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植保》2001年总目录

《广西植保》2001年总目录

一、《广西植保》200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尹涵[1](2019)在《长江流域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是我国瓜类作物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瓜类蔬菜上已经上升为主要害虫,发生日趋加重。长江流域作为我国设施蔬菜五大种植区之一,瓜类蔬菜是其主要种植种类。该区域瓜绢螟的防控仍以化学手段为主,缺乏系统高效绿色的防控技术;然而,目前国内没有登记用于瓜绢螟防治的药剂,这给设施瓜菜化学农药减施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为此,本论文从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种群发生动态、成虫行为及诱捕技术参数优化、高效低毒药剂对瓜绢螟毒力测定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瓜绢螟绿色防控提供关键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幼虫种群发生动态湖北省荆门市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种群的发生动态调查结果显示,瓜绢螟幼虫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11月上旬,高峰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成虫发生期为7月上中旬至11月中旬,高峰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2.瓜绢螟成虫诱捕技术参数优化通过观察瓜绢螟成虫的行为特性和扑灯节律,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田间扑灯的成虫中雄蛾数量显着高于雌蛾,雄蛾整个暗期均匀扑灯,雌蛾主要在上半夜扑灯,其扑灯节律与产卵节律呈高度相关。分析雌蛾的累计扑灯率发现,在天黑后开灯至6 h,其累计扑灯率在70%以上,对瓜绢螟具有较好的诱集效果。此外,室内研究表明诱捕瓜绢螟成虫的敏感波长为365 nm。3.高效低毒药剂对瓜绢螟的毒力测定采用浸渍法和浸叶法测定了登记用于防治瓜类蔬菜上其它害虫的药剂对瓜绢螟卵、2龄和5龄幼虫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瓜绢螟的卵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乙基多杀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2龄和5龄幼虫的毒力较高。综上所述,针对长江流域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的防治,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可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重点喷施植株上中部防控瓜绢螟幼虫;8月中旬至9月下旬,于天黑后开灯6 h诱捕成虫。本研究为瓜绢螟绿色防控提供了关键技术,对设施瓜类蔬菜实际生产中化学农药减量施用具有指导意义。

梁敏利[2](2018)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广西柑橘主产区重点县(市、区)——港南区为例,对该区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资金投入、技术培训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为港南区乃至广西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港南区农业部门(植保站)在柑橘病虫害防治中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该区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累计达2271 ha,占柑橘总种植面积的68.3%。调查发现,该区80%的柑橘种植户一年中均不同程度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对柑橘病虫害进行防治。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后,果园每年减少使用化学农药2-5次,每亩节约成本30元左右,柑橘种植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满意度较高,产生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还存在农户对绿色防控的理解不清晰,政府对绿色防控的重视不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有待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缺乏绿色防控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对绿色防控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还没有得到全面推广。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七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1.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2.加大宣传,转变农户观念;3.加大力度,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4.强化示范,以点带面推动技术普及;5.整合资源,加大技术补贴力度;6.加强技术集成,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7.坚持双管齐下,推动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齐头并进。本文还就绿色防控技术在不同作物中的应用情况、绿色防控技术如何服务农业现代化、如何破解影响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推广的瓶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张伟[3](2017)在《铁甲科昆虫的时空分布及其DNA条形码研究》文中指出铁甲科属昆虫纲鞘翅目叶甲总科,物种多样,分布广泛,部分为农林经济害虫。本文应用聚类分析和物种指示值探讨了中国铁甲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应用圆形分布统计法分析了赣南地区潜叶铁甲成虫的时间格局。此外,研究了部分可用于铁甲分类和亲缘关系分析的DNA条形码。主要结果如下:(1)铁甲科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3个聚类群,这些聚类群恰好与我国的三大植被带(荒漠、草原和森林)高度对应;荒漠植被带的聚类群有4个指示属,森林植被带的聚类群有7个指示属,草原植被带的聚类群不存在明显的指示属,可能是属于荒漠聚类群与森林聚类群的过渡。(2)赣南地区潜叶铁甲的时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长刺趾铁甲(Dactylispa longispina)的发生高峰是在8月份,而并刺趾铁甲(D.approximata)、蓝黑准铁甲(Rhadinosa nigrocyanea)以及疏刺叉趾铁甲(D.paucispina)在一年中出现多个高发期;总体而言,赣南潜叶铁甲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3)铁甲的COI序列和ITS2序列都具有A、T碱基偏向性,其中COI的A+T含量达到66.7%,ITS2的A+T含量达到63.7%;饱和性分析结果显示9种铁甲的COI序列的碱基转换和碱基颠换均未达到饱和状态,可用于亲缘关系分析;ITS2和COI+ITS2序列的碱基转换则均已经达到饱和,可能不适用于后续亲缘关系分析。(4)应用三种方法构建基于COI序列的铁甲系统树,其中邻接(NJ)树和最大简约(MP)树的拓扑结构一致,所展现的铁甲亲缘关系与传统形态分类的结果相同。贝叶斯(BI)树中蓝黑准铁甲被并入趾铁甲两个亚属中间,可能说明准铁甲属和趾铁甲属关系非常近,两者的亲缘关系有待进一步确定。综上所述,铁甲的地理分布与植被分布密切相关,可为进一步探讨铁甲——植物的协同演化与协同谱系地理,以及阐明铁甲的起源、扩散和多样化机理提供理论基础。铁甲发生呈现出一定的季节节律,可为确定铁甲害虫的最佳防治时期提供参考。COI序列能够准确地反应铁甲科昆虫的亲缘关系,是比较理想的铁甲候选DNA条形码。

