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需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需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一、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需明晰的三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1](2016)在《目标利益约束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接连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后,全球经济受到重创,人们更加期待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期待国际货币早日实现多元化。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截至2015年底,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货物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并持上升趋势,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市场中的地位持续上升。但是,我国法定货币人民币却并没有实现国际化。因此,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支持人民币抓住机遇早日成为国际货币。本文从目标利益的视角研究在此约束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问题,以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推进。本文的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1章为绪论,指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整理、归纳了相关的文献,描述本文的基本框架,介绍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2章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利益,并给出了选择此目标利益的原则、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第3章是通过分析货币国际化先行国际的经验证明目标利益不同会影响其路径的选择,从而导致货币国际化的不同结果,或许失败或许成功,来作为选择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利益的参考依据。第4章利用Chinn and Frankel模型借助Stata12.0软件回归分析了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实证结果,说明了这些影响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启发;第5章综合前文的研究,得出了目标利益约束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通过分析研究,本文得出主要结论。一是人民币国际化应作为我国宏观战略布局一部分,目标利益为:初级阶段消除我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时的“原罪”问题,改善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实现实体经济与本币国际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中级阶段化解我国过量储备,控制国际金融风险,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终级阶段则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金融强国、经济强国。二是设计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时,注重经济基本面的影响,通过经济基本层面包括经济发展状况、对外贸易实力、金融市场建设等的完善,助推人民币汇率走强提升人民币魅力。最后得出目标利益约束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是现阶段侧重稳步创造人民币海外需求,中期阶段侧重金融市场改革深化,后期阶段侧重各方面综合提升。

秦飞飞[2](2014)在《跨国经营对我国上市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DRF-DEA-Tobit相结合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中国加入WTO、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有序开展,作为金融业的主力军,中国商业银行在跨国经营竞争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跨国经营也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程度和效率值状况入手,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构造了跨国经营对银行效率影响的理论框架,概括出效率影响的两重性及效率改进机制;随后的实证部分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2年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DRF-DEA(Data Reduction Factor-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针对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指标选取不一致问题,将因子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加以整合,测量各行效率值,并结合聚类分析归类解释。最后将研究视角转向跨国经营对银行效率值的影响上,运用Tobit模型考察二者关系。主要研究结论有:首先,从效率值结果看,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值虽在低位运行,却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其中跨国经营程度较高的6大商业银行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普遍低于跨国程度较低的商业银行,技术效率表现则差强人意,进一步证实了跨国经营的技术改进作用。其次,与国际化程度“三阶段”S型曲线理论一致,面板数据Tob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上市银行跨国经营对效率并无显着改善作用。海外净利息收入占比对技术效率、综合效率竟有显着地负作用,而海外利润总额占比对二者虽起改进作用,但并不显着。同时,海外变量对规模效率作用均不显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处于国际化程度初级阶段的银行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发挥效率改进作用。最后,针对上述实证结论结合“三阶段”理论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需要突破“阈值”(Threshold),实现效率改进。

邱萍[3](2012)在《中国商业银行在香港特区并购的效率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以及国际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银行业并购浪潮风生水起。许多国际性的大银行都是通过海外并购不断走向国际化、发展壮大的。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步伐加快。为了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是否提高了银行效率,选取了发生在香港特区的三个并购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分别是2008年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2009年中国建设银行并购美国国际信贷(香港)有限公司和2009年中信银行并购中信国金。本文以商业银行并购效率理论为基础,首先阐述银行并购效率的相关概念,然后介绍了研究并购效率的几种常用方法并比较几种方法的异同,接下来主要运用股权收益率模型对以上三个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分别通过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的方法,分析三家银行的并购活动是否改善了银行效率。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效率提出了几点政策建

李思[4](2012)在《“上海论坛”聚焦中国发展战略》文中认为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持续发酵,对世界各国产生深远影响。在这场危机中,亚洲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日俱增。未来十年,亚洲将在世界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亚洲各国积极转型,并在此过程中加深亚洲?

