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食品和金针菇汤的加工工艺

生姜食品和金针菇汤的加工工艺

一、生姜食品及金针菇汤料加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常昕[1](2021)在《金针菇种植及发展前景浅析》文中指出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指导农民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增收,从栽培季节选择、培养材料的选择、培养方式选择、接种、菌丝生长管理、出菇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概述金针菇栽培技术,总结了相关的采摘及加工方式,探讨了金针菇种植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覃财华[2](2020)在《年产600吨香菇酱配方优化及工厂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实现农民致富,国内许多地方将食用菌栽培作为扶贫产业,以“公司+农户+贫困户”形式建立了食用菌产业基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相继出现:由于产品以鲜销为主,造成供过于求,再加上残次菇及菇柄下脚料加工利用率低,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本论文以香菇为原料,对香菇酱工艺配方进行优化,并设计了年产600吨香辣香菇酱工厂,为香菇原料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对香菇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附加值的提高,实现农民增收,防止贫困户返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取主原料干香菇20g,经复水得100g,经切丁、油炸、炒料、炒酱、制成香菇酱。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炒制温度为130℃~170℃、炒酱时间为2~4min,黄豆酱添加量为40 g~80g,辣椒添加量为4g~6g,香辛料添加量为2g~4g条件下,香辣香菇酱的风味较好。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对香辣香菇酱的配方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显示当炒酱时间2.6min,黄豆酱添加量56g,辣椒添加量5.5g时,在此工艺下的感官评分为9.4分,制成的香辣香菇酱色泽红艳润泽,香气浓郁。同时,该产品的卫生指标和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2)进行了年产600吨香辣香菇酱工厂设计。从厂址选择、厂区总平面设计、产品生产工艺、物料衡算、能耗衡算、设备选型、人员编制、工程方案、环保卫生处理到成本利润估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设计与分析研究。预测原始投资总额1314.91万元,生产成本2265.59万元,净利润734.45万元,产量达到237.70吨时可保本经营,经营安全率为73.75%,投资回收期为3.29年。该工厂设计具备可行性,可为产品工业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郑连姬[3](2020)在《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安全性综合评价及复配粉肠道干预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食品安全包含了食品的卫生安全和消费健康安全。近年来,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营养平衡失调产生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食物中油脂含量高,特别是其脂肪酸组成不合理,是重要诱因。重庆麻辣火锅,为重庆特色餐饮方式,已风靡全球。重庆麻辣火锅底料(简称火锅底料,下同)由过量的动物性脂肪(牛油为主)、辣椒、花椒、姜、蒜等经高温炒制、熬制而成。作为一种重庆特色调味食品,火锅底料现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远销国内外,不仅仅应用于火锅,家庭烹饪炒菜、调味也广为使用。渝菜味型也是脱胎于麻辣火锅风味。火锅底料历年来曾出现过卫生安全性问题,如―毒毛肚、工业色素、工业石蜡、火锅老油‖等;火锅食用时,火锅底料经长时间、反复高温加热,其中的危害因子(极性组分、反式脂肪酸)会发生何种变化;在火锅煮制过程中,会不断加入蔬菜、肉品、海鲜等,是否会引起亚硝酸盐、硝酸盐、胆固醇的超标;以上问题至今并未得到系统研究,随着火锅底料走向世界,对其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会更为严格。火锅底料含有大量动物性脂肪、辣椒、花椒等麻辣刺激性物质,食用火锅易引起消费者胃肠道不适,出现滑肠、腹痛等症状,可能导致直肠炎、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如何确保食客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没有精神负担和身体负担,保证食用火锅对身体健康安全,课题组创新性将安全的食材配方,创制的魔芋桑叶复配粉(简称复配粉,下同),对消除食用火锅引起的肠胃不适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为保证重庆火锅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全面、系统研究了火锅底料的卫生安全性和消费健康安全性及干预作用效果机理。首先,通过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的检测、暴露风险评估及火锅底料反复加热和长时间煮制菜肴过程中危害因子的变化评价火锅底料的卫生安全性。从重庆企业和火锅餐饮店采集100组不同的火锅底料,采用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火锅底料中的危害因子:7种金属元素(重金属元素-铅、砷、汞、镉、铬及过量时对人体带来危害的金属元素锌、锰、铁、铜)、酸价、过氧化值、亚硝酸盐、丙二醛、苯并(a)芘、极性组分、反式脂肪酸、7种非食用色素(碱性橙Ⅱ、罗丹明B、对位红、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苏丹红Ⅳ))进行检测,采用蒙特·卡罗(Monet Carlo)模拟技术对以上危害因子进行暴露风险评估。模拟食用火锅前后的煮制时间、反复煮制次数对火锅汤料中亚硝酸盐、硝酸盐、极性组分、反式脂肪酸、胆固醇等危害因子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检测。其次,基于以上卫生安全性,以灌胃火锅底料的小鼠为试验动物模型,灌胃不同剂量复配粉,评价火锅底料对胃肠道健康安全性及复配粉的干预机理。采用ELISA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不同分组小鼠血脂和肝脂水平,以及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HE染色法制备肝脏及盲肠组织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并描述不同分组小鼠组织切片的病理状态。无菌条件采集不同分组小鼠盲肠内容物,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价盲肠微生物种类及结构多样性。最后,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基于PPAR和AMPK/SREBPs信号通路,验证复配粉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改善因火锅底料引起的胃肠不适的分子机理。主要包括分析脂蛋白脂酶(LPL)、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PT1)、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α(PPAR-α)、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肝X受体α(LXR-α)、CCAT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m RNA及蛋白的基因表达。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火锅底料标准的修改及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为指导消费者对重庆麻辣火锅有更好的健康消费体验提供保障,同时有利于监管部门有效监管火锅底料的卫生安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庆火锅底料、复配粉主要成分测定。结果表明,火锅底料中水分、灰分、蛋白质、钠、碳水化合物、胆固醇含量分别为6.5 g/100g、10.8 g/100g、9.4 g/100g、3.39×103 mg/100g、9.0 g/100g、62.6 mg/100g。