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颈部损伤的治疗

闭合性颈部损伤的治疗

一、颈部闭合性损伤的救治(论文文献综述)

陈鹏远,杨旻斐,姚晓月[1](2021)在《颈部闭合性损伤致气管断裂合并食管破裂患者的护理》文中提出总结1例颈部闭合性损伤致气管断裂合并食管破裂患者的护理。护理重点包括做好病情评估观察,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警惕病情变化;注重气道管理,运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气管插管,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患者经过急诊治疗与精心护理后成功转到普通病房,18 d后康复出院。

包洁[2](2020)在《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和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食管异物是常见的临床急症,虽然大部分食管异物在不引起并发症的情况下可自行排出消化道,但文献报道仍有10%-20%的食管异物嵌顿后需要内镜或手术等处理。由于胸段食管尤其食管第二狭窄处紧贴主动脉,嵌顿于此处的食管异物可直接或取出时形成主动脉食管损伤甚至主动脉食管瘘(Aortoesophageal fistula,AEF)。AEF救治成功率极低、治疗费用高,需多科协作但仍无统一的诊治共识。本文探讨胸段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和瘘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对于潜在及明确的AEF采取的治疗方式,为今后临床工作中相关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胸段食管异物导致的4例主动脉食管损伤和4例AEF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中,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9-74岁不等。患者吞食异物至就诊时间为6小时至9天不等,5例患者24小时内就诊,1例患者就诊时间4天,另2例患者就诊时间分别8天和9天。前4例主动脉食管损伤:食管Ⅱ级(穿透性损伤),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未见明显瘘道及主动脉处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等AEF的征象,CT上异物距离主动脉分别约为1.06mm、1.07mm、1.94mm、2.00mm;胃镜提示异物距门齿分别约为23cm、30cm、25cm、23cm,异物两端均刺入胸段食管壁,考虑为潜在主动脉损伤,有潜在主动脉食管瘘可能。后4例均经CTA或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为AEF。其中前3例CT或CTA异物分别紧贴主动脉弓、刺入降主动脉、穿透主动脉右侧壁伴假性动脉瘤形成;胃镜提示损伤粘膜或异物距门齿分别约为17-26cm、27cm、30cm;病例8就诊时CT示食管穿孔伴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异物距离主动脉约为7mm,胃镜提示异物距门齿约为24cm,在内镜下异物取出后36小时出现前哨性出血,进一步行CTA示胸主动脉起始段活动性出血伴假性动脉瘤形成;病例5不伴有感染,其余3例均合并有纵隔感染。本研究依据患者不同的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其诊治经过、结局、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主动脉食管损伤患者:病例1在全麻下通过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术后当天开放饮食;病例2在气管插管全麻下,通过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术后第2日开放流质;病例3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术前先行主动脉造影确认造影剂无外溢,保留导管,通过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重复造影无外溢,食管糜烂明显,继续留管密切观察一天后拔除,术后第4天开放饮食;病例4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术前主动脉造影确认造影剂无外溢,通过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食管轻度糜烂,重复造影无外溢后拔除导管,术后第2天开放饮食;4例患者均在1周内好转出院。另4例明确AEF患者:病例5异物紧贴主动脉弓不伴感染,先行主动脉造影见主动脉弓部小弯侧造影剂局限性外溢,立即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endovascularaorticrepair,TEVAR),第2日全麻下胃镜取出异物后保守治疗,术后9天开放饮食,17天后好转出院。病例6伴纵隔感染,先行TEVAR,内镜下异物取出失败改行左侧开胸手术取出异物并行纵隔引流、强效抗感染、肠内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46天开放饮食,2月后好转出院;病例7胃镜下观察到异物骑跨于食管两侧并有少量渗血后直接退镜,行CTA确诊为AEF伴纵隔感染,拟紧急行TEVAR,患者并发主动脉破裂突发大量呕血死亡;病例8在异物取出后36h形成AEF伴纵隔感染,立即行TEVAR,术后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拒绝手术要求保守治疗,术后15天开放饮食,1月后稳定出院,6个月内间断发热多次住院抗感染治疗,6月后因再发AEF出血死亡。存活病例均随访半年无并发症。结论CT上食管损伤Ⅱ级(穿透性损伤)以上、异物距离主动脉≤2mm,无AEF直接和间接征象者为主动脉食管损伤,存在潜在的主动脉食管瘘(Potential Aortoesophagealfistula,PAEF),成功救治这部分患者能够降低AEF的发生率。使用全麻下内镜扩张球囊辅助胃镜取出异物的方法治疗食管损伤Ⅱ级的PAEF患者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恢复快、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异物边缘锐利毗邻主动脉者,在术前完善主动脉造影,能更好的判断主动脉损伤情况,同时在留置导管的保护下行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可提高手术安全性;TEVAR有腔内隔绝作用,具有创伤小、迅速控制出血、有效保护主动脉的优点,可作为稳定主动脉血流的有效急救手段。对于主动脉损伤轻微、不伴感染的AEF,TEVAR联合内镜下异物取出可以作为根治性治疗。对于内镜下异物不能取出或伴感染的AEF患者,TEVAR是紧急桥接手段,后续仍需进一步清除感染灶,择期行纵隔引流、食管修补或切除、主动脉假体置换、食管二期重建等手术治疗;CT上异物距离主动脉>5mm,食管穿孔仅伴局限性纵隔炎者,一旦异物嵌顿时间长,直接胸腔镜取出或胸腔镜联合胃镜取出异物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手术方式。

