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拔罐埋线分期治疗面瘫疗效观察

针刺拔罐埋线分期治疗面瘫疗效观察

一、运用针灸、拔罐、埋线疗法分期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叶颖颖[1](2021)在《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优效手段。方法:招募64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人,对照组32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围刺翳风穴。在治疗前后对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口眼(口呙)僻度指数进行评分和测量。于治疗后第7、14天对受试者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进行重复评估。治疗后对比两组疗效和治愈情况。数据收集完毕后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及分析。结果:本临床试验共纳入患者共64例,无中止脱落病例,共收集完成64例。1.基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发病患侧、年龄、病程天数、House-Brackeman分级量表、House-Brackemann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面部口眼(口呙)僻度指数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House-Brackemann分级、口眼(口呙)僻度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与本组治疗后第7天、14天、21天各时间点进行比较,House-Bracke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量表(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量表(FDIS)均逐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揿针组)House-Brackemann分级、口眼(口呙)僻度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7、14、21天揿针组的House-Bracke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14、21天,揿针组的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评分显着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干预后的疗效比较,揿针组有效率为96.9%,针刺组有效率为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周围性面瘫的治愈情况比较,揿针组较针刺组治愈时间明显缩短,治愈人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早期介入揿针围刺翳风穴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均有疗效,治疗后较治疗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面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功能、生活躯体功能和面部容貌改变;2.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能加快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明显缩短平均痊愈时间,提高治愈率,能辅助提高常规针刺疗法对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可以作为临床实践中在指南常规针刺疗法基础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效手段。

吴小玲[2](2021)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意义,提供重症面瘫早期针灸治疗时的方案选择依据。方法:将60例早期重症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灸组(A组)、针灸联合激素组(B组)各30例,A组以单纯针灸治疗,前5日每日1次,5天后隔日1次;B组在单纯针灸组的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连用5天后停用。以3个月为观察期,拟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口僻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痊愈病例的疗程、治疗次数和后遗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完成57例,其中A组29例,B组28例。(2)H-B面神经功能疗效评价:A组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B组痊愈22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得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在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两组均为有效的临床方案,但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疗效更为显着。(3)口僻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A组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3例;B组痊愈1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证明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针灸联合激素组优于单纯针灸组。(4)痊愈病例疗程和治疗次数比较比较两组痊愈病例的疗程和治疗次数,经统计分析,两组痊愈患者的疗程和治疗次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联合激素组痊愈病例的治疗疗程较短,治疗次数较少。(5)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就两组患者3个月观察期结束后痊愈病例和遗留后遗症病例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痊愈率较对照组高,后遗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在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治疗中,相对于单纯针灸治疗,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方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口僻中医症状等作用显着,且能缩短痊愈疗程、减少治疗次数和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提示针灸治疗早期重症面瘫时,支持选择针灸结合激素治疗方案。

