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德令哈巴音郭勒断裂带活动新特征

青海德令哈巴音郭勒断裂带活动新特征

一、青海德令哈巴音郭勒河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董金元,李传友,郑文俊,李涛,李新男,任光雪,罗全星[1](2021)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石底泉背斜构造地貌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石底泉背斜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宗务隆山与红山围限的山间盆地内,与怀头他拉背斜、德令哈背斜构成宗务隆山山前的第1排褶皱构造,限定石底泉背斜的构造地貌特征对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地壳缩短和青藏高原的向N扩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地质地貌填图、高精度差分GPS地形剖面测量、地质剖面测绘和宇宙成因核素定年等方法,获得了石底泉背斜的构造地貌特征。基于宇宙成因核素定年获得构成褶皱主体的Fan3洪积扇的年龄为(158.32±15.54) ka,该年龄与共和运动同期,表明石底泉背斜的形成响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运动。综合洪积扇变形量和废弃年代,获得石底泉背斜自158ka BP以来的隆升速率为(0.06±0.01) mm/a,缩短速率为(0.05±0.01) mm/a。石底泉背斜的褶皱作用表明,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山间盆地的褶皱作用与山前逆断裂的逆冲缩短相同,均对造山带前陆的地壳缩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姚生海,盖海龙,殷翔,刘炜,张加庆,袁建新[2](2020)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活动速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边界活动断裂,对其晚第四纪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对于理解南祁连山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以及该地区断裂向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地质考察、开挖探槽、GPS地形剖面测量及OSL测年等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的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明显,存在一系列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水系扭错等地貌现象,是一条以走滑为主、逆冲为辅的全新世活动断裂。综合分析锡铁山镇西和全集河东2处不同期次洪积扇的垂直位错以及相应地貌面的年龄,并通过实测该区地貌面的水平、垂直位错数据,得到该断裂全新世晚期(3.2ka BP)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1~2.1mm/a,平均逆冲速率为0.33~0.38mm/a。

陈敏[3](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姚生海,盖海龙,刘炜,殷翔,张加庆,姚海峰[4](2020)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阿木尼克山段)构造地貌及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盆地东北部的重要边界活动断裂,其晚第四纪活动特性的研究,对理解南祁连山应变分配模式及断裂活动向柴达木盆地内部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在阿木尼克山段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明显,发育一系列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水系扭错等地貌现象。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地质调查、探槽开挖、GPS地形剖面测量、OSL地质测年等研究表明:在阿木尼克山山前存在长约30 km的地震地质遗迹,连续性好,发育断层陡坎、断层凹槽、地震鼓梁(包)、水系扭错等地貌现象。通过对典型地貌面GPS测量及OSL测年,得到全新世平均垂直速率为0.43±0.02 mm/a。通过DEM图解译得到Fan2洪积扇地貌面最大水平走滑量达48 m,得到13 ka以来走滑速率为3.38~4.21 mm/a; Fan1洪积扇地貌面最大水平走滑量达14 m,计算得到5.1 ka以来走滑速率2.50~2.75 mm/a。

