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精神形成探析

茶文化精神形成探析

一、关于茶文化精神形成历程的探索《茶至茶道的历程──茶文化思想背景之研究》概要(论文文献综述)

汪翔宇[1](2021)在《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文中研究表明科技的日益进步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逐步降低,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衰退,使得原本优秀的技艺失传,留住优秀的技艺,是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技艺的发展,不能仅以再现为目标,而是需要通过更好地创新加以传承。寄木细工是日本民艺的代表性木作手工技艺之一,继承了日本精进的工匠精神,但因其纯手工制作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它的传承与推广。自古以来,中国自宫廷至民间,工匠们创作了大量令人惊艳的手工艺品,时至今日,有些技艺已经跟工业生产接轨,而有些技艺逐步没落甚至失传。国内研究改良本土手工技艺的案例颇多,但研究寄木细工传统手工艺改良的鲜有。本文研究了寄木细工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流程和使用工具,运用参数化设计原理,研究了用设计软件Grasshopper对寄木细工图案进行创新设计及其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图案组合、任意调整、快速修正和关联干涉等方面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控机床加工进而实现数字化生产。本文在汲取传统寄木细工精髓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优化与精简,总结出几何学、色彩学、材料学规律,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以及当今社会的审美趋向进行图案的再研究和再创作,将创新图案用Grasshopper软件进行数字化快速建模,将优化后的参数输入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制造,制成适合现代人的寄木细工家居产品,实现这项优秀技艺的工业化生产,并整理设计规范和生产流程规范,令这项优秀的传统工艺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与更大范围地应用。

高灿灿[2](2018)在《中国茶道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文中认为在理解中国茶道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具体影响时,我们更重要的是需要放在特殊而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来具体认知,客观的看,我国茶道艺术中所包含和表达的精神理念及文化思维,不仅是我们了解茶道的关键前提,同时更是对我国思想理念和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重要启迪。本文拟从我国茶道艺术的本质化内涵认知与分析入手,结合中国茶道的精神思想认知,从而探究中国茶道艺术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实质性影响。

陈寅,杨晔[3](2018)在《茶道精神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结合》文中研究指明结合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我们应该看到,其中存在诸多不足和差距,除了内涵上的缺失外,同时,由于其中缺乏融入学生兴趣的思维意识,进而影响和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本文拟从茶道精神的文化展现及价值内涵理解入手,结合当前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中存在的相对不足认知,通过系统化探究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的内容元素,从而分析融入茶道精神开展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的具体实施机制。

高婷[4](2017)在《基于中国茶文化的茶家具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审美哲学与艺术价值,包涵着几千年人类的聪明智慧、深厚情感、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人生态度。随着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过度工作而造成的身心疲惫,人们逐渐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从而饮茶被积极呼吁并成为修身养性、放松自我的有效途径。茶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形态特征和精神内涵,但目前市场上茶家具设计水平参差不齐,能够表达茶文化深刻精髓内涵并兼具现代艺术审美价值的产品少之又少。可见,具备文化性、市场性、系统性、创新性的茶家具亟待设计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历史研究法、个案和综合研究法针对中国茶文化和茶家具的历代风格特征进行了梳理,全方位总结了它们的演进历程。首先,结合每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不同因素,研究了茶文化从萌芽期到成熟期的文化形态发展,进而探讨儒、释、道的茶道精神和美学追求等茶文化内涵。其次,以茶文化研究内容为基础,搜集历史事件、茶图、茶诗等古代饮茶素材,针对其中茶家具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从风格、工艺、造型、装饰等方面总结茶家具的演变特征,从而揭示了每个时期人们的饮茶习惯和审美倾向。茶家具与茶文化息息相关,本文尝试从茶叶品种、饮茶方式、饮茶阶层、茶事礼仪、饮茶场所、地域差异和茶道内涵等七个角度,分析概括茶家具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发现茶家具不仅随着家具这一大类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深受茶文化的影响,以至于茶家具的造型特点、工艺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有显着的不同。在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针对当下茶家具品牌进行调研整理分析并寻找准确的市场定位,提出茶空间中饮茶区、备茶区、展示区的茶家具设计的内容与原则。同时,借鉴现代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从功能、审美、环境、空间等特征入手进行拓展创新。这不仅将茶文化精神内涵融于了茶家具的创新设计,且赋予了茶家具以新的时代信息,从而展现了茶家具的独特魅力,也为茶家具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启示。最后,在设计实践上将风格定位为新中式,运用“金木水火土”、“精神而非形式”、“诗意地栖居”等创新理念以及“河流与海棠”、“向上地生长”、“优雅的转角”的设计意象,针对茶桌、茶椅(主人椅)、茶凳(客人凳)、茶箱、展柜、屏风等家具进行设计开发,呈现了一个清雅质朴、简洁温润的茶空间环境,对茶家具的设计研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实践尝试。

