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食品营养标准及维生素强化工艺简介(摘要)

婴幼儿食品营养标准及维生素强化工艺简介(摘要)

一、婴儿食品营养标准与维生素强化工艺简介(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1](2021)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关于公开征求喹啉黄铝色淀等11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意见》文中提出根据《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喹啉黄铝色淀、β-果糖基转移酶等3种食品工业用酶制剂新品种、氯化镁等3种食品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2’-岩藻糖基乳糖等3种食品营养强化剂新品种以及食品营养强化剂维生素K(维生素K2)扩大使用范围的申请,其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已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技术审查(具体情况见附件),

杨东[2](2021)在《产Nisin的乳酸菌在炎性肠病特医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慢性特发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少量区别于以上两种类型的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在初期就诊时,IBD患者已有不同程度的营养缺乏症状,营养缺乏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患者病情的加重会进一步加重营养缺乏的症状,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营养支持治疗对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有着重要作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FSMP)是对类似IBD患者这样的特殊人群提供营养支持而发展起来的特殊食品,它在IBD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术后康复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FSMP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性研究少、相关的产业化程度低,因此亟需开展FSMP相关原料筛选、制备工艺、效果验证等研究。本论文针对IBD患者营养缺乏症状,结合炎性肠病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选取合适的酶进行酶解工艺,使其变成更利于患者吸收的小分子成分;其次,用产Nisin的乳酸乳球菌复配酿酒酵母菌对其进行发酵优化,使其产生更多功能成分;最后,对该配方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进行了初探。具体成果如下:1.精选的鸡肉与牛肉在底物浓度为5%,酶解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4h,酶添加量为2800 U/g,反应p H为3.0的条件下,得到水解率分别为65.3%和62.1%;大豆分离蛋白、大豆乳清蛋白以及豌豆分离蛋白在底物浓度为5%,酶解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4 h,酶添加量为2100 U/g,反应p H为6.0的条件下,得到水解率分别为14.5%、13.8%和13.3%。2.对动植物蛋白酶解液添加1%的蔗糖,经过乳酸乳球菌乳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CICC6242和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EMP007进行共菌发酵,得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07平板的抑菌圈最大直径为8.9 mm,相比于乳酸菌单菌发酵产Nisin的抑菌圈提高了48.8%。3.将乳酸乳球菌和酵母菌共酵液与其他材料进行优化配比,形成全营养配方食品,并对该配方食品进行营养与生理生化检测。探索了应用于炎性肠病全营养配方食品的性能指标体系。以该配方食品作为培养基,通过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001、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R001、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001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ATCC14028进行培养,测定对活菌数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LR001和植物乳杆菌LP001的活菌数分别提高了342.4%和300%;大肠杆菌E001和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14028的活菌数分别下降了70.9%和61.7%。本文初步确定了该配方食品具有抑制部分肠道病原菌和增强肠道益生菌的潜在功能,为研发炎性肠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李娜[3](2021)在《母乳乳铁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乳铁蛋白含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铁蛋白是哺乳动物乳汁中重要的生物活性蛋白,是母乳中的核心免疫成分。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添加乳铁蛋白可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及提高免疫力。了解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掌握其含量变化规律,对设计各阶段婴幼儿奶粉配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母乳中乳铁蛋白检测方法尚存在诸多问题,本论文优化了样品预处理过程及检测条件,建立了首个适用于人乳乳铁蛋白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研究了泌乳期、分娩方式、胎次对乳铁蛋白的影响。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优化色谱条件及人乳样品预处理过程,建立了人乳铁蛋白检测方法。使用100m M,p H 5.0±0.2的磷酸盐溶液对人乳铁蛋白进行提取,提取液经肝素亲和柱富集,再用含100m M氯化钠的磷酸盐溶液淋洗,最后使用含1M氯化钠的磷酸盐溶液进行洗脱。洗脱液离心后上机测定,检测波长设置在201nm,进样量为3μL。2、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人乳铁蛋白在5~200 mg/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8,标准方程Y=16881x+161391。日内及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2.14%,当加标量在250~2000 mg/L时,回收率在96.52~107.43%之间。使用12个成熟乳样品对该方法进行检测验证,测得乳铁蛋白含量在690~2830mg/kg之间,约占母乳总蛋白的10.04~27.10%。3、研究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变化及影响因素。乳铁蛋白在初乳中含量最高,并在过渡乳、成熟乳时期依次下降,含量分别为3214.49±414.61、2046.74±539.70和907.50±421.10 m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铁蛋白含量受到胎次的影响,多胎次组乳铁蛋白含量显着高于一胎次组;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乳铁蛋白含量无显着性差异,但剖腹产组乳铁蛋白含量略高于顺产组。4、研究了乳铁蛋白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并对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乳铁蛋白含量进行了抽样调查。生牛乳经过巴氏杀菌、真空混料以及喷雾干燥后,乳铁蛋白由最初90.69 mg/kg递减为13.86 mg/kg,损失率约为87.10%。12款市售婴幼儿奶粉中乳铁蛋白含量在4.59~38.26 mg/kg之间,不同品牌的样本间差异有显着性,但国产奶粉组与进口奶粉组差异不显着。