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树人有没有把《新苏临时贸易协定》抄给南京政府出版?

金树人有没有把《新苏临时贸易协定》抄给南京政府出版?

一、《新苏临时通商协议》金树仁抄送南京政府公布了吗?(论文文献综述)

王莎[1](2020)在《基于文献分析的西域新疆律法在中华法系中的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书·郑吉传》中记载,西域都护府设立后,“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这意味着中华法系在西域地区得到了初步确立,西域地区的律法也被纳入中华法系之中。汉朝以后,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中华法系也在西域地区根植、壮大,各民族的律法在中华法系的怀抱中成长、发展,都打上了中华法系多元一体的印记。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上,立足传统思想精髓,基于自身文化基础而逐渐形成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系。中华法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根本变化,旧的中华法系不复存在。就特征而言,其一,中华法系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并融合汇入了法家、道家、阴阳家以及佛教学说的精华,是传统文化思想的集合;其二,中华法系还折射出了浓重的纲常伦理色彩。作为融合了传统文化的法律体系,中华法系构建在儒家思想之上,使得法律也披上了儒家人伦道德的色彩;其三,中华法系在坚持国家法主体地位的同时,对于民间法的效力也予以了肯定,以兼容并蓄之态吸纳各类族规家法;其四,中华法系立法与司法始终集权于中央,司法与行政合一,以刑法为主,兼有民、行以及诉讼等方面内容,诸法合体,混合编纂法典;其五,中华法系融合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智慧。在这些特征的糅合之下,中华法系在动态发展向前中日臻庞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先秦至秦汉以后,各民族文化不断进行交流交融,最终形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中华法系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在包括新疆各民族律法文化在内全国各民族律法文化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这里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汉朝统一西域后,中华法系在新疆地区确立发展,随着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新疆地区各民族律法融入到中华法系,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法系的发展。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及宋辽金元、明清,中华法系在新疆地区根植、发展、繁荣,中华法系以其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充分吸收了不同时期、各个民族的律法文化,从而更加丰富了中华法系。新疆地区律法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凡是在中央王朝对新疆地区进行有效治理、社会稳定的时候,新疆地区律法的多元一体特征就越明显。新疆地区各民族律法只有在中华法系的怀抱中成长,才能枝繁叶茂。新疆地区律法的多元,都是在中华法系发展历程中的共时性多元,这种多元离不开中华法系的“一体”。新疆地区在律法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历经曲折,在实践期间不断尝试、探索,有时停滞不前、有时前进一步,但总体而言仍处于逐步前行中,并日益与中华法系融为一体,在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法系的同时,也凸显了中华法系的包容情怀与多民族色彩。千百年来各民族的融合发展使得新疆形成了相对稳定并坚韧的地域文化与族群分布,新疆律法的融入,才使得中华法系能够构建起上至“道”,下至“器”的多层面律法网络,以此为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及边疆治理提供律法基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法系为切入点,对西域新疆涉及的律法进行研究分析,梳理西域新疆律法体系历史发展,基于历史哲学视角,为全方位推进法治文明建设、探究如何更好依法治疆提供理论参考。基于此,本文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章,汉代西域地区律法初步纳入中华法系。主要探讨的是汉代西域律法初步纳入中华法系的状况。在这一时期,西域本土“城郭之国”、“行国”的律法逐步吸收了中华法系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理念与制度,中华法系在新疆地区初步确立。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法系对西域地区律法的调适。主要以历史文献、简牍文书、吐鲁番出土文书、佉卢文书等历史资料的相关记载,系统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法系对西域地区律法的调适。第三章,隋唐时期中华法系与西域地区律法的融合。以隋唐时期中华法系在西域地区的全面确立为主题,重点关注西域当地各民族对唐律的认同以及唐律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得出这一时期西域当地律法完全融入中华法系的结论。第四章,五代十国及宋辽金元时期中华法系对西域地区律法的兼收。主要关注的是五代十国及宋辽金元时期西域当地律法与中华法系的兼收并蓄,游牧民族的习惯法与中华法系的不断融合,最终使得西域的律法体系从多元走向中华一体。第五章,明朝至清朝前期中华法系在西域地区的整合。讨论西域律法向中华法系的演进与中央政权的巩固等社会变革,其中重点关注的是西域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法系的认同与中华法系在西域地区的影响。第六章,清朝后期中华法系在西域新疆地区的重构。通过分析鸦片战争后新疆地区的总体形势、中华法系面临的冲击,阐释了清末新政与现代法律对西域新疆的影响。论证了清朝后期中华法系在西域新疆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第七章,民国时期中华法系在新疆的转型。在阐释民国时期中华法系在新疆的余绪的基础上,探讨现代法律、司法制度在新疆的确立。结语部分,提出了对新疆律法发展的方向的展望,即在中华法系的框架内构建国家统一、地方法治、民族自治相得益彰和谐一体的新型律法体系,以此进一步实现中国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以及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马冬[2](2019)在《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研究 ——以新记《大公报》(1932-1935)为中心》文中认为《大公报》作为一份在中国近代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报纸,从创刊开始历经3个阶段,成为中国近代大众媒体的典型代表,其刊登的新闻、社论、短评、文章都已经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宝贵资料。本文主要围绕1932年8月至1935年7月国民党直接统治华北地区时以《大公报》新闻、短评为主构成的公共舆论内容,辅之以《申报》和其它刊物的声音,结合此时期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为核心的垄断意识形态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和约束,主要研究二者之间形成的正向关连、悖论反衬及屈从权威、教育外延的关系。