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治疗胃肠疾病的马贵彤教授

擅长治疗胃肠疾病的马贵彤教授

一、擅长治疗胃肠疾病的马贵同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飞,龚雨萍[1](2017)在《黄文东先生及其后人应用甘麦大枣汤经验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甘麦大枣汤为治疗妇人脏躁的名方,但黄文东先生根据"异病同治"的思想,谨守辨证论治原则,将其应用于便秘、腹泻、失眠、心悸、癫狂等众多疾病当中,每获良效。其后人马贵同教授、胡建华教授承其经验,多有发挥,分别加减用药,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着。

刘钰[2](2013)在《田振国教授从“通”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田振国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肛肠分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会长,辽宁省肛肠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着名肛肠病学专家,辽宁省名中医,国家局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临床肛肠病学研究近四十载,擅长运用中药治疗胃肠疾病,尤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有独到见解。溃疡性结肠炎全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祖国医学中“肠澼”、“痢疾”等范畴,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症状。本病病程长,屡发暂愈,难以根治,且具一定癌变率,近年来在我国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是全球医务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中医肛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病病位虽在肠,但与肺、脾、肝及肾都有联系,病因病机复杂,具有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的特点。田振国教授根据肠腑的生理特性即“传化物而不藏”、“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结合本病本虚标实,瘀血贯穿疾病始终的特点,从刘河间的“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得到启发,提出了从“通”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法、方、药之中,其疗效显着。