彭潇婵[3](2021)在《针刺配合刺血法治疗血瘀型贝尔氏麻痹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对比治疗组(常规针刺和刺血法)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治疗血瘀型贝尔氏麻痹后遗症的优势疗法,为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刺血法(口腔黏膜+面部放血与背俞穴放血交替进行)、对照组:常规针刺法。两组均35例。按照面部损伤程度评分表和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简称H-B分级),分别对治疗前期(收治当日)、治疗中期(治疗3周时、治疗7周时)、治疗后期(治疗11周时)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评定,数据统计完成后用SPSS 24.0进行分析。结果(一)病例完成情况:将7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共35例,其中脱落3例,实际完成32例;对照组35例,其中脱落4例,实际完成31例。两组病例实际共完成63例。(二)基线资料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脱落病例、性别、年龄分布、病程时间、收治当日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及其H-B分级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两组在治疗3周时比较1、组内比较(1)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收治当日、治疗3周时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结果均呈正态分布,通过t检验,治疗组t=8.810,P=0.000(P<0.01);对照组t=5.706,P=0.000(P<0.01)。两组组内数据的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周时对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善均有效。(2)H-B分级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组:Z=-4.123,P=0.000(P<0.01);对照组:Z=-2.000,P=0.04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3周时,对H-B分级来说,两组均有改善。2、组间比较(1)两组间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比较:通过t检验,t=-2.075,P=0.04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3周时,对于降低面部损伤程度评分而言,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间H-B分级比较:通过秩和检验,Z=-2.001,P=0.0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3周时,对于H-B分级来说,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3)两组之间的疗效分析:通过秩和检验,Z=-1.999,P=0.0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3周时,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四)两组在治疗7周时比较1、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7周时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均呈正态分布,通过t检验,t=-3.115,P=0.003(P<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7周时,对于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善而言,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H-B分级:通过秩和检验,Z=-2.617,P=0.009(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7周时,治疗组针对H-B分级方面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3、疗效:通过秩和检验,Z=-2.591,P=0.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7周时,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五)两组在治疗11周时比较1、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11周时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均为正态分布。通过T检验,t=-5.702,P=0.000(P<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11周时,治疗组针对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H-B分级:通过秩和检验,Z=-3.087,P=0.002(P<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11周时,治疗组针对H-B分级方面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3、疗效: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87%。经秩和检验,Z=-3.087,P=0.002(P<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11周时,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对于改善面部损伤和恢复面神经功能而言,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刺血疗法的方法(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疗法(对照组)治疗血瘀型贝尔麻痹后遗症均有改善。2.血瘀型贝尔麻痹后遗症期,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采用口腔黏膜+面部同时放血配合背俞穴放血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并且可以缩短治疗时间,能更好地促进面部康复。

季佳佳[4](2021)在《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临床杨骏教授治疗面瘫经验方七味面络通联合透刺法用于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分析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并通过与透刺法联合甲钴胺的比较,验证七味面络通联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有效性及优势,为面神经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称“安徽省针灸医院”)康复二科以及安徽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或住院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A组及B组。每组30人,共60名患者。2.治疗方法:A组采用透刺+七味面络通内服的治疗方法,B组采用透刺法+甲钴胺的治疗方法。3.疗效判断: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疗程、第2疗程和第3疗程两组患者Sunnybrook量表(以下简称“多伦多”量表)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前后面神经肌电图M波波幅及运动潜伏期时长;治疗前后焦虑自评表(以下简称“SAS”评分)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后1个月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有关的结论。结果:本次研究共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其中A组剔除1例,B组脱落1例。(1)开始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资料有可对比性;(2)多伦多量表中每个疗程两组患者分级情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Z均为负值,表明A组改善较B组明显;(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波波幅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以A组提升较为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潜伏期均比治疗前缩短,提示经过治疗面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其中A组的潜伏期缩短时间比B组缩短时间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全部疗程结束后,A组总效率为96.5%,B组总有效率为89.6%,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透刺法联合中药内服法治疗面神经炎恢复期比透刺法更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此外还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患者有明显不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中药联合透刺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袁亚乐[5](2020)在《刀钩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刀钩针疗法治疗对顽固性面瘫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并发症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的影响,评价刀钩针疗法对顽固性面瘫综合评分、面部及社会功能指数的改善情况,为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的疗法,并以此推广刀钩针疗法。方法:临床依据纳入标准收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刀钩针组及毫针组各30例,即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处方的基础上增加刀钩针疗法治疗。对照组每治疗6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每疗程开始的第一天毫针治疗结束后进行一次刀钩针治疗,每两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治疗周期同为4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一次系统评分,包括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并发症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的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并发症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情况,观察刀钩针组和毫针组的临床疗效。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两组在治疗后分级并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上均有疗效,且治疗组在面神经功能的改善上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对并发症如联带运动、面肌挛缩、面肌痉挛、鳄鱼泪征等症状自身前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表明两组疗法对于顽固性面瘫的并发症均有一定的疗效;两组组间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并发症的治疗上优于对照组。3、两组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有效;组间比较治疗中和治疗后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对面部残疾指数的改善上疗效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0.00%,两组治疗后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上述两种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都有一定疗效,且说明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刀钩针组和毫针组对顽固性面瘫患均有一定疗效,刀钩针组对并发症和面部残疾指数有较佳疗效,刀钩针组总体疗效优于毫针组。

