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合四聪治疗感冒性哮喘55例

小青龙汤合四聪治疗感冒性哮喘55例

一、小青龙汤加四虫治疗寒性哮喘55例(论文文献综述)

荣健,鲍凤和,王萱,王文欣[1](2021)在《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支气管哮喘是呼吸内科和急诊内科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各年龄段都可发病,常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具有反复性、易诱发等特点,治疗难度大。若控制不力,会反复引起呼吸道感染、喘息咳嗽,严重者甚至诱发呼吸衰竭。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文献,对中西医治疗哮喘的研究进行详细综述,以期总结经验,提高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

段彦青[2](2021)在《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的方证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整理门九章教授使用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的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层次聚类等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系统的总结和归纳门九章教授运用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的用药规律和学术特色,提炼理论特色与临证经验,为灵活运用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以及慢性疑难病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思路。方法收集联合方组以及肺系疾病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门九章教授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三年中使用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的门诊患者。详细记述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症状、既往病史、方组中每一首方剂的方名、药物组成等,建立原始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探索和总结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的证治规律特点。结果经统计,所收集的275例病例中,治疗最多的疾病依次为咳嗽、肺癌、喘证;中医症状以咳嗽、少痰、喘息、气短、恶寒、痰多、汗出等肺系症状和纳呆、腹胀、便秘、头晕、神疲乏力等脾系症状为主,其中,咳嗽症状最为多见,共计出现199次,在所有患者中占比73.13%;脉象以脉沉者最多,共计出现110次,在所有患者中占比42.5%,舌象以舌质黯者最多,在所有患者中占比41.25%;中医证型以肺脾气虚证最为多见,频数达100次。在所收集的275例治疗肺系疾病的病案中,共使用方剂571首,使用的频率超过20次的方剂依次排序为:小儿异功散、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小柴胡汤、苏子理肺汤、肾气汤、苓桂术甘汤、射干麻黄汤。使用联合方组的频率超过10次的依次排序为:小儿异功散-小柴胡汤、小儿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小儿异功散-肾气汤、小儿异功散-理中汤、理中汤-射干麻黄汤、小儿异功散-苏子理肺汤。结论1.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的适应证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临床常用于病情严重,病机复杂的肺系疾病,以肺癌、喘证以及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程较长的咳嗽为主。2.门师治疗肺系疾病以茯苓、炒白术、党参、炙甘草、陈皮五味中药为核心药物组合,即方剂“小儿异功散”;联合方组使用种类共计57种,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联合方组为小儿异功散-小柴胡汤。3.在运用联合方组治疗最多的三种肺系疾病中,治疗咳嗽最常用的是小儿异功散-小柴胡汤和小儿异功散-肾气汤,治疗肺癌最常用的是理中汤-射干麻黄汤和小儿异功散-小柴胡汤,治疗喘证最常用的是小儿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4.运用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门师组方常以“重视胃气,培土生金”立法,若有病情较为严重者当首重胃气,将顾护胃气的思路贯穿治疗的始终,联合方组之间协同增效。辨治施治的同时,应当重视外因寒邪、内伤生冷、其他脏腑病变、不良情绪、不规律的生活习惯等诸多致病因素对肺系疾病的影响,寻找疾病形成的原因,证因同治,对于肺系疾病的预后、护理,遵循温、补、养的原则,谨防小寒伤肺,温补兼施,综合调治。

袁也[3](2021)在《加味参苓白术散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肺脾两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味参苓白术散与穴位埋线联合西药舒利迭治疗肺脾两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肺功能指标、炎症相关指标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缓解药物的使用情况、复发情况,为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舒利迭)吸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参苓白术散并联合穴位埋线治疗。1个月为1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一氧化氮检测(FeNO),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应急预案使用情况,复发情况。同时记录脱落和不良事件。选用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评价疗效。