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后备干部工作的思考

新时代创新后备干部工作的思考

一、关于新时期创新后备干部工作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朱洲[1](2021)在《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伟大实践中,党的干部队伍工作从研究探索到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过程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光辉,又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干部队伍,为党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提出了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强化了党管干部、组织选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并修改完善党章,先后两次修订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自我革命的优秀传统鞭策下,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队伍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以及由此淬炼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遵循。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及其建设等进行概念界定。重点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在理性甄别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同时分析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体现和价值所在。第三,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能力、作风以及纪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做法与基本经验。第四,总结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在特点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包括: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在形式上是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与时俱进丰富完善等。提出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贡献,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立的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第五,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内容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陈黎娟[2](2021)在《四川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个案研究 ——以成都市D镇为例》文中认为农村工作开展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成效,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全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做好农村基层工作关键在人。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事业的带头人,是实现党对农村全部工作领导的战斗堡垒,肩负着维护农村稳定、带领群众致富的重任。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水平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四川省成都市D镇为例,以D镇有代表性的六个村的“村两委”干部为研究对象,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作为理论依据,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个案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以及对部分村干部和群众进行访谈,获得一手资料和真切感受,透过不同人群的视角了解D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以及整理访谈内容,梳理出当前D镇农村基层干部在“政治理论水平、选人用人、教育培训、考核监督与激励”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合D镇发展实际,依据现有政策,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考核、监督与激励机制、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农民群众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合乡并村融合的引领作用”等方面探索加强D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以此来加强D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并为其他地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高云亮[3](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籍薇[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东营市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作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报告,同时从七大方面就该战略的实施作出重大部署,拉开农村发展的新篇章。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18年5月发布的《山东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在2020年有效解决影响乡村组织振兴的重大难题,为乡村振兴建立配套政策框架及组织体系;在2022年,构建起能够有序运转、有效治理、领导有方的乡村组织振兴制度体系。一直以来,东营市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在2017年度换届中,坚持选优配强,加大后备力量培养,实行能力提升与业务培养齐头并抓,全市干部队伍素质、工作能力、学历、性别、年龄等结构不断优化,长效提升组织战斗力,为振兴乡村、打造村干部队伍工作夯实了根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走访座谈,基于大量搜索、收集和查阅相关参考资料、文献,介绍了东营市村级干部管理的现状、国内外研究村级干部管理的现状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抓好村级干部管理的理论研究意义。本文对乡村振兴、村级干部及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等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界定,通过明确村级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地位,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强化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东营市的村干部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东营市村级干部管理的做法和现状进行介绍。通过随机访谈法和随机调查法,发现现阶段管理村级干部进程中面临的难题及其根源。经过对比分析,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并结合东营市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本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政策理论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正文涵盖文章的三到七章,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性;第四章简单介绍当前东营市村干部队伍建设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根据当前掌握的资料对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深入剖析;第六章列举了部分地区在村干部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第七章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一步优化东营市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孙曈[5](2020)在《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淬炼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主要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框架下,存在着执政党认同与参政党认同的两个维度,由于参政党与执政党在目标、利益和使命上的一致性,因此,中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携手形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认同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治发展道路,构建了新型的中国政党制度。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参政党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一历史性文件中,将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定性为“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①由此可见,中国参政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信任,同时所肩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但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参政党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参政党在领导班子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党协商、自身建设等还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影响了参政党的认同度。