黄可心[6](2020)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伯亮“面五穴”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开展“面五穴”埋线法与电针疗法相对照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评价“面五穴”埋线法治疗此病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探讨其理论基础,为向临床推广提供科学的临床应用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电针组,每组33例。埋线组采用“面五穴”埋线法,患侧每2周埋线1次,健侧仅埋线1次(于患侧首次埋线后1周进行),12周为1个疗程,共埋线7次。电针组采用电针疗法,每周3次,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6次。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级和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不良情绪评定,对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事件作安全性分析,对治疗费用及治疗时长作成本分析。结果:1、H-B评级:两组治疗后评级较治疗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面神经功能评分:(1)组内比较:治疗后,埋线组的静态观、并发症评分低于治疗前,动态观评分高于治疗前,电针组的静态观评分低于治疗前,动态观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评分与治疗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埋线组静态观评分低于电针组,动态观评分高于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评分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AS、SDS评分: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低于治疗前,埋线组SAS、SDS评分低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0.00%,电针组总有效率为64.29%,埋线组疗效优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皮下瘀斑、疼痛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处理且不影响后续治疗,安全性评价属于二级。6、成本分析:埋线组成效比、时间成本低于电针组。结论:“面五穴”埋线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肯定,可从静态面部对称性、面肌肌力、并发症三方面共同改善麻痹的面神经功能,与电针疗法相比,静态观和面肌肌力两方面疗效更优。随着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亦获得改善。此外,“面五穴”埋线还具有接受度好、安全性高、经济实惠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计亚东[7](2020)在《针刺阳陵泉穴对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阳陵泉穴对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贝尔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针灸加针刺双侧阳陵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均以1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共治疗两个周期。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每一个治疗周期结束后的面神经功能分级,根据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疗效统计,痊愈患者记录痊愈天数,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对比两组在治疗1个周期及2个周期后的疗效以及痊愈患者的痊愈天数是否有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明显效果;经过1个周期的治疗之后,两组组间疗效比较,得出P=0.350(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过2个周期治疗后,两组组间疗效比较,得出P=0.480(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过2个周期治疗后两组间痊愈天数对比得出P=0.006(P<0.01),观察组痊愈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治疗贝尔面瘫是否选用阳陵泉穴均可取得明显临床疗效,但选用阳陵泉穴更能缩短患者病程,减少治疗时间。

马静[8](2020)在《以多组经筋排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多组经筋排刺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估以多组经筋排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势,以此探寻更加有效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针灸科门诊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此基础上,治疗组以多组经筋排刺为主,配合头面及上肢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均每天针刺1次,每周针刺5天,休息2天,2周为1个疗程。于患者治疗前、后进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于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收集数据并整理,结果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来描述,若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同的用t检验,如果不符合则用秩和检验法,临床等级资料也用秩和检验法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以P<0.05认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研究结果:1、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侧及治疗前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中的躯体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P值均大于0.05,说明两组患者情况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经治疗后两组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其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间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说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均有效,但以多组经筋排刺为主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中的躯体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比较:两组的FDI-躯体功能评分与FDI-社会功能评分均较其治疗前改善,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说明两组皆可从患者主观方面产生较好的影响;两组间FDI-躯体功能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以多组经筋排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要优于常规针刺,但两组间FDI-社会功能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显着性意义,说明对于患者FDI-社会功能评分改善情况,两种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4、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分析:治疗组患者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患者痊愈10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以多组经筋排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体疗效要优于常规针刺法。研究结论:以多组经筋排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整体效果要显着优于常规针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此种治疗方式经济,简单,疗效好,利于在临床上应用。

齐萌[9](2020)在《针刺治疗不同BMI指数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BMI指数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不同BMI指数的病人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包括躯体生理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两部分)评分的变化,比较BMI指数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提高疗效提供指导及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计算BMI指数【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将BMI指数<21的患者纳入偏瘦组,将BMI指数>25的患者纳入偏胖组,每组30例。均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将治疗前后的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躯体生理功能(FDIP)评分以及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FDIS)评分进行记录,并进行总体疗效观察和评定。结果:1.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疗法能改善不同BMI指数周围性面瘫患者的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将两组患者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治疗在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上偏瘦组优于偏胖组。2.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理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疗法能改善不同BMI指数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生理功能评分;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生理功能评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治疗在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生理功能评分上偏瘦组优于偏胖组。3.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疗法能改善不同BMI指数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治疗在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上偏瘦组优于偏胖组。4.总体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说明针刺治疗偏瘦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优于偏胖组。结论:1、针刺治疗BMI指数<21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2、针刺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过程中,胖瘦程度为针刺疗效的影响因素之一。

