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麻木的各种原因

肢体麻木的各种原因

一、肢体麻木原因种种(论文文献综述)

田昕彤[1](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及症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一国内舌诊文献可视化及计量研究目的:围绕“舌诊”利用Cite Space软件开展系统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对国内舌诊领域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分析舌诊研究现状及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检索并筛选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公开发表文献,检索式为“主题=舌诊or舌象”(精确),通过Cite Space5.7软件将所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得到相关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近20年有关舌诊的研究整体呈增长趋势,通过知识图谱结果显示,该领域主要研究人员1217人,形成了以王忆勤、梁嵘、许家佗、陈群为代表的4个高产团队,研究力量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主要以中医药科研院所为主。通过关键词聚类得到聚类模块性Q值(Modularity Q)=0.256,平均轮廓性S值(Mean Silhouette)=0.9042,说明通过该聚类得到的关键词能够精确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舌诊客观化、舌象与疾病的相关性及舌诊文献研究,关联度较高的证型主要为湿热证和血瘀证,主要涉及到的疾病为慢性胃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及多种恶性肿瘤,对常见疾病及其常见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较少。结论:舌诊领域各研究团队内部及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密切,且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目前涉及到舌象相关性研究的疾病数量较少,今后的研究可以加强各学科间合作,深入挖掘舌诊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与临床症状相关研究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在不同性别、吸烟史、病程、现代医学指标等因素中的变化并探索该病的证型分类。方法:对71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信息采集,信息采集表主要包括问卷基本信息、知情同意书、患者基本信息表、中医临床诊断记录表及临床资料确认单。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TDA-1型舌象仪采集患者舌象图像,对患者舌象进行初步判别,判别内容主要包括患者舌色、舌形、舌态、苔色、苔质,对舌色、苔色及部分舌形、苔质与患者性别、吸烟史、病程及血压、血糖进行分析。于中医临床诊断记录表中提取出现频率最高的25个症状及10个舌象特征,通过对患者症状及舌象进行聚类分析,探寻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证型分布。结果:(1)舌象研究结果:以性别作为分组,男性组与女性组在白苔、黄苔、黑苔、裂纹、厚苔、薄苔、腻苔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白苔与薄苔占比较男性高,男性黄苔、黑苔、裂纹、厚苔、腻苔占比较女性高;以有无吸烟史作为分组,两组患者在白苔、黑苔、裂纹、薄苔、腻苔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无吸烟史组的患者在白苔与薄苔中的占比高于有吸烟史组的患者,有吸烟史组的患者在黑苔、裂纹及腻苔中的占比高于无吸烟史组的患者;以糖尿病病程作为分组,则不同组在淡红舌、红绛舌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病程≤10年时,患者在淡红舌中占比较高,糖尿病病程>10年时,患者在红绛舌中占比较高;以高血压病程作为分组,则不同组在淡红舌、暗红舌、裂纹、薄苔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高血压病程<5年时,患者在淡红舌中占比较高,当高血压病程≥5年时,患者在暗红舌、裂纹、薄苔中的占比较高;以空腹血糖作为分组时,患者在齿痕、薄苔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腹血糖≥7mmol/L时,患者在齿痕及薄苔中占比较高;以收缩压作为分组时,患者在红绛舌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收缩压<140mmg H时患者在红绛舌中占比较高;以舒张压作为分组时,患者在黑苔及薄苔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舒张压≥90mmg H时,患者在黑苔及薄苔中的占比较高。(2)临床症状与舌象聚类研究结果: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中医理论,将聚类分为2类最为合理。聚类1包括以下症状与舌象:“口黏”、“盗汗”、“腰酸”、“便秘”、“肢体麻木”、“头重”、“目眩”、“口渴多饮”、“多汗”、“咽干”、“夜尿”、“牙齿松动”、“心悸”、“胸闷”、“失眠”、“烦躁易怒”、“淡红舌”、“红绛舌”、“舌尖红”、“齿痕”、“苔黄”、“苔腻”,聚类2包括以下症状与舌象:“疲倦”、“乏力”、“听力减退”、“耳鸣”、“裂纹”、“瘀点”、“口干”、“口苦”、“视物昏糊”、“目干涩”、“头晕”、“苔薄”、“苔白”。结论:(1)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特征随性别不同有统计学差异,男性较女性更易出现黄苔、黑苔、裂纹、厚苔、腻苔,这与患者生活方式密切相关;(2)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与吸烟史存在统计学差异,吸烟对该病患者舌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3)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与病程、血糖及血压存在统计学差异,患者病程、血糖及血压的变化在舌象上有一定程度的反映,提示舌象可以成为辅助该病临床诊断的中医特色指标之一;(4)通过症状与舌象聚类分析将本病归类为两个证型,分别为肝肾阴虚证与气阴两虚证,通过对患者证型进行分类,有助于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研究三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参数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研究目的:进一步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探讨该病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探寻其中规律。方法: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TDA-1型舌象仪对71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舌图采集,通过软件进一步对舌象参数进行提取,软件为天津中医药大学自主研发“中医舌象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取内容主要有舌尖(R、G、B)、舌质(R、G、B)、舌苔(R、G、B)、齿痕数量、最大齿痕面积、裂纹数量、最长裂纹长度、点刺数量、最大点刺面积、瘀斑数量、最大瘀斑面积。将通过软件提取出的舌象参数与中医临床诊断记录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25个症状进行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以得到舌象参数与中医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1)舌尖与症状分析结果:舌尖R、G、B与口渴多饮、口黏呈负相关;舌尖R、B与口干、烦躁易怒呈负相关;舌尖R与视物昏糊、多汗呈正相关;舌尖G与疲倦呈正相关。(2)舌质与症状分析结果:舌质R、G、B与口干、烦躁易怒、牙齿松动、口渴多饮呈负相关;舌质R、G与口苦呈负相关;舌质G、B与肢体麻木、口黏呈负相关;舌质R与失眠呈正相关,与目眩呈负相关;舌质G与乏力呈正相关;舌质B与夜尿呈正相关;瘀斑数量及最大瘀斑面积与咽干呈正相关,与目干涩呈负相关,瘀斑数量与烦躁易怒呈正相关。(3)舌苔与症状分析结果:舌苔R、G、B与牙齿松动和口黏呈负相关,与失眠呈正相关;舌苔R、G与乏力、烦躁易怒呈负相关;舌苔G、B与口干呈负相关;舌苔G与自汗呈正相关;舌苔面积与目干涩、听力减退、胸闷呈负相关,与咽干呈正相关。(4)舌形与症状分析结果:齿痕数量及最大齿痕面积与疲倦呈正相关,最大齿痕面积与乏力呈正相关;最长裂纹长度与牙齿松动呈负相关,与烦躁易怒及腰酸呈正相关;点刺数量及最大点刺面积与盗汗呈正相关。结论:舌象参数能够反映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提供可参考的辨证依据。

