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项目政策要调整

“天宝”项目政策要调整

一、“天保”工程政策应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1](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魏虹霖[2](2020)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旅游业不断拓展发展思路、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内生动力,全域旅游应时而生。伴随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时代到来,我国每年的游客数量大幅攀升,旅游业相关的基础建设要求提高。交通作为旅游业的基本支撑和前提,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保障全域旅游发展,本论文针对交通建设滞后问题,对现有不合理的区域公路网布局进行优化,打造高效便捷的区域公路网络,以满足全域旅游发展区域诱增的旅游交通需求,同时为游客带来更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本文基于常规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模型及方法,充分考虑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诱增交通情况,研究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方法。首先,分析全域旅游对交通的影响,并研究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游客出行特征,从而对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交通特性进行分析。其次,结合区域社会经济,考虑区域交通需求和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诱增的交通需求,采用四阶段法分两部分对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区域交通需求进行预测。根据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对公路网规模的影响,选取相关性最高的旅游收入作为修正因子,修正公路网系数k值,得到全域旅游背景下改进的国土系数法,测算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区域公路网合理规模。然后,基于全域旅游背景下公路网的合理规模,科学选取4个目标函数及4个约束条件,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对区域公路网等级结构进行优化;并在现有路网的基础上,以公路网连结度最大、公路网重要度最大、旅游诱增交通量最大为目标建立基于全域旅游的公路网布局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其求解,得到考虑全域旅游诱增情况的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方案。最后,运用Arc GIS软件平台及其叠置分析工具将得到的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方案与生态环境保护区进行叠图分析,并根据叠图分析结果,对影响生态环境的路线进行调整,得到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公路网布局优化方案。通过考虑生态环境影响,有效减少公路建设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保障公路建设与全域旅游协调发展,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通过本文研究得到了全域旅游视角下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的方法,并对此方法进行实例应用,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全域旅游的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朱震锋[3](2019)在《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典型区域,除了林区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之外,同时又有着在资源、经济、社会乃至企业等多个层面上的一系列复杂内涵。也正是如此,国有林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便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既有着持续至今的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又不乏对资源利用与保护这一横亘在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历史命题的探求、解答。依托国家生态建设和财政支持,十多年来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和资源危机逐步得到缓和,但根植于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和林区政企合一体制方面的内在问题却并未彻底解决,加之全面停伐政策对林区带来的巨大冲击,林区面临着一系列严峻形势。2015年中央出台《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这为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竭力应对全面停伐的关键档口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意见》出台之后,黑龙江国有林区加快了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制定通过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设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自此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本文正是立足黑龙江国有林区对预期改革目标的迫切需求,以系统创新的研究范式提出构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这一总体研究目标,充分调动林区资源,不断激发改革活力,提升改革动力,进而加快林区改革进程并提高改革绩效,促进林区从根本上破解体制困境、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围绕着科学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展开一系列深入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国有林区改革、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这是开展后续研究内容的最基本前提。根据对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目标、改革路线、改革任务的系统把握,界定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基本内涵,即通过有效协调改革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相关改革措施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彼此之间协同并进,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林区各领域的改革实践,以此提高改革的进程和最终成效。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还可以根据功能不同进一步划分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第二,分别从理论和现实层面阐述了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重要基础。理论基础方面,搭建了“金字塔”式的理论支撑体系,其中,熊彼特创新理论主要为深刻领会和揭示本研究旨在构建的改革创新机制的理论逻辑和基本理念服务,深化对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内涵的理论认识,为后续改革创新机制构建的目标设定及预期的理论研究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支持;创新系统理论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构建提供了有效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国企改革理论和供给侧理论则分别对林区改革中关于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及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提供指导。现实基础方面,基于对近年来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的新内涵和新趋势进行的创新性解构及深刻分析,系统论述了这些新内涵和新趋势对构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所提供的现实依据。第三,在系统描述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生态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以及赴黑龙江森工系统开展有关国有林区改革的专题访谈,总体呈现了当前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具体实践现状及取得的基本成效;挖掘和归纳了改革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对影响林区改革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上述现状研究及定量研究为后续具体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提供了充分的定性和定量支持,同时还借此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创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后续改革任务,并在完善创新机制的同时兼顾增强、削弱林区改革的驱动、扰动因素,为下文建立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提供思路。