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讲座第四讲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设计方法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讲座第四讲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设计方法

一、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讲座 第四讲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设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存茁[1](2020)在《毫米波通信若干场景中的关键算法研究与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无线数据业务爆发性地增长,为了满足无线通信应用场景的需求,未来的通信网络需要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频谱效率。然而随着无线电低频频段已趋于饱和,即便采用多址技术提高频率利用率,也无法满足未来通信发展的需求,因而势必要开发新的频谱资源。相较于低频段,毫米波频段有丰富的带宽资源。利用毫米波波长短的特性,通过布置大型天线阵列还可以提供显着的波束成形增益。毫米波的价值已在无线通信领域得到认可,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鉴于毫米波的特点,传统低频通信中的系统优化与分析方法已不再适用。例如,在毫米波大规模天线系统中,采用全数字波束成形会增加系统的硬件成本和功率消耗;在基于毫米波的异构网络中,由于网络中节点分布的异构性、随机性和密集性,传统的对节点空间分布采用确定性模型的方法无法使用。已有的毫米波研究工作大多针对具体的混合波束成形设计及系统建模分析,但这些工作都没有充分考虑毫米波的应用场景。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典型的毫米波应用场景包括5G高低频混合组网、大宽带回传、结合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的业务专网场景等。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设计算法以及采用新的分析框架分析其系统特性是5G通信产业实现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研究意义。此外,在毫米波通信系统中,例如基于毫米波的工业物联网和车联网系统,由于大规模天线等空口技术的使用,无线内生安全元素更丰富,需要针对特定的场景设计物理层安全机制。除了传统的信道编码技术,毫米波系统还可以利用大规模阵列天线进行波束成形,从空域上设计安全机制。基于以上背景,论文将针对典型的毫米波通信应用场景,同时结合物理层安全技术,针对不同场景的优化问题,设计低计算复杂度、高性能的优化算法,同时对毫米波混合组网的网络性能进行分析。论文首先针对毫米波业务专网的部署场景,研究了基于毫米波的超低时延MEC系统的相关问题,并设计了在特定通信和计算能力约束下,系统时延最小化的联合波束成形和资源分配算法。针对单用户系统,论文通过发现所构建的问题的特殊结构,将构建的优化问题分解为两个分离的子问题,并设计了基于迭代的加权最小均方误差算法。针对多用户系统,由于所构建问题的目标函数较为复杂,论文引入一系列的辅助变量、不等式约束和等式约束,再将优化问题转化为一个等价但更易于处理的形式后,设计了基于惩罚对偶分解优化框架的联合波束成形和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能够收敛到原问题稳态解,同时具有分布式的特点,能够高效地执行。通过一系列的仿真结果,证明了论文提出算法的优越性,同时证明了将MEC和毫米波集成在一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次,论文针对无线物理层安全,研究了下一代毫米波系统中基于新型人工加扰策略的收发机设计。具体来说,论文考虑一个毫米波频段的D2D信息监听系统,其中一个可疑的发射机在监听控制器的监督管理下与一个可疑的接收机通信,论文研究监听控制器通过波束成形和人工加扰以有效监听可疑通信链路的问题。论文通过优化可疑通信链路的模拟发射和接收波束成形、监听控制器处的干扰和监听波束成形、以及人工加扰的信号功率,以最大化有效的监听速率。在提出的优化问题中,由于变量的高度耦合,以及目标函数和约束的高度非凸性,论文提出了基于惩罚对偶分解框架的联合设计算法。在算法内层,论文通过将优化变量实部虚部分离的方法构建新的变量矩阵,同时利用柯西-施瓦兹不等式对原问题进行转换和构建目标函数的下界,并设计了一种有效的基于凹凸过程法的算法来解决增广拉格朗日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仿真结果,证明了论文提出的算法相较于传统的波束成形和干扰算法能够有效地提升监听系统的性能。最后,论文针对5G高低频混合组网,研究了包含由低频无人机空中基站和毫米波频段地面基站组成的下行垂直异构网络的网络性能。利用无人机移动性,灵活性和三维部署等独特的属性,论文使用无人机作为空中基站灵活地提供无线连接,一种由sub-6GHz频段的空中基站和毫米波频段的地面基站共同组成的下行垂直异构网络模型被提出。在该模型中,地面基站作为低功率的无线接入节点使用毫米波为用户提供高速传输,而空中基站采用sub-6GHz频段和非正交多址技术,以提高覆盖范围和自由度,服务多个用户。论文使用随机几何的分析方法,对空中基站和地面基站分布情况建模,提出了一个灵活的关联策略来解决空中基站和毫米波地面基站的共存问题,以及推导了该垂直异构网络在覆盖概率和频谱效率方面的解析表达式。最后,使用蒙特卡洛仿真对分析进行验证,对该垂直异构网络的性能进行了分析,验证了使用毫米波混合组网的优越性,在理论上为基于毫米波异构网络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徐越[3](2020)在《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与工作的日益智能化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峻,老年人越来越被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抛弃,无法顺利融入“互联网+”社会。老年人数字鸿沟在不断扩大,为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所做的努力却由于各种原因不尽人意。因此,对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合理化的化解路径,对“积极老龄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老年持续活动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信息贫困理论和社会支持与排斥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半结构访谈法和模型分析法,对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运用STATA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由此得出老年人数字包容问题的显着性影响因素;第二,结合线上线下调研的方式收集老年人数字包容的相关数据,构建出老年人数字包容度评价体系,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加权平均评价法测算出上海市的两个典型地区老年人数字包容度,并对结果做出相应的分析;第三,基于实证分析和基于半结构访谈的案例分析,总结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现状和原因;第四,提出化解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路径方法。