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蜂蜜治疗牛眼病和创伤

用蜂蜜治疗牛眼病和创伤

一、蜂蜜治疗耕牛眼病及外伤(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涛[1](2018)在《洼村:一个西北贫困村落的民族志》文中提出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出发,针对宁夏固原一个回族村落的贫困问题进行研究。将贫困看作是一种被生产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客观现象的反映,认为它解决的不仅仅是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贫困农户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过程中,所形成和展示出的行为模式和文化适应。贫困农户的生计方式是村落文化系统中的核心内容,而文化教育、婚姻家庭、亲属关系、病患医疗等则是适应环境的生活结果,受到文化系统中生计方式的决定和塑造,同时自身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显示出促进或延缓生计适应性的作用。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缘起与问题意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贫困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关键概念、研究方法及文章内容结构。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作为田野调查地点的洼村村落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约束下、人文生态环境影响下的人居生态环境适应性进行历时性分析,可以在时空层面更好地理解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提供贫困村落应对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适应。第三章主要从对洼村生计的时间、空间角度出发,分析贫困农户生计结构及其背后的逻辑运行机制,提出了“生计决策”和“生计平衡”。以扶贫机构的视角,描述一个致力于贫困农户生计改善的扶贫项目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分析扶贫机构所秉持的“发展的话语”与贫困农户“隐藏的文本”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指出“目标错位”是导致扶贫项目难以持续推进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大众传播介入贫困问题的话语作用和影响。第四章的内容主要探讨在当前洼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现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学校教育在洼村中满足生存条件下底层社会身份再生产机制的生成。第五章分为性别分工与生育制度、婚姻与亲属关系和家庭结构三个部分,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到洼村贫困在性别分工和生育抚育方面的影响,以及由高价彩礼所导致的家庭贫困和家庭结构在应对贫困的功能变迁。第六章主要从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感受和经历,包括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求医行为、求医方式选择、医疗机构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及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对医疗场域的村医治疗惯习和医患互动关系进行解剖,揭示村民在贫困生活状态下的疾病治疗逻辑,寻求文化传统在疾病治疗、健康维护中的参与和价值,力图从医疗场域的动态变化形式中折射出洼村村民对待疾病和治疗的生活态度。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部分,在前文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贫困农户在生计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生存逻辑和消费特征,从对发展话语的反思向对地方性知识尊重的基础上,提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文化人类学路径实施转变,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作为脱贫发展的最终目的。

