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上)

我国农民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上)

一、我国农民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上)(论文文献综述)

林定串[1](2020)在《福建省H县农村县域干部微腐败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腐败是近年来新进入民众视野的一个词,但却不是新出现的一种现象。在中国反腐败整体的高压态势下,严重腐败问题暂时被遏制,从而使一些原本掩藏在严重腐败下的微腐败问题突显而出,并因其贴近群众生产生活、隐蔽性强、传染性强而引起人们关注。农村县域作为我国治理体系中职权较为完备的最基层单元,其担负着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涉及资金多且细微,是微腐败容易滋生之处,也是与微腐败斗争的第一线。本文以福建省H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其2015年至2019年近五年间的反腐败数据、通过问卷调查民众对该县微腐败治理的看法和微腐败认知,客观描述了该县近五年来微腐败治理的情况。基于福建省H县近五年微腐败治理现状和问卷调查结果,查摆该县的微腐败治理中存在查处震慑力不足、部分微权力缺乏有效监管、干部和民众法纪意识淡薄等问题,并深入剖析其产生原因,认为该县微腐败治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微腐败查处内动力不足、权力制约机制失灵、全民反腐败教育匮乏等因素导致的。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在考虑具备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县镇村多级联动强化微腐败查处、深化制度建设和执行、营造全民反腐败的社会大环境等治理微腐败的策略和路径。

罗永富[2](2020)在《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凉山彝族地区在历史上曾是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的种植地,受毒品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泛滥现象较为严重。20世纪50年代末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禁毒运动。这次禁毒运动过后当地的毒品犯罪基本上禁绝了,只有一些偏远、受政府管控影响小的地区还存在零散的毒品犯罪现象。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凉山地区又成为境外毒品从云南进入四川并销往其他省份的集散地和重要通道之一。毒品犯罪活动及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凉山的社会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和周边的其他民族相比,彝族受毒品影响最为严重。一个地区毒品犯罪是否严重与该区域的区位环境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地区的区位环境会影响该区域毒品犯罪的产生、现状及其发展,不同区域的毒品犯罪会受到不同的犯罪原因影响。所以要想对一个区域的毒品犯罪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就必须全面考察该区域的区位环境与毒品犯罪的历史沿革、现状以及犯罪原因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针对该区域特定的区位环境因地制宜地制定有效的打击对策。总之,从源头上彻底解决凉山彝族地区的毒品犯罪问题,继而改变其当前毒品犯罪问题的严峻形势,就必须要先了解清楚该区域毒品犯罪的历史,分析出当前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的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毒品犯罪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继而提出既符合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治理方法,为当地政府部门在治理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方面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杨荣博[3](2020)在《滥伐林木犯罪案件侦防对策研究 ——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木材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以获取木材为目的的采伐林木犯罪也随之频发。其中,滥伐林木犯罪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在采伐林木犯罪中占有较大比例,对森林资源的危害较为严重。本文以滥伐林木犯罪案件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从滥伐林木犯罪概述出发,分析归纳其成因、作案手段及特点,进而提出侦查和预防对策,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有效维护社会管理秩序,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些许借鉴。本文共分为六部分:一是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目的、意义、现状和方法。二是滥伐林木犯罪概述;从滥伐林木的含义、滥伐林木犯罪的概念、滥伐林木犯罪的认定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以样本城市为例,选取2012至2016年五年间发生的涉林刑事案件分析滥伐林木犯罪现状。三是滥伐林木犯罪成因;从社会原因、犯罪主体、管理主体等方面分析滥伐林木犯罪产生的原因。四是滥伐林木犯罪作案手段和特点;以样本城市为例分析滥伐林木犯罪在实践中的作案手段,从作案时间、作案地点、犯罪主体、作案动机、工具、及采伐数量等方面归纳滥伐林木犯罪特点。五是滥伐林木犯罪案件侦查对策;从加强阵地控制收集情报线索、确定犯罪嫌疑人、评估犯罪嫌疑人对抗程度、灵活运用侦查谋略、重视痕迹物证等犯罪证据收集、准确认定滥伐林木数量等方面提出对策。六是滥伐林木犯罪案件预防对策;从提升大众认知程度、堵疏结合、加强基层管理与基层执法、完善法律设置和法律适用等方面提出预防对策。

余佳平[4](2020)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园欺凌”在全世界乃至中国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普遍的初级中学教育社会现象。伴随着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的热映,校园欺凌社会现象又一次突显在公众视野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如果放任自流,校园欺凌现象日趋严重,极大祸害初级中学学生的健康成长,足以引起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关注和思考。12岁至16岁的初中生,正值豆蔻年华,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和叛逆期;正处于生理的成长变化期和心理半幼稚半成熟期的“断乳期”,也是良好心理品质的成长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四十二年来,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产生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民办办学模式——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民办寄宿制学校目前在全国普遍存在,全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关注和思考民办寄宿制学校的校园欺凌具有重要的民办教育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本文以对A中学53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主,对10名老师和2名宿舍管理员的访谈为辅,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为研究视角,从学生个体及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深入探析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和应对之策。