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实证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居住地、学历、是否焦虑、无线网及宽带接入状况、退休前职业、婚姻状况等为显着影响因素;第二,实证研究发现包容困境包括信息资源供给困境、市场适老化产品不足困境、社会服务环境建设困境、家庭和代际反哺实现困境与老年人自身素养困境五个方面;第三,造成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管理的缺陷、信息化发展提升空间有限、数字化软服务匮乏等。由此,本文从市场、家庭亲友以及老年人自身等方面提出化解路径,并从政府、市场、家庭和个体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完颜邓邓[4](2017)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态。当今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实现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变,能够扩展公共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是借助新技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性选择。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过程中对数字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公民数字素养的教育培训以及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且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界定相关概念,阐释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分析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促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及相关制度建设,调查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造成不均等的现实原因,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并提出其运行策略。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文化权益理论要求政府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服务过程应重视公众参与,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对公众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服务的利用率。依据公平正义理论,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首先建立制度,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水平,服务中应将那些获取服务困难的群体作为重点,均等化是动态变化的、是相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强化政府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职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数字文化需求,建立公民需求表达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2)在国家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及若干地方性数字文化项目的推动下,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水平与数字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城乡与群体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本文运用所构建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不同地域、城乡、群体间的评价,发现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薄弱,这些地区为特殊群体提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明显不足,整体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存在显着差距。造成非均等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制度安排的非均等或相关制度的缺失,包括国家长期区域有别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地区当地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公共文化行业缺乏专门的法律支持、电信普遍服务与信息无障碍发展缓慢等。由于均等化的实现依靠公众的需求与利用,公民自身的经济条件差距、数字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差距等微观因素对非均等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为此,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3)通过对国外实践的调查分析,表明国外经验对于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借鉴意义。主要有: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4)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动态发展原则,构建由目标、对象、责任主体、方式四要素构成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与供给者推进均等化提供一种模式。根据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非均等的现实问题,将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与特殊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将提高对这些地区与群体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作为目标,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力量都是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参与主体,负有不同的责任,确立标准、实施评价是促进均等化的有效方式。