因此,从政党认同的视角来把握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脉络,总结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探索今后参政党认同的路径,对新时代参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脉络,论证了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发挥参政党政党功能、与执政党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基础。通过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参政党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队伍建设、履职绩效、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认同路径,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参政党的认同度、提升中国参政党的履职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论文内容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述。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政党认同理论概念问题,如:认同、政治认同、政党认同进行界定与解读;对参政党认同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认同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为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建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实践成果,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第三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认同的空间、认同的平台、自我认同层面阐明新时代参政党认同的机遇;从意识形态、信息技术、大统战工作格局、参政党履职能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层面阐述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参政党认同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参政党认同面临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根据参政党认同理论,分别从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参政党队伍认同、参政党履职绩效认同、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张悦[6](2020)在《村级后备干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芜湖县湾沚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村级干部日常工作直接面对老百姓,是党和国家在基层的代言人,同时也是我们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也就如何围绕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选贤用能,始终把选好、管好、用好干部作为关乎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干部,更关键在直面群众,联系群众的村级干部。当前,村级干部队伍青黄不接、质量不高、前途不明等问题日益凸显,并直接导致各项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实过程中变形走样。村级后备干部是村级干部的后备力量,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解决上述村干部队伍问题的关键一环。可以不夸张的说,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村级干部人才资源的前期准备工作。只有不断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才能为村级干部队伍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储备,才能不断推进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本文基于乡村振兴为背景,以芜湖县湾沚镇为例,以人职匹配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芜湖县湾址镇目前村级后备干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掌握一手数据资料,对目前湾沚镇村级后备干部建设的现状、基本做法以及有效成果进行分析,发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不够、思想不稳、培养不力、使用不当等几大问题。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大量一手资料和数据,分析归纳出产生上述问题的思想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制度因素。最后结合原因,给出几点对策建议。进一步优化安徽省芜湖县湾沚镇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一是针对村级后备干部的管理工作,主管单位和上级部门必须齐抓共管,明确责任,共同做好后备干部的选培工作;二是要改变村级后备干部思想不稳,“干得好的留不住、留得住的干不好”等现状,根本症结在于要提高后备干部的待遇;三是要用好人职匹配理论,做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把不同的人用在不同的合适岗位上;四是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村级后备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实现村级后备干部的“干得长、干得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杨国芳[7](2020)在《商都县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党和人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是农村贯彻落实党和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农村改革发展、领导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核心力量,可以充分体现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本文以商都县为例,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做了基本的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之间和农村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不充分。面临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新农村建设不充分、农民整体素质偏严低等问题。因此,为更好的解决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加大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中实施管理的主体,而人才队伍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在农村工作的一线人员,对于农村工作的实际运行起到关键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必须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以此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强化人才兴农意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本文对商都县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建设的研究总体包含五大部分。首先,绪论中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论述;然后对农村基层组织、农村干部、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建设等概念进行界定,对人力资本、新公共服务、人才开发等用于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从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两个方面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商都县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第四部分是对商都县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针对当前商都县存在的农村干部队伍构成有待优化、干部选拔机制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分析提出了多方面原因;最后一部分是基于商都县农村发展和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

高阳[8](2020)在《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在新形势下的强化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和医疗保险工作的多个方面均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包括现状、发展和改革,其对医疗保险工作的各个方面予以记载,随着形式的不断变化,我们一定要通过有效手段,积极改善和强化医保档案管理。本文以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为着手点,简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就新时期如何强化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展开深入探究,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有效参考。