周鹏举[4](2010)在《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总体向好、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和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期刊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机,但市场化、全球化也给农业科技期刊界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意义就在于全面评估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具备的优势、劣势,深入研究当前农业科技期刊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举措,并为营造期刊之间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氛围、明确不同类型期刊各自的定位和为促进期刊业体制改革、市场经营模式及办刊理念转变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撑。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基础数据主要为中国知网(CNKI)提供的2006-2008版3年的数据;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调查问卷获得,然后转化为定量数据,并利用归一法对全部定量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现状分析主要通过专家咨询、召开专家会议及文献调研的方式获取基本素材。首先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标比超法对我国631种农业科技期刊进行了基本基于学科分类的期刊大类间竞争力比较、各大类内部期刊竞争力比较和技术/普及类期刊的竞争力比较。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进行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优势是数量较多、种类较全、具有学科优势和专业的编辑队伍以及有政府或主办单位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劣势则是落后的运行体制、运作水平、管理机制和办刊思路,人才储备不足,期刊缺少特色,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机会则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为科技期刊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空间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战略给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的机会;威胁则是市场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国内外科技期刊的竞争,较为浮躁的学术风气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交流渠道的增加对传统期刊出版业带来的挑战。结合定标比超法分析与SWOT分析方法的结果,提出了品牌化战略、人本化战略、集团化战略和市场化战略。

李钢[5](2008)在《历史时期中国蝗灾记录特征及其环境意义集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蝗灾就与水灾、旱灾并称我国的三大农业灾害。三大灾害及由其所引发的饥荒、瘟疫、战乱等社会危机无疑都给我国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带来破坏,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同时这些自然灾害与社会危机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与各种灾害危机作斗争的艰苦而卓绝的历史。可以说,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部炎黄子孙长期同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的斗争史。水灾、旱灾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它们的成灾原因和发展趋势跟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已有大量的学者对水、旱灾害做过细致的研究。相对于水、旱灾害,蝗灾的研究凸显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大量蝗灾主要是飞蝗猖獗所致,特别是东亚飞蝗。飞蝗作为一种有着很强的自主迁飞能力的昆虫,它能主动选择性取食,因此它的活动性很强,它的成灾原因较为复杂,已有的各类研究目前存在较大分歧。其次,历史蝗灾的研究涉及历史、生物、地理等多学科,单纯从某一学科进行的研究很难得出全面系统的结论,因此历史蝗灾的研究需要从多学科渗透集成的角度出发,这是一大难点。再者,蝗灾的发生与气候环境的关系要比水旱灾害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复杂,很多情形下蝗灾的爆发可能是受到了潜在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探寻蝗灾与气候的关系就需要深入细致地做更多工作。从上述角度出发,论文在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各类与蝗灾相关的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分种类、按朝代、划区域建立了真实可靠的中国历史蝗灾记录数据库,同时尽可能多的获取了螟虫、粘虫等其他主要昆虫灾害的历史记录,并做了对比分析。基于蝗灾数据库,探究了我国历史蝗灾随时间变化的发生动态与特征,主要涉及飞蝗代次、受灾县次、蝗灾等级以及蝗灾与水早关系等多个方面。针对我国的三大飞蝗,分种类、划区域探讨了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存在的不一致性,并就甘肃、陕西、安徽、江苏四省做了次级蝗区的细化。基于蝗灾数据库和各级蝗区的划分,建立了多条历史蝗灾序列,并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蝗灾的周期。选取蝗灾序列与战乱、瘟疫、雨土、江南米价、淮河洪水等进行对比,得出了基本的结论。将蝗灾年表与华北、华东冷、暖冬次年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蝗灾与冬半年温度之间并无明显的因果关系,并从昆虫生理学和生态学角度作了解释。选取蝗灾序列与从冰芯、树轮、石笋以及历史文献中重建或者集成的温度和降水序列以及ENSO指数序列等作了对比分析。认为蝗灾的发生跟温度关系不明,跟降水呈反相关,蝗灾序列可以作为反应气候(农业)干旱的重要指标,最后据此对我国将来可能开展的相关研究作了总结和展望。应该说,本研究是基于历史文献资料,采用地理环境方法,应用生命科学解释而做出的一项集成研究,主要结论和观点如下:(1)选取的研究时段是自历史文献最早记录蝗灾的707BC至近代开始大量使用农药前夕的1949AD期间,将历史蝗灾记录按飞蝗的三个亚种分区域收集整理,获得了我国有飞蝗发生的27个省区(含台湾)的4346条蝗灾记录,涉及各类历史文献1241册。同时还获取了592条其他昆虫灾害的历史记录。三种飞蝗在各自时间长度里的平均灾年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东亚飞蝗、西藏飞蝗和亚洲飞蝗。(2)采用网络检索法获取《二十五史》等规范性史料中的蝗灾记录,极大地提高了文献检索效率和准度,避免了人为翻阅可能出现的疏漏。(3)绘制了中国历史文献传承过程中所经历的“八胜”和“十厄”波动图,凸现了我国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连续性和不均一性。针对夏、商、周、秦等不同朝代的历法岁首建月不同的问题做了讨论。此外,还绘制了历代三大飞蝗灾害发生的百年频次图。(4)论文区分了蝗灾与螟、粘虫等其他虫害在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差异,并列举了代表性的记录。其中,“螣(蚮)、螽、蝝、蝗、蝻”代表蝗灾,“螟”代表螟虫灾害,“贼、蜮、好蚄、青(黑)虫”等代表粘虫灾害,还有“蟊”代表地下食根虫害等等。就蝗灾而言,除了整理出研究所需的大量常规蝗灾记录以外,论文还整理出了24条“抱草瘟”记录,以及部分特殊蝗灾记录(天敌灭蝗)。(5)根据蝗灾记录的特点,分别从昆虫分类学、自然地理区划、飞蝗发生时间以及飞蝗亲水性生境等角度提出了我国蝗灾的几种初步分类方案。综合考虑蝗灾的持续时间、扩散范围、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多方面,将我国历史蝗灾划分为4个等级层次,即Ⅰ出现级、Ⅱ干扰级、Ⅲ危害级、Ⅳ灾难级,并绘制了蝗灾等级综合标准划分表。(6)区分了发生在甘肃省境内的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记录,区分了跨越秦淮线的陕西、安徽、江苏三省的东亚飞蝗记录,划分了次级蝗区。同时,对蝗虫代次、蝗灾月份、蝗灾等级、受灾县次以及蝗灾与水旱关系作了研究,将同一省区南、北次区以及不同省区之间的蝗灾序列作了对比。(7)综合考虑地理区划以及蝗灾发生的源、汇特点,将东亚飞蝗区(主要在东部季风区)划分为核心区、北区、南区和全区四种空间范围,针对不同区域分别建立了蝗灾等级10a移动平均序列、蝗灾等级10a累加序列、蝗灾年10a频数序列,并且选择部分区域做了小波分析,以寻找蝗灾发生的周期。此外,分别研究了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的历史记录特征,并建立了对应的蝗灾序列。(8)考虑到蝗灾发生后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分别将蝗灾与战乱、瘟疫、雨土、米价、洪水等对比,发现10年尺度上的中国历史战乱年频数、瘟疫年频数与东部季风区的蝗灾年频数变化趋势相当一致,预示了战乱、瘟疫与蝗灾的频繁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蝗灾年频数与象征干冷气候背景的雨土年频数对应良好,但只能预示蝗灾与偏干气候的一致性,并不能代表其温度特征;安徽蝗灾与淮河洪水不重年的结果反证了蝗灾与干旱的一致性。米价上涨年份多数出现在蝗灾大范围发生年份之后一至数年,这也基本符合史实。(9)通过构建华北、华东历史时期的冷、暖冬次年表与蝗灾年表进行查重对比,发现在126a冷冬次年里出现了89a蝗灾年,在85a暖冬次年里出现了64a蝗灾年;蝗灾年和冷、暖冬次年的重叠概率分别为89/126=0.7063和64/85=0.7529,二者仅相差0.0466。认为,上年冬季(或者说冬半年)的冷暖状况不能对次年蝗灾的发生与否做良好的区分,因此蝗灾序列不能用来反映上年冬半年气候的冷暖状况。对此,论文从昆虫生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加以了解释。(10)有针对性的选取蝗灾序列与国际公认的几条气候序列作了对比,发现核心区蝗灾与ENSO有遥相关,核心区及北区蝗灾与温度对应仍旧不好,北区蝗灾与华山树轮降水呈局部时段的反相位对应。最后经过综合分析,论文认为,蝗灾序列可以作为一种反应夏半年(4-9月)干旱的代用指标。

