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行政人员角色错位

浅谈高校行政人员角色错位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角色错位现象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管真真[1](2019)在《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变革研究 ——基于36所A类“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围绕“双一流”的各项综合改革全面展开。大学内部的行政组织机构是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在“双一流”建设中责任重大,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跟紧步伐,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作用,提供一流的服务是大学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关键。本文的研究旨在厘清三个问题:一是我国一流大学中的行政组织机构是如何设置的,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二是通过分析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的差距,找到改革的动力,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三是针对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变革对策,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开展的与大学行政组织机构相关的研究,为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变革研究奠定基础。以权变管理理论、扁平化管理理论和大学生态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指导进一步研究。其次,描述了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现状,包括大学行政组织机构的分类,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情况,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人员的设置情况,并以单个行政组织机构为例,具体介绍了机构内部的设置情况。再次,结合权变管理理论、扁平化管理理论和大学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了 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的应然要求,并且根据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现状总结了其实然状态,发现在服务意识、权责划分、机构精简和人员专业化几方面,大学行政组织机构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个差距恰是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变革的动力和方向。最后,提出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应从加强服务意识、明确责任边界、精简机构和提高人员专业化这几方面作出变革。“双一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研究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与“双一流”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可以促进大学行政组织机构自身的健康发展,提升一流大学的综合水平,与“双一流”建设保持一致的前进步伐,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

何淑通[2](2017)在《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校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对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需求日益增强。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需要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和作为教育家的校长,也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但是,高校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管理实践,只有在具体管理实践中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组织的支持,才能够不断提升其管理能力。高校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其专业发展的过程。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是个体实现专业化的成长过程,是个体从“管理新手”成长为“管理专家”的发展过程。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包括“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两个维度,是一个主动的、持续的、系统的过程。在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中,既需要个体确立自主发展意识,也需要一系列的组织制度支持。本文共分五章,由四个部分的内容组成,除绪论和结束语外,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共分四节。第一节交代研究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第二节对国内外关于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专业化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文献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三节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地介绍。第四节陈述了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共分五节,是关于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第一节对高校管理职业的特点和高校管理人员的内涵范围和职业角色进行了分析。第二节通过对于专业、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等概念的梳理和界定,探讨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内涵,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两个目标取向,并确立了研究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分析维度。第三节分别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探讨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四节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四种模式。第五节探讨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意义。第三章和第四章是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层面系统考察了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变迁、专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三章论述了国外高校管理职业的历史演进,介绍了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比较与反思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制约因素。第四章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变迁;随后,通过对全国1182名高校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和24名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从六个方面研究了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在反思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从完善以高校职员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标准、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组织建设、开展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伦理建设、创新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校内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结语部分从何谓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高校管理人员为何需要专业发展、高校管理人员如何进行专业发展和后续研究展望四个方面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展望。