卢仙阁[5](2016)在《日本茶道文化内涵研究》文中认为日本茶道逐渐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茶道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是日本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日本茶道是茶文化的反映。日本茶道文化与社会其他方面结合较为紧密,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较为深刻,值得人们加以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定义和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就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禅学内涵和礼仪内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给茶道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朱海燕[6](2008)在《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文中指出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远古以茶充饥到“神农尝百草”,“南方之嘉木”到“佳茗似佳人”,及至今日倡导“茶为国饮”,小小的一片绿叶承载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其自然、清新之美给全球至少近三分之一的人带来健康与文化享受。这是因为茶是文明与和平的象征,纯洁与友谊的化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茶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掀起了美学和茶文化的研究热潮。究竟是什么使人们对茶文化心醉神迷?茶之美的本质又是什么?在当代生活中如何进行茶的审美?如何创造茶的美感?目前诸如此类的疑问都尚未得到圆满解释,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误区,对茶美学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已是迫在眉睫。本文立足美学角度,从古今中外的美学概念与理论入手,回顾了中国茶文化与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论述了唐宋时期茶诗词在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剖析了唐宋茶诗词所刻画的茶之色、香、味、形之美,归纳了唐宋茶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提炼了唐宋时期茶审美的方法,总结了茶美学的特征,探索了唐宋时期在茶美学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代表性的陆羽、皎然等五位诗人的茶审美思想:陆羽所着《茶经》确立了中国茶美学的基本思想,其中倡导的“和”是茶美学的核心思想,提倡的“茶性俭”、“精行俭德”的品茶精神及“生态美”茶美学观影响深远;皎然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奠定了中国茶道美学基础;卢仝把茶的功能之美提升到一种出神入化的高度;白居易将茶的审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唐宋文人通过茶净化思想,纯洁心灵的养生之道;苏轼将诗词审美理论与茶的审美相融,极致地体现出茶的“清”美。归根结底,唐宋文人对茶的感官、品饮境界等的审美融合了儒、道、佛三教美学思想精华,并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基于茶美学建设的现状,本文探讨了唐宋茶美学思想在当代茶美学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及当代茶美学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结合问卷调查,了解人们的饮茶消费习性和对茶文化、茶审美的认知现状,认识当代茶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数理统计理论对影响茶文化和茶审美认知的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提出了建设当代茶美学必须立足国情,在传承与弘扬传统茶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普及茶美学知识,正确认识茶之美,美化当代生活,建设和推广有中国特色的“茶仪”等独到的见解和可行性建议,引领当代茶美学健康向上发展。总之,古今中外,美学总是与深邃的人文关怀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茶之美是茶的色、香、味、形带给人的直接而具体的快感,也是通过茶事活动在人的心灵深处久久回味的理念。以至诚之心与茶为友,怀童贞情愫与茶交流,才可领悟茶之大美,共建和谐世界,同享康乐人生。