宗兆文,秦昊,陈思旭,杨磊,张琳,杜文琼,钟鑫,周人杰,谭丹,吴昊[3](2019)在《现代脊柱战伤分级救治专家共识》文中指出脊柱骨折在平时是常见的创伤,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4.3%,约有10%的脊柱骨折伴有脊髓损伤。在越南战争等历次战争中,脊柱损伤的发生率约为1.0%,而在自由伊拉克行动(Operation Iraqi Freedom,OIF)和持久自由行动(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OEF)中,脊柱脊髓战伤的发生率为5.4%~11.0%,呈现上升的趋势。战时脊柱脊髓损伤的救治与平时有诸多的不同点:民用医疗中心对脊柱脊髓损伤的处理主要依赖于急诊医疗系统救护人员的能力,先用脊柱固定装置固定患者,然后将患者转运到创伤中心接受确定性治疗。

朱成[4](2019)在《院前创伤急救辅助诊疗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全世界每年创伤患者数量超过千万,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8.8%[1],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创伤一直稳居死亡原因的前5位[2],2017年我国创伤就医6200万人次,创伤致死人数约70-80万人,严重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青壮年致残和死亡的第一原因。因此,提高创伤院前急救效率是急诊医生的首要任务之一[3,4]。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院前急救在师资力量、科技投入和学科观念等方面相对滞后,院前急救仍旧采取口述交接患者病历信息的方法,造成院前创伤信息丢失,院内急救方案制订延迟等现象。院前急救属于横向学科,院前急救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多系统多部位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对呼救者的首次医疗接触,就当前院前急救整体发展现状来看,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尚很难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新生代院前急救人员而言,院前三基的培养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的:针对创伤院前急救现状,本研究试图将院前创伤信息进行整合,收集原始真实数据,并且编排出符合院前创伤急救的评估公式,有利于后续初步建立院前创伤急救辅助诊疗系统,通过现场收集院前创伤病历相关信息,做到院前创伤病历原始数据实时记录,并辅助院前急救医务人员进行伤情评估和操作,完善首次医疗接触的合理处置,完成模拟状态下的院前创伤急救,为计算机辅助院前创伤急救相关工作及完善院前相关病历提供可能的帮助。方法:收集头、胸、腹及四肢创伤疾病诊断名称和诊断依据,包括创伤因素、创伤部位、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等,将各伤病的诊断依据转化、重排,使转化后的诊断依据能够从相关症状、体征中充分体现,使其更加适用于院前环境的创伤急救,并在各院前伤情评估中添加合理“急救技术操作”提示以指导院前医务工作者的实际操作,各个创伤信息以勾选及添加备注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勾选内容与院前创伤评估公式相匹配,从而完成辅助院前创伤诊疗的各项工作,并自成系统。从我院急诊HIS系统中抽取2018年1月至10月500份创伤病历,纳入单部位损伤或以单部位损伤为主的院前病历180份,包括头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四肢损伤各45例患者的病历信息、急诊院内诊断结果及完成的相关操作,并以此作为评估标准。将院前急救人员分成2组,分别由取得执业资格并在急诊培训超过1年的医生、护士各1名组成,配备1名记录人员,两组实验人员均通过CRASH PIAN顺序检伤及问诊采集病历信息,第一组院前急救人员通过院前创伤辅助诊疗系统对伤者进行病历信息记录,并根据提示进行相关操作,另一组则凭借现场决策进行诊疗工作。根据抽取的病历信息进行院前伤情环境模拟,并在10分钟内分别记录以上两组院前创伤评估结果及相关操作,并与评估标准进行比较,数据结果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180例院前创伤模拟患者中,经第一组院前创伤辅助诊疗系统正确诊断136例,正确完成操作146例,经第二组凭借现场决策院前创伤评估方式正确诊断107例,正确完成操作103例。第一组创伤评估阳性率为75.56%,第二组创伤评估阳性率为59.44%,共同评估阳性率为45.56%,共同评估阴性率为10.56%,计算?2值为10.65,P<0.05。第一组创伤急救操作阳性率为81.11%,第二组创伤急救操作阳性率为57.22%,共同操作阳性率为46.67%,共同操作阴性率为8.33%,计算?2值为22.83,P<0.05。本研究提出的院前创伤辅助诊疗系统的院前评估诊疗正确率及院前创伤急救操作完成率高于现场决策评估诊查方式,且特异性不低于现场决策,认为能够完成模拟创伤患者的院前评估,并能够及时提示急救医师在现场采取的院前创伤急救操作。讨论:目前尚无对院前创伤辅助诊疗的相关报道,并且大多数院前急救采用口述交接院前病历信息或入院后追问病历信息等信息采集模式,导致院前病历信息失真,院内诊疗方案制定延迟等问题。本研究立足于院前创伤急救实际,通过对院前创伤病种和诊断关键词的整合、重排,希望能够为创伤院前急救提供帮助,为院前急救发展提供导向作用。本研究属于自主开发,并无院前创伤诊疗相关资料参考及校正,因此,对于院前创伤病种收集,院前创伤信息设置及院前创伤诊断公式编排存在诸多缺陷乃至错误,而且本研究以模拟院前创伤情景进行检验,对病历纳入、样本量设置及创伤信息的描述存在偏倚,需继续完善研究内容,以趋于达到符合院前创伤救急实际应用的目的。结论:院前创伤辅助评估诊疗系统能够完成模拟情境下的创伤院前评估诊疗工作,并提示应当进行的合理院前急救操作。鉴于创伤急救的复杂性、多样性等因素影响,目前该系统还处于初级研发阶段,各种伤情救治评估系统还不完善,需要纳入更多的创伤病历进行科学实验分析。