全文共32万余言,除绪论和结语外共计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一、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影响的形成和实施途径。历经孙中山建立政治基础、戴季陶重构哲学方向、蒋介石推进制度体系,基本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为标志,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完成了核心思想的解读和确立,并实现了向统治阶级核心意识形态转变。与之同步,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作为政治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其社会化也提到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日程,由于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和通过校园教育普及,所以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就开始了“党化新闻界”和“党化教育”的过程,分别采用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和教育熏陶的潜移默化式影响。二、《大公报》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舆论焦点取向。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即“以主义治国”,所以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孙中山思想是其核心内容,《大公报》对孙中山的符号化、仪式化推崇和宣传就成为了其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第一个舆论焦点取向。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掌握了对孙中山思想的权威解读以及对国民政府党政权力的控制,所以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和权威拥护也是《大公报》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另一个舆论焦点取向。此时期《大公报》的新闻报道和短评点评都表现了对国民党“制度时间”的重视、对孙中山符号化的承认、对蒋介石的拥戴。三、《大公报》顺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主要内容。“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核心,作为对其支持和宣传的重要表现,对国民政府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方面取得的进步和发展进行多方面的新闻报道和媒体点评,成为了《大公报》顺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重要表现,尽管现实中国民政府在民族主义方面更多表现为“弱国无外交”和疲于奔命,在民权主义方面乏善可陈,在民生主义方面踯躅前行,《大公报》依然给予了积极配合和主动宣传。四、《大公报》应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束缚的舆论立场。面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控制和束缚,作为大众媒体代表的《大公报》表现出了积极灵活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公共舆论的立场。面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直接控制,《大公报》可以借用“第三方”的口吻间接表达公共舆论的立场和态度;面对新闻检查的直接压迫,她也可以给予直接的批评和当面的抨击;面对形势和时局的风云变幻,她也借助“短评”栏目迅速直接的摆明态度和立场。

王振鹏[3](2016)在《区域视角下的近代中国条约研究 ——以民国时期新苏之间协定等为范例》文中指出由于特殊的政治格局与状态,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与苏联(俄)曾经展开过一些相对独立地对外交涉。1918年至1944年期间,新疆省政府同苏俄政府签订了包括协定等条约文件。从国际法角度对这一时期双方签订的协定等文件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新疆地方政府对外交涉的过程、协定等文件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的效力、协定等文件的特点、协定等文件签订后产生的影响。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又分为四部分。引言部分包括选题的意义、目前的研究现状、参考文献、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相关说明等内容。正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与苏联的关系,分为杨增新、金树仁和盛世才主政新疆期间新疆对苏联的外交关系,并以此交待论文主题的社会背景。第二部分着重分析民国时期新疆省政府与苏联之间签订的协定等文件的分类、签订与效力。对协定等文件的签订机构、民国不同时期新疆省政府与苏联政府之间协定缔结的程序、条款内容和效力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民国时期双方协定等文件履行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第四部分对民国时期双方签订协定等文件的特点与影响作出分析与概括。结语部分是对正文部分的总结。

冯云[4](2016)在《中国革命中的新疆因素(1931-1943)》文中研究说明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在历史上,由于新疆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民族和历史的复杂性,国际国内各种势力都试图掌控这一地区。1931-1943年间,新疆与苏联相邻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苏联及共产国际、国民政府、中共都在新疆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几方与新疆的关系都经历了起伏。新疆与苏联及共产国际的关系是由亲密合作到分道扬镳的发展过程。起初,苏联为了排挤其他国家势力,拉拢亲苏的盛世才,大力帮助其建设新疆,双方进行了密切合作,苏联成功地将新疆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后由于苏联与盛世才矛盾的日渐积累,盛世才由“亲苏”变为“反苏”,全面清除苏联在新疆的势力,苏联经营新疆的政策宣告破产。新疆与国民政府的关系是从“离心”到“向心”的过程。前期,由于新疆的三位主政者向国民政府闹独立性,国民政府与新疆关系比较脆弱;中期由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中苏进行合作,国民政府与新疆也进行了较好的合作;后期,盛世才决意脱离苏联控制,国民政府抓住有利时机,成功控制新疆。中共与新疆的关系是由建立到发展再到破裂的过程。前期,由于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与盛世才在新疆建立统一战线关系;随后,双方进入了关系的良好发展时期,盛世才同意在新疆设立非公开的八路军办事处,在物资中转、人员接待、军事训练等方面给予了中共极大方便,中共人员也帮助盛世才建设新疆,取得了成绩;后期,由于盛世才开始反苏,他对中共的态度恶化,逮捕、杀害中共人员,与中共的统一战线关系破裂。在这个历史阶段,新疆对苏联及共产国际、国民政府、中共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新疆给几方都带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苏联的边防提供了缓冲地带,为国民政府及中共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补给线,便利了中共与苏联、共产国际的联系;另一方面,几方在新疆有复杂的利益纠葛,有利益共存及冲突,反映出了这一阶段新疆在中央地方关系、国共角逐、中苏关系、抗战后方中都占有独特地位。新疆在1931-1943年这一历史阶段对中国革命产生了独特的、重要的影响。借鉴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国现今对新疆的政策一方面应该重视新疆的交通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通道作用;另一方面要牢牢掌握好新疆的主权,时刻警惕“三股势力”对新疆的分裂和渗透,维护好新疆的长治久安。

