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还是科学?

哲学还是科学?

一、哲学还是不是科学?(论文文献综述)

冯雷[1](2021)在《论法教义学的科学性》文中指出

孙正聿[2](2020)在《凝炼和阐释构建哲学学术体系的学术命题》文中认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最为重要和最为艰难的理论任务是凝炼和阐释构成这一体系的命题系统,赋予这个命题系统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并在学术命题的相互规定中形成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其中,首要的任务是凝炼和阐释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的学术命题,在"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四个学术命题的相互规定中,形成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总体性的学术思想。这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灵魂"和"普照光"。

刘靖贤[3](2020)在《“如何做哲学——元哲学与哲学方法论”国际研讨会述评》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欧美哲学界注重对哲学的任务、使命、方法、基本预设、学科性质等的反思,元哲学和哲学方法论研究方兴未艾。下述问题成为目前的关注热点:哲学研究究竟是面向文本、传统、语言、概念或思想,还是像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也面向外部世界和当代社会现实?如何评价19世纪末和20世纪西方哲学研

支立平[4](2019)在《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向》文中认为"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之终结并不意味着现实意义上哲学的终结,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是人类摆脱原始和蒙昧的"理性之光"。然而,日益脱离感性世界的"理性"逐步失去了其生存根基,在这个"终结"的萌芽里生长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形态,这种全新的哲学形态在问题的来源、追问方式、思维特质、理论旨趣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形而上学",其"地基清理"式的"实践"思维方式彻底动摇了之前"形而上学"的基础。

包利民[5](2019)在《“幸福论伦理学”的张力与调适——以斯多亚伦理学为典例》文中研究表明古典"幸福论伦理学"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张力,这在斯多亚伦理学当中表现得尤为典型。斯多亚德性幸福论伦理学被视为在古代扞卫道德的至高地位的主要旗手。但它究竟是某种道德中立的幸福论还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学,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斯多亚伦理学所推崇的"德性"的真实内涵是主体的自足强大意义上的幸福,这在关注对象、情感的地位、道德义务的排序等几个方面都与以人际道德为核心的伦理学不一致。思想史上可以看到各种在二者之间寻求一致性的努力,然而更多的调适工作还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进行。

杨光[6](2019)在《张申府逻辑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张申府的学术思想以辩证综合为显着特色,逻辑思想是他综合交汇思想构成的基础。本文以三个线索梳理张申府的逻辑思想:一是从历史纵向的思路,去分析张申府逻辑思想理论来源和综合创新;二是从时代和思想的横向,去分析张申府逻辑思想的学术功能、社会功能、文化价值;三是评价和总结张申府逻辑思想贡献与局限性时,运用比较方法更加清晰定位张申府思想的特色。本文首次系统整理张申府的逻辑思想,阐明张申府的逻辑学成就以及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张申府逻辑思想的研究,将逻辑史研究重新引入逻辑哲学、东西方哲学与文化比较的宏大视野中。本文重点分析张申府融合现代逻辑学、马克思主义逻辑思想、中国传统逻辑思想三者的关系的思考,进而审慎反思近代以来对逻辑学工具理性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最后分析逻辑学与文化的关系。继承和发展张申府逻辑思想,这对推进我们当代中国逻辑史的深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谢云[7](2018)在《树形图在日语修饰句节汉译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日语修饰成分是日语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界普遍将其分为连体修饰成分和连用修饰成分。因日语连体、连用修饰成分类型繁多且修饰关系复杂,近年来众多中日学者就修饰与被修饰成分间的关系、修饰成分的类型、多项修饰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汉译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部分学者从“内”关系和“外”关系、语言学和翻译学等不同角度出发,研究日语修饰性成分的分类问题、多重修饰成分排序问题及翻译方法对策等,提出了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翻译策略及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翻译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树形图作为语句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一目了然地理清语句的内在逻辑与修饰关系、消除歧义,目前在英语语言学领域,树形图已经作为分析句子结构表达的一种重要方法被广泛使用,但是在日语相关领域中研究却很少。通过检索国内主要文献、期刊数据库,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内更是很难看见将树形图应用于日语修饰成分汉译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稿拟利用树形图的语句分析方法,在参考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笔者在翻译实践中积累的翻译素材进行整理,选取其中包含修饰性成分的日语例句及其汉语译文实例,并按照实例内包含修饰关系的复杂程度及是否存在歧义,将实例分为简单句及复杂句两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下分语义明确句及歧义句,并分别绘制出相应句法结构的树形图,用于对比日语原文和汉语译文中所使用的修饰成分种类、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修饰成分间的并列关系与累加关系等。据此总结日语修饰性句节的一般汉译策略,根据修饰成分的复杂程度归纳出直译及意译等具体翻译技法,并针对修饰性成分可能存在的歧义进行分析,总结消除修饰成分歧义的办法,如在句中增加使用标点符号或加入限定性成分等。最后就树形图在修饰性语句分析使用中的心得及优缺点进行论述总结,提出使用绘图工具等改进方法和今后研究的课题方向。

彭永捷[8](2018)在《关于中国哲学史学科合法性危机问题的再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哲学史学科合法性①问题大讨论,开始时虽然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引起一些拒斥和不快,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学者们或多或少都不免要认真思考和对待这场讨论提出的许多问题。这场讨论,在持续几年的时间里不仅引发哲学界的广泛参与或关注,而且引发人文学科中其他学科跟进,反思其他学科自身范式的合法性问题。经过这场讨论,无论是中国哲学史的课程讲授、教材编写,还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