陆宇明,梁贤,麻小燕,韦志扬,韦莉萍[6](2006)在《广西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随着期刊国际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广西农业期刊如何求生存、谋发展,如何完成新时期的新任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从行业发展、出版改革、市场环境等角度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区农业科技期刊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期刊改革,理顺期刊的管理体制,走产业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加快期刊结构调整,树立精品意识,开放办刊,主动与国际接轨,努力提高期刊质量;转变经营方式,拓宽经营门路,改善办刊条件;加强期刊社(编辑部)建设等措施和建议。

陈文汇[7](2006)在《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自人类诞生以来,野生动植物就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不仅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衣服,并且提供了我们至今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畜禽的种源。当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涉及到食品、传统医药、特种皮革、民族乐器、工艺品制造等众多产业,而且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还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一切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人类生态旅游、绿色食品、花卉培育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培育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前景日益广阔,正在和已经成为城镇人口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当然,在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日益蓬勃发展的同时,资源状况恶化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作为资源管理者要强化资源管理,更好地协调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就需要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实状况。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问题也就随之进入国家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部门的视野。本文主要从理论和框架上进行研究,在分析我国当前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经济统计学、经济学、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理论,遵循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构建的相关原则和方法,提出了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具体设计构建了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的分类、资源产品分类、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关统计方法,提出了具体调整的建议。本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第1和第2章。主要从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研究的立题背景、研究的现实需求和范畴界定进行了论述。并对与本研究领域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初步的论述。第二部分是第3章,主要是对整个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在这一章中首先是对当前我国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描述,然后对当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现状进行分析,并概述了国外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的实践情况,从而形成了整个研究的现实基础。第三部分是整个论文的主体部分,共6章,包括第4、5、6、7、8、9章,具体分析了如何构建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体系。首先运用相关理论确立了构建整个野生动植物资源经营利用统计的原则和方法,并确定了整个框架包括统计分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统计制度和管理和统计组织机构等五部分内容。然后利用统计

