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的天津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系统

基于ArcGIS的天津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系统

一、基于ArcGIS的天津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朱飞[1](2020)在《平原河网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下水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及地下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等特征,建立平原河网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并以上海市为例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评价,提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上海市地下水位埋深及含水层渗透系数分别介于0.4~3.1 m和0.02~3.18 m/d之间,分别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增加及四周高中间低的趋势;地下水净补给量及含水层厚度分别介于0~412mm和0.52~24.60m之间,市区地下水净补给量远小于郊区,含水层厚度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水力阻力普遍介于0.08~22.8d之间,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2)上海市地下水脆弱性总体较高。“较高”和“高”等级占全市总面积45.27%,主要分布于崇明南部、浦东南部、金山等区域;“中等”等级占比为33.08%,主要分布于崇明北部、嘉定、中心城区等区域;“低”和“较低”等级所占比例为21.65%,主要分布在松江区和青浦区。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5个评价指标的有效权重与理论权重大小排序一致,每个指标去除均对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产生较大影响。(3)研究区污染源荷载较小,介于0~4.46之间。工业污染源及加油站的影响较大,且影响范围遍布于整个研究区域;畜禽养殖场、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的主要影响上海市周边区域。敏感度分析结果均表明5类污染源的有效权重与理论权重大小排序基本一致。(4)上海市地下水污染风险较小。“较低”等级广泛遍布于整个研究区域,占比为43.99%;“中等”等级和“低”等级区域面积较大,占比分别为27.68%和15.76%;较高风险区占比为11.67%,零星分布于整个研究区;高风险面积较小,仅占上海市总面积0.90%,零星分布于浦东、金山、青浦等区域。以硝酸盐为特征污染物验证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得到斯皮尔相关系数为0.84,表明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合理。

付康[2](2020)在《成都平原典型混合用地区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旌阳区处于四川盆地西部平原的东北部,处于新华系第三沉降带,成都断陷盆地的北部边缘,地下水资源丰富。全境以绵远河为界分成地形地貌差别较大的两部分,东部主要为丘陵地貌,以农业用地为主;西部为平原地貌,坐落着全区的中心城区和工业区。西部平原区城区居民生活固废随意堆放,工业区生产废水不达标排放,农业活动中化肥农药的滥用,这些都使得当地地下水极易受到污染。因此,西部平原区域亟需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和污染风险评价,为当地居民生活用水提供安全保证,并根据评估结论制定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利条件。本文以旌阳区西部平原区地下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踏勘、采样监测及相关资料收集确定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质量状况,并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水质、污染现状、污染风险方面的评估。具体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通过现场踏勘和走访收集研究区水文地质资料、污染源分布情况。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取样并对水样进行检测分析。(2)根据地下水水样的检测结果,采用F值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差,大部分地区为Ⅳ类水体,局部地区为Ⅲ类和Ⅴ类水体。区域内地下水超标的指标有总硬度、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铁和锰。其中总硬度和氨氮的超标率高达61%和75%,超标情况严重。(3)选取研究区上世纪水质分析成果为参照值,利用改进单指标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研究区地下水污染分类主要为中度污染和较重污染,两者之和占比均超过60%,污染指标为亚硝酸盐、总硬度、氨氮和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的天元镇、孝泉镇和德阳市区。(4)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主要基于地下水脆弱性,同时综合考量地下水污染荷载和地下水功能价值因素。对传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DRASTIC模型进行改进,在原有地下水埋深(D)、净补给量(R)、含水层介质影响(A)、土壤类型(S)、坡度(T)、包气带介质影响(I)、含水层渗透系数(C)7项指标基础上添加土地利用类型指标,构建新的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结合地下水污染程度进行污染荷载评价;以研究区地下水赋存量为主要因素,综合考量地下水生态敏感性、地下水水质等次要因素进行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以上各项指标的评分均依据专家评分法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基于熵权法原理熵权法确定,同时综合以上评价结果得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低的区域分布在柏隆、德新、孝感一带,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高和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石亭江及绵远河一带的河岸漫滩及Ⅰ级阶地上,两者约占研究区面积的25%。(5)最后,在上述权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Python语言进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系统界面的设计,以便后续类似区域风险评价使评价过程更加高效便捷。

侯佳均[3](2020)在《北京市平谷区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平谷区是北京市的重要应急水源地,在地下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对平谷区的地下水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正确认识平谷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并使平谷区地下水污染监控工作更具针对性,亟需对现有监测指标进行优化。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京津冀区域综合调控重点示范板块——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本论文在分析平谷区地下水环境现状及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北京市平谷区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体系进行优化,以期为北京市平谷区地下水污染防控提供方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BP神经网络法对平谷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8年3季度平谷区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较好,I、II、III类地下水占比40.35%,但IV、V类地下水占比过半,地下水水质现状不容乐观。(2)基于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平谷区地下水部分指标的超标率不容忽视,其中硝酸盐、铁(二价)、铁(三价)、锰的超标率均大于20%。亚硝酸盐、镉、浑浊度、氨氮等指标的变异系数较高,受人为影响较大,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离散程度;pH表现出弱变异性,表明其浓度在空间上分布十分稳定。K+、铁(二价)、铁(三价)、铜、铝、耗氧量、浑浊度、铅等指标呈现出下降趋势,硝酸盐、游离二氧化碳、锌、砷、汞、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电导率、总碱度等指标表现出了上升趋势,其余指标变化趋势不明显。(3)基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且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大部分指标均与第1主成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Na+、Mg2+、Ca2+、HCO3-、氨氮、氯化物、SO42-、TDS、锰、耗氧量、总硬度、电导率、总碱度等指标对综合水质状态的响应较强。(4)通过求解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的权重,并根据AHP—熵权法组合权重,确定平谷区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为硝酸盐、砷、锰、氨氮、TDS、总硬度、SO42-、铁(二价)、氯化物、耗氧量、电导率、总碱度、氟化物、铁(三价)、Na+、Mg2+、Ca2+、HCO3-、亚硝酸盐、pH。

