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舟山传统民居

论舟山传统民居

一、谈舟山传统民居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浩[1](2020)在《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滨海旅游业的兴起,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海岛县的长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但在其开发建设过程中,长岛民居的建筑风貌特色逐渐缺失,整体呈现出比较单调、文化符号不突出、建筑特征丰富程度不足等现象。独特的地理位置属性和社会文化背景共同作用决定了长岛地域特色的特殊优势,而民居建筑风貌的塑造却对此有所忽视,为长岛传承地域特色文化、满足居民和游客日益提高的需求增大了难度。并且相关研究明显欠缺,也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以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为切入点,在充分挖掘和理解长岛的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利用所学针对现阶段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提升策略是本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长岛渔家民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长岛南北长山岛现有15个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进行资料收集、调研访谈、实态观察等方法对长岛地域特色现状、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现状、及建筑风貌现存问题缺陷展开深入剖析,进而归纳目前亟待提升和改善的渔家民居建筑风貌核心问题;其次,通过对渔家民居的构成要素、建筑风貌的物质载体,以及建筑风貌特色成因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明确地域特色如何作用于民居建筑风貌特色的形成,再通过对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进行价值分析以明确其特色提升要素及思路;最后,基于前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以上总结的核心问题,提出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的“承、续、忆、家、变”五大原则,再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出长岛渔家民居特色建筑风貌提升的具体策略,即从规划布局上进行特色风貌分区打造、从村落街巷上进行特色场景重塑、从建筑单体上进行特色符号转译,以期在提升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的同时,也为具有类似生产生活模式和地域风格的海岛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林东海[2](2020)在《浙南海岛石头民居建筑形态及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浙南洞头海岛民居的建筑形态和建构技术,主要研究目的是为了总结在特殊条件下海岛民居建筑形态和建构上的海洋特征、文化根源、适宜技术、生态策略等地域特征。基本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首先,环境背景介绍海岛地理、气象、人文、产业等环境条件;介绍历史沿革,研究了闽南人迁移等背景原因;分析聚落形成和研究村落选址特征,历史文化村落情况。其次,民居调查从早期各种建筑遗迹,到现存石头民居,画出民居历史演变时间轴;调查清代、民国、解放初三个时期石头民居,并对代表性进行整理和记录,做简单总结比较。再次,建筑形态从平面形制开始、厅堂空间、剖面、屋顶、外观造型、门窗细部等进行总结分类。之后,建构技术从介绍海岛建筑材料,到民居施工建房程序;归类民居的结构体系,研究内部木作,石墙砌法和屋面防风构造。最后,地域特征总结民居的环境适应,分析避风藏风技术特征;研究民居的平面体型、围护结构、通风、遮阳、抗旱等适宜生态技术策略;从居住习俗、闽南文化、渔商文化来剖析建筑形态的深层原因;总结民居的适宜建构策略。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建筑学视角,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理论,基于建筑形态、逻辑和情感三个方面予以研究,表达逻辑上有描述、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研究结论:海岛民居在地理气候具有适应性,清朝和民国民居带有明显闽南建筑形态,如合院平面和空间形态以及翘角飞檐等等。后期随着渔商走向全球,又带来西风东渐的折中主义的立面装饰,解放初因为经济和海防原因又走向简朴独立式。由于资源相对匮乏,巧妙应用海岛材料,具有务实性,注重节材,建构技术适宜,匠作灵活开放的特征。总体呈现了海洋文化,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研究创新:本次对海岛民居进行了整理研究,弥补了浙南海岛民居目前只有文史研究,缺乏建筑学研究的情况,总结了海岛民居的地域特征,完善了浙江民居研究体系。