吴婷婷[5](2011)在《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理论与实证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文中提出19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浪潮席卷全球。随着金融国际化逐步成为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的主旋律,全球爆发了多次严重的金融危机。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2010年代的美国次贷危机等接连不断的金融危机,极大地冲击了世界金融和经济体系。危机的阴霾,令人们倾向于将“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国际化”直接挂钩。金融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维护作为世界性经济难题,受到了各国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然而,反观中国,虽然自2001年底入世以来金融国际化进程迅速提速,但却从未爆发过金融危机,金融业反而因对外开放提升了运行效率。中国的现实,仿佛又在暗示我们,积极参与到金融国际化浪潮中才能实现开放经济条件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金融安全。国内外这些相悖的事实,引发了本文对金融国际化与国家金融安全二者关系的思考:第一,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对一国金融安全而言,产生的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若是正(或负)效应,那么产生这种正(或负)效应的作用路径是什么?第二,一国不实行金融对外开放,是否就不存在金融安全问题?如果仍然存在,那么在金融国际化与金融非国际化的不同条件下,金融安全问题的表现特征有何差异?第三,二者之间的关系与金融国际化推进国的国家类型和形态是否有关(即是否具有国别效应)?第四,二者间的关系是否与金融国际化的推进阶段有关(即是否具有时变效应)?第五,就中国而言,在推进金融国际化的过程中,金融国际化对国家金融安全的总体影响是净的正效应,还是净的负效应,二者关系有何特征?第六,未来中国在推进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该怎么做才能尽可能地获得净的正效应?应重点关注哪些因素?基于这六个核心问题的引导,本文的研究欲采用下述思路逐层推进:首先,界定金融国际化、金融安全的概念,并探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金融安全问题,并分析前者正、负向作用于后者的路径,以厘清其内在机理;然后,基于美、韩两国的案例,分析其各自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遭遇的金融风险与安全问题,比较其共性和差异性,以总结出有益于中国的政策启示;接着,以中国为样本,研究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安全状况之间的数量关系与特征;随后,对中国自1979年以来金融国际化进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划分阶段,并分析每个金融国际化子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视角,对中国金融国际化未来的宏观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初步设计出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模式、次序和方向。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将研究分为理论、案例、实证、政策分析四大篇,各篇具体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结论如下:第一、二章是理论分析篇。其目的是,在提出问题且理清本文逻辑框架的前提下,为全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重点想解决的是本文提出的第一和第二个核心问题。本篇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1.从国别视角,定义了金融国际化。其核心内涵是“两个经济体之间金融融合的双向过程与状态”,主要表现为资本运动、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和货币的国际化。其中,货币国际化是大国金融国际化进程中的最高层级。2.基于金融国际化的视角,对金融安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金融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安全是一种“动态”而非“静态”的安全。同时,厘清了个体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安全与金融危机四者之间逐层递进的关系。3.回顾了国内外有关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关系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文献在研究内容、视角、方法上存在的研究倾向与不足,以此找寻到了本文的研究切入点。4.从金融国际化的表现维度入手,分析了资本运动国际化等七个金融国际化子进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并较系统地梳理出金融国际化正、负向作用于国家金融安全的路径。正向作用路径主要有助推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弱化制度落差三大路径。负向作用路径主要有资本外逃、增加外源性风险导入渠道、加剧金融体系脆弱性、国际监管套利、监管与金融国际化进程错配、削弱货币政策独立性、特里芬难题、货币国际化进程逆转引发国内通胀等多重路径。同时,指出大、小国在各金融国际化子进程中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大国在货币政策协调、监管国际协作、货币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与安全问题,比小国突出;小国主要面临的是资本运动、金融机构、业务、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安全隐患问题。5.跳出“就事论事”的思维模式,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二者的关系。指出,虽然同时存在金融国际化正、负向影响金融安全的渠道,但金融安全问题与金融国际化并没有必然联系。金融国际化与金融非国际化情况下,一国都可能存在金融安全隐患,甚至爆发危机。只是两种情况下,金融安全问题表现出的特征有所差异。因此,不能因为爆发金融危机,就因噎废食,中止金融国际化进程。一味地“闭关锁国”,反而容易使一国金融系统中已经出现的金融风险,暂时隐匿并囤积起来,从而得不到及时释放,而一旦遭遇冲击,便易引发危机。第三章是案例分析篇。本章想重点解决的是本文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想要达到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异同,总结出值得中国在推进金融国际化的过程中借鉴的共性与差异性启示。为此,本章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工作:1.选取美国、韩国分别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的代表国,梳理了各自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发现,伴随着资本运动国际化的美元国际化启动于20世纪初期,而美国其他维度的金融国际化则集中发端于1960年代末期。其采用的推进模式是,借助两次世界大战,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实现美元国际化,并以美元国际化带动金融业务、机构、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而韩国的金融国际化进程,发端于1980年代的利率管制的放松,随后金融机构、市场、业务国际化进程陆续启动,并于1990年代提速了资本运动国际化进程,实现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可自由兑换,进而以此为契机,开启了韩元国际化进程。2.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二者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美国的金融国际化具有“松-紧-松”螺旋式放松金融管制的自然演进特征,与韩国在政府主导下赶超式的金融国际化发展模式有着本质不同。一是美韩两国金融国际化的初始目的不同,所以立场不同;二是美韩两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起始点不同,从而开放的受益情况不同;三是美韩两国大、小国的不同国家形态决定了其开放策略的不同;四是美韩两国发达国家、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的不同国情决定了其金融国际化各维度推进的先后次序不同。3.阐释了美韩两国各自在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中遭遇的金融风险与危机问题,并总结出几点启示。共性启示有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与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是—国推行金融国际化战略的首要条件;奉行自由主义,并不意味着政府丧失了调控、干预的作用和功能,相反地,政府应主动、适时地调整金融国际化的推进进度;超越监管边界的金融创新必将带来风险的集聚;放松金融管制与强化金融监管并举,不断修正、改进、更新监管方式方法,动态地优化金融监管体系,使其能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改革的进度相匹配。差异性启示有二:其一,美国经验告诉我们,金融国际化进程是一种“松-紧-松”式的螺旋循环。这种具有自然演进特征的金融国际化发展模式往往伴随金融危机的产生,这要求我们关注金融制度建设、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的合理边界,并能有效地对虚拟经济予以管理,保持社会信用总量与经济总量的适当比例。能否对虚拟经济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影响政府宏观调控和危机救助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二,韩国作为与美国不同的赶超型国家,其经验启示我们,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合理次序安排;金融自由化改革,须以政府主导为主,具备计划性、渐进性的特点;一旦危机爆发,采用政府干预、激进型、彻底性的金融改革方案,能更快地走出危机困境。4.基于美国和韩国,分别具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家类别和大国、小国的国家形态,通过对其实施的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得到了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二者关系具有“国别效应”的结论。