脂肪含量为64.3 g/100g,每日营养素参考值(60 g)的1.07倍。总能量为2691 k J/100g,其中2379 k J/100g由脂肪提供,占总能量88%,超过每日膳食中脂肪提供能量比例不宜超过总能量30%的规定。49种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火锅底料中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UFA)、反式脂肪酸(TF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分别为61.847%、35.017%、3.90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占总UFA的比例为31.791%、3.227%。火锅底料中钠含量为3.4×103 mg/100g,每日营养素参考值(2.0×103 mg)的1.7倍。火锅底料中花椒麻味物质含量为457.3 mg/kg,辣椒素含量为129.0 mg/kg。复配粉中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钠、碳水化合物、能量分别为5.8 g/100g、0.2 g/100g、0.8 g/100g、0 g/100g、0 mg/100g、57.6 g/100g、134.1 k J/100g。膳食纤维含量为35.5 g/100g,超过每日营养素参考值(25 g)的1.42倍。2)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检测及暴露风险评估。首先,建立了一种可以同时测定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的高效、快速、准确的氧化铝柱-高压液相色谱法。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一次性采用乙醇和正己烷:丙酮(v/v 9:1)混合溶液分步提取,经氧化铝柱净化后,通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高压液相色谱仪,分时间段变波长(07 min 440 nm;79 min 548nm;913 min 480 nm;1320 min 520 nm)条件下,以0.02 mol/L乙酸铵(p H=4.0)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外标法定量。然后,100组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测定结果表明,铅、极性组分、苯并(a)芘不合格率为1%,酸价不合格率为18%,砷、过氧化值、丙二醛、反式脂肪酸、7种非食用色素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限量规定。最后,基于100组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的测定数据,建立危害因子暴露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摄食重庆火锅底料对重庆居民砷、汞、铜、锌、锰、亚硝酸盐、反式脂肪酸、7种非食用色素危害风险的概率为0%;铅、镉、铬、铁、过氧化值、丙二醛对重庆居民带来危害风险的概率小于10%。酸价、极性组分、苯并(a)芘对重庆居民带来危害风险的概率大于10%。3)研究火锅底料反复加热和长时间煮制菜肴过程对危害因子的影响。火锅汤料是由油、水和粉末、固态物质构成的复杂油水混合体系,汤料含有的成分会随着烫煮的菜品一起进入消费者体内。结果表明,模拟食用火锅前后火锅汤料中硝酸盐、极性组分、胆固醇含量显着增加(p<0.05),亚硝酸盐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反式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火锅汤料中亚硝酸盐、极性组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胆固醇、反式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火锅底料反复煮制5次(1次=5 h),火锅汤料中极性组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反式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4)复配粉对饲喂火锅底料小鼠生化指标、细胞因子、组织病理切片的影响。以60只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火锅底料模型组(Model control group,MC)、复配粉高(High dose group,HD)、中(Medium dose group,MD)、低(Low dose group,LD)剂量组。除BC组,其余分组小鼠分别灌胃0.1 m L/10g重庆火锅底料(Chongqing hotpot seasoning,CHS),30 min后,所有受试物组灌胃复配粉(灌胃剂量为364、182、91 mg/kg),连续灌胃4 w。试验结果表明,与BC组相比,MC组小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中T-CHO、TG、AST、ALT、AKP、INF-γ、IL-1β、IL-6水平显着升高(p<0.05),IL-10、IL-4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HDL-C与LDL-C的比值显着降低(p<0.05)。MC组肝板排列尚规整,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伴肝细胞点灶坏死,盲肠组织肠腺排列稀疏不规整,上皮细胞脱落、完整性破坏、黏膜层变薄,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有炎性细胞浸润。说明火锅底料的摄入导致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肝损伤和肠道炎症反应的发生。与MC组相比,HD组血清及肝脏组织中T-CHO、TG、LDL-C、AST、ALT、AKP、INF-γ、IL-1β、IL-6含量显着降低(p<0.05),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5),TNF-α、IL-10水平有下降趋势,IL-4水平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着。肝脏、盲肠组织形态接近于BC组。说明复配粉的干预可改善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预防肝损伤及肠道炎症反应。5)复配粉对饲喂火锅底料小鼠盲肠内容物中微生物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肠道微生物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各分组小鼠盲肠内容物中总共注释到10门,21纲,32目,62科和160属的细菌。试验中测定的OTU分属于以下10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螺旋菌门(spirochaetae)、saccharibacteria、蓝细菌(cyanobacteria)及软壁菌门(tenericutes)。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所有样本中均属于优势菌群,其相对丰度之和均大于80%。与BC组相比,MC组小鼠肠道菌群OTU数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F/B)高,乳杆菌目含量降低,肠杆菌目含量升高,与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微生物相对较少、脂肪转运和代谢相关微生物相对较多,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SCFA含量显着降低。说明火锅底料的摄入降低小鼠肠道微生物种类及结构多样性、减少肠道代谢产物SCFA含量。与MC组相比,HD组OUT数显着增加,盲肠微生物多样性显着升高,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总SCFA含量显着增加(p<0.05),丁酸含量差异不显着,但仍有增加的趋势。表明复配粉通过干预肠道微生态改善火锅底料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及肠道炎症的机理。6)复配粉对饲喂火锅底料小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C组相比,MC组LPL、CPT1、CYP7A1、PPAR-α、AMPK-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LXR-α、C/EBP-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火锅底料的饲喂,导致小鼠肝脏中与脂肪分解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脂肪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MC组相比,HD组LPL、CPT1、CYP7A1、PPAR-α、AMPK-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LXR-α、C/EBP-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PAR-γ表达水平不显着(p>0.05),但有下降趋势。说明复配粉可促进调节生物体内胆固醇代谢,脂肪酸β氧化和脂肪的分解,进一步通过分子机理,验证复配粉通过干预肠道微生态改善火锅底料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及肠道炎症。