丁晓慧[3](2020)在《黄渤海传统渔村聚落及渔宅空间形制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方传统渔村主要分布于黄渤海沿岸与海岛区域,这里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产业结构与交通方式造就了黄渤海渔村之间血脉相容的文化与建筑技艺,其中胶东与辽南渔村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渔宅的营造方式之间的联系可追溯至几千年。论文以胶东威海、烟台、天津、辽西及辽南长海县等黄渤海海域多个地区渔村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在宏观及中观层面对黄渤海传统渔村聚落的空间定位、空间领域、竖向关系、选址、空间布局特征进行解析,在微观层面对渔宅的平面尺度、空间形态、形制及外部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首先结合社会学、地理学、民俗文化等其他相关学课,根据地理空间、气候条件与文化交融的历史演进背景下分析黄渤海传统渔村多样性与丰富的内连关系,就渔村布局与渔产的因果关系对海洋、渔产场所、人居空间三者的关系进行空间关联探究,论述黄渤海传统渔村海域空间背景融合下的空间形制特征。其次在宏观视角上,探讨黄渤海传统渔村聚落整体形态特征及类型,将对边界形态、聚落单元连接方式、聚落空间坐标、聚落方向性、离散程度、地形空间与产业空间联系等方面进行探究;在中观视角上,对黄渤海渔村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典型化区分。对渔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基本特征、聚落路网关系及公共空间等进行研究,并将渔村按产业类型划分为旅游型渔村、半旅游半渔业型渔村、失活型渔村三种类型,利用调研实例论证不同产业发展背景下的渔村聚落形态分异与更新现状;在微观视角上,对渔宅的平面形态、立面特征、建造材料及室内陈设等几个方面逐层探索,解读渔业关联所致的渔宅的共性与差异性。最后针对黄渤海渔村聚落及民居保护的显示意义及价值,提出了保护范围、保护原则、保护措施等几个要素,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发展策略。

郑锐锋,陈诗逸[4](2020)在《浙江舟山群岛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浙江舟山群岛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本文选取舟山东极青浜岛渔村,研究地方自发性的传统民居建造与气候的设计策略呼应,采取"气候-建筑学"理论分析、民居布局及形态分析等方法,分析当地传统民居所处地域气候环境以及建筑形态对建筑环境的适应性策略,并归纳总结出6条舟山海岛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的模式。

刘逸琳,施秀晶,马军山[5](2020)在《舟山海岛型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对舟山海岛型传统聚落(沿海石屋群)进行切片并作具体分析,通过对聚落整体空间和内部景观要素的分析,提出在海岛全域旅游盛行的大环境下沿海传统聚落的可持续保护和再生策略,挖掘沿海石屋群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延续石屋建筑的生命力。

田一川[6](2019)在《浙江温岭石塘里箬村传统山海石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浙江省石塘镇广泛分布着石木结构的山海石屋建筑,其材料选用、空间构成和营造技术均不同于其他地区传统的建筑做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的研究方法,探究石塘镇山海石屋聚落与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对石塘镇历史沿革与地形演变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当地物质和文化因素对石塘镇山海石屋聚落形成的影响,初步了解石屋聚落的分布特征和分类并分析各自的特点。之后选取里箬村为重点研究对象,从山水格局、交通系统、空间节点三个方面分析了里箬村的空间构成,并对里箬村的村落肌理进行了分区片分析,探究石屋建筑的布局特点以及和山海地貌的关系。最后着力于里箬村的山海石屋建筑,将里箬村的山海石屋与我国东南沿海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进行对比研究,得出里箬村的山海石屋与其他地区民居在空间和营建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对浙江东南沿海石屋研究的一次总结和补充,也对石屋后续的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宇俊[7](2019)在《乡村旅游背景下舟山地区海岛民宿建筑改造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行业的大力发展,人们的旅游目的和住宿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从传统的景点观光式转向休闲体验式旅游,标准化的酒店旅馆转向了乡村民宿这种个性化旅居形式。民宿在国内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建筑形式,带动了乡村建设和发展,提升了当地知名度。随着舟山地区美丽海岛建设推进,当地渔家民宿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本文着重选取当地一些民宿产业发展品质比较好的海岛地区作为调研对象,然而很多地方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划和指导,普遍存在着规划混乱,建筑同质化模仿,缺乏地方特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旧有的乡村风貌保护有着负面影响,需要引起相关地方和民宿业主以及设计师的关注。本篇论文以舟山地区改造型民宿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论题选择的缘起和研究背景,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概念辨析明确了民宿的定义,分析国内外对此类型建筑的研究现状并制定研究方法和框架。接着分析舟山当地民居的生成背景以及当地海岛建筑在布局和材料中呈现出的特征,并阐述当地民宿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宏观规划设计、中观建筑改造、微观材料景观等三个层面来对当地的民宿改造设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舟山地区海岛民居民宿化改造设计的策略和手法,文末最后通过一个海岛实际设计案例对前文总结的策略进行了验证,为当地以后的改造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本文最后通过对舟山地区改造型民宿的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设计策略:1、改造原则是前提2、合理选址是关键3、情境营造是亮点4、简单高效是手段5、安全舒适是保证6、细节品质是追求7、地域文化表达是动力8、体验交流互动是核心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以及案例的论证,为舟山海岛地区民宿改造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总结归纳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希望能给当地的改造设计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郑锐锋,Joon-ho CHOI[8](2018)在《夏季浙江省地域气候适应性民居热舒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同一气候区内地域间微气候的差异和室内热环境舒适的问题,选取69月高温和梅雨季节,研究浙江省内平原水乡和海岛的气候、地方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和室内热舒适状况.采取气候-建筑学基础理论分析、民居形态分析、居民热舒适满意度问卷调查、室内外热环境参数实地测量及数据统计等全体系研究方法,从5个角度来寻求及验证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现状及设计策略:1)地域性热环境的差异;2)地域性气候下民居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性状况;3)建筑自然运行状态下传统民居室内理论舒适时数;4)职业体系和非职业体系下,针对环境气候的热舒适、民居设计要素的应对对策;5)居民对室内热环境实际热舒适的满意度.

