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5基因缺失分析在食管癌研究中的意义

p15基因缺失分析在食管癌研究中的意义

一、p15基因缺失分析在食管癌研究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程贤[1](2020)在《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自发癌变过程中分子特征变化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及癌基因组比较研究揭示食管鳞癌演化过程背景:食管鳞癌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导致食管鳞癌发生的各类遗传改变已经被普遍揭示,但是要将目前的研究结果应用到指导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上,仍需进一步明确食管癌变过程各阶段中对各类遗传改变的选择及它们发生的先后关系,以及食管癌变整个过程的发生发展演化规律。重度异型增生是食管鳞癌公认的癌前病变,对重度异型增生和相应的鳞癌遗传改变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细化各类遗传变异在食管癌变整个时间轴上的分布和意义。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比较研究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组织基因组水平各类遗传改变的差异,探索食管癌变各阶段中各类遗传改变的选择及发生的先后关系,总结食管癌变整个过程的发生发展演化规律,并尝试寻找在食管起始癌变、癌前向癌转化等几个节点上的重要事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总共选取了时间纵向病例和空间横向病例两类食管组织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比较分析病变基因组SNV、LOH、CNV、WGD等多种遗传改变。时间纵向病例为在同一个患者患病的不同时间节点取相近解剖学位置的不同病变,包含4位患者的4个癌旁正常上皮、6个异型增生上皮和4个鳞癌样本。空间横向病例为诊断为癌的时间点取癌样本和邻近癌的重度异型增生样本,共23位患者的23个癌旁正常上皮、23个癌旁重度异型增生上皮和23个鳞癌样本。结果:我们以时间纵向样本为典型案例,空间横向样本为扩大病例比较分析了食管癌前和癌的基因组遗传改变,发现癌前病变和癌在基因组遗传改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各类遗传改变上仍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在LOH上,癌前和癌样本中LOH均相对集中地在特定几条染色体上发生,配对的癌前和癌样本中,基因组LOH的程度和发生的位置具有很高的一致性。SNV上,癌前病变和癌在突变数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大多数样本中配对的癌前和癌都共有较多突变,TP53、CDKN2A等抑癌基因的突变普遍发生较早,在配对的癌前和癌中一致性高。在CNV上,癌前病变和癌共有3q、8q22.4、11q13.3等包含着名癌基因的高频CNV区域,但是除此以外癌前病变和癌中鲜有其他相同的拷贝数改变,并且在癌中CNV数量出现激增。WGD在时间纵向样本的癌前和癌中发生率差异很大,但是在空间横向样本中具有很接近的发生率。基于各类遗传变异在癌和癌前中的异同,我们推断了配对的癌前和癌样本间的演化关系,我们发现在时间纵向样本和空间横向样本中均存在3类不同的癌与癌前的演化距离,而食管癌的癌前和癌大部分具有相对较近的演化距离。结论:食管鳞癌癌前和癌的不同类型遗传变异的异同表明,在食管癌变的时间轴上,不同类型的遗传改变发生的阶段是有选择性的,LOH集中发生在癌变早期;SNV相对匀速地在癌变整个过程中积累,不同阶段获得的突变与该阶段病变的生物学行为相关,TP53等抑癌基因的突变是鳞癌起始癌变的重要事件;CNV主要在肿瘤中对肿瘤进一步恶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少量癌基因的扩增是食管癌变的早期事件;WGD是癌前病变向癌转化节点的重要遗传改变。食管上皮中观察到三种癌前病变与癌的演化距离,同时存在TP53突变和WGD的癌样本更可能与其癌前有较近的演化关系。第二章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及鳞癌转录组比较研究及异常表达LINC01605基因对食管癌变过程作用的研究背景: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单分子水平比较研究以及少量外显子测序的比较研究,已经揭示了食管上皮这两种病理状态在分子水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研究者对癌前病变和癌不同的分子改变则尚关注相对较少,同时在转录水平尚缺乏从组学角度全面揭示食管癌前病变和癌表达谱差异的研究。全面揭示食管癌前病变与癌在转录组水平的异同,结合基因组水平的异同,更能全面地认识食管鳞癌癌变过程。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的表达谱差异,揭示食管癌变不同阶段转录组改变,探索促进癌前向癌进展的重要分子改变。材料和方法:首先对此前实验室已完成的5例重度不典型患者和7例鳞癌患者的12个正常组织、5个重度异型增生组织、5个重度异型增生切缘表型为正常的组织和7例鳞癌样本表达谱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找出各组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分析相关功能。对只在癌前和癌间发生改变的基因进行着重挖掘,寻找在癌前向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并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体外探索候选基因对食管鳞癌细胞的表型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对正常、重度异型增生和鳞癌样本表达谱的两两比较总共鉴定出2345个差异表达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尚未进展成癌的重度异型增生在无限的复制能力、自身获得生长信号、抗生长信号抑制及基因组不稳定性和突变等几个方面就已经与肿瘤的状态非常相似,而在能量代谢重塑、凋亡逃逸、持续血管发生等方面,重度异型增生样本与癌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不及正常样本。而肿瘤侵袭转移、肿瘤促进炎症反应以及肿瘤免疫逃逸方面,在重度异型增生中就已经有轻微体现,但是和肿瘤状态仍差异显着。通过共表达分析,我们在食管鳞癌中鉴定到了一个包含49基因的共表达模块,该模块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相关。通过CCK8和Transwell实验,证明了该模块中的LINC01605基因的表达能够抑制食管永生化上皮细胞和鳞癌细胞系的生长和迁移;通过RNA pull down实验证明该LncRNA与HNRNPC和AURKB等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结论:食管正常组织、重度异型增生、鳞癌在转录水平存在显着差异。重度异型增生已经具备了一部分肿瘤特征,但是相当一部分肿瘤特征的获得是在癌前向癌发展过程中。不同模式差异表达基因在癌变过程中发挥不同功能,血管发生、细胞黏附和代谢反应等相关基因集中在癌前向癌进展过程中发生异常表达,在食管癌进展后期有重要作用。在癌前向癌进展过程中,一个RAS相关的49共表达基因模块能够提示肿瘤预后。该模块中在食管鳞癌中低表达的基因LINC01605能够对肿瘤细胞生长和迁移起到抑制作用并可能通过LINC01605与AURKB蛋白相互作用影响细胞生长。

