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禽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探讨

我国家禽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探讨

一、我国家禽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穆海婷[1](2021)在《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模式研究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性景观是乡村中特有的一种区别于城市的地域性景观,不仅关乎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其所传播的农业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传承价值。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乡村中的农业用地面积逐渐减少,生产性景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通过对南京地区32个美丽乡村的调研,探索南京市乡村生产性景观发展现状。通过深入挖掘其景观模式,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景观提升策略,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景观。根据乡村主导空间功能的不同,将生产性景观划分为生活型空间的生产性景观、生态型空间的生产性景观与生产型空间的生产性景观。通过相机、无人机航拍等技术进行实地考察,对三类空间中的生产性景观以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模式的探索,挖掘生产景观评价的影响因素。以AVC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体系,邀请相关研究学者分别对生活、生产、生态三类空间中的生产性景观指标权重进行打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实地考察后,将调研对象按照发展模式的不同划分为产业发展型、环境整治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五大类。在调研的过程中邀请游客以十分制法对样本照片进行打分,最终得出游客对南京市五类发展模式下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的综合分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阐述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背景、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的范围和内容。(2)对生产性景观的概念、分类、特性、景观评价做了相关介绍,以及介绍了国内外生产性景观和生产性景观评价的发展概况。(3)根据对南京地区大量乡村的调研,总结南京乡村生活、生产、生态三类空间中生产性景观的结构模式。生活空间的生产性景观以门前、屋后、庭院空间为主总结出13种景观模式,生态空间的生产性景观以滨水空间、生态防护林、水库为主总结了14种景观模式,生产型空间生产性景观根据地形差异分为平原型、丘陵坡地型、水网型共总结了18种模式,总计45种生产性景观模式。(4)以AVC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京市美丽乡村的生产性景观建立评价体系。从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3个维度出发,综合考虑乡村中生态、美学、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来构建生产性景观综合评价体系。依据乡村发展模式将调研对象划分为产业发展型、环境整治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生态保护型五大类,在调研的过程中邀请游客对调研样本照片进行打分,得出游客对南京市乡村生产性景观发展的综合评价值。结果表明,南京市生产性景观目前处于良好发展阶段。其中产业发展型乡村生产性景观综合得分最高,生态保护型次之,休闲旅游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乡村中的生产性景观建设有待加强。(5)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分别对南京市乡村在生活、生产、生态三类空间中的生产性景观提出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的提升策略。

陶君颖[2](2020)在《基于UTAUT模型的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污染源,伴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污问题越发严峻。2017年我国畜禽粪污产生量约为38.18亿吨,相比2010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数据32.52亿吨,上升了5.66亿吨,其中畜禽养殖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约为1080.10万吨,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为85.36万吨和13.37万吨,畜禽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给环境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是畜禽粪污治理的根本途径,近年来,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畜禽污染控制与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条例,但直至2017年,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60%,总体仍然偏低,现有政策效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实际的政策效果距目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养殖户是畜禽废弃物最直接的处置者,也是畜禽养殖产业中最基本、最庞大的微观主体,从源头上改善养殖户的生产行为,引导其进行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是改善畜禽粪污问题,引导畜禽养殖循环发展的有力途径。但由于畜禽废弃物处理的公共物品属性与非排他性,养殖户缺乏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不少学者研究指出,只有在充分利用政府生态补偿政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调动养殖户资源化处理畜禽废弃物的积极性,提升畜禽废弃物处理的正外部性,实现畜禽养殖的绿色转型。因此,本文以畜禽废弃物处理的“环境影响研究—潜在价值评估—行为意愿分析—补偿意愿估计—补偿标准讨论—补偿机制构建”为逻辑主线,系统分析畜禽养殖户的废弃物处理方式与行为意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补偿标准的估计与补偿机制的设计,以期为政府的畜禽粪污治理给予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研究的主体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以国家的统计资料数据为基础介绍畜禽养殖的发展概况以及畜禽废弃物的排放现状与环境影响,同时对其资源化处理的潜在价值进行测算与估量;第二部分主要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揭示畜禽养殖户的废弃物处理现状,分析其行为特点,并借助UTAUT模型与无序多分类Logit回归分析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对养殖户三种不同程度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进行了现状描述与原因分析,并以UTAUT模型为基础,基于二元Logit回归进一步识别影响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主观意愿与资金投入意愿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主要依靠条件价值评估法与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补偿意愿进行讨论与估计,同时以UTAUT模型为研究框架分析影响养殖户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和意愿补偿水平的主要因素;第五部分则是在前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影响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处理方式、补偿意愿及其水平的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考量,结合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偏好描述与补偿标准估计结果,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与我国实际情况,从基本思路与原则、基本框架、配套措施与保障等方面进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设计。