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怪属物种分布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杀怪属物种分布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一、沙拐枣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当当[1](2020)在《南疆几种荒漠植物固沙及种群更新能力研究》文中提出南疆(新疆天山以南)是我国土壤荒漠化最严重、沙漠流动明显、荒漠植被较少的区域之一。研究该区域荒漠植物在防沙固沙、种群更新能力以及防护林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对维护沙漠及绿洲边缘生态系统稳定、物种多样性保护及环境修复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阿图什格达良的荒漠为研究区域,通过采用野外和室内的控制性试验,对该区域荒漠植物的固沙能力进行评估;群落优势物种泡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及塔里木沙拐枣(Calligonum roborovskii Losinskaja)固沙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等种群有性更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期揭示该区域优势物种的固沙和种群有性更新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该区域的荒漠植物有15科22属27种,其中泡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塔里木沙拐枣(Calligonum roborovskii)、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灌木旋花(Convolvulus fruticosu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河西苣(Hexinia polydichotoma)及大花驼蹄瓣(Zygophyllum potaninii)等七种植物均有固沙能力。七种植物在砾质和土质地表的密度(p<0.05)及频度(p<0.05)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泡果白刺、塔里木沙拐枣、河西苣及骆驼蓬的出现频度比其他物种高;七种植物在两种地表中的冠幅面积与沙丘体积呈正相关,其中泡果白刺、塔里木沙拐枣、河西苣及骆驼蓬的冠幅面积与沙丘体积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在该区域建立以多枝柽柳、泡果白刺、塔里木沙拐枣、河西苣及骆驼蓬等木本、草本植物组成的混合防护林带,能达到更好的防沙固沙效果。2.两种植物在砾质和土质地表的物候特点存在差异;其中塔里木沙拐枣的萌动时间比泡果白刺早。同一物种在砾质地表的萌动时间早于土质地表。两种植物在不同月份的沙丘体积(固沙能力)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两种植物在夏季的沙丘体积比其他季节强;不同季节的固沙能力与降水量无关,秋季泡果白刺沙丘体积与风速相关性显着。此外,泡果白刺和塔里木沙拐枣在不同季节、年度的冠幅面积、沙丘体积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3.塔里木沙拐枣果实因贮藏时间不同,刺毛长度、颜色、重量及大小存在显着差异。有刺毛果实在水面漂浮时间更长。有刺毛果实在风的作用下扩散距离比去除刺毛果实扩散距离长,有刺毛果实在不同风速下的扩散距离比去除刺毛果实扩散距离短。不同干藏时间10 mmol/L赤霉素处理后,有刺毛和无刺毛果实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及20/30℃温度条件下的萌发率间存在显着差异,无刺毛果实的萌发率更高。盆栽实验显示,去除刺毛果实的萌发率更高,说明刺毛对果实萌发有负面作用。4.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泡果白刺种子的萌发率间存在显着差异;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更高。不同温度条件下泡果白刺种子的萌发率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10/20℃条件下果实的萌发率比其他温度条件下果实的萌发率高。冷藏3个月、6个月的种子萌发率比未冷藏处理种子的萌发率高,低温层积能促进种子萌发率。在10/20℃温度条件下,10 mmol/L和1mmol/L GA3处理种子的萌发率较高,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该物种存在中度生理休眠,通过低温层积和赤霉素可以打破休眠。盆栽实验中,黑暗环境种子的萌发率比光照环境种子的萌发率更高;此外,骤然降温可导致幼苗死亡。泡果白刺种子的生理休眠影响泡果白刺的种群有性更新。

张钰佳[2](2020)在《人为干扰下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张临高绿洲的交汇处,在抵御风沙危害、维持绿洲稳定性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地群众私自樵采、放牧羊群等一些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一度造成了沙漠化的持续扩张,过渡带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近年来,为了防风固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当地群众在过渡带上进行了大量固沙植被的补植。然而在这种人为干扰(主要是补植固沙植物)下,区域植被稳定性演变方向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首要问题。本文以沙漠-绿洲过渡带荒漠植被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植被景观动态变化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评估了过渡带植被稳定性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区域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分析了环境要素与植被稳定性变化的关系。进一步准确评估人为干扰下,研究区域植被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为该地区天然植被的保护和人工植被群落合理的空间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由研究区域植被(梭梭、泡泡刺和沙拐枣)斑块面积和裸地斑块面积的变化信息可知,植被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沙拐枣的年增加率较大,为10.94%;裸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年减少率为5.28%;由景观转移矩阵分析可知,研究期间,裸地转为梭梭面积最为突出,高达2.57 hm2。裸地转化为泡泡刺和沙拐枣相对较大,分别为0.04 hm2和0.42 hm2。综上所述,研究区植被面积逐年增加,裸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2)对研究区域植被稳定性从时间尺度分析可知,2019年稳定性比值最接近群落稳定点20/80。即不同时期研究区域植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2019 a植被>2012 a植被>2014 a植被。表明该种人为干扰下,有利于植被稳定性的增强,但稳定性增强的过程具有滞后性;从研究区出现的植物种数量来看,2012年、2014年和2019年研究区域出现的物种数分别为5种,6种和9种,植物物种随时间的迁移呈增加的趋势。进一步说明合理的补植人工植被梭梭,有利于沙漠-绿洲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增强和植物物种数量的增加。(3)由研究区域植被空间稳定性分析可知,2014年与2019年研究区域植被稳定性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从南至北方向和从西至东方向,植被群落稳定性逐渐减弱的变化趋势。且样地南侧,植被稳定性最强。这可能与研究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4)研究区域地表粒径恢复效果表现为:2019 a植被>2014 a植被>2012 a植被。充分说明:在合理的人为干扰下,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区土壤质地将得到改善。(5)2012-2019年研究区域对植被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气象因素为气温,对植被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土壤因素为0-1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6)2012-2019年研究区域的风沙活动由风蚀活动为主向风积活动为主转变。植被稳定性的增强是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而研究区域地形特征是引起风沙蚀积强度空间分布产生局部差异的原因。