谢哲宇[4](2019)在《南昌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下水环境响应研究》文中提出南昌作为中部省会城市之一,位于鄱阳湖之滨,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的典型示范城市,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近年来南昌市城市化水平迅速发展,表现为城镇人口、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土地利用范围、形态、结构、功能等的不断变化。且鄱阳湖经济区浅层地下水氮磷超标现象频发,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区域地质灾害等环境问题频发。故探究快速城镇化下的南昌市土地利用与地下水环境时空交互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数理统计方法、强度分析法以及综合评价指数法分别探究了南昌市城镇化、土地利用以及地下水地下水污染物的时空动态变化。之后,基于STIRPAT模型着重探讨城镇化指标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基于GIS空间统计,结合聚类分析,LSD多重检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变化。采用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和生态城镇化率对地下水进行EKC检验,分析16年间地下水质量随城镇化的演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南昌市城镇化综合得分指标体系显示南昌市城市化进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为稳步上升阶段,中期为平缓的增长阶段,最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总体上看,南昌市城镇化进程平稳向前推进。从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上看,南昌市在2000年后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逐渐加大。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的增加强度与减少强度都是活跃的。耕地的增加强度与减少强度都是平稳的,其他地类的增加强度或减少强度表现不一。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耕地的减少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从地下水质量变化趋势来看,2001-2015年间第四系地下水质量经历了先恶化后上升的趋势。水质较好区域主要分布于南钢板簧车间、省农科院和水箱厂一带。(2)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受到自然条件、经济、人口、政策和城市规划等多因素的驱动,经济发展是导致南昌市城市扩张的第一驱动力。基于不同水质指标浓度聚类分及LSD多重检验分析发现,Na+、Ca2+、Mg2+、Cl-、HCO3-、SO42-等阴阳离子的空间差异受土地利用异质性影响较小,营养盐指标受土地利用异质性影响较大。(3)从综合城镇化率与地下水水质的回归结果可知,EKC曲线在2001-2015年间呈“倒U”型的趋势,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地下水质量呈现先恶化后逐渐改善的态势。其中,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城镇化与地下水水质的回归曲线均为“倒U”型的趋势。生态城镇化与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系数F值在15年间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还未到达改善拐点,表明当前南昌市生态城镇化状况还未处于最优水平。

李巍[5](2019)在《基于MODFLOW的某再生铜工业污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再生铜工业能弥补我国铜资源短缺的状况,但生产过程中污染物会对土壤、地下水等生态环境造成潜在污染和危害。陕南山区风化裂隙水发育,地下水流受地形、地质岩性、地层结构、裂隙发育情况、沟谷切割密度等多因素控制,地下水污染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洛南环亚源铜业有限公司拟在陕西洛南县卫东工业集中区建设年处理20万吨含铜废料及技术研发项目,地处洛南县水源地的补给径流区上游,洛惠渠穿厂区而过,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本文在野外的水文地质及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建立MODFLOW地下水污染模型,开展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取得了如下成果:(1)项目区地下水分为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两类。灰岩和千枚岩等构成的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潜水占据了大部分丘陵山区,为地下水储存创造了条件。风化带下部岩体完整性好,裂隙相对不太发育,且密闭性较好,富水性及导水性较差,构成了含水层底板。通过5个钻孔的水文地质试验,计算出孔隙裂隙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为4.1667.86cm/d。(2)根据野外实验及钻孔数据并提取DEM高程数据,利用Modflow软件,建立山区水文地质概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识别与验证,得到了基本能反映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实际情况的数值模型。(3)确定了污染废水来自于初期雨水收集池和化粪池。其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COD、氨氮及Pb、Cu重金属离子。区内地下水环境敏感目标主要为洛惠渠、洛河、鼓楼河水库及厂址下游水井。(4)初期雨水池模拟情景采取示踪剂30天短时注入模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超标晕在30天时最大,Pb类污染物的污染超标范围在切断污染源后会减小,浓度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小直至未检出,Cu类污染物切断污染源后,检出范围污染晕会随着时间先增大,再到未检出。COD类污染物的污染超标范围在切断污染源后会减小,检出范围污染晕会随着时间先增大,再到未检出,污染晕沿着沟道水流方向呈狭长羽状分布并向下游运动。化粪池模拟情景采取示踪剂持续注入模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污染物超标晕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超标范围持续增大,COD、氨氮类污染物污染晕沿着沟道水流方向呈狭长羽状分布;污染浓度距点污染源距离越大,浓度越小。

马晋[6](2019)在《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及预警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地下水遭受了严重的污染,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市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是连接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的纽带。本文针对近年来平谷区工农业生产、城镇化发展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对平原地区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1)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条件相关资料的调研和地下水水样的检测分析;(2)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3)地下水固有脆弱性、污染源荷载、功能价值以及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4)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构建。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分别采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平谷区平原地区地下水质量无机评价指标中氯化物、铬(VI)、锰、砷、汞、挥发性酚类、氰化物和耗氧量这8项指标在所有采样点位均为I、II、III类水,铁、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氟化物、氨氮、总硬度等6项指标出现IV类和V类水的采样点较多;地下水综合质量为II类和III类水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76.84%,IV类和V类水的样品数占比为16.19%,仅有6.97%的水样评价结果为I类水。