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苯丙胺非法生产副产物的GC/MS研究

甲基苯丙胺非法生产副产物的GC/MS研究

一、非法生产甲基苯丙胺过程中副产物的GC/MS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莫康[1](2021)在《超临界水氧化毒品无害化处理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毒品问题日趋严峻,对国家安全、地区稳定、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每年都有大量的缴获的毒品以及制毒原料需要销毁,常用的的焚烧、填埋以及远海处理销毁法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对绿色环保的销毁方法的研究十分迫切。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CWO)因其独特的性质尤其适用于含有毒品液体的处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给对毒品无害化处理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让人们将其从无害化的理念逐渐转换为现实。本文选择三种非法药物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天然毒品大麻、合成毒品冰毒以及合成毒品海洛因。研究其在超临界水氧化降解过程中它们的降解机理及影响因素。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氧化剂浓度和焚停留时间等关键参数,并利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三种毒品在不同条件下降解产物以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三种毒品可能存在的降解路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提出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降解污染物的方法降解毒品,基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设计出一套处理非法药物以及制毒原材料的组合设备“超临界水氧化装置”。该设备工作范围完全符合超临界水氧化降解有机物,该设备最高承压可达35 MPa,最高耐温高达650 ℃,完全能对非法药物以及制毒原材料进行绿色销毁。利用“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对非法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销毁实验,在实验过程发现各零件的使用问题,不断地完善该设备,使之能够安全稳定的长时间工作。该套设备对大麻、甲基苯丙胺、二乙酰吗啡等几种常见的毒品进行销毁,销毁结束的产物无有毒副产物产生,不会对环境造成再次污染。(2)通过正交实验法研究了大麻在超临界水中的效率,其中反应温度的提高对大麻去除率影响最大,其次为停留时间、氧化剂浓度以及反应压力,从节约能耗和经济方面,该实验的最佳参数为反应温度为450 ℃,停留时间为90 s,氧化剂浓度176.22 mmol以及反应压力为25 MPa。取400 ℃,25 MPa,18 ml的30%H2O2下反应90 s的产物通过气质联用仪分析反应产物可知,大麻中的四氢大麻酚,大麻二酚,大麻酚等转化为少量的苯酚类有机化合物以及直链饱和烷烃类小分子产物,表明大麻中的难降解有机物最终被完全矿化,排出的水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通过分析研究了冰毒在超临界水中降解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冰毒模拟溶液最终彻底降解,并探究了冰毒降解时反应温度、加入冰毒溶液中的双氧水的剂量、停留时间等多种因素对甲基苯丙胺降解率的影响,以及冰毒模拟溶液废水在SCWO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热力学及其反应机理等。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可以促进反应进行,在450 ℃,18 ml 30%H2O2,180 s内最大降解率值为95.92%。在冰毒的降解产物中发现一些芳香烃类聚合物和直链烷烃。这些降解的产物将再次通过OH·或者HOO·氧化断链产生CH3·,进一步形成直链烷烃,降解产物也可能产生异构化,发生聚合,也会直接被氧为CO2和H2O。(4)研究了海洛因水溶液在超临界水中的降解特性,考察了反应温度、加入双氧水的剂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海洛因降解率的影响,反应机理和反应路径等。结果表明,在450 ℃,18 ml 30%H2O2,180 s内最大降解率值为96.36%。从中间产物也是得到一些芳香烃类聚合物和直链烷烃。溶液在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处理后,可使降解达99%以上。

郑晓雨,赵彦彪,钱振华,闻武,郑珲[2](2021)在《基于成分剖析的甲基苯丙胺合成路线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识别和推断甲基苯丙胺的合成路线,研判当前制毒工艺流行趋势和贩运网络。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或同位素仪等技术手段,对缴获物中的特征识别物进行分析。通过合成模式研判确定不同批次缴获物之间的关联性,并基于此研判贩运网络。结果通过确定样品中的特征识别物可以推断甲基苯丙胺以及原料的合成模式。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方法区分人工合成麻黄碱、半合成麻黄碱和天然提取麻黄碱,并溯源天然麻黄碱植物的地理来源。通过合成模式研判制毒所用原料、设备的种类和来源,确定不同批次缴获物之间的关联性,对同一来源的样品进行分类。结论基于成分剖析可以对缴获的甲基苯丙胺进行合成路线的推断与识别,为制定打击涉毒犯罪方案提供针对性参考依据。

樊颖锋,吴健美,花镇东,王优美[3](2021)在《氯胺酮、羟亚胺及邻氯苯基环戊酮合成工艺的判别研究》文中提出氯胺酮通常以羟亚胺和邻氯苯基环戊酮为主要合成原料。该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缴获邻氯苯基环戊酮样品中的杂质,并筛选出邻氯苯甲腈以及格氏试剂合成过程中的副反应产物环戊酮、环戊醇、环戊基环戊烷、2-环戊基环戊酮和2-环戊基环戊醇作为特征杂质。通过邻氯苯基环戊酮合成实验,验证了6种特征杂质为邻氯苯甲腈与格氏试剂反应所产生。通过液-液萃取的前处理方法,从缴获羟亚胺样品检测出残留的4种特征杂质。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方法从氯胺酮样品中检出残留的2种特征杂质。结果表明,所有缴获的邻氯苯基环戊酮和羟亚胺样品,以及105份氯胺酮样品中的102份均检出2种以上特征杂质,由此推测,格氏试剂法是国内非法工厂生产邻氯苯基环戊酮普遍采用的工艺路线。

郑晓雨,王德高,赵彦彪,胡琨,郑珲,高利生[4](2020)在《制造甲基苯丙胺现场的环境暴露风险及修复》文中指出甲基苯丙胺合成路线主要包括Nagai、Moscow、Emde、Birch、Rosenmund、Leuckart和Borch法等,涉及大量原料、中间产物和废弃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暴露风险。对制毒现场的物品和环境采取不同的取样、监测和修复处理措施,并对修复效果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成为本领域的研究方向。

