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转基因棉花杂交组合的性状优势及遗传差异分析

Bt转基因棉花杂交组合的性状优势及遗传差异分析

一、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性状优势及遗传差异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余渝,王旭文,王娟,孔宪辉[1](2021)在《新疆转Bt基因棉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基地。转Bt基因抗虫棉能有效抵御棉铃虫灾害,其面积在新疆日益扩大。分析新疆自育陆地棉和转Bt基因抗虫棉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可为快速、有效培育出适应新疆的高产、优质抗虫棉奠定基础。[方法]以6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系)和11个不同来源的常规陆地棉品种(系)为亲本,按照11×6的NCⅡ设计组配不完全双列杂交,得到66个杂交组合,分析杂交组合10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表现。[结果]同一亲本各性状间和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不同。[结论]母本A7(丰凯2002)和A10(石K14)在皮棉产量、籽棉产量上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是较好的丰产品种;父本B5(15-80K)和B3(15-52K)在长度、比强度上具有较高的GCA效应值,是较好的品质品种;组合A9×B2(三棉9号×石抗126)、A10×B4(石K14×112-17K)、A11×B2(66-9×石抗126)、A8×B6(H10-2×16-9K)、A9×B1(三棉9号×金惠2号)和A1×B6(FY11×16-9K)具有高产、优质的潜力;竞争优势分析发现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铃重、衣分、长度、整齐度和伸长率7个性状的竞争优势均为正向,其中以皮棉产量和籽棉产量的竞争优势最大,分别达到了14.84%和16.46%。

王旭文,刘丽,孔宪辉,王娟,余渝[2](2020)在《早熟陆地棉与转Bt基因棉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优质棉产区,转Bt抗虫棉能有效控制棉铃虫的蔓延和发生。为快速有效的培育出适应新疆的优质抗虫棉,利用6个当地早熟棉品种(系)和5个抗虫棉品种(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设计配制30个杂交组合,分析了亲本的配合力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亲本一般配合力较好的亲本为B2、B4、A4、A6,特殊配合力较好的组合是A1×B4、A2×B1、A3×B1、A4×B3、A5×B2、A6×B3;多数农艺性状杂种优势明显,其中始果枝位高度正向优势明显;在品质性状中除马克隆值为负向优势外,其余都为正向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杂种优势选择来解决新疆机采棉始果枝着生位的高度较低和新疆棉花马克隆值等级不高等问题。

卜鹏佳[3](2019)在《转基因抗虫棉遗传群体Bt蛋白含量与纤维品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棉花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从苗期到吐絮期整个生育期均能造成危害。在过去的20多年中,转Bt基因抗虫棉的出现和应用有效限制了棉铃虫危害并减少了化学农药制剂的使用,为国家带来了显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选育高抗、高产、优质抗虫棉逐渐成为棉花育种工作的重点。随着抗虫棉的应用,人们发现随着世代的增加抗虫棉存在着抗虫性减弱的现象,不利于抗虫棉应用的同时,也不利于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选育。本研究用两种不同遗传背景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杂交构建遗传群体,并以F2和F2:3代材料调查了群体的抗虫表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Bt抗虫棉育种提供帮助。同时探究抗虫棉抗虫性与相关产量品质性状的关系,为选育高抗优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所构建抗虫杂交棉遗传群体F2代进行Bt基因检测,结果发现Bt基因在遗传时出现缺失现象,卡那霉素检测与PCR检测结果并非完全相同,并经过综合筛选构建F2:3代群体。2.对所构建抗虫杂交棉遗传群体F2:3代进行室内生物抗虫测定,结果发现群体抗虫性出现分离现象,并根据棉铃虫幼虫死亡率评级,其中73份材料抗性级别为“高抗”,86份材料抗性级别为“抗”,8份材料抗性级别为“低抗”,6份材料抗性级别为“感”。3.在棉花苗期、蕾期、铃期对抗虫棉杂交F2:3代群体棉花叶片、棉蕾和棉铃的Bt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Bt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并存在时空表达差异,总体上时间差异表达结果为:蕾期>苗期>铃期;空间差异表达结果为:营养器官>生殖器官。4.幼虫死亡率与蕾期叶片Bt蛋白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结果显示Bt蛋白表达量越高,抗虫棉的杀虫性越高抗虫性越好。育种上可以根据Bt蛋白表达量水平来判断抗虫棉品种的抗虫性。5.分析了本试验遗传群体F2:3代Bt蛋白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t蛋白并不影响棉花纤维品质。同时结合抗虫性与品质性状对F2:3代群体进行筛选,得到L-76与L-78两份高抗、高产、优质性状材料。本实验对抗虫棉群体F2和F2:3代抗虫表现、Bt蛋白表达、相关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和进行检测与分析研究,为抗虫棉品种选育,审定及推广提供帮助。

王利民[4](2017)在《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杂种优势利用是作物品种改良的主要途径。玉米、水稻、油菜等作物杂种优势应用与遗传基础研究均较为深入。近年来,胡麻杂种优势利用尽管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建立了“两系法”胡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体系并实现了杂交种的生产应用,但在胡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方面还较为薄弱。因此,本研究从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与杂种优势形成的关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相关性状的QTL初步定位等方面开展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胡麻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为进一步提高“两系法”胡麻杂种优势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77份杂交组合,研究了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存在显着的遗传差异,主要表现为加性基因效应遗传的性状有: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分枝数、每果粒数、千粒重和含油率、油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共同影响的性状有:单株果数、单株产量和亚麻酸组分。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存在广泛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其杂种优势与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且与亲本GCA的相关性多高于SCA,与恢复系的GCA相关性多高于不育系,强优势组合的特点是双亲或亲本之一具有较高的GCA效应,或具有较高的SCA效应。因此,胡麻两系杂种优势表现与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紧密相关,其亲本GCA,特别是亲本GCA高的恢复系的选配,是组配强优势胡麻两系杂交育种的关键。2、利用两个杂交组合构建的P1、P2、F1、F2四世代群体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了胡麻两系杂交组合4个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千粒重同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控制;每果粒数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控制。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每果粒数这3个性状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在43.50%73.28%,千粒重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在10.55%34.40%。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在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胡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应更好的利用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进一步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效率。3、基于两系杂交组合“1S×陇亚10号”而构建的F2作图群体,首次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构建胡麻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初步开展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研究。结果发现,本研究共开发出286,776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数为23,170个,多态性比例为8.08%;经过严格筛选过滤,最后获得了811个SLAF有效标签用于胡麻分子遗传图谱构建。采用HighMap软件成功构建了含15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1495.89cM的胡麻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遗传图谱平均图距为1.84cM,平均Gap为16.9,共含1344个多态性SNP标记。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13个胡麻两系杂种优势相关性状及育性进行QTL定位分析,初步获得了7个与胡麻两系杂交组合株高、分枝数、单株产量、亚油酸及育性性状相关的QTL位点。