姜东旭[3](2016)在《服务型政府的开放性研究》文中认为政府既可视为稳定的组织结构也可视为集体行动机制,开放性是考察他者参与政府程度的重要维度,体现为实际界限与理想界限的差距。政府分解为“功能—结构—行动”前后相联的组成部分,任何环节存在着排斥他者情形,都意味着开放性不足。本文从政府建构和政府运行两个方面研究开放性,前者分为功能建构、结构建构和建构人员三个方面,后者分为内部运行、外部运行和要素流动三个方面。从建构来看,统治型政府功能可建构程度低,是完全封闭;管理型政府功能建构程度提高,相对开放,但是民族国家及主权不可建构,导致管理型政府开放程度不足。从内部结构建构来看,统治型政府具有内生性,组织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是等级制和人身依附式私人关系外化,可建构程度低。管理型政府是官僚制组织,具有形式独立特点,法也是官僚制组织的结构实质,具有有限开放性。从外部结构建构来看,统治型政府与社会之间是“父爱式”统治,凌驾社会之上并统御社会,统治关系不可变更,对统治的任何染指都遭到残酷打击。工业社会发生领域分化,管理型政府与社会之间存在治理关系和平等的民事关系,具有较强建构性。从建构人员来看,农业社会建构政府的人数有限,统治者是唯一建构主体,被统治者完全没有建构政府的机会。管理型政府从形式上比统治型政府建构人员范围扩大,其实仍由少部分人建构,是中心群体参与。从运行来看,统治型政府内部运行和外部运行都基于封闭权力展开,信息、人员和物资等要素的流动以单向的封闭为主。管理型政府的内部运行,岗位成了独立王国,分割并封闭了成员行为,其自由裁量具有任意倾向,排斥他者意义解释,开放性不足是官僚文化根源。外部运行中政府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进行治理,是工具理性化的具体化。政府人员按照法定规范作为,拒斥法律之外责任,科学理性的强势逻辑也进一步压缩公民发挥作用的范围。信息、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受到中心-边缘结构控制,政府以民事主体进行市场交易陷入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的矛盾。代议制充分体现了其开放的有限性,即便如此也发生了异化。政府开放性具有一定规律,从根本上受制于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反过来政府开放也推动社会整体发展。政府开放程度与人员流动、知识扩散和信息传播存在相关,政府开放程度变动产生的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开放的经济约束。政府开放程度维持在动态的界限范围内,超过或低于界限都破坏社会结构。全球化、后工业化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给管理型政府带来挑战,科学技术呈现出原子化特点,具有无限通约的可能性,个体的行动力不断增强,个体化成为发展趋势,高速流动的要素消解民族国家等共同体边界,全球性的公共行动框架不断拓展,超国家公共性的需求不断增加。物质资源稀缺性减弱缓解了政府开放成本压力,创制性精神成为主要发展动力,多元性挑战同一特点的社会治理,网络技术推动知识扩散和信息传播的均衡化,这些既给政府开放带来了压力,也为形成完全开放的政府创造支撑条件。服务型政府开放建构也要从政府建构和政府运行着手,在“功能—结构—行动”各层面同时展开,以伦理精神统摄多元复杂的矛盾体。集体行动框架由政府“独担”到去中心化的组织“多担”再到个体行动者“同担”。自我是由他者建构,他者对自我建构的越充分则自我越完满,自我越开放越能受到他者建构。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开放不仅是物理开放和制度开放,还是意识观念的开放和精神心理的开放,整体和个体在伦理精神指引下均实现“意识—行动—体验”的完满一致。

王敏琳[4](2016)在《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厘清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角色错位的指导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岗位的特殊性以及服务对象的多样性,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有时不能把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这往往会引起身心上的不适应、不协调,进而导致角色错位现象的产生。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用马克思交往理论来引导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摆正自身位置,避免角色错位现象的产生。

王军智[5](2015)在《人力资源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分析》文中指出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管理复杂程度也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对高校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的功能角色定位有了新的要求。本文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分析,对行政管理人员角色如何进行正确定位提出一些建议。

刘晓丹[6](2014)在《高校行政管理角色定位的思考》文中提出一直以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就是值得探索的问题。由于面向的人群不同,其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也就有着特殊性。多数高校由于对角色定位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错位"现象的发生,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如何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准确的定位,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钱志刚[7](2015)在《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化的核心主体,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然而,经过近二、三十年外延式快速扩张后,地方大学普遍陷入多重发展困境之中,转型发展诉求非常强烈。由于研究视角的多维性、转型发展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实现路径的多样性,使得该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复杂性和现实挑战性。本研究主要选择从提升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维度来分析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支持体系等。本研究实际上是围绕二个中心环节、四个核心问题来展开的。二个中心环节就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地方大学转型发展”;四个核心问题,一是“是什么”的问题,即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是什么,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是什么,地方大学转型发展诉求是什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内在关联是什么;二是“为什么”的问题,即地方大学为什么要转型发展,地方大学转型发展为什么要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依托;三是“转什么”的问题,即地方大学要往哪个方向转,其转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是什么;四是“怎么转”的问题,即如何实现地方大学的转型发展,其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支持体系是什么。试图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研究,旨在为我国地方大学的转型发展厘清思路、拓宽视野;为地方政府及国家的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改革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修订提供理论参考、理论支撑。本文通过文献法、案例法、比较法等方法的运用与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地方大学转型发展是对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组织结构、制度文化、运行模式等核心要素的根本性转变的抽象概括,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改革工程。地方大学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既体现了地方大学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又是一种基于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客观选择。否则,地方大学的转型发展就会很难实现,甚至可能误入歧途。