第四章是实证分析篇。本章欲解决的是本文提出的第四和第五个问题。想要达到的研究目的是,探寻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安全状况二者之间在长、短期内存在的数量关系及其特征,从而为现有有关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来自中国样本的证据。为此,本章主要进行了三个部分的工作:1.对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进行了量化研究。其一,运用经济指标法,利用包含官方外汇储备在内的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度量了中国的“广义金融开放度”;其二,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视角,构建了能较全面刻画中国金融国际化各维度子进程的“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沿用法规描述指标法的思想,对各指标进行赋值,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样本数据提取主成分,从而构建出综合衡量金融国际化程度的“中国金融国际化指数”(CFII)。进一步地,通过分析该指数在[1979,2010]区间段上曲线斜率、趋势与波幅的变动情况,全面描绘出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在入世前后的变化特征。2.对中国金融安全状况进行了量化研究。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宏观环境的视角,分别构建了中国微观、中观、宏观金融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1982-2009年间的宏观金融安全状况。通过对由此合成的中国金融安全指数(CFSI)的走势予以分析,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二:(1)随着金融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内源性危机(外源性危机)爆发的概率分别会降低(增加);(2)金融国际化与国家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具有时变效应。二者间的关系会随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在金融国际化初始阶段,金融国际化对国家金融安全的负向影响效应通常会起主导作用,使得二者呈现负向关系;在中后期,正向影响效应往往会起主导作用,从而令二者间呈现正向关系。3.对量化研究得到的中国金融国际化指数和中国金融安全指数,实施了计量经济学分析。将CFII和CFSI分别作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引入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中,对二者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内CFII与CFSI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短期内二者间存在误差修正关系。但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在t时刻二者之间均呈现出正向的数量关系;(2)从长期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FII每变动1%,CFSI将平均同向变动18.05个基点;从短期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FII增长率每变动一个单位,CFSI波幅将平均同向变动15.26个基点,而当CFSI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非均衡误差将以0.49的调整力度把这种短期波动导致的非均衡状态,反向拉回至长期的稳定状态。第五章是政策分析篇。本章欲解决的是本文提出的第六个问题。想要达到的研究目的是,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以期尽可能地发挥金融国际化提升国家金融安全状态的正向作用。为此,本章进行了四个部分的工作:1.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视角,回顾了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分析了各维度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1)虽然自入世以来,中国金融国际化各维度对应的国际化程度均从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但不同维度的国际化程度却有着非一致性变化。总体而言,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最高,业务次之;金融监管国际化程度虽稳步提升,但仍略滞后于金融机构、市场、业务;货币政策国际化进程因1993、1994年的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显着提速,这种相对于其他维度的领先状态一直持续到了2003年,而此后,该子进程推进得相对平稳;资本运动的国际化程度,随经常账户的完全开放和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而逐渐提升,但其推进进度相对于前述五个维度,更为审慎;人民币国际化在入世前的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而自次贷危机以来却显着提速,更在2009-2010年一举超越了其他六个维度的国际化程度;(2)每个维度包含的各子国际化进程呈现出非对称的发展格局。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例,其虽自2008年以来显着提速,然而“重贸易、轻金融”的问题依旧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贸易进程远远领先于金融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发展状态。2.结合CFIl在不同时间段中斜率与数值的变化以及对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历史的回顾,将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划分为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金融抑制阶段(1979-1991)、金融运行机制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的阶段(1992-2000)、走向金融全面开放的过渡阶段(2001-2005)和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阶段(2006年至今)。3.基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视角,对未来金融国际化的宏观发展方向予以了展望。一是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化演进,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制度落差,以降低被风险转移、危机转嫁的可能性;二是要借后危机时代世界金融格局变革之机,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以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国际博弈中占据主动;三是要突破原有局部性思维模式,转货币政策决策的一国视角为全球视角,加强货币政策操作的国际协作,并根据自身与其他参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国的经济融合度,确定选用规则性还是相机性政策协调模式;四是要在动态修正自身金融监管框架的基础上,强化在监管细节方面的国际合作,强调国际联合监管的及时性与实效性,将已签署的“谅解备忘录”落到实处;五是要把握国际监管的演进趋势,及时将监管模式、方法、技术的最新变化吸纳到本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中,以各种监管模式、方法、手段并举的方式,构筑国家金融安全的监管防线。4.结合美韩两国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的经验、启示与中国金融国际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金融国际化战略推进模式”,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推进次序、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可采取“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以货币政策国际化为先导者,以金融机构、业务、市场、资本运动国际化为助推者,以金融监管国际化为并行者”+“产业国际化与金融国际化联动、共振”的金融国际化战略推进模式,即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一中国金融国际化的终极目标,需要首先以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为金融国际化创造利益驱动源,并通过逐一推进金融机构、业务、市场国际化与资本运动的国际化,借四维度之合力,为人民币搭建起“走得出、留得住、流得回”的循环途径,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由于前述六个维度的国际化进程都离不开金融监管体系及时的更新与修正,以实现相互间的动态匹配,因此需要将金融监管国际化作为其余国际化维度的并行者;另外,一国金融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充足的原始动力源,因此单一从金融领域出发,促进某一个或几个子维度的国际化进程,不足以持续性地推动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必须从实体经济领域寻找动力源,即应以实体企业的海外扩张带动金融企业“走出去”,以发挥实体企业国际化与金融企业国际化之间的联动效应,最终实现产业国际化与金融国际化共振的目标。本文可能有的贡献之处如下:1.理论研究方面可能有的贡献其一,比较系统地梳理了金融国际化七个表现维度下存在的金融风险问题及其负向作用于国家金融安全的一般路径,与此同时,基于金融开放性收益,提出了金融国际化正向作用于一国金融安全的三个主要路径。其二,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视角,分门别类地梳理了自1979年以来中国金融国际化各子进程中发生的代表性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刻画出了中国金融国际化各维度具有的“非对称性”结构特征。其三,初步构建了“中国金融国际化战略推进模式”,探讨了在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国金融国际化终极目标的假设前提下,应如何通过其他维度的国际化,辅助、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其推进的先后顺序、主次关系应如何安排?每个维度应重点推进的方向是什么?2.