杨美菡[9](2020)在《政治精英视角下后备领导培育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后备干部制度经历了从“预备干部”到“第三梯队”再到制度化确立等发展阶段,在其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制度作用,解决了我国领导干部新老接替等问题,并经过多年的完善优化,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培养党政人才的重要制度之一,为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党政领导人才基础。高素质的执政骨干是党内的精英,即政治精英。干部队伍的核心是围绕“政治精英”培养、使用和轮替而展开的,精英的培养转化可以依赖精英体系内部的常态化选拔培养而实现,后备干部制度经历了30多年变迁,为政治精英的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良好发展储备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充分体现了党政体制人事制度下循环执政骨干、加强执政力量、强化现代化治国理政能力的主动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选拔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提高后备制度框架下的政治精英培养效果,是关系党政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政治精英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场景下的后备干部培养问题,文章总结了政治精英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并对培育措施现状进行了归纳梳理,发现在现有机制下,教育培训、交流开发、监督管理、干部个体素质等方面仍存在有待优化的地方,教育培训方面,存在学习设计缺乏针对性、教学手段单一、培育渠道狭窄、培训效果评估不全面的问题。交流开发方面存在实践锻炼挂虚职、配套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同时,监督管理相对弱化,配套机制如激励机制相对缺乏,也制约着培育机制效果的发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和政治精英理论为基础,以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背景,提出完善优秀年轻干部培育制度的建议。首先,培育机制应当着力选拔源头,其次培育机制应当着力提高专业水平素养,并加强管理监督,同时培育机制目标还应激励担当作为。

丁愿立[10](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远安县为例》文中认为“三农”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乡村振兴这一重要部署,是新时代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新农村建设”的提质升级,为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指明了可行方向,对于解决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问题大有禆益。乡村能否振兴,干部是关键。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党全部战斗力的最根本体现。作为战略实施的一线力量和主要保障,其队伍建设问题愈加凸显。特别是近年来城乡二元壁垒造成的人才流失和人才断层、基层队伍建设薄弱等现实问题让乡村发展与治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如何加强基层干部的队伍建设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懂两爱”的要求对基层干部是否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提出了新课题。笔者试图站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背景下,紧扣新时代基层干部队伍新要求,深入探讨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进路。本文选取湖北省远安县为研究对象,近年来,远安县积极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通过建设改革试点村、推动一村一品创新实践等有力措施不断焕发新活力。通过对该县在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主要措施、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厘清当前农村干部队伍依旧存在政治意识有待提高、文化素质偏低、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素质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并据此提出可行路径:将打造一支政治品格忠诚干净、心系群众扎根基层、素质本领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多维度全方位加强基层干部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以及能力建设,着力构建有利于“三农”人才成长的建设机制,方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构筑起组织保障和有力支撑,肩负起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

二、关于新时期创新后备干部工作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新时期创新后备干部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核心观点、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4.1 核心观点
        1.4.2 创新点
        1.4.3 重点及难点
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2.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2.1.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
        2.1.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
        2.1.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2.2.1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2.2 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2.3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3 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
        2.3.1 中国传统吏治思想的传承
        2.3.2 中华传统吏治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2.4 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4.1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4.2 非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1.1 突出党员干部的阶级立场
        3.1.2 强调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
        3.1.3 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3.1.4 服从真理,改正错误
        3.1.5 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山头主义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2.1 注重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精神
        3.2.2 强调一切听从党安排
        3.2.3 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
        3.2.4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3.2.5 经验教训
    3.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3.1 强调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方针
        3.3.2 强调党员干部具备开拓进取精神
        3.3.3 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与党性锻炼
        3.3.4 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3.3.5 强调党员干部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3.3.6 注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4.1 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干净担当
        3.4.2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4.3 坚持党管干部,强调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
        3.4.4 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五大体系
        3.4.5 增强执政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4.6 组织选拔与群众拥护有机统一
        3.4.7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
4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4.1 干部队伍的政治建设
        4.1.1 对党绝对忠诚
        4.1.2 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
        4.1.3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4.2 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4.2.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2.2 坚定理想信念
        4.2.3 干群平等
        4.2.4 不谋私利
    4.3 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
        4.3.1 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选人用人
        4.3.2 坚持民主集中制
        4.3.3 任人唯贤
        4.3.4 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
        4.3.5 完善考核评价使用机制
        4.3.6 注重干部来源广泛性代表性
    4.4 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4.4.1 注重实绩
        4.4.2 突出胜任力
        4.4.3 注重实践锻炼
        4.4.4 强调斗争精神