具体探析如下:第一,校园欺凌现象和校园欺凌行为普遍存在,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主要是放学后和厕所,具有极大的校园隐蔽性。第二,校园欺凌肇事群体对象、手段方式方法: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七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以校园言语欺凌、关系欺凌为主;校园欺凌肇事以群体欺凌方式为主;手段方式方法复杂多样难以研判。第三,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教师对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模糊不清,难以了解和研判校园中的关系欺凌,学校和教师对于校园欺凌的看法和态度没有明确定位。第四,学校和教师解决校园欺凌的手段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单一,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的教师教育学习培训专题缺乏,学生个体和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关系沟通比较困难。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的校园欺凌的现状和原因的调查和分析,为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研究提供原始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积极预防预警防治校园欺凌和积极构建健康和谐温馨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为研究视角,从学生个体及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关系层面深入探析社会工作介入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应对之策:第一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熔铸知行合一价值观,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培育正确认知观,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学生与人友善、宽容待人,社会工作者积极挖掘学生亮点。第二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构建良好的同辈群体关系:社会工作者积极培养正确的同辈交往方式,社会工作者积极构建同伴支持体系。第三社会工作嵌入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革新家庭教养方式,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强化家庭教育,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应对校园欺凌的敏锐度。第四社会工作积极参与应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体系创新: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预防-应对-善后三级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者积极帮扶教师,社会工作者积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工作者积极创新“学+社”合作,社会工作者积极强化宿舍管理职责。第五社会工作积极嵌入拓展社区资源,营造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工作者正确引导大众媒体,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社+社”合作,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有爱社区,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政策倡导功能。

陈琳[5](2020)在《农村赌博现象预防对策研究 ——以宁夏X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农村地区赌博现象十分普遍,赌博由传统赌博向网络赌博转移和渗透;赌博活动开始从一般违法行为向涉黑涉恶等有组织犯罪演化。赌博行为不仅危害着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家庭和睦,也使农村的社会治安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遏制农村赌博泛滥的势头,严惩赌博行为,实现农村地区的有效治理,维护国家社会的秩序稳定,有必要对农村赌博现象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选择宁夏X县农村作为田野调查点进行实证研究,借鉴国内外关于赌博现象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运用法学理论综合分析农村赌博现象,探寻法治视阈下有效遏制农村赌博现象的预防对策。全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农村赌博现象概述,包括对农村赌博现象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农村赌博现象的历史变革、社会性危害。第三章是对X县农村赌博现象调查分析,在介绍X县农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主体特点、赌博现象的方式特点、赌博现象的变化趋势三个方面分析X县农村赌博现象的特点。第四章是对X县农村赌博现象的原因分析,主要原因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滞后、警务预防力量薄弱、基层组织管控与社会供给弱化以及个体自我控制失范。第五章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农村赌博现象的对策,包括:强化社会预防的管理控制作用、建立专业高效的警务防控力量、提高个体预防意识和能力、完善立法规制赌博行为。

梁靖愉[6](2020)在《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受贿犯罪及防治对策研究 ——基于306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城市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政府征收大量农村集体土地,通过改变农业用地的用途和性质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然而,随着土地价值不断攀升和集体土地征收工作的持续推进,土地征收中的腐败问题尤为突出,不仅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还不断吞噬国家资产,给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造成严重破坏。本文以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受贿犯罪及防治对策为研究主题,结合制度反腐败理论和新公共治理理论构建分析框架,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306份涉及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受贿犯罪的裁判文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阅读,笔者对每一份有效样本的信息进行编码。