第四,具体构建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理论框架。明确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设计目标和基本原则;并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深入分析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运行机理。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在整个研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部分的研究结论,为后续专门构建改革创新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指导。第五,从两个方面展开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主体研究。一是探究了推动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的动力机制,在明确动力源的前提下,从两类动力源入手建立了具体的驱动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的动力策略,这是后续建立的改革创新机制得以持续运行的前提基础。二是充分结合已经完成的理论框架及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林区和地方融合发展机制等为基本路径,实现了本文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总体研究目标。最后,基于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具体构成、运行机理、动力体系以及作用路径等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同时充分参考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第四章中关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如何构建综合保障机制所明确的3个着力点,分别从三个方面构建了改革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第一,积极确立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思想认识,为林区改革创新提供思想保障。包括加强改革政策解读和宣传、强化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思维。第二,营造良好的改革创新环境,为林区改革创新提供环境保障。

王慧[4](2015)在《东北国有林区改革对职工经济福利变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国有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现象由来已久。为缓解两危,谋求发展,东北国有林区内部涌现出大量的改革尝试。这些发源于基层的改革实践对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探索全国性的国有林区改革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以东北国有林区为研究区域,根据东北国有林区3省24个林业局1454户职工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考察了东北国有林区改革对职工福利变化的影响。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理论和文献进行了综述,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归纳提炼出四种主要的改革类型,即森林资源承包管护责任制、市场化手段组织林业生产、加工企业转制和一次性安置富余职工。然后运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逆概率加权法、Probit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东北国有林区各项改革对职工家庭就业、收入、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北国有林区各项改革已经取了一定的成效,对国有林区职工家庭经济福利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基于调查资料的描述性统计揭示如下趋势:第一,国有林区就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国有林业部门为主向多样化就业转变;第二,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水平显着提高的同时,职工家庭收入不平等程度加剧;第三,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非林业收入、非国有部门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明显上升,职工家庭对国有企业、林业、林区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国有林区发生的各项主要改革创新,对上述变化有程度不同的影响。第一,森林资源承包管护责任制促进了劳动力在林业和国有部门就业比重的上升,显着地增加了职工家庭人均收入的同时也加剧了林区收入不平等;第二,市场化手段组织林业生产,通过引入竞争有效地降低了林业生产的价格,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林业就业,促进了职工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改变了计划经济下低水平的收入平均分配的方式,竞争能力强的职工获利的同时,也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第三,加工企业转制转变了企业性质,活跃了林区市场经济,推动了劳动力从国有部门流向非国有部门,促使国有林区职工家庭人均收入、非国有部门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显着增加,也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第四,一次性安置富余职工推动劳动力流向非林业行业,就业区域不断向外扩张,对职工家庭人均收入和收入结构均有显着影响。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到的启示为:第一,在东北国有林区存在大量的制度创新,这些创新在增加林区就业,改善林区职工福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应该成为国有林区改革政策的实践基础;第二、国有林区改革带来市场配置资源程度的提高,也会引起林区社会两极分化的扩大,国家应在提供社会保障方面进行政策倾斜,以平衡效率和公平。

郭玉东[5](2015)在《根河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和质量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并影响着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效果的直接体现,是衡量现代林业经营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森林经营的目的不仅要单纯的获取森林生长量,更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研究分析根河林业局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利用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后的森林资源增量,对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等服务功能方面取得的生态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如下:(1)根河林业局森林资源总量呈上升趋势。活立木总蓄积增长率4.14%,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了增长8.64%、8.61%,森林覆盖率由81.00%增长到2014年的88.05%,净增长7.05个百分点,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2)森林资源结构总体得到优化。林种结构得到显着优化,生态公益林由3.33%调增到65.57%,商品林由96.67%调减至34.43%。树种组成结构变化较小,基本上与大兴安岭林区8落2桦的顶级群落树种组成结构保持一致。林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近成过熟林比例较小,森林可利用材种资源大幅度减少,森林生态效益相应下降。(3)天保工程前后森林资源质量不稳定,波动范围在79.72-91.89 m3·h-2之间。不同龄组之间,近熟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最高,成熟林和过熟林质量次之,中龄林质量居中,幼龄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最低。(4)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体呈增加趋势。森林涵养水源量增加6.63E+07 m3;固土量增加98115.448 t,保育土壤N元素量增加55.430 t,保育土壤P元素量增加38.546t,保育土壤K元素量增加1733.012 t,保育土壤有机质量减少366.037 t;森林植被固碳量增加150906.619t,土壤固碳量增加359886.251t,释氧量增加404001.971 t;积累营养物质总量增加18293.431t,其中:林木N、P、K积累量分别增加7310.075 t、2664.222 t、8319.133 t。(5)天保工程实施前后涵养水源价值增加7.63亿元,保育土壤价值减少0.0115亿元,固碳释氧价值增加11.8亿元,营养物质积累价值增加2.77亿元。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功能是根河林区森林发挥的主要功能,占森林生态效益增加总量的87.55%,在改善当地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发挥着良好的生态效益。森林生态效益总量增加22.19亿元,相当于根河市2014年GDP的54.41%。