地方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服务地方的价值取向与服务型大学的内涵和特征十分吻合的,服务型大学应是我国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理想类型和目标定位所在。第二,地方大学要实现向服务型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大小高低就成了衡量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程度的核心标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普遍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及其自身的发展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地方大学转型发展二者具有相互规定性和制约性以及具有相互关联性和一致性,因而,提升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也就成了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吉首大学、宁波大学等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实践表明,地方大学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服务促转型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可循,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的服务发展理念作先导;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地方特色的独特优势学科专业作支撑;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广泛参与的高水平科研服务团队作载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紧密顺畅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依托;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实践取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作保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健全完备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作动力等等。第四,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地方大学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路径,如,通过地方政府与地方大学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以平等、对话、合作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通过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耦合,使地方大学与地方产业成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耦合体以及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以及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提升,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意识、搭建专业就业职业对接平台、完善应用型人才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发展等等。第五,地方大学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要有完备的支持体系作保障,如,地方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明确在地方大学转型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提供制度环境和制度支持。地方大学组织自身必须要构建一种服务型教育体系,它既是地方大学提升服务能力与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区域经济社会对地方大学发展模式的现实呼唤。通过区域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的构建和运转,促进服务文化的产生、复合组织的出现、合作机制的形成和社会环境的优化等,进而提升地方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等等。

董伟[8](2013)在《我国高校管理者“双肩挑”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管理者“双肩挑”现象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意指我国教育管理领域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即,高校管理人员同时兼任管理角色和教学科研角色双重身份的任职现象。这种任职模式一人二任,精简用人,两种角色相互直通,在降低管理成本、沟通职能联系,助推我国高校管理与教学科研协同开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大学组织的巨型化发展以及管理与教学科研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日渐突出、高校极端行政化日益加剧和学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的情况下,高校管理者“双肩挑”任职模式的合理合法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质疑,成为教育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日益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运用行政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组织理论与角色理论,对我国高校管理者“双肩挑”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探讨。论文在对“双肩挑”概念与相关理论进行科学界定与撮要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管理者“双肩挑”任职模式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现状进行了简要的考察,进而充分地揭示出“双肩挑”任职模式的正负效应,坦率指出其负面效应日益突出的严峻现实。深入分析了导致“双肩挑”任职模式在我国普遍存在及其负面效应日渐突出的主要成因,明确指出封建“官本位”文化的长期浸淫,以及我国高校行政权力过度集中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我国国情指出,即刻摒弃“双肩挑”任职模式并不现实,应扬长避短,对“双肩挑”模式进行精简改革、优化提升,逐步过渡到“学术本位”的专业化教育职员制模式。为此,论文建构设计:逐步缩减“双肩挑”职位设置数量,削减“双肩挑”职位的行政事务负担与权力含量,突出其学术示范主导职责与权能;科学选拔任用学术主导型“双肩挑”干部;严格区分和规范“双肩挑”型干部的行政与学术权力的边界与权重;对行政权力进行科学定性定位;彰显和突出“双肩挑”职位的学术权力的本体价值。

黄莉娟[9](2013)在《西北高校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效能研究 ——以兰州市某高校为例》文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突显出管理水平的落后,高校基层管理人员作为高校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人和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人,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活动中起组织、引导和协调的关键作用,是高校效能建设的核心力量,在高校的日常运行和发展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受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人事管理理念和工作状态的不良影响,我国各高校内部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诸如职业倦怠、“行政化”、“官本位”、缺乏创新和人文精神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工作效能。在我国西北,由于地域及历史原因造成的经济文化落后使这种管理效能低下的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本文主要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和西北某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出发,重点分析影响西北高校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效能的各类因素,利用激励理论和工作分析等理论,分别从基层管理人员自身建设、高校人事制度建设和激励理论应用等方面提出改善提高西北高校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效能的一点建议,以期对西北高校的行政管理改革贡献力量。