黄可心,林海波,余伯亮[10](2020)在《周围性面瘫穴位埋线治疗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8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8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2018年)、Pubmed(1966—2018年)中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分析总结穴位埋线治疗该病的选穴、埋线材料、治疗方法、介入时期、频次、疗程、疗程间隔、疗效、随访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纳入88篇文献,其中65篇采用辨病选穴,占73.86%;常取患侧面部阳明经经穴进行单穴、透穴或多穴结扎埋线;材料多用普通羊肠线,占82.95%;治疗方法以单一埋线疗法为主,占57.95%,常配合针灸等其他疗法;埋线方法常选套管针埋线法,占69.32%;适用于周围性面瘫的各个时期,以病程>1月的慢性面瘫多用,治疗频次多为两周1次,3次1疗程,一般治疗一个疗程,疗效及安全性较高。结论: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二、运用针灸、拔罐、埋线疗法分期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针灸、拔罐、埋线疗法分期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符合以下5项纳入)
        1.4 排除标准(有任意1条项排除)
        1.5 剔除标准(详见附录D)
        1.6 脱落标准(详见附录E)
        1.7 中止实验标准(详见附录F)
        1.8 不良反应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两组基线情况对比
        1.1 两组性别、患侧、发病年龄对比
        1.2 两组治疗前H-B分级量表对比
        1.3 两组治疗前H-B症状评分和FDI量表对比
        1.4 两组治疗前面部口眼(口呙)僻度指数对比
    2 疗效对比
        2.1 治疗前和治疗后H-B分级量表对比
        2.2 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 天H-B症状评分量表对比
        2.3 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 天FDI对比
        2.4 治疗前和治疗后面部口眼(口呙)僻度指数对比
    3 疗效情况对比
    4 痊愈情况对比
    5 不良反应分析
讨论
    1 理论探讨
        1.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疾病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疾病认识
        1.3 祖国医学古代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概况
        1.4 祖国医学现代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概况
        1.5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概况
    2 课题设计依据
        2.1 介入时机选择依据
        2.2 疗程选择依据
        2.3 翳风穴选择依据
        2.4 揿针和围刺法选择依据
        2.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3.2 组内比较分析
        3.3 组间比较分析
        3.4 疗效评价分析
        3.5 治愈情况对比
        3.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中医对面瘫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病机
        1.4 中医辨证分型
        1.5 中医治疗
    2.西医对面瘫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西医治疗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4 数据处理
    3.基线比较
        3.1 一般项目
        3.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4.研究结果
        4.1 治疗后的基本情况
        4.2 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4.3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4.4 两组治疗前后口僻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4.5 临床疗效评价
    5.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研究方案分析
    2.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机制探讨
    3.重症面瘫针灸方案结合早期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针刺配合刺血法治疗血瘀型贝尔氏麻痹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描述及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脱落标准
    六、病例分组
    七、治疗方法
    八、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九、观察内容
    十、安全性评价标准
    十一、研究结果分析
结果
    一、基线资料比较
    二、两组在治疗3 周时比较
    三、两组在治疗7 周时比较
    四、两组在治疗11 周时比较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近十年来中医治疗贝尔氏麻痹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引言
2 古今相关研究
    2.1 古代相关研究
    2.2 现代相关研究
3 临床研究
    3.1 资料来源及分组
    3.2 诊断标准
    3.3 病例选择
    3.4 治疗方案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评定标准
    3.7 安全性判定
    3.8 质量控制
    3.9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一般资料比较
    4.3 两组患者多伦多量表分级情况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MG比较
    4.5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4.6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
    4.7 质量评价
    4.8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立论依据
    5.2 针刺作用分析
    5.3 透刺作用分析
    5.4 选穴依据
    5.5 中药组方分析
6 研究结果分析与不足之处
    6.1 研究结果分析
    6.2 不足之处
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周围性面瘫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刀钩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伯亮“面五穴”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两组H-B评级比较
    4 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5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7 安全性分析
    8 成本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面五穴”埋线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理论探讨
        2.1 基于“住痛解难”理论
        2.2 埋线疗法的选用依据
        2.3 健侧埋线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作用探讨
        2.4 “面五穴”取穴依据
        2.5 “调神”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意义
        2.6 精准治疗对顽固性面瘫的意义
    3 选题特色及创新点
        3.1 立足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3.2 力倡健侧埋线
        3.3 操作规范,经济安全,易于推广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余师访谈
附录 B: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
附录 C: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附录 D: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 E: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 F:安全性分析
附录 G:知情同意书
综述 顽固性面瘫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与科研情况