5、设计了一款强化高浓度乳铁蛋白的婴儿奶粉配方。该配方复原后乳铁蛋白的理论浓度为68.69~77.71mg/100m L,与母乳中乳铁蛋白浓度相似。理论计算表明,该配方中能量以及各种营养素含量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洪淼[4](2020)在《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现状及其与婴儿超重、体重增长过快和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武汉市城区婴儿营养补充剂和配方奶来源维生素D摄入情况;探索婴儿期维生素D补充、总摄入与超重、体重增长过快和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联性;基于婴儿超重、体重增长过快和下呼吸道感染风险探讨婴儿期维生素D适宜补充量和适宜摄入量。方法:本研究依托同济母婴健康队列,待队列中孕妇分娩后,于婴儿1月龄、3月龄、6月龄、1周岁时进行电话随访,前瞻性收集婴儿疾病情况、生长发育情况、喂养情况、营养补充剂服用情况等资料。第一部分研究将同济母婴健康队列中同时具有各随访时间点完整资料的健康婴儿作为纳入对象分析婴儿期各月龄段维生素D补充和摄入现状。维生素D补充定义为经由维生素D营养补充剂摄入维生素D,并依据维生素D营养补充剂服用起止时间、频率、剂量对婴儿期各月龄段维生素D日均补充量(IU/day)进行估算。维生素D摄入定义为经由营养补充剂和(或)婴儿配方奶来源摄入维生素D,将各月龄段配方奶来源维生素D日均摄入量与维生素D日均补充量相加得到婴儿期各月龄段维生素D总日均摄入量。依据婴儿期膳食维生素D参考摄入量建议,将维生素D总日均摄入量介于400-799IU/day定义为维生素D摄入适宜,将维生素D总日均摄入量≥800 IU/day定义为维生素D摄入过量。第二部分研究在第一部分研究对象基础上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分别探索婴儿期不同月龄期间(0-3月龄、0-6月龄、0-12月龄)维生素D补充及总摄入水平与超重和体重增长过快风险的关系。研究中将身长别体重Z评分>2视为超重,将出生至各月龄点年龄别体重Z评分变化值>0.67视为体重增长过快;运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维生素D补充及总摄入水平与超重及体重增长过快风险的关联性;并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函数对维生素D补充及总摄入水平与超重和体重增长过快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进行曲线拟合。第三部分研究在第一部分研究对象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筛选出婴儿期患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依据婴儿性别、出生季节按1:5匹配比例从健康婴儿中匹配对照组。依据初次感染时间,估算出生至发病时间段内维生素D日均补充量和日均摄入量,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婴儿期维生素D补充及总摄入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系。结果:(1)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现状:研究中共纳入1770名婴儿,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来源主要为维生素D补充。总体而言,婴儿期补充率高达95.6%,但摄入适宜率不足60%;其中0-3月龄、3-6月龄、6-12月龄补充率分别为82.1%、82.1%、70.6%;维生素D摄入适宜率分别为17.6%、58.3%、49.2%。另外婴儿期各月龄段维生素D摄入过量率不超过5%。(2)维生素D摄入与超重和体重增长过快风险的关联性:婴儿3月龄、6月龄和12月龄超重率分别为6.9%、10.1%和7.3%。婴儿0-3月龄、0-6月龄以及0-12月龄体重增长过快率分别为56.3%、54.8%和46.3%。0-6月龄期间,与最低补充水平组相比(0-199 IU/day),日均补充水平为200-399 IU/day时,婴儿6月龄超重风险显着降低,其RR(95%CI)为0.60(0.42,0.87);与此同时剂量—反应曲线拟合结果显示0-6月龄期间,日均补充水平介于300-400 IU/day时,超重风险最低。另外剂量—反应曲线显示0-6月龄期间维生素D总日均摄入量与超重风险呈U型关系,总日均摄入量为350 IU/day时,超重风险最低。此外,回归模型显示0-6月龄和0-12月龄期间,与最低补充水平组相比,日均补充水平为400-717 IU/day组婴儿体重增长过快风险最低,其RR(95%CI)分别为0.83(0.66,1.04)和0.78(0.62,0.98);与此同时曲线拟合显示0-6月龄和0-12月龄期间,维生素D日均补充水平与体重增长过快风险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而维生素D总摄入水平与体重增长过快风险在回归模型和曲线拟合结果中均未见显着相关关系。(3)维生素D摄入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联性:该部分研究共筛选出1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匹配对照组950名婴儿。维生素D补充和总摄入水平与LRTI风险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未补充维生素D的婴儿相比,日均补充水平400-742 IU/day时婴儿下呼吸道感染风险降至最低(HR=0.32,95%CI:0.17,0.61);在维生素D总摄入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Cox回归模型中,与低摄入水平(0-199IU/day)相比,总日均摄入水平为400-894 IU/day时,下呼吸道感染风险降至最低(HR=0.55,95%CI:0.37,0.81)。结论:武汉市城区婴儿维生素D补充非常普遍,达95.6%,但摄入适宜率不足60%;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过量少见,不超过5%。总体而言,本研究提示维生素D补充有助于降低婴儿超重、体重增长过快和下呼吸道感染风险,其中0-6月龄期间日均补充量介于300-400 IU/day、日均摄入为350 IU/day时,婴儿6月龄超重风险最低;0-6月龄和0-12月龄期间维生素D日均补充为400-717 IU/day时,体重增长过快风险最低;但未见维生素D总摄入与体重增长过快风险具有显着相关关系;另外,婴儿期维生素D日均补充介于400-742 IU和总日均摄入水平介于400-894 IU/day,下呼吸道感染风险最低。结合婴儿下呼吸道感染和超重以及体重增长过快风险,本研究建议婴儿应从出生之日起开始补充维生素D,并坚持每日补充400 IU维生素D;维生素D适宜摄入量有待进一步确定。

曹家宝[5](2020)在《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的研制及品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的一种新型婴儿断奶食品,每年全国将有约2000万名婴儿出生,因此,对于高质量婴儿米粉的需求成为一种刚需。但是,由于原料的选取与配比以及加工工艺上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本研究针对上述背景,为满足断奶期婴儿对能量跟营养的需求,本课题以大米,绿豆为实验原料,运用挤压膨化技术,生产出一种高品质的断奶食品,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探究,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通过对挤出物的感官评价以及氨基酸评分来确定最佳的原料配比,原料配比的最终结果为:大米-绿豆质量比为7∶3。(2)通过单因素选定工艺参数的范围,进行响应面法优化实验得出最优的挤压膨化工艺参数:五区机筒温度为175℃,螺杆转速为为450 r/min,料含水量为14%。(3)通过扫描电镜、RVA、傅立叶红外光谱仪、X-衍射、体外消化率测定实验,对所得最优工艺下的挤出物性质进行研究分析可知:原物料中淀粉的椭圆形颗粒结构被破坏,挤出物表面的碎片及粗糙度均升高,其致密度出现降低;婴儿复配营养米粉所需糊化时间最短,符合断奶婴幼儿即食食品的定位,其峰值粘度和崩解值更高,回生值更小,食味值更高;婴儿膨化营养米保持了淀粉原有的特征峰外,在1546 cm-1和1437 cm-1附近均出现COO-的特征吸收峰,表明膨化过程中有羧酸盐类物质产生;婴儿膨化营养米粉在衍射角7.4°、12.5°及20.5°的地方出现了较强衍射峰,淀粉结晶型由A型改变成V型;婴儿膨化营养米粉消化速率高于市售婴儿营养米粉,两者消化率分别为90.21%和86.96%(p<0.05)。(4)对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配方设计研究,在Design Expert实验设计软件中混料(Mixture)设计中,通过D-Optional方法得到拱形的抛物面3D曲面图,可以说明在限定范围内产品的感官评分值存在最大值既峰值。