田光辉[2](2016)在《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研究》文中认为瓦乡人,是指居住在湖南省沅水中游及其支流流域,以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和古丈等县交界地带为主要分布区域且具有独特文化和语言“乡话”的族群。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瓦乡人人口达50多万人,其中沅陵县瓦乡人人口最多,达30多万人。瓦乡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瓦乡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本族群特色的世代传承的族群文化。根据湖南省《关于沅陵县民族成分遗留问题的批复》(湘族[1994]27号)文件,沅陵瓦乡人分别归属到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之中。尽管大部分瓦乡人获得了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身份,有的瓦乡人家庭甚至存在汉族、苗族、土家族三种民族成分。但是,瓦乡人依然认同以独特文化和语言“乡话”为标志的瓦乡人族群身份,族群认同意识依然强烈。瓦乡人是一个曾在民族识别中存在广泛争议的族群,也是置身于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间的边缘族群。长时间的边缘族群身份使得瓦乡人淡化了民族身份意识,这让瓦乡人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成为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重要推力。瓦乡人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着瓦乡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瓦乡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瓦乡人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包括:抵御外侮、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安土重迁、热爱家乡的族群自尊意识;诚实守信、情义为本的为人处世规范;团结和睦、互助协作的社会关系法则;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族群自立之道等等。瓦乡人传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前我国全力推进“四个全面”建设背景下,加强瓦乡人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有利于增强瓦乡人凝聚力,激发瓦乡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促进瓦乡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变迁是当今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有关瓦乡人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对瓦乡人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领域,有关瓦乡人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稀少,也缺乏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事业的不断推进,原本相对封闭的瓦乡人社会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瓦乡人传统文化也正在发生变迁。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瓦乡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及其变迁进行研究。试图总结出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反思其得失,以期通过对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研究,可以弥补瓦乡人文化研究方面的缺失,同时,也为那些具备相似经历的边缘族群的文化研究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七个部分。导言部分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并介绍了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等。第一章对瓦乡人历史源流及其传统文化背景进行了系统地介绍。第二章通过对田野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分析,详细分析了瓦乡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及其当代变迁。第三章详细分析了瓦乡人政治、经济、婚丧寿诞、家庭与教育等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第四章重点分析了瓦乡人宗教信仰、节日文化、生产生活习俗、口头文学与表演艺术、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的当代变迁。第五章分析了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并从历史地理环境、教育、民族通婚、社会变革等方面分析了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视阈下瓦乡人的文化适应、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等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瓦乡人文化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应积极进行文化的自我扬弃,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实现异质文化互动,从而形成新的进步的瓦乡人文化,实现瓦乡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罗艳秋[3](2015)在《基于彝文典籍的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形成基础及学术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彝族医药古籍文献是彝族传统医药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源头活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彝医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规律的总结以及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其中所记载的一些诊疗方法至今仍被广大彝医所习用,具有权威性、概括性、系统性和指导性的特点,是彝族传统医药学术内涵阐释的知识源泉。如果脱离对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深入研究,彝族医药理论的学术内涵的阐释就不会深入,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相关研究也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可以说古籍文献研究是学术内涵研究之必需,学术内涵研究是古籍文献研究之升华。为深入理解和阐释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学术内涵,笔者强化对彝族医药古籍文献和口碑资料的发掘,不以某一人或某一书为依据,而是综合云贵川三省所的彝族医药古籍文献和彝医口述资料所得。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过对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调查和分析,阐明彝族医药文献资源的构成情况,包括古籍文献和口碑文献两种;分析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特点,总结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流布特征和传承特点。其流传形式主要包括原生古籍、衍生古籍、新生古籍、再生古籍和口碑文献等五大类别;版本类型主要有手抄本、油印本、影印本、排印本、皮书和木刻本;对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流传形式和版本类型进行调查、分类和研究,以便弄清版本源流,以辨优劣,以补缺失;所调查的214种彝族医药古籍文献以南部方言、东南部方言和东部方言居多,有部分北部方言;证实彝族传统医药已经形成分科思想,所调查的彝族医药古籍文献按其内容特征进行分类,可分为医经、医理、诊治、本草、方书、临床各科、养生、医案、医史、综合性医书、兽医等11大类,其中以医史类、方书类和临床各科类居多。第二部分通过对彝族医药古籍和彝医口碑资料系统研究、互相印证,发现彝族传统医药产生于生活实践,其源头活水是彝族古代天文历法,是在彝族古代天文、气象、历法、数学、医药等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下结出的灿烂之果,对解答中华传统医药的源头问题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与科学意义。第三部分重点论述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学术内涵。本研究发现彝族古代天文历法、气象知识是彝族传统医药源头活水,是其知识体系构建的主要理论来源。天文历法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在其指导下彝族将五生十成、十生五成、青线赤线、气浊、哎哺、宇宙八卦、天地五行、天干地支、六色、八方位年等属于彝族古代哲学范畴的医药理论用于认知生命与疾病并发展出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和保健的各种医疗实践、知识经验和技能,形成彝医药特有的学术内涵,是彝族医药学体系区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根本所在。本研究运用版本学方法、文献追溯法和田野调查法对获得的历史文献、社会调查资料、医疗实践经验、各家论述和个人创建等感性材料分析、判断、综合和推理,对相关理论给予科学阐释,充分反映和揭示彝族医药理论的本质。本课题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以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彝族古代天文历法揭开了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的神秘面纱,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等所表达的天体运行及其气象变化规律是彝医理论形成的来源,本研究从源头上追溯彝族古天文历法与医学的演进关系,是揭示彝医药科学性的重要途径。(2)在研究方法上不就理论研究理论,更不是就医论医,而是将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不停留于书本寻找彝医药史实,重视从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寻觅“活史料”,运用文献追溯法,以“经典引申式”这种学术贯通的研究思路回溯到医药知识产生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积累背景之下理解和阐释,从彝族原创典籍中寻求学问真谛,从源头正确解读彝医药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学术内涵。(3)该研究成果不是以某一个人或是某一本书为依据,而是突破各篇之见、偏于一隅、单取独论等割裂整义、各取所需的局限,综合了云贵川三省所发掘的彝族医药古籍文献和彝医口述文献所得。回答了彝族医药理论“源于哪里”“流于何处”“价值何在”等关键问题,从而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发展。与其他同类着作不同的是,所有的阐释和论述均交待了理论的依据和来源。