肖阳[5](2020)在《基于污水流行病学的糖尿病患病率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19年全球成年人群中约9.3%(4.63亿)患有糖尿病。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约1.16亿,占世界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27%,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其消费情况可以很好的反映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信息与患者人群信息。本研究选择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的健康生物标志物,采用污水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二甲双胍消费情况,建立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预测模型。首先,本研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污水中二甲双胍浓度并结合污水流行病学方法反推大连市二甲双胍消费情况。选取大连市的1 1个具有代表性的污水处理厂进行为期四年,(2015-2018年)的长期监测,对二甲双胍消费情况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空间分布特征:大连市二甲双弧浓度均值为68.3μg/L。根据测定的浓度水平,结合污水处理厂的服务人口数量、校正因子以及剂量等参数,计算大连市二甲双胍人均消费量(19.2±14.9mg/d/capita)及成年人群二甲双胍的流行率(2.42%)。大连市各污水处理厂服务区内二甲双胍浓度在空间分布上没有显着性差异,各行政区二甲双胍人均消费量与住房平均单价呈现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经济水平与二甲双胍人均消费量存在正相关性,表明经济水平可能与糖尿病患病率相关。(2)时间变化趋势:对2017年四个季节的污水样品进行分析得出,春季人均消费量为24.2±18.6mg/d/capita,夏季人均消费量20.7±26.6mg/d/capita,秋季人均消费量 17.2±18.8 mg/d/capita,冬季人均消费量18.5±19.3mg/d/capita,检验结果表明,二甲双胍消费情况没有显着的季节性差异。对2015-2018年大连市污水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连市二甲双胍的人均消费量从12.1 mg/d/capita(2015年)增长到28.4mg/d/capita(2018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次,建立糖尿病患病率反推计算模型,预测大连市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并对各行政区空间分布特征及2015-2018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各行政区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中位数排序由高到低:沙河口区(20.0%),中山区(19.2%),西岗区(16.9%),甘井子区(15.2%)。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2015年的12.2%上升到2018年的21.6%,这与传统方法调查预测的数据(15.2-19.8%)具有一致性。此外,根据污水流行病学估算的2015年大连市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2.2%,与大连市政府提供的数据(12.3%)一致。本研究表明基于污水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可以长期监测地区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消费波动情况并预测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污水流行病学方法可以为公共健康监测提供快速准确地技术支持,并作为传统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有利补充。

张恒[6](2020)在《两种氧化技术降解水中麻黄碱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麻黄碱(EPH)不仅是感冒药的主要成分,而且是甲基苯丙胺(又称冰毒)的主要前驱体。由于长期的药物滥用和毒品泛滥,麻黄碱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活性物质在世界各地的水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其可能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因此应对水环境中的麻黄碱给与更多关注。麻黄碱在传统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降解效果不佳,因此本文采用紫外/过硫酸盐(UV/PS)和次氯酸钠两种不同的氧化技术处理水体中的麻黄碱。探究了氧化降解麻黄碱的过程,主要分为降解效能、反应动力学、影响因素及降解机理四个方面。首先利用UV-254 nm(紫外光)活化过硫酸盐(PS)高级化氧化技术去除水中麻黄碱。结果发现,单独UV照射或单独添加过硫酸盐对麻黄碱基本没有去除效果(10 min降解率均小于3%),紫外/过硫酸盐联合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10 min内的降解率超过97%。当PS初始浓度为500μmol·L-1时,麻黄碱的初始浓度越高,降解反应速率越慢,氧化降解反应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接着探究了包括pH、水体基质(HCO3-,NO3-,Cl-,腐殖酸)等不同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酸性和碱性条件明显抑制降解反应,在pH为7的条件下,降解反应速率最快。HCO3-、NO3-、Cl-和HA都对麻黄碱的降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相同浓度下,其抑制程度依次为HA>Cl->NO3->HCO3-。最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仪(UPLC-MS/MS)鉴定了5种麻黄碱的降解中间产物,并提出了降解机理和转化途径。降解机理可能包括亲电取代和消除反应。UV/Cl(紫外/次氯酸钠)使用成本低,操作简单,因此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UV/Cl对麻黄碱的降解效果,结果发现UV/Cl、日光/Cl和黑暗/Cl三种不同条件下麻黄碱在40min内的降解率分别为96.0%、94.7%和94.3%,说明不同光源对次氯酸钠氧化降解麻黄碱的反应速率影响较小,因此后续实验以单独次氯酸钠为氧化剂去除水中麻黄碱。当次氯酸钠初始浓度为1000μmol·L-1时,麻黄碱的初始浓度越高,降解反应速率越慢,氧化降解反应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k=7.42×102(mol·L-1)-1·min-1。接着探究了pH、水体基质(Fe3+,HCO3-,NO3-,HA等)等不同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酸性条件对降解反应有抑制作用,碱性条件对降解反应有促进作用,当pH为11时,降解反应速率达到最快。Cu2+,Fe3+,HCO3-离子对降解反应有显着的抑制作用;Ca2+,Mg2+,NO3-,SO42-,HA等离子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Br-和I-(初始浓度大于0.1 mmol·L-1)对降解反应有促进作用。最后通过UPLC-MS/MS分别鉴定出10种麻黄碱的降解中间产物,降解机理可能包括亲电取代,脱水和消除反应。对比发现紫外/过硫酸盐体系和次氯酸钠两种氧化方法均对麻黄碱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其中紫外/过硫酸盐体系对麻黄碱的去除效果更好,10 min内的降解率超过97%,但其使用成本较高,比较适合已安装UV消毒系统的水处理厂;次氯酸钠氧化麻黄碱在40 min内的降解率超过94%,其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方便,更适合工业化生产。

