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0)第四章: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0)第四章: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研究

一、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0) 第四篇 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研究 第四章 建立我国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的设想及政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关辰菲[1](2021)在《G证券公司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陈玲珺[2](2021)在《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新《证券法》颁布对民事诉讼代表人制度作出了突破和创新。特别代表人诉讼与普通代表人诉讼双轨并行是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的突出特点。为回应证券市场群体性纠纷治理的现实需求,最高人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出台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机制司法解释和规定,进一步丰富了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内容。如何保障补救与威慑双重功能的发挥,如何完善程序设计以协调处理双轨制下两类诉讼代表人的适用,如何充分保障诉讼代表人公正履职问题是制度改革与探索期无可回避的问题。过往的研究对民事诉讼法搁置一旁的代表人诉讼权限与地位、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适用率低下以及解纷效率不尽人意等现实问题作出批判,指出种种诉讼代表人制度功能局限性。现行立法解决了上述问题中的一二,但也产生了新的制度障碍,如诉讼代表人公正履职问题,双轨制适用失调等等。明确制度的价值取向,就我国目前证券民事诉讼代表人制度存在的障碍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助于分析制度障碍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章考察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史。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在群体诉讼模式中自成一派,不同于单独诉讼、共同诉讼以及诉讼代理制度。该制度增设特别诉讼代表人类型,与普通诉讼代表人组成双轨制代表人诉讼结构。新《证券法》第九十五条突破了《民事诉讼法》对于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相关规定,赋予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下诉讼代表人新的时代内涵。对特别诉讼代表人的理解需从主体资格、权利来源以及权限上重新把握。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启用特别代表人诉讼彰显制度的威慑功能,也是提高审理效率的途径之一。公正价值与效率价值形成路径各有不同,两种价值均受到制度行为主体、程序设计以及诉讼模式的影响。第二章对现行《民事诉讼法》《证券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地方法院规定进行规范分析,结合以往证券群体性纠纷诉讼案例预估制度建设可能面临的障碍。第一,选任阶段受到传统诉讼观念和制度建设经验不足的影响,无法保障代表人的公正性。第二,程序缺少诉讼代表人行为规范,突出表现为选案权不明、知情权保障不充分、监督渠道有限三大问题。第三,诉讼代表人更换规则缺失,影响诉讼期间代表人履职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第四,程序统合失调,对于退出机制、撤诉程序、裁决效力可能导致的风险防范不足,削弱制度的解纷效果。第三章剖析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障碍产生的根源,制度为了弥补传统代表人诉讼的代理困境而过度追求诉讼效率,反映出效率价值畸重而公正价值缺位的价值失衡现象。制度对公正价值保障不足,外化为程序设计对代表人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弱化,这种价值取向不利于形成程序主体分明、责任自负的良性秩序,因而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的平衡对制度构建具有必要性。行为主体作为沟通制度与价值的媒介,是化解价值冲突实现价值平衡的核心。结构二重性理论为平衡价值提供了可行思路,兼顾监督与激励两种手段可以优化程序主体责任制,明确法官职权,敦促程序有效推进和代表人公正履职。第四章基于监督与激励并存的平衡思路,对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在代表人选任程序上,完善普通诉讼代表人与特别诉讼代表人的转化规则,明确代表人的选定规则、地位与合格条件;在监督程序上,明确选案标准、规范公告与通知程序、保障被代表人异议权;在更换程序上,划分自愿退出和撤销资格两种情形下的代表人更换规则;在程序衔接上,推动代表人诉讼与和解调解、示范诉讼、先行赔付制度的对接。

张前玮[3](2021)在《激励机制对证券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金融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多层次的格局也在持续形成,加之金融与科技的相互渗透,中国证券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战略创新、投资者多样性投资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都在倒逼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证券行业在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挑战在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证券公司之间业务同质性现象严重,如何通过业务创新实现差异化发展进而实现长远发展,对证券公司特别是中小型证券公司而言,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证券公司从属于知识密集型的金融服务行业,业务转型和创新发展都离不开知识型员工。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学者们对激励机制如何影响经营绩效从理论和实证上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但这些研究较多把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金融业的研究尚有较多空白,对证券行业的研究往往是聚焦到某一家证券公司进行个案分析,因此已有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通过系统梳理2015-2019年国内88家代表性证券公司的经营数据和员工激励情况,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并根据异质性分析的思路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对证券行业激励机制如何影响经营绩效展开研究。回归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营业收入和资产周转率等常见经营绩效指标,解释变量为二元变量,表示是否实施高管绩效激励和普通职工绩效激励。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实施高管绩效激励有助于改善经营绩效,实施普通职工绩效激励则没有效果。第二,对普通职工能产生有效激励的是薪酬激励。第三,实施激励机制有助于改善经纪业务收入,但对资产管理业务收入没有影响。第四,中小型证券公司实施激励机制能有效提升经营绩效,更应提高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

张艺琼[4](2021)在《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注册制改革正式开启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重要转型,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成为证券监管的工作重心与核心理念。自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以来,沪硅产业、百奥泰、君实生物等诸多非盈利公司成功上市的案例屡见不鲜,龙腾光电、路德环境和瑞晟智能等新上市的公司在报告期间相继业绩大幅下滑,这一系列亏损上市和业绩下滑事件中值得深思的是当前对于公司上市标准和价值的评判由盈利能力等传统财务数字信息逐步转向公司未来前景、商业模式和品牌价值等非财务数字信息。2020年颁布实施的新《证券法》明确提出“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的信息披露要求,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叙述性文本信息的要求和规范上升至法律层面。这些现象和变化说明相较于传统的财务数字信息,上市公司非数字的、定性的文本信息开始不断受到重视。由于年度报告是公司对外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其在信息披露中占据核心地位,因而,年报中文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逐步引起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关注,也同时成为当前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焦点问题。