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畜禽废弃物排放的环境污染严重,但其资源化利用的价值潜力巨大,畜禽粪尿肥料化与能源化利用的价值空间与发展前景均十分可观;现阶段养殖户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水平很低,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在推广和应用上也缺乏力度,畜禽废弃物的处理总体上还处于低效利用阶段;养殖户大多具备资源化处理畜禽废弃物的意愿,但主要考虑到处理成本与家庭的经济压力难以将意愿转变为实际行动,而政府提供相应的生态补偿可以有效弥补养殖户的费用开销,激励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置;养殖户补偿意愿和意愿补偿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与自身基本特征和养殖特征的影响,在消除样本选择性偏误后,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补偿意愿期望值为98.02元/月·户;构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机制需融合经济、行政、法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努力,坚持公平性、普惠性、多样性、及时性、差异化、透明化、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明确补偿主客体、确定补偿对象及范围、丰富补偿方式与形式、扩充资金来源、细化补偿标准与定价方式,进一步完善补偿相关条例,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设立和优化相关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加大教育宣传与社会监督、进行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进一步落实配套辅助措施,加强多方位保障。

李兴才[3](2020)在《香炉山鸡种质资源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香炉山鸡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观察和测定的方法对其外貌特征、生长性能、繁殖性能、产蛋性能等研究,并通过微卫星分子标记和线粒体DNA D-LOOP区全长序列遗传变异对香炉山鸡种质资源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香炉山鸡产浅褐壳或白壳鸡蛋,年产蛋量为95~120枚,开产日龄为195~210天,平均蛋重为45.86g±2.62,蛋壳厚度为0.33±0.02,种蛋受精率与受精蛋孵化率均在90%以上。香炉山鸡体重生长规律符合Gompertz模型曲线;平均屠宰率为90.28.%,平均全净膛率为63.68%,整体屠宰性能较高,处于优质鸡水平;肉品质分析显示胸肌蛋白质含量为20.25%,粗脂肪含量为3.13%。腿肌蛋白质含量为21.25%,粗脂肪含量为1.77%,香炉山鸡肌肉营养价值丰富。(2)利用21个微卫星标记对121只香炉山鸡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共检测出8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047 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55 0、Shanon指数为1.170 8、多态信息含量为0.580 7、观察杂合度为0.575 7、期望杂合度为0.637 1,经分析得出香炉山鸡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群体内部杂合度比较高,还存在一定的选育空间。(3)本实验对121只香炉山鸡线粒体DNA D-Loop区全长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D-Loop区全长序列为1231-1233 bp,A、T、C、G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26.62%、33.55%、26.49%、13.34%,表现出T碱基含量最高,G碱基含量最低,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说明此区可能具有一定的碱基嗜好性;121条全长序列经分析发现共存在11种单倍型,26个变异位点,其中多态信息位点2个,简约信息位点24个,另外存在4处碱基插入与2处碱基缺失;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单倍型多样度为0.8140,核苷酸多样度为0.00447,平均核酸差异数为5.494,表明香炉山鸡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还具有一定的选育空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香炉山鸡起源于红色原鸡且可能存在多个母系起源。

杨玉清[4](2020)在《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研究 ——以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为例》文中认为林业作为我国典型的一项社会基础性事业,承担着生态环境建设、林产品供给等重要任务,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不可避免的带来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导致当前我国林业资源及林业产业的发展情况不尽乐观。如何高效推进林业资源保护和绿化造林工作,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型,是当前各地林业部门落实林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首要任务。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正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将先进的林业技术生产及运营模式大规模应用于实践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编制林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是确保示范区建设合理规范的前提。本研究以如何编制现代林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为主题,将凤阳益然、六安金都、以及马安寨林业生态园规划作为案例研究,对其整体编制结构进行评价,总结出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结构的共性和差异性。在现状资源调查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依照现代林业编制相关技术规程,以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为实证案例,论证了现代林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方案。方案可用来指导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以及为江淮分水岭地区其他市县林业示范区规划提供一套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案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案例研究和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的基本内容和存在的差异。林业示范区规划主要包括规划背景概述、建设条件分析、指导思想与原则、总体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各类专项规划、效益分析等基础性内容。不同地区林业示范区规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建设条件、总体布局、功能定位三方面。(2)通过案例分析和对典型地区实地调查,确定江淮分水岭地区区位情况和生态现状。岭区为秦岭、大别山向东延伸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但该地区易旱、缺水及土壤不肥沃,传统农业在分水岭上前景不容乐观,实施森林保育、林下经济、水源涵养、生态旅游等工程,不仅是推进江淮生态廊道建设的基础内容,更是推动整个江淮地区产业发展强有力的生态保障。(3)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属苗木花卉林。实地调查,定远县原生森林植被类型以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主要有山槐(Albizia kalkora)、黄檀(Dalbergia hupean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等阔叶树种和少量银杏(Ginkgo biloba)、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等名贵树种等。此外,示范区毗邻大金山国有林场和金山滴水寺景区,拥有良好的林木资源和旅游资源。(4)实证案例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在框架总结的基础上细化规划内容,为示范区建设及运营提供理论指导。

