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市农业生态系统经济能值投入产出分析

三水市农业生态系统经济能值投入产出分析

一、三水市农业生态系统经济能值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英云[1](2020)在《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的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它的基础功能过程,伴随着能量的流动、转化和储存。对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的分析,能以太阳能(sej)为标准来衡量不同性质的能量,进一步明确系统能值的性质、分类和能值投入量。本研究运用能值分析方法,研究2015~2019年间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可更新的环境资源能、不可更新的环境资源能、工业辅助能以及有机能的能值投入量以及投入量的变化趋势,探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促进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寿光农业生态系统中,每年来源于系统外的能值在总投能值中所占比重不到1/3,来源于系统内的能值却占据了2/3。这表明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仍旧处于自续状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保守性。(2)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分析中,发现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业辅助能与有机能投能结构不合理,有机能值投能太多,代表该系统中科技投入少并且缺乏活力;二是工业辅助能的内部投能结构失调,化肥投入太多;三是有机能值的内部投能结构失调,劳动力投入过多,生产模式封闭。(3)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民培训基地,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产品增值,提高能值产出,加长产业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积极性,增产增收。减少使用化肥,开辟有机肥源,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生物和工程措施等,推广更加环保的施肥技术,普及环保理念,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对禽畜养殖区进行合理规划,提高畜禽排泄物的利用率,推广秸秆还田和生物防治的技术,逐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同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肥药三者的利用率。加大良种研发力度。

白小梅[2](2015)在《基于能值的宁南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提供人类基本的生存保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农业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威胁和危害,如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土壤污染等,严重影响农业系统的生产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宁南黄土丘陵区位于黄土高原西部,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的生态脆弱带的一部分,由于历经数代垦殖和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并形成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广种薄收,人民生活贫困。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解放后,这里被列入“三西”扶贫计划范围,国家不断花大力气致力于这里的生态恢复建设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改善当地的贫穷落后状况;中国科学院于此设点考察30余年,并指导该地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成效显着。因此,本文选择具有典型黄土丘陵区生态脆弱带特征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为研究案例,基于Odum的能值分析法,通过对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性能的多角度定量化研究,以期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区域农业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核心内容包括: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资源学和人工-自然复合系统论基本原理为理论框架,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宁夏原州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转换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其30年来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动态变化和农业生产中结成的特殊人地关系,并选取有效指标评价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利用相图直观的表达方式,揭示系统生产过程与自然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同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下系统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发展态势;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结合能值分析,对原州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量化研究;借鉴绿色GDP核算方法结合能值分析,评估农业GDP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能值投入结构现状来看,原州区农业系统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但由于购买能值不足或科技水平低而导致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不佳,属于资源高消耗性经济发展模式,其农业生产仍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生产阶段。(2)从能值产出结构现状来看,原州区农业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及渔业产出比例较小,尤其种植业占据明显优势地位(73.2%),种植业以小麦、玉米、马铃薯和油料为主要产出,其中油料能值产出居种植业首位(78.5%),玉米和小麦次之。2012年原州区净能值产出率为2.81,意味着该地区农业生产系统整体功能良好,能值回报率较高。但通过环境负载率和能值可持续性指数的分析结果发现,原州区农业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生态退化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19832012年30年间,原州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及产出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系统的运行效率显着提高。能值投入结构变化显示原州区农业生产不再单纯的依靠环境资源投入来维持,对来自系统外经济反馈能值的依赖性在不断增强。能值产出构成变化显示,原州区农业生产仍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林业与渔业产出贡献率较低,也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而种植业内部能值产出结构变化比较大,这也是原州区农业系统运行效率大幅提高的另一重要原因。与此相对应,能值产出率变化表明近30年来原州区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能力在不断增强,2001年开始稳步由能值亏损转变为能值盈余。但原州区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较弱,30年间均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对维系农业生产的基本自然资源—耕地利用程度分析结果显示,80年代以来原州区耕地利用长期处于生态赤字即不可持续状态,表明耕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人地矛盾突出。而目前耕地利用总体上朝着集约程度高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减缓耕地压力。同时农业绿色GDP核算结果进一步表明,原州区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比例持续增加,经济增长带来的正面效应(创造财富)越来越低,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负面效应则越来越高。(4)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对原州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随着研究区生态条件的改善,不可持续状况有弱化的趋势,而人口增长、人类对农业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自然气候条件较差是导致不可持续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原州区可以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等措施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朱丽[3](2014)在《黄土高原沟壑区两个尺度的农果复合型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文中指出能值理论和研究方法为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研究开拓了一条定量研究的新途径,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被广泛应用在生态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工业的和经济的系统分析及生态经济持续性评价等;研究尺度上涉及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地区尺度,还涉及到环境政策和管理及区域人品承载力评估等,甚至具体到基因信息中储存的能值等多方面的研究,产生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了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洛川和淳化两个自然经济环境不同的农业子系统,果业子系统和农果复合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村,西坡村和南安善村,通过农户调查和调查所在地农业局、果业局和气象局收集的数据,借鉴参考其他相关研究模式的同时,相应的扩大了该地区能值投入产出结构的深度和广度。分别对比研究了2008年和2011年两个年度黄土高原中南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投入产出情况,运行效率和环境负荷等问题,探讨自然状况和经济环境对当地农业,果业和复合系统的影响作用,目的在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黄土高原中南部农村地区农业资源利用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野,同时也为不同地区农户农果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1.西坡村和南安善村2011年的风能相对于2008年均有所提高,土壤侵蚀程度更加严重,不利于经济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但两村的降雨量有所加大,有利于经济发展。本地的不可更新资源是南安善村农业能值使用量中贡献最大的一部分。南安善村农户农果复合系统的生产过程对本地不可更资源的消耗量少于西坡村的农业生产过程,揭示了西坡村农户农果复合系统更薄弱的自然环境基础。相对于2008年,两村的可更新有机能和不可更新辅助能值都是有所提高,表明两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程度都有所提高。系统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环境资源的贡献相对较小。2011年西坡村和南安善村农果复合系统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2.西坡村和南安善村2008年和2011年系统中不可更新环境能值占较大比例,可更新资源比例较小,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农果复合系统以工业辅助能值为主要辅助能投,有机辅助能投比例不高,2011年相对于2008年各项投入并没有改善,因有机能是一种可更新资源,故各农户应加大有机能投入比例,以便利于两村农果复合系统的持续有序发展。3.两个年度之间2011年淳化地区的降水均要多于2008年,土壤侵蚀程度要高于2008年,自然条件方面更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生产过程对本地不可更资源的消耗量多于2008年,自然环境基础更薄弱。两个区域2011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2008年,教育程度也要高于2008年。2008年和2011年各子系统、和农果复合生态系统中购买能值均占较大比例,无偿环境能值比例较小,说明在该地区农户各子系统及农果复合生态系统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很小。2011年两个区域的农果复合系统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系统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较低,环境资源的贡献相对较大。4.两个区域之间淳化地区其降水要多于洛川地区,土壤侵蚀程度要高于洛川地区,自然条件方面更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相对于2008年,洛川地区的可更新资源的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表明自然条件状况有所改善,相对于2008年有利于经济发展。淳化地区农果复合系统自然环境基础更薄弱。2011年洛川地区自然环境基础有所改善,生产过程中消耗量有所降低。淳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洛川地区,教育程度也要高于洛川地区。2011年淳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所提高,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而洛川地区则有所下降。