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指标为硝酸盐、铁、氨氮和总硬度;地下水综合污染程度以中度污染为主,其次为较重污染和轻度污染,仅出现2处严重污染点。(2)采用DRASTIC模型进行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平谷区平原地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分区以中等脆弱性区为主,其次是较高和高脆弱性区,较低脆弱性区分布范围最小。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指标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的最主要因素为包气带岩性,其次是地下水埋深。(3)根据地下水污染源特征调查结果开展污染源荷载评价,结果表明,平谷区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源荷载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而东、西部地区污染源荷载相对较弱;根据地下水质量和富水性评价结果,采用矩阵叠加法进行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功能价值总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地下水资源总体较为紧缺,水质状况相对较好,地下水开采程度较高。(4)综合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污染源荷载评价和功能价值评价结果,采用矩阵叠加法进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平谷区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分区以较高污染风险区为主,其次是中等和高污染风险区,较低污染风险区分布范围最小。将硝酸盐作为特征污染物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污染风险与硝酸盐浓度之间为强相关性,评价结果有效可靠。(5)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地下水污染概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平谷区平原地区四个含水层组地下水中对污染发生与否产生较大影响的指标基本一致;四个逻辑回归模型的伪R2均达到了较高水平,模型很好地拟合了监测数据;模型对地下水污染发生的判对率和总体预测准确率均在90%以上,模型的预测结果较好。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四个含水层组地下水中对污染程度产生显着影响的指标基本一致;四个逐步回归模型的拟合度均在0.3以上,模型对污染程度等级指数的拟合情况良好;模型的Durbin-Watson统计量均达到检验标准,模型对污染程度的解释能力较好。(6)综合回归分析所得的地下水污染可能性与污染程度定量评价结果,划分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预警等级,结果表明,平谷区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预警等级以三级为主,其次为二级和四级预警,一级和零级预警空间分布较少。四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在平谷城区及周边、研究区西南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地下水污染程度和水质恶化趋势比较严重。

王咏铃[7](2018)在《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在典型区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质的安全与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定、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而国家与社会的长期发展及稳定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必然要回归到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管理层面。水资源评价又是进行水资源合理调配与行政部门管理的基础,故本文中对水资源的评价、管理做了部分研究工作。本文通过阅读、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结合中国河流污染治理、管理及地下水管理的现存问题,提出未来地表、地下水及二者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研究与管理发展的新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水质与水量评价: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海河流域平原区目前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如水量短缺、流域水质污染加剧、地下水开采严重等。本文将对海河流域的核心地市——北京市平原区进行水质、水量的相关评价研究。①在对北京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质评价时,选用了最能体现小样本监测数据间关系的灰关联评估法作为评价方法,此法在资料较少的情况下更具有实用性。②本文提出了地表-地下水水质水量联合评价概念,针对这一系统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体系,采用了多级可拓评价方法对系统的整体安全度进行评价,更加方便直观。(2)河流水污染治理及管理:以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的河段水污染问题为基础,对近年来河段主要污染项目—高锰酸盐指数(CODMn)进行浓度及入河总量分析,提出了入河污染物浓度总量控制概念,并对阜阳闸至颍上闸河段的水功能区环境容量进行估算。根据最不利条件,提出一套兼顾水质浓度控制与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评价方案及控制模型,探讨了目前沙颍河段污染项目浓度单一控制抑或是总量单一控制的矛盾,对未来河流污染的治理管理提供了一定参考。(3)地下水可开采利用研究:以新疆典型干旱区—焉耆县为例,从生活、生产及生态三个方面的预测需水量,并计算不同设计水平年的供水量,通过供需水量平衡分析计算出各规划年的全年缺水量以及最大缺水月份的缺水量;然后结合地下水水量平衡原理,进行均衡分析,推求出地下水可开发量,可知该区域地下水存在严重超采的现象,若不及时得到管理,地下水生态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本文综合考虑地下水资源环境相关的生态问题及地下水开采、地下水资源分配问题,最后提出了一套针对研究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思路与方案。

赵光帅[8](2016)在《乌蒙山区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南部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其复杂、多变、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和不断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很大瓶颈。本文以乌蒙山区赫章县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基础,初步建立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基于ENVI、ARCGIS软件,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评价,获得以下认识:1、运用ENVI对遥感信息提取法,解析了赫章县岩石裸露率、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坡度等生态环境地质条件,通过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相结合探讨了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及成因。2、根据赫章县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问题,建立了目标层、要素层、指标层3个层次的结构模型,提出了石漠化、地质灾害、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地下水环境、植被生态功能5个要素层和岩石裸露率、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等16个指标层构成的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因子图层叠加功能对地质灾害、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地下水环境等单要素层进行赫章县生态环境地质区划。4、运用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基本原理,结合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5大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集成评价,将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划分为优、良、好、差、极差5个大区16个亚区,并对各亚区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治理进行综合评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地质支撑。

