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汁酸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

总胆汁酸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

一、总胆汁酸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宋少娟,苏国华[1](2021)在《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检测在肝病诊断中应用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和前白蛋白(PA)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经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101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32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4例,肝炎型肝硬化25例,原发性肝癌20例;另选取35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其TBA、CHE、PA水平及阳性检出率,分析以上指标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肝病类型患者的血清TBA、CHE、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TBA由高至低依次为急性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肝炎型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对照组,CHE、PA由高至低依次为对照组>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型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不同肝病类型的TBA、CHE、PA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原发性肝癌>肝炎型肝硬化>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对照组;不同Child-Pugh分级间TBA、CHE、P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BA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0.634,P<0.05),CHE、PA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r=-0.283、-0.352,P<0.05)。结论TBA、CHE、PA在肝病诊断中具有确切的指导作用,可有效反映肝脏代谢功能及肝细胞的受损情况,在不同病程阶段中均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且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存在明显相关性。

张纯[2](2020)在《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及治疗对于婴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婴儿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炎及更昔洛韦的应用后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影响肝炎综合征患儿体重和身长的危险因素。方法:1.本研究采纳回顾性临床实验设计,回顾2013年12月至2018年7月期间,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全部83名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为非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观察组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记录这两组对照试验的患儿1岁时间截点时的生长发育水平指标(身长、体重、BMI等),分析观察组的生长发育与对照组有无明显区别。2.将59例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按照是否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未使用更昔洛韦,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而观察组使用更昔洛韦诱导期治疗,以及不超过2周的维持期,分析两组患儿1岁时间截点生长发育水平指标的差别。结果:1.婴儿肝炎综合征中是否存在巨细胞病毒感染对患儿1岁时间截点的生长发育水平无明显影响的证据(P>0.05)。2.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炎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规范治疗后,1岁时生长发育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婴儿期肝炎综合征患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2.更昔洛韦治疗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的抑制作用。3.TBA、TBIL作为危险因素对肝炎综合征患儿1岁截点时的生长发育可能存在影响。

谢中阳[3](2020)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国外报道,DILI的发病率1/10000020/100000之间。我国报道的DILI发病率在23.8/100000,略高于国外报道的调查结果。DILI可以表现为多种临床特征,包括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血管损伤型等,在一部分DILI患者中,药物性损伤造成严重的肝细胞坏死,导致肝功能衰竭,病情危重,有报道称DILI患者6月病死率为8%。然而,DILI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导致临床无法有效预测DILI的发生以及对DILI重症化进行早期预警。因此,如何能够早期判断DILI患者并且评估其病情发生及预后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肝脏作为最大的代谢器官,其功能的损伤会导致机体代谢水平的广泛变化,运用代谢组学能更好探究DILI发生发展机制,筛选具有诊断价值和预后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对DILI的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描述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疾病过程及转归,了解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寻找DILI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2探究DILI患者血清代谢及细胞因子变化,筛选用于提示DILI疾病重症化的生物标志物和相关通路。3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DILI患者血清中胆汁酸变化,筛选提示DILI疾病重症化的胆汁酸。方法1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期间收住入院的诊断为DILI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致肝损的可疑药物种类可具体服用情况,生化指标及住院期间的变化,以及患者入院后3个月生存状况及6个月肝功能是否恢复正常。根据国际DILI指南,将不同疾病程度将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组患者住院期间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分析患者3个月死亡或接受肝移植,及6个月慢性化的危险因素。2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检测DILI患者及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血清中代谢物的变化,同时将DILI患者根据严重程度分级,将轻、中度组归为非严重组,重度归为严重组,筛选与DILI重症化相关的代谢标志物和代谢通路。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和凋亡代谢水平,判断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组的差异。3采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DILI患者组及HC组血清各胆汁酸的绝对定量浓度及胆汁酸与各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际DILI指南将不同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分析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之间胆汁酸的浓度差异。筛选与DILI重症化相关的胆汁酸,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1回顾性分析共纳入655例DILI患者进行致肝损可疑药物分析,结果显示中草药是首要导致DILI的原因,其次为抗生素。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随DILI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白蛋白(albumin,ALB)随DILI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但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的变化趋势并不与DILI严重程度一致。入院治疗后,患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等指标下降较TB、TBA等胆汁淤积指标迅速。较高浓度的AST、TB和高INR是DILI患者3个月死亡或接受肝移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低ALB、高TBA和高胆固醇是DILI慢性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共入组56例患者与34例健康对照,GC-MS与LC-MS鉴定并筛选了31种差异代谢物在不同疾病严重组中分布存在差异。这些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α-亚麻酸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上。同时,PDGF-bb,IP-10,IL-1Rα,MIP-1β,and TNF-α等5种细胞因子在严重组中的浓度低于非严重组,而细胞凋亡水平要高于非严重组。3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共入组DILI患者161例和31例健康对照。DILI患者血清中胆汁酸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且以TCDCA、GCDCA等初级胆汁酸升高为主。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DILI患者血清中,各胆汁酸浓度具有不同的特征。TCDCA、GCDCA、TCA和GCA等4种初级胆汁酸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与CA和CDCA呈负相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CDCA、TCDCA、Nor CA、TCA、GCA在DILI组中变化最为显着。GCDCA、TCDCA和Nor CA与DILI重症化密切相关,可作为DILI重症化的标志物。结论中草药是我院DILI患者中首要致肝损可疑药物。DILI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和免疫紊乱,治疗后ALT、AST等指标较TB等恢复迅速,预后分析提示VLDL与患者慢性化相关。DILI患者体内存在代谢紊乱和免疫紊乱,胆汁酸代谢、亚麻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与DILI重症化相关,我们从中筛选了GCDCA、TCDCA和NorCA三种胆汁酸可用于区分重症DILI患者。