本文首先对相应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2007年—2015年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受贿犯罪高发时期,受贿罪犯多为男性,犯罪年龄集中在31—50岁,多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其中编外人员尤其是村中国共产党员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工作人员受贿犯罪严重程度更高。受贿罪犯人均受贿金额高,潜伏期长。接着从受贿罪犯身份特征、经济社会因素两方面探索其对受贿犯罪严重程度的影响,从受贿罪犯身份特征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受贿犯罪,受贿犯罪严重程度越高;潜伏期越长,受贿犯罪严重程度越高;编外人员相较于编内人员,受贿犯罪严重程度更高。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工作人员是征地领域受贿犯罪的“主力军”。结合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受贿犯罪现状,通过对我国反腐败体制机制运行逻辑的梳理及306份裁判文书内容的深入分析,从制度因素、权力体系因素、文化因素、罪犯个体因素等维度揭示造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受贿犯罪高发的原因。为了有效遏制土地征收腐败,本文借鉴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验,结合公共治理理论,从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完善土地征收体系、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分区域精准施策、推动大数据反腐、健全保障激励体制、加强廉政教育培训力度、推动公众参与廉政建设等方面提出防治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受贿犯罪的政策建议。

王燕飞[7](2020)在《我国类型犯罪知识体系的反思与建构》文中指出我国类型犯罪知识体系演变历经了"雏形状态""正式确立""多元发展状况""徘徊状态"四个阶段,并呈现出结构不稳、开放、依附的特点,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实证性与科学性不强、现实关怀不够与类型犯罪分配上不合理等问题。建构新的体系需要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以类型犯罪概念为基点的逻辑演绎结构,不断推进基础理论发展与深入,确立类型犯罪知识体系相对独立的地位,建构科学的类型犯罪论学术学说,并尝试创立"概论专论"的结构,从而使类型犯罪知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

况敬晶[8](2020)在《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推进和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农民的需求由单纯增加收入上升到了对先进文化、教育、卫生和安全等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建立在物质和精神满足基础上的迫切需求反映了民生质量的提升。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世情、国情和乡情的变化给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将越来越严峻,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薄弱环节日渐凸显。农村公共安全服务问题不仅事关农村的稳定,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公共安全服务的成效,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的提升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并找到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以创新的思路探索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的有效路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第二章是对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研究的概述。文章阐述了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及其相关概念,重点就新时代提升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主要是对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历史回顾及现实状况进行了研究。文章在阐述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基本现状,特别是剖析了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第四章既是本文重点也是难点。文章从六个方面对如何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进行了研究,分别是以基层党建为核心,为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提升提供组织保障;加快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增强农村居民法制意识;着力提升农村社会治理力度,切实构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运行体系;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加快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培养输送公共安全服务专业人才。最后部分是对此论文的总结。

韦红柳[9](2019)在《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受国际毒潮泛滥影响,在我国沉寂30多年的毒品犯罪活动又重新抬头并日益猖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以及滥用毒品等毒品违法犯罪从沿海向内地蔓延,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不断提升,毒品种类繁多且更新快,既有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又有氯胺酮、甲基苯丙胺等合成毒品,还有很多新精神活性物质;借助通讯,网络等平台,毒品违法犯罪的科技化、智能化特点更加突出,发现和侦查打击难度明显加大,禁毒工作不断面临新挑战。同时,毒品犯罪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问题已然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基于上述种种情况,为了维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理论性质居多,实证研究较少,且大部分研究对象为全国的青少年毒品犯罪现象,各省市具体的实证研究相对不多。笔者认为,毒品犯罪虽有共性,但由于各省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全面考察特定位置的毒品犯罪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能够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对策,达到有效打击毒品犯罪的目的。