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到底有多难?——论文科专业计算机“编程”的教学

“编程”到底有多难?——论文科专业计算机“编程”的教学

一、《程序设计》之难,难于上青天乎?——浅谈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在文科专业中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左彦鹏[1](2016)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文中认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是关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关系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名不副实",制约高职院校发展、影响高职教育内涵提升,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影响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提升。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为对象,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理论为指导,选取广东、山东、江苏、辽宁、天津等省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调查和访谈。研究采用的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的"双师型"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主体,是被调查对象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认识与建议,共40个问题。访谈对象是来自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访谈提纲包括17个问题。本文共分五章。导论。本章首先着重阐述了选题的依据:国家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因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名不副实"。进而作者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通过本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系统研究来阐释和拓展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然后作者对国内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将我国研究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孕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并总结了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特点;进而提出了关于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接着阐述了本研究的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以及方法、思路与进度。第一章从高职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特点、培养对象的特点、课程特点等方面界定其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确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并且在阐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特征基础上,依据各类教育法律法规、政府的政策文件,构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其内涵,主要有高尚的"专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能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第二章,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法,即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理论模型为指导,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现状,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实证研究,真实地显现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道德弱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理念不够先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服务质量不高。第三章主要探究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低下的原因。根据第二章的实证研究结果,笔者讨论了国家政策、制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度阐释。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缺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存在明显不足;高职院校自身原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原因,等等。第四章,在第三章原因分析基础上,主要论述了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本研究提出了如下策略: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制度;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断谋求自我更新与提升。

曾珍[2](2015)在《慕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其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在中国音译为慕课,是一种面向成千上万学员,公开在网上教授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教学理念在全球教育界引起重大反响。本文在概述慕课产生的背景及其对世界各国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将慕课引入基础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重点探讨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慕课的现状及其对策。本文强调,中学历史慕课教学实现了微视频(即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有效结合,不但引发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而且促使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本文分五章来论述慕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其对策。第一章绪论部分,从慕课的产生与发展、慕课对中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冲击等方面,介绍了本文研究慕课的背景及其意义。同时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慕课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中学历史教学实施慕课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中学历史慕课所涉及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慕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实施慕课的对策。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研究中学历史慕课教学的主要观点,并对今后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慕课的前景作了展望。

张明悦[3](2013)在《赣州三中“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90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深入,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启动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在从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模式转变。本文拟通过对赣州市第三中学“口语交际校本课程”的研究,分析高中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现实需求,以及高中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课程实施方面的现状,从而旨在为开发一套适合赣州三中校情的《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进一步提高赣州三中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问题的提出。主要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口语交际校本教材开发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与特色。第二章,《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开发依据。本章主要介绍了口语交际校本教材的开发依据。开发依据部分包括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技术依据。第三章,《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简介。本章主要包括了口语交际校本教材的教材体例说明以及教材内容安排。教材体例说明部分则从教材特色和框架结构两部分依次进行说明。教材内容安排部分则介绍了《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的每章具体内容。附录作为研究成果。此部分则是将上述三章内容作为基础,整合各种资料并结合赣州三中特有的学情及校情,而编制的适合赣州三中高中学生使用的口语交际训练教材。内容设置包括上篇“开口敢言”:倾听,说话,综合实践活动;中篇“开口能言”:朗诵,情景会话,口头报告,话题演讲;下篇“开口会言”:即兴述评,主题辩论,模拟应聘。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的编制时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大量的资料作为支撑,本教材的编制并不一定完整全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为以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杨跃[4](2004)在《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文中认为“培训”这一大众日常生活中呈现的教育活动,却长期处于教育研究视域之外。本研究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将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近乎全民的“培训热”这一文化现象作为透视时代文化特质与社会性格的窗口,将大众“培训热”的考察深进社会学的核心主旨和潜隐议题:“现代性与焦虑”:分析了“培训热”投射出的种种大众“焦虑”心态:个人(包括家长)的“饭碗焦虑”、“成功焦虑”、“身份(自我认同)焦虑”甚至“身体焦虑”以及企业与员工间的“信任焦虑”。正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种种“焦虑”造就了培训的火红和混乱。繁荣与无序并存,理性与躁动共生,正是当下中国“培训热”的真实写照。在现象白描的基础上,又着力分析了“培训热”所蕴藏的“社会焦虑”如何被社会本身所建构?“全球化陷阱”、“专家神话”、“媒介权力”这些“匿名权威”如何为大众焦虑的社会建构推波助澜。 本研究秉持“面向现象”的研究方法论,借鉴了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消费社会学、符号学等视角和方法,尝试多维度的社会研究,综合运用了访谈、现场观察、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透过不同视角洞察种种“培训热”表象,解读当下中国大众情感的生存境遇及其困厄的社会根源。本研究不是对“如何进行和选择培训”等问题进行的规范性研究,而是试图透过“培训热”的各个“窗口”揭示出其背后的众生百态和社会特质;并且着力从社会批判视角进行“重思”与“否思”,通过对“培训(教育)公平”和“培训市场化”的追问以及对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加深对“培训热”的人文反思。 本研究通过揭示“培训热”的复杂性说明,表面红火的“培训热”正是中国大众遭遇传统与现代力量的冲突而心生出莫名焦虑的折射!其背后深隐着大众的无助、无力和无奈!透过“培训热”这扇窗口,触摸到中国大众对社会剧变持有的一种焦躁不安的心态和缺乏理智的群体躁动。社会的焦躁风气与个体的浮躁心理,在社会互动中相互强化、互为因果。“培训热”绝不意味着我们正迎来一个凯歌高奏并人人受益的“终身学习”时代,也绝不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社会”之建构会如此迅速而容易!我们呼唤信仰和理性的回归,呼唤新的信仰和理性的重建!