王昊[5](2018)在《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轻度至重度的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学表现是不同的。为研究TBI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生理学机制,目前有几种啮齿类动物颅脑损伤的模型包括液压冲击(Fluid percussion impact,FPI)、可控皮层冲击系统(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 systems,CCI)和落锤撞击模型(weight-drop models)用来模拟和研究颅脑损伤。虽然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人类TBI后的某些病理特征,但没有一种较好的动物模型可用来再现人类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改变以往的致伤方式,建立以气动冲击产生加速装置的一种新可分级的大鼠闭合性颅脑撞击伤(closed head impacts,CHI)模型,以模拟人类真实环境下的颅脑撞击伤后产生的颅脑及神经功能损伤。方法: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5只,平均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ham)、0.5、0.6、0.7和0.8 MPa组,每组15只。应用自制空气驱动装置产生加速度撞击大鼠头部致伤,气压范为0.5-0.8兆帕(MPa),对应的冲击力和加速度分别为:I组(0.5 Mpa):785.3±14.12牛顿(N)、5.71米/秒(m/s);II组(0.6 MPa):837.72±10.41 N、6.06 m/s;III组(0.7 MPa):857.65±11.11 N、6.25 m/s;IV组(0.8 MPa):955.6±16.35 N、6.67 m/s。致伤过程中的运动参数由力学传感器和高速摄像机记录。伤后检测死亡率、昏迷时间(翻正反射时间)、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脑含水量(BWC)。HE染色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病理改变。结果:随缸内气压的升高,力学输出也随之升高,导致大鼠损伤程度加重。0.5、0.6、0.7和0.8 MPa组的翻正反射时间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CHI后24 h检测mNSS评分、BWC值和MRI定量分结果发现CHI伤后24 h时0.8 MPa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0.6和0.7 MPa组,但后两组又明显高于0.5 MPa组(P<0.05),0.6与0.7 MPa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检测CHI大鼠脑内APP时发现在大脑皮层、胼胝体和脑干区域其表达增加,这也明确提示在模拟CHI后脑组织出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表现。随气压的提高产生的加速度也越大,造成的损伤也逐渐加重,因此可根据给予0.5/0.6-0.7/0.8 MPa的来进行伤情分级。结论:本实验建立的CHI大鼠模型是一种操作简便、可控性强、重复性好的模拟不同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CHI所致的损伤程度与气缸内压力改变引起的冲击速度变化呈正相关,可根据调节气压来控制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本研究为不同损伤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模型。第二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对伤情的影响目的: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的地理环境,目前对低压、低氧后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伤情及病理生理变化仍未有深入的了解。发生损伤后的不适当运输会对患者健康带来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旨在观察急进高原地区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mild-to-moderate closed head injury,mmCHI)急性期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下的伤情变化并提出救治策略,以期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而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健康平原饲养的雄性SD大鼠108只,首先称量基础体质量。模拟海拔6,000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再次称体质量。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观察大鼠致伤后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分,随机分为3个不同海拔高度组[ND(Non-descending altitude)、D-4,500m(descent to 4,500m altitude)、D-3,000 m(descent to 3,000 m altitude)]进行观察,并分别对相应海拔高度下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NSS评分、体质量(body weight,BW)、脑含水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脑含水量与体质量的比值(BWC/BW)及颅脑核磁(MRI)检查。