韦天翼[10](2012)在《我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共生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高校内部并存着两种基本权力形式,分别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它们随着高等学校的诞生而诞生,相伴高校的发展而发展。两者的冲突和协调贯穿于高校权力运作的整个过程。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比较分析法,以高校组织机构基本属性为基础,根据高校内部事务的权力处置方式,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剖析我国高校权力关系现状,指出了现阶段我国高校权力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高校改革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协调共生机制的必然性,分析了构建二元权力协调共生机制的可行性,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协调共生机制具体运行方式进行了设想。最后基于我国高校改革现状和国外高校改革取得的好的经验,提出现阶段我国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协调共生机制建立的共同途径。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角色错位现象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角色错位现象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变革研究 ——基于36所A类“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案例研究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一流大学
        2.1.2 大学行政组织机构
    2.2 理论基础
        2.2.1 权变管理理论
        2.2.2 扁平化管理理论
        2.2.3 大学生态系统论
第3章 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现状分析
    3.1 大学行政组织机构的分类
        3.1.1 常规性机构
        3.1.2 专门性机构
    3.2 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情况
        3.2.1 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的总体情况
        3.2.2 案例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具体情况
    3.3 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的人员设置情况
        3.3.1 行政人员的设置情况
        3.3.2 专任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比值
    3.4 行政组织机构内部设置状况——以教务处为例
        3.4.1 教务处
        3.4.2 本科生院
第4章 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存在问题分析
    4.1 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的应然要求
        4.1.1 大学行政组织机构的角色是服务者
        4.1.2 大学行政组织机构责权应清晰
        4.1.3 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应精简
        4.1.4 大学行政组织机构的人员应专业化
    4.2 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的实然状态
        4.2.1 大学行政组织机构服务意识薄弱行政色彩浓厚
        4.2.2 大学行政组织机构权责不清晰
        4.2.3 大学行政组织机构臃肿
        4.2.4 大学行政组织机构人员专业化不够
    4.3 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实然状态与应然要求的差距
第5章 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变革方向
    5.1 去行政化加强大学行政组织机构的服务意识
    5.2 明确责任边界实行权力清单制度
    5.3 用大部制改革精简机构
    5.4 提高行政人员本身的专业化和管理的专业化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2)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关于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高校管理人员人事制度的研究
        三、国外关于大学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研究
        四、现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专业化理论
        二、职业生涯理论
        三、组织社会学理论
        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分析
        一、高校管理职业的内涵与特征
        二、高校管理人员的内涵与范围
        三、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角色
    第二节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目标取向
        一、专业发展的内涵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内涵
        三、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目标取向
    第三节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个人维度的内容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组织维度的内容
    第四节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模式
        一、行政主导型专业发展模式
        二、高校主导型专业发展模式
        三、专业协会主导型专业发展模式
        四、自我主导型专业发展模式
        五、比较与启示
    第五节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符合管理职业专业化的趋势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事务专业性的保障
        三、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有利于我国高校“去行政化”
        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校治理能力
第三章 国外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变迁与专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西方大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变迁
        一、传统大学管理职业的业余性
        二、近代大学中管理职业的兴起
        三、现代大学中管理职业日益专业化
    第二节 当前部分国家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概况
        一、美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概况
        二、英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概况
        三、日本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比较与反思
        一、规模扩大: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二、人事制度: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三、专门知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专业组织: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五、外部变革: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第四章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变迁与专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变迁
        一、清朝末年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概况
        二、民国时期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概况
        三、建国以后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概况
    第二节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问卷调查与访谈概况