孙耀华[4](2011)在《云南白药治疗畜病的临床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白药为多种中药精制而成的粉剂,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消炎生肌、解毒消肿等作用。人医多用于刀枪跌打损伤、淤血疼痛、吐血、咳血、便血、尿血、痔血、溃疡出血以及皮肤感染等疾病的治疗,都有良好的疗效。近年来,在兽医临床上也有广泛应用,亦有

叶于任[5](2005)在《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疗》文中提出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称牛红眼病,是一种主要危害牛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其后发生角膜混浊或呈乳白色,常导致反复的角膜炎症,血管、瘢痕形成和视觉障碍,严重者致盲。该病经常由于治疗延误或治疗不当,使牛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致使耕牛的役用能力和经济价值降低。笔者多年来

叶于任[6](2005)在《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疗》文中研究指明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称牛红眼病,是一种主要危害牛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其后发生角膜混浊或呈乳白色,常导致反复的角膜炎症,血管、瘢痕形成和视觉障碍,严重者致盲。该病经常由于治疗延误或治疗不当,使牛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致使耕牛的役用能力和经济价值降低。笔者多年来诊治病牛63例,疗效较显着,现介绍如下: 1 流行病学该病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据有关研究证明该病的主要病原是牛摩勒氏杆菌,但需在强烈的太阳

孙耀华[7](2004)在《应用云南白药治疗畜病效果》文中指出

郭树芹[8](2005)在《唐代涉医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与文学的产生均与人类历史同样古老。中国古代文学,以语言为艺术手段记载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生活,形象地反映了先祖们认识人类、自然、社会与自身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医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医疗手段来预防、减轻、治疗生命体的疾病,以利于身心健康,从而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古代中国人民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具体实践。二者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涉医文学,顾名思义即是与医学有关的文学,或者说在文学中描写了医学知识,是医学与文学联姻的结果,是文学题材的一种,在总体上还是属于文学范畴。其特点主要是:涉及面广,包容性强。在内容上兼及医学与文学两门学科的特点,其产生发展与医学、文学的发展相一致,始终反映着医学与文学的发展阶段和形态特征。 柳诒征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有一段论述:“唐人学艺之精者,自诗文书画外,复有二事:曰音乐,曰医药。观其制度,盖皆以为专门之学,广置师弟以教之。教乐则有太乐署,……教医则有太医署。”可见医药在唐代的兴盛,及唐人医学素养之深,在当时已是一种普遍现象。翻开中国文化史,可以发现有一大批文学、医药学的双栖人士存在。浩如烟海的历代医学典籍,竟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具有突出业绩的文人或仕人,同时,他们也是从事涉医文学创作的主体。如编撰《素问》的王冰,在唐宝应年间任太仆令;唐代孟诜,本系武后时进士,曾任台州司马、同州刺史等职,集民间验方、历代医家和自身所创秘验单方,编撰成我国第一本食物疗法专着《食疗本草》,又着有《补养方》、《必效方》等有影响的医学着作。唐代诗人沈佺

洪剑锋,圣大文[9](2004)在《插枝治疗牛眼病的探讨》文中指出

龙子清[10](2004)在《蜂蜜治疗耕牛眼病及外伤》文中认为

二、蜂蜜治疗耕牛眼病及外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蜂蜜治疗耕牛眼病及外伤(论文提纲范文)