董金元[5](2020)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及变形模式》文中研究指明新生代初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导致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地球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随着碰撞的持续进行,高原不断隆升与扩展,造就了现今整个亚欧大陆的构造格局。祁连山夹持于阿拉善地块和柴达木地块之间,是青藏高原扩展的前缘位置,也是高原最新的组成部分。祁连山地区发育有大量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和褶皱,构造活动强烈,变形样式复杂,是研究高原扩展和变形的理想场所。前人对祁连山北缘及河西走廊的活动构造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同样重要的祁连山南缘,即柴达木盆地北缘缺少深入的研究。因此,为了对祁连山地区构造变形和高原扩展有更深刻的认识,需要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活动构造深入研究。本论文选择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边界断裂和山前褶皱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大柴旦-宗务隆山南缘断裂、以及山前第一排褶皱——石底泉背斜、德令哈背斜带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活动断裂和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构建和完善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活动构造几何图像,在此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变形模式进行探讨。本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是祁连山与柴达木盆地的边界逆断裂,全长约95km,总体走向为EW向。获得的该区的洪积扇地貌面年龄为43ka、20ka和11ka,可以很好地与东北缘地区的地貌面年龄进行对比,其形成主要受气候因素控制。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逆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1±0.05mm/a,水平缩短速率为0.47~0.80mm/a。(2)大柴旦断裂位于柴北缘中段柴达木山南缘,构成了柴达木山与柴达木盆地的盆山边界。根据几何形态和活动性质,将大柴旦断裂分为三段,东段和西段表现为逆冲断裂,中段以右旋为主兼逆冲。大柴旦断裂中段6.5ka以来的右旋滑动速率为2.04±0.33mm/a;114ka以来的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0.18±0.02mm/a,14ka以来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1±0.06mm/a,6.5ka以来的断层垂直滑动速率为0.33±0.08mm/a,总体垂直滑动速率介于0.17~0.41mm/a。(3)石底泉背斜位于宗务隆山与南侧红山围限的小型带状山间盆地内,背斜在形态上呈南翼陡、北翼缓的不对称褶皱,深部受控于一条N倾的盲逆断层。通过宇宙成因核素定年得到构成背斜主体的Fan3洪积扇的年龄为158.32±15.54ka。通过区域构造活动对比分析,我们认为石底泉背斜的形成响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15万年左右的共和运动,是共和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反应。158ka以来,石底泉背斜的隆升速率是0.06±0.01mm/a,缩短速率是0.05±0.01mm/a。(4)德令哈背斜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宗务隆山山前,构成了山前第一排褶皱。背斜长25km,宽6km,走向NWW,是一条北翼短而陡,南翼长而缓的不对称褶皱。根据背斜西段地貌面的变形量和年龄,得到背斜自142ka以来的缩短速率为0.22±0.03mm/a,隆升速率为0.51±0.06mm/a。德令哈背斜东段发育了两个风口和两个水口,地貌证据表明背斜向东侧向扩展。在东段划分出Q1~Q6六期地貌面,根据地貌面的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龄以及不同地貌面沿着背斜脊线的距离,得到德令哈背斜向东侧向扩展的速率为17mm/a。假定背斜单向扩展的情况下,根据背斜长度反推得到背斜起始形成于1.47Ma。横穿背斜的水系受背斜向东侧向扩展的影响,不断废弃、改道、侧向偏转,形成了现今风口与水口的分布格局。(5)宗务隆山南缘断裂的水平缩短速率和德令哈背斜的缩短速率之和为0.69~1.02mm/a,代表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边界断裂与山前第一排褶皱总的缩短速率。GPS数据揭示横跨祁连山地区总的地壳缩短速率为5-7mm/a,因此南祁连宗务隆山南缘盆山边界断裂与山前第一排褶皱总的地壳缩短约占整个祁连山地壳缩短的10~20%。(6)柴达木盆地北缘石底泉背斜、德令哈背斜区150ka B.P.左右地貌面的形成是响应了共和运动。共和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广泛存在,主要体现在最新一期褶皱的形成,以及构造成因阶地和地貌面的废弃、先存褶皱的加速变形。(7)鄂拉山断裂、日月山断裂,以及大柴旦断裂右旋走滑段、宗务隆山北缘右旋走滑断裂,这些断裂构成了祁连山地区的右旋走滑断裂系统。大柴旦断裂右旋走滑段、尤其是宗务隆山北缘的小型右旋走滑断裂,相比鄂拉山、日月山断裂,规模较小,可能处于右旋走滑构造变形的初期阶段。大柴旦断裂右旋走滑段的形成,可能是调节东西段山前差异性的逆冲。祁连山地区右旋走滑断裂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对不同块体差异运动过程进行调节。