迪丽努尔·吾普尔[4](2019)在《变迁与融合:和田维吾尔社会中的火锅》文中提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本特征之一。饮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饮食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饮食文化活动作为切入点,反映不同文化区域间的通融性,折射社会发展状况,最为贴切和真实。火锅,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饮食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遍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成为各地消费者广泛追捧和热衷的美食。近些年,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随着饮食文化的商业化发展,火锅进入了新疆并活跃在维吾尔餐饮界,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亮点。随着近些年餐饮业的迅速发展,火锅传到了占全疆维吾尔总人口 70%以上的南疆地区,进入了和田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和田位于新疆的最南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镇,在久远历史中,多种文化互动与融合的存在是常态。现代和田市的社会里,维、汉两个民族一直处在文化互动、交融的生活环境中,频繁交流、互相影响、互相接受。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火锅出现在和田市的民族学调查,在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描写了作为外来饮食的火锅,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绿洲城市——和田的过程。笔者认为,和田市维吾尔社会对火锅的态度与行为经历了“接受—扬弃—改造—丰富”的过程,体现出来的是两种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汇、互动、交融。同时作为物质和文化符号的火锅美食,表达着人们的感知和人际关系,促使两个民族的交往并驱使两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与边界变得模糊。透析同一背景下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不同文化的民族,交往、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能够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选题理由及意义,梳理并综述国内外相关着作和各类文献,说明研究方式并介绍田野点,阐释文化、饮食文化及文化交融的概念。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从和田维吾尔传统饮食类别与常用食材、烹饪方式和传统饮食的食用方式等方面总结出和田维吾尔传统饮食文化的特征。第三部分是第二章,通过描述展现火锅出现在和田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总结火锅出现在和田,是和田传统饮食文化与外来饮食文化的一种互动。第四部分是第三章,通过展现与分析当地维吾尔人对火锅的接受过程,证实火锅融入和田维吾尔人的日常饮食,引起了传统饮食文化的改变,但并没有取代而是更加丰富了自身的饮食文化。第五部分是第四章,通过展示和田维吾尔经营者对火锅的接受与改造,维吾尔食客对火锅的态度与看法,分析并证实火锅作为外来饮食融入和田与当地本土饮食的结合,实质上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火锅作为和田当代饮食文化融合的符号,呈现多种文化互动与融合。透过这种文化现象能够映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能够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严学娟[5](2019)在《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重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本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生活化教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将生物学生活化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整合,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屏边县第三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在查阅大量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和对学校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前提下,对该校八年级共1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情况与需求,然后以《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针对实际情况对该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接下来选取八年级82班和83班为实验班实施校本课程,最后根据实施结果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显示“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实施以后,实验班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生物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及生物学学业成绩都明显优于对照班。因此,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也为笔者所在学校其他学科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经验。

刘檀[6](2017)在《6种农药在香菇栽培和加工过程中残留变化规律的研究及膳食风险初探》文中指出香菇[Lentinus edodes(Berk.)sing.]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优质的膳食来源,还有药用保健价值。香菇高温和高湿的栽培环境使得其易受病虫害侵染,栽培过程中通过农药喷洒或拌料等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以提高香菇的产量。香菇从原基的出现到子实体的采收只有几天,农药难于在短时间内完全降解。不合理使用农药易造成香菇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环境和国际贸易造成负面影响。论文将6种目标农药分为两组:内吸性农药(多菌灵、噻菌灵和腐霉利);触杀性农药(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酯和高效氟氯氰菊酯)。研究具有相似物理化学质的两类农药在香菇栽培和加工过程中的残留变化规律,分析香菇及加工产品中6种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为农药在香菇中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香菇培养料未灭菌、灭菌接香菇菌种、灭菌未接香菇菌种处理后,培养料中两类农药的残留消解规律。研究培养料添加和农药喷洒子实体的方式使用6种农药后,香菇中两类农药的残留消解规律。结果表明,内吸性农药在培养料中消解速率为:未灭菌未接香菇菌种>灭菌接香菇菌种>灭菌未接香菇菌种;触杀性农药消解速率为:灭菌接香菇菌种>未灭菌未接香菇菌种>灭菌未接香菇菌种。培养料中内吸性农药的半衰期(8.1~27.2d)小于触杀性农药的半衰期(27.9~94.6d)。培养料添加农药的方式施用,香菇子实体中内吸性农药的残留浓度增加,触杀性农药的残留浓度则逐渐减少。多菌灵、噻菌灵和腐霉利的最终残留浓度分别为0.088~0.154、0.103~0.151和0.080~0.142mg/kg;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氟氯氰菊酯的最终残留浓度低于检出限,仅腐霉利在香菇中的最终残留量高于欧盟的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s)。