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群体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群体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群体综合评价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1](2020)在《体质健康促进视角下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与蔓延,“健康”已成为当下热门且重要的主题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健康建筑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需求,健康校园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小学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储备力量,这一社会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备受关注。公共卫生革命的发生将“建立健康”这一理念升华至提高生命质量的层面,多学科协同合作、交叉研究的健康促进模式已经较为成熟。在此背景下,参考借鉴公共卫生学科流行病学理论与方法,探索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关联性,提出针对现阶段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首先,追溯国内外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发展历程,将落脚点放至当下武汉市校园公共空间使用现状上,选取具有代表的江汉区三十一所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中小学生对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同时对各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指标进行官方数据采集,评价学习生活在不同校园中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其次,综合公共卫生学、统计学及建筑学相关理论知识,借鉴流行病学横断面分析法,以肺活量作为体质健康表征变量,量化数据识别空间环境中的健康影响因子,探寻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之间的关联性:校园面积较大、公共空间种类丰富、运动设施类别较多、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较好、空间环境植被覆盖率较高均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最后,综合上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得到的探析结果,从健康促进角度为设计或优化设计阶段的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提供导向性建议:增强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易达性、多样性、联系性、高质性促进体质健康设计策略,结合案例实证空间环境与体质健康的关联性。论文由前沿概念“健康校园”引入,将预防医学与建筑学相结合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角度出发探寻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方法,提出适宜武汉市的地区性教育建筑建设建议,有效解决中小学校园建设中面临的健康相关问题,以满足武汉市中小学校园面向当代及未来的教育需求,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鄢茂才[2](2020)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师层面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是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石和保证。当前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已有研究和前期的实地调查发现,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方面,教师层面的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师层面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阐述其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梳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师层面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扎根理论编码初步构建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师层面影响因素体系,运用德尔菲法来验证其指标体系的权威性和一致性;再次,进一步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师层面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判断矩阵从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根据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师层面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本研究结论:1.初步构建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师层面影响因素指标体系:1个一级目标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师层面影响因素)、3个二级准则层(体育课程、作业任务、教师支持)和7个三级指标层(体育课内容与教法、体育课组织管理、文化作业、体育作业、班主任管理、体育教师自身特质、主副科教师要求)。2.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各指标重要性矩阵,对指标权重进行科学赋值和量化的计算,最终得出各指标权重。准则层中3个一级指标权重依次为:体育课程为0.6072,作业任务为0.2742,教师支持为0.1185;指标层中7个二级指标权重依次为:体育课内容与教法为0.5060,文化作业为0.2120,体育课组织管理为0.1012,体育作业为0.0623,体育教师自身特质为0.0568,班主任管理为0.0517,主副科教师要求为0.0099。3.倡导体育教师通过参与培训和自我学习等方式来丰富体育课的内容与教法,改善体育课组织管理和提升自身个人魅力;要加强班主任、主副科教师、体育教师三者之间的沟通与配合;适当增加体育作业,调整文化作业与体育作业的比例。

郭旭玥[3](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的大环境下,青少年体质不断地下降,以及肥胖青少年的发病率不断地上升,都成为了重要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学生体育测量评价如何能更科学地反映学生体质,如何更加科学地指导学生参与科学健身、学生体质测量指标的有效性、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测量方法的实用性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学生体质研究工作也必须与最新制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接轨,研究新标准下测试项目的定量模型,使得相关工作者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体质健康等级评价的工作,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最终真正地让学生的体质健康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中北大学28 527个体质健康检测数据为样本,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归纳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的评分准则,利用MATLAB建立了新的综合评7价模型z=(?)wiyi=0.15y1+0.15y2+0.22y3+0.10y4+0.10y5+0.22y6+0.06y7,其中,yi为各单项指数。此模型操作简单直接,更具有参考性和公正性。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得到以下结果:(1)男生的优秀率12.65%、良好率38.61%、及格率40.38%、不及格率8.36%,女生的优秀率10.45%、良好率35.72%、及格率49.56%、不及格率4.27%;(2)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的评价结果要优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得到的评价结果,主要原因是力量一项的评分标准过高,导致力量在模型中的权重低于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的权重;(3)BMI体重指数会影响各个测试项目的成绩,除肺活量一项以外,正常体重组对应着的每项测试的平均值都是最高的;(4)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的整体情况较好,跳远、力量的整体水平较差,男生的耐力跑、女生的短跑都亟待加强。基于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以下结论:(1)每个单项测试的结果,都离不开BMI身高体重指数,BMI身高体重指数在优秀范围的学生,除肺活量成绩外,其他单项成绩也会更好,其余项目的平均最好成绩也都出现在BMI指数的正常体重组中;(2)根据AHP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测试项目的权重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的各项权重,二者是基本吻合的;(3)基于模型得到的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的评价等级位于及格和良好的人群相对集中,说明整体情况良好,还有很大的进步和突破空间;(4)基于模型得到的单项评价结果表明,男生要在1000米耐力跑一项上加强训练,男生和女生要在跳远测试一项上加强训练;(5)模型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除了一年一度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外,还要利用好模型,做好其他相关工作;(6)模型受建模者水平的影响,因此在建模和调试阶段,建模者也要更深入地学习此方面的相关知识。

贾萌[4](2019)在《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特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分析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现状,提出改善学校体育工作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办法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特色设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宏庙小学体育特色现状及学生体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宏庙小学体育工作与学生体质的现状,以期寻找切实有效的办法来改善学校体育工作,进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之上,对体育教学领域专家、宏庙小学校领导、分管体育的领导、体育教研组长及一线体育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该校体育课程设置状况、背后的设计理念以及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在阅读文献、专家访谈的基础之上,编制体育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和咨询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修订,并于2019年5月-6月进入教室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教师问卷13份,学生问卷900份,回收教师有效问卷13份,学生有效问卷830份。同时通过实地调查,亲身参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获得宏庙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部学生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体质测试的全部数据资料,以保证本研究的科学有效性。最终分析出宏庙小学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变化情况,学校体育特色现状,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宏庙小学学生身体形态发育良好,身高体重逐年增加。以肺活量为主的身体机能指标逐年上升。速度、力量等素质指标稳中上升,耐力素质随学生生长发育而放缓,不同年级间学生柔韧素质指标呈下降态势,部分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优于国家平均水平。(2)国家体育课程中,宏庙小学主管体育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从安全性和准备体质健康测试出发设置课程内容的现象较多,学生还未完全形成终生体育观念。