周向阳[5](2017)在《四个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鉴定与染色体定位》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既可作为纺织工业中的重要原料,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来源。在棉花的现代化生产中,虫害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每年由虫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棉花总产值的12%~15%。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育种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把外源Bt基因导入受体棉花植株,获得了抗虫能力80%以上的转Bt基因抗虫棉;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等害虫对棉花生产的危害,大大减少了由虫害所造成的损失。自1994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转Bt基因单价抗虫棉以来,到目前为止,转基因抗虫棉已占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3%以上。由于转基因抗虫棉对人类、牲畜和生态环境没有危害,因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研究结果如下:1.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鉴定(1)PCR鉴定。利用检测中美Bt基因的混合特异性引物,对四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YL02-1、GK19、G-6、33B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四个品种中都含有Bt基因,且品种YL02-1、GK19符合国产单价Bt抗虫基因引物设计的特征片段长度456bp,即是国产单价Bt抗虫基因;品种G-6、33B符合国外产单价Bt抗虫基因引物设计的特征片段长度310bp,即是国外产单价Bt抗虫基因。(2)Bt毒蛋白含量鉴定。利用ELISA法测定四个海陆杂交组合及亲本种胚的Bt毒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有三个组合中F1代的Bt毒蛋白含量超过了抗虫亲本,只有一个组合的Bt毒蛋白含量接近抗虫亲本,且都达到了高抗级别(高抗>450 ng/g),可知Bt基因在F1代中呈显性表达。对比国内和国外抗虫亲本及其杂交F1代的Bt毒蛋白含量,显示国产抗虫棉品种的Bt毒蛋白表达量并不比国外品种逊色。(3)生物学抗虫性鉴定。以苏棉9号为对照品种,对四个品种YL02-1、GK19、G-6和33B的苗期和蕾铃期进行室内接虫抗虫性试验,得到不同指标的动态抗性信息与综合抗性信息。结果表明,四个品种的综合抗性值K均介于35~41之间,平均抗性值PK均处于3.00~3.5之间,综合抗性级别相同均为抗,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显示国产和国外抗虫棉品种在生物学抗虫能力没有明显差异。2.抗虫棉Bt基因的遗传方式以转基因抗虫陆地棉种质系为父本与非抗虫海岛棉种质系为母本来配置4个海陆杂交组合:YL02-1×海7124、GK19×胜利1号、G-6×海7124、33B×胜利1号。然后F1代自交获得四个组合的F2代分离群体。通过对F2代分离群体的Bt基因进行PCR特异性扩增,观察目的Bt基因条带,结果显示四个组合的F2代群体,其有Bt基因单株与无Bt基因单株均拟合3:1的理论分离比例,表明这4个抗虫棉皆由单显性质量基因控制,可以进行染色体定位。3.抗虫棉Bt基因的染色体定位采用4个抗虫亲本配置的海陆杂交F2群体为定位群体,以平均覆盖在棉花26条染色体的234对核心引物对近等基因混池进行PCR检测。检测后发现:(1)在[YL02-1×海7124]F2群体中,获得38对SSR多态性引物。将获得的引物对F2代群体进行标记基因型检测,而后分析结果发现,标记NAU2579与YL02-1中的Bt基因连锁,且已知标记NAU2579位于棉花第20染色体,合成该染色体位于引物NAU2912两侧约50cM之内的其它引物。然后通过双亲对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用得到多态性引物检测F2代群体标记基因型,并通过JoinMap4.0软件进行连锁遗传分析,共获得17对多态性引物与Bt基因连锁。构建连锁图谱,YL02-1中的Bt基因位于棉花第20染色体上,两侧分子标记为Gh564和NAU3813,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8cM 和 12.2cM。(2)在[GK19×胜利1号]F2群体中,获得22对SSR多态性引物。将获得的标记对F2代群体进行标记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标记NAU2579与GK19中的Bt基因连锁,且已知标记NAU2579位于棉花第20染色体,合成位于标记NAU2912所在染色体两侧约50cM之内的其它引物。然后通过双亲对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用得到的多态性引物检测F2代群体标记基因型,并通过JoinMap 4.0软件进行连锁遗传分析,显示16对多态性引物与GK19中的Bt基因连锁。构建连锁图谱,GK19中的Bt基因也位于棉花第20染色体上,两侧标记为NAU3907和NAU2579,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4cM 和 1.5cM。(3)在[G-6×海7124]F2群体中,获得32对SSR多态性引物。将获得的多态性引物对F2代群体进行标记基因型检测,结果发现,引物NAU2912与G-6中的Bt基因连锁,且已知标记NAU2912位于棉花第26染色体,合成标记NAU2912所在染色体两侧约50cM之内的其它引物。然后通过双亲对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用得到的多态性引物检测F2代群体标记基因型,并通过JoinMap 4.0软件进行连锁遗传分析。分析结果可知,20对多态性引物与G-6中的Bt基因连锁。构建连锁图谱,G-6中的Bt基因被定位在棉花第26染色体上,两侧分子标记为cgr6471和dc60240,其遗传距离分别为4.5cM和3.3Cm。(4)在[33B×胜利1号]F2群体中,获得37对SSR多态性标记。而后对F2代群体进行标记基因型检测,由结果显示,多态性引物NAU2912与33B中的Bt基因连锁。且已知标记NAU2912位于棉花第26染色体,合成位于标记NAU2912所在染色体两侧约50cM之内的其它引物。然后通过双亲对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用得到的多态性引物检测F2代群体标记基因型,并通过JoinMap 4.0软件进行连锁遗传分析。分析结果可知,20对多态性引物与33B中的Bt基因连锁。目标基因位于标记NAU460和dc60240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3.6cM和2.0cM。

黎波涛[6](2016)在《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与主效QTL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棉纺织工业原料,生产上以陆地棉与海岛棉两个栽培种为主,其中陆地棉占世界棉花总产的95%。近年来,由于陆地棉品种遗传多样性低,遗传基础狭窄,其产量与纤维品质改良的难度加大,如何扩大陆地棉品种的遗传基础成为遗传研究的重要课题。海岛棉是棉属的1个四倍体栽培种,具有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等特点,将海岛棉的优异基因转移到陆地棉中以拓宽陆地棉品种的遗传基础,长期以来都是棉花研究的重要方向。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s)是指在陆地棉的遗传背景中导入1个或几个小的海岛棉染色体片段,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近等基因系。由于其具有遗传背景清晰、性状稳定等特点,在水稻、玉米、番茄等作物上的应用十分广泛,日益成为作物数量遗传、杂种优势利用与基因聚合育种等研究领域的理想工具。本研究以2套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为材料,按双列杂交和单交方式分别配制F1,在多个环境下考察产量及纤维品质相关性状的综合表现,采用统计分析、ADE遗传模型以及分子标记分析等方法,探讨代换系各性状的综合表现及相关关系,在多环境下分析其遗传特性并鉴定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主效QTL,明确片段代换系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为代换系的进一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种优势表现:在两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群体中,其F1的杂种优势表现也大体一致。