任建国[8](2006)在《广西柑橘溃疡病病原分析与流行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柑橘溃疡病是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它主要侵染芸香科的柑橘属、枳属和金柑属,在我国四川、福建的溃疡病菌均为亚洲型菌系,即A菌系,本文就广西区柑橘溃疡病发生的普遍性,从流行学的角度上进行了研究。 从广西合浦县取红心橙、甜橙、化橙、柳橙,永福县取阿尔及利亚夏橙、钟山县取沙田柚、阳朔县取脐橙、恭城县取红江橙、新会橙、纽荷尔脐橙、锦橙、冰糖橙、沙田柚上感病叶片不同的大小斑进行溃疡病菌的分离。试验结果表明,在直径小于5mm的病斑上能够有效地分离到溃疡病菌,而在大于10mm的病斑上分离到致病性的溃疡病菌就相对少些,但得到非致病性菌的机率就大些。对所得到的菌株进行属鉴定表明,致病性菌株属于地毯草黄单胞杆菌,经温室盆栽接种红江橙证实其为产生典型溃疡病症状的A菌系。 在对所分离到的13个溃疡病菌株进行了52项生理生化性状的研究中,发现所测的13个菌株在醋酸盐、果糖、枸橼酸盐、鼠李糖、木糖、蔗糖、麦芽糖、半乳糖、淀粉、吲哚产生、H2S产生、石蕊牛奶的利用上有所不同,不同来源地的溃疡病菌株可以聚成一类;13个溃疡病菌株的噬菌体反应试验表明,菌株HJC对Np、Hp-1、Hp-2噬菌体都敏感,而其它菌株对各噬菌体的反应则有所不同,大多数菌株对噬菌体Hp-1不敏感,而对噬菌体Np、Hp-2敏感,只有STY对Hp-1、Hp-2敏感,而不对Np敏感。血清学试验表明13个菌株在凝集反应上是有区别的,菌株HXCS都不能与抗血清HCS、QC-1、JC-1、STY、NRC、HCS-1、TCS-1反应,但能与抗血清LCS-1反应,菌株LCS-1对抗血清HCS、QC-1、JC-1、STY、NRC、HCS-1、TCS-1的凝集反

郑冬梅[9](2006)在《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有害生物的防治剂,生物农药可有效控制农林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生物农药的特性赋予了其对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等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同时生物农药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中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增长点之一。研究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对于政府部门科学制定促进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实现生物农药产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社会发展战略,保障我国经济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建设我国农产品安全体系等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植物保护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生物农药发展的历史、现状,比较了中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差异,认真分析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竞争力状况,揭示了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内外部制约因素。同时,系统地研究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对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创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框架和对策。 全文总体分七个部分: (1)基于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问题、化学农药开发难度不断加大、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有待加强和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较为薄弱等,指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确立研究的框架和方法,提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 (2)阐述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背景。首先导出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工业与生物农药产业的概念和内涵,继而深入探讨与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植物保护理论与农药管理理论,以及产业政策理论,环境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经济理论;其次论述了生物农药产生发展的相关背景,如人们的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变化等。 (3)中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对比分析。本部分总结了国内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特点,并对中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特征与轨迹作了比较研究,指出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研究认为主要优势在于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领域及生物农药资源方面;但生物农药生产的工业化技术落后,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如产业政策、金融体系、人才资源薄弱,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和农民对使用生物农药的唯经济效益目的等是主要劣势。 (4)中国生物农药产业与化学农药产业的竞争力比较研究。本部分从产业竞争力要素角度,分析中国生物农药产业的竞争力结构特征和产业演变趋势,比较了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竞争力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对生物农药的需求量增加速度明显大于化学农