当混合膨化粉含量,脱脂奶粉含量和蔗糖含量分别为52%,46%和2%时,所得产品的感官评分最高为73.00(满分80)。(5)产品的体外消化率测定结果分析可知: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的蛋白质的消化率较原物料有明显的提升;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与市售婴儿营养米粉的消化速率分别为91.37%、88.14%,经消化后的消化速率差异显着(P<0.05)。(6)最终产品的产品感官指标、产品营养指标、冲调性指标以及产品微生物指标结果可知: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的各项指标检验均合格,符合GB 10769-2010(婴儿谷物辅助食品)的行业标准。因此,本研究得到的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为婴儿断奶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郭艳利[6](2020)在《幼儿营养米粉研制及体外消化率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幼儿口腔加工能力弱、胃肠消化吸收代谢差和普通米粉冲调性差易导致幼儿腹胀、腹泻等问题,本论文主要以经普鲁兰酶酶解后的大米粉为原料,添加蛋黄粉、胡萝卜粉、番茄粉等辅料成分,采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技术,进行配方、工艺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实验,通过测定理化指标确定最佳的产品配方及工艺。并将最佳工艺制得的米粉与市售一款米粉进行对比,分别测定其冲调性、消化性等性能,分析产品品质,为幼儿营养米粉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普鲁兰酶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当大米粉浆料浓度为25%、酶添加量为0.3%、酶解温度为60℃、酶解时间为2h,此时的酶解大米粉水解值(DE值)为29.6%。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表面结构,大米粉淀粉表面呈现多颗粒特征,酶解处理效果显着。然后进行幼儿营养米粉的配方与工艺的单因素和优化实验,通过溶解度、结块率、粘度(RVA)、热力学性质(DSC)、体外消化率等指标评价得出最佳的工艺参数:大米粉添加量为70%、水分添加量为16%、挤压膨化温度为150℃、螺杆转速为19 Hz,此时模型预测体外消化率为77.7%,采用优化方案进行重复实验验证,在最佳配方工艺条件下,实验所得产品体外消化率为77.5%,与预测值基本一致,表明用响应面法对幼儿米粉的配方及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实际意义。将实验所得米粉与一款市售米粉进行比较,以冲调性、粘度、粒径、体外消化率、营养成分为评价指标,对幼儿米粉做出结构特性、食用品质、营养功能的综合评价。最终确定,幼儿米粉的溶解度为82%,结块率仅为4.2%,平均粒径为400 nm,分散指数(PDI)为0.102,体外消化率为77.9%,综合感官评价高,因此实验所得幼儿米粉溶解度好,颗粒更加细腻,在水中分散性能好,体外消化率高。

徐锐[7](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A和E含量的研究》文中指出维生素A和维生素E是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标签中标示的营养成分,其含量必须经过检测,相关法规对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含量也作了规定,因此建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含量的检测方法意义重大。本文围绕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含量测定做了以下研究:1、建立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快速前处理方法。方法如下:称5 g样品于150 mL磨口三角瓶中,样品经10 mL温水溶解后加入15 mL 0.1%BHT焦酚乙醇溶液和9 mL 10 mol/L氢氧化钠溶液,摇匀,充入氮气保护,于70℃水浴锅中皂化30 min,冷却后直接加入6 mL 0.5%冰醋酸溶液和25 mL正己烷,置于往复摇床200r/min震摇萃取10 min,用洗瓶往三角瓶中加入milli-Q水约35mL,水洗有机层,静置15 min后吸取上层有机液,过0.45μm滤膜上机进样。2、建立了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含量。使用硅胶柱(Agilent Zorbax RX-SIL,3μm,4.6×150 mm);柱温35℃,流速为2.0 mL/min,正己烷:四氢呋喃体积比为90:10作为流动相,由紫外检测器检测,在紫外波长325 nm和294 nm下分别测定维生素A和4种维生素E异构体,外标法定量。维生素A的方法检测限(LOD)是0.49μg/100g,维生素A的方法定量限(LOQ)是1.64μg/100g;维生素E的方法检测限(LOD)在19.823.6μg/100g之间,维生素E的方法定量限(LOQ)在65.978.7μg/100g之间。维生素A和维生素E在曲线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维生素A的加标回收率在93.5%103.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41%2.13%之间;维生素E的加标回收率在92.0%98.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40%2.98%之间。3、研究了维生素A和维生素E曲线配制和放置期间内的稳定性,维生素A配制改进如下:称取25.0 mg维生素A标准品,用0.1%BHT乙醇溶液溶解后,转移入100 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此溶液浓度约为0.5 mg/mL。将维生素A标准溶液转移至棕色试剂瓶中,封口膜密封后,在-20℃下避光保存,有效期1个月。临用前将溶液回温至20℃,并进行浓度校正。维生素A标准溶液在加入BHT保护后比较稳定,而且BHT在紫外分光光度计325 nm下几乎没有吸收,不会对维生素A的浓度校正造成偏差。而考察4种维生素E异构体的标准储备液,发现4种维生素E异构体比较稳定,不需要加入BHT保护,研究了用BHT保护后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E标准工作溶液在-20℃下避光保存15天,发现15天内各个浓度点的响应值变化不大,可以用以准确定量。4、分析了奶粉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1)测量重复性实验导致的不确定度;(2)标准物质引入的不确定度:标准储备液的不确定度和稀释所引入的不确定度;(3)试样制样过程的不确定度:包括天平、回收率的不确定度;(4)校正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最终计算出本法维生素A的不确定度是7.9%,维生素E的不确定度是7.7%。

宁兆君[8](2019)在《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监管对比及发展新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认识的发展,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稳步增长,已成为全球食品生产大领域。功能性食品研究已被国外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研究课题。本研究比较了国内外功能性食品定义、分类、法规标准及监管体系,通过剖析国内重大功能性食品安全事件,对功能性食品的监管提出初步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功能性食品发展新动态。本研究旨在为改善功能性食品法规标准,提高监管力度,促进功能性食品安全提供基础性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功能性食品定义。日本的功能性食品在法规上用“特定健康食品”(FOSHU)来描述,美国绝大部分的保健食品是划为膳食补充剂或者含有功能声称的普通食品。我国功能性食品普遍等同为保健食品,但从广义定义出发,保健食品应从属功能性食品,为促进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有关功能性食品的法律定义有待逐步完善。各国功能性食品发展及相关配套监管法规差异较大,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监管方面无法等同比较。