周安凡[7](2007)在《从茶道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发展外来文化的历史。日本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典范,它对外来文化所表现出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借鉴和研究。古代日本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国,大化革新后,日本开始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封建经济和文化在日本开始发展起来。明治维新后,日本又开始了全面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在日本迅速发展,使日本开始赶上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在二战后,日本通过民主化改革向美国学习,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这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茶文化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开始东传日本,唐宋时期,日本的茶文化还只是一味的效仿中国的茶文化,至室町文化时期,日本的饮茶活动开始有了规范的地点和固定的程序,那时的日本茶道不再是对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照搬和仿效,它已经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日本的书院茶道。其后出现的大茶人村田珠光和武野绍欧把佛教禅宗的思想融入茶道,给日本的茶道赋予了宗教精神和哲学内涵,形成了素朴淡雅的茶道风格,把日本的茶道民族化、本土化,日本茶道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千利休时期,日本的茶道文化进入了高潮阶段,千利休把茶道的精髓归纳为“和静清寂”四个字,把日本茶道提升到一个美学、宗教和哲学的高度。日本茶道演变成具有宗教审美意境、具有日本民族精神的综合性文化体系,给日本人民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从文化传播的规律看,文化信息由高向低流动,先进的文化要素流向落后的民族,在古代是中国文化流向日本,但今天日本文化开始流向中国,我们不能被动接收,而应该主动吸取。源于中国的茶文化传至日本,经日本民族的改造和发展,把茶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发展成为日本的茶道,使茶道成为日本礼仪的基本规范,成为体现日本民族精神的综合性文化体系。从茶道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借鉴。

关杰[8](2007)在《禅宗对日本茶道美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禅宗对日本茶道美学的影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关杰指导教师:徐新建教授日本的茶道文化是在中国宋代禅院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创立伊始,就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先辈茶人的禅茶理念的基础上,将禅宗的修行观念与茶道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创立了风格简素的草庵式茶道。草庵茶道以“禅”为精神内核,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学者概括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主张通过在茶室中举行茶会的方式来了悟禅法,参透本心。由此,草庵茶道亦被认为是一种与“寺院禅”相并列的“在家禅”,综合日常生活的一切形式构建出修炼身心的道场,使茶道修习者达到“无我无心”的大彻大悟之境。草庵茶道在审美趋向上推崇朴素的“闲寂”茶风,“在不引入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着无价的宝物,在贫困之中深藏着难以言尽的恬静的喜悦”,这种意境被日本茶人奉为美的极致。“闲寂”的美学理念不仅显现于茶具、茶室、茶仪等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渗入到了茶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日本茶道艺术最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之一,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构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闲寂”是一种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审美观,它否定奢华,否定世俗的普遍意义的美,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而不是拘泥于社会上固有的审美取向。“闲寂”所具有的这种否定一切的精神,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即是“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闲寂”美学观应该看作是禅宗的主体思想在美学领域的一种体现。基于日本草庵茶道的这一审美特征,本文试图以茶具、茶室乃至茶人等日本茶道中的具体意象为审美对象,通过考察每个审美对象中所体现出来的“闲寂”美的要素,来探究这些美学理念所暗含的深刻禅意,并进一步理清这些外表看来似乎毫不相关的审美取向的某种内在精神联系。最后以文化研究的视角深入分析禅宗思想对日本茶道美学所起到的绝对影响,引入禅宗的修道观念对日本茶道美学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阐发。