崔彬[10](2004)在《果品产销组织化研究》文中认为

二、《广西植保》200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植保》200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流域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长江流域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2 长江流域设施瓜类蔬菜害虫发生特点及防治现状
        1.2.1 小型害虫为害猖獗
        1.2.2 繁殖速度快且世代重叠严重
        1.2.3 适应性强
        1.2.4 发生隐蔽且抗性高
        1.2.5 长江流域设施瓜类蔬菜害虫防治现状
    1.3 瓜绢螟为害及防控现状
        1.3.1 瓜绢螟的地理分布
        1.3.2 瓜绢螟的生物学特性
        1.3.3 瓜绢螟的发生与为害
        1.3.4 国内外瓜绢螟防控研究现状
        1.3.5 当前长江流域瓜绢螟防控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田间试验地点
        2.1.3 主要仪器
    2.2 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种群发生动态调查
        2.2.1 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幼虫种群发生动态调查
        2.2.2 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成虫种群发生动态监测
    2.3 瓜绢螟成虫行为及诱捕技术参数研究
        2.3.1 瓜绢螟成虫行为特性观察
        2.3.2 瓜绢螟成虫扑灯节律研究
        2.3.3 诱捕瓜绢螟成虫的敏感波长筛选
    2.4 高效低毒药剂对瓜绢螟的毒力测定
        2.4.1 供试药剂
        2.4.2 药剂对瓜绢螟的杀卵活性测定
        2.4.3 药剂对瓜绢螟幼虫的毒力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种群的发生动态
        3.1.1 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幼虫种群发生动态
        3.1.2 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成虫种群发生动态
    3.2 瓜绢螟成虫诱捕技术参数优化
        3.2.1 瓜绢螟成虫行为学特性
        3.2.2 瓜绢螟成虫扑灯节律
        3.2.3 瓜绢螟成虫累计扑灯率
        3.2.4 诱捕瓜绢螟成虫的敏感波长
    3.3 高效低毒药剂对瓜绢螟的毒力分析
        3.3.1 不同药剂对瓜绢螟的杀卵活性
        3.3.2 不同药剂对瓜绢螟幼虫的毒力
4 讨论
    4.1 结论
        4.1.1 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种群发生动态
        4.1.2 瓜绢螟成虫行为特性、扑灯行为及敏感波长
        4.1.3 不同药剂对瓜绢螟卵和幼虫的毒力
    4.2 讨论
        4.2.1 瓜绢螟的田间发生动态及防治适期
        4.2.2 诱捕瓜绢螟成虫的开关灯时间及敏感波长选择
        4.2.3 防治瓜绢螟的高效低毒药剂选择及注意事项
        4.2.4 设施园区瓜绢螟绿色防控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定义
    1.3 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3.1 国外柑橘绿色防控研究情况
        1.3.2 国内柑橘绿色防控研究情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港南区的自然地理及农业生产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工作安排
        2.1.1 准备工作
        2.1.2 调查方式
    2.2 实地调查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港南区柑橘产业发展情况
        3.1.1 种植历史及现状
        3.1.2 种植品种
        3.1.3 种植分布
        3.1.4 港南区柑橘产业发展特点
    3.2 港南区柑橘种植户的基本情况
        3.2.1 种植年限情况
        3.2.2 种植面积情况
        3.2.3 种植人员年龄结构情况
        3.2.4 种植人员接受教育情况
        3.2.5 组织化情况
    3.3 港南区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历史和现状
        3.3.1 港南区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历史
        3.3.2 港南区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现状
    3.4 社会评价
        3.4.1 自治区植保部门
        3.4.2 贵港市植保部门
        3.4.3 港南区农业部门(植保站)
        3.4.4 乡镇政府
        3.4.5 当地柑橘种植户
        3.4.6 农技人员
    3.5 港南区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的效益
        3.5.1 普及率逐步提高
        3.5.2 经济效益显着
        3.5.3 生态效益前景广阔
        3.5.4 社会效益明显
    3.6 港南区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3.6.1 在认知层面,对绿色防控技术的理解存在偏差
        3.6.2 在工作层面,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3.6.3 在技术层面,绿色防控技术还不够适应市场需求
    3.7 对策
        3.7.1 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3.7.2 加大宣传,转变农户观念
        3.7.3 加大力度,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7.4 强化示范,以点带面推动技术普及
        3.7.5 整合资源,加大技术补贴力度
        3.7.6 加强技术集成,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3.7.7 坚持双管齐下,推动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齐头并进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绿色防控技术在不同作物中的应用不平衡
        4.1.2 绿色防控技术如何服务农业现代化
        4.1.3 如何破解影响农户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瓶颈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铁甲科昆虫的时空分布及其DNA条形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铁甲科昆虫研究概况
        1.1.1 铁甲科昆虫的分类地位
        1.1.2 铁甲科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1.1.3 铁甲科昆虫的危害与防治
    1.2 昆虫时空分布研究概况
    1.3 昆虫DNA条形码研究概况
        1.3.1 DNA条形码的概念
        1.3.2 昆虫DNA条形码的选取
        1.3.3 昆虫DNA条形码的应用
    1.4 本文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国铁甲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地理分区
        2.1.3 数据处理
        2.1.4 聚类分析
        2.1.5 物种指示值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铁甲科昆虫的分布类型
        2.2.2 同表型相关分析
        2.2.3 轮廓宽度值和Mantel相关系数
        2.2.4 中国铁甲科昆虫属级聚类结果
        2.2.5 物种指示值
    2.3 讨论与结论
第3章 赣南潜叶铁甲的时间分布格局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赣南潜叶铁甲数据统计
        3.2.2 赣南潜叶铁甲时间节律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第4章 铁甲科昆虫DNA条形码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铁甲标本采集与鉴定
        4.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4.1.3 铁甲科昆虫DNA提取、PCR扩增与测序
        4.1.4 测序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铁甲COI和ITS2序列的PCR产物电泳结果
        4.2.2 铁甲COI和ITS2序列的PCR产物测序结果
        4.2.3 铁甲COI和ITS2序列特征
        4.2.4 铁甲COI序列的密码子使用偏向性
        4.2.5 铁甲各基因序列的碱基饱和性分析
        4.2.6 铁甲系统树构建
    4.3 讨论与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铁甲科昆虫的时空分布
        5.1.2 铁甲科昆虫的DNA条形码研究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学术界背景
        1.1.3 入世带来的冲击
        1.1.3.1 市场的冲击
        1.1.3.2 资金的冲击
        1.1.3.3 经营管理模式的冲击
        1.1.3.4 人才的冲击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切入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相关概念
        1.6.1 农业科技期刊
        1.6.2 竞争力
        1.6.3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
        1.6.4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1.6.5 SWOT 分析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竞争力研究概况
    2.1 1987-2010 年国内关于竞争力研究的文献量比较(数据来源CNKI)
    2.2 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概况及实践
    2.3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研究概况
        2.3.1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的发展
        2.3.2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的实施步骤
    2.4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研究概况
        2.4.1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的发展
        2.4.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2.4.3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2.5 SWOT 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第三章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和技术/普及类期刊竞争力定标比超框架结构
    3.1 定标比超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2 竞争力指标分析及计算方法
        3.2.1 定量指标部分及各指标计算方法
        3.2.2 定性指标部分及计算方法
    3.3 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农业技术
第四章 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比较
    4.1 评价样本与数据来源及基本方法
        4.1.1 评价样本
        4.1.2 数据来源及基本方法
    4.2 各大类期刊学术竞争力评价横向比较研究
    4.3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定标比超分析
    4.4 中国农业技术/普及类期刊竞争力定标比超分析
第五章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SWOT 分析
    5.1 优势分析(S)
    5.2 劣势分析(W)
    5.3 机遇分析(O)
    5.4 威胁分析(T)
第六章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发展战略
    6.1 品牌化战略
    6.2 人本化战略
    6.3 集团化战略
    6.4 市场化战略
第七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5)历史时期中国蝗灾记录特征及其环境意义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综述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特色与创新
第2章 飞蝗的生物地理学特征
    2.1 飞蝗的类型与分布
    2.2 飞蝗的生物学特征
    2.3 影响飞蝗分布与成灾的因素
    2.4 2008年三大飞蝗发生趋势介绍
第3章 我国历史蝗灾记录特征
    3.1 蝗灾史料来源
    3.2 中国历代蝗灾的记录情况
    3.3 历史蝗灾与其他虫害的区分
    3.4 中国农业害虫科技史
第4章 飞蝗灾害的分类定级与划区讨论
    4.1 历史蝗灾记录的初步分类方案
    4.2 历史蝗灾记录的初步定级方案
    4.3 不同飞蝗亚种的划区讨论—甘肃
    4.4 地理界线上的划区讨论—陕西、安徽、江苏
第5章 我国历史飞蝗灾害序列的建立
    5.1 东亚飞蝗灾害序列的建立
    5.2 东亚飞蝗灾害的发生周期—小波分析
    5.3 亚洲飞蝗灾害记录特征与序列建立
    5.4 西藏飞蝗灾害记录特征与序列建立
第6章 全球对比与集成分析
    6.1 蝗灾与其他历史灾害和社会危机的对比
    6.2 蝗灾与冬半年温度关系辨析
    6.3 东亚飞蝗灾害序列与气候序列的对比
    6.4 蝗灾序列的环境意义及解释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兰州大学期间情况
致谢
附录: 中国历史蝗灾信息分省汇总表