高超[9](2017)在《《费尔巴哈论》中的“哲学”一词是否适合称谓马克思的理论》文中提出《费尔巴哈论》阐述了马克思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与德国古典哲学等理论的关系。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在两种含义上使用了"哲学"一词,一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基本问题的"全部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等,二是"还留下"的"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但这两种用法都不适合用来称谓马克思的理论。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以后的着述中一贯地坚持对哲学的否定态度。当我们用"哲学"一词去称谓马克思理论的时候,就必须赋予这个词以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用法的新的含义。

李贵苍[10](2016)在《雾里看花: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学科的一点思考》文中指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成立十年,于今自立,经全院同仁努力,出版《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第1辑),可喜可贺。借此谈谈我对本专业(学科)的粗浅看法。本人的学科背景是英语语言文学,从事英语语言和文学教学三十余年,既将英语作为外语教授我国学生,也给美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讲授写作和文学课程。就身份而言,与国内大部分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有相同之处:既教我国学生也教外国学生。忝列汉语国际教育界三年,对本学科略有了解,也有疑惑和问题。

二、哲学还是不是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哲学还是不是科学?(论文提纲范文)

(2)凝炼和阐释构建哲学学术体系的学术命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4)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而上学的终结
二、哲学的实践转向
三、历史唯物主义之实践路向

(6)张申府逻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本文出发点和目的
        (二)文献整理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张申府逻辑思想的溯源与创新
    第一节 对西方现代逻辑学之译介
        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二、对罗素现代逻辑思想的译介
        三、广阔的现代逻辑学视野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传播
        一、张申府的介绍与宣传
        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理解
        三、解析的辩证法
    第三节 辩证综合与中国逻辑的创新
        一、对中国逻辑的发掘与解读
        二、中国逻辑的现代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张申府逻辑思想的时代诉求与应用
    第一节 逻辑学与哲学
        一、逻辑方法与哲学
        二、逻辑方法与中国现代哲学
    第二节 逻辑学与社会
        一、逻辑、理性与救亡
        二、逻辑与民主、科学
        三、逻辑理性与商业文明
    第三节 逻辑学与文化
        一、逻辑与科学法
        二、中西文化分析
        三、综合创新的世界新文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张申府逻辑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现代逻辑上的贡献
        一、中国现代逻辑学的先行者
        二、对现代逻辑学的发展与突破
        三、为逻辑学寻找中国文化根基
    第二节 逻辑与文化上的探索
        一、逻辑方法比较
        二、逻辑文化观的承继与发展
    第三节 张申府逻辑思想的不足
        一、缺乏现代逻辑学与文化清晰的界定
        二、缺少系统的逻辑学着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树形图在日语修饰句节汉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はじめに
第一章 実践任务概要と研究背景
    1.1 実践任务の概要
    1.2 日本语及び中国语における修饰成分について
        1.2.1 日本语における修饰成分の种类及び実例
        1.2.2 中国语における修饰成分の种类及び実例
第二章 统语构造分析における树形図の応用
    2.1 先行研究
        2.1.1 日本语における修饰成分の翻訳について
        2.1.2 统语构造分析における树形図の応用について
    2.2 统语构造分析における树形図の応用
        2.2.1 树形図の起源及び用途
        2.2.2 树形図の构成及び记述方法
        2.2.3 英语语句の分析における树形図の応用
第三章 日本语の修饰成分の翻訳における树形図の応用
    3.1 やさしい文における树形図の応用
        3.1.1 树形図に基づく実例分析
        3.1.1.1 意味が明确である文における树形図の応用
        3.1.1.2 意味が暧昧である文における树形図の応用
        3.1.2 翻訳対策
    3.2 复雑文における树形図の応用
        3.2.1 树形図に基づく実例分析
        3.2.1.1 意味が明确である文における树形図の応用
        3.2.1.2 意味が暧昧である文における树形図の応用
        3.2.2 翻訳対策
终わりに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一:补足実例
付録二:『天の科学史』の一部の原文と訳文
付録三:出版物

(9)《费尔巴哈论》中的“哲学”一词是否适合称谓马克思的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费尔巴哈论》中“哲学”一词的用法与马克思理论的称谓
     (一) 《费尔巴哈论》中“哲学”一词的用法
     (二) 《费尔巴哈论》中马克思理论的称谓
二、这种理解带来的三个理论问题
     (一)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二) 总联系与一般规律的关系
     (三) 哲学问题与科学回答

四、哲学还是不是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法教义学的科学性[D]. 冯雷. 辽宁大学, 2021
  • [2]凝炼和阐释构建哲学学术体系的学术命题[J]. 孙正聿.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0(06)
  • [3]“如何做哲学——元哲学与哲学方法论”国际研讨会述评[J]. 刘靖贤. 哲学分析, 2020(02)
  • [4]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向[J]. 支立平. 学理论, 2019(11)
  • [5]“幸福论伦理学”的张力与调适——以斯多亚伦理学为典例[J]. 包利民. 道德与文明, 2019(04)
  • [6]张申府逻辑思想研究[D]. 杨光.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7]树形图在日语修饰句节汉译中的应用[D]. 谢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8]关于中国哲学史学科合法性危机问题的再思考[J]. 彭永捷. 学术月刊, 2018(02)
  • [9]《费尔巴哈论》中的“哲学”一词是否适合称谓马克思的理论[J]. 高超. 宁夏社会科学, 2017(03)
  • [10]雾里看花: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学科的一点思考[J]. 李贵苍.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2016(00)

标签:;  ;  ;  ;  ;  

哲学还是科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