王昕彤[5](2014)在《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自17世纪以来就与俄有着通商关系,在民国初期新疆与苏(俄)的贸易活动基本上是由清朝与俄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来规制的。随后,新疆又先后与苏(俄)缔结《伊犁临时通商协定》和《新苏临时通商协定》来管理新疆与苏(俄)的对外贸易。由于新疆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和特殊情况,新疆当局又加强了对新苏贸易的地方立法,但对外条约一直是新疆与苏(俄)贸易法制中最主要的内容。时民国政府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规制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适用,亦构成了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的一部分。对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贸易法制的内容,还需要关注贸易法制的实践。民国时期的新疆在不同的执政者统治下,新疆与苏(俄)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关系,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贸易纠纷类型。在杨增新时期贸易纠纷主要是苏(俄)对对外贸易条约的违背,且新疆政府都能给予积极的抵制。在金树仁、盛世才及国民党统治时期时期贸易纠纷主要是新疆中商与苏驻新疆贸易机关之间债务纠纷和对贸易合同的违反。金树仁时期新苏贸易纠纷问题的解决大都没有结果,而盛世才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新苏贸易关系较为协调,贸易纠纷大都可以解决。民国时期的新疆地方割据,执政者的不同使得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在立法和法律适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然贸易法制已经制定且解决了一些贸易纠纷,但其真正规制和保护对外贸易活动的作用受到了双边政治经济关系的限制。

刘玉皑[6](2013)在《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1884-1949)》文中研究表明]840年后,中国社会进入近代发展阶段,作为国家西北边疆地区,新疆的近代化发展略晚于内陆各省,以新疆建省、新政、开埠三大事件为标志,新疆地区的城市步入近代发展的道路,继而展示出与中国内陆城市迥然相异的城市近代发展特点。城市是地区人口汇聚之地,是区域文明的中心,城市的近代发展是社会近代发展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通过研究近代新疆城市的发展,能够展现我国西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近代发展的图景。分析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特点,不仅能够充实我国城市史研究和边疆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亦能帮助理解当代新疆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吸取城市近代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促进当代新疆城市社会的和谐进步。运用历史学文献分析、逻辑论证、案例分析、图表说明等方法及现代化理论,构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历时性时间分析框架,探讨近代新疆城市在时间线索上的纵向近代化发展历程。通过寻找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节点,划分出近代65年间新疆城市发展的五个阶段,即:清末建省城市重建恢复阶段、杨增新统治时期城市半封闭缓慢发展阶段、金树仁统治时期城市陷入乱局阶段、盛世才统治时期城市发展的上升阶段及国民党统治时期城市发展的停滞阶段。通过运用城市史结构-功能理论构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共时性空间分析框架,以动态的研究视角分析静态的城市剖面特征,论证城市在近代发展中的数量、人口规模特征,进而分析城市的分布格局、城市形态及内部功能分区等问题。指出:近代新疆城市数量及人口皆在缓慢、平稳地增加;城市在天山北路准噶尔盆地周缘、伊犁河谷、天山东路及南疆塔里木盆地周缘分别形成小“c”形、“△”、稀疏分布及大“C”形的不同分布格局;单体城市形态在矩形和不规则形的基础上不断膨胀、延伸扩展;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特点表现为行政区、商业区、居民区的充实和扩张及部分城市新兴工业区的出现。在分析近代新疆城市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采取时空结合的分析视角,探讨近代新疆城市的功能类型、发展动力及城市文化与民众生活状态。近代新疆城市具有军事防御、交通与商业枢纽等突出的个性功能,由“军城”向“治城”转变、商业职能强化、功能综合化是近代新疆城市功能的变迁趋向。以城市主要功能为依据,近代新疆城市类型可划分为综合型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商业城市、军事防御城市和一般行政中心城市五大类。近代新疆城市工业萌芽但力量微弱,商业却在对外贸易中繁荣开展,因此后者成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该力量受大国政治影响而时断时续,难以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稳定续航;近代新疆城市发展还存在着其他由内部而生的自发动力,如行政体制改革、发展农牧支撑、近代知识文化传播、民主启蒙、城市市政建设等,但这些力量仍显微弱。近代新疆城市文化呈现出多元异质交融的特点,穆斯林文化、汉文化、外国文化、殖民文化皆在城市中并存交融,反映出新疆城市强大的兼容并蓄能力。城市市民在城市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历程中,经历着社会变革、政局变动带来的沉重生活压力。可以说,城市在发展中表现出的以上各种特征皆是受制于近代新疆城市所具有的“边疆”与“枢纽”双重角色而致。“边疆”角色使新疆城市在近代发展中时常出现与中央、内陆各省隔离的发展状态,也难以使城市寄居者形成扎根情结,从而阻滞城市发展;但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疆土,新疆城市在近代发展中又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枢纽”角色使新疆城市在与内地隔离的情况下,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城市发展的外部动力,但与此同时,城市也失去了自身独立发展的空间。