薛冰,李春荣,任婉侠,耿涌,刘祚希,王美玲,于晓曼[4](2013)在《能值理论在农业生态经济的应用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紧密嵌合而成的特殊的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关于现代生态经济研究的核心主体之一。文章论述了能值理论内涵与方法,基于CNKI与Web ofknowledge数据库的文献分析表明,能值理论在中国农业生态经济领域研究具有普遍的认可度;能值研究在基础理论阐释、指标体系开发、案例实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农业能值流程图的绘制,农业能值强度的区域适用性,农业能值计算的时空比较研究等三个方面。

李莎[5](2011)在《基于能值分析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系统,农业在人类生产活动各部门中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然而,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从农药化肥的发明到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生物工程、材料科学、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等最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开始运用,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经济运行低效,农村经济活力明显不足,农业生产资源不合理利用现象依然存在。因此,重新审视和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和方向,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率进行分析,有利于加强人们对农业资源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农业生态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的定量化研究方面,经济学科和生态学科的研究分别注重货币流价值和能量分析,但这两种方法各自具有不同的缺陷和局限性,而由美国生态学家Odum.H.T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立的的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克服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应用能值这一新的科学概念和度量标准,可将生态经济系统内流动和储存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能量和物质转换为太阳能值,从而更好地进行定量研究。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和能值理论对湖南省以及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农业生产系统功能、结构和效率作出科学评价,揭示其农业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的构成情况及优势度和稳定性,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从而探讨差异成因和相应的农业调控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一共分为七个部分,深入分析了湖南省以及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状况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结构和效率特征。具体内容为:一,在绪论中论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能值理论研究现状、能值理论研究趋势和能值理论综述。二,具体介绍了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率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三,在调查、收集、测定和计算的基础上,对湖南农业生态系统概况进行介绍。四,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能值结构功能效率分析。这部分将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2009年投入产出数据资料作为依据,通过进行投入产出能值指标计算和系统能值结构、功能和效率的分析,揭示了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发展状况。五,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率差异评价。2009年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率整体分析已经在第四部分中得到全面的总结,但是由于湖南省内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发展具有差异性,所以深入评价各市州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率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作者在进行差异评价时以能值计算所得数据为依据,采用的是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方法,从各市州结构功能效率不同部分的不同得分和排名出发,得到不同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推出不同区域所应重视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和不同的发展策略。六,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结论与对策。这部分总结了湖南省和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率三方面的具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结构、功能和效率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七,本论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王金照[6](2011)在《基于能值分析的陕西小麦、玉米、苹果、大枣比较优势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粮食果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充分利用我国现有农业生态系统资源,按照比较优势规律布局农产品产业带,形成优势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陕西省是我国粮食果品生产加工的主要地区之一。充分利用陕西省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在粮食果品生产中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传统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中,货币评价方法由于受物价汇率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果的合理性受到相当大的限制,而能量分析方法由于存在自身先天的不足,也不能有效反应粮食果品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规律。鉴于能值是真正的财富,是联系生态学与经济学的桥梁(Odum 1996)。本文应用能值理论和方法,对陕西省秦岭以北延川、洛川、礼泉、和高陵四个县域的小麦、玉米、苹果和大枣四种农作物的生产系统分别进行了能值分析。之后依据建立在能值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对各县域四种农作物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依据能值分析得出的比较优势结论,更符合低碳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由比较优势系数得出,洛川和高陵县具有种植小麦的比较优势。其中洛川的比较优势最明显。高陵小麦净能值产出率最高,为2.6,礼泉1.28,洛川0.54;高陵能值投入率是9.17,礼泉7.46,均低于洛川县的15.29(高于平均水平),给环境带来的压力高陵为10.9,礼泉为8.01,也均小于洛川的15.36;从宏观经济价值角度看,延川、洛川、礼泉、高陵分别为2560元/公顷、3560元/公顷、6280元/公顷、7810元/公顷。综上所述,高陵县在小麦生产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礼泉次之、洛川第三,延川不具备小麦种植的优势。(2)根据能值比较优势系数的结果看,高陵、礼泉、洛川三个县的玉米种植比较优势非常明显,尤其是洛川远远高过秦岭以北地区的平均水平。延川县相对于秦岭以北地区的平均水平来说不具备比较优势。高陵、礼泉净能值产出率高于洛川的1.80,分别为2.44和2.28;洛川单位环境资源投入占总辅助能的比率为4.32,高于礼泉的3.12和高陵的2.58;从宏观经济价值角度看,延川、洛川、礼泉、高陵玉米的宏观经济价值分别为2300元/公顷、1260元/公顷、3030元/公顷、4770元/公顷。综上所述,秦岭以北四县域玉米种植比较优势顺序为高陵>礼泉>洛川>延川。(3)根据比较优势指数,延川、洛川、礼泉、高陵在苹果种植上都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最为明显的是礼泉县,其次从大到小为洛川县、高陵县和延川县。太阳能值转换率的排名为礼泉>延川>洛川>高陵,洛川、高陵的能值转化率低于平均水平,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延川、洛川、礼泉和高陵苹果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分别为2.4,3.63,1.32,0.26,秦岭以北地区平均水平为1.625,洛川、延川高于平均水平,说明洛川、延川县苹果生产购买能值的利用效率较高,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洛川县有机能投入中,种子能值投入对工业辅助能值的贡献超过49%,一方面说明洛川苹果具有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说明洛川县苹果生产购买能值中有机能值占的比重很大,工业辅助能投入小,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具有竞争优势。延川、洛川、礼泉和高陵苹果生产的宏观经济价值分别为21019.60元/公顷、121568.62元/公顷、98784.31元/公顷、2239.2元/公顷,陕西省秦岭以北平均值为31764.71元/公顷。洛川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次为礼泉,延川和高陵在秦岭以北不具备比较优势。(4)根据能值比较优势系数,在大枣种植的三个县域中,礼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延川、高陵在生产大枣上不具备比较优势,其中延川最小,主因是延川平均产量较低,投入的能值成本较大,造成比较优势系数降低。但延川在投入的总能值成本中种子对总能值的贡献高达49.28%,远高于礼泉的17.83%和高陵的20.77%,而且延川人力成本占有机能的比例也最小,只有20.3%,远低于礼泉和高陵的47.62和62.13%。较低的人力成本和较少的工业辅助能值投入,使延川的大枣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资源的利用率较高,加上品质良好,已经具有了较为广泛的市场美誉度和知名度,所以延川县的大枣在以质取胜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延川县的宏观经济价值最高,为2235.29元/公顷,高陵为1560.78元/公顷,礼泉为141.96元/公顷。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延川县具有非常明显的大枣种植的比较优势,其次为高陵和礼泉。(5)基于能值的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高陵县在小麦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洛川和礼泉在苹果生产上也具有比较优势,但洛川的优势更具明显,而且洛川县正在把这种优势逐年放大,礼泉县的这种优势正在逐年递减。延川县在大枣生产比较优势非常明显,只是其产量太低。可以考虑增加大枣种植面积,通过技术提高单产,获取更多的能值利润。结合现有农作物生产布局,一个可行的农作物生产布局如下:延川生产大枣,洛川生产苹果,高陵种植小麦,礼泉县种植苹果和玉米或者在这四种农产品之外重新选择更有优势的作物种植。