结果:(1)肺功能指标(FEV1%、PEF)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肺功能(FEV1%、PEF)水平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2)炎症相关指标(FeNO)比较:治疗前后两组FeNO水平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3)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对照组腹胀便溏、倦怠乏力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喘息气急、咳嗽、咳痰、哮鸣音、自汗而黏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所有症状均与治疗前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喘息气急、咳痰、哮鸣音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咳嗽症状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胀便溏、自汗、倦怠乏力症状积分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使用应急预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使用应急预案的患者例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复发率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加味参苓白术散联合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肺脾两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肺功能水平,降低气道炎症水平,提高哮喘控制水平,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少急性发作;治疗过程中显示安全性良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穆昊[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王烈教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咳期)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王烈教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咳期)的处方,总结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方药规律,探寻新方组合的功效特点,为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烈教授门诊诊断的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咳期)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标准,结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03例病例。提取患者的基本情况情况及处方应用情况,利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平台的统计报表系统,对处方的用药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改进的交互信息法、无监督的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王烈教授治疗在临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咳期)的常用药物、高频组合及发现新处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3例病例,基本信息显示本病发病以学龄前和学龄期多见,男女比例为1.86:1。发现王烈教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咳期)的药物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五脏中肺、脾、肝为主,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有13味中药:杏仁、紫苏子、射干、前胡、地龙、白屈菜、黄芩、锦灯笼、桃仁、川贝母、冬瓜子、芦根、莱菔子。组合为:紫苏子-前胡;桃仁-杏仁;射干-地龙;芦根-冬瓜子-锦灯笼;黄芩-射干-白屈菜;莱菔子-川贝母-杏仁。并利用熵聚类挖掘出核心组合6条,演化出3组新方组合。新处方1(紫苏子、前胡、侧柏叶、枇杷叶);新处方2(白屈菜、白前、决明子、枳实);新处方3(川贝母、白鲜皮、莱菔子、芦根、全蝎、川芎、冬瓜子、锦灯笼)。分析1号为降气化痰法,2号为通腑泻肺法,3号为祛风清肺法。结论: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可视化其药物网络结构,并演化新方组合,能够更直观和明确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罗海强[5](2021)在《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喘息性支气管炎住院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本病中医证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总结其中的变化规律,促进该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微观化、精准化。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2012-2019年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患儿,共224例。按照制定的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历调查表,对患儿的性别、民族、年龄、喂养方式、发病季节及主要症状体征等研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录入Excel制表建立资料数据库,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性别:男女比例为2.61:1,男性患儿多于女性。(2)民族:民族构成比汉族>壮族>瑶族>苗族>黎族=侗族。(3)发病年龄:年龄最小为2月,最大为47月,平均年龄16.23±11.08月。年龄分段方面,年龄小于1岁病例数最多,占44.2%。(4)发病季节与节气:冬春季节发病例数最多,分别为67例(29.9%)和64例(28.6%)。发病例数前3位的节气分别为白露19例(8.5%)>立冬18例(8.0%)>雨水15例(6.7%)。(5)既往史与家族史:87例(39%)患儿有明确既往疾病史,主要疾病为喘息51例(58.6%)>新生儿黄疸16例(18.3%)>G-6-PD缺乏症15例(17.2%)>湿疹12例(13.8%);家族史方面,13例(5.8%)患儿一级亲属存在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或哮喘病史,9例(4.0%)患儿二级亲属存在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病史。2.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临床特征的关系:224例患儿中,热性哮喘病例数最多,为160例,占71.4%;寒性哮喘38例,占17.0%;外寒内热证15例,占6.7%;虚实夹杂证11例,占4.9%。各证型在性别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性哮喘与热性哮喘性别构成比均为男性多于女性。各证型在发病年龄段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性哮喘与寒性哮喘两个证型均在0~1岁患儿多见。各证型之间病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在0~14天以寒性哮喘及热性哮喘多见。