刘宇娇[3](2019)在《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沙丘生境沙拐枣繁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作为蓼科灌木,具有生长快、抗风蚀、耐沙埋、耐旱、易繁殖的特点,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先锋种和优势种,因此研究沙拐枣种群繁殖特征对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种群自然更新、生态恢复与治理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荒漠绿洲过渡带天然固沙植被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种群稳定和扩张一直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关键天然固沙植被沙拐枣为研究对象,对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不同生境(背风坡、丘间低地、过渡带和迎风坡)下沙拐枣种群繁殖特征进行探索,旨在更全面的认识其种群扩张特征和对干旱高温环境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下,沙拐枣种群繁殖方式存在显着差异:在流动沙丘,丘间低地和过渡带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为辅;迎风坡和背风坡以无性繁殖为主;而随着流动沙丘固定,种群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数量和所占比重显着下降,从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2)不同生境下,土壤种子库存在显着差异,土壤种子库的大小依次为:背风坡>丘间低地>过渡带>迎风坡,并且固定沙丘土壤种子库总数量大于流动沙丘。表明背风坡和丘间低地是沙拐枣种群重要的种子储备库。(3)不同生境下,沙拐枣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均为增长型种群,并向稳定趋势转化。表明沙拐枣通过繁殖对策加强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其种群扩张。(4)不同生境下沙拐枣种群密度与年龄均呈显着负相关,种群以幼龄苗为主,种群最大年龄出现在丘间低地,为36龄。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根状茎总长度呈减小的趋势。其中流动沙丘中根状茎主要为2年生,多年生根状茎长度较短,而固定沙丘不同生境根状茎年龄结构较为均衡。表明在流动沙丘中沙拐枣越靠近母株的根状茎年龄较大,而远离母株的根状茎年龄较小,但长度较长。(5)流动沙丘不同生境根状茎和地上生物量都存在显着差异,根状茎总长度以迎风坡最长,但地上生物量最少。并随着流动沙丘固定过程中,根状茎长度和地上生物量都呈现异质性减少的趋势。综上所述,沙拐枣种群在适应荒漠绿洲过渡带恶劣多变的外部环境下,采取了多种繁殖对策,其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利用根状茎扩展生存空间、形成土壤种子库等措施以及不同生境对沙拐枣自然繁殖过程的影响。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关键天然固沙植物沙拐枣的繁殖特征,而且对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种群自然更新、植被恢复与治理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石梅莉[4](2019)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灌木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许多珍稀荒漠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灌木植物由于根系发达、抗逆能力强而成为荒漠植被的重要物种。因此,开展荒漠区灌木植物多样性与灌木资源的相关研究对当地的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和野外植被调查,开展了我国荒漠地区灌木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植物区系、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相关研究,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科学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北方干旱荒漠区共有灌木植物28科86属283种。其主要特点是物种丰富度不高,单种属和单属科现象明显。荒漠灌木植物中,大于20种的灌木植物有5科,占总科数的17.86%;共有186种,占65.7%。单属科灌木有17科,占总科数的60.71%。单种属灌木有40属,占总属数的46.51%。所含种数大于10种的灌木植物有6属,占总属数的6.98%。不同省区荒漠灌木植物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荒漠灌木物种丰富程度大小依次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甘肃地区>宁夏地区;根据单位面积灌木物种数量统计分析,宁夏地区的灌木物种密度显着高于其他地区。内蒙古不同地区荒漠灌木物种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其灌木物种数量大小依次为: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荒漠灌木植物的生活型、生态型、生态功能群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其中,生活型共分为6种,其中灌木占50%,半灌木占27%,小灌木占15%,匍匐灌木占4%,直立灌木占3%,攀援灌木占1%。生态型共分为7种,其中沙生植物占12%,盐生植物占4%,湿中生植物占2%,中生植物占16%,中旱生植物占7%,旱生植物占34%,强旱生植物占27%。根据叶片形态性状,将荒漠灌木分为10种生态功能群,其中披针形叶占23%,近圆形叶占21%,卵形叶占18%,条形叶占14%,线形叶占6%,圆柱状叶占5%,三角形叶占3%,鳞片状叶占3%,锥形叶占2%,其它叶形占5%。(2)北方荒漠区灌木植物区系分析结果表明,灌木植物优势科以世界广布型为主,包括蓼科(Polygon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柽柳科(Tamaricaceae)、唇形科(Labiatae)、菊科(Compositae)。荒漠灌木优势属以温带分布型为主,包括柳属(Salix)、沙拐枣属(Calligonuml)、木蓼属(Atraphaxis)、猪毛菜属(Salsola)、绣线菊属(Spiraea)、锦鸡儿属(Caragana)、蒿属(Artemisia);属的地理成分在北方荒漠区更具有代表性。不同省区植物区系之间植物科、属、种的相似性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与宁夏的相近程度最高,而新疆与宁夏的相近程度最低。植物优势科的地理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内蒙古优势科为杨柳科,属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型;新疆优势科为蓼科,宁夏优势科为豆科,均属世界广布型。