李海杰[9](2007)在《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文中指出“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本文从茶、禅文化结合的历史进程入手,通过文献学的梳理和相关材料的分析,揭示茶禅两种文化由各自独立而逐步融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索二者在日常生活、开悟方式及修行理念等不同层面相融合的内在原因,从而揭示禅茶文化的精神特性和“茶禅一味”的文化内涵。论文内容共分为五部分:首先,绪论部分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回顾,认为虽不乏禅茶文化的研究,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仍有继续探讨的空间。第一章,是对茶、禅两种文化各自发展脉络的简单介绍。茶原产于我国,并经历了一个由药用到食用、饮用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走入文人的文化视野,渐渐由物质而文化,演至唐代,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并在宋代臻于鼎盛。佛教于汉代由印度传入我国,禅坐本是佛教徒通用的修行方式之一,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以禅立宗的禅宗在唐代形成,也于宋代发展到高峰。禅茶文化于禅、茶都较为兴盛的唐代最终形成,于宋代臻于完善和鼎盛。第二章,禅、茶结合的历史追溯,以文献的整理为主。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茶禅的最初结合——坐禅饮茶;第二,茶叶走入佛门——僧人种茶;第三,禅门茶事——以茶供佛;第四,禅门茶道的外化——禅门茶礼;第五,禅、茶的最终融合——以茶参禅。追溯茶与禅结合的历史进程,从中可以看出,茶与禅的结合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魏晋至隋,茶禅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日用层面,即僧人坐禅饮茶、客来敬茶、种茶制茶;随着中唐《百丈清规》的制定,以茶供佛、点茶礼仪成为寺院制度、丛林清规,茶禅的结合初步上升到文化层面;晚唐赵州禅师三称“吃茶去”将茶引入禅宗开悟的宗教层面,“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最终形成。第三章,禅茶文化的形成原因。茶与禅两种文化能够融合为一种文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四点:第一,茶有药用功能,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很多僧人用茶来治病、养生、保健,并且茶有帮助消化、却睡除倦、抑制性欲的作用,是僧人坐禅清修的最佳伴侣。第二,农禅制度,将寺院僧人参加劳动作为制度固定下来,为禅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第三,禅宗大师三称“吃茶去”,揭示了禅茶与禅宗开悟相通之处,这是禅与茶能够密切结合并成为一种新文化的更为内在、深刻的原因。第四,禅茶与禅宗“平常心是道”宗教理念的相通,使茶与禅合而为一,禅味茶味,在自然、平常的生活日用中融为一味。第四章,禅茶文化的精神特性和影响。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雅,是茶文化的固有特点;清,是茶与禅共有之精神;寂,是宗教修行境界之所在。我国的禅茶文化随着佛教禅宗一起传入了日本,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日本茶道,至今仍闻名世界。

黄淑美,欧阳中一[10](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二、关于茶文化精神形成历程的探索《茶至茶道的历程──茶文化思想背景之研究》概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茶文化精神形成历程的探索《茶至茶道的历程──茶文化思想背景之研究》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寄木细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寄木细工的概述
    2.1 寄木细工的概念及其专业术语解释
    2.2 寄木细工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2.3 寄木细工的制作流程
    2.4 寄木细工所使用工具
    2.5 寄木细工挽物的木旋制作
    2.6 本章小结
3 寄木细工的设计分析
    3.1 寄木细工的几何学与图案
    3.2 寄木细工的色彩学
    3.3 寄木细工的材料学
    3.4 本章小结(优势与局限性)
4 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实现寄木细工数字化
    4.1 运用数字化技术生产寄木细工的原因
    4.2 寄木细工的数字化生产方法
        4.2.1 实现寄木细工数字化生产的先决条件
        4.2.2 运用Grasshopper参数化实现寄木细工纹样的虚拟设计
        4.2.3 运用Parakeet插件提高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的功能性
        4.2.4 运用智能仿真与数控机床实现寄木细工的数字化生产
    4.3 通过Grasshopper制定寄木细工数字化应用规范
        4.3.1 通过参数化设计制定寄木细工代表性图案图谱
        4.3.2 制定寄木细工数字化生产工艺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践
    5.1 寄木细工纹样重构与形态创新
        5.1.1 运用AI等软件进行寄木细工纹样参数化平面设计重构
        5.1.2 运用Rhino、Grasshopper等软件进行纹样结构重构与创新
        5.1.3 改变参数实现纹样任意调整与快速修正
    5.2 寄木细工产品创新设计
        5.2.1 将创新纹样应用于产品外观设计
        5.2.2 材料选用与材性分析
        5.2.3 施工图纸深化设计
    5.3 寄木细工产品数字化制作
        5.3.1 参数导入数控机床并制定刀具
        5.3.2 制定生产流程
        5.3.3 运用数控机床加工制造
        5.3.4 粗胚的精细砂磨、胶接与上漆
        5.3.5 组装制成品
    5.4 成品展示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寄木细工纹样应用
        6.2.2 寄木细工材质拓展
        6.2.3 寄木细工对家具精益化生产的促进作用
        6.2.4 寄木细工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茶道对思想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茶道艺术的本质化内涵认知与分析
2 中国茶道的精神思想认知
3 中国茶道艺术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实质性影响
4 结语

(3)茶道精神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茶道精神的文化展现及价值内涵理解
2 当前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中存在的相对不足认知
3 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的内容元素
4 融入茶道精神开展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的具体实施机制
5 结语