各证型在喘息程度、咳嗽程度、鼻塞、涕色、痰质、便质几种症状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例患儿体征出现频率前2位的为咽红(73.7%)、湿啰音(43.7%),各证型之间舌质、舌苔及指纹、咽红及三凹征体征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型与胸片情况比较,有202例(88.0%)出现胸片异常,中医各证型胸片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CRP均以≤10mg/L为主,各证型之间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之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降钙素原及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样本中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以热性哮喘居多,男性患儿数量明显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岁左右,本病病程多在2周以内,冬、春两季为本病好发季节。中医证型与性别、病程、发病年龄具有相关性。2.喘息程度、咳嗽程度、鼻塞、涕色、痰质、便质、三凹征及咽部颜色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的辨证要点。3.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感染指标有一定相关性,CRP升高在热性哮喘及外寒内热证型多见。

温宇龙[6](2021)在《加味苍麻丸干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味苍麻丸干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9年9月-2020年12月于北京中医医院、宣武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呼吸科就诊的慢阻肺稳定期气道黏液高分泌患者(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55例,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法,按2:1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予加味苍麻丸汤剂口服,每日2次,每次200ml;对照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予羧甲司坦口服液口服,每日3次,每次10ml;治疗期4周,在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随访。疗效指标:24小时痰量、血清黏蛋白5AC(MUC5AC)含量、咳嗽咳痰评估问卷(CASA-Q)、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3月内急性加重次数。安全性指标:(1)不良事件。(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肾功能(肌酐、尿素)、尿常规、心电图。结果(1)本试验计划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慢阻肺60例,实际纳入59例,脱落4例,资料完整、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55例,试验组37例,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吸烟史、既往病史、病程及24小时痰量、血清MUC5AC、CASA-Q、FEV1%、3月内急性加重次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肾功能(肌酐、尿素)等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入组时相比,两组治疗后各时点的24小时痰量均减少(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入组时相比,试验组治疗4周后血清MUC5AC减少(P<0.01),对照组治疗4周后血清MUC5AC减少(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入组时相比,试验组治疗后的各时点的CASA-Q中的咳嗽症状(COUS)、咳嗽影响(COUI)、咳痰症状(SPUS)、咳痰影响(SPUI)均升高(P<0.01)。与入组时相比,对照组治疗后在各时点COUS、COUI、SPUS、SPUI均升高;COUS的升高在第2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OUI的升高在第12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PUS的升高在第2周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8周、第12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UI的升高在第2周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第8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2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US、COUI的差异在第12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时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US、SPUI的差异在各时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入组时相比,试验组治疗4周后FEV1%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FEV1%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入组时相比,治疗后两组的3月内急性加重次数均有减少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3月内急性加重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试验组出现1例口干、2例大便干燥,其余患者未见不良事件;对照组未见不良事件。与入组时相比,两组治疗后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入组时相比,两组治疗后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肾功能(肌酐、尿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的尿常规均无异常或异常加剧。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均无异常或异常加剧。结论(1)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味苍麻丸能减少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24小时痰量、血清MUC5AC,改善患者CASA-Q的4个领域评分(COUS、COUI、SPUS、SPUI),与羧甲司坦疗效相当。(2)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味苍麻丸在停药后维持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COUS、COUI稳定方面优于羧甲司坦;加味苍麻丸能改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FEV1%,羧甲司坦能维持患者FEV1%稳定。(3)加味苍麻丸能够有效地抑制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的气道黏液高分泌,安全性良好。