植物优势属的地理成分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内蒙古优势属为锦鸡儿属和柳属,宁夏优势属为锦鸡儿属、绣线菊属和柳属,均属温带地理成分。(3)荒漠灌木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荒漠灌木物种数量随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的单峰状曲线。其中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地区是新疆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甘肃酒泉和民勤,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宁夏中卫和盐池。水热条件是影响灌木分布格局的主要制约因素。其中内蒙古、宁夏和新疆地区的年均降水与灌木物种数量呈正相关,年均温度与灌木物种数量呈负相关;而甘肃地区年均降水、年均温度与灌木物种数量均呈负相关。(4)北方荒漠区灌木物种多样性濒危程度严重。应重点保护的荒漠灌木有柱筒枸杞(Lycium cylindricu)、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A.nanus)、年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等,其中柱筒枸杞为极易灭绝种。

张晓芹[5](2018)在《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西北旱区(干旱和半干旱区)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以适应性良好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造林成为缓解人地矛盾的理想选择。气候是宏观尺度上影响物种分布的决定性因子,其与物种分布的关系研究及时空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预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了解该区常见生态经济型树种的适宜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有助于提高造林的成效,而且对于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共赢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了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乌柳(Salix cheilophila)和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10个典型生态经济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3个来自BIOCLIM、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和Kria指数的气候因子和来自标本馆、出版文献的物种出现记录,通过物种分布模型(Max 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工具结合,模拟了10个树种当前(1950-2000年)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分析了生境适宜性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预测了未来2070s(2060-2080年)四种温室气体排放浓度情景(RCPs)下树种适宜区的变化,并确定了各树种的最优造林区。主要结论如下:(1)沙枣、小果白刺和多枝柽柳的潜在适宜区面积最大,跨越了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有明显干旱季节的湿润区。黑果枸杞、梭梭、沙拐枣和胡杨主要局限于西北干旱区,文冠果、乌柳和柠条锦鸡儿主要集中于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2)湿润指数是影响大多数树种适宜性的最重要因子,其对沙拐枣、梭梭和胡杨的贡献率均超过50%,然而对柠条锦鸡儿和乌柳则不足5%。最湿月降水量、年均降水量、寒冷指数也较为重要,其中最湿月降水量对黑果枸杞的影响最大,年均降水量对文冠果的影响最大。(3)与热量相关的气候因子在影响沙枣、柠条锦鸡儿的分布方面起到较重要的作用,与水文相关气候因子对于其它树种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多数树种生境适宜性对水文相关因子的响应曲线呈正偏态分布,对热量相关因子的响应曲线呈高斯分布。(4)沙枣在高浓度排放情景(RCP8.5)下适宜区范围扩张幅度最大,其适宜区净增加率高达57.5%。柠条锦鸡儿在低浓度排放情景(RCP2.6)下适宜区范围缩减幅度最大,其适宜区消失率高达61.4%。多数树种的当前适宜区在低浓度排放情景下缩减,而在高浓度排放情景下扩张,并且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增加,缩减趋势逐渐减弱,扩张趋势逐渐增强。(5)所有树种当前的东部边缘适宜区将会缩减,不同树种缩减的幅度不同。在西北干旱区分布的树种,将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及河西走廊的北部获得新增适宜区。多数树种适宜区范围的地理质心向西移动,移动速度约每十年453km。多数树种适宜区范围的海拔质心移动不明显,以约每十年122m速度略微向低处或高处移动;乌柳例外,在四种情景下以每十年约1873m的速度向更高海拔移动。本研究结果表明MaxEnt模拟的各树种潜在适宜区的范围与实际调查的数据基本一致。不同区域的树种,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不同,多数树种当前的适宜区是稳定的,能够适应持续的气候变化。分布在西北干旱区的树种,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适宜区面积将会增加,未来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及河西走廊北部可以进一步增加沙枣、小果白刺、梭梭等本地树种的造林面积。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同时能够为管理者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造林措施时提供参考。

蒋靖[6](2017)在《哈密木本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文中指出通过野外调查、知情人访谈、资料查阅等方法,对哈密木本植物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就哈密木本植物多样性特点、地理区系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主题内容进行探讨分析,为哈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利用,优化哈密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参考。哈密有木本植物44科106属416种,优势科有蔷薇科(Rosaceae)、鼠李科(Rhamnaceae)、蓼科(Polygonaceae)等14科(337种),科类优势现象明显。生活型谱组成中以乔木植物最为丰富,占总数的51.68%,其次是灌木,木质藤本匮乏。含野生木本植物155种,栽培木本植物271种,其中木本园林植物35科66属168种,引进与乡土树种比例约2:1,乡土树种在该区园林绿化应用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7大资源类型中,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最丰富,有180种,占总数的43.27%,而香料植物较少,有17种。野生木本植物25科60属155种,以小灌木荒漠和小半乔木荒漠为主导。优势科7科(108种),占总种数的69.68%,最大的科为蓼科(Polygonaceae),有24种。该区植物科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5个分布区类型和3个变型,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7个分布区类型和7个变型,地理区系成分主要是温带成分,热带成分少。该区有中国特有种7种,新疆特有种5种,哈密特有种1种,植物形成特有是植物与该区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带长期适应和演化的结果。