(5)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需要从制度环境、服务供给、技术应用、人文与素养四个层面加以推进。制度环境层面,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确立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服务供给层面,改变服务的单一供给方式,发展多元供给主体;明确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技术应用层面,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人文与素养层面,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服务人员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公众素养的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的利用率。

常伟伟[5](2016)在《基于Wi-Fi和Mesh技术的无线城市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城市的建设可以带来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建设无线城市的目的就是可以实现划定区域随时随地的无线宽带服务。本文在大量资料查阅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实验建设。首先分析可能应用于无线城市建设的有关技术的优缺点,找出最适合扬州实情的无线宽带技术,然后分析无线网络建成以后可以应用的行业和领域进行讨论,并通过海内外已经初具规模的无线城市锁采用技术和开展应用的调研,趋利避弊,借鉴外地建设应用中的成功经验,避免建设应用不足之处在扬州重演。通过对扬州一期25平方公里的网络建设的技术采用、工程方案和应用开展情况的详细分析,归纳出扬州无线城市大规模建设所采用技术和建设方案以及运营模式。主要运用技术是Wi-Fi和Mesh技术相结合来组网,使用3G和4G信号作为网络盲区的补充。通过政府引导运营商建设并给运营商建设资金补助和最初三年运维资金补助的方式来建设,分多期逐步建设完善无线宽带网络,为各类行业应用提供保障。

苏超[6](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马小强[7](2010)在《基于IEEE 802.16 WMAN QoS机制的研究和优化设计》文中提出2007年10月,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批准WiMAX无线宽带接入技术成为移动设备的全球标准,以OFDMA TDD WiMAX的名义成为继WCDMA、CDMA2000和TD-SCDMA之后的全球第四大3G标准。随着第二代移动WiMAX——IEEE 802.16m认证进程的加快,标准制定组织IEEE预计将在2010年中期正式完成标准制定,届时IEEE 802.16m将成为全球首个符合ITU定义的4G技术标准。与此同时,WiMAX中的关键技术——服务质量(QoS)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成为WiMAX技术的研究热点。应用于固定、游牧、便携、移动等场景的IEEE 802.16标准,需要满足不同种类服务流的QoS需求。标准中提出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详细定义了五种类型的服务以及BS与SS之间的信令交互机制(如连接建立、带宽请求、UL-MAP消息等),规定了UGS服务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还提出了一种系统的QoS架构,但是对于rtPS、ErtPS、nrtPS和BE这四种服务的调度算法以及具体的接纳控制机制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在研究了IEEE 802.16 MAC层已有QoS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QoS架构,该架构新增了缓冲模块、流量整形模块和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模块;另外,本文使用动态带宽重分配来考虑端到端时延的QoS增强机制,对提出的混合调度算法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混合调度算法在实时业务中产生的时延更少,还能够使单个BS在可允许的端到端时延范围内容纳数量更多的子SS,并且GPSS模式能提供更好的端到端时延要求;对于架构中没有定义的接纳控制机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的动态带宽分配接纳控制机制,并将其与传统的固定带宽分配的接纳控制机制比较,发现提出的接纳控制机制具有更优的性能和效率。然后,针对目前应用广泛的IP网络传送语音(VoIP)服务,本文提出了一种服务感知调度算法用于WiMAX网络中VoIP的调度,研究了提出的算法的性能,并与一些传统的方法做出了比较,还讨论了延迟和带宽效率之间的权衡。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调度算法机制能产生更少的延迟,支持更多的VoIP用户,提高了带宽利用率。最后,针对IMS和WiMAX的融合组网问题,确立了一种端到端的QOS架构,实现了UMTS承载服务到WiMAX接入的扩展和融合。该框架提出了信令协商和WiMAX QoS与IMS QoS的映射,成功地解决了分割的承载服务在不同QOS机制下的互联融合问题。因此实现了整个WiMAX-IMS网络中统一的QoS保证,还能够为每一个差别用户提供综合的低抖动的多媒体服务,这些都是传统的架构所不能提供的。

张勇,朱祥华[8](2005)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系列讲座之三——IEE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积极推动者。在宽带无线接入方面,IEEE已经制定了802.11WLAN无线局域网标准和802.16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标准,并且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制定

曹松[9](2002)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MMDS与LMDS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介绍了MMDS和LMDS的组成、通信方式、所占频谱、覆盖范围、业务范围等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李明,周月臣[10](2001)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讲座 第四讲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设计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建立首先应先进行用户预测 ,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城市或地区的长远发展规划来设计系统规模及覆盖范围 ,最后确定基站及其局址位置、进行施工设计等。指出了具体的进行预测和设计的方法