(6)广西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农业期刊发展历程
2 农业期刊业发展态势
    2.1 市场化进程加快, 期刊陆续转轨入市
    2.2 市场细分化、编辑专业化
    2.3 期刊出现两极分化
    2.4 综合性期刊逐渐走向衰落, 专业期刊开始崛起
    2.5 刊群经营时代来临
    2.6 传播网络化, 信息密集化
3 广西农业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期刊的结构与质量问题
        3.1.1 数量规模小
        3.1.2 层次低, 还未真正达到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要求
        3.1.3 结构布局不尽合理
        3.1.4 整体质量不高
    3.2 期刊的体制改革问题
    3.3 经营管理问题
    3.4 编辑队伍问题
    3.5 出版资源问题
4 发展对策
    4.1 积极稳妥地推进期刊改革
        4.1.1 联合办刊
        4.1.2 走产业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4.2 加快期刊结构调整
    4.3 努力提高期刊质量
        4.3.1 树立精品意识, 做好学术定位, 办出刊物特色
        4.3.2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强化办刊过程的质量控制
        4.3.3 注意编排规范, 主动与国际接轨
        4.3.4 开放办刊, 面向全国吸收优秀稿件
    4.4 转变经营方式, 拓宽经营门路, 改善办刊条件
        4.4.1 编辑业务与经营分开
        4.4.2 挖掘期刊社会资源, 变无形资产为有形收入
        4.4.3 积极开拓广告业务
        4.4.4 扩大发行量, 拓展辐射面
        4.4.5 多种经营, 以辅养刊
        4.4.6 酌量收取发表费
    4.5 加强期刊编辑部建设
        4.5.1 理顺期刊的管理体制
        4.5.2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7)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框架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
    1.4 主要的创新点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野生动植物的基本概念
    2.2 野生动植物产业的一般概述
    2.3 理论基础
3 国内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现状分析
    3.1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3.2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现状分析
    3.3 国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实践概述
4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统计体系的总体框架设计
    4.1 总体框架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2 总体框架的构成
5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分类研究
    5.1 统计分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5.2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分类
    5.3 野生动植物资源产品分类研究
6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6.1 指导思想
    6.2 统计指标体系的生成过程
    6.3 统计指标体系整体框架设计
    6.4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具体行业统计指标体系
    6.5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的简要指标体系
    6.6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的关键指标体系
7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综合指标计算方法
    7.1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综合指标计算的原则与标准
    7.2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综合指标计算方法和实际计算过程
8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
    8.1 收集方法的整体构成
    8.2 定期报表设计
    8.3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普查
    8.4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的抽样调查
    8.5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的复合调查
9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统计制度、管理与组织机构设计
    9.1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制度设计
    9.2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管理设计
    9.3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组织机构设计
10 改革和完善的建议
    10.1 关于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分类的建议
    10.2 关于在国民经济产品分类中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产品分类的建议
    10.3 关于对国民经济统计的法规和管理制度的调整建议
11 结论和体会
    11.1 结论
    11.2 体会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8)广西柑橘溃疡病病原分析与流行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柑橘溃疡病危害的严重性
    1.2 柑橘溃疡病菌系存在的多样性
    1.3 柑橘溃疡病发生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1.4 柑橘溃疡病发生与寄主的关系
    1.5 柑橘溃疡病流行模型的分析
    1.6 柑橘溃疡病的防治及综合治理
第二章 柑橘溃疡病病原菌分化研究
    2.1 柑橘溃疡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2.2 柑橘溃疡病菌菌系生理生化分化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2.3 柑橘溃疡病菌菌系分化的噬菌体鉴定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讨论
    2.4 柑橘溃疡病病原菌的脂肪酸分析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分析
        2.4.3 讨论
    2.5 柑橘溃疡病菌的血清学反应
        2.5.1 材料与方法
        2.5.2 结果与分析
        2.5.3 讨论
第三章 柑橘溃疡病寄主范围测试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3.1 不同寄主对柑橘溃疡病菌株的抗感性测试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
    3.2 柑橘溃疡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第四章 柑橘溃疡病流行测报及其化学防治
    4.1 柑橘溃疡病流行的预测预报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讨论
    4.2 柑橘溃疡病的防治及病原菌抗药性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的起因
        1.1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
        1.2 化学农药开发难度不断加大,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有待加强
        1.3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较为薄弱
    2 基本概念
        2.1 农药
        2.2 生物农药
        2.3 产业
        2.4 生物农药产业及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定位
        2.5 生物农药工业
    3 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3.1 研究目标
        3.2 基本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4.1 技术路线
        4.2 研究方法
    5 追求的特色与创新
        5.1 本研究追求的特色
        5.2 本研究追求的创新
    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1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 生物农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植物保护科学理论
        2.1 生物农药在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中的作用
        2.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植保技术
        2.3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农药管理学
    3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理论
        3.1 环境经济理论
        3.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理论
    4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理论
        4.1 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4.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理论
    5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
        5.1 关于产业组织理论
        5.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
    6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动力机制
第三章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背景研究