沈双喜[7](2013)在《巴克图口岸对外贸易发展演变及边贸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口岸经济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巴克图口岸始建于1840年,至今已有约160年历史,它是新疆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苏联解体以来,中哈双边经贸合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且双方较为满意的成效。巴克图口岸随着中哈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凸显出重要的经济地位。本文重点以塔城地区巴克图口岸为例探讨影响新疆陆路口岸经济发展的口岸历史要素、经济要素、制度性因素、口岸经济发展模式和口岸经济发展战略等问题,通过对口岸历史及现状的梳理,探求新疆口岸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全文由六章及一个附录组成。第一章,概述巴克图口岸的贸易史进程,重点论述沙俄、苏联、民国时期巴克图口岸贸易、管理等问题。第二章,分析新中国建立以来巴克图口岸贸易的曲折发展。论述中国与苏联关系友好时期、破裂时期、再次兴盛时期的历史变迁和主要原因。第三章,从中哈双边贸易合作的角度出发,以理论基础、投资领域、商品结构为切入点,分析合作发展的必然性。第四章,从近20年来中哈双边经贸合作的互补性分析,探讨中哈经贸合作的主要内容。第五章,根据中哈经贸合作的发展,探讨巴克图口岸在经贸合作中的前景。第六章,分析巴克图口岸经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王益平[8](2012)在《从金树仁到盛世才:新疆军阀权势转移中的苏联因素》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30年代初,是新疆地方大权从金树仁到盛世才转移的过渡时期,新疆由治而乱。此时的苏联国力日趋上升。出于多种原因,苏联试图影响乃至驾驭变乱时期新疆崛起的各派政治势力,力图使新疆政局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各派政治势力大都想援手于苏联。在这一时期,如何尽快铲除军阀和军阀政治体制、建立一个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中央集权型体制的国家政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任务。

刘宝宏[9](2012)在《无合同开办的中外合资企业——独山子油矿综述》文中认为独山子是新疆石油工业的摇篮。新疆与苏联联合经营独山子油矿,却不签合同,实为国际经济合作惯例所罕见。在当时,无合同开办独山子油矿,既是新苏双方的共同需要,也是避免麻烦的无奈之举。

郝建英[10](2012)在《民国时期关于中国新疆对外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民国时期中国新疆的对外关系为研究内容。新疆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在法理上原本是无权自主处理对外关系的。但是,在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新疆出现了自主与外国进行交往的状况,如与外国订立条约、自行向外国派驻领事、引入外国军队驻守域内等。究其缘由,乃是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新疆的特殊性以及地方领导人的统治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1942年,新疆的外交权交还民国中央政府,结束了新疆自主处理对外事务的历史,新疆的对外关系转由中央政府全权处理。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将民国时期的新疆分为杨增新时期、金树仁时期、盛世才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分别阐述了新疆与苏联(俄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的关系。其中,新疆与苏联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由绪论、四章内容和结论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等内容。第一章论述了杨增新时期的对外关系及特点。民国初期,新疆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主政新疆的杨增新顶住了各种压力,通过与俄(苏)、英、日本、阿富汗等国的周旋与交涉,维护了新疆的权益;但是,初显倪端的一些自主行为也为继任者开了先例。这一时期,新疆处理对外关系的特点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不轻易逾越中央政府的权力;侧重与俄(苏)的交涉;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制约外国势力;和平办理交涉,绝少诉诸武力等。第二章阐述了金树仁时期的对外关系及特点。金树仁主政新疆的时间虽然不到五年,但是,新疆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与苏联的关系开始凸出。该时期新疆对外关系的特点是:金树仁制定的内外政策中个人利益过多突出;新疆内政的崩坏导致外患的介入;各种势力在新疆保持的均势被打破;作为补救措施的“对外关系多元化政策”以失败告终。金树仁处理对外关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新疆的权益和国家的利益,也使新疆与中央的关系渐行渐远。第三章解析了盛世才时期的对外关系及特点。盛世才时期,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新疆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各方的争夺愈发激烈。受其影响,新疆内外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与中央的关系上,新疆经历了归附中央政府——游离中央政府——回归中央政府的变化,最终将外交权交归民国政府,结束了新疆地方政府握有外交权的历史;在处理与苏联的关系上,新疆经历了亲苏到反苏的过程;在对外关系格局上,经历了苏联独大到美、英共同制衡苏联的局面,其中美国的加入改变了原先苏联与英国在新疆争夺的局面。第四章分析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新疆对外关系及特点。国民政府治理时期,新疆的对外关系已经完全由中央政府掌控。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各大国在战后的安排以及冷战的兴起,中国新疆再次被至于漩涡之中。该时期新疆对外关系的特点是:中央政府拥有新疆对外事务的决定权;实行了既亲苏又亲英美的特殊政策;新疆的对苏交涉具有被动性;外国势力在新疆的竞争格局由传统的英苏竞争逐步被美苏竞争取代;外国势力开始公开支持新疆的分裂势力。纵观民国时期中国新疆的对外关系,新疆作为中国的一个地方省份,一段时期内自主发展对外关系,是有悖于现代国际法的,却依然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思民国时期新疆的对外关系,其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使新疆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国时期新疆的对外关系,也说明了国家的孱弱是各种外来势力争夺、侵害新疆乃至中国权益的根源;新疆的对外问题与民族、宗教等问题相交织,因而必须要处理和解决好多民族地区的复杂问题,才不会给外来势力可趁之机;此外,民国时期新疆的对外关系还包含了各族人民与分裂势力进行斗争的内容。

二、《新苏临时通商协议》金树仁抄送南京政府公布了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苏临时通商协议》金树仁抄送南京政府公布了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分析的西域新疆律法在中华法系中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主题与框架
    1.2 意义与研究综述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基本概念及资料的说明
