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战术导弹目标最优构型研究

常规战术导弹目标最优构型研究

一、常规战术导弹对目标的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思源[1](2020)在《被动雷达导引头参数测量及分选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被动雷达导引头是安装在导弹上的一种弹载雷达装置,它是现代高科技导弹武器中的关键性组件。在实际工作中它可以实现对敌方信号的探测截获和参数测量,随后根据测量结果对目标进行分选识别,让导弹能够成功跟踪目标。对于这种弹上装置而言,其参数测量的精确度和分选结果的准确度都直接影响导引头的作战性能。本文首先完成对时域、频域、空域参数测量方法的理论研究。在综合考虑被动雷达导引头测向时应具备的宽波束特点和高精度要求后,选取干涉仪测向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干涉仪测向法的理论影响因素和系统误差,并对实际测向精度要求进行分析计算;其次针对弹载平台尺寸受限的问题,仿真验证了长短基线和虚拟基线两种方法;最后针对虚拟基线在低信噪比时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虚拟基线解模糊方法,经过验证,该方法在低信噪比环境下也具有良好效果。信号分选也是该弹载装置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其中的单参数分选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比了多种方法包括统计直方图、累积差直方图、PRI变换、改进PRI变换等,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环境,最后针对重频参差辐射源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时延的匹配识别方法,经过验证,该方法对该类辐射源取得了良好的分选效果。最后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C++编程语言,对被动雷达导引头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制作了参数设置界面,形成完备的仿真软件。在设置合理仿真参数的基础上,验证了上述参数测量方法及信号分选算法,并且对该导引头系统建立了从导弹发射到跟踪打击目标的所有功能模块,对后续继续研究导引头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孔江涛[2](2019)在《面向目标体系分析的知识推理与复杂网络节点评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战争的对抗,表现为作战力量及资源之间的系统较量。如何选择目标进行打击以达到有效击伤或瘫痪敌方体系是指挥决策的关键,因此使用体系思维进行目标分析事关军事行动成败。本文开展目标体系分析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目标体系分析大多是基于建好的目标体系进行关键目标和部位的分析。但是现代战争对抗激烈,目标体系内部关系复杂且动态变化,同时受到战场“迷雾”影响,如何快速、高效、准确的构建出对方的目标体系和进行目标体系分析变得更具挑战性。为此,本文提出了支持动态迭代执行的目标体系分析方法流程,涉及使用基于图的知识表达方法对目标体系构建知识形式化描述,使用缺省推理方法自动构建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target architecture relationship model,TARM),和基于TARM转化建立的目标体系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进行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基于图规则的灵活同态和高效的灵活同态搜索算法。使用基于图的知识表达方法对目标体系进行描述时,难以建立统一的概念关系偏序结构,为此,本文对传统的图同态进行改进,提出基于多概念关系偏序结构的灵活同态推理,提升规则使用灵活性。灵活同态搜索是使用图规则的基本操作,其为典型的NP难问题,为提高图规则使用效率,本文研究了三种技术,分别是通过强化学习优化规则前件节点的匹配顺序、使用节点统计数据优化概念关系备选节点比较序列、以及使用节点标签过滤灵活同态备选节点,它们组合形成了一种高效的同态混合搜索算法。灵活同态和同态混合搜索算法共同为TARM的快速推理构建奠定了知识表达基础。(2)提出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缺省推理方法。战场不透明导致推理出的TARM具有多种可能,同时随着战争的推进,TARM也会发生变化,所以TARM的构建具有非单调性。本文对传统的缺省推理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随机缺省推理方法。该方法建立了缺省规则图结构优先序,避免了基于严格全序的传统缺省推理导致的缺失部分可能TARM的问题。在进行推理时,该方法在缺省规则图结构优先序约束下,依概率随机选择缺省规则序贯推理,具有良好的并行性。面对多个可能的合理扩展,新方法在这些扩展间建立了基于期望准确率、期望精确度和期望召回率的优先序,用于确定稳健的缺省理论语义,使推理构建TARM的失败决策代价最小。(3)提出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的缺省推理方法。使用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随机缺省推理方法得出所有可能TARM的计算复杂度高,为此,本文在我其上融入了RNN模型,提出使用RNN指导缺省规则的选择使用,以提高推理效率和针对性。通过对TARM的推理历史数据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训练数据集用以训练RNN,训练好的RNN在图规则优先序的约束下为随机推理推荐使用规则,减少了无效规则使用次数,提高了推理生成合理扩展的效率。相比于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缺省推理,融入RNN的缺省推理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加高效地产生符合需求的TARM。同时,针对RNN训练数据生成计算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训练数据简化处理方法,有效提高了训练数据准备的处理效率。(4)提出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节点评估方法。传统的基于复杂网络的节点分析方法大多是基于拓扑结构信息评估节点的重要性,忽略了节点自身特性。针对目标体系中各节点内在特性区别明显的实际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节点评估方法,具体包括扰动测试和破坏测试两种评估方式,通过动力学仿真实现了针对节点自身功能被破坏可恢复和被破坏不可恢复两种情况下的节点重要性评估,其中动力学模型是基于TARM转化建立出的。扰动测试和破坏测试包含了网络拓扑结构信息和节点自身特性,揭示了目标体系结构运行机理,所以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节点评估方法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目标体系中不同节点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目标体系辅助分析原型系统,在原型系统中实现了基于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的并行缺省推理框架,有效提高了TARM的推理构建效率。设计出了基于缺省规则结论的节点编码方式,有效降低了扩展准确率、精确度和召回率的计算复杂度。采用了基于HTML的图形化显示,使原型系统的人机交互更加友好。最后,基于典型目标体系分析案例,实验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方法合理、有效。

赵曰强[3](2019)在《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建模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效能的评定问题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是指导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设计、研制、生产和使用、部署、指挥决策的导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费用效能分析目前仍处于应用研究阶段,也在随着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技术进步和系统复杂性方面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现有国内外的研究,对这一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和计算方法,但是还未见有针对性强的、可操作的整套模型。本文以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与效能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性能指标选取与任务分解为基础,分析了寿命周期费用(Life Cycle Cost,LCC)、系统效能和费效分析的概念和内涵,并建立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效能分析模型。对费用效能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对比。