广西地处中国南疆,毗邻世界最大的毒源地“金三角”,根据最高法《人民法院禁毒工作白皮书(2012—2017)》,案件数量排名前十名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华南、西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地处西南的广西边界一半临边、临海,毒情严峻之态一目了然。毒品违法犯罪给广西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带来了沉重负担,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鉴于此,本文将关注焦点放在广西青少年毒品犯罪上,通过调查研究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的现状,深入剖析原因,借鉴域外部分地区成熟的青少年毒品防控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广西区内毒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防控思路,以适应构建和谐广西、平安广西以及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全文分四部分进行研究,约三万字。第一部分: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的现状与特点。该部分先介绍了广西毒品犯罪情势严峻,再以广西区内毒品犯罪问题比较严重的南宁市、崇左市、柳州市、桂林市青少年毒品犯罪案件情况作为切入点,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展开严谨的实地调研和详细的数据收集,获取全面的样本数据资料,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通过对近几年来上述城市实施毒品犯罪案件的案件数量以及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广西青少年毒品犯罪的特点。第二部分: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通过从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去深入探查青少年吸毒和实施毒品犯罪的成因,以便有效提出切实的应对措施以防控青少年涉毒。第三部分:青少年毒品犯罪防控模式的域外考察。介绍港澳地区毒品教育模式、台湾地区“道德与医疗模式并行”的毒品控制模式、荷兰毒品分类防控模式等青少年毒品犯罪防控模式的经验。第四部分: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的防控措施。从思想、立法、执法、司法和社会综合治理等五方面提出科学构建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的防控体系:一是思想方面,重视毒品预防,确立“减少供应”“降低需求”的禁毒工作基本原则,加强毒品知识宣传和家庭、学校、社会防毒能力;二是立法方面,提出设立吸毒罪的构想;三是执法方面,提出堵住毒品源头犯罪,联合执法整顿娱乐场所等重点涉毒区域的问题,严厉打击零星贩毒犯罪;四是司法方面,宽严相济,突出毒品犯罪打击重点;五是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强化帮扶帮教功能,帮助吸毒人员脱毒,贫困人员脱贫。

李忠伟[10](2018)在《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现象及其防范研究》文中指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基层政权巩固,关于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研究对于“扫黑除恶”工作的顺利进行存在重要意义。本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从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现状及发展趋势、成因以及防范措施进行展开。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与数据以及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中记录的相关案例,了解到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现状是犯罪类型的多样化;成员构成的类型化;犯罪行为的公然化;犯罪范围的区域化;“官黑相护”的关系化。然后通过一些案例掌握农村黑恶势力呈现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成员年龄越趋于年轻化;犯罪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犯罪表象形式越趋于合法化;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逐步向政治领域渗透;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逐步向经济领域的渗透。通过对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形成原因主要为社会资金、资源对于农村投入的缺位;地方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建设发展;“保护伞”对犯罪人员主客观方面的帮助;公职人员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的包庇纵容;普遍空巢、留守现象为黑恶势力提供可乘之机;群众对于犯罪行为发生时的漠视态度;良莠不齐的文化传播对于社会成员的影响;犯罪分子个人欲望的膨胀。对于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有效防范,其措施主要为国家加强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完善农村审计监督体系;严厉打击犯罪势力“保护伞”,杜绝官黑相护;加强对公职人员责任感的培育,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设置家庭紧急应急报警装置,保障留守、空巢家庭成员安全;建立村民匿名举报犯罪行为奖励制度,提高群众积极性;培养正确价值观,学会辨别优劣文化;组织农村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注重务实观念。

二、我国农民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农民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上)(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H县农村县域干部微腐败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组织
        2.1.2 基层干部
        2.1.3 微腐败
        2.1.4 腐败黑数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选择理论
        2.2.2 边际成本效应理论
        2.2.3 政治资源诅咒理论
3 福建省H县农村县域干部微腐败治理现状及成效
    3.1 福建省H县简介及数据概况
        3.1.1 福建省H县县情简介
        3.1.2 数据来源
        3.1.3 描述性统计
    3.2 福建省H县农村县域干部微腐败治理现状
        3.2.1 查处与惩戒
        3.2.2 预防与规范
        3.2.3 引导与宣教
    3.3 福建省H县农村县域干部微腐败治理成效
        3.3.1 微腐败增量锐减
        3.3.2 微腐败危害性降低
4 福建省H县农村县域干部微腐败治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福建省H县农村县域干部微腐败治理存在的问题
        4.1.1 “不敢腐”:微腐败查处震慑力渐弱
        4.1.2 “不能腐”:部分微权力缺乏有效监管
        4.1.3 “不想腐”:干部和民众的法纪意识淡薄
    4.2 福建省H县干部微腐败治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4.2.1 “不敢腐”:微腐败查处内动力不足
