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联合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偏头痛60例

尼莫地平联合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偏头痛60例

一、尼莫地平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偏头痛60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21)在《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少阳经证)对于患者疼痛程度、发作次数、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的影响,探讨在“根结”理论指导下针刺治疗偏头痛(少阳经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丰富针灸经典理论奠定临床研究基础,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数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3月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针灸科门诊、脑病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偏头痛(少阳经证)患者,对患者按照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查,纳入60例,通过Excel生成随机数字,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1.试验组取穴:足窍阴、听会,均取患侧腧穴。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在患侧足窍阴处按压探寻疼痛反应点后,常规消毒后,采用随咳进针法,将规格为0.25 × 25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东邦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皮肤,深度0.2-0.3寸,并快速捻转约2~3 s。再取患侧听会,将规格为0.25 × 25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东邦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皮肤,深度约0.5~0.8寸,并快速捻转约2~3 s。疗程: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2.对照组取穴:参考高树中《针灸治疗学》(新世纪第四版),丝竹空透率谷、太阳、风池、外关、侠溪、阿是穴,均取患侧腧穴。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将规格为0.25 × 4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东邦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皮肤,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疗程:同试验组。评分采集时点:(1)嘱患者回忆入组前2周的头痛程度,选取其头痛发作最严重时的相关评分作为治疗前基线评分;(2)疗程结束后,嘱患者继续观察2周,选择在此期间头痛发作最严重时的相关评分作为治疗后评分。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发作次数、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在整个疗程中详细记录其可能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相关数据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医治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并评估它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及其对情绪状态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VAS评分、发作次数、MSQ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相比较,均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两组较治疗前VAS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达83.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0.0%,两组针刺医治方案临床疗效差异不显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均能改善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且疗效相当。3.发作次数:两组较治疗前发作次数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刺医治方案在改善发作次数方面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均能减少偏头痛患者发作次数,且试验组疗效更佳。4.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两组较治疗前诸量表评分均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改善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抑郁自评量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法均有助于改善患者因偏头痛导致的生活质量降低、改善患者因偏头痛诱发的焦虑、抑郁状态,且试验组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焦虑状态效果更佳。5.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故可认为两组治疗方案均为安全治疗方案。结论: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少阳经证),可明显降低患者的VAS评分,并能降低发作次数,改善患者因偏头痛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和焦虑、抑郁情绪。因其取穴简单,操作便捷,疗效可靠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助于其推广应用。

黄旭晶[2](2021)在《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本课题研究标准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72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人。试验组采用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推拿扫散法取患侧头部侧方胆经操作,浅针取百会、风池、太冲、太溪、山根、阿是穴,上述操作均每日1次,每周休息1天,共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每晚睡前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共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头痛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电话随访,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均用SPSS22.0软件处理。结果:1.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头痛症状各项评分及总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CD检测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首次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VAS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后,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VAS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3.头痛症状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头痛症状各项评分及总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发作程度、持续时间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减少发作次数、伴随症状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在降低头痛症状总评分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5.TCD检测指标: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颅内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ACA、MCA、PCA、BA的平均血流速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降低VA的平均血流速度上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6.随访: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降低VAS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7.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缓解头痛程度,但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在止痛方面更快速、更持久。2.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在降低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3.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都能改善患者总体发作症状及中医症状体征,但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整体疗效优于口服西药,值得推广和应用。

