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一、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柯萌[1](2021)在《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尤其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教育部等部委相继出台多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相关政策,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目前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虽不断发展,但发展水平有限,缺乏相关理论研究,未形成完整的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影响院校自身发展实效,制约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带一路”倡议水平,阻碍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丰富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理论研究,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思路,提升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本文开展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等开展研究。本文分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演变,查阅2015年-2020年山东省教育厅等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文件、搭建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及国际化合作开展情况,分析了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存在的国际化合作有限、实效不足、“引进来”与“走出去”失衡、国际化建设“山东品牌”未形成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本文对比分析山东省与江苏省、浙江省的国际化政策、国际影响力表等,学习江苏省、浙江省的政策引领、组团出海等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先进经验,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案例,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建设先进做法。本文借鉴江苏省、浙江省等省份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经验,结合“跨国主义”、“管理协同理论”和访谈等,提出山东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即增强国际化意识,营造国际化建设氛围;完善国际化政策和机制,健全国际化保障;培养国际化师生,增强国际化建设人才力量;创新国际化思路,开拓国际化发展新格局。同时提出形成政校行企合作格局、推动国际化合作“引进-转化-开发-输出”、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山东品牌”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创新思路。本文多措并举提升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升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刘泽宇[2](2020)在《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对策探究 ——以临沂市技师学院为例》文中认为技工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技工类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想要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一方面需要科技的不断进步带动技能产业的升级,这就需要大批量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和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及高职类院校的崛起,各类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也使得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步成为备受社会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技工院校作为技工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就业状况。正所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学生及其家庭本身,而且还影响着国家技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了促进技工教育和技工院校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使技工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笔者认为对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及时发现学生就业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为了突出职业教育中的技工教育类院校这一研究重点,本文对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技工教育等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技工院校的特点及发展历程,围绕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相关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工作实际,本文以临沂市技师学院在校生、毕业生、教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广泛调研了其他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用人单位,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梳理总结,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全文除绪论外,还分为以下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技工院校相关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进行调查,为了保证调研数据相对全面可靠,同时又结合使用了访谈法作为补充调研,对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结合调查结果,从当前社会就业整体氛围、就业单位、技工院校和技工院校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来归纳技工院校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则是针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问题,分别提出政府和技工院校自身在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作用和对策。

蒋广田[3](2020)在《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中认为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体育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其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将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尤为重要的影响。通过了解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并提出缓解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能够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高职体育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倦怠,在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维度中,倦怠主要表现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情感耗竭、去个性化两维度不存在倦怠。2、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教龄、职称、课时量、收入的体育教师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差异显着。不同性别、学历的高职体育教师在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其中社会支持因素与情感耗竭呈显着正相关,组织因素同情感耗竭呈显着正相关,个人因素与情感耗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因素呈显着正相关。4、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和预防对策包括:转变社会认识客观地评价教师工作;提高教师待遇;完善规章制度;改善教师工作强度和环境;积极进行自我调适;提高自身素质发展水平。

李薪茹[4](2020)在《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智能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席卷全球,智能经济、数字经济以及技术经济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基于云计算、区块链以及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催生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同时,驱动基础产业链条向应用高级链条转变,对传统产业结构引起重大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整体飞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面对智能产业的新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开展了系列行动及措施,但为何仍出现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适配性不足的问题?那么,我国高职院校对专业结构应如何进行调整?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永恒和经典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以产业需求为背景和前提,探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中适配性不足的问题。笔者围绕要研究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子问题:(1)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是什么?(2)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包括哪几个层面?主要表现形式有几种及具体内容包括什么?(3)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如何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模型及院校规则?行进中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何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发展和超越?