二、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讲座 第四讲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讲座 第四讲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毫米波通信若干场景中的关键算法研究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写词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毫米波通信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2.1 模拟波束成形
        1.2.2 混合波束成形
    1.3 毫米波通信系统模型及波束成形原理
    1.4 毫米波发展及应用现状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通信中的优化理论及随机几何分析基础
    2.1 优化理论及随机几何理论在通信中的应用
    2.2 优化理论
        2.2.1 凸优化问题
        2.2.2 拉格朗日乘子法
        2.2.3 最优性条件
        2.2.4 优化最小化算法与凹凸过程法
        2.2.5 大规模问题优化算法
    2.3 随机几何分析理论
        2.3.1 齐次泊松点过程
        2.3.2 齐次泊松点过程关键定理
        2.3.3 点过程运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毫米波的超低时延MEC系统中波束成形与资源分配技术
    3.1 研究动机和主要成果
    3.2 基于毫米波的单用户MEC系统介绍
        3.2.1 系统模型
        3.2.2 优化问题
    3.3 基于毫米波的多用户MEC系统介绍
        3.3.1 系统模型
        3.3.2 优化问题
    3.4 基于毫米波的单用户MEC系统中的优化算法
        3.4.1 波束成形的优化
        3.4.2 卸载比例ρ的优化
        3.4.3 整体算法及算法复杂度分析
        3.4.4 移相器具有有限分辨率的算法
    3.5 基于毫米波的多用户MEC系统中的优化算法
        3.5.1 问题(3.8)的重构
        3.5.2 基于惩罚对偶分解优化框架的算法设计
        3.5.3 问题(3.27)基于CCCP的迭代算法设计
        3.5.4 基于惩罚对偶分解优化框架的算法总结
        3.5.5 算法具体实现及复杂度分析
    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1 基于毫米波的单用户MEC系统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3.6.2 基于毫米波的多用户MEC系统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毫米波系统中基于新型人工加扰策略的收发机设计
    4.1 研究动机和主要成果
    4.2 系统模型
    4.3 优化问题
    4.4 技术手段
        4.4.1 增广拉格朗日问题
        4.4.2 问题(4.11)基于CCCP的迭代算法设计
        4.4.3 算法总结与复杂度分析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毫米波地面基站的下行垂直异构网络性能分析
    5.1 研究动机和主要成果
        5.1.1 相关工作及研究动机
        5.1.2 本章主要贡献
    5.2 网络描述
        5.2.1 毫米波层的信道特征和定向波束成形
        5.2.2 sub-6GHz层的信道特征
        5.2.3 用户关联特性
    5.3 信干噪比分析
        5.3.1 毫米波层信号传输
        5.3.2 sub-6GHz层信号传输
    5.4 相关距离分布与关联概率分析
        5.4.1 最近基站的距离分布
        5.4.2 最近干扰基站的距离分布
        5.4.3 关联概率分析
        5.4.4 提供服务基站的条件距离分布
    5.5 覆盖概率分析
        5.5.1 干扰的拉普拉斯变换
        5.5.2 毫米波层的覆盖概率
        5.5.3 sub-6GHz层的覆盖概率
    5.6 频谱效率分析
        5.6.1 毫米波层的各态历经速率
        5.6.2 sub-6GHz层的各态历经速率
    5.7 仿真结果与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具有恒模约束的二次优化问题算法
    B 基于信道匹配的启发式算法
    C 典型UE与Lo S ABS关联概率的推导
    D TBS到典型UE干扰的拉普拉斯变换推导
    E P_T~C准确表达式和近似表达式的推导
作者简历
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数字鸿沟
        2.1.3 数字包容
        2.1.4 数字素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老年持续活动理论
        2.2.2 信息贫困理论
        2.2.3 创新扩散理论
        2.2.4 社会支持理论
第三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实证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设计调查问卷
        3.1.3 调查实施
    3.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
    3.3 老年人数字包容度水平测算
        3.3.1 数字包容度指标体系建立
        3.3.2 数据来源和指标赋权
        3.3.3 数字包容度水平的测算
第四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老年人数字包容的访谈研究
        4.1.1 访谈研究的目的
        4.1.2 访谈研究的方法
        4.1.3 访谈研究的过程
        4.1.4 访谈案例总结
    4.2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
        4.2.1 困境一:信息资源供给困境
        4.2.2 困境二:市场适老化产品单一困境
        4.2.3 困境三:社会服务建设不足困境
        4.2.4 困境四:家庭、代际反哺实现困境
        4.2.5 困境五:老年人素质困境
    4.3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原因分析
        4.3.1 政府管理的原因
        4.3.2 信息化发展原因
        4.3.3 数字化软服务原因
        4.3.4 “初级群体”支持原因
        4.3.5 老年人自身原因
第五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化解路径
