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案修订谈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从教案修订谈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一、从修订教学计划谈谈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娟[1](2021)在《中芬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

李文晴[2](2021)在《高中文言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中文言文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思想品格和思维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学生在传承和理解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深化其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然而,现今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文言文创作时代跨度大,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精神意蕴上的变化,都体现了时代文学的发展更迭,这与学生的社会认知存在较大差距。另外,受高考应试现状的影响,文言文课堂教学多倾向于字词翻译和内容串讲,对文言文本身的思想价值漠不关心,学生教师之间都缺乏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使得文言文教学多流于浅层形式。随着教学理念的变迁,教育界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要求的更新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改革,更加凸显了文言文深度阅读的必要性。深度阅读是深度思维的体现,为了达到文言文深度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元方式开展文言文教学,以尝试改变学生的厌学状态,重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以高中文言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四章。在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对深度阅读及其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从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深度阅读的理论依据出发谈深度阅读教学应用于高中文言文的价值。第二章围绕深度阅读符合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高考三方面来谈。第三章主要是从高中文言文单篇教学案例和单元整合教学达到深度阅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第四章基于深度阅读从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等方面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实施提出建议。

王思源[3](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指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张炎[4](2020)在《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修科设立始末(1958-1962)》文中研究指明1958年,江苏省政府为发展江苏特色手工艺,实现出口创汇并支援重工业发展,委托南京艺术学院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修科以培养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修科的创办是一次工艺美术教育的创新,它面向公社、农村以及省内各工艺美术厂(社)生产一线招收学生;聘请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来校授课;从实用的角度来安排课程与实习;初步建立了一套面向生产实际、应用性强的教学体系。在有关部门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工艺美术专修科的人才培养初见成效,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工艺美术设计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一些决策上的失误,工艺美术专修科被迫于1962年停办。这篇文章围绕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修科从开设到停办这一过程展开研究,以期还原工艺美术专修科的历史面貌,分析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办学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并从中总结对当下设计艺术教育的启示。

武姗姗[5](2020)在《高校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Z大学为个案》文中认为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高校课程教材管理是高校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教材管理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针对大学教材管理问题先后出台系列文件,提出相关要求。2017年,国家成立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同年,教育部成立教材局,全面审议教材工作,这是建国70年以来第一次创立高标准的教材管理组织。因此,高校本科课程教材管理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查分析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政策建议,对于优化高校教材管理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均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Z大学为个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两份问卷,在全校范围内分别抽样调查教师和学生,从师生使用教材活动中最直观的感受和体悟来了解Z大学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现状。同时,就教材管理工作深入访谈了部分专任教师、校院两级的教材管理人员,获取第一手材料,力图从教材开发、教材选择、教材使用、教材评价等层面全方位、多角度透视Z大学教材管理的现状。研究发现,Z大学教材管理表现出一些突出的的特点,教师在选择教材中有较高的话语权,教材选用的程序规范,所选用的教材与教学适配性高,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使用教材方式灵活,并未把教材视为唯一的教学依据。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主要表现为选用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新形态教材开发困难重重、“新高考”录取学生基础不一致突显教材选择的难、教材评价标准有待完善、教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等。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必须进一步重视教材管理工作,在选用教材时要严把质量关,加大新形态教材建设力度,通过教材补齐新高考改革为学生带来的基础短板,强化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此外,还需完善教材评价激励机制,提升教材管理的科学信息化建设来提高教材管理工作的质量,为高质量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陆亚柳[6](2020)在《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文中认为教材的选编是课程论研究的重点,选文系统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它不仅承载着知识信息,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智力、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人格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外国选文作为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在课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纵观十二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选编取向,在篇目、数量、文体、国别、时代、经典性程度和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以十二套教材为对象,对外国选文选编的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进行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所帮助。本文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和外国选文的选编进行整体的概述,形成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部分重点从篇目、数量、文体、国别、时代、经典性程度和价值取向七个方面对外国选文的变化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发现在选文的篇目上,共有篇目的选录次数多于独有篇目的选录次数,变动程度保持中等;外国选文的数量变化较大,总体上呈现出“U字形”的发展趋势;文体以小说为主,兼顾其他文学和实用文体;选取的多为欧美国家的作品,展现出“欧洲中心”的趋势;选文的经典性程度呈现出“n字形”的变化态势,选录了大量经典作品;价值取向方面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人与自然”取向也越来越受重视。第三部分针对外国选文选编的变化情况,从社会变迁、教育思想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影响其选编的因素。第四部分反思了外国选文选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选编建议和教学建议。在选编时要适当增加外国选文的数量,进一步扩大选取范围,顺应时代潮流,思考整本书视野下的外国选文。在教学中要在变动中扩展选文写作及作家背景,在变动中把握经典选文,在变动中重构选文解读,在变动中创新对以往教材的使用。