        4.2.2 “不能腐”:权力制约机制失灵
        4.2.3 “不想腐”:全民的反腐败教育仍显匮乏
5 福建省H县农村县域干部微腐败治理路径
    5.1 “不敢腐”:县镇村多级联动强化微腐败查处
        5.1.1 加大微腐败治理资源倾斜力度
        5.1.2 合理调整微腐败惩戒力度
        5.1.3 打造反腐败“热炉效应”
    5.2 “不能腐”:深化制度构建与执行
        5.2.1 探索“竞争式”微腐败利益遏制机制
        5.2.2 强化专业性人才引进政策
        5.2.3 发展“互联网+”三务公开
    5.3 “不想腐”:营造全民反腐败的社会大环境
        5.3.1 着重强化村(社区)干部反腐败教育
        5.3.2 多管齐下增强民众反腐败意识
6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福建省H县微腐败治理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福建省H县微腐败治理情况访谈提纲
致谢

(2)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毒品犯罪问题是现阶段理论与实务研究的前沿问题
        1.2.2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的趋势
        1.2.3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的特点
        1.2.4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的原因
        1.2.5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对当地公安机关禁毒部门的挑战
        1.2.6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的对策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检索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跨学科研究
    1.4 理论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1.4.2 研究视野的创新
2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的历史及现状
    2.1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的历史
    2.2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的现状
        2.2.1 利用特殊人群实施毒品犯罪
        2.2.2 犯罪组织形式上呈现家族化
        2.2.3 外流贩毒问题突出
        2.2.4 涉毒人员涉毒方式的转变
        2.2.5 涉毒人员低龄化,低素质化特征突出
3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原因分析
    3.1 凉山彝族地区社会变迀对毒品犯罪的影响
        3.1.1 彝族社会群体原有的社会控制力减弱
        3.1.2 个体“猎奇式消费”影响了毒品犯罪
    3.2 凉山彝族所处地理位置对毒品犯罪的影响
    3.3 教育水平落后对毒品犯罪的影响
    3.4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对毒品犯罪的影响
    3.5 历史原因
    3.6 家支纽带的影响
4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治理对策研究
    4.1 发展凉山彝族地区特色经济
    4.2 利用彝族家支制度的积极作用为禁毒工作服务
        4.2.1 利用家支内部相互帮助的传统,帮助家支吸毒成员进行戒毒工作
        4.2.2 利用家支的议事制度,开展禁毒宣传工作
        4.2.3 利用家支的约束力,防范家支成员参与贩毒等的违法犯罪活动
        4.2.4 利用家支戒毒做好强制隔离戒毒的补充和延伸
        4.2.5 利用家支禁毒推动当地社会的稳定发展
    4.3 加强彝族地区毒品犯罪的宣传教育
        4.3.1 加强对外流务工人员的禁毒宣传教育
        4.3.2 创新禁毒宣传方式,普及禁毒知识
        4.3.3 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
        4.3.4 禁毒预防宣传教育本土化、民族化
    4.4 建立一支适应当前禁毒斗争需要的禁毒专业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滥伐林木犯罪案件侦防对策研究 ——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滥伐林木犯罪概述
    2.1 滥伐林木的含义
    2.2 滥伐林木犯罪的概念
    2.3 滥伐林木犯罪的认定
        2.3.1 刑法规定
        2.3.2 构成特征
        2.3.3 行为界定
        2.3.4 罪与非罪
        2.3.5 滥伐林木犯罪与盗伐林木犯罪的区别
    2.4 滥伐林木犯罪现状
3 滥伐林木犯罪成因
    3.1 社会原因
        3.1.1 公众认知偏差
        3.1.2 法律设置和适用偏差
    3.2 犯罪主体原因
    3.3 管理主体原因
        3.3.1 村民委员会管理缺失
        3.3.2 林业部门政策缺乏合理性和基层执法弱化
4 滥伐林木犯罪作案手段及特点
    4.1 作案手段
        4.1.1 直接采伐
        4.1.2 超量采伐
        4.1.3 多地少量采伐
        4.1.4 巧借名目采伐
    4.2 滥伐林木犯罪特点
        4.2.1 作案时间较为规律、持续时间较长
        4.2.2 作案地点较为偏僻、少有流窜作案
        4.2.3 犯罪主体以自然人为主、群体特征突出
        4.2.4 作案动机、工具较为单一
        4.2.5 采伐数量大、严重破坏森林资源
5 滥伐林木犯罪案件侦查对策
    5.1 加强阵地控制、收集情报线索
        5.1.1 源头控制
        5.1.2 运输控制
        5.1.3 市场控制
    5.2 确定犯罪嫌疑人
        5.2.1 以现场为原点
        5.2.2 以木材流向为出发点
        5.2.3 以采伐林木的雇工为突破点
        5.2.4 以交通工具为着力点
    5.3 评估犯罪嫌疑人对抗程度
    5.4 灵活运用侦查谋略
    5.5 重视痕迹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犯罪证据收集
        5.5.1 现场勘查中的痕迹物证收集
        5.5.2 书证的收集
        5.5.3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收集
    5.6 准确认定滥伐林木数量
6 滥伐林木犯罪案件预防对策
    6.1 提升大众认知程度
    6.2 堵疏结合
    6.3 加强基层管理与基层执法
    6.4 完善法律设置和法律适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外校园欺凌的研究
        2.国内外寄宿制学校的研究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1)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五)研究方法思路及研究创新点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2.研究思路
        3.研究创新点
二、A中学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1.前期准备
        2.调查实施
        3.调查对象背景信息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及方式