陈庆[5](2019)在《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西部四省省会城市为例》文中认为房地产行业经过30年来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在构建房地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背景下,房地产业正历经变革,但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房地产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诊断房地产市场健康、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成都市、武汉市、西安市、重庆市是重要的副省级城市和直辖市,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强二线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崛起的宏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以各城市政治地位和房地产市场表现为依据,选用在国家战略版图中政治地位特殊并且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本文追溯了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起源,研究了该理念的内涵、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社会、经济(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资源环境三方面入手,采用文献对比研究和频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框架体系,该体系全方位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系统,非常详实,可作为优化细分数据统计工作的一个参考;此外,选取中西部四座省会城市为样本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线型加权求和得出各系统评价指数、并结合正态分布理论划分评级区间、进行综合评价;论文进一步利用加权灰色关联度法进行指标重要度排序,突出影响各城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敏感指标,以便于政府进行监控预警并据此制定宏观调控举措。研究成果显示,近两年来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优劣顺序为:成都≥重庆>西安=武汉;对中西部区域做整体评价需要重点关注房价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率、银行贷款/国内贷款、房价收入比、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五项指标,此外,结合各城市发展特点,重庆应特别关注住宅投资额/房地产业开发投资额、销售面积/竣工面积、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全市年末从业人员三项指标,武汉应额外关注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全市年末从业人员指标,西安市则还应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最后,本文根据现阶段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协调环境发展、缓和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针对各城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提出共计63条对策建议,以促进城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对四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赵梅[6](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王建国,何宛伦[7](2014)在《依托种禽保险推动家禽业可持续发展》文中认为家禽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产值6600亿元左右,占我国畜牧业总产值的26%左右。2010年,我国家禽存栏56亿只,出栏113亿只,禽肉产量1709万吨,占世界禽肉产量的24.9%,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禽蛋产量2811万吨,占世界禽蛋产量的54.9%,长期居于世界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禽产品地位不断上升,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马骥,杜洁茹[8](2013)在《家禽业大市场、大生产、大流通格局已经形成》文中认为家禽业大市场、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如何形成的?这些年,我国家禽业正在有序、健康地发展:规模逐渐增加,产量逐步扩大,生产性能逐步提高,为保障食品的供应,实现农户增收和带动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资源、环境、经济、市场、技术、政策信息等几大因素正在制约家禽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则是市场的不稳定性。供需失衡,导致市场价格持续波动。如果站在供给与需求的产业链上来分析,导致市场价格波动

申秋红[9](2008)在《中国家禽产业的经济分析》文中提出在畜牧业发展中,家禽产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满足人民群众对肉类产品需求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家禽产品仍将是我国食物结构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并将为未来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继续作出巨大的贡献。家禽产品生产近年来发展迅速,禽肉产量增长较快,且在肉类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禽肉主产省有山东、广东、江苏等省份,其产量约占全国的47%。禽蛋生产聚集在东北、华中和华东地区。在分析家禽生产情况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家禽产品的物质投入、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得出这三项投入的贡献率禽肉分别为86%、16%和17%;禽蛋为43%、-9%、71%。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禽产品消费基本保持上升趋势。1985-2006年,禽肉消费年均增长率12.2%,禽蛋4.1%。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餐消费的日渐盛行,家禽产品的户外消费日益增加。在对家禽产品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本文设定了家禽产品消费模型,分别计算出家禽产品的城乡居民户内和户外消费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家禽产品流通和加工对家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家禽产品市场价格趋于平稳,且略呈下降趋势。影响其价格变化的因素有饲料价格、相关品价格、居民收入等。禽肉加工中,只有5%左右经过深加工,禽蛋的95%是以鲜蛋的形式上市的。目前,我国家禽产品加工业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对家禽产业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全面成为禽肉的净进口国,我国除进口一定数量的种禽蛋外,禽蛋一直保持出口优势地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生产、消费、流通和外贸在内的中国家禽产业局部均衡模型,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该模型分析了宏观经济重大影响因素,例如收入、饲料价格、汇率对中国家禽产业的影响。在通过模型预测精度检验的前提下,预测了中国家禽产业在人均收入、饲料价格和汇率变动等情况下的家禽产品供给、需求、进出口、均衡价格的未来发展趋势。具体地,拟定了五个预测方案,即基准方案、经济增长方案、饲料价格上涨方案、汇率方案以及综合方案。预计到2020年,综合考虑人均收入以中速速度9%增长,饲料价格上涨15%,人民币汇率以2%的速度上升,结果显示,禽肉产量、净进口、总供给、均衡价格、总需求分别比基准方案下降0.97%,提高40%,上升1.8%,提高10.5%,增加34.5%;禽蛋产量、净进口、总供给、均衡价格、总需求分别比基准下降3.1%、0.9%、2.6%,提高30%,下降2.9%。基于此,对中国家禽产业提出以下建议:生产方面,适当控制家禽散养数量,发展规模化养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健全基层兽医组织和培训,形成疫病防治网络。消费方面,恢复消费者信心,建议政府、媒体和行业协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正面宣传。加工方面,提高家禽产品的附加值,增加花色品种,积极开展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家禽加工出口基地,促进家禽产品出口。关于外贸,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巩固传统出口渠道,开发新兴消费市场;同时加强对家禽产业的宏观调控。