杨宝秀[2](2021)在《化痰解郁方治疗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化痰解郁方”治疗前后,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分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评价“化痰解郁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PSD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脂、降糖的个体化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治疗上,对照组予“盐酸舍曲林”治疗,观察组予“盐酸舍曲林”加中药“化痰解郁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等的变化,同时将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作为安全性指标,评价“化痰解郁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84例,完成临床观察患者77例,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总脱落率为8.33%。2.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血压、基础疾病、病灶分布、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总疗效情况: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为79.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情况:(1)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5.HAMD评分情况:(1)治疗4周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NIHSS评分情况:(1)治疗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降低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7.BI评分情况:(1)治疗4周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升高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8周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分析:整个观察过程中,在用药第1周,观察组有2例出现头晕,1例诉腹泻;对照组有3例出现口干,2例诉恶心,临床症状均较轻微,未做任何处理,2周后均自行消失,考虑为盐酸舍曲林已知的不良反应,以上8例观察对象均继续完成临床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常规心电图检查较前未见有临床价值的改变。两组血脂值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解郁方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显着,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方面比单用盐酸舍曲林更具优势,可较好地改善“胸胁作胀、善太息、脘痞、嗳气频作、头晕目眩”症状。2.化痰解郁方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程瑞丹[3](2021)在《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加减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并验证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DPN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遴选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内分泌二科就诊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6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32例)。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胶囊口服,疗程为3个月;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加减口服、注射用血栓通穴位注射,选穴为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疗程为18天;中药免煎颗粒冲服,疗程为3个月。应用IBM SPSS25.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麻痹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的评分变化;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全血粘度:高切200(1/S)、全血粘度:低切1(1/S)和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次研究患者配合度尚可,64例纳入病例中4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未完成试验,最终6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30例,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30例,经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符合预期判断:(1)疼痛、麻痹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麻痹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两组患者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SOD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流变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粘度:高切200(1/S)、全血粘度:低切1(1/S)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电图、生化全项,血、尿常规、血凝七项等安全性指标检查均未见异常,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通过本次试验,初步得出中药联合穴位注射能有效的改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评分,提高腓总神经麻痹评分,使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增加体内SOD含量,降低血流变,且在应用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徐常清[4](2021)在《南京与新加坡中医糖尿病肾病诊疗特色分析及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古今医家治疗糖尿病肾病(消渴肾病)的学术思想。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新加坡及南京地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比两地治疗思想的异同。3.通过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以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而为中医药治疗消渴性肾病提供诊疗参考,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打下基础。方法:1.基于古代文献研究古代医家治疗糖尿病肾病(消渴肾病)的经验,并做一简要论述。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归纳现代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并做出回顾性的总结。2.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收集新加坡富乐康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典型医案做对比分析,整理两地治疗本病的学术特色及差异。3.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基础西药治疗联合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中药治疗,疗程为三个月。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和临床资料并记录相关研究量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血肌酐、eGFR等指标,最后统计分析本治法的临床疗效并对安全性做出评价。结果:1)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数据挖掘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86诊次病案,其中江苏省中医院糖尿病肾病病案92诊次,新加坡富乐康中医院糖尿病肾病病案94诊次。对两组病案的性别统计可以看出新加坡病案中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南京病案中男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女性患者。