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对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及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峰,袁红[1](2021)在《国际会计准则:国家化之上的国际化——IAS 24关联方披露准则的修订为例》文中认为IASB准则制定过程中,其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出现不一致,是可预见且经常发生的现象。认识IASB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如何平衡这种矛盾,对理解国际会计准则至关重要。本文以《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的修订为例,探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国际化与国家化的权衡;通过整理IAS242009年版修订的经历,展示了修订过程中我国企业和准则制定机构努力并成功推进该准则恢复豁免条款,将同属国有企业不作为关联方披露。IAS 24的修订过程表明,会计准则国际化,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意味着IASB向某一国家或地区靠拢,也即呈现出国家化之上的国际化的现象。研究为理解和思考国际会计准则的性质和未来方向、主权国家会计准则国际化策略等议题提供了参考和启发。

何敬[2](2020)在《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回顾与思考》文中指出在会计准则国际化并与国际趋同的过程中,是否保持中国特色始终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自邓小平南巡、加入WTO以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步走向开放并与国际接轨。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学者都反思了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我国学者也再次重启关于会计准则中国特色问题的讨论。由于会计准则具有利益属性,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途径是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

黄蔚[3](2019)在《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盈余管理与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分析》文中认为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企业并购中形成的商誉,即合并商誉,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按照并购支付对价大于被并购方公允价值的差额单独作为一项资产于资产负债表中列报,且后续计量方法采用减值测试替代了系统摊销,作为合并商誉唯一的后续计量方法。据Wind数据库显示,我国2007年A股上市公司总体商誉余额为386.62亿,总体商誉减值额为4.78亿,披露商誉减值的公司数量为37家,披露商誉的公司数量为564家,到2016年总体商誉余额增至10 496.51亿,突破万亿,总体商誉减值达到98.89亿。披露商誉减值的公司数量也增加到309家,披露商誉的公司数量增至1748家,即过半数的A股上市公司的报表中有商誉这项资产,其中又有17.68%的公司计提了商誉减值。1随着并购浪潮的兴起,近年来合并商誉与其减值金额都有跨越式增长,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引起了监管部门、理论界以及实务界等各方的关注。因此,进一步加强关于合并商誉的理论研究能够为监管部门以及实务界提供相应地理论依据。现行准则下合并商誉的计量方法是否能反映商誉的经济实质?合并商誉能否真正地改善企业的绩效?合并商誉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方式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应如何改进?而目前有关商誉会计后续计量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商誉减值进行的。但本文认为仅对于减值测试法本身的研究尚不足以解决商誉会计后续计量的改进的问题,还应该针对是否应重新考虑引入摊销的后续计量方法进行调查。对于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对企业超额收益及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此外,现有文献鲜有探究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综上所述,本文将围绕合并商誉对企业超额收益、绩效、盈余管理以及融资约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以盈余管理和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间接影响机制。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2007年-201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合并商誉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从我国资本市场合并商誉发展趋势方面来看,我国A股上市公司合并商誉的总额、商誉占总资产比重以及商誉减值都有大幅增长,尤其受到并购浪潮的影响,自2013年起,上述指标的增速均显着加快。从行业分布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誉余额及其减值增幅较大,且商誉余额占总资产比重较大,减值风险凸显。从板块分布看,创业板商誉余额,商誉减值以及商誉占总资产比重的增幅都是最大的。商誉账面价值过大和巨额减值等问题集中在“轻资产”公司和中小创企业。在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面,本研究并未发现合并商誉能够为企业带来当期或持久的超额收益。现行会计准则下确认计量的合并商誉的主要来自于并购的价差,包含相当程度的“非核心商誉”部分,与其超额收益本质有一定程度偏离。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根据本文对合并商誉的分类而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将合并商誉分为当期确认的合并商誉和业已形成的合并商誉(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分别考察二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当期确认的合并商誉对企业当期绩效具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并不持久。而合并商誉的账面价值对企业当期、滞后一期甚至更长期间的绩效具有显着的负面影响。此外,行业集中度对于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行业集中度能够增加当期确认的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以及缓解商誉账面价值对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从合并商誉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看,本文首先分析了当期确认的合并商誉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当期确认的合并商誉增加了企业正向的盈余管理程度,同时,股权支付方式对二者关系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即股权支付方式的运用增加了合并商誉确认过程中导致的盈余管理程度。更进一步地,以盈余管理作为中介变量对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检验,发现盈余管理在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企业当期确认的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有相当程度是通过正向的盈余管理来实现的,对企业的绩效尤其是企业长期的绩效并无本质上的改善。从合并商誉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方面看,本文首先分析了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现行商誉会计准则下确认的合并商誉价值由于其估值中的泡沫因素和商誉会计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增加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上市公司获取外部融资产生了不利影响,合并商誉的账面价值增加了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但是国有企业产权性质和四大审计能够对合并商誉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加剧作用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即,二者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对企业造成的外部融资约束。更进一步地,本文以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考察了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融资约束在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加剧了企业所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监管层面和准则改进两个方面的建议。针对监管方面:首先是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于存在较高商誉减值风险的行业的监管,对于商誉占资产比重较高的行业和公司,跨界并购,行业集中度较低的公司更应加强监管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商誉及其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风险管控应重点关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中小创企业,该行业和板块的特征使得并购中容易出现过高估值现象,导致商誉泡沫产生,减值风险较大,应着重规范。第二是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及事后的监督审查,加强对于商誉的相关信息的披露力度,对于报表中的信息应做到明确易懂,而对于出具评估报告进行减值测试的,评估报告应该公开易得以便于投资者及监管者能够充分获得商誉及其减值的相关信息。第三是增强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和应承担的责任,因为商誉计量对于评估结果的依赖使得评估报告的可靠性是商誉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之一。除了监管层面对资本市场商誉问题的规范,更重要的是针对商誉准则的改进:首先是对于合并商誉初始计量方法的改进,使得合并商誉的初始计量价值尽可能地体现商誉的“超额获利能力”本质。其次,提高商誉减值测试方法的效率降低减值测试中的自由裁量权。最后本文建议考虑重新在商誉的后续计量中引入摊销的方法,采用摊销与减值相结合的方法作为上市公司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重新考虑引入摊销的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利用商誉做高企业估值后,又利用巨额减值操纵利润而引起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波动。且引入摊销,会使得合并后面临长期的摊销费用,且商誉价值越高,相应地摊销费用越大,可以使企业更谨慎地对待并购重组,能够对部分企业利用并购盲目扩张起到一定约束作用。此外,本文建议在合并商誉减值测试模型中尽量避免采用现值模型来进行减值测试,加强第一层级公允价值在合并商誉后续计量中的运用。

