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a快速反应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实验研究

Vida快速反应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实验研究

一、快速肥达反应诊断伤寒、副伤寒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左顺武,周艳华,倪兆林,杨汝松,张红强,王树坤[1](2016)在《玉溪市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符合率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玉溪市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医院报告病例诊断的准确性,为伤寒副伤寒诊断及报告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全市2012-2014年报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的诊断结果进行调查。结果本次收集病例510例,诊断符合率80.98%;伤寒诊断符合率55.00%,副伤寒诊断符合率66.06%;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率48.66%,实验室确诊病例符合率96.69%;临床病例中伤寒与副伤寒的构成为6∶1,确诊病例中伤寒与副伤寒的构成为1∶15;诊断符合率为100%的是玉溪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新平县、元江县、峨山县,最低的是通海县(33.90%);各级医院的伤寒副伤寒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率为市级明显高于县乡两级,确诊病例符合率市、县和乡三级比较接近。结论玉溪市伤寒副伤寒诊断符合率偏低,影响了网络报告的真实性,影响了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实施。

曹阳,闫梅英[2](2016)在《肥达试验及Tubex法在伤寒、甲型副伤寒诊断中的应用评估》文中指出目的评估肥达试验、Tubex法在伤寒、甲型副伤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广西、新疆、云南等地区伤寒及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中的确诊病例血清,运用肥达试验及Tubex-TF、Tubex-PA进行伤寒及甲型副伤寒血清抗体检测,分别计算这3种血清学检测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和Kappa值等指标,对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结果以血培养为金标准,对23例血培养阳性的伤寒血清进行检测,Tubex-TF方法的灵敏度为82.61%,特异度为61.64%,阳性预测值为0.404,阴性预测值为0.918;Tubex-PA对伤寒病例的非特异性阳性检出率为91.30%。71例血培养阳性的甲型副伤寒检测结果显示,Tubex-PA方法的灵敏度为74.65%,特异度为16.00%,阳性预测值为0.716,阴性预测值为0.182;Tubex-TF对甲型副伤寒病例的非特异性检测阳性率为39.44%。Tubex-TF/PA联合对伤寒及甲型副伤寒病例的总检出率为80.21%。在不同病程中,血培养阳性的伤寒及甲型副伤寒病例血清进行肥达试验,阳性率均低于6.00%,明显低于Tubex法的检出率(χ2=75.165,P=0.000)。结论疾病暴发流行时,除了肥达试验,Tubex-TF方法可用以辅助诊断伤寒,有利于该疾病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而对于甲型副伤寒的辅助诊断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周泽文,赵春茹,周敏[3](2014)在《伤寒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伤寒是一类由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以患者持续发热、神情淡漠、脾肿大、皮肤玫瑰疹、相对缓脉和全血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特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其病理变化表现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位于回肠下段的淋巴组织增生及坏死为主要表现[1]。目前,肠道感染已成为世界排名第三的疾病病因,伤寒作为其中重要的疾病构成,伤寒沙门菌所引起的肠热症对人类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2-3]。然而,目前