        二、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意识
        三、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角色扮演情况
        四、高校管理人员对自身职业素质的认识
        五、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情况
        六、高校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组织的情况
        七、高校对于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情况
        八、小结
    第三节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探析
        一、对高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
        二、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组织缺乏独立性
        三、高校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制度缺少系统性
        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伦理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事业单位制度导致高校管理人员对于组织的依附性
        六、高校职员制改革不完善导致管理人员身份不明
第五章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以高校职员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
        一、明确高校管理人员的教育职员身份定位
        二、改革完善高校职员管理制度
        三、建立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的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发展制度
        四、建立高校职员的自由流动制度
    第二节 建立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标准
        一、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标准的内涵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标准的制定主体
        三、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标准应包含的维度
        四、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标准的内容初探
        五、建立以专业标准为基础的高校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第三节 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
        一、完善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制度
        二、完善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非学历教育制度
    第四节 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组织建设
        一、专业组织的构成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组织的功能
        三、高校管理人员专业组织建设的重点
    第五节 加强高校管理人员专业伦理建设
        一、高校管理人员专业伦理的构成要素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伦理的功能
        三、高校管理人员专业伦理的内容
    第六节 创新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校内保障机制
        一、建立高校管理人员的岗位规范
        二、通过工作轮换来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三、加强高校学习型组织文化建设
结语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3)服务型政府的开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服务型政府开放性研究背景
        1.1.1 社会治理的开放性视角
        1.1.2 服务型政府开放性研究必要性
    1.2 政府和开放性概念的再认识
        1.2.1 政府的再认识
        1.2.2 开放性的理解
    1.3 政府开放性研究文献综述
    1.4 服务型政府开放性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政府建构的开放性
    2.1 政府建构的维度
        2.1.1 功能建构
        2.1.2 结构建构
        2.1.3 建构人员
    2.2 统治型政府建构的封闭性
        2.2.1 政府功能建构的封闭性
        2.2.2 统治者对政府独占
        2.2.3 政府结构建构的封闭性
    2.3 管理型政府建构的有限开放性
        2.3.1 政府的公共性呈现
        2.3.2 政府功能的建构
        2.3.3 政府结构的建构
    2.4 “主权”不可建构
        2.4.1 主权“排他性”
        2.4.2 政府治权的独立性
        2.4.3 “主权”与“单中心”治理
第三章 政府运行的开放性
    3.1 组织结构内部运行的开放性
        3.1.1 从岗位看组织横向运行开放性
        3.1.2 等级制的有限开放性
        3.1.3 官僚制组织的封闭文化
    3.2 政府外部运行的开放性
        3.2.1 法律治理开放性
        3.2.2 政府管理主义
        3.2.3 社会治理中的经济思维
    3.3 要素流动的开放性
        3.3.1 信息流动的开放性
        3.3.2 人员流动的开放性
        3.3.3 物资流动的开放性
第四章 政府开放性的约束维度
    4.1 社会是政府开放性决定性因素
        4.1.1 政府整体开放与社会变迁的互相依赖
        4.1.2 政府开放的整体性
        4.1.3 集体行动与政府开放性
    4.2 社会要素流动对政府开放的冲击
        4.2.1 人的流动性与政府开放性
        4.2.2 信息流动性与政府开放性
        4.2.3 知识进步、传播与政府开放性
    4.3 政府开放性的哲学思考
        4.3.1 政府开放性中“结构与能量”约束
        4.3.2 政府开放中的经济与成本约束
        4.3.3 政府治理理念的开放性
第五章 服务型政府开放性的推动因素
    5.1 科学技术变革与政府开放性
        5.1.1 科学技术与社会行动
        5.1.2 科学技术新变革: 对上帝的图谋
        5.1.3 互联与信息共享
    5.2 工业社会政治共同体的变化
        5.2.1 共同体界限趋于消逝
        5.2.2 管理型政府控制力下降
        5.2.3 后工业化社会的融合发展
    5.3 文化多元与政治融合
        5.3.1 后工业化社会的文化多元性
        5.3.2 后工业化社会经济与劳动方式的转变
    5.4 个体独立的增长
        5.4.1 个体独立行动能力提升
        5.4.2 个体对社会依赖性的增强
        5.4.3 自我的再思考
        5.4.4 个体碎片化
第六章 服务型政府的开放性建构
    6.1 自我的建构
        6.1.1 行动的非均衡性
        6.1.2 开放自我
        6.1.3 集体行动规则的去中心化实现
    6.2 结构建构的开放性
        6.2.1 政府内部结构建构的开放性
        6.2.2 政府外部结构建构的开放性
    6.3 服务型政府的实现形式
        6.3.1 政府实现的多样性
        6.3.2 开放政府建构中的去“物化”
    6.4 政府开放性建构中的支撑
        6.4.1 解构“中心-边缘”
        6.4.2 伦理精神追求
        6.4.3 开放的信息系统
        6.4.4 开放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4)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厘清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角色错位的指导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马克思交往理论概要阐述
    1.1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提出
    1.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具体内容
2 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人员角色错位的原因分析
    2.1 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角色认知观念存在偏差
    2.2 传统思想与新时期工作理念的冲突
    2.3 高校关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3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角色定位的指导意义