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收录的珍稀濒危植物有10种,表现出哈密具有一定的地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较高。哈密木本植物科、属和种水平上的多样性分布表现出相似的地理分布格局,各单元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中部以及东北部区域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北部、西部、南部及东南部物种多样性较为贫乏。植物区系分化强度与其物种多样性之间呈现显着相关关系,区系分化强度越大,其拥有的物种数量也越多。经过相似度聚类合并,从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角度进行划分,将哈密木本植物分布可划分为13个分区。哈密古树名木历史悠久,资源总体数量较为丰富,共计2509株,属于6科7属12种。杨属(Populus L.)、柳属(Salix L.)树木因历史和环境气候原因在本地区具有优越性,柳属植物数量最多,占总数的70.19%。研究区古树有1428株,其中一级古树有38株,二级69株,三级1397株,低龄级树木所占比例较大,占总株数的55.68%,古树年龄结构呈现增长型;名木有1005株,主要是白柳(左公柳)(Salix alba L.)。古树名木分布与自然、人文密切相关,以群状分布为主,整体都是以绿洲为中心放射状分布。

杨瑞红[7](2017)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种群及群落动态特征和稳定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优势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定位监测及室内分析,综合应用数量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与地统计学,从种群和群落层次分析固沙植被梭梭种群结构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生物量、种群静态生命表、种群存活曲线、种群幼苗和死株情况、种群空间格局、群落植物区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用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层次结构模型和AHP法识别筛选影响固沙植被稳定性的关键因子,对固沙植被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利用回归模型初步计算维持固沙植被稳定性的盖度阈值,使用遥感数据反演植被盖度绘制整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稳定分区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梭梭种群年龄结构为反―J‖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在年幼期可高达66%,随着龄级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到衰亡期死亡率又升高;种群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Ⅲ型凹曲线;梭梭种群在小龄级和极端环境下死亡率呈现明显的波动,从沙漠南缘向沙漠腹地三个样区里的期望寿命逐渐增加,随着龄级的增加,梭梭种群期望寿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梭梭幼苗和死株情况受环境影响明显;固定沙区梭梭更新情况好于半固定沙区和流动沙区;随着梭梭的不断成长聚集程度逐渐减弱,到了成年阶段表现为随机分布类型。(2)调查的梭梭群落植物隶属于15科38属51种,三个样区均以藜科为主占40%以上,群落植物以直根为主,从南向沙漠腹地三个样区分别达到87%、92%和42%,植物个体矮从南向沙漠腹地三个样区平均植物高度分别为43.5 cm、33.11 cm、28.78 cm,植物多为旱生、微型叶或叶片退化;梭梭群落水平结构具有镶嵌性和斑块性;从南向沙漠腹地多年生植物比例逐渐增加,生物量逐渐减小;而群落多样性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均高于其他沙漠植被群落,这与梭梭群落拥有高效利用生态水的最优物种组合有关;在群落里梭梭生物量远远大于林下生物量,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3)识别筛选出影响固沙植被稳定性的6个关键的因素:盖度、多样性指数、多年生植物比例、黏粉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形成了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指数(SVSI)。(4)用固沙植被稳定性指数(SVSI)量化评价固沙植被梭梭群落的稳定性,得出固定沙区为稳定,半固定沙区为半稳定,流动沙区为不稳定,不同坡向上固定沙区除了丘间地非沙漠化其他坡向极轻度沙漠化,半固定沙区异质性较大丘顶重度沙漠化背风坡中度沙漠化其他坡向轻度沙漠化,流动沙区除了丘间地中度沙漠化其他坡向均严重度沙漠化;估算出维持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稳定的盖度阈值,当盖度低于22%时固沙植被为不稳定,当盖度在48%-22%之间时固沙植被为半稳定状态。绘制出整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的稳定性分区图。

王力伟,房永雨,何江峰,刘红葵[8](2016)在《沙拐枣属植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沙拐枣属植物(Calligonum L.)作为我国荒漠地区的一种固沙造林先锋树种,具有抗旱、耐高温、耐瘠薄、抗风蚀沙埋、繁殖容易、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对干旱和流沙具有特殊适应性等特点。从种类分布、繁殖技术、化学成分、抗逆分子生物学及生态特性等方面对沙拐枣属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沙拐枣的荒漠治理、抗逆机理、基因资源挖掘等研究奠定基础。

康晓珊,索菲亚,段士民,潘伯荣,张永智,田聪[9](2015)在《迁地保护条件下4种沙拐枣(Calligonum)的花部特征和传粉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观测花器官、开花动态、花粉胚珠比、访花昆虫,对生长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4种沙拐枣(Calligonum)的花部特征和传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沙拐枣均具两性花,但花部各器官的颜色、大小等在种间存在一定差异;单花开放动态相似,花粉序次呈现;花香气主要来自于花药和花托;花粉为"淀粉质";花粉胚珠比值31 00044 750,需要传粉者,虫媒和风媒并存;意大利蜂为主要有效的传粉昆虫,为典型的高移出低沉降;花粉序次呈现、意大利蜂较高的访花频率及重复拜访有利于提高传粉效率;花粉数量和品质不是造成果实无胚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自身花粉阻塞和资源限制造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张锦春[10](2015)在《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被生态与环境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库姆塔格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沙漠化极其严重,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导致沙漠周边三大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丧失,开展区域荒漠草地植被生态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前期基础,开展区域荒漠植物、种群及群落的生态调查,研究现存荒漠草地植被与环境的适应性关系,为区域荒漠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伦理依据;同时提取沙漠沉积环境信息进行孢粉、稳定碳同位素及粒度分析,重建古气候环境,探讨荒漠植被与古环境变化关系,揭示沙漠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分析结果如下:(1)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种类贫乏,区系结构简单,统计天然荒漠草地植物26科79属120种,其中优势科为黎科、菊科、柽柳科和禾本科,为总属数55.70%,总种数58.33%,优势属为柽柳属和沙拐枣属,其属种数量不大,但种属比例高。