(3)宏庙小学体育国家体育课程课时数达到了国家标准,但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生理保健知识和体育心理知识课时较少,室外体育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教师实际授课内容有偏差。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法较为传统、单一。(4)宏庙小学体育课教学评价主体多为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较少,因而教学评价内容重心多在对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能的考核,对非智力、非体力因素方面的目标兼顾的很少。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运用较少。(5)宏庙小学校本体育课程特色鲜明,教学目标合理全面、层次清晰,课程内容符合小学生学习规律和身心特点,课程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有待细化。(6)宏庙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间操、学校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课外体育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打下基础。(7)应通过树立正确的体育课程观,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内容、方法,注重体育课程评价多元化,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林加彬[5](2019)在《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特征及产生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兴趣作为人类行为的动力调节器,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重要动机变量,同时又能够间接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和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足是其重要原因,但已有关于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充分,导致研究结果难以深入解释体育学习兴趣的产生机制,而探索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产生机制不仅有助于丰富兴趣理论,更能够深入认识体育学习兴趣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内部运转机制。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产生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别探索体育学习情境兴趣和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子研究:研究一为体育学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测量工具的修订及编制,它是整个研究的基础;研究二为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特征分析,主要调查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和个体兴趣的现状及其在性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研究三为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产生机制研究,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和个体兴趣间关系,分别建立并检验体育学习情境兴趣和个体兴趣产生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体育课堂情境兴趣量表由新颖性、挑战性、注意需求、探索意图、即时愉悦和总体兴趣六个维度构成,量表的信效度较好。(2)《体育学习个体兴趣量表》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结构,由情绪情感体验、参与意愿和价值体现三个维度构成,量表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较好。(3)性别特征:情境兴趣中新颖性、挑战性和总体兴趣维度不存在性别差异,注意需求、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维度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个体兴趣整体及各维度均存在性别差异,中小学男生的个体兴趣高于女生。(4)年级特征:除挑战性维度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略有升高外,体育学习情境兴趣其他维度及体育学习个体兴趣各维度及总体均随着年级的提升呈下降趋势。(5)家庭情况特征:整体趋势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学生的兴趣水平则越高。(6)身体状况特征:健康状况和身体形态越好的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和个体兴趣水平越高。(7)新颖性、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是小学和高中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新颖性、感知差距、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是初中学生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8)新颖性是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产生的起始点,感知差距是情境兴趣产生机制运转的中心枢纽,新颖性能够直接或通过注意需求和挑战性间接影响感知差距,感知差距能够直接或通过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间接影响情境兴趣。(9)家庭体育环境是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产生的最重要环境因素,其作用效果好于学校体育环境和社会体育环境。(10)体育学习期望价值、体育知识技能、情境兴趣、掌握趋近目标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主要个体因素,其中,期望价值的作用效果最好,其次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然后是情境兴趣,掌握趋近目标、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回避目标的作用效果稍差。(11)学校体育环境主要通过期望价值、情境兴趣和掌握趋近目标间接影响个体兴趣;家庭体育环境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和体育知识技能、期望价值及自我效能感的间接效应影响中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社会体育环境主要通过直接效应以及体育知识技能和期望价值的间接效应影响体育学习个体兴趣。

秦文哲[6](2019)在《山东省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研究 ——基于2014-2018年面板数据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第二个十年”发生的生物及社会心理的迅速变化影响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变化使青少年成为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独特时期,同时也是为成年期健康打基础的重要时期。随着青春期健康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都对青少年健康进行了重点关注。联合国、WHO、UNICEF等发布的《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全球战略(2016—2030年)》,首次纳入10~19岁青少年作为全球健康行动策略的核心人群之一,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措施和监测指标。在中国,从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到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都对青少年健康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相关举措。青少年时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健康的时期,疾病负担较低,然而,目前青少年的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大多数慢性非传染病有关的健康危险因素开始于青少年时期,或者在这一时期得到巩固;超重肥胖、视力低下、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以及其他的一些健康问题均呈普遍化和低龄化趋势。这些行为和因素对当前青少年健康和发展,以及未来成年时期的健康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急需要开展青少年健康的监测和评价,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目前有关青少年健康状况评价方面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某个单一指标,综合考虑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研究较少;且已有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为综合指数法、判别分析等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因此,采用人工智能分析方法以及时空分析方法对青少年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掌握青少年健康状况、时空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对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以山东省2014年-2018年中小学生体检数据库中10-18岁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在对青少年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疾患等指标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属性层次分析模型构建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构建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模型,对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在对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布描述的基础上,探讨青少年健康状况时空演变的特征并进行变化收敛性检验,同时纳入宏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医疗资源因素,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青少年综合健康状况时空分布差异的因素。为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健康管理策略,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从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健康疾患等方面了解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2014-2018年青少年上述各健康指标的变化趋势;(2)基于属性层次分析模型,构建山东省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确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模型,并对青少年的综合健康状况进行评价;(3)分析山东省17地市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时空分布模式,揭示青少年健康状况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变化收敛性趋势;进一步分析影响青少年健康状况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4)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研究结论,根据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提高山东省青少年健康水平,改变日趋下滑的趋势,完善青少年健康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资料主要包括:一是山东省青少年体检数据,来源于2014年-2018年山东省中小学生体检数据库;二是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环境质量和医疗资源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研究对象为山东省公办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学生,年龄段为10-18岁的青少年。