    5.1 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5.1.1 英国数字包容经验借鉴
        5.1.2 美国数字包容经验借鉴
        5.1.3 南非数字包容经验借鉴
        5.1.4 国外经验的启示
    5.2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化解路径设计
        5.2.1 路径一:搭建老年人“数字联接桥梁”
        5.2.2 路径二:构建老年人数字包容“支持圈”
        5.2.3 路径三:增强老年人新媒体意识,提高数字素养水平
        5.2.4 路径四:创建和谐安全的数字生活环境
第六章 提高老年人数字包容度的对策与建议
    6.1 政府方面
        6.1.1 加大宣传力度,使观念深入人心
        6.1.2 制定政策法规,提高老年人数字包容重视度
    6.2 市场方面
        6.2.1 转换服务机构的职能,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
        6.2.2 发展“老年科技学”,并培训相关人才投入教学工作
    6.3 家庭方面
        6.3.1 拓宽老年人数字包容支持面,加强支持力度
        6.3.2 提升子代文化反哺意识,加强老中青交流
    6.4 个体方面
        6.4.1 鼓励老年人提升自我数字素养水平
        6.4.2 树立老年人互联网自我保护意识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综述
        1.2.2 国内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
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1.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2.1.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
    2.2 理论依据
        2.2.1 文化权益理论
        2.2.2 公平正义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制度背景
        2.3.1 信息公平获取制度
        2.3.2 公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2.3.3 数字包容制度
    2.4 现实意义
        2.4.1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2.4.2 消弭数字鸿沟
        2.4.3 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3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
    3.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概况
    3.2 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举措与成效
        3.2.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
        3.2.2 财政投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3.2.3 服务覆盖面向农村基层、偏远地区延伸
        3.2.4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整合资源
    3.3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调查——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例
        3.3.1 调查设计
        3.3.2 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3 基层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4 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5 调查总结
4 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因素
    4.1 制度因素
        4.1.1 国家现行法律政策
        4.1.2 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制度
    4.2 经济因素
        4.2.1 地区经济发展与财政投入差距
        4.2.2 不同群体自身的经济条件差异
    4.3 文化因素
        4.3.1 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水平
        4.3.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单位的均等化组织文化
    4.4 技术因素
        4.4.1 信息及通信技术
        4.4.2 信息无障碍技术
    4.5 素质因素
        4.5.1 公众文化素养
        4.5.2 公众数字素养
5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国外借鉴
    5.1 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1 政府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2 行业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3 公共文化机构的政策规划
    5.2 信息基础设施与设备
        5.2.1 农村与偏远地区的服务网点和宽带网络建设
        5.2.2 无障碍网站建设
        5.2.3 辅助技术产品开发
        5.2.4 辅助技术产品应用
    5.3 数字资源建设
        5.3.1 多样性资源建设
        5.3.2 专题资源建设
    5.4 数字服务
        5.4.0 公民数字素养教育服务
        5.4.1 面向农村、偏远地区的宣传推广与服务推送
        5.4.2 为特殊群体推出个性化服务项目
    5.5 国外提供的借鉴
        5.5.1 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
        5.5.2 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
        5.5.3 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5.5.4 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
        5.5.5 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
6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构建