铃重、铃数、子棉与皮棉产量的群体平均优势相对较大,衣分、子指、纤维长度、比强度与马克隆值的群体平均优势相对较小,而株高、果枝数、整齐度与伸长率的群体平均优势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铃重、铃数、子棉与皮棉产量的群体超亲优势相对较大,衣分相对较小且存在背景差异,其它性状的群体超亲优势不明显或为负值。(2)遗传效应:不同背景(中棉所36或中棉所45)代换系群体的遗传表现大体一致,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受到遗传主效应以及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共同影响,其中铃重、铃数、子棉与皮棉产量以显性效应为主,衣分与子指以加性效应为主,株高与果枝数受环境影响较大。马克隆值与整齐度以遗传效应为主,纤维长度、比强度与伸长率的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较大。衣分与子指的狭义遗传率较高,早期世代选择能获得较好的预期效果。铃重、子棉与皮棉产量的广义遗传率较高,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大,直接选择结果不大可靠。株高、铃数、子棉与皮棉产量的互作广义遗传率相对较高,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可利用杂种优势。纤维长度、马克隆值与比强度的狭义遗传率与广义遗传率均相对较高,在早期世代选择相对可行。(3)单交群体各性状的综合表现:在以中棉所36或中棉所45为背景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其亲本与F1在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上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且F1存在着明显的中亲优势,尤其表现在产量性状上,环境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上,均存在部分表现突出的亲本与F1,其在遗传改良与育种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4)产量与纤维品质的相关分析: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均较弱,且因群体背景和材料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二者存在同步改良的可能性。因群体背景、材料类型以及环境条件不同,产量构成因素与皮棉产量的相互关系存在较大差异。(5)QTL定位的总体结果:在Pop36中共检测到162个QTL,分布在26条染色体上(整个染色体组),其中产量相关QTL有101个,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为7.04%16.39%,有12个QTL在2个以上环境中检测到。纤维品质QTL有61个,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为7.02%35.48%,其中有22个QTL在2个以上环境中检测到。在Pop45中共检测到150个QTL,分布在26条染色体上,其中产量相关QTL有82个,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31%15.29%,有20个QTL在2个以上环境中检测到,纤维品质QTL有68个,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68%23.44%,其中有16个QTL在2个以上环境中检测到。(6)稳定存在的QTL:在Pop36中有34个QTL被重复检测到,其中q FS-20-14在5个环境中被检测到,q FS-7-9、q FS-14-17、q FS-22-1和q FL-7-9在4个环境中被检测到,q FL-7-5、q FL-13-6、q FL-22-1、q FM-14-9和q SI-14-17在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其它24个QTL在2个环境中被检测到。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铃数、马克隆值和伸长率等5个性状的重复QTL最多,均在3个以上。在Pop45中有36个QTL被重复检测到,其中q BN-2-3、q BN-2-7、q BN-19-8、q SY-21-21、q LY-21-21、q FL-15-3、q FM-5-13、q FM-15-5和q FU-11-21在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其余27个QTL在2个环境中被检测到。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铃数、子棉和皮棉产量等5个性状的重复QTL最多,均在4个以上。(7)增效基因的来源:在Pop36中,产量性状QTL的增效基因主要来自于中棉所36,所占总体的比例为63.4%;纤维品质性状QTL的增效基因主要来自于海1,所占总体的比例为59.0%。在Pop45中,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QTL的增效基因分别来自于海1和中棉所45,总体所占比例大致相当。(8)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2个代换系群体均存在多个QTL的紧密连锁或成簇分布现象。在Pop36中,有79个标记分别与162个QTL紧密连锁,尤其有3个标记(NAU1085、HAU0883a和TMB1125)分别与8个以上的QTL紧密连锁。在Pop45中,有90个标记分别与150个QTL紧密连锁,尤其有4个分子标记(BNL1434、DPL0444、GH132和HAU1980b)分别与5个以上的QTL紧密连锁。(9)新发现的QTL:通过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在Pop36检测到的162个QTL中,发现有91个QTL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同或相似,位于相同的染色体区段上,其中产量相关QTL有47个,纤维品质相关QTL有44个。在Pop45检测到的150个QTL中,有71个QTL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同或相似,位于相同的染色体区段上,其中产量相关QTL有33个,纤维品质相关QTL有38个。在Pop36中有71个QTL为新发现的QTL,在Pop45中有79个QTL为新发现的QTL。

董虹妤[7](2016)在《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分析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分布广,生长快,耐土壤干旱贫瘠,为我国南方针叶树种中主要的材用和脂用树种,广泛用于建筑用材、制浆造纸、采脂等,支撑着我国众多的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产业发展。我国马尾松系统的遗传改良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完成第2世代遗传改良阶段并已经进入第3世代育种的新阶段。本研究利用3份马尾松第第3代遗传测定林,对其生长和松脂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马尾松高世代生长和松脂性状在杂交组合间的遗传差异、配合力效应以及生长和松脂性状的遗传控制方式,揭示不同环境下生长性状杂交组合与环境、配合力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并探究生长与松脂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第2代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及亲本间的遗传距离,研究马尾松生长性状子代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间的相关关系,以利用亲本配合力和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效率,以期为马尾松高世代遗传改良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分别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福建省邵武市卫闽林场的3年生6×6半双列遗传测定林,对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及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的配合力效应及其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多数生长性状主要是以加性效应的控制为主。在不同环境下树高和地径的表型值主要受环境效应的影响,加性效应、显性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和显性效应次之,加性效应与环境互作的影响最弱。各生长性状的GCA稳定性普遍要高于SCA稳定性。以树高生长量为选择指标,对2份测定林各初选2个优良亲本和5个优良杂交组合,并获得了较高的遗传增益。2)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5年生6×6半双列遗传测定林,进一步对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材料共检测出23种松脂组分,其中,13种平均含量高于松脂总量0.1%且杂交组合间差异显着的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均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的GCA效应,而SCA效应较不显着。除去氢枞酸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8,12-枞二烯酸加/显性效应相当外,其余主要组分均是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各松脂主要组分家系遗传力处于较高水平,受中度或高度的遗传控制。研究还发现,马尾松松脂单萜主要组分中α-蒎烯、莰烯、β-蒎烯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对其中一种组分的选择会带来其他单萜组分的同增或同减。而二萜组分中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与单萜、倍半萜、二萜组分呈较普遍负相关,与长叶烯、海松醛、去氢枞酸、8,12-枞二烯酸、枞酸和新枞酸则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对高产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的选择将会对大部分松脂组分的含量产生抑制作用。