研究内容与方法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从青少年健康状况的描述、评价、时空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等角度对2014年-2018年山东省青少年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山东省青少年健康管理策略,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总结归纳目前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及青少年健康评估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采用文献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数据库,通过初筛与二次筛选,选取与青少年健康相关的文献,遵循系统评价的流程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综述。(2)从青少年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健康疾患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情况以及变化趋势进行描述。采用统计描述和方差分析、χ2检验、t检验等相关的统计推断分析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青少年健康指标进行比较,采用线性趋势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对各健康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变化的强度进行分析。(3)构建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明确评价指标的前提下,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构建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模型。采用文献复习及专家咨询法,纳入与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最为密切的3大类9项指标;采用属性层次分析模型,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权、计算合成权重,从而确定一、二级维度指标的权重,构建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有效学习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利用BPNN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再利用遗传算法对BPNN的连接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构建GA-BPNN综合评价模型。模型建成并进行训练验证后,固定模型,然后对青少年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4)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结果的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空间分布的异质性,采用变化收敛性检验分析青少年健康变化的收敛趋势,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影响青少年健康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应对之策。研究结果2014年-2018年共纳入了 22,311,212名10-18岁中小学生,其中女生占47.10%,男生占52.90%,农村学生占58.00%,城市学生占42.00%。(l)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分析2014年-2018年5次青少年体检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地区青少年BMI指数在5年间大致呈逐年增大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年份男生的BMI指数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年龄变化看,青少年BMI指数在各年份均呈现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10-14岁时,增长速度较快。2014年-2018年不同性别、不同地区青少年身体形态标准得分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年份女生的标准得分高于男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青少年生理功能指标分析2014年-2018年青少年体重肺活量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仅女生表现出轻微的波动上升趋势,各年份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年份间男生高于女生,城乡差异不明显。2014年-2018年各年份青少年生理功能标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生的生理功能标准得分在5年间基本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而男生标准得分在各年份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各年份间女生标准得分均高于男生,城乡学生间的差异不明显。(3)青少年健康疾患指标分析①超重肥胜。2014年-2018年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总体上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线性趋势性检验,P<0.001),2018年肥胖率达到16.92%。女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增加幅度大于男生,农村学生大于城市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逐渐降低,10-12岁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要高于13-15岁组和16-18岁组。就性别差异而言,无论是总体超重和肥胖率还是经过年龄分层之后,男生的超重和肥胖率要明显高于女生(P<0.O01)。城市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P<0.001)。②生长迟缓与消瘦。总体上,2014年-2018年青少年生长迟缓和消瘦的检出率较低,男生生长迟缓和消瘦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农村学生的检出率高于城市学生。③血压偏高。2018-2018年各年份男生血压偏高检出率均高于女生(P<0.001),2014-2015年农村学生检出率高于城市学生,2016-2018年农村学生开始低于城市学生(P<0.001)。5年间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总体上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线性趋势性检验,P<0.001),男生的血压偏高检出率增加幅度大于女生,城市学生大于农村学生。不同营养状况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情况显示:血压偏高检出率在超重和肥胖组青少年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的青少年。随着体重的增加检出率呈现出不断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龋齿。青少年恒牙龋齿检出率在2014-2018年间明显降低。2018年比2014年下降了 5个百分点。各年份间,女生的恒牙龋齿检出率均高于男生(P<0.001);农村学生总体上高于城市学生(P<O.O01)。⑤视力不良。总体上,从2014年到2017年视力不良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但在2018年又呈突然增高的趋势,提示视力不良仍然需要重点关注。视力不良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不断增高,16-18岁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最高。女生高达80%以上,男生高达75%以上,各年份均具有相同的年龄分布。男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显着低于女生(P<0.001),农村地区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显着低于城市地区青少年(P<0.001)。(4)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从总体上看,2014年-2018年青少年综合评价得分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其他年份相比,2018年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下降幅度较大。在每个年份,青少年健康综合得分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形趋势,16岁是综合评价得分最低值,17和18岁有所回升。女生高于男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空间分布上看,山东省西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较高,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低分区主要位于山东省东部的胶东半岛地区,青少年综合健康水平从西到东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相邻地区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情况并不是同质的,高分区呈典型的“灶点”分布。(5)青少年综合评价得分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2014年-2018年山东省各地市的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5年间的空间分布模式仍表现为“西高、东低、中部居中”的基本格局。各地市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空间分布并不是完全随机的,在宏观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势,高分区趋向于高分区聚集,低分区倾向于低分区聚集;与2014年相比,2018年的健康综合评价得分集聚趋势有所强化。在控制人均GDP、城市化率、环境质量、医疗资源等变量的条件下,2014-2018年各地区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变化存在收敛性,说明各地区青少年综合健康水平预期将逐步趋同于某一较低水平或较高水平。经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4年-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对于青少年综合健康水平的影响系数有正有负,综合所有系数来看,主要为负系数,提示人均GDP越低的地区,青少年的健康综合得分反而越高。居民生活水平对青少年健康综合水平的影响为正,居民生活水平越好,可以对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说明人口城市化水平越高,青少年健康综合得分越低。环境质量和医疗资源变量对青少年健康的综合水平产生正向影响。结论与对策建议主要结论:(1)青少年身体形态、生理功能总体上属于良好状态,除超重肥胖、近视、龋齿等健康问题外,血压偏高甚至高血压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新的威胁。(2)2014年-2018年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存在波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地区间差异程度有所降低,呈“西高、东低、中部居中”的基本格局,青少年健康状况分布不均衡。(3)各地区青少年健康综合水平的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在全局和局部均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趋势,集聚趋势随时间变化有所强化,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变小并趋于稳定,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4)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环境质量、医疗卫生资源等对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水平具有显着影响。对策建议:(1)推进“健康第一”理念的传播,把健康优先作为促进青少年发展的行动准则;(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的促进作用,建设“健康家庭”;(3)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发挥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4)针对目前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做到精准发力与分类施策;(5)加强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6)定期开展青少年健康状况监测、评价,及时施加干预,改善青少年健康水平的不平等状况。研究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利用2014年-2018年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普查资料,能够获得全部调查对象的相关健康指标,相对于抽样调查数据而言,结果的准确性更高,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2)采用属性层次模型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构建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弥补了以往层次分析法过分依赖专家经验的不足和BP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极点的缺陷,简化了评价程序,使评价过程更加科学化。(3)采用面板数据对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时间变化收敛性检验,同时构建嵌入空间和时间特征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影响青少年健康状况存在时空分布差异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及医疗资源因素,为后续的类似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不足之处:(1)受资料可得性限制,本研究仅纳入10-18岁的在校学生,缺少对19岁年龄组以及已经辍学青少年的研究;另外,仅纳入了 2014-2018年的数据,这样的短面板数据时间跨度较小,因此地市的所包含的信息较少,无法讨论扰动项是否存在自相关,导致后续相关结果的分析不太理想。(2)仅分析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缺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经济、社会、环境和医疗卫生资源对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影响,缺乏对微观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