朱培一[3](2011)在《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全面继承李乾构教授近半个世纪治疗脾胃病珍贵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重点学习李乾构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挖掘李乾构教授脾胃学术思想产生的渊源,对其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进而升华生成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学术理论;通过跟师临证、授课等方式总结老师的辨证论治经验;并在门诊随机选取上腹疼痛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健脾理气汤”加减与奥美拉唑对照研究,比较临床疗效,检验跟师成果。研究结果: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概述李乾构教授认为中医脾胃学说始于《内经》,运用于仲景,发挥于东垣,是各流派和各家学术观点长期交流碰撞的产物。《内经》详细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活动规律,奠定了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喜用甘味,补脾以治其本宗于《伤寒杂病论》。小建中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等都是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剂;孙思邈重视胃肠病的治疗,提倡食养、食疗,是李乾构老师“药食同源”学术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钱乙主张五脏分主证以治疗胃肠疾病,启迪了李乾构教授形成抓主症次症治疗胃痛的辨证思路;李乾构教授以脾虚为主要病机,健脾益气法广泛应用于胃肠病的学术思想就深受东垣补土思想的影响;李乾构教授在便秘时,多效法天士多采用甘润养津,滋阴降胃的方法,伺脾升胃降功能恢复,则大便自调。关幼波先生丰富的学识经验是李老师学术思想的源流。关老重视脾胃病气血辨证之法和痰瘀致病的思想,以及治疗肝病和胃病的经验,都是李乾构教授学术体系中重要的内容。同时李教授注意旁纳近现代诸家之所长,借鉴现代医学发展,成为其学术思想的有益补充。第二部分:李乾构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1.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概述1.1百病皆由脾胃虚而生脾胃的功能健旺,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①气机的升降以脾胃为中枢。中焦气机通畅,肺气得宣,肝气得疏,心火得下,肾水得上。脾胃气机通畅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运行的关键;②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关系着病人体质的强弱、疾病的转归;③诊察脉象中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情的进退和预后。顾护胃气是临床用药的要义。④调理“后天之本”,可以更好地发挥口服药物的药效。1.2消化系统疾病多从脾胃气虚论治李乾构教授认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际上是脾胃纳运功能失职的结果,而导致脾胃纳运失职的根本原因就是脾胃气虚。①脾虚气滞论治胃病。李老师认为胃病临床上症状虽虚实夹杂,但以脾胃气虚为主者居多。②脾虚肠燥论治便秘。李教授经验多数便秘患者为虚实夹杂证,故健脾通下是关键。③脾虚湿困论治腹泻。泄泻大多是因为脾胃虚弱,脾不运化水湿所致。溃疡性结肠炎,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有脾虚的因素。④土虚木乘论治胆病。“土壅则木郁”,土虚则木乘。另一方面,肝胆产生病变脾土受损首当其冲,故治胆病当先补脾胃。1.3治脾十五法中医脾的功能包涵西医的消化、血液、循环、运动及免疫等多个系统功能,“脾”是脾胃学说的核心部分。根据脾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李老师形成了特色的“调脾十五法”,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1.4脾胃病多治以甘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时喜用参、术、芪、草等甘味药。健脾益胃多用甘。其中阳不足者治以甘温,阴不足者治以甘凉。攻邪扶正宜用甘,缓急止痛也用甘味药。1.5论“润燥互用”脾虚饮食水谷不能被消化吸收利用,湿热内生。同时人体阴津生成是不足的,从而导致患者有口渴症状,所以李乾构教授在健脾化痰的基础上,加用养阴生津清肺之品,既针对湿热伤津,又能预防燥湿化痰诸药温燥伤阴。1.6论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在起源上是共同的,既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作用,又具有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构成了中医“药食同源”理论的物质基础。气味理论是药食同源的内在规律。应该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调理。2李乾构教授临床经验总结2.1李乾构教授辨证论治胃痛的经验①关于病名,李教授首次提出,“胃痛”区别于“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仅限于胃腑本身的病变;②提出“不通则痛,不荣亦痛”,反对“痛不可以补气”;③总结出胃痛按主症与次症相结合进行辨证论治的模式,使之更易于掌握,方便运用;④脾虚气滞是胃痛的基本病机,所以治疗胃痛常以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并根据辨证论治分型加减。同时李教授还强调胃痛要重视生活调养。2.2慢性萎缩性胃炎李乾构老师认为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时,要紧抓气虚血瘀的病机特点,及早用活血之药,截断扭转该病的病理变化。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四君子汤加丹参、莪术化裁,贵在守方,多收良效。2.3胃食管反流病李乾构教授提倡用“胸痞”作为病名。治疗“胸痞”常肝胃同治,用六君子汤、旋复代赭汤合柴胡疏肝散,随症加减。2.4溃疡性结肠炎李乾构教授提出,认为脾虚湿热,肠络受损是其主要病机,分急性活动期与慢性缓解期两型论治。2.5功能性便秘六腑以通为用,但通不是一味的攻下。常用四君子汤加减,健脾通下治疗便秘。其中要重用元参、生白术。分别按血虚肠燥、肾阴虚、肾阳虚、气虚加减,塞因塞用。对于实证便秘,同时可以合用承气类方。2.6口腔溃疡要紧紧抓住一个“火”字,分清虚火与实火。实性的口疮乃心脾火盛所致。方用泻心汤合泻黄散加减。虚火多为心肾阴虚。方用知柏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同时配合局部用药,缓解疼痛效果更好。2.7李乾构教授精于辨证的经验李乾构老师精于辨证论治,反对见一症加一药,头痛医头。强调去伪存真避免误辨:如舌诊、脉诊的影响因素在今天表现的更加复杂多变;患者经常并非单一寒、热证出现,不可见寒辨寒,见热言热;腹胀虽气滞于胃肠,但人体气机与脾、肝、肺三脏密切相关,行气消胀仅属于治标,调理人身气机升降出入才是治本之策;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故应重视气血辨证;提倡中医学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2.8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经验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法随证出,方随法立,用药纯而不杂,贵在变通。如何在固护“后天之本”的基础上,应对诸多证型的变化,论文介绍了李教授相关的用药经验。2.9其他除了消化系统疾病,李乾构教授还擅长舒颈止眩汤治疗颈源性眩晕,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久咳。第三部分:健脾理气汤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选取李乾构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方健脾理气汤加减为治疗组,奥美拉唑为对照组进行研究。两组均为60例,在中医证候疗效和主症改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胃痛、餐后不饱胀适和早饱感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运用“健脾理气汤”加减治疗上腹痛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EPS-FD)的临床疗效,评价健脾理气法在上腹疼痛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上腹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组患者方用健脾理气汤加减,每日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连服4周;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10mg,早餐前服用,每日一次,连服4周。3.分别进行疗效性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变化及总体症状疗效、证候总积分及总体证候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分。4.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总体疗效评价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在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健脾理气汤组能改善上腹部烧灼感和早饱(p<0.05),对上腹痛和餐后饱胀不适有显着效果(p<0.01)。且健脾理气汤组在缓解上腹痛和餐后饱胀不适症状上,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1月后随访,健脾理气汤组对上腹痛和餐后饱胀不适有显着效果(p<0.01),且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2.在总体症状评价方面:治疗组60例中,临床治愈17例,显效20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57例中,临床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0.1%.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3.在中医证候总体积分评价方面: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p<0.01)健脾理气汤组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随访1月,健脾理气汤组明显优于奥美拉唑组(p<0.01)4.总体证候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组60例中,临床控制19例,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57例中,临床控制12例,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7%。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生活质量评价方面:两组治疗后,8个维度生活质量都有改善(p<0.05),中药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身体疼痛、精神健康方面有明显改善(p<0.01);且在社会功能、身体疼痛、精神健康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健脾理气汤在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上腹部烧灼感、早饱、上腹痛和餐后饱胀不适方面有一定疗效,同时可以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证候和生活质量。因此,健脾理气法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是上腹疼痛综合征的良好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研究。