商思争[4](2018)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会计协调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和贸易的不断增长,需要作为通用商业语言标准的各国会计准则实现协调和统一,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会计准则协调又是个具有极大挑战的课题。通过对会计国际协调概念、动因、策略、影响因素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协调的动因、策略等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归纳得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会计准则协调的策略和路径,即会计国际协调与会计环境密切相关,"一带一路"会计国际协调应该在"五通""三共""三同"框架内实现,并随着"五通"建设的推进而逐步进行。

张丽丽[5](2015)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境外融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与世界融合的程度,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差异会对外国投资者了解和评价中国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一定障碍,进而影响外国投资者对我国企业的投资以及我国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的融资。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资本与经济全球化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007年以前,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资本市场所采用的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我国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与按国际资本市场要求编制的财务报告之间不具可比性,因此,我国企业当时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时,必须按照资本市场所在地的会计准则要求重新编制财务报告,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信息处理工作量和信息披露成本,无形中增加了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成本。会计准则的差异造成的会计信息沟通问题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向海外的一大障碍。我国2007年实行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其可通过会计信息的规范对管理者及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及利益分配。但是,迄今为止,有关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的经济后果研究,所见文献考察的都是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未见关于我国准则趋同对境外资本市场影响的实证性评价研究。因此,本文围绕“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境外融资”这一主题,通过研究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对企业境外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透过境外资本市场观察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的效果,分析影响我国会计准则趋同执行效果的相关因素,为我国和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情况,并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及完善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主要包括:会计信息质量、信息不对称以及资本成本,本文从资本成本的视角研究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对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经济后果影响。我国境外上市的企业,其从2007年开始在境内执行新会计准则,其在境内所产出的财务报告,并不直接面对境外投资者,境外投资者在2007年前后从我国境外上市公司看到的仍是按当地境外资本市场所要求的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因此,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对于境外融资的影响只是在上市费用等直接费用上有直接影响,而对于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则只能通过信号传导的间接途径传导至境外投资者,再通过境外投资者的理解反馈来影响其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境外融资的权益资本成本。Karamanou和Nishiotis(2009)的研究证实了使用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本市场具有一定的信号作用,我国准则趋同的信息可以作为一个有利的信号传导至境外投资者,再通过境外投资者的接收、理解与反馈来影响其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对于海外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机理主要基于两个逻辑线条:首先,准则趋同前,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在境内外所提供的两套报表体系之间的差异较大,造成境外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之间以及境内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境外投资者对其所掌握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质疑,为了减少投资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就会通过“价格保护”的形式来保护自己,即投资者只愿意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导致公司资本成本的提高。中国实行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后,向境外投资者传递一个信号,中国使用了更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带来企业在境内外所披露的信息差异大大减少,进而减少境外投资者所面临的信息风险问题,从而带来资本成本的下降。其次,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以后,中国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方面更加完善,根据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理论,企业依据高质量准则所产出的报表信息更为全面、准确,有利于公司管理层据此做出更合理的经营及投资决策,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同样,我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可以向境外投资者传递我国新采用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会间接带来企业价值的提升这一信号,由于投资者预期上市公司价值在未来会提升,会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其发行的股票,使得其权益资本成本下降。因此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应该能够通过减少境内外信息披露差异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及提高企业资源配置能力,进而提升企业价值这两条途径减少企业境外上市的权益资本成本。实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准则趋同后,我国企业海外ipo的直接筹资费用显着上升,没有支持假设。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准则趋同前后年度期间企业筹资总额的变化、上市资本市场分布的不同以及行业分布等情况影响了准则趋同对于直接筹资费用的影响效果的显现。2.在控制了影响资本成本的相关因素的情形下,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显着促进了境外上市权益资本成本的下降,有力支持了假设。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离不开它所处的政治、法律以及经济环境,并与这些环境是互为补充的。这些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及执行而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间接影响,可见,同样的会计准则,在不同的环境下运行,则会出现不同的执行效果。因此,制度环境作为影响准则执行的外部因素,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对于境外融资,要使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所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这一信号功能充分传递并发挥效应,使境外投资者能够很好地鉴别并接受认可这一信号,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效率,就必须加强准则执行的内外部环境建设,从而达到新的准则与现有环境的“耦合”,实现其应有的执行效果,具体建议如下:(1)完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准则趋同保驾护航;(2)通过监管整合提升监管效率;(3)提高会计职业组织自律和人员的素质。