        1.3.1 研究范围及基本概念
        1.3.2 资料的说明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汉代西域地区律法初步纳入中华法系
    2.1 汉朝统一西域及对西域的治理
        2.1.1 汉朝统一西域前西域地区概况
        2.1.2 汉朝统一西域
        2.1.3 汉朝治理西域对策
        2.1.4 汉朝治理西域意义
    2.2 汉朝统一西域前西域地区律法
        2.2.1 匈奴的习惯法
        2.2.2 汉朝统一西域前西域诸地方政权的律法
    2.3 .中华法系在西域地区的初步确立
        2.3.1 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
        2.3.2 中央印绶制度与符节制度等行政法令在西域的实施
        2.3.3 中原文化及中华法系在西域地区的传承
    小结
第3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法系对西域地区律法的调适
    3.1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概况
        3.1.1 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和治理
        3.1.2 多元文化对西域地区律法的宏观影响
        3.1.3 西域地区律法的多样性
    3.2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律法
        3.2.1 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
        3.2.2 佉卢文法律文书的记载
    3.3 中华法系在西域地区的确立
        3.3.1 吐鲁番出土法律文书的记载
        3.3.2 楼兰文书的记载
    小结
第4章 隋唐时期中华法系与西域地区律法的融合
    4.1 隋唐对西域的治理
        4.1.1 隋朝在西域东部设立三郡
        4.1.2 唐朝统一西域
        4.1.3 唐朝在西域地区的治理措施
    4.2 唐律在西域推广
        4.2.1 《唐律疏议》在西域
        4.2.2 唐代吐鲁番汉文法律文书反映唐律实施
    4.3 西域地区律法完全融入中华法系
        4.3.1 民商事法律制度方面
        4.3.2 刑事法律中的保辜制度
        4.3.3 行政法部分中“市”的交易管理
        4.3.4 诉讼法中的程序问题
    小结
第5章 五代十国及宋辽金元时期中华法系对西域地区律法的兼收
    5.1 五代十国及宋辽金元时期西域地方政权
        5.1.1 高昌回鹘王国、于阗王国和喀喇汗王朝地方政权的统治
        5.1.2 西辽局部统一西域
        5.1.3 元朝统一西域
    5.2 西域地区多元律法及融合
        5.2.1 高昌回鹘契约文书
        5.2.2 喀喇汗王朝
    5.3 西域地区律法与中华法系的统一
        5.3.1 游牧民族习惯法
        5.3.2 与中华法系的融合
    小结
第6章 明朝至清朝前期中华法系在西域地区的整合
    6.1 明清在西域地区的治理
        6.1.1 明朝设立哈密卫
        6.1.2 叶尔羌汗国与清朝的关系
    6.2 清朝统一西域前当地律法状况
        6.2.1 南疆地区民族习惯法
        6.2.2 清朝在新疆地区的立法司法状况
    6.3 清朝对新疆的治理
        6.3.1 清朝统一新疆
        6.3.2 清朝新疆的基层民事纠纷处理措施
    6.4 清朝中华法系在新疆地区的实施
        6.4.1 《大清律例》
        6.4.2 《回疆则例》
        6.4.3 《理藩院则例》
        6.4.4 察合台文契约文书反映的问题
    6.5 中华法系在新疆地区的内化
        6.5.1 新疆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法系的认同
        6.5.2 中华法系在新疆地区的影响
    小结
第7章 清朝后期中华法系在新疆地区的重构
    7.1 条约与列强入侵对中华法系的破坏
        7.1.1 不平等条约对新疆地区律法的影响
        7.1.2 阿古柏入侵对中华法系的破坏
        7.1.3 清代建省中华法系在新疆本土的主导作用
    7.2 清末新政与现代法律对新疆的影响
        7.2.1 清末新政
        7.2.2 近代法律对新疆的影响
    小结
第8章 民国时期中华法系在新疆的转型
    8.1 民国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
        8.1.1 北洋政府
        8.1.2 南京国民政府
        8.1.3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活动
    8.2 民国时期中华法系余绪
        8.2.1 中华法系在新疆的遗存
        8.2.2 民族习惯法的残余
    8.3 现代法律在新疆的初步确立
        8.3.1 民国宪法及在新疆的影响
        8.3.2 民国时期的民商法及在新疆的影响
        8.3.3 民国时期经济法及在新疆的影响
    8.4 现代司法制度在新疆
        8.4.1 审判制度
        8.4.2 检察制度
        8.4.3 检察官制度
        8.4.4 监狱制度
        8.4.5 公证制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研究 ——以新记《大公报》(1932-1935)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论题研究的现状和分析
    三、重要概念及研究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公共舆论影响的形成和实施途径
    第一节 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历史回溯
        一、孙中山建立“以党治国”的政治基础
        二、戴季陶重构“以党治国”的哲学方向
        三、蒋介石推进“以党治国”的制度体系
    第二节 国民党“党化新闻界”有关法规的制定
        一、确立蒋介石对于孙中山思想的垄断解释地位
        二、执行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党治国”的宣传制度
        三、严控“新闻纸”
    第三节 国民党“党化教育”在教育领域的渗透
        一、课堂中的“党义”教育
        二、校园中的“党化”控制
        三、时间上的“党国”记忆
        四、空间上的“总理”符号
    小结
第二章 《大公报》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舆论焦点取向
    第一节 以制度时间为核心的符号宣传
        一、总理纪念周的舆论推广
        二、革命纪念日的媒体教化
        三、孙中山陵寝的精神崇拜
    第二节 以蒋介石为中心的向心宣传
        一、对国民党其它重要人物和势力的轻视
        二、对镇压共产党行动的支持
        三、对“新生活运动”的拥护
    小结
第三章 《大公报》顺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以民族主义为内核的抗争宣传
        一、对被动抵抗日本侵略的无奈宣传
        二、与苏联关系曲折恢复的尴尬报道
        三、借美国政治外交支持的自惭宣传
        四、维护民族地区国家统一的重点报道
    第二节 以民权主义为内涵的政治宣传
        一、烘托推进民权的氛围
        二、展现间接民权的完善
    第三节 以民生主义为旨向的发展经济及社会文化宣传
        一、主张改善生产环境
        二、疾呼充实粮食生产
        三、展示交通建设发展