高亦博[2](2020)在《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多组学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食管癌是中国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是食管部位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患病率不断上升。食管小细胞癌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其治疗方案主要参考小细胞肺癌,以化疗为主,但并未形成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共识。此前有研究报道提出了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在遗传上具有相似性,但未能解释食管小细胞癌与食管鳞癌在神经内分泌分化,疾病进程,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并且,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至今缺乏特异性的治疗靶点。本研究试图通过集成多组学分析来确定食管小细胞癌潜在的驱动因素,描述分子亚型及其肿瘤微环境的初步特征。方法:我们对46例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配对组织的新鲜冰冻样本或石蜡样本进行了外显子组测序、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部分重要的基因突变、标志性的转录因子进行了 PCR验证和免疫组化验证。对DNA和RNA层面的多组学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包括高频体细胞突变的统计、基因融合和剪切异常分析、基因和信号通路富集等,并与已发表的食管鳞癌、食管腺癌、小细胞肺癌等相关癌种的突变谱进行了比较。结果:我们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中发现TP53(85%)和RB1(98%)存在非常高频率的失活突变。其他的统计学显着意义的驱动基因突变发生在NOTCH1,EP300和FBXW7基因上。RB1基因可以通过通过多种机制发生失活,包括基因组变异,剪接异常和蛋白质完全失去表达。Notch信号通路的多个重要基因也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发生较高频率的突变失活。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转录组特征与小细胞肺癌非常相似,并提出了新的潜在治疗靶标。结论: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基因组改变以抑癌基因TP53和RB1的失活突变为主,具有与小细胞肺癌非常相似的基因突变谱和差异表达特征,但与食管鳞癌的相似度不高。背景: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在多种实体瘤中都有文献报道与患者生存情况有关。但是,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在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预后价值尚无明确报道。方法:本研究是食管鳞癌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纳入了 2005年至2008年间468名在我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病历中记载的术前检查结果,计算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单核-淋巴细胞比率(MLR)。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比较SII和其他临床常用炎症相关因子对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区分能力。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均与食管鳞癌手术患者的总生存(OS)有相关性,SII,NLR和PLR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对于OS,SII、NLR、PLR三个指标的危险比(HR)、95%置信区间(CI)、P值分别为:SII危险比(HR)=1.604,95%置信区间(CI)1.247-2.063,P<0.001;NLR 的 HR=1.396,95%%CI 1.074-1.815,P=0.013;PLR 的 HR=1.370,95%CI1.067-1.758,P=0.013;对于 DFS,SII 的 HR=1.681,95%CI1.307-2.162,P<0.001;NLR 的 HR=1.376,95%CI 1.059-1.788,P=0.017;PLR 的 HR=1.398,95%CI 1.089-1.794,P=0.009。SII 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NLR,PLR和 MLR(分别为 0.553、0.540、0.532 和 0.521)。结论: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是食管鳞癌外科治疗患者的预后指标,且预后价值略优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和MLR(单核-淋巴细胞比率)。并且,SII在Ⅰ-Ⅱ期/Ⅲ期食管鳞癌手术患者的亚组分析中仍具有预后意义。