张剑[4](2020)在《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生化检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实施肝功能生化检验的效用以及价值。方法选取5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接受正常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行肝功能生化检验。比较两组的肝功能指标(总胆汁酸、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并比较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试验组总胆汁酸水平为(52.36±22.17)μmol/L,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19±1.84)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以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27.23±6.34)g/L、(2451.67±315.39)U/L、(3.04±0.86)mmol/L,对照组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以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67.84±7.58)g/L、(7492.84±968.82)U/L、(4.25±1.43)mmol/L;试验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以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A级患者共15例,其总胆汁酸、白蛋白、血胆碱酯酶以及血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9.08±4.45)μmol/L、(39.05±7.19)g/L、(3145.67±341.39)U/L、(3.68±1.13)mmol/L;肝功能B级患者共20例,其总胆汁酸、白蛋白、血胆碱酯酶以及血胆固醇水平分别为(45.28±20.34)μmol/L、(26.17±5.38)g/L、(2208.49±295.12)U/L、(3.05±0.72)mmol/L;肝功能C级患者共15例,其总胆汁酸、白蛋白、血胆碱酯酶以及血胆固醇水平分别为(93.42±42.14)μmol/L、(20.86±4.35)g/L、(1505.83±203.15)U/L、(2.16±0.51)mmol/L。不同肝硬化级别患者的总胆汁酸、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以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升高,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以及血清总胆固醇随之不断降低,而总胆汁酸水平则随之升高。结论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实施肝功能生化检验,能够有效反映患者肝脏受损情况。