张敬赛[9](2018)在《海岛人居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几个海岛渔村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如今,海岛开发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海岛开发步伐较快,引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海岛人居的规划设计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对海岛人居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刻不容缓。海岛渔村是在海岛环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人居空间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渔民一次次的尝试,逐渐形成了与海岛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状态,蕴含了丰富的、适应海岛特殊环境的人居营造智慧及设计方法,成为海岛优秀人居代表。那么当代海岛人居规划难道不需要从中学习它的优秀营造思想与设计方法吗?因此,本文通过研究若干海岛渔村的选址与建筑布局等规律与特征,挖掘其可应用于当代海岛人居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方法,这对我国海岛规划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重点调查分析包括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的7个海岛,17个渔村聚落,以及对相关文献和网络资料的收集整理,分别从宏观区域格局层面、中观渔村布局层面以及微观建筑场地层面,研究总结海岛渔村人居营造思想及规划设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海岛人居营造所体现的价值。同时,以海坛岛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当代规划与传统海岛的人居特征,尝试指出当代海岛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反思。结合对海岛渔村人居营造的价值思考,提出当代海岛人居营造的思想启示。最后结合全文分析提出对当代海岛人居规划设计的四点建议:在宏观层面上,要首先建立海岛聚落的绿色整体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建造符合海岛环境及海岛社会特征的内聚式、紧凑型的聚落形态;同时,需向海岛聚落人居中注入海岛传统文化元素,增加居民的归属感,营造“家园化”的海岛人居邻里关系;最后,在建筑场地层面需要把握海岛特殊的地域环境特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化设计手法。

张焕,王文洪[10](2018)在《舟山群岛人居环境营建体系探讨》文中提出舟山群岛人居环境营建体系主要包括单元内聚落空间构成和民居等微观层面的设计建造,是落实人的居住对海岛环境的应对的最终环节。这个层面的最小落脚点是单体建筑,最大的研究范围是聚落住区。本文从舟山群岛传统聚落建筑的几种典型出发,分析海岛人居聚落建筑发展的困境与机遇,提出群岛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分层多元形态模型。

二、谈舟山传统民居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舟山传统民居建筑(论文提纲范文)