如何实现其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围绕上述问题,基于概念分析和研究设计,解释和剖析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之间的适配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适配理论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运用历史文献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总-分-总三个部分,第三章为第一大部分(总),从宏观整体上分析了我国整个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适配关系及程度,从高职院校内部、内外部、外部三个层面出发,深入分析“专业-职业岗位群”“专业类-行业”“专业大类-产业”三种适配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适配性不足的根源。第四章到第七章为第二大部分(分),为研究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选取了人工智能(类)专业作为案例,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大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分别从“专业-职业岗位群”“专业类-行业”“专业大类-产业”三个层面探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理念、方式及特征。第八章为第三大部分(总),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总结规律性经验及原则,构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模型,以及专业结构调整中应遵循的逻辑、采取的措施。本研究致力于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行为如何同时产生经济和教育绩效的问题作出解释,推动专业结构调整研究在解决产教适配问题上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整体调整来看,其宏观政策为产业需求发展以及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支持。第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现实之殇的根源是临界的失衡。具体表现在政府、市场及高职院校三个层面。第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行动呈现专业结构调整逐渐趋于理性和客观、专业结构调整正在向中高职衔接与普职融通多轨并行转变以及专业结构调整中采取“非均衡”的调整方式的特征。第四,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动态来看,未来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呈现以下几种趋势和走向,一是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空间的多维拓展将成为今后专业结构调整的主流趋势;二是从产业发展方式来看,继续加强我国高职院校专产学研合作促进知识应用与转化的力度;三是中小城市和职业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在未来几年职业教育将迎来较好的发展趋势。

张艳超[5](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陈春梅[6](2019)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民营资本,充分发挥公私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势,从而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随着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公办高职习惯了“养尊处优”且担心与民营企业合作有损公益形象或导致国有资本流失,而民办高职由于被视为“二等公民”难以吸引优秀企业合作,使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是否可以探索一种新的办学体制以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不同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2014年,国务院正式提出鼓励各类办学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办学,并明确指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从而拉开了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序幕。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指由来自公共和私人部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以多种要素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具有多元产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且不同产权主体共同治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特点。国务院倡导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旨在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案例院校的调研,梳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现状并着重探究其内部治理。相比于国外,当前我国关于公私合作办学的实践较少,相关研究也有限。研究中选取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机构——社区学院(大都会学院)和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戴维瑞教育集团和阿波罗教育集团)的典型案例展开具体分析,以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研究发现:社区学院的公私合作不涉及产权。各方通过签订协议保护举办者权益;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为了人才培养愿意大力投入办学。研究还发现,大型营利性教育集团内部组织机构的构建相对完善。董事会是集团实现内部治理的载体,因此必须强调董事成员构成的科学性,包括董事成员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多样化,且独立董事和女性董事应占一定比例。为了保障机构规范、有序运行,这些机构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运行保障制度。与国外公私合作办学不同,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涉及产权问题,且产权结构影响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然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权大小与话语权大小不一定呈正相关。政府的产权占比可能很小,但却拥有较大话语权。因此,不能完全套用经济的产权逻辑分析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类似,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核心在于构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教育组织,高职院校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其内部治理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应借鉴现代大学制度;与此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其内部治理又应借鉴现代公司治理的合理内核。本研究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分析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处的不同层面及同一层面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的环境。与此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其内部治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明确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和法人属性、保护各举办方的合法权益并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第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首先,提高董事会(理事会)及监事会成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董事(理事)成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且来自法律、财务、会计、管理及教育等多种职业背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校友、教师、学生、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并实行监督权。此外,应增加独立董事(理事)和独立监事的比例。其次,职业校长(院长)由董事会(理事会)聘任,并实行任职回避制度。且职业校长(院长)的激励方式应多元化。还要正确处理董事会(理事会)、职业校长(院长)、党委及监事会等之间的关系;第三,制定、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以推动高职院校实现依法依规治校、治学。今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制衡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当然,对这种新的办学体制的探索,一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如独立法人的问题、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高职院校在后续的改革探索中,由学者进一步跟踪研究。

何彩霞[7](2019)在《山东省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以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再加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行业、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题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2014-2020》一文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将增加到990万人,目前的缺口约为440万人。因此要解决我国现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使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实现国家的创新发展,就要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与高职教育办学宗旨高度契合,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而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最终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它是由高职院校和企业携手共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将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落到实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解决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竞相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其重大作用的同时,它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就是以山东省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通过分析该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最终达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理想状态。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文章的研究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进行的。