        4.4.5 注重班子整体建设
    4.5 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4.5.1 密切联系群众
        4.5.2 理论联系实际
        4.5.3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4.5.4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4.5.5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4.5.6 惩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4.6 干部队伍的纪律建设
        4.6.1 模范遵守纪律
        4.6.2 自觉接受监督
        4.6.3 实行问责制度
        4.6.4 开展反腐败斗争
        4.6.5 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5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
    5.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
        5.1.1 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
        5.1.2 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
        5.1.3 与时俱进丰富完善
    5.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精髓
        5.2.1 干部是党的正确路线确定后的决定因素
        5.2.2 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及杜绝个人依附
        5.2.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暨任人唯贤
        5.2.4 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干部问题
        5.2.5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5.2.6 干部权责一致
        5.2.7 干部成长体现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相统一
        5.2.8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5.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价值
        5.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5.3.2 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5.3.3 建立了保证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干部队伍
6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和创新发展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境遇
        6.1.1 世情的深刻变革引发新的国际力量博弈
        6.1.2 国情的深刻变革要求统揽和推进“四个伟大”
        6.1.3 党情的深刻变革激励全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6.1.4 社情的深刻变革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6.2.2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6.2.3 全面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本领能力
        6.2.4 建立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
        6.2.5 健全科学选拔任用机制
        6.2.6 加强监督管理狠抓作风
        6.2.7 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6.2.8 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6.2.9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四川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个案研究 ——以成都市D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注释
第二章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情况
    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阐释
        (一)农村基层干部
        (二)干部队伍建设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
        (二)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
    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注释
第三章 成都市D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概况
    一、D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就
        (一)D镇的基本情况
        (二)D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三)D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二、D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理论水平较低,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漠
        (二)选人用人机制不活,后备干部来源不足
        (三)教育培训体系不系统,工作能力有所欠缺
        (四)考核、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工作作风不实、工作热情不高
        (五)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干群矛盾突出,部分农村工作难以开展
        (六)行政区划的调整,村与村之间在队伍融合、人心融合等方面存在困难
第四章 以D镇为视角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一)加强对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教育,坚定政治信仰和强化服务群众意识
        (二)加强对干部的政策理论教育,增强政治敏感性和判断力
    二、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一)构建完善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机制
        (二)完善选派驻村干部长效机制
    三、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一)建立教育培训积分制管理系统,增强实效性
        (二)重视哲学原理以及方法论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指导作用,注重针对性
    四、建立健全考核、监督与激励机制
        (一)合理设置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增强考核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二)加强党内党外监督,推动干部工作作风好转
        (三)健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
    五、提升农民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认同感,促进农村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意识
        (二)强化农民群众的相关教育和培训,使其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
        (三)建立群众诉求上下联动解决机制,缓和干群矛盾
    六、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合乡并村融合的引领作用,促进农村工作融合与发展
        (一)实地走访调研、分析各村发展特色及优势,确保各村发展特色产业
        (二)统一班子成员思想、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合村之后的工作有序推进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乡村振兴战略下东营市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村级干部
        2.1.3 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2.2 相关理论
        2.2.1 激励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目标管理理论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关系
        2.3.1 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2.3.2 乡村振兴战略对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3.3 乡村振兴战略对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现状
    3.1 东营市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3.1.1 优化选拔任用机制
        3.1.2 加强保障激励力度
        3.1.3 细化管理考评制度
        3.1.4 健全学习培训体系
    3.2 东营市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成效
        3.2.1 村两委干部队伍基本稳定
        3.2.2 村两委干部整体结构较为合理
        3.2.3 农村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
        3.2.4 村干部纪律规矩意识有所强化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东营市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乡村振兴战略下东营市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村级干部工作胜任度较低
        4.1.2 村干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4.1.3 村干部工作作风存在问题