仪凡[3](2021)在《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项研究通过对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瘀血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该治疗方案对偏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是否可以提高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缩短治疗疗程,降低复发率,为中医内外合治偏头痛提供临床依据,丰富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要求的64例血瘀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试验组32例患者予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均治疗4周。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积分、VAS评分、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以此评价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基本资料:去除剔除和脱落病例4例,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共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组成、年龄分布、病程分布、职业性质、头痛严重程度、头痛积分、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中医证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头痛积分:两组治疗后偏头痛各项积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头痛次数、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试验组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为80.00%,对照组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为56.67%。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减少头痛发作天数的作用优于对照组。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两组偏头痛结局PRO各项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在头痛情况、躯体症状两方面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各项主症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着减少,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对痛如锥刺、面色晦暗方面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疾病临床疗效:试验组治愈9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改善血瘀型偏头痛中医证候的总体疗效更佳。停药4周后随访:两组头痛积分、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等,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两组在改善头痛情况、提高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血瘀型中医证候方面均有良好的维持疗效,且试验组维持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和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情况和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治疗效果。2.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较单纯口服中药更能缓解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发作强度,减少头痛发作天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轻伴随症状,对偏头痛疾病的总体疗效更优。3.生活质量方面: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头痛情况、躯体症状、精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血府逐瘀汤。4.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在头痛、痛处固定,以及舌下脉络青紫、迂曲或怒张方面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更优。5.两种治疗方案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均有良好的维持疗效,总体疗效较治疗4周后更优,并且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维持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血府逐瘀汤。6.总体来说,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浩添[4](2021)在《中医药治疗头痛(偏头痛)文献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2010-2020年中医药治疗头痛(偏头痛)的临床文献中进行挖掘,对中药治疗头痛(偏头痛)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希望为临床治疗头痛(偏头痛)提供思路。材料与方法:文献从中国知网(CNKI)收集关于中医药治疗头痛(偏头痛)的相关论述,检索期限为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以专业检索为检索入口,以“(SU=偏头痛OR SU=慢性偏头痛OR SU=无先兆偏头痛OR SU=典型先兆偏头痛OR SU=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OR SU=脑干先兆偏头痛)AND(SU=头风OR SU=头痛)”为检索式进行初次检索,然后从结果中以“SU=中医OR SU=中药OR SU=中草药OR SU=中医药”为检索式进行二次检索,检索上述数据库收录的中文文献。获取的文献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过滤筛选,获取文献中的中药及证型等数据,在Excel软件构建相关数据库,使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将高频中药药类进行聚类分析,中药进行因子分析,进而归纳出中药治疗头痛的有关内容。结果:1.所纳入文献中关于头痛(偏头痛)的中医证型分析:本次纳入的144篇文献中,总共涉及证型49种(具体见表1),频次在前五名的分别为瘀血头痛累计出现34次、肝阳头痛累计出现30次、痰瘀互结累计出现12次、气虚血瘀累计出现12次、痰浊头痛累计出现10次。2.中药治疗头痛(偏头痛)的各药物使用频率:所纳入文献共有158味药物,136个处方进行分析,其中出现频次在50次以上6味中药分别为川芎、白芍、天麻、当归、白芷和甘草。3.中药治疗头痛(偏头痛)的中药类别分析结果:将统计出的40味高频中药(频次≥16)进行药类分类,共含8类,按频次进行排名,频次排名前三的有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4.中药治疗头痛(偏头痛)的性味归经总结:在所纳入的158味药物内,临床近10年文献中治疗头痛所用中药药性频次排序依次为温、平、寒、凉、热。治疗头痛所用药味频次排序依次为辛、甘、苦、酸、咸。治疗头痛中药归经频次排序依次为肝经、脾经、心经、肺经、胃经、肾经、胆经、心包经、膀胱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5.中药药类聚类结果:本研究中,对出现频率≥2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将数据导入SPSS25.0中,选择分析菜单,系统聚类里的R型聚类,由于预先不知道分类情况,聚类成员设置为5-10类进行探索性分析,连接方式为组间连接,方法为皮尔逊相关系数,对个案进行聚类。从图中可以看出,常用药对分别为:红花-桃仁,蒺藜-珍珠母,钩藤-石决明,牛膝-枸杞子。6.治疗头痛(偏头痛)的中药因子分析:对出现频率≥20次的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可提取出11个公因子,可组成9个小药方,分析如下:(1)石决明、钩藤、枸杞子、牛膝、丹参、熟地黄、珍珠母、菊花、天麻、蒺藜。(2)桃仁、红花、赤芍、黄芪。(3)半夏、白术、茯苓。(4)白芷、细辛、柴胡。(5)羌活、防风。(6)延胡索、蔓荆子、川芎。(7)当归、白芍。(8)地龙、香附。(9)全蝎、葛根。结论:1.在头痛(偏头痛)中实证以瘀血头痛证、痰瘀互结证居多,虚证以气虚血瘀证、血虚头痛证居多。2.治疗头痛(偏头痛)时应从肝、脾、心论治作为治疗方向,常见的药类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物,川芎、白芍、天麻、当归、白芷和甘草为临床常用中药,临床效果显着。3.本次研究通过聚类与因子分析,得到了4组中药药对和9个小药方,为头痛(偏头痛)的中药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韦紫君,李萌青,张云云[5](2020)在《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以Meta分析为依据,综述近10年治疗偏头痛的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及推拿的临床研究进展。提示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形式多样且临床疗效显示良好,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及推拿为常见的中医疗法,而临床疗效评价不一。