结果:急进高原mmCHI大鼠在致伤后6 h各海拔高度组mNSS评分减少值明显低于伤后12 h、24 h评分减少值,P<0.05;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最少,与伤后滞留于6,000m的ND组及下降海拔高度的D-4,500 m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海拔高度组脑含水量(BW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伤后计算各组脑含水量占体质量(BWC/BW)的比值发现,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BWC/BW的值高于伤后D-4,500 m组且低于滞留于海拔6,000m(ND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动态MRI检查后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伤后下D-4,500 m组的大鼠在胼胝体水肿及脑室扩张程度明显低于其他海拔高度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结论:高海拔极限环境下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24 h内伤情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下表现不同,急进高原mmCHI后可引起较严重的脑水肿和体重减轻,应予以高度高重视。在伤后应尽早改善通气、补液、缓解脑水肿,同时进行早期、阶段转运至低海拔地区治疗,避免大跨度降低海拔高度,有利于缓解脑外伤后的继发性损伤,早期动态进行MRI检查可提示脑组织损伤程度,对预后判断及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第三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目的:急进高原mmCHI后大鼠免疫应激反应及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尚未澄清。急性缺氧和颅脑损伤均可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是继发性颅脑损伤的机制之一。为研究在相同致伤因素下不同低压、缺氧条件对颅脑损伤伤情影响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致伤后不同低压、缺氧状态下脑组织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急性低压、缺氧大鼠颅脑损伤后不在同海拔高度下表现的关系及炎症反应过程中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索高原颅脑损伤后早期转运对伤情变化的影响及继发性脑损伤可能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18只模拟海拔6,000 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致伤后按的海拔高度[6,000m(ND)、4,500 m(D-4,500 m)、3,000 m(D-3,000 m)]随机按分成三个组(n=6/组),ND组作为阳性对照。将致伤后大鼠置于低压舱内,自由饮食、水,于伤后24 h时进行头部MRI扫描后处死,取大鼠脑组织作GFAP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伤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急性低压、缺氧状态的脑损伤后24 h,各组大鼠脑内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及炎症因子达量明均显增多。定量分析发现,D-3,000 m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比率(45.32±4.17)显着高于D-4,500 m组(36.26±3.55),但明显低于ND组(56.88±5.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4,500 m和D-3,0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分别为:IL-1β/GAPDH:0.69±0.07、0.78±0.08;TNF-α/GAPDH:0.72±0.06、0.84±0.08,与ND组(IL-1β/GAPDH:1.00±0.09;TNF-α/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与D-3,000m组比较也有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NF-κB phospho-p65和p65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发现D-4,500 m和D-3,000 m组phospho-p65和p65水平分别为:0.62±0.06、0.76±0.07;0.48±0.05、0.78±0.08,与ND组(phospho-p65/GAPDH:1.00±0.09;p65/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phospho-p65和p65的水平也显着低于D-3,000 m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量可作为一种判断急进高原mmCHI严重程度以及指导临床在伤后转运中判断伤情变化的标志物之一。低压、缺氧性颅脑损伤后NF-κB的激活参与了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调控,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有关,NF-κB的抑制或激活与不同的低压、缺氧状态有关。调节低压、缺氧状态将对减轻高原颅脑损伤后的脑继发脑性损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骏[6](2018)在《磁感应脑监护实验装置检测冲击伤早期脑出血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战争模式跟以往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战机轰炸与中远程制导武器精确毁伤结合的空天地立体打击,力求使用高尖端爆炸武器远距离摧毁敌方的指挥系统和电力系统。由于高能爆炸武器的应用贯穿战争全过程,使得伤员的伤情从传统的枪弹伤、破片伤居多变为冲击伤、爆炸伤居多。经统计表明,战场上颅脑战创伤的比例越来越高,而闭合性颅脑出血(Closed Cerebral Hemorrhage,CCH)是颅脑战创伤中极为常见的伤情。CCH是由冲击波或钝器直接作用于人体头部或因冲击波及其他外力使头部发生移动所导致。