研究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并指出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适合采用的不同方法,以及不同性能指标的适宜处理方法。这些方法的梳理和对比分析为复杂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与效能的评估建模奠定了方法基础。建立了基于导弹采购单价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LCC模型,分析了多种要素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影响,并进行了模型比较。在国内外武器装备费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武器系统工作分解结构、费用参数分析出发,建立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LCC度量体系和参数模型。在该模型框架内,提出了以导弹采购单价的估算为基础构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LCC模型的新思路。通过大量历史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确定了模型中各指标参量对费用的影响程度,并采用类推法、工程法向研制费、使用保障费进行扩展。在费用估算中引入“制导精度”和“目标通道数”等新的技术参数,找到了解决新型武器系统费用评估的适用性的方案。并通过建立线性和非线性模型的比较分析,论证了模型在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LCC度量中的精度。建立了基于ADC法(Availability Dependability Capability,ADC)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系统效能评估模型。针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复杂的特点,构建了多状态及状态转移的路径,充分体现了武器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建立了可用性和可信度模型;同时以系统能力为重点,对量纲类指标(拦截远界R、低界RL、目标通道数T、上架导弹数n、系统反应时间tr)采用效用函数法或尺度标度法进行计算,对定量概率指标(发现概率PG1、杀伤概率PG2)采用参数法进行建模,对定性概率指标(指控能力PG3、抗干扰能力PG4、生存能力PG5)采用标度法结合德尔菲法进行量化计算。克服已有模型的不足,统一能力指标的选取和处理,并对系统能力矩阵进行拓展,考虑了指控能力、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等综合性指标。同时目标通道数反映武器的多目标能力,避免了对群目标的杀伤概率计算的对目标的依赖。考虑了对目标多发杀伤能力、抗饱和攻击能力、多次拦截能力。经过算例的验证模型准确、适用,突破了已有模型的局限,使系统效能的评估更趋完善。提出了一套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费效分析方法,运用多种方法组合建立解析模型,来进行定量化计算。在LCC和系统效能建模的基础上,将效费比研究与LCC估算、系统效能评估结合起来,将LCC和系统效能归一化、无量纲处理,得到定费用、定效能或费效比最优的量化结果,使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问题更加明确具体,便于科学决策。并以“霍克改”、“爱国者”PAC-2和“格龙布”C-300ЛМУ-1为算例描述了具体的分析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费效的决策权衡,填补了目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建立的一套针对性强的、可操作的模型以及相关分析方法,对于指导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和使用,提供了可量化决策工具;经过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算例验证,可靠适用,可供进行武器系统费用效能评估和论证规划时参考;也对于其他装备评估分析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谢永杰[4](2019)在《多平台防空导弹任务分配及协同制导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导弹武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一防空拦截平台对进攻导弹拦截已经无法完成对目标的有效杀伤。传统的单对单作战模式系统效能低、作战效果差,无法满足现代化作战需求,因此需要开展多平台协同防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以防空导弹为研究对象,开展多平台防空导弹任务分配与协同制导方法研究,以拦截概率和目标威胁程度构建任务分配优化指标,基于改进遗传算法对任务分配问题进行求解;设计带有角度约束的协同制导规律,利用最优策略对建立的相对运动矢量方程进行求解,以二对一拦截过程为仿真筭例,验证协同制导律对机动目标拦截的适用性和有效性。首先,系统调研国内外对任务分配和协同制导的相关研究方法和发展现状,分析任务分配各研究方法优缺点与协同制导方法约束条件,给出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其次,研究多平台协同防空任务分配和制导建模问题,分别建立任务分配的数学模型与协同制导相对运动数学模型。通过隶属度函数衡量目标威胁程度,构建任务分配适应度函数计算函数。基于防空导弹和目标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模型。然后,研究基于遗传算法的任务分配,确定指标优化函数,基于灰色关联算法对任务分配模型中目标威胁程度模型进行数据整合,建立导弹拦截概率模型。针对遗传算法求解速度较低的问题,基于贪婪原则对传统遗传算法进行改进;针对贪婪原则带来的过早收敛的问题,基于协同进化原则对其进行改进,提高算法全局寻优能力。最后,针对导弹和目标的协同拦截问题,对两者相对运动进行建模,导弹协同变量选择防空导弹之间的速度倾角偏差,完成带角度约束的协同制导规律设计,通过对二拦一情况分析,仿真验证制导律的有效性。

贾生伟[5](2019)在《未来地地战术导弹发展特征及其体系化构想》文中研究指明鉴于地地战术导弹具有打击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生存能力强、毁伤效果好、战术综合能力强等优势,通过研究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地地战术导弹的主要代表型号,对地地战术导弹武器系统性能特点、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结合未来战争形态和作战理论的发展变化,分析研判未来地地战术导弹的发展特征,给出了地地战术导弹作战体系化发展构想。

王心明[6](2019)在《组网下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武器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其系统性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导弹作为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武器,其作战性能也不断增强,但带来的是高昂的价格以及昂贵的维护成本。同时,各个国家的反导系统也在不断地革新换代,例如“萨德”、“爱国者”反导系统。因此,为了提高导弹整体的突防能力以及作战效能,多枚导弹协同作战的思想应运而生。其通过多枚功能相异导弹的组网,形成功能互补,从而在增强整体作战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进行组网内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研究。首先,本文在一定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定义了导弹常用坐标系,推导建立了导弹六自由度数学模型,二维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下的导弹-目标相对运动模型,为后文协同制导律设计以及“有效信息”的提出及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对多导弹协同打击的任务背景,本文给出了一种离线设计的多弹协同中制导策略,并通过适当的模型简化,将中制导问题转化为一般常见的两点边界值优化问题。基于导弹三自由度运动学模型,采用奇异摄动原理,设计了一种奇异摄动次优中制导律。然后,本文在目前多弹协同作战的背景下,首次提出了“有效信息”的概念,其代表了对提高导弹命中精度有益的一类信息。同时,通过对“有效信息”时间有效性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本文提出的“有效信息”的有效作用时间可以用来描述导弹对某一特定静止目标的打击能力。该值越大,导弹对该目标的运动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在“有效信息”有效时间的基础上,本文对目前变系数落角约束制导律进行了理论上的延伸,给出了导弹有效时间与终端落角约束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样将“有效时间”与防碰撞人造势能场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新型防碰撞协同末制导律。其不仅可以保证导弹能够精准命中目标,同时还能进行一定的防碰撞规避,进而更适用于以后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协同打击任务。