黄晓林[5](2003)在《《程序设计》之难,难于上青天乎?——浅谈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在文科专业中的教学》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广大文科学生来说 ,《程序设计》课程不亚于“蜀道之难”。然而 ,在高职教育中又普遍存在着计算机与文科专业结合的双专科 ,这样一来 ,对文科生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已成必然。本文从文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 ,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案 ,以期《程序设计》课程在文科专业教学中更为广泛地普及与有效地实施。

二、《程序设计》之难,难于上青天乎?——浅谈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在文科专业中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程序设计》之难,难于上青天乎?——浅谈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在文科专业中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 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二)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
        (三) 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因素
        (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名不副实"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二)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三) 对于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一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理论构建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一)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二) 高职教育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特征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
        (一) 概念界定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内涵
        (一) 高尚的专业道德
        (二) 先进的教育理念
        (三) 丰富的专业知识
        (四) 娴熟的专业能力
        (五) 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状况调查结果
    一、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方案设计
        (二) 调查实施
    二、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状况
        (一)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总体情况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存在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缺失
        (一) 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及意义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缺失的原因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完善
        (一)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完善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缺位
        (一) "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培养存在明显的"唯学历"倾向
        (二) "双师型"教师教育存在严重的学术化倾向
        (三) "双师型"教师教育存在"去师范化"倾向
        (四) "双师型"教师教育缺乏"校企合作"机制
    四、高职院校提供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环境不理想
        (一) 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缺乏规划
        (二) "双师型"教师入职培训内容单调
        (三) 教师培训受限,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提升有限
        (四)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升落空
        (五) 专业的不断调整限制"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自身原因
        (一) "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影响专业素质的提升
        (二) "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影响专业素质的提升
        (三) "双师型"教师的科研能力薄弱,影响专业素质的提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
    一、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
        (一) 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理念
        (二) 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内容
        (三) 国际经验给予的启示
    二、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一) 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二) 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三) 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
        (四) 国际经验给予的启示
    三、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制度
        (一) 完善"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内容
        (二) 完善"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途径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一)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基地
        (二) 建立高职"双师型"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基本单位训练与职业实践机制
        (三) 国际经验给予的启示
    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自我更新与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 制定符合"双师型"教师实际情况的生涯发展规划
        (二) "双师型"教师个人积极参与企业实践
        (三) 积极提升"双师型"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四) 构建"双师型"教师学习型教学共同体
        (五) 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反思能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问题的访谈提纲
    附录3 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实施与管理办法
    附录4 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之人才培养方案(节选)
    附录5 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智能家电方向)专业之人才培养方案(节选)
    附录6 访谈记录1
    附录7 访谈记录2
    附录8 访谈记录3
    附录9 访谈记录4
    附录10 访谈记录5
    附录1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实录1
    附录1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实录2
    附录13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实录3
    附录14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实录4
后记