朱颖[6](2015)在《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则是增加生态产品生产。黑龙江国有重点林区作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自然屏障、东北亚陆地区生态系统的主体资源以及东北乃至华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其特殊的生态区域位置及森林生态系统状况,决定了生态服务产品生产是其森林经营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而且经营的方式等也对森林生态服务水平有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因为管理体制不顺以及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可采资源几近枯竭、森林结构不合理、质量严重下降。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显示,遭受病虫害、火灾、气候和其它灾害的森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49.96%,生态退化以及森林资源总量的减少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提升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有效供给的途径以及创新森林资源管理体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研究领域中,以促进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有效供给并实现多元主体合作供给的目的,深入研究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产品政府供给的具体行为及实现路径,为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以森林生态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现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长期稳定的持续供给为目标,在大量文献资料分析、统计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力求立足科学研究的前沿,在考虑森林生态服务产品不同于一般公共产品特性的前提下,提出本命题研究的逻辑思想。然后,尝试从理论上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政府供给的概念及其内涵,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进一步分析政府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评价政府供给效率,并设计了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措施。首先,本文厘清了森林生态服务的概念、森林生态服务供给的概念以及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概念与内涵;并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理论依据;其次,本文对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状况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分析了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方式,并利用国有重点林区的历次清查数据从森林资源总量、结构和质量三个方面的动态变化对政府供给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从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资金来源、供给结构、供给管理等方面梳理了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再次,从理论上梳理了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影响因素,并利用调查问卷获得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然后,运用灰色GM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最后,设计了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一体多元”路径及保障措施。主要从界定合作供给主体、明晰供给的内容、优化供给的结构、创新供给管理体制等方面设计了政府供给的实现路径,并以此为基础从政策支持、绩效评估与监督、外部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保障措施,促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各多元供给主体合作供给的实现。本文从公共管理视角来研究森林生态服务的政府供给,运用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框架来研究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行为,设计“一体多元”的供给主体体系,围绕森林生态服务多元主体共治、共享和共赢的要义,以实现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有效供给为目的,促进国有重点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刘懿锋,孙浩进[7](2014)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林区凭借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在生态建设和经济转型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然而,作为国家级限制开发区,林区在公益性事业运营经费、接替产业发展、生态移民、省内政策扶持等方面依然存在瓶颈,这些困难和问题仅靠林区自身难以解决,还需要国家和黑龙江省政府给予相应的支持。随着大兴安岭林区转型进入关键期,进一步推进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应结合区位特征和优势,完善生态功能区建设空间布局,发展生态农业、对俄合作区和生态旅游休闲区。

杨华,范宏韬[8](2014)在《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天保工程期间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从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针对保护区存在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系一直未理顺等主要问题,提出在天保工程二期应调整管理体系、将保护区管理机构纳入天保工程实施单位并建立长期有效的联动管理体制等对策建议。

王健[9](2010)在《国有林业扶持性政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国有林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有林业的特殊性,以及目前国有林业地位和主导功能的转变,客观上要求国家对国有林业的扶持。虽然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国有林业的发展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加,但相较于林业发达国家,其扶持水平依然偏低,而政策在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关于林业扶持性政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其次国有林业扶持性政策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分析,选择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国有林业扶持政策的变迁,分析国有林业扶持政策的现状,认为早期的扶持性政策很少,且重点扶持经济目标,现阶段的扶持重点在国有林业的生态目标上。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为例,对国有林业扶持政策效应进行评价,总结出目前国有林业扶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的林业扶持性政策方面的成功做法,为我国的国有林业扶持性政策研究提供经验借鉴。最后从投资信贷体系、法律制度以及林业保险、国有林业后续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国有林业扶持性政策的对策。以便为我国国有林业扶持性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郭燚涛[10](2010)在《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公共投资研究可以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是对公共财政效率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可以更好地为政府财政、环境资源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制度机制依据。