        2.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3.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四)访谈结果分析
    本意小结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 A 中学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一)个体及同辈群体层面
        1.孤独感较强
        2.叛逆心理
        3.适应能力慢
        4.厌学心理
        5.人际关系紧张
        6.同辈群体影响
    (二)家庭层面
        1.家庭关爱缺失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3.家庭环境差
    (三)学校层面
        1.监管不给力
        2.缺乏心理教育
        3.处理方式简单粗暴
        4.校园文化生活单调
        5.宿舍管理职责转变
        6.民办学校现状
    (四)社会层面
        1.不良信息传播
        2.“读书无用论”风气
        3.社区环境影响
        4.相关政策缺乏
    本章小结
四、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社会工作嵌入应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对策
    (一)个体及同辈群体层面
        1.个体层面: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提升学生自身素质
        (1)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熔铸知行合一的价值观
        (2)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培育正确认知观
        (3)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学生友善和宽厚待人
        (4)社会工作者积极挖掘学生亮点
        2.同辈群体层面: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构建良好的同辈群体关系
        (1)社会工作者积极培养正确的同辈交往方式
        (2)社会工作者积极构建同辈支持体系
    (二)家庭层面:社会工作嵌入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
        1.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革新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强化家庭教育
        3.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应对校园欺凌的敏锐度
    (三)学校层面:社会工作嵌入应对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体系创新
        1.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预防-应急-善后三级管理体系
        2.社会工作者积极帮扶教师
        3.社会工作者积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4.社会工作者积极创新“学+社”合作机制
        5.社会工作者积极强化宿舍管理职责
    (四)社会层面:社会工作嵌入拓展社区资源并营造社会文化环境
        1.社会工作者正确引导大众舆论传媒
        2.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社+社”合作
        3.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有爱社区
        4.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政策倡导者功能
    本章小结
五、总结与探索
    (一)研究的过程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中闲校园欺凌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宿舍管理员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农村赌博现象预防对策研究 ——以宁夏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村赌博现象概述
    第一节 农村赌博现象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二节 农村赌博现象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农村赌博现象的社会危害性
第三章 X县农村赌博现象调查分析
    第一节 X县农村基本情况
    第二节 X县农村赌博现象的特点
第四章 X县农村赌博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第二节 警务预防力量薄弱
    第三节 基层组织管控与社会供给弱化
    第四节 个体自我控制失范
第五章 农村赌博现象的预防对策
    第一节 强化社会预防的管理控制作用
    第二节 建立专业高效的警务防控力量
    第三节 提高个体预防意识和能力
    第四节 完善立法规制赌博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受贿犯罪及防治对策研究 ——基于306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土地征收
        (二)受贿犯罪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制度反腐败理论
        (二)公共治理理论
    二、研究设计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假设
        (一)市场化与受贿犯罪严重程度
        (二)城镇化水平与受贿犯罪严重程度
        (三)人均GDP与受贿犯罪严重程度
        (四)潜伏期与受贿犯罪严重程度
        (五)用工类别与受贿犯罪严重程度
        (六)受教育程度与受贿犯罪严重程度
    二、数据来源
        (一)裁判文书收集
        (二)因变量:受贿犯罪严重程度
        (三)自变量:经济发展变量及受贿罪犯群体特征
第四章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受贿犯罪现状
    一、受贿犯罪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受贿罪犯的群体特征
        (二)受贿犯罪案件的相关信息统计
    二、经济发展因素、受贿罪犯群体特征与受贿犯罪严重程度
第五章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领域受贿犯罪高发原因分析
    一、农村集体土地征收领域受贿犯罪高发的制度因素
        (一)反腐败机构设计存在瑕疵
        (二)反腐败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缺口
        (三)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缺口
    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领域受贿犯罪高发的权力体系因素
        (一)村集体组织自治机制异化
        (二)行政系统内部的有效监督机制欠缺
        (三)对基层工作人员保障激励机制不足
    三、农村集体土地征收领域受贿犯罪高发的文化因素
        (一)“官本位”思想严重
        (二)乡村“熟人社会”加剧受贿犯罪
    四、农村集体土地征收领域受贿犯罪高发的受贿罪犯个人因素
        (一)受贿罪犯法治思维的缺失
        (二)受贿罪犯抱有侥幸心理
第六章 中国香港防治土地征收腐败的经验与启示