(2)慕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中学历史慕课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中学历史慕课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慕课
        2.1.2 中学历史慕课与微视频、翻转课堂
    2.2 中学历史慕课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 慕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分析
    3.1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与多媒体教学
    3.2 慕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初步尝试
        3.2.1 C20 联盟推进慕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3.2.2 一线教师尝试制作历史微视频
        3.2.3 一线教师尝试翻转历史课堂
    3.3 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慕课面临的问题
        3.3.1 中学历史慕课面临来自物质技术条件与师资水平的阻力
        3.3.2 中学历史慕课面临如何监督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
4 中学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实施慕课的对策
    4.1 高质量历史微视频的制作与运用
        4.1.1 历史微视频制作面临的问题
        4.1.2 如何高质量制作与利用历史微视频
    4.2 加强中学历史慕课教学团队建设
        4.2.1 建立中学历史教学慕课讲师团队
        4.2.2 实现中学历史慕课讲师与课堂导师的有效配合
    4.3 加强中学历史慕课平台建设
        4.3.1 加强中学历史慕课基础平台建设
        4.3.2 加强中学历史慕课平台的内容建设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3)赣州三中“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特色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特色
第2章 《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开发依据
    2.1 理论依据
        2.1.1 校本教材开发的教育哲学基础
        2.1.2 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2.2 现实依据
        2.2.1 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2.2.2 学生的需求现状
        2.2.3 现行教材的不足
    2.3 技术依据
        2.3.1 校本课程的目标指导
        2.3.2 选修教材编制方式
        2.3.3 职业教材编制方式
第3章 《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简介
    3.1 教材体例说明
        3.1.1 框架结构
        3.1.2 教材特色
    3.2 教材内容简介
        3.2.1 上篇——开口敢言
        3.2.2 中篇——开口能言
        3.2.3 下篇——开口会言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样章