    3.1 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正确的认识自己
    3.2 高校行政管理者自身及其服务对象都具有主体性
    3.3 高校行政管理者自身及其服务对象是对等主体

(5)人力资源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力资源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角色定位现状
    (一) 行政管理部门过分看重本部门利益
    (二) 高校行政管理人力资源职权定位不明确
    (三) 高校行政管理人力资源自身责任认知错位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正确定位的建议
    (一) 明确行政管理的地位, 人力资源准确配置
    (二) 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让高校管理人员正确把握角色
    (三) 从人力资源管理优化角度,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总结

(6)高校行政管理角色定位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行政管理一直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 管理部门过分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利益。
    (二) 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职能与权力尚不熟悉。
二、以上两种现象即是高校行政管理中错位的表现, 对于高校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不言而喻, 如何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一) 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 明确行政管理部门地位, 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7)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目的
    二、概念界定
        (一) 地方大学
        (二) 社会服务
        (三) 社会服务能力
        (四) 转型发展
    三、研究现状
        (一) 关于地方大学的研究
        (二) 关于大学转型发展的研究
        (三) 关于大学社会服务的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假设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社会服务与社会服务能力
        一、社会服务本质内涵
        二、社会服务能力构成要素
        三、社会服务与社会服务能力
    第二节 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
        一、社会服务参与能力不足
        二、社会服务投入能力不足
        三、社会服务结构能力不足
        四、社会服务规制能力不足
        五、社会服务信息能力不足
        六、社会服务评价能力不足
    第三节 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价值困境的制约
        二、技术困境的制约
        三、组织困境的制约
        四、制度困境的制约
第二章 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
    第一节 社会服务: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取向
        二、地方大学发展价值取向的变迁
        三、社会服务: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服务型大学: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
        一、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二、欧美国家同类大学转型发展的经验
        三、服务型大学的概念和实践
        四、服务型大学:我国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
    第三节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
        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转型发展二者具有相互规定性和制约性
        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转型发展二者具有相互关联性和一致性
第三章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案例及经验
    第一节 吉首大学的转型发展
        一、历时视界:吉首大学的现状和前身
        二、转型发展:吉首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三、结论析出:吉首大学转型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宁波大学的转型发展
        一、第一印象:初识宁波大学
        二、深度接触:宁波大学转型发展之路
        三、回顾总结:宁波大学转型发展的经验
    第三节 地方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经验
        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的服务发展理念作先导
        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地方特色的独特优势学科专业作支撑
        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广泛参与的高水平科研服务团队作载体
        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紧密顺畅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依托
        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实践取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作保障
        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健全完备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作动力
第四章 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地方大学转型发展路径
    第一节 地方政府与地方大学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
        一、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的基础
        (一) 自身利益诉求的需要
        (二) 双方共同目标的需要
        (三) 组织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的障碍
        (一) 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性
        (二) 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三) 地方大学组织的依附性
        三、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的途径
        (一) 落实地方大学法人化制度,确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法律根基
        (二) 改革公共权力运行方式,重构合作伙伴关系的权力配置
        (三) 推进利益主体多中心治理,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模式
        (四) 畅通对话协商和利益分配渠道,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信任机制
    第二节 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耦合
        一、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地方产业结构的演变促进地方大学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 地方大学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三) 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的可行性
        二、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的内容与机制
        (一) 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的基础
        (二) 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的内容
        (三) 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的机制