香菇子实体喷洒农药的方式施用,6种农药的残留浓度都逐渐减少,内吸性农药的半衰期(11.7~25.6h)小于触杀性农药(44.1~68.2 h),上述6种农药的最终残留浓度分别为 0.642~0.905、0.130~0.452、0.379~0.472、0.039~0.098、0.022~0.038和0.024~0.042 mg/kg,仅多菌灵和噻菌灵的最终残留量低于欧盟的MRLs。2.模拟商业干制方式对香菇进行晒干和烘干,研究干制过程中两类农药的残留变化规律及加工因子(Processing factor,PF)的变化。再对烘干后的香菇进行复水处理,研究时不同pH值溶液复水干香菇后6种农药的残留浓度。结果表明,在晒干和烘干过程中,仅噻菌灵在香菇晒干的第20 d时PF<1。香菇经20 d晒干后,内吸性农药的PFs(0.42~1.71)小于触杀性农药的PFs(3.77-4.93)。香菇经20h烘干后,内吸性农药的PFs(2.47~4.10)小于触杀性农药的PFs(4.56-5.73)。烘干过程导致代谢产物5-羟基噻菌灵的残留浓度增加。2%食用碱溶液(40℃,150 min)复水干香菇后,6种农药的PFs(0.03~0.07)最小,该方法做为家庭复水干香菇的推荐方法。3.模拟商业香菇罐头加工过程,研究罐头加工过程中两类农药和2种代谢产物的残留变化及其PFs的变化。比较冲洗、浸泡清洗、不持续通臭氧清洗、持续通臭氧清洗及超声波清洗对香菇中6种农药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菇罐头加工过程显着降低了 6种农药的残留浓度(P<0.05),整个加工过程中内吸性农药的PFs(0.18~0.27)小于触杀性农药PFs(0.47~0.59)。5-羟基噻菌灵的残留浓度在加工过程中变化不显着,而灭菌过程使多菌灵的代谢产物2-氨基苯并咪唑的残留浓度显着增加(P<0.05),其PF>1。冲洗、不持续通臭氧水清洗、持续通臭氧水清洗和超声波清洗导致香菇中6种农药的残留浓度分别减少了 0-42.90%、6.26%~33.02%、8.56%~67.32%和24.57%~63.81%。4.模拟家庭烹饪方式对香菇进行加工处理,研究预处理(冲洗)、水煮、炒制和油炸方式对两类农药残留浓度和PF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菇在4℃贮藏过程中,内吸性农药的半衰期(37.9~47.3 d)大于触杀性农药半衰期(29.8~32.4 d);20℃贮藏过程中内吸性农药的半衰期(5.1~6.3d)小于触杀性农药半衰期(12.2~16.4 d)。香菇在水煮过程中,相同的处理时间,内吸性农药的PFs(0.26~0.77)小于触杀性农药的PFs(0.75~1.20);香菇在油炸过程中,内吸性农药的PFs(0.65~0.79)大于触杀性农药的PFs(0.21~0.59)。炒制和油炸显着增加了香菇中2-氨基苯并咪唑和5-羟基噻菌灵的残留浓度(P<0.05)。2-氨基苯并咪唑在反复使用的油中的检出浓度为0.054~0.311mg/kg。冲洗10min+水煮20min和冲洗10min+炸60 s分别作为去除香菇中内吸性农药(PFs为0.17~0.36)和触杀性农药(PFs为0.19-0.24)的推荐方法。5.结合田间试验数据和PFs对香菇及其加工产品中6种农药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香菇罐头、复水以及家庭烹饪方法处理后的香菇中每种目标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风险指数0.02%~4.08%)都低于新鲜香菇(风险指数0.29%~18.54%)。香菇烘干后,每种目标农药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风险指数0.35%~42.45%)高于新鲜香菇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风险指数0.14%~14.89%)。干香菇、香菇罐头、复水香菇和家庭烹饪方法处理后的香菇中每种目标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是可接受的(风险指数0.02%~42.45%)。

罗莉萍[7](2017)在《菜谱《ル·クルーゼでご饭を炊く》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饮食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日本的料理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日本的料理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为大众所接受,这不但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同时还促进了我国饮食业以及饮食文化的发展。现在不少人不但在日资料理店享用美食,而且还动手自己制作。市面上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日本人编写的菜谱。随着人们对此类料理的需求不断扩大,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日本菜谱被翻译并出版。然而,目前有关日本菜谱汉译方法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笔者在本实践报告中分析了在《ル·クルーゼでご饭を炊く》的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解决策略,总结了在菜谱翻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本实践报告首先简单介绍了此次翻译实践的概况,包括译前准备、实践的意义和目的、实践的方法三个部分。然后主要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对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总结。词汇方面主要考察了料理名、材料名、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法,句子方面考察了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恰当表达的句子的翻译方法以及基于日汉语序不同的特征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最后对本次翻译实践整体进行了总结。

吴茂钊[8](2016)在《贵州辣椒蘸水的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无论家庭还是餐厅,餐餐离不开辣椒蘸水。在贵州,辣椒蘸水更是"黔菜一绝",成为老百姓的饮食必备调味品,也是餐厅的"敲门砖",更是食品加工企业亟须在研发、生产、销售上重视的"新板块"。据记载,贵州种植辣椒于清乾隆年间,时间上要早于诸多今日之食辣大省;贵州辣椒品种极多,辣椒制品更是不计其数,辣椒食品开罐即可作为辣椒蘸水、蘸水原料或者佐餐小食,这为辣椒蘸水调料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辣椒蘸水作为具备黔菜风格的全省性产品,既有传统风格,又有创新发展,在制作工艺、配方、专利和品食文化等方面可圈可点之处颇多。然而,贵州辣椒制品在加工工艺、检测监测、开发利用及发展上的瓶颈也不少,亟须从学术界到餐饮企业、食品企业,在商超渠道、餐饮渠道及"互联网+"等形式下,对贵州辣椒产业化现状、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对策,提出持续发展战略及策略。针对贵州餐饮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与当下贵州推动特色农产品风行天下的大好时机对接,搭建产学研一体化机构,对工业化生产革新、强化品牌建设与销售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结合研发生产辣椒蘸水包,备战工业化产销,对优质辣椒的育种、种植、保障种植户利益、人才培养、产品宣传等方面如何保障进行了论述。充分利用"互联网+餐厅""互联网+超市""互联网+电商"等新模式,加强创新,实现辣椒蘸水食品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将改变现代家庭消费观念,也将有效推动贵州农产品风行天下、"黔货出山""黔菜出山"。

周萍,李新胜,马超,张明,古静燕,王朝川[9](2016)在《金针菇加工副产物干燥制粉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变温压差膨化技术,对金针菇加工副产物进行干燥制粉技术研究,以提高金针菇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以含水量和感官品质为输出指标,分别选取了膨化温度、抽空干燥温度和抽空干燥时间3个因素,进行L9(33)的正交设计,确定了变温压差膨化最佳条件。结果显示,变温压差膨化的最佳温度为100℃,抽空干燥温度为70℃,抽空时间为4 h,并通过超微粉碎技术制备金针菇粉。在此条件下,制得的金针菇粉含水量为3.6%,且菇香味浓,色泽保持较好。