    6.1 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6.1.1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6.1.2 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原则
        6.1.3 动态发展原则
    6.2 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6.2.1 目标与对象
        6.2.2 责任主体
        6.2.3 保障方式
    6.3 保障体系模型
    6.4 保障体系的实例分析
        6.4.1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构建举措
        6.4.2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不足与优化方案
7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
    7.1 制度环境层面
        7.1.1 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
        7.1.2 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
        7.1.3 确立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
    7.2 服务供给层面
        7.2.1 发展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
        7.2.2 明确群体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
    7.3 技术应用层面
        7.3.1 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
        7.3.2 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7.4 人文与素养层面
        7.4.1 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人文精神
        7.4.2 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培训,提高服务利用率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5)基于Wi-Fi和Mesh技术的无线城市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项目研究背景
        1.1.2 项目研究意义
    1.2 无线城市进程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无线城市概括
    2.1 无线城市的定义
    2.2 主流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2.2.1 WLAN
        2.2.2 WiMAX
        2.2.3 3G
        2.2.4 4G 技术
    2.3 线城市组网技术比较
    2.4 无线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 Wi-Fi和Mesh技术分析
    3.1 Wi-Fi和Mesh技术简要概括
    3.2 Mesh网络标准
        3.2.1 Mesh IEEE802.11标准
        3.2.2 Mesh IEEE802.15标准
        3.2.3 IEEE802.16Mesh标准
        3.2.4 IEEE802.20Mesh标准
    3.3 Mesh网络构造
        3.3.1 无线网络构造
        3.3.2 无线Mesh网络的构造
        3.3.3 无线Mesh网络特征介绍
    3.4 Mesh网络关键技术
        3.4.1 Mesh网络的影响要素
        3.4.2 Mesh网络专有路由协议
        3.4.3 Mesh网络的多模方式
        3.4.4 MIMO和OFDM技术在Mesh组网中的应用
4 扬州无线城市建设
    4.1 无线扬州建设方案
        4.1.1 一期和总建设目标
        4.1.2 组网方案
        4.1.3 网络一期建设
    4.2 无线接入设计方案
        4.2.1 IEEE 802.11系列技术标准
        4.2.2 频率使用及规划原则
        4.2.3 技术指标要求
        4.2.4 设计原则及指标
        4.2.5 室内环境下的AP部署
        4.2.6 室外Mesh的规划
        4.2.7 用户的热点容量
        4.2.8 干扰和噪音
    4.3 漫游切换
        4.3.1 子网间客户端移动性
        4.3.2 漫游切换
    4.4 网络各部分负载分担
        4.4.1 无线控制模块的负载分担
        4.4.2 无线AP的负载分担
        4.4.3 MAC分割
        4.4.4 无线网络可靠性
        4.4.5 端到端的业务保证
    4.5 网络安全
        4.5.1 无线网络安全构架
        4.5.2 物理层防护
        4.5.3 链路层安全
        4.5.4 上层网络安全
        4.5.5 全面的无线安全网络
5 无线扬州项目系统功能测试及效益分析
    5.1 统功能测试
        5.1.1 漫游切换功能验证
        5.1.2 AP负载均衡和接入用户数压力测试
        5.1.3 RF(无线射频)管理功能验证
        5.1.4 无线终端定位、故障点定位和入侵检测功能验证
        5.1.5 安全性方面功能验证
        5.1.6 限速功能验证
        5.1.7 QOS功能验证
        5.1.8 网络容量验证
    5.2 无线城市应用项目
        5.2.1 无线办公系统
        5.2.2 城市管理视频立案
        5.2.3 城市应急联动指挥
        5.2.4 环保现场无线监控
        5.2.5 城市信息发布平台
        5.2.6 停车位管理
        5.2.7 公交实时无线监控
        5.2.8 智能无线导游
    5.3 城市投资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分析
        5.3.2 社会效益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IEEE 802.16 WMAN QoS机制的研究和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IEEE 802.16系列标准
    1.2 IEEE 802.16技术优势
    1.3 IEEE 802.16技术的典型应用
    1.4 课题的提出
    1.5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IEEE 802.16宽带无线城域网
    2.1 宽带无线城域网的组网
        2.1.1 WiMAX独立组网