李静[3](2019)在《端粒长度及端粒相关基因与陕西汉族人群食管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的发生发展受遗传与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背景可影响食管癌的发病,而这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在人群中主要表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端粒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可保证每条染色体的完整性。端粒长度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许多研究表明端粒长度受到基因的调控。本研究旨在探究陕西汉族人群中端粒长度及端粒长度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的关系,为预测食管癌发病风险提供深刻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策略,研究对象均是2017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的食管癌患病人群样本和同一时期同一医院的体检中心收集的健康对照人群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样本的相对端粒长度(RTL),并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端粒长度与食管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之后,通过数据库筛选了9个端粒长度相关基因上的44个SNPs位点,并采用Agena MassARRAY技术平台对这些基因上的44个SNPs位点进行分型。通过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陕西汉族人群中端粒长度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结果:1.端粒长度与食管癌风险的关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的RTL较对照组的RTL长,且较长的RTL与较短的RTL均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2.端粒长度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分析:(1)等位基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ERT基因上的rs10069690,rs2242652和rs2853676位点与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相关;(2)遗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CYP2(rs12615793,rs11896604和rs17045754),TERT(rs10069690,rs2242652和rs2853676)与ZNF208(rs2188972,rs2188971,rs8103163和rs7248488)均与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相关。(3)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ACYP2基因上的SNPs位点构成的单体型“TTCTATG”与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显着相关。TERT基因上由SNPs位点构成的单体型“TA”和“TG”以及ZNF208基因上由SNPs位点构成的单体型“ATAA”均与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显着相关。(4)UALCAN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ACYP2、TERT和ZNF208基因的表达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以及不同特征人群中的表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基因的高表达与低表达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端粒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以及相对端粒长度与食管癌的发病风险相关。