但在从属功能性食品的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食品、健康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及婴幼儿食品方面等有着求同存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不同国家功能性食品监管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完善我国功能性食品监管体制,比如推动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入刑”。分析我国典型的功能性食品事件,反映出我国功能性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和婴配食品三大方面)监管体制的短板;跨境电商等新兴购物模式的兴起也导致我国进口功能性食品安全风险系数提高,体现出我国在进口食品多种渠道不同监管模式而导致的必然出现的问题和待激化的矛盾。因此,促进功能性食品安全监管应该:一方面,监督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督指导作用以促进功能性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全面深化业务改革2020框架方案,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进口监管模式。虽然起步慢,市场份额占比少,但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前景良好。寻找新的食品基材、发现新的功能因子,采用现代化新技术,加快功能性食品研发,有利于促进功能性食品发展。综上,功能性食品在我国的发展,无论是从国内新产品的研发还是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空间。结合新《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认真落实贯彻“必须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食品安全,维护人民健康”的理念,根据行业发展市场需求调节修订政策,探索新的监管模式和监管理念,风险分析,社会共治,促进我国功能性食品行业产业化健康化良性发展。

崔东影[9](2019)在《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的研制》文中认为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作为一种新型乳基液体婴儿配方食品,与目前婴儿配方食品相比具有安全、方便、营养全面等特点。当前我国婴儿配方食品市场上主要以婴儿配方奶粉为主,婴儿配方乳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超高温灭菌可导致牛奶自身及添加的免疫物质活性的丧失及部分蛋白质变性。在目前普遍使用的几种加热处理方式中,巴氏杀菌对乳清蛋白变性的影响最小,可最大程度地保留乳中免疫物质活性。本文旨在研制一款巴氏杀菌的婴儿配方乳,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标准(GB 10765-2010),利用Excel软件、Matlab 7.0设计优化出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的最佳配方。该配方的氨基酸模式、脂肪酸模式、微量元素含量都符合婴儿配方食品标准,且与母乳接近。为保证其安全性,要求选自健康牛产的,细菌总数尽可能低的的牛乳为原料,配以其它除菌技术,经过巴氏杀菌生产高品质的婴儿配方乳。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该产品营养及功效性。研究中以4周龄SPF级SD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基础日粮、市售常温婴儿配方乳、市售婴儿配方乳粉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血液细胞因子(IL-2、IL-4、IFN-γ、TNF-α)和溶菌酶分泌水平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婴儿配方乳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与基础饲粮组和市售婴儿配方乳组比,能够显着提高大鼠的体重,促进生长发育;显着上调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溶菌酶的分泌,上调了大鼠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且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处于正常范围。说明其会促进SD大鼠生长及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基于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大鼠结肠粪便中微生物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及门、属水平的物种组成。三组婴儿配方食品均提高了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均匀度;在门水平上,本产品显着提高了大鼠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的丰度;在属水平上,显着提高了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克雷伯菌的相对丰度。这一结果与母乳喂养婴儿实验得到的趋势是一致的。结果表明,本产品能够显着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抑制肠道致病菌,从而有效改善大鼠肠道菌群的微生态。本研究为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的实际生产及推广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周晓雨[10](2019)在《我国铁营养强化小麦的适宜强化水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全球有超过20亿人受到微量营养素缺乏的困扰,作物营养强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经济且有效的手段之一。作物营养强化是指通过不同育种和种植技术增强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某些微量营养素的富集能力,提高食物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从而减少人体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然而,中国尚缺乏针对作物营养强化及其产品的相关营养标准,这可能会造成人群对强化营养素的摄入过量或摄入不足,因此,亟需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作物营养强化的营养素适宜强化水平和相关营养标准。首先,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营养强化作物的种植及管理现状以及食品营养强化的相关政策标准。其次,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铁营养强化小麦的适宜强化水平:综合考虑中国缺铁人群的铁摄入缺乏情况、居民食物消费量、加工过程中铁损耗等因素,制定了基于铁摄入不足量的适宜强化水平;参考食品营养强化中的相关标准,制定了基于食品营养强化标准的适宜强化水平;参考作物营养强化项目所制定的强化目标,制定了基于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强化目标的适宜强化水平;综合以上三种适宜强化水平,结合现有示范应用的铁营养强化小麦的实际铁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成本因素、技术因素、营养改善效果因素和安全因素的权重,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铁营养强化小麦的适宜强化水平。最后,本文对铁营养强化小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预估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铁摄入不足量的适宜强化水平为45mg/kg;基于食品营养强化标准的适宜强化水平为56107mg/kg;基于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强化目标的适宜强化水平为46mg/kg;安全限值为372mg/kg;综合以上三种适宜强化水平和安全限值,结合现有的示范应用铁营养强化小麦的实际铁含量,经层次分析法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铁营养强化小麦的适宜强化水平为47107 mg/kg。2、根据铁营养强化小麦的种植试验,铁营养强化小麦的亩产略低于普通小麦,但前者的单价高于后者,造成前者净利润高于后者,为514元/亩。3、铁营养强化小麦可以有效改善目标人群营养素摄入状况,若全面推广铁含量在适宜强化水平47mg/kg的铁营养强化小麦,以2017年中国人口数据为基准,则中国女性居民的铁摄入量不足率将会减少1.43%,中国男性居民的铁摄入量不足率将会减少0.76%,合计,中国居民的铁摄入量不足率将会减少2.19%。此外,铁营养强化小麦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小麦产业发展。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关于作物营养强化的一些政策建议:尽快制定作物营养强化食品(食用农产品)的相关营养标准;按照不同人群营养需求特点分别设定营养素适宜强化水平;加大作物营养强化及其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种植意愿;开发营养强化作物新品种,扩大作物营养强化产品市场。