(1)洼村:一个西北贫困村落的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视野与关键概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洼村:一个贫困山区村落
    第一节 脆弱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空间的生态环境适应
第三章 洼村生计与扶贫实践
    第一节 农业生计的时间与空间
    第二节 贫困生计中的决策与平衡
    第三节 扶贫项目中的发展话语与隐藏文本
    第四节 扶贫场域的媒介话语力量
第四章 教育选择的困境与社会底层再生产
    第一节 洼村小学教育
    第二节 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
    第三节 “成为农村子弟”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结构
    第一节 洼村的性别分工与生育制度
    第二节 婚姻与亲属关系
    第三节 家庭结构变迁
第六章 贫困与疾病治疗
    第一节 “病患”的行为与地方性知识
    第二节 “病患”在治疗环境中的叙事
    第三节 疾病治疗的恶性循环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致谢
博士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化变迁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化变迁研究现状综述
        (三)瓦乡人文化研究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采用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采用理论
        (二)研究方法
    五、关键概念界定、主要观点、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关键概念界定
        (二)主要观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四)不足
    六、田野点概貌、田野调查情况和有关事项说明
        (一)田野点概貌
        (二)田野调查情况
        (三)有关事项说明
第一章 瓦乡人历史源流及其传统文化植根的环境
    一、瓦乡人历史源流
        (一)瓦乡人的族源
        (二)瓦乡人的族称与族属
        (三)瓦乡人的族群意识
        (四)瓦乡人主要聚居区域隶属沿革
        (五)新中国成立后瓦乡人的人口与分布
    二、瓦乡人传统文化植根的环境
        (一)瓦乡人传统文化
        (二)瓦乡人传统文化植根的自然地理环境
        (三)瓦乡人传统文化植根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瓦乡人物质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服饰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服饰的特点
        (二)瓦乡人服饰文化的当代变迁
    二、饮食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饮食习俗
        (二)瓦乡人饮食文化的当代变迁
    三、居住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传统住房的式样与建造
        (二)居住文化的当代变迁
    四、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的当代变迁
        (一)传统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
        (二)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的当代变迁
    五、生产生活用具的当代变迁
        (一)生产生活传统用具
        (二)生产生活用具的当代变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瓦乡人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政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地区传统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
        (二)瓦乡人政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二、经济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地区传统的经济制度概况
        (二)瓦乡人经济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三、婚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婚姻制度文化
        (二)瓦乡人婚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四、家庭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家庭制度文化
        (二)瓦乡人家庭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五、丧葬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丧葬习俗
        (二)瓦乡人丧葬习俗的当代变迁
    六、寿诞礼仪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寿诞礼仪
        (二)瓦乡人寿诞礼仪的当代变迁
    七、教育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教育
        (二)瓦乡人传统教育的功能
        (三)瓦乡人教育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瓦乡人精神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宗教信仰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信仰
        (二)瓦乡人地区外来宗教
        (三)瓦乡人宗教信仰的当代变迁
    二、节日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节日文化
        (二)瓦乡人节日文化的当代变迁
    三、生产生活习俗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生产生活传统习俗
        (二)瓦乡人生产生活习俗的当代变迁
    四、口头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口头文学
        (二)瓦乡人传统表演艺术
        (三)瓦乡人口头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当代变迁
    五、思想观念的当代变迁
        (一)价值观念转变
        (二)维权意识增强
        (三)健康观念增强
        (四)审美观念转变
        (五)思维方式转变
        (六)文化意识增强
        (七)族群认同强化
        (八)国家认同强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影响因素与模式
    一、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
        (一)国家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
        (二)积极吸收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其他文化
        (三)民间文化艺术发生巨大变化
        (四)族群语言传承面临极大挑战
        (五)不和谐文化因素增多
        (六)变迁程度不平衡
        (七)同质化倾向明显
        (八)具有不可逆与可引导性
        (九)按由外到内的层次递进
    二、影响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因素
        (一)地理环境
        (二)教育
        (三)大众传媒
        (四)族际通婚
        (五)社会变革
        (六)国家政策
        (七)经济与技术发展
    三、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模式
        (一)文化涵化
        (二)文化传播
    本章小结
思考与讨论
    一、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视阈下瓦乡人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自觉
        (一)瓦乡人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
        (二)瓦乡人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文化自觉
    二、瓦乡人文化的未来——在调适中发展
        (一)瓦乡人的文化发展
        (二)在文化调适中寻求社会发展
    三、瓦乡人的族群认同及其对族群理论的启示
        (一)瓦乡人是一个多民族复合体
        (二)瓦乡人的族群认同
        (三)瓦乡人族群认同对族群理论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B 调查问卷(节选)