此外,马尾松多数松脂主要组分与树高、地径相关性并不明显,考虑松脂化学组分与生长可能受不同的遗传机制控制,松脂化学组分的选择对生长的影响不大,育种时可以对两性状进行独立选择。3)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2份6年生6×6半双列遗传测定林,重点对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份马尾松材料生长性状表型值和杂种优势在不同杂交组合间差异较大,且多数生长性状GCA/SCA在杂交组合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差异。马尾松生长性状主要是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各生长性状家系遗传力水平较高,受较强的遗传控制。2份试验材料12个亲本遗传多样性为中等水平,亲本间遗传距离为0.1421-0.3516。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多数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及杂种优势与配合力、遗传距离(GD<0.36)呈较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个遗传参数中,亲本一般配合力之和[GCA(P1+P2)]对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的预测能力最强,而亲本SCA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的预测能力最强。总的来说,马尾松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GD<0.36)对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和杂种优势的预测能力较强,可以为杂交亲本选配和良种选育提供有效参考。

狄佳春[8](2015)在《陆地棉铃重的遗传与杂种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纤维是日用纺织品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江流域棉区杂交棉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种植比例已经达95%以上,杂种优势的利用对提高棉花产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棉铃是棉花的收获器官,探明棉铃性状间的关系、如何根据亲本铃重类型来选配组合以期望出现较强的铃重杂种优势、探索铃重强优势组合的遗传机理以及检测铃重一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QTL,有助于育种工作者提高对铃重性状的选择效果,也有助于合理利用杂种优势将诸多优良棉铃性状组合在一起,进而提高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遗传育种效率。为此,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1)按双列杂交设计Ⅳ与NCⅡ设计,根据亲本铃重类型用大铃分别与大铃、中铃和小铃进行配组,通过2012和2013年田间试验铃重表型测定结果,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模型解析其遗传基础;2)用分离分析方法进一步剖析组合铃重超亲优势强的遗传基础;3)利用QTL定位方法对上述遗传交配设计群体铃重表现型、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中亲杂种优势进行QTL定位,剖析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铃重的遗传与杂种优势分析选用6个铃重中等及以上的陆地棉品系按双列杂交设计Ⅳ配制15个杂交组合,同时用这6个品系与另外3个小铃品系按NCⅡ设计配制成18个杂交组合,通过2012和2013年田间试验考查棉铃长度、铃宽度、铃壳重、铃壳率、子指、每铃种子数与铃重,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模型,分析这些棉铃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及其与铃重的关系和铃重杂种优势。这些铃重相关性状与铃重都呈极显着正相关,它们可以作为铃重选择的间接指标。铃重的遗传受加性与显性效应控制,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当大铃亲本间组配杂交组合时,容易出现超亲优势,如大铃L178×大铃L029组合的铃重为7.05g,超亲优势最大,为16.69%;当大铃与中铃亲本间组配杂交组合时,40%的组合出现了超亲优势;当与小铃亲本组配杂交组合时,很难出现超亲优势。2、铃重超亲优势的遗传基拙对2012年铃重有超亲杂种优势的3个组合L178×L029(Ⅰ)、L178×L057(Ⅱ)与L029×GP72(Ⅲ)进行P1、P2、F1和F2群体联合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铃重和铃壳率均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虽然主基因作用方式在组合间有所不同。铃重超亲杂种优势主要来自多基因显性效应或者主基因显性×显性互作;铃壳率负向杂种优势来自多基因或者主基因效应。3、铃重的QTL定位将上述33个杂交组合和9个亲本作为关联作图群体,利用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对铃重表现型、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中亲杂种优势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与标记NAU3309和NAU5702关联的2个铃重加性QTL,与标记dPL0613、NAU3309和NAU3541关联的3个铃重显性QTL;与标记NAU3309关联的1个一般配合力加性QTL;与标记NAU3309和NAU5702关联的2个特殊配合力加性QTL,与标记NAU3309和NAU3541关联的2个特殊配合力显性QTL;与标记NAU3309关联的1个中亲优势加性QTL,与标记dPL0613关联的1个中亲优势显性QTL。可以发现,标记NAU3309与铃重表型、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中亲杂种优势的QTL都关联。本研究结果为杂种优势亲本合理选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郝三辉[9](2013)在《具有棉属野生种血缘的种质系在棉花杂种优势中的利用》文中提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几年来,杂交棉一直是长江流域棉区的主栽品种类型,生产种植基本杂交棉化,在黄河流域棉区也被广泛种植,因而杂交棉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对我国的棉花生产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了深入了解杂交棉亲本来源与组配对杂种优势的影响,为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以4个转基因抗虫陆地棉品种为母本,7个具有棉属野生种血缘的种质系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的了28个组合F1进行比较试验,研究了亲本间的遗传距离、配合力的大小与棉花杂种优势中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关系;分析了来自野生种的优良纤维品质特性在转基因抗虫棉背景下的杂种一代的遗传特点,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F1群体的杂种优势分析,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单铃重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中亲和超亲优势,籽、皮棉产量分别具有不显着和极显着的负向群体竞争优势。就具体组合而言,P3×P11具有显着的籽棉、P3×P6具有显着的皮棉竞争优势。纤维长度、整齐度和比强度具有超母本优势和竞争优势,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具有竞争优势。表明转基因抗虫陆地棉与具有野生种血缘的种质系杂交后,F1虽比远缘种质系父本不具优势,但其纤维品质明显优于抗虫陆地棉亲本,且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因而,具有野生种血缘的纤维品种优良的特性对于转基因抗虫陆地棉纤维品质的改良及在杂种优势的利用中具有明显的效应,但对产量的改良作用很小。2.通过对亲本GCA和组合SCA效应分析表明,4个转基因抗虫陆地棉中,E-3109的产量、衣分、衣指和马克隆值等GCA较高,119-1的纤维长度和比强度GCA效应较高,08-E-3103的纤维长度和整齐度GCA最高;7个具有野生种血缘的种质系中,LD697的产量、衣分、结铃数、马克隆值GCA效应较高,LD699的衣分、衣指、子指、上半部平均长度、伸长率、马克隆值GCA较高,DH966纤维长度和比强度GCA较高,DH962的产量GCA最高。根据不同亲本在各自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差异,可分别作为高产或优质纤维组合的候选亲本之一。亲本GCA与F1表型值全部达到极显着关系,表明在配制杂交组合时,至少双亲之一要有较高的GCA。组合SCA与F1的大部分性状表型值显着相关。3.基于农艺性状及SSR分子标记分析了11个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亲本间农艺性状的欧式遗传距离变幅为2.32-8.2,平均5.12;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在0.3-0.83之间,平均0.6。两种聚类分析方法都比较一致的首先将4个母本和7个父本分别聚在一起,表明两组亲本间存较明显的遗传上的差异。利用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分别估算的遗传距离两者相关系数为0.29,达到显着水平,表明两种聚类分析方法结果基本一致。4.