(4)基于中国茶文化的茶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1.1.2 中国茶文化热潮逐渐升温
        1.1.3 中国茶家具设计市场的起步
        1.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
        1.1.5“一带一路”发展趋势的有利条件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目的及意义
        1.2.2 实践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茶家具研究现状
        1.3.2 茶具研究现状
        1.3.3 茶空间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及预期目标
        1.6.1 创新点
        1.6.2 预期目标
        1.6.3 困难及措施
第二章 中国茶文化概述
    2.1 茶文化的概念
    2.2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1 茶从食用、药用到饮用的演变
        2.2.2 茶文化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萌芽
        2.2.3 茶文化在唐代的确立
        2.2.4 茶文化在五代的继承
        2.2.5 茶文化在宋辽金时期的兴盛
        2.2.6 茶文化在元代的返璞
        2.2.7 茶文化在明清时期的转折
        2.2.8 茶文化在明清之后的曲折
    2.3 茶文化随朝代发展的演变特征
    2.4 儒释道与茶道精神
        2.4.1 儒家思想与茶道精神
        2.4.2 佛家思想与茶道精神
        2.4.3 道家思想与茶道精神
    2.5 美学与中国茶文化
        2.5.1“天人合一,物我玄会”
        2.5.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2.5.3“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2.5.4“道法自然,保合太和”
    2.6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茶家具的形成与发展
    3.1“茶家具”概念的界定
    3.2 中国茶家具的渊源与演变
        3.2.1 唐以前时期的茶家具
        3.2.2 隋、唐、五代时期的茶家具
        3.2.3 宋辽金时期的茶家具
        3.2.4 元代的茶家具
        3.2.5 明代的茶家具
        3.2.6 清代的茶家具
        3.2.7 近代以后的茶家具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茶文化与茶家具的关联性研究
    4.1 茶叶品种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4.2 饮茶方式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4.3 饮茶阶层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4.3.1 文人墨客
        4.3.2 僧人道士
        4.3.3 皇室贵族
        4.3.4 寻常百姓
    4.4 茶事礼仪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4.5 饮茶场所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4.5.1 室外场所
        4.5.2 半室外场所
        4.5.3 室内场所
    4.6 地域差异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4.6.1 巴蜀茶文化与茶家具
        4.6.2 吴越茶文化与茶家具
        4.6.3 北京茶文化与茶家具
        4.6.4 广东茶文化与茶家具
    4.7 茶道内涵与茶家具的关联性
    4.8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中国茶文化的茶家具设计实践
    5.1 设计调研与导向
        5.1.1 茶家具案例现状调研
        5.1.2 茶家具设计的导向
    5.2 市场定位
        5.2.1 设计目的
        5.2.2 设计定位
        5.2.3 创意理念
    5.3 设计内容与原则
        5.3.1 饮茶区
        5.3.2 备茶区
        5.3.3 展示区
    5.4 设计的特征
        5.4.1 功能特征
        5.4.2 审美特征
        5.4.3 环境特征
        5.4.4 空间特征
    5.5 设计方案与表现
        5.5.1 茶空间场景展示
        5.5.2 单件茶家具设计展示
        5.5.3 设计意象阐述
    5.6 小结
结语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5)日本茶道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茶道文化概述
    1.1 日本茶道文化的定义
    1.2 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
2 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
    2.1 “ 和”
    2.2 “ 敬”
    2.3 “ 清”
    2.4 “ 寂”
3 日本茶道文化的禅学内涵
4 日本茶道文化的礼仪内涵
5 结语