高纯阳[10](2015)在《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休闲食品的加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一种富含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和多糖的食用菌,其味道鲜美独特,且分布广、产量高,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食用菌[1]。近年来,随着金针菇种植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食用菌加工产品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新型金针菇休闲食品的研发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实验探究两种新型金针菇休闲食品的加工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金针菇混合脆片的研制:通过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确定了原料的最佳配比和微波真空膨化工艺的最佳参数,得到最佳工艺配方。金针菇混合脆片的面团调制的最佳配方及工艺为:混合粉为糯米粉和玉米淀粉质量比2:3,金针菇浆为鲜金针菇与饮用水2:1混合打浆,金针菇浆与预混合粉按质量比5:1混合,80℃水浴15min预糊化,再与余下80%混合粉调和揉制面团。面团的调味配方为:以100g金针菇浆为标准,油10%、盐4%、糖10%、小苏打1%。压制面片的最佳厚度为3mm,最佳膨化工艺为:热风预干燥至水分含量为35%,在真空度为0.085MPa下,微波功率为750W、干燥时间为8min。在上述最佳配方和最佳工艺下得到的金针菇混合脆片产品呈淡金黄色、色泽均匀;中间均匀凸起、表面完整;质地:口感酥脆,不粘牙;味道:带有金针菇特有的微咸风味,不油腻。进行感官评定的试验者接受度最高,平均分数可达到90分。混合脆片产品的硬度为4991.21g、L值为70.7。2.金针菇纤维粉的制取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金针菇纤维粉的制取工艺为:鲜金针菇与水按1:1打浆,在0.07MPa高压、117℃高温下浸提约一小时。将过滤所得到的滤渣按重量比1:1加水再次浸提,即两次浸提法。干燥滤渣磨粉过60目筛,得到的纤维粉成品的持水力为6.51g、持油性为2.04g、膨胀力为3.6mL、休止角为38.21°(流动性良好),纤维含量达到40.65%,粗蛋白含量为 23.38%。3.金针菇纤维粉及金针菇全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通过RVA快速粘度测定仪和Mixolab混合实验仪分别对自制的金针菇纤维粉和金针菇全粉与面粉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后形成面团的性质进行探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当金针菇全粉添加量超过15%时对形成面团的特性影响较大,面团的形成时间延长、稳定时间降低,淀粉糊化特性变差,已不适用于多数低筋面制品的加工;当金针菇纤维粉添加量超过12.5%时对形成面团的特性影响较大,且随添加量的增加其影响程度大于金针菇全粉,已不适用于多数低筋面制品的加工。4.金针菇纤维酥性饼干制取工艺的探究:通过金针菇纤维粉添加量及加工工艺的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得到,金针菇纤维酥性饼干的最佳配方为:纤维粉10%、食用油25%、蔗糖20%、食用盐3%、小苏打2%。厚度3mm的方形(3cm×5cm)饼胚的最佳烤制工艺为:面火180℃、底火150℃烘烤8min,面火150℃、底火120℃继续烘烤5min,室温冷却后包装。在最佳工艺配方下制得的金针菇纤维酥性饼干具有纤维独特颗粒口感,金针菇味道浓郁。金针菇纤维酥性饼干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更独特的产品特性。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金针菇纤维酥性饼干呈棕黄色,饼干表面有明显的纤维粗糙感、较大的粗纤维颗粒明显可见,饼干表面较平整无明显塌陷,形状完整无缺角、无残渣,带有金针菇特殊香味,酥脆适口不油腻、不粘牙,有纤维特有的粗糙口感。饼干的硬度为2527.21g、L值为50.7、综合感官评分达90分。

二、生姜食品及金针菇汤料加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姜食品及金针菇汤料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金针菇种植及发展前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管理
    1.1 栽培季节选择
    1.2 培养材料的选择
    1.3 培养方式选择
        1.3.1?瓶装栽培
        1.3.2?袋装栽培
    1.4 接种
    1.5 菌丝生长管理
        1.5.1?温度
        1.5.2?湿度
        1.5.3?通风
        1.5.4?光照
    1.6 出菇管理
        1.6.1?温度
        1.6.2?湿度
        1.6.3?通风
        1.6.4?光照
    1.7 病虫害防治
2 采摘及加工
    2.1 干制加工
    2.2 盐渍加工
3 金针菇的发展前景
    3.1 金针菇加工食品
    3.2 保健产品
    3.3 富锌、富硒、富碘、富铁金针菇开发

(2)年产600吨香菇酱配方优化及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用菌发展概况
        1.1.1 食用菌生产现状及趋势
        1.1.2 国外食用菌发展及趋势
        1.1.3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暂存的相关问题及建议
    1.2 江西省食用菌产业概况
        1.2.1 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地位
        1.2.2 制约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2.3 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策略
    1.3 香菇的概况
        1.3.1 香菇的简介
        1.3.2 香菇的生长特性和贮藏方式
        1.3.3 香菇的化学成分
        1.3.4 香菇的营养价值
        1.3.5 香菇研究与应用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香辣香菇酱工艺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与设备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2.2.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2.2.3 产品各指标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年产600吨香辣香菇酱工厂设计
    3.1 引言
    3.2 厂址的规划
        3.2.1 地理位置
        3.2.2 厂址规划原则
    3.3 厂址和建设条件
        3.3.1 厂地选址
        3.3.2 厂址建设条件
    3.4 厂区总平面设计
        3.4.1 基建工程总体的布置
        3.4.2 建筑物组成及总平面布置
        3.4.3 香辣香菇酱的工厂总平面设计图
    3.5 产品生产工艺设计
        3.5.1 产品年产量与班次设计
        3.5.2 生产工艺流程图
        3.5.3 工艺操作要点
        3.5.4 产品质量标准
    3.6 物料衡算
        3.6.1 主要原辅料用量计算
        3.6.2 包装用量衡算
    3.7 设备选型
        3.7.1 设备选型所依据的原则
        3.7.2 生产加工设备选型
        3.7.3 检验室设备
        3.7.4 年产600吨香辣香菇酱生产加工车间布局图
        3.7.5 年产600吨香辣香菇酱生产工艺设备流程图
    3.8 水、电、汽衡算
        3.8.1 用水量的估算
        3.8.2 用电量的估算
    3.9 劳动组织
        3.9.1 劳动定员基本原则
        3.9.2 人员编制
        3.9.3 人员要求
    3.10 工厂卫生
        3.10.1 厂区总平面布局卫生管理
        3.10.2 工厂设施卫生
        3.10.3 生产车间卫生管理
    3.11 环境保护处理
        3.11.1 工厂污染物概况
        3.11.2 污染物治理措施
    3.12 投资估算
        3.12.1 生产设备投资
        3.12.2 净化车间装修投资
        3.12.3 其他固定资产投资
        3.12.4 流动资金估算
        3.12.5 原始投资总额
    3.13 成本估算
        3.13.1 原辅材料成本核算
        3.13.2 包装成本核算
        3.13.3 水、电成本核算
        3.13.4 工资及福利费
        3.13.5 固定资产折旧及维修估算
        3.13.6 其他费用
        3.13.7 生产成本核算
    3.14 项目收益预测
        3.14.1 全年利润计算
        3.14.2 总投资回收期计算
        3.14.3 盈亏平衡点
        3.14.4 经营安全率(η)分析