原方[7](2021)在《庞鹤教授治疗湿热型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用药规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依托“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庞鹤教授治疗湿热型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根据湿热型病势轻重程度,分为湿重于热型、湿热并重型与热重于湿型)的门诊病例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本病的患病特点,挖掘庞鹤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信息中心门诊病例系统提取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庞鹤教授治疗湿热型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病历资料。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病历资料,规范化处理病例资料,建立门诊病例信息数据库。将数据信息传输至“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运用软件“统计分析”、“方剂分析”、“聚类分析”数据挖掘功能,得到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就诊月份)、中药使用频次、功效分类、四气、五味、归经、用药模式、药物关系图及核心组合等数据。结合临床实际、总结庞鹤教授治疗湿热型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用药经验。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63位患者,获得400例门诊病例资料。一般资料中,①性别、年龄方面,163位患者中,包括女性85人(52.15%),男性78人(47.85%),女性就诊比例略高于男性,其中湿重于热型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湿热并重型、热重于湿型中女性高于男性,就诊年龄均以中老年人居多。②就诊月份方面,湿重于热型患者仅存在于5、6、7、8及11月份,考虑湿重于热型患者明显受暑湿因素影响;湿热并重型患者5-9月份就诊较多,即夏季秋初时就诊率较高;热重于湿型患者除4月份与10月份就诊量较少外,其余每个月份就诊量均较高。用药规律方面,①湿重于热型用药药性以温性药物为主,寒性次之,佐以平性。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常用中药功效依次是利湿、活血化瘀、清热、补虚、解表。药物关系为黄芪、桂枝、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地龙、土鳖虫、鸡血藤、荷叶、香薷、藿香、苍术、茯苓、薏苡仁、车前子、陈皮。核心组合有5组:1)薏苡仁-芡实-荷叶-苍术-茯苓-栀子;2)薏苡仁-当归-茯苓-桂枝-川芎-丹参;3)薏苡仁-当归-川芎-丹参-地龙-黄芪;4)薏苡仁-荷叶-苍术-当归-茯苓-桂枝;5)薏苡仁-荷叶-当归-茯苓-栀子-地龙。②湿热并重型用药药性与湿重于热型相似,但平性药物占比较前者少;药味以苦、辛、甘三味并重;湿热并重型药物常用中药功效分别是利湿、清热、活血化瘀、化湿及补虚。药物关系为黄芪、桂枝、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地龙、土鳖虫、藿香、茵陈、神曲、豆蔻、滑石、黄芩、苍术、车前子、陈皮、白芷。核心组合有4组:1)当归-川芎-丹参-赤芍-地龙-黄芪;2)当归-川芎-赤芍-滑石-陈皮-苍术;3)当归-陈皮-苍术-丹参-茵陈-豆蔻;4)苍术-茵陈-豆蔻-滑石-白芷-神曲。③热重于湿型药性以寒性为主、温性次之、佐以平性;药味以苦、甘为主,佐以辛味。常用中药功效清热类、活血化瘀类、利湿类和补虚类。药物关系为:黄芪、当归、赤芍、川芎、三七、丹参、地龙、土鳖虫、水蛭、鸡血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苍术、茯苓、薏苡仁、车前子。核心组合有5组:1)当归-茯苓-黄柏-丹参-黄芪-车前子;2)黄柏-丹参-连翘-赤芍-当归-川芎;3)黄柏-当归-黄芪-赤芍-苍术-川芎;4)当归-黄柏-黄芪-丹参-地龙-黄连;5)黄柏-当归-黄芪-赤芍-川芎-苍术。结论:一般资料方面,湿重于热型及湿热并重型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热重于湿型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小。用药规律方面,庞鹤教授治疗湿热型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时,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基于疾病气虚血瘀、水湿停滞的基本病机,将益气活血化瘀的治疗思想贯穿疾病始终,通过舌、脉象及下肢局部辨证,湿重于热型以清暑解表利湿为主,湿热并重型以清热理气利湿为主,热重于湿型以清热解毒散结祛湿为主。用药时顾护脾胃,扶助正气,寒温并用,药味总体以苦、甘、辛为主,平味为辅。

滕占理[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历代本草中细辛的功效演变及古今方剂中细辛用量与配伍应用的规律,为临床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汉唐至明清期间古代本草书籍中相关细辛的记载,以及《方剂大辞典》(彭怀仁版)中收录的汉唐至清含细辛的古代方剂、近20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期刊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含细辛的现代方剂共2933首,建立含细辛方剂数据库,采用Excel 2013、SQL Server 2008等数据分析软件及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1从古至今细辛入药部位经历了由“根部”到“全草”再到“根与根茎”的变化;其通窍之效,古代为通利诸窍,不仅限于鼻窍;古代载其有补益之效,认为辛能补肝润肾,但不同于补益气血阴阳之补药。2细辛中毒的常见原因是单用入散剂用量过大或汤剂煎煮时间太短。3细辛内服方以治疗五官诸病(包括眼病、鼻齿诸病等,其中眼病为诸病之首)、各类痛证(包括目痛、头痛、齿痛、痹证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感冒等)、痈疽诸疮等外科疾病为主。细辛外用方以治疗齿痛、齿摇不固、牙疳等齿疾为主;其次痈疽诸疮等外科诸疾、眼鼻等五官诸疾、头痛痹证等也较为常见。4细辛历代丸剂散剂常用量范围为1-2g,煮散常用量范围为1-3g,变化较小;历代汤剂常用量范围变化较大,经历了由汉唐至宋金元骤降、明清至现代缓升的变化,现代医家细辛常用量为5g;细辛用于解表散寒、通窍时用量宜小,用于止痛、温肺化饮功效时用量宜大;汤剂中细辛用量可分为1-6g的常规用量、6-9g的中剂量、9-15g大剂量及15g以上的超剂量,现代在治疗痹证、心脑血管疾病等久病顽疾时常用15g-50g,此时需久煎40分钟-1小时。5含细辛方剂的内服方中,治疗眼病时细辛常与防风、人参、车前子配伍;治疗鼻齿诸疾时细辛常与防风、川芎、白芷、肉桂、当归配伍;治疗咳喘时细辛常与肉桂、杏仁、干姜、五味子、半夏配伍;治疗感冒时细辛常与麻黄、防风、川芎、肉桂、白术配伍;治疗中风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川芎、当归、麻黄配伍;治疗痹证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独活、附子、川芎配伍;治疗头痛时细辛常与川芎、白芷、防风、羌活配伍;治疗妇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当归、肉桂、防风、川芎配伍;治疗儿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大黄、人参、防风、当归、黄芩、肉桂配伍。外用方中,治疗齿痛等齿疾时白芷、升麻、川芎、防风配伍;治疗眼科诸病时细辛常与黄连、秦皮、黄柏、防风、玉竹等配伍;治疗痈疽诸疮时细辛常与白芷、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结论:朝代、剂型、病症及细辛入药部位、毒性等是影响细辛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剂型和病症的差异,入汤剂时细辛常用量为1-6g,可根据咳喘、眼病、痹症、胸痹、鼻炎等不同病症相应增大其用量,不应完全局限于1-3g的标准。细辛配伍多基于其辛温之性,因其辛烈温燥以防太过故多配伍补益药及收敛药以敛制散、配伍寒凉药以寒制燥;因其辛散解表、温则化饮、通经止痛而多配伍解表散寒药、温化寒痰药、温里药增其功效。