从两地年龄段分布统计结果看出:新加坡病案在60-69岁年龄段DN患者分布的人数最多,为29人,占比为32%;其次为大于70岁年龄组为26人,50~59、40~49、30~39岁年龄段的人数依次递减分别为17、14、6人。南京中医糖尿病肾病病案在60~6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为30人,占比为32%;其次为50~59岁年龄组为26人,70以上、40~49、30~39岁年龄段的人数依次递减分别为19、14、6人。新加坡DN病案症状频次≥12次的症状共11种,依次为夜尿频数,口干多饮,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大便干结,肢体麻木,而怕冷、腰酸、小便泡沫、下肢水肿、关节疼痛此5种症状均出现12次位列第十。而南京DN病案中医症状频次排在前十位的症状有视物模糊,小便泡沫,口干多饮,夜尿频数,肢体麻木,倦怠乏力,头晕,下肢水肿,大便干结,皮肤瘙痒。新加坡富乐康中医院共纳入94诊次病案,江苏省中医院纳入92诊次病案,两地区皆得出8种中医证型。新加坡病案证型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肾两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水停、阴虚热盛、湿热内蕴、血瘀脉络。南京病案证型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阴虚血瘀、湿热瘀阻、脾肾两虚、气阴两虚、阴虚夹湿、湿热内蕴、肾虚湿热、阳气不足。通过频数统计,新加坡病案用药总频数为1640次,南京病案用药总频数为1364。对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得出:新加坡病案使用频率排名前十的药物按照降序排列如下:茯苓、山药、白术、熟地黄、泽泻、山茱萸、党参、黄芪、炙甘草、丹皮;南京病案中使用频率排名前十的药物按照降序排列如下:山药、黄芪、茯苓、川牛膝、六月雪、蛇舌草、槲寄生、丹参、石斛、山萸肉。对两地区临床症状的内在关联关系统计得出:新加坡病案临床症状支持度按升序排列前五项为:多食易饥→口干多饮,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倦怠乏力→口干多饮,倦怠乏力→夜尿频数,口干多饮→夜尿频数。南京病案临床症状中视物模糊→小便泡沫支持度最高,其中支持度按升序排列前五位:视物模糊,小便泡沫→口干多饮,肢体麻木→视物模糊,视物模糊→口干多饮,小便泡沫→口干多饮,视物模糊→小便泡沫。药物内关联结果按照支持度由高到低排列:新加坡病案前十位对药关联结果按支持度升序分别是:熟地黄→山药,泽泻→茯苓,白术→茯苓,茯苓,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茱萸,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茱萸→茯苓,熟地黄→山茱萸,熟地黄→ 茯苓,山药→茯苓。南京病案前十位对药关联结果按支持度升序分别是:川牛膝→茯苓,槲寄生→山药,六月雪→黄芪,山萸肉→山药,蛇舌草→六月雪,山药→川牛膝,山药→六月雪,山药→茯苓,黄芪→茯苓,山药→黄芪。新加坡病案的症状-药物关联度较高的为:肢体麻木→山药,肢体麻木→茯苓,倦怠乏力→茯苓,夜尿频数→茯苓,倦怠乏力→山茱萸,倦怠乏力→山药,口干多饮→山药,口干多饮→茯苓,倦怠乏力→熟地黄,大便干结→山药,大便干结→茯苓,上述十一组关联结果置信度均≥0.75。南京病案的症状药物关联度较高的为:下肢水肿→山药,下肢水肿→茯苓,倦怠乏力→黄芪,小便泡沫→山药,下肢水肿→川牛膝,口干多饮→山药,口干多饮→黄芪,倦怠乏力→山药,夜尿频数→六月雪,肢体麻木→山药,肢体麻木→川牛膝,大便干结→茯苓,上述十二组关联结果置信度均≥0.60。根据新加坡地区中医师“方证相应”的临床遣方用药思路,进行“人机结合”式筛选、分析、总结,可归纳出5类核心方。根据南京地区“病证合参”的临床遣方用药思路,进行“人机结合”式筛选、分析、总结,可归纳出8类核心方。2)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52例,脱落2例,余50例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其中32例为女性,18例男性。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可见,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FBG)、血肌酐、尿蛋白定量(U-TP)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治疗后患者血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经治疗后,对疗效做出评价:其中症状疗效判定总共纳入50例患者,治疗后显效的0例,有效有25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50%;对疾病疗效判定亦纳入50例患者,其中显效11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说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本研究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方面:在治疗的12周及随访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心脑血管严重不良事件。出现的不良事件主要为头晕、胃肠道不适。其中有两例患者合并肾性贫血,考虑头晕与贫血有关,故未予特殊处理,后续未再加重。另有2例表现为肠道不适,主要表现为腹泻症状,因方中含有大黄,故考虑与药物功效有关,予减量大黄用量后症状缓解。结论:1)数据挖掘研究关于本病两地患者的年龄分布大致相仿,主要呈现为一个随年龄递增的发病人数,但超过七十岁以后的各年龄段占比逐渐减少。两地区虽然证型分布上存在差异,但是具体用药上皆善用补益脾肾清利活血的中药配伍。新加坡DN病案聚类出5类核心方,多适用于消渴后期阴损及阳,消渴肾病兼有水肿,消渴肾病气阴两虚兼有热证,消渴肾病肾虚湿热证,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者。南京DN病案则聚类出8类核心方分别适用于本病中后期虚实夹杂之阴虚血瘀证,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消渴肾病合并消化道症状,本病各期而有虚证、咳喘,以蛋白尿表现为主而虚像不显或无明显症状,消渴病口干多饮症状明显以及针对消渴肾病单纯的辨病治疗药物组合。2)临床研究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血肌酐、尿蛋白定量(U-TP)、中医证候积分、血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若进一步研究其具体作用机制,或许可为新加坡中医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唐子西[5](2020)在《基于关联规则的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中医学理论和温病学郁热病机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研究,以冀深化温病学郁热辨证方法研究,提高糖尿病肾病的诊疗和临床研究水平。方法:在温病郁热病机理论研究基础上,按照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收集246例糖尿病肾病病例(其中临床病例184例、文献病例62例),设计郁热证候调查表,将医案分为湿热郁结证108例、痰热郁结证51例、燥屎热结证42例、积滞热结证22例、热瘀互结证15例、卫分无形郁热证8例,并以湿热郁结证、痰热郁结证和燥屎热结证作为本课题主要研究证型。以所有医案资料信息作为数据源,进行数据预处理,开展统计学处理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和温病学理论,分析、认识运算结果,开展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研究。结果:1.108例湿热郁结证中症状体征出现频率前十位的分别是脉滑(70.37%)、苔黄腻(69.44%)、口干(66.67%)、乏力(46.30%)、下肢水肿(46.30%)、舌红(45.37%)、脉弦(44.44%)、视物模糊(43.52%)、舌暗红(41.67%)、脉数(38.89%)。设置阈值置信度30%、支持度10%,关联规则运算后发现关联2项时共获得202条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581条规则,关联4项时共获得425条规则,关联5项时共获得105条规则。2.51例痰热郁结证中症状体征出现频率前十位的分别是咯痰(96.08%)、咳嗽(94.12%)、脉滑(74.51%)、口干(72.55%)、苔黄腻(64.71%)、舌暗红(54.90%)、乏力(50.98%)、四肢麻木(49.02%)、脉弦(45.10%)、视物模糊(45.10%)。设置阈值置信度30%、支持度10%,关联规则运算后发现关联2项时共获得431条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2075条规则,关联4项时共获得3921条规则,关联5项时共获得3547条规则。3.42例燥屎热结证中症状体征出现频率前十位的分别是大便秘结(95.24%)、口干(76.19%)、脉弦(71.43%)、舌红(54.76%)、乏力(50.00%)、脉数(50.00%)、视物模糊(50.00%)、尿多(47.62%)、头晕(38.10%)、夜寐不安(38.10%)。设置阈值置信度30%、支持度10%,关联规则运算后发现关联2项时共获得201条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567条规则,关联4项时共获得528条规则,关联5项时共获得200条规则。结论:1.温病郁热辨证方法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辨证方法之一,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共同指导临床辨证运用。2.通过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关联规则分析相结合,认识到糖尿病肾病热相关病证主要有:湿热郁结证:口干、尿黄、下肢水肿、头晕、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其中尿黄、口干和脉滑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痰热郁结证:咳嗽、咯痰、痰粘难咳、痰色黄、胸闷、恶心、呕吐、下肢水肿,其中痰粘难咳、痰色黄和下肢水肿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燥屎热结证:口干、多食易饥、大便秘结、夜寐不安、舌红、苔黄、脉弦、脉数,其中多食易饥、大便秘结和口干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3.本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病性属实为多,“热”、“郁”、“瘀”、“虚”等病机贯穿其中,推测发病日久可因实致虚。研究结果与赵绍琴教授“慢性肾病非虚新论”一致,临床运用郁热机理辨治糖尿病肾病时,可结合“虚”病机全面辨证。