马振华[5](2019)在《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DILI、PBC及AIH代谢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临床上发现除病毒性肝炎以外的其它原因导致的肝损伤病人日渐增多,主要包括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等。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这三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常常需要鉴别诊断。以上疾病的诊断金标准都需要肝组织活检。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伤,也称为药物性肝炎。目前已知,数以千计的药物可引起肝损伤或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以及保健药亦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我国目前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约占急性肝损伤住院比例的20%。药物性肝损伤没有特异的临床征象或标志,其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轻微、非特异性的生化改变到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诊断存在困难,因此需要研究药物性肝炎诊断的确切指标。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两种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由于多样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具有挑战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特点,肝生化功能异常,自身抗体和肝组织学异常。然而,肝脏生化功能和自身抗体水平也不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肝组织学检查由于存在创伤性,临床上不容易被患者普遍接受,此外,不典型的肝脏组织学容易混淆诊断。针对药物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缺乏有效诊断标志物的情况,结合目前日益成熟的代谢组学技术,包括非靶标代谢组学(即全轮廓代谢组学)及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我们希望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寻找可以代替肝组织活检的替代(Surrogate)指标。我们应用了非靶标代谢组学及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的方法,来探索这几种疾病的代谢组学特征,进而探索研究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潜在的诊断标志物,旨在找到无创、可靠、敏感的诊断指标。方法:1.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分析38例药物性肝损伤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样品,鉴定相关的代谢产物、代谢途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中不同损伤程度的疾病组的代谢变化、相关代谢通路和组间差异,并采用选择性反应监测(Select reaction monitoring,SRM)对15种靶向胆汁酸代谢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用ROC曲线分析筛选,找出与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药物性肝损伤不同损伤程度有关的差异代谢物,并探讨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潜力。2.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分析54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2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和39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样品,鉴定相关的代谢产物、代谢途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代谢变化、相关代谢通路和组间差异,并采用SRM法对15种靶向胆汁酸代谢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用ROC曲线分析筛选,找出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有关的差异代谢物并探讨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潜力。结果:1.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药物性肝损伤的特征差异代谢物6个。经代谢物鉴定及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亚油酰胺在药物性肝损伤中水平上升,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0/0:0)在药物性肝损伤中水平下降,ROC曲线分析,AUC>0.9,灵敏度及特异度均大于80%,可以作为药物性肝损伤与健康对照组的候选诊断标志物,以上物质在重度肝损伤中,与轻度肝损伤组相比,差异显着,同时可以作为肝损伤严重程度评估的候选标志物,药物性肝损伤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了初级胆汁酸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及甘油磷脂代谢通路。2.药物性肝损伤胆汁酸SRM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不同损伤程度的药物性肝损伤组间,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盐、牛磺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在组间有显着差异;同时发现重度损伤的DILI患者血清中石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着,这几种胆汁酸水平的下降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非靶标代谢组学中发现的升高的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及牛磺脱氧胆酸,进一步靶标胆汁酸检测中发现这三种胆汁酸在疾病预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大于80%。3.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我们发现了17种物质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与正常人相比显着升高,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9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正常人相比下降的差异代谢物质,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12种物质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与正常人相比升高的物质,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12种自身免疫性肝炎与正常人相比下降的差异物质,差异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甘氨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盐、牛磺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胆红素、二氢(神经)鞘氨醇、4-羟双氢(神经)鞘氨醇、溶血磷脂酰胆碱(18:3(6Z,9Z,12Z))、溶血磷脂酰乙醇胺(20:3(11Z,14Z,17Z)/0:0)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均呈上调的表现;12-酮氧基胆酸、焦谷氨酸、乳酸、次黄嘌呤、溶血磷脂酰乙醇胺(0:0/20:2(11Z,14Z))及单甘油酯均呈下调的表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相似的代谢改变,即代谢特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共有12个代谢物曲线下面积大于0.8,前3位代谢物分别为牛磺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及LysoPC(18:3(6Z,9Z,12Z)),这些物质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敏感性可达80%以上,特异性可达90%以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共有11个代谢物曲线下面积大于0.8,前3位代谢物分别为溶血磷脂酰胆碱(18:3(6Z,9Z,12Z))、溶血磷脂酰乙醇胺(0:0/20:2(11Z,14Z))及焦谷氨酸,这些物质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敏感性可达80%以上,特异性可达80%以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差异物质主要集中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合成及磷酯类代谢这几个代谢通路上。两组疾病的大部分代谢物相同,都影响了氨基酸、胆汁酸、脂质、能量的代谢。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酸SRM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所有的胆汁酸在疾病组都呈升高改变,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胆汁酸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组胆汁酸相比,鹅脱氧胆酸,石胆酸,牛磺石胆酸与石胆酸之和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硫酸盐、牛磺脱氧胆酸及牛黄结合胆汁酸水平随着Child-puph分级程度的增加,其水平亦逐渐增加,以上胆汁酸的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提示结合型胆汁酸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甘氨鹅脱氧胆酸与牛磺脱氧胆酸与药物性肝炎中疾病损伤程度的变化相同。5.胆汁酸SRM代谢组学在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健康对照组分析显示:鹅脱氧胆酸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水平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石胆酸在PBC中的水平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石胆酸与牛磺石胆酸的和在PBC中的水平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包括非靶标和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方法,发现了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病人血清中代谢物质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既存在于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也存在于上述三种疾病组之间。2.我们发现牛磺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亚油酰胺、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0/0:0)可以作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潜在诊断指标,同时可以作为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程度评估的候选标志物。鹅脱氧胆酸在药物性肝损伤中明显升高,有望成为药物性肝损伤鉴别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潜在标志物。3.我们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之间大部分代谢物变化特点相似,富集通路分析其代谢变化的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在胆汁酸、脂类的的代谢物存在明显的异同,甘氨胆酸、牛黄胆酸等物质均升高,溶血磷脂酰乙醇胺(0:0/20:2(11Z,14Z))均下降,鹅脱氧胆酸及石胆酸二者之间有差异,这些发现对于分析两种疾病在发病机制上的异同,对于两种疾病之间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4.石胆酸,石胆酸与牛磺石胆酸的和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明显升高,有望成为可以用来鉴别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药物性肝损伤的潜在标志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李松鹏,徐丽萍,景红艳[6](2019)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该院于2018年1—11月收治的400例肝病患者及同期于该院接受健康检查的7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受检者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原发性肝癌组血清总胆汁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患者三项指标水平最高,血清总胆汁酸(186.27±14.93)μ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62.03±59.15)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31.95±57.22)U/L。血清总胆汁酸检测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准确率100.00%、慢性活动性肝炎94.29%(χ2=0.49,P=0.59)、肝硬化97.75%(χ2=0.38,P=0.89)、乙型肝炎90.63%(χ2=0.49,P=0.53)、原发性肝癌100.00%(χ2=0.79,P=0.41),与综合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总胆汁酸用于肝病诊断,诊断准确性较高。