苏当妮[9](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挖掘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文献及导师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和经验,从而总结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及特色。方法:1.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选择主题词检索“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排序方式为“时间”,经严密筛选,最终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方剂总量为104首。将104首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数据分析,获得高频单味药、常用药对、核心组合等结果,分析临床医家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用药规律。2.门诊收集并筛选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选择软件的“数据分析”部分,归纳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遣方规律,探讨其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用药特色。结果:1.文献方剂研究:(1)中药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104首方剂中,共有140味药物,用药频次排在前十位的药物为:辛夷、甘草、桔梗、苍耳子、杏仁、白芷、黄芩、麻黄、薄荷、蝉蜕,以解表药为主,化痰止咳平喘药次之。(2)3~5味的核心药物组合共有16个,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新配伍8个。2.导师经验研究:(1)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UACS方剂160首,共包含132味中药,药物总频次是2953次。其中前十位的常用药物是:浙贝母、桔梗、旋复花、蝉蜕、白芷、辛夷、僵蚕、苍耳子、黄芩、木蝴蝶。药性排在前三位的药物是:寒、温、平。用药五味排在前三位的是:苦、辛、甘。(2)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物组合有:浙贝母-桔梗、旋复花-忍冬藤、僵蚕-蝉蜕、牛蒡子-桔梗、白芷-辛夷-苍耳子等。(3)3~5味的核心组合有:桔梗-黄芩-牛蒡子、竹茹-黄芩-玄参-牛蒡子、竹茹-茯苓-旋复花-陈皮、茯苓-旋复花-陈皮-炙甘草等。(4)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出的新配伍有4个。结论:1.小儿UACS的病因多责之于风、痰、热,证型以风痰郁肺多见,位在肺,应分鼻、咽,治疗需定性与定位相结合。在理肺治脾的同时,也要兼顾从肝调治,内外风同治。2.中医治疗UACS以止咳化痰平喘药、解表药为主,解表药物取其疏风、利咽、通窍之效;用寒非远寒,西北秋冬之际,亦常见热证,需酌情加用苦寒药。3.旋覆代赭汤、苍耳子散等验方可化裁用于此病的施治。

李金桐[10](2020)在《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指出背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呼吸科门诊常见疾病,临床以咳嗽及鼻、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但疗效持续时间较短,病情易于反复。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为独到的优势。晏军主任医师擅长应用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疗效颇佳。目的:通过统计晏军主任医师应用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有效病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导师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传承导师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开拓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晏军主任医师门诊就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案,将病案基本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的新方分析等数据挖掘功能,得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证候分布规律,挖掘导师常用的对药、角药及核心药物组合,并结合专家访谈,总结导师应用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74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101诊次医案。统计结果显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床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其常见症状有咳嗽、咽痒、口干、咽干、痰黏、痰少、痰白、口苦、流清涕、咽部异物感等,证型则以风痰恋肺、风痰郁热最为多见。导师临床常使用温性药和寒性药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其中苦味药、辛味药和甘味药出现次数最多。药物归经方面,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药物主要归肺经,其次为胃、脾、肝、心、大肠经。本病病位在肺、鼻、咽,与多个脏腑相关,常以正虚为本,由外邪诱发,其病机关键在于气机升降失调,当以理气通窍利咽为基本治疗原则。在具体用药方面,最常用的药物为前胡、炙百部、杏仁、清半夏、牛蒡子、蝉蜕、炙麻黄、茯苓、桔梗、白前、辛夷、紫苏叶、荆芥、炙甘草、薄荷。常用药对有白前-前胡、炙麻黄-杏仁、桔梗-甘草、桔梗-枳壳、牛蒡子-蝉蜕、蝉蜕-僵蚕、香附-紫苏等。其余常用的药物组合包括炙百部-炙紫菀-炙款冬花和荆芥-薄荷-钩藤等。结论:晏军主任医师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可总结如下:①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病位在肺、鼻、咽,核心病机在于气机升降失调,故确立理气通窍利咽为基本治疗原则;②晏军主任医师在辨证时注重对主症、兼症的把握,四诊合参的同时尤其注重喉咽部望诊;③风邪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时可从风论治、内外同调;④随着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正虚的程度逐渐加重,治疗过程中需注重顾护阴液和补益脾胃;⑤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时需秉承整体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做到专药专用;⑥治未病、重调摄的理念需贯穿于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全过程中。