库姆塔格荒漠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古地中海成分为区系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分布型和热带分布型占有一定的比例,区系组成中统计温带成分34属,古地中海成分25属,世界分布型10属,热带分布型9属,分别为总属数43.04%、31.65%、12.66%和11.40%。(2)梭梭、胡杨、沙生柽柳为库姆塔格典型荒漠植物种群。梭梭为干旱荒漠植物种,种群分布范围广,在沙漠南部呈带状连片分布,为稳定增长型种群,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受种群扩散分布影响聚集程度较低;胡杨为荒漠河岸林建群种,分布在离水源较近的沟道源头及部分河岸阶地,因种群斑块面积不大数量不多呈现散点状镶嵌分布,种群受水源的限制聚集程度较高;沙生柽柳为我国特有种,在沙漠北部呈局部性条块状分布,种群为衰退型种群,种群聚集程度不高。(3)运用6级分类单位将库姆塔格荒漠植被划分为6个植被型纲,5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33个群系10个亚群系。景观尺度上荒漠植被分布是以沙漠为中心呈现圈层分布格局,植被地带性分布以纬向变化较为明显,由南到北依次出现砾质荒漠植被、沙质荒漠植被和盐化草甸植被,径向分布由东到西表现为沙漠南缘植被由山前砾质荒漠到沙质荒漠植被的过渡,沙漠北缘植被由盐化草甸植被向沙质荒漠植被转化。荒漠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为砾质荒漠植被>盐化草甸植被>沙质荒漠植被,群落H多样性为0.7251.437。荒漠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径向分布总体趋势随经度的减小而逐渐降低,纬向变化则随着地表水文条件的改变呈现一定的分布格局。(4)库姆塔格沙漠第四纪孢粉类型及数量稀少,共鉴定40个科属植物孢粉类型,孢粉组成以藜科、禾本科为主,并涵盖有莎草科、黑三棱属、荨麻属等湿生植物花粉。沙漠第四纪孢粉反映的环境总体上呈现干热、干湿交替到干旱的变化过程,代表干旱环境的藜科植物孢粉数最多,占总孢粉数30.650.5%,表征干旱环境的麻黄属/蒿属比值在1.02.0%之间变化,据此推断库姆塔格沙漠自第四纪以干旱环境为主,干旱化程度总体在加剧。(5)库姆塔格柽柳沙包年层粒度以沙物质为主,平均含量为80.66%,粒度组分以细砂、极细砂为主,年层平均含量分别为34.27%和31.90%。沙包粒度组成以北部沙包较粗,东部沙包最细,而沙包粒度组成则随着沉积年层增加呈现粗粒化。粒径分布细且分选性差,偏态多正偏,峰态中等偏窄,属典型风成物沉积;120年以来柽柳沙包年层粒度反映了库姆塔格沙漠环境以干旱强风气候模式为主,并伴随着明显的干湿交替变化过程。(6)库姆塔格柽柳沙包年层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总体呈现平稳下降趋势,这与大气CO2浓度的增加对柽柳枝叶δ13C值产生分馏作用所致;柽柳沙包年层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13C)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相一致,近120年的柽柳沙包年层?13C值偏小,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干热的气候环境;不同生境环境下柽柳沙包年层C13?值对气候环境要素产生不同的响应,高海拔的山前柽柳沙包?13C值受多个气候要素的影响,滞后作用不明显;低海拔的干旱沙漠区柽柳沙包?13C值对年气温及季节性降水、湿度特别敏感,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二、沙拐枣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拐枣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南疆几种荒漠植物固沙及种群更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植物固沙技术研究进展
        1.1.2 植物种群更新有关研究
    1.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塔克拉玛干西南部荒漠植物固沙能力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地点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群落组成及优势种的确定
        2.3.2 植物密度及丰富度
        2.3.3 植物冠幅面积及沙丘体积大小
        2.3.4 植物的冠幅面积与沙丘体积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泡果白刺、塔里木沙拐枣固沙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
    3.1 前言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研究地点
        3.2.2 研究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泡果白刺及塔里木沙拐枣的物候现象特点
        3.3.2 冠幅面积、沙丘体积季节的动态变化
        3.3.3 冠幅面积与沙丘体积的比较分析
    3.4 讨论
        3.4.1 降水对沙丘变化的影响
        3.4.2 风速对沙丘变化的影响
        3.4.3 植物冠幅对沙丘的影响
第四章 果实刺毛对塔里木沙拐果实扩散及萌发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概况及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2.3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果实结构的时间动态变化
        4.3.2 刺毛对果实风媒扩散的影响
        4.3.3 刺毛对果实水媒扩散的影响
        4.3.4 刺毛对果实吸水及失水的影响
        4.3.5 刺毛对果实萌发率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刺毛对果实扩散距离的影响
        4.4.2 刺毛对果实吸水及萌发的影响
        4.4.3 果实刺毛的生态响应及其对果实扩散及萌发的影响
第五章 泡果白刺的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材料与地点
        5.2.2 研究方法
        5.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泡果白刺种子特点
        5.3.2 种子的吸水及失水特性
        5.3.3 不同冷藏时间、温度对泡果白刺种子萌发的影响
        5.3.4 赤霉素、光照对泡果白刺种子萌发、幼苗的影响
        5.3.5 种子幼苗形成能力的判断
    5.4 结论
        5.4.1 种子对环境的响应及萌发特性
        5.4.2 不同冷藏时间、温度对泡果白刺种子萌发的影响
        5.4.3 赤霉素、光照对泡果白刺种子萌发、幼苗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及对今后工作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2)人为干扰下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2.1 稳定性定义及发展
        1.2.2 天然植被稳定性研究
        1.2.3 人工植被稳定性研究
        1.2.4 存在问题和研究必要性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植被覆盖度实测数据
        2.2.2 植被常规调查数据
        2.2.3 风沙蚀积数据
        2.2.4 气象数据