        4.1.4 村干部后继无人现象突出
        4.1.5 村干部工作获得群众支持度不够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东营市村级干部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4.2.1 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存在问题
        4.2.2 干部培训机制不成熟
        4.2.3 村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4.2.4 对后备干部重视程度不够
        4.2.5 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五章 本土经验做法及启示
    5.1 湖北孝感市:推行村干部专职化管理
    5.2 滨州市:“选、培、管、保”四方面狠抓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5.3 贵州黔东南苗族自治州:“四个环节”狠抓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5.4 启示
第六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强化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选拔任用制度,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6.1.1 科学规划,灵活任用
        6.1.2 拓宽视野,重点选拔
        6.1.3 畅通出口,保持纯洁
    6.2 健全干部培训体系,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6.2.1 统筹整合培训资源
        6.2.2 充实丰富培训内容
        6.2.3 创新培训教育方式
    6.3 规范干部管理制度,增强队伍内生动力
        6.3.1 健全管理体制
        6.3.2 健全激励体制
        6.3.3 健全监督体制
    6.4 强化后备培养力度,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6.4.1 动态管理后备干部库
        6.4.2 精心培养后备力量
        6.4.3 加大后备干部使用力度
    6.5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6.5.1 完善关怀容错机制
        6.5.2 建立帮扶联系机制
        6.5.3 健全薪酬保障体制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东营市村级干部队伍建设访谈提纲
致谢

(5)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有助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有助于提高我国参政党的政党生命力
        3. 对中国参政党的政党社会形象塑造具有推动意义
        4. 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参政党研究
        2. 政党认同理论研究
        3. 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政党认同理论在西方
        2.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政党认同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1. 研究观点的创新
        2. 研究视角创新
        (二) 论文不足之处
        1. 对原始资料的研究不足
        2. 理论阐述中还存在不够深入、透彻的问题
        3. 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第一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释
    一、 政党认同相关概念
        (一) 认同
        (二) 政治认同
        (三) 政党认同
    二、 参政党认同
        (一)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和客体
        1.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与客体界定
        2. 主体对客体认同内容界定
        (二) 参政党认同层次
        1. 参政党的情感认同
        2. 参政党的认知认同
        3. 参政党的评价认同
        4. 参政党的行为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一) 二者认同的联系:具有一致性
        (二) 二者认同的区别:具有多样性
    四、 参政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意识形态影响因素
        (二) 参政党形象(组织、领导人)影响因素
        (三) 参政党绩效影响因素
        (四) 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因素
    五、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认同思想
        (一) 关于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
        (二) 关于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
        (三) 关于政党组织认同的思想
        (四) 关于执政党治理能力认同的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的历史构建
        (一) 在救亡图存中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在历史性抉择中不断构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1. 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促进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2. 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纲领
        3. 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构建
        (一) 《共同纲领》在制度上培育参政党政治认同
        (二) 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打下参政党认同基础
        (三) “八字方针”构筑参政党认同的制度根基
        1. “八字方针”提供了参政党认同制度保障
        2. “八字方针”坚定了民主党派成员政党认同的信心
        3. 在各种政治考验中不忘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初衷
    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完善
        (一) 拨乱反正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期
        1. 召开政协会议,明确民主党派政党认同基调
        2. 巩固政治联盟地位,凝聚参政党认同共识
        3. 出台“十六字方针”,巩固参政党认同基础
        (二) 建章立制完善参政党认同体系
        (三) 提升绩效塑造参政党认同形象
        1. 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参政党绩效
        2. 发挥参政党职能,突显履职成效
        (四) 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参政党认同质量
        1. 政治参与体现参政党价值认同
        2. 政治交接传承参政党认同传统
        3. 强化参政党成员认同主体作用
        4. 创新履职方式,增强参政党认同评价
        (五) 出台重要法规文件为参政党认同保驾护航
    四、 中国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代
        (一)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论断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科学内涵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论断的重大意义
        (二) 参政党认同迈上新台阶
        1. 召开中央统战会议,参政党认同的一个里程碑
        2. 出台系列法规性文件,从理论、政策上加大对参政党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实践步入新境界
        1.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参政党政治认同
        2. 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参政党认同根基
        3. 履职尽责强化参政党绩效认同
        4.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赢得民众认同
        5. 在促进祖国统一中,增进海内外同胞对参政党认同
    五、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
        (一) 参政党认同的根基是与执政党永葆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认同的基础是不断提升履职绩效
        (三) 参政党认同的优势是“人才兴党”战略
        (四) 参政党认同的源动力是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
        (一) 新时代拓宽了参政党认同的空间
        (二) 新时代搭建了参政党认同的平台
        (三) 新时代为参政党自我认同带来机遇
    二、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
        (一) 意识形态复杂化的挑战
        1. 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挑战
        2. 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3. 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二)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
        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党建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建”网络平台的成功构建