(3)基于彝文典籍的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形成基础及学术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 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1 彝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特点
        1.1 历史悠久,源于临床实践和古代天文历法
        1.2 体系完善,具有独特学术内涵
        1.3 延续古今,具有成熟记录系统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本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调查与研究
    1.1 彝医药古籍文献的调查分析
        1.1.1 古籍文献的系统追溯
        1.1.2 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
        1.1.3 古籍的着录与判别
        1.1.4 古籍的分类与整理
    1.2 彝族医药文献资源的构成情况
        1.2.1 古籍文献是彝族医药传承的主要载体
        1.2.1.1 医经合一典籍对医药知识的记述
        1.2.1.2 彝文典籍对医药知识的专篇记录
        1.2.1.3 彝文医药专书对医药知识的记载
        1.2.1.4 彝文典籍对医药知识的零星记载
        1.2.2 口耳相传是彝族医药传承的重要形式
    1.3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特点
        1.3.1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流传形式
        1.3.1.1 原生古籍
        1.3.1.2 衍生古籍
        1.3.1.3 新生古籍
        1.3.1.4 再生古籍
        1.3.1.5 口碑文献
        1.3.2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版本类型
        1.3.2.1 手抄本
        1.3.2.2 油印本
        1.3.2.3 影印本
        1.3.2.4 排印本
        1.3.2.5 皮书
        1.3.2.6 木刻本
        1.3.3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文字类型
        1.3.4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分类构成
    1.4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流布特征
        1.4.1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数量众多题材多样,收藏分散
        1.4.2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分布呈区域性差异,缺乏整体规划
        1.4.3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缺少分科整理,文献利用率低
        1.4.4 彝族医药知识分散于非医药专书,缺乏系统整理
        1.4.5 明清时期以来彝族医药古籍始多见
        1.4.5.1 明代造纸业促进了彝族医药古籍的流传
        1.4.5.2 毕摩社会职能的改变促进了医书的传抄
    1.5 彝族医药古籍文献的传承方式
        1.5.1 毕摩是医药知识主要的记录和传承者
        1.5.2 彝医推动医药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5.3 民众是医药知识口耳相传的重要媒介
        1.5.4 彝族医药研究工作者是强有力的后盾
2 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形成基础
    2.1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2.1.1 通过寻医找药,详述彝族医药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2.1.2 通过作祭献药,反映彝族对生命规律认知的思维体系
    2.2 古代科学技术的渗透
        2.2.1 天文学
        2.2.1.1 宇宙发生演化观
        2.2.1.2 天地日月星辰系统
        2.2.2 历法
        2.2.3 气象学
        2.2.4 数学
        2.2.4.1 以数字符号表达彝医对生成关系的认识
        2.2.4.2 以数学模型解析彝医对万物生成的理解
3 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学术内涵
    3.1 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学术内涵的诠释
        3.1.1 以气浊论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
        3.1.1.1 气浊既是天地之源,也是人体之本
        3.1.1.2 天地气浊与生命
        3.1.1.3 人体气浊的来源与循行路线
        3.1.1.4 气路中的“七门”和“脐底”
        3.1.2 以哎哺论万物雌雄观
        3.1.2.1 气浊的升降产生哎哺
        3.1.2.2 哎哺解释了动力的基本形式
        3.1.2.3 哎哺为万物之父母
        3.1.3 以天地五行论五脏气化
        3.1.3.1 彝族对天地人五行的阐释
        3.1.3.2 天地五行与哎哺
        3.1.3.3 天地五行与宇宙八卦
        3.1.3.4 天地五行与五生十成、十生五成
        3.1.3.5 天地五行与天干地支
        3.1.4 以六色察五行偏颇
        3.1.5 以宇宙八卦分析疾病产生的外因
        3.1.5.1 宇宙八卦的产生和来源
        3.1.5.2 宇宙八卦与天地五行的关系
        3.1.5.3 宇宙八卦在彝医药中的应用
        3.1.6 以青线赤线论四时八节对人体的影响
        3.1.7 以八方位年论生命周期
        3.1.7.1 八方位与生命历
        3.1.7.2 以“医算”认识疾病发展的规律
        3.1.7.3 哎哺合体与人辰
        3.1.8 以天干地支纪日月,论五运六气
        3.1.8.1 天干
        3.1.8.2 地支
        3.1.9 以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构建万物生成与周期运动规律的模式
        3.1.9.1 五生十成
        3.1.9.1.1 五生十成与五行的关系
        3.1.9.1.2 五生十成与五脏的关系
        3.1.9.2 十生五成
        3.1.9.2.1 十生五成与方位的关系
        3.1.9.2.2 十生五成与气候的关系
        3.1.9.2.3 十生五成与尼能的关系
        3.1.9.2.4 十生五成与日月的关系
    3.2 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学术内涵的总体特征
        3.2.1 以太阳论万物,以天文论人文
        3.2.2 以天体论人体,以五行论五脏
    3.3 彝族传统医药对病症和药物的认识
        3.3.1 对病因的认识
        3.3.2 对病症的辨识
        3.3.2.1 六气辨病
        3.3.2.2 五行辨病
        3.3.3 对药物的认识
        3.3.3.1 药物的分类
        3.3.3.2 药物的采收
        3.3.3.3 药物的配伍和运用
结论
    1 系统研读彝文典籍,源流承继寻求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真谛
    2 追溯古天文历法与医学知识的演进关系是揭示彝医药科学性的重要途径
    3 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学术内涵的诠释和特征概括
        3.1 以“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为基础的“哎哺五行”是阴阳消长转化的根源
        3.2 以“五生十成、十生五成”为基础的“气浊升降”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3.2.1 以“五生十成”说明人体气浊升降出入的运动规律
        3.2.2 以“十生五成”说明人体“首萌长遍退藏”的应时规律
    4 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之处和特色
        4.1 学术思想方面
        4.2 学术观点方面
        4.3 研究方法方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一:所调查的彝族医药古籍文献分类一览表
附录二:彝族医药古籍文献调查单位名单
附录三:民族民间医生问卷调查表(彝族地区)
致谢
个人简历