    1 生物农药与农业生态安全的关系
        1.1 农业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容
        1.2 化学防治与生态安全
        1.3 生物防治与生态安全
    2 生物农药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2.1 农药残留
        2.2 安全食品生产
        2.3 生物农药在安全食品生产中的地位
第四章 中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1 生物农药的发展历程
    2 国外生物农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2.1 国外生物农药的发展概况
        2.2 国外生物农药企业的特征
        2.3 全球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特征
    3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3.2 我国生物农药生产企业的发展状况
        3.3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问题
    4 我国生物农药与国外的差异比较
        4.1 登记数量上的差异
        4.2 产业水平上的差距
        4.3 产业竞争优劣势比较
第五章 中国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1 生物农药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1.1 竞争的概念
        1.2 生物农药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定义
    2 生物农药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理论
        2.2 产业竞争结构理论
    3 生物农药产业竞争结构
        3.1 生物农药行业中的竞争激烈
        3.2 竞争者众多
        3.3 买方市场明显
        3.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较高
        3.5 生物农药产业的进入障碍较化学农药产业低
        3.6 生物农药行业的撤退障碍较化学农药行业低
    4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演变分析
        4.1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4.2 农药(含生物农药)的技术扩散
    5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5.1 SWOT的内涵
        5.2 中国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5.3 分析结论
第六章 中国生物农药营销主体调查研究
    1 中国农药经营者的调查分析
        1.1 调查方法,
        1.2 农药经营者基本情况调查
        1.3 农药经营者对农药市场的看法
        1.4 农药经营者对生物农药的经营、态度和预测
        1.5 农药经营者认为的生物农药厂商状况
        1.6 农药经营者对农户购药行为的看法
        1.7 农药经营者对农药管理方面的认识
    2 中国生物农药销售模式分析
        2.1 中国生物农药的传统销售模式及其评估
        2.2 中国生物农药现行销售模式
        2.3 国内现行农药销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 国外及外资农药生产企业销售模式
        3.1 西方跨国公司在华农药企业销售模式
        3.2 北美及欧洲农药的销售模式
        3.3 台湾农药的销售模式
        3.4 国外农药生产企业销售模式创新
第七章 中国生物农药及农产品消费群体决策行为调查研究
    1 农户购药行为调查分析
        1.1 调查和分析方法
        1.2 调查的理论基础和条件假设
        1.3 农户购药决策行为调查
        1.4 农户购买农药的行为研究
        1.5 农户使用农药行为的研究
        1.6 农户对国家农药管理政策的看法
        1.7 农户对生物农药的态度
    2 社会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认知
        2.1 社会公众农产品安全调查受访者基本情况
        2.2 关于农产品安全
    3 研究结论
第八章 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1 技术创新的涵义及作用
    2 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分析
        2.1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特点
        2.2 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分析
    3 技术创新在生物农药产业内部的扩散方式
        3.1 扩散模式
        3.2 “扩散模式”与生物农药产业链
        3.3 促进技术创新的“产业链”效应
    4 当前我国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4.1 当前我国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4.2 影响中国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深层因素
    5 中国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5.1 自主创新模鸯
        5.2 模仿创新模杰
        5.3 合作创新模式
        5.4 创新模式的比粉
    6 建立国家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初步构想
        6.1 国家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涵义
        6.2 国家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九章 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
    1 制度与制度创新
    2 传统制度的缺陷
        2.1 传统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缺陷与主要弊端
        2.2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2.3 传统农业经营制度的缺陷与弊端
        2.4 农药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弊端
        2.5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滞后
    3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思路
        3.1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新体制
        3.2 环境制度创新
        3.3 农业经营制度创新
        3.4 农药管理制度创新
        3.5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创新
        3.6 建立绿色消费模式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约束
第十章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及价格机制
    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及价格体系的内涵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内涵
        1.2 价格机制的内涵
    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缺陷
        2.1 法律法规体系的缺陷
        2.2 标准体系的缺陷
        2.3 检验检测体系的缺陷
        2.4 认证体系的缺陷
        2.5 信息支持体系的缺陷
        2.6 执法监督体系的缺陷
        2.7 诚信体系的缺陷
    3 价格机制的作用与缺陷
        3.1 价格机制的作用
        3.2 价格机制的缺陷
    4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及价格机制的对策思路
        4.1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路
        4.2 价格机制在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思路
第十一章 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战略思路
    1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趋势的专家预测
        1.1 专家调查法
        1.2 专家调查问卷法的组织
        1.3 专家预测结果
    2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3.1 加快推进生物农药产业市场化进程
        3.2 强化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和扶持
        3.3 尽快完善《农药管理条例》、出台《农产品质量法》
        3.4 实施中国生物农药生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3.5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规范发展,推动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
        3.6 在产业上强调规模化发展,形成核心,提高竞争力
        3.7 增加投入,突出重点,促进商品化品种的产业化进程
        3.8 加强生物农药标准和安全性研究,促进生物农药登记注册及商品化进程
        3.9 加快体制改革,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实质联合,提升生物农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第十二章 总结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特点
    3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户购药、使用行为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农药经营者调查问卷
附录三 社会公众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问卷
附录四 植物保护专家调查问卷(1)(2)(3)
附录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接受)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致谢