蒋艳虹[6](2014)在《租赁会计准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自2002年9月诺沃克协议签订以来,IASB和FASB先后展开了一系列旨在趋同的联合项目的研究,对租赁准则的修订位列其中。2010年8月,两委员会发布了租赁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2013年6月,在对各界的反馈意见进行多次深入研究和讨论后,再次发布了修订后的租赁准则征求意见稿。选择租赁准则作为研究对象,追溯其历史,剖析其现状,探寻其亟需的修正,不仅可以完整勾勒出租赁准则变化的前因后果,而且其意义已超出租赁准则研究本身。研究租赁准则,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对租赁本质的正确把握,二是对租赁行业的深刻了解。本文以物权理论为基础,结合租赁合同的特征和内容以及《物权法》颁布以来物权理念的发展,提出租赁权即用益物权的论断,突破了租赁权为债权的传统理论。现行租赁被划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而法律上的融资租赁不属于租赁的范畴,与租赁有本质的差别,会计采用“融资租赁”的表述,是对法律“融资租赁”概念的背离。通过研究租赁的法律实质,进而研究其经济实质,本文重新梳理了法律形式和经济实质的关系,同时进一步探索法律实质和经济实质的关系,对法律与会计的互动作出摸索性的研究。在租赁业的发展过程中,法律、税收、监管和会计,逐渐成为支撑租赁产业的四大支柱。会计成为行业发展的支柱是租赁业的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奇特的特征。会计上对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划分,不只是影响着租赁业的规模,甚至决定着租赁业的发展方向。很难再有其他行业会计对其发展会如此显着。从这个角度说,研究会计准则和其经济后果的互动,租赁准则是一个典型的范例。租赁权物权本质的明确,会计成为行业支柱的特性,是解读租赁准则的必要铺垫。比较各国现行租赁准则,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美国租赁准则带有更明显的规则导向痕迹。美国租赁准则历时已久,国际租赁准则包括中国租赁准则在内,与其实际是一脉相承。美国最初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租赁业务是因为担心长期租赁带来的负债被低估,而对租赁带来的资产的低估似乎并不十分关注。随着租赁业的发展,实质为资产购买的租赁大幅度增多。早在1964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的第五号意见书就提出对租赁资产资本化的“购买模式”,并制定了相应判定为“购买实质”的标准。在后来的对租赁准则的修订中,虽讨论过诸如法律债务模型、产权模型、负债模型和待执行合同模型,但在1976年发布的SFAS13中,最终依然选择以“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转移”为内涵的购买法对部分租赁业务实行资本化。其后的准则修订只体现在技术标准细枝末节的变动。然而,对现行租赁准则的诟病不绝于耳。1997年,美国曾把租赁准则评为五个最差准则之一。租赁准则被看作规则导向的典型,在各个利益集团的角逐下已支离破碎。同年,美国提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概念,虽然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权威的标准,但符合财务概念框架、以原则为制定导向、公允反映财务信息被认为是其核心内容。以此来衡量现行租赁准则,其将被重新修订已成必然。现行租赁准则对于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明线划分,不仅为会计主体提供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更为糟糕的是它还可能引导会计主体进行利润操纵,甚至会沦为掩藏会计信息的庇护所。划分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理论基础是所有权观念而非使用权观念,以及由此衍生的“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标准,是现行租赁准则最大的困境。2010年8月,IASB和FASB联合发布的租赁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使用权资产”概念。租赁会计处理采用使用权思想,美国有学者在1962年便有提及。1996年和1999年的两份G4+1特别报告,更进一步阐述了租赁会计处理的使用权方法,但因租赁会计处理的改变对行业影响过于巨大,被一直搁置。美国安然事件之后,会计准则的制定由规则导向转变到原则导向,经济一体化以及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要求制定一套统一的、高质量的、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的呼声日益高涨。2006年,FASB和TASB签署备忘录并启动了包括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等一系列联合项目的研究,这为租赁准则改革提供了绝佳契机。租赁征求意见稿取消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分类,采用使用权思想,是对租赁本质认识的回归,是会计资产负债观和原则导向的内在要求,与财务概念框架的修订有逻辑上的统一,反映了会计目标的价值取向,符合会计资产要素的定义,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需要。由于租赁会计改革突出的经济后果,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充满争议不可避免。租赁国际准则的修订已是不可逆的趋势。2013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重申了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的必要性,尤其着重提到租赁准则的变革,表达了其坚定的决心。“使用权资产”的基本理念,符合租赁的经济实质,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应有要求,在这一方面,中国应该无条件接受。会计国际化及会计国际趋同的背景下,中国承诺中国会计准则将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同时声明趋同的目的是等效,租赁准则的修订,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共同的任务。鉴于中国在租赁业宏观和微观的实际国情,中国应对租赁准则的变革策略,可概括为:基本理念上完全接受、概念技术上积极讨论、趋同路线上审慎暂缓。

崔英波[7](2013)在《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会计制度从建国以来,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时间里,伴随着曾经的危机和如今的逐渐繁荣,中国会计制度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其结构日益复杂,功能也逐步完善。就其变迁的趋势而言,历经从简单到复杂,从混沌到有序,从初级到中高级的阶段,中国会计制度发展成拥有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有序的变迁机制、较低的交易费用以及严格的监管保护制度的体系。就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而言,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依据经济对会计制度的需求,经济体制的变化成为会计制度发展的主要外在表现。当原有的会计制度发展到一定时期、取得一定的进步后,其结构的不合理性就成为限制会计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此时,制度的平衡被打破,并产生较大的波动,这就要求改变和重组会计制度的结构要素,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会计制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趋于复杂化和合理化。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问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对有关具体经济制度变迁的论述为指导,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博弈均衡理论为直接理论基础,以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为基本线索,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环境、变迁主体、变迁成本及路径依赖等诸多因素进行梳理,并考察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会计制度如何在制度变迁各因素的推动下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升级。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过程为对象,分别从宏观、微观以及制度这三个维度,以产权、交易费用、变迁路径以及博弈论为视角,考察其变迁的路径和机制。通过对中国会计制度与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在内的西方发达会计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国会计制度历史发展的复杂演进中提炼出贯穿于会计制度结构之中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中国会计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石水平[8](2013)在《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的内涵着手,指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的必要性。同时,针对IASB与FASB在会计准则制定上的争论,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在全球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的演进与发展及其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这为中国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向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实务指南。