陈玉娟[4](2014)在《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在高发地区的诊断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在云南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开展诊断现况及危险因素研究,了解各级医疗机构伤寒副伤寒诊断现况,弄清伤寒副伤寒真实发病水平,了解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危险因素,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诊断现况调查: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择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较高的5个县(市、区),对辖区的州(市)级、县(市、区)级、乡镇级医疗机构进行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到相关科室收集伤寒副伤寒实验室检测、诊断、报告、治疗等资料。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描述伤寒副伤寒的诊断现况。2.危险因素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于2013年6月~10月,选择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较高的弥勒县,开展以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伤寒副伤寒发病危险因素调查,病例和对照以1:3配比。病例为弥勒县人民医院血培养阳性的确诊病例,对照为与病例在同一自然村、社区、班级,以年龄、性别、职业匹配的健康者。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病例和对照进行调查。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进行。研究结果1.诊断现况调查:调查20家医疗机构,418例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其中181例病例诊断与报告相符,诊断符合率为43.30%。州(市)级、县(市、区)级、乡镇级医院伤寒副伤寒诊断符合率依次为42.86%、47.02%、28.57%。红河州、版纳州、保山市的诊断符合率依次为53.39%、46.38%、2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级医疗机构诊断伤寒副伤寒病例的部门主要为内科门诊,占60.00%。所调查的20家医疗机构均开展了伤寒副伤寒的相关实验室检测。20家医疗机构均开展血常规检测,但乡镇卫生院以三分类法为主(87.50%);19家医疗机构开展了肥达氏检测,以玻片法为主(70.00%),检测试剂来自同一厂家;所有乡镇卫生院均不能开展血培养。州(市)级、县(市、区)级医院除1家外均能开展血培养检测,但血培养瓶的厂家不同。临床医生对伤寒副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少部分凭个人临床经验。诊断标准掌握程度有差异,其中27.78%的医务人员认为流行病学史包括最近30天有被蚊虫叮咬史;24.07%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表现包括咳嗽、流涕、呼吸困难。对肥达氏检测结果的正确判断存在差异,其中50.00%的医务人员认为检测结果包括肥达反应“0”抗体凝集效价≥1:160,“H”抗体凝集效价≥1:80,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回答错误率高于州(市)级和县(市、区)级医院。查阅红河州172例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人的病历资料,报告类型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占65.70%),血常规检测167例(97.09%),肥达氏检测156例(90.70%),肥达氏检测阳性率为27.56%,血培养检测119例(69.19%),血培养阳性率为47.90%。对153例发热病人的症状进行统计分析,有头痛(49.67%)、全身不适(37.91%)、畏寒(30.07%)、咳嗽(27.45%)、厌食(24.84%)等症状,以及中毒性心肌炎(14.38%)、中毒性肝炎(12.42%)、支气管炎/肺炎(11.76%)等并发症。37.79%的病人治愈出院,仅27.34%的病人在住院期间采取了相应的隔离措施。94.19%的病人使用抗生素治疗,64.20%病例进行了药敏试验,59.62%的病人使用的抗生素与药敏试验结果相符。2.危险因素调查:共调查200人,其中病例50人、对照150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等方面均衡可比(P>0.05)。50例病例均为甲型副伤寒病例,所有病例均发热,并伴有头痛、乏力、畏寒、全身酸痛等症状,且均为住院病例,平均住院天数为(8.28±4.02)天。单因素分析筛选可疑危险因素:平时在外吃早餐,此前2周早餐吃过米线,此前2周早餐吃过卷粉,早餐中加生葱,平时中晚餐在外就餐频率,平时中晚在外就餐点,此前2周在外吃过中晚餐,此前2周在外吃过冷饮或宵夜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早餐吃卷粉(OR=11.12,95%CI:1.39-88.75),早餐中加生葱(OR=15.55,95%CI:1.37-176.87),近2周在外吃中晚餐(OR=5.68,95%CI:1.02-31.62)是弥勒县甲型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云南省伤寒副伤寒诊断符合率总体较低,尤其是乡镇卫生院。血培养的结果表明局部地区伤寒副伤寒高发。乡镇卫生院在医务人员数量、职称、学历、工作经验以及设备等方面与州(市)、县(市、区)级医院相比差距大。医院对伤寒副伤寒诊断、治疗不规范,疗程不足,病人隔离措施和出院标准不严格。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已是云南省某些区域流行的优势菌群;在外就餐,吃生冷食物和食物中加生佐料是云南省部分地区甲型副伤寒发病危险因素。

冉燕,李佳[5](2014)在《荧光定量PCR早期诊断12例甲型副伤寒》文中研究说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一直是贵州省肠道传染病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尤其近年来甲型副伤寒在我省散发及流行[1],其预后与治疗的早晚密切相关,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快速、准确检测是早期诊断和控制流行的重要手段。现在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越来越不典型,诊断需依赖实验室检查,但现存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较快,本课题拟从细菌的基因水平着

田兆菊,马玉红,田景惠,焦凤萍[6](2014)在《利用实验动物制备肥达反应阳性抗血清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肥达反应阳性实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肥达反应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肥达反应的5种诊断菌液适当处理后,按照一定程序免疫家兔,然后采集全血,分离免疫血清,采用直接试管凝集实验检测凝集效价。结果在免疫的50只家兔中,5种免疫血清的凝集效价达到1∶1 280以上的有41只,占82%;30只家兔的血清效价达到1∶2 560,占60%。结论获得了高效价的肥达反应的阳性抗血清,为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教学中正常开展该项实验奠定了基础。