万忠[10](2006)在《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自1984年哥尔丹·道格拉斯首次提出“农业可持续性”的概念以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管理界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视。从实践上看,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其理解有异,选择的模式也就各异,实施效果也不一样。各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差异性,表明资源特性、战略选择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资源特性决定着战略选择的模式及其经济绩效。资源特性的多样性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特性与交易结构的不同,将使得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呈现多样性,受资源特性影响而形成的战略选择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并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基于上述逻辑关系,本论文利用组织行为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了一个关于资源利用绩效分析的“资源特性—战略选择—经济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RSE理论框架),并应用于对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中。在对一些基本概念、假定做出界定后,依据RSE理论分析框架的内在逻辑链条,展开了研究工作。首先,对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任务是揭示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特性、战略选择和经济绩效;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并对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该指标体系分为三层,顶层为目标层,第二层为准则层,由农业经济子系统、农村社会子系统和农业生态子系统三个准则组成,底层为指标层,由3组共15个指标组成。评估结果表明:1995~2004年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呈曲线上升。其次,对广东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以及山区可持续农业发展不同特点,其中代表山区的河源灯塔盆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特点有三个:一是发展定位。具体定位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展开。宏观上,该区域作为粤港澳生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中观上,可作为广东山区现代农业示范窗口和珠三角异地农业承载基地;微观上,扮演着河源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的角色。二是发展思路。灯塔盆地持续农业发展思路是“一个中心、两项工程、三大圈层、十种主导产品”。三是发展模式。分别为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体系模式。再次,本文分别剖析了2个个案。第一,分析了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分析中提炼出可供广东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借鉴的3个启示:(1)按照各地资源条件全面构思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模式;(2)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政策取向;(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完善支持与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第二,对循环经济型——江高优质黄鸡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展开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特点有三方面:一是发展定位。分为4个层次:江高镇支柱产业、广州市农业旗舰企业、广东省农业发展龙头、全国循环型——优质黄鸡产业集聚模式的先导。二是发展战略。即从种苗到餐桌全程安全生产战略、政府投入与企业投入相结合战略以及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次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在原来“公司+农户”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最后,本文进行了理论总结,揭示了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趋势:(1)技术趋势为农业高新技术化。(2)开发趋势。开发趋势定位为5种形式,即食品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农业和都市农业。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6条思路与7条对策。7条对策分别是:一是要提高对实施循环经济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三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四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外向农业;五是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切实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六是促进可持续绿色消费;七是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二、我国家禽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家禽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模式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对农村建设发展给予高度关注
        1.1.2 城乡一体化发展给乡村生产性景观带来的影响
        1.1.3 生产性景观作为地域性文化景观具有传承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相关概念介绍
        2.1.1 美丽乡村
        2.1.2 生产性景观
        2.1.3 景观评价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生产性景观研究概况
        2.2.2 生产性景观评价研究概况
第三章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1 生活型空间生产性景观模式
        3.1.1 门前屋后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1.2 庭院空间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1.3 风水林景观模式总结
    3.2 生产型空间生产性景观模式
        3.2.1 平原型大田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2.2 丘陵坡地型大田景观模式总结
        3.2.3 水网型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3 生态型空间生产性景观模式
        3.3.1 滨水空间景观模式总结
        3.3.2 生态防护林景观模式总结
        3.3.3 水库景观模式总结
    3.4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作物品种调研统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方法的选取
        4.1.1 AVC评价方法
        4.1.2 AHP层次分析法
    4.2 评价内容与标准
        4.2.1 评价内容
        4.2.2 评价标准
    4.3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吸引力的评价
        4.3.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生命力的评价
        4.3.3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承载力的评价
    4.4 评价过程与模型权重的确立
        4.4.1 评价过程
        4.4.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模型权重的确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分析及策略
    5.1 南京市美丽乡村分类现状调查
        5.1.1 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
        5.1.2 产业发展型美丽乡村
        5.1.3 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
        5.1.4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
        5.1.5 环境整治型美丽乡村
    5.2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结果与AVC分析
        5.2.1 生活型空间生产性景观评价结果与AVC分析
        5.2.2 生产型空间生产性景观评价结果与AVC分析
        5.2.3 生态型空间生产性景观评价结果与AVC分析
    5.3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AVC提升策略
        5.3.1 生活型空间生产性景观AVC提升策略
        5.3.2 生产型空间生产性景观AVC提升策略