    3.1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3)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安全性综合评价及复配粉肠道干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火锅及火锅底料
    1.2 火锅及火锅底料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研究进展
        1.2.1 反式脂肪酸
        1.2.2 极性组分
        1.2.3 亚硝酸盐及硝酸盐
        1.2.4 酸价、过氧化值
        1.2.5 金属
        1.2.6 丙二醛
        1.2.7 苯并(a)芘
        1.2.8 非食用色素
    1.3 火锅底料和食用火锅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及研究进展
        1.3.1 高脂膳食及脂代谢相关基因
        1.3.2 高脂膳食与肠道菌群
        1.3.3 脂肪酸与肠道微生物
        1.3.4 膳食纤维、肠道菌群及脂质代谢
        1.3.5 花椒素、辣椒素对肠道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火锅底料和复配粉理化组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火锅底料、复配粉理化成分测定结果
        2.3.2 火锅底料油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结果
        2.3.3 火锅底料辣椒素测定结果
        2.3.4 火锅底料麻味物质测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火锅底料的危害因子检测及暴露风险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火锅底料中各危害因子的含量
        3.3.2 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膳食暴露评估
        3.3.3 暴露评估风险指数
        3.3.4 致癌风险
        3.3.5 暴露风险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危害因子的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模拟食用火锅前后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2 煮制时间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3 反复煮制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4 煮制菜品荤菜(猪肉)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5 蒸煮菜品蔬菜(莴笋叶)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生化指标、细胞因子、组织病理切片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一般生理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5.3.2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3.3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血脂、肝脂水平的影响
        5.3.4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5.3.5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血清、肝脏AST、ALT、AKP水平的影响
        5.3.6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
        5.3.7 盲肠组织病理切片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分组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6.3.2 不同分组盲肠内容物微生物Alpha和 Beta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6.3.3 核心微生物组成及相对丰度
        6.3.4 功能基因预测
        6.3.5 不同分组小鼠盲肠内容物SCFA的测定结果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小鼠肝脏组织脂代谢相关mRNA表达
        7.3.2 小鼠肝脏组织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1.全文总结
    2.论文创新点
    3.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4)变迁与融合:和田维吾尔社会中的火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和田市的介绍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和田维吾尔传统饮食文化
    第一节 和田传统饮食类别与常用食材
        一、和田维吾尔家庭饮食类别与食材
        二、和田维吾尔商业饮食类别和食材
    第二节 和田传统的烹饪方式和饮食方式
        一、和田传统烹饪方式
        二、和田传统的饮食方式
    小结
第二章 和田火锅的出现
    第一节 火锅在和田的出现
        一、和田市区维吾尔火锅店的基本情况
        二、和田火锅出现的过程
    第二节 火锅在和田的演变
        一、维吾尔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二、火锅口味的调适
    小结
第三章 接受与融合:火锅融入和田
    第一节 和田维吾尔人对火锅的接受与改变
        一、尝试
        二、接受
        三、喜爱与饮食结构改变
    第二节 火锅融入和田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
        一、喜欢吃火锅的维吾尔人越来越多
        二、聚餐时的首选
        三、火锅进入家庭
    小结
第四章 饮食文化的交融:外来饮食与本土饮食的结合
    第一节 接受与改造:和田火锅反映出的饮食文化融合
        一、和田市汉、维火锅店的对比
        二、汉、维吾尔经营者对和田火锅的看法
    第二节 接受与喜爱:和田维吾尔火锅食客与饮食文化融合
        一、和田维吾尔人对更多蔬菜的喜爱
        二、和田维吾尔人对海鲜的接受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文献检索概况
        二、国外关于校本课程和生活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国内关于校本课程和生活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生活化与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活与生活化
        二、生活化教学与生物学生活化教学
        三、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四、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四、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一、约瑟夫·施瓦布的“实践的课程模式”
        二、劳伦斯·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第四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本土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第五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
        一、斯基尔贝克的程序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程序
        三、塞勒等人的程序
        四、托马斯的程序
第三章 研究方案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预期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工具
    第五节 研究路线
第四章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环境分析
        一、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第二节 学生需求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五章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设置