        四、列举文化建设措施
        五、号召顺应服饰潮流
    小结
第四章 《大公报》应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束缚的舆论立场
    第一节 间接阐释公共舆论的立场
        一、呼吁挽救民族危亡
        二、要求实现国内统一
        三、号召促进民生进步
    第二节 直接反对“以党治国”政策的控制
        一、应对国民党新闻检查的策略性
        二、展现新闻纸遭受检查的普遍性
    第三节 利用短评坚守“文人论政”
        一、涉及国计民生全方位的议题设置
        二、代表公共舆论守门人的价值立场追求与原则
    小结
结语
征引与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区域视角下的近代中国条约研究 ——以民国时期新苏之间协定等为范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对苏关系
    (一)杨增新主新期间的对苏关系
    (二)金树仁主新期间的对苏关系
    (三)盛世才主新期间的对苏关系
二、民国时期新苏之间协定等文件的分类、签订与效力
    (一)协定等文件的分类
    (二)民国时期新苏之间协定等文件的签订
        1.协定等文件的签订机构
        2.协定等文件的缔结程序
        3.协定等文件的条款内容
    (三)民国时期新苏之间协定等文件的效力分析
三、民国时期新苏之间协定等文件履行中的问题
    (一)税率的冲突
    (二)开放通商范围的争端
    (三)新疆假道苏俄运货问题
四、民国时期新苏之间协定等文件的特点及影响
    (一)新苏协定等文件的特点
        1.签约机构的特殊性
        2.内容主要以贸易为主
        3.条约性质的复杂性
    (二)新苏协定等文件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负面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中国革命中的新疆因素(1931-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选题的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一、新疆概述
    (一) 中外交通的要道
        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2. 历史上中外联系的重要通道
    (二) 各方争夺的要地
        1. 帝国主义争夺的势力范围
        2. 苏联、共产国际的战略要地
        3. 国共两党看重之地
    (三) 新疆与中央政府
二、联共(布)、共产国际与新疆
    (一) 盛世才主政新疆之前的苏新关系
        1. 杨增新时期
        2. 金树仁时期
    (二)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盛世才关系的建立及发展
        1. 背景
        2. 良好发展
    (三)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盛世才关系的破裂
        1. 破裂原因
        2. 破裂过程
    (四) 新疆因素的影响
三、国民政府与新疆
    (一) 国民政府与盛世才主政之前的新疆
    (二) 国民政府与盛世才主政时期的新疆
        1. 新疆对国民政府的“离心”期
        2. 新疆与国民政府的合作期
        3. 新疆对国民政府的“向心”期
    (三) 新疆因素的影响
四、共产党与新疆
    (一) 关系的建立
        1. 背景
        2. 建立过程
    (二) 关系的发展
        1. 中共人员在新疆开展工作
        2. 新疆八路军办事处的重要作用
        3. 新疆为中共培养人才、建设疗养院提供场所
        4. 盛世才积极支援延安
    (三) 关系破裂
        1. 破裂原因
        2. 破裂过程
    (四) 新疆因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民国时期新疆与苏(俄)贸易及中国对外贸易法制概况
    (一) 民国时期新疆与苏(俄)的贸易
        1、 杨增新时期新疆与苏(俄)贸易的发展
        2、 金树仁时期新疆对苏贸易的缩减
        3、 盛世才时期新疆与苏联的贸易关系
        4、 国民党统治时期新疆与苏的贸易
    (二) 民国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法制概况
二、 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的法律形式
    (一) 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的相关对外贸易条约
        1、 民国初期仍在新疆适用的清末不平等条约
        (1)《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2)《中俄北京条约》
        (3)《改订伊犁条约》
        (4)《中俄续改陆路通商章程》
        2、 新疆与苏(俄)签订的有关对外贸易的条约
        (1)《伊犁临时通商协定》
        (2)《新苏临时通商条件》
        (3)《新苏临时通商协定》
    (二) 国家制定法
        1、 国家外贸管理机构及其组织条例
        2、 对外贸易的相关法律规范
    (三) 新疆地方立法
        1、 地方贸易管理机构及其组织条例
        2、 相关地方立法
        (1)进出口贸易货物监管法类
        (2)税法类
三、 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的法制实践
    (一) 新疆对苏(俄)贸易纠纷的解决程序
    (二) 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的贸易纠纷
        1、 对对外条约的违反
        (1)、俄商违约贩运洒卖中国土货问题
        (2)俄商约滥发商业小条问题
        (3)华茶倒灌问题
        (4)苏联在新疆商务机关违约贸易问题
        (5)中货假道苏联运货问题
        2、 对制定法的违反
        (1)新疆中俄商民债务纠纷问题
        (2)华商在苏俄财产受损问题
        (3)苏方拖欠应纳税款问题
        (4)苏方拖延进口订货问题
        (5)私商与苏新贸易公司的纠纷问题
        (6)违反贸易合同问题
四、 对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的评价
    (一) 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的特点
        1、 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的阶段性
        2、 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的相对独立性
        3、 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的不平等性
    (二) 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的积极因素
        1、 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的近代化
        2、 对外条约不再是新疆与苏(俄)贸易法制的唯一形式
        3、 在特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三) 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的时代局限性
        1、 部分立法损害了新疆的正当利益