其原发性损伤包括颅骨骨折、组织变形、血管撕裂、细胞损伤等,因原发性损伤可引发进一步脑病理性、功能性恶化。如果CCH伤员在早期没有被检测出来,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多引起瘫痪甚至死亡。目前我军对于CCH因战场条件与伤员情况的限制无法通过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方法来诊断判别,而是使用格拉斯哥评分法(Glasgow Coma Score,GCS)结合体征指标测量及以往诊断经验来判断CCH。鉴于以上检测方法的不客观性,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检测方法——磁感应相位移(Magnetic Induction Phase Shift,MIPS),它具有无创、非接触、便携和低成本的特点,能够在颅脑战创伤后立即开展早期检测和后送途中对伤员颅内病理活动实施连续监测。本研究基于MIPS基本理论和生物组织电导率频谱特性开展闭合性颅脑冲击伤脑出血早期磁感应检测实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MIPS基本理论及检测CCH的理论研究。由MIPS基本理论可知,相位移变化与激励信号频率、被测目标电导率和系统几何尺寸有关。在激励信号频率和系统几何尺寸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检测颅内电导率来反映脑组织病、生理改变。文中根据颅内组织电导率分布规律建立了同轴单激励-单检测线圈和简单的电导率四层球脑模型。另外,并根据CCH的主要病理过程,分析出颅内整体平均电导率与MIPS成正比的理论关系。通过对生物组织电导率频谱特性的分析,发现生物组织在β色散域(0.1MHz100MHz)能反映不同介电特性脑组织间的界面驰豫,即在该频段进行磁感应检测,可以更好地反映CCH的病理变化信息。(2)磁感应脑监护实验装置是一种小型且便于卫生员使用的颅脑战创伤检测仪器。它是由激励信号源、信号分离模块、幅相接收机、信号处理与显示模块、磁感应检测传感器和高频同轴传输线六部分组成。该仪器最大扫频范围为300kHz3GHz,最大扫描点数为1601,最大频率分辨率为1Hz,最大输出功率为10dBm。实验测量时,通道设置为反射参数和传输参数,数据格式确定为幅度和相位。磁感应检测传感器是用铜线缠绕有机玻璃管而成,通过在频率范围为300kHz300MHz仿真,结果发现在磁感应检测传感器空载时阻抗匹配频率点为67.14MHz,此频率下磁感应脑监护实验装置检测灵敏度最高。另外,通过磁场空间分布确定了在线圈中符合实验约束条件的最佳检测位置。(3)对液体冲击损伤模型、控制皮质撞击损伤模型、坠落损伤模型和爆炸损伤模型4种CCH动物模型进行分析。根据实验要求,最终采用了基于卧式生物撞击机BIM-Ⅱ的皮质撞击动物模型,该撞击机所产生的颅脑伤情更接近由战场钝器打击和爆炸冲击形成的伤情。它具备伤情再现性好、可重复性高、实验操作简单、动物死亡率低、固定损伤区域等优点。其中,卧式生物撞击机BIM-Ⅱ由高速气炮装置、高压气源、二次锤、限位架、基座、万向动物板台及控制台组成,可通过设置不同气压值来调整撞击力度。实验中,将22只家兔分为3组,损伤1组和损伤2组各10只,CT对照组2只。损伤1组和损伤2组分别以600kPa和650kPa的气压值撞击家兔头颅顶部规定位置,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2种CCH伤情。随后对家兔CCH动物模型进行了CT和病理实验,从而证明了本实验所用的动物模型不仅可以在规定损伤区域造成CCH,还能通过设置气压大小造成不同严重程度的CCH。(4)开展磁感应脑监护实验装置检测家兔CCH的实验研究。两个致伤组家兔均在300kHz300MHz频段内进行MIPS数据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家兔致伤前MIPS均小于0.8°。致伤后0min,损伤1组10只家兔的反射参数、传输参数平均相位移分别为6.24±1.93°、-3.77±1.64°,损伤2组10只家兔的反射参数、传输参数平均相位移分别为8.43±1.39°、-9.27±2.34°;致伤后30min,损伤1组10只家兔的反射参数、传输参数平均相位移分别为10.99±2.86°、-11.17±2.91°,损伤2组10只家兔的反射参数、传输参数平均相位移分别为14.01±2.46°、-16.18±2.22°。将损伤1组伤前伤后30min内MIPS数据、损伤2组伤前伤后30min内MIPS数据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在对应的时间,损伤1组伤前伤后、损伤2组伤前伤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α=0.05)),并且致伤后30min的连续MIPS数据可以反映颅内组织变化情况,即CCH的变化情况。将损伤1组与损伤2组的MIPS进行配对样本Wi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两个致伤组之间的MIPS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α=0.05)),说明可以用MIPS来区分CCH的严重程度。随后对两个致伤组别反射参数的平均相位移之差的绝对值与其标准差的和进行比较,两个致伤组传输参数进行同上分析,结果发现传输参数对于CCH严重程度的区分度高于反射参数,更能适用于检测。结论:磁感应脑监护实验装置可以早期检测家兔是否存在CCH及其变化情况,并且与反射参数相比下,传输参数对家兔CCH严重程度区分度更好。除此之外,通过开展对家兔CCH检测的实验研究,验证了磁感应脑监护实验装置将来发展成为一线战场急救检测CCH仪器,该仪器具备的早期敏感性、非接触性使营连一级卫生员能快速、简便地检测判别出CCH伤员及其严重程度,从而达到对伤员进行早期鉴定分类,更合理地分配战场后送及医疗资源,有利于保持和恢复部队战斗力。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rgery,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7](2018)在《舱室爆炸伤救治规范》文中认为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舱室爆炸伤舱内抢救、舱外急救和早期外科救治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战时对装甲车辆、舰艇、坑道工事等作战舱室爆炸伤实施战(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的各级救治机构和有关人员。平时建筑物、公共汽车、地铁、民船等闭合环境内爆炸伤院前抢救和院内急救也可参照使用。本标准不适用于舱室爆炸释放化学、生物或放射性战剂或物质造成人体伤害的救治。