此外,针对导弹面向姿态的控制模型,本文利用滑模控制理论以及干扰观测器的思想,设计了相应的姿态跟踪控制器,有效补偿了匹配/非匹配干扰对姿态控制系统的影响。利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严谨地证明了在干扰存在情况下,姿态跟踪误差有界。最后,通过对全弹道制导控制回路的仿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中制导以及协同制导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同时,本文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本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郭行[7](2018)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博弈突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超声速飞行器将显着扩展临近空间攻防对抗内容,未来也将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战术打击效果但却有战略威慑的进攻型武器,这也必然刺激未来防空反导系统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因此,高超声速飞行器将面临着严峻的拦截威胁。相比于传统武器突防,高超声速飞行器突防具备“机动范围广、瞬时机动能力弱、随时根据信息支援进行应变突防”的鲜明特点,面临着始终被探测跟踪、最大可用过载受限、同时对抗防御系统和精确打击目标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因此高超声速飞行器应采取博弈策略进行突防制导,即基于自身突防能力与防御方拦截能力(运动学特性、动力学特性、过载能力等),实时分析攻防对抗态势并预测攻防对抗结果,以最优的策略(能量最少等)完成突防。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整个飞行过程中面临的攻防对抗和突防问题,本文研究如下:(1)在飞行中段,高超声速飞行器利用自身机动范围广的突防能力进行博弈突防。具体包括:首先,提出隐藏飞行航向与攻击目标关系的“指A打B”策略,并结合模型预测静态规划(MPSP)算法生成博弈突防轨迹。对于10000km的目标,在最大可用过载为2.0情况下,以不超过0.2的转弯过载产生水平面内1400km的侧向机动距离,机动范围超过300km/h移动防空反导阵地的机动距离,实现“指A打B”的战术欺骗。其次,提出基于松弛变量(Slack Variables)和滑模变结构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的组合方法来实现动态规避轨迹规划,针对运动信息已知的300km/h移动防空反导威胁区,能够在过载受限情况下实现200km以上航路捷径的安全规避,且算法能够在线实时计算。此外,为弥补动态规避轨迹不具最优性的缺点,引入微分动态规划(DDP)算法进行优化,在保证安全规避前提下显着地减小高超声速飞行器能量消耗,平滑转弯过载变化且过载最大不超过1.0。(2)当进入运动信息未知的防空反导威胁区时,在拦截弹的中制导段,高超声速飞行器利用自身速度优势和机动能力进行博弈突防,打破拦截弹中末制导交接班条件;在拦截弹的末制导段,针对近似逆轨拦截不利态势,高超声速飞行器利用自身机动主动性和拦截弹动力学延迟进行博弈突防,以突防脱靶量最大为目标。具体包括:在拦截弹的中制导段,以弹道规划方式打破近似正迎头的逆轨拦截不利态势,提出优化模型预测静态规划(Optimized MPSP)算法,通过自适应调整权重矩阵增强算法收敛鲁棒性。仿真表明,算法能使高超声速飞行器构建20°以上的速度指向偏差,打破近似正迎头不利态势;基于文中合理假设的攻防对抗双方能力,通过预警距离和航路捷径表示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无需机动突防区、博弈机动突防区和难以机动突防区。以80km预警距离为例,航路捷径在19km以上时,高超声速飞行器无需机动即可突防;航路捷径在8~19km时,高超声速飞行器需进行博弈机动完成突防;航路捷径在8km以内时,高超声速飞行器即使机动也难以突防。当预警距离小于67km时,高超声速飞行器能否突防主要取决于航路捷径和拦截弹的拦截能力。在拦截弹的末制导段,依据微分对策/单边最优理论推导最优突防导引律,以尽量少的能量产生足够大脱靶量。基于文中合理假设,仿真结果表明,平均脱靶量随着高超声速飞行器与拦截弹过载能力之比增加而增加,且近似呈现指数关系;当高超声速飞行器最大速度滚转角速度较小(小于45 s)时,突防脱靶量显着减小;当拦截弹和高超声速飞行器均采用微分对策制导律时,则此过载能力之比大于约0.39时即可实现突防(脱靶量5m以上);当拦截弹采用导引系数为N?的修正比例导引律时,若高超声速飞行器采用单边最优突防制导律,则过载能力之比大于约0.36时可实现突防且过载指令切换次数为N?-1,若飞行器采用微分对策突防制导律,则突防要求过载能力之比应大于约0.63;对于同一修正比例导引的拦截弹,当过载能力之比大于约0.66时,微分对策突防制导律优于单边最优突防制导律,反之则单边最优突防制导律更优。微分对策突防制导律侧重发挥机动能力,而单边最优突防制导律侧重机动时机的选择。此外,当模型的内部干扰、不确定性对模型参数的影响在20%以内时,微分对策和单边最优突防制导律的平均脱靶量基本不变。(3)在接近最终攻击目标时,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动机关机后摆脱攻角限制,因此机动能力增强,并与拦截弹的能力相当,利用此机动能力和拦截弹动力学延迟进行博弈突防,以较大过载飞行尽早引起拦截弹过载饱和。在水平平面内,提出以一定脱靶量合理突防的最优制导策略突防拦截弹;而在铅垂平面内,为克服无动力之后的速度损失、兼顾精确攻击目标并满足终端约束要求,采取“规划轨迹跟踪+落角约束比例导引”的组合制导策略。基于文中合理假设,仿真结果表明,高超声速飞行器能够完成博弈突防任务的与目标的距离窗口为[62.79,68.33](km),且高超声速飞行器速度越快,最大可用过载越大,则该窗口的远界越大,拦截弹的速度越慢,最大可用过载越小,则该窗口的近界越小,最终窗口范围越大;在最佳俯冲起始点(距离目标68.33km),在保证打击精度的前提下,飞行器以13°攻角大过载机动突防拦截弹,产生10m以上的脱靶量,且最终打击目标的速度在2Ma以上,落角接近-70°;当模型的内部干扰、不确定性对模型参数的影响在20%以内时,博弈突防末制导律的突防和打击性能基本不受影响。

石帅[8](2019)在《体系对抗下飞机探测与命中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军用飞机的高生存力设计是现代飞机设计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为了便于分析,生存力一般分为敏感性和易损性两大研究领域。敏感性研究侧重于研究飞机被威胁命中的特性,涉及探测、识别、跟踪、火控、制导、命中等一系列事件,与目标的信号特征、对抗设备、战术等因素相关;易损性则侧重于研究飞机被武器命中之后的毁伤特性。本文重点研究飞机被探测与命中等环节相关的敏感性内容。传统敏感性分析方法与模型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小范围作战模式,可以用于分析RCS、红外、射频等自身特征信号及电子对抗措施对生存力的影响。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对信息共享程度要求很高,数据链此时作为信息共享与信息传输的载体,可以实现单个作战单元之间的信息连通,是体系对抗作战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体系作战的发展需求,本文将飞机敏感性评估置于包含数据链的体系对抗战场环境中,通过建立防御方体系与进攻方体系,对现有的敏感性分析方法与模型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形成考虑体系作战、信息共享的飞机敏感性分析流程、模型与方法,并设计仿真算例进行验证。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飞机敏感性分析评估的体系对抗框架建模为便于对飞机敏感性进行分析,首先将敏感性分为特征信号敏感性与电子对抗敏感性。其中特征信号敏感性着眼于飞机RCS信号、红外信号、射频信号等自身特征信号,电子对抗敏感性着眼于红外干扰弹、有源欺骗式干扰、无源箔条干扰等电子对抗手段。随后给出了体系的定义,将体系对抗框架模型分为四部分:作战单元模块,指挥控制模块,数据链模块和战场环境模块。其中作战单元模块实现具体的作战过程,指挥控制模块通过战场感知做出各种控制决策,数据链模块联结各战场单元实现信息的传输与分享,战场环境模块提供各作战单元作战的具体战场环境。本章阐明了飞机敏感性的研究内容,构建了体系对抗的框架,为后文在防御方体系和进攻方体系对抗过程中对特征信号敏感性与电子对抗敏感性评估打下了基础。2.防御方体系下的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模型依据前文建立的体系对抗框架,提出了涵盖探测系统、跟踪系统、防空系统、指挥控制中心、数据链等防御方体系下的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方法。探测系统利用雷达探测系统和射频探测系统对作战飞机进行联合探测;跟踪系统利用扩展Kalman滤波算法持续获取飞机的方位与坐标;防空系统根据与飞机的距离远近构成远程——中程——近程的攻击体系,由拦截飞机和防空导弹构成;指挥控制中心利用融合准则计算探测系统对飞机的联合探测概率并且在攻击阶段引导防空导弹攻击飞机。仿真算例结果表明:(1)体系对抗条件下,联合探测系统对飞机的探测概率比单雷达探测系统高10%以上。虽然飞机通过缩减特征信号可以降低被探测概率,但整个体系探测的能力已显着增强,多元雷达探测体系仍然对飞机具有较高探测概率,因此飞机需要结合电子对抗、任务航路优化及机载设备使用策略等方法来降低飞机敏感性;(2)防御方体系的数据链性能越高,攻击系统要求的红外锁定距离越远,因此降低飞机的红外信号可以减小被锁定距离从而降低被杀伤的概率;(3)在防御方体系的跟踪和攻击过程中,数据链的性能会对作战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当数据链时延从600ms降低到60ms,跟踪误差可以降低90%;在攻击阶段,当数据链时延从300ms增加到900ms,导弹制导时间缩短了61%;当数据链时延从0ms增加到200ms,导弹的脱靶距离从10m增加到43m。