.2.4 PIV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航道条件及水文变化特性研究
    2.1 水沙条件变化分析
        2.1.1 流量变化
        2.1.2 悬移质输沙量变化
        2.1.3 推移质输沙量变化
    2.2 水库调度及水位变化分析
        2.2.1 水库调度
        2.2.2 水位变化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河道大范围流场监测分析技术研究
    3.1 航道要素获取与处理
        3.1.1 引言
        3.1.2 离子图像测速技术原理
        3.1.3 速度求解方法
        3.1.4 图像标定与镜头矫正
    3.2 硬件设备与流场计算
        3.2.1 硬件设备
        3.2.2 滩险选择
        3.2.3 不同工况下的示踪物追踪
        3.2.4 研究航段流速计算
    3.3 数据存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道要素预报与通航标准
    4.1 航道要素二维数学模型
    4.2 航道要素预报
    4.3 通航条件
        4.3.1 长江上游航道通航标准尺度
        4.3.2 航道水深
        4.3.3 航道宽度
        4.3.4 航道弯曲半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数字航道平台搭建
    5.1 数字平台搭建
    5.2 数字平台地形与地物建模
    5.3 航道要素可视化及适航区可视化
    5.4 船舶阻力可视化
    5.5 平台总结与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6)长江上游航道尺度提升潜力模拟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道尺度提升潜力研究现状
        1.2.2 内河航道通过能力研究现状
        1.2.3 航道尺度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江上游航道现状调研分析
    2.1 三峡大坝至宜宾段航道概况
        2.1.1 常年回水区航道概况
        2.1.2 变动回水区航道概况
        2.1.3 江津至宜宾航道概况
    2.2 单线控制段通航现状
        2.2.1 单线控制河段概况
        2.2.2 控制河段船舶交通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上游航道尺度提升潜力
    3.1 涪陵-宜宾段稳定航深估算
        3.1.1 稳定航深估算方法
        3.1.2 优良河段河相关系
        3.1.3 最大稳定航深估算
    3.2 稳定水深计算方法改进
        3.2.1 河相关系系数改进
        3.2.2 水深修正系数改进
        3.2.3 改进后最大稳定航深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上游航道通过能力计算
    4.1 敞流双向航道通过能力
        4.1.1 方法概述
        4.1.2 计算参数
        4.1.3 双向航道通过能力计算
    4.2 单线控制航道通过能力
        4.2.1 单线控制河段排队模型
        4.2.2 单线航道通过能力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江上游航道尺度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
    5.1 航道承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解析
        5.1.1 经济驱动货物需求
        5.1.2 货物运输模式选择
        5.1.3 航道承载货物流通
    5.2 长江上游货运需求预测
        5.2.1 预测方法
        5.2.2 预测结论
    5.3 长江上游航道尺度评价
        5.3.1 评价方法
        5.3.2 评价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湘江琵琶洲回头弯险滩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险滩类型
        1.2.2 扫弯险滩水流特征
        1.2.3 扫弯险滩整治研究现状
        1.2.4 水流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2.5 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河段基本情况
    2.1 流域概况
    2.2 枢纽建设概况
        2.2.1 潇湘枢纽概况
        2.2.2 浯溪枢纽概况
    2.3 研究河段基本情况
        2.3.1 河段概况
        2.3.2 航道现状
    2.4 水文泥沙特性
        2.4.1 水文站基本情况
        2.4.2 径流
        2.4.3 典型保证率流量
        2.4.4 洪水
        2.4.5 水位流量关系
        2.4.6 泥沙
    2.5 河床演变分析
        2.5.1 岸线变化
        2.5.2 深弘平面变化
        2.5.3 深泓纵向变化
        2.5.4 断面地形变化
        2.5.5 等高线变化
        2.5.6 河床演变分析小结
第三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1 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1 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1 控制方程
        3.1.1.2 边界条件
        3.1.1.3 基本方程数值离散与求解方法
        3.1.1.4 总体有限元方程的求解
        3.1.2 水流数学模型的验证
        3.1.2.1 水文测验资料
        3.1.2.2 研究河段网格布置及模型糙率计算
        3.1.2.3 水面线验证
        3.1.2.4 大断面流速验证
        3.1.2.5 验证小结
    3.2 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建立与验证
        3.2.1 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建立
        3.2.1.1 基本原理
        3.2.1.2 深水情况下船舶操纵运动方程
        3.2.1.3 船舶操纵运动方程的求解
        3.2.1.4 船舶位置确定
        3.2.2 计算代表船型
        3.2.3 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前水流特性认识及滩险成因分析
    4.1 试验流量
    4.2 尾门水位
    4.3 水面特性
        4.3.1 水面沿程特性
        4.3.2 平均比降
        4.3.3 比降沿程变化
    4.4 主流
    4.5 通航水流条件分析
        4.5.1 船舶自航上滩流速