李新敏[4](2018)在《中国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排名位于第八位,死亡率位于第六位。2012年全世界有45.6万新发病例,40.0万死亡病例,而且80%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食管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015年食管癌的发病人数为47.8万,死亡人数为37.5万,在所有癌症中其发病率位于第三位,死亡率第四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中国食管癌的发病存在地区和民族差异,但是中国所有民族食管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是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对食管癌的发病危险因素调查显示:中国ESCC的发生与吸烟和饮酒的关系不密切;而与家族史阳性、营养缺乏、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及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关系密切。此外,基因多态性也可能是导致食管癌发病率较高的危险因素。对ESCC患者的生存分析发现食管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与高、低发区、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家族史、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的分子学标记物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这些因素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影响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WGS)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e,WES)研究已经揭示ESCC部分驱动基因突变及其相应的体内致癌信号通路。在中国,ESCC人群WES研究已经有报道。Gao等分析了低发区北京地区113对ESCC及癌旁配对正常对照WES结果;Zhang等和Song等报道了高发区太行山地区和广东省的潮山地区ESCC外显子组情况。尽管有文献报道不同民族间在食管癌的发病危险因素、遗传易感性、临床流行病学和分子基础上存在的差异,但是大多数报道都是对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进行比较。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首先分析中国汉族、哈萨克族(简称哈族)、维吾尔族(简称维族)、回族和蒙古族ESCC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和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以及差异。然后通过对123对太行山地区汉族和26对新疆地区哈族ESCC患者WES分析,对比两个地区、两个民族ESCC人群基因组突变谱的差异,探讨突变后基因对ECSS患者的生存影响。2材料与方法2.1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分析2.1.1研究对象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共2113例,平均年龄58.5±9.7,男:女=2.6:1;其中汉族1587例,平均年龄58.5±9.7,男:女=2.6:1;哈族221例,平均年龄57.3±9.7,男:女=2.3:1;维族136例,平均年龄56.6±9.0,男:女=2.2:1;回族89例,平均年龄63.2±9.6,男:女=2.1:1;蒙古族80例,平均年龄59.6±9.5,男:女=9:1。2.1.2研究方法以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式为主,电话随访、查阅病历资料为辅的调查方法,对患者的基本资料、一般体格检查、生活习惯、肿瘤家族和患病情况充分调查。到患者治疗医院进行临床资料和病理信息核实和补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ESCC发生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手术切缘情况等。电话随访或直接下乡入户对患者进行生存随访。采用SPSS 21.0(SPSS,Inc.,Chicago IL,USA)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汉、哈、维、回和蒙古五个民族之间平均诊断年龄的比较采用t检验;汉、哈、维、回和蒙古ESCC患者单因素生存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2.2中国汉族与哈族ESCC基因组突变谱对比分析2.2.1研究对象选取汉族123(5.82%,123/2113)例,哈族26(1.23%,26/2113)例,进行外显子组测序研究。所有样本为ESCC原发病灶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所有患者术前有详细的临床病史资料及术前未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术后标本经病理诊断证实。2.2.2研究方法首先对患者癌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内基因组DNA的提取、提取DNA质量及浓度的检测;然后对提取DNA进行外显子组测序、生物信息流程分析和目标区域捕获测序验证;最后采用SPSS 21.0(SPSS,Inc.,Chicago IL,USA)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应用Student’s t test比较两样本之间均值;应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计数资料构成比。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筛选影响生存期的危险基因;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判断影响汉族和哈族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基因。3结果响因素分析3.1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影3.1.1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汉族、回族和蒙古族农村患者>城镇,哈族、维族城镇患者>农村;汉族和蒙古族高、低发区人数相当,哈族和维族高发区人数明显高于低发区,回族高发区人数明显少于低发区;五个民族中大部分ESCC患者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汉族和哈族吸烟与不吸烟人数占比例相当,维族和回族吸烟人数低于不吸烟人数,蒙古族吸烟人数高于不吸烟;汉族、哈族、维族和回族不饮酒患者比例高于饮酒者,而蒙古族患者相反;HP阳性率在汉族、哈族、维族和蒙古族中所占比率均较低,而回族中HP阳性率高达57.1%;五个民族ESCC最易发部位均在胸中段;五个民族中大体类型均以溃疡型为主;汉、哈、维和蒙古族以中分化为主,回族以低分化为主;汉、哈、维、回和蒙古族淋巴结阳性转移率分别为38.4%、42.2%、29.0%、46.2%和40.6%;五个民族中TNM分期均以Ⅱ期为主;五个民族患者均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3.1.2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生存期影响因素3.1.2.1民族差异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P<0.001)。3.1.2.2汉族50岁之前患ESCC患者的生存预后显着高于50岁之后,且在50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生存越差;哈、维、回和蒙古族70岁之前患者,各年龄段患者生存期之间无显着差异,70岁之后ESCC患者预后较差。3.1.2.3汉族生存期≤10年的农村患者生存期优于城市(P<0.001),生存期>10年患者农村和城市无明显差异;哈、维、回和蒙古族城市患者生存期显着高于农村患者(P=0.007)。3.1.2.4五个民族高发区患者生存期均显着高于低发区。3.1.2.5五个民族患者BMI对生存期的影响均无差异。3.1.2.6汉族家族史阳性患者生存期优于家族史阴性(P=0.001);哈、维、回和蒙古族家族史阳性和阴性对生存期影响无明显差异(P=0.22)。3.1.2.7五个民族患者吸烟饮酒史对生存期均无统计学差异。3.1.2.8汉族是否感染HP对生存期无影响(P=0.09);哈、维、回和蒙古族HP感染阳性患者预后生存较差(P=0.001)。3.1.2.9汉族ESCC发生在胸上、中、下段对生存期无明显影响(P=0.42);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发生在胸中段患者的生存期显着优于发生在胸上段和胸下段(P=0.02)。3.1.2.10汉族缩窄型患者生存预后最差(P=0.007);哈、维、回和蒙古族肿瘤大体类型与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P=0.21)。3.1.2.11随着ESCC的分化程度的降低,汉族患者的预后越差(P=0.001);哈、维、回和蒙古族肿瘤分化程度对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P=0.07)。3.1.2.12手术切缘阴、阳性对汉族患者生存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4);哈、维、回和蒙古族手术切缘阳性患者生存期优于阴性患者(P=0.01)。3.1.2.13汉族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对哈、维、回和蒙古族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37)。3.1.2.14汉族中TNMⅠ期患者生存期优于Ⅱ期,Ⅱ期优于Ⅳ期,Ⅳ期优于Ⅲ期(P<0.001);TNM分期对哈、维、回和蒙古族患者生存期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88)。3.1.2.15不同手术方式对汉族生存期影响无明显差异(P=0.52);哈、维、回和蒙古族左开胸患者生存期优于右开胸患者(P=0.02)。3.1.2.16不同治疗方式对汉族生存期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80);哈族和维族治疗方式对生存期影响从好到差的顺序为单纯手术、对症治疗、手术和/或放化疗、手术和/或化疗(P=0.04)。