王茂泓[4](2012)在《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的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学术界对于脾胃理论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仅停留在对传统脾胃学说的应用及现代诠释上,学说上没有突破,研究上不够全面、深入、细致。尤其是脾胃气化理论,只涉及脾胃升降理论,很少涉及脾胃气机的出入。本人在跟师张小萍教授临床的过程中,发现导师不仅对于脾胃病的治疗,而且对许多内科杂症,处方用药都体现出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亦即气化,并逐渐形成脾胃气化的学术观点。笔者在此基础上,根据导师的临床经验及思路,进一步总结、研究并形成理论上的创新——脾胃气化学说,并将导师将这一学说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学术思想作一总结整理。本研究通过跟随导师临床,如实采集、系统整理导师的典型医案、临证经验;并广泛查阅古今文献资料,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及用方、用药规律提出脾胃气化学说。并将脾胃气化学说与导师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系统整理导师应用脾胃气化学术思想治疗肾系、肺系、脾胃、肝胆及外感等病症的临床经验、思辨特点及学术思想。本研究第一部分是对传统脾胃学说的认识及研究。主要从脾胃学说的渊源及形成、脾胃学说的历代研究、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脾胃论》的主旨与贡献、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等方面来阐述传统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和现代研究。是脾胃气化学说的理论渊源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探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脾胃气化的关键,不外升与降、纳与化、湿与燥、出与入四个方面。大致说来,脾胃气化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升降有度是脾胃气化功能的根本体现:主要从“脾宜升则健”是脾胃气化的关键、“胃宜降则和”是脾胃气化的基础、脾胃升降的辩证关系、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二、纳化相因是脾胃气化功能的基本条件:主要从胃纳是脾化的前提,脾化是胃纳的基础、调整脾胃的纳化关系是临床的重要环节、纳运化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纳化失常的用药法度、纳化失常的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三、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主要从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的有利环境、燥与湿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燥湿失宜的用药法度、燥湿失宜的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四、出入有序是脾胃气化功能的重要体现:主要从卫外营内是脾胃气化的重要功能、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和内伤疾病相统一的枢纽、出入无序的用药法度、出入无序的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第三部分是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脾胃病注重脾胃气机的调达、脾胃气化与其他脏腑疾病的治疗、外感疾病及疑难、急重病症、治未病皆应重视脾胃、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返流性食道炎等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张小萍教授药对撷英、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特点及典型医案等内容。