冯桂香,朱明磊,王娅[7](2012)在《肥达试验免疫血清制备的探讨》文中认为对伤寒、副伤寒的临床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细菌培养分离、生化鉴定及血清学试验。细菌分离培养可能由于被检者用过抗菌药物,结果有时成阴性,或者由于检查过程复杂难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此时,血清学试验往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此肥达反应迄今仍然是临床诊断伤寒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冉燕,李佳,邱隆敏,罗亚文,陈应华,陈宇[8](2010)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副伤寒甲30例》文中研究指明伤寒、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1994年及2004年曾因水源污染造成遵义市副伤寒甲暴发流行。近年贵州省流行的主要菌株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其临床表现已经越来越不典型,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目前实验室常用的方法

张力[9](2009)在《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全菌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伤寒是第三世界国家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每年导致近60万人死亡。近年来,甲型副伤寒迅速流行,在一些省份超过伤寒成为优势菌型。伤寒和甲型副伤寒都是以人为唯一宿主的疾病,二者临床症状难于区分。共有基因芯片杂交的结果发现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亲缘关系比其他血清型的沙门菌近得多。本文进行了伤寒沙门菌CT18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ATCC9150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比对,分别得到413和489个特有蛋白编码基因。而在本文分析所使用的培养条件下,CT18与9150的二维蛋白电泳图谱比对分别得到74和154个各自特异蛋白点。CT18菌株的特有蛋白编码基因只有STY3673在CT18全谱蛋白点中发现表达。9150菌株的特有蛋白编码基因只有SPA1555和SPA0985在9150全谱蛋白点中发现表达。说明两株菌蛋白谱比较得到的特异点主要是由两者的共有基因编码,而不是主要由特异基因编码。菌株CT18特异的蛋白点中,6个蛋白编码基因在9150基因组中不存在或者是假基因,10个未在9150全蛋白谱中找到,但其编码基因在9150基因组中存在,47个蛋白在9150全蛋白谱中亦有表达,只是处于不同的修饰状态;菌株9150的特异蛋白点中,3个蛋白编码基因在CT18中不存在或者是假基因,81个蛋白编码基因没有在CT18全蛋白谱中找到,但其编码基因在CT18基因组中存在,77个蛋白在CT18中有表达,只是处于不同的修饰状态。提示,两者的蛋白组学差异,主要是由共有基因产物的不同修饰造成,提示了蛋白表达、发挥功能遵循了经济的原则,同样的基因编码产物可能发挥不同的功能。两株菌的特异蛋白点中,部分蛋白编码基因在对方是假基因,这些假基因造成了某些酶的功能的失活,导致一些合成或分解代谢通路的差异,比如本文中发现的由于假基因造成两株菌0-抗原成分双脱氧己糖的差异,组氨酸分解代谢的差异,和维生素C代谢的差异。进一步证实这两株不同血清型的菌株某些功能或者代谢通路的差异是由两者共有基因部分失去功能造成,而不是基因组特有基因引起,基因组的使用很节约。为了了解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株之间的蛋白组学差异和进化关系,我们比较了四株伤寒之间和四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之间的全菌蛋白二维电泳图谱。伤寒沙门菌CT18和国内三株分离于不同年代和地区的流行株的比较结果分别为,CT18与XJ19相比,各得到19和64个特异蛋白,CT18与906005相比,各得到28和54个特异蛋白,CT18与1321相比各得到27和36个特异蛋白。将菌株CT18的特异蛋白编码基因设计引物分别以其他三株流行菌株DNA为模板扩增结果发现,一个可能的DNA结合蛋白编码基因,在三株国内流行株扩增均为阴性,它位于CT18所包含的一个多耐药质粒PHCM1。提示这个质粒在这三个流行菌株可能不存在。四株伤寒沙门菌的比较发现,广西菌株1321与CT18的谱型相近,与XJ19和906005差距较大,由于广西和越南毗邻,二者在遗传上可能存在亲缘关系。对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9150与98-53相比各得到15和17个差异蛋白,和YN77相比各得到26和11个差异蛋白,和9A05036相比各得到13和10个差异蛋白。将9150中的特异蛋白编码基因为靶标,以国内菌株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只有9A05036的501,663蛋白点编码基因扩增阴性,此外,国内菌株中都有表达、而9150中没有表达的蛋白yeaG,其编码基因在9150基因组中不存在。综合四株菌各自的特异蛋白发现,在一些与渗透压有关的摄取系统蛋白,可能的毒力因子,与转录有关的蛋白表达上,国内三株流行株很接近,与菌株9150存在明显差异。另外,为筛选诊断用的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的外膜蛋白的特异抗原,将两者外膜蛋白进行了比较,谱型差异较大,但特异蛋白点的蛋白序列和基因序列比较发现这些特异蛋白点很少是由独有基因编码,大多由共有基因编码,虽然这亦有力证实基因组发挥功能遵循经济原则,但作为诊断用抗原,并不是最好选择。本文筛选到三株伤寒沙门菌都有表达、而在三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均未见表达的一个脂蛋白,核酸和蛋白序列的blast比较发现它为伤寒沙门菌独有。对53株伤寒沙门菌和49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DNA进行该蛋白编码基因的PCR检测发现,伤寒沙门菌都扩增出目的条带,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扩增均为阴性。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它与伤寒病人的血清IgG显示了良好的反应,而与甲型副伤寒病人的血清反应微弱。提示它作为一个诊断用抗原是有希望的。