可以说,绿色公共投资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模式。该论文在深入分析绿色公共投资的概念、范围、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微观效率分析的计量方法原理。论文总结和吸收了他人在该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依据公共财政公共投资原理、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原理的相关理论,尤其是尝试将公共投资宏微观效率分析方法理论,结合自然资源环境投资的特点,吸收、系统归纳并应用于绿色公共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之中。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1.首次构建起一个系统完整、富有新意的理论体系,涵盖了投资、绿色投资、公共投资(政府投资)、绿色公共投资、绿色公共投资效率(宏观、微观)、绿色公共投资效率影响因素、改善绿色公共投资效率及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等诸多内容。2.为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实证分析、评价和决策奠定基础,得出了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微观效率不足的基本结论。对我国绿色公共投资进行宏观效率实证分析,结合四川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项目微观效率作了实证分析。分析得出: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贡献和促进作用,但存在着产出效率损失;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最优规模是占GDP的8.41%,我国经济和社会公众对绿色公共投资的需求在增加,但绿色公共产品的供应还存在规模投资不足,绿色公共投资存在非常大的增长空间;2000年前后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结构效率出现了“飞跃性”分水岭,2001-2008年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结构效率要高于全社会的资本配置效率,从国际横向比较看仍然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我国绿色公共投资项目的规划概算、执行管理水平以及实际微观效率水平,都还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3.针对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宏观微观效率的缺失,剖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公共财政职能,加大绿色公共投资力度,使规模比重早日达到最高点最优值、缩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环保投入曲线之间峰顶距离;通过打造产业链、建设重点产业布局、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战略,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地带专业化,提高绿色公共投资专业化、分工水平的鼓励和刺激,做强做大我国绿色公共投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市场机制贯穿于政府扶持的投资、融资和产权制度安排、产业链衔接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作用,构建和完善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和产业效益评价分析体系,健全完善我国绿色公共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对绿色公共投资采取多准则决策技术进行绩效评价;建议以“大部制”为改革基调,推进组建国家级环保委员会,实施环境保护“跨区域跨行业”综合性行政管理,推动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职能改革,推进委托代理模式下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完善以公共选择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决策制度机制。

二、“天保”工程政策应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保”工程政策应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权制度
        2.1.2 林权制度
        2.1.3 制度绩效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3.3 林权制度现状
        3.3.1 林权制度目标
        3.3.2 林权制度设计
        3.3.3 林权制度实施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1 指标选取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评价过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分析方法选取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3 结果分析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8.1.2 分析方法选取
        8.1.3 分析过程
    8.2 结果分析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3.3 健全法治环境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全域旅游视角下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域旅游的提出
        1.1.2 全域旅游与公路交通融合发展
        1.1.3 全域旅游视角下区域公路网布局亟需优化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4 国内外研究评价及突破方向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全域旅游的交通特性分析
    2.1 全域旅游对交通的影响分析
    2.2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游客出行特征
    2.3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交通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全域旅游的交通需求预测
    3.1 全域旅游背景下交通需求预测的特点
    3.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3.2.1 社会经济预测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3.2.2 人口发展预测
        3.2.3 经济发展预测
    3.3 区域交通需求预测
        3.3.1 全域旅游交通生成预测
        3.3.2 全域旅游交通分布预测
        3.3.3 全域旅游交通方式划分
        3.3.4 全域旅游交通分配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全域旅游的区域公路网合理规模预测
    4.1 基于全域旅游的公路网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4.2 传统的公路网规模预测方法简析
        4.2.1 国土系数法
        4.2.2 节点连通度法
        4.2.3 弹性系数法
        4.2.4 类比法
        4.2.5 生长曲线模型法
    4.3 全域旅游背景下改进的国土系数法
        4.3.1 国土系数法的不足
        4.3.2 改进思路
        4.3.3 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方法
    5.1 公路网等级结构优化
        5.1.1 等级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5.1.2 等级结构优化模型求解
    5.2 基于全域旅游的公路网布局优化
        5.2.1 优化节点选取
        5.2.2 优化目标的确定
        5.2.3 约束条件的确定
        5.2.4 公路网布局优化模型形式
        5.2.5 公路网布局优化模型求解
    5.3 基于生态环境影响的公路网布局调整
        5.3.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内容
        5.3.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例应用
    6.1 大英县现状概述
        6.1.1 县城概况
        6.1.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6.1.3 公路交通发展现状及评价
        6.1.4 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6.2 社会经济预测
        6.2.1 人口发展预测
        6.2.2 经济发展预测
    6.3 交通需求预测
        6.3.1 公路客运量预测
        6.3.2 公路货运量预测
        6.3.3 客货运发生、吸引总量预测
        6.3.4 公路运输交通量分布预测
        6.3.5 交通方式划分
        6.3.6 交通分配