高生[5](2012)在《张小萍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探析脾胃学说发展源流基础上,主要通过搜集和整理张小萍教授的学术论着、医案、医话、医论,临床病例,既往研究张小萍教授辨治脾胃病经验的论文论着及历代医家阐论脾胃理法方药的论着等相关资料,按一定的逻辑性和规律性进行系统贯穿,力图能够在高层次上充分展示导师张小萍教授的脾胃学术思想。本人在跟师张小萍教授临床的过程中,发现导师不仅对于脾胃病的治疗,而且对许多内科杂症,处方用药都体现出调理脾胃的治则。笔者在此基础上,通过跟随导师临床,如实采集、系统整理导师的典型医案、临证经验;并广泛查阅古今文献资料,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及用方、用药规律,系统整理导师治疗消化病症的临床经验、思辨特点及脾胃学术思想。本文第一部分是对传统脾胃学说的认识及研究。主要从脾胃学说的渊源及形成、脾胃学说的历代研究、如《内经》的脾胃论,张仲景的脾胃论,李东垣的脾胃论,叶天士的脾胃论等方面来阐述传统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是脾胃学说的理论渊源及理论基础。本文第二部分是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是阐明脾虚与脾胃湿热证的本质研究。本文第三部分是对张小萍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的探讨。根据三年来跟师体会及导师的口传心授,从脾胃病的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对导师的脾胃学术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重视脾胃病的生理病理特点为: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二、兼顾脾胃和心肝肺肾的关系。三、调理脾胃的治则有九大原则1、调理纳化2、调节升降3、调理燥湿4、崇李杲补脾气、叶桂养胃阴学说5、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6、善调脾胃气机升降7、时刻重视顾护胃气8、喜开胃,通运兼施9、善用对药,提高临床疗效。本文第四部分是张小萍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研究。就导师对脾胃病中常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证、反流性食道炎、消化性溃疡的论治,分别进行总结。慢性萎缩性癌前病变病机归于气虚血瘀,毒邪内聚。创张氏养胃膏健脾益气养阴固其本,活血清热解毒治其标。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为肝郁脾虚,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治疗上注重四点分别为:1健脾益气2疏肝为要3调畅气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病机为湿热蕴肠,气滞络瘀,但脾虚失健为主要发病基础。治疗上注重三点分别为:1荡涤积滞、气血两调2健运脾胃、不忘疏肝3宣展气机、兼理肺气。而肝脾不和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病机,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证的发病关键,治疗以健脾为主,疏肝为辅。以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返流性食道炎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肝胃郁热是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关键。痰瘀互结是返流性食管炎的后期病理变化。疏肝和胃泻火,化痰降逆为返流性食管炎的基本治法,喜用小陷胸汤合左金丸加减。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机是虚瘀湿热,脾胃虚弱是消化性溃疡的根本内因,湿热瘀滞是消化性溃疡发病和复发的因素,消化性溃汤的中医辨证分型中以虚、热、瘀证为多,益气清热活血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基本原则。