冯皓月[6](2020)在《通络逐浊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通络逐浊法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通过SPSS 26.0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在生活干预、降糖等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甲钴胺片,0.5mg/次,3次/日,口服;治疗组加用中药“健脾通络汤”,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ABI、TBI、VPT、CPT、TCSS、10g尼龙丝检查等指标,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总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9.38%,两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FPG、P2h PG、Hb A1c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PG、P2h PG、Hb A1c较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b A1c、FPG、P2h 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PG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P2h PG、Hb A1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ABI、TBI比较:两组治疗后ABI、TBI均较前改善(P<0.05);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VPT比较:治疗组经治疗后双足足背及足趾的VPT较前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双足足背VPT较前改善(P<0.01),双足第一足趾VP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CPT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感觉异常人数较前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TCSS及10g尼龙丝检查比较:两组TCSS及10g尼龙丝检查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中肢体疼痛、肢体麻木、感觉异常、腹胀纳差、倦怠乏力、大便不爽、肢体重着、皮肤瘙痒等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肢体疼痛、肢体麻木、感觉异常、肢体重着4项症状较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肢体疼痛、肢体麻木、感觉异常、腹胀纳差、倦怠乏力、大便不爽、肢体重着、皮肤瘙痒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上,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疗效更为显着(P<0.01)。研究结论通络逐浊法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运用方药“健脾通络汤”可提高VPT、CPT、ABI、TBI水平,提升TCSS及10g尼龙丝检查积分,改善临床证候,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杨鑫[7](2020)在《芪麦白术汤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将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中高孕酮与非孕酮升高组间多项临床指标、中医证型、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差异、孕酮与胰岛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孕酮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诊疗中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2.观察芪麦白术汤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男性患者血清孕酮水平、胰岛功能及中医证候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研究方法1.不同孕酮水平组间临床指标、常见中医证型、并发症与合并症的数据分析我们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并检测血清孕酮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共251例。采集患者年龄、病程、腰臀比(WHR)、身体质量指数(BMI)、中医证型、并发症及合并症等基本资料,检测血清孕酮、葡萄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性激素、甲状腺激素、血脂、血钙(Ca2+)等临床指标,计算HOMA2-β、HOMA-IS、HOMA2-IR值。根据孕酮水平将其分为高孕酮组(血清孕酮>0.149ng/ml)和非孕酮升高组(血清孕酮≤0.149ng/ml),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对孕酮与胰岛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2.芪麦白术汤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男性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我们选取70例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内热血瘀证的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男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进行糖尿病教育,使用西药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加用维生素E胶丸,治疗组加用芪麦白术汤加减口服,连续服药12周后复查血清孕酮、空腹血糖(FBG)、餐后30分钟葡萄糖(30min-BG)、餐后 120 分钟葡萄糖(120min-BG)、HbA1c、空腹 C 肽(Omin-CP)、餐后30分钟C肽(30min-CP)、餐后120分钟C肽(120min-CP)、Ca2+、中医证候积分等,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果1.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胰岛功能等相关指标与PROG的相关性①相比于非孕酮升高组,高孕酮组患者BMI、Omin-CP、30min-CP、HOMA2-β、HOMA2-IR显着降低,HOMA-IS、E2、T、Ca2+显着升高(P<0.05)。②高孕酮组与非孕酮升高组间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③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纳入病例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证144例,湿热困脾证89例,血瘀气滞证4例、阴虚热盛证14例,阴阳两虚及阳虚血瘀水停证型患者未见。选取其中常见两个证型气阴两虚证和湿热困脾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气阴两虚证与湿热困脾证患者病程、腰围、WHR、BMI、舒张压、Omin-CP、30min-CP、120min-CP、HOMA2-β、HOMA2-IR、HOMA-IS、血清孕酮、睾酮及促卵泡生成素相比均有差异(P<0.05)。气阴两虚组患者血清孕酮水平明显高于湿热困脾证组,且HOMA2-β、HOMA2-IR低,HOMA-IS高,具有统计学差异。④我们结合孕酮水平和中医证型,将纳入病例分为高孕酮气阴两虚证组、高孕酮湿热困脾证组、非孕酮升高气阴两虚证组、非孕酮升高湿热困脾证组。