李锦[7](2020)在《花椒及花椒籽风味油的制取及品质研究》文中指出花椒风味油是从花椒中提取呈香、呈味物质于植物油中的一种重要调味油产品,其香味浓郁,麻味强烈,广受消费者喜爱。目前花椒风味油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植物油热浸提法,而浸提条件是影响花椒风味油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对花椒风味油的热浸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所制取油脂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较为精准的检测分析及综合品质进行分析,以期生产出满足食用安全、营养健康、更具香麻味和调味性能的花椒风味油。目前,在花椒生产时,未成熟的果实采摘后在阳光下暴晒使皮、籽分离,花椒籽作为花椒香辛料生产的副产物因得不到重视和储存不当,致使其中脂肪在高温和脂肪酶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游离脂肪酸,所制取花椒籽油的酸价高、色泽深,后续的精炼损耗大,生产成本高,严重影响了花椒籽制油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资源丰富的花椒籽得以高值化利用,本文对采摘后的新鲜花椒进行皮、籽分离后用新鲜花椒籽制取花椒籽油,将其品质与市售花椒调味油进行对比分析,为花椒籽油高值化利用开发提供支持。花椒油树脂是采用萃取法从花椒中提取的具有花椒独特香气和麻感的油状制品,可直接或稀释后用于调制产生花椒的特有香气,是食品加工业和香料行业的调香原料。目前,国内外对花椒油树脂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得率的条件优化方面,而对影响花椒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和酰胺类化合物含量的工艺条件优化鲜有报道,因此本文对制取花椒油树脂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为花椒油树脂后续的开发利用研究奠定基础。(1)以花椒果皮为原料,采用大豆油热浸法制取花椒风味油,以花椒风味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花椒风味油和大豆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制备花椒风味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95℃、浸提时间20 min、花椒果皮添加量15%,在此条件下花椒风味油香气浓郁、麻味足、色泽好且感官评分最高,其酸价(KOH)为0.40 mg/g,过氧化值为5.07 mmol/kg,感官评分为9.1分。花椒风味油中维生素E总量为1869.86 mg/kg,远高于大豆油中的742.09 mg/kg;甾醇含量相较于大豆油几乎不变;脂肪酸组成与大豆油基本相同,花椒风味油中共鉴定出9类83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大豆油共鉴定出8类2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花椒风味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是烯烃类和醇类(相对含量86.98%),大豆油中主要是烯烃类和醛类(相对含量87.25%);花椒风味油中醇类18种占总量的40.96%,大豆油中醇类仅1种占总量的1.74%;花椒风味油中醛类物质含量仅为1.91%,而大豆油中醛类物质含量12.71%。可以看出,花椒皮中进入花椒风味油的不是甘油酯,而是其他挥发性风味成分;由此也可证实在对花椒皮进行热浸过程中只是将花椒皮中挥发性成分萃取出进入大豆油中。(2)以当季采摘的新鲜花椒为原料,将其进行皮、籽分离,分别采用压榨和正己烷浸出两种方法从花椒籽中提取花椒籽油,并对两种花椒籽油分别进行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处理。分析检测4种花椒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维生素E、酰胺类化合物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含量,并与市场采购的8个花椒油的品质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8个市售花椒油样品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为0.522.72mg KOH/g,1.8710.8mmol/kg。两种新鲜花椒籽油的酸价稍高,为5.947.37mg KOH/g,但过氧化值很低,为0.591.13mmol/kg。经过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处理后均能达到国家标准中一级花椒籽油的指标要求。8个市售花椒油中共检测到了4种生育酚和4种生育三烯酚,总量为979.322874.45mg/kg,压榨花椒籽油检测到了4种生育酚和3种生育三烯酚,总量为147.35385.09mg/kg。8个市售花椒风味油中酰胺类化合物的含量为7.9219.11mg/g,四种花椒籽油的酰胺类化合物含量为7.829.80mg/g,平均含量为8.55mg/g,远远高于DB51/T493-2005《花椒油》中花椒酰胺类化合物≥1.5mg/g的标准。实验室采用不同工艺制取的花椒籽油与市售花椒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大体一致,烯烃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是两者的特征性风味成分。4种花椒籽油中,压榨花椒籽油A的感官评价得分较高,C次之,总体风味表现出麻味和香味。因此,采用新鲜花椒籽制取的花椒籽油与采用花椒皮制取的花椒风味油有相同的风味特征,花椒籽也可以用作花椒风味油的原料,这对提升花椒籽的综合利用价值有重要意义。(3)以花椒为原料,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花椒油树脂,以花椒油树脂的品质为考察指标,包括花椒油树脂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酰胺类化合物的含量,研究不同溶剂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条件下对花椒油树脂品质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取花椒油树脂的品质对比研究,得出花椒油树脂最佳风味的生产工艺条件为萃取溶剂正己烷、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6h。在此条件下,花椒油树脂中特征性花椒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都较高,得率为10.5%,酰胺类化合物含量279.31mg/g。此外通过对酰胺类化合物含量的研究发现,酰胺类化合物受萃取温度的影响较大,且随萃取温度的升高和萃取时间的延长含量呈依此降低趋势。因此在花椒油树脂生产中应选取合适温度来提高其麻味的保留率。