二、小青龙汤加四虫治疗寒性哮喘5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青龙汤加四虫治疗寒性哮喘55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及危害
    1.1 临床症状
    1.2 哮喘的危害
2 支气管哮喘的西医治疗
    2.1 药物服用
    2.2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2.3 免疫疗法
3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病机与治疗
    3.1 中医病机研究
    3.2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
        3.2.1 方剂治疗
        3.2.2 穴位敷贴治疗
4 结语

(2)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的方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肺系疾病的中医学研究
    2.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的特色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研究资料
    2.纳入标准
    3.病例整理规范
    4.资料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单方治疗肺系疾病结果统计
    2.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结果分析
    3.联合方组治疗咳嗽方证经验分析
    4.联合方组治疗肺癌方证经验分析
    5.联合方组治疗喘证方证经验分析
    6.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加味参苓白术散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肺脾两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3.2 排除病例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病例标准
        3.5 脱落病例的处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
        4.2 治疗方法
        4.3 观察疗程
    5 观察项目及指标
        5.1 一般项目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性指标
    6 疗效标准
    7 应急预案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完成病例数
    2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3 疗效性指标分析
        3.1 肺功能评价
        3.2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疗效比较
        3.3 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比较
        3.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 复发率观察
    5 应用紧急预案情况
    6 安全性指标分析
讨论
    1 西医对哮喘的认识
    2 中医对肺脾两虚型哮喘的认识
    3 组方及选穴思路
        3.1 遣方用药原理
        3.2 药物分析
        3.3 埋线的中医作用机制
        3.4 选穴依据
        3.5 埋线的西医作用机制
        3.6 穴位分析
    4 疗效指标分析
        4.1 肺功能指标分析
        4.2 炎症水平指标(FeNO)分析
        4.3 哮喘控制水平(ACT)测试分析
        4.4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5 复发率分析
    6 应急预案使用分析
    7 安全性分析
    8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王烈教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咳期)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西医学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王烈教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学术经验
    2 一般资料分析
    3 药物统计分析
    4 组方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3.1 祖国传统医学对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3.2 现代西医对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3.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及意义
    3.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加味苍麻丸干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及其药物治疗概况
        1 气道黏液与黏蛋白
        1.1 黏液的结构及特点
        1.2 黏蛋白的结构及特点
        1.3 黏蛋白的表达、合成、分泌
        2 COPD与气道黏液高分泌
        2.1 气道黏液高分泌是COPD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
        2.2 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临床意义
        2.3 黏蛋白与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
        3 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的药物治疗
        3.1 高渗盐水
        3.2 羧甲司坦