李晓林[6](2011)在《田德禄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诊疗FD经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温习田德禄老师的成才之路,总结田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重点总结其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并探讨其诊治思路及遣方用药的规律与特点,试图深入领会其学术思想、全面系统地继承其临床经验。方法:1.采用不间断的跟师临床侍诊,收集第一手资料等方法,全面记录三年来田老师的全部诊疗过程;通过跟师课余交谈,学习领悟,系统温习老师的着作、论文,精读老师指定的有关古籍等方法,了解其成才之路,找出其学术渊源,进而全面总结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2.制订病例收集表,前瞻性地收集田老师特需门诊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5例。将全部病例信息录入用Excel建立的数据库中,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田老师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证型、各型证候对应的主症、各型证候对应的主方以及常见症状对应的药物,从而总结出田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症、方、药规律,进而挖掘其辨证论治新规律。结果:1.田德禄老师的学术渊源可以概括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正规教育是其基础,中医古代经典是其来源,北京东直门医院诸多名医指导为其添彩,董建华教授的师传为其指向。其中,田德禄老师治疗痞满,立足五脏、八法皆宜、重症从饮邪论治的思想来源于张仲景;“宜升胃气”,反对“全用气药”香燥,反对“甚而复下”的思想来源于李东垣;注重于通降之中寓予升清、“淮宜上下分消其气”的思想,来源于朱丹溪;强调虚实分治的思想来源于张景岳;从胃论治的思想来源于其师董建华院士。田老师诊疗杂病中肾虚证时,重视阴虚火旺、善用大补阴丸的思想来源于朱丹溪;诊治慢性肝病,重视肝肾同治、善用滋水清肝饮的思想来源于高鼓峰。田德禄老师继承了上述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有所发挥。2.田德禄老师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2.1诊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为:五脏论治,独重肝胃;通降胃气,尤重清降,并以祛除胃中实邪作为胃气通降的前提条件;治疗虚证,强调通补;重视气血,力倡“内疡”;衷中参西,重视采纳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指导中医辨证用药。2.2诊疗多种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以诊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为基础,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田老师尤其强调“饮邪在胃”在顽固性痞满中的作用;针对胃食管反流病,重视胆热挟胃气上逆的病机,强调“制酸三合汤”、“胃动四主药”的应用。针对慢性胃炎,主张分为实痞、虚痞,强调以甘平养胃法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针对消化性溃疡,提出“内疡”概念,从外科理念论治。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也从“内疡”论治,以益气活血解毒法与乌梅丸法为基本思路。针对酒精性肝病,认为,病位在肝脾肾,病机要点为气滞、痰凝、湿热、瘀热、水停、正虚(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分早、中、晚三期辨治。2.3诊疗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对内科杂病的诊疗中,推崇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术思想,认为目前之肾虚为肾阴暗耗,但往往兼夹湿热痰瘀。治疗首重饮食情绪生活起居等养生,治法当于滋阴降火同时,注意清热化湿、化痰行瘀,仍以通补为宗旨。其对肾虚的认识和补肾经验尤其独特。以此为基本思路,对田老师诊治代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及虚症等杂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3.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研究现状:综述近10年来的西医文献,结论为:①目前国际上有公认的FD标准和定义。②FD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大多认为与胃排空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以及胃肠激素与脑-肠轴有关。③治疗以改变生活习惯、促动力剂、抑酸剂与抗酸剂、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抗焦虑和抑郁药物的使用为主要方法。但疗效不满意。3.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现状:综述近10年来的中医文献,结论为,FD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多脏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而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为治疗的基本大法。但各家均未提出针对胃的详细的治法、方药。田德禄老师更强调“胃气壅滞”在FD的病机、治法中的核心地位。在通调胃之气机的同时,尤其重视清降胃中食滞、痰瘀、湿热等有形邪气,并创立“实痞通”专方治疗此型患者。其诊疗FD有独特的理论认识和治疗经验。结论:通过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田德禄老师在证型确定时,认为FD的主要症状即是胃气壅滞证,若有口苦、两胁胀痛则定为肝胃不和证。(2)田老师治疗胃气壅滞证,虽然强调“清降”,但首先注重的仍是通降胃气、开通气之郁结;而其重下气开结,并不单纯从胃论治,而是从调整胃、肺、肝三脏的气机入手,体现了其治胃病从五脏入手的学术思想。(3)田老师治疗肝胃不和证,首先注重气机之郁滞,其次,才考虑肝经郁热;此外,往往加用苏子、陈皮或乌药等温行脾胃气机之品,在加强疏肝理气作用的同时,反制柴胡、芍药、枳实、黄芩等寒凉之性,寓有运脾和胃“顾中”之意。