能否以及如何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保证其实质上符合信息披露基本原则要求?成为当前证券市场监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和挑战。在当前证券市场监管转型背景下,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方式,是实现年报日常事后监管、充分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的创新性举措。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原则的整体框架,聚焦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这一公司外部治理视角,针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这一焦点问题,选取2015-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批量获取并深入挖掘交易所年报问询函与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从年报语调操纵、年报可读性和年报文本信息含量三个层面多维度、系统性地详细探究了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并揭示其影响机制和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最终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研究结论:(1)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能有效发挥其对公司的外部治理作用,显着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切实督促上市公司将信息披露基本原则落到实处。具体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显着降低了年报语调操纵,保证了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显着提高了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保证了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无论是纵向维度还是横向维度,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均能显着提高年报文本信息含量,促使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在实质上具备“完整性”。此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程度越严重,其越能充分发挥对管理层年报文本信息披露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和治理作用,即越能显着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2)年报数字信息与年报文本信息之间具有关联性,除了直接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还能通过约束年报数字信息操纵进而间接促进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具体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能有效降低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而降低异常乐观语调、增加年报可读性和年报文本特质性信息。相对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占主导,即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更多地会直接促进年报文本信息披露。此外,通过影响机制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年报文本相似度降低可能并非真正代表年报信息含量提高,当前学术界广泛采用年报文本相似度来衡量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方式可能并不完美。(3)在不同治理环境和内外部治理机制下,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为:非国有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低的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其年报语调操纵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市场化进程高、媒体报道数量多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的提高作用会更明显;较高的市场竞争程度下,管理层会提供更多与其他公司不同的特质性信息,提高横向维度的年报文本信息含量;而对于纵向年报文本信息含量即年报文本相似度来说,市场竞争程度较低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的影响反而更明显;媒体报道数量多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体现为:第一,本文创新性地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原则的整体框架,从年报语调操纵、年报可读性及年报文本信息含量这三个维度系统性、综合性地全面展开年报文本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丰富了针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传统单一研究视角,拓展了文本信息披露的研究外延。第二,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选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这一独特的公司外部治理方式,深入分析其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既弥补了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制约因素的研究不足,又丰富了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第三,考虑到年报数字信息与年报文本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本文将年报数字信息披露纳入研究体系,构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年报数字信息披露—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机制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缜密、完整的逻辑链条和新的经验参考。第四,依据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大数据综合应用于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研究中,扩展了传统的文本信息披露研究手段,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性地运用Python的sklearn模块构建样本公司年报特征集并实现文本向量化,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同时构建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测度变量,完善和丰富了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评价和测度体系。

梁丹[5](2021)在《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证券行业与证券公司迎来高速发展,证券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地位与作用日渐凸显,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中层管理人员作为连接企业高管和基层员工的关键,对于企业各项战略决策的执行,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甚至企业的常规运转和长久战略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绩效及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绩效。本文以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华福证券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具有分散性强、工作性质多元化、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公司因没有建立有效的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造成绩效考核评价数据片面、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难以跟上企业发展步伐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公司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华福证券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进行选题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分析了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剖析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联系不紧密、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绩效考核结果未进行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单一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通过梳理公司战略目标及中层管理人员岗位分类,完善中层管理人员的岗位说明书,运用平衡记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KPI)法优化华福证券公司级及中层管理人员考核指标,完善绩效考核的主体和周期以及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并据此提出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