基于11个亲本间的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比较分析了他们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农艺性状估算的遗传距离与F1表型性状中皮棉产量、衣分等呈显着正相关,与纤维长度、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皮棉产量、衣分等的中亲优势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基于SSR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与F1表型性状中衣分和皮棉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整齐度呈显着负相关;与断裂比强度的中亲优势呈显着负相关。用两种方法估算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不完全一致。5.对亲本、F1的抗棉铃虫特性及纤维品质的表现分析表明:以GK19为亲本配制的F1的抗虫性较差,以119-1、E-3109、08-E-3103为母本配制的F1的抗虫好,表现出典型的显性单基因遗传特点;F1抗虫性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呈正相关,与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着。6.通过对28个F1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出P4×P6一个高产优质抗虫组合,皮棉产量117.86kg/666.7m2,比对照增产5.15%,纤维长度30.25mm,马克隆值4.8,断裂比强度29.58cN/tex:P4×P7等6个抗虫且纤维长度在32mm以上,断裂比强度在32cN/tex以上,马克隆值在5.0以下的优质组合,可分别作为培育高优势组合或资源材料加以利用。

武路云[10](2012)在《海岛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陆地棉与海岛棉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共用了168份海岛棉材料,通过SRAP标记和形态标记的方法研究其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为海岛棉亲缘关系的鉴定和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提供参考。从中选取117份海岛棉材料作为父本,以2个陆地棉雄性不育系msl和ms2为母本,组配了142个杂交组合。进行了主要性状表现的调查,分析了杂种优势和性状间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68份海岛棉材料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从22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6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组合分析供试材料,共检测到129个多态性位点,每个引物组合扩增的位点数在3~12个之间,每个组合平均扩增8.56个位点。利用NTSYS-pc2.10e软件,采用Jaccard’s相似系数和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材料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27-0.89之间;在相似系数0.49水平上可将供试材料分为4种类型。对供试的168份海岛棉材料进行形态指标测定,调查时每个材料随机选取三株,4个性状的差异表现不同,168份供试材料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96,平均变异系数是23.19%。所有168份海岛棉共被分成了A、B两个大类,每个大类又各自分为了Ⅰ、Ⅱ两个亚类2、杂交F1代不孕籽率的变化范围在5.9%-23.72%之间,不同组合的不孕籽率变化很大。msl组配的组合变化范围在5.9%-23.72%之间,平均14.04%;ms2组配的组合变化范围在7.36-22.92%之间,平均13.36%。从中最终选出不孕籽率较低同时产量和品质较好地12个组合,所有组合不孕籽率表现最好的是msl×10。3、由msl和ms2组配的杂交F1代的优势表现有一定差异。ms1组配的杂交种在果枝数、果枝层数、不孕籽率、纤维长度、单株铃数上表现出正向超亲优势,优势率分别为10.335%、1.754%、14.897%、1.752%、7.162%;ms2组配的杂交种在果枝数、果枝层数、不孕籽率、纤维长度上表现出正向超亲优势,优势率分别为9.308%、5.216%、13.832%、6.292%。4、杂种F1代主要性状的相关性表现为:不孕籽率与果枝数、果枝层数、单株铃数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和棉绒长度具有显着正相关;皮棉产量与果枝数、果枝层数、单株铃数都具有极显着正相关;棉绒长度与果枝数、果枝层数、单株铃数、单铃重极显着正相关,与衣分极显着负相关。

二、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性状优势及遗传差异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性状优势及遗传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转Bt基因棉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材料
    1.2 田间试验与性状调查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合力效应分析
        2.1.1 基因型方差分析。
        2.1.2 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GCA)分析。
        2.1.3 各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
    2.2 遗传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早熟陆地棉与转Bt基因棉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性状方差分析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2.2 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析
    2.3 一般配合力分析
    2.4 特殊配合力分析
    2.5 杂种优势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杂交亲本与组合的配合力
    3.2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3)转基因抗虫棉遗传群体Bt蛋白含量与纤维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Bt基因的简介与分类
    1.2 Bt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
    1.3 转基因抗虫棉Bt蛋白研究概况
        1.3.1 Bt蛋白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
        1.3.2 Bt蛋白表达的空间变化规律
        1.3.3 Bt蛋白表达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4 Bt基因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1.4.1 Bt基因在转基因作物中遗传规律研究
        1.4.2 Bt基因对转基因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1.5 转基因抗虫棉抗性检测方法
        1.5.1 室内生物测定及分级标准
        1.5.2 Bt蛋白表达测定及分级标准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虫源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转Bt基因抗虫棉鉴定
        2.2.3 转Bt基因抗虫棉室内生物测定
        2.2.4 抗虫棉Bt蛋白检测
        2.2.5 铃重、衣分调查和纤维品质检测
        2.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Bt基因抗虫棉群体鉴定
        3.1.1 Bt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3.1.2 田间卡那霉素法检测结果
    3.2 室内抗虫性生物测定结果
    3.3 抗虫棉Bt蛋白含量测定
        3.3.1 Bt蛋白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
        3.3.2 Bt蛋白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差异
        3.3.3 群体中的Bt蛋白表达规律
    3.4 Bt蛋白表达量与幼虫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
    3.5 铃重衣分与纤维品质检测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抗虫棉群体的抗虫性测定
    4.2 抗虫棉Bt基因检测
    4.3 抗虫棉群体中Bt蛋白的表达规律分析
    4.4 抗虫棉中 Bt 蛋白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关系
    4.5 抗虫棉新品种的选育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4)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2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2.1 人工去雄制种
        2.2 雄性不育利用途径
        2.3 化学杀雄制种法
        2.4 利用自交不亲和性
        2.5 无融合生殖方式
    3 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