        2、 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体系不完善
        3、 司法权严重受制于行政权
    (四) 影响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发展的因素
        1、 政治因素
        2、 经济因素
        3、 双边关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清单
致谢

(6)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188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基本文献
    三、近代新疆城市的研究概况
    四、研究思路
    五、主要内容、研究重难点与拟创新点
    六、相关概念说明
上编 时间·城市
    第一章 新疆城市发展的近代开端
        1.1 毁坏与建设:清末新疆城市景象
        1.1.1 战乱对新疆城市的毁坏
        1.1.2 平乱后城市建设情况
        1.1.3 沙俄入侵对新疆城市发展的影响
        1.2 建省、新政与开埠:新疆城市近代化的开端
        1.2.1 建省:新疆城市迈入近代发展的轨道
        1.2.2 新政:进一步推动新疆城市的近代发展
        1.2.3 开埠:新疆城市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期新疆城市的缓慢发展
        2.1 城市的半封闭缓慢发展与陷入乱局
        2.1.1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疆城市
        2.1.2 杨增新避世策略下的城市发展
        2.1.3 金树仁主新时期城市的萧条
        2.2 城市近代发展的上升期与停滞期
        2.2.1 盛世才主新前期新疆城市进入近代发展的黄金时期
        2.2.2 国民政府接管新疆后的城市发展
        小结
中编 空间·城市
    第三章 近代新疆城市外部空间分布形态
        3.1 城市数量:伴随建县逐渐增加的治城
        3.1.1 清末建省前后州县制初设时期的城市数量
        3.1.2 民国时期(1912-1949)行政建置调整对城市数量的影响
        3.2 近代新疆城市人口规模
        3.2.1 清末新疆各城人口数量及城市相对等级划分
        3.2.2 民国时期(1912-1949)新疆城市人口规模
        3.3 城市空间分布形态
        3.3.1 建省之前新疆城市空间分布状态
        3.3.2 建省之后新疆城市以自然地理条件基础形成的空间分布状态
        3.3.3 近代新疆城市分布形态的特点
        小结
    第四章 单体城市形态与内部功能分区
        4.1 城市外部轮廓形态
        4.1.1 清末建省时新疆城市外部轮廓形态
        4.1.2 建省以后城市空间形态的拓展
        4.1.3 城市各实体要素的空间布局
        4.2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
        4.2.1 行政区
        4.2.2 工商业区
        4.2.3 居民区
        4.2.4 城郊的开拓经营
        4.2.5 城中之城:领事圈与贸易圈
        4.3 近代新疆城市的形态演变——以迪化城为例
        4.3.1 迪化城空间形态的雏形
        4.3.2 建省后迪化城空间的扩展
        4.3.3 民国以后迪化城市空间的变化
        小结
下编 时空之间·城市
    第五章 以商而兴的城市近代化
        5.1 城市近代工业举步维艰
        5.1.1 城市传统手工业发展情况
        5.1.2 城市近代工业的萌芽
        5.1.3 新疆城市近代工业发展特点及工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2 以商而兴的近代城市发展
        5.2.1 空白市场对内地商人的吸引
        5.2.2 维吾尔族商业传统活跃各城商业
        5.2.3 苏俄商业在新疆城市几成垄断之势
        5.2.4 商业发展对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近代新疆城市功能与类型
        6.1 城市功能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6.1.1 近代新疆城市的个性功能
        6.1.2 近代新疆城市的功能变迁
        6.2 近代新疆城市的类型及个案分析
        6.2.1 综合型中心城市
        6.2.2 交通枢纽城市
        6.2.3 商业城市
        小结
    第七章 多元异质交融的近代城市文化与社会
        7.1 城市人口的多元结构
        7.1.1 近代新疆城市人口的国家、民族结构
        7.1.2 近代新疆城市人口职业结构
        7.2 多元异质交融的城市文化
        7.2.1 穆斯林城市及其传统文化
        7.2.2 汉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7.2.3 近代城市发展中的外国文化、殖民文化印记
        7.3 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城市生活
        7.3.1 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
        7.3.2 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小结
结语:边疆与枢纽双重角色中的城市发展
    一、“孤悬塞外”的边疆之城
        1. 边疆之城:城市由分离向“边疆-内地一体化”转变
        2. 边陲之城:由城市构筑的军事缓冲带
        3. 边缘之城:内地人士扎根情结的缺失
    二、“欧亚十字路口”的枢纽之城
        1. 交通与商业枢纽:沟通欧亚的陆路城市通道
        2. 信息与文化枢纽:由闭塞走向开放的城市
        3. 地缘政治枢纽:大国战略竞争的欧亚焦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巴克图口岸对外贸易发展演变及边贸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2 巴克图口岸
    2.1 巴克图口岸简介
    2.2 巴克图口岸毗邻的哈方东哈萨克斯坦州简介
    2.3 巴克图口岸对外贸易历史回顾
3 巴克图口岸在中哈双边贸易合作中地位的分析
    3.1 巴克图口岸中哈双边贸易合作的基本方式
    3.2 巴克图口岸中哈双边贸易合作的环境分析
    3.3 巴克图口岸中哈双边贸易合作的商品结构的调整
    3.4 巴克图口岸中哈双边贸易合作的方式
4. 巴克图口岸在双边经贸合作之中的互补性分析
    4.1 经济优势及产业结构互补性分析
    4.2 地缘互补性分析
    4.3 政治环境互补性分析
5. 中哈在巴克图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
    5.1 巴克图口岸的经济效应分析
    5.2 推动中哈在巴克图合作的积极因素
    5.3 制约中哈在巴克图合作的消极因素
    5.4 中哈在巴克图合作的前景展望
6 中哈在巴克图合作的几点思考
    6.1 中哈双方传统贸易观转变
    6.2 中哈政府落实政策对等
    6.3 加强边民贸易合作
    6.4 构建巴克图口岸特别经济区
    6.5 创造巴克图口岸“弹性环境”
参考文献
    (一) 文献类
    (二) 专着类
    (三) 国外学者专着
    (四) 专题论文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从金树仁到盛世才:新疆军阀权势转移中的苏联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新疆地方政府的掌控乃至驾驭