谷得明[8](2019)在《高级氧化技术对典型精神活性物质的降解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调查了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中13种精神活性物质的浓度水平与负荷量变化的基础上,筛选出去除率较低的氯胺酮(KET)和检出浓度较高的甲基苯丙胺(METH)作为目标污染物,系统地研究了紫外活化双氧水(UV/H2O2)、UV活化过硫酸盐(UV/PS)、UV联合Fe2+活化H2O2或PS(UV/Fe2+-H2O2/PS)高级氧化技术降解METH与KET的效与RQ()1对研总究出了水北中京精市神某活污性水物能ME,T采H用的高降效解液产相物色,谱探-电讨喷了处质理进厂行中风雾K质ET谱与联M险13用E仪评种估T(H)精H的P。神结活果性表物明质L降C-解ES机I-理MS与,路分径析的13赋种存。不主同要氧结化论体如系下中精特神征活,性并物运质用在风:KE总险进熵?T¨水与总出水中均能检出,总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395.10和63.59 ng/L,其中EPH(麻黄碱)分别占比93.9%和67.9%,其次为COD(可待因)与METH(甲基苯丙胺)。KET的去除率最低(18.9%),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二级生物处理与三级处理(超滤膜与UV消毒)阶段。污水处理厂总出水中精神活性物质的生态风险均较低(RQ<0.10),但总出水中残留精神活性物质对受纳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长期混合效应不容忽视。(2)对比了UV、H2O2与UV/H2O2对KET和METH的降解效能,分别考察了H2O2投加量、初始pH以及常见水体背景成分(HCO3-、Cl-、NO3-、HA)对UV/H2O2降解KET和METH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UV、H2O2(200μM)对KET与METH基本没有去除效果,UV/H2O2联合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在120和60 min内KET和METH(100μg/L)降解99%以上,且降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9)。通过竞争动力学计算出?OH与KET和METH的双分子速率常数分别为4.43×109和7.91×109 M-1·s-1。准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obs随着H2O2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HCO3-、Cl-、NO3-、HA均显着抑制了KET与METH的降解,其中Cl-对KET降解的影响较小。通过UPLC-MS/MS鉴定了METH在UV/H2O2体系中的7种反应中间产物,并推测了可能的降解路径。(3)研究了UV/PS体系对KET和METH的降解效果与降解路径,结果表明,在pH为7、PS投加量分别为500和200μM时,UV/PS均能在30 min内完全降解100μg/L的KET与METH,降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9)。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反应体系中同时存在SO4-?与?OH,两者与KET的双分子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3.76×109和4.43×109 M-1 s-1,与METH的双分子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3.29×109和7.91×109M-1 s-1。HCO3-促进KET的降解而抑制METH的降解,Cl-对KET的降解起双重作用,NO3-和HA均显着抑制目标物的降解。通过UPLC-MS/MS鉴定了KET和METH在UV/PS体系中的6种反应中间产物,分析了其中的降解机制并推测可能的降解路径。(4)研究了UV/Fe2+-H2O2/PS体系对METH的降解效果与降解路径,结果表明,UV/Fe2+-H2O2/PS对METH的去除率达97%以上,降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9),kobs随着H2O2/PS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Fe2+投加量对METH表现为低促髙抑现象,HCO3-、NO3-和HA均抑制METH的降解,Cl-对METH降解起双重作用。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UV/Fe2+-H2O2体系中同时存在?OH与?O2H,UV/Fe2+-PS体系中同时存在SO4-?和?OH。通过UPLC-MS/MS鉴定了METH在UV/Fe2+-H2O2/PS体系中的反应中间产物,揭示了降解过程中羟基化、开环和亲电取代等作用机制。(5)对比系列高级氧化体系对KET与METH的降解效果,发现UV-H2O2/PS体系中的kobs在中性条件下达到最高(pH为7),UV/Fe2+-H2O2/PS体系中的kobs在酸性且Fe2+与H2O2/PS摩尔比为1的条件下达到最高(pH为3,5)。基于竞争动力学实验,揭示了离子态的KET、METH与?OH、SO4-?的双分子反应速率高于分子态的。该论文有图64幅,表24个,参考文献284篇。

孙堂强[9](2019)在《基于离子迁移谱技术对环境和食品安全中有害物快速检测的研究》文中认为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目前对这类有害物质的检测通常进行复杂的前处理后,利用大型的色谱和质谱技术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传统的分析手段检测周期较长,技术门槛高,大多只能够应用于实验室内部检测,无法将其应用于现场的样品筛查。离子迁移谱(IMS)是一种快速、便携、痕量的检测技术,由于其具有在大气压下操作、体积小、操作简单、响应迅速等特点,非常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和筛查,目前已应用于机场、海关等重要场所对毒品、爆炸物等危害物进行现场检测。本论文利用电晕放电离子迁移谱(CD-IMS)对环境污染物和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建立了谱库,并开发了一系列可应用于现场的前处理方法与IMS进行联用,以实现在环境和食品安全领域的现场检测。主要工作如下:(1)为了实现对多环芳烃(PAHs)进行现场的富集和检测一体化,首次建立了将织物相吸附萃取(FPSE)与IMS联用的方法用于快速检测水中PAHs。在CD-IMS的正离子模式下,建立了 12种高风险的多环芳烃的谱库,确定了其迁移时间和约化迁移率。通过溶胶-凝胶反应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修饰在玻璃纤维布上。将织物相涂层PDMS从水中萃取多环芳烃后,直接送入IMS进样口进行热脱附检测。以菲(PHE)、苯并[a]蒽(BaA)、苯并[a]芘(BaP)三种物质作为模型化合物,优化了影响萃取效率的主要参数。在最优的条件下,三种模型化合物检出限分别为5 ngmL-1、8 ngmL-1和10 ngmL-1。对实际河水和中水样品进行了低中高的加标回收,回收率在80.5%-100.5%之间。用国标(HJ487-2009)方法对实际加标样品进行验证,两种方法的回收率相近,结果表明,FPSE-IMS方法可应用于现场水质监测和现场预警。(2)为了进一步提高膜的吸附容量,基于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材料的孔道结构和大的比表面积,开发了 UiO-66修饰的玻璃布吸附萃取与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Glass Fabric@UiO-66-CD-IMS),并应用于对减肥保健品中的茶碱、咖啡因、大黄素三种非法添加物的筛查。通过溶剂热生长法,在活化的玻璃布表面原位修饰了 UiO-66膜,并利用XRD、BET、SEM等表征结果证实,UiO-66膜具有微孔结构,比表面积可达802.332 m2g-1。研究了三种非法添加物在IMS的出峰规律,根据其响应值的变化,探索了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搅拌速率、萃取溶液pH值、离子强度、洗脱时间等因素对萃取效率影响。在最优的条件下,通过与PDMS涂层对比发现,本工作制备的材料对三种物质有更高的萃取效率。利用空白的减肥保健品基质对IMS的方法学进行研究,高中低的加标回收率在88.0%-118.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7%-16.0%之间,检出限为10ng mL-1。通过UPLC-MS/MS对该方法验证,回收率和精密度均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与其他文献报道的检测方法也具有可比性,因此,Glass Fabric@UiO-66-CD-IMS在保健品的现场筛查和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为了提高对目标化合物萃取的选择性,根据苏丹红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通过多巴胺盐酸盐在弱碱性条件下的自聚反应,在泡沫镍表面修饰一层聚多巴胺涂层(PDA),实现对苏丹红类染料进行选择性萃取,并首次利用CD-IMS对苏丹红(I-IV)类染料进行检测。泡沫金属具有三维(3D)交联网格结构,其作为吸收载体材料可以提供高表面积,从而增加材料的吸附量。通过优化的IMS条件,计算出4种苏丹红染料的迁移时间和约化迁移率,表明其在IMS具有较好的分离度。研究并优化了影响萃取效率的参数,在最佳的萃取条件下,四种苏丹红染料的检出限为0.005ugg-1-0.25ugg-1。通过对番茄酱和火锅底料样品的低中高的加标,回收率在81%-91.3%之间,并通过液相质谱联用进行了验证(UPLC-MS/MS的回收率为83.1%-108.2%)。结果表明PDA涂层由于其具有邻苯二酚结构、表面缺电子的醌结构和氨基,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苏丹红染料进行萃取,该方法拓宽了食品检疫领域中对苏丹红染料的现场快速筛查。(4)为了实现对样品现场的高通量检测,建立了一种可靠的移液枪枪头微固相萃取(PT-μSPE)与电晕放电离子迁移谱(CD-IMS)联用技术,用于保健品中苯二氮卓类(BZDs)非法添加物的现场快速检测。通过原位缩聚反应,在移液枪枪头尖端制备了苯乙烯-二乙烯基苯(ST-co-DVB)多孔聚合物。通过操作微量移液枪,对液体样品进行适当次数的吸入和推出循环进行萃取,然后在洗脱溶剂中重复这个过程,将目标化合物洗脱,利用CD-IMS分析洗脱液。优化了影响萃取和洗脱过程的参数,并对实际加标样品进行分析。PT-μSPE-IMS对BZDs检测的检出限在5-15 ng mL-1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4.2%-112.1%范围内。通过UPLC-MS/MS进行验证,两种测试方法的回收率均在80%-120%之间,结果表明PT-μSPE-IMS可以应用于保健品中的BZDs的筛查。此外,利用多通道移液枪对样品进行处理,以实现现场的高通量分析。