张炜伟,徐明,冯波[8](2018)在《气管切开术治疗颈部闭合性创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颈部闭合性创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患者应用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颈部闭合性创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患者10例,按照适应征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干预,研究组行气管切开手术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率及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变化。结果干预前心率无明显区别(P>0.05),干预后研究组心率水平好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无明显区别(P>0.05),干预后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闭合性损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治疗效果理想,维持患者心率、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稳定,对颈部闭合性创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患者的管理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单浩洋[9](2017)在《基于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试验的地面舱室伤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地面作战舱室在现代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掌握其伤亡特点对精确化的伤亡预计,物资配备等卫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数据缺乏,相关研究鲜有文献报道。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试验作为现阶段我军最贴近实战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之一,可为卫勤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根据武器杀伤效应评估试验资料,将各类地面作战舱室分为未击穿和击穿两类,将所有试验动物分为即刻死亡、受伤、未损伤3类,统计分析试验动物存活状态以及与目标单位、目标毁损状态间的关系。利用NISS(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新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和爆炸伤类型划分标准分别分析地面坚固工事内伤亡动物损伤程度和致伤机制。分析地面坚固工事内受伤动物的损伤部位、损伤器官和损伤类型特点,通过专家评估对部分试验动物进行损伤隐匿性分析。假定作战人员出现试验动物的损伤,对其进行自救互救技术分析,并对即刻死亡动物进行存活可能性分析。结果:不同毁损状态目标内试验动物伤亡率为坦克-未击穿:0,坦克-击穿:100%;装甲车-未击穿:0,装甲车-击穿:100%;地面坚固工事-未击穿:34.38%,地面坚固工事-击穿:79.66%,坦克、装甲车内存活状态分布类似,而与地面坚固工事存在一定差异。地面坚固工事内所有伤亡动物NISS平均值为31.40±25.42,未击穿工事内与击穿工事内的受伤动物NISS评分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Z=-2.568,P<0.05)。所有伤亡动物损伤均由爆炸导致,其中,68.75%出现Ⅰ型爆炸伤,63.13%出现Ⅱ型爆炸伤,9.38%出现Ⅲ型爆炸伤,10.91%出现Ⅳ型爆炸伤,41.88%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爆炸伤。地面坚固工事内91只受伤动物中,分别有32只、50只、20只出现闭合性颅脑损伤、胸部损伤和腹部损伤,有1只、5只、8只分别出现开放性颅脑损伤、胸部损伤和腹部损伤。其中,有63只受伤动物出现面部视听器官损伤,55只出现胸腔器官损伤,27只出现腹腔器官损伤,分别表现为脑膜充血、脑出血、肺大泡、肺出血、胃粘膜出血、胃穿孔等类型。在50只体表无显着损伤的受伤动物中,有40只可能出现显着临床症状。加压包扎止血和特殊部位包扎(眼、脑、腹部)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自救互救技术。在地面坚固工事内的69只即刻死亡动物中,有51只损伤较重,存活可能性极小。结论:坦克、装甲车内存活状态分布情况与地面坚固工事存在显着差异,未来针对地面作战舱室建立减员预计模型时需根据舱室性质进行适当调整。针对大体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对眼、耳单个器官评估效能较低,未来可根据作战能力损失情况建立新的评估方法。地面坚固工事内Ⅰ型爆炸伤出现频率最高,尤其耳、肺损伤伤员较多,针对这一类建筑被毁损概率高的战争,相关救治机构医护人员需加强胸外科、呼吸科的临床技术培训,相应医疗物资也需进一步加强。常见的自救互救技术和我军现有物资基本满足地面坚固工事内伤员的救治,但建议将口咽通气管改为鼻咽通气管,并增添眼罩,并鼓励观察位和射击位人员佩戴护目镜。地面坚固工事内大部分即刻死亡伤员损伤程度较重,存活几率极小。而对可能存活伤员救治的关键在于有效统筹规划医疗物资的使用,使更多伤员获益。