王磊磊[9](2013)在《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文中认为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企业会计制度的趋同最终体现为财务报告的趋同,本文中所提“企业会计制度”包含受国际趋同影响最大并与编制披露企业财务报告有直接关系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总体上与美国通用会计原则(GAAP)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相对应。会计理论界通常对会计制度的属性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技术规范属性、经济后果属性和政治程序属性,后两种可以看作是会计制度的社会属性。三种属性相互依存并有机融合。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环境改变、知识进步和潜在利益是导致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并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多次不断博弈的过程。一旦出现新的变迁需求而现有会计制度未能涵盖,如果具有足够的潜在收益就可能产生新的博弈,进而努力达到博弈均衡状态。会计制度经过多次博弈不断得以完善。在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已成为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博弈方。2007年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针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抓紧对IFRS等进行了修订完善,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目标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近年发展步伐则相对较为缓慢。有必要结合对我国和国际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实际效果和经验启示,把握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实质,进而对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使财务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理论规范研究为基础,案例对比研究为支撑,建立了趋同背景下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研究框架。首先对国际会计制度演变情况尤其是趋同情况进行了规范分析。在20世纪以来的会计发展史上,世界各国会计总体呈现出美国模式、欧洲大陆模式和共产主义模式共同存在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减弱以及前苏联的解体,服务于计划经济的共产主义模式已经日渐势微。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各种会计模式相互借鉴融合,表现出欧洲大陆会计模式向美国会计模式靠拢、会计核算制度逐渐向会计准则转化的趋势。世界各国逐渐认同会计准则是较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形式,加快转向和采用会计准则。但由于相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包含各国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制度国际协调显得非常必要。曾有许多国际性组织为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作出努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是其中取得最显着成绩的一个。2000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通过了IASC的全部核心准则项目,批准跨国证券发行和上市的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IAS)。2001年,IASC改组为IASB,后者提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并推动其制定的IFRS成为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对象。笔者认为,会计制度国际趋同仍属会计协调阶段,是一个求同存异并双向互动的前进过程。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转变为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纷纷采取积极措施,针对财务报告体系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要求加快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步伐,IASB与F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已基本一致。与此同时,部分国家或地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对趋同IFRS勺态度转为不明确。不同国家和地区参与会计制度国际趋同具有不同的动机和利益考量。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制定会计准则的国家,在20世纪长期处于确定会计管制规范领先的地位。它原本不认可IASC的IAS,然而安然、世界通信等财务丑闻事件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美国GAAP的信心。美国意识到以往的做法损害了自身的利益,因此借IASC改组之机迈上了会计制度国际趋同之路,并通过人事安排的亲美化、机构设置的仿美化等方式掌握了国际会计制度的主导权。欧盟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致力于会计协调工作,协调的主要形式是制定各种欧盟会计指令(EU Directives),鉴于自身内部会计协调的复杂性,它较早就对与IASC开展合作抱有积极态度,并要求从2005年起所有在欧盟上市的公司按IFRS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欧盟坚持通过技术和立法双层认可机制,牢牢掌握了应用IFRS的最终决定权。欧盟提出“等效”(Equivalence)的理念,对已与IFRS趋同的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开展等效认定,积极探索存在合理差异情况下国际趋同的新路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由政府主导,它积极参与了IASB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多的发言权,于2004年6月发布了与IFRS基本一致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EIASB准则),要求本国营利性主体从2005年起全面采用。澳大利亚也考虑了本国法律环境和国情特点,保留了部分特有的原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并自行解释IFRS的有关内容,以保证本国执行工作需要。国际会计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要求有相应的国际会计制度来协调国际利益关系。但由于目前并不存在法定的权威性国际治理机构,因此国际会计制度不得不由某些强势主权国家或由强势主权国家所主导的多边机构来提供。这一方面导致国际会计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国际治理中权利与义务脱节。国际会计制度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利益相关者可能因会计制度供求而产生冲突,会计信息供求过程中就会存在着强权逻辑(strong power logic),导致国际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非公平性。以IFRS为代表的国际会计制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博弈机制,是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不断博弈的结果。这些制度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形成的,在内容和运作上暗含着对他们利益的倾斜。IASB为扩大自身影响,也需要得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合作,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委曲求全。发展中国家受国家实力和制定主导权安排的限制,总体处于相对不利地位,被迫进行国际化且需要付出较高的变迁成本。同时,要看到现行国际会计制度包含着谈判制约机制,IASB为了争取IFRS在更大范围内被采纳,也将会对发展中国家会计情况和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国最近三十年会计制度变迁的发生,在时间上正好配合了我国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和证券资本市场的建立。我国坚持以政府作为会计制度的供给主体,国家在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制度变迁推进的次序确定与时机权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应是1992年以“两则、两制”为特征的会计改革。此次改革的相关准备工作,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改革之前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是在旧的会计制度因阻力较大还改不动的时候,先在其旁边或周围发展起新的会计制度,随着新的会计制度逐步发展壮大,导致会计制度体系的不断变化和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逐步对旧的制度进行改革。