实证研究方面可能有的贡献其一,首次比较系统地测度了中国在1979~2010年间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大小与变化趋势。在对金融国际化的量化研究中指出,金融国际化是个多维概念,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金融开放度,因此,在量化其程度时需要从其表现维度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界定。本部分的主要贡献有三:一是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视角,全面构建了“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对法规描述指标法予以了一定修正,弱化了事件赋值的主观性;三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了可用于纵向比较的“中国金融国际化指数”,由此创建了“中国金融国际化时序数据库”,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其二,基于金融国际化动态演进的视角,分宏观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三个层面,构建了宏、中、微观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现有研究的主要差异在于,观察视角的不同(强调是在金融开放条件而非封闭条件下,并且突出是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动态而非静态地考察金融安全状况),从而指标选择与设计的侧重不同,以此反映中国金融国际化加速进程中金融安全状况的动态变化特征。其三,基于包含相关系数与交叉系数在内的相关性检验、正态性检验、序列相关检验、异方差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检验方法与建模手段,对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安全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较全面地刻画了二者长、短期关系具有的数量特征。

李爱英[6](2010)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研究 ——以青岛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理论基础上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当前,银行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谋求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银行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和加强银行战略管理,是银行竞争制胜的关键。如何成功运用战略管理这一有效工具,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一、在理论探讨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统计方法,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入手,引申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对其内涵、流程、模式和动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列举国外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模式和成功案例,以及对商业银行现行战略管理状况的分析、评价,探讨了国内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趋势和如何进行战略选择的问题。二、在界定了战略管理能力的概念,并分析了战略管理能力的特性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进而对青岛银行近四年的战略管理能力进行了具体评价。三、以城市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青岛银行多年的战略管理实践为重点,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理论,为金融全面开放背景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在战略分析、选择、实施和评价调整方面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摸索出可操作性更强的战略管理之道。四、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必须成功运用银行战略管理这一科学、有效的工具来获取竞争优势,要认真分析银行内、外部环境,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战略管理框架和发展思路,通过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来进行切实的贯彻和实施,真正构建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模式。五、对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进行了简要总结。

师月娟[7](2010)在《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外资银行的“引进来”与中国银行的“走出去”共同构成了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蓝图。在目前的金融学研究领域中,以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中资银行作为对象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规模,而以进行海外扩张的中资银行作为对象的研究则略显单薄。事实上,从2006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无论是在并购交易数量还是在交易金额上都有所突破。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海外市场再次成为了中国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那么海外并购能否给商业银行带来效益,进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呢?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不仅是中国商业银行出海之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且研究这个问题对未来商业银行进行海外并购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并购绩效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比较成熟,但在结果上没有取得一致。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相对来说起步比较晚,国内学者对其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国外的理论和方法之上,结果也是各有千秋。因此,文章试图从个案入手,深入观察并购案例,判断并购事件的成效。文章首先回顾了关于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文献,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关于银行海外并购的相关动因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发展现状,包括发展历程、原因、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运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比率法和DEA方法对中国工商银行海外并购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三种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并购是有效率的。最后,一方面论述了中国工商银行成功进行海外并购的启示,另一方面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指出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在规模发展和时机选择上存在的误区,针对误区和问题,重点从风险控制和海外发展战略包括投资地域、并购对象、并购方式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洪毅恺[8](2008)在《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近五年来的连续两位数增长,使我国从经济总量上在2006年底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GDP已达到24.95万亿元,外汇储备也以1.53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影响力量。根据相关研究预计,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党的十七大要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这些都对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而与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相匹配的又都有一个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证券业和证券公司群体。同时,我国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也为我国证券公司和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运作空间。此外,国际证券业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趋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的高度关注,也对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即是在此环境背景下,希望对我国证券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相关研究。根据国际证券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我国证券公司的具体情况,首先提出了我国证券公司的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随后针对我国证券公司目前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发展差距和障碍以及面临的来自境内外的竞争威胁,进而通过对我国证券公司现有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最终提出我国证券公司现阶段的发展路径选择应该是组建以我国证券公司为核心的涉及境内外金融机构的双层次战略联盟,并对其定义、特征以及架构等相关内涵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也是本文的核心观点。