    6.4 全域旅游背景下改进国土系数法合理路网规模预测
        6.4.1 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预测
        6.4.2 改进国土系数法合理路网规模预测
    6.5 公路网等级结构优化
    6.6 公路网布局优化
        6.6.1 优化节点
        6.6.2 公路网布局优化
        6.6.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国有林区
        2.1.2 国有林区改革
        2.1.3 创新机制
        2.1.4 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
    2.2 基础理论体系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2 创新系统理论
        2.2.3 国企改革理论
        2.2.4 供给侧理论
        2.2.5 各理论功能及地位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黑龙江国有林区概况
        3.1.1 社会发展状况
        3.1.2 经济发展状况
        3.1.3 生态资源状况
    3.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实践现状分析
        3.2.1 黑龙江国有林区体制机制概貌
        3.2.2 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2.3 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2.4 森工企业经营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过程中的障碍和挑战
        3.3.1 社会职能移交情况复杂
        3.3.2 资金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3.3.3 区域发展参齐不齐
        3.3.4 协调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3.4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因素定位及作用机理分析
        3.4.2 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3.4.3 模型测算及验证
        3.4.4 结果讨论与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社会经济需求分析
    4.1 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4.1.1 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内涵解构
        4.1.2 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4.2 林区经济发展社会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2.1 林区经济发展社会化的总体表现
        4.2.2 宏观视域下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2.3 微观视域下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 林区生态资本市场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1 林区生态资本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4.3.2 产权要素层面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3 市场要素层面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4 林区资源型经济持续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4.1 林区资源型经济持续化的基本态势
        4.4.2 非木质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
        4.4.3 木材经济理性回归对改革创新的潜在需求
    4.5 林区和地方社会经济一体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5.1 林区和地方社会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内涵
        4.5.2 林区和地方社会一体化发展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5.3 林区和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构建的理论框架
    5.1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设计目标及原则
        5.1.1 创新机制设计的总体目标
        5.1.2 创新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基本构成
        5.2.1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
        5.2.2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运行机制
        5.2.3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
    5.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运行机理
        5.3.1 创新机制的执行动力
        5.3.2 创新机制的运行过程
        5.3.3 创新机制的运行保障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
    6.1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动力源
        6.1.1 生存需求催生改革创新动力
        6.1.2 发展需求激发改革创新动力
        6.1.3 生态需求增强改革创新动力
    6.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动力的类别
        6.2.1 改革创新机制中的激发动力
        6.2.2 改革创新机制中的驱动动力
    6.3 增强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驱动效应
        6.3.1 提升林区加快改革创新的激发动力
        6.3.2 增强执行系统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3.3 增强制度系统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3.4 增强创新资源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运行机制
    7.1 构建重点国有林监督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机制
        7.1.1 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
        7.1.2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机制
        7.1.3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机制
        7.1.4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7.2 构建国有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机制
        7.2.1 改革建立规范化的现代林业企业
        7.2.2 创新林业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策略
        7.2.3 优化拓展林业企业主营业务和服务
    7.3 构建加快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机制
        7.3.1 创新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理念
        7.3.2 进一步优化林区替代产业空间布局
        7.3.3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引领林区转型发展
    7.4 构建深化国有林区和地方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
        7.4.1 继续推进林区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移交
        7.4.2 创新林区和地方社会融合发展机制
        7.4.3 创新林区和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
    8.1 强化全面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思想认识
        8.1.1 加强政策解读和社会宣传
        8.1.2 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意识
        8.1.3 转变林区经济发展思维
    8.2 营造黑龙江国有林区良好的改革创新环境
        8.2.1 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社会环境
        8.2.2 改善有利于转型经济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8.2.3 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8.3 加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配套支持