二、苏联对盛世才的支持尽显其成熟的政治策略
三、不同程度地介入新疆其他反政府政治势力
四、结 语

(9)无合同开办的中外合资企业——独山子油矿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外患”阴影
不谋而合
留有退路
确无合同
合同夭折
结束语

(10)民国时期关于中国新疆对外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研究要素的界定
    二、研究缘起和意义
    三、研究史料及文献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点和难点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杨增新主政时期新疆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1912年—1928年国内外形势及新疆的态势
        一、1912年—1928年的国内外形势及对新疆的影响
        二、杨增新主政时新疆的态势
    第二节 新疆与俄国(苏联)的关系
        一、1912年—1917年新疆与俄国的关系
        二、1917年—1928年新疆与苏俄(联)的关系
        三、新疆与俄(苏)的经济贸易
    第三节 新疆与英(印)关系
        一、英国对新疆的意图
        二、新疆与英国的交涉
        三、新疆与英(印)贸易
    第四节 新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一、新疆与日本的关系
        二、新疆与阿富汗的关系
        三、新疆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德国的关系
    第五节 杨增新时期新疆对外关系的特点之评价
        一、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二、不逾越中央政府的权力
        三、侧重与俄(苏)的交涉
        四、使外国势力相互制约
        五、和平办理交涉
第二章 金树仁主政时期新疆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1928年—1933年国内外形势及金树仁主政新疆
        一、1928年—1933年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金树仁主政时新疆的形势
    第二节 新疆与苏联的关系
        一、苏联对新疆的意图
        二、新疆与苏联的关系
        三、新疆与苏联的贸易关系
    第三节 新疆与英国的关系
        一、英国对新疆策略的调整
        二、新疆与英国在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涉
        三、新疆与英国的贸易
    第四节 新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一、新疆与日本、土耳其的关系
        二、新疆与德国、法国的关系
        三、新疆与阿富汗以及非政府层面的关系
    第五节 金树仁主政时期新疆对外关系的特点之评析
        一、突出个人利益
        二、内政崩坏导致外患介入
        三、均衡局势打破
        四、“对外关系多元化政策”失败
第三章 盛世才主政时期新疆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1933年—1944年的国内外形势及盛世才主政新疆
        一、1933年—1944年的国内外形势
        二、盛世才主政新疆时的形势
    第二节 新疆与苏联的关系
        一、苏联对新疆政策变化
        二、新疆亲苏政策的形成
        三、新疆与苏联合作
        四、新疆与苏联关系破裂
        五、新疆与苏联的贸易
    第三节 新疆与英国的关系
        一、盛世才时期排斥、限制英国势力的原因
        二、新疆和英国的关系
        三、新疆与英(印)的贸易
    第四节 新疆与其它国家的关系
        一、新疆和美国的关系
        二、新疆与德国的关系
        三、新疆与日本的关系
        四、新疆和土耳其的关系
        五、新疆和阿富汗的关系
    第五节 盛世才时期新疆对外关系的特点之评析
        一、外交权收归民国政府
        二、存在脱离中国的危险
        三、转向中央政府
        四、传统外国势力在新疆的影响受到削弱
        五、新疆依旧是各国相互制衡的一个筹码
        六、盛世才亲苏政策影响到新疆的内政
        七、新兴势力美国的介入
第四章 国民政府控制时期新疆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1944年—1949年国际国内形势和国民政府控制新疆
        一、1944年—1949年国际国内形势
        二、国民政府控制新疆
    第二节 新疆与苏联的关系
        一、苏联对新疆的策略变化
        二、国民政府统治新疆时期的对苏政策
        三、新疆与苏联的关系
        四、新疆与苏联的贸易
    第三节 新疆与美国的关系
        一、美国在新疆的活动
        二、美国在新疆活动的特点
    第四节 新疆与英国的关系
        一、英国在新疆的活动
        二、英国在新疆活动的特点
    第五节 国民政府统治新疆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一、中央政府决定新疆的对外事务
        二、既亲苏又亲英美的特殊政策
        三、美苏竞争取代英苏竞争
        四、外国势力支持新疆的分裂势力
        五、新疆的对苏交涉具有被动性
结论
    一、民国时期中国新疆对外关系的特殊性
    二、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演变
    三、民国时期新疆对外关系的脉络
    四、民国时期新疆对外关系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新苏临时通商协议》金树仁抄送南京政府公布了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分析的西域新疆律法在中华法系中的演进研究[D]. 王莎. 新疆大学, 2020(06)
  • [2]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研究 ——以新记《大公报》(1932-1935)为中心[D]. 马冬.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3]区域视角下的近代中国条约研究 ——以民国时期新苏之间协定等为范例[D]. 王振鹏. 新疆大学, 2016(12)
  • [4]中国革命中的新疆因素(1931-1943)[D]. 冯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5]民国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法制研究[D]. 王昕彤. 新疆大学, 2014(02)
  • [6]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1884-1949)[D]. 刘玉皑. 西北大学, 2013(02)
  • [7]巴克图口岸对外贸易发展演变及边贸对策研究[D]. 沈双喜. 新疆师范大学, 2013(07)
  • [8]从金树仁到盛世才:新疆军阀权势转移中的苏联因素[J]. 王益平.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2(05)
  • [9]无合同开办的中外合资企业——独山子油矿综述[J]. 刘宝宏. 新疆地方志, 2012(03)
  • [10]民国时期关于中国新疆对外关系的研究[D]. 郝建英.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金树人有没有把《新苏临时贸易协定》抄给南京政府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