李兴宇[7](2019)在《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不同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客观指标、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药辨证论治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是回顾性分析,根据试验目的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消化科、感染科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病例共136例,详细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主要肝功指标(AST、ALT、TBIL、DBIL、ALB、γ-GGT、ALP、CHE)、PT、AFP、Child-pugh分级。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HBeAg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好发于4655岁,女性好发于5655岁。2.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证、肝气郁结证及水湿内阻证居多。3.本研究中代偿期者39例(28.7%),失代偿期者97例(71.3%)。不同中医证型间西医临床分期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136例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指标的关系:在ALT及AST水平上,均以湿热蕴结证水平最高,各中医证型间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值在湿热蕴结证和肝气郁结证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HE均值上,肝气郁结证>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与其余五证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LB均值上,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水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与其余五证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BIL及DBIL水平上,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水湿内阻证>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与湿热蕴结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BA水平上,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水湿内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与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LP水平上,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与湿热蕴结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γ-GGT水平上,各中医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36例患者中医证型与PT间的关系:在PT值上,湿热蕴结证最长,肝气郁结证最短,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与肝气郁结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36例患者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湿热蕴结证中AFP均值最高,肝气郁结证中最低,6组中医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36例患者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之间比较的关系:136例患者Child-pugh分级以B级最多(43.38%),其次分别为C级(29.41%)、A级(27.21%)。A级主要以肝气郁结为主,湿热蕴结证分布于A、B、C三级,但以B、C级多见,水湿内阻证主要分布在B级,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主要分布在B、C两级,瘀血阻络证在A、B、C三级中分布较均匀,各中医证型间Child-Pugh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AST、TBA、TBIL、DBIL、ALB、ALP、CHE、PT等检测指标及Child-pugh分级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表明该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是可行的。

温付祥[8](2018)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作用及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探究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对诊断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方法研究资料为本院在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共计40例,用酶比色法测定TBA水平,再另外选择正常体检者40例作对照研究。结果急性期病毒性肝炎患者各病程的血清TBA含量均显着高于健康体检者,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急性黄疸期、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度等各病程恢复期TBA的含量均比急性期要低,经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血清TBA的水平对于诊断病毒性肝炎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重点关注。