李恒[7](2020)在《STSE教育理念在高中电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围绕STSE(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教育理念在高中电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国内外关于STSE教育和电化学教学的研究成果,在建构主义、生活教育、情境认知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STSE教育的内涵。分析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电化学模块所蕴含的STSE教育内容;从学生对STSE教育的了解关注、意义认识、获取来源、学习态度四个维度进行了高中电化学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确定教师主导设计性、学生主体有效性、教学运用有限性的教学设计原则,对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四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高二学年的两个平行班进行了教学实践,并选取其中“原电池”和“氯碱工业”两个教学案例进行展示。研究结果表明:STSE教育理念下的电化学教学,对教师的科学素养要求比较高,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习兴趣、环保意识有非常显着的效果。

张晓贞[8](2020)在《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解是教育的目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 D)是实现理解的前提和保障。理解不是简单地“知道”和“了解”,理解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逆向设计”的优势将评价贯穿教学始终,打破了传统教学设计忽略评价、忽视理解的弊端,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深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理解为设计准则并致力于理解的实现,但是将其应用于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比较少见,那么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能否适用于语文教学以及该如何应用,将是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理解性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了解理解性教学的研究现状;对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 D)理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Ub D理论的教学模式,并在概括出Ub D理论理解为先、重在迁移、逆向设计等特征的基础上理清了Ub D理论的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行动研究的要求,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具体来说,选取研究者所在的实习学校某高中进行行动研究,研究对象为研究者的实习导师许老师所带的一个班级,许老师则为本研究的合作研究教师。本研究遵循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模式,通过持续观察、记录和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两个环节的内容,进一步验证Ub D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切性。其中,教学设计严格按照Ub D理论中的逆向设计三阶段进行设计,从阶段一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到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再到阶段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每一阶段都经过研究者的数次打磨,从中可以归纳分析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行动过程共计五轮,每一轮教学实施后都会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从而在改进中不断走向成熟。根据行动研究过程,研究者对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学生表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以下结果:教学设计需要反复修改,教学目标应基于理解,评估证据应贯穿始终,教学活动应促进迁移;教学效果受多方面制约,教师在课堂实施中应注意转变角色,营造学习情境,善于互动问答,鼓励“移情”与“洞察”,倡导自评与他评,关注学生反馈,督促学生省思;学生表现良好,自身能力有所提升,学习兴趣有所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经过总结得到以下结论:Ub D理论能够融入语文教学的,但是在施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Ub D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习体验,促进教学变革。在此结论基础上,通过归纳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并结合Ub D理论的特征,对教师、学校和后继相关研究者提出践行Ub D理论的相关建议,并在文末展望了Ub D理论的教学实践。

曾晓滢[9](2020)在《幼儿园《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内容效度研究 ——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文中研究说明质量提升作为21世纪学前教育领域的关键词,是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课程质量成为保障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还面临着“质量话语”缺失的困境,突出表现在科学、可靠的课程质量评估标准的缺位,从而使得我国课程建设中多种多样的课程模式和实践的质量无法得到监测和保障,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无法得到有效指导。因此,科学研制一套针对中国幼儿园课程特点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课程质量评估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引领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本研究以开放的质量观作为指导思想,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进行内容效度研究。邀请63名各领域专家组成六个专家小组分别检验《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幼儿园课程发展维度”、“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六个部分评估内容的适切性,并提出修订意见或建议。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征询,专家基本认可该评估标准评估框架以及95%的评估指标具有适切性,该评估标准的内容效度较好。同时,通过两轮意见征询,研究者对评估内容进行了如下修订:修订6个子项目的名称;修订131条评估指标的内容;删除11条评估指标;调整12条评估指标的等级;增加24条评估指标;增加和完善对部分评估指标和概念的备注。通过本研究,一方面,全面提升了《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评估内容的适切性;另一方面,由于德尔菲法本身的缺点以及研究者时间、精力的限制等,还遗留了一些特殊的问题无法仅依靠专家意见就能得到解决,后续可再结合其他研究方法解决遗留的问题。同时,研究者还集中讨论了研究过程中专家普遍关注的两大问题:即《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与幼儿能力发展指标的关系和《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对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作用。基于此,研究者对《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后续研制工作提出了建议,并表达了对《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问世后发挥引领质量发展作用的期许。