方莲娜,马维瑾,黄兴[10](2017)在《38例喉外伤患者救治经验》文中研究表明喉外伤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急症,严重的喉外伤在和平年代并不多见,因常累及咽喉、气管、食管、颈部大血管、喉神经,后果严重,临床处理复杂,专业性强,一旦贻误抢救或处理不当,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或遗留喉狭窄。本文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五医院救治的38例喉外伤患者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二、颈部闭合性损伤的救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部闭合性损伤的救治(论文提纲范文)

(1)颈部闭合性损伤致气管断裂合并食管破裂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急救护理
    2.1 早期识别及预警性护理干预
    2.2 气管断裂患者插管护理配合
    2.3 保持气道通畅预防窒息
    2.4 及时关注病情变化
    2.5 创伤团队配合缩短急诊术前准备时间
3 术后护理
    3.1 加强管路护理保证气道通畅
    3.2 心理护理
4 小结

(2)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和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资料
    2 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及处理
讨论
    1 胸段食管异物致AEF发生及严峻形势
    2 胸段食管异物致AEF形成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 胸段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定义及诊断
    4 胸段食管异物致AEF的诊断
    5 胸段食管异物致PAEF患者的处理
    6 胸段食管异物致AEF患者的处理
    7 随访结果
    8 不足之处与改进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消化道异物并发症的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3)现代脊柱战伤分级救治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脊柱战伤的战现场急救
    2.1 战现场伤情评估
    2.2 固定和稳定损伤的脊柱
    2.3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搬运及后送
    2.4 其他治疗
3 脊柱战伤的紧急救治
    3.1 休克的防治
    3.2 呼吸支持
    3.3 导尿
    3.4 防治感染
    3.5 完善可疑脊柱脊髓损伤伤员的固定
    3.6 后送
4 脊柱战伤的早期救治
    4.1 伤员的进一步评估
    4.2 呼吸支持和防治肺部感染
    4.3 循环支持
    4.4 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4.5 防治泌尿系统感染
    4.6 皮质激素的使用
    4.7 防治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4.8 支具固定
    4.9 脊柱脊髓战伤的早期手术治疗