(6)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1 选题依据及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思路及主题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原则
        4.2 研究手段
第一章 茶美学概述
    1 美与茶之美的实质
    2 茶美学的研究范畴
    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茶美学的发展与唐宋茶诗词
    1 茶文化及茶美学的发展历程
        1.1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1.2 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1.2.1 唐以前的茶文化
        1.2.2 唐宋茶文化
        1.2.3 元、明、清茶文化
        1.2.4 近现代茶文化
    2 茶文化与诗词文化的完美契合,迎来了唐宋茶诗词的盛世
    3 唐宋茶诗词是研究古代茶美学的经典材料
        3.1 从诗词来研究美学是一条科学的途径
        3.2 茶诗词是诗化的茶史
        3.3 展示唐宋时期茶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宋诗词中茶之“美”的刻画
    1 茶形色之美
        1.1 细如粟粒柔如蕊,肥如云腴壮似笋——茶芽之美
        1.2 枪旗鸟爪劲姿爽,鹰嘴雀舌展芽叶——芽梢之美
        1.3 圆如皓月润似玉,方比珪璧芳胜兰——团饼茶之美
    2 茶香之美
        2.1 香飘九畹清若兰,幽薄芳草得天真——茶香之清幽美
        2.2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茶香之悠远美
        2.3 风流气味未染尘,不是人间香味色——茶香之脱俗美
    3 茶味之美
        3.1 流华无尘净肌骨,疏瀹清味涤心源——茶味之清美
        3.2 琼蕊甘露贵流霞,灵芽云液胜醍醐——茶味之甘美
        3.3 茗饮醇滑齿颊香,消尽酲醲爽气来——茶味之爽美
        3.4 香茗一盏甘与苦,人生百味寓其中——"味外之味"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宋茶美学理论研究
    1 茶的感官审美理论基础
        1.1 茶之清苦契合道家"声色害性"的审美观
        1.2 茶赋予的感官享受符合儒家"食色性也"的审美需求
        1.3 茶感官审美哲学基础是儒道"声色"审美观的融合
    2 论茶审美的方法
        2.1 物我观照
        2.2 净静虚明
        2.3 妙悟自然
    3 论唐宋茶诗中的品茶意境
        3.1 有我有茶
        3.2 茶我同一
        3.3 无我无茶
    4 论茶美学的核心思想"和"
        4.1 茶园生态和谐美
        4.2 烹煮茶中调和美
        4.3 品茗环境和洽美
        4.3.1 山清水秀自然美
        4.3.2 寺院道观幽寂美
        4.3.3 琴棋书画文雅美
        4.4 达礼传情和乐美
        4.5 茶之功效和健美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宋着名文人的茶美学思想
    1 陆羽《茶经》确立了茶美学的基本思想
        1.1 奠定了"生态美"的茶美学观
        1.2 确立"精行俭德"的茶审美态度
        1.3 倡导"和"为核心的茶美学思想
    2 皎然探索了"茶境"的审美
        2.1 以"道"论茶,"茶道"入诗
        2.2 品茶探"境",以"境"入诗
        2.2.1 静幽的环境
        2.2.2 空灵的心境
        2.2.3 超然的意境
    3 卢仝升华了茶的品饮境界
    4 白居易多层面的茶审美
        4.1 饮茶的闲适自由之美
        4.2 事茶的"精行俭德"之美
        4.3 饮茶修身实现"通达自由"
    5 苏轼睿智超然的茶美学思想
        5.1 "清"美的茶君子与茶佳人
        5.2 超然脱俗的"隐逸"情怀
    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当代茶美学与和谐社会建设
    1 当代茶美学建设现状概述
    2 当代茶美学的特征
        2.1 实用性
        2.2 多样性
        2.3 民族性
        2.4 世界性
        2.5 和谐性
    3 中国当代茶美学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3.1 饮茶养生,提高身体素质
        3.2 品茶修身,塑造健康人格
        3.3 品茶怡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3.4 品茶达礼,调和人际关系
        3.5 品茶悟道,促进和谐生态
        3.6 带动经济,促进文明进程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当代茶美学建设现状实证分析
    1 当代(以湖南为例)茶美学建设现状问卷调查
        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发
        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1.3 调查问卷的回收与数据统计
    2 第一类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资料基本特征
        2.2 茶叶消费现状
        2.3 茶叶消费动机
        2.4 消费者对茶文化的认知
        2.5 消费者对茶审美的认知
    3 第二类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资料基本特征
        3.2 茶文化与茶审美常识问答的描述性分析
        3.3 不同被调查者对茶文化与茶审美认知程度的差异
        3.4 影响茶文化及茶审美认知程度的社交因素差异分析
        3.5 逻辑回归模型的建立
    4 调查结论
第八章 当代茶美学建设的思考
    1 传承与弘扬唐宋茶美学思想
        1.1 茶之功效美是"饮茶养生"的根本基础
        1.2 "和美"依然是茶美学的核心思想
        1.3 "精行俭德"仍然是茶美学的基本内容
        1.4 茶审美的方法至今值得借鉴
        1.5 传承与弘扬中的发展
    2 普及茶美学知识,正确认识茶之美
    3 运用茶美学知识,美化当代生活
    4 立足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茶仪"
    5 本章小结
特色、创新与全文结论
    1 特色与创新
    2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作者简介