        一、课程目标概述
        二、课程目标设置依据
        三、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
    第二节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二、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第六章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的实施
    第一节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第二节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案例一
        二、案例二
        三、案例三
第七章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的评价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校本课程评价概述
    第二节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第三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前调查问卷
    附录B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后调查问卷
    附录C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教材
    附录D 前测试卷
    附录E 后测1试卷
    附录F 后测2试卷
    附录G 测试成绩统计
    附录H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本身评价表
    附录I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
    附录J 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学生表现评价表
    附录K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L 学生作品剪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6种农药在香菇栽培和加工过程中残留变化规律的研究及膳食风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我国食用菌中农药残留现状
        1.2.1 食用菌中病虫害
        1.2.2 食用菌使用农药情况
        1.2.3 我国食用菌中农药残留概况
    1.3 食用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1.3.1 我国食用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1.3.2 国外食用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1.4 食用菌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4.1 我国食用菌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1.4.2 食用菌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5 农产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农药残留变化
        1.5.1 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变化
        1.5.2 农产品贮藏过程中农药残留变化
        1.5.3 农产品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变化的影响因素
    1.6 加工因子在农药膳食暴露评估中的应用
        1.6.1 加工因子的概念
        1.6.2 加工因子的研究进展
        1.6.3 农药的膳食暴露评估
        1.6.4 加工因子在农药膳食暴露评估中的应用
    1.7 香菇中病虫害及农药残留现状
        1.7.1 香菇中病虫害
        1.7.2 香菇中的农药残留现状
    1.8 6种农药的概述及在食用菌上限量标准
        1.8.1 食用菌中6种农药的残留现状
        1.8.2 6种农药的概述
        1.8.3 6种农药在食用菌上限量标准
    1.9 研究意义和内容
        1.9.1 研究意义
        1.9.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6种农药在香菇栽培过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香菇栽培条件
        2.2.2 6种农药在培养料中的消解动态
        2.2.3 6种农药在香菇中的消解动态(培养料添加农药)
        2.2.4 6种农药在香菇中的消解动态(子实体喷洒农药)
        2.2.5 农药检测方法
        2.2.6 农药半衰期和每日最大允许摄入量的计算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线性、检出限和添加回收
        2.3.2 6种农药在培养料中的消解动态
        2.3.3 6种农药在香菇中的消解动态(培养料添加农药)
        2.3.4 6种农药在香菇中的消解动态(子实体喷洒农药)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菇干制过程中6种农药的残留变化及加工因子的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试验
        3.2.2 晒干
        3.2.3 烘干
        3.2.4 复水对香菇中6种农药残留的影响
        3.2.5 农药检测方法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线性、检出限和添加回收
        3.3.2 6种农药在香菇晒干和烘干过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
        3.3.3 6种农药在香菇晒干和烘干过程后的加工因子
        3.3.4 2-氨基苯并咪唑和5-羟基噻菌灵在干制后香菇中的残留量
        3.3.5 复水对香菇中6种农药残留的影响
        3.3.6 6种农药在香菇干制和复水结合后的加工因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香菇罐头商业加工过程中6种农药残留变化及加工因子的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田间试验
        4.2.2 香菇罐头加工方法
        4.2.3 超声波清洗对香菇中6种农药残留的影响
        4.2.4 比较臭氧水清洗与其它清洗方法对香菇中6种农药残留的影响
        4.2.5 农药检测方法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线性、检出限和添加回收
        4.3.2 6种农药在香菇罐头加工过程中残留变化
        4.3.3 超声波清洗对香菇中6种农药残留的影响
        4.3.4 比较臭氧水清洗与其它清洗方法对香菇中6种农药残留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贮藏和烹饪方法对香菇中6种农药残留的影响及加工因子的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田间试验
        5.2.2 6种农药在香菇贮藏过程中的残留变化
        5.2.3 烹饪方法对香菇中6种农药残留的影响
        5.2.4 农药检测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线性、检出限和添加回收
        5.3.2 6种农药在香菇贮藏过程中的残留变化
        5.3.3 烹饪方式对香菇中6种农药残留的影响
        5.3.4 结合加工方式对香菇中6种农药残留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香菇中6种农药的膳食风险初探
    6.1 膳食暴露评估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未加工的香菇中6种农药膳食暴露评估
        6.2.2 干香菇产品中6种农药膳食暴露评估
        6.2.3 香菇罐头中6种农药膳食暴露评估
        6.2.4 烹饪后的香菇中6种农药膳食暴露评估
        6.2.5 复水后的香菇中6种农药膳食暴露评估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菜谱《ル·クルーゼでご饭を炊く》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要旨