        5.3.3 生态型空间生产性景观AVC提升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样本照片

(2)基于UTAUT模型的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1.3.1 畜禽废弃物排放与环境影响研究
        1.3.2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研究
        1.3.3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与意愿研究
        1.3.4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补偿意愿研究
        1.3.5 畜禽废弃物生态治理政策研究
        1.3.6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畜禽养殖户
        2.1.2 畜禽养殖废弃物
        2.1.3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2.1.4 生态补偿
        2.1.5 相关概念对本研究的借鉴
    2.2 理论基础
        2.2.1 行为经济学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
        2.2.5 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
        2.2.6 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借鉴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畜禽废弃物的排放现状与环境影响
    3.1 畜禽养殖的发展概况
    3.2 畜禽废弃物排放的环境影响
        3.2.1 畜禽粪尿的排放量与污染物产生量测算
        3.2.2 畜禽粪尿排放的环境承载力评价
    3.3 畜禽废弃物处理的潜在价值评估
        3.3.1 畜禽粪尿的可收集利用量测量
        3.3.2 畜禽粪尿肥料化利用的潜在价值估算
        3.3.3 畜禽粪尿能源化利用的潜在价值估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研究
    4.1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研究的样本来源
        4.1.1 数据来源
        4.1.2 调查区域与抽样方法
    4.2 养殖户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4.2.1 养殖户基本特征
        4.2.2 养殖户养殖特征
        4.2.3 养殖户相关态度与认知特征
    4.3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的行为特点与现状描述
    4.4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4.4.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4.2 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4.4.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研究
    5.1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的现状描述
    5.2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5.2.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与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6.1.2 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
    6.2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非参数估计
    6.3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参数估计
        6.3.1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及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6.3.2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参数估计结果
    6.4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标准的估计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设计
    7.1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概念内涵
    7.2 国内外畜禽废弃物管理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
        7.2.1 国外实践
        7.2.2 国内实践
        7.2.3 启示与建议
    7.3 构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7.3.1 基本思路
        7.3.2 基本原则
    7.4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7.4.1 补偿主体与补偿客体
        7.4.2 补偿对象与补偿范围
        7.4.3 补偿方式与补偿形式
        7.4.4 资金来源与支付模式
        7.4.5 补偿标准与定价方式
    7.5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保障措施
        7.5.1 法律法规与政策条例保障
        7.5.2 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保障
        7.5.3 教育宣传与社会监督保障
        7.5.4 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与生态补偿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C:论文图表清单

(3)香炉山鸡种质资源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I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家禽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家禽种质资源
        1.1.2 中国家禽种质资源
        1.1.3 中国地方家禽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
    1.2 贵州地方鸡种质资源
    1.3 香炉山鸡概述
    1.4 家禽线粒体DNA D-LOOP区分析研究
    1.5 家禽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香炉山鸡种质资源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香炉山鸡生长性能测定分析
        2.3.2 香炉山鸡外貌特征观察
        2.3.3 香炉山鸡繁殖性能和蛋品质分析
        2.3.4 香炉山鸡屠宰性能测定分析
        2.3.5 香炉山鸡部分肉品种分析
    2.4 讨论
        2.4.1 生长性能分析
        2.4.2 繁殖性能与蛋品种分析
        2.4.3 屠宰性能分析
        2.4.4 肉品质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香炉山鸡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基因组DNA提取
        3.1.3 基因组DNA检测
        3.1.4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5 10×TBE配置
        3.1.6 其他试剂配制
        3.1.7 引物及PCR扩增
        3.1.8 8%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
        3.1.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
        3.1.10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香炉山鸡血液基因组DNA提取结果检测
        3.2.2 香炉山鸡21个微卫星标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3 香炉山鸡21个微卫星标记基因型频率
        3.2.4 香炉山鸡21个微卫星标记等位基因频率
        3.2.5 香炉山鸡21个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样性
    3.3 讨论
        3.3.1 等位基因数分析
        3.3.2 多态信息含量分析
        3.3.3 杂合度分析
        3.3.4 Shanon指数(SI)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香炉山鸡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4.1.3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4.1.4 1×TBE配置
        4.1.5 1.0%琼脂糖凝胶配置