曾洵[6](2019)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托素湖—牦牛山断裂活动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是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过渡带,发育德令哈凹陷、欧龙布鲁克山隆起、欧南凹陷、埃姆尼克山隆起以及霍布逊凹陷等隆凹相间的挤压构造。新生代以来,柴达木一祁连山地区处于强烈挤压变形过程中,有研究指出横跨祁连山地区的挤压变形吸收了印度-欧亚板块汇聚的20%变形量,地壳缩短速率达5-8mm/a。20世纪60年代以来,柴达木盆地北缘记录到多个中强震震群,1962年在埃姆尼克山南侧发生6.8级地震,1977年在锡铁山南发生6.3级地震,2003年在怀头他拉北发生6.6级地震,2008年、2009年在小柴旦湖北分别发生6.3、6.6、6.1级地震,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长期以来,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活动构造基础研究比较匮乏,只有少数的几处山前断裂的野外观察,没有全面可靠的定量活动参数和古地震复发数据。柴北缘东部地区是一个隆凹相间的挤压断陷区,前人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开展过地震勘探,取得了一些断裂结构上的认识,但还没有确切的晚第四纪地表断错以及活动特征的报道,此外,乌兰盆地-牦牛山-柴达木盆地这一近南北向构造带也是柴北缘东部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柴北缘东部地区的活动构造研究是我们理解祁连山南缘与东柴达木地区相互作用、约束柴北缘地壳变形方式的基础。本论文以获得柴北缘东部地区托素湖-牦牛山断裂几何结构与运动特征为目标,开展了详实的地貌分期解译与野外地质考察,考察以断错地貌测量和地貌定年为主,其中断错地貌测量使用无人机摄影方法,断错定年采用区域地貌对比约束:在高精度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航次间像片DEM不能正确接边的现象,垂向上出现4-5的高差,结合摄影测量基本原理,认为机载单频GPS的定位误差是导致不同航次像片DEM不能接边的原因,研究中使用高差平移方法消除了GPS定位误差,使两航次间DEM准确接边;另一方面,相机镜头畸变对摄影测量结果有较大影响,利用Photoscan软件可以完成无人机航拍数据的全部流程,也可以实现相机镜头的提前校正,因此介绍了利用Photoscan校准镜头的操作方法。根据洪积扇分布、相对高度与表面特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择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典型山前洪积地貌区,结合本次及前人释光样品的定年结果,将洪积地貌区划分为四期,最高的a4期为山前残余洪积扇,在洪积平原和山前残余洪积扇之间广泛分布的a3、a2期洪积扇体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消期以来,其形成年代分别为12-14ka与7-10ka,这为确定局部断错洪积扇地貌的年代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基于托素湖-牦牛山断裂的几何展布与间断特征,可将其分为NWW走向的三个部分,对多个典型断错点断错地貌特征的研究表明,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仍然存在一定的活动性,它们的活动特征又存在一定的区别:1)托素湖-尕海南山断裂发育在德令哈凹陷区及尕海南山山前,倾向N,控制了欧龙布鲁克北部和尕海南山的隆起,晚第四纪以来垂直滑动速率不到0.15mm/a;2)牦牛山南缘断裂倾向S,断错了山前宽缓的洪积扇,产生了10.6-5.7m的最低垂向位移,晚第四纪以来垂直滑动速率约(0.49-0.81)mm/a;3)阿尔茨托山南缘断裂出露在山前,广泛发育线性槽状地貌与断层陡坎,应该是阿尔茨托山受挤压不断抬升造成的,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约(0.19-0.51)mm/a。4)在牦牛山南缘段和阿尔茨托山南缘段还存在一条长约5km的NEE向活动断裂,5.86ka.B.P以来有过断错地表的地震活动。总的来看,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体同时发育着NWW走向的多条活动断裂,共同响应着区域挤压缩短作用。柴北缘东部凹陷内地壳可能以整体缩短变形为主;阿尔茨托山南缘断裂的垂向滑动速率与宗务隆山南缘断裂基本相当,虽然缺少地震记录,但可以判断柴北缘东部地区晚第四纪以来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地震活动,柴达木-祁连山盆山耦合系统东部地区有着潜在的地震危险性。

董金元,李传友,郑文俊,李涛,李新男,张培震,任光雪,董绍鹏,刘金瑞[7](2019)在《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滑动速率》文中研究说明宗务隆山南缘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是祁连山南缘与柴达木盆地的边界逆断裂,对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对于理解祁连山地区应变分配模式以及该地区断裂向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结合GPS地形剖面测量以及宇宙成因核素与光释光定年,对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拜京图和蓄集乡等段落开展了详细的研究。综合分析拜京图和蓄集乡地区不同期次洪积扇的垂直位错以及相应地貌面的年龄,得到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 41±0. 05) mm/a,水平缩短速率为0. 47~0. 80mm/a,约占祁连山地区地壳缩短速率的10%。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祁连山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以及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机制。

郭星,潘华,李金臣,侯春林[8](2018)在《一种基于经验分布的大地震复发概率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以历史重演原则和构造类比原则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分布的大地震复发概率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作任何复发概率分布的强假定,直接通过对大量地震序列数据的蒙特卡罗随机抽样来模拟未来大地震的复发规律,进而统计得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大地震发生概率,并以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和道孚段为实例,利用本文给出的复发概率计算方法得出炉霍段和道孚段未来50年大地震发生概率分别为0.15和0.31。