焦海静[6](2021)在《A证券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证券行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无序到规范的坎坷进程,进入了相对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证券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行业,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证券行业人才队伍逐步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特点,人才流动性也不断增强,为证券公司引才留才带来了较大困难。薪酬激励机制是影响证券行业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而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对于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A证券公司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引入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弗鲁姆期望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A证券公司员工队伍分布及薪酬体系现状,并通过对部分业务条线员工的随机访谈、实地调研等,总结提炼了证券公司薪酬体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背后动因。研究发现,A证券公司存在员工薪酬水平普遍较低、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体系过于复杂、考核执行不到位、福利体系及中长期激励措施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员工职业满意度低、人才流失率高等,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针对以上问题,论文提出了A证券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原则及具体路径,从岗位职级体系、固定薪酬体系、绩效奖励、福利等方面明确了员工薪酬体系的优化方案,以期对行业相关公司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邹昌波[7](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聂宏鑫[8](2021)在《GS银行江西省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逐渐深入,资本市场也伴随着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在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脱媒的深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在市场融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已逐步发展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渠道,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商业银行依托债券市场的发展,不断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期提升综合竞争力从而在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发展债券承销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获取优质客户资源,拓展结售汇、托管等衍生金融产品业务,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因此众多商业银行已将债券承销作为在激烈市场中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产品之一。从当前的发展现状可知,债券承销业务已被各大商业银行作为战略性业务重点发展。本论文以A银行为例,从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的概念和理论入手,围绕A银行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其开展债券承销业务的内外部环境,重点就A银行自身的优势及劣势开展SWOT分析,认为A银行目前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业务具有良好的政策性支持,应借助自身的资金、资源和客户优势,通过实施集中化竞争战略、围绕重点优质客户进行营销、稳步拓展新产品和成熟业务、开展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等策略,充分把握住发展机会,并探讨其债券承销业务稳健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张钿[9](2021)在《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1990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时间的检验中逐渐发展。近29年的快速进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如今已发展成世界最大的资产市场之一,目前拥有多种类型的交易产品和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等。在这种发展速度下,中国的资本市场同样孕育了大规模的投资群体。然而,随着我国金融领域不断深入改革,证券公司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在我国金融业政策的影响下,监管层对于商业银行的参股约束逐渐放松;另一方面,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佣金逐渐下滑,对券商造成了较大的经营压力,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C类营业部的大规模扩张。此外,还包括券商之间的价格对抗,进一步加速了这个进程。文章的研究对象招商证券走在中国最早成立的券商前端,具备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经营背景。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证券经纪业务的内涵、营销特点等分析,对营业部经纪业务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此外,本文参考已有文献构建的理论模型,包括STP理论、7Ps营销组合理论等,对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的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相关问题开展分析。全文研究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大部分:(1)首先是从目标市场、价格与渠道、营销团队等方面对营业部当前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指出营业部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2)其次,本文详细分析了深笋岗营业部外在的宏观趋势及行业背景,对其业务发展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进行研究。在本部分,笔者同样对深笋岗营业部的市场类型进行划分,包括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并对这两类客户的市场潜力进行探索并加以评估,进一步明确了深笋岗营业部的目标市场、发展方向和自身定位。(3)最后,本文对深笋岗营业部与经纪业务相关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广告和公关促销、人员管理、有形展示以及服务过程策略的具体内容进行了介绍。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的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包括营销系统的构建,营销理念的形成等等。推而广之,笔者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他券商的经营发展有参考性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为整个券商体系贡献微薄的力量。