    一、香港的土地征收制度
    二、反腐措施:香港模式
        (一)机构建设
        (二)制度建设
        (三)公众参与
    三、香港防治土地征收腐败的经验与启示
        (一)确保机构独立以及相互制衡
        (二)加强大众参与以及社会监督
        (三)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第七章 防治农村集体土地征收领域受贿犯罪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促村集体自治组织发展
        (一)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二)加强村民自治的制度规范与配套机制
    二、完善土地征收体系建设,加强制度反腐威慑力量
        (一)建立健全土地征收管理体系
        (二)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三、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推动科技和大数据反腐
        (一)制定防治土地征收领域受贿犯罪工作重点
        (二)树立大数据思维,将权力装进数据的笼子里
    四、建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加强廉政教育培训力度
        (一)完善征地工作人员保障激励机制
        (二)加强廉政教育培训
    五、多元联动共谋互利合作,携手公众共建廉政文化
        (一)加强社会公众的反腐败意识
        (二)将非政府部门纳入到反腐败体系中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我国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梳理
    一、党内法规制度
    二、国家层面法律法规
    三、地方层面制定的预防职务犯罪条例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类型犯罪知识体系的反思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典型分析:概况与特点
    (一)代表性教科书及整体情况
    (二)演变概况
        1.雏形状态。
        2.正式确立。
        3.多元发展状况。
        4.徘徊状态。
    (三)呈现的特点
二、整体考量:主要问题
    (一)类型犯罪论的定位问题
    (二)类型犯罪知识体系的知识内容问题
    (三)类型犯罪知识体系对现实犯罪现象关怀问题
三、创新发展:重构体系
    (一)对类型犯罪知识体系基本问题的理论反思
    (二)类型犯罪知识体系革新的基本架构

(8)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研究概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公共安全文化与公共治理
        (二)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服务
        (三)农村公共安全与农村公共安全服务
    二、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性质与衡量
        (一)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特殊性
        (二)对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的衡量
    三、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三)确保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然要求
        (四)农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三章 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历史回顾及现实状况
    一、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管理阶段
        (二)改革开放后从管理向治理的过渡时期
        (三)进入新时代的全面治理阶段
    二、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二)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的提升路径
    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政府舆情引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方向标”作用
    二、加快农村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
        (一)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公共安全服务制度保障
        (二)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和储备体系,提升农村基层突发灾害应对能力
    三、加强法制宣传,为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提供法制保障
        (一)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建设平安乡村
        (二)强化法制意识,坚持依法办事
        (三)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度
    四、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型公共安全服务体制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理机制
        (二)丰富农村社会治理内涵
        (三)加快建设农村公共安全服务运行网络
    五、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努力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一)实施规范化管理,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标准
        (二)改革服务供给模式,创新推动农村公共安全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三)重视区域差异对公共安全服务产出的影响,实现服务和补偿转型
    六、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为提升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一)确保教育资源到位,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强化公共安全教育
        (二)整合教育和科技资源,创新推动农村公共安全教育
        (三)推行教育产业多元化,为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精准输送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9)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一)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的现状
    (二)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的特点
        1.案件数量和人数呈上升趋势
        2.毒品犯罪集中在特定地区
        3.农民和无业人员比重大
        4.毒品犯罪低龄化趋势显着
        5.吸毒人数多且增长迅速
        6.零包贩卖现象突出
        7.毒品犯罪衍生的案件日益增长
        8.娱乐场所涉毒问题突出