二、婴儿食品营养标准与维生素强化工艺简介(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儿食品营养标准与维生素强化工艺简介(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关于公开征求喹啉黄铝色淀等11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1:拟征求意见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附件2:拟征求意见的食品添加剂相关背景材料
    一、喹啉黄铝色淀
    二、β-果糖基转移酶
    三、乳糖酶
    四、植酸酶
    五、氯化镁
    六、叶黄素
    七、聚丙烯酰胺
    八、2'-岩藻糖基乳糖(合成法)
    九、d-核糖
    十、肌醇(环己六醇)
    十一、维生素K(维生素K2)

(2)产Nisin的乳酸菌在炎性肠病特医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概况
        1.1.1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介
        1.1.2 特医食品产业现状
        1.1.3 炎性肠病特医食品现状
    1.2 炎性肠病概况
        1.2.1 炎性肠病的简介
        1.2.2 炎性肠病的发病机理
        1.2.3 炎性肠病治疗方法
    1.3 Nisin概况
        1.3.1 Nisin简介
        1.3.2 Nisin的理化性质
        1.3.3 Nisin的抑菌机制
        1.3.4 Nisin的生产菌株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炎性肠病特医食品的配方设计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配制
        2.1.4 原料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物蛋白/动物蛋白酶解方法
        2.2.2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2.3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2.2.4 炎性肠病特医食品配方营养要求
        2.2.5 感官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炎性肠病特医食品营养配方
        2.3.2 特医食品营养成分设计
        2.3.3 蛋白酶活力检测
        2.3.4 α-氨基氮浓度标准曲线
        2.3.5 酶解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2.3.6 L~9(3_4)正交试验
        2.3.7 营养成分
        2.3.8 感官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Nisin的乳酸菌对IBD特医食品原料的发酵优化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乳酸乳球菌乳亚种CICC6242 菌株复活步骤
        3.2.2 菌种培养
        3.2.3 抑菌圈的测定方法
        3.2.4 单菌发酵及共菌发酵
        3.2.5 营养成分测定及感官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株生长时期确定
        3.3.2 单菌及共菌发酵实验
        3.3.3 在发酵培养基中产Nisin的效果
        3.3.4 益生元的添加在共菌发酵中的结果
        3.3.5 营养成分
        3.3.6 感官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BD特医食品对于炎性肠病的作用机制的初探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有害菌培养
        4.2.2 抑菌圈实验
        4.2.3 有益菌培养
    4.3 实验结果
        4.3.1 抑菌圈实验
        4.3.2 菌活数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母乳乳铁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乳铁蛋白含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乳铁蛋白概述
        1.1.1 乳铁蛋白结构
        1.1.2 乳铁蛋白婴幼儿健康效应
    1.2 乳铁蛋白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应用
    1.3 乳铁蛋白检测方法
        1.3.1 牛乳乳铁蛋白检测方法
        1.3.2 人乳铁蛋白检测方法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意义
第2章 母乳中活性乳铁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样品来源
        2.1.2 试剂及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方法概述
        2.2.2 检测条件及样品前处理优化
        2.2.3 方法学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色谱条件的选择及优化结果
        2.3.2 肝素亲和柱对样品前处理的优化结果
        2.3.3 方法学评价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影响因素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母乳样品采集
        3.1.2 试剂及器材
        3.1.3 检测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母乳样本收集情况
        3.2.2 不同时期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差异
        3.2.3 不同分娩方式对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的影响
        3.2.4 生育胎次对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乳粉生产过程及市售产品中乳铁蛋白含量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试剂及器材
        4.1.3 检测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乳粉生产过程中乳铁蛋白的稳定性研究
        4.2.2 国内外不同奶粉样品中乳铁蛋白含量检测
    4.3 小节
第5章 强化高浓度乳铁蛋白的婴儿奶粉配方设计
    5.1 婴幼儿奶粉配方设计原则
        5.1.1 母乳中营养成分
        5.1.2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5.1.3 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5.2 强化高浓度乳铁蛋白的婴儿奶粉配方设计
    5.3 配方合规性分析
        5.3.1 能量及宏量营养素合规性分析
        5.3.2 维生素和矿物质指标的合规性分析
        5.3.3 乳铁蛋白以及其他可选择性成分的合规性分析