梁梓洋[10](2019)在《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联合作用下细胞毒性及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提出精神药品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或抑制作用的药物,连续使用时能产生依赖性。近年来,精神药品的滥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严峻,并且其模式也逐渐转向多药滥用(Polydrug),给服用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更大负面的影响,因此滥用药物对机体的危害也受到日渐增多的关注。甲基苯丙胺(MA)和氯胺酮(KET)是目前被使用最广泛的两种典型精神药品,最近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在吸食者中具有较强的流行性。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两种物质的毒性研究多是在单一药物作用下的进行的,忽略了在多药滥用情况下两种或以上精神药品对人体的联合毒性效应。本论文以研究MA、KET及其混合物的细胞毒性为目的,通过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法,分析MA和KET的混合物在氧化应激毒性、细胞凋亡、遗传毒性和代谢组干扰上的联合效应,并初步探讨其产生的机理。细胞毒性实验表明,MA和KET都对Hep G2细胞具有显着的细胞毒性,并且MA显示出稍强的细胞毒性效应。对于MA+KET联合组,具有比单一作用时更强的细胞毒性,在较低浓度(0.1 m M)下,二者在细胞毒性上呈现加和作用,而当其中之一的浓度增加到1.0 m M时则呈现协同作用。通过测定细胞的MDA含量、SOD活性、CAT活性及GSH含量研究目标物及其混合物对Hep G2细胞的氧化损伤效应。单一药物分别作用下,MA表现出更强的氧化损伤效应。在MA+KET联合作用下,与单一作用时相比具有更强的氧化损伤效应。对于不同的研究指标,不同的浓度组合具有不同的联合作用类型,但是从总体上来说,MA和KET在低浓度联合时,对细胞氧化损伤表现为加和作用,当联合浓度上升至1.0 m M时,在诱导细胞氧化损伤上则表现为协同作用,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能原因为MA对KET代谢的增强作用。通过测定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Caspase-3活性及细胞内腺苷酸含量,研究目标物及其混合物对Hep G2细胞的致细胞凋亡效应。单一药物作用下,MA和KET均可诱导细胞凋亡,并且KET表现出更强的线粒体毒性。在MA+KET联合作用下,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损伤比单一作用时更高,除低浓度联合组呈现加和作用外,其余联合组均呈现协同作用,造成联合作用的可能原因为KET对促凋亡蛋白转移及作用的增强效应。通过彗星实验和细胞周期实验,研究目标物及其混合物对Hep G2细胞的DNA损伤效应,MA及KET在浓度为1.0 m M时对细胞均有明显的DNA损伤效应,并且在该浓度下可引起细胞G2/M期阻滞而导致DNA修复障碍。与单一作用时相比,MA+KET联合作用后加剧了G2/M期阻滞,对细胞DNA具有更强的损伤作用,表现出更强的遗传毒性效应。在尾部DNA百分比、尾长和Olive尾距这三个分析指标中,低浓度联合下的MA和KET表现出加和作用,但当二者的浓度增加到1.0 m M后,联合作用类型转变为协同作用,产生联合作用的可能原因为MA对DNA修复的抑制作用。通过非靶向LC-MS代谢组学,研究目标物及其混合物对Hep G2细胞的代谢干扰效应,在MA和KET单一作用时,谷胱甘肽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和鞘脂代谢是最主要受到干扰的代谢通路。在MA+KET联合作用下,单一作用时的差异代谢通路干扰作用增强,并观察到仅在联合组中受干扰的代谢通路,提示MA和KET可能通过对能量代谢及嘌呤代谢的干扰而产生联合毒性作用。细胞毒性试验、氧化损伤试验、细胞凋亡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及代谢组分析表明,MA和KET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效应、氧化损伤效应、细胞凋亡效应和遗传毒性效应,并且对细胞的能量代谢、氧化应激代谢、脂质代谢等途径具有干扰作用。MA和KET的混合物具有更强的联合毒性效应,呈现出加和作用或协同作用的相互作用类型。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精神药品所带来的细胞毒性及联合毒性评价提供依据,加深人们对于MA及KET两种毒物毒性机制的认识,并对用于滥用药品急性毒性的治疗方案研究提供初步的依据。