(1)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设“美丽乡村”的国家政策背景
        1.1.2 留住“地域文化”的文化发展契机
        1.1.3 加强长岛开发建设战略的时代背景
        1.1.4 长岛建筑风貌的地域特色传承露危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读
        2.1.1 建筑风貌的概念
        2.1.2 特色提升的内涵
    2.2 建筑风貌特色提升的相关理论
        2.2.1 建筑符号学
        2.2.2 共生理论
        2.2.3 场所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现状调研分析
    3.1 长岛概况
        3.1.1 长岛规划建设概况
        3.1.2 长岛社会发展概况
        3.1.3 长岛自然环境概况
        3.1.4 长岛历史人文概况
        3.1.5 长岛概况小结
    3.2 长岛渔家民居规划布局现状调研分析
        3.2.1 长岛渔家民居周边规划现状分析
        3.2.2 长岛渔家民居肌理形式现状分析
    3.3 长岛渔家村落街巷体系现状调研分析
        3.3.1 长岛渔家村落街巷格局现状分析
        3.3.2 长岛渔村街巷空间尺度现状分析
        3.3.3 长岛渔村街巷景观界面现状分析
        3.3.4 长岛渔村街巷活动节点现状分析
    3.4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单体现状调研分析
        3.4.1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格溯源分析
        3.4.2 长岛渔家民居庭院布局现状分析
        3.4.3 长岛渔家民居材料结构现状分析
        3.4.4 长岛渔家民居主体外观现状分析
        3.4.5 长岛渔家民居典型实例问题分析
    3.5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现状总体评价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价值分析及提升要素研究
    4.1 民居建筑风貌特色的成因研究
        4.1.1 民居规划布局对建筑风貌特色的影响
        4.1.2 村落街巷体系对建筑风貌特色的影响
        4.1.3 民居建筑单体对建筑风貌特色的影响
        4.1.4 长岛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层次推导
    4.2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价值分析
        4.2.1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属性分析
        4.2.2 规划布局方面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价值:传承渔家文化
        4.2.3 村落街巷方面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价值:延续海岛情怀
        4.2.4 建筑单体方面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价值:彰显地域特色
    4.3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要素研究
        4.3.1 规划布局方面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要素
        4.3.2 村落街巷方面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要素
        4.3.3 建筑单体方面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要素
        4.3.4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要素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策略
    5.1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原则
        5.1.1 “承”——渔家独特文化和海岛的地域风情
        5.1.2 “续”——传统渔家村落和渔家院落的形态
        5.1.3 “忆”——传统街巷和谐民风和热络的氛围
        5.1.4 “家”——赋予生活气息和宜居的情景状态
        5.1.5 “变”——迎合时代发展和现代的生活需求
    5.2 宏观策略——规划布局:以特色风貌分区打造各区风情
        5.2.1 传统渔家文化风貌区
        5.2.2 渔家产业风情风貌区
        5.2.3 现代滨海度假风貌区
        5.2.4 现代海港老城风貌区
    5.3 中观策略——渔村街巷:以特色场景重塑延续渔家情态
        5.3.1 以继承本土形态完善街巷体系
        5.3.2 以还原渔村尺度营建宜居渔家
        5.3.3 以打造特色街景改善街景界面
        5.3.4 以塑造记忆节点再现渔家氛围
    5.4 微观策略——建筑单体:以特色符号转译对话时代审美
        5.4.1 平面功能:以庭院优化满足现代需求
        5.4.2 外观体量:以形体调整契合渔村尺度
        5.4.3 屋顶样式:以传统沿用凸显海岛符号
        5.4.4 外墙材料:以文化尊重体现地域气息
        5.4.5 入口空间:以层次增加强化传统记忆
        5.4.6 门窗装饰:以新旧搭配兼顾美观实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2)浙南海岛石头民居建筑形态及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1 选题的背景
        1.2.2 选题的目的
        1.2.3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架构
    本章小结
第2章 浙南海岛环境与文化背景
    2.1 海岛概况
        2.1.1 地理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经济产业
    2.2 历史人文
        2.2.1 历史沿革
        2.2.2 人口变迁
    2.3 村落形成
        2.3.1 渔村形成
        2.3.2 聚落特征
        2.3.3 村落选址
    2.4 历史村落
        2.4.1 历史村落
        2.4.2 村落民居遗存
        2.4.3 布局特征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岛民居类型调查
    3.1 基本情况
        3.1.1 民居遗存简介
        3.1.2 民居历史演变
    3.2 早期和明代民居
        3.2.1 渔寮
        3.2.2 草屋
        3.2.3 土胚房和泥垒房
    3.3 清代民居
        3.3.1 民居遗存调查
        3.3.2 代表性民居
        3.3.3 清代民居特征
    3.4 民国民居
        3.4.1 民居遗存调查
        3.4.2 代表性民居
        3.4.3 民国民居特征
    3.5 解放初民居
        3.5.1 民居遗存调查
        3.5.2 代表性民居
        3.5.3 解放初民居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岛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4.1 平面形制
        4.1.1 建筑环境
        4.1.2 平面分类
        4.1.3 四合院
        4.1.4 三合院
        4.1.5 独立式
    4.2 厅堂空间、剖面、屋顶
        4.2.1 厅堂空间
        4.2.2 剖面分析
        4.2.3 屋顶样式