张学良[7](2019)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缺陷评估指标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缺陷评估指标进行研究。通过该领域的政策文件、学术成果梳理得出;我国关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着重于身体素质指标,关于缺陷评估存在重大缺失,评估指标亟待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筛选符合学校需求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缺陷指标,研究可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缺陷评估应包括疾病与损伤两方面,具体包含常见病、运动损伤2项一级指标,每项一级指标包含10项二级指标,且按照学校实际需求和指标有效性分为主评指标、辅评指标和备选指标。建议: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并融合卫生、体育等部门全面考量和推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缺陷评估的完善和实施。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完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落实学生体质健康全面科学评估工作。

郭可雷[8](2019)在《学校体育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影响全球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棘手问题。学校是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提升的“主渠道”。锻炼意向是决定个体身体活动行为生成的核心因素。本研究以“场动力理论”为研究视角,整体探究学校体育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深入把握初中生身体活动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深层次规律,为提升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支持。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在样本抽取方面,采取分层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抽取陕西省29所初中2406名初中生。在数据分析方面,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学校体育制度环境问卷、学校体育社会环境问卷和学校体育物质环境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运用相关分析对各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因果模型的路径,验证结构方程模型;运用线性回归分析,从整体上分析学校体育环境不同维度、锻炼意向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定量关系、影响身体活动不同因素对身体活动影响力的大小,验证回归方程模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和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系数显示,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对身体活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从相关系数来看,“教育制度”与身体活动的相关性高于“政策执行”。路径系数显示,学校体育制度环境的两个维度均对身体活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7与0.14,且达到统计显着(p<0.001),表明“教育制度”对于身体活动的影响作用更大。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和锻炼意向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显示,学校体育制度环境与锻炼意向之间存在显着的互相影响。路径系数显示,“教育制度”与“政策执行”均与锻炼意向之间具有相互影响作用,其影响值分别为0.15和0.19,“政策执行”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大于“教育制度”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和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显示,学校体育制度环境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可以显着正向影响身体活动,“教育制度”与锻炼意向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程度大于“政策执行”与锻炼意向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锻炼意向与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系数以及路径系数均显示,锻炼意向可以显着正向影响身体活动(p<0.001),路径系数为0.34。(2)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与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系数与路径系数均显示,学校体育社会环境对身体活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p<0.01)。其中,“同学朋友支持”、“体育课程”与“锻炼机会”3个维度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系数更高。路径系数显示,学校体育社会环境各维度均对身体活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4、0.04、0.23、0.17和0.15。“同学朋友支持”、“体育课程”与“锻炼机会”3个维度对身体活动更具有预测作用。学校社会环境和锻炼意向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与路径分析显示,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与锻炼意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从相关程度来看,“同学朋友支持”、“教师支持”和“锻炼机会”三个变量与锻炼意向的交互影响较“社会规范”和“体育课程”与锻炼意向的交互影响更高。路径分析表明,“同学朋友支持”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最大,其余依次为“体育课程”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教师支持”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社会规范”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锻炼机会”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学校体育社会环境和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显示:两两项目之间在统计学上均存在显着相关性(p<0.01),表明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初中生身体活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同学朋友支持”、“锻炼机会”和“体育课程”维度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系数更高。(3)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与路径分析显示,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对初中生身体活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时空条件”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程度较“场地经费”更高。从路径分析来看,“时空条件”对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影响大于“场地经费”对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影响,且都达到了十分显着水平。学校社会物质环境和锻炼意向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与路径系数表明,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与锻炼意向之间存在双向互相影响。从相关程度来看,“时空条件”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更高。路径系数显示,“时空条件”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大于“场地经费”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和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表明,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对初中生身体活动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时空条件”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系数较“场地经费”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程度更高。(4)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系数显示: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和锻炼意向均对初中生身体活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p<0.01)。相关系数显示,锻炼意向和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性更大。学校体育环境和锻炼意向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显示: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与锻炼意向之间存在显着的互相影响。从相关程度来看,学校体育社会环境维度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作用最大,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作用次之,学校体育制度环境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作用最小。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在未加入交互项时,锻炼意向、学校体育社会环境、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对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影响力依次递减;加入交互项时,锻炼意向与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之间具有交互影响作用;锻炼意向与学校体育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锻炼意向与学校体育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锻炼意向与学校体育制度环境的交互作用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力依次递减,其路径系数均达到显着水平。