1.はじめに
2.翻訳实践
3.翻訳実践の概况
    3.1 前期における准备
    3.2 実践の意义と目的
    3.3 実践の方法
4.翻訳実践の分析
    4.1 语汇の翻訳
        4.1.1 料理名の翻訳
        4.1.2 材料名の翻訳
        4.1.3 オノマトペの翻訳
    4.2 文の翻訳
        4.2.1 意訳
        4.2.2 语顺の调整
5.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
附件

(8)贵州辣椒蘸水的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辣椒蘸水研究和发展现状
    1.3研究意义、目的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 辣椒与辣椒制品在贵州辣椒蘸水中的发展与运用
    2.1 辣椒的发展概况
        2.1.1 辣椒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2.1.2 辣椒在贵州的发展概况
    2.2 贵州辣椒制品的发展状况
        2.2.1 烧制类辣椒制品
        2.2.2 直接加工并辅助加工成品类辣椒制品
    2.3 贵州省的辣椒系列制品
        2.3.1 腌泡糟制类发酵辣椒制品
        2.3.2 油炸类辣椒制品
        2.3.3 辣椒应用中的蒸制类
    2.4 辣椒应用中的调味品
        2.4.1 炒制类贵州辣椒调味品
        2.4.2 发酵类贵州辣椒调味品
3 贵州辣椒蘸水的产生、制作与调配特色
    3.1 贵州辣椒蘸水的制作
        3.1.1 贵州辣椒蘸水常用的配料
        3.1.2 贵州辣椒蘸水的调料
        3.1.3 贵州辣椒蘸水配汁与调制
    3.2 贵州辣椒蘸水品类
        3.2.1 贵州传统辣椒蘸水
        3.2.2 贵州专用辣椒蘸水
        3.2.3 时尚的贵州辣椒蘸水
4 餐饮发展中辣椒蘸水的现状与问题
    4.1 贵州辣椒蘸水市场与需求分析
        4.1.1 贵州辣椒蘸水的市场与需求
        4.1.2 贵州辣椒蘸水的生产与销售
        4.1.3 民间与工厂加工与销售贵州辣椒蘸水
    4.2 贵州辣椒蘸水的发展现状与产业化发展推进中的问题
        4.2.1 贵州辣椒蘸水的发展现状
        4.2.2 贵州辣椒蘸水产业化发展推进中的问题
5 贵州辣椒蘸水的发展策略
    5.1 地方政府对黔菜产业发展的重视
        5.1.1 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关怀与政府的重视
        5.1.2 民间团体合力推进黔菜发展
        5.1.3 恰逢其时的贵州特色农产品风行天下风向
    5.2 贵州辣椒蘸水的产业化推进建议
        5.2.1 成立贵州辣椒蘸水产学研基地
        5.2.2 推进生产和加工贵州辣椒蘸水产品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5.2.3 建立贵州辣椒蘸水销售渠道和产业联盟
    5.3 贵州辣椒蘸水发展策略的建议
        5.3.1 从原料到加工着手研发, 保障产品质量
        5.3.2 培养科研人员与生产技工, 保障产业发展
        5.3.3 开发贵州辣椒蘸水教材与黔菜书刊出版, 保障产业持续发展
6 结论

(9)金针菇加工副产物干燥制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金针菇菇根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
        1.2.2 金针菇菇根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优化
        1.2.3 超微粉碎
        1.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1.2.5 含水率的测定
        1.2.6 粗多糖含量测定[5-7]
        1.2.7 重金属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多因素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2 验证试验
    2.3 膨化制粉后金针菇组织结构图
    2.4 金针菇菇根膨化干燥制粉后的粗多糖、重金属含量
3 结论

(10)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休闲食品的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金针菇简介
        1.1 金针菇的常规营养价值
        1.2 金针菇的生理活性成分及其功能
        1.3 金针菇膳食纤维
    2 金针菇产品开发现状
        2.1 方便食品
        2.2 休闲食品
        2.3 日常主食类食品
        2.4 日常饮品
    3 真空微波膨化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3.1 真空微波膨化干燥技术应用原理
        3.2 真空微波膨化干燥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4 流变特性研究对面制品加工的指导意义研究进展
        4.1 快速粘度测定仪RVA对淀粉糊化特性的研究进展
        4.2 Mixolab混合实验仪对淀粉糊化特性的研究进展
    5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5.1 课题研究背景
        5.2 课题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真空微波膨化金针菇混合脆片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针菇混合脆片预处理试验结果
        2.2 金针菇混合脆片微波真空膨化实验结果
    3 微波真空膨化金针菇混合脆片质量指标
        3.1 感官描述及感官指标
        3.2 理化指标及营养指标
        3.3 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3.4 微生物指标测定结果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金针菇纤维酥性饼干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纤维粉制取工艺的研究
        2.2 金针菇纤维粉及金针菇全粉对面团流变性质的影响探究试验
        2.3 金针菇饼干配方工艺探究
    3 金针菇饼干质量指标
        3.1 感官描述及感官指标
        3.2 理化指标及营养指标
        3.3 微生物指标测定结果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四、生姜食品及金针菇汤料加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金针菇种植及发展前景浅析[J]. 常昕. 南方农业, 2021(02)
  • [2]年产600吨香菇酱配方优化及工厂设计[D]. 覃财华.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3]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安全性综合评价及复配粉肠道干预机理[D]. 郑连姬. 西南大学, 2020(01)
  • [4]变迁与融合:和田维吾尔社会中的火锅[D]. 迪丽努尔·吾普尔.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5]屏边三中有关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严学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6种农药在香菇栽培和加工过程中残留变化规律的研究及膳食风险初探[D]. 刘檀.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菜谱《ル·クルーゼでご饭を炊く》翻译实践报告[D]. 罗莉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7(01)
  • [8]贵州辣椒蘸水的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A]. 吴茂钊. 第二届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 2016
  • [9]金针菇加工副产物干燥制粉技术研究[J]. 周萍,李新胜,马超,张明,古静燕,王朝川. 食品工业, 2016(06)
  • [10]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休闲食品的加工研究[D]. 高纯阳.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生姜食品和金针菇汤的加工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