它是在整个存量改不动的时侯,先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随着增量改革的积累,逐步改革整个会计的体制结构,为存量的最终制度变迁创造条件。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性非常强,出现了一系列过渡性制度安排,往往具有新旧两种制度安排的某些相互矛盾的特性。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前进方向,总体反映了中国会计立足国情不断国际趋同的趋势。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确认原则、计量方法、信息披露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着忽视制度经济后果、变迁源发性不强、前进步伐相对缓慢等问题。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国际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会计制度已成为世界经济政治之间寻求平衡的调节器,构建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战略的基础是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国际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不是对立的关系,其发展不是撇开国际会计制度另起炉灶,而是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推动双方的共同改革和发展。应保持国际趋同中的发展理性,立足现实努力化被动为主动,分类采取不同制度变迁策略,强化理论准备实现基础创新的基本原则,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明确准则制订基础导向模式,尝试在会计制度创新中引入市场机制,摆脱单纯的权力中心供给主导模式。努力推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程序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和完善化,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惯例协调、具有不同规范层次的会计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新形势下国内外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我国要加强对自身会计理论和问题的研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协调,通过增进双向沟通与交流,重视地区间相互合作和影响,努力获得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特殊国情及会计理论和问题的关注,努力争取在IASB中拥有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

廉艳绒[10](2010)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会计准则的发展已经由国际协调过渡到了国际趋同阶段,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国内外会计界近年来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各国正逐渐加入到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行列中。我国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中,就必须正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因此,我国也加快了步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颁布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准则,这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充分趋同,但不可否认,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仍然存在许多差异。如何处理这些差异,是我国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应当采取什么立场和发展战略,如何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最大可能地维护我国的利益,如何达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帕累托最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比较分析的方法。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相关概念的界定出发,阐述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回顾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标准选择,分析比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论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己实现了充分的趋同,但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并研究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与策略。我国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充分结合我国国情,积极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从稳定的角度看,要尽力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法律体制的改革趋势,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修订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从发展的眼光看,我们要进一步加快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步伐。

二、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会计准则:国家化之上的国际化——IAS 24关联方披露准则的修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会计准则:从研究报告到约束性准则
二、IAS 24:前世今生
三、IAS 24 2009年版: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统一
四、会计准则的性质与国际化的讨论
五、讨论与总结

(2)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邓小平南巡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讨论
    (一)是否和如何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和如何保持中国特色
    (二)20、21世纪之交,对中国特色会计问题的两次讨论
二、加入WTO和实施“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讨论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和策略
    (二)我国会计准则框架的设计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讨论
四、对于我国会计准则中国特色的思考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利益属性
    (二)对会计准则的理解有待深入
    (三)如何在会计准则中体现中国特色

(3)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盈余管理与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制度背景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商誉的本质
        二、合并商誉与企业绩效
        三、合并商誉与盈余管理
        四、合并商誉与融资约束
        五、现有文献不足
    第二节 制度背景
        一、商誉的初始计量
        二、商誉的后续计量
        三、商誉会计改进的进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经济学基本理论
        一、信息不对称
        二、代理理论
    第二节 会计学基本理论
        一、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VS决策有用观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VS可靠性
        三、准则弹性规则导向VS原则导向
        四、会计基本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商誉的本质理论与商誉的计量
        一、超额收益观与直接计量法
        二、总计价账户观与间接计量法
    第四节 理论框架
第三章 我国A股市场合并商誉现状分析
    第一节 A股上市公司商誉十年的总体概况
    第二节 A股上市公司商誉十年分年度分析
    第三节 A股上市公司商誉十年分行业分析
    第四节 A股上市公司商誉十年分板块分析
    第五节 A股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披露情况分析
第四章 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二、变量定义
        三、模型构建
    第四节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并商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盈余管理中介效应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推理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二、变量定义
        三、模型构建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合并商誉对融资约束的影响以及融资约束中介效应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二、变量定义
        三、模型构建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监管方面