吴金权[9](2014)在《基于GIS的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系统设计 ——以丰都雪玉洞地下河系统为例》文中认为岩溶地下水作为岩溶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岩溶环境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由于岩溶地下水环境具有脆弱性特征,同时受到岩溶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工农业生产中废弃物过度排放以及岩溶地区土地不合理利用的影响,使岩溶地下水环境受到极大破坏,使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岩溶地区地下水环境都面临严重危机。因此,研究岩溶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机理、表现特征、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将对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和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就是通过分析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指标变化,动态评价岩溶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岩溶地下水环境污染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首先,对2013年至2014年的水文数据、气象数据和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处理,并重新调查绘制了雪玉洞流域水文地质图和土地利用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Geodatebase和SQL Server数据库,建立雪玉洞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数据库。其次,在水质灰色评价模型基础上,引入信息论中的最大熵原理,建立可以满足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岩溶地下水环境基于熵的灰色评价模型,以实现对岩溶地下水环境和岩溶地下水水质进行数学评价。最后,以GIS为技术平台,以Visual Studio2010作为程序开发环境,开发了基于GIS的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环境评价模型与GIS的有机集成,为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提供一体化和可视化的技术平台。本次研究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分析方法、信息论和和计算机技术,以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数据库为基础,以地下水环境评价模型体系为支撑,以GIS技术为手段,研究开发了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系统,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引入基于熵的灰色评价模型分别对岩溶地下水环境和岩溶地下水水质进行定量计算,发现两者的计算结果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由此可以推论,我们既可以通过岩溶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对岩溶地下水环境进行直接评价,也可以通过评价岩溶地下水水质,进而实现对岩溶地下水环境进行定性评价。基于熵的灰色评价模型具有普适性,它能够运用于地下水环境与地下水水质等多个领域。(2)建立了基于Access和SQL Server技术的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系统数据库,包括GIS数据库、环境信息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GIS库主要用来存储GIS空间数据和与其相关的属性数据,环境信息数据库用于存储岩溶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用户信息和日志信息。(3)基于数据库技术、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模型及计算机技术,开发了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系统。该系统具有管理、查询、分析、评价、检索和表达等功能,并实现了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模型与GIS平台无缝集成,解决了传统岩溶地下水环境信息系统中的智能化评价难题,提高了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与信息管理的效率和精度,为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技术支撑。

郭晋燕[10](2014)在《吉兰泰沙漠盆地地下水环境特征及高氟区饮用水安全风险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区,具有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的特殊地理空间格局。高山峻岭环绕的沙漠盆地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盆地中绿洲农牧业发展条件优越,人口相对密集,另一方面,干旱气候环境下复杂多变的地下水系统造成地下水氟离子富集和盐分的积累,地下水氟中毒性疾病已经成为了西北沙漠盆地区分布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种地域性病症。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高原东南边缘的吉兰泰沙漠盆地作为研究区,将吉兰泰盆地划分为乌兰布和沙漠牧区、查哈尔滩沙漠绿洲农业区、吉兰泰盐湖工业区三个地下水环境功能区,采用野外调查与现场、室内实验结合的研究手段,综合各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吉兰泰沙漠盆地地下水环境演化,氟富集、迁移规律、行为特征及氟环境健康风险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以结晶动力学的冰冻降氟理论为指导,通过冰冻试验研究了冰冻温度、冰冻时间对降氟效果的影响及高氟高矿化劣质水降氟脱盐规律;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制了适用于西北沙漠地区的冰冻降氟设备。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沙漠盆地地下水氟地球化学理论和降氟技术等方面一些关键科学难题,从而为吉兰泰农牧区科学用水、保护和改良水质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为其它西北沙漠类似地区地下水环境演化研究及高氟劣水改良提供借鉴与参考。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1)阿拉善盟境内的吉兰泰沙漠盆地是一个沿北东-西南向展布的断陷盆地,其地下水系统由基岩山区、山前倾斜平原、古湖积平原及沙漠带四个次级地下水系统组成。贺兰山、巴音乌拉山和淖尔套台融雪和降水及黄河侧向补给是区域地下水和地表盐湖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主要流向为由盆地边缘指向盆地中心。第四系承压水在向盆地中心运移的过程中,部分以越流的形式补给上覆潜水含水层。吉兰泰镇工业用水井的和查哈尔滩农业灌溉井的地下水超量开采是区域地下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吉兰泰沙漠盆地地下水位动态特征表现为:由盆地边缘到湖盆内部潜水埋深逐渐变浅,变化范围为0.239.47m。查哈尔滩绿洲灌区潜水年下降0.27m0.45m;吉兰工业区承压水位年下降值为0.20.4m,潜水年下降0.2m,盐湖自流泉消失,沙漠腹地潜水年下降0.12m。吉兰泰工业区和查哈尔滩绿洲等工农业用水增加是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从而造成沙漠盐湖高矿化地下水向绿洲灌区方向入侵。(3)吉兰泰沙漠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沿地下水径流方向有明显的分带性,反映地下水从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水质由好变差的一般演变规律;潜水的矿化度和氟离子含量也符合从补给区到径流区再到排泄区逐渐增大的规律;60.5%的地区潜水中氟离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健康。此外,承压水中氟离子含量明显高于潜水。(4)查哈尔滩绿洲水化学场总体向盐化和碱化以及地下水化学类型趋于复杂化、水质变差的方向演化,表现为Ca2+、Mg2+离子基本达到饱和,HCO3-虽有增加,但相对含量在减少,Na+、SO42-、Cl-和F-离子含量显着增加,水井的硝酸盐含量和盐碱度也呈上升趋势。由于大规模的采盐和常年的人工补水,吉兰泰盐湖晶间卤水的Na+、Mg2+和Cl-等离子浓度的变化呈下降趋势。(5)潜水的氟离子含量具有从山前补给区到径流区再到沙漠盆地中心排泄区逐渐增大的分带性总体规律。在局部地段,受微地貌和水动力条件控制,高氟区分布着氟含量低的安全岛:沙漠盆地中心次级小盐湖区地下水氟离子呈环形岛状分布,高氟区内出现沙丘低氟环;沿古河道分布着条带形岛状低氟区。(6)山区基岩及沙漠风沙土是吉兰泰沙漠盆地潜水中氟的主要来源,大陆性干旱气候和沙漠盆地封闭式地下水系统是形成高氟环境的根本条件。在地形地貌及地下水径流、潜水埋深、毛细上升高度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类水事活动改变了氟富集、迁移过程和行为特征。