(7)针刺阳陵泉穴对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与分组
    2 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对比
    3 疾病诊断及分期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分期标准
    4 病例选择标准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4.3 剔除标准
        4.4 脱落标准
        4.5 中止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病例分组方法
        5.2 治疗方法
        5.3 观察指标与方法
        5.4 疗效评定标准
        5.5 不良反应处理与记录
    6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组内对比
    3 治疗后两组间疗效对比
        3.1 治疗1个周期后两组疗效比较
        3.2 治疗2个周期后两组疗效比较
    4 治疗后两组间痊愈天数对比
第三部分 讨论
    1 贝尔面瘫与经筋之间的关系
    2 经筋理论在贝尔面瘫治疗中的应用
    3 筋会阳陵泉的渊源
    4 阳陵泉穴在经筋疾病中的应用
    5 本次试验临床体会
    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病例观察表
附录B 附表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临床概况
    参考文献

(8)以多组经筋排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方法和指标
    5 疗效评价标准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7 治疗结果
讨论
    1 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背景
    2 现代医学对于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于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3 传统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3.1 病名沿革
        3.2 传统医学对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认识
        3.3 传统医学对于周围性面瘫治疗的认识
    4 以多组经筋排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立法依据
        4.1 “多组经筋排刺法”的确立依据
        4.2 穴位选择依据
        4.3 针刺深度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现代医学及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2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针刺治疗不同BMI指数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病例的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一般资料及随机与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分析
        1.1 两组性别
        1.2 两组年龄
        1.3 两组病程
        1.4 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评分、FDIP、FDIS评分
    2 病例完成情况
    3 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变化比较
    4 生理功能(FDIP)评分变化比较
    5 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FDIS)评分变化比较
    6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4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2 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对病名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2.2 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西医的分期
        2.4 西医有关周围性面瘫治疗的研究进展
    3 关于本研究的设计讨论
        3.1 体质与针刺相关性研究
        3.2 选穴依据
    4 本研究结果简要分析及讨论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临床观察表
    附录 B: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表
    附录 C: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
综述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周围性面瘫穴位埋线治疗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方法及范围
    2 检索策略
    3 纳入标准
        3.1 文献类型
        3.2 研究对象
        3.3 干预措施
    4 排除标准
    5 分析方法
结 果
    1 入选文献情况
    2 入选文献分析
        2.1 选穴方式
        2.2 常用选穴
        2.3 选穴数量
        2.4 埋线材料
        2.5 治疗方法及埋线方法
        2.5 介入时期
        2.6 治疗频次
        2.7 总疗程及疗程间隔
        2.8 疗效分析
        2.9 不良反应
讨 论
问题与展望

四、运用针灸、拔罐、埋线疗法分期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D]. 叶颖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D]. 吴小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针刺配合刺血法治疗血瘀型贝尔氏麻痹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彭潇婵.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D]. 季佳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刀钩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的临床研究[D]. 袁亚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伯亮“面五穴”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黄可心.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针刺阳陵泉穴对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的影响[D]. 计亚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以多组经筋排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 马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针刺治疗不同BMI指数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差异性研究[D]. 齐萌.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周围性面瘫穴位埋线治疗文献分析[J]. 黄可心,林海波,余伯亮.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05)

标签:;  ;  ;  ;  

针刺拔罐埋线分期治疗面瘫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