        二、准则完善方面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4)“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会计协调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会计国际协调的文献综述
    (一) 关于会计国际协调的相关文献
        1. 会计国际协调概念的相关文献。
        2. 会计国际协调动因的相关文献。
        3. 会计国际协调策略的相关文献。
        4. 会计国际协调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二) 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协调的相关文献
        1.“一带一路”会计国际协调动因的相关文献。
        2.“一带一路”会计国际协调策略的相关文献。
三、相关研究文献对“一带一路”会计协调的启迪
    (一) 从“一带一路”会计协调的动因来分析
    (二)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协调的可行性来分析
    (三)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协调的困难来分析
    (四)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协调的策略来分析
        1.“一带一路”会计协调是形式协调还是实质协调?
        2.“一带一路”会计协调是双边协调还是多边协调?
        3.“一带一路”会计协调是协调、趋同还是等效认可?
        4.“一带一路”会计协调是利用现有协调机构还是另起炉灶?
        5.“一带一路”会计协调是以IFRS为基础进行还是另行制定自己的会计准则?
        6.“一带一路”会计协调是区域协调优先还是国际协调优先?
        7.“一带一路”会计协调是通过超国家强力机构以及立法形式推进还是协商推进?
        8.“一带一路”会计协调是由政府推动还是民间组织推动?
        9.“一带一路”会计协调是长期策略还是短期策略?
        1 0. 会计协调与审计监管等效的关系如何?
四、结论

(5)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境外融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目标与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执行IFRS的经济后果研究
    2.2 影响会计准则趋同执行效果的因素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 信号传递理论
    3.4 融资成本理论
    3.5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境外融资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4章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及现状
    4.1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
    4.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及现状
    4.3 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差异
第5章 我国企业境外融资现状分析
    5.1 我国企业境外融资概况
    5.2 我国企业境外融资的特征分析
第6章 我国准则趋同对境外上市直接融资成本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结果
第7章 我国准则趋同对境外上市间接融资成本(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7.2 研究设计
    7.3 实证结果
第8章 我国会计准则趋同过程的制度环境与制约因素分析
    8.1 宏观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及趋同效果的影响
    8.2 微观层面因素对会计准则趋同执行效果的影响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租赁会计准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艰难的会计准则修订
        1.1.2 饱受争议的租赁准则
        1.1.3 研究租赁准则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1.2.1 租赁概念及租赁行业研究
        1.2.2 租赁会计准则研究
        1.2.3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主要研究贡献与局限
        1.4.1 主要研究贡献
        1.4.2 主要研究局限
2 租赁:实质、历史发展及经济效应
    2.1 租赁的实质
        2.1.1 租赁和租赁权
        2.1.2 租赁权的本质
        2.1.3 租赁权界定为用益物权对会计的影响
    2.2 融资租赁概念辨析
        2.2.1 我国《合同法》对融资租赁的定义
        2.2.2 我国监管部门对融资租赁的定义
        2.2.3 我国《租赁会计准则》对融资租赁的定义
    2.3 租赁业的发展概况
        2.3.1 国际租赁业发展概况
        2.3.2 中国租赁业的发展历史
    2.4 租赁业的支柱与经济效应
        2.4.1 租赁业的四大支柱
        2.4.2 租赁业的经济效应
3 租赁准则:比较、变迁及评析
    3.1 租赁准则的国际比较
        3.1.1 租赁准则的适用范围的对比
        3.1.2 租赁会计准则有关名词的对比
        3.1.3 对租赁分类的比较
        3.1.4 承租人、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3.1.5 租赁会计信息披露的比较
    3.2 租赁准则的历史变迁
        3.2.1 美国租赁准则变迁
        3.2.2 国际租赁准则变迁
        3.2.3 我国租赁准则变迁
    3.3 对现行准则的评析
        3.3.1 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内涵
        3.3.2 对现行租赁准则评价
        3.3.3 现行租赁准则“风险与报酬”理念的困境
4 租赁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变化、理念及影响
    4.1 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4.1.1 2010年征求意见稿
        4.1.2 2013年征求意见稿
    4.2 征求意见稿与现行准则的主要差异
    4.3 租赁征求意见稿的基本理念
        4.3.1 使用权资产观念
        4.3.2 使用权思想:资产负债观的内在要求
        4.3.3 征求意见稿与会计概念框架
        4.3.4 征求意见稿与原则导向
    4.4 租赁征求意见稿的影响及经济后果
        4.4.1 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及经济后果
        4.4.2 对租赁行业的影响及经济后果
        4.4.3 经济后果与会计中立
5 我国对国际租赁会计准则改革的应对
    5.1 对国际租赁会计准则变革的基本认识
        5.1.1 国际租赁会计准则变革已是不可逆的趋势
        5.1.2 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上的选择空间有限
        5.1.3 我国应该接受租赁“使用权资产”思想
    5.2 积极参与国际租赁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的过程
    5.3 审慎推进我国与国际租赁会计准则趋同进程
        5.3.1 我国宏观环境的特殊性
        5.3.2 我国租赁行业的特点
        5.3.3 我国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租赁的调整
        5.3.4 我国租赁准则趋同路线图
6 结论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文献综述
        1.3.1 会计制度变迁研究之理论基础
        1.3.2 将会计准则引入新制度经济学
        1.3.3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分析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产权理论研究
    2.1 产权与会计
        2.1.1 产权与会计的本质
        2.1.2 产权理论与会计
        2.1.3 会计对产权的反映
    2.2 会计制度与产权制度
        2.2.1 会计制度属于产权制度的范畴
        2.2.2 中国产权制度变革影响会计制度变迁的分析
第3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理论研究
    3.1 交易费用理论对会计准则的分析
        3.1.1 会计准则与交易费用
        3.1.2 交易费用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
        3.1.3 降低交易费用是会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3.1.4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几点建议
    3.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
        3.2.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
        3.2.2 降低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成本的对策
第4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研究
    4.1 制度变迁与会计制度
        4.1.1 制度与会计制度
        4.1.2 制度变迁理论
        4.1.3 会计制度变迁的技术动因
        4.1.4 会计目标的变化决定了会计制度变迁的方向
    4.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历程
        4.2.1 会计制度的借鉴和探索时期(1949 年——1978 年)
        4.2.2 局部借鉴国际惯例时期(1978 年——1992 年准则颁布以前)