        3.3 厄多斯坦
        3.4 N-乙酰半胱胺酸
        3.5 氨溴索
        3.6 桃金娘油类药物
        3.7 其他药物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中医药诊治概况
        1 中医对COPD的认识
        1.1 中医对COPD的基本认识
        1.2 中医对COPD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对痰邪与气道黏液高分泌的认识
        2.1 中医认识痰邪的源流
        2.2 中医对气道黏液高分泌的认识
        2.3 中医对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的认识
        3 中医对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治疗
        3.1 治疗原则
        3.2 治法研究
        4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病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随机化与盲法
        2.3 研究用药
        2.4 干预方案
        2.5 合并用药/治疗的规定
        2.6 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
        2.7 评价标准
        2.8 急性加重处理
        2.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
        1.2 年龄
        1.3 身高、体重、BMI
        1.4 吸烟史
        1.5 既往病史
        1.6 病程
        2 基线分析
        2.1 24小时痰量
        2.2 血清MUC5AC含量
        2.4 咳嗽咳痰评估问卷(CASA-Q)
        2.5 FEV_1%
        2.6 3月内急性加重次数
        2.7 血常规
        2.8 CRP
        2.9 ALT、AST
        2.10 Cr、UREA
        3 疗效分析
        3.1 24小时痰量
        3.2 血清MUC5AC
        3.3 咳嗽咳痰评估问卷(CASA-Q)
        3.4 FEV_1%
        3.5 3月内急性加重次数
        4 安全性分析
        4.1 不良事件
        4.2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气道黏液高分泌是慢阻肺稳定期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
        2 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是慢阻肺稳定期的主要证型之一
        3 健脾益肺、理气化痰的立法依据
        4 苍麻丸与加味苍麻丸
        4.1 苍麻丸与加味苍麻丸的方义
        4.2 加味苍麻丸特点的分析
        4.3 加味苍麻丸的现代药理
        5 加味苍麻丸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24小时痰量的疗效分析
        6 加味苍麻丸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血清MUC5AC的疗效分析
        7 加味苍麻丸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CASA-Q的疗效分析
        8 加味苍麻丸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FEV_1%的疗效分析
        9 加味苍麻丸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3月内急性加重次数的疗效分析
        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庞鹤教授治疗湿热型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中医水肿病的研究进展
        1 中医水肿病的定义
        2 水肿病的命名与分类
        3 水液代谢的生理机制
        4 水肿病的病因病机
        4.1 外邪致病
        4.2 气血津液理论
        4.3 脏腑理论
        4.4 阴阳虚损
        5 水肿病的治则治法及代表方剂
        5.1 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
        5.2 清热利水
        5.3 活血利水
        5.4 行气利水
        5.5 益气利水
        5.6 温阳利水
        5.7 养阴利水
        6 水肿病的调护
    综述二 当代名医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经验梳理
        1 庞鹤教授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经验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2 其他名老中医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经验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病例标准
        2.1 疾病诊断标准
        2.2 证型诊断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采集
        3.2 数据处理
        3.3 建立数据库
        3.4 数据分析
    结果
        一、湿重于热型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年龄特征
        1.2 就诊月份
        2 中药分析
        2.1 单味药物使用频次分析
        2.2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2.3 四气、五味分析
        2.4 归经分析
        3 方剂分析
        3.1 用药模式
        3.2 药物关系图分析
        4 聚类分析
        二、湿热并重型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年龄特征
        1.2 就诊月份
        2 中药分析
        2.1 单味药物使用频次分析
        2.2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2.3 四气、五味分析
        2.4 归经分析
        3 方剂分析
        3.1 用药模式
        3.2 药物关系图分析
        4 聚类分析
        三、热重于湿型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年龄特征
        1.2 就诊月份
        2 中药分析
        2.1 单味药物使用频次分析