张树鑫[10](2021)在《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薪酬方案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但国内证券公司发展水平相较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尚未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为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强调:继续鼓励和引导证券公司充实资本、丰富服务功能、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技术和创新投入、完善国际化布局、加强合规风险管控,积极推动打造航母级头部证券公司,促进证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国内证券公司谋求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全力发展其投资银行业务。因为,投资银行业务是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水平是证券公司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体现。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关键是人才,同时,吸引和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离不开科学合理、体系公平并且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本论文以民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事业部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现行薪酬方案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原因并提出优化解决方案。按照这个研究逻辑,本文在调查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民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事业部的薪酬体系存在激励动力不足、员工绩效不高、竞争力下降、人才队伍不稳定等影响公司业务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重新设计职级与固定薪酬体系,调整职级薪酬的结构与类别;调整提成与奖金结构,强化事业部及公司层面的统筹权限;丰富福利与津补贴项目,增加与投资银行业务人员长期出差特点相对应的项目;探索建立以员工持股为核心内容的中长期激励机制等优化内容。同时,论文提出了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与计划。

二、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0) 第四篇 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研究 第四章 建立我国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的设想及政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0) 第四篇 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研究 第四章 建立我国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的设想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六、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概述
    第一节 历史追溯
        一、性质演化:中国式集团诉讼
        二、主体沿革:新型诉讼代表人
        三、功能嬗变:兼顾补救与威慑
    第二节 制度现状
        一、启动程序
        二、权利登记
        三、行为主体
    第三节 价值内涵
        一、公正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形成路径
        二、影响公正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因素
第二章 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障碍
    第一节 代表人选任危机
        一、诉讼代表人与代理人混同
        二、普通诉讼代表人票选缺陷
        三、投资者保护机构角色模糊
    第二节 代表人行权失范
        一、特别诉讼代表人选案权限不明
        二、被代表人知情权保障不够充分
        三、对诉讼代表人的监督渠道有限
    第三节 代表人更换缺陷
        一、普通诉讼代表人更换规则缺失
        二、特别诉讼代表人上诉动力不足
    第四节 程序统合失调
        一、退出机制无法满足程序主体性
        二、撤诉程序难以保障当事人平等
        三、裁决效力不明易导致类案失衡
第三章 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的价值选择
    第一节 价值失衡
        一、效率价值畸重
        二、公正价值缺位
    第二节 价值平衡
        一、价值平衡的既有思路
        二、结构二重性的方法论价值
        三、兼顾监督与激励的原则
第四章 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优化代表人选任程序
        一、代表人的地位界定
        二、代表人合格与推选
        三、诉讼代表人的转化
    第二节 强化对代表人的监督
        一、代表人选案标准
        二、公告与通知程序
        三、被代表人异议权
    第三节 明确代表人更换程序
        一、撤销代表人资格的更换程序
        二、自愿退出诉讼的代表人更换
    第四节 推动代表人诉讼程序衔接
        一、明确撤诉程序
        二、对接示范诉讼
        三、规范先行赔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流程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激励机制对证券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2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证券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3.1 国内证券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3.2 证券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3 证券公司未来转型发展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证券公司激励机制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与变量
    4.2 模型设定与研究假设
    4.3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4.4 异质性分析
        4.4.1 国有证券公司与非国有证券公司样本
        4.4.2 上市证券公司与未上市证券公司样本
    4.5 激励机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渠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绩效激励变量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5.1.2 企业成长和企业规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5.1.3 证券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因素
    5.2 对策建议
        5.2.1 差异化实施激励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途径
        5.2.2 重视企业成长性指标,提升资产管理和利用效率
        5.2.3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聚焦改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
        2.1.2 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
    2.2 证券交易所问询的相关文献回顾
        2.2.1 证券市场监管效果文献回顾
        2.2.2 证券交易所问询对公司的治理效应文献回顾
    2.3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回顾
        2.3.1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的测度文献回顾
        2.3.2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策略性披露文献回顾
    2.4 证券交易所问询对上市公司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文献回顾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机理分析
    3.1 制度背景
        3.1.1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2 我国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的特征分析与现状描述
    3.2 基于相关理论基础的分析
        3.2.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3.2.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3.2.3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的分析