第1章在查阅文献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当下时代背景,分析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第2章介绍文章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文章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这两大理论不仅丰富了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本文的观点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第3章,首先简单介绍山东省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然后着重分析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访谈结果的整理、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山东省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方面、企业方面、学生方面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也为了进一步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第4章做了学生对山东省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第5章结合第3章分析得出的各类问题,以及第4章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对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这方面成功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第6章是结论部分,通过对访谈结果的整理、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找出山东省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优化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借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选取M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案,采用了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相结合的个案分析法;针对访谈中M高校“订单班”学生存在择业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对这一研究领域理论基础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陈燕燕[8](2019)在《山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与新旧动能转换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1月3日,国务院通过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国内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试验区在山东省成立,紧接着通过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意见》等。山东省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主要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归根结底要靠高等教育,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需要高校为其提供人才支持,加强对山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适应性的研究,对山东省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与新旧动能转换的适应性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研究山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与新旧动能转换的适应性,主要目的是要推动山东省高等教育适应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需要,促进山东省经济的转型发展,因此,首先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总结分析山东省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对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以及学科专业结构提出的新需求。其次,对山东省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辅助以定量分析,通过定量分析近十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为基础,针对目前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情况,进行适应性分析,得出虽然近十年来,山东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基本适应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面对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情况,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适应已经不能满足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需求,应根据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新旧动能转换的适应性的研究中,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辅助以定量分析,根据测算结果得出山东省第一产业相关学科专业人才相对充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关学科专业人才相对不足,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中大部分产业都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山东省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并不能与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发展的十强产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通过对山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适应性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山东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都不能满足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的结论,根据前文的分析结果,本文主要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学科专业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调整层次结构以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建议,包括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稳定本科教育规模,提升培养质量;发展特色高职教育,做好“齐鲁工匠”培育工作;加强各层次高等教育人才的有效衔接。二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建议,包括对接十强产业,优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建设复合特色专业;赋予高校更多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王丽娜[9](2019)在《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基于冀、辽、鲁、闽四省份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是我们在发展经济之时仍需重点关注并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收入公平,共享经济成果,进一步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还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河北、辽宁、山东、福建四个省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标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各指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对比河北省与其他三个省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发现河北省仍存在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仍需加强、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生均学杂费还需降低、教育规模有待扩大、师资力量有待提高、办学资源条件还需完善等问题,文章认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对此河北省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通过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重点偏向农村地区增加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投入、降低学杂费水平、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与质量、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条件、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等举措来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也有助于建设好全面小康社会,全民共享经济发展硕果。

杜嘉昕[10](2019)在《基于学位论文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以2000-2017年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文中认为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学科发展水平及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表现,学位论文既能体现学科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又能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通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探索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整体发展、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及选题领域等方面的状况,更好的服务学科发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两个二级学科整合组建成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并在1998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把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为120403,授予管理学或教育学学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从学科设置到学科方向等都逐步走向完善,为推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做出了贡献。在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什么有关学科归属的争论一直存在?学科研究范式到底是什么?上位理论基础又是什么?虽然很多高校设有公共管理学院,为什么人才培养集中在教育学院,有些高校甚至在商学院、理工科学院?为什么公共管理一级博士点很少设置该学科方向?