四组间腰围、BMI、0min-CP、30min-CP、120min-CP、HOMA2-β、HOMA2-IR、HOMA-IS、血清孕酮、雌二醇、睾酮、促卵泡生成素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高孕酮气阴两虚证组血清孕酮水平最高,C肽水平、HOMA2-β、HOMA2-IR最低,同时HOMA-IS、雌二醇、睾酮、促卵泡生成素亦高(P<0.05)。⑤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血清孕酮水平与HOMA2-β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r-0.158,P=0.031)。2.芪麦白术汤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患者胰岛功能的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血清孕酮、120min-BG、Omin-CP、120min-CP、HbA1c、HOMA2-β 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FBG、30min-CP、HOMA-IS治疗后较治疗前亦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30min-BG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 30min-CP(76.46±34.82ng/ml VS 109.19±40.89ng/ml)、HOMA2-β(3.11±1.45%VS 4.04± 1.51%)差异显着(P<0.05)。在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中,两组治疗后在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心烦畏热、肢体麻木或疼痛、腰背痛、多食易饥、小便频多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显着(P<0.05),此外,治疗组治疗后大便干燥和健忘症状较治疗前改善亦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心烦畏热、肢体麻木或疼痛、大便干燥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6.14±2.62 VS 2.64±1.47)差异显着(P<0.01)。两组间的临床总有效率(67.9%VS 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中,高孕酮水平与胰岛β细胞功能、中医证型相关。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的中医病机为气阴两虚、内热血瘀,我们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为大法,自拟芪麦白术汤,运用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血清孕酮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及中医证候,为糖尿病的中西医治疗提供参考。

高阳,李书林[8](2020)在《脊髓型颈椎病误诊为脑梗死17例原因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的误诊原因并总结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误诊为脑梗死17例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有明确诱因12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无力,伴颈部疼痛8例,步态不稳4例,意识均清楚,查体四肢肌力下降,双侧Hoffmann征阳性10例,双侧Babinski征阳性7例;门诊头颅CT检查均有双侧基底核区陈旧腔隙性梗死灶。17例均误诊为脑梗死,给予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后行颈椎MRI检查示:颈椎间盘不同程度向后突出,颈髓内可见异常信号,伴或不伴颈椎骨赘形成、椎体滑脱,并经脊柱外科会诊明确诊断为CSM。起病至确诊时间为4~25 d。确诊后8例给予脱水药物联合理疗等处理好转出院,余转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对于以肢体麻木、乏力就诊的中老年患者应考虑到CSM的可能,详细问诊,仔细查体,认真鉴别诊断,必要时加行颈椎MRI检查,以避免误诊。

罗彪[9](2019)在《五味消渴除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五味消渴除痹方对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积分、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印证其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分为两组,均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及降糖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予甲钴胺片口服,0.5mg/次,3次/d。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五味消渴除痹方汤剂口服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积分、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变化情况,并观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记录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有效率为69.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均能够降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治疗组改善四肢疼痛、肢体麻木、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的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优于对照组(P<0.01或者P<0.05)。3.多伦多积分:两组治疗均能降低多伦多积分。治疗组降低多伦多积分优于对照组(P<0.01)。4.糖代谢指标:两组均能降低FBG、2hPG、HbA1C。治疗组降低FBG、2hPG优于对照组(P<0.05或者P<0.01)。5.神经传导速度:两组均能提高双侧胫神经MCV、双侧腓浅神经SCV。治疗组提高左侧胫神经MCV、右侧腓浅神经SCV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五味消渴除痹方联合甲钴胺能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多伦多积分,能够改善糖代谢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肯定,优于单用甲钴胺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杨程[10](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证素分布特征及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病例信息资料,运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软件和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探讨以“证候-证素-中药”为一体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医辨证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将收集到的50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整理,建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病例信息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SPSS 21.0、SQL Server 2012MAddin等数据挖掘分析软件,进行频数频率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证素分布特征及证治规律。结果:通过对50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发现本病的现代临床证治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核心症状是心悸,心胸隐痛,胸闷,纳呆,气短乏力,口渴欲饮和肢体麻木。舌象以舌下络脉曲张青紫、舌红为主,脉象以细脉、数脉为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常见证候群有:(1)心胸隐痛,气短乏力,胃脘痞闷,纳呆,口不渴,口唇淡白,面色淡白,面色少华,咯痰,肩臂疼痛,肢体重着酸疼,小便不利,便溏,舌色淡白,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腻,脉滑;(2)心胸刺痛,口唇青紫,面色淡青,胃痛,胃胀,头痛,腰痛,渴不多饮,皮肤瘀斑,便秘,舌色青紫,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舌下络脉曲张青紫,脉涩;(3)心烦,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口唇红赤,潮热盗汗,耳鸣,两颧潮红,腰膝酸软,小便色黄,大便干燥硬结,舌色红,舌体瘦薄,舌苔少或无,脉细,脉数;(4)心悸,胸闷,消谷善饥,肢体麻木,口渴欲饮,口黏腻,形体肥胖,尿频量多,大便溏结不调,舌体苍老,舌苔黄,舌苔干燥,脉弦。