(4)对FD最常见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得出:中医诊断以“痞满”为宜;其病位主要在胃,其次为肝,而少见为脾;辨证应以气机壅滞为主,并多兼夹有湿、食、瘀、热;而脾虚证相对少见。(5)对最常用的药物进行分析,得出:在湿、食、瘀、热诸病理因素中,田老师首重食滞,其次为湿郁成毒,瘀热蕴毒位居最后。意义: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了田德禄教授诊疗FD的基本思想—FD的主病在胃,以实证、热证为主,以胃气壅滞为核心病机,治疗强调从肝胃论治。通过研究也发现以下二点:(1)田老师强调通降胃气,并不是单纯从胃论治,而是从调整胃、肺、肝三脏的气机入手。(2)田老师强调“清降”,但在田老师强调的有形邪气中,食滞和湿郁最常见,而瘀热蕴毒反而较少;在用药时,首先注重的仍然是下气开郁,以调整气机升降为主,且在清郁热的同时,往往配以温行脾胃之品以“顾中”。以上二点是对田老师“清降”思想的新诠释,对于准确理解田老师主张的“清降”内涵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田德禄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的临床研究目的:总结田德禄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其诊治思路及遣方用药的规律与特点,挖掘其新的规律。方法:1.综述近10年来FD的中西医相关研究文献,掌握目前FD的研究现状。2.制订病例收集表,前瞻性的收集田德禄老师特需门诊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5例。将所有病例信息录入用Excel建立的数据库中,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田老师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证型、各型证候对应的主症、各型证候对应的主方以及常见症状对应的药物,从而总结出田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症、方、药规律。3.通过对所得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挖掘田老师辨证论治的新规律。结果: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现状综述1.1 FD的西医研究现状1.1.1诊断标准目前FD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为罗马Ⅲ标准,公认的定义为: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同时除外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1]。其中,消化不良特异的症状包括有上腹痛、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气、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嗳气等八类,并且对每一类都有严格的定义。1.1.2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大多认为与胃排空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以及胃肠激素与脑-肠轴有关。1.1.3治疗以改变生活习惯、促动力剂、抑酸剂与抗酸剂、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抗焦虑与抑郁药物的使用为主要原则。但疗效不满意。1.2 FD的中医研究现状FD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多脏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而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为治疗的基本大法。但各家均未提出针对胃的详细的治法、方药。田德禄老师更强调“胃气壅滞”在FD的病机、治法中的核心地位。在通调胃之气机的同时,尤其重视清降胃中食滞、痰瘀、湿热等有形邪气,并创立“实痞通”专方治疗此型患者。田德禄老师对诊疗FD有独特的理论认识和治疗经验。2.临床研究:通过前瞻性对田德禄老师诊疗105例FD病人的证型与用药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证型频次:最常见者为肝胃不和证与胃气壅滞证。(2)主要证型与对应主症:胃气壅滞证以上腹胀气、餐后饱胀、早饱感、嗳气、纳差为主症,肝胃不和证以口苦、两胁胀痛为特征。(3)主要证型与对应方药:肝胃不和证常用药物为柴胡、赤芍、白芍、黄芩、炒枳实、陈皮、紫苏子、乌药;胃气壅滞证常用药物为苏梗、苏子、制香附。(4)药物化裁:上腹胀气,常用焦三仙;餐后饱胀,常用焦槟榔与苏子;早饱感,常用柴胡、苏梗;纳差,常用砂仁;苔黄腻,常用黄芩、半夏;失眠常用青蒿、知母;便秘,常用虎杖与牵牛子;上腹痛,常用炒枳壳;口苦,常用黄芩、半夏;大便粘腻,常用青皮、砂仁;反酸常用川贝、海螵蛸;两胁胀痛,常用赤芍、白芍、威灵仙、川贝;大便次数多,常用白术。统计结果中,证型分布、常用药物分布基本符合老师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结论:通过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田德禄老师在证型确定时,认为FD的主要症状即是胃气壅滞证,若有口苦、两胁胀痛则定为肝胃不和证。(2)田老师治疗胃气壅滞证,虽然强调“清降”,但首先注重的仍是通降胃气、开通气之郁结;而其重下气开结,并不单纯从胃论治,而是从调整胃、肺、肝三脏的气机入手,体现了其治胃病从五脏入手的学术思想。(3)田老师治疗肝胃不和证,首先注重气机之郁滞,其次,才考虑肝经郁热;此外,往往加用苏子、陈皮或乌药等温行脾胃气机之品,在加强疏肝理气作用的同时,反制柴胡、芍药、枳实、黄芩等寒凉之性,寓有健脾和胃“扶中”之意。(4)对FD最常见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得出:中医诊断以“痞满”为宜;其病位主要在胃,其次为肝,而少见为脾;辨证应以气机壅滞为主,并多兼夹有湿、食、瘀、热;而脾虚证相对少见。(5)对最常用的药物进行分析,得出:在湿、食、瘀、热诸病理因素中,田老师首重食滞,其次为湿郁成毒,瘀热蕴毒位居最后。意义: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了田德禄教授诊疗FD的基本思想—FD的主病在胃,以实证、热证为主,以胃气壅滞为核心病机,治疗强调从肝胃论治。通过研究也发现以下二点:(1)田老师强调通降胃气,并不是单纯从胃论治,而是从调整胃、肺、肝三脏的气机入手。(2)田老师强调“清降”,但在田老师强调的有形邪气中,以食滞和湿郁最常见,而郁热蕴毒反而较少;在用药时,首先注重的仍然是下气开郁,以调整气机升降为主,且在清郁热的同时,往往配以温行脾胃之品以“扶中”。以上二点是对田老师“清降”思想的新诠释,对于准确理解田老师主张的“清降”内涵有重要意义。