为什么高被引论文很少是热点领域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中的词频统计法、引文分析法等,选取“中国知网(CNKI)”,起止时间为2000-2017年,通过“学科专业名称:教育经济与管理”,共检索到已上传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8935篇硕博论文。从学科设置、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关键词及高被引论文和关键词等对这些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和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走向,对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研究发现:第一,从硕士学位点设置来看,大部分学校都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但主要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进行培养;公共管理学一级博士点近一半高校没有设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因此,要推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必须发展教育学学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高水平发展奠定基础。第二,从学位论文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向,其学科本身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较为缺乏,大多借用公共管理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因此,推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范式的研究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今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三,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和义务教育领域,其它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学位论文的选题领域更多关注外部政策对教育的影响研究,而关于内部问题的研究相对不足;学科研究特色与学校发展历史、发展平台、学校性质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推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不断扩展研究领域,多关注学科内部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学科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研究。第四,学位论文选题方向、热点领域与高被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高被引论文往往不一定是研究热点。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学位论文选题中,既要考虑研究热点,也要考虑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范围内的本质问题、核心问题,而不能一味地去追求热点,只有这样研究成果才会被更多的人去关注,认可。

二、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机遇
        1.1.2 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要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高等职业教育
        2.1.2 教育国际化
        2.1.3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2.2 基本理论
        2.2.1 跨国主义
        2.2.2 管理协同理论
第3章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3.1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演变
        3.1.1 起步期(1978年-2000年)
        3.1.2 提速期(2001年-2012年)
        3.1.3 完善期(2013年至今)
    3.2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基本情况
        3.2.1 山东省政府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制定情况
        3.2.2 山东省政府部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搭建情况
        3.2.3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优势
        3.2.4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开展情况
第4章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国际合作水平有限
        4.1.1 国际合作广度不够
        4.1.2 国际合作深度不够
    4.2 国际化建设实效不足
        4.2.1 国际化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不高
        4.2.2 国际化建设反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力量不强
    4.3 国际化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失衡
        4.3.1 “引进来”与“走出去”院校比例失衡
        4.3.2 “引进来”与“走出去”项目数量失衡
    4.4 国际化建设“山东品牌”未形成
第5章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5.1 国际化发展意识欠缺
        5.1.1 政府部门对国际化发展重视不足
        5.1.2 高等职业院校领导国际化意识不够
        5.1.3 高等职业院校师生国际化意识欠缺
    5.2 国际化政策和机制不健全
        5.2.1 政府部门出台的国际化政策不完善
        5.2.2 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体制不健全
    5.3 国际化师生队伍缺乏
        5.3.1 高水平外事管理人员不全
        5.3.2 国际化专业教师队伍不足
        5.3.3 国际化学生基础不实
    5.4 政校行企合作格局未形成
第6章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先进经验
    6.1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最先进省份
    6.2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先进经验
        6.2.1 来苏留学和短期培训
        6.2.2 开发共享国际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6.2.3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
        6.2.4 搭建政校行企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6.2.5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国际化办学经验
    6.3 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先进经验
        6.3.1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
        6.3.2 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
第7章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
    7.1 提升国际化理念
        7.1.1 强化国际化意识
        7.1.2 营造国际化氛围
    7.2 完善国际化政策和机制
        7.2.1 加强政府部门政策支持
        7.2.2 健全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机制
    7.3 打造国际化师生队伍
        7.3.1 建设高水平外事管理团队
        7.3.2 培养国际化专业师资力量
        7.3.3 夯实国际化学生基础
    7.4 开拓国际化发展新思路新格局
        7.4.1 形成政校行企合作格局
        7.4.2 推动国际化合作“引进-转化-开发-输出”
        7.4.3 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化“山东品牌”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对策探究 ——以临沂市技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与不足
第2章 技工院校相关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
    2.1 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
    2.2 技工院校的特点
        2.2.1 培养目标的职业性
        2.2.2 教师队伍的特殊性
        2.2.3 办学模式的特殊性
        2.2.4 培养层次的多样性及生源结构复杂性
    2.3 技工院校发展历程
        2.3.1 环境需要,应时而生
        2.3.2 政治变化,发展倒退
        2.3.3 体制调整,焕然一新
        2.3.4 规范管理,注重质量
        2.3.5 稳中有进,蓬勃发展
    2.4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质量
第3章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3.1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相关调研
        3.1.1 临沂市技师学院简介
        3.1.2 在校生就业意愿调查
        3.1.3 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3.1.4 社会就业市场情况调查
        3.1.5 技工院校及政府相关部门调查
        3.1.6 调研特点及目的
    3.2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3.2.1 技能操作能力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3.2.2 校企合作模式推动学生就业
        3.2.3 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常态
        3.2.4 私有企业成为学生就业主要选择
        3.2.5 高就业率与低稳定率并存
第4章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影响就业的社会问题
        4.1.1 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4.1.2 就业机制不够完善
        4.1.3 政策强重视、欠落实
        4.1.4 社会对技工院校的认可度低
    4.2 用人单位问题
        4.2.1 用人机制不完善
        4.2.2 就业歧视制约毕业生求职
        4.2.3 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依然严重
    4.3 技工院校方面的问题
        4.3.1 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导向
        4.3.2 师资队伍、设备建设有待提高
        4.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4.3.4 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4.4 技工院校学生方面的问题
        4.4.1 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4.4.2 就业准备不充分
        4.4.3 缺乏客观合理的自我认知和就业定位