        三、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影响
        (一) 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形成
        (二) 学科-专业-产业链有利于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 学科-专业-产业链有利于促进地方大学的转型发展
    第三节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可雇佣性能力
        一、从就业能力到可雇佣性能力:毕业生就业评价的转变
        (一) 毕业生能力缺失及其原因
        (二) 就业能力与可雇佣性
        (三) 可雇佣性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二、从学术型人才到应用型人才:地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 什么是应用型人才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三、建立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学生可雇佣性能力
        (一) 以可雇佣性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 以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为核心,完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三) 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为路径,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章 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地方大学转型发展支持体系
    第一节 服务型政府: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地方政府职能与角色的转变
        (一) 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的缺失与错位
        (二) 从“全能”到“有限”: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 从“管制”到“服务”:地方政府角色的转变
        二、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构建
        (一)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二) 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三) 服务型政府的建构
        三、服务型政府对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制度支持
        (一) 地方大学转型发展中的政府责任
        (二) 服务型政府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提供制度环境
        (三) 服务型政府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第二节 服务型教育体系: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系统支撑
        一、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地方大学提升服务能力与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地方大学自身组织系统转型的目标所在
        (二)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地方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地方大学以他方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创新
        二、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区域经济社会对地方大学发展模式的现实呼唤
        (一)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成功耦合的基础
        (二)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地方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共赢的依托
        (三)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载体
        三、地方大学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与实现路径
        (一) 地方大学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
        (二) 地方大学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
        (三) 地方大学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第三节 大学—产业—政府的三重螺旋:提升地方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三重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互动关系新模式
        (一) 三重螺旋产生的背景
        (二) 三重螺旋的核心目标
        (三) 三重螺旋的动力机制
        二、地方大学在三重螺旋中的角色定位与转型诉求
        (一) 地方大学在三重螺旋中的角色与作用
        (二) 区域三重螺旋中参与主体的互动与自反
        (三) 三重螺旋视角下的地方大学转型诉求
        三、三重螺旋对提升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影响
        (一) 服务文化的产生
        (二) 复合组织的出现
        (三) 合作机制的形成
        (四) 社会环境的优化
结语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简况
致谢

(8)我国高校管理者“双肩挑”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研究角度
        1.3.2 研究的方式
        1.3.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自然观察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逻辑与历史科学统一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2章 我国高校“双肩挑”现象的概况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校管理者的界定
        2.1.2 “双肩挑”的界定
    2.2 “双肩挑”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高等学校的组织理论
        2.2.2 社会角色理论
    2.3 “双肩挑”的历史沿革
    2.4 “双肩挑”的现状
        2.4.1 “双肩挑”人员的分布情况
        2.4.2 “双肩挑”人员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3章 “双肩挑”的角色效应
    3.1 “双肩挑”的积极功能
        3.1.2 角色互补效应
        3.1.3 降低了管理成本
    3.2 “双肩挑”的消极效应
        3.2.1 加剧了人力资源的流失与浪费
        3.2.2 加剧高校的行政化
        3.2.3 助长了大学学术腐败现象
        3.2.4 腐蚀大学学术风气
第4章 “双肩挑”现象的原因分析
    4.1 大学组织特性的要求
        4.1.1 学术特性的要求
        4.1.2 大学功能属性的要求
        4.1.3 大学管理特性的要求
    4.2 “官本位”的文化因素
    4.3 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式微
        4.3.1 回顾我国教授学术权力的发展历程
        4.3.2 行政权力泛化的表现
    4.4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尚未实现职员制
第5章 “双肩挑”模式的优化
    5.1 美国高校管理角色分配的启示与借鉴
        5.1.1 美国大学的管理机构设置
        5.1.2 管理人员的职业化管理
    5.2 我国的“双肩挑”人员的角色规范
        5.2.1 科学选拔“双肩挑”干部
        5.2.2 明确“双肩挑”人员的岗位设置和工作分工
        5.2.3 加强“双肩挑”岗位培训
        5.2.4 注重考核,加强监督
    5.3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权力回归本位
        5.3.1 行政权力的服务定位
        5.3.2 彰显学术权力的本位价值
        5.3.3 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衡