二、非法生产甲基苯丙胺过程中副产物的GC/MS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法生产甲基苯丙胺过程中副产物的GC/M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超临界水氧化毒品无害化处理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毒品及制毒物品无害化处理技术
        1.2.1 光化学氧化
        1.2.2 湿式氧化
        1.2.3 声化学氧化
        1.2.4 电化学氧化
        1.2.5 臭氧氧化
        1.2.6 Fenton氧化
        1.2.7 超临界水氧化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工作
第2章 超临界水氧化装置
    2.1 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原理
    2.2 零件设计以及参数选择
    2.3 压力控制模块
        2.3.1 高压泵的选型
        2.3.2 背压阀的选型
    2.4 搅拌模块
    2.5 反应釜模块
    2.6 气液分离模块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样品的测定与分析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水样的预处理
        3.2.2 水样的测定分析
第4章 大麻在超临界水中的降解行为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胶体金法检测样品
        4.2.2 实验分析方法
    4.3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反应温度对大麻的降解影响
        4.4.2 反应压力对大麻的降解影响
        4.4.3 停留时间对大麻的降解影响
        4.4.4 氧化剂选择与对大麻的降解影响
    4.5 大麻的降解机理及其路径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冰毒在超临界水中的降解行为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胶体金法检测样品
        5.2.2 降解过程中冰毒的气相色谱分析
        5.2.3 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5.2.4 氧化剂剂量的影响
        5.2.5 反应产物分析
        5.2.6 反应机理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海洛因在超临界水中的降解行为
    6.1 引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胶体金法检测样品
        6.2.2 降解过程中冰毒的气相色谱分析
        6.2.3 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6.2.4 氧化剂剂量的影响
        6.2.5 反应产物分析
        6.2.6 反应机理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成分剖析的甲基苯丙胺合成路线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甲基苯丙胺的合成
2 合成路线推断
    2.1 甲基苯丙胺杂质成分分析
    2.2 P2P杂质成分分析
    2.3 对应异构体分析
    2.4 稳定同位素分析
3 合成模式识别
    3.1 目标化合物的选择
    3.2 相关性检验
4 结论

(3)氯胺酮、羟亚胺及邻氯苯基环戊酮合成工艺的判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样品
    1.2 邻氯苯基环戊酮合成实验
    1.3 邻氯苯基环戊酮与羟亚胺样品特征杂质分析
        1.3.1 仪器条件
        1.3.2 邻氯苯基环戊酮样品前处理
        1.3.3 羟亚胺样品前处理
    1.4 氯胺酮样品特征杂质分析
        1.4.1 仪器条件
        1.4.2 氯胺酮样品前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邻氯苯基环戊酮样品的特征杂质
    2.2 羟亚胺样品的特征杂质
    2.3 氯胺酮样品的特征杂质
3 结 论

(4)制造甲基苯丙胺现场的环境暴露风险及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 甲基苯丙胺合成路线
2 环境暴露风险
3 环境修复策略
    3.1 取样与监测
    3.2 修复策略
4 结语