        3.1 经典理论假说
        3.2 亲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
        3.3 杂种优势的数量遗传学
        3.4 QTL效应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3.5 杂种优势形成的其它机理
    4 亚麻研究及杂种优势利用进展
        4.1 亚麻生产概况
        4.2 亚麻的主要用途
        4.3 亚麻杂种优势利用进展
    5 作物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研究
        5.1 作物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研究概述
        5.2 分子标记在亚麻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5.3 亚麻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研究进展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胡麻两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胡麻两系杂种优势分析
        2.2 各性状方差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2.3 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分析
        2.4 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分析
        2.5 遗传效应和遗传参数估算
        2.6 杂种优势与GCA和SCA的关系
    3 讨论
        3.1 胡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
        3.2 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与胡麻两系杂种优势利用
第三章 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世代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值的分布
        2.2 最适遗传模型选择及适合性检验
        2.3 遗传参数估计
    3 讨论
第四章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基因组DNA提取、纯合及检测
        1.3 SLAF文库构建及测序
        1.4 SNP多态性标记开发
        1.5 基因型编码和标记筛选
        1.6 遗传图谱构建及质量评估
        1.7 QTL定位及功能注释
    2 结果与分析
        2.1 胡麻基因组DNA提取质量
        2.2 酶切方案评估
        2.3 测序数据统计与评估
        2.4 实验建库评估
        2.5 SLAF标签开发
        2.6 遗传图谱构建
        2.7 图谱质量评估
        2.8 QTL定位分析
    3 讨论
        3.1 SLAF-seq技术用于胡麻遗传图谱构建的可行性
        3.2 基于SLAF-seq技术的胡麻杂种优势性状QTL定位效果
第五章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5)四个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鉴定与染色体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转基因抗虫棉花研究进程
        1.1 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的起因
        1.2 外源Bt抗虫基因的主要类型
        1.3 其它外源抗虫基因类型
        1.4 外源基因的遗传方式和整合特性
        1.5 国内外转Bt基因抗虫棉研究进展
        1.6 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衰退问题
    2 DNA分子标记概述
        2.1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分类
        2.2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3 转BT基因棉花鉴定的主要方法
        3.1 目的基因PCR检测法
        3.2 Bt毒蛋白ELISA法检测法
        3.3 生物学抗虫性检测法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鉴定
    1 试验材料
        1.1 PCR鉴定材料
        1.2 Bt毒蛋白ELISA法鉴定材料
        1.3 生物学抗虫性鉴定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Bt基因PCR鉴定
        2.2 抗虫棉Bt毒蛋白含量检测
        2.3 转基因棉的室内和田间综合抗性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Bt抗虫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3.2 Bt毒蛋白的ELISA检测
        3.3 抗虫棉生物抗虫性鉴定
    4 讨论
第三章 四个转基因抗虫棉的BT基因染色体定位
    1 试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DNA提取缓冲液的配置方法
        2.3 DNA裂解缓冲液的配置方法
        2.4 棉花叶片DNA的提取
        2.5 SSR引物来源
        2.6 PCR反应体系、扩增和电泳
        2.7 基因的初步定位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Bt基因在四个海陆杂交组合F_2代群体的分离规律
        3.2 Bt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4 讨论
        4.1 Bt基因的单位点遗传方式与分子标记定位
        4.2 基因定位与抗虫棉Bt基因系谱来源推测
        4.3 外源Bt基因插入染色体的偏好性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与主效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标记的特点和种类
        1.1.1 分子标记的特点
        1.1.2 分子标记的种类
    1.2 数量性状位点(QTL)的研究
        1.2.1 QTL定位的原理及方法
        1.2.2 QTL作图群体的类型
        1.2.3 棉花重要QTL的研究进展
    1.3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s)
        1.3.1 构建原理与技术路线
        1.3.2 构建的前提条件
    1.4 棉花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研究进展
        1.4.1 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1.4.2 片段代换系的应用
        1.4.3 片段代换系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2.1.3 性状考察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代换系亲本及F_1的均值表现
        2.2.2 方差分量比率及遗传率
        2.2.3 杂种优势表现
    2.3 讨论
        2.3.1 代换系亲本及F_1的均值表现
        2.3.2 代换系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
        2.3.3 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2.4 结论
第三章 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及F_1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3.1.3 性状考察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简单相关分析
        3.2.3 皮棉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3.2.4 产量构成因素对皮棉产量的通径分析
        3.2.5 代换系亲本及F_1的对照优势分析
        3.2.6 杂种F_1的中亲优势分析
        3.2.7 优异材料筛选
    3.3 讨论
        3.3.1 海岛棉染色体片段导入后的影响
        3.3.2 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3.3.3 产量构成因素与皮棉产量的相互关系
        3.3.4 代换系杂种的中亲优势表现
        3.3.5 代换系及F_1的利用潜力
    3.4 结论
第四章 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主效QTL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4.1.3 性状考察
        4.1.4 基因组DNA提取
        4.1.5 SSR分子检测
        4.1.6 数据分析与QTL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产量性状相关的QTL分析
        4.2.2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分析
    4.3 讨论
        4.3.1 稳定存在的QTL
        4.3.2 增效基因的来源