第5章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5.1 政府在技工院校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与对策
        5.1.1 完善宏观调控,跟进政策落实
        5.1.2 发挥政府主导,推进校企合作
        5.1.3 统一招生平台,兑现学历待遇
        5.1.4 增强院校师资,提升实训条件
    5.2 技工院校自身在学生就业中的对策与建议
        5.2.1 依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
        5.2.2 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
        5.2.3 加大对技工教育的舆论宣传
        5.2.4 将职业指导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5.2.5 塑造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队伍
        5.2.6 创新就业模式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职业倦怠
        2.1.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4.2 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4.3 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倦怠关系
        4.3.1 性别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4.3.2 年龄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4.3.3 婚姻状况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4.3.4 教龄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4.3.5 学历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4.3.6 职称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4.3.7 课时量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4.3.8 收入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4.4 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4.4.1 社会因素
        4.4.2 组织因素
        4.4.3 个人因素
    4.5 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4.5.1 转变社会认识,客观地评价教师工作
        4.5.2 完善规章制度,改善教师工作环境
        4.5.3 自我调适,提高自身素质发展水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山东省高等职业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调查表
    附录2 山东省高等职业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访谈提纲
致谢

(4)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二、专业结构调整
        三、产业需求
        四、人工智能(类)专业
    第三节 已有研究梳理与述评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适配理论
        一、适配理论的缘起
        二、适配理论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理论的学理分析
        一、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理论的学理引入
        二、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层次分析
    第三节 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审思
    第一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
        一、我国职业岗位群变化分析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
        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与职业岗位群适配性分析
    第二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类的调整
        一、我国行业分布变化分析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类的调整
        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类与行业需求适配性分析
    第三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大类的调整
        一、我国三次产业规模发展的变化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大类的调整
        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大类与三次产业需求适配性分析
    第四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现实之殇
        一、专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口率不髙
        二、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不健全,盲目跟风缺乏品牌特色
        三、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宏观有序与局部失序
    第五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现实之殇的根源探寻
        一、专业结构调整中市场临界机制的失衡
        二、专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临界弹性的失调
        三、专业结构调整中院校临界依赖关系的僭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案例选取分析——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案例研究方法
        二、案例选择
        三、资料收集与研究信效度
    第三节 案例描述
        一、案例背景
        二、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层次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
    第一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调整的基本理念
        一、学生职业能力诉求—掌握职业性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及教师诉求—学科交叉思维培养“AI+复合型人才”
        三、企业职业能力诉求—高技能型、智慧型人才链的形成
    第二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调整的基本方式
        一、专业规模扩建与控制并行发展,满足市场弹性需求
        二、人工智能专业分布于不同院系,满足职业岗位群差异化需求
        三、拓展“异功同构”与“同功异构”的专业功能,满足消费者偏好转移性需求
    第三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调整的基本特征
        一、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正在向中高职衔接与普职融通多轨并行转变
        二、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逐步趋于理性化和客观化
        三、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逐步从学科交叉融合走向专业空间的多维拓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的调整
    第一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的基本理念
        一、新技术理念驱动AI行业层次结构变革
        二、新就业理念驱动AI行业技术迭代
        三、新职业理念驱动“AI+行业”与“行业+AI”形成涟漪效应
    第二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的基本方式
        一、非替代性选择和扩建人工智能“新兴行业-专业类”
        二、非竞争性补贴和扶持人工智能“潜能行业-专业类”
        三、非均衡性以优带劣方式布局人工智能“优势行业-专业类”
    第三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的基本特征
        一、人工智能专业类布局集中趋势明显,分布于少数专业类别
        二、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更加重视“非协同”模块化发展方式
        三、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多样化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的调整
    第一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调整的基本理念
        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业态赋能产业全链条应用场景落地实施
        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助力产业技术革命
        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驱动产业集聚效应最大化
    第二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调整的基本方式
        一、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大类办学点,扩大产业规模效应
        二、增加人工智能专业大类类别,扩大产业多元效应
        三、布局人工智能专业大类梯形空间,扩大产业联动效应
    第三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调整的基本特征
        一、依靠增设专业大类和专业点数量的方式扩建规模
        二、调整理念逐步从规模效应向层次效应转变
        三、开设院校增量向中小城市和职业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延伸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模型构建及对策
    第一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基本原则
        一、调整理念:坚持多学科、多领域“融通、跨界”的原则
        二、调整目标:坚持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原则
        三、调整过程:坚持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源诉求协同发展的原则
        四、调整行动:坚持政策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
    第二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模型构建
    第三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设定专业结构调整目标流程
        二、完善专业结构调整外部需求环境调研机制
        三、制定专业结构调整内部要素衔接计划
        四、建立专业结构调整质量评价反馈与诊改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学科负责人、团队建设人员及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学科负责人、团队建设人员及 、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学生版)