朱玉林[7](2010)在《基于能值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农业也因此得到迅速的发展,从农药化肥的发明使用到转基因食品的出现,生物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增长,农业经济低效运行,农村经济活力不足,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不合理利用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环境呈现日益恶化的倾向。这些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方式,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许多生态学者们关注的研究对象。能值分析理论是美国着名生态学家Odum为首创立的,是目前系统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发展的新成果,克服了传统生态系统分析方法(能量分析法)的不足,把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能定量分析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价与分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论文应用能值分析理论,以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该系统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进行调查、测定、计算、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投入产出状况、运行效率和环境负荷,比较了系统内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对省内各州市的绿色GDP进行的核算与重新排名,揭示了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替规律和基本趋势,并用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与数据包络方法对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经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①湖南省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湖南农业仍处于主要以大量劳力能值来维持的传统农业阶段,系统能值投资率虽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整体上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还不发达。②湖南农业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比重很小,在种植中,谷物和油料等作物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其它等还没有形成优势产业,总体来讲,产业回报率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不强。③环境资源承受的压力较大,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是有一定的增长空间。④湖南省省农业生态系统经过10年的演变与发展,湖南农业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原因是湖南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与能值产出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⑤湖南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的能值流量差异大,因此能值投入与产出指标也呈现较大差异性。⑥传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GDP的核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用能值理论进行绿色GDP核算,更能反映农业生态系统要持续性。计算出来的湖南各地区的绿色GDP排名与按传统的GDP核算的结果排名也不完全一样。⑦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较高的环境负载率和较低的净能值产出率所致。要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可通过加大农业科技要素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的水平,提高净能值产出率;另一方面,要控制人口增长,控制土地资源的减少,想办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降低环境负载率。⑧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非均衡性,本文通过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绿色GDP及用DEA模型等对系统各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排名,结果是: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的前三位为株洲、常德和郴州,其他依次为:长沙、岳阳、永州、张家界、衡阳、怀化、湘潭、湘西自治洲、益阳、邵阳、和娄底。本文提出了促进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①优化系统辅助能值投入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②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育新型农民;③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环境压力;④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促进农业生态经济效益上新台阶;⑤因势利导,对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类型实行差别化的农业产业政策;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易定宏[8](2010)在《基于能值理论的农业生态系统分析 ——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生态系统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传统的比较优势研究方法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货币或者能量对农业生产比较优势进行评价。然而,纯粹货币评价方式受到越来越多非议,而能量分析又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结合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有必要开展针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能值分析方法与传统的经济学和能量学方法的主要差别在于,能值分析方法对自然资源和生物圈过程贡献的量化表达进行了考虑,在分析系统中加入了免费的环境源因素,更全面地考虑了系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这既体现在主要资源和生物圈过程能值转换率的计算上,也反映在对具体能量系统的分析过程中。在理论上,能值分析提供了比较和衡量不同生态流的共同尺度与综合分析方法,为生态经济系统开辟了定量分析研究的新方法,有助于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本文在以下方面做了研究:编制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表,并建立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如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等)。通过对系统的演变趋势做出适当的判断,辨识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的趋势,并对本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选取1980-2008年作为时间序列,对27年来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趋势与演替轨迹作进一步的研究,探求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在以下方面做了重点研究:本文将农业视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机结合。运用国际前沿的能值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对整个系统进行科学评价,将自然生态系统对农业的作用与社会经济对农业的作用综合分析,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和认识又深入了一层。基于能值分析,建立比较优势模型,以怀化市不同农业生态典型县域的农业生态系统作为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新拓展的能值比较优势指标能够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比较优势,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科学合理的发展提供指导。研究的对象更加具体,更加深入。能值研究对象大多数是大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对单个具体作物系统进行研究填补了能值研究的空白。而目前比较优势的研究也是以全国或跨省区来进行的,对县域尺度进行研究的例子还很少见。对大农业进行研究的弊端就是容易忽略不同农作物及地域差异,会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本研究考察不同作物不同县域,是对能值研究的深入表现。最后得到的结论如下:怀化市典型县域沅陵、中方、会同水稻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排序为中方(34.11%)>沅陵(29.74%)>会同(23.98%)>怀化市(15.27%),中方位于第一。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购买能值投入较低,而索取的无偿自然资源能值较高。水稻作物系统净能值产出率小于1,说明其投入产出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怀化市不同农业生态区典型县域沅陵、中方、会同水稻系统的能值投入率排序为怀化市(11.41)>沅陵(8.35)>中方(5.75)>会同(3.40)。会同的能值投入率最低,怀化市最高。表明会同水稻作物系统每单位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投入了较少的购买能值,生产成本较低,环境压力较小,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玉米净能值产出率的排序为中方(239.48%)>会同(228.39%)>沅陵(218.59%)>怀化市(172.66%),中方和会同值产出率较高,而怀化市产出率低,说明玉米作物生产过程购入了较多的购买能值,生产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怀化市农业生产系统能值投入水平较高,环境压力较大,能够较大规模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运用现代化农业手段和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依托自然环境优势,优化系统运转结构功能效率,提高能值产出效率。通过怀化市能值投入比例分析可以看出,工业辅助能投入大于可更新有机能投入,增加有机能值的投入,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通过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生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是由于怀化市增加了工业辅助能值的投入,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区域合理。