        8.3.1 加大林区创新资源的持续性投入
        8.3.2 持续完善社会职能剥离移交的配套政策
        8.3.3 建立健全林区改革创新的法治建设
        8.3.4 增强改革后林区城镇运营基础建设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化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2 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资本自由化流动趋势
附录3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产品市场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4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业产业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5 国有林区木材产量(1993~2015)
附录6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东北国有林区改革对职工经济福利变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1.4.1 样本选取
        1.4.2 数据来源
        1.4.3 数据获取准确性
        1.4.4 数据有效性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2.1.1 研究范围
        2.1.2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2.3.2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2.3.3 国有林区职工福利
        2.3.4 相关研究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国有林区改革类型及其影响分析
    3.1 国有林区改革的背景
    3.2 森林资源承包管护责任制
        3.2.1 改革内容
        3.2.2 改革影响与研究假说
    3.3 市场化手段组织林业生产
        3.3.1 改革内容
        3.3.2 改革影响与研究假说
    3.4 加工企业转制
        3.4.1 改革内容
        3.4.2 改革影响与研究假说
    3.5 一次性安置富余职工
        3.5.1 改革内容
        3.5.2 改革影响与研究假说
    3.6 本章小结
4 国有林区改革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背景
    4.2 国有林区就业变化
        4.2.1 全国林业局职工就业情况分析
        4.2.2 东北国有林区就业情况分析
    4.3 国有林区改革对就业的影响
        4.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4.3.2 实证模型估计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国有林区改革对职工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背景
    5.2 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变化
        5.2.1 在岗职工工资变化
        5.2.2 职工家庭人均收入变化
    5.3 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结构变化
        5.3.1 职工家庭收入对林业的依赖程度下降
        5.3.2 职工家庭收入对国有部门的依赖程度下降
    5.4 国有林区改革对职工家庭收入的影响
        5.4.1 模型设定
        5.4.2 数据处理
        5.4.3 变量说明
        5.4.4 实证模型回归结果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国有林区改革对职工家庭收入不平等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背景
    6.2 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不平等状况
        6.2.1 数据说明
        6.2.2 不平等指标
        6.2.3 收入不平等状况
    6.3 国有林区改革对职工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6.3.1 模型设定
        6.3.2 数据处理
        6.3.3 变量说明
        6.3.4 实证模型回归结果
        6.3.5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1.1 国有林区就业结构以国有林业部门为主向多元化就业转变
        7.1.2 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不平等程度加剧
        7.1.3 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结构中非林、非国有收入比重上升
        7.1.4 森林资源承包管护责任制对林区就业及收入增加有促进作用
        7.1.5 市场化手段组织林业生产促进收入增加、收入不平等程度加剧
        7.1.6 加工企业转制对非国有企业就业和收入增加有促进作用
        7.1.7 一次性安置富余职工加剧了林区收入不平等
    7.2 政策启示
        7.2.1 国有林区内部的制度创新应该成为未来林区改革的实践基础
        7.2.2 建立健全林区社会保障制度
    7.3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7.3.1 创新点
        7.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5)根河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1.3.2 天然林保护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地形地貌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森林生态效益评估指标
        3.2.3 分布式测算方法
        3.2.4 野外调查
        3.2.5 室内化学分析
        3.2.6 主要技术规程
    3.3 技术路线
4 根河林业局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
    4.1 森林资源现状
        4.1.1 森林资源总量
        4.1.2 林种结构
        4.1.3 林龄结构
        4.1.4 树种结构
        4.1.5 森林资源现状特点
    4.2 天保工程前后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4.2.1 森林资源总量动态变化
        4.2.2 各类林地面积动态变化
        4.2.3 林种结构动态变化
        4.2.4 林龄结构动态变化
        4.2.5 树种结构动态变化
        4.2.6 森林资源质量动态变化
5 天保工程前后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5.1 涵养水源功能与价值
    5.2 保育土壤功能与价值
    5.3 固碳释氧功能与价值
    5.4 营养物质积累功能与价值
    5.5 天保工程前后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
        5.5.1 不同服务功能的价值量
        5.5.2 不同优势树种的价值量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2 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森林生态服务
        2.1.2 森林生态服务供给
        2.1.3 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2.2.2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4 简评与启示
    2.3 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状况
    3.1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概况
        3.1.1 自然条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状况
    3.2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行为分析
        3.2.1 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方式
        3.2.2 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资金来源与支出结构
        3.2.3 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结构
        3.2.4 森林生态服务供给管理
    3.3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评析
        3.3.1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不足
        3.3.2 供给方式单一
        3.3.3 供给投入政府占主体
        3.3.4 资金供给结构不合理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影响因素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