3.进攻方实施电子对抗措施的飞机敏感性分析模型在进攻方体系的框架内,依据作战场景的差异,提出了无指挥控制中心介入的编队模式、有指挥控制中心介入的体系模式等条件下的两类电子对抗评估模型。在编队内实现电子对抗情形下,由编队内友机直接通过数据链向作战飞机传递信息并由作战飞机实施有源欺骗式干扰;在体系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下,将由指挥控制中心的决策人员对作战飞机实施电子干扰的时刻进行控制,决策人员的决策模型根据多级影响图算法建立,同时数据链性能会影响决策人员的工作压力,进而影响决策人员最终做出的决策。仿真算例结果表明:(1)针对有源欺骗式电子干扰,作战飞机越早实施干扰,干扰效果越好,同时,数据链也会对干扰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当数据链时延从0s增加到2s,干扰距离从15km缩减到13km,导弹的最小脱靶距离也从320m降低到70m;(2)针对红外干扰弹,存在一个有效投放区间,只有在此区间内释放红外干扰弹,才能有效诱偏导弹,实现干扰目的,过早或过晚投放均不能产生有效干扰;(3)数据链对决策人员实施电子对抗的决策有较大影响,数据链的性能越好,决策人员的工作压力越小,做出的决策便更优,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也越高。4.体系对抗下降低飞机敏感性的单元轨迹控制方法基于防御方和进攻方的体系对抗环境,提出了指挥控制中心对作战单元的作战任务分配、作战航路规划方法,实现了以高生存力为目标的飞机轨迹优化控制。首先根据飞机的特征信号敏感性建立了基于杀伤概率图谱的体系对抗战场模型,作为任务分配和航路规划的基础。然后在作战任务分配方面,利用“接受度——拒绝度”算法来实现任务的具体分配,并可以应对突发状况下的任务实时分配,在进行任务分配的过程中,考量了数据链性能和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对分配结果的影响。最后在作战航路规划方面,利用基于穿越走廊的VS-SAS算法实现了作战航路的规划,并考量了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和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对规划结果的影响。仿真算例结果表明:(1)任务分配方面,数据链的时延越小,有源欺骗式电子对抗的干扰效果越好,从而可以将突发威胁的影响降至最低,甚至可以直接抵消突发威胁的影响,无需对任务进行重新分配;当数据链性能不足,即时延较高,以消除突发威胁的影响时,需要进行实时任务规划;(2)航路规划方面,飞机的低特征信号值及电子对抗均可以显着降低航路平均杀伤概率以获取最优航路。例如:飞机RCS从20m2缩减到3m2,可以获得12%的航程缩减以及81%的航路平均探测概率的降低;箔条无源干扰的使用则会获得6%的航程缩减以及19%的航路平均探测概率的降低。5.两型飞机在体系对抗下的敏感性对比分析将飞机敏感性分为特征信号敏感性和电子对抗敏感性,同时考虑到数据链性能的影响,对两型飞机进行了体系对抗条件下的作战仿真,其中一型飞机对自身的RCS信号、红外信号、射频信号实现了抑制设计,具有多种电子对抗措施,并装备了性能较好的数据链系统,另一型飞机则未对自身特征信号进行抑制设计,只具有少量电子对抗措施且只装备了性能一般的数据链系统。通过对战场杀伤概率图谱分布、任务实时分配结果、航路规划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对飞机进行敏感性方面的设计对提高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代体系对抗战场的信息化作战特点,以数据链模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飞机探测和命中敏感性模型作为全文建模仿真的基础,通过建立防御方体系模型、进攻方体系模型以及指挥控制中心的单元轨迹控制模型,实现了对飞机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估的体系框架,并进一步通过多元探测系统联合探测模型、扩展Kalman滤波跟踪模型、矢量导弹制导模型、基于多级影响图的决策人员决策模型、基于“接受度——拒绝度”的任务分配模型、VS-SAS航路规划算法等模型实现了在体系对抗环境下对飞机敏感性进行分析评估,指出了飞机敏感性设计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开发了功能全面、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飞机实时任务分配及航路规划仿真软件。

林时尧[9](2018)在《防空导弹制导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精确制导弹药在战场中的出现是新军事变革的重要标志,精确毁伤目标对于震慑敌军、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制导与控制系统是精确制导弹药精准命中目标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提高制导与控制系统性能实现更加精确地打击机动目标是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制导弹药对机动目标的精确拦截任务为背景,以反步设计方法与自抗扰控制理论为基础,对制导弹药的自动驾驶仪、制导律以及制导控制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在增强系统鲁棒性的同时提高系统响应时间,配合严格Lyapunov函数和数学仿真验证所设计算法的稳定性与实用性。研究了经典自动驾驶仪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经典三回路自动驾驶仪控制参数优化方法,通过仿真对比,验证了优化参数比解析设计方法具有更强的鲁棒性。研究了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和输入饱和约束制导律的设计问题。针对自动驾驶仪动力学滞后问题,将自动驾驶仪视为二阶滞后环节建立了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制导系统数学模型。针对系统输入饱和问题,设计了辅助的平滑方程补偿输入饱和的影响。引入扩张状态观测器对目标加速度做在线估计与补偿。采用动态面控制设计方法以及指令滤波反步法设计了三维空间非线性制导律,通过数学仿真验证了制导律的实用性与鲁棒性。研究了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器的设计问题。建立了考虑气动力和气动力矩系数不确定性、转动惯量不确定性、三通道间耦合作用和目标机动等多种误差与干扰的三维空间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引入自抗扰技术的降阶扩张状态观测器对系统内外存在的多种误差与干扰进行估计与补偿。引入最速微分器对虚拟控制量进行跟踪微分计算且有效避免了采用反步法设计制导控制一体化系统时所存在的“微分膨胀”问题,采用反步法设计了三维空间鲁棒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器。构造Lyapunov函数证明其稳定性以及通过数学仿真表明该控制器具有强鲁棒性。

夏淑淑[10](2018)在《基于生物内模原理的半捷联导引头稳定跟踪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导引头技术是精确制导武器的核心技术之一,用以完成对目标的自主搜索、识别和跟踪,并形成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因此导引头性能对导弹的作战性能具有重大影响。为了满足高精度、小型化制导弹药的要求,半捷联导引头应运而生。本文基于飞行昆虫捕食时使用的内模原理,主要针对半捷联导引头存在的无法直接获取天线角速度和弹目视线角速度、弹体耦合严重等问题,研究了半捷联导引头的稳定与跟踪技术。本文旨在为仿生弹药的发展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建立了半捷联导引头框架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进一步说明了半捷联稳定方式与速率陀螺稳定方式的区别,并分析弹体耦合和框架交叉耦合对框架角速度的影响;其次建立了角跟踪系统的单通道滤波模型,采用卡尔曼滤波的方法来估计用于比例导引的弹目视线角速率,并且得到了跟踪误差角和目标加速度的滤波值。然后介绍了半捷联稳定原理以及传统的角速度补偿方法,并根据蜻蜓的捕食行为提出了半捷联稳定跟踪的仿生控制方法,对比了不同初始条件下的两种方法,证明此仿飞行昆虫追踪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光轴自稳和追踪效果;最后介绍了生物内模原理,并使用同原理的预测控制研究了半捷联导引头与弹体姿态的一体化设计,推导出解析形式的控制律,建立半捷联导引头稳定跟踪与弹体姿态一体化的数学模型。由于寄生回路的存在,使得半捷联导引头与弹体姿态严重耦合,影响导引头的稳定与跟踪。仿真结果显示利用卡尔曼滤波可较为准确地提取弹目视线角速度,以用于实现比例导引,验证了将蜻蜓的捕食原理应用到半捷联导引头的稳定跟踪中的可行性,并且根据生物内模原理采用一体化设计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

二、常规战术导弹对目标的优化配置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规战术导弹对目标的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被动雷达导引头参数测量及分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被动雷达导引头