这意味着怀化市正摆脱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王闰平[9](2009)在《基于能值的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系统,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对资源环境价值进行评价和量化研究,有利于加强人们对农业资源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积极而慎重地运用人类的力量,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山西省是黄土高原区的典型省份,处于半干旱农业向干旱农业的过渡地带,是三北防护林等六大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区域,人口稠密的六大盆地的自然植被已基本被农耕作物所取代,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山区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农业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因此,研究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效率,揭示其演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揭示人与环境在这一特殊区域的相互关系,对于黄土高原区农业资源的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农业经济发展方针的制定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应用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运行效率和环境负荷,揭示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替的基本趋势,比较了不同农业类型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揭示了系统内种牧林渔(指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下同)各组分的构成情况及其发展优势,同时评价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西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能值和可更新有机能值投入占能值总投入的81%以上,仍然处于主要依赖天然环境能值和人力有机能值的传统农业阶段。与国内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山西农业能值投入的整体水平较低,能值投资率(EIR)为1.53,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农业系统相对不发达。(2)山西农业的主导产业是畜牧业和种植业,林业、渔业能值比重很小。在种植业能值产出中,玉米、小麦等作物仍然处于主导优势地位,小杂粮、蔬菜和干鲜果等远未成为优势产业。系统产出效率较低,存在能值亏损。与甘肃省(1.26)、重庆(3.67)及辽宁省(2.89)相比,山西省农业系统净能值产出率(EYR)较低,仅为0.96,这意味着研究区系统产出能值不足以补偿购买能值,没有能值利润,即使考虑到计算上的误差,山西省农业系统的能值产出也仅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故不宜作为国民经济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3)在1980~2006年的27a中,由于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及产出结构的优化,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有了十分显着的提高。能值投入方面,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趋向增加(增长了143%),可更新有机能值趋向减少(主要是劳动力能值减少了9%),这意味着落后的农业手工劳动生产方式正在被先进的工业化手段所取代,劳动力能值和工业辅助能值的搭配正在趋于合理化。能值产出方面,种植业和畜牧业的量比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此消彼长的变化,种植业能值比重由75.98%降低到40.71%,畜牧业能值比重由20.45%增加到55.66%。这种结构性变化是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结果,也是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大幅提高的另一重要原因。从绝对量来看,种牧林渔四部分的能值产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增加幅度最大的是畜牧业能值。与此相应,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呈不断提高的趋势,由1980年的0.36增加到2006年的0.96,说明随着能值投入产出结构的不断优化,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在不断提高,已经由能值严重亏损阶段向能值收支基本平衡阶段过渡。(4)系统未来发展趋势:1980至2006年,山西省畜牧业能值产出呈现出一路大幅攀升的趋势,由6.81E+21sej迅猛增长到5.21E+22sej,增长了665%,由此带动了整个系统能值产出的大幅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养殖规模的扩大,畜牧业将继续发挥系统引擎的作用。1990年之后的16a中,种植业能值呈现小幅波动状态,提高幅度不大,好象受到了某种阈值的限制。如果没有农业技术的新的重大突破,种植业能值将继续呈小幅波动状态,提高幅度不会很大。山西省有林地仅占林地总面积的53.36%,发展空间还很大,随着国家退耕还林等政策的进一步稳定实施,林业能值产出将继续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山西省鱼类养殖只能在黄河沿岸等少数区域进行,受自然条件制约,对系统能值总产出的贡献不会很大。(5)种植业结构变动趋势:从1980年到2006年的27a中,玉米能值产出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到2006年已经占到种植业能值产出的39%,遥遥领先于其他作物,对种植业能值产出的提升作用十分强劲。油料产出波动对种植业能值产出波动的影响最大,二者均在1995年和2005年发生了大幅度的下滑。小麦、杂粮、棉花等作物的能值产出呈现小幅波动状态,对种植业能值产出变动趋势的影响不明显。杂粮(主要包括谷子、糜子、杂麦、杂豆、高粱等)的能值产出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薯类能值产出在27a中起伏不大。蔬菜和水果的能值产出均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6)对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能值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区农业系统发展状况差异明显。优等类型区(以万荣县为例)对人力的依赖性最大,劳动力能值比重达到70.62%,该类型区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农业生产以劳动密集为特点;差等类型区(以石楼县为例)对环境资源的依赖性最大,能值自给率达到27.06%,该类型区农业生产以粗放经营为特点;中等类型区工业辅助能值(占能值投入总量的27.64%)与人力能值(占能值投入总量的51.67%)配合较好,能值产出总量大,净能值产出率高(1.25)。优等类型区种植业发展具有优势(种植业能值比重61.14%);中等类型区畜牧业发展具有优势(畜牧业能值比重61.40%);差等类型区能值产出总量小,不具有优势。优等、中等、差等3个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系统净能值产出率分别为0.70,1.25,0.93。中等类型区净能值产出率最高,超过了1,说明系统产出的能值在补偿投入的辅助能值后仍有盈余,回报效率高,系统竞争力较强。优等、中等、差等3个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系统环境负载率(ELR)分别为9.33、5.79、2.80,优等类型区指数最高,由于主要依靠大量高能值的人力投入来获得产量的提高,因而对环境的压力最大;中等、差等类型区则因为低投资率而对环境的压力较小。与此相反,3个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ESI)依次为0.06、0.22、0.33,优等类型区较低,可持续发展性能较差。(7)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最大值为0.12(2006年),远远小于1,说明系统为消费型系统。山西省农业环境资源有限(表现为可更新环境能值小,仅占总能值投入的11.28%),人口众多,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投入了相对较多的劳动力(劳动力能值投入占总能值投入的61%)。但是由于农业环境条件差,加之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弱,所以过多的人力能值投入并没有导致能值产出相应的大幅度提高,因此目前的发展状态是不可持续的。此外,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还受到来自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8)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大农业科技要素投入力度等措施,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有所改善。1980年~2006年,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林地面积由1605kha增加到3757kha,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由9.47E+21sej增长为1.26E+22sej;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由702.58万人减少为639.7万人,农业劳动力能值由此减少了9%;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由1.11E+22sej增长为2.17E+22sej,增长了143%。以上因素导致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负载率由9.87降低到7.83,而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由0.36增加到0.96,因此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由0.04上升到0.12。

李云斌[10](2009)在《基于能值理论的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疆内干旱区沙漠边界绿洲的典型代表。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是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探究该地区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关系该地区发展前景。阿克苏地区是新疆棉花生产基地之一,近几年林果业发展势头迅猛,为了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阿克苏加快了实现棉花高产、林果强区的脚步。林果业的大力发展出现了栽植果树占用棉田现象,若长此以往是否会影响棉花生产基地,或威胁到粮食安全等问题,有待考虑。本文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分析了阿克苏地区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现状是否合理,功能是否正常发挥。同时分析了2002年到2007年该地区农业结构的发展动态,并且进行了主要能值指标的分析,试图找寻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最后,利用农牧耦合度分析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系统之间的关系,试图利用耦合关系发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途径。通过分析得出一下主要结论:⑴该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总能值投入和总能值产出均随时间的变化呈持续增加趋势,说明农业总体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在各项能值投入中占的比例在历年都最高,是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投入,是影响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⑵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物结构由以粮为主调整成为以棉花为主的格局。林业能值产出呈快速发展态势,年均增幅达76.03%,阿克苏绿洲已成为新疆重要的林果产地之一。林果业的发展尚未对棉花生产产生重大影响。⑶通过能值指标分析,阿克苏地区农业环境压力较大,人类经济系统投入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系统生产优势度有待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低。⑷农牧系统耦合状况愈发良好,农牧结构趋于合理,种植业产品转化为畜牧业产品的效率不断提高,进一步说明了该绿洲农牧子系统之间耦合关系趋于良性发展。⑸保护耕地资源,平衡农机、化肥和有机肥的投入结构;充分利用可更新环境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增加开放程度,扩大对外交流等是实现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三水市农业生态系统经济能值投入产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水市农业生态系统经济能值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