(4)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论文概述)
导论: “培训热”--一个教育研究视域之外的社会现象
    一、 研究缘起
        (一) 来自生活实践的困惑
        (二) 来自理论学习的困扰
    二、 不同视角的研究及其启发
        (一) 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二)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领域的研究
        (三) 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四)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三、 问题提出的心路历程
        (一) “文化研究”的启示
        (二) “大众培训现象”的扫视
        (三) “问题意识”的凸显
    四、 “培训热”:一个教育研究视域之外的社会现象
    五、 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一) 关于本研究“学科定位”的思考:社会批判的视角
        (二) 关于本研究“方法论”的思考:面向现象的研究
        (三) 关于本研究“价值/意义”的思考:“重思”与“否思”
    六、 关于论文标题的说明
第一部分 现代性与焦虑: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与潜隐议题
    一、 何为“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视角
    二、 现代社会的转型特质--“变迁”层面的“现代性”追问
        (一) 涂尔干:“失范”的社会
        (二) 鲍曼:从“追求秩序”到“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
        (三) 吉登斯:“风险社会”
        (四) 鲍德利亚:“消费社会”
    三、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体验”层面的“现代性”追问
        (一) 齐美尔:“文化悲剧”导致的“腻烦性焦虑”
        (二) 弗洛姆:“个体化”进程催生的“逃避性焦虑”
        (三) 鲍曼:“两难困境”带来的“选择性焦虑”
        (四) 吉登斯:“自我反思”诱发的“生存性焦虑”
        (五) 鲍德利亚:“消费迷狂”引发的“精神贫困性焦虑”
    四、 “断裂的社会”--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第二部分 “大众”“焦虑”透视:以“培训热”为“眼”
    引子: 焦虑:当下中国社会的“大众”心态
        1 、 “社会焦虑”:现代人的“心病牢狱”
        2 、 “培训热”:乱局中的粉墨生态
    第一章 “成功”辩证法
        引子: 中国的孩子为何如此辛苦?
        一、 “应试培训”:经久不衰的“香饽饽”!
        (一) “考试”的诞生:一场“学习的革命”
        (二) “新东方”:何以成为“传奇神话”?
        二、 “特长培训”:“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 “速成培训”:一种新的教育快餐!
        (一) “速成培训”广告扫视
        (二) “四年大学一年上完”
        (三) “效率至上”:“教育麦当劳”的实质
        四、 “成功学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 “书中自有黄金屋”--“成功学”畅销书一瞥
        1 、 “成功人士”的六大典范
        2 、 迅速致富的三个秘诀
        3 、 如何培养正确的金钱意识
        4 、 成功的秘诀:如何赚更多的钱
        5 、 成功的关键:强烈的企图心
        (二) “成功人士”的神话
        (三) “国际自由族”
        (四) 年薪:衡量“成功”人才的“新”标准?
        五、 “成功”背后的大众心态解读
        (一) “金钱崇拜”:当下的“社会性格”
        (二) “实用主义”:大众的“集体无意识”
        (三) “竞争提前化”:社会的“群体躁动”
    第二章 “饭碗”交响乐
        引子: “剪不断理还乱”的“考证情结”
        一、 “逃避自由”:“考证热”的社会心理透析
        (一) “情非得己”
        (二) “职场无奈”
        (三) “盲目跟风”
        (四) “引领时尚”
        二、 “信任系统”与“文化资本”:“证书”的社会角色
        (一) 证书:一种“信任系统”
        1 、 现代社会的信任系统
        2 、 现代社会的理性色彩
        (二) 证书:一种“文化资本”
        1 、 “文化资本”:自我认同的“权力话语”
        2 、 “文化资本”的“回报率”
        三、 “理性的非合理化”:“证书热”的社会负功能
        (一) 教育行为的非理性化
        (二) “人才高消费”的怪圈
        (三) “知识失业”的蔓延
        (四) “泡沫教育”的浮出
        四、 “知识失业”带来的社会心理震荡
        五、 “共谋”织就的“考证培训网”:以IT认证培训为例
        (一) 多方力量的“共谋”--IT认证培训“产业链”扫描
        1 、 着名IT厂商竞相发起
        2 、 考试服务商乘机介入
        3 、 培训服务商争相涌入
        4 、 潜在求职者热情捧场
        (二) “背出来的证书”--IT认证培训舞弊扫描
        (三) “诚信危机”与“监督乏力”--IT认证培训虚假繁荣的背后
        1 、 利益驱动
        2 、 诚信危机
        3 、 监督乏力
        (四) “囚徒困境”与“理性悖论”--IT认证培训虚假繁荣的再思考
    第三章 “信任”奏鸣曲
        引子: 企业文化: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一、 “入模子培训”:新的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征服”:“劳动力再生产”的关键词
        1 、 “入模子培训”:绝不仅仅是讲故事
        2 、 礼仪培训:“权力的仪式化”
        (二) 文化管理:深层隐蔽的“权力控制”
        1 、 理性主义:管理理论根深蒂固的传统