从加入锻炼意向与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交互项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系数上看,模型拟合指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说明该模型拟合结果较好,符合勒温的“场动力理论”,证实初中生身体活动由初中生锻炼意向、学校体育环境以及锻炼意向和学校体育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人口学变量对学校体育环境、锻炼意向和初中生身体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年级、性别与学校体育制度环境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年龄和学校位置与学校体育制度环境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年级、性别与锻炼意向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年龄和学校位置与锻炼意向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年级、学校位置与身体活动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年龄和性别与身体活动水平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年级、学校位置、性别与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年龄与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年级、学位位置与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性别和年龄与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学校体育环境和锻炼意向均对身体活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显示,“教育制度”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力高于“政策执行”;“同学朋友支持”、“体育课程”与“锻炼机会”对身体活动更具有预测作用;“时空条件”对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影响大于“场地经费”。(3)学校体育环境与锻炼意向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路径系数显示,“政策执行”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大于“教育制度”;同学朋友支持”、“教师支持”和“锻炼机会”与锻炼意向的交互影响较大;“时空条件”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大于“场地经费”。(4)学校体育环境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可以显着正向影响身体活动。路径系数显示,“教育制度”与锻炼意向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程度较“政策执行”与锻炼意向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更大;“同学朋友支持”、“锻炼机会”和“体育课程”较“教师支持”和“社会规范”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程度较高;“时空条件”较“场地经费”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程度更高。(5)在未加入交互项时,各变量对身体活动影响力大小表现为:锻炼意向>学校体育社会环境>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在加入交互项时,交互作用对身体活动影响力大小表现为:锻炼意向×学校体育社会环境>锻炼意向×学校体育物质环境>锻炼意向×学校体育制度环境,路径系数均显着。(6)“场动力理论”可有效解释初中生身体活动行为生成的内在机制。初中生身体活动由初中生锻炼意向、学校体育环境以及锻炼意向和学校体育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

蒋越[9](2019)在《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在中小学生体质测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解决可以吸收国外相关研究的先进经验,探讨国外先进功能性训练理论与体质健康水平的关系,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角度。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FMS)是监测评价人体功能动作模式效益,检查人体灵活性、协调性、稳定性和对称性并判断损伤风险的一种测试工具。部分学者针对中小学生这一群体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是FMS测试在中小学生的应用中仍然缺少对不同性别、年龄、运动水平的差异性研究,同时FMS测试所代表的动作模式效益和体质健康检测所代表的体质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中小学生开展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了解中小学生的FMS测试水平,分析FMS测试与体质健康的关系,探究不同人群特别是不同运动水平人群之间FMS测试得分的差异,帮助中小学生发现自身动作模式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加强运动能力,减少运动损伤以及提高运动表现打下基础,同时为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300名不同运动水平、性别、年龄的中小学生进行FMS测试,并对普通组中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通过数理统计法对测试内容进行相关以及差异分析。研究结论:(1)普通组和高水平组FMS测试成绩分别为14.54和15.81分,根据Brown的研究,FMS得分在受伤概率上的阈值为16.5,说明中小学生动作模式水平和功能动作能力较弱,在中小学生中应用FMS测试可以排查动作模式缺陷,为针对性提高动作模式水平打下基础。(2)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FMS测试结果存在着显着差异,因此在对不同群体开展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活动时要根据动作模式水平和功能动作能力做到有区别、针对性实施。(3)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运动水平是提高功能动作模式和功能动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4)改善功能动作模式和能力,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身体姿态和身体素质水平,因此应在中小学生中开展FMS测试,将功能动作练习纳入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中。

吴慧攀[10](2019)在《中国心理亚健康青少年体质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少年期作为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以及成人化后的初期,处于人生发展发育的重要时期,各种心理活动非常活跃,各种心理素质处于形成阶段但却未呈稳定趋势,易变性较强,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易出现心理亚健康状况。我国政府高度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政策、规划均明确提及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加大对青少年人群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相关研究表明,心理问题对个体神经调节机制、神经系统等具有直接影响,从而对个体生理活动产生影响以及会导致一系列身体反应,个体体质健康状况将因此而发生变化。探讨不同心理健康程度青少年的身心关系,特别是关注心理亚健康青少年群体,不仅对改善心理亚健康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总体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改善。基于以上背景,依据“男女比例、城乡比例、南北比例”大致相同的原则,研究人员于20152016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全国各行政区(华东、华北、中南、西北、西南和东北)共选取16545名(男:8344,女:8201)青少年,利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中的心理问卷进行心理亚健康测试,并同时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和生活习惯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以心理亚健康视角探讨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质健康各指标、总体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影响青少年心理亚健康和体质健康关系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鉴别、心理亚健康青少年体质健康改善、心理亚健康运动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体质健康水平。本研究从以下三个研究对中国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心理亚健康与体质健康关系、心理亚健康的运动干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果:研究一:目的:了解我国青少年的心理亚健康状况,探讨影响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各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各行政区的初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每个年级分别抽取男女各120人左右,共选取16545位青少年进行心理亚健康测试和生活习惯调查,运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法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人口统计学因素与心理亚健康:男性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为20.7%,女性检出率为18.6%,男女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和高中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分别为22.5%和20.6%,大学生为10.5%。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力活动与心理亚健康:“每天锻炼30-60min(OR=0.858,P<0.05)”、“每天视频时间1-2小时(OR=0.782,P<0.05)”与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负相关;(3)饮食习惯与心理亚健康:“基本都吃早餐(OR=0.700,P<0.05)”、“蔬菜基本都吃(OR=0.559,P<0.05)”、“鱼肉基本都吃(OR=0.801,P<0.05)”、“乳制品基本都吃(OR=0.831,P<0.05)”与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负相关;(4)“排便基本正常(OR=0.570,P<0.05)”、“平时重视健康(OR=0.482,P<0.05)”、“对身体自信(OR=0.485,P<0.05)”与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负相关;(5)“每天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OR=1.486,P<0.05)”与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正相关。小结:(1)相比大学生,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更高。相比女性,男性青少年心理亚健康检出率更高;(2)积极主动的体力活动、良好的健康意识和饮食习惯与青少年心理亚健康检出情况具有负相关关系;(3)睡眠时间不足增加青少年心理亚健康检出风险。研究二:目的:深入了解中国心理亚健康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研究一中的青少年进行体质健康测试,采用Z分法、雷达图法、logistic回归法对心理亚健康调查数据和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以“心理健康”为参照,心理亚健康状态与正常体重为负相关关系(OR=0.034,P<0.05);(2)以“心理健康”为参照,心理亚健康状态与30秒仰卧起坐高等级(OR=0.142,P<0.05)、坐位体前屈高等级(OR=0.121,P<0.05)、20米往返跑高等级(OR=0.195,P<0.05)为负相关关系;(3)以“心理健康”为参照,心理亚健康与体能指数为负相关关系(OR=0.203,P<0.05);(4)男性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症状、心理亚健康状态体能指数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988、0.918、0.879,女性分别为0.996、0.924、0.825;(5)相比其它月收入,家庭月收入在2001-5000元之间的心理亚健康青少年低体能指数、超重、肥胖检出率均为最高,分别为39.7%、40.2%和42.4%,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其它锻炼时间,锻炼时间小于30min的心理亚健康青少年低体能指数、超重、肥胖检出率均为最高,分别为52.2%、52.6%和56.7%,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1)与心理健康青少年相比,心理亚健康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更高,体能水平更差;(2)相对于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与青少年正常体重、肌肉耐力、柔韧性、心肺耐力水平呈负相关;(3)家庭月收入、锻炼时间与心理亚健康青少年体质健康具有相关性。