冉燕[10](2009)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甲型副伤寒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血培养、Widal reaction(肥达反应)、脂多糖—被动血凝试验(LPS-PHA)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在临床高度怀疑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发热患者中的检出阳性率,初步探讨荧光定量PCR早期诊断甲型副伤寒的临床价值,并评价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重复性。方法:(1)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的HiBind膜基质结合离心柱技术对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福氏志贺菌七株标准菌株,分别提取DNA。再分别加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及探针,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并进行敏感性及重复性实验。(2)30例临床高度怀疑为甲型副伤寒的发热患者为甲型副伤寒组,分别进行血培养、肥达反应、LPS-PHA及荧光定量PCR四种方法检测。11例明确为其它原因导致发热的患者为对照组,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将甲型副伤寒以1×105Copies/ml分为高DNA载量组和低DNA载量组,比较两组与血培养、肥达反应及LPS-PHA结果的关系。结果:(1)七株标准菌株中仅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荧光定量PCR结果为阳性,而其他非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结果均为阴性。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DNA经过逐级倍比稀释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最低检测下限达1×102Copies/ml。将1×108、1×107、1×106Copies/ml三个梯度每个梯度重复三次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106Copies/ml:22.22±0.50;1×107Copies/ml:17.49±0.34;1×108Copies/ml:12.69±0.18。(2)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高度怀疑为甲型副伤寒发热患者,22例为阳性,对照组中11例均为阴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甲型副伤寒组30例患者通过四种方法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7%(8/30)、23%(7/30)、17%(5/30)和73%(22/30)。荧光定量PCR与血培养、肥达反应、LPS-PHA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均P<0.0083),而血培养、肥达反应、LPS-PHA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3)。(3)对病程第1周的12例患者进行四种方法分析,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3/12)、17%(2/12)、17%(2/12)和67%(8/12),经统计学处理,四种方法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优于血培养、肥达反应、LPS-PHA传统实验室诊断方法,为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快速肥达反应诊断伤寒、副伤寒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肥达反应诊断伤寒、副伤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玉溪市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符合率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1 调查方法
        1.2.2 内容
    1.3 病例定义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基本情况
    2.2 各区县诊断符合情况
    2.3 各级别医院病例诊断符合情况
    2.4 调查病例的分类以及诊断类型分类诊断符合情况
    2.5 玉溪市各县区医疗机构伤寒副伤寒病例血培养病原学检测情况
3 讨论

(2)肥达试验及Tubex法在伤寒、甲型副伤寒诊断中的应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肥达试验及Tubex法对伤寒诊断的应用评估
        2.1.1 肥达试验及Tubex法对伤寒检出率的比较
        2.1.2 肥达试验及Tubex法对伤寒的诊断评估
    2.2 肥达试验及Tubex法对甲型副伤寒诊断的应用评估
        2.2.1 肥达试验及Tubex法对甲型副伤寒检出率的比较
        2.2.2 肥达试验及Tubex对甲型副伤寒的诊断评估
    2.3 Tubex法对伤寒及甲型副伤寒的联合诊断评估
3 讨论
作者贡献:

(3)伤寒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菌的分离培养
    1.1 血培养
    1.2 骨髓培养
    1.3 粪便培养
    1.4 尿培养
2 血清学方法
    2.1 肥达试验
    2.2 基于抗原检测的试验
        2.2.1 协同凝集试验 (SPA-CoA)
        2.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及酶免疫斑点试验
    2.3 基于抗体检测的试验
        2.3.1 间接被动血凝试验 (PHA)
        2.3.2杀菌抗体试验
3 分子生物学检测
    3.1 基因探针检测
    3.2 PCR检测
        3.2.1 常规聚合酶联反应
        3.2.2 巢式PCR
        3.2.3 多重荧光PCR
    3.3 蛋白芯片检测
4 其他
    4.1 骨髓涂片查找伤寒细胞
    4.2 影像学检查

(4)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在高发地区的诊断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2 研究目的及目标
    2.1 研究目的
    2.2 具体目标
3 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在高发地区的诊断现况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3.4 结果
    3.5 讨论
4 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在高发地区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4.3 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4.4 结果
    4.5 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6 创新与局限
7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荧光定量PCR早期诊断12例甲型副伤寒(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液标本
    1.2 菌株来源
    1.3 DNA提取
    1.4 荧光定量PCR仪器和试剂
    1.5 PCR反应
2 结果
    2.1 阳性标准曲线制备
    2.2
3 讨论

(6)利用实验动物制备肥达反应阳性抗血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免疫原的制备
        1.3.2 动物的免疫
        1.3.3 免疫血清的收集
        1.3.4 免疫血清效价的测定[6] (直接试管凝集试验)
        1.3.4. 1 免疫血清的稀释
        1.3.4. 2 菌液的稀释
        1.3.4. 3 凝集反应
        1.3.4. 4 结果判定
2 结果
3 讨论

(7)肥达试验免疫血清制备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
    1.3 方法
        1.3.1 伤寒、副伤寒抗原的制备
        1.3.2 免疫动物
2 结果
    2.1 试血
    2.2 免疫血清的收集[3]
3 讨论

(9)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全菌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BBREVIATION(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一 伤寒沙门菌CT18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9150全菌蛋白二维电泳图谱比较
    二 伤寒沙门菌CT18与其他流行株XJ19,GX1321,GZ906005的全菌蛋白二维电泳图谱比较
    三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9150与其他流行株ZJ98-53,GZ9A05036,YN77的全菌蛋白二维电泳图谱比较
    四 伤寒沙门菌XJ90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JX2005-92外膜蛋白二维电泳图谱比较
    五 伤寒沙门菌蛋白的WESTERN BLOT
讨论
小结
附图表部分
附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甲型副伤寒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甲型副伤寒的应用研究
    1.1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1.2 中文摘要
    1.3 英文摘要
    1.4 前言
    1.5 材料与方法
    1.6 结果
    1.7 讨论
    1.8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 伤寒副伤寒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综述)
3 致谢

四、快速肥达反应诊断伤寒、副伤寒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玉溪市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符合率调查[J]. 左顺武,周艳华,倪兆林,杨汝松,张红强,王树坤.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6(11)
  • [2]肥达试验及Tubex法在伤寒、甲型副伤寒诊断中的应用评估[J]. 曹阳,闫梅英. 疾病监测, 2016(09)
  • [3]伤寒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J]. 周泽文,赵春茹,周敏.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04)
  • [4]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在高发地区的诊断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D]. 陈玉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5]荧光定量PCR早期诊断12例甲型副伤寒[J]. 冉燕,李佳. 贵州医药, 2014(03)
  • [6]利用实验动物制备肥达反应阳性抗血清的研究[J]. 田兆菊,马玉红,田景惠,焦凤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02)
  • [7]肥达试验免疫血清制备的探讨[J]. 冯桂香,朱明磊,王娅. 中国民康医学, 2012(01)
  • [8]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副伤寒甲30例[J]. 冉燕,李佳,邱隆敏,罗亚文,陈应华,陈宇.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0(03)
  • [9]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全菌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D]. 张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05)
  • [10]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甲型副伤寒的应用研究[D]. 冉燕. 遵义医学院, 2009(07)

标签:;  ;  ;  ;  ;  

Vida快速反应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