李凯[7](2008)在《辨治脏咳脉案1则》文中认为《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提出脏咳之病名。指出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五脏经气失调,皆可累于肺,发为咳。病在肺,治在肺;病在他脏,治亦从他脏。马贵同教授业医40余载,对此经言要义体会尤为深刻。今摘录马贵同教授治疗脏咳验案1则与读者共飨。

龚雨萍,唐志鹏[8](2004)在《擅长治疗胃肠疾病的马贵同教授》文中认为马贵同教授是龙华医院胃肠病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专委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上海中医内科学会委员及脾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溃疡性结肠炎特色专?

二、擅长治疗胃肠疾病的马贵同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擅长治疗胃肠疾病的马贵同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黄文东先生及其后人应用甘麦大枣汤经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文东对甘麦大枣汤的认识及经验
2 胡建华教授对甘麦大枣汤的发挥
3 马贵同教授对甘麦大枣汤的发挥
4 黄文东验案分享
5 小结

(2)田振国教授从“通”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理论依据
    1.1 学说起源
    1.2 学说发展
    1.3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2.1 辨证依据
    2.2 辨证分型
3 治疗原则及治法
    3.1 健脾祛湿为主法
    3.2 宣通气血是关键
    3.3 扶土不忘抑木,治虚不忘疏导
4 配伍用药特点
    4.1 配伍特点
    4.2 分期用药特点
    4.3 用药特色
5 注重预防与调护
6 验案举隅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参考文献
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 百病皆由脾胃虚而生
        1.1 气机的升降以脾胃为中枢
        1.2 脾胃不足,百病由生
        1.3 辨证论治中的指导作用
        1.4 脾胃健运药方效
        2 消化系统疾病多从脾胃气虚论治
        2.1 脾虚气滞论治胃病
        2.2 脾虚肠燥论治便秘
        2.3 脾虚湿困论治泄泻
        2.4 土虚木乘论治胆病
        3 调脾十五法
        4 脾胃病治之以甘
        4.1 脾胃喜甘的依据
        4.2 脾胃主甘的诊断意义
        4.3 脾胃病灵活运用甘味
        4.4 攻邪扶正宜用甘
        4.5 缓急止痛必用甘
        5 论"燥润互用"
        6 论药食同源
    二、李乾构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1 李乾构教授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
        1.1 胃痛病名的理解
        1.2 胃痛常见病因
        1.3 胃痛的辨证经验
        1.4 胃痛的治疗经验
        1.5 胃痛要重视生活调养
        1.6 病案举隅
        2 李乾构教授"因虚致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3 李乾构教授"脾虚气逆"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3.1 治疗"胸痞"的经验要药
        3.2 具体方药加减经验
        3.3 服药方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3.4 调节饮食是治疗的基本措施
        3.5 保持平和心态可减少复发
        4 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论治
        5 "六腑以通为顺"——兼论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6 李乾构教授"从火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
        7 李乾构教授精于辨证的经验
        7.1 去伪存真考舌脉
        7.2 四诊合参论寒热
        7.3 腹胀当辨脏腑虚实
        7.4 胃病不离气血辨证
        7.5 微观辨证拓展思路
        8 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经验
        8.1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的应用
        8.2 白术、苍术、莪术的应用
        8.3 茯苓和土茯苓的应用
        8.4 高良姜、生姜、干姜和炮姜的应用
        8.5 百合
        8.6 柴胡
        8.7 半夏
        8.8 丹参
        8.9 鸡内金
        8.10 甘草
        9 六君子汤治疗久咳
        10 颈椎病眩晕型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李乾构教授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综述: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
    2 诊疗标准
研究方法
    3 研究方法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价标准
    7 统计分析方法
    8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9 纳入脱落情况及原因
    10 基线比较结果
    11 疗效评价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SF-36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4)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对传统脾胃学说的认识及研究
    1. 脾胃学说的形成及历代研究
        1.1 脾胃学说的渊源及形成
        1.2 脾胃学说的历代研究
    2. 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2.1 脾胃的生理功能
        2.1.1 脾主运化
        2.1.2 脾主升清
        2.1.3 脾主统血
        2.2 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2.2.1 脾胃和肝的关系
        2.2.2 脾胃和肺的关系
        2.2.3 脾胃和心脏的关系
        2.2.4 脾胃与肾脏的关系
        2.3 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及基本治法
        2.3.1 脾胃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2.3.2 脾胃学应用的基本治法
    3. 《脾胃论》的主旨与贡献
    4. 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
        4.1 脾胃功能的研究
        4.1.1 脾主运化方面
        4.1.2 脾为之卫方面
        4.2 脾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4.2.1 脾虚证与与胃肠道激素的关系
        4.2.2 脾虚证与与胰腺功能的关系
        4.2.3 脾虚证与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关系的研究
        4.2.4 脾虚证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
        4.2.5 脾虚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4.3 脾胃湿热证的本质研究
        4.3.1 脾胃湿热证与炎症
        4.3.2 脾胃湿热与幽门螺杆菌(HP)
        4.3.3 脾胃湿热证与免疫及细胞内能量代谢
第二部分 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探讨