        2.2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2.3 四气、五味分析
        2.4 归经分析
        3 方剂分析
        3.1 用药模式
        3.2 药物关系图分析
        4 聚类分析
        四、三种湿热类型的对比
        1 一般情况对比
        2 性味归经对比
        2.1 四气
        2.2 五味
        2.3 归经
        3 药物功效对比
        4 高频药物对比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与年龄
        1.2 就诊月份
        1.3 诊断分级
        2 用药规律
        2.1 四气
        2.2 五味
        2.3 归经
        2.4 药物功效
        3 中药分析
        3.1 单味药物
        3.2 常用药对
        4 药物关系
        5 聚类分析
        5.1 湿重于热型
        5.2 湿热并重型
        5.3 热重于湿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细辛的基本概况
    1 细辛的药材品种
        1.1 药材源流
        1.2 品种考证
    2 细辛的功用认识
        2.1 两汉时期
        2.2 魏晋时期
        2.3 隋唐时期
        2.4 宋元时期
        2.5 明清时期
        2.6 现代应用
    3 细辛的毒性认识
        3.1 古代源流
        3.2 现代认识
    4 “细辛不过钱”的思考
        4.1 古代源流
        4.2 现代认识
第二部分 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方剂数据库的建立
        2.2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药物味数
        3.2 主治病症
    4 研究结果
        4.1 细辛用量结果
        4.2 细辛用量规律
        4.3 细辛配伍结果
        4.4 细辛配伍规律
第三部分 细辛毒-效-量-配伍的相关性研究
    1 功效古今异同
        1.1 历代本草中细辛功效
        1.2 历代汤剂中细辛功效
        1.3 通窍之效被忽视之处
        1.4 其他争议之处
    2 毒-效-量-配伍相关性
        2.1 细辛效量关系
        2.2 细辛毒效关系
        2.3 细辛毒量关系
        2.4 影响毒性的因素
        2.5 效-量-病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历代细辛方方源分布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组方研究
    1 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标准
        1.3 数据筛选
        1.4 中药药物名称的规范
    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药物频次及频率统计
        3.2 药物分类分析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分析
        3.4 新配伍分析
    4 讨论
        4.1 用药频次分析
        4.2 药性结果分析
        4.3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4.4 核心组合
        4.5 新配伍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用药规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药药物名称的规范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药物频次及频率统计
        3.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分析
        3.4 新配伍分析
    4 讨论
        4.1 用药频次分析
        4.2 药性结果分析
        4.3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4.4 新配伍
    5 小结
第三部分 文献方剂研究与导师经验的研究结果对比
    1 药物性味
    2 药物归经
    3 药物功效
    4 导师特色用药
        4.1 忍冬藤
        4.2 甘松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认识
        1 概念、流行病学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诊断
        4 治疗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中医研究概况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经验研究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小青龙汤加四虫治疗寒性哮喘5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 荣健,鲍凤和,王萱,王文欣. 内蒙古中医药, 2021(10)
  • [2]联合方组治疗肺系疾病的方证经验研究[D]. 段彦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加味参苓白术散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肺脾两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观察[D]. 袁也.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王烈教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咳期)用药规律[D]. 穆昊.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研究[D]. 罗海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加味苍麻丸干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临床研究[D]. 温宇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庞鹤教授治疗湿热型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用药规律分析[D]. 原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D]. 滕占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D]. 苏当妮.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D]. 李金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小青龙汤合四聪治疗感冒性哮喘5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