    4.3 立面样式
        4.3.1 造型形态
        4.3.2 立面质感
        4.3.3 风格演变
        4.3.4 门台
    4.4 门窗细部
        4.4.1 门窗形式
        4.4.2 门窗装饰
        4.4.3 细部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岛民居材料建构技术
    5.1 建筑材料
        5.1.1 石头
        5.1.2 木材
        5.1.3 黄金泥、蛎灰
        5.1.4 砖瓦
    5.2 建房程序
        5.2.1 择宅基地
        5.2.2 动土奠屋基
        5.2.3 砌墙立栋柱
        5.2.4 上梁
        5.2.5 摆瓦铺楼板
    5.3 结构体系
        5.3.1 石木同构
        5.3.2 石砖木同构
        5.3.3 石头构筑
    5.4 内部木作
        5.4.1 内部木构架
        5.4.2 楼板、望板
        5.4.3 斜撑拱
        5.4.4 檐廊做法
    5.5 墙体构造
        5.5.1 筑墙施工
        5.5.2 砌法样式
        5.5.3 砖石同砌
    5.6 屋面构造
        5.6.1 湿铺屋瓦
        5.6.2 防风构造
        5.6.3 屋脊构造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岛民居地域特征
    6.1 避风藏风技术
        6.1.1 自然气候环境与建筑
        6.1.2 选址避风
        6.1.3 聚落通风
        6.1.4 建构抗风
    6.2 生态技术策略
        6.2.1 生态适应
        6.2.2 平面体型
        6.2.3 围护结构
        6.2.4 通风、遮阳、抗旱
    6.3 居住习俗文化
        6.3.1 居住习俗
        6.3.2 闽南文化
        6.3.3 渔商文化
    6.4 适宜建构策略
        6.4.1 材料特征
        6.4.2 建构简便
        6.4.3 匠作技艺特征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1 地域特征
        7.2.2 保护价值
    7.2 反思展望
        7.2.1 研究回顾
        7.2.2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海岛村落案例
附录B:海岛民居案例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黄渤海传统渔村聚落及渔宅空间形制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黄渤海渔村
        1.2.2 渔宅
        1.2.3 空间形制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乡村聚落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渔村渔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课题对聚落及民居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黄渤海渔村聚落物质及人文环境背景研究
    2.1 自然环境背景下渔村特殊的生存演化环境
        2.1.1 渔村聚落的物质环境背景
        2.1.2 海洋气候特点下渔村特殊的生存条件
    2.2 历史变迁背景下传统渔村的变革
        2.2.1 从游离到居处:渔民徙居的分化
        2.2.2 从区域圈到文化圈:冲突-融合-稳定
        2.2.3 从地缘关系到变革发展:外在原因
        2.2.4 从血缘关系到变革发展:内在原因
    2.3 文化背景下传统渔村聚落文化特点
        2.3.1 信仰多元化
        2.3.2 语言同一化
        2.3.3 区域发展不平衡化
    2.4 本章小结
3 宏观上黄渤海传统渔村类型及特征研究
    3.1 黄渤海传统渔村聚落空间定位
        3.1.1 场与领域:空间认知与方位关系
        3.1.2 聚落空间离散关系
    3.2 空间领域
        3.2.1 环境关系对渔村聚落领域影响
        3.2.2 聚落拓扑围合类型
    3.3 竖向关系
        3.3.1 渔村聚落竖向人口变化趋势
        3.3.2 渔产与海岸距离及竖向关系
        3.3.3 渔村聚落与场地剖面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中观上黄渤海传统渔村典型性空间特征及实例分析
    4.1 黄渤海传统渔村聚落选址依据
        4.1.1 海湾选址
        4.1.2 山间选址
        4.1.3 平原选址
    4.2 黄渤海传统渔村聚落空间布局特征
        4.2.1 沿岸一字布局空间特征
        4.2.2 山谷鱼骨式布局空间特征
        4.2.3 平原网格式布局空间特征
    4.3 黄渤海传统渔村聚落空间形制及构成
        4.3.1 渔村村落边界形态
        4.3.2 渔村村落村口
        4.3.3 渔村村落精神空间
        4.3.4 渔村村落街巷格局
        4.3.5 渔村村落公共元素布局
    4.4 黄渤海渔村聚落整体形态特征实例分析
        4.4.1 旅游+渔产模式——综合式形态聚落分析
        4.4.2 旅游发展模式——生产转型下主动式渔村分析
        4.4.3 产业失活模式——无组织下被动式渔村分析
    4.5 黄渤海渔村形态演化趋势
    4.6 本章小结
5 微观上黄渤海传统渔村渔宅空间形制及特征分析
    5.1 渔宅平面空间形制特征及尺度
        5.1.1 空间诉求—营建尺度与等级关系
        5.1.2 平面组织—轴线关系
        5.1.3 功能结构—正房为主体下庭院的多元化布局
        5.1.4 组合形式—渔宅平面形制
    5.2 渔宅外部空间形制及特征
        5.2.1 形态表征—立面形制
        5.2.2 立身之本—基础构成
        5.2.3 变与不变—屋顶材料
        5.2.4 承上启下—山墙形态
        5.2.5 因时而变—门窗特征
    5.3 渔宅地方性材料的运用
        5.3.1 与海洋的空间连接——海草岩石类
        5.3.2 与丘陵地貌的因地制宜——青石灰砖,灰瓦类
        5.3.3 与渔产发展的装饰之变——红砖、瓷砖、红瓦类
    5.4 渔宅内部生活空间形制及特征
        5.4.1 主厅堂屋的聚合转换作用
        5.4.2 厨房的多功能性
        5.4.3 火炕及灶台的特征
        5.4.4 室内陈设的布局
    5.5 本章小结
6 黄渤海传统渔村聚落及渔宅保护与发展
    6.1 渔村聚落及渔宅保护发展价值
        6.1.1 历史价值
        6.1.2 文化价值
        6.1.3 建筑学价值
    6.2 保护与发展原则
        6.2.1 保护的对象及范围
        6.2.2 基本原则
        6.2.3 保护发展策略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调研渔村案例研究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浙江舟山群岛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舟山群岛地域气候及环境特征
二、舟山传统民居气候呼应性的自主机制建筑形态分析
    (一)选址特征
    (二)聚落布局特征
    (三)建筑布局特征
    (四)建筑单体形态特征
三、基于“气候-建筑学”焓湿图的设计策略
四、舟山海岛民居地域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一)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
    (二)聚落高密度布局
    (三)外宽内窄的街巷系统
    (四)少雕饰、小开窗、立面朴素自然
    (五)体形小、屋顶出檐小
    (六)就近取材
结语