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位主要在心、脾、胃,病性主要是阴虚、气虚、血瘀、痰。证素组合规律有:(1)肝,肾,血虚,阳亢,燥;(2)胸膈,气滞,血瘀;(3)肺,痰,血热;(4)胃,湿,火[热];(5)心,脾,心神[脑],阴虚,气虚。3.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常见方证对应群有:(1)邪热内炽,阴液受损。治以清热凉血泻火,滋阴生津止渴。方用黄连解毒汤、泻心汤、清胃散、当归六黄汤加减。药用生地黄,瓜蒌,赤芍,酸枣仁,黄芩,天麻,知母,钩藤,栀子,车前子,黄连,莲子心,牡丹皮,黄柏,大黄;(2)瘀血内阻,气机郁滞。治以行气活血祛瘀,疏经通脉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丹参饮、活络效灵丹加减。药用丹参,薤白,当归,郁金,鸡血藤,桃仁,柴胡,红花,全蝎,莪术,水蛭,川芎,泽兰,延胡索,地龙,三棱,葛根;(3)肝肾不足,阴阳两虚。治以补益肝肾,阴阳双补。方用加味地黄丸、左(右)归丸、二至丸、地黄饮子加减。药用山茱萸,熟地黄,淫羊藿,枸杞子,泽泻,女贞子,菟丝子,牛膝,天门冬,附子,牡蛎,墨旱莲,龙骨,黄精,杜仲,巴戟天,地骨皮;(4)气阴两虚,脾胃失和。治以补气养阴,健脾益胃。方用生脉散、资生丸、益胃汤、玉屏风散加减。药用白术,山药,石斛,黄芪,麦门冬,甘草,玄参,防风,太子参,砂仁,南沙参,桔梗,玉竹,五味子,天花粉,乌梅;(5)脾虚湿阻,痰浊内蕴。治以健脾祛湿,行气化痰。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枳术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藿朴夏苓汤加减。药用枳实,藿香,厚朴,鸡内金,猪苓,佛手,陈皮,薏苡仁,半夏,茯苓,独活,党参,苍术,生姜,木香。4.症对关联规则提炼出胸闷-心悸,心胸隐痛-气短乏力,失眠多梦-潮热盗汗,胃脘痞闷-纳呆,心胸刺痛-口唇青紫等之间具有强关联;病位证素关联规则提炼出脾-心,胃-脾,胃-心等之间具有强关联,病性证素关联规则提炼出气虚-阴虚,血瘀-气虚,痰-血瘀等之间具有强关联;药症关联规则提炼出心悸-丹参,胸闷-茯苓,肢体麻木-当归,口渴欲饮-麦门冬,心悸-当归,气短乏力-黄芪等之间具有强关联;药对关联规则提炼出桃仁-红花,当归-丹参,黄芪-丹参,麦门冬-黄芪,茯苓-半夏,茯苓-黄芪等之间具有强关联。结论:通过运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软件和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得到了以临床病例为基础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医证候、证素及中药分布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

二、肢体麻木原因种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肢体麻木原因种种(论文提纲范文)

(1)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及症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 国内舌诊文献可视化及计量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研究二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与临床症状相关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研究三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参数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化痰解郁方治疗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病例脱落原因
        2.7 脱落病例的处理
        2.8 中止标准
    3 试验设计
        3.1 试验类型
        3.2 样本量估算
        3.3 分组方法
        3.4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4.4 不良反应观察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单项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3 西医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6 不良反应评价
        6.1 不良反应的程度分级
        6.2 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6.3 不良事件的观察和处理
    7 安全性评价
    8 质量控制
    9 统计学方法
    10 技术路线示意图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2.1 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合并基础疾病的比较
        2.3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2.4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的比较
        2.5 治疗前两组单项中医症状分值的比较
    3 疗效性分析
        3.1 治疗后两组单项中医症状分值变化的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3.3 治疗前后两组HAMD评分的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的比较
        3.5 治疗前后两组BI评分的比较
        3.6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总体疗效的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1.1 中医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的辨证分型
        1.3 中医药的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2.1 卒中后抑郁的定义
        2.2 卒中后抑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卒中后抑郁的现代药物治疗现状
        2.4 卒中后抑郁的非药物治疗现状
    3 本研究观察疗程设立及量表选择的依据
        3.1 观察疗程设立的依据
        3.2 量表选择的依据
    4 化痰解郁方的组方依据
        4.1 立方依据
        4.2 组方配伍分析
        4.3 关于半夏的炮制及运用
        4.4 关于豨莶草运用的思考
        4.5 其它单味药功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 疗效分析
        5.1 对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2 对HAMD评分的临床疗效分析
        5.3 对NIHSS评分的临床疗效分析
        5.4 对BI评分的临床疗效分析
    6 脱落病例分析
    7 安全性分析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及相关材料
    2.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病例脱落标准
        3.4 终止试验标准
    4.样本含量估计
    5.治疗方法
    6.观察指标
        6.1 一般临床资料
        6.2 疼痛症状评价指标
        6.3 腓总神经麻痹的评价指标
        6.4 中医证候积分
        6.5 神经传导速度
        6.6 血清学指标
        6.7 安全性指标
    7.疗效判定标准
    8.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1.立题依据
    2.立法依据
    3.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的制方机理
    4.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的组方原则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穴位注射的作用机理
    6.选穴原则及穴位的作用
        6.1 足三里穴
        6.2 三阴交穴
    7.注射用血栓通的药物作用
    8.疗效分析
        8.1 疼痛及麻痹症状治疗前后评分分析
        8.2 中医证候总积分及证候疗效分析
        8.3 神经传导速度疗效分析
        8.4 SOD疗效分析
        8.5 血流变疗效分析
        8.6 安全性分析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证候积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南京与新加坡中医糖尿病肾病诊疗特色分析及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部分 理论研究