        2.2.5 土壤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植被格局动态分析方法
        2.3.2 植被稳定性评估方法
        2.3.3 气象分析方法
        2.3.4 土壤分析方法
        2.3.5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2.3.6 防风固沙效益分析方法
3 研究区域斑块状植被动态及其稳定性
    3.1 研究区域斑块状植被格局动态
    3.2 研究区域植被时间稳定性
    3.3 研究区域植被空间稳定性
        3.3.1 2014年植被空间稳定性
        3.3.2 2019年植被空间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域植被稳定性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4.1 研究区域气象要素
        4.1.1 风能环境
        4.1.2 降水量
        4.1.3 气温
        4.1.4 日照时长
        4.1.5 昼夜温差
        4.1.6 蒸发量
        4.1.7 相对湿度
    4.2 研究区域土壤要素
        4.2.1 土壤水分
        4.2.2 土壤有机质
        4.2.3 地表土壤粒度
    4.3 研究区域环境要素对植被稳定性的影响
        4.3.1 植被稳定性比与气象要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4.3.2 植被稳定性比与土壤要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4.4 研究区域防风固沙效益
        4.4.1 风沙蚀积强度统计特征
        4.4.2 地表累积风沙蚀积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沙丘生境沙拐枣繁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固沙植被沙拐枣分类、繁殖对策和生理特性研究
        1.2.2 植物生殖物候
        1.2.3 植物土壤种子库
        1.2.4 植物种子萌发
        1.2.5 植物克隆繁殖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貌类型和地带性土壤
        2.1.4 植被类型
        2.1.5 水文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气候资料收集
        2.2.2 研究样地选择
        2.2.3 植被各指标测量方法
        2.2.4 数据分析
3 沙拐枣的繁殖方式
    3.1 气温、降水量和土壤温度特征
        3.1.1 结果与分析
        3.1.2 讨论
        3.1.3 小结
    3.2 沙拐枣不同生境繁殖方式
        3.2.1 结果与分析
        3.2.2 讨论
        3.2.3 小结
4 流动沙丘下沙拐枣的繁殖特征
    4.1 不同生境土壤种子库空间动态变化
    4.2 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年龄结构
    4.3 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年龄与密度、根状茎总长度的变化
    4.4 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根状茎总长度、地上生物量的变化
    4.5 讨论
    4.6 小结
5 固定沙丘下沙拐枣的繁殖特征
    5.1 不同生境土壤种子库空间动态变化
    5.2 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的年龄结构
    5.3 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年龄与密度、根状茎总长度的变化
    5.4 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根状茎总长度、地上生物量的变化
    5.5 讨论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灌木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生物多样性研究
    2.2 荒漠植物多样性研究
    2.3 植物区系研究
    2.4 植物分布格局研究
    2.5 珍惜濒危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四章 北方荒漠区灌木植物多样性
    4.1 荒漠灌木植物多样性概况
    4.2 荒漠灌木植物多样性区域差异
        4.2.1 北方荒漠区灌木多样性差异
        4.2.2 内蒙古荒漠区灌木多样性差异
        4.2.3 鄂托克旗蒙西镇灌木物种多样性差异
    4.3 荒漠灌木植物生活型多样性
    4.4 荒漠灌木植物生态型多样性
    4.5 荒漠灌木植物功能群多样性
    4.6 小结
第五章 北方荒漠区灌木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5.1 荒漠灌木植物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5.1.1 科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5.1.1.1 世界分布科
        5.1.1.2 温带分布科
        5.1.1.3 热带分布科
        5.1.1.4 优势科分布型及其分析
    5.2 植物属地理成分分析
        5.2.1 世界分布型
        5.2.2 温带分布型
        5.2.3 热带分布型
        5.2.4 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
    5.3 植物区系相似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荒漠区灌木植物空间分布格局
    6.1 荒漠灌木植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分析
    6.2 荒漠灌木植物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6.2.1 水分-能量影响灌木植物分布格局
        6.2.2 历史演化因素影响灌木植物空间格局
    6.3 小结
第七章 荒漠区珍稀濒危植物利用与保护
    7.1 荒漠珍稀濒危植物现状
    7.2 荒漠珍稀濒危植物影响因素
    7.3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北方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灌木植物名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研究
        1.2.2 物种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
        1.2.3 物种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2.4 物种分布模型
        1.2.5 MAXENT模型
        1.2.6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的现状分布
        2.2.2 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的潜在分布
        2.2.3 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的未来分布
    2.3 研究方法
        2.3.1 物种选择原则
        2.3.2 数据获取
        2.3.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同树种的特性及现状分布
    3.1 生物学特性
    3.2 生态与经济价值
    3.3 分布现状
第4章 不同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物种分布及气候数据的获取
        4.1.2 模型参数的选择
        4.1.3 模型性能的评价