        4.1.6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7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CR扩增以及测序序列同源性比对
        4.2.2 线粒体DNA D-Loop区全长序列碱基组成分析
        4.2.3 线粒体DNA D-Loop区全长序列变异及遗传
        4.2.4 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结果
    4.3 讨论
        4.3.1 线粒体DNA D-Loop区全长序列碱基组成分析
        4.3.2 线粒体DNA D-Loop区全长序列变异分析
        4.3.3 遗传多样性分析
        4.3.4 母系遗传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情况

(4)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研究 ——以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林业转型发展大势所趋
        1.1.2 地区发展需要
        1.1.3 现有林业规划问题突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案例分析
    2.1 安徽凤阳益然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
        2.1.1 规划概况
        2.1.2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2.1.3 效益分析
        2.1.4 项目评价
    2.2 六安金安绿都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
        2.2.1 规划概况
        2.2.2 规划定位与功能分区
        2.2.3 效益分析
        2.2.4 项目评价
    2.3 现代林业生态园总体规划研究—以马鞍寨现代林业生态园为例
        2.3.1 规划概况
        2.3.2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2.3.3 评价
    2.4 案例分析总结
        2.4.1 基本内容
        2.4.2 差异性
3 实证案例—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
    3.1 项目建设区位及必要性
        3.1.1 项目建设区位概况
        3.1.2 建设必要性
    3.2 建设条件与swot分析
        3.2.1 自然地理条件
        3.2.2 社会经济概况
        3.2.3 SWOT分析
    3.3 规划内容
        3.3.1 林业产业发展项目
        3.3.2 林业生态建设示范项目
        3.3.3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3.4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项目
    3.4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3.4.1 指导思想
        3.4.2 规划原则
    3.5 规划期限与目标
        3.5.1 规划期限
        3.5.2 规划目标
    3.6 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
        3.6.1 园区功能定位
        3.6.2 总体布局
    3.7 分区建设规划
        3.7.1 农林生态养殖区
        3.7.2 特色花卉示范与生态科普区
        3.7.3 休闲观光与景观质量提升区
        3.7.4 特色经济林木示范区
    3.8 专项规划
        3.8.1 基础设施规划
        3.8.2 森林保护规划
        3.8.3 旅游规划
        3.8.4 数字林业建设
        3.8.5 环境保护规划
    3.9 效益分析
        3.9.1 社会效益
        3.9.2 生态效益
        3.9.3 经济效益
    3.10 保障体系
        3.10.1 资金保障
        3.10.2 组织管理保障
        3.10.3 人才与技术保障
        3.10.4 宣传保障
    3.11 本章小结
4 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2 展望
5 结论
附录 A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西部四省省会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进入国人视野
        1.1.2 针对中西部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不足
        1.1.3 有必要对房地产业进行常态监控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梳理
    2.1 房地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2.1.1 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及概念
        2.1.2 可持续发展的起源及概念
        2.1.3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4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2.2.1 系统工程理论
        2.2.2 机会成本理论
        2.2.3 房地产泡沫理论
        2.2.4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
        2.2.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3.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4 评价指标释义
    3.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3.2.1 模型的概述和选择
        3.2.2 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3.2.3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3.2.4 权重确定及评价指数计算
        3.2.5 指数评价区间
        3.2.6 灰色关联度法
    3.3 本章小结
4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4.1 样本城市的选择及数据搜集整理
        4.1.1 样本城市的选择
        4.1.2 数据的搜集及整理
        4.1.3 指标筛选
        4.1.4 综合运用PCA和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4.2 评价指数的确定
    4.3 评价区间的确定
    4.4 评价结果分析
    4.5 灰色关联度法确定敏感指标
    4.6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5.1 对策提出的思路
    5.2 协调环境发展
    5.3 缓和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突出矛盾
        5.3.1 规范土地市场,控制地价过热
        5.3.2 健全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5.3.3 构建房地产市场长效发展机制
    5.4 针对各城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4.1 对成都市、重庆市的建议
        5.4.2 对武汉市、西安市的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发展历程
    B.各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原始指标数据
    C.专家打分表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依托种禽保险推动家禽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家禽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种禽稳定供给的重要性
    (一) 家禽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 种禽稳定供给的重要性
我国种禽供给情况及家禽业发展现状
    (一) 良种供给不够自主稳定
    (二) 规模化程度落后于发达国家
    (三) 单产水平不够高效优质
    (四) 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依托种禽保险, 推动家禽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 国家层面对种禽发展进行统一规划
    (二) 中央财政对种禽保险给予保费补贴支持
    (三) 保险公司为家禽生产提供补充型商业险
    (四) 权威部门建立家禽市场信息共享平台

(8)家禽业大市场、大生产、大流通格局已经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加强对需求与供给量的科学预测和准确的判断, 确保市场稳定
积极发挥协会组织作用, 保障供给的稳定
行业媒体应该引导消费者看到畜禽产品多元化价值
企业作为主导, 构建家禽业责任发展体系