紧接着,本文还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和目前具备的优势条件和外部的有利环境进行了论述,指出发展正当时。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战略联盟的相关理论,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构建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阐述。首先是合作伙伴的选择研究,建立了模糊评价选择模型和相应的两级指标评价体系;进而开始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组建,提出了应组建以我国证券公司为主导的金融类控股公司作为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主体形式,并对这一金融类控股公司的构建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随后,则是在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基础上,组建第二层次战略联盟,提出以组建跨国合资金融公司作为第二层次战略联盟的主体形式,并对最终的双层次战略联盟组织形式和构建路径进行了完整的描述。最后,本文还专门安排章节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风险防范和相关政策建议进行了论述。由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指导意义,因此,为了对本文的相关结论进行检验,本文特意采用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相关案例分析的实证检验方法。通过对统计汇总结果和案例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结论的有效性获得了较好的实证检验效果和印证。此外,针对从2007年开始出现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本文还就其对国际证券业以及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相关研究结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姚莹[9](2008)在《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已融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一部分。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世界性的金融资产面临巨大的风险。利率的波动和汇率的自由化已经使一国的金融资产和外汇资产处于风险之中,为了规避这种风险,也为了取得这种风险的收益,各国都顺应经济发展内在需求的规律,大力发展自己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不但只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不断地改进金融衍生品市场,而且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利用后发优势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国要怎么发展自己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的课题。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诱致性演进模式;另一种是以韩国和新加坡为代表的强制性演进模式。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由于受国内经济、传统金融模式和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发育还不健全,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以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要充分发挥中国的特色,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包括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变迁两个方面。中国特色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就要求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指导下,首先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和新兴市场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经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建立统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成立监管制度体系,培养相关人才,普及交易知识,依据正确合理的发展路径,采取以场内交易为主的交易方式,选择股指期货或国债期货为突破口,适时推出各种金融衍生品,循序渐进地健康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中国特色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实现强制性演进模式和诱致性演进模式的混合进行,建立协调的制度框架体系,建立“发展型政府”,推进中国的市场化,实现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跳跃式发展。

赵晶晶[10](2008)在《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研究 ——效率分析与战略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世界银行业掀起了海外并购浪潮。各国银行纷纷通过海外并购大规模地抢占市场以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从各国的并购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海外并购在成就一个国际化大银行的过程中发挥了显着的作用。随着我国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日见成效,市场化并购的条件正日渐成熟,海外并购开始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挑战、走向国际化经营,提高自身效率的主要途径。商业银行海外并购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效率,即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行为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的影响,二是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战略,即商业银行实施海外并购战略的具体途径。本文在立足银行海外并购与效率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殊国情,首先运用评价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前后效率进行研究,分析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海外并购的必要性;接着通过借鉴国外银行国际化并购的经验,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实施渐进式的海外并购战略。最后,从地域扩张、组织形式、业务拓展和方式选择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战略的具体措施,以期达到推进我国银行国际化进程,实现国家金融战略的目标。

二、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需明晰的三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需明晰的三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目标利益约束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对于货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学者对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1.2.3 潘英丽教授对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新思路的研究综述
        1.2.4 简要评述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创新点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
第2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和目标利益选择
    2.1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2.1.1 从贸易结算方面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2.1.2 从金融交易方面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2.1.3 从储备货币方面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2.2 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利益分析
    2.3 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利益选择原则和背景分析
        2.3.1 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利益选择的原则
        2.3.2 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利益选择的背景
    2.4 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利益选择可能带来的影响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利益选择的国外经验借鉴
    3.1 日元国际化的目标利益选择经验借鉴
        3.1.1 初级阶段日元国际化的目标利益选择相关问题分析
        3.1.2 发展阶段日元国际化的目标利益选择相关问题分析
        3.1.3 战略转换阶段日元国际化的目标利益选择相关问题分析
    3.2 马克国际化的目标利益选择经验借鉴
        3.2.1 马克国际化的目标利益
        3.2.2 目标利益约束下的马克国际化进程
        3.2.3 目标利益约束下马克国际化的结果
    3.3 小结