3.1.3影响生存期的独立因素诊断年龄、高、低发区、ESCC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早中晚分期是影响汉族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诊断年龄和城乡分布是影响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3.2中国汉族与哈族ESCC基因组突变谱对比分析3.2.1 SNVs3.2.1.1 SNVs类型和区域(1)汉族ESCC患者SNVs类型和区域共发现166945个突变事件,包括158531个SNP、3831个Insertion和4583个Deletion,SNP中错义突变占17.89%,无义突变占0.58%,Insertion中移码插入占9.34%,非移码插入占6.70%;Deletion中移码缺失占10.16%,非移码缺失占7.15%。(2)哈族ESCC患者SNVs类型和区域共发现3967个突变事件,包括2959个SNP、505个Insertion和503个Deletion。SNP中错义突变占40.49%,无义突变占1.89%;Insertion中移码插入占43.37%,非移码插入占16.83%;Deletion中移码缺失占52.49%,非移码缺失占10.14%。3.2.1.2 ESCC显着突变基因(1)汉族ESCC显着突变基因共检测出5个显着突变基因,分别为TP53、FAM194B、MSH3、ZNF750和C19orf73;突变率分别为6.5%、6.5%、4.7%和2.8%。(2)哈族ESCC显着突变基因共检测出7个显着突变基因,分别为TP53、PBRM1、SMAD4、SPDYE4、STATH、RAC1和RAC2;突变率分别为1.3%、0.8%、0.8%、0.4%、0.4%和0.4%。3.2.2汉族和哈族ESCC显着突变基因对生存期的影响3.2.2.1汉族显着突变基因与ESCC患者的生存分析五个突变TP53、FAM194B、MSH3、ZNF750和C19orf73均不是汉族ESCC患者生存期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3.2.2.2哈族显着突变基因与ESCC患者的生存分析七个突变基因TP53、PBRM1、RAC1、SMAD4、SPDYE4、STATH和RAC2基因均不是影响哈族ESCC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均>0.05)。4结论(1)汉族和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存在差异,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患者BMIⅢ级和Ⅳ级、具有吸烟、饮酒史和HP感染阳性人数所占比例高于汉族。(2)民族差异是影响ESCC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哈族、维族ESCC患者生存期优于汉族、回族和蒙古族。(3)诊断年龄越晚,ESCC患者预后越差,高年龄患ESCC可能是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4)肿瘤分化程度越差,ESCC患者预后越低,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可能是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5)深入对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生存期对比研究,对揭示环境与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指导意义。(6)汉族ESCC中显着突变基因依次为TP53、FAM194B、MSH3、ZNF750和C19orf73。(7)哈族ESCC中显着突变基因依次为TP53、PBRM1、RAC1、SMAD4、SPDYE4、STATH和RAC2。(8)TP53、FAM194B、MSH3、ZNF750和C19orf73均不是影响汉族ESC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TP53、PBRM1、RAC1、SMAD4、SPDYE4、STATH和RAC2均不是影响哈族ESC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陈艳[5](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尽管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迁,但是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是由于食管癌难以早期发现且预后较差,其5年生存率低于10%。目前,内镜下活检是食管癌早期发现及确诊的主要手段。活检组织主要是依靠病理作为定性诊断,但由于病理学诊断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对于一些癌前病变缺乏准确诊断。因此,识别各种病变的转化规律是关键。现有研究表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并进一步发生癌变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分析食管癌前病变基因的变化,筛选出特异的早期高相关基因,用于进行早期基因诊断,才是提高内镜诊断特异性和弥补病理形态学诊断不足的有效方法。而众多研究表明,食管癌癌旁组织的改变代表了早期食管癌的变化。因此,本研究以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作为对象,采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相互作用的拓扑学方法,通过分析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改变,试图发现并确立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早期高相关基因,并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与国际上其他民族、地区食管癌早期相关基因进行拓扑学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异。这将为实施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基因诊断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建立的早期高相关基因将极大的提高内镜下活检诊断的特异度。同时也为食管鳞癌多基因发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应用半定量RT-PCR,分别在48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对42个候选基因进行mRNA水平的检测,依据mRNA表达比率的变化,筛选出高相关基因。高相关基因进一步在1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运用半定量RT-PCR进行mRNA检测,依据结果,初步筛选出早期高相关基因,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部分早期高相关基因在10例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的蛋白表达。(2)扩大样本,在新的一组16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运用半定量RT-PCR对筛选出的早期高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同时,以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作为对照,将4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样本,600张切片分成26组,每组1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早期高相关基因蛋白进行检测。(3)对鉴定出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利用STRING9.0在线数据库和Pajek软件进行拓扑学分析,并与目前报道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早期食管鳞癌异常表达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通过比对42个候选基因在48例食管鳞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mRNA表达比率的差异,筛选出36个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高相关基因。(2)应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对36个高相关基因在1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进行了分析,初步筛选了 26个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3)16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半定量RT-PCR,以及18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 26个早期高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4)对26个基因在早期个体标本中的表达分布进行分析,大约40%的个体都呈现的有 survivin、ETV5、MMP-7、TIMP-1、MMP-2、c-myc、c-fos、MTA1、CDK4、cyclinD1、MCM4、SKP2的基因表达组合。(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26个蛋白和目前报道的在食管鳞癌早期异常表达20个蛋白质,两组数据构建的拓扑图截然不同,各组骨架结点图也不同。结论:(1)c-fos、Ki67、MCM4、ETV5、SKP2、TIMP-1、MMP-2、CDK4、MEMD、MTA1、MMP-7、c-myc、c-jun、Survivin、CyclinD1、BAG1、SP-17、c-erbB2、EphB4、CK-1、MGMT、periplakin、Snail、p33、Bax、E-cadherin 共 26 个基因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早期高相关基因。(2)联合的多基因检测,可以有效提高特异性,不同基因的26种表达组合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实验依据。