    3.3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影响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3.3.1 交易所年报问询直接影响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3.3.2 交易所年报问询间接影响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第四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语调操纵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3.2 变量设定
        4.3.3 模型构建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4.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4.5 拓展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4.5.1 分组检验分析
        4.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4.5.3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5.3.2 变量设定
        5.3.3 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5.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5.5 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5.5.1 分组回归分析
        5.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5.5.3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6.3.2 变量设定
        6.3.3 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6.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6.5 拓展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5.1 分组回归分析
        6.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7.2 研究对策与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证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1.2 中层管理人员在证券公司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1.1.3 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日显必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3.1 绩效的概念
        1.3.2 绩效考核的内涵
        1.3.3 绩效考核体系含义
        1.3.4 常用的绩效考核方法
        1.3.5 中层管理人员含义
        1.3.6 国内外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文献综述
        1.3.7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诊断分析
    2.1 华福证券公司概况
    2.2 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界定及其构成
        2.2.1 中层管理人员界定
        2.2.2 中层管理人员构成
    2.3 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现状
        2.3.1 绩效考核维度及权重
        2.3.2 绩效考核周期
        2.3.3 绩效考核主体与考核方式
        2.3.4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2.4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2.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4.2 调查对象及调查过程
        2.4.3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联系不紧密
        3.1.2 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3.1.3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单一
        3.1.3.1 考核结果仅用于确定或调整绩效工资
        3.1.3.2 绩效考核结果未与处罚相挂钩
        3.1.4 绩效考核结果未进行反馈
    3.2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公司高层对绩效考核不够重视
        3.2.2 岗位分析基础工作不到位
        3.2.3 考核者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2.4 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第四章 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方案
    4.1 明确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的思路
    4.2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原则
        4.2.1 战略性原则
        4.2.2 客观性原则
        4.2.3 差别性原则
        4.2.4 激励性原则
    4.3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对策
        4.3.1 公司战略目标及定位的确定
        4.3.2 公司战略目标对绩效考核体系的要求
        4.3.3 公司级KPI的提取
        4.3.4 中层管理人员岗位分类
        4.3.5 中层管理人员一级考核指标设定
        4.3.6 完善中层管理人员的岗位说明书
        4.3.7 中层管理人员二级考核指标与考核指标的权重
        4.3.8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主体与考核周期设定
        4.3.9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第五章 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
    5.1 完善绩效考核组织架构,优化绩效考核职责
        5.1.1 组建绩效考核委员会
        5.1.2 理顺人力资源总部绩效考核的职责
        5.1.3 理顺各业务条线、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职责
    5.2 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5.3 加强绩效考核的相关知识培训
    5.4 追踪绩效考核的过程
    5.5 优化考核结果的反馈、申诉与面谈
        5.5.1 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申诉
        5.5.2 绩效考核结果面谈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调查问卷
致谢

(6)A证券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薪酬及其研究趋势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薪酬激励的研究
        1.2.3 关于薪酬体系的研究
        1.2.4 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薪酬概念
        2.1.2 宽带薪酬
        2.1.3 全面薪酬
    2.2 相关理论
        2.2.1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第3章 A证券公司员工薪酬体系现状分析
    3.1 A证券公司简介
    3.2 A证券公司员工分布及薪酬体系
        3.2.1 员工基本情况
        3.2.2 公司薪酬体系调整历史
        3.2.3 现行薪酬体系
    3.3 A证券公司员工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3.3.1 薪酬满意度调查
        3.3.2 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3.3.3 薪酬问题原因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A证券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方案
    4.1 A证券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原则及思路
        4.1.1 A证券公司薪酬战略的确定
        4.1.2 A证券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原则
        4.1.3 A证券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思路
    4.2 A证券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内容