    1. 研究意义
    2. DN中西医的研究概述
        2.1 DN的西医研究概述
        2.2 DN的西医治疗及其分析
    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概述
        3.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辨证分型
        3.4 其他治疗方法
        3.5 总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数据挖掘研究
    1. 数据挖掘概述
        1.1 频数分析
        1.2 关联规则
        1.3 聚类分析
        1.4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临床应用举偶
    3. 基于数据挖掘的南京与新加坡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对比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研究方法
        3.5 数据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病案选择
        1.1 病案来源
        1.2 临床研究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试验方法
        2.3 观测指标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分析
        2.6 疗效判定
        2.7 安全性指标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积分及实验室观察指标对比
        3.3 总体临床疗效评价--症状判定、疾病判定
        3.4 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一
    1. 基于数据挖掘的南京、新加坡中医治疗DN经验对比
        1.1 临床资料分析
    2. 计量数据解构
        2.1 症状频数统计
        2.2 证候统计
        2.3 药物使用频次及功效统计
    3.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分析
        3.1 症状内关联统计
        3.2 药物内关联统计
    4. 症状与药物外关联统计
    5. 聚类分析结果
        5.1 “人机结合”式症状聚类分析
        5.2 “人机结合”式药物聚类分析
    6. 新加坡、南京中医DN诊疗特点辨析
        6.1 症状表现不一
        6.2 证型分布差异
        6.3 用药特点不同
        6.4 治法大致相似
第五部分 讨论二
    1. 脾肾两虚,湿热瘀阻是糖尿病肾病重要病机
    2. 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方法
    3. 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方组方原则及药物分析
        3.1 组方依据及方药组成
        3.2 组方配伍分析
        3.3 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方药解析
    4. 临床研究结果及分析
        4.1 中西医临床疗效及指标评估
        4.2 安全性评估
    5. 结论及意义
第六部分 验案举隅
    1. 糖尿病肾病合并结缔组织病病案
    2. 糖尿病肾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病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临床研究观察量表
    附录二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三 两地区DN医案症状、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四 聚类分析报告图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关联规则的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1.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
        1.2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因素
        1.3 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学说与理论
        1.4 糖尿病肾病的辨证论治研究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2.1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2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2.3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领域的现代研究
    3 温病郁热辨证研究
        3.1 中医病机辨证研究
        3.2 温病郁热病机辨证研究
        3.3 温病郁热病机在辨治肾病中的运用
    4 关联规则方法及其在病机辨证中研究现状
第二章 基于关联规则的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及数量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制订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调查表
        2.2 数据处理
        2.3 数据录入与运算
    3 结果
        3.1 108例糖尿病肾病湿热郁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规则运算结果
        3.2 51例糖尿病肾病痰热郁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规则运算结果
        3.3 42例糖尿病肾病燥屎热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规则运算结果
    4 讨论
        4.1 关联规则运算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体会
        4.2 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各证型运算结果讨论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调查表
综述 糖尿病肾病病机学说与理论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通络逐浊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终止试验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3.2 随机分组的方法
    3.3 治疗方法
    3.4 技术路线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评价标准
    3.7 不良事件的处理与报告
    3.8 数据统计
4 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基线结果分析
    4.3 治疗结果分析
    4.4 安全性分析
5 讨论
    5.1 络脉的实质
    5.2 “络脉”、“病络”与“络病”
    5.3 “络病”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
    5.4 岳仁宋教授从“精郁为浊,络风内动”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5 方药分析
    5.6 数据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概述及流行病学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与诊断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2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2.1 病名源流
        2.2 中医对消渴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药对消渴痹证的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芪麦白术汤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激素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3 性激素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1 病名
        2.2 传统病因与现代病因新说
        2.3 病机不同学说
        2.4 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糖尿病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2.2 高孕酮标准