    5.4 小节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现状及其与婴儿超重、体重增长过快和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现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与超重、体重增长过快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维生素D与儿童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博士期间参与课题、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
附录2 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
致谢

(5)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的研制及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断奶食品
    1.2 大米
    1.3 绿豆
    1.4 婴幼儿米粉的研究进展
        1.4.1 国内研究进展
        1.4.2 国外研究进展
    1.5 婴儿米粉加工方法及特点
        1.5.1 辊筒干燥法
        1.5.2 冷冻干燥法
        1.5.3 喷雾干燥法
        1.5.4 挤压膨化法
    1.6 挤压膨化技术概述
        1.6.1 挤压膨化技术现状
        1.6.2 挤压膨化技术原理
        1.6.3 挤压膨化技术对物料中淀粉的影响
        1.6.4 挤压膨化技术在断奶食品中的应用
    1.7 立题背景
    1.8 主要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样品
    2.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配比筛选实验
        2.3.2 挤压膨化工艺优化实验
        2.3.3 产品的配方设计与品质分析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料主要营养指标测定结果
    3.2 原料配比筛选实验结果
    3.3 响应面优化结果与分析
        3.3.1 物料水分含量对挤出物的影响
        3.3.2 螺杆转速对挤出物的影响
        3.3.3 五区机筒温度对挤出物的影响
        3.3.4 响应面优化挤压工艺条件试验结果
        3.3.5 影响挤出物体积密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3.3.6 影响挤出物水溶性指数的主要因素分析
        3.3.7 影响挤出物糊化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3.3.8 响应面优化
    3.4 最优工艺参数下挤出物性质研究
        3.4.1 挤出物微观结构结果分析
        3.4.2 挤出物糊化特性结果分析
        3.4.3 挤出淀粉结构结果分析
        3.4.4 挤出淀粉结晶形态结果分析
    3.5 产品的配方设计结果与品质分析
        3.5.1 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的配方设计结果
        3.5.2 产品的体外消化率测定结果
        3.5.3 感官指标指标测定结果
        3.5.4 营养指标测定结果
        3.5.5 产品的冲调性研究结果
        3.5.6 微生物指标测定结果
        3.5.7 其他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对挤出物性质的影响
        4.1.1 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对挤出物体积密度的影响
        4.1.2 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对挤出物水溶性指数的影响
        4.1.3 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对挤出物糊化度的影响
    4.2 挤压膨化处理对挤出物淀粉消化速率的影响
    4.3 挤压膨化处理对挤出物蛋白质消化速率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试验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幼儿营养米粉研制及体外消化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幼儿营养概述
        1.1.1 幼儿营养需求
        1.1.2 幼儿营养辅食
    1.2 幼儿米粉概述
        1.2.1 幼儿米粉生产工艺
        1.2.2 幼儿米粉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普鲁兰酶概述
        1.3.1 普鲁兰酶酶解淀粉机理
        1.3.2 普鲁兰酶酶解应用现状
    1.4 生物有效性研究
        1.4.1 生物有效性发展
        1.4.2 体外模拟消化模型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 实验设计
        2.2.1 大米粉酶解的研究
        2.2.2 幼儿米粉配方与挤压工艺研究
        2.2.3 幼儿米粉成品品质评价
    2.3 指标测定
        2.3.1 水解度DE值
        2.3.2 粘度
        2.3.3 热力学性质
        2.3.4 冲调性
        2.3.5 径向膨胀率
        2.3.6 体外消化率的测定
        2.3.7 粒度测定
        2.3.8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9 脂肪含量的测定
        2.3.10 膳食纤维含量的测定
        2.3.11 维生素含量测定
        2.3.12 矿物质含量测定
        2.3.1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14 感官评价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酶解大米粉工艺研究
        3.1.1 浆料浓度对酶解大米粉DE值的影响
        3.1.2 酶添加量对大米粉DE值的影响
        3.1.3 酶解温度对大米粉DE值的影响
        3.1.4 酶解时间对大米粉DE值的影响
        3.1.5 酶解大米粉工艺的优化
    3.2 幼儿营养米粉配方研究
        3.2.1 酶解大米粉添加量对幼儿米粉品质的影响
        3.2.2 蛋黄粉添加量对幼儿米粉品质的影响
        3.2.3 水分含量对幼儿米粉品质的影响
    3.3 幼儿营养米粉挤压膨化工艺研究
        3.3.1 挤压膨化温度对幼儿营养米粉品质的影响
        3.3.2 螺杆转速对幼儿营养米粉品质的影响
    3.4 幼儿营养米粉响应面优化配方工艺实验结果分析
        3.4.1 幼儿营养米粉响应面试验设计
        3.4.2 响应面分析方案及实验结果
    3.5 幼儿营养米粉品质评价
        3.5.1 幼儿营养米粉与市售米粉冲调性的对比
        3.5.2 幼儿营养米粉与市售米粉RVA指标的对比
        3.5.3 幼儿营养米粉与市售米粉粒径指标的对比
        3.5.4 幼儿营养米粉与市售米粉体外消化率的对比
        3.5.5 幼儿营养米粉与市售米粉营养成分的对比
        3.5.6 幼儿营养米粉与市售米粉的感官评价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A和E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概述
    1.2 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概述
    1.3 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1.3.1 维生素A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1.3.2 维生素E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1.4 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常用检测方法
        1.4.1 分光光度法
        1.4.2 电化学法
        1.4.3 气相色谱法
        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5 液质联用法
    1.5 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检测现状分析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6.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本论文研究的思路