(5)舟山海岛型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沿海石屋群的生成背景及现状
    1.1 自然因素
    1.2 历史因素
    1.3 沿海石屋群现状
2 聚落的整体空间解析
    2.1 景观格局
    2.2 村落整体布局
        2.2.1 沿海湾布局的海湾型群落
        2.2.2 沿地形等高线布局的山地型群落
3 聚落内部景观分析
    3.1 街巷与公共空间要素
        3.1.1 街巷
        3.1.2 公共空间
    3.2 建筑与庭院空间要素
        3.2.1 建筑
        3.2.2 庭院空间
    3.3 植物与水系要素
4 沿海石屋群落的保护与再生
    4.1 认识传统,尊重环境
    4.2 产业联动,统筹规划
    4.3 挖掘特色,新旧共生
5 结语

(6)浙江温岭石塘里箬村传统山海石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对象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1.3.1 国外理论研究
        1.3.2 国内理论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框架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石塘镇石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1 石塘镇历史沿革
        2.1.1 宋元至明初
        2.1.2 明清时期
        2.1.3 民国时期至今
    2.2 石塘镇石屋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
        2.2.1 物质因素
        2.2.2 社会文化因素
    2.3 石塘镇石屋聚落的分布与分类
        2.3.1 石塘镇石屋聚落的分布特点
        2.3.2 石塘镇石屋聚落的分类及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里箬村传统山海村落的空间构成
    3.1 里箬村历史与文化沿革
        3.1.1 地理区位
        3.1.2 历史沿革
        3.1.3 文化民俗
    3.2 里箬村传统山海村落的空间形态构成
        3.2.1 山水格局
        3.2.2 交通系统
        3.2.3 空间节点
    3.3 里箬村传统山海村落肌理分析
        3.3.1 肌理发展的时间脉络
        3.3.2 金涯尾路段
        3.3.3 外箬路东段
        3.3.4 鹁鸪咀路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里箬村传统山海石屋的建筑构成
    4.1 里箬村山海石屋的空间形态
        4.1.1 里箬村传统山海石屋的布局和空间特点
        4.1.2 里箬村传统山海石屋的空间尺度特点
    4.2 里箬村山海石屋的建筑构造
        4.2.1 大木构架
        4.2.2 屋顶
        4.2.3 墙体
        4.2.4 装修及细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附录
    附录一 四合院式石屋民居
    附录二 三合院式石屋民居
    附录三 “L”式石屋民居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历