        9.毒品犯罪再犯、累犯、复吸率均高
    (三)广西青少年毒品犯罪与广西区外青少年毒品犯罪的不同
        1.具有跨国性、跨省性等地域特征
        2.团伙性制造毒品案件数量多
        3.毒品犯罪向农村蔓延
二、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毒品教育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2.家庭和社会工作防范力度薄弱
        3.禁毒条例配套措施尚待完善
        4.跨境、跨省合作禁毒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5.多部门联合开展毒品预防和打击工作合力有待加强
    (二)原因剖析
        1.个人原因
        2.家庭原因
        3.学校原因
        4.社会原因
        5.法律原因
三、青少年毒品犯罪防控模式的域外考察
    (一)港澳地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模式
    (二)台湾地区“道德与医疗模式并行”的毒品控制模式
    (三)荷兰毒品分类防控模式
四、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的防控措施
    (一)思想方面,重视毒品预防
        1.“减少供应”和“降低需求”
        2.加大毒品知识宣传,提高全民禁毒意识
        3.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毒工程
        4.强化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防控机制
    (二)立法方面,完善相关毒品违法犯罪法律法规
        1.增设吸毒罪
        2.扩大没收财产刑的适用范围和加重罚金的处罚力度
    (三)执法方面,严厉打击广西区内毒品违法犯罪
        1.堵源截流,坚决打击各类涉毒违法犯罪行为
        2.联合执法,加强公共休闲娱乐场所的监管整治
        3.严打整治,坚决铲除零星贩毒窝点和场所
    (四)司法方面,突出毒品犯罪打击重点
    (五)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强化帮扶帮教功能
        1.完善戒毒制度,帮助吸毒人员摆脱毒品
        2.加强社会帮扶,帮助涉毒人员回归社会
        3.开展技能培训,强化抗毒能力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现象及其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逻辑研究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现状
        2.1.1 犯罪形式的多样化
        2.1.2 成员构成的类型化
        2.1.3 犯罪行为的公然化
        2.1.4 犯罪范围的区域化
        2.1.5 官黑结合的关系化
    2.2 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发展趋势
        2.2.1 成员年龄越趋于年轻化
        2.2.2 团伙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2.2.3 犯罪表象形式越趋于合法化
        2.2.4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逐步向政治领域渗透
        2.2.5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逐步向经济领域渗透
第3章 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成因
    3.1 国家层面因素
        3.1.1 社会资金、资源对于农村投入的缺位
        3.1.2 地方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建设发展
        3.1.3 公职人员对于黑恶势力犯罪主观态度及客观行为的帮助
    3.2 社会层面因素
        3.2.1 普遍空巢、留守现象为黑恶势力提供可乘之机
        3.2.2 群众对于犯罪行为发生时的漠视态度
        3.2.3 良莠不齐的文化传播对于社会成员的影响
    3.3 个人层面因素
        3.3.1 犯罪分子个人欲望的膨胀
第4章 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防范
    4.1 国家层面防范措施
        4.1.1 国家加强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建设
        4.1.2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完善农村审计监督体系
        4.1.3 加强对公职人员责任感的培育,密切联系群众
    4.2 社会层面防范措施
        4.2.1 设置家庭紧急报警装置,保障留守、空巢家庭成员安全
        4.2.2 建立村民匿名举报犯罪行为奖励制度,提高群众积极性
        4.2.3 培养正确价值观,学会辨别优劣文化
    4.3 个人层面防范措施
        4.3.1 组织农村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注重务实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农民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上)(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H县农村县域干部微腐败治理研究[D]. 林定串.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2]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治理研究[D]. 罗永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3]滥伐林木犯罪案件侦防对策研究 ——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D]. 杨荣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D]. 余佳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农村赌博现象预防对策研究 ——以宁夏X县为例[D]. 陈琳.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6]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受贿犯罪及防治对策研究 ——基于306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D]. 梁靖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7]我国类型犯罪知识体系的反思与建构[J]. 王燕飞.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20(02)
  • [8]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提升研究[D]. 况敬晶.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广西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调查研究[D]. 韦红柳.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 [10]我国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现象及其防范研究[D]. 李忠伟. 湘潭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我国农民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