张加庆,姚生海,刘炜[9](2017)在《德令哈市城市活断层探测中地球化学探测法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地球化学探测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实际应用,总结了土壤气氡探测和气汞探测在青藏高原地区柴达木盆地内的探测效果,结果发现在德令哈市地区土壤气氡的探测效果较好,土壤气汞的探测效果不佳。经过数据的处理和对比分析,土壤气氡探测异常较精准地反映了隐伏断裂在地面延伸的位置,地球化学探测法作为辅助探测手段在活断层的探测工作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温少妍,单新建,张迎峰,王家庆,张国宏,屈春燕,徐小波[10](2016)在《基于InSAR的青海大柴旦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获取与震源特征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利用Envisat ASAR的升、降轨和宽幅数据,通过基于先验知识的最小二乘迭代逼近获取大柴旦2次地震的地表三维同震形变.结果表明,2008年MW6.3地震垂直向形变主要发生在断层南盘,以隆升形变为主,最大隆升量约10cm,北盘沉降量小于等于-1cm.东西向形变在南盘呈向东运动的特征,最大运动量约4cm,北盘向西运动,最大运动量约为-2cm.2009年MW5.8地震垂直向形变显示断层南盘抬升的特征,最大抬升量约27cm,北盘最大沉降量约-3cm.东西向形变表现为南盘向东运动,最大约10cm,北盘向西运动,约为-4cm.可以看出这两次地震均表现为逆冲为主,兼少量左旋走滑的震源特征.视线向结果无法判定同震形变的少量走滑特征,而地表三维分量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少量左旋还是右旋走滑的震源特性.本文以视线向、垂直向、东西向形变量作为约束条件,利用Okada模型正演了2008年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结果显示,采用逆冲兼少量左旋走滑的发震断层参数,视线向、垂直向、东西向正演结果与观测结果吻合.这也表明采用分解后的地表三维同震形变场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发震断层的少量左旋走滑特征.

二、青海德令哈巴音郭勒河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德令哈巴音郭勒河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柴达木盆地北缘石底泉背斜构造地貌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 石底泉背斜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年龄限定
    2.1 石底泉背斜的基本特征
    2.2 地貌面的划分
    2.3 地貌面的年龄
3 地貌面的变形特征及变形速率
    3.1 地貌面的变形特征
    3.2 褶皱的变形速率
4 讨论
    4.1 洪积扇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4.2 区域中强地震的孕震构造讨论
    4.3 石底泉背斜在高原扩展中的意义
5 结论

(2)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活动速率(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构造背景
2 几何展布及活动特征
    2.1 几何展布
    2.2 断错地貌特征
        2.2.1 锡铁山镇西考察点
        2.2.2 全集河东考察点
    2.3 运动速率的厘定
3 结论与讨论

(3)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3.1.1 地层岩石单元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3.2.2 分析方法
        3.2.3 分析结果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3.2.5 成岩构造环境
    3.3 变形变质特征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4.1.4 矿床成因分析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4.3 控矿要素分析
第五章 矿产预测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5.2 成矿远景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4)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阿木尼克山段)构造地貌及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构造背景
2 断裂特征
    2.1 遥感解译及地貌特征
    2.2 考察点特征
    2.3 运动速率
3 认识与结论