徐榛敏,贾敏,梁晓,魏竞竞,付国静,雷林,陈倩,鲁喦,张允岭,廖星[6](2020)在《·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专题·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征求意见稿)》文中研究表明该指南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三五"重点研究领域重点项目专项组组织专家撰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编写规范,以"循证为举,共识为主,经验为鉴"为指导,在偏头痛中医药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与方法,综合专家经验、目前最佳证据以及患者价值观,将国际公认的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分级系统与中医经典古籍处方用药记录、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现代临床研究证据相结合。对偏头痛急性期及预防性治疗所应用的针灸疗法、经典名方与中成药进行归纳,总结出川芎茶调散、川芎定痛饮、散偏汤、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5种经典名方及正天丸、头痛宁胶囊、通天口服液、养血清脑颗粒(丸)4种中成药,并针对其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制订该指南旨在规范偏头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减轻患者偏头痛发作频率、发作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提供临床依据,保障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从而推动中医治疗偏头痛工作的开展。该指南由于受到使用者地域、民族、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依照实际情况而定。

管素梅[7](2020)在《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MWo A)的临床疗效,同时借助血栓弹力图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耳综疗法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并从功能影像学角度为耳综疗法取效的中枢机制提供证据,也为完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诊疗与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的8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耳综治疗组(观察组)与耳针治疗组(对照组),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VAS、SDS、SAS、WHOQOL-BREF评分和偏头痛积分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分析。2.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检查,观察参数变化。3.对耳综治疗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以观察患者脑区Re Ho值和ALFF值的改变,寻找异常脑区。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皆明显降低,WHOQOL-BREF评分显着升高;两组在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方面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WHOQOL-BREF评分方面差异显着(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远期总有效率(92.5%)也高于对照组(75%),差异显着(P<0.05)。2.在TEG方面,观察组治疗后K值、Angle值、MA值、CI值、A值和G值等各项指标皆有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无显着改变指标(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K值、Angle值、MA值、A值、G值和CI值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变(P<0.05),而R值、LY30值、EPL值和PM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双侧中央后回的Re Ho值增高;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下回、右侧尾状核、双侧小脑、左侧颞中回、左侧丘脑、左侧楔叶、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的Re Ho值降低;左侧的小脑、颞中回、眶部额中回、颞上回、角回、中央后回等脑区ALFF值增高。结论:1.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推测,耳综疗法可通过干预患者凝血机制抑制纤维蛋白原功能及血小板生成和功能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继而阻断偏头痛的发生与发展。3.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果提示耳综疗法通过对脑区内局部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及活动强度的影响以改善相关脑区及脑功能网络的功能,进而干预疼痛信息的感受、传递、处理以及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等过程。