丁慧红,杨一,谢晓君,胡蓉,皮艳霞,冯国莲,管旋羽,刘家霞[9](2018)在《血清PA、TBA、GGT和ALP联合检测对肝脏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前清蛋白(PA),总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联合检测对3种肝脏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收集117例病毒性肝炎(VH组),84例肝硬化(HC组)和9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PH组),以及125例健康体检者(NC组)血清样本,同时测定各标本PA、TBA、GGT和ALP含量,比较各疾病组与NC组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评估。结果 VH、HC和PH组血清中PA、TBA、GGT和ALP水平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样本内4种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显着高于各自单独检测水平,而特异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清PA、TBA、GGT和ALP联合检测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葛宽雪[10](2018)在《血清总胆汁酸联合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对肝损害及肝脏合成代谢功能的评估作用;探讨血清总胆汁酸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of liver disease,MELD)之间的相关性,及两者联合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肝脾内科病历资料和随访结果完整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4例,建立临床资料数据表,随访6个月。按照6个月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存活组,了解死亡组与生存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清总胆汁酸、MELD评分、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清肌酐(Creat1inine,Cr)指标的差异;分析 84 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TBA水平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血清TBA、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个月预后的预测能力;根据ROC曲线截断值建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同时分析血清TBA联合MELD评分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1.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死亡组血清TBA值平均为(55.36±65.35)μmol/L,较生存组(28.85±38.83)μmol/L 显着升高(P<0.05)。2.随着MELD评分升高,总胆汁酸水平升高,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r=0.704,P=0.00,MELD评分与血清TBA呈正相关关系。3.MELD评分、血清TBA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个月预后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817、0.766,MELD评分、TBA的截断值分别为50、35.3,根据截断值可知两者对判断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6个月是否发生死亡均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度。4.以截断值MELD=50以及TBA=35.3为界限,将84例患者分为四组,建立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第四组在MELD≥50和TBA≥35.3μmol/L时,死亡风险最大,第一组MELD<50和TBA35.3<5μmol/L时,死亡风险最小,第二组MELD<50和TBA≥35.3μmol/L与第三组MELD≥50且TBA<35.3死亡风险相近,说明高TBA水平低MELD水平的患者的预后与高MELD水平低TBA水平患者的预后相似,同时也说明总胆汁酸联合MELD评分测定是对MELD评分的有效补充,更能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短期预后。本研究认为血清总胆汁酸联合MELD评分能提高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价的准确度。结论:1.死亡组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显着高于生存组,血清总胆汁酸高值患者预后较差。2.总胆汁酸联合MELD评分测定是对MELD评分的有效补充,更能提高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价的准确度。3.血清总胆汁酸、MELD评分均可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作出判断,因此血清总胆汁酸联合MELD评分是预测肝硬化短期预后的较好指标。

二、总胆汁酸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总胆汁酸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检测在肝病诊断中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肝病类型与对照组TBA、CHE、PA水平比较
    2.2 不同肝病类型与对照组TBA、CHE、PA阳性检出率比较
    2.3 不同Child-Pugh分级下TBA、CHE、PA水平比较
    2.4 TBA、CHE、PA指标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3 讨论

(2)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及治疗对于婴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炎综合征的演变及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绪论
第一部分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严重性相关因素分析的回顾性研究
    1 引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重型药物性肝损伤血清代谢组学及炎症因子特征分析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资料
        3.2 GC-MS 结果
        3.3 LC-MS 结果
        3.4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3.5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3.6 细胞凋亡坏死检测结果
        3.7 各生物标志物间的相关关系
        3.8 结合细胞因子和差异代谢物的多参数模型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药性肝损伤患者血清中胆汁酸含量及其特征分析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组学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生化检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总胆汁酸、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血清总胆固醇比较
    2.2 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总胆汁酸、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以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比较
3 讨论