        1.6.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前处理方法研究
    2.1 前处理方法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所需试剂与标准品
        2.2.2 前处理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主要试剂和标准溶液的配制
        2.2.3.1 主要试剂配制
        2.2.3.2 标准溶液配制
        2.2.4 维生素A、E标准溶液校正方法
        2.2.4.1 维生素A标准溶液校正方法
        2.2.4.2 维生素E标准溶液校正方法
        2.2.5 样品前处理方法
        2.2.5.1 碱液的选择
        2.2.5.2 加碱量对样品维生素A和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2.2.5.3 皂化时间对样品维生素A和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2.2.5.4 皂化温度对样品维生素A和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2.2.5.5 正交实验
        2.2.5.6 正交优化验证
        2.2.5.7 萃取溶剂的选择
        2.2.5.8 抗氧化保护剂的选择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碱液的筛选结果
        2.3.2 加碱量的单因素结果
        2.3.3 皂化时间的单因素结果
        2.3.4 皂化温度的单因素结果
        2.3.5 正交实验结果
        2.3.6 正交实验验证结果
        2.3.7 萃取溶剂筛选结果
        2.3.8 抗氧化保护剂筛选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仪器分析方法研究
    3.1 高效液相色谱法技术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及色谱柱信息
        3.2.2 仪器分析方法研究
        3.2.2.1 高效液相色谱柱的选择
        3.2.2.2 流动相的选择
        3.2.2.3 流动相比例、柱温和流速的正交实验
        3.2.2.4 其他HPLC条件
        3.2.2.5 分析结果定量
        3.2.2.6 实际样品检测
        3.2.2.7 方法比对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效液相色谱柱筛选结果与讨论
        3.3.2 流动相筛选结果与讨论
        3.3.3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3.3.4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与讨论
        3.3.5 方法比对的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方法学验证及不确定度
    4.1 概述
    4.2 方法学验证方案
        4.2.1 曲线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
        4.2.2 检测限与定量限
        4.2.3 加标回收率
        4.2.4 精密度
        4.2.4.1 日内精密度
        4.2.4.2 日间精密度
        4.2.5 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稳定性
        4.2.5.1 室温放置稳定性研究
        4.2.5.2 冰箱放置稳定性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
        4.3.2 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
        4.3.3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4.3.4 精密度
        4.3.4.1 日内精密度
        4.3.4.2 日间精密度
        4.3.5 标准工作溶液和样品溶液稳定性
        4.3.5.1 室温放置稳定性研究结果
        4.3.5.2 冰箱放置稳定性研究结果
    4.4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4.4.1 方法重复性产生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4.4.2 标准物质产生的不确定度
        4.4.3 试样制样过程的不确定度
        4.4.4 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
        4.4.5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A,E 含量测定的合成不确定度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监管对比及发展新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功能性食品概述
    1.1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1.1.1 中国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1.1.2 日本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1.1.3 美国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1.1.4 澳大利亚、新西兰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1.1.5 欧盟地区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1.1.6 国际上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1.1.7 国内外对功能性食品定义的对比
    1.2 功能性食品的特性和分类
        1.2.1 功能性食品的特性
        1.2.2 功能性食品的分类
    1.3 功能性食品的起源和发展
        1.3.1 功能性食品的起源
        1.3.2 中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
        1.3.3 国外功能性食品的发展
2 各国功能性食品监管与对比分析
    2.1 各国“保健食品”监管简述
        2.1.1 中国保健食品的监管
        2.1.2 日本功能性食品监管
        2.1.3 美国功能性食品监管
        2.1.4 澳大利亚/新西兰功能性食品监管
        2.1.5 欧盟功能性食品监管
        2.1.6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功能性食品的监管
    2.2 各国“保健食品”监管对比
        2.2.1 管理初始时间对比
        2.2.2 监管法规体系对比
        2.2.3 监管部门及注册备案制度对比
        2.2.4 允许使用原料对比
        2.2.5 产品剂型要求对比
        2.2.6 功能声称及标识对比
        2.2.7 监管制度对比小结
    2.3 特医和婴配的对比
        2.3.1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监管简述及对比
        2.3.2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婴幼儿食品监管简述及对比
    2.4 中国对进口功能性食品的监管
        2.4.1 我国进口功能性食品现状
        2.4.2 我国进口功能性食品的监管
3 案例分析及思考
    3.1 国内保健食品事件
        3.1.1 权健事件分析
        3.1.2 安利事件分析
        3.1.3 美国FDA开始“打假”
    3.2 国内功能性食品安全思考
        3.2.1 保健品行业暴露的问题
        3.2.2 行业整治情况及出台措施
    3.3 进口保健食品发现问题
        3.3.1 进口复配营养强化剂屡次遭拒
        3.3.2 美国“返老还童丹”的真伪鉴别
        3.3.3 进口功能性食品的问题与对策