        4.3.3 成簇分布和共连锁现象
        4.3.4 与前人结果的比较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果
    5.2 主要创新点
    5.3 今后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分析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林木多世代育种的研究
    1.2 林木遗传测定的研究
        1.2.1 配合力
        1.2.2 遗传力
        1.2.3 遗传相关
    1.3 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
        1.3.1 分子标记与林木早期选择
        1.3.2 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杂种优势相关性的研究
    1.4 马尾松遗传改良进展
        1.4.1 马尾松生长性状遗传改良进展
        1.4.2 马尾松松脂性状遗传改良进展
        1.4.3 马尾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尾松第三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配合力及与环境互作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2.2.2 马尾松生长性状的GCA、SCA及遗传控制方式
        2.2.3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及表型控制方式
        2.2.4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稳定性分析
        2.2.5 马尾松优良亲本和杂交组合的评价与选择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利用马尾松第三代杂交子代幼林研究松脂化学组分的GCA/SCA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种类与含量
        3.2.2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3.2.3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的GCA/SCA及相对重要性
        3.2.4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间及与生长的相关性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马尾松杂交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样本采集与数据收集
        4.1.3 SSR标记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马尾松生长性状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
        4.2.2 马尾松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
        4.2.3 马尾松亲本间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分析
        4.2.4 马尾松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配合力及与环境互作分析
        5.1.2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松脂化学组分的配合力分析
        5.1.3 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5.2 讨论
        5.2.1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差异及遗传多样性
        5.2.2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生长、松脂化学组分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控制方式
        5.2.3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松脂化学组分间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
        5.2.4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子代生长性状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陆地棉铃重的遗传与杂种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陆地棉的数量性状
        2、陆地棉棉铃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2.1、陆地棉棉铃性状的相关分析
        2.2、陆地棉棉铃性状的经典遗传学分析
        2.3、陆地棉棉铃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2.4、陆地棉铃重的QTL定位
        2.5、陆地棉铃重的关联分析
        3、陆地棉遗传交配设计铃重性状遗传的研究进展
        4、陆地棉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
        4.1、陆地棉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4.2、陆地棉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5、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二章 陆地棉棉铃性状的遗传基础与杂种优势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2、试验安排
        1.3、性状调查与室内考种
        1.4、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亲本棉铃性状的表现
        2.2、棉铃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3、F_1组合铃重的超亲优势
        2.4、棉铃性状的遗传
        3、讨论
        3.1、棉铃性状的遗传
        3.2、铃重的杂种优势
    第三章 利用分离分析解析陆地棉铃重与铃壳率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田间种植
        1.3、铃重与铃壳率测定
        1.4、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3个组合不同世代铃重和铃壳率的表现
        2.2、遗传模型的选择
        2.3、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2.4、最适遗传模型的遗传参数估计
        3、讨论
        3.1、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分析软件的选择
        3.2、陆地棉铃重与铃壳率的遗传
    第四章 陆地棉铃重的QTL定位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2、试验安排
        1.3、铃重的调查
        1.4、棉花DNA提取
        1.5、SSR标记的扩增
        1.6、SSR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检测
        1.7、数据处理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亲本与F_1铃重的表现
        2.2、QTL定位结果
        3、讨论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1、全文结论
    2、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具有棉属野生种血缘的种质系在棉花杂种优势中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1.1.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进展
        1.1.2 杂种优势机理的研究进展
        1.1.2.1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
        1.1.2.2 生理生化与杂种优势
        1.1.2.3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1.1.2.4 基因表达与杂种优势研究
    1.2 转基因抗虫棉在杂种优势中的运用
        1.2.1 转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
        1.2.2 转基因抗虫性状对产量的作用
        1.2.3 转基因抗虫棉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1.3 棉花远缘杂交种质系在育种中的运用
        1.3.1 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的意义
        1.3.2 棉花远缘杂交与种质创造
        1.3.3 棉花远缘杂交种质系在育种中的作用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田间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农艺性状调查
        2.3.2 抗虫鉴定
        2.3.3 分子标记
        2.3.4 纤维品质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4.1 农艺性状和配合力分析
        2.4.2 杂种优势分析