        4.1.1 森林生态供给投入
        4.1.2 森林生态供给技术
        4.1.3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4.1.4 社会经济环境
        4.1.5 森林生态政策
    4.2 实证分析
        4.2.1 研究方法确定
        4.2.2 量表设计
        4.2.3 样本属性统计
        4.2.4 实证检验
        4.2.5 模型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效率分析
    5.1 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效率分析的基本思路
    5.2 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效率分析的指标选择与数据搜集
    5.3 基于灰色GM(0,3)模型的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效率分析
        5.3.1 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投入对森林旅游的影响分析
        5.3.2 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投入对造林总面积的影响分析
        5.3.3 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投入对林分总面积的影响分析
    5.4 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效率的综合评价分析
        5.4.1 弹性系数的归一化处理
        5.4.2 权重的确定
        5.4.3 政府供给效率综合评价分析的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一体多元”的合作供给路径
    6.1 探索“一体多元”合作供给:拓宽供给主体
        6.1.1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的理论依据
        6.1.2 “一体多元”合作供给的内涵
        6.1.3 界定多元合作供给主体
    6.2 明晰供给内容:划定合作供给的行为边界
        6.2.1 政府主导的领域
        6.2.2 企业主导的领域
        6.2.3 社会组织主导的领域
        6.2.4 个人主导的领域
    6.3 优化资金供给结构
    6.4 完善供给管理体制
        6.4.1 转变职能,建设生态型政府
        6.4.2 政企分开,明确森林生态服务生产主体和管理主体
        6.4.3 重构管理机构
        6.4.4 建立健全森林经营制度
    6.5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保障
    7.1 政策及法规的支持
        7.1.1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产权制度
        7.1.2 优化森林生态补偿政策
        7.1.3 制定政府供给规则与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7.1.4 完善森林生态供给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
        7.1.5 加强森林生态服务资金的投融资环境建设
    7.2 绩效评估机制的实现
        7.2.1 评估主体多元化
        7.2.2 考核指标以森林资源质量为主
        7.2.3 长远利益绩效阶段化考核
    7.3 监督机制的实现
        7.3.1 确定监督的范围
        7.3.2 建立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
    7.4 森林生态产品供给的外部环境建设
        7.4.1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升林区生态功能
        7.4.2 建设生态主导型产业,扩大生态产品生产空间
        7.4.3 集体行动:鼓励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7.4.4 加大生态移民力度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B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附录C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林业营林建设资金来源与供给结构表
附录D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效率数据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兴安岭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
3 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
    3.1 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3.2 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比较薄弱
    3.3 林下资源承包经营缺乏政策扶持
    3.4  生态移民压力亟需缓解
4 进一步推进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4.1 完善生态功能区建设空间布局
    4.1.1 大兴安岭北部针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屏障生态功能区
    4.1.2 大兴安岭南部嫩江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4.2 打造大兴安岭对俄经济贸易合作区带动接替产业发展
    4.3 发展具地区特色的生态农业
    4.4 构建品牌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区

(8)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1.2 保护区建设情况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护工作不到位
    2.2 管理职责不明,责任不清
    2.3 林权制度改革后保护区与社区矛盾增加,群众意见大
    2.4 确标定界工作未开展,森林管护难度逐年加大
    2.5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森林管护难度逐年加大
    2.6 建设资金缺乏,无自养能力
    2.7 管护人员工资偏低,影响工作积极性
    2.8 事业人员编制严重不足
3 相关对策及建议
    3.1 调整天保工程区管理体系
    3.2 建立长期有效的联动管理体制
    3.3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3.4 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3.5 强化资金的监督和审计工作
    3.6 多渠道筹集保护区建设资金
    3.7 利用现有有利条件开展、完善各项基础工作

(9)国有林业扶持性政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4.1 对国有林业经营方面的研究
        1.4.2 关于国有林业保护利用方面的研究
        1.4.3 关于林业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
        1.4.4 关于林业扶持政策问题的研究
        1.4.5 评述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国有林业政策扶持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政策的内涵
        2.1.2 林业扶持性政策
        2.1.3 国有林业
    2.2 对国有林业进行政策扶持的依据
        2.2.1 理论依据
        2.2.2 现实依据
    2.3 国有林业政策扶持的主体
    2.4 国有林业政策扶持的目标
    2.5 国有林业扶持政策的方式
        2.5.1 经济性扶持政策
        2.5.2 非经济性扶持政策
    2.6 国有林业扶持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2.6.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6.2 公共产品理论
    2.7 本章小结
3 国外对国有林业扶持的经验借鉴
    3.1 德国对林业扶持的主要做法
        3.1.1 德国林业的基本状况
        3.1.2 主要做法
    3.2 日本对林业扶持的主要做法
        3.2.1 日本林业的基本状况
        3.2.2 主要做法
    3.3 美国对林业扶持的主要做法
        3.3.1 美国林业的基本状况
        3.3.2 主要做法
    3.4 奥地利对林业扶持的主要做法
        3.4.1 奥地利林业的基本状况
        3.4.2 主要做法
    3.5 经验借鉴
    3.6 本章小结
4 国有林业扶持性政策状况及效应分析
    4.1 国有林业政策扶持的变迁
    4.2 国有林业扶持政策的现状
        4.2.1 早期的国有林业扶持政策
        4.2.2 现阶段国有林业扶持政策
    4.3 国有林业政策扶持效应评价-以天保工程政策为例
        4.3.1 资金投入及使用效应
        4.3.2 生态目标的扶持效应
        4.3.3 经济目标的扶持效应
        4.3.4 社会目标的扶持效应
    4.4 国有林业扶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4.4.1 对国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弱