研究三:目的:探索通过运动干预为手段改善青少年心理亚健康水平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立意抽样法在城乡初中、高中共选取8个班级、大学选取2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其进行运动干预;结果:(1)运动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亚健康检出情况未呈现差异;(2)城市初中、高中和大学对照组班级后测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分别为17.8%、28.9%、24.4%,实验组班级后测检出率分别为0%、4.2%、0%。乡镇初中、高中对照组班级后测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分别为15.0%、25.0%,实验组班级后测检出率分别为2.2%、0%。以上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初中、高中、大学对照组男性后测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分别为16.3%、31.1%、0.%,实验组后测检出率分别为2.0%、2.1%、0%。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学对照组、实验组女性后测心理亚健康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1.7%、21.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运动干预对男性青少年、中学生的心理亚健康改善具有一定的近期效应。综合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结论:(1)相比大学生,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更高。相比女性,男性青少年心理亚健康检出率更高;(2)生活习惯(体力活动、健康意识、饮食习惯、睡眠时间)与青少年心理亚健康具有相关性,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青少年心理亚健康检出风险;(3)相比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群体超重、肥胖率更高,体能水平更差。在体能各指标中,心理亚健康青少年的心肺耐力水平、柔韧性水平、肌肉耐力水平相比心理健康青少年,体现出明显差距。建议:(1)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包括坚持锻炼、睡眠充足、营养摄入均衡等,其中在中学阶段的培养更为关键。(2)建议在青少年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更多纳入增强心肺耐力、柔韧性和肌肉耐力的锻炼项目。

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群体综合评价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群体综合评价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体质健康促进视角下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架构
    1.6 论文创新点
2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发展及现状
    2.1 公共空间的概念及类型
        2.1.1 公共空间的概念
        2.1.2 公共空间的价值
        2.1.3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类型
    2.2 国外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发展
        2.2.1 19世纪及之前
        2.2.2 20世纪初至30年代
        2.2.3 20世纪40-50年代
        2.2.4 20世纪60-70年代
        2.2.5 20世纪80年代至今
    2.3 国内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发展
        2.3.1 原始形态教育到古代学校的萌芽
        2.3.2 官学制度和私学的建立、兴起
        2.3.3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2.3.4 逐渐走向近代化的校园
        2.3.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
    2.4 武汉市校园公共空间调研现状
        2.4.1 调研对象概况
        2.4.2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2.4.3 校园公共空间调研现状
    2.5 小结
3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评价及现状
    3.1 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方法
        3.1.1 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3.1.2 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标准分公式
        3.1.3 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示例
    3.2 武汉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3.3 武汉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评价结果
        3.3.1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评价对象
        3.3.2 小学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评价结果
        3.3.3 初中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评价结果
        3.3.4 高中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评价结果
    3.4 小结
4 校园公共空间与学生体质健康关联性
    4.1 环境与健康关联性研究方法
        4.1.1 流行病学研究法比较
        4.1.2 流行病学研究法选取
    4.2 数据采集及表征变量选取
        4.2.1 数据采集对象
        4.2.2 体质健康表征变量选取
    4.3 空间环境与体质健康关联性
        4.3.1 小学校园公共空间与小学生体质健康关联性
        4.3.2 初中校园公共空间与初中生体质健康关联性
        4.3.3 高中校园公共空间与高中生体质健康关联性
    4.4 小结
5 体质健康促进视角下校园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与展望
    5.1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5.1.1 增强公共空间易达性促进体质健康设计策略
        5.1.2 增强公共空间多样性促进体质健康设计策略
        5.1.3 增强公共空间联系性促进体质健康设计策略
        5.1.4 增强公共空间高质性促进体质健康设计策略
    5.2 武汉市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案例实证
        5.2.1 体质健康促进较优型校园案例
        5.2.2 体质健康促进良好型校园案例
        5.2.3 体质健康促进一般型校园案例
        5.2.4 体质健康促进较差型校园案例
    5.3 总结
    5.4 局限与展望
        5.4.1 局限
        5.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武汉市江汉区31所中小学校信息统计表
附录2 2015 -2018学年江汉区31所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数据统计
    附录2.1 2015-2016学年江汉区31所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数据统计
    附录2.2 2016-2017学年江汉区31所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数据统计
    附录2.3 2017-2018学年江汉区31所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数据统计
附录3 武汉市江汉区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调查问卷汇总
    附录3.1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2 武汉市江汉区中小学生在校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
    附录3.3 武汉市江汉区中小学公共空间与体质健康相关性
附录4 中小学生肺活量判定标准

(2)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师层面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体质健康
        2.1.1 体质健康的概念
        2.1.2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评
        2.1.3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理论
    2.2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师层面影响因素研究
        2.2.1 教师的自身影响因素
        2.2.2 教师的其它影响因素
    2.3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其它影响因素
    2.4 体育活动、体质健康和教师影响三者的关系
    2.5 研究述评
        2.5.1 国内外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状况
        2.5.2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师层面影响因素研究不足
        2.5.3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师层面影响因素研究需关注的问题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深度访谈法
        3.3.3 扎根理论
        3.3.4 德尔菲法
        3.3.5 层次分析法
    3.4 研究设计结构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师层面影响因素的框架体系研究
        4.1.1 样本选取
        4.1.2 资料收集
        4.1.3 资料分析
        4.1.4 框架体系构建
        4.1.5 信效度检验
        4.1.6 小结
    4.2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师层面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确定
        4.2.1 专家咨询评议问卷的形成
        4.2.2 专家的选择
        4.2.3 进行专家咨询
        4.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4.2.5 教师层面影响因素的维度分析
        4.2.6 小结
    4.3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师层面影响因素权重系数的确定
        4.3.1 建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师层面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4.3.2 构造判断矩阵性
        4.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4 确定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师层面影响因素各指标的权重
5 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进展及动态
        1.3.2 国外研究进展及动态
        1.3.3 归纳文献资料,总结具代表性的观点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对比归纳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观察法
3 研究过程、结果与分析
    3.1 建模的准备工作
        3.1.1 数据的收集、整理
        3.1.2 体重指数BMI
        3.1.3 每个项目的平均值与标准差
        3.1.4 样本检验
    3.2 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权重
        3.2.1 AHP层次分析法