地下水氟离子含量与(K++Na+)/(Ca2++Mg2+)比值呈正相关关系,与pH值没有明显的正负相关关系,而与矿化度之间关系复杂,并不严格体现正相关性关系。同一矿化度水平下,硬度越高,Ca2+含量越大,F-含量越小。(7)借鉴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建立了地下水氟环境质量分区评价模型:Fi=αWi+βSi,选取降水量、地形、地下水位埋深、含水层岩性、(K++Na+)/(Ca2++Mg2+)比值、蒸发量六个危险性评价因子,及人口密度、16岁以下人口比率、56岁以上人口比率三个易损性评价因子,在ARCGIS9.3[TM]软件平台上应用信息量法和层次分析法实现了研究区地下水氟环境质量分区。在氟的环境质量分区基础上,以污染因子的非致癌风险指数作为参考值进行了氟的水质健康风险评价。高风险区位于湖盆中心和巴彦乌拉山北侧山前,面积3587.23km2,占研究区面积的30.7%,地下水中氟离子含量超标严重。(8)以结晶动力学理论和分子扩散理论为基础,建立氟离子迁移规律的微观数学模型,晶体生长速度参数、氟离子扩散速率,冰冻降氟过程中结晶排斥作用是冰冻降氟结晶关键技术参数,而冰中的氟离子含量决定于原溶液的浓度、冰冻温度、结冰率和冰冻历程。以人工制冷系统为模拟自然冰冻环境,以自配高氟水、高盐度水为基本水样,进行多组平行冰冻降氟实验。总结出不同冷冻温度、时间和不同浓度溶液等各种冷冻条件与降氟效果之间的影响规律。(9)野外现场采集5个潜水高氟或高矿化劣质水井样,冰冻降氟验证性实验表明:冰冻法对降氟和脱盐均有明显效果,天然水样的复杂性和高矿化度会使降氟率进一步下降。高氟高矿化度水样在一次冰冻实验的情况下,一次性降氟和脱盐后,达不到饮用水标准。(10)根据降氟脱盐率、冰冻温度、氟浓度等关键技术参数,充分利用西北内陆的天然冷能资源,设计出低温室外自动制冰降氟设备和通用室内自动饮用水降氟设备。这两套设备可实现将高氟劣质水冰冻降氟脱盐,水质达到了饮用水标准。

二、基于ArcGIS的天津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rcGIS的天津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平原河网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1.2.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1.2.3 污染源荷载评价
    1.3 文献总结与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地层构造
    2.2 研究方法
        2.2.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体系及方法
        2.2.2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价体系及方法
        2.2.3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2.2.4 敏感度分析
        2.2.5 评价结果验证方法
第三章 上海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3.1 地下水脆弱性单项指标评价
        3.1.1 地下水位埋深
        3.1.2 净补给量
        3.1.3 含水层厚度
        3.1.4 水力阻力
        3.1.5 含水层渗透系数
    3.2 评价指标的权重
    3.3 地下水脆弱性综合评价
    3.4 DRAHC模型评价结果的敏感度分析
        3.4.1 单参数敏感度分析
        3.4.2 地图移除敏感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价
    4.1 研究区域污染源概况
    4.2 单个污染源荷载评价
        4.2.1 工业污染荷载评价
        4.2.2 垃圾填埋场污染荷载评价
        4.2.3 危险废物处置场污染荷载评价
        4.2.4 加油站污染荷载评价
        4.2.5 畜禽养殖场污染荷载评价
    4.3 综合污染源荷载评价
    4.4 污染源荷载评价结果敏感度分析
        4.4.1 单参数敏感度分析
        4.4.2 地图移除敏感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及结果分析验证
    5.1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5.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验证
    5.3 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
        5.3.1 总体思路和原则
        5.3.2 污染源风险管控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成都平原典型混合用地区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的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环境现状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
    2.2 研究区地质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岩组
        2.3.2 地下水动态及埋深
        2.3.3 地下水补给方式
        2.3.4 径流与天然排泄方式
    2.4 研究区域环境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第3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现状评价
    3.1 地下水现状采样监测数据
    3.2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3.2.1 地下水质量评价指标及标准
        3.2.2 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
        3.2.3 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3.3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3.3.1 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及参照值的确定
        3.3.2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3.3.3 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
第4章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4.1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地下水脆弱性
        4.1.2 地下水污染荷载
        4.1.3 地下水功能价值
    4.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指数的确定
        4.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3 污染风险综合指数的确定
    4.3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
        4.3.1 污染风险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4.3.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4.3.3 地下水污染荷载评价
        4.3.4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
        4.3.5 污染风险综合评价
    4.4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4.4.1 污染防治分区
        4.4.2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建议
第5章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软件的开发
    5.1 Python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5.2 基于Python的权重计算软件的开发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北京市平谷区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水质评价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污染指标优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北京平谷区地下水水质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背景
        2.1.2 水文地质概况
        2.1.3 北京平谷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 地下水水质现状
        2.2.1 数据来源
        2.2.2 BP神经网络方法评价地下水水质
    2.3 污染源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平谷区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体系构建
    3.1 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3.3 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3.1 平谷区现有监控指标分析