        4.2.3 会计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时期(1992 年——2006 年准则颁布以前)
        4.2.4 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时期(2006 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台至今)
    4.3 基于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及其特征
        4.3.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体分析
        4.3.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4.3.3 导致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因素分析
        4.3.4 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趋势
第5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5.1 会计制度与博弈论
        5.1.1 会计制度的含义
        5.1.2 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制度的变迁
        5.1.3 关于制度博弈论
        5.1.4 博弈论与会计制度
    5.2 会计准则制定主体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
        5.2.1 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博弈均衡分析
        5.2.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中各相关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5.2.3 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策建议
    5.3 从演化博弈视角看会计准则制度变迁
        5.3.1 从演化博弈论视角分析的理论依据
        5.3.2 演化博弈论理论分析的思路
    5.4 会计制度变迁的寻租博弈
        5.4.1 会计制度变迁与寻租博弈
        5.4.2 会计制度变迁与租金的产生
        5.4.3 会计寻租与博弈循环
        5.4.4 反寻租的政策建议
第6章 会计制度变迁的国际比较
    6.1 西方会计制度的变迁
        6.1.1 西方会计制度发展史
        6.1.2 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史
        6.1.3 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原则的进一步融合和发展
    6.2 中外会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6.2.1 中美会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6.2.2 中欧会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6.3 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路径选择及其借鉴
        6.3.1 会计准则趋同的不同路径及其优缺点
        6.3.2 世界各主要国家会计准则趋同路径的选择
        6.3.3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路径调整及未来改革方向
    6.4 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势分析
        6.4.1 会计准则全球化的必要性
        6.4.2 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会计准则全球化
        6.4.3 如何应对会计准则全球化
    6.5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必由之路——国际化
        6.5.1 会计制度国际化是制度变迁过程
        6.5.2 中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动因
        6.5.3 中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变迁所面临的困境
        6.5.4 中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变迁的创新战略
        6.5.5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国外文献回顾
        1.2.2 国内文献回顾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理论基础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局限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2 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2.1 会计制度等术语的理论界定
        2.1.1 会计制度
        2.1.2 会计准则
        2.1.3 会计规范
        2.1.4 会计标准
    2.2 会计制度的属性
        2.2.1 会计制度的技术规范属性
        2.2.2 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属性
        2.2.3 会计制度的政治程序属性
    2.3 会计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形式
        2.3.1 会计制度变迁的含义
        2.3.2 会计制度变迁的形式
    2.4 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2.4.1 会计制度变迁是制度环境改变的结果
        2.4.2 会计制度变迁是知识进步和推动的结果
        2.4.3 会计制度变迁是收益与成本对比的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国际会计制度变迁及趋同分析
    3.1 世界会计模式的划分
        3.1.1 对会计模式的理解
        3.1.2 缪勒教授的分类
        3.1.3 诺比斯教授的分类
        3.1.4 阿伦博士的分类
        3.1.5 美国会计学会的分类
        3.1.6 简要评价
    3.2 各国会计模式的演化发展
        3.2.1 会计模式由多种因素决定
        3.2.2 全球会计模式的融合趋势
    3.3 国际会计制度的发展与趋同
        3.3.1 国际会计准则由协调转向趋同及分析
        3.3.2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仍属会计协调阶段
        3.3.3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够成为趋同目标的理由
        3.3.4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主要形式
    3.4 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及其影响
        3.4.1 危机前各自开展工作并逐步加深交流
        3.4.2 金融危机中的紧急应对并最终基本趋同
        3.4.3 2008年危机后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机遇与挑战
    3.5 本章小结
4 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与启示
    4.1 美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
        4.1.1 制度变迁背景
        4.1.2 国际趋同进展
        4.1.3 对IASC改组的影响
        4.1.4 态度转变原因
        4.1.5 趋同过程评价
    4.2 欧盟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
        4.2.1 制度变迁背景
        4.2.2 国际趋同进展
        4.2.3 趋同过程评价
    4.3 澳大利亚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
        4.3.1 制度变迁背景
        4.3.2 国际趋同进展
        4.3.3 趋同过程评价
    4.4 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启示
        4.4.1 国际会计制度是国家和地区之间博弈的结果
        4.4.2 国际会计制度隐含着对发达国家利益的倾斜
        4.4.3 IASB为扩大自身收益和影响而不断委曲求全
        4.4.4 发展中国家被迫国际趋同且需付出较高成本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1992年以来会计制度变迁分析
    5.1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5.1.1 改革前会计制度的特点
        5.1.2 1992年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
        5.1.3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成就
    5.2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5.2.1 会计制度变迁的深刻原因和必要性
        5.2.2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相对滞后性
    5.3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
        5.3.1 与经济改革总体上同步
        5.3.2 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
        5.3.3 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
        5.3.4 政府是制度变迁推动者
    5.4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