马磊[10](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二、从修订教学计划谈谈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修订教学计划谈谈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文言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深度阅读及其相关理论
    第一节 深度阅读的相关理论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深度阅读的理论依据
        三、深度阅读和浅阅读的区别
    第二节 深度阅读教学应用于高中文言文的价值
        一、促进语言的建构与应用
        二、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
        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第二章 深度阅读符合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
    第一节 课程标准蕴含文言文深度阅读要求
        一、通过掌握学习方法提升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通过文言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三、通过鉴赏优秀作品培养高尚情操和文学审美能力
        四、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节 教材编写体现文言文深度阅读需求
        一、单元提示要求文言文教学进行深度阅读
        二、课后习题要求文言文教学促进深度阅读
    第三节 高考考查文言文深度阅读能力
第三章 深度阅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第一节 促进深度阅读的高中文言文单篇教学案例分析
        一、深度阅读教学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会通中实现深度阅读
        三、读出文言背后的文化意味达到深度阅读
    第二节 整合高中文言文单元阅读达到深度阅读
        一、整体观照提炼单元主题实现深度阅读
        二、单元教学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实现深度阅读
        三、单元整合提炼专题达到文言文的深度阅读
        四、创新高中文言文大单元阅读使阅读走向深度
第四章 基于深度阅读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施建议
    第一节 文言文内容品析要体现深度阅读
        一、通过深入探究课文重点难点提高阅读兴趣
        二、通过比较阅读理解文言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通过专题调查研究深入理解古今文化
    第二节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要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一、开展课堂讨论和书面表达活动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课内外辩论演讲等活动提升应用及评价能力
        三、结合任务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思维能力
    第三节 文言文深度阅读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一、深度阅读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二、学生对文本充分的解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修科设立始末(1958-196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四、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章 工艺美术专修科的设立
    第一节 设立的背景
        一、手工业的繁荣
        二、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规划与指导思想
        一、前期规划
        二、陈之佛先生的影响与推动
第二章 工艺美术专修科的办学方式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 几经调整的招生工作
        一、招生规模
        二、生源情况
        三、录取方式
    第二节 校厂结合的师资构成
    第三节 统筹兼顾的课程设置
        一、共同课
        二、专业课
    第四节 成果丰硕的下厂实习
第三章 工艺美术专修科的调整与停办
    第一节 办学调整
        一、学制的变更
        二、教学的强化
    第二节 工艺美术专修科的停办
        一、艰难的抉择
        二、善后措施与遗留问题
第四章 工艺美术专修科的得失与启示
    第一节 实效与局限
    第二节 借鉴与启示
结语
附录一 :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修科大事记(1958-1962)
附录二 :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修科专业课教学大纲(部分)
附录三 :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修科1960级学生名单
附录四 :1958年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本科专业基础课设置情况
附录五 :访谈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高校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Z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1.课程教材
        2.教材管理
    (四)文献综述
        1.“高校教材管理”相关文献趋势分析
        2.已有研究的分类综述
        3.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本科课程教材管理调查的设计实施
    (一)调查框架
    (二)调查工具
        1.问卷部分
        2.访谈部分
    (三)调查对象
        1.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
        2.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试测问卷)
        3.研究对象具体情况(正式问卷)
    (四)调查伦理
二、本科课程教材管理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教材管理总体情况
    (二)教材选择情况
        1.教材选择权
        2.教学适用水平
        3.不同语言教材的选择
        4.不同载体教材的选择
    (三)教材开发情况
        1.教材更新速度
        2.自编教材的质量
        3.自编教材使用率
        4.自编教材政策宣传
    (四)教材使用情况
        1.本科教学是否需要教材
        2.教师教材使用方式
        3.教材内容与课时量
    (五)教材评价情况
三、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特点与问题
    (一)Z大学教材管理的突出特点
        1.充分尊重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
        2.教材选用程序规范
        3.教材与教学适配性高
        4.教材使用方式灵活
    (二)教材管理的问题所在
        1.教材选用质量参差不齐
        2.新形态教材开发困难重重
        3.“新高考”突显教材遴选难度
        4.教材评价标准有待完善
        5.教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四、优化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严把教材选用质量关
        1.选用高水准优质教材
        2.建立反馈机制淘汰劣质教材
        3.提高教材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强化新形态教材的建设
        1.构筑数字化教育生态环境
        2.创建支持新形态教材的教学模式
        3.构建新形态教材立体化发展模式
    (三)鼓励教师编写教材讲义
    (四)优化教材评价激励机制
        1.教材评价机制的构建
        2.教材激励机制的构建
    (五)有效提升教材管理工作效率