(7)从茶道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国内外茶文化的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一) 国内外茶文化研究现状
    (二) 选题意义
二、日本茶道的内涵及其起源
    (一) 茶道的内涵和日本茶道现状
    (二) 日本茶道的起源
三、茶道在日本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日本学习吸收中国茶文化时期
        1、日本最澄和尚与茶文化东传日本
        2、日本空海和尚与茶文化东传日本
        3、日本永忠和尚与茶文化东传日本
        4、嵯峨天皇与日本贵族茶风
        5、日本荣西禅师与茶文化东传日本
    (二) 第二阶段,日本茶道的发展时期
        1、室町文化时期书院茶道的形成
        2、村田珠光与草庵茶道
        3、武野绍鸥与草庵茶道
    (三) 第三阶段,日本茶道的高潮时期
        1、千利休与日本茶道高潮时期的到来
        2、千利休之后的日本茶道流派和茶道概况
四、日本茶道的民族特性及其与中国茶道的比较
    (一) 日本茶道的民族特性
    (二) 中日茶文化的比较
五、茶道在日本的发展所体现出的文化传播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禅宗对日本茶道美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研究现状综述
    2. “茶”与“禅”
第一章 日本茶道文化的美学价值
    第一节 茶道之“道”
    第二节 对“茶道”的定义
    第三节 “闲寂”—日本茶道独有的审美意境
第二章 “禅”的精神在日本茶道美学中的体现
    第一节 “不完全”的美
        1. 日用杂器之美
        2. “歪形”之美
    第二节 狭小空间蕴含的无限禅意
        1. 露地——由日常生活的空间进入茶道世界的通道
        2. 茶室的建筑特色
        3. “一即多,多即一”的观念
第三章 “一期一会”—茶人的禅心
    第一节 何谓“一期一会”
        1. “一期一会”
        2. “独坐观念”
    第二节 利休茶道的再出发
    第三节 “一期一会”与武士道:禅宗的生死观
        1. “生死不二”——禅宗对于生与死的看法
        2. 茶人与武士的禅悟人生
结语
    1. 禅茶之美
    2. 茶道研究的意义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9)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茶、禅简史
    一、茶的起源和简史
    二、禅的含义和历史
第二章 茶、禅结合的历史追溯
    一、茶禅的最初结合——坐禅饮茶
    二、茶叶走入佛门——僧人种茶
    三、禅门茶事——以茶供佛
    四、禅门茶道的外化——禅门茶礼
    五、禅、茶的最终融合——以茶参禅
第三章 禅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一、茶之功能,有助于禅门清修和养生
    二、农禅制度,是禅茶文化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
    三、“吃茶去”与禅宗的开悟
    四、禅与茶的“平常心”
第四章、禅茶文化的精神特性和影响
    一、禅茶文化的精神特性
    二、禅茶文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关于茶文化精神形成历程的探索《茶至茶道的历程──茶文化思想背景之研究》概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D]. 汪翔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中国茶道对思想文化的影响[J]. 高灿灿. 福建茶叶, 2018(09)
  • [3]茶道精神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结合[J]. 陈寅,杨晔. 福建茶叶, 2018(05)
  • [4]基于中国茶文化的茶家具设计研究[D]. 高婷. 南京林业大学, 2017(03)
  • [5]日本茶道文化内涵研究[J]. 卢仙阁. 福建茶叶, 2016(05)
  • [6]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D]. 朱海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7]从茶道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发展[D]. 周安凡. 云南师范大学, 2007(S1)
  • [8]禅宗对日本茶道美学的影响[D]. 关杰. 四川大学, 2007(05)
  • [9]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D]. 李海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2)
  • [10]《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标签:;  ;  ;  ;  ;  

茶文化精神形成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