韩姿辰[8](2020)在《头风宁汤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头风宁汤治疗风痰上扰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偏头痛以“风”、“痰”为主要致病因素,内在多有血虚不足为根本的发病机理,并提出相应治疗原则及方药,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新的思路及有效的临床证据。方法:筛选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头风宁汤200 m L,每日2次,每日一剂。对照组予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口服,每晚1次。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头痛症状、头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脑血流速度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经等级秩和检验,P=0.044<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头痛症状、头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的血流速度、hs-CRP水平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头风宁汤治疗风痰上扰型偏头痛具有显着临床疗效,有效地减少了头痛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减轻头痛程度,改善中医证候,调节脑血流速度,降低hs-CRP水平。

高畅[9](2020)在《颞三针配合刺络放血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探讨经验效穴“颞三针”配合相关腧穴的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中的即时、短期的治疗效果,阐明两种疗法相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意义,为本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并为此疗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颞三针加刺络放血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两组各为40例。其中,治疗组颞三针取平刺法,进针深度为0.8-1寸:可为滞针手法(连续单向捻转3至4周),也可为快速捻转法,使病人整个颞部可见麻胀沉重感为宜。余下的两组少阳经穴位交替行三棱针刺络放血疗法,针刺时用左手拇指按压在针刺部位的下端,局部皮肤从而可完全暴露,确定好腧穴的位置,用右手持三棱针快速刺入此部位皮下2-3mm,紧接着马上退针,用手对皮肤周边行挤压处理,令少量血液自然流出即可。对照组则施以常规针刺疗法。两组患者均隔天治疗1次,一个疗程共5次,总疗程为2个。待完成全部治疗,通过分析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症状积分、VAS评分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有效率,评估最终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卡方检验和t检验均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首次治疗半小时后头痛VAS评分皆明显降低,且对比未治疗时结果显示P<0.01,即表现出显着差异;通过对比两组研究对象首次治疗30min后的疗效评分,能够发现相较对照组,治疗组表现出优势,且P<0.01,即存在较为显着的差异;在治疗后的头痛症状积分上,相较对照组,治疗组表现出优势,且P<0.01,即存在较为显着的差异,这提示治疗组在改善偏头痛症状方面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总体疗效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部平均血流速度,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颞三针联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具有良好的即时镇痛效果,可有效改善脑部供血状况,疗效肯定,无不良反应,临床研究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图0幅;表9个;参106篇。

孔静敏[10](2020)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在服用中药的同时,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是否能进一步提高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用药时间,早日为偏头痛患者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为中医内外合治偏头痛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丰富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收集符合要求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0例,予天麻钩藤饮口服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天麻钩藤饮每日1付,早晚冲服。中药穴位贴敷选取太冲、涌泉,每日贴敷1次,持续留贴2小时。对照组31例,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服法同试验组;其中1例因用药期间出现过敏反应自行停药而脱落。两组用药时间皆为28天。观察并比较用药前后两组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研究结果基线资料:本研究最终纳入60例偏头痛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女22例,男8例,年龄为46.10±13.86岁,病程为4.43±3.81年;对照组女24例,男6例,年龄为41.07±12.43岁,病程为4.51 ±5.0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头痛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等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头痛积分:治疗后天麻钩藤饮口服联合穴位贴敷组和单纯口服天麻钩藤饮组患者的头痛各项积分及综合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在改善程度方面,试验组在头痛综合评分、发作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方面的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且在改善程度方面,试验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头胀痛、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及失眠健忘方面的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经治疗后,试验组30例患者中,4例痊愈,8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2例痊愈,2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0.00%。两组经秩和检验比较,P=0.016<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偏头痛中医证候疗效:经治疗后,试验组30例患者中,2例治愈,17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1例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达76.67%。经秩和检验,P=0.014<0.05,有显着性差异,表明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天麻钩藤饮和单用天麻钩藤饮对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均具有显着疗效。(2)试验组在降低综合评分及改善发作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在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总分及改善头胀痛、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及失眠健忘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试验组在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方面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5)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天麻钩藤饮能够显着提高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二、尼莫地平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偏头痛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莫地平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偏头痛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中医治疗
        5 少阳经证
        6 根结理论的临床应用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调查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案
        1.4 病例选择标准
        1.5 干预措施
        1.6 观察疗效及指标
    2 技术路线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结果分析
        4.2 研究现状
        4.3 经络辨证
        4.4 基于“根结”理论治疗偏头痛
        4.5 腧穴定位及针刺手法
        4.6 疗效差异分析
        4.7 创新之处
    5 小结
结语
    1 研究意义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人口学资料表
    附录2 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
    附录3 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
    附录4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5 抑郁自评量表(SDS)
个人简历