        4.5.2 航槽预设
        4.5.3 船舶上滩流量
        4.5.4 横流
        4.5.5 航槽预设的合理性分析
    4.6 船模试验主要成果分析
        4.6.1 船模上行情况分析
        4.6.2 船模下行情况分析
        4.6.3 船模试验基本结论
        4.6.4 船模推荐航槽合理性分析
    4.7 滩险成因
    4.8 整治思路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筑坝封弯方案的可行性试验
    5.1 长丁顺坝封弯方案试验
        5.1.1 方案布置
        5.1.2 试验成果分析
    5.2 短丁顺坝封弯方案试验
        5.2.1 方案布置
        5.2.2 试验成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扩挖滩段方案的可行性试验
    6.1 试验工况
    6.2 方案工程布置
        6.2.1 方案一工程布置
        6.2.2 方案二工程布置
        6.2.3 方案三工程布置
        6.2.4 方案四工程布置
        6.2.5 方案五工程布置
    6.3 方案后水面变化
    6.4 方案后比降变化
    6.5 方案后主流变化
    6.6 方案后航槽流速变化
    6.7 方案后航槽横流变化
        6.7.1 上行航槽
        6.7.2 下行航槽
    6.8 船模试验基本结论
    6.9 方案初步比选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扩挖滩段方案的优化试验
    7.1 方案工程布置
        7.1.1 方案六工程布置
        7.1.2 方案七工程布置
        7.1.3 方案八工程布置
    7.2 方案后水面变化
    7.3 方案后比降变化
    7.4 方案后主流变化
    7.5 方案后航槽流速变化
    7.6 方案后航槽横流变化
        7.6.1 上行航槽
        7.6.2 下行航槽
    7.7 船模试验基本结论
    7.8 方案比选
    7.9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裁弯分流方案的可行性试验
    8.1 试验工况
    8.2 方案工程布置
    8.3 方案后水面变化
    8.4 方案后比降变化
    8.5 方案后主流变化
    8.6 方案后航槽流速变化
    8.7 方案后航槽横流变化
        8.7.1 上行航槽
        8.7.2 下行航槽
    8.8 船模试验基本结论
    8.9 方案比选
    8.10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裁弯取直方案试验
    9.1 试验工况
    9.2 裁弯取直方案工程布置
    9.3 方案后水面变化
    9.4 方案后比降变化
    9.5 方案后主流变化
    9.6 方案后航槽流速变化
    9.7 方案后航槽横流变化
        9.7.1 上行航槽
        9.7.2 下行航槽
        9.7.3 裁弯取直R480新航槽
    9.8 船模试验基本结论
    9.9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枢纽特征值表
    附录B 琵琶洲完整地形及测流断面图
    附录C 琵琶洲等高线变化图
    附录D 琵琶洲工程前流场及主流线图
    附录E 琵琶洲航槽布置图
    附录F 琵琶洲扩挖滩段方案方案六~八流场及主流线图
    附录G 琵琶洲裁弯分流方案C-1~C-4流场及主流线图
    附录H 琵琶洲裁弯取直方案流场及主流线图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长江上游叙泸段非恒定流10m浮标船锚石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锚石的发展历程
        1.2.2 走锚原因分析及措施
        1.2.3 国内外航标及锚石结构
        1.2.4 应用前景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场试验
    2.1 试验仪器
    2.2 现场概况
        2.2.1 航道现状
        2.2.2 河段特性
        2.2.3 自然条件
        2.2.4 水文特性
        2.2.5 非恒定流特性
    2.3 试验方案
        2.3.1 锚石结构型式
        2.3.2 浮标受力现场试验
        2.3.3 锚石结构受力现场试验
    2.4 小结
第三章 理论计算
    3.1 理论公式
        3.1.1 整体分析
        3.1.2 隔离分析
    3.2 理论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结构优化及分析
    4.1 浮标船经验公式
    4.2 锚石的选取
    4.3 设标方式及缆绳长度
        4.3.1 缆绳长度的确定
        4.3.2 航标设置方法
    4.4 误差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上游分汊河段的航道整治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汊河型与演变
        1.2.2 分汊河段的航道整治
        1.2.3 航道整治参数研究
        1.2.4 挖槽及航槽稳定性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长江上游分汊河道特征与演变试验
    2.1 长江上游分汊河道特征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分汊类型及特征
    2.2 过渡放宽段汊道形成演变试验
        2.2.1 模型设计与布置
        2.2.2 定床水流模型试验
        2.2.3 底沙输移路线试验
        2.2.4 动床演变试验
    2.3 小结
第三章 新水沙条件变化及影响分析
    3.1 长江上游水沙条件变化
        3.1.1 来水条件
        3.1.2 来沙条件
    3.2 上游日调节非恒定流的影响
        3.2.1 非恒定流的沿程传播特征
        3.2.2 非恒定流的床面剪切力
        3.2.3 非恒定流影响下的输沙率
    3.3 新水沙条件下河床演变趋势
        3.3.1 河床粗化
        3.3.2 冲淤幅度减小
        3.3.3 汊道的演变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通航汊道选择与整治思路
    4.1 过渡段凸岸型一级分汊
        4.1.1 碍航特征与成因
        4.1.2 通航汊道选择
    4.2 过渡段凸岸型二级分汊
        4.2.1 碍航特征与成因
        4.2.2 通航汊道选择
    4.3 过渡段凹岸型分汊
        4.3.1 碍航特征与成因
        4.3.2 通航汊道选择
    4.4 单式河湾心滩或暗碛型分汊
        4.4.1 心滩型分汊
        4.4.2 暗碛型分汊
    4.5 新水沙条件下汊道的整治思路
        4.5.1 稳定或调整分汊格局的整治理念
        4.5.2 不同的汊道类型的通航汊道