第4章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模型介绍与构建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3 实证检验
    4.4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目标利益约束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5.1 目标利益约束下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目标利益约束下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设计的总体思路
        5.2.1 货币职能方面大体遵循先易后难的次序
        5.2.2 空间范围方面基本遵循从近到远的次序
        5.2.3 金融市场改革方面基本遵循双轨制战略路径
    5.3 目标利益约束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5.3.1 现阶段侧重稳步创造人民币的海外需求
        5.3.2 中期阶段侧重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
        5.3.3 后期阶段侧重各方面的综合提升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跨国经营对我国上市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DRF-DEA-Tobit相结合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银行跨国经营
        1.2.2 跨国银行
        1.2.3 银行效率
    1.3 跨国经营与银行效率关系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2 理论研究
    2.1 跨国经营程度理论
        2.1.1 跨国经营程度渐进式特征
        2.1.2 跨国经营程度衡量指标分析
    2.2 银行效率理论
        2.2.1 银行效率衡量指标分析
        2.2.2 银行效率测量的理论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跨国经营对银行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跨国经营促进银行效率改进的机制
        3.1.1 微观机制
        3.1.2 宏观机制
    3.2 跨国经营对银行效率影响两重性
        3.2.1 正面效应
        3.2.2 负面效应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4.1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程度 TNI 指数测度
    4.2 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4.2.1 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置状况
        4.2.2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现状
        4.2.3 人民币国际化与银行国际化
    4.3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制约因素
        4.3.1 企业化经营机制落后,跨国经营程度偏低
        4.3.2 海外拓展各自为政,银企跨国经营不相融合
        4.3.3 风险管理体系亟待健全
        4.3.4 国际化人力资源缺乏,金融创新乏力
    4.4 本章小结
5 跨国经营与银行效率关系实证分析
    5.1 DRF-DEA 方法介绍
        5.1.1 DRF、DEA 方法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1.2 DRF-DEA 方法应用步骤
    5.2 数据选取及预处理
        5.2.1 数据选取及来源
        5.2.2 数据预处理
    5.3 银行效率值测量:基于 DRF-DEA 法与聚类分析的综合
    5.4 跨国经营对银行效率影响的 Tobit 分析
        5.4.1 模型设定
        5.4.2 实证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全文总结
    6.2 对策建议
        6.2.1 调整海外收益结构,实现业务国际化
        6.2.2 有效扩张规模,推进机构国际化
        6.2.3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构筑与国际同业接轨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6.2.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国际化的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六家商业银行历年海外经营状况及 TNI 指数构成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商业银行在香港特区并购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基本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商业银行并购效率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并购
        2.1.2 效率
    2.2 银行并购效率理论
        2.2.1 成本效率
        2.2.2 盈利效率
        2.2.3 协同效率
    2.3 衡量商业银行并购效率的几种常见研究方法
        2.3.1 财务指标分析法
        2.3.2 事件研究法
        2.3.3 数据包络分析法
    2.4 本文运用股权收益率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相关说明
        2.4.1 案例的选取
        2.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2.4.3 模型的构造
        2.4.4 数据收集
第三章 中国商业银行在香港特区并购效率的实证研究
    3.1 招商银行在香港特区并购效率的实证分析
        3.1.1 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的概况
        3.1.2 对招商银行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
        3.1.3 基于股权收益率模型的实证分析
    3.2 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特区并购效率的实证分析
        3.2.1 中国建设银行并购美国国际信贷(香港)有限公司的概况
        3.2.2 对中国建设银行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
        3.2.3 基于股权收益率模型的实证分析
    3.3 中信银行在香港特区并购效率的实证分析
        3.3.1 中信银行并购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况
        3.3.2 对中信银行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
        3.3.3 基于股权收益率模型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效率的几点建议
    4.1 优选目标市场
    4.2 并购对象经过整合能够带来协同效应
    4.3 正确把握并购时机
    4.4 增强海外并购的风险控制能力
    4.5 注重并购后的整合管理
    4.6 积极寻求政府的金融扶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5)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理论与实证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1.3 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
    1.4 本文可能有的贡献之处
        1.4.1 理论研究方面可能有的贡献
        1.4.2 实证研究方面可能有的贡献
2.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一个理论分析
    2.1 金融国际化的定义与表现维度
        2.1.1 对金融国际化概念的界定
        2.1.2 对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界定
    2.2 金融安全的定义
        2.2.1 与金融安全有关的几个核心概念
        2.2.2 对金融安全的界定:基于金融国际化的视角
    2.3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2.3.1 文献回顾
        2.3.2 文献评述与本文切入点
    2.4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的负向关系: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研究视角
        2.4.1 资本运动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4.2 金融机构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4.3 金融业务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4.4 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4.5 金融监管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4.6 货币政策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4.7 货币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5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的正向关系:基于金融开放性收益的研究视角
        2.5.1 金融国际化正向作用于金融安全的路径之一:经济增长路径
        2.5.2 金融国际化正向作用于金融安全的路径之二:金融发展路径
        2.5.3 金融国际化正向作用于金融安全的路径之三:制度落差弱化路径
    2.6 有关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关系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一个辨析
        2.6.1 金融安全问题只与金融国际化有关吗?
        2.6.2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吗?