    3.4 新兴购物模式兴起带来的隐患
        3.4.1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监管简介
        3.4.2 跨境电商购物存在的问题
4 功能性食品发展新动态及行业前景
    4.1 功能性食品的新原料、新功能因子、新食品形式
        4.1.1 功能性食品新原料
        4.1.2 新型功能因子
        4.1.3 新食品形式的功能性食品
    4.2 功能性食品开发新技术
    4.3 功能性食品发展展望
        4.3.1 民众需求促进行业发展
        4.3.2 政策利好给予产业扶持
        4.3.3 功能性食品发展展望
5 功能性食品监管
    5.1 功能性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5.2 功能性食品产业监管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9)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婴儿配方食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婴儿配方食品的国外研究进展
        1.2.2 婴儿配方食品的国内研究进展
    1.3 婴儿配方乳的研究现状
        1.3.1 婴儿配方乳的生产现状
        1.3.2 婴儿配方乳的优点
        1.3.3 婴儿配方乳的发展趋势
    1.4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设计方法
        2.3.2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杀菌技术参数的确定
        2.3.3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保质期的研究
        2.3.4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T细胞亚群及其血液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
        2.3.5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2.3.6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的配方设计
        3.1.1 配方设计
        3.1.2 配方脂肪酸模式分析
        3.1.3 配方氨基酸模式分析
    3.2 婴儿配方乳营养物质的添加
    3.3 工艺流程的确定
        3.3.1 杀菌工艺参数的确定
        3.3.2 产品工艺流程图的确定
        3.3.3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的保质期研究
    3.4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的功能性验证
        3.4.1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T细胞亚群及其血液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
        3.4.2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 讨论
    4.1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的研制
    4.2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血液免疫的影响
    4.3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我国铁营养强化小麦的适宜强化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综述
        1.4.1 国际作物营养强化研究概况
        1.4.2 国内作物营养强化研究概况
        1.4.3 适宜强化水平研究概况
第二章 国内外营养强化管理现状
    2.1 国内外食品营养强化法规标准
        2.1.1 食品营养强化法规标准的借鉴意义
        2.1.2 食品营养强化原则
        2.1.3 食品营养强化标准
    2.2 作物营养强化种植及管理现状
        2.2.1 全球概况
        2.2.2 国外种植及管理现状
        2.2.3 国内种植及管理现状
第三章 铁营养强化小麦的适宜强化水平建立
    3.1 适宜强化水平建立的必要性
    3.2 基于铁摄入不足量制定适宜强化水平
        3.2.1 中国居民的铁摄入情况
        3.2.2 调整缺铁人群的铁推荐摄入量
        3.2.3 铁营养强化小麦的适宜强化水平(1)
    3.3 基于食品营养强化标准制定适宜强化水平
        3.3.1 各国食品营养强化小麦粉的法规标准
        3.3.2 铁营养强化小麦的适宜强化水平(2)
    3.4 基于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强化目标制定适宜强化水平
        3.4.1 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强化目标
        3.4.2 目标人群小麦摄入量
        3.4.3 铁营养强化小麦的适宜强化水平(3)
    3.5 铁营养强化小麦的安全限值
    3.6 铁营养强化小麦的适宜强化水平建立
        3.6.1 现有小麦籽粒中的铁含量
        3.6.2 现有铁营养强化小麦的实际铁含量
        3.6.3 层次分析法确定铁营养强化小麦的适宜强化水平
第四章 铁营养强化小麦的效益分析
    4.1 铁营养强化小麦的经济效益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铁营养强化小麦的经济效益分析
    4.2 铁营养强化小麦的社会效益
        4.2.1 有效改善目标人群营养素摄入状况
        4.2.2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2.3 推动小麦产业发展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婴儿食品营养标准与维生素强化工艺简介(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关于公开征求喹啉黄铝色淀等11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意见[J].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饮料工业, 2021(05)
  • [2]产Nisin的乳酸菌在炎性肠病特医食品中的应用研究[D]. 杨东.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3]母乳乳铁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乳铁蛋白含量影响因素研究[D]. 李娜.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5)
  • [4]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现状及其与婴儿超重、体重增长过快和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联性研究[D]. 洪淼.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的研制及品质评价[D]. 曹家宝.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6]幼儿营养米粉研制及体外消化率研究[D]. 郭艳利.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A和E含量的研究[D]. 徐锐.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监管对比及发展新动态研究[D]. 宁兆君.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9]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的研制[D]. 崔东影.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10]我国铁营养强化小麦的适宜强化水平研究[D]. 周晓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9)

标签:;  ;  ;  ;  ;  

婴幼儿食品营养标准及维生素强化工艺简介(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