        4.5.3 采取疏浚为主筑坝为辅的整治措施
    4.6 小结
第五章 整治水位与整治线宽度
    5.1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5.1.1 设计流量
        5.1.2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5.2 整治水位
        5.2.1 经验法
        5.2.2 造床流量法
        5.2.3 相对流速临界水位法
    5.3 整治线宽度
        5.3.1 优良河段的河相关系法
        5.3.2 整治流量时相同输沙能力法
    5.4 整治水位与整治线宽度的组合关系
        5.4.1 退水过程输沙能力平衡修正法
        5.4.2 退水过程输沙能力平衡法实例
        5.4.3 调整分汊格局的河相关系法
    5.5 小结
第六章 新开汊道挖槽的横断面参数
    6.1 挖槽水力特性试验
        6.1.1 试验水槽设计与布置
        6.1.2 垂线流速分布特征
        6.1.3 挖槽型式对推移质运动的影响
    6.2 挖槽的稳定性判别
        6.2.1 挖槽稳定的流速条件
        6.2.2 满足船舶过滩能力的条件
        6.2.3 挖槽的综合稳定性的判别
    6.3 小结
第七章 整治线平面线型与布置
    7.1 凸岸一级分汊型的整治线布置
        7.1.1 整治线弯曲半径与水力条件
        7.1.2 整治线布置与控制工程
    7.2 凸岸二级分汊型的整治线布置
        7.2.1 航槽选择与整治线的关系
        7.2.2 强化二级分汊格局的整治线布置
        7.2.3 整治线控制工程措施
    7.3 单式河湾汊道的整治线布置
        7.3.1 心滩型分汊河道整治
        7.3.2 凹岸边滩型分汊的整治
    7.4 整治建筑物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创新点自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以及科研成果

(10)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需求与配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4.4 主要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现状及适应性评价
    2.1 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2.1.1 概念的界定
        2.1.2 分类与分级
        2.1.3 船型的划分
    2.2 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配置现状及适应性分析
        2.2.1 船舶维护船舶发展情况及配置现状
        2.2.2 航道维护船舶的适应性
        2.2.3 主要不足与局限性分析
    2.3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船舶适应性进行评价
        2.3.1 船舶适应性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2.3.2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2.3.3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2.3.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船舶适应性的评价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需求分析
    3.1 长江航道维护管理概况
        3.1.1 长江航道概况
        3.1.2 航道维护尺度
        3.1.3 航道养护情况
    3.2 航道条件对航道维护船型的影响
        3.2.1 宜宾至三峡大坝河段
        3.2.2 宜昌到上巢湖河段
        3.2.3 上巢湖到浏河口河段
    3.3 航道建设对维护船舶的需求
        3.3.1 长江航道加快发展建设进程
        3.3.2 航道建设带动船舶装备技术升级
        3.3.3 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发展方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航道维护船舶的配置方案研究
    4.1 配置方案的含义及原则
    4.2 基于海区航标船配置方法的航标船配置方案
        4.2.1 原始公式
        4.2.2 航标船配置影响因素
        4.2.3 航标船配置数量的计算公式
        4.2.4 单船作业能力测算及配置数量实例计算
    4.3 基于海道测量船配置方法的测量船配置方案
        4.3.1 测量船配置影响因素
        4.3.2 测量船的单船综合测量能力
        4.3.3 测量船配置数量测算实例计算
    4.4 基于修正系数的船舶配置方案研究
        4.4.1 航标船配置模型的构建
        4.4.2 航标船配置模型实例计算
        4.4.3 测量船配置模型的构建
        4.4.4 测量船配置模型实例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工程 航道水深检测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梯级开发的贺江下游航道尺度提升潜力研究[J]. 秦杰,吴腾. 水道港口, 2021(04)
  • [2]长江叙渝段航道最大开发尺度研究[J]. 李文杰,王皓,龙浩,杨胜发,肖毅,杨威.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21(02)
  • [3]长江上游三眼灶潜碛汊流浅滩整治研究[D]. 邓明月.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流固耦合的丁坝水毁机理研究[D]. 陈金鑫.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三峡库尾王家滩河段航道要素预报与数字平台研究[D]. 王显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长江上游航道尺度提升潜力模拟及评价研究[D]. 龙浩.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湘江琵琶洲回头弯险滩整治研究[D]. 朱芮娴.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长江上游叙泸段非恒定流10m浮标船锚石结构优化研究[D]. 黄纲.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 [9]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上游分汊河段的航道整治参数研究[D]. 赵志舟. 重庆交通大学, 2019
  • [10]长江航道维护船舶需求与配置方案研究[D]. 张家毅.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山区河道整治工程航道水深检测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