        1.4.1 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情况的分析
        1.4.2 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的分析
        1.4.3 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概念界定
        1.6.1 农业生态系统
        1.6.2 能值理论基本概念和原理
        1.6.3 能值转换率
        1.6.4 能值投入结构
2 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情况的分析
    2.1 寿光市区位、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2.1.1 区位条件
        2.1.2 自然气候特点
        2.1.3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2.1.4 农业发展情况
    2.2 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
        2.2.1 种植业系统
        2.2.2 林业系统
        2.2.3 畜牧业系统
        2.2.4 渔业系统
3 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的分析
    3.1 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总量
    3.2 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3.2.1 可更新的环境资源能值的投入结构分析
        3.2.2 不可更新的环境资源能值的投入结构分析
        3.2.3 工业辅助能值的投入结构分析
        3.2.4 有机能的投入结构分析
    3.3 投入能值的年变化规律及变动原因分析
        3.3.1 天气环境造成环境资源投能变动
        3.3.2 劳动力主导有机能的投入
        3.3.3 工业辅助能值的投入结构由化肥主导向能源、机械主导转移
4 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不可更新环境资源
    4.2 提高利用能源的效率,优化投能结构
    4.3 发展农业科技,对工业辅助能值内部投能结构进行调整
    4.4 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有机能值内部的投能结构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能值的宁南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1.3.2 能值分析理论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农业资源特点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土壤类型
        2.1.4 植被
    2.2 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状况
        2.2.1 土地资源特点
        2.2.2 土地利用现状
        2.2.3 农业用地特点
    2.3 研究区农业发展状况
        2.3.1 种植业生产
        2.3.2 畜牧业生产
        2.3.3 林业生产
第三章 原州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状况
    3.1 原州区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系统图
    3.2 原州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
    3.3 原州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结构
    3.4 农业生态系统主要能值指标分析
        3.4.1 净能值产出率(EYR)
        3.4.2 能值投资率(EIR)、能值自给率(ESR)
        3.4.3 环境负载率(ELR)
        3.4.4 能值可持续性指数(ESI)
        3.4.5 人均能用量(EPP)、能值密度(ED)
        3.4.6 系统生产优势度(D)
        3.4.7 系统稳定性指数(S)
    3.5 小结
第四章 原州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变化动态分析
    4.1 原州区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年份能值分析表
    4.2 原州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变动趋势
        4.2.1 能值投入总量变动趋势
        4.2.2 能值投入结构变动趋势
    4.3 原州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变动趋势
        4.3.1 种植业
        4.3.2 畜牧业
        4.3.3 林业及渔业
    4.4 主要能值指标变动趋势
        4.4.1 净能值产出率(EYR)
        4.4.2 能值投资率(EIR)
        4.4.3 能值自给率(ESR)
        4.4.4 环境负载率(ELR)
        4.4.5 人均能值用量(EPP)、能值密度(ED)
        4.4.6 能值投入产出比、能值可持续性指数(ESI)
        4.4.7 系统稳定性指数(S)
        4.4.8 系统优势度指数(D)
    4.5 能值分析的相图表达
        4.5.1 资源线分析
        4.5.2 敏感线分析
        4.5.3 可持续线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能值的原州区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5.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原州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5.1.1 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5.1.2 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
        5.1.3 原州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评价
        5.1.4 原州区耕地利用的集约水平
    5.2 基于能值理论的原州区农业绿色GDP核算
        5.2.1 农业绿色GDP核算
        5.2.2 研究区农业绿色GDP及与GDP对比分析
    5.3 原州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的综合分析
        5.3.1 基于不同量化模型的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5.3.2 原州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影响因素和原因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发展建议
    6.3 局限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黄土高原沟壑区两个尺度的农果复合型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农果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概念及其内涵
        1.2.1 农果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概念
        1.2.2 农果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农林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能值理论研究现状
    1.4 评价理论与研究方法
        1.4.1 能值理论的概念
        1.4.2 能值分析的基本步骤
        1.4.3 能值分析的指标体系构成与说明
        1.4.5 能值分析的计算方法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县域概况
        2.1.2 村级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数据来源
第三章 村级生态经济系统年度能值比较
    3.1 西坡村 2008 和 2011 年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比较
        3.1.1 西坡村 2008 和 2011 年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3.1.2 西坡村 2008 和 2011 年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3.1.3 西坡村 2008 和 2011 年农果复合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3.2 南安善村 2008 和 2011 年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研究
        3.2.1 南安善村 2008 和 2011 年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3.2.2 南安善村 2008 和 2011 年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3.2.3 南安善村 2008 和 2011 年农果复合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村级间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对比分析
    4.1 村级间 2008 和 2011 年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4.1.1 村级间 2008 年农业子系统投入产出对比分析
        4.1.2 村级间 2011 年农业子系统投入产出对比分析
        4.1.3 村级间 2008 和 2011 年农业子系统能值指标对比分析
    4.2 村级间 2008 和 2011 年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4.2.1 村级间 2008 年果业子系统投入产出对比分析
        4.2.2 村级间 2011 年果业子系统投入产出对比分析
        4.2.3 村级间 2008 和 2011 年果业子系统能值指标对比分析
    4.3 村级间 2008 和 2011 年农果复合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4.3.1 村级间 2008 和 2011 年农果复合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4.3.2 村级间 2011 年农果复合系统投入产出对比分析
        4.3.3 村级间 2008 和 2011 年农果复合系统能值指标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县域生态经济系统年度能值对比分析
    5.1 淳化地区 2008 和 2011 年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研究
        5.1.1 淳化地区 2008 和 2011 年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5.1.2 淳化地区 2008 和 2011 年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5.1.3 淳化地区 2008 和 2011 年农果复合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5.2 洛川地区 2008 和 2011 年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研究
        5.2.1 洛川地区 2008 和 2011 年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5.2.2 洛川地区 2008 和 2011 年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5.2.3 洛川地区 2008 和 2011 年农果复合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对比分析
    6.1 县域 2008 和 2011 年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6.1.1 县域 2008 年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6.1.2 县域 2011 年农业子系统投入对比分析
        6.1.3 县域 2008 年农业子系统能值指标对比分析
    6.2 县域 2008 和 2011 年果业子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6.2.1 县域 2008 年果业子系统投入对比分析
        6.2.2 县域 2011 年果业子系统投入对比分析
        6.2.3 县域 2008 和 2011 年果业子系统能值指标对比分析