3.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基于代表性国家的案例分析
    3.1 美国金融国际化历程:经验、教训与启示
        3.1.1 美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阶段与特征
        3.1.2 来自美国的启示
    3.2 韩国金融国际化历程:经验、教训与启示
        3.2.1 韩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阶段与特征
        3.2.2 来自韩国的启示
    3.3 代表性国家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问题的比较分析
        3.3.1 美、韩两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差异性分析
        3.3.2 美、韩两国经验和教训的共性与差异性启示
4.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基于中国样本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度量
        4.1.1 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度量方法:回顾与比较
        4.1.2 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度量:基于经济指标法
        4.1.3 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度量:基于法规描述指标法
    4.2 金融国际化视角下中国金融安全状况的度量
        4.2.1 国家金融安全状况的量化研究:回顾与比较
        4.2.2 中国金融安全指数的构建:指标体系设计与指数合成
        4.2.3 中国金融安全状况的测度: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4.3 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安全状况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
        4.3.1 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安全状况的长期关系:基于协整模型的实证研究
        4.3.2 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安全状况的短期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
        4.3.3 实证研究结论小结
5. 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回顾与展望
    5.1 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分析
        5.1.1 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研究视角
        5.1.2 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阶段划分:基于金融国际化程度变化的视角
    5.2 中国金融国际化宏观发展方向展望: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
        5.2.1 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化演进,缩小国间制度落差
        5.2.2 积极参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秩序重构,提升话语权
        5.2.3 在遵循一定协调原则的前提下,主动参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5.2.4 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联手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
        5.2.5 紧跟国际监管趋势,构筑金融安全的监管防线
    5.3 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推进模式、次序与方向:一个初步构想
        5.3.1 对推进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思考:来自美、韩两国的启示
        5.3.2 对中国金融国际化战略推进模式的构想
        5.3.3 未来金融国际化各子维度的主要推进方向
6.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核心问题小结
    6.2 全文主要观点与结论小结
        6.2.1 理论分析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6.2.2 案例分析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6.2.3 实证分析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6.2.4 政策分析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6.3 全文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6.3.1 全文的不足之处
        6.3.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研究 ——以青岛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6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凯的竞争优势战略理论
    2.2 戴维斯的优秀银行模型
    2.3 赫夫戈莫尼的银行全球化战略理论
    2.4 肯约、马莎的竞争战略——“金融模型”
    2.5 中小银行发展理论
        2.5.1 金融生态理论
        2.5.2 分层提纯理论
        2.5.3 比较优势理论及差异化理论
        2.5.4 利基战略理论
        2.5.5 竞合理论与战略合作理论
        2.5.6 资源禀赋与客户匹配以及小额可持续理论
    2.6 复杂性理论
第三章 企业战略管理与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概述
    3.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述
        3.1.1 战略的概念
        3.1.2 企业战略
        3.1.3 企业战略管理
    3.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概述
        3.2.1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内涵
        3.2.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特征
        3.2.3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流程
        3.2.4 银行战略管理的主体
        3.2.5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
第四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趋势与模式
    4.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背景
    4.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历程
        4.2.1 城市信用社阶段
        4.2.2 城市法人银行阶段
        4.2.3 快速分化阶段
    4.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特点
        4.3.1 公司治理特点
        4.3.2 客户特点
        4.3.3 机构及地域特色
        4.3.4 机制及人员特点
        4.3.5 上市提升了市场影响力
    4.4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趋势与模式
        4.4.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趋势
        4.4.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模式
第五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能力的评价
    5.1 战略管理能力的概述
        5.1.1 战略管理能力概念的界定
        5.1.2 战略管理能力的特性
        5.1.3 战略管理能力的评价
    5.2 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5.3 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5.3.1 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概述
        5.3.2 构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5.3.3 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计算
    5.4 青岛银行战略管理能力的具体评价
        5.4.1 青岛银行发展概况
        5.4.2 青岛银行战略管理能力的具体评价及结果
第六章 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实例分析——以青岛银行为例
    6.1 青岛银行2010-2014 年战略规划的启动背景
    6.2 青岛银行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
        6.2.1 调研准备阶段
        6.2.2 编制阶段
        6.2.3 审议阶段
        6.2.4 青岛银行战略规划的特点及创新点
    6.3 青岛银行的 SWOT 分析
        6.3.1 青岛银行所具有的优势
        6.3.2 青岛银行所处的劣势
        6.3.3 青岛银行面临的机遇
        6.3.4 青岛银行面对的挑战
        6.3.5 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分析
        6.3.6 青岛银行资产规模增长速度测算及同业对比
    6.4 青岛银行的战略定位及选择
        6.4.1 战略选择及其依据
        6.4.2 青岛银行未来五年的业务定位选择
        6.4.3 青岛银行未来五年的地域选择
        6.4.4 区域市场业务定位
        6.4.5 青岛银行未来五年发展指标的选择
        6.4.6 青岛银行发展战略的优势
        6.4.7 青岛银行未来五年的战略举措
        6.4.8 青岛银行未来三年的战略项目
        6.4.9 青岛银行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风险和应对策略
第七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实施建议
    7.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业务条线的发展战略
        7.1.1 大批发银行业务
        7.1.2 中小企业银行业务发展战略
        7.1.3 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战略
    7.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7.2.1 应树立持续性战略管理理念
        7.2.2 应注重组织匹配及战略执行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并购与银行并购
        2.1.2 银行跨国并购
        2.1.3 银行海外并购
    2.2 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2.2.1 规模经济理论与银行规模
        2.2.2 市场势力理论与银行竞争力
        2.2.3 交易费用理论与银行成本
        2.2.4 效率理论与银行绩效
        2.2.5 价值低估理论与银行价值
        2.2.6 代理理论与银行管理
    2.3 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研究方法
        2.3.1 事件研究法
        2.3.2 财务比率法
        2.3.3 前沿分析法