        1.教材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2.完善教材管理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1:Z大学本科教材管理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2:Z大学本科教材管理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3:Z大学本科教材管理访谈提纲(管理人员)
附录4:Z大学本科教材管理访谈提纲(专任教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界定说明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概况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展历程概述
        一、1950年-1987年国定制时期
        二、1988年-2016年审定制时期
        三、2016年至今“国定制”统编版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概述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
        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
        三、新世纪以来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变动情况及分析
    第一节 篇目上变动程度居中
        一、外国选文篇目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篇目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二节 数量上呈现“U字形”发展趋势
        一、外国选文数量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数量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三节 文体上呈现单一向多元的发展趋势
        一、外国选文文体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文体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四节 国别上范围扩大,以欧美国家为主
        一、外国选文国别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国别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五节 时代上以19、20世纪作品为主,早期作品逐渐入选
        一、外国选文时代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时代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六节 经典性程度上呈现“n字形”发展趋势
        一、外国选文经典性程度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经典性程度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七节 价值取向上以“人与社会”关系取向为主,“人与自我”和“人与自然”逐渐得到重视
        一、外国选文价值取向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价值取向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变动归因
    第一节 社会变迁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根本因素
        一、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机制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对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思想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重要因素
        一、各时期教育思想的变动情况及对外国选文的影响
        二、教育家思想对外国选文的影响
    第三节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直接因素
        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于选文要求的变动情况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于选文要求变动的特点
第四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的反思及建议
    第一节 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存在的反思
        一、在数量上选文占比较小
        二、在地域上选文范围仍较狭窄
        三、在时代上忽视了外国早期的文学
        四、在文体上分布不平衡
        五、整本书阅读未得到重视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选编建议
        一、适当增加外国选文的数量
        二、扩大选文范围
        三、认识民族文化为前提
        四、顺应时代潮流
        五、整本书阅读理念下的选文
    第三节 初中语文外国选文教学建议
        一、在变动中扩展选文写作及作家背景
        二、在变动中把握经典选文
        三、在变动中重构选文解读
        四、在变动中创新对以往教材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STSE教育理念在高中电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STSE教育理念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STSE教育理念符合优化高中电化学教学的需要
        三、STSE教育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STSE教育的国外研究现状
        二、STSE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
        三、高中电化学教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STSE
        二、STSE教育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生活教育理论
        三、情境认知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章 高中电化学STSE教育内容分析及其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新课标(2017版)中蕴含的STSE教育理念的分析
        一、必修课程中蕴含的STSE教育理念的分析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蕴含的STSE教育理念的分析
        三、选修课程中蕴含的STSE教育理念的分析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电化学模块蕴含的STSE教育内容分析
        一、高中化学必修2中电化学模块蕴含的STSE教育内容分析
        二、高中化学选修4中电化学模块蕴含的STSE教育内容分析
    第三节 高中电化学STSE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STSE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电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第一节 STSE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电化学教学设计原则
        一、教师主导设计性原则
        二、学生主体有效性原则
        三、教学运用有限性原则
    第二节 STSE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电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一、案例一:原电池
        二、案例二:氯碱工业
第五章 STSE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电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 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对象
        二、实验变量与实验内容
    第二节 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两次后测成绩的差异性分析
        二、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三次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四节 实验结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电化学STSE教学现状调查
    附录2 :电化学测试卷(后测1)
    附录3 :电化学测试卷(后测2)
    附录4 :STSE教育理念应用于高中电化学教学实践效果的访谈提纲
    附录5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蕴含的STSE教育内容..