        4.1.4 重要气候因子及响应曲线
        4.1.5 潜在气候适宜分布区及气候阈值
        4.1.6 限制因子制图与MESS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模型性能
        4.2.2 主导气候因子
        4.2.3 响应曲线
        4.2.4 潜在适宜分布区
        4.2.5 气候阈值
        4.2.6 限制因子与MESS分析
    4.3 讨论
        4.3.1 主导气候因子及响应曲线
        4.3.2 潜在适宜分布范围
        4.3.3 不确定性分析及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未来气候变化对适宜分布区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模拟方法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未来气候变化对适宜分布区范围的影响
        5.2.2 未来气候变化下适宜分布区范围质心沿经纬度的变化
        5.2.3 未来气候变化下适宜分布区海拔质心的变化
        5.2.4 不同树种最优造林区
    5.3 讨论
        5.3.1 气候变化对不同树种适宜区范围的影响
        5.3.2 适宜区范围对不同气候情景的响应
        5.3.3 适宜区范围质心的迁移方向
        5.3.4 不确定性分析及应用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哈密木本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区位
    2.2 地形地貌
    2.3 土壤
    2.4 气候特征
    2.5 植被类型
    2.6 行政区划
第3章 木本植物多样性特点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野生木本植物区系特点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木本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古树名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哈密木本种子植物名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种群及群落动态特征和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第3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种群数量及动态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梭梭种群结构特征
        3.2.2 梭梭种群的密度和生物量
        3.2.3 梭梭种群的静态生命表
        3.2.4 梭梭种群的存活动态
    3.3 讨论
第4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种群空间格局特征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梭梭种群幼苗分布特征
        4.2.2 梭梭种群死株分布特征
        4.2.3 梭梭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4.3 讨论
第5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梭梭群落的区系特征与物种组成
        5.2.2 梭梭群落外貌特征
        5.2.3 梭梭群落的结构特征
        5.2.4 梭梭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特征
        5.2.5 梭梭群落的功能特征
    5.3 讨论
第6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群落动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分析
    6.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气候变化特征
        6.2.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养分的分析
        6.2.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分析
        6.2.4 地形地貌对梭梭群落动态的影响
        6.2.5 气候与梭梭群落动态变化的关系
    6.3 讨论
第7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沙植被群落稳定性评价
    7.1 数据来源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固沙植被群落稳定性的界定
        7.2.2 固沙植被稳定性指标层次结构体系的搭建
        7.2.3 指标权重的计算和排序
        7.2.4 梭梭群落盖度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7.2.5 固沙植被梭梭群落稳定性评价
        7.2.6 维持固沙植被稳定性的盖度阈值
        7.2.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沙植被稳定性的评价及分区
        7.2.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管理对策与建议
    7.3 讨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与应用价值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英文缩略表
附表-2 调查样方清单
作者简介
致谢

(8)沙拐枣属植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拐枣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种类分布
    1.1 形态特征
    1.2 分布情况及品种分类
2 沙拐枣属植物繁育技术的研究
3 沙拐枣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4 沙拐枣属植物抗逆性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5 沙拐枣属植物生态特性的研究
6 沙拐枣属植物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
    6.1 固沙造林
    6.2 其他作用
7 沙拐枣属植物今后的研究方向
    7.1加大种子育苗技术的研究力度
    7.2 加强对抗逆性的研究
    7.3 加强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物种的研究与应用
    7.4 促进形态学、分类学方面的研究

(9)迁地保护条件下4种沙拐枣(Calligonum)的花部特征和传粉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研究地点、材料和方法
    2.1研究地点和材料
    2.2开花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2.2.1花部综合征及开放动态过程
        2.2.2花雄蕊数目
        2.2.3花粉胚珠比(P/O值)
        2.2.4花香来源
        2.2.5花粉活力
        2.2.6柱头可授性
        2.2.7花粉组织化学
    2.3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特征
    2.4花粉移出率和花粉沉降数目
3结果与分析
    3.1开花生物学特性
        3.1.1花部综合征
        3.1.2花部各器官大小
        3.1.3单花开放动态
        3.1.4花雄蕊数目
        3.1.5P/O值的测定
        3.1.6花香气来源
        3.1.7花粉活力
        3.1.8柱头可授性
        3.1.9花粉组织染色
    3.2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特征