(2)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不良反应的处理
    4 疗效观察指标
        4.1 VAS 疼痛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4.2 头痛症状评分
        4.3 中医证候评分
        4.4 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测(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TCD)
    5 临床疗效评定
    6 统计学分析
    7 技术路线图
    8 研究质量控制
    9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对比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两组VAS疼痛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2 两组头痛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4 两组TCD检测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3.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知与应用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2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概况
        2.2 发病机制
        2.3 偏头痛的影响因素
        2.4 西医治疗
    3 证型选择依据
    4 浅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5 推拿扫散法的选择依据
    6 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的选择依据
    7 选穴依据
    8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选择依据
    9 经颅多普勒(TCD)的选择依据
    10 量表选择依据
    11 研究结果分析
        11.1 一般资料分析
        11.2 VAS评分比较分析
        11.3 头痛症状评分比较分析
        11.4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析
        11.5 TCD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分析
        11.6 临床疗效分析
    1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
        1. 偏头痛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 偏头痛的诱因及病因
        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4.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偏头痛的中医概况
        1. 偏头痛的病名探源
        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概述
        3. 偏头痛的辨证分型
        4.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5. 血瘀型偏头痛的探讨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整体设计
        1.2 样本含量
        1.3 随机分组方法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案
        2.1 受试者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注意事项
        2.6 临床观察
        2.7 疗效判定时间
        2.8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基线指标比较
        3.2 疗效观察结果
        3.3 停药4周后随访观察
        3.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探讨
        4.2 加减血府逐瘀汤的选方依据
        4.3 耳穴压丸治疗偏头痛的理论依据
        4.4 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方案的优势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中医药治疗头痛(偏头痛)文献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头痛的中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偏头痛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2 中药方剂
    2.1 天麻钩藤饮
    2.2 散偏汤
    2.3 川芎茶调散
    2.4 通窍活血汤
    2.5 血府逐瘀汤
    2.6 补阳还五汤
3 中成药
    3.1 都梁软胶囊
    3.2 天舒胶囊
    3.3 头痛宁胶囊
    3.4 养血清脑颗粒
    3.5 通心络胶囊
    3.6 血塞通
    3.7 正天丸
    3.8 丹珍头痛胶囊
4 针 灸
    4.1 单纯穴位针刺
    4.2 少阳经穴透刺
    4.3 电针
    4.4 刺络放血
5 推 拿
6 小 结

(6)·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专题·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征求意见稿)(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偏头痛
    3.2 偏头风
4 流行病学
5 临床特征
    5.1 病史
    5.2 症状及体征
        5.2.1 前驱期
        5.2.2 先兆期
        5.2.3 头痛期
        5.2.4 恢复期
6 诊断标准
    6.1 西医诊断标准
        6.1.1 无先兆偏头痛
        6.1.2 先兆偏头痛
    6.2 中医诊断标准
7 治疗
    7.1 急性期治疗
    7.2 预防性治疗
        7.2.1 经典名方
        7.2.1.1 川芎茶调散
        7.2.1.2 川芎定痛饮
        7.2.1.3 散偏汤
        7.2.1.4 血府逐瘀汤
        7.2.1.5 通窍活血汤
        7.2.2 中成药
        7.2.2.1 正天丸
        7.2.2.2 头痛宁胶囊
        7.2.2.3 通天口服液
        7.2.2.4 养血清脑颗粒(丸)
        7.2.3 针刺疗法
        7.2.3.1 急性发作期取穴
        7.2.3.2 缓解期取穴
        7.2.4 其他非药物疗法
8 预防调摄
9 指南编制过程概述
    9.1 成立项目组
    9.2 构建临床问题和遴选结局指标
        9.2.1 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
        9.2.2 确定临床问题和评判不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
    9.3 证据检索、筛选与综合
        9.3.1 证据的检索
        9.3.2 证据的筛选与综合
    9.4 形成专家共识推荐意见/共识建议
    9.5 写征求意见稿,同行评议与征求意见
10 编写说明