(5)基于污水流行病学的糖尿病患病率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背景
    1.1 糖尿病简介
        1.1.1 糖尿病分类与诊断
        1.1.2 糖尿病国内外现状
        1.1.3 糖尿病治疗方式及使用药物
    1.2 污水流行病学方法
        1.2.1 污水流行病学发展
        1.2.2 污水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
        1.2.3 污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3 二甲双胍药物简介
        1.3.1 二甲双胍发展史
        1.3.2 二甲双胍药代动力学
        1.3.3 二甲双胍检测方法
        1.3.4 糖尿病健康标志物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2 大连市样品的采集及分析过程
    2.1 采样点选取及样品保存
    2.2 实验设备与试剂
    2.3 样品前处理与GC-MS分析
        2.3.1 样品前处理
        2.3.2 衍生化反应条件优化
        2.3.3 GC-MS分析
    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5 本章小结
3 大连市MET消费情况空间分布特征
    3.1 污水中MET浓度空间分布情况
        3.1.1 各污水处理厂服务区空间分布特征
        3.1.2 各行政区空间分布特征
    3.2 污水处理厂服务人口数量
    3.3 污水中MET人均消费量空间分布情况
        3.3.1 各污水处理厂服务区空间分布特征
        3.3.2 各行政区空间分布特征
    3.4 MET成年人群流行率空间分布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大连市MET消费情况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4.1 污水中MET浓度时间变化趋势
        4.1.1 MET浓度季节性差异
        4.1.2 MET浓度年度变化趋势
    4.2 大连市MET人均消费量的时间变化趋势
        4.2.1 MET人均消费量季节性差异
        4.2.2 MET人均消费量年度变化趋势
    4.3 MET年消费总量及成年人群流行率时间变化趋势
    4.4 本章小结
5 大连市糖尿病患病率趋势研究
    5.1 大连市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空间分布特征
    5.2 大连市糖尿病患病率时间变化趋势
    5.3 不确定性分析及敏感度分析
        5.3.1 MET人均消费量及成年人群流行率不确定性分析
        5.3.2 糖尿病患病率不确定性及敏感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两种氧化技术降解水中麻黄碱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麻黄碱的概述
        1.2.1 麻黄碱的基本物化性质
        1.2.2 麻黄碱的主要用途
        1.2.3 麻黄碱的污染现状
        1.2.4 麻黄碱的去除技术研究现状
    1.3 紫外/氧化剂高级氧化技术
        1.3.1 紫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简介
        1.3.2 UV/Cl高级氧化技术简介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与意义
2 紫外/过硫酸盐体系氧化降解水中麻黄碱
    2.1 材料与分析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溶液配制
        2.2.2 麻黄碱的分析测定方法
        2.2.3 紫外/过硫酸盐体系氧化降解实验
        2.2.4 紫外/过硫酸盐体系降解麻黄碱影响因素研究
        2.2.5 紫外/过硫酸盐体系麻黄碱降解产物测定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体系对麻黄碱降解效果的影响
        2.3.2 麻黄碱的降解动力学
        2.3.3 水体基质对麻黄碱降解反应的影响
        2.3.4 次氯酸钠中麻黄碱降解产物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次氯酸钠氧化降解水中的麻黄碱
    3.1 材料与分析方法
    3.2 实验方法
        3.2.1 有效氯的测定
        3.2.2 溶液的配制
        3.2.3 麻黄碱的分析测定方法
        3.2.4 次氯酸钠氧化降解实验
        3.2.5 次氯酸钠降解麻黄碱影响因素研究
        3.2.6 次氯酸钠麻黄碱降解产物测定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体系对麻黄碱降解效果的影响
        3.3.2 次氯酸钠降解麻黄碱的动力学
        3.3.3 水中共存物对麻黄碱降解反应的影响
        3.3.4 次氯酸钠降解麻黄碱的主要产物及降解路径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的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4.1 研究的结论
    4.2 研究的创新点
    4.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花椒及花椒籽风味油的制取及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花椒简介
        1.1.1 花椒资源概况
        1.1.2 花椒的化学成分
        1.1.3 花椒籽的化学成分
    1.2 花椒风味油的研究现状
    1.3 花椒籽油的营养功能
    1.4 花椒籽油的研究现状
    1.5 花椒油树脂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2 大豆油热浸法制取花椒风味油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椒风味油制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2.2.2 正交实验
        2.2.3 风味油中维生素E、甾醇含量及脂肪酸组成
        2.2.4 花椒风味油和大豆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对比分析
    2.3 小结
3 花椒籽风味油的制取及品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花椒的主要组分含量测定
        3.2.2 花椒籽油与市售花椒油的理化性质
        3.2.3 花椒籽油与市售花椒油的维生素E含量
        3.2.4 花椒籽油与市售花椒油的酰胺类化合物含量
        3.2.5 花椒籽油与市售花椒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对比分析
        3.2.6 花椒籽油和市售花椒油的感官评价
    3.3 小结
4 花椒油树脂的制取及品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和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正己烷萃取所得花椒油树脂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分含量
        4.2.2 乙醇萃取所得花椒油树脂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分含量
        4.2.3 不同工艺条件下花椒油树脂的酰胺类化合物的含量
        4.2.4 不同工艺条件下花椒油树脂的得率
    4.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高级氧化技术对典型精神活性物质的降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中精神活性物质的水平与风险评估
    2.1 材料与方法
    2.2 样品分析
    2.3 污水处理厂中精神活性物质的浓度与组成
    2.4 污水处理厂对精神活性物质的去除
    2.5 负荷量评估
    2.6 风险评估
    2.7 本章小结
3 UV/H_2O_2 对氯胺酮和甲基苯丙胺的降解机理
    3.1 材料与方法
    3.2 KET和 METH的降解动力学
    3.3 ·OH与 KET和 METH的双分子速率常数
    3.4 工艺参数对目标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3.5 水体背景成分对目标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3.6 不同水体中KET和 METH的降解效能
    3.7 降解产物与机理
    3.8 本章小结
4 UV/PS对氯胺酮和甲基苯丙胺的降解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2 KET与 METH的降解动力学
    4.3 双分子反应速率常数测定
    4.4 工艺参数对目标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4.5 水体背景成分对目标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4.6 UV/PS体系中KET与 METH的降解产物与机理
    4.7 本章小结
5 UV/Fe~(2+)-H_2O_2 对甲基苯丙胺降解机理
    5.1 材料与方法
    5.2 不同体系对METH的降解效能
    5.3 自由基捕获实验
    5.4 工艺参数对目标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5.5 水体背景成分对目标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5.6 UV/Fe~(2+)-H2O2 体系中METH的降解产物与机理
    5.7 本章小结
6 UV/Fe~(2+)-PS对甲基苯丙胺的降解机理
    6.1 材料与方法
    6.2 不同体系对METH的降解效能
    6.3自由基捕获实验
    6.4 工艺参数对目标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6.5 水体背景成分对目标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6.6 不同水体中METH的降解效能
    6.7 UV/Fe~(2+)-PS体系中METH的降解产物与机理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离子迁移谱技术对环境和食品安全中有害物快速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快速检测技术
        1.1.1 化学比色法
        1.1.2 荧光分子光谱法
        1.1.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
        1.1.4 近红外光谱法
        1.1.5 太赫兹辐射快速检测技术
        1.1.6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1.1.7 基于免疫学的快速检测方法
        1.1.8 基于电化学快速检测方法
        1.1.9 离子迁移谱
    1.2 离子迁移谱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1.2.1 传统的离子迁移谱
        1.2.2 吸气式离子迁移谱
        1.2.3 差分离子迁移谱
    1.3 离子迁移谱的电离源
        1.3.1 放射电离源
        1.3.2 电晕放电电离源
        1.3.3 电喷雾电离源
        1.3.4 光致电离源