        3.2.1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
        3.2.2访花频率和单花停留时间
        3.2.3花粉移出率和花粉沉降数目
4讨论
    4.1花部特征与传粉媒介
    4.2花部特征对访花效率的影响

(10)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被生态与环境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荒漠草地研究进展
        1.1.1 荒漠草地植物区系地理
        1.1.2 荒漠草地植物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1.1.3 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
    1.2 荒漠环境变化分析研究进展
        1.2.1 第四纪孢粉与环境分析
        1.2.2 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1.2.3 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技术
第二章 研究背景、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意义
    2.2 研究目标和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
        2.3.2 技术方法与步骤
    2.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基本情况
    3.2 地质地貌
        3.2.1 地质构造
        3.2.2 风沙地貌特征
    3.3 气候特征
    3.4 土壤水文条件
        3.4.1 土壤
        3.4.2 水文
    3.5 植被状况
    3.6 社会经济状况
        3.6.1 行政范围及人
        3.6.2 资源环境
        3.6.3 经济发展
第四章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区系与环境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野外植物调查
        4.1.2 室内物种鉴定与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4.2.2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4.2.3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区系特征
        4.2.4 荒漠草地植物区系与环境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种群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种群生态调查
        5.1.2 室内样品测试分析
        5.1.3 公式计算与统计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种群数量特征
        5.2.2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种群分布格局
        5.2.3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种群与环境因子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适应性
    6.1 研究方法
        6.1.1 群落生态调查
        6.1.2 群落特征值计算与统计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群落类型
        6.2.2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
        6.2.3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
        6.2.4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
        6.2.5 荒漠草地植物群落与环境适应性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库姆塔格沙漠第四纪孢粉与古环境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沙漠地层剖面选择
        7.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沙漠第四纪地质年代的划分及其沉积特征
        7.2.2 沙漠第四纪植物孢粉分析
        7.2.3 沙漠第四纪古环境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库姆塔格柽柳沙包年层特征与环境变化
    8.1 研究方法
        8.1.1 柽柳沙包样地生态调查
        8.1.2 柽柳沙包环境信息提取
        8.1.3 柽柳沙包年层采样与定年
        8.1.4 柽柳沙包年层样测试与分析
        8.1.5 区域气象数据采集与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柽柳沙包分布调查
        8.2.2 柽柳沙包年层序列的建立
        8.2.3 库姆塔格柽柳沙包年层沙物质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8.2.4 库姆塔格柽柳沙包年层 δ13C与气候环境变化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特色与创新
    9.3 问题与展望
        9.3.1 存在的问题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物名录
附录2 库姆塔格沙漠植被图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沙拐枣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疆几种荒漠植物固沙及种群更新能力研究[D]. 曹当当. 喀什大学, 2020(07)
  • [2]人为干扰下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稳定性研究[D]. 张钰佳.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沙丘生境沙拐枣繁殖特征[D]. 刘宇娇.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灌木植物多样性研究[D]. 石梅莉.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1)
  • [5]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适宜性研究[D]. 张晓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09)
  • [6]哈密木本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D]. 蒋靖.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7]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种群及群落动态特征和稳定性评价[D]. 杨瑞红.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8]沙拐枣属植物的研究进展[J]. 王力伟,房永雨,何江峰,刘红葵.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12)
  • [9]迁地保护条件下4种沙拐枣(Calligonum)的花部特征和传粉特性[J]. 康晓珊,索菲亚,段士民,潘伯荣,张永智,田聪. 中国沙漠, 2015(05)
  • [10]库姆塔格荒漠草地植被生态与环境变化[D]. 张锦春. 甘肃农业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杀怪属物种分布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