(4)院前创伤急救辅助诊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院前创伤急救辅助诊疗概述
    2 院前创伤信息
        2.1 颅脑创伤
        2.2 胸部创伤
        2.3 腹部创伤
        2.4 四肢创伤
    3 实验方法
        3.1 样本纳入
        3.2 实验流程
研究结果
    1 总体结果分析
    2 颅脑创伤部分结果分析
    3 胸部创伤部分结果分析
    4 腹部创伤部分结果分析
    5 四肢创伤部分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院前急救区块链模式发展动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伤情变化的观察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清GFAP蛋白的变化与伤情及预后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高原颅脑创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磁感应脑监护实验装置检测冲击伤早期脑出血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闭合性颅脑冲击伤形成机制及特点
    1.3 适用于战场环境的闭合性颅脑出血诊断新技术
    1.4 MIPS技术进行颅脑检测的研究进展
    1.5 MIPS技术用于检测闭合性颅脑冲击伤中脑出血的可行性分析
    1.6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MIPS检测闭合性颅脑冲击伤脑出血的理论
    2.1 MIPS基本原理
    2.2 闭合性颅脑冲击伤脑出血与MIPS的理论关系
    2.3 生物组织电导率频谱特性
    2.4 MIPS检测闭合性颅脑冲击伤脑出血的数学模型
第三章 磁感应脑监护实验装置
    3.1 磁感应脑监护实验装置的设计思路
    3.2 磁感应脑监护实验装置的组成
    3.3 磁感应脑监护实验装置检测CCH的关键参数设定
第四章 闭合性颅脑冲击伤脑出血动物实验模型
    4.1 闭合性颅脑冲击伤脑出血的动物模型选择
    4.2 卧式生物撞击机BIM-Ⅱ
    4.3 动物模型制备
    4.4 动物模型闭合性颅脑出血CT影像与病理学实验验证
第五章 家兔闭合性颅脑冲击伤脑出血MIPS早期检测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设计
    5.2 实验结果
    5.3 分析与讨论
    5.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颅脑冲击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气管切开术治疗颈部闭合性创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心率比较:
3 讨论

(9)基于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试验的地面舱室伤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试验动物存活状态
    3.2 伤亡特点
    3.3 受伤动物自救互救技术分析
    3.4 即刻死亡动物存活可能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存活状态分析
    4.2 损伤程度与致伤机制分析
    4.3 受伤动物损伤特点分析
    4.4 受伤动物救治分析
    4.5 即刻死亡动物存活可能性分析
    4.6 在卫勤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适用于战伤评估的创伤严重度评分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38例喉外伤患者救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临床资料
    1.3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颈部闭合性损伤的救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颈部闭合性损伤致气管断裂合并食管破裂患者的护理[J]. 陈鹏远,杨旻斐,姚晓月.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1(03)
  • [2]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和瘘的临床研究[D]. 包洁. 苏州大学, 2020(02)
  • [3]现代脊柱战伤分级救治专家共识[J]. 宗兆文,秦昊,陈思旭,杨磊,张琳,杜文琼,钟鑫,周人杰,谭丹,吴昊.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9(12)
  • [4]院前创伤急救辅助诊疗的初步研究[D]. 朱成. 成都医学院, 2019(08)
  • [5]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D]. 王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6]磁感应脑监护实验装置检测冲击伤早期脑出血的动物实验研究[D]. 杨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7]舱室爆炸伤救治规范[J].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rgery,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中华创伤杂志, 2018(08)
  • [8]气管切开术治疗颈部闭合性创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J]. 张炜伟,徐明,冯波. 浙江创伤外科, 2018(03)
  • [9]基于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试验的地面舱室伤亡分析[D]. 单浩洋.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4)
  • [10]38例喉外伤患者救治经验[J]. 方莲娜,马维瑾,黄兴.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05)

标签:;  ;  ;  

闭合性颈部损伤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