    6.3 县域 2008 和 2011 年农果复合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6.3.1 县域 2008 和 2011 年农果复合系统能值特征分析
        6.3.2 县域 2011 年农果复合系统投入对比分析
        6.3.3 县域 2008 和 2011 年农果复合系统能值指标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能值理论在农业生态经济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Introduction
2 能值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应用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emergy theory)
    2.1 能值理论及其方法
    2.2 能值理论的主要发表文献分析
3 能值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回顾 (Emergy theory applied in agro-ecological system)
    3.1 在基础理论阐释方面
    3.2 在指标体系研究方面
    3.3 在案例实证研究方面
4 能值理论在农业领域的趋势展望 (Perspective of emergy theory applied in agro-ecological system)
    4.1 农业能值流程图的绘制
    4.2 农业能值强度的区域适用性
    4.3 农业能值计算的时空比较研究

(5)基于能值分析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能值理论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能值理论综述
        1.3.1 能值理论产生
        1.3.2 概念界定
2 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2.1 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研究方法
    2.2 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基本步骤
        2.2.1 收集农业生态系统资料
        2.2.2 绘制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系统图
        2.2.3 编制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表
        2.2.4 建立农业生态系统能值综合指标体系
        2.2.5 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评价与策略分析
    2.3 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主要研究内容
        2.3.1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功能效率分析
        2.3.2 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生态系统能值综合和差异评价
        2.3.3 对策与建议
    2.4 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技术路线
3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概况
    3.1 地理环境
    3.2 气候特点
    3.3 土地资源
    3.4 农业发展基础
4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能值结构功能效率分析
    4.1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数据来源
    4.2 能量折算系数、能值转换率和主要计算公式
    4.3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分析
        4.3.1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分析
        4.3.2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分析
        4.3.3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4.4 小结
5 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率差异评价
    5.1 湖南省各市州2009年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表
    5.2 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方法
        5.2.1 指标选取
        5.2.2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5.3 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状况评价
        5.3.1 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率发展状况得分与排名
        5.3.2 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状况综合评价(2009年)
        5.3.3 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状况具体分析(2009年)
    5.4 小结
6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结论与对策
    6.1 调整农业生态系统投入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条件
    6.2 适当调整并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产出结构,增加农业生产系统均衡性和稳定性
    6.3 拓展农业功能,增强农业发展活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
    6.4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6.5 根据不同的制约因素,对不同市州实行差异化的农业生产政策
7 创新点与局限性
    7.1 创新点
    7.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能值分析的陕西小麦、玉米、苹果、大枣比较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和案例地点选择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选择
        1.3.4 资料获取及数据计算方法
        1.3.5 研究思路
    1.4 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方法手段
        1.4.2 比较优势系数测度
        1.4.3 拓展了能值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 能值及其相关理论
    2.1 能值基础理论
        2.1.1 能值理论的产生
        2.1.2 能值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1.3 能值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2.1.4 国外能值理论研究进展
        2.1.5 国内能值理论研究进展
    2.2 能值分析与能量生态学分析
        2.2.1 能量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2.2.2 能量分析的缺陷
        2.2.3 能值分析与能量分析的比较
    2.3 能值理论与农业生态系统
        2.3.1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2.3.2 能值理论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
    2.4 比较优势理论
        2.4.1 比较优势理论的回顾
        2.4.2 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实践
        2.4.3 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实践
        2.4.4 传统农业比较优势测度方法综述
        2.4.5 传统比较优势方法的缺陷
    2.5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理论
        2.5.1 生态经济理论
        2.5.2 循环经济理论
        2.5.3 绿色经济理论
        2.5.4 低碳经济理论
    2.6 能值理论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理论
第三章 陕西省小麦、玉米、苹果、大枣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
    3.1 研究区基本情况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主要农作物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结构的分析
        3.3.2 陕西小麦、玉米、苹果和大枣生产系统能值指标体系的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3.5 附加说明
第四章 小麦生产投入产出能值比较优势分析
    4.1 小麦生产情况
    4.2 小麦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结构比较分析
        4.2.1 无偿环境能值投入与购买能值投入
        4.2.2 可更新环境能值和不可更新环境能值投入
        4.2.3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
        4.2.4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占总辅助能的比例
        4.2.5 工业辅助能内部能值投入结构
        4.2.6 可更新的有机能值内部能值投入结构
    4.3 小麦生产系统的能值指标比较分析
    4.4 小麦生产能值比较优势分析
        4.4.1 能值比较优势系数法
        4.4.2 小麦生产能值比较优势分析
第五章 玉米生产投入产出能值比较优势分析
    5.1 玉米生产情况
    5.2 玉米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结构比较
        5.2.1 无偿环境能值投入与购买能值投入
        5.2.2 可更新环境能值和不可更新环境能值投入
        5.2.3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
        5.2.4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占总辅助能的比例
        5.2.5 工业辅助能内部能值投入结构
        5.2.6 可更新的有机能值内部能值投入结构
    5.3 玉米生产系统的能值指标比较
    5.4 玉米生产能值比较优势分析
第六章 苹果生产投入产出能值比较优势分析
    6.1 苹果生产情况
    6.2 苹果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结构比较
        6.2.1 无偿环境能值投入与购买能值投入
        6.2.2 可更新环境能值和不可更新环境能值投入
        6.2.3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
        6.2.4 工业辅助能内部能值投入结构
        6.2.5 可更新的有机能值内部能值投入结构
    6.3 苹果生产系统的能值指标比较
    6.4 苹果生产能值比较优势分析
第七章 大枣生产投入产出能值比较优势分析
    7.1 大枣生产情况
    7.2 大枣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结构比较
        7.2.1 无偿环境能值投入与购买能值投入
        7.2.2 可更新环境能值和不可更新环境能值投入
        7.2.3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
        7.2.4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占总辅助能的比例
        7.2.5 工业辅助能内部能值投入结构
        7.2.6 可更新的有机能值内部能值投入结构
    7.3 大枣生产系统的能值指标比较
        7.3.1 太阳能值转换率
        7.3.2 净能值产出率
        7.3.3 能值投入率
        7.3.4 能值投入密度
        7.3.5 环境压力
        7.3.6 宏观经济价值
    7.4 大枣生产能值比较优势分析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能值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1.3 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1.4 目前的研究方法
    1.5 能值理论在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2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资源特征