        5.4.1 目标理性与过程理性的基本统一
        5.4.2 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的不断协调
        5.4.3 国际趋同与立足国情的谨慎权衡
        5.4.4 渐进改革和激进改革的有机结合
    5.5 有关启示和值得重视的问题
        5.5.1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启示
        5.5.2 未来变迁值得关注的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
    6.1 坚持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国家利益目标
    6.2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则
        6.2.1 保持国际趋同中的发展理性
        6.2.2 立足现实努力化被动为主动
        6.2.3 分类采取不同制度变迁策略
        6.2.4 强化理论准备实现基础创新
    6.3 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
        6.3.1 合理借鉴先进经验
        6.3.2 系统加强实施机制
        6.3.3 积极推进中外协调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基本框架
2.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相关概念
    2.1 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
    2.2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2.3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2.4 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一步认识
3.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
        3.1.1 从国内背景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
        3.1.2 从国际形势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
    3.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可行性
        3.2.1 会计的技术属性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础
        3.2.2 我国经济环境的改善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供了良好的实施基础
        3.2.3 信息技术革命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供了技术支持
        3.2.4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功改组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供了可能
4.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及现状
    4.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
        4.1.1 开始借鉴国际会计准则(1979 年至1992 年)
        4.1.2 局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1992 年至1997 年)
        4.1.3 较为广泛地借鉴国际会计准则(1997 年至2006 年)
        4.1.4 全面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6 年至今)
    4.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标准选择
        4.2.1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的历史回顾
        4.2.2 选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原因
    4.3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4.3.1 会计准则体系的比较
        4.3.2 会计准则涵盖的范围比较
        4.3.3 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
        4.3.4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
5.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5.1 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5.1.1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
        5.1.2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具有经济后果
    5.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正面经济后果
        5.2.1 有助于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地位
        5.2.2 有助于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
        5.2.3 有助于加快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5.2.4 有助于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5.3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负面经济后果
        5.3.1 带来较大的制度变革成本
        5.3.2 导致经营者逆向选择
        5.3.3 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损失
        5.3.4 政府税收降低
    5.4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产生负面经济后果的原因
        5.4.1 特殊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5.4.2 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
        5.4.3 法律制度的制约
        5.4.4 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和监督规定不同的影响
        5.4.5 竞争环境公平性不同的影响
        5.4.6 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5.4.7 会计监管体系不健全
6.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与策略
    6.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应遵循的原则
        6.1.1 国际化与国家化相结合的原则
        6.1.2 比较研究、于我有利原则
        6.1.3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原则
        6.1.4 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原则
    6.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
        6.2.1 从稳定的角度看, 要尽力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6.2.2 从发展的眼光看, 要进一步加快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步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会计准则:国家化之上的国际化——IAS 24关联方披露准则的修订为例[J]. 刘峰,袁红. 当代会计评论, 2021(02)
  • [2]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回顾与思考[J]. 何敬. 财会月刊, 2020(18)
  • [3]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盈余管理与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分析[D]. 黄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4]“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会计协调策略分析[J]. 商思争. 财会月刊, 2018(23)
  • [5]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境外融资[D]. 张丽丽.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6]租赁会计准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 蒋艳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7]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 崔英波. 吉林大学, 2013(05)
  • [8]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J]. 石水平. 当代会计评论, 2013(01)
  • [9]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D]. 王磊磊.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10]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D]. 廉艳绒. 山西财经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我国对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及面临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