(9)中国家禽产业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家禽产业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家禽产业的研究现状
        1.2.3 对家禽产业研究现状的评析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概念说明与界定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数据来源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困难
第二章 家禽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2.1 家禽起源
    2.2 全球家禽业发展概况
        2.2.1 禽肉生产
        2.2.2 禽蛋生产
        2.2.3 家禽产品贸易
        2.2.4 家禽产品消费
    2.3 中国家禽产业发展概况
        2.3.1 中国家禽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2.3.2 中国家禽产业发展现状
        2.3.3 中国家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4 中国家禽产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2.4.1 畜牧业在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4.2 家禽产业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2.4.3 加入WTO 与中国家禽产业的发展
        2.4.4 禽流感疫情与中国家禽产业
第三章 中国家禽产品生产的历史变化和成因
    3.1 家禽生产的历史阶段划分
    3.2 家禽产品生产的历史趋势
        3.2.1 家禽品种
        3.2.2 家禽存栏
        3.2.3 家禽出栏
        3.2.4 禽肉生产
        3.2.5 禽蛋生产
    3.3 家禽产品生产的区域分布
    3.4 中国家禽产业规模化发展趋势
        3.4.1 肉鸡的规模化生产
        3.4.2 蛋鸡的规模化生产
    3.5 中国家禽产业生产增长的动因分析
    3.6 家禽产品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3.6.1 家禽产品生产成本与收益的构成分析
        3.6.2 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与收益变化趋势
        3.6.3 区域间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
        3.6.4 影响成本与收益变动的因素分析
    3.7 家禽产品生产者对价格变动的供给反应
        3.7.1 家禽产品生产模型
        3.7.2 家禽产品生产模型变量及含义
        3.7.3 家禽产品生产模型解释
第四章 中国家禽产品消费
    4.1 历史趋势
        4.1.1 总量消费及其发展变化
        4.1.2 人均消费量
    4.2 区域差异
    4.3 城乡差异
    4.4 新的消费方式:在外消费及其他
    4.5 家禽产品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4.5.1 家禽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4.5.2 模型设定及估计结果
    4.6 家禽产品消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五章 中国家禽产品流通与加工
    5.1 中国家禽产品物流发展的历史变迁及现状分析
        5.1.1 家禽产品流通体制的历史变迁
        5.1.2 中国家禽产业流通现状分析
    5.2 中国家禽产品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5.2.1 家禽产品市场价格
        5.2.2 家禽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分析
    5.3 家禽产品加工及其产业化发展状况
        5.3.1 发展现状
        5.3.2 存在问题
        5.3.3 家禽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第六章 中国家禽产业的国际贸易
    6.1 家禽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
        6.1.1 家禽产品贸易在我国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6.1.2 家禽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进出口结构
        6.2.1 进口品种和种类分析
        6.2.2 出口品种和种类分析
    6.3 家禽产品进出口国别分析
        6.3.1 来源国分析
        6.3.2 进口省区分析
        6.3.3 出口目的地情况分析
        6.3.4 出口省区分析
    6.4 我国家禽产业对外贸易存在问题
    6.5 对我国禽肉进出口的回归分析
第七章 中国家禽产业部门均衡模型
    7.1 中国家禽产业部门均衡模型
        7.1.1 模型概况及结构
        7.1.2 数据来源及技术处理
        7.1.3 部门均衡模型参数估计
        7.1.4 模型精度检验
    7.2 宏观经济发展对中国家禽产业发展的影响
        7.2.1 中国家禽产品供求平衡情况
        7.2.2 中国家禽产业供需变动预测的假定
        7.2.3 中国家禽产业未来发展的模拟预测结果
    7.3 改进模型的设想及其他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中国家禽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述评、理论准备与分析框架构建
    2.1 基本概念与基本假定
        2.1.1 可持续发展
        2.1.2 可持续农业
        2.1.3 循环经济
        2.1.4 关于环境特性的假设
        2.1.5 关于经济人的假设
        2.1.6 和谐生态
    2.2 关于可持续农业的研究文献述评
        2.2.1 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
        2.2.2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2.3 国内外对可持续农业的研究进展
        2.2.4 关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农业研究进展的评估
    2.3 理论准备:从宇宙飞船经济学理论到循环经济理论
        2.3.1 宇宙飞船经济学理论
        2.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循环经济理论
    2.4 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2.4.1 循环经济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而兴起
        2.4.2 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
        2.4.3 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5 分析框架构建
        2.5.1 SCP 范式:一个简要评述
        2.5.2 理论分析框架:资源特性—战略选择—经济绩效
3 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绩效与面临问题分析
    3.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特性
        3.1.1 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3.1.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特性
        3.1.3 广东省农业资源现状及分析
    3.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3.2.1 中山模式: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
        3.2.2 东莞模式:生态旅游农业模式
        3.2.3 罗定模式:山区立体生态经营模式
        3.2.4 省农科院模式:科技创新示范带动模式
    3.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绩效
        3.3.1 中山模式的经济绩效
        3.3.2 东莞模式的经济绩效
        3.3.3 罗定模式的经济绩效
        3.3.4 省农科院模式的经济绩效
    3.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
        3.4.1 评价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4.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4.3 评估模型
    3.5 对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
        3.5.1 评价对象确定
        3.5.2 数据来源
        3.5.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5.4 评价结果分析