        2.3 中医证候分型标准
    3. 病例选择
    4. 研究方法
        4.1 数据分析研究
        4.2 临床试验研究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数据分析
        1.1 非孕酮升高组和高孕酮组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
        1.2 非孕酮升高组与高孕酮组患者常见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比较
        1.3 气阴两虚证与湿热困脾证患者血清孕酮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比较
        1.4 孕酮水平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相关指标比较
        1.5 孕酮水平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 临床试验数据结果
        2.1 治疗前各组相关指标的比较
        2.2 治疗后各组相关临标的比较
        2.3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2.4 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讨论
    1. 气阴两虚、内热血瘀是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的基本病机
    2. 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是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的治疗大法
        2.1 芪麦白术汤组方分析
        2.2 芪麦白术汤药对配伍分析
        2.3 芪麦白术汤单味药分析
    3. 孕酮与疾病
        3.1 孕酮
        3.2 孕酮与糖代谢
        3.3 拮抗高孕酮的治疗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孕酮与糖尿病常见指标相关性分析
        4.2 芪麦白术汤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8)脊髓型颈椎病误诊为脑梗死17例原因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症状
    1.3 临床体征
    1.4 影像学检查
    1.5 诊断标准[5]
    1.6 误诊及确诊经过
    1.7 治疗及预后
2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疾病概述
    3.2 临床表现
    3.3 病因及发病机制
    3.4 鉴别诊断
    3.5 误诊原因
    3.6 防范误诊措施

(9)五味消渴除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认识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研究设计
        3.1 分组
        3.2 治疗方案
    4 观察内容
        4.1 一般资料
        4.2 基础检测指标
        4.3 安全性观察指标
        4.4 疗效性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2 多伦多积分评定标准
        5.3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
    8 结果
        8.1 治疗前分析
        8.2 治疗前后分析
        8.3 综合疗效分析
        8.4 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论依据
        1.1 气虚血瘀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证型
        1.2 益气活血法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治法
        1.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 组方分析
    3 单味中药药性药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综合疗效
        4.2 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单项中医证候积分
        4.3 多伦多积分
        4.4 糖代谢指标
        4.5 神经传导速度
        4.6 安全性方面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

(10)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证素分布特征及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资料收集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4 病例选取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资料处理
        5.2 数据挖掘方法
        5.3 统计描述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1.3 身体质量指数分布
    2 频数分布情况
        2.1 症状频数分布
        2.2 体征频数分布
        2.3 证型频数分布
        2.4 证素频数分布
        2.5 中药频数分布
    3 聚类分析情况
        3.1 证候聚类分析
        3.2 证素聚类分析
        3.3 中药聚类分析
    4 关联规则分析情况
        4.1 症状关联规则分析
        4.2 证素关联规则分析
        4.3 药症关联规则分析
        4.4 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中西医认识和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2 西医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2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证候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
    3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证素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
    4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用药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信息采集表
附录 B: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C:作者读研期间情况

四、肢体麻木原因种种(论文参考文献)

  • [1]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象及症状相关性研究[D]. 田昕彤.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化痰解郁方治疗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宝秀.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程瑞丹.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南京与新加坡中医糖尿病肾病诊疗特色分析及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临床研究[D]. 徐常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关联规则的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研究[D]. 唐子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通络逐浊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冯皓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芪麦白术汤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杨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脊髓型颈椎病误诊为脑梗死17例原因分析并文献复习[J]. 高阳,李书林. 临床误诊误治, 2020(01)
  • [9]五味消渴除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罗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证素分布特征及证治规律研究[D]. 杨程.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肢体麻木的各种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