    5.4 全面实施教育职员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西北高校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效能研究 ——以兰州市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二、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一) 相关理论综述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三、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定义及其角色定位
    (一)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定义
    (二)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角色定位
    (三)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四、兰州市某高校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效能现状
    (一) 身心健康状况堪忧
    (二) 缺乏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
    (三) 个体发展同工作、生活之间存在矛盾
    (四) 个体晋升和发展空间小
    (五) 工作地位和薪酬待遇偏低
五、影响西北高校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效能的因素
    (一) 高校基层行政工作的本身特点
    (二) 西北地区的环境影响
    (三) 当前西北高校人事制度的缺陷
六、西北高校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效能提升策略
    (一) 加强思想和心理素质建设
    (二) 加强人事制度建设
    (三) 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机制
七、结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我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共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 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研究
        二、 关于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共生机制的研究
    第四节 理论依据
        一、 分权制衡理论
        二、 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五节 研究基本思路及其框架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
    第一节 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概念分析
        一、 权力的界定
        二、 高校行政权力的概念
        三、 高校学术权力的概念
    第二节 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辩证关系
        一、 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内在差异性
        二、 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内在的关联性
第三章 我国高校权力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高等学校权力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得不到发展
        二、 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学术权力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权力腐败导致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寻租
    第二节 我国高等学校权力关系弊端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历史文化原因
        二、 大学管理制度的沿革
        三、 政府强化对大学发展的干预与控制
        四、 资源匮乏,行政权力掌握资源分配
        五、 观念及改革措施的滞后
第四章 国内外大学权力关系改革的经验和思考
    第一节 国外大学权力关系改革历史、现状和启示
        一、 欧洲大学改革的现状
        二、 美国大学改革的现状
        三、 日本大学改革的现状
        四、 国外大学权力关系改革的启示
    第二节 国内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思考
        一、 “去行政化”概念的提出和相应改革措施的实施
        二、 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尝试
第五章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协调共生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构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协调共生机制的必然性
        一、 权力制衡理论为两种权力的协调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 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局限性
        三、 高校行政权力泛化带来的危害
    第二节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协调共生机制构建的可行性
        一、 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构建权力协调共生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二、 大学的组织特性决定了构建权力协调共生机制的可行性
        三、 大学管理传统和现实特点决定了构建权力协调共生机制的可行性
    第三节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协调共生机制的设想
        一、 研究型大学协调共生机制的模式的构建
        二、 教学科研型大学协调共生机制的模式的构建
        三、 教学型大学协调共生机制的模式的构建
    第四节 我国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共生机制的初步构建
        一、 转变管理观念,走出思想误区
        二、 落实办学自主权,减少行政干预
        三、 根据高校特点调整权力运行方式,逐步实施高校自治
        四、 建立仲裁机构,完善监督机制
        五、 完善学术组织结构,提升高校学术权力
        六、 行政权力为学术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
结束语
参考专着
参考文献
图、表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角色错位现象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流大学行政组织机构变革研究 ——基于36所A类“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分析[D]. 管真真.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2]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研究[D]. 何淑通.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3]服务型政府的开放性研究[D]. 姜东旭. 南京大学, 2016(07)
  • [4]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厘清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角色错位的指导意义[J]. 王敏琳.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6(07)
  • [5]人力资源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分析[J]. 王军智. 品牌, 2015(09)
  • [6]高校行政管理角色定位的思考[J]. 刘晓丹. 品牌, 2014(10)
  • [7]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研究[D]. 钱志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1)
  • [8]我国高校管理者“双肩挑”现象研究[D]. 董伟. 河北大学, 2013(S2)
  • [9]西北高校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效能研究 ——以兰州市某高校为例[D]. 黄莉娟. 兰州大学, 2013(11)
  • [10]我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共生机制研究[D]. 韦天翼. 广西师范学院, 2012(09)

标签:;  ;  ;  ;  ;  

浅谈高校行政人员角色错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