        3. 参政党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滞后性
        (三)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挑战
        (四) 参政党履职能力的挑战
        (五)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挑战
    三、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XX省部分参政党成员为例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 调查基本内容
        1. 对参政党认知情况
        2. 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认知情况
        3. 参政党与意识形态
        4. 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5. 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6. 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情况
        7.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
        8. 对参政党认同有什么建议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坚信者
        1. 要坚定信仰,树牢价值自信
        2. 要不断增进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三)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者
        1.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身体力行
        3.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 在网络意识形态中释放最大正能量
    二、 推动中国参政党队伍建设认同的路径
        (一) 对中国参政党领导班子的认同
        (二) 对中国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认同
        (三) 对中国参政党成员的认同
    三、 推动中国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议政绩效认同路径
        (二) 民主监督绩效认同路径
        (三) 政党协商绩效认同路径
        (四) 社会服务绩效认同路径
    四、 推动中国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认同路径
        (二) 参政党特色建设认同路径
        1. 在参政党思想建设上,在坚持政治共识的基础上要保持“求同存异”
        2. 在组织建设上注重界别特色与组织结构优势
        3. 各民主党派要在自己重点分工领域做出成绩,推出经典和品牌
        (三) 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认同路径
        (四) 参政党作风建设认同路径
        (五) 参政党制度建设认同路经
        (六) 参政党机关建设认同路径
    五、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中国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一)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1. 促进了参政党领导班子作用的发挥
        2. 思想建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 参政党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4. 参政党的特色更加突出
        5. 参政党基层组织更加活跃
        6. 组织管理更加精准
        (二) 参政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参政党互联网平台技术的滞后性
        2. 参政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匮乏
        3. 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的弱化性
        4. 参政党网络安全的危险性
        (三)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1. 构建“智慧参政党”网络大数据管理平台
        2. 建立参政党大数据中心
        3. 培养参政党网络技术人才,不断增强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
        4.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参政党网络安全
        5. 只有线上线下联动才能取得参政党建设的双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参政党认同情况问卷调查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参政党认知
    第三部分 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
    第四部分 关于参政党在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第六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第七部分 关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评价
    第八部分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
    第九部分 (开放题)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村级后备干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芜湖县湾沚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后备干部
        2.1.2 村级后备干部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职匹配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激励理论
第3章 芜湖县湾沚镇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3.1 湾沚镇村级后备干部的整体现状
        3.1.1 整体情况
        3.1.2 数量、结构及学历等情况
    3.2 湾沚镇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3.2.1 完善考核机制
        3.2.2 采取挂职培训
        3.2.3 实行动态管理
        3.2.4 锻炼能力技能
        3.2.5 拓宽选拔渠道
    3.3 湾沚镇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成效
        3.3.1 后备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3.3.2 干部整体工作作风实现转变
        3.3.3 基层管理方法不断创新
        3.3.4 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密切
第4章 当前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困境的调查分析
    4.1 村级后备干部建设情况问卷调查
        4.1.1 问卷内容及调查对象
        4.1.2 问卷调查结果
    4.2 村(居)干部相关情况访谈
        4.2.1 访谈对象选择
        4.2.2 访谈发现
    4.3 当前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困境分析
        4.3.1 村级后备干部数量明显不足
        4.3.2 村级后备干部思想不稳,队伍变动频繁
        4.3.3 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不力,次数和方式欠缺
        4.3.4 村级后备干部使用不当,存在“备而不用”、晋升不畅现象
    4.4 村级后备干部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思想因素
        4.4.2 经济因素
        4.4.3 环境因素
        4.4.4 制度因素
第5章 加快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5.1 树立有序选培后备干部意识
        5.1.1 明确责任分工,增强选蓄的紧迫感
        5.1.2 创新培养方式,采用“四定”培养模式
    5.2 整体提升村级后备干部各方面待遇
        5.2.1 运用激励机制,提升后备干部各方面待遇
        5.2.2 树立“爱农、敬农”情结,提升社会地位
        5.2.3 改善整体工作环境,营造工作氛围
    5.3 建立健全选培村级后备干部的制度体系
        5.3.1 明确选拔标准,形成择优选拔机制
        5.3.2 完善考核和监督,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5.3.3 畅通晋升渠道,构建进步使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村级后备干部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商都县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基层组织
        2.1.2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2.1.3 农村基层组织人才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人才开发理论
3 商都县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3.1 商都县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概括
    3.2 商都县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3.2.1 商都县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举措
        3.2.2 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4 商都县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商都县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4.1.1 干部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4.1.2 干部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4.1.3 农村基层组织人才“责任”与“权力”的矛盾仍然存在