        3.3.2 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优化的思路
    3.4 主要研究方法
        3.4.1 主成分分析法
        3.4.2 AHP—熵权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平谷区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优化
    4.1 基于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
        4.1.1 地下水污染指标的检出率分析
        4.1.2 地下水污染指标的超标率分析
        4.1.3 地下水污染指标的变异程度分析
        4.1.4 地下水污染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
    4.2 基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
        4.2.1 地下水污染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2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优化平谷水质监控指标
    4.3 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优化
        4.3.1 结果评分标准的确定
        4.3.2 AHP—熵权法权重的确定
        4.3.3 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优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南昌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下水环境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创新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作用关系
        1.2.2 城市化与地下水环境的作用关系
        1.2.3 土地利用与地下水环境的作用关系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水文、气象
    2.3 地形地貌
第3章 南昌市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作用关系
    3.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南昌市城市化进程的演变特征
        3.2.1 综合城镇化演变特征
        3.2.2 子系统城镇化演变特征
    3.3 南昌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
        3.3.1 间隔层次变化
        3.3.2 地类层次变化
        3.3.3 转变层次变化
    3.4 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的作用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昌市城镇化进程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演化规律
    4.1 研究方法
    4.2 南昌市地下水时空演变特征
        4.2.1 数据来源及分析
        4.2.2 地下水水质时空演变特征
    4.3 城市化与地下水的EKC曲线拟合分析
        4.3.1 以人口城镇化为解释变量
        4.3.2 以经济城镇化为解释变量
        4.3.3 以空间城镇化为解释变量
        4.3.4 以社会城镇化为解释变量
        4.3.5 以生态城镇化为解释变量
        4.3.6 以综合城镇化为解释变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昌市土地利用与地下水环境的作用关系
    5.1 采样点位
    5.2 研究方法
    5.3 土地利用对地下水水质的作用关系
        5.3.1 水质浓度变化特征
        5.3.2 土地利用和地下水环境作用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MODFLOW的某再生铜工业污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及工程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区域水文地质
    2.6 工程概况
第三章 评价区环境水文地质勘查及条件
    3.1 环境水文地质勘查与试验
        3.1.1 水文地质钻探
        3.1.2 常水头注水试验
        3.1.3 渗水试验
        3.1.4 包气带特征
        3.1.5 洛惠渠与地下水的关系
    3.2 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
        3.2.1 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埋深及其基本特征
        3.2.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动态特征
第四章 基于Modflow地下水数值模型构建
    4.1 地下水流模型
    4.2 溶质运移模型
    4.3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第五章 地下水污染模拟及预测
    5.1 污染源分析
    5.2 模拟A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
        5.2.1 正常工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5.2.2 非正常工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5.2.3 敏感点分析
        5.2.4 评价结论
    5.3 模拟B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
        5.3.1 正常工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5.3.2 非正常工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5.3.3 敏感点分析
        5.3.4 评价结论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及预警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4 地下水污染预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1.4 水文条件
    2.2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2.1 地层条件
        2.2.2 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含水层结构
        2.2.3 平原区第四系含水层组划分
        2.2.4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2.5 地下水动态特征
第3章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3.1 地下水质量评价
        3.1.1 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
        3.1.2 地下水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依据
        3.1.3 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
    3.2 地下水污染评价
        3.2.1 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及评价依据
        3.2.2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3.2.3 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
第4章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4.1 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
        4.1.1 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方法
        4.1.2 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结果
        4.1.3 评价指标敏感度分析
    4.2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价
        4.2.1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价方法
        4.2.2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价结果
    4.3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
        4.3.1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方法
        4.3.2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结果