    1.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形成及渊源
        1.1 张海峰教授学术思想简介
        1.2 张小萍教授简介
        1.3 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形成思路
    2.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升降有度是脾胃气化功能的根本体现
        2.1.1 “脾宜升则健”是脾胃气化的关键
        2.1.2 “胃宜降则和”是脾胃气化的基础
        2.1.3 脾胃升降的辩证关系
        2.1.4 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的临床分型及治疗
        2.2 纳化相因是脾胃气化功能的基本条件
        2.2.1 胃纳是脾化的前提,脾化是胃纳的基础
        2.2.2 调整脾胃的纳化关系是临床的重要环节
        2.2.3 纳、运、化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
        2.2.4 纳化失常的用药法度
        2.2.5 纳化失常的病理及治疗
        2.3 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功能的物质基础
        2.3.1 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的有利环境
        2.3.2 燥与湿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
        2.3.3 燥湿失宜的用药法度
        2.3.4 燥湿失宜的病理及治疗
        2.4 出入有序是脾胃气化功能的重要体现
        2.4.1 卫外营内是脾胃气化的重要功能
        2.4.2 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和内伤疾病相统一的枢纽
        2.4.3 出入失常的用药法度
        2.4.4 出入失常的病理及治疗
    3.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特色及创新
第三部分 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研究
    1.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1.1 脾胃病注重脾胃气机的调达
        1.2 脾胃气化与其他脏腑疾病的治疗
        1.2.1 脾胃气化与肝病
        1.2.2 脾胃气化与心脏病
        1.2.3 脾胃气化与肾病
        1.2.4 脾胃气化与肺系病
        1.3 外感疾病须健脾
        1.4 治未病首重脾胃
        1.5 疑难、急重病症重胃气
    2. 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规律探讨
        2.1 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规律
        2.1.1 慢性胃炎
        2.1.2 功能性消化不良
        2.1.3 消化性溃疡
        2.1.4 溃疡性结肠炎
        2.1.5 返流性食道炎
        2.1.6 其他疾病
        2.2 张小萍教授药对撷英
        2.3 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特点
        2.3.1 调节气机,复其升降
        2.3.2 纳化并举,通补兼施
        2.3.3 燥湿相宜,阴阳并调
        2.3.4 重视出入,善用五行
        2.3.5 辨病辨证,中西结合
        2.4 张小萍教授典型医案举例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张小萍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脾胃学说的渊源及理论发展
    1. 《黄帝内经》的脾胃论
    2. 张仲景的脾胃论
    3. 李东垣的脾胃论
    4. 叶天士的脾胃论
第二部分 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
    1. 脾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2. 脾胃湿热证的本质研究
第三部分 张小萍教授脾胃学术思想探讨
    1. 张小萍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及渊源
    2. 张小萍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 张小萍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研究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论治
    2. 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治
    3. 溃疡性结肠炎论治
    4. 肠易激综合证论治
    5. 返流性食道炎的论治
    6. 消化性溃疡的论治
张小萍教授典型医案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6)田德禄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诊疗FD经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田德禄老师学术渊源概述
    1.七年正规的学院教育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中医各家经典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渊源
    3.师承董建华院士使其学术思想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田德禄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1.田德禄老师诊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2.田德禄老师诊疗多种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3.田德禄老师诊疗多种杂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田德禄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结论
    讨论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7)辨治脏咳脉案1则(论文提纲范文)

1病案实录
2按语

四、擅长治疗胃肠疾病的马贵同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文东先生及其后人应用甘麦大枣汤经验初探[J]. 李颖飞,龚雨萍. 河北中医, 2017(01)
  • [2]田振国教授从“通”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探析[D]. 刘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3]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D]. 朱培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4]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的传承研究[D]. 王茂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2)
  • [5]张小萍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研究[D]. 高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2)
  • [6]田德禄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诊疗FD经验的临床研究[D]. 李晓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7]辨治脏咳脉案1则[J]. 李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11)
  • [8]擅长治疗胃肠疾病的马贵同教授[N]. 龚雨萍,唐志鹏. 上海中医药报, 2004

标签:;  ;  ;  ;  ;  

擅长治疗胃肠疾病的马贵彤教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