        1.2.2 被动雷达导引头参数测量方法
        1.2.3 被动雷达导引头信号分选方法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被动雷达导引头参数测量方法
    2.1 引言
    2.2 时域测量方法
    2.3 纯信道化测频方法
    2.4 空域测向方法
        2.4.1 全向比幅测角法
        2.4.2 相位干涉仪测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位干涉仪测向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相位干涉仪的测向误差
        3.2.1 测向影响因子
        3.2.2 系统测向误差分析
    3.3 相位干涉仪的解模糊方法及仿真
        3.3.1 长短基线解模糊方法
        3.3.2 虚拟基线解模糊方法
    3.4 基于统计容差的虚拟基线测向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被动雷达导引头PRI分选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际分选需考虑的问题
        4.2.1 脉冲交错情况
        4.2.2 脉冲丢失情况
    4.3 PRI分选算法的研究及仿真
        4.3.1 统计直方图法
        4.3.2 累积差直方图法
        4.3.3 PRI变换法
        4.3.4 改进PRI变换法
    4.4 脉冲时延匹配分选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被动雷达导引头系统建模仿真
    5.1 仿真系统的搭建
    5.2 仿真软件设计
        5.2.1 参数配置方法
        5.2.2 参数配置界面
        5.2.3 系统模块编写
    5.3 仿真系统测试及分析
        5.3.1 系统主要性能评估指标
        5.3.2 系统参数设置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面向目标体系分析的知识推理与复杂网络节点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目标体系分析的内涵
        1.1.2 开展目标体系分析研究的需求
        1.1.3 开展目标体系分析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静态目标体系分析方法
        1.2.2 动态目标体系分析方法
        1.2.3 目标体系分析方法总结
        1.2.4 目标体系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1.3 目标体系分析的核心技术分析
        1.3.1 知识表达
        1.3.2 非单调推理
        1.3.3 深度神经网络
        1.3.4 基于复杂网络的节点评估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图的目标体系分析领域知识表达
    2.1 基于图的知识表达简介
        2.1.1 基本图的定义
        2.1.2 基本图的语义
        2.1.3 基本图的同态
    2.2 目标体系建模多视图产品和规则设计
        2.2.1 能力牵引的目标体系描述视图
        2.2.2 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构建规则的设计
    2.3 基于灵活同态的推理研究
        2.3.1 多视图条件下的概念关系偏序结构
        2.3.2 多概念关系偏序结构下的灵活同态
    2.4 灵活同态混合搜索方法研究
        2.4.1 基本图数据存储和基本递归同态搜索算法框架
        2.4.2 基本图规则灵活同态节点匹配顺序优化
        2.4.3 基本图规则概念和关系备选节点筛选顺序优化
        2.4.4 基于节点标签的备选节点过滤技术
    2.5 性能测试分析
        2.5.1 数据准备和参数设置
        2.5.2 优化灵活同态节点匹配顺序的性能表现
        2.5.3 两阶段概念和关系备选节点筛选顺序的性能表现
        2.5.4 节点标签过滤技术的性能表现
        2.5.5 综合多种技术的灵活同态搜索算法的性能分析
        2.5.6 与现有子图同构搜索算法的比较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缺省推理的目标体系建模
    3.1 缺省推理简介
    3.2 构建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的缺省规则建模
    3.3 传统缺省推理解决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推理构建的不足
    3.4 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缺省推理
        3.4.1 缺省规则的图结构优先序
        3.4.2 基于缺省规则图结构优先序的随机推理
        3.4.3 基于期望准确率、期望精确率和期望召回率的优先序
        3.4.4 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缺省推理的使用说明
    3.5 性能测试分析
        3.5.1 验证案例的设计说明
        3.5.2 验证案例的建立
        3.5.3 传统缺省推理优先序的不足
        3.5.4 层次结构优先序缺省推理的实现
        3.5.5 语义稳健性的仿真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络的目标体系缺省推理优化
    4.1 面向能力的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构建
        4.1.1 以能力为导向构建目标体系的优势
        4.1.2 能力导向的目标体系构建流程
    4.2 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络的缺省推理框架
    4.3 指导缺省推理的深度递归神经网络设计
    4.4 简化深度递归神经网络训练数据的研究
    4.5 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缺省推理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4.6 性能测试分析
        4.6.1 验证案例的设计说明
        4.6.2 验证案例中缺省规则的设计
        4.6.3 验证案例中指导缺省推理RNN的设计
        4.6.4 验证案例中指导随机推理RNN的训练
        4.6.5 RNN指导随机推理的实验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
    5.1 目标体系的无向加权网络及其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5.2 目标体系复杂网络的动力学模型稳定性分析
    5.3 基于动力学仿真的无向加权网络关键节点分析方法研究
        5.3.1 基于无向加权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节点评估指标
        5.3.2 基于扰动测试的关键节点分析方法
        5.3.3 基于破坏测试的关键节点分析方法
    5.4 面向目标体系分析的复杂网络关键节点分析方法研究
        5.4.1 基于关注节点的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
        5.4.2 跨动力学模型的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
    5.5 性能测试分析
        5.5.1 扰动测试的合理有效性分析
        5.5.2 破坏测试的合理有效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案例验证
    6.1 目标体系分析原型系统设计
        6.1.1 融合混合灵活同态搜索的并行缺省推理框架
        6.1.2 缺省理论扩展节点的编码设计及使用
    6.2 基于典型案例的原型系统验证
        6.2.1 基于灵活同态的缺省规则设计及使用
        6.2.2 基于分布并行计算的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推理构建
        6.2.3 基于RNN的随机推理进行目标体系构建的性能分析
        6.2.4 基于节点编码的层次结构优先序缺省理论语义确定
        6.2.5 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下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建模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防空导弹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1.2.1 系统费用的研究综述
        1.2.2 系统效能的研究综述
        1.2.3 费效分析的研究综述
        1.2.4 目前本领域研究应用的不足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系统费用效能研究方法分析
    2.1 系统费用估算方法的分析对比