(3)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相互作用拓扑图具有民族特异性,其网络中心结点蛋白,对于食管鳞癌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常爱敏,刘春霞,陈云昭,李锋[6](2011)在《食管癌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技术在研究肿瘤相关染色体异常方面的应用,已发现在食管癌中存在大量染色体基因组拷贝数变化,其中一些拷贝数变化与食管癌的转移、预后及病理分期等相关。利用高分辨率、高通量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rray based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CGH)进一步对基因拷贝数变化及候选基因进行鉴定、分析,为食管癌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预测预后等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本文就食管癌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周福有[7](201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显着的地域性分布差异和家族聚集现象提示环境和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均起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遗传改变在食管癌变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在大规模人群研究中识别遗传改变的高通量技术,有关食管癌变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是一种高通量的生物芯片技术,被公认为是识别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一项技术突破。目前,GWAS在寻找结肠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高风险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iotide polymorphism, SNP)上已取得迅猛进展,但基于病例-对照设计的中国食管癌的GWAS研究罕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中国人群ESCC的遗传倾向(家族史)特征,采用GWAS技术筛选易感SNP位点和基因,并分析其与吸烟、饮酒、BMI和ESCC发生的相关性。2材料及方法2.1食管癌遗传倾向(家族史)研究2.1.1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调查ESCC患者39833例(男24498例,女15335例),全部经病理学确诊;对照组调查健康个体9242例(男6083例,女3159例),均经胃镜检查排除早期ESCC和其它上消化道肿瘤。吸烟、饮酒、身高和体重资料齐全的ESCC患者4229例(男2316例,女1913例),健康对照4133例(男1947例,女2186例)。病例资料来自全国ESCC高、低发区45家医院,对照组资料源于上述医院胃镜室。2.1.2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内容包括:家族史、吸烟、饮酒、身高和体重等信息,所有信息录入EXCEL软件,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取α=0.05。2.2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2.2.1研究对象进入GWAS研究共21496例。其中初筛2810例(病例组1077例,对照组1733例),验证18686例(病例组7673例,对照组11013例),均为中国汉族人。采集每位患者及正常对照3-5ml外周静脉血,-20℃储存。2.2.2研究方法用德国QIAGEN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液样本基因组DNA,准确测定每份待标化样本DNA的浓度,用于初筛的DNA浓度保持在50ng/μ1,OD值在1.8-2.0之间,用于验证的DNA浓度保持在15ng-20ng/ul,OD值在1.7-2.0之间。初筛选用Illumina Human 610-Quad芯片,验证选择Sequenom iPLEX芯片。计算样本得率、SNP得率、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 HWE)(?)平衡律。对质控后的数据用Plink1.03软件分析并输出结果,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计算P值、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吸烟、饮酒、BMI亚组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标准取α=0.05。2.3免疫组织化学研究138例ESCC手术切除标本中来自高发区43例、低发区95例,家族史阳性41例、阴性97例;131例癌前病变和59例正常对照组织取自138例手术切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采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氢酶复合物(ABC)方法。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取α=0.05。3结果3.1 ESCC家族史调查结果高发区ESCC患者FH+比例明显高于低发区(34%vs21%),且男性和女性结果一致(分别为34%vs24%;33%vs22%)(P<0.001)。吸烟、饮酒者全部为男性,女性均否认吸烟和饮洒。吸烟、饮酒者FH+比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I级BMI在病例组所占比例显着多于对照组(27%vs6%,P<0.001),Ⅱ级BMI在病例组所占比例和对照组相似(63%vs63%,P>0.05),而Ⅲ级和Ⅳ级BMI在病例组所占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11%vs30%,P<0.001)。病例组FH+者Ⅰ级、Ⅱ级BMI所占比例与FH-者均无差异,病例组FH+者Ⅲ级和Ⅳ级BMI所占比例低于FH-者(8%vs12%,P<0.001)。高发区和低发区病例组各级别BMI所占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2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通过初筛分析,筛选出18个有价值的SN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在18686例样本(7673例病例和11013例对照)中,进行了高通量的验证。2个SNPs显示出了独立的关联证据:10q23上的rs2274223(P=7.46E-56,OR=1.43,95%CI=1.37-1.49)(?)(?)20p13上的rs13042395(P=1.21E-11,OR=0.86,95%CI=0.82-0.90)。分析了目标SNP和其相关区域重组和链锁不平衡类型之后,2个SNPs分别定位于10q23的PLCE1基因和20p13的C20orf54基因上PLCE1基因多态性rs2274223位点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各级BM1人群中都与ESCC有关。但经Breslow-Day异质性检验,发现吸烟、饮酒、Ⅱ级和Ⅲ+Ⅳ级BMI对rs2274223位点的效应无明显影响(吸烟/不吸烟:P异质性=0.37;饮酒/不饮酒:P异质性=0.27;Ⅱ级和Ⅲ+Ⅳ级BMI:P异质性=0.14)。在Ⅰ级BMI人群中经卡方检验发现等位基因分布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G、GG基因型与ESCC显着相关(P<0.05),在调整年龄、性别、高低发区、家族史等因素后无显着相关性(P>0.05)。C20orf54基因多态性位点rs13042395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及Ⅰ级/Ⅲ+Ⅳ级BMI人群中经卡方检验发现等位基因分布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Ⅱ级BMI人群中卡方检验发现等位基因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C、CC基因型与ESCC显着相关(P<0.05),调整年龄、性别、高低发区、家族史等因素后无显着相关性(P>0.05)。3.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随食管癌变过程的发展,即正常→癌前病变→浸润癌各级组织中PLCE1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分别为41%、82%、83%,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PLCE1蛋白表达与家族史及高低发区均无相关性(P>0.05)。4结论4.1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与中国人群ESCC发病显着相关的2个重要易感位点rs2274223、rs13042395,并分别定位于10q23的PLCE1基因和20p13的C20orf54基因上4.2携带PLCE1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74223 AG、GG基因型比携带AA型的中国人群发生ESCC的风险增高,G等位基因增加ESCC患病风险(P=7.46E-56,OR=1.43,95%=1.37-1.49),携带C20orf54 T等位基因降低ESCC患病风险(P=1.21 E-11,OR=0.86,95%=0.82-0.90)。4.3 rs2274223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及各级BMI人群中都与ESCC有相关性;但吸烟、饮酒、BMI对rs2274223的效应无明显影响。rs13042395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及各级BMI人群中未观察到与ESCC的相关性。4.4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提示:PLCE1蛋白表达变化在食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5大样本量家族史调查发现:ESCC肿瘤遗传易感性明显,高发区FH+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肿瘤遗传易感性。在中国,吸烟、饮酒与ESCC发生无明显关联,体重过低者可能增加ESCC风险。