        4.2.1 优化薪酬结构,合理调整人均薪酬投入
        4.2.2 进行岗位序列梳理,优化职级体系
        4.2.3 优化考核指标,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加强中长期激励建设
        4.2.4 引进企业年金机制,启动弹性福利计划
    4.3 A证券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效果
    4.4 小结
第5章 A证券公司薪酬体系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5.1 加强薪酬体系优化执行的组织保障
    5.2 完善薪酬制度
    5.3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研究展望
        6.2.1 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薪酬满意度调查
致谢

(7)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1.5 本文不足之处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2.4 金融发展理论
        2.4.1 金融发展理论
        2.4.2 金融深化理论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2.5.1 金融创新理论
        2.5.2 金融风险理论
    2.6 金融监管理论
    2.7 本章小结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4.3.1 指标选择
        4.3.2 样本与数据
        4.3.3 测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择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5.3.1 模型检验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6.1.1 基本假设
        6.1.2 博弈过程
        6.1.3 融资市场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6.2 研究假说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6.3.1 模型设定
        6.3.2 变量选择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模型检验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7.2 研究假说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7.3.1 模型设定
        7.3.2 变量选择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模型检验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8.1.1 基本模型
        8.1.2 参数校准
        8.1.3 传导机制分析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8.2.1 基本模型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8.3.1 实证模型设定
        8.3.2 变量选择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8.4.1 模型检验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监管制度
        9.2.2 完善资本监管
        9.2.3 减少监管套利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GS银行江西省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业务概述与相关理论
    2.1 我国债券市场概述
        2.1.1 我国债券市场总体情况
        2.1.2 我国债券市场运行架构
    2.2 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业务概述
        2.2.1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要产品概述
        2.2.2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概况
    2.3 发展策略研究的相关理论
        2.3.1 竞争优势理论
        2.3.2 STP理论
第三章 A银行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业务发展概况
    3.1 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江西省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业务概述
        3.2.1 经济发展概况
        3.2.2 非金融企业债券业务发展现状
    3.3 A银行基本概况及非金融企业债券业务发展现状
        3.3.1 A银行基本情况
        3.3.2 债券承销业务发展概述
    3.4 A银行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业务的必要性
        3.4.1 利率市场化改革
        3.4.2 经营模式转型
        3.4.3 风险分散
第四章 A银行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业务SWOT分析
    4.1 内部优势
        4.1.1 坚实的客户基础
        4.1.2 强大的集团优势
        4.1.3 强大的包销能力
    4.2 内部劣势分析
        4.2.1 业务发展滞后、产品结构单一
        4.2.2 专业队伍建设工作有待提升
        4.2.3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4.2.4 审批效率较低
    4.3 外部机会分析
        4.3.1 占社融规模不断上升
        4.3.2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4.3.3 国家政策支持
        4.3.4 分散风险的新路径
        4.3.5 交易商协会搭建多层次产品
    4.4 外部威胁分析
        4.4.1 同业竞争日益激烈
        4.4.2 信用违约事件增加
    4.5 SWOT矩阵分析
第五章 A银行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策略
    5.1 总体策略
        5.1.1 总体思想
        5.1.2 发展定位
        5.1.3 发展目标
    5.2 发展策略
        5.2.1 客户营销策略
        5.2.2 产品营销策略
        5.2.3 业务渠道策略
        5.2.4 组织架构与人才队伍建设策略
        5.2.5 内部流程与管理策略
        5.2.6 风险管理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证券经纪业务
        2.1.1 证券经纪业务定义
        2.1.2 证券经纪业务特点
    2.2 市场营销理论
        2.2.1 7Ps营销理论
        2.2.2 STP理论
第三章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营销的现状
    3.1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基本情况简介
        3.1.1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人力资源现状
        3.1.2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组织架构分布
        3.1.3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现状
    3.2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营销现状
        3.2.1 产品策略
        3.2.2 渠道策略
        3.2.3 价格策略
        3.2.4 促销策略
    3.3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3.1 过度依赖通道佣金
        3.3.2 营业部专业化人才匮乏
        3.3.3 产品结构单一、无法个性化定制
        3.3.4 定价不能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第四章 招商证券经纪业务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招商证券经纪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招商证券经纪业务行业环境分析
        4.2.1 竞争环境分析
        4.2.2 需求环境分析
    4.3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4.3.1 营销团队能力分析
        4.3.2 营销资金分析
        4.3.3 信息建设能力分析
    4.4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的SWOT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机会分析
        4.4.4 威胁分析
        4.4.5 分析结论