附录4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学院版)
附录5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学校版)
附录6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企业版)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三、生态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混合经济”的发展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
        三、“混合所有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渗透
    第二节 研究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可靠性
        五、研究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依据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产权理论
        四、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第三方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公私合作及其内部治理的研究与启示
    第一节 社区学院公私合作探究
        一、概况简介
        二、案例分析
        三、特征归纳
        四、启示
    第二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公私合作
        一、概况筒介: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前景不乐观
        二、案例分析:普渡大学收购卡普兰大学
        三、启示
    第三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内部治理
        一、戴维瑞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二、阿波罗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三、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
    第一节 内涵、特征及其二元选择
        一、概念解读
        二、主要特征
        三、二元选择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一、企业的利益诉求
        二、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三、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发展趋势
        三、相关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
    第一节 影响因素
        一、政府的支持
        二、校长的魅力
        三、产权的设计
        四、文化的交流
        五、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
        六、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第二节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
        一、董事会(理事会)决策
        二、校长(院长)及各职能部门执行
        三、党委及监事会监督
        四、运行制度保障
    第三节 激励约束机制
        一、校长(院长)年薪制
        二、管理层及骨干教师持股
        三、教师薪酬、发展空间及退休保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部治理的分析、发展趋势及“悬置”的问题
    第一节 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缺失
        二、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不充分
        三、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
    第二节 发展趋势预测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二、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更为完善
    第三节 “悬置”的问题
        一、关于独立法人的问题
        二、关于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
        三、关于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
        四、关于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7)山东省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1.5 创新点
        1.5.1 方法创新
        1.5.2 内容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2.2 核心概念
        2.2.1 高等职业教育
        2.2.2 校企合作
        2.2.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第3章 M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3.1 学校概况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3.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3.2.1 样本选取
        3.2.2 问卷设计
        3.2.3 问卷的评估与测试
        3.2.4 统计软件
    3.3 M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3.1 学校方面的问题
        3.3.2 企业方面的问题
        3.3.3 学生方面的问题
        3.3.4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问题
第4章 M高校学生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工具
        4.1.3 统计软件
        4.1.4 信度检验
    4.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4.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3.1 共线性问题
        4.3.2 层次回归分析
第5章 M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对策
    5.1 学校方面采取的对策
        5.1.1 加强“订单班”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5.1.2 优化“订单班”课程设置
        5.1.3 加强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
    5.2 企业方面采取的对策
        5.2.1 有效发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主体作用
        5.2.2 切实保障“订单”学生利益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2.3 实行员工终生培训制打造员工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5.3 政府方面采取的对策
        5.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5.3.2 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多方沟通平台
        5.3.3 实施政策倾斜推动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
        5.3.4 建立健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
        5.3.5 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建设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1 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访谈提纲
附录2 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企业版
附录3 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学生版

(8)山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与新旧动能转换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相关研究综述
        1.3.2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相关研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等教育结构
        2.1.2 新旧动能转换
        2.1.3 适应性
    2.2 理论基础
        2.2.1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与新旧动能转换方向分析
    3.1 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1 山东省省情概括
        3.1.2 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现状
        3.1.3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
    3.2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方向分析
        3.2.1 以“四新”促“四化”
        3.2.2 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3.2.3 新旧动能转换的区域布局发展方向
    3.3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要求
        3.3.1 新旧动能转换对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要求
        3.3.2 新旧动能转换对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高等教育整体现状
    4.2 山东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现状
    4.3 山东省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现状分析
        4.3.1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现状分析
        4.3.2 山东省本科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现状分析
        4.3.3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现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与新旧动能转换适应性实证分析
    5.1 山东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新旧动能转换适应性分析
        5.1.1 适应性定性分析
        5.1.2 指标数据的选取
        5.1.3 适应性分析
    5.2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新旧动能转换适应性分析
        5.2.1 适应性定性分析
        5.2.2 指标数据的选取
        5.2.3 适应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水平
        6.1.1 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6.1.2 稳定本科教育规模,提升培养质量