        2 、 “规训权力”的行使:“知识/权力共同体”
        3 、 “管理学”的诞生:一种“道德技术”
        二、 “阶梯式培训”:HRM话语的规训实践
        (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话语分析
        1 、 划分实践
        2 、 工作时间表
        3 、 工业主体的诞生
        (二) “阶梯式培训”概览
        1 、 “职业”(career)的历史建构
        2 、 “阶梯式培训”中“教育公平”的思考
        3 、 “阶梯式培训”中“效率优先”的反思
        (三) “控制的辩证法”:“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
        三、 “魔鬼训练”:“虚幻的镜像”
        (一) “魔鬼训练”万花筒
        (二) “魔鬼训练”:“攻心游戏”还是“恶俗炒作”?
        (三) “魔鬼训练”:一个“虚幻的镜像”
        四、 “信任焦虑”的时代背景:从“沉重的现代性”到“流动的现代性”
    第四章 “身体”修辞学
        引子: 围绕“身体”的“另类培训”
        一、 “身体视域”的回归
        (一) 梅洛-庞蒂:“现象学的身体”
        (二) 戈夫曼:“印象管理的身体”
        (三) 福柯:“驯顺而有用的身体”
        (四) 吉登斯:“行动系统的身体”
        (五) 布迪厄:“作为资本的身体”
        二、 身体的反思监控与自我建构
        (一) 身体:自我反思的投射
        (二) 身体:自我选择的产物
        三、 “身体焦虑”与自我认同
        (一) 身体监控:面对面互动中的“沟通焦虑”
        (二) 身体消费:消费文化逻辑下的“认同焦虑”
    第五章 “身份”乌托邦
        引子: “高端培训”“这边风景独好”
        1 、 “高端英语培训”独领风骚
        2 、 “高级经理培训”走俏市场
        3 、 “圈子”影响培训
        4 、 “学英语用拇指”?时尚!
        一、 “身份的社会”
        (一) 社会分层与职业阶层
        (二) 职业选择与自我认同
        (三) 自我认同困境:现代性的侵入
        二、 时代的“社会性格”
        (一) “符号”:消费社会的“无形杀手”
        (二) “格调”:新的阶层分野
        三、 学习:成为一种“时尚”?
第三部分 大众“焦虑”的社会建构
    第一章 全球化陷阱
        引子: “洋味十足”的证书.考试.培训
        1 、 “洋学校”
        2 、 “洋证书”
        3 、 “洋考试”
        4 、 “洋培训”
        一、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二、 全球化:资本的世界性扩张
        三、 教育何以面对“全球化”?
    第二章 专家神话
        引子: 一幕幕“专家神话”的“闹剧”
        1 、 “如此外教”
        2 、 “录像上的大师”
        3 、 “高级研修班”
        4 、 “权威认证”
        一、 “专家系统”的现代权威
        二、 “信任关系”的现代变革
        三、 “明星专家”的现代生成
        四、 呼唤“真正的知识分子”
    第三章 媒介权力
        引子: 广告话语的意义空间
        一、 意义的嫁接
        二、 意识形态的质询
        (一) 意识形态及其质询效果
        (二) 无意识欲望的召唤
        (三) 理论意识形态的质询
        三、 “证言式广告”
        四、 广告的实质:一种权力工具
第四部分 反思与追问
    一、 围绕“培训”的三个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再思考
        (一) 为何培训?--关于“培训(教育)目的”的思考
        1 、 “终身教育”的本初内涵--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梳理
        2 、 “培训就无需人文关怀吗?”
        (二) 培训谁?--关于“培训(教育)公平”的思考
        1 、 “竞争的起跑线还是公平的吗?”
        2 、 “培训究竟是谁的福利?”
        (三) 谁培训?--关于“培训市场化”的思考
        1 、 “像开麦当劳一样来办学校”?--以英语培训为例
        2 、 培训市场亟待规范
    二、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
        (一) “大众社会”:当今时代的基本特质
        (二) “他人导向”:无处不在的“匿名权威”
        (三) “认同难题”:当代大众的生存困境
结语: “板子”究竟该“打”在谁身上?--未尽的思考!
参考文献

四、《程序设计》之难,难于上青天乎?——浅谈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在文科专业中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 左彦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2]慕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其对策[D]. 曾珍.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2)
  • [3]赣州三中“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开发研究[D]. 张明悦. 赣南师范学院, 2013(07)
  • [4]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D]. 杨跃.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
  • [5]《程序设计》之难,难于上青天乎?——浅谈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在文科专业中的教学[J]. 黄晓林.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4)

标签:;  ;  ;  ;  ;  

“编程”到底有多难?——论文科专业计算机“编程”的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