        4.4.2 对国有林业科技建设的扶持力度低
        4.4.3 对国有森工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足
        4.4.4 对国有林业缺乏法律上扶持
        4.4.5 对国有林业税收、信贷上的扶持力度不够
        4.4.6 国家对国有林业缺乏保险上的扶持
        4.4.7 重生态建设扶持而轻产业建设的扶持
    4.5 本章小结
5 国有林业扶持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5.1 建立国有林保护法
    5.2 完善国有林业投资体系
    5.3 通过国家扶持,建立并完善国有林业保险机制
    5.4 完善国有林业信贷扶持政策
    5.5 完善国有林业税费扶持体系
    5.6 积极扶持国有林业后续产业发展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主要目的
        1.2.2 研究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意义
    1.3 绿色公共投资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的状况
        1.3.2 国内研究的状况
        1.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研究的创新点
        1.4.4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绿色公共投资的理论体系研究
    2.1 投资和公共投资
        2.1.1 从投资跨越到公共投资——公共产品、公共财政理论
        2.1.2 公共投资的界定
    2.2 可持续发展原理和绿色公共投资
        2.2.1 可持续发展原理
        2.2.2 绿色投资概念的形成
        2.2.3 绿色公共投资的界定
    2.3 绿色公共投资的效率
        2.3.1 效率和公共投资效率
        2.3.2 绿色公共投资效率的宏观、微观角度
    2.4 计量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的方法原理
        2.4.1 绿色公共投资产出效率分析的方法理论
        2.4.2 绿色公共投资规模效率和结构效率分析的方法理论
    2.5 分析绿色公共投资微观效率的方法原理
        2.5.1 公共财政项目管理中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
        2.5.2 绿色公共投资成本-收益分析的基本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对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的实证分析
    3.1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产出效率的实证分析
        3.1.1 样本数据
        3.1.2 实证模型构建
        3.1.3 实证分析结论
    3.2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
        3.2.1 基本模型公式
        3.2.2 样本数据
        3.2.3 实证模型构建
        3.2.4 实证分析结论
    3.3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结构效率的实证分析
        3.3.1 基本模型公式
        3.3.2 样本数据
        3.3.3 实证模型构建
        3.3.4 实证分析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对绿色公共投资微观效率的实证分析
    4.1 绿色公共投资成本-收益分析法的两个简单示例
        4.1.1 非洲肯尼亚塔纳河水坝的项目评估
        4.1.2 丹麦的斯科吉恩河项目评价
    4.2 我国四川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4.2.1 四川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简介
        4.2.2 四川天保工程在实施方案中的投入成本分析
        4.2.3 四川天保工程在实施方案中的收益分析
        4.2.4 对四川天保工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法的简要评价
        4.2.5 十年来四川天保工程的实施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实证分析结论的原因剖析
    5.1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环保产业的发展
        5.1.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我国环保产业投资的影响
        5.1.2 我国环保产业的基本结构
        5.1.3 我国环保产业四大领域的发展趋势
    5.2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营林产业的发展
        5.2.1 我国营林产业的产业结构和供需情况
        5.2.2 反映我国营林产业发展的几个主要指标概况
        5.2.3 我国营林产业发展中的林权制度改革
    5.3 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带经济
    5.4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两大产业的行政管理组织和体制
        5.4.1 我国环保产业的行政组织机构和体制变迁
        5.4.2 我国营林产业的行政组织机构和财政资金投入体制
    5.5 我国绿色公共投资效率缺失的制度层面分析
        5.5.1 市场和政府的边界界定
        5.5.2 公共选择政治体制、官僚机制和委托代理激励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改善我国绿色公共投资效率的建议和对策
    6.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作用
        6.1.1 在政府扶持的投资、融资和产权制度安排等重要环节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6.1.2 做强做大我国绿色公共投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6.2 推动我国公共部门机构职能和体制制度改革
        6.2.1 推进以公共选择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决策机制改革
        6.2.2 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职能改革
        6.2.3 推进委托代理模式下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
    6.3 建立绿色公共投资绩效评价体系
        6.3.1 构建和完善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和产业效益评价分析体系
        6.3.2 健全完善我国绿色公共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
        6.3.3 对绿色公共投资采取多准则决策技术进行绩效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对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研究的总结和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之处和解决思路
    7.3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四、“天保”工程政策应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全域旅游视角下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方法研究[D]. 魏虹霖.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D]. 朱震锋.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4]东北国有林区改革对职工经济福利变化的影响研究[D]. 王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15(07)
  • [5]根河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效益评价[D]. 郭玉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01)
  • [6]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研究[D]. 朱颖. 东北林业大学, 2015(12)
  • [7]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 刘懿锋,孙浩进. 中国林业经济, 2014(06)
  • [8]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J]. 杨华,范宏韬. 中国林业经济, 2014(04)
  • [9]国有林业扶持性政策问题研究[D]. 王健.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10]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郭燚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天宝”项目政策要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