姜孝芳,李恵武[8](2010)在《食管癌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乔颖,左静,刘巍[9](2009)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癌基因》文中研究表明

郭建猛,闫曙光,刘富才[10](2007)在《食管癌9号染色体多位点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研究进展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食管癌(Ensophageal Carcinoma,EC)是食管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本病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癌的发病因素极为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病因,其发生与该地区的饮食习惯、存在强致癌物及有遗传易感性等有关,有待深入探索。近几年来对食管癌分子遗传基础研究进展很快,已经证明在EC中存在一些有规律的染色体改变,但其发生发展的

二、p15基因缺失分析在食管癌研究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15基因缺失分析在食管癌研究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自发癌变过程中分子特征变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及癌基因组比较研究揭示食管鳞癌演化过程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组织样本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主要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站
        2. 实验方法
        2.1 外显子测序
        2.2 测序原始数据质控和遗传变异鉴定
        2.3 癌前和癌基因组比较分析
    结果
        1. 四例时间纵向样本中观察到自发从癌前进展到癌过程中各类遗传改变特征
        1.1 时间纵向样本基因组SNV特征
        1.2 时间纵向样本基因组中LOH、CNV以及WGD等染色体水平变异特征
        2. 时间纵向样本中显示自发癌变过程中早期癌前与后续形成的肿瘤在演化存在三种类型的距离关系
        3. 空间横向样本中三类与时间纵向样本一致的癌前与癌的演化关系模式
        3.1 SNV相关性不同将空间横向样本分为只有不同癌前和癌演化模式的三类
        3.2 3种不同癌前与癌演化模式的样本的特征
        4. 不同类型基因组改变在癌变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4.1 食管鳞癌与癌前病变在LOH改变上非常相似
        4.2 SNV在食管鳞癌和癌前病变基因组中的异同
        4.3 CNV在食管鳞癌和癌前病变基因组中的异同
        4.4 WGD是食管癌前病变向癌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事件
    讨论
        1.自发地食管癌变过程中多时间节点取样还原食管癌变各阶段发生的分子事件
        2. 多种类型的遗传改变在食管癌变过程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顺序,存在协同推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3. 食管鳞癌中癌与相应的癌前病变的三种不同的演化模式
        4. 食管癌前病变向癌发展的重要分子指标
    结论
第二章 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及鳞癌转录组比较研究及异常表达LINC01605基因对食管癌变过程作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数据获取
        1.2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站
        1.3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
        1.4 主要试剂
        1.5 常用自配试剂配制方法
        1.6 引物使用
        2. 实验方法
        2.1 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细胞实验
        2.3 分子生物学实验
    结果
        1. 食管癌变过程中癌前病变和癌的表达谱特征和差异
        2. 不同差异表达的基因在食管癌变过程中作用不一
        3. LINC01605基因表达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生长和迁移
        3.1 LINC01605在食管组织中的表达
        3.2 敲降和过表达LINC01605对食管鳞状细胞的影响
        3.3 LINC01605影响食管鳞状上皮细胞恶性表型的机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文章
文献综述 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致谢

(2)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多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多组学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附录
第二部分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食管鳞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文献综述 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高亦博 简历

(3)端粒长度及端粒相关基因与陕西汉族人群食管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食管癌的研究现状
    1.2 端粒
    1.3 端粒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端粒长度与食管癌风险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Q-PCR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
        2.2.2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2.2.3 不同特征人群RTL的比较分析
        2.2.4 病例组与对照组人群端粒长度的交互分析
        2.2.5 RTL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总体分析
        2.2.6 RTL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分层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端粒相关基因与食管癌的相关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受试者基本信息
        3.2.2 基因分型结果图
        3.2.3 SNPs位点的基本信息及等位基因模型分析
        3.2.4 遗传模型分析
        3.2.5 连锁不平衡与单体型构建
        3.2.6 UALCAN数据库预测
    3.3 讨论
    3.4 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中国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中国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分析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2.1 选择研究对象标准
        1.2.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1.2.3 流行病学调查
        1.2.4 调查质量控制
        1.2.5 临床病理资料复核
        1.2.6 患者生存随访
        1.2.7 相关标准定义
        1.2.8 调查信息的录入
        1.2.9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1.3.2 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1.3.3 汉族、哈族、维族、回族和蒙古族ESCC患者的生存期特征
        1.3.4 临床流行病学因素与ESCC患者生存期的单因素分析
        1.3.5 影响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
    1.4 讨论
        1.4.1 民族与ESCC
        1.4.2 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ESCC
        1.4.3 临床病理因素与ESCC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附表
    1.8 附图
2 中国汉族与哈族ESCC基因组突变谱对比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2.3.2 SNVs
        2.3.3 显着突变基因与ESCC患者的生存分析
    2.4 讨论
        2.4.1 汉族和哈族ESCC基因突变谱的差异
        2.4.2 汉、哈族显着突变基因对ESC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2.7 附表
    2.8 附图
综述 中国汉族和哈族食管癌的比较:危险因素、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分子变化
    3.1 引言
    3.2 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3.2.1 饮水、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3.2.2 吸烟与饮酒
        3.2.3 膳食结构
        3.2.4 反流性食管炎与Barrett's食管
        3.2.5 病毒、霉菌毒素、幽门螺旋杆菌与食管癌
    3.3 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
        3.3.1 高低发区
        3.3.2 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概念
        3.3.3 汉、哈族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
    3.4 食管癌临床流行病学
        3.4.1 高危人群筛查早期发现
        3.4.2 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3.4.3 ESCC与腺癌的死亡差异
        3.4.4 TNM分期与生存及家族史主要影响因素
        3.4.5 主要传统治疗方法及效果
        3.4.6 靶向治疗进展
    3.5 食管癌分子基础进展
        3.5.1 遗传的分子基础
        3.5.2 致病的分子基础
    3.6 小结和展望
    3.7 参考文献
    3.8 附表
    3.9 附图
个人简历
致谢