    4.4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4.4.1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
        4.4.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及验证
第5章 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构建
    5.1 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构建方法
        5.1.1 逻辑回归分析
        5.1.2 逐步回归分析
    5.2 地下水污染预警指标
    5.3 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构建
        5.3.1 地下水污染预测逻辑回归模型
        5.3.2 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逐步回归模型
    5.4 地下水污染预警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在典型区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国家需求
    1.1.2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的概念及思路
1.2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1 地表水质量评价与管理问题
    1.3.2 地下水开采利用与管理问题
    1.3.3 地表-地下水环境评价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2.1 水质水量评价的理论框架
    2.1.1 地表水水质评价标准
    2.1.2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
    2.1.3 地表、地下水水质、水量的评价方法
2.2 水质水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及等级分类
    2.2.2 水质水量评价指标集合
    2.2.3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2.3 浓度与污染物总量联合评价的方法
    2.3.1 浓度控制方法
    2.3.2 总量控制方法
    2.3.3 浓度及入河污染物总量联合控制方法
2.4 干旱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研究方法
    2.4.1 需水量预测计算
    2.4.2 可供水量预测计算
    2.4.3 地表水供需平衡分析
    2.4.4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2.4.5 地下水排泄量计算
    2.4.6 地下水均衡分析 水质-水量评价在北京市的应用
3.1 研究区域及基本情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水文气象概况
    3.1.3 水文及地质构造特征
    3.1.4 地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环境问题
3.2 地表水水质水量联合评价
    3.2.1 地表水水质评价
    3.2.2 地表水水资源量评价
3.3 地下水水质水量联合评价
    3.3.1 地下水水质分析评价
    3.3.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3.4 地表、地下水环境系统安全度联合评价
    3.4.1 确定指标权重
    3.4.2 关联度计算
    3.4.3 安全等级评定
3.5 本章小结 浓度与污染物总量联合评价在沙颍河的应用
4.1 研究区域及基本情况
    4.1.1 自然地理位置概况
    4.1.2 水文气象概况
    4.1.3 区域水环境状况
4.2 污染物浓度与入河总量联合控制研究
    4.2.1 研究所用资料
    4.2.2 水质现状评价
    4.2.3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4.2.4 浓度及入河污染物总量联合控制分析
4.3 本章小结 地下水可开采量研究在新疆典型干旱区的应用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情况
    5.1.2 水文气象及水文地质概况
    5.1.3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地下水环境危机
5.2 研究区供、需水预测及水量平衡分析
    5.2.1 需水量分析
    5.2.2 供水分析
    5.2.3 水量平衡分析
5.3 地下水均衡分析与可开采量研究
    5.3.1 地下水资源均衡分析
    5.3.2 地下水可开采量
5.4 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5.4.1 地下水开采方案
    5.4.2 井渠结合灌溉模式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8)乌蒙山区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1.2.3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主要方法与应用尺度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概况
        1.4.1 气候特征
        1.4.2 水文特征
        1.4.3 植被
        1.4.4 社会、人口、经济状况
第2章 赫章县生态环境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
        2.3.1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4 矿产资源
第3章 赫章县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3.1 石漠化
        3.1.1 石漠化调查研究方法
        3.1.2 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选择
        3.1.3 石漠化定量评价
        3.1.4 石漠化分布及演变特征
        3.1.5 石漠化评价分区
    3.2 地质灾害
        3.2.1 地质灾害特征、分布、成因
        3.2.2 地质灾害定量评价
        3.2.3 地质灾害评价分区
    3.3 矿山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3.3.1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
        3.3.2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模型
        3.3.3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定量评价
        3.3.4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区划
    3.4 地下水环境问题
        3.4.1 地下水环境评价指标
        3.4.2 地下水环境评价模型
        3.4.3 地下水环境定量评价
        3.4.4 地下水环境质量区划
    3.5 植被生态功能分析
        3.5.1 植被生态功能评价指标
        3.5.2 植被生态功能评价模型
        3.5.3 植被生态功能定量评价
        3.5.4 植被生态功能分区
第4章 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4.1 县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
    4.2 生态地质环境定量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4.2.3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4.3 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3.1 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总体评价
        4.3.2 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分区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参与课题
论文发表(第一作者)

(9)基于GIS的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系统设计 ——以丰都雪玉洞地下河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3 技术路线、组织结构
        1.3.1 技术路线
        1.3.2 论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
        2.1.1 系统分析
        2.1.2 系统目标
        2.1.3 设计原则
    2.2 系统构成与功能设计
        2.2.1 系统构成
        2.2.2 系统功能设计
        2.2.3 体系结构
        2.2.4 系统功能模块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数据库
    3.1 岩溶地下水环境数据库概念
        3.1.1 数据库概念
        3.1.2 数据库的特点
        3.1.3 数据库管理系统
    3.2 岩溶地下水环境数据库设计
        3.2.1 需求分析
        3.2.2 概念设计
        3.2.3 逻辑设计