(4)云南白药治疗畜病的临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家畜尿血
2 耕牛便血
3 犬出血性肠炎
4 牛羊血乳症
5 家畜眼病
6 家畜乳房 (腺) 炎
7 牛羊传染性脓疱病
8 羊、兔口腔炎
9 家畜手术等外伤止血消炎
1 0 家畜冻伤
1 1 小结
1 2 体会
    1 2.1 止血:
    1 2.2 活血化瘀:
    1 2.3 抗炎作用:
    1 2.4 促进伤口愈合作用:

(7)应用云南白药治疗畜病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家畜便血
2 犬出血性肠炎
3 牛、羊血乳症
4 家畜眼病
5 羊传染性脓疱病
6 手术等外伤止血消炎
7 耕牛便血
8 家畜乳房炎
9 家畜冻伤
1 0 羊、兔口腔炎

(8)唐代涉医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涉医文学创作的缘起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医学
        一、整体观
        二、天人合一观
        三、阴阳五行说
        四、气本论
        五、形神观
        六、经脉学说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一、文道观
        二、言志说
        三、文气说
    第三节 中国古代医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一、医学与文学在发生学上的内在联系
        二、医学与文学相通的哲学理论基础
        三、医学与文学会通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二章 唐以前的涉医文学概况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的涉医文学
        一、先秦时期的涉医文学概况
        二、秦汉时期的涉医文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涉医文学
    第三节 隋朝的涉医文学
第三章 唐代涉医文学的主要内容(上)
    第一节 唐代涉医文学总述
    第二节 唐文中的涉医品
    第三节 唐五代词中的涉医作品
    第四节 敦煌变文与唐代笔记小说中的涉医作品
第四章 唐代涉医文学的主要内容(下)
    第一节 唐代涉医诗概述
    第二节 唐代的药名诗
    第三节 描写药具、种药、采药、制药、售药的涉医诗
    第四节 作为“药食同源”进入传统文化的涉医诗
        一、透疹下热之竹笋
        二、竞春图说桃李杏
        三、滋润清肠话柿饼
        四、石榴能杀寄生虫
        五、忘忧治癌黄花菜
        六、诸葛行军称芜菁
        七、止血通便数莴苣
        八、薏苡蕨菜有妙用
        九、槟榔椰子堪解暑
    第五节 描写医疗技法、方剂及保健的涉医诗
第五章 唐代涉医文学创作的文化成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唐代涉医文学所反映的主要思想
    第二节 唐代涉医文学创作的文化成因
    第三节 唐代涉医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四、蜂蜜治疗耕牛眼病及外伤(论文参考文献)

  • [1]洼村:一个西北贫困村落的民族志[D]. 王宏涛. 厦门大学, 2018(06)
  • [2]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研究[D]. 田光辉.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5)
  • [3]基于彝文典籍的彝族传统医药理论形成基础及学术内涵研究[D]. 罗艳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0)
  • [4]云南白药治疗畜病的临床实践[J]. 孙耀华. 中兽医学杂志, 2011(05)
  • [5]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疗[A]. 叶于任. 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养猪与畜禽传染病制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第133期)
  • [6]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疗[A]. 叶于任. 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养猪与畜禽传染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第133期)
  • [7]应用云南白药治疗畜病效果[J]. 孙耀华.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4(12)
  • [8]唐代涉医文学研究[D]. 郭树芹. 四川大学, 2005(04)
  • [9]插枝治疗牛眼病的探讨[J]. 洪剑锋,圣大文.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04(02)
  • [10]蜂蜜治疗耕牛眼病及外伤[J]. 龙子清. 蜜蜂杂志, 2004(01)

标签:;  ;  ;  ;  ;  

用蜂蜜治疗牛眼病和创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