    2.1 湖南省的地理环境
    2.2 气候特点
    2.3 日照、气温和积温
    2.4 降雨量
    2.5 湖南省土地资源状况
    2.6 湖南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2.7 农业在湖南省的地位
    2.8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经济产出结构
3 研究方法、研究线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3.1 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的研究方法
    3.2 研究线路
    3.3 主要研究内容
4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能值结构及效率分析
    4.1 数据来源说明
    4.2 湖南农业生态能量系统图
    4.3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
    4.4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结构
    4.5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主要能值指标分析
        4.5.1 能值投资率
        4.5.2 净能值产出率
        4.5.3 人均能值
        4.5.4 能值密度
        4.5.5 环境负载率
        4.5.6 能值自给率
        4.5.7 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
    4.6 小结
5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区域差异研究
    5.1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区域划分
        5.1.1 长株潭地区
        5.1.2 湘北洞庭湖平原区
        5.1.3 湘中丘岗盆地区
        5.1.4 湘南山地丘陵区
        5.1.5 湘西武陵源山区
    5.2 数据计算结果及来源
    5.3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不同区域能值投入与产出差异分析
        5.3.1 能值投入差异比较
        5.3.2 湖南省农业区域能值产出差异分析
    5.4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指标区域差异比较
        5.4.1 净能值产出率区域差异比较
        5.4.2 能值投资率区域差异比较
        5.4.3 能值密度、人均能值用量、人均能值产出率区域差异比较
        5.4.4 能值货币比率区域差异比较
        5.4.5 环境负载率、能值自给率区域差异比较
    5.5 小结
6 基于能值的湖南省各地州市农业绿色GDP的核算与比较
    6.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绿色GDP的研究方法
        6.1.1 能值数据的获取及计算
        6.1.2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绿色GDP的计算
    6.2 湖南省各地州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绿色GDP的核算与分析
        6.2.1 湖南省各地州市农业生态系统传统GDP的比较
        6.2.2 湖南省各地州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所消耗的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比较和分析
        6.2.3 湖南省各地州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所消耗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比较和分析
        6.2.4 湖南省各地州市农业生态系统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比较和分析
        6.2.5 湖南省各地州市农业生态系统绿色GDP的计算和分析
    6.3 小结
7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变与趋势分析
    7.1 数据计算结果
    7.2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变与趋势分析
        7.2.1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总量变动趋势分析
        7.2.2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变动趋势
        7.2.3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7.2.4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指标演变与趋势分析
    7.3 小结
8 基于能值的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
    8.1 基于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8.1.1 总体水平评价
        8.1.2 基于能值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区域差异评价
    8.2 基于绿色GDP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8.3 基于DEA模型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
        8.3.1 数据包络法(DEA)模型介绍
        8.3.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8.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8.4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8.4.1 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比较
        8.4.2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8.5 小结
9 对策与建议
    9.1 优化系统辅助能值投入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
    9.2 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9.3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转移,减轻环境压力
    9.4 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促进农业生态经济效益上新台阶
    9.5 因势利导,对不同区域实行差别化的农业产业政策
    9.6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10 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与局限性
    10.1 研究结论
    10.2 创新之处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1 能值主要计算公式和能量折算系数和能值转换系数
附录A2 湖南省各地州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数据表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能值理论的农业生态系统分析 ——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能值理论的热力学基础
        1.2 能量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局限性
        1.3 能值理论
        1.4 能量分析和能值分析方法的比较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能值分析研究进展
        2.1.1 作物生产和土地利用研究
        2.1.2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工程研究
        2.1.3 生命支持系统研究
        2.1.4 相关应用研究
        2.2 空间尺度的能值研究进展
        2.2.1 省级尺度域上研究
        2.2.2 流域尺度域上研究
        2.2.3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2.2.4 其它生态系统类型研究
        2.3 经济学分析和能值分析方法的比较
        2.4 能值分析的生态经济意义
        2.5 能值分析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能值概念及其分析指标
    1 能值概念
    2 最大能值功率
    3 能量等级与转换率
    4 能值算法
    5 指标体系构成与说明
        5.1 净能值产出率
        5.2 能值投入率
        5.3 能值货币比率
        5.4 能值密度
        5.5 人均能值使用量
        5.6 能值承受人口
        5.7 不可更新资源能值使用量比
        5.8 能值收益率
        5.9 环境负荷率
        5.10 能值可持续性指数
    6 主要能量的能值计算方法
    7 编制系统能值分析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1 研究区域概况和技术路线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数据获取方法
    2 能值分析的基本步骤
    3 数据计算方法
    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怀化市典型县域农业系统能值分析
    1 怀化地区2005年主要资源项目流动的能量估算
    2 沅陵、中方、会同水稻生产系统的能值比较分析
        2.1 水稻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结构比较
        2.1.1 无偿环境能值投入与购买能值投入
        2.1.2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
        2.1.3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的关系
        2.1.4 有机能值内部结构
        2.2 水稻生产系统的能值指标比较
        2.2.1 太阳能值转换率
        2.2.2 净能值产出率
        2.2.3 能值投入率
        2.2.4 能值投入密度
        2.2.5 环境压力
        2.2.6 宏观经济价值
    3 沅陵、中方、会同玉米生产系统的能值比较分析
        3.1 玉米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结构比较分析
        3.1.1 无偿环境能值投入与购买能值投入
        3.1.2 可更新环境能值和不可更新环境能值投入
        3.1.3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
        3.1.4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占总辅助能的比例
        3.1.5 工业辅助能内部能值投入结构
        3.1.6 可更新的有机能值内部能值投入结构
        3.2 玉米生产系统的能值指标比较分析
        3.2.1 太阳能值转换率
        3.2.2 净能值产出率
        3.2.3 能值投入率
        3.2.4 能值投入密度
        3.2.5 环境压力
        3.2.6 宏观经济价值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状况的时间序列分析
    1 数值估算
    2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时间序列分析
    3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输入分析
    4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输入能值比例分析
    5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转换率分析
    6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收益率变化趋势
    7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变动趋势
    8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资率变动趋势
    9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净能值产出率变动趋势
    10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负载率变动趋势