        3.2.4 物理设计
        3.2.5 数据库实施和使用
    3.3 岩溶地下水环境数据库建立
        3.3.1 研究区基本状况
        3.3.2 空间数据库建立
        3.3.3 属性数据库建立
        3.3.4 调试运行
    3.4 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数据库维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模型
    4.1 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4.2 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方法
    4.3 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模型设计
    4.4 模型集成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溶地下水环境数据分析
    5.1 数据采集和实验方法
        5.1.1 数据采集点的设定
        5.1.2 数据分析方法
    5.2 昼夜监测分析
    5.3 岩溶地下水环境分析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实现与应用
    6.1 基于VS平台的GIS二次开发
    6.2 系统功能实现
        6.2.1 系统基本功能
        6.2.2 数据库功能
        6.2.3 环境智能评价功能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主要创新点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吉兰泰沙漠盆地地下水环境特征及高氟区饮用水安全风险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西北沙漠盆地地下水资源环境及饮用水水安全问题
        1.2.2 地下水氟水文地球化学及风险评价
        1.2.3 饮用水氟处理及控制技术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吉兰泰盆地自然环境及地下水系统
    2.1 西北沙漠盆地概述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环境
        2.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气象
        2.2.4 水文
        2.2.5 土壤和植被
        2.2.6 社会经济
    2.3 研究区地质环境
        2.3.1 地层
        2.3.2 构造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环境
        2.4.1 含水岩组
        2.4.2 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5 人类水事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2.5.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5.2 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下水环境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特征
    3.1 地下水动态特征
        3.1.1 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井的布设
        3.1.2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3.1.3 吉兰泰镇工业区地下水动态
        3.1.4 沙漠区牧区潜水动态
    3.2 地下水化学环境特征
        3.2.1 研究方法及样品采集
        3.2.2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
        3.2.3 人类活动下地下水化学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氟地球化学行为过程
    4.1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1 潜水水样的测定
        4.1.2 承压水水样的测定
    4.2 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
        4.2.1 氟的区域性分带特征和规律
        4.2.2 氟的地域性特征和规律
    4.3 氟的富集、迁移及行为特征
        4.3.1 氟的富集条件
        4.3.2 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和行为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GIS 的地下水氟的环境质量分区和健康风险评价
    5.1 地下水氟与人类健康
    5.2 基于 GIS 的氟环境质量分区评价
        5.2.1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内涵
        5.2.2 氟的环境质量危险性区划信息量法模型
        5.2.3 氟的环境人群易损性区划层次分析法模型
    5.3 氟的环境质量分区评价指标体系
    5.4 基于 GIS 的氟环境质量分区评价的实现
        5.4.1 地下水氟的危险性评价
        5.4.2 地下水氟的人群易损性评价
        5.4.3 地下水氟的环境质量分区评价
    5.5 地下水氟的水质健康风险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牧区饮用水冰冻降氟的实验与实践
    6.1 冰冻分离技术概况
    6.2 基于结晶动力学的冰冻降氟理论研究
        6.2.1 高氟水冰冻分离技术的物理化学基础
        6.2.2 冰冻降氟结晶关键技术参数和行为过程
        6.2.3 冰冻降氟结晶动力学理论模型
    6.3 冰冻降氟实验研究
        6.3.1 实验材料
        6.3.2 实验步骤与流程
    6.4 冰冻降氟影响因素分析
        6.4.1 去离子水加氟化钠实验研究
        6.4.2 矿化度(TDS)对降氟效果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牧区高氟劣质水冰冻验证性实验及冰冻降氟技术设计方案
    7.1 牧区高氟劣质水冰冻验证性实验
        7.1.1 潜水井水样的采集
        7.1.2 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
        7.1.3 结果与分析
    7.2 牧区高氟劣质水冰冻降氟技术设计方案
        7.2.1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冰冻降氟设计思路
        7.2.2 冷冻降氟设备的设计方案
        7.2.3 家用室外冰冻降氟设备的成本分析
        7.2.4 冰冻降氟设备的适用性及优势
    7.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潜水地下水位埋深数据
    附表2 乌兰布和沙漠地下潜水水质监测成果表
    附表3 不同温度及冰冻时间下各浓度高氟水去除效果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基于ArcGIS的天津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平原河网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以上海市为例[D]. 朱飞.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2]成都平原典型混合用地区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风险评价研究[D]. 付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北京市平谷区地下水污染监控指标优化研究[D]. 侯佳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南昌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下水环境响应研究[D]. 谢哲宇. 南昌大学, 2019(02)
  • [5]基于MODFLOW的某再生铜工业污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D]. 李巍. 长安大学, 2019(01)
  • [6]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及预警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D]. 马晋.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在典型区域的应用研究[D]. 王咏铃. 武汉大学, 2018(06)
  • [8]乌蒙山区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评价[D]. 赵光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9]基于GIS的岩溶地下水环境评价系统设计 ——以丰都雪玉洞地下河系统为例[D]. 吴金权. 西南大学, 2014(10)
  • [10]吉兰泰沙漠盆地地下水环境特征及高氟区饮用水安全风险控制[D]. 郭晋燕. 长安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基于ArcGIS的天津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