第3章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历程
    3.2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原因
        3.2.1 内在动因
        3.2.2 外在原因
        3.2.3 其他动因
    3.3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特点
        3.3.1 并购数量、交易金额与投资地域
        3.3.2 并购双方与并购类型
        3.3.3 并购方式
    3.4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
        3.4.1 海外盈利能力不强
        3.4.2 海外发展战略不清晰
        3.4.3 银行业监管制度的掣肘
第4章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实证分析
    4.1 案例简介
    4.2 中国工商银行海外并购的股票市场效应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结果分析与评价
    4.3 中国工商银行海外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
        4.3.1 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
        4.3.2 结果分析与评价
    4.4 中国工商银行海外并购的投入产出效应
        4.4.1 投入产出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4.2 结果分析与评价
    4.5 实证分析的不足之处
第5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对策建议
    5.1 中国工商银行成功进行海外并购的启示
        5.1.1 明确的目标市场
        5.1.2 良好的并购时机
        5.1.3 可观的投资收益
    5.2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认识误区
        5.2.1 误区一:在规模的发展上,认为“大”而“美”
        5.2.2 误区二:在时机的选择上,认为目前应该进行抄底
    5.3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对策建议
        5.3.1 制定明确的海外发展战略
        5.3.2 注重风险的控制
        5.3.3 注重人才的培养
        5.3.4 适度规模的把握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战略联盟的内涵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章 关于证券公司的发展
    第一节 国际证券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三节 我国证券公司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四章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路径分析
    第一节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路径比较
    第二节 发展路径的选择:双层次战略联盟
    第三节 组建双层次战略联盟的动因分析
    第四节 组建双层次战略联盟的优势和环境
第五章 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伙伴选择
    第一节 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和行业范围界定
    第二节 合作伙伴的模糊评价选择模型
第六章 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构建
    第一节 我国证券公司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构建
    第二节 我国证券公司第二层次战略联盟的构建
第七章 问卷调查及统计结果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第二节 统计检验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结论
第八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境外案例分析
    第二节 中信证券和中信控股案例
第九章 风险防范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双层次战略联盟的风险防范
    第二节 双层次战略联盟的政策制度建议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2章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及其发展模式的涵义
    2.1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涵义
    2.2 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的涵义
第3章 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模式比较
    3.1 以英美为代表的诱致性发展模式
        3.1.1 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
        3.1.2 英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
        3.1.3 英美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经验总结
    3.2 以韩国和新加坡为代表的强制性发展模式
        3.2.1 韩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模式
        3.2.2 新加坡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模式
        3.2.3 韩国和新加坡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的经验总结
第4章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选择
    4.1 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4.2 中国特色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的涵义
    4.3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路径选择
        4.3.1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品种选择
        4.3.2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方式的选择
        4.3.3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国际化的选择
    4.4 中国特色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的制度变迁
        4.4.1 实现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混合进行
        4.4.2 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制度框架体系
        4.4.3 “发展型政府”与市场化推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研究 ——效率分析与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之处
    五.论文的不足之处
1 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综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2 文献综述
    1.3 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动因理论
2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2.1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历史与现状
    2.2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动因分析
    2.3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特点分析
3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对其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3.1 商业银行效率的度量
    3.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3.3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财务指标分析
    3.4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DEA分析
4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战略
    4.1 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战略
    4.2 花旗银行与汇丰银行的战略选择与经验借鉴
    4.3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战略的选择
5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渐进式海外并购战略的政策建议
    5.1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地域扩张
    5.2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组织形式
    5.3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业务拓展
    5.4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方式选择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需明晰的三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目标利益约束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D]. 张正.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2]跨国经营对我国上市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DRF-DEA-Tobit相结合的实证分析[D]. 秦飞飞. 宁波大学, 2014(03)
  • [3]中国商业银行在香港特区并购的效率研究[D]. 邱萍. 广西大学, 2012(02)
  • [4]“上海论坛”聚焦中国发展战略[N]. 李思. 上海金融报, 2012
  • [5]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理论与实证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D]. 吴婷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
  • [6]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研究 ——以青岛银行为例[D]. 李爱英. 天津大学, 2010(10)
  • [7]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实证研究[D]. 师月娟. 天津财经大学, 2010(02)
  • [8]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D]. 洪毅恺.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9]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D]. 姚莹. 湘潭大学, 2008(05)
  • [10]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研究 ——效率分析与战略选择[D]. 赵晶晶. 暨南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需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