        2.1.1 费用估算方法与对比
        2.1.2 费用估算建模方法与对比
        2.1.3 费用估算的工程辅助工具
    2.2 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的分析对比
        2.2.1 效能评估方法的分类
        2.2.2 评估中采用的数学方法
        2.2.3 效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2.2.4 多指标参数聚合方法
    2.3 费效分析和权衡的方法
        2.3.1 模糊推理柔性决策
        2.3.2 关联矩阵法
        2.3.3 基于理想点的多目标决策评价法
        2.3.4 费效比评价准则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估算模型
    3.1 费用估算建模的步骤
        3.1.1 费用估算模型的建立步骤
        3.1.2 费用估算方法的选择
    3.2 样本数据的采集与费用变量的选择
        3.2.1 样本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3.2.2 费用变量的分析与选择
    3.3 导弹采购单价线性模型的建立
        3.3.1 大中型导弹采购单价模型
        3.3.2 小型导弹采购单价模型
        3.3.3 导弹采购单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4 导弹采购单价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3.4.1 建立二次函数费用模型
        3.4.2 任意次幂函数费用模型
    3.5 武器系统LCC模型的建立
        3.5.1 地面设备采购价格模型
        3.5.2 武器系统采购费用模型
        3.5.3 武器系统研制费用模型
        3.5.4 使用维护费的估算模型
        3.5.5 武器系统LCC费用模型
        3.5.6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模型
    4.1 系统效能建模的步骤
    4.2 系统性能指标的分析与选择
        4.2.1 系统层次结构性能指标分析
        4.2.2 系统性能指标的选择
    4.3 系统的可用性模型的建立
        4.3.1 串联系统的可用性向量
        4.3.2 并联系统的可用性向量
        4.3.3 复杂系统可用性向量
        4.3.4 可用性向量的状态约束
    4.4 系统的可信度模型的建立
        4.4.1 系统的状态及状态转移
        4.4.2 系统可信度的量度
        4.4.3 不同系统结构的可靠度的计算
        4.4.4 系统可信度矩阵模型的建立
        4.4.5 可信度矩阵模型的验证
    4.5 系统的能力模型的建立
        4.5.1 量纲类指标计算
        4.5.2 定量概率类指标计算
        4.5.3 定性概率类指标计算
        4.5.4 系统的能力模型
    4.6 算例
        4.6.1 可用性向量的计算
        4.6.2 可信度矩阵的计算
        4.6.3 能力向量的计算
        4.6.4 系统效能的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方法
    5.1 武器系统费用和效能的关系
    5.2 费效分析各阶段的目的和任务
        5.2.1 费效分析的目的
        5.2.2 费效分析的任务
    5.3 费效分析的步骤与方法选择
    5.4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与计算
        5.4.1 寿命周期费用的分析计算
        5.4.2 系统效能的分析计算
        5.4.3 费效分析与权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费用多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Matlab程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4)多平台防空导弹任务分配及协同制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多平台防空作战研究现状
        1.2.2 任务分配研究现状
        1.2.3 协同制导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平台导弹运动学及任务分配建模
    2.1 引言
    2.2 导弹运动学建模
        2.2.1 平面相对运动方程
        2.2.2 相对运动状态空间方程
    2.3 任务分配问题建模
        2.3.1 威胁程度评判准则
        2.3.2 任务分配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防空导弹任务分配
    3.1 引言
    3.2 多平台防空任务分配问题建模
        3.2.1 灰色关联算法
        3.2.2 拦截概率计算模型
    3.3 遗传算法求解流程
        3.3.1 编码和初始种群生成
        3.3.2 适应度函数
        3.3.3 遗传操作
    3.4 改进遗传算法
        3.4.1 基于贪婪原则的改进遗传算法
        3.4.2 基于协同种群进化的改进遗传算法
    3.5 分配结果与分析
        3.5.1 目标威胁程度评估
        3.5.2 拦截概率计算
        3.5.3 分配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角度约束的协同制导方法
    4.1 引言
    4.2 多对一角度协同拦截模型
    4.3 角度协同拦截制导律
        4.3.1 最优策略推导
        4.3.2 伴随变量求解
    4.4 二拦一情况分析
    4.5 仿真分析
        4.5.1 非协同制导仿真
        4.5.2 角度协同制导仿真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未来地地战术导弹发展特征及其体系化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地战术导弹的发展历程
    2.1 第一代, 从“无”到“有” (20世纪40年代中期~50年代末期)
    2.2 第二代, 作战性能初步优化 (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末期)
    2.3 第三代, 实战能力大幅提升 (20世纪70年代初期~80年代末期)
    2.4 第四代, 体系作战能力蓬勃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
3 地地战术导弹发展趋势分析
    3.1 导弹发展规律对地地战术导弹作战能力的需求
    3.2 战争形态变化对地地战术导弹作战能力的牵引
    3.3 高新技术发展对地地战术导弹作战能力的推动
4 地地战术导弹作战体系构想
    4.1 侦察评估子体系
    4.2 通信网络子体系
    4.3 指挥控制子体系[6-8]
    4.4 火力打击子体系
    4.5 综合保障子体系
5 结束语

(6)组网下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协同制导的研究现状
    1.3 协同制导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导弹数学模型及相关理论知识
    2.1 导弹相关坐标系及其转换关系
        2.1.1 导弹相关坐标系定义
        2.1.2 各个坐标系转换关系
    2.2 导弹数学模型
        2.2.1 空气动力和气动力矩
        2.2.2 导弹运动学、动力学数学模型
    2.3 导弹-目标相对运动模型
        2.3.1 平面弹目相对运动模型
        2.3.2 三维空间下的弹目相对运动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多弹次优中制导律设计
    3.1 多弹协同中制导策略
    3.2 奇异摄动理论基础知识
    3.3 奇异摄动次优中制导律设计
    3.4 数值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有效信息”的多弹协同末制导律设计
    4.1 “有效信息”的概念及其时间有效性估计算法
        4.1.1 “有效信息”的概念
        4.1.2 “有效信息”时间有效性估算方法
        4.1.3 导弹可攻击区定义
        4.1.4 数值仿真与分析
    4.2 基于“有效信息”的落角约束制导律
        4.2.1 变系数落角约束比例制导律
        4.2.2 终端落角误差分析
        4.2.3 导弹有效时间与终端落角约束之间的关系
        4.2.4 数值仿真与分析
    4.3 基于“有效信息”多弹防碰撞协同制导律
        4.3.1 导弹制导系统的防碰撞势能场设计
        4.3.2 基于“有效信息”的多弹协同防碰撞制导律
        4.3.3 数值仿真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导弹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及全弹道仿真分析
    5.1 导弹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5.1.1 干扰观测器设计