(7)乡村旅游背景下舟山地区海岛民宿建筑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2.2 乡村旅游的兴起
        1.2.3 浙江舟山地区民宿业的迅猛发展
        1.2.4 娱乐影视广泛宣传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5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
        1.5.1 国内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1.5.2 国外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浙江舟山地区海岛民居与民宿现状分析
    2.1 舟山地区海岛民居生成背景
        2.1.1 地理位置
        2.1.2 历史变迁
        2.1.3 民居建筑演变
    2.2 舟山地区海岛建筑特征
        2.2.1 建筑布局特征
        2.2.2 建筑形态
        2.2.3 建筑材料
    2.3 舟山地区海岛民宿改造背景
        2.3.1 营业主对于旧民居价值重新的评估
        2.3.2 民居民宿化的机遇和挑战
        2.3.3 民居民宿改造的优势和缺陷
    2.4 舟山地区海岛民宿发展现状
        2.4.1 舟山地区民宿发展概况
        2.4.2 舟山地区民宿分布
        2.4.3 舟山地区民宿基本类型
    2.5 舟山地区海岛民居改造民宿发展过程中常见问题
        2.5.1 缺乏整体规划破坏风貌
        2.5.2 抄袭与模仿现象严重,缺乏地域特色
        2.5.3 忽略人体尺度感
        2.5.4 建筑安全隐患
        2.5.5 缺乏细节表达
        2.5.6 资源浪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舟山地区海岛民宿改造规划设计
    3.1 海岛民居改造原则
        3.1.1 保留性原则
        3.1.2 因地制宜原则
        3.1.3 以人为本原则
        3.1.4 特色化原则
    3.2 海岛民宿前期定位
        3.2.1 前期定位因素
        3.2.2 建筑规模
    3.3 海岛民宿的选址策略
        3.3.1 岛口布局
        3.3.2 近景点口布局
        3.3.3 临海布局
        3.3.4 沿街布局
    3.4 海岛民宿的布局
        3.4.1 独栋式
        3.4.2 围合院落式
        3.4.3 分散式布局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浙江舟山地区海岛民宿建筑改造设计
    4.1 海岛民宿总体改造手法
        4.1.1 修旧如旧
        4.1.2 新旧共生
        4.1.3 修旧如新
    4.2 海岛民宿化功能建构设计
        4.2.1 精简模式
        4.2.2 公共模式
        4.2.3 群体分离模式
        4.2.4 围合院落模式
        4.2.5 民宿+X模式
    4.3 海岛民居民宿化空间营造
        4.3.1 入口空间营造
        4.3.2 门厅空间营造
        4.3.3 餐饮空间设计
        4.3.4 客房空间设计
        4.3.5 楼梯附属空间利用
    4.4 海岛民居民宿技术改造
        4.4.1 结构体系改造
        4.4.2 围护结构改造
        4.4.3 生活设施改造
    4.5 建筑立面改造策略
        4.5.1 材质呈现
        4.5.2 表层涂料
        4.5.3 表层构件
        4.5.4 体块置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浙江舟山地区海岛民宿细部设计
    5.1 建筑地域性概念及内涵
        5.1.1 建筑地域性概念
        5.1.2 建筑地域性因素
    5.2 建筑材料运用
        5.2.1 地域性材料的保留
        5.2.2 地域性材料的创意运用
        5.2.3 现代材料运用
    5.3 地域性文化符号
        5.3.1 地域性文化符号
        5.3.2 白色与蓝色为主海洋色彩
        5.3.3 地域性符号的装饰运用
    5.4 装饰小品
        5.4.1 门窗
        5.4.2 招牌标志设计
        5.4.3 灯饰
    5.5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体验活动
        5.5.1 农业活动体验
        5.5.2 环境主题体验
        5.5.3 饮食工艺文化体验
    5.6 海岛民宿的景观环境设计
        5.6.1 庭院景观设计
        5.6.2 室内情境的营造
        5.6.3 观景平台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浙江舟山地区海岛民宿改造设计案例
    6.1 设计背景及现状分析
        6.1.1 项目区位
        6.1.2 建筑现状
    6.2 改造原则
        6.2.1 保留性原则
        6.2.2 因地制宜原则
        6.2.3 以人为本原则
        6.2.4 特色化原则
    6.3 设计分析
        6.3.1 民宿改造概念
        6.3.2 空间设计
        6.3.3 功能流线分析
        6.3.4 地域文化表达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舟山市精品渔农家民宿认定标准(试行)
附录B 舟山地区民宿调研名录(截止至 2019.03)
附录C 舟山地区民宿测绘图纸汇总(截止至 2019.03)
致谢

(8)夏季浙江省地域气候适应性民居热舒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浙江省气候状况
3 浙江传统民居地域性气候热环境分析
    3.1 职业体系下地域气候适应性建筑热舒适分析
    3.2 非职业体系下地域气候适应性与建筑热舒适环境对策
    3.3 地域性传统民居室内热舒适性实测结果比较分析
    3.4 室内热环境实际热舒适满意度比较
4 总结