(5)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及变形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关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1.2 论文选题依据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地层序列
    2.2 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前新生代构造演化
    2.3 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
    2.4 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构造活动
第3章 大柴旦-宗务隆山南缘断裂
    3.1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概述
    3.2 研究方法
        3.2.1 地貌填图和位错测量
        3.2.2 定年
    3.3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
        3.3.1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概述
        3.3.2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新活动性及断错地貌特征
        3.3.3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的滑动速率
        3.3.4 气候与构造在地貌演化中的作用
        3.3.5 小结
    3.4 大柴旦断裂
        3.4.1 大柴旦断裂概述
        3.4.2 地貌面分期解译
        3.4.3 大柴旦断裂中段断错地貌及运动性质研究
        3.4.4 断层滑动速率
        3.4.5 小结
第4章 宗务隆山山前褶皱
    4.1 柴北缘褶皱概述
    4.2 石底泉背斜
        4.2.1 石底泉背斜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年龄限定
        4.2.2 地貌面变形特征及变形速率
        4.2.3 讨论
        4.2.4 小结
    4.3 德令哈背斜
        4.3.1 德令哈背斜的地质地貌特征
        4.3.2 地貌面发育特征及年龄
        4.3.3 地貌面变形特征及变形速率
        4.3.4 德令哈背斜的侧向扩展
        4.3.5 小结
第5章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及讨论
    5.1 祁连山及邻区活动构造几何图像
        5.1.1 祁连山北缘逆冲系统
        5.1.2 柴达木盆地北缘逆冲系统
        5.1.3 左旋走滑系统
        5.1.4 右旋走滑系统
    5.2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及其在祁连山应变分配中的作用
    5.3 共和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响应
    5.4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
    5.5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样式与动力学机制
        5.5.1 柴达木盆地北缘右旋走滑断裂的变形机制
        5.5.2 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构造变形模式及机制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柴达木盆地北缘托素湖—牦牛山断裂活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柴北缘活动构造研究现状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柴北缘构造演化简史
    2.2 柴北缘断裂结构与运动学特征
    2.3 柴北缘东段构造演化
第三章 无人机摄影测量在断错地貌测量中的应用
    3.1 摄影测量基本原理
        3.1.1 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像控
        3.1.2 SfM技术、MVS算法与软件实现
    3.2 相机镜头畸变校正
    3.3 机载单频GPS像控精度控制
第四章 柴北缘区域地貌对比与年代分析
    4.1 晚更新世以来主要气候变化过程
    4.2 气候变化对区域地貌演化的影响
    4.3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区域地貌演化特征
        4.3.1 主要地貌区地貌特征
        4.3.2 区域地貌演化过程
第五章 柴北缘托素湖-牦牛山断裂活动特征
    5.1 托素湖-尕海南山段
    5.2 牦牛山南缘段
    5.3 阿尔茨托山南缘段
    5.4 阿尔茨托山北缘
第六章 讨论与总结
    6.1 主要认识
    6.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断层陡坎高度的测量
    2.2 地貌面定年
3 构造地貌特征
    3.1 断裂的空间展布
    3.2 拜京图研究区
    3.3 蓄集乡研究区
4 讨论
    4.1 断裂的滑动速率
    4.2 气候与构造在地貌演化中的作用
    4.3 区域构造变形的讨论
5 结论

(9)德令哈市城市活断层探测中地球化学探测法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探测目标区地貌、地质背景
2 地球化学探测法控制的主要断层
    2.1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带
    2.2 托素湖—尕海隐伏断裂带
3 地球化学探测
4 数据处理与异常判别
5 隐伏断裂探测结果
    5.1 尕海西部测线(CX-1)
    5.2 德令哈机场北部测线(CX-3)
    5.3 柯鲁柯镇南(CX-5)
6 结论

(10)基于InSAR的青海大柴旦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获取与震源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大柴旦区域构造背景
3 SAR数据收集与处理
    3.1 SAR数据情况
    3.2 SAR数据处理
    3.3 D-InSAR结果分析
4 三维形变场解算
    4.1 SAR成像几何关系
    4.2 升降数据解算
    4.3 三维形变场分析
    4.4 三维形变场的模拟
5 结论

四、青海德令哈巴音郭勒河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达木盆地北缘石底泉背斜构造地貌特征及地质意义[J]. 董金元,李传友,郑文俊,李涛,李新男,任光雪,罗全星. 地震地质, 2021(03)
  • [2]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活动速率[J]. 姚生海,盖海龙,殷翔,刘炜,张加庆,袁建新. 地震地质, 2020(06)
  • [3]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阿木尼克山段)构造地貌及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J]. 姚生海,盖海龙,刘炜,殷翔,张加庆,姚海峰. 第四纪研究, 2020(05)
  • [5]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及变形模式[D]. 董金元.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03)
  • [6]柴达木盆地北缘托素湖—牦牛山断裂活动特征[D]. 曾洵.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9
  • [7]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滑动速率[J]. 董金元,李传友,郑文俊,李涛,李新男,张培震,任光雪,董绍鹏,刘金瑞. 地震地质, 2019(02)
  • [8]一种基于经验分布的大地震复发概率计算方法[J]. 郭星,潘华,李金臣,侯春林. 地震学报, 2018(04)
  • [9]德令哈市城市活断层探测中地球化学探测法的应用[J]. 张加庆,姚生海,刘炜. 高原地震, 2017(01)
  • [10]基于InSAR的青海大柴旦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获取与震源特征分析[J]. 温少妍,单新建,张迎峰,王家庆,张国宏,屈春燕,徐小波.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3)

标签:;  ;  ;  ;  ;  

青海德令哈巴音郭勒断裂带活动新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