    11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经济增长耦合 #72关系的计量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经济增长与农业生态系统协整关系的单位根检验
    3 协整检验
    4 Granger因果检验
    5 VECM分析
    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讨论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能值的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从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到能值分析
        2.2 能值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2.2.1 能值和能值分析有关概念
        2.2.2 能值分析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2.3 能值分析在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3.1 理论与方法研究
        2.3.2 全国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2.3.3 省域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2.3.4 市域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2.3.5 流域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2.4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的有关研究
        2.4.1 土地资源与利用方面
        2.4.2 农业生态区域划分方面
        2.4.3 作物生产方面
        2.4.4 农业产业结构变化方面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状况及运行效率
        3.2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替规律与发展趋势
        3.3 山西省不同农业生态经济类型区能值比较
        3.4 山西省农业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程度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区域农业资源特点
        1.1 地理环境
        1.2 太阳辐射
        1.3 热量
        1.3.1 气温
        1.3.2 积温
        1.4 无霜期
        1.5 水分
        1.5.1 降水
        1.5.2 其他水资源
        1.6 风
        1.7 土壤类型
        1.8 植被
    2 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2.1 土地资源构成
        2.2 区域分布特征
        2.3 土地资源特点
        2.4 耕地现状及其分布
        2.5 林地现状及分布
        2.6 未利用土地现状及其分布
    3 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状况及问题
        3.1 粮食生产方面
        3.2 蔬菜果品生产方面
        3.3 畜牧业生产方面
        3.4 林业生产方面
        3.5 农业结构调整方面
        3.6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 研究方法
        4.1 基本原理
        4.2 基本步骤
        4.3 资料获取及数据计算方法
        4.4 能值分析主要指标体系
第三章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状况及运行效率
    1 引言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省农业生态能量系统图
        2.2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结构
        2.3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结构
        2.4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主要能值指标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2.4.1 能值投资率
        2.4.2 净能值产出率
        2.4.3 环境负载率
    3 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替规律与发展趋势
    1 引言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年份能值分析表
        2.2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总量变动趋势
        2.3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变动趋势
        2.4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结构变动趋势
        2.5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种植业能值产出结构变动趋势
        2.6 能值投资率变动趋势
        2.7 净能值产出率变动趋势
        2.8 环境负载率变动趋势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能值差异比较
    1 引言
    2 分区概况
    3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能值投入结构比较
        4.2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能值产出结构比较
        4.3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净能值产出率比较
        4.4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能值投资率比较
        4.5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能值利用水平比较
        4.6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环境负载率与可持续发展指数比较
    5 讨论
第六章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
    1 引言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能值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提出及其应用
        2.2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
    3 讨论
第七章 总体结论、调控措施与创新点
    1 总体结论
    2 调控措施探讨
    3 创新点
    4 局限性及相关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A: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分析历年数据表
附录B: 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分析历年数据表
附录C: 缩写词表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致谢

(10)基于能值理论的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能量研究与能值研究综述
        1.2.1 能量研究综述
        1.2.2 国内农业能值研究综述
        1.2.3 国外能值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能值研究方法简介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现状的定性分析
    2.1 阿克苏绿洲自然资源概况
    2.2 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组成
        2.2.1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
        2.2.2 农业经济系统概况
    2.3 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子系统组成关系
第三章 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产出现状分析
    3.1 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能值分析
    3.2 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产出能值分析
第四章 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现状能值指标体系
    4.1 能值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2 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体系分析
    4.3 能值投资率、能值自给率和能值产出率
    4.4 可更新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与能值密度
    4.5 能值人均用量和农业人口承载量
    4.6 系统生产优势度与系统稳定性指数
    4.7 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
第五章 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5.1 能值投入动态分析
    5.2 产出动态分析
        5.2.1 各子系统产出动态分析
        5.2.2 粮、棉、林能值产出比较分析
    5.3 能值指标动态分析
        5.3.1 能值产出率
        5.3.2 环境负载率与能值密度
        5.3.3 能值人均用量
        5.3.4 系统生产优势度、系统稳定性指数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第六章 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农牧系统耦合度分析
第七章 基于能值分析的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不足
    8.1 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三水市农业生态系统经济能值投入产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寿光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的研究[D]. 张英云.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2]基于能值的宁南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D]. 白小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5(12)
  • [3]黄土高原沟壑区两个尺度的农果复合型生态系统能值分析[D]. 朱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4]能值理论在农业生态经济的应用与展望[J]. 薛冰,李春荣,任婉侠,耿涌,刘祚希,王美玲,于晓曼. 生态科学, 2013(01)
  • [5]基于能值分析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率研究[D]. 李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6]基于能值分析的陕西小麦、玉米、苹果、大枣比较优势研究[D]. 王金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7]基于能值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 朱玉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7)
  • [8]基于能值理论的农业生态系统分析 ——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D]. 易定宏.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 [9]基于能值的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分析[D]. 王闰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09(08)
  • [10]基于能值理论的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分析研究[D]. 李云斌.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三水市农业生态系统经济能值投入产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