        2.4.3 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态环境亲本及杂交后代表型遗传变异分析
        3.1.1 不同生态环境下亲本表型遗传变异
        3.1.1.1 亲本间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3.1.1.2 亲本间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
        3.1.2 不同生态环境下杂交后代表型遗传变异
        3.1.2.1 F_1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3.1.2.2 F_1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
    3.2 不同部位棉花纤维品质及部分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3.3 亲本及F_1的抗虫性分析
        3.3.1 亲本的抗虫性差异比较
        3.3.2 F_1的抗虫性差异比较
        3.3.3 杂交后代的抗虫性与纤维品质的关系
    3.4 F_1群体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3.4.1 F_1群体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分析
        3.4.2 F_1群体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3.5 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5.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配合力分析
        3.5.1.1 亲本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5.1.2 亲本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一般配合力(GCA)分析
        3.5.1.3 组合F_1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特殊配合力(SCA)分析
        3.5.2 纤维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3.5.2.1 亲本纤维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5.2.2 亲本纤维品质的一般配合力(GCA)分析
        3.5.2.3 F_1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分析
        3.5.3 配合力与亲本表型、F_1表型及GCA与SCA的关系
    3.6 亲本问遗传距离与亲缘关系分析
        3.6.1 基于农艺性状(AG)估算的遗传距离与聚类
        3.6.2 基于分子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与聚类
        3.6.3 两组遗传距离与聚类结果的比较分析
        3.6.4 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分析
        3.6.4.1 遗传距离与F_1纤维品质的相互关系
        3.6.4.2 遗传距离与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
        3.6.4.3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互关系
4 研究的主要结果与讨论
    4.1 亲本表现及F_1综合评价
        4.1.1 亲本的总体表现
        4.1.2 对F_1的综合评价
    4.2 不同结铃部位对棉花纤维品质性状及部分产量性状的影响
    4.3 F_1的抗棉铃虫性及与纤维品质的关系
    4.4 F_1群体的杂种优势
    4.5 配合力效应与F_1表型值的关系
        4.5.1 亲本GCA及与F_1表型值的关系
        4.5.2 组合SCA与F_1表型值的关系
    4.6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海岛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陆地棉与海岛棉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棉花的起源与分类
    1.2 棉花的遗传多样性
        1.2.1 形态水平的研究
        1.2.2 分子水平的研究
    1.3 棉花杂种优势研究概况
        1.3.1 陆地棉和海岛棉种内杂种优势研究概况
        1.3.2 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研究概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海岛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试验的技术路线
        2.1.4 试验方法
        2.1.4.1 提取和检测基因组DNA
        2.1.4.2 SRAP-PCR反应
        2.1.4.3 形态性状的观察记录
        2.1.4.4 结果统计和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海岛棉材料SRAP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2.2.1.1 SRAP引物的筛选
        2.2.1.2 海岛棉材料SRAP标记多态性分析
        2.2.1.3 海岛棉材料SRAP标记的聚类分析
        2.2.2 海岛棉材料形态标记差异分析
        2.2.2.1 海岛棉材料形态多样性分析
        2.2.2.2 海岛棉材料形态多样性的比较与聚类分析
        2.2.3 海岛棉材料分子标记与形态标记聚类结果相关性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2.3.1 分子标记的选择
        2.3.2 SRAP对海岛棉材料的分析
        2.3.3 形态分类对海岛棉材料的分析
3 陆地棉和海岛棉杂种优势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田间调查与性状测定
        3.1.2.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种优势表现
        3.2.1.1 农艺性状的表现
        3.2.1.2 产量构成性状的表现
        3.2.1.3 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表现
        3.2.2 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
        3.2.3 低不孕籽率的高产组合鉴选
    3.3 结论与讨论
        3.3.1 海陆杂种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3.2 海陆杂种不孕籽率的比较分析
        3.3.3 海陆杂种纤维品质的比较分析
        3.3.4 海陆杂种杂种优势分析
        3.3.5 产量和品质相关性分析
4 全文讨论
    4.1 关于杂种优势的预测
    4.2 陆海杂交棉应用前景
    4.3 陆海杂交棉华南棉区种植可行性
    4.4 本研究创新点
    4.5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性状优势及遗传差异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转Bt基因棉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J]. 刘丽,余渝,王旭文,王娟,孔宪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8)
  • [2]早熟陆地棉与转Bt基因棉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J]. 王旭文,刘丽,孔宪辉,王娟,余渝. 棉花科学, 2020(05)
  • [3]转基因抗虫棉遗传群体Bt蛋白含量与纤维品质研究[D]. 卜鹏佳.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4]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D]. 王利民.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2)
  • [5]四个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鉴定与染色体定位[D]. 周向阳.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与主效QTL定位[D]. 黎波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1)
  • [7]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分析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D]. 董虹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5)
  • [8]陆地棉铃重的遗传与杂种优势研究[D]. 狄佳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9]具有棉属野生种血缘的种质系在棉花杂种优势中的利用[D]. 郝三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10]海岛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陆地棉与海岛棉杂种优势利用研究[D]. 武路云. 广西大学, 2012(03)

标签:;  ;  ;  ;  

Bt转基因棉花杂交组合的性状优势及遗传差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