(5)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DILI、PBC及AIH代谢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药物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概述
    1.2 代谢组学概述
        1.2.1 代谢组学的分析技术概述
        1.2.2 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
        1.2.3 代谢物靶标分析概述
    1.3 药物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谢组学研究现状
        1.3.1 代谢组学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研究
        1.3.2 代谢组学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研究
    1.4 代谢组学在其他肝脏疾病中的概述
        1.4.1 代谢组学在乙肝病毒感染疾病中的概述
        1.4.2 代谢组学在丙肝病毒感染疾病中的概述
        1.4.3 代谢组学在脂肪肝中的应用
        1.4.4 代谢组学在肝硬化中的应用
        1.4.5 代谢组学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1.4.6 代谢组学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1.5 基于代谢组学胆汁酸在DILI、PBC及 AIH中的研究现状
    1.6 小结与展望
第2章 本论文的总体思路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1.1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3.1.1.2 药物性肝损伤排除标准:
        3.1.1.3 AIH组纳入标准
        3.1.1.4 AIH组排除标准
        3.1.1.5 PBC组纳入标准
        3.1.1.6 PBC组排除标准
        3.1.1.7 对照组纳入标准
        3.1.1.8 对照组排除标准
        3.1.2 实验分组及各组数量
        3.1.3 样品采集
        3.1.4 样本保存条件: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试剂和样品
    3.3 实验方法
        3.3.1 样本预处理
        3.3.2 代谢轮廓分析
        3.3.3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样本
        3.3.4 胆汁酸靶标分析
        3.3.4.1 样本准备
        3.3.4.2 LC分离
        3.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DILI全轮廓分析结果
        4.1.1 DILI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临床信息
        4.1.2 DILI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代谢谱的比较
        4.1.3 DILI特异性血清代谢物的鉴定
        4.1.4 DILI生物标志物诊断效能评价
        4.1.5 DILI标志物代谢通路分析
        4.1.5.1 代谢路径影响权重分析
        4.1.5.2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2 DILI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结果
    4.3 PBC及 AIH全轮廓分析结果
        4.3.1 PBC及 AIH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临床信息
        4.3.2 PBC及 AIH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代谢谱的比较
        4.3.3 PBC及 AIH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特异性血清代谢物的鉴定
        4.3.4 PBC及 AIH中生物标志物诊断效能评价
        4.3.5 PBC及 AIH中生物标志物相关代谢通路
        4.3.5.1 代谢路径影响权重分析
        4.3.5.2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4 PBC及 AIH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结果
        4.4.1 PBC及 AIH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结果
        4.4.2 PBC及 AIH差异胆汁酸诊断效能评价
        4.4.3 Child-puph不同分级程度的PBC及 AIH胆汁酸水平分析
        4.4.4 DILI、PBC及 AIH胆汁酸水平分析及诊断效能评价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范围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差异
    2.2 生化指标水平
    2.3 诊断准确性
3 讨论

(7)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Child-Pugh分级标准
        2.3 肝硬化腹水分级诊断标准
        2.4 肝硬化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线
        4.3 统计学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5.2 肝硬化病程分析
        5.3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5.4 中医证型与西医临床分期的分布特征
        5.5 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的关系分析
        5.5.1 中医证型与年龄的关系
        5.5.2 中医证型与性别组成的关系
        5.6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性
        5.6.1 中医证型与AST、ALT的关系
        5.6.2 中医证型与CHE、ALB的关系
        5.6.3 中医证型与TBIL、DBIL、TBA的关系
        5.6.4 中医证型与ALP、γ-GGT的关系
        5.6.5 中医证型与PT、AFP的关系
        5.7 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第二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结果分析
        2.1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2.2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病程分析
        2.3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2.4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西医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2.5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2.5.1 中医证型与AST、ALT的关系
        2.5.2 中医证型与CHE的关系
        2.5.3 中医证型与ALB的关系
        2.5.4 中医证型与TBIL、DBIL的关系
        2.5.5 中医证型与TBA的关系
        2.5.6 中医证型与ALP的关系
        2.5.7 中医证型与γ-GGT的关系
        2.5.8 中医证型与PT的关系
        2.5.9 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
        2.6 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作用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5, 6]
    1.3 观察指标[7]
    1.4 统计学措施
2 结果
3 讨论

(9)血清PA、TBA、GGT和ALP联合检测对肝脏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4种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2.2 各组样本检出率比较
    2.3 4种指标的诊断效能评估
3 讨论

(10)血清总胆汁酸联合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
引言
研究资料
研究方法
本研究设计路线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总胆汁酸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检测在肝病诊断中应用探析[J]. 宋少娟,苏国华. 医学信息, 2021(23)
  • [2]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及治疗对于婴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D]. 张纯.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3]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代谢组学分析[D]. 谢中阳. 浙江大学, 2020
  • [4]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生化检验的临床研究[J]. 张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02)
  • [5]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DILI、PBC及AIH代谢特征的研究[D]. 马振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6]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李松鹏,徐丽萍,景红艳. 中外医疗, 2019(19)
  • [7]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D]. 李兴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作用及价值分析[J]. 温付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94)
  • [9]血清PA、TBA、GGT和ALP联合检测对肝脏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分析[J]. 丁慧红,杨一,谢晓君,胡蓉,皮艳霞,冯国莲,管旋羽,刘家霞. 重庆医学, 2018(12)
  • [10]血清总胆汁酸联合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D]. 葛宽雪. 扬州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总胆汁酸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