(7)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疗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配
        2.3 质量控制
        2.4 针刺干预方案
        2.5 疗效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临床疗效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针刺方法的选取
        4.3 评价量表的选取
        4.4 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血栓弹力图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仪器和试剂
        2.2 参数意义
        2.3 样本采集
        2.4 样本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血栓弹力图比较
        3.2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3.3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4 讨论
        4.1 针刺调节气血
        4.2 偏头痛与凝血功能异常
        4.3 血栓弹力图
        4.4 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说明
        2.2 针刺干预方案
        2.3 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案
        2.4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
        3.1 治疗后Re Ho分析结果
        3.2 治疗后ALFF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偏头痛脑功能网络研究领域的应用
        4.2 局部一致性分析法与低频振荡振幅分析法在偏头痛研究领域的应用
        4.3 临床疗效效应分析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8)头风宁汤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分析
        4.3 疗效分析
        4.4 观察指标分析
        4.5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1.1 偏头痛发病特点讨论
        1.2 主要研究结论
        1.3 本研究创新点
        1.4 不足之处
    2.偏头痛病机探析
    3.头风宁汤分析
    4.TCD
    5.hs-CRP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1.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
        1.1 偏头痛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
    2.中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
        2.1 偏头痛病名的认识
        2.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2.3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9)颞三针配合刺络放血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以及脱落标准
    1.2 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1.3.1 偏头痛症状积分
        1.3.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1.3.3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1.4 疗效判定
    1.5 研究结果及疗效分析
        1.5.1 统计学处理
        1.5.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5.3 安全性评价
    1.6 讨论
        1.6.1 偏头痛流行病学研究
        1.6.2 偏头痛发病机制
        1.6.3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1.6.4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6.5 颞三针的临床应用
        1.6.6 刺络放血疗法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
        1.6.7 针刺镇痛机理的分析
        1.6.8 临床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1.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针灸治疗偏头痛研究进展
    2.1 毫针刺法
    2.2 电针疗法
    2.3 头针疗法
    2.4 穴位注射法
    2.5 耳针疗法
    2.6 穴位埋线疗法
    2.7 特色针法及推拿疗法
    2.8 针药联合
    2.9 综述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偏头痛疗效评分表
附录 B 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概况
        1 偏头痛的病名
        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3 偏头痛的辨证分型
        4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
        1 偏头痛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2 偏头痛的定义、诊断分型与鉴别诊断
        3 偏头痛的病因
        4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5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筛选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治疗疗程
        2.5 注意事项
        2.6 临床观察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 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探讨
        4.2 选穴原则
        4.3 中药穴位贴敷的运用
        4.4 中药方的运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尼莫地平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偏头痛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D]. 张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旭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仪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中医药治疗头痛(偏头痛)文献用药规律研究[D]. 王浩添.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 韦紫君,李萌青,张云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17)
  • [6]·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专题·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征求意见稿)[J]. 徐榛敏,贾敏,梁晓,魏竞竞,付国静,雷林,陈倩,鲁喦,张允岭,廖星. 中国中药杂志, 2020(21)
  • [7]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D]. 管素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头风宁汤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型的临床观察[D]. 韩姿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颞三针配合刺络放血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D]. 高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孔静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尼莫地平联合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偏头痛6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