        5.1.2 参考模型设计
        5.1.3 滑模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5.1.4 稳定性证明
        5.1.5 姿态控制系统仿真与分析
    5.2 组网下多导弹全弹道仿真分析
        5.2.1 三维空间下有效时间推广
        5.2.2 三维空间防碰撞制导律
        5.2.3 全弹道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高超声速飞行器博弈突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相关发展现状
        1.1.1 应用背景
        1.1.2 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现状
        1.1.3 反导系统概述
    1.2 高超声速飞行器突防特点分析
        1.2.1 高超声速飞行器突防有利因素
        1.2.2 高超声速飞行器突防面临困难和问题
    1.3 高超声速飞行器博弈突防策略及主要方法
        1.3.1 高超声速飞行器博弈突防策略概述
        1.3.2 高超声速飞行器主要博弈突防方法
    1.4 高超声速飞行器博弈突防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计划
第二章 攻防对抗数学模型建立
    2.1 常用坐标系定义及其转换
        2.1.1 坐标系定义
        2.1.2 坐标系之间转换关系
    2.2 高超声速飞行器数学模型
        2.2.1 飞行器质心动力学模型
        2.2.2 飞行器质点运动学模型
        2.2.3 飞行器模型描述辅助方程
    2.3 防空反导阵地性能模型
        2.3.1 防空反导阵地基本性能参数
        2.3.2 防空反导阵地在攻防对抗中的数学描述
    2.4 拦截弹数学模型
        2.4.1 拦截弹制导律基本假设
        2.4.2 拦截弹主要飞行性能
        2.4.3 拦截弹在攻防对抗中的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行中段博弈突防轨迹规划
    3.1 飞行中段攻防对抗场景及博弈策略概述
        3.1.1 飞行中段攻防对抗场景概述
        3.1.2 突防轨迹博弈策略概述
        3.1.3 博弈突防轨迹中间点设计
    3.2 基于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的博弈突防轨迹生成
        3.2.1 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原理
        3.2.2 博弈突防轨迹生成数学描述
    3.3 飞行中段防空反导阵地规避策略
        3.3.1 移动防空反导阵地动态规避基本假设
        3.3.2 移动防空反导阵地动态规避问题数学描述
    3.4 基于松弛变量和滑模变结构方法的动态规避轨迹规划
        3.4.1 松弛变量的引入
        3.4.2 动态规避轨迹实现原理
        3.4.3 博弈突防动态规避轨迹规划
    3.5 基于微分动态规划的动态规避轨迹优化
        3.5.1 微分动态规划原理
        3.5.2 规避轨迹优化数学描述
    3.6 博弈突防轨迹数学仿真
        3.6.1 博弈突防轨迹仿真
        3.6.2 博弈突防动态规避轨迹仿真
        3.6.3 博弈突防动态规避轨迹优化仿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空反导威胁区内博弈突防制导策略
    4.1 防空反导威胁区内攻防对抗场景及博弈突防策略
    4.2 拦截弹中制导段高超声速飞行器突防弹道规划
        4.2.1 突防弹道规划问题数学描述
        4.2.2 优化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
        4.2.3 基于优化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的突防弹道规划
    4.3 拦截弹末制导段高超声速飞行器突防制导律
        4.3.1 突防制导律设计问题数学描述
        4.3.2 微分对策突防制导律
        4.3.3 单边最优突防制导律
    4.4 防空反导威胁区内博弈突防制导策略数学仿真
        4.4.1 突防弹道规划仿真
        4.4.2 微分对策突防制导律仿真
        4.4.3 单边最优突防制导律仿真
        4.4.4 微分对策、单边最优突防制导律对比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俯冲末制导段博弈突防制导策略
    5.1 俯冲末制导段攻防对抗场景描述及博弈策略
    5.2 博弈突防制导问题数学描述
    5.3 博弈突防制导问题任务分解
        5.3.1 铅垂平面内俯冲攻击轨迹规划
        5.3.2 水平平面内博弈突防制导
    5.4 水平平面内博弈突防制导策略设计
        5.4.1 不考虑控制约束的最优突防制导律理论推导
        5.4.2 考虑控制约束的最优突防制导策略实现方法
        5.4.3 最优制导策略事例仿真验证
    5.5 俯冲末制导段博弈突防制导策略仿真
        5.5.1 仿真条件说明
        5.5.2 博弈突防策略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8)体系对抗下飞机探测与命中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存力、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1.1 生存力分析研究现状
        1.1.2 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2 体系对抗建模研究现状
        1.2.1 体系对抗条件下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研究现状
        1.2.2 体系对抗条件下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研究现状
        1.2.3 体系对抗条件下作战单元轨迹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和组织框架
        1.3.1 本文的工作
        1.3.2 本文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飞机敏感性分析评估的体系对抗框架建模
    2.1 飞机敏感性定义及研究内容
        2.1.1 飞机敏感性定义
        2.1.2 飞机敏感性研究内容
        2.1.2.1 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研究内容
        2.1.2.2 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研究内容
    2.2 体系对抗定义及体系对抗框架
        2.2.1 体系的定义
        2.2.2 体系对抗框架模型的构建
    2.3 小结
第三章 防御方体系下的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模型
    3.1 防御方体系模型的组成
    3.2 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评估内容
    3.3 防御方体系模型建模
        3.3.1 防御方体系探测阶段建模
        3.3.1.1 多元雷达探测模型
        3.3.1.2 射频探测模型
        3.3.2 防御方体系跟踪阶段建模
        3.3.2.1 Kalman滤波模型
        3.3.2.2 数据链对体系追踪的影响
        3.3.3 防御方体系攻击阶段建模
        3.3.3.1 目标锁定模型
        3.3.3.2 导弹攻击模型
    3.4 算例
        3.4.1 探测模型算例及对RCS信号及射频信号的分析评估
        3.4.1.1 多元雷达探测模型算例
        3.4.1.2 射频探测模型算例
        3.4.2 跟踪模型算例
        3.4.3 攻击模型算例及对红外信号的分析评估
        3.4.3.1 目标锁定模型算例
        3.4.3.2 导弹攻击模型算例
    3.5 小结
第四章 进攻方实施电子对抗措施的飞机敏感性分析模型
    4.1 进攻方体系模型的组成
    4.2 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分析评估内容
    4.3 进攻方体系模型建模
        4.3.1 编队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
        4.3.1.1 雷达告警模型
        4.3.1.2 有源欺骗式电子干扰模型
        4.3.2 体系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
        4.3.2.1 红外干扰弹模型
    4.4 指挥控制中心决策模型
        4.4.1 决策人员压力判定模型
        4.4.1.1 压力判定模型输入参数
        4.4.1.2 决策人员工作压力评估函数
        4.4.2 基于多级影响图的决策模型
    4.5 算例