    3.6 面临的主要问题
        3.6.1 区域、县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
        3.6.2 农业基础地位下滑,耕地资源大量减少
        3.6.3 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且后继乏人
        3.6.4 农业科技水平低下
        3.6.5 对农业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不力
        3.6.6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3.7 本章小结
4 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区域分析
    4.1 珠江三角洲的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深圳市为例
        4.1.1 深圳市资源条件与农业发展现状
        4.1.2 深圳市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
        4.1.3 深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2 东西两翼的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以阳西县为例
        4.2.1 阳西县资源条件与农业发展现状
        4.2.2 阳西县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
        4.2.3 阳西县经济绩效分析
        4.2.4 阳西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3 山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河源市灯塔盆地为例
        4.3.1 灯塔盆地资源条件与农业发展现状
        4.3.2 灯塔盆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
        4.3.3 灯塔盆地经济绩效分析
        4.3.4 灯塔盆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4 本章小结
5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简介
        5.1.1 美国农业发展概况
        5.1.2 美国农业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5.2 主要措施
        5.2.1 开展持续农业理论研究和教育
        5.2.2 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5.2.3 推进持续农业的实践
        5.2.4 创建高效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5.3 美国实施持续农业的成就
    5.4 经验与启示
        5.4.1 经验
        5.4.2 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循环经济型——江高优质黄鸡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6.1 项目背景
    6.2 资源条件与发展制约因素
        6.2.1 企业资源条件
        6.2.2 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6.3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
        6.3.1 发展定位
        6.3.2 发展战略
        6.3.3 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
    6.4 总体实施方案
        6.4.1 优质黄鸡标准化安全养殖体系
        6.4.2 饲料生产体系
        6.4.3 禽畜产品综合加工区
        6.4.4 废弃物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体系
        6.4.5 物流与营销体系
        6.4.6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
    6.5 取得的经济绩效
        6.5.1 经济效益
        6.5.2 社会效益
        6.5.3 生态效益
    6.6 经验与启示
        6.6.1 谋求政府支持,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6.6.2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规范管理制度
        6.6.3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企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6.6.4 贯彻循环经济原则,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7 本章小结
7 推动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7.1 发展的基本趋势
        7.1.1 技术发展趋势:农业高新技术化
        7.1.2 开发发展趋势:食品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农业、都市农业
        7.1.3 一个新领域:观光农业
    7.2 推动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7.2.1 树立人与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
        7.2.2 实施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7.2.3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7.2.4 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创汇农业
        7.2.5 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
        7.2.6 根据广东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策略
    7.3 实现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7.3.1 要提高对实施循环经济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7.3.2 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7.3.3 推动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
        7.3.4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外向农业
        7.3.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切实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7.3.6 促进可持续绿色消费
        7.3.7 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Abstract
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及科技奖励情况

四、我国家禽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模式研究与评价[D]. 穆海婷.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UTAUT模型的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补偿机制研究[D]. 陶君颖. 江南大学, 2020(01)
  • [3]香炉山鸡种质资源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兴才. 贵州大学, 2020(02)
  • [4]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研究 ——以定远百卉园林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为例[D]. 杨玉清.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西部四省省会城市为例[D]. 陈庆. 重庆大学, 2019(01)
  • [6]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 [7]依托种禽保险推动家禽业可持续发展[J]. 王建国,何宛伦. 农村工作通讯, 2014(14)
  • [8]家禽业大市场、大生产、大流通格局已经形成[J]. 马骥,杜洁茹. 北方牧业, 2013(16)
  • [9]中国家禽产业的经济分析[D]. 申秋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10]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万忠. 华南农业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我国家禽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