        4.1.4 商都县农村基层组织干部待遇偏低,激励保障不完善
        4.1.5 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较低
    4.2 商都县基层组织人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对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认识不足
        4.2.2 人才观念落后,选人用人的标准不健全
        4.2.3 人才使用机制不规范
        4.2.4 基层组织人才培训力度不强
5 商都县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5.1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和干部储备
    5.2 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工作的舆论宣传和引导
    5.3 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的责任与权力对称
    5.4 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人才的待遇
    5.5 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基础性保障和服务水平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在新形势下的强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
二、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强化策略
三、结语

(9)政治精英视角下后备领导培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后备领导干部
        2.1.2 政治精英
    2.2 理论基础
        2.2.1 精英理论
        2.2.2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第三章 当代中国后备制度发展过程
    3.1 孕育阶段(1978 年以前)
    3.2 起步阶段(1978 年—1989 年)
    3.3 规范阶段(1990 年—2005 年)
    3.4 完善阶段(2006 年至2012 年)
    3.5 深化阶段(2013 年至今)
第四章 新时代党政领导干部具备的素质能力要求
    4.1 素质要求
        4.1.1 坚定的政治素质
        4.1.2 高尚的品德素质
        4.1.3 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4.1.4 广博的知识素养
    4.2 能力要求
        4.2.1 通用型能力
        4.2.2 强化型能力
        4.2.3 特定型能力
第五章 后备干部培育机制分析
    5.1 时任省级党政主要领导履历分析
    5.2 培育机制各环节现状
        5.2.1 定期教育培训
        5.2.2 有序交流实践
        5.2.3 立体监管体系
第六章 后备干部培育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6.1 后备干部培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6.1.1 教育培训方面的问题
        6.1.2 实践锻炼挂虚职
        6.1.3 监督管理方面的问题
        6.1.4 配套制度不完善
第七章 完善后备干部培育机制的建议
    7.1 着眼选拔源头
    7.2 着力提高专业水平素养
        7.2.1 优化教育培训
        7.2.2 注重实践锻炼
    7.3 着力加强管理监督
        7.3.1 严格日常管理
        7.3.2 强化警示教育
        7.3.3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7.3.4 强化谈话机制
    7.4 激励担当作为
        7.4.1 坚持容错纠错机制
        7.4.2 突出榜样示范作用
        7.4.3 传承“传、帮、带”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远安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学术意义
        (三)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基础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背景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三、“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四、农、工业发展差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导向
        二、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
        三、坚持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导向
        四、坚持以改善农村民生为导向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之举
        三、建设文明乡风的有效途径
        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不二之法
        五、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固本之策
第二章 基层干部队伍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关系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干部队伍的角色定位
        一、基层干部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者
        二、基层干部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者
        三、基层干部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者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对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一、忠诚干净的政治品格
        二、心系基层的爱农情怀
        三、适应时代的本领能力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二、全面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三、促进农村社会持续稳定
        四、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落实
第三章 远安县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第一节 远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一、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二、建设乡村振兴试点村
        三、“一村一品”创新实践
    第二节 远安县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选人用人机制
        二、充分发挥“头雁效应”
        三、精准选任识别使用
        四、实施干部“菁英工程”
    第三节 远安县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现存问题
        一、政治意识有待提高
        二、思想作风亟需加强
        三、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第四节 远安县基层干部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外界不良价值观的渗入
        二、考核奖惩制度不够完善
        三、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第四章 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夯实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一、抓好政治建设筑牢理想信念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
        三、坚持人民中心观厚植爱农情怀
    第二节 锻造过硬作风保障组织振兴
        一、加强警示教育预防
        二、建立从严管理体系
        三、完善民主决策机制
    第三节 加强能力培训助力产业振兴
        一、创新方法,拓宽培训渠道
        二、改进内容,增强富农本领
        三、因地制宜,对标科技扶贫
    第四节 完善选拔任用支撑人才振兴
        一、拓宽选人用人渠道
        二、规范选拔任用制度
        三、落实待遇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关于新时期创新后备干部工作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D]. 朱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四川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个案研究 ——以成都市D镇为例[D]. 陈黎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4]乡村振兴战略下东营市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 籍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
  • [5]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 孙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村级后备干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芜湖县湾沚镇为例[D]. 张悦.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7]商都县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 杨国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在新形势下的强化策略[J]. 高阳. 办公室业务, 2020(08)
  • [9]政治精英视角下后备领导培育机制研究[D]. 杨美菡.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远安县为例[D]. 丁愿立. 三峡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新时代创新后备干部工作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