        4.5.1 编队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算例
        4.5.2 体系内实现的红外干扰弹算例
        4.5.3 体系内实现的有源欺骗式干扰算例
    4.6 小结
第五章 体系对抗下降低飞机敏感性的单元轨迹控制方法
    5.1 作战单元轨迹控制研究内容
    5.2 战场杀伤概率图谱
    5.3 基于合同网算法的任务分配模型
        5.3.1 合同网算法描述
        5.3.2 买卖合同模型
        5.3.3 “接受度——拒绝度”算法
        5.3.4 数据链性能对任务分配的影响
    5.4 基于穿越走廊的VS-SAS航路规划算法
        5.4.1 A*及其扩展算法
        5.4.2 基于穿越走廊的VS-SAS航路规划算法
        5.4.3 箔条无源干扰模型
    5.5 算例
        5.5.1 作战轨迹控制之任务分配算例
        5.5.1.1 无突发情形任务分配算例
        5.5.1.2 有突发情形任务分配算例
        5.5.1.3 数据链情形任务分配算例
        5.5.2 作战轨迹控制之航路规划算例
        5.5.2.1 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对航路规划的影响
        5.5.2.2 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对航路规划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两型飞机在体系对抗下的敏感性对比分析
    6.1 战场作战模型的改进与完善
    6.2 体系对抗条件下飞机敏感性分析评估算例
        6.2.1 战场想定及飞机敏感性配置
        6.2.2 仿真结果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飞机实时任务分配及航路规划软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防空导弹制导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历程
        1.2.2 制导律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1.2.3 自动驾驶仪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4 制导与控制一体化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导弹制导与控制系统设计非线性模型
    2.1 引言
    2.2 坐标系建立与转换关系
    2.3 末制导段三维空间导弹与目标运动学几何模型
        2.3.1 视线角和视线角速率的计算
        2.3.2 导弹与目标相对运动几何模型
    2.4 末制导段导弹六自由度非线性模型
        2.4.1 末制导段导弹运动的动力学方程组
        2.4.2 末制导段导弹运动几何关系方程组
        2.4.3 末制导段导弹运动的控制关系方程组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驾驶仪设计与研究
    3.1 引言
    3.2 经典自动驾驶仪相关研究
    3.3 基于传统解析方法的经典自动驾驶仪设计
    3.4 遗传算法简述
    3.5 基于遗传算法的经典自动驾驶仪设计
    3.6 仿真研究
        3.6.1 经典两回路自动驾驶仪仿真研究
        3.6.2 经典三回路自动驾驶仪仿真研究
    3.7 本章总结
第4章 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和输入饱和约束的制导律
    4.1 引言
    4.2 制导律数学模型
    4.3 理论简述
        4.3.1 动态面控制技术
        4.3.2 指令滤波反步法控制技术
        4.3.3 自抗扰控制技术
    4.4 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
    4.5 动态面制导律设计
        4.5.1 制导律设计
        4.5.2 稳定性证明
    4.6 指令滤波反步法制导律设计
        4.6.1 制导律设计
        4.6.2 稳定性证明
    4.7 仿真研究
        4.7.1 目标无机动情况
        4.7.2 目标蛇形机动情况
    4.8 本章总结
第5章 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三维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
    5.1 引言
    5.2 导弹制导与控制一体化三维三通道耦合设计非线性模型
    5.3 降阶扩张状态观测器简述
    5.4 降阶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
    5.5 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
    5.6 稳定性证明
        5.6.1 降阶扩张状态观测器稳定性证明
        5.6.2 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稳定性证明
    5.7 仿真研究
        5.7.1 对照组一
        5.7.2 对照组二
    5.8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10)基于生物内模原理的半捷联导引头稳定跟踪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仿生和内模控制机理的研究概况
        1.2.2 半捷联寻的制导系统一体化的研究概况
    1.3 本文内容安排
第2章 半捷联导引头与弹体耦合问题分析
    2.1 引言
    2.2 半捷联稳定平台的结构配置
    2.3 平台框架运动学关系
        2.3.1 坐标系定义与坐标变换
        2.3.2 框架角速度
        2.3.3 框架角加速度
    2.4 平台框架动力学建模
        2.4.1 内框动力学模型
        2.4.2 外框动力学模型
    2.5 框架动力学模型性能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动目标跟踪及视线角速率的估计
    3.1 引言
    3.2 导引头角跟踪系统设计
        3.2.1 角跟踪系统建模
        3.2.2 视线角速率单通道滤波模型
    3.3 角跟踪系统滤波器的设计
        3.3.1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半捷联稳定平台的仿生稳定控制方案
    4.1 引言
    4.2 半捷联稳定原理
    4.3 半捷联稳定仿生控制方法
    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半捷联稳定跟踪与弹体姿态一体化控制
    5.1 引言
    5.2 末制导的分离设计问题
        5.2.1 末制导带宽的分析
        5.2.2 仿真校验与分析
    5.3 生物内模原理
    5.4 预测控制
        5.4.1 系统描述
        5.4.2 跟踪误差近似
    5.5 解析形式控制律推导
    5.6 弹体姿态动力学模型
    5.7 一体化控制器
    5.8 仿真结果分析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常规战术导弹对目标的优化配置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被动雷达导引头参数测量及分选方法研究[D]. 吴思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面向目标体系分析的知识推理与复杂网络节点评估技术研究[D]. 孔江涛.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建模及方法研究[D]. 赵曰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4]多平台防空导弹任务分配及协同制导方法研究[D]. 谢永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未来地地战术导弹发展特征及其体系化构想[J]. 贾生伟. 战术导弹技术, 2019(03)
  • [6]组网下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D]. 王心明.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7)
  • [7]高超声速飞行器博弈突防策略研究[D]. 郭行.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4)
  • [8]体系对抗下飞机探测与命中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D]. 石帅.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4)
  • [9]防空导弹制导与控制技术研究[D]. 林时尧.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10]基于生物内模原理的半捷联导引头稳定跟踪技术[D]. 夏淑淑.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标签:;  ;  

常规战术导弹目标最优构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