        1.3.5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
    1.4 离子迁移谱仪器的联用技术
        1.4.1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
        1.4.2 液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
        1.4.3 超临界流体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
        1.4.4 离子迁移谱-质谱联用技术
    1.5 离子迁移谱仪器的前处理方法进展
        1.5.1 固相萃取技术
        1.5.2 液相微萃取技术
        1.5.3 固相微萃取技术
        1.5.4 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
    1.6 离子迁移谱仪器的应用进展
        1.6.1 毒品和爆炸物的检测
        1.6.2 环境的监测
        1.6.3 食品安全领域的检测
        1.6.4 临床领域的检测
    1.7 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织物相吸附萃取-离子迁移谱联用对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现场快速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2 实验材料及药品
        2.2.3 制备PDMS修饰的玻璃布
        2.2.4 织物相微萃取-离子迁移谱联用过程
        2.2.5 UPLC-UV色谱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织物相及涂层的表征
        2.3.2 多环芳烃的IMS谱图
        2.3.3 优化FPSE-IMS的萃取条件
        2.3.4 方法学验证
        2.3.5 实际样品的检测
        2.3.6 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MOFs材料修饰的织物相吸附萃取-离子迁移谱联用快速检测减肥产品的违法添加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2 实验材料及药品
        3.2.3 MOFs修饰的玻璃布材料的制备
        3.2.4 MOFs修饰的玻璃布吸附萃取-离子迁移谱联用过程
        3.2.5 空白基质样品的处理
        3.2.6 UPLC-MS色谱质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UiO-66修饰的玻璃布材料的表征
        3.3.2 三种非法添加物的IMS谱图
        3.3.3 优化Glass fabric@UiO-66-IMS的萃取条件
        3.3.4 方法学验证
        3.3.6 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聚多巴胺修饰泡沫镍的微萃取技术与离子迁移谱联用快速检测食品中的苏丹红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2 实验材料及药品
        4.2.3 多巴胺修饰泡沫镍的制备
        4.2.4 苏丹红标准溶液配置
        4.2.5 固相微萃取过程
        4.2.6 实际样品处理
        4.2.7 UPLC-MS色谱质谱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F@PDA的表征
        4.3.2 苏丹红IMS谱图
        4.3.3 优化NF@PDA的萃取条件
        4.3.4 方法学验证
        4.3.5 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功能化移液枪枪头萃取法与离子迁移谱联用对保健品中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现场快速检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2 实验材料及药品
        5.2.3 原位制备聚合物(St-co-DVB)修饰的移液枪枪头
        5.2.4 PT-μSPE与离子迁移谱联用过程
        5.2.5 实际样品处理
        5.2.6 UPLC-MS色谱质谱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尖端聚合物结构表征
        5.3.2 IMS条件优化及BZDs的IMS谱图
        5.3.3 优化PT-μSPE-IMS的萃取条件
        5.3.4 方法学验证
        5.3.5 实际样品的检测
        5.3.6 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联合作用下细胞毒性及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精神药品
        1.1.1 精神药品的概述
        1.1.2 滥用现状
        1.1.3 多药滥用
    1.2 两种典型的精神药品
        1.2.1 甲基苯丙胺
        1.2.2 氯胺酮
    1.3 精神药物的联合毒性评价
        1.3.1 精神药物联合毒性的研究现状
        1.3.2 联合毒性的概念及分类
        1.3.3 联合毒性作用的评价方法
    1.4 研究生物毒性简介
        1.4.1 氧化应激
        1.4.2 细胞凋亡
        1.4.3 遗传毒性
        1.4.4 代谢组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MA和 KET对 HepG2 细胞的氧化损伤及联合效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HepG2细胞的培养
        2.3.2 细胞毒性试验
        2.3.3 细胞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3.4 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3.5 细胞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2.3.6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HepG2细胞铺板密度的筛选
        2.4.2 单独作用下的细胞毒性效应
        2.4.3 单独作用下细胞的氧化损伤
        2.4.4 联合作用浓度的选择
        2.4.5 联合作用下的细胞毒性效应
        2.4.6 联合作用下细胞的氧化损伤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A和 KET诱导HepG2 细胞的细胞凋亡及联合效应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3.3.2 细胞凋亡率的测定
        3.3.3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3.3.4 细胞Caspase-3 活性的测定
        3.3.5 细胞内腺苷酸含量的测定
        3.3.6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单独作用下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3.4.2 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4.3 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4.4 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细胞Caspase-3 活性的影响
        3.4.5 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细胞内腺苷酸水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A和 KET对 HepG2 细胞的遗传毒性及联合效应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试剂的准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样品的准备
        4.3.2 彗星试验
        4.3.3 细胞周期实验
        4.3.4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单独作用下细胞DNA的损伤效应
        4.4.2 联合作用下细胞DNA的损伤效应
        4.4.3 单独作用下细胞的周期阻滞效应
        4.4.4 联合作用下细胞的周期阻滞效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MA和 KET对 HepG2 细胞联合毒性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染毒
        5.3.2 细胞收集
        5.3.3 细胞破碎与代谢物提取
        5.3.4 LC-QTOF的分析方法
        5.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0 方法学考查
        5.4.1 多元统计分析
        5.4.2 模型的评价
        5.4.3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5.4.4 差异代谢物的聚类分析
        5.4.5 MA作用对细胞内代谢途径的影响
        5.4.6 KET作用对细胞内代谢途径的影响
        5.4.7 MA和KET联合作用对细胞内代谢途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Abbreviations)
在校期间(待)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非法生产甲基苯丙胺过程中副产物的GC/MS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临界水氧化毒品无害化处理的方法研究[D]. 莫康.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成分剖析的甲基苯丙胺合成路线识别研究[J]. 郑晓雨,赵彦彪,钱振华,闻武,郑珲. 中国司法鉴定, 2021(03)
  • [3]氯胺酮、羟亚胺及邻氯苯基环戊酮合成工艺的判别研究[J]. 樊颖锋,吴健美,花镇东,王优美. 分析测试学报, 2021(04)
  • [4]制造甲基苯丙胺现场的环境暴露风险及修复[J]. 郑晓雨,王德高,赵彦彪,胡琨,郑珲,高利生. 现代化工, 2020(S1)
  • [5]基于污水流行病学的糖尿病患病率趋势研究[D]. 肖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两种氧化技术降解水中麻黄碱机理的研究[D]. 张恒. 中北大学, 2020(09)
  • [7]花椒及花椒籽风味油的制取及品质研究[D]. 李锦.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8]高级氧化技术对典型精神活性物质的降解机理研究[D]. 谷得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9]基于离子迁移谱技术对环境和食品安全中有害物快速检测的研究[D]. 孙堂强.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1)
  • [10]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联合作用下细胞毒性及代谢组学的研究[D]. 梁梓洋. 暨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甲基苯丙胺非法生产副产物的GC/MS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