        2.1.2 WiMAX联合组网
        2.1.3 联合组网的可行性分析
    2.2 IEEE 802.16 MAC层协议模型
        2.2.1 特定服务汇聚子层(SSCS)
        2.2.2 公共部分子层(CPS)
        2.2.3 安全子层(SS)
    2.3 IEEE 802.16 MAC层QoS机制
        2.3.1 调度业务类型的定义
        2.3.2 IEEE 802.16系统业务流管理
        2.3.3 IEEE 802.16系统QoS保证机制
        2.3.4 网络接入与初始化
        2.3.5 带宽分配及请求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EEE 802.16 MAC层QoS机制的设计及改进
    3.1 IEEE 802.16系统QoS架构
    3.2 IEEE 802.16系统QoS架构的改进
        3.2.1 缓冲模块
        3.2.2 流量整形模块
        3.2.3 自适应调制编码模块
    3.3 IEEE 802.16系统中改进的QoS调度算法设计
        3.3.1 IEEE 802.16系统的网络架构
        3.3.2 提出的混合调度算法分析
        3.3.3 仿真平台及参数设置
        3.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IEEE 802.16系统中接纳控制的改进机制
        3.4.1 接纳控制基本原理
        3.4.2 服务流优先级设定
        3.4.3 改进的接纳控制机制设计
        3.4.4 仿真平台及参数设置
        3.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iMAX网络的VoIP服务调度算法设计
    4.1 VoIP服务模型
    4.2 WiMAX网络中VoIP服务的调度机制
        4.2.1 IEEE 802.16的业务调度
        4.2.2 多塔调度机制
    4.3 仿真平台及参数设置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iMAX与IMS融合组网中端到端QoS架构设计
    5.1 WiMAX和IMS网络的紧耦合互联融合
    5.2 WiMAX和IMS融合组网的端到端QoS架构
        5.2.1 WiMAX承载服务管理架构(WBSMA)
        5.2.2 端到端的QoS管理架构(QMFA)
    5.3 端到端QoS管理功能架构(QMFA)
        5.3.1 信令控制平面的QoS管理功能
        5.3.2 SGSN令牌中基于策略的QoS协商机制(PQNST)
        5.3.3 用户数据平面的QoS管理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和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系列讲座之三——IEE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802.11无线局域网技术
    1.802.11 MAC层:
    2.802.11物理层:
    3.802.11组网方式:
802.16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1.802.16的标准化:
    2.802.16的协议分层模型:
    3.802.16d的MAC层:
    4.802.16d的PHY层:
    5.802.16e:
802.20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1.802.20的标准范围、性能参数和技术特点:
    2.802.20的系统网络架构:
    3.802.20系统拟采用的关键技术:

(10)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讲座 第四讲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用户预测
二、系统规模及网络结构的设计方法
    1.确定系统规模的考虑原则
    2.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网络结构
        (1) 蜂窝小区的设计考虑
        ①每个蜂窝小区覆盖半径的确定
        ②各蜂窝小区间相互重叠区域大小的确定
        ③所需蜂窝小区数的确定
        ④蜂窝小区的业务量的确定
        ⑤蜂窝小区业务质量的确定
        ⑥无线链路预测
        ⑦小区成本的确定
        (2) 系统频率分配
        (3) 系统网络结构
        ①基于正六边形小区的蜂窝网络
        ②基于矩形小区的蜂窝网络
三、基站站址设置的考虑
四、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考虑
五、设备选型的考虑原则

四、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讲座 第四讲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设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毫米波通信若干场景中的关键算法研究与性能分析[D]. 赵存茁. 浙江大学, 2020(01)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D]. 徐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4]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D]. 完颜邓邓. 武汉大学, 2017(07)
  • [5]基于Wi-Fi和Mesh技术的无线城市建设[D]. 常伟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6]“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7]基于IEEE 802.16 WMAN QoS机制的研究和优化设计[D]. 马小强. 山东大学, 2010(08)
  • [8]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系列讲座之三——IEE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J]. 张勇,朱祥华. 当代通信, 2005(17)
  • [9]宽带无线接入技术MMDS与LMDS的比较[J]. 曹松. 无线电工程, 2002(01)
  • [10]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讲座 第四讲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设计方法[J]. 李明,周月臣. 广西通信技术, 2001(04)

标签:;  ;  ;  ;  ;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讲座第四讲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设计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