        6.1.3 发展特色高职教育,做好“齐鲁工匠”培育工作
        6.1.4 加强各层次高等教育人才的有效衔接
    6.2 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6.2.1 对接十强产业,优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
        6.2.2 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建设复合特色专业
        6.2.3 赋予高校更多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
        6.2.4 建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基于冀、辽、鲁、闽四省份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中等职业教育
        2.1.2 城乡收入差距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收入分配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2.4 教育公平理论
第3章 四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3.1 四省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及其差距
        3.1.1 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及其差距
        3.1.2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及其差距
        3.1.3 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及其差距
        3.1.4 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及其差距
    3.2 四省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3.2.1 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3.2.2 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3.2.3 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3.2.4 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3.3 四省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标对比分析
        3.3.1 经费情况
        3.3.2 资源条件
        3.3.3 办学规模
        3.3.4 毕业生情况
        3.3.5 师资队伍
第4章 中等职业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
    4.2 指标说明及数据的来源
        4.2.1 指标变量说明
        4.2.2 数据来源
    4.3 模型调整
    4.4 统计描述
    4.5 实证分析及结果
        4.5.1 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4.5.2 估计结果及分析
        4.5.3 模型的确定
        4.5.4 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4.6 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第5章 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仍需加强
        5.1.2 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渠道有待拓宽
        5.1.3 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学杂费还需降低
        5.1.4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有待扩大
        5.1.5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5.1.6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条件还需完善
    5.2 成因分析
        5.2.1 城乡差异性影响财政教育经费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5.2.2 社会资本投资回报率影响社会教育经费投入水平
        5.2.3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需要一定水平的学杂费收入保证运营
        5.2.4 生源不足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校均规模偏小
        5.2.5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招聘投入影响师资队伍质量
        5.2.6 教育资源条件需要大力投入长期积累
第6章 全面提升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建议
    6.1 偏向农村地区增加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投入
    6.2 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6.3 降低学杂费水平
    6.4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6.5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与质量
    6.6 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基于学位论文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以2000-2017年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现状
        1.2.2 国内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词频统计法
        1.4.3 引文分析法
2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授权学位点及理论基础分析
    2.1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整体发文情况分析
        2.1.1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文学校情况分析
        2.1.2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分年度发文情况
        2.1.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分学校分年度发文情况
    2.2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授权学位点情况分析
        2.2.1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所在学校和学位点情况
        2.2.2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指导老师所在机构及学位点情况
    2.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分析
        2.3.1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情况
        2.3.2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层次情况
        2.3.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国家基金项目支撑情况
    2.4 小结
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学位论文关键词分析
    3.1 关键词词频及共现总体分析
        3.1.1 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词频及共现分析
        3.1.2 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词频及共现分析
    3.2 学位论文分年度关键词分析
        3.2.1 “高校扩招”前期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分析
        3.2.2 “高校扩招”时期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分析
        3.2.3 后“高校扩招”时期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分析
    3.3 学位论文分学校关键词分析
        3.3.1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
        3.3.2 天津大学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
        3.3.3 西南大学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
        3.3.4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
        3.3.5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
        3.3.6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析
    3.4 小结
4 高被引学位论文关键词分析
    4.1 高被引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分析
    4.2 高被引博士论文关键词分析
    4.3 高被引学位论文关键词与学位论文关键词关系分析
    4.4 小结
5 主要结论及创新
    5.1 主要结论
        5.1.1 强化学科特色发展
        5.1.2 推动理论范式研究
        5.1.3 不断扩展研究领域
        5.1.4 强化学科基础研究
    5.2 主要创新
        5.2.1 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5.2.2 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学科归属、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研究选题进行了实践探索
    5.3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 王柯萌. 山东大学, 2021
  • [2]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对策探究 ——以临沂市技师学院为例[D]. 刘泽宇. 山东大学, 2020(10)
  • [3]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 蒋广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D]. 李薪茹. 天津大学, 2020(02)
  • [5]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D]. 陈春梅. 厦门大学, 2019
  • [7]山东省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D]. 何彩霞.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1)
  • [8]山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与新旧动能转换适应性研究[D]. 陈燕燕. 山东财经大学, 2019(07)
  • [9]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基于冀、辽、鲁、闽四省份对比分析[D]. 王丽娜.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10]基于学位论文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以2000-2017年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D]. 杜嘉昕.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