    附录6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电化学基础”蕴含的STSE教育内容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紧随时代发展的需要
        2.落实核心素养的需要
        3.革新教学思路的需要
        4.开展深度学习的需要
    (二)已有研究现状
        1.理解教学的相关研究
        2.基于UbD理论的教学研究
        3.基于UbD理论的语文教学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1.UbD
        2.理解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UbD教学模式概述
    (一)UbD理论的发展
    (二)UbD理论的特征
        1.理解为先
        2.重在迁移
        3.逆向设计
    (三)UbD理论的教学思路
        1.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2.以基本问题架构学习
        3.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4.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5.制定规范的教学设计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说明
        1.研究对象
        2.研究人员
        3.研究范围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观察法
        4.访谈法
        5.测验法
    (四)研究流程与进度
        1.研究流程
        2.研究进度
三、研究过程与分析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1.学生现状调查与分析
        2.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1.第一次行动
        2.第二次行动
        3.第三次行动
        4.第四次行动
        5.第五次行动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教学设计的结果与讨论
        1.教学目标应基于理解
        2.评估证据应贯穿始终
        3.教学活动应促进迁移
    (二)课堂实施的结果与讨论
        1.转变教师角色
        2.营造学习情境
        3.善于互动问答
        4.鼓励“移情”与“洞察”
        5.倡导自评与他评
        6.关注学生反馈
        7.督促学生省思
    (三)学生表现的结果与讨论
        1.学生能力有所提升
        2.学生兴趣有所增强
        3.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行动研究结论
        1.UbD教学模式能够融入语文教学,但是面临挑战
        2.UbD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习体验,促进教学变革
    (二)UbD理论的实施建议
        1.对教师的建议
        2.对学校的建议
        3.对后继相关研究者的建议
    (三)UbD理论的教学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C 行动研究前测试题
附录 D 教学设计
致谢

(9)幼儿园《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内容效度研究 ——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质量提升是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课程质量成为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要义
        三、课程质量评估标准的科学研制有助于引领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的研究
        二、关于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
        三、关于研制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
        四、关于内容效度的研究
        五、已有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课程
        二、幼儿园课程质量
        三、评估指标
        四、内容效度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研制过程及指导思想
    第一节 《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研制过程简介
        一、《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简介
        二、《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的前期研制过程
    第二节 《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研制的指导思想
        一、开放的质量观
        二、开放的质量观下对质量标准研制的思考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过程
        一、专家组的确立
        二、专家咨询的轮数
        三、资料收集过程
        四、研究质量的控制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课程质量评估标准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与修订
        一、项目和子项目划分框架的意见征询结果与修订
        二、具体评估指标的意见征询结果与修订
    第二节 课程质量评估标准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与修订
        一、项目和子项目划分框架的意见征询结果与修订
        二、具体评估指标的意见征询结果与修订
    第三节 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后的研究结果
        一、《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的内容效度
        二、修订后的《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框架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讨论
        一、使用德尔菲法进行内容效度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二、《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与幼儿能力发展指标的关系讨论
        三、《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对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作用:标准规范与自主发展的关系讨论
    第二节 建议
        一、对《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后续研制工作的建议
        二、对《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问世后发挥引领质量发展作用的期许
第六章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反思
    第一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创新
        二、研究对象创新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一、中文专着类
    二、期刊及网络文献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英文文献类
附录
    附录1 :《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部分示例)
    附录2 :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部分示例)
    附录3 :针对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的反馈(部分示例)
    附录4 :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部分示例)
在读期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10)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从修订教学计划谈谈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芬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 周丽娟.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文言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D]. 李文晴.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修科设立始末(1958-1962)[D]. 张炎.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5]高校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Z大学为个案[D]. 武姗姗.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D]. 陆亚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STSE教育理念在高中电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恒.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8]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D]. 张晓贞. 河南大学, 2020(02)
  • [9]幼儿园《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内容效度研究 ——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 曾晓滢.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从教案修订谈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