        3.2.2 确认层次结构并构建判断矩阵
        3.2.3 计算权重
    3.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体质健康评价模型
        3.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3.3.2 建立模型
        3.3.3 模型优化
    3.4 评价结果
        3.4.1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3.4.2 模糊综合评价对比与分析
        3.4.3 模糊综合评价单项结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特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质、健康与体质健康
        2.1.2 体育课程
        2.1.3 体育课程设置
        2.1.4 课外体育活动
    2.2 相关内容研究
        2.2.1 体质健康相关研究
        2.2.2 学校体育特色的相关研究
        2.2.3 体育课程与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调查法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宏庙小学学生体质的状况分析
        4.1.1 宏庙小学学生身体形态状况分析
        4.1.2 宏庙小学学生身体机能状况分析
        4.1.3 宏庙小学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分析
    4.2 宏庙小学学校体育基本情况
    4.3 宏庙小学体育课程现状
        4.3.1 宏庙小学国家体育课程现状
        4.3.2 宏庙小学校本体育课程现状
    4.4 宏庙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4.4.1 课间操
        4.4.2 学校体育竞赛
        4.4.3 课余运动训练
    4.5 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特色发展对策与建议
        4.5.1 应树立正确体育课程观,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观念
        4.5.2 完善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5.3 注重体育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5.4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弘扬校园体育文化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B 《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C 专家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5)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特征及产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多项测量指标呈现下降趋势
        1.1.2 体育锻炼不足是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
        1.1.3 体育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的最重要个体因素
    1.2 文献综述
        1.2.1 兴趣的内涵及特征
        1.2.2 体育学习兴趣及其结构
        1.2.3 体育学习兴趣的测量
        1.2.4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2.5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3 以往研究不足及问题提出
2.研究总体设计
    2.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
3.体育学习兴趣产生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模型构建
    3.1 体育学习兴趣产生机制的理论基础
        3.1.1 兴趣发展理论
        3.1.2 情绪的评定—兴奋理论
        3.1.3 知识剥夺理论
        3.1.4 社会认知理论
        3.1.5 理论间的逻辑联系
    3.2 体育学习兴趣产生机制理论模型构建
        3.2.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3.2.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产生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4.研究一体育学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测量工具的编制及修订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数理统计法
    4.3 研究被试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体育课堂情境兴趣量表》信效度检验
        4.4.3 《体育学习感知差距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4.4.4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量表》信效度检验
        4.4.5 《体育学习环境因素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4.4.6 《体育知识技能自评问卷》信效度检验
        4.4.7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信效度检验
        4.4.8 《期望价值量表—学校体育版》信效度检验
        4.4.9 《成就目标量表》信效度检验
    4.5 讨论与结论
        4.5.1 讨论
        4.5.2 结论
5.研究二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特征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问卷调查法
        5.2.2 数理统计法
    5.3 研究被试
    5.4 研究结果
        5.4.1 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整体特征分析
        5.4.2 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人口变量特征分析
    5.5 讨论与结论
        5.5.1 讨论
        5.5.2 结论
6.研究三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产生机制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问卷调查法
        6.2.2 数理统计法
    6.3 研究被试
    6.4 研究结果
        6.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产生机制研究
        6.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产生机制研究
    6.5 讨论与结论
        6.5.1 讨论
        6.5.2 结论
7.总讨论
    7.1 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基本情况
        7.1.1 性别变量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7.1.2 年级变量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7.1.3 家庭变量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7.1.4 身体状况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7.2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分析
        7.2.1 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产生中的作用
        7.2.2 体育学习感知差距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产生中的作用
        7.2.3 探索意图和即时愉悦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产生中的作用
    7.3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产生机制分析
        7.3.1 体育学习环境因素对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直接作用
        7.3.2 个体因素对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直接作用
        7.3.3 个体因素在环境因素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8.总结论与建议
    8.1 总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8.3 提升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建议
        8.3.1 提升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建议
        8.3.2 促进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本信息调查表
    附录2 体育课堂情境兴趣量表
    附录3 体育学习感知差距调查问卷
    附录4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量表
    附录5 体育学习环境因素调查表
    附录6 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7 体育学习期望价值量表
    附录8 成就目标量表
    附录9 体育知识技能自评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山东省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研究 ——基于2014-2018年面板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意义
    5. 论文的结构安排
    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
        1.1 国外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
        1.2 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
    2. 儿童青少年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2.1 国外儿童青少年健康指标体系研究
        2.2 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指标体系研究
    3. 中国青少年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
    4. 儿童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5. 遗传神经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质量控制与数据清洗
        2.1 质量控制
        2.2 数据清洗
    3. 研究方法
        3.1 属性层次分析法
        3.2 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GA-BPNN)
        3.3 时空分析方法
        3.4 统计分析
第四章 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分析结果
    1. 青少年基本情况构成
    2. 身体形态指标分析(BMI)
    3. 身体形态标准得分
第五章 青少年生理功能指标分析结果
    1. 生理功能指标分析
    2. 生理功能标准得分
第六章 青少年健康疾患指标分析结果
    1. 营养状况
    2. 血压偏高
    3. 龋齿
    4. 视力不良
    5. 健康疾患标准得分
第七章 基于GA-BPNN评价模型的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
    1. 基于GA-BPNN的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 2014年-2018年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情况
    3. 2014年-2018年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空间分布情况
第八章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1.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时空差异与收敛性检验
        1.1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的空间集聚变化
        1.2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时间演变