第五章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5.1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市场细分
        5.1.1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市场细分
        5.1.2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目标市场选择
        5.1.3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目标市场定位
    5.2 基于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目标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
        5.2.1 产品策略
        5.2.2 渠道策略
        5.2.3 价格策略
        5.2.4 促销策略
        5.2.5 人员策略
        5.2.6 过程策略
        5.2.7 有形展示策略
第六章 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措施
        6.1.1 职权分明的管理制度
        6.1.2 优化组织架构
    6.2 人力保障措施
        6.2.1 建立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6.2.2 建立人才培养晋升机制
        6.2.3 建立完善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6.3 科技助力金融保障措施
        6.3.1 将金融科技应用于新的业务场景
        6.3.2 加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6.3.3 精准营销线上线下客户
        6.3.4 加强证券互联网场景应用风险管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薪酬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薪酬概念
        2.1.2 薪酬管理
        2.1.3 薪酬体系
    2.2 薪酬管理主要理论
        2.2.1 古典薪酬理论
        2.2.2 近代薪酬理论
        2.2.3 现代薪酬理论
    2.3 文献概述
        2.3.1 关于薪酬内涵的研究趋向于价值对等
        2.3.2 关于薪酬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宽泛
        2.3.3 关于薪酬模式的探索受到持续的关注
第三章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现行薪酬方案评价
    3.1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简介
    3.2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现行员工薪酬方案
        3.2.1 现行基本工资方案
        3.2.2 现行提成与奖金方案
        3.2.3 现行津补贴方案
        3.2.4 现行福利方案
    3.3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现行薪酬方案的调查
        3.3.1 调查的目的
        3.3.2 调查问卷的数据
        3.3.3 调查对象的确定
    3.4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现行薪酬方案的访谈
        3.4.1 访谈的目的
        3.4.2 访谈主题的设计
        3.4.3 访谈对象的确定
    3.5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现行薪酬方案的调查数据分析
        3.5.1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
        3.5.2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3.6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现行薪酬方案的访谈结果分析
        3.6.1 访谈结果的统计
        3.6.2 访谈结果的分析
    3.7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薪酬方案存在问题的总结
        3.7.1 基本工资存在的问题
        3.7.2 提成与奖金存在的问题
        3.7.3 津补贴存在的问题
        3.7.4 福利存在的问题
        3.7.5 其他问题
    3.8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薪酬方案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3.8.1 体制方面
        3.8.2 认知方面
        3.8.3 管理方面
第四章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薪酬方案的优化
    4.1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薪酬方案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4.1.1 优化的原则
        4.1.2 优化的目标
    4.2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基本工资方案的优化
        4.2.1 基本工资优化的出发点
        4.2.2 基本工资优化的要点
        4.2.3 基本工资优化的具体方案
    4.3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提成与奖金方案的优化
        4.3.1 提成与奖金方案优化的要点
        4.3.2 奖金优化的具体方案
        4.3.3 提成优化的具体方案
    4.4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津补贴方案的优化
        4.4.1 取消保荐代表人津贴
        4.4.2 取消准保荐代表人津贴
        4.4.3 设置司龄津贴
        4.4.4 设置技术津贴
        4.4.5 调整差旅补贴
    4.5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福利方案的优化
        4.5.1 维持现有国家法定福利政策
        4.5.2 保有的公司福利项目
        4.5.3 优化的公司福利项目
        4.5.4 新增公司福利项目
    4.6 逐步实施长期激励机制
第五章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薪酬方案优化的实施保障
    5.1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薪酬方案优化的组织保障
    5.2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薪酬方案优化的宣传保障
    5.3 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薪酬方案优化的制度保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可能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0) 第四篇 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研究 第四章 建立我国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的设想及政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G证券公司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关辰菲.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制度研究[D]. 陈玲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激励机制对证券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张前玮. 山东大学, 2021
  • [4]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D]. 张艺琼. 西北大学, 2021(12)
  • [5]华福证券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D]. 梁丹. 广西大学, 2021(12)
  • [6]A证券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研究[D]. 焦海静.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8]GS银行江西省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与对策研究[D]. 聂宏鑫.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招商证券深笋岗营业部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张钿. 兰州大学, 2021(12)
  • [10]民盛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薪酬方案优化研究[D]. 张树鑫. 兰州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0)第四章: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