(9)海岛人居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几个海岛渔村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1.2.1 国内外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海岛研究进展
        1.2.3 综合述评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框架
第2章 我国海岛人居的基本认识
    2.1 相关概念
    2.2 我国海岛的基本情况认识
        2.2.1 海岛的分布特征
        2.2.2 海岛自然环境
    2.3 海岛人居的研究框架
        2.3.1 海岛人居的影响因素分析
        2.3.2 海岛人居的研究层次界定
        2.3.3 海岛人居的研究框架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岛渔村调查及人居特征研究
    3.1 调查海岛渔村的基本情况
        3.1.1 重点调查海岛渔村选择
        3.1.2 重点调查海岛渔村概况
    3.2 宏观尺度人居特征研究——绿色的系统格局
        3.2.1 群岛区域层面海岛人居特征研究
        3.2.2 海岛渔村选址特征研究
        3.2.3 海岛道路交通布局特征
        3.2.4 海岛渔村景观特征研究
    3.3 中观尺度人居特征研究——内聚式的聚落形态
        3.3.1 海岛渔村功能布局特征研究
        3.3.2 海岛渔村建筑群落布局特征研究
        3.3.3 海岛渔村公共空间体系特征研究
        3.3.4 渔村内聚式聚落形态成因分析
    3.4 微观尺度人居特征研究——生态化的建筑场地
        3.4.1 海岛渔村住宅建筑演化特征
        3.4.2 海岛渔村住宅建筑营造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岛渔村人居营造的价值认识
    4.1 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4.1.1 渔村绿色格局
        4.1.2 渔村内聚与外向并存的聚落形态
    4.2 注重生态化设计——人与自然的结合点
        4.2.1 台风问题
        4.2.2 强降雨与干旱问题
        4.2.3 日照问题
        4.2.4 用地紧缺问题
        4.2.5 丘陵地形地貌问题
        4.2.6 海岛生态脆弱性问题
        4.2.7 海岛聚落形态的导出
    4.3 富含文化内涵——强烈的归属感
        4.3.1 信仰文化——渔民精神寄托的情感层面
        4.3.2 乡愁记忆——渔村发展记载的空间层面
        4.3.3 山海意境——渔民生活烙印的精神层面
    4.4 渔村人居营造的整体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的海岛规划建设启示
    5.1 当代海岛人居环境规划反思——以平潭为例
        5.1.1 平潭综合试验区总体布局规划介绍及问题分析
        5.1.2 当代海岛的人居规划的反思
    5.2 当代海岛的人居营造思想启示
        5.2.1 海岛的人居规划的长期动态性
        5.2.2 海岛人居规划注重人与海岛自然的和谐
        5.2.3 海岛人居规划注重归属感的营造
        5.2.4 小结
    5.3 当代海岛的人居规划方法探析
        5.3.1 建立海岛聚落的绿色格局
        5.3.2 建设内聚式、紧凑型的聚落形态
        5.3.3 海岛人居“家园化”营造
        5.3.4 建筑场地的生态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之处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舟山群岛人居环境营建体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舟山群岛传统聚落建筑的几种典型
    1.1 石构民居
    1.2 坡地民居
    1.3 海崖式民居
2 海岛传统聚落建筑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2.1 海岛人居聚落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2.2 海岛人居聚落发展的机遇与再生
3 群岛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分层多元形态模型
    3.1 舟山群岛典型地形地貌的土地使用模式
    3.2 生态海岛民居聚落基本生活单元形态模式
    3.3 生态海岛民居单体建筑形态模型

四、谈舟山传统民居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策略研究[D]. 孙文浩.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2]浙南海岛石头民居建筑形态及建构研究[D]. 林东海. 华侨大学, 2020(01)
  • [3]黄渤海传统渔村聚落及渔宅空间形制特征研究[D]. 丁晓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浙江舟山群岛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J]. 郑锐锋,陈诗逸. 美术大观, 2020(04)
  • [5]舟山海岛型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J]. 刘逸琳,施秀晶,马军山. 山西建筑, 2020(01)
  • [6]浙江温岭石塘里箬村传统山海石屋研究[D]. 田一川. 浙江大学, 2019(01)
  • [7]乡村旅游背景下舟山地区海岛民宿建筑改造设计研究[D]. 张宇俊. 湖南大学, 2019(07)
  • [8]夏季浙江省地域气候适应性民居热舒适研究[J]. 郑锐锋,Joon-ho CHOI.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10)
  • [9]海岛人居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几个海岛渔村的调查分析[D]. 张敬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8(06)
  • [10]舟山群岛人居环境营建体系探讨[J]. 张焕,王文洪. 中外建筑, 2018(07)

标签:;  ;  ;  ;  ;  

论舟山传统民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