        1.3 变化收敛性检验
    2.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2.1 基于OLS模型的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2.2 基于GTWR模型的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第九章 讨论
    1.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讨论
    2. 青少年健康综合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讨论
    3. 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讨论
    4. 时空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1. 主要结论
    2. 政策建议
    3. 研究创新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缺陷评估指标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数理统计法
2. 文献研究
    2.1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相关研究
    2.2 学生卫生健康相关政策文件
    2.3 学生运动风险与损伤的相关研究
3. 指标筛选
    3.1 体质健康缺陷指标的初选
    3.2 问卷调查与分析
    3.3 指标确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8)学校体育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问题突出
        1.1.2 学校体育环境没有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
        1.1.3 初中生的锻炼意向有待提高
        1.1.4 从系统层面解释青少年身体活动机制的研究有待加强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身体活动
        1.3.2 学校体育环境
        1.3.3 锻炼意向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构建
    2.1 学校体育环境对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
        2.1.1 学校体育制度政策对身体活动的影响
        2.1.2 体育课程对身体活动的影响
        2.1.3 人际支持对身体活动的影响
        2.1.4 社会规范、锻炼机会对身体活动的影响
        2.1.5 学校体育物质因素对身体活动的影响
    2.2 锻炼意向对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
    2.3 学校体育环境对锻炼意向的影响研究
    2.4 对前期文献的总体评述
    2.5 本研究理论模型的构建
        2.5.1 理论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2.5.2 本研究理论模型的因素结构
        2.5.3 变量选取的理由
        2.5.4 研究假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访谈法
    3.3 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3.3.1 学校体育制度环境问卷
        3.3.2 学校体育社会环境问卷
        3.3.3 学校体育物质环境问卷
        3.3.4 锻炼意向问卷
        3.3.5 身体活动问卷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学校体育制度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
        4.1.1 描述性分析
        4.1.2 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4.1.3 学校体育制度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分析
        4.1.4 学校体育制度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路径分析
        4.1.5 讨论
        4.1.6 小结
    4.2 学校体育社会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
        4.2.1 描述性分析
        4.2.2 人口统计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4.2.3 学校体育社会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分析
        4.2.4 学校体育社会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路径分析
        4.2.5 讨论
        4.2.6 小结
    4.3 学校体育物质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
        4.3.1 描述性分析
        4.3.2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4.3.3 学校体育物质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分析
        4.3.4 学校体育物质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路径分析
        4.3.5 讨论
        4.3.6 小结
    4.4 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
        4.4.1 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分析
        4.4.2 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锻炼意向对初中生身体活动影响的路径分析
        4.4.3 讨论
        4.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建议
        5.1.1 结论
        5.1.2 建议
    5.2 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人口学变量信息
    附件2:锻炼意向问卷
    附件3:身体活动问卷
    附件4:学校体育制度环境问卷
    附件5:学校体育社会环境问卷
    附件6:学校体育物质环境问卷
    附件7:访谈提纲
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9)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在中小学生体质测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1.1.2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是监测评价人体功能动作模式的有效工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2.文献综述
    2.1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的理论研究
        2.1.1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介绍
        2.1.2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的信效度研究
    2.2 .国外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相关研究
        2.2.1 .国外有关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应用范围的研究
        2.2.2 .国外有关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适用人群的研究
    2.3 .国内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相关研究
        2.3.1 .国内有关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应用范围的研究
        2.3.2 .国内有关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适用人群的研究
    2.4 .小结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测试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结果与分析
    4.1 .普通组FMS测试分数的总体情况与分析
        4.1.1 .普通组FMS测试得分总体情况
        4.1.2 .普通组不同年龄段FMS测试分数的分析
        4.1.3 .普通组不同性别FMS测试分数的分析
    4.2 .高水平组中小学生FMS测试分数的总体情况与分析
        4.2.1 .高水平组FMS测试得分的总体情况
        4.2.2 .高水平组不同年龄段FMS测试分数的分析
        4.2.3 .高水平组不同性别中小学生FMS测试分数的分析
    4.3 .不同运动水平中小学的差异性研究
        4.3.1 .总体样本上不同运动水平中小学生FMS测试的差异性分析
        4.3.2 .不同年龄段不同运动水平中小学生FMS测试的差异性分析
        4.3.3 .不同性别不同运动水平中小学生FMS测试的差异性分析
    4.4 .动作模式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4.4.1 .FMS测试与体质健康测试的总体关系分析
        4.4.2 .动作模式与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之间的关系
        4.4.3 .动作模式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心理亚健康青少年体质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核心概念界定与释义
        1.2.2 心理健康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1.2.3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2.4 运动干预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假设
2 研究一中国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研究二中国心理亚健康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研究三心理亚健康青少年的运动干预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青少年生活习惯及心理亚健康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伦理批准函
致谢

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群体综合评价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质健康促进视角下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以武汉市为例[D]. 王雨.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师层面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鄢茂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分析[D]. 郭旭玥. 中北大学, 2020(09)
  • [4]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特色现状及对策研究[D]. 贾萌.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7)
  • [5]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特征及产生机制研究[D]. 林加彬.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山东省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研究 ——基于2014-2018年面板数据分析[D]. 秦文哲. 山东大学, 2019(02)
  • [7]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缺陷评估指标筛选研究[J]. 张学良.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07)
  • [8]学校体育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D]. 郭可雷.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9]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在中小学生体质测评中的应用研究[D]. 蒋越.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中国心理亚健康青少年体质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吴慧攀.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群体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