(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候选基因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初步筛查的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确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食管癌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CGH及aCGH发现食管癌基因组拷贝数改变
2 食管癌转移、预后及病理分期相关的基因组拷贝数改变
3 染色体基因组拷贝数变化与肿瘤相关基因定位
4 染色体11q13区段高频扩增及部分候选基因
5 结语与展望

(7)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论文第一部分 食管鳞状细胞癌遗传倾向(家族史)的病例-对照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ESCC肿瘤家族史阳性/阴性标准
        1.2.3 ESCC高、低发区划分
        1.2.4 吸烟、饮酒分级标准
        1.2.5 体重指数的计算及分级
        1.2.6 调查数据来源
        1.2.7 流行病学调查
        1.2.8 质量控制
        1.2.9 调查相关信息的电子计算机录入
        1.2.10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肿瘤家族史特征
        1.3.2 吸烟人群肿瘤家族史特征
        1.3.3 饮酒人群肿瘤家族史特征
        1.3.4 体重指数和ESCC关系分析
        1.3.4.1 ESC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人群各级体重指数特征
        1.3.4.2 肿瘤家族史阳性/阴性ESCC患者各级体重指数特征
        1.3.4.3 不同性别ESCC患者各级体重指数特征
        1.3.4.4 高、低发区ESCC患者各级体重指数特征
    1.4 讨论
    1.5 小结
    1.6 参考文献
2 论文第二部分 中国人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入组标准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仪器
        2.2.5 分析软件和电子数据库查询信息
        2.2.6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6.1 基因组DNA制备
        2.2.6.2 基因分型
        2.2.6.3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初筛结果
        2.3.2 验证结果
        2.3.3 基因定位
        2.3.4 基因功能
        2.3.5 吸烟、饮酒、BMI亚组分层分析
        2.3.5.1 吸烟/不吸烟亚组基因多态性分析
        2.3.5.2 饮酒/不饮酒亚组基因多态性分析
        2.3.5.3 不同BMI亚组基因多态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2.6 参考文献
3 论文第三部分 PLCE1 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2.4 对照
        3.2.5 免疫组化阳性分级标准
        3.2.6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食管癌变不同阶段组织中PLCE1蛋白的表达结果
        3.3.2 PLCE1蛋白表达与家族史的关系
        3.3.3 PLCE1蛋白表达与高、低发区的关系
    3.4 讨论
    3.5 小结
    3.6 参考文献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国际会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食管癌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53基因
    1.1 p53基因突变类型及分布
    1.2 p53突变与影响因素
2 p16基因
    2.1 p16基因突变类型
    2.2 p16基因失活机制
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4 其他基因
5 突变检测意义

(9)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癌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 癌基因
    1.1 ras基因
    1.2 myc基因
    1.3 Neu
    1.4 bcl-2基因
    1.5 MDM2
    1.6 hRFI
    1.7 MET
    1.8 int-2基因
    1.9 CDC25A、CDC25B
2 抑癌基因
    2.1 p53
    2.2 p16
    2.3 PTEN
    2.4 DMBT1
    2.5 p15
    2.6 p27
    2.7 nm23
    2.8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 (FHIT)
    2.9 NMES1
3 其他
4 总结

四、p15基因缺失分析在食管癌研究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自发癌变过程中分子特征变化的比较研究[D]. 程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2]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多组学研究[D]. 高亦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3]端粒长度及端粒相关基因与陕西汉族人群食管癌的相关性研究[D]. 李静. 西北大学, 2019(01)
  • [4]中国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对比研究[D]. 李新敏. 郑州大学, 2018(03)
  • [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D]. 陈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6]食管癌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进展[J]. 常爱敏,刘春霞,陈云昭,李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1(11)
  • [7]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定位研究[D]. 周福有. 郑州大学, 2011(12)
  • [8]食管癌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J]. 姜孝芳,李恵武.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07)
  • [9]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癌基因[J]. 乔颖,左静,刘巍. 临床荟萃, 2009(04)
  • [10]食管癌9号染色体多位点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研究进展及其意义[J]. 郭建猛,闫曙光,刘富才.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7(03)

标签:;  ;  ;  ;  

p15基因缺失分析在食管癌研究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