(10)果品产销组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果品产销矛盾
        1.1.2 加工运销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1.1.3 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巨大风险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果品产销组织化理论诠释
    2.1 果品产销组织概念界定
    2.2 果品产销的特性
        2.2.1 生产区域性
        2.2.2 投资专用性
        2.2.3 供需矛盾性
        2.2.4 产销安全性
        2.2.5 流通快捷性
    2.3 果品产销组织化的基本特征
        2.3.1 “两个”过程的结合运作
        2.3.2 以市场为导向的流程再造过程
        2.3.3 果品生产标准化的实施过程
    2.4 果品产销组织化与果品产业化经营概念的差异
        2.4.1 目的性差异
        2.4.2 产销链各参与主体协作关系差异
        2.4.3 利益分配机制差异
        2.4.4 运作方式差异
    2.5 果品产销组织化的层次性经济功能
        2.5.1 果品产销组织诸环节的经济功能
        2.5.2 果品产销组织化的经济功能
第三章 果品产销组织变革分析
    3.1 果品产销组织的演变历程回顾
        3.1.1 多渠道自由经营阶段(1949-1956)
        3.1.2 以供销社为主体的计划管理阶段(1956-1984)
        3.1.3 多元化发展阶段(1984- )
    3.2 果品产销组织现状分析
        3.2.1 我国果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3.2.2 现阶段果品产销组织的类型及评述
        3.2.3 各类果品产销组织市场份额及组织内收益分配情况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3.3 果品产销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困境中的产前原材料供销组织
        3.3.2 实力弱小的产中环节
        3.3.3 竞争无序的产后流通环节
第四章 果品产销组织化障碍及突破的着力点
    4.1 果品产销组织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4.1.1 要素市场发育滞后
        4.1.2 果农合作意识淡薄
        4.1.3 龙头企业发展缓慢
        4.1.4 投资专用性影响
        4.1.5 特定市场结构影响
        4.1.6 经济转型引发的制度真空
        4.1.7 存量产销组织资源尚未盘活
    4.2 果品产销组织化的总体设计
        4.2.1 以纵向组织化促进产销组织化
        4.2.2 引入增量、盘活存量
        4.2.3 构建间接调控体系推动果业发展
第五章 果品产销组织运作的有效方式评析
    5.1 美、日、台果品产销组织运作的基本方式和主要特点
        5.1.1 基本方式
        5.1.2 主要特点
    5.2 美、日、台果品产销组织的发展趋势
        5.2.1 果品产销组织形态发展趋势
        5.2.2 果品流通业态发展趋势
    5.3 启迪和借鉴
        5.3.1 建立健全我国果品标准化体系
        5.3.2 发展果农合作经济组织势在必行
        5.3.3 借助制度创新提高产销组织的国际竞争力
第六章 果品产销组织的纵向优化
    6.1 原材料供销组织再造
        6.1.1 再造的目标
        6.1.2 再造的机理
    6.2 果品生产组织的培育及完善
        6.2.1 多元农技推广体系的培育
        6.2.2 果农合作经济组织优化方式选择
    6.3 果品产后流通组织的创新
        6.3.1 创新原则
        6.3.2 创新途径
第七章 果品产销组织的横向整合及虚拟运作
    7.1 果品产销组织横向整合目标模式
        7.1.1 目标模型
        7.1.2 目标模式的实现
    7.2 果品产销组织横向整合的特征
        7.2.1 敏捷性
        7.2.2 协调性
        7.2.3 集成性
        7.2.4 优势互补性
    7.3 果品产销组织的虚拟运作
        7.3.1 现代信息技术对果品产销组织的影响
        7.3.2 果品产销组织虚拟运作模式
        7.3.3 果品产销组织虚拟运作的经济功能
第八章 促进果品产销组织化的组合策略
    8.1 完善市场体系
        8.1.1 要素市场体系
        8.1.2 信用体系
    8.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8.2.1 完善有关产销组织化的立法体系
        8.2.2 按WTO规则改造现有法律体系
        8.2.3 确保法律公平、公正的实施
    8.3 转换政府职能 加强宏观调控
        8.3.1 转换政府职能
        8.3.2 加强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介

四、《广西植保》200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流域设施蔬菜园区瓜绢螟防控关键技术研究[D]. 尹涵.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2]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梁敏利. 广西大学, 2018(01)
  • [3]铁甲科昆虫的时空分布及其DNA条形码研究[D]. 张伟. 赣南师范大学, 2017(11)
  • [4]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D]. 周鹏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1)
  • [5]历史时期中国蝗灾记录特征及其环境意义集成研究[D]. 李钢. 兰州大学, 2008(12)
  • [6]广西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陆宇明,梁贤,麻小燕,韦志扬,韦莉萍. 广西农业科学, 2006(06)
  • [7]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体系研究[D]. 陈文汇.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2)
  • [8]广西柑橘溃疡病病原分析与流行学研究[D]. 任建国. 广